企业社保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18 11:58: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社保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社保制度

篇1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概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其概念也在不断的发展完善。进入21世纪以来,一系列企业治理失败的案例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环境污染引起的压力也要求企业承担相关的社会责任。随着中国企业开始重视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即CSR报告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中,对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国际上已达成广泛的共识。即企业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必须主动承担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内来讲,就是要保障股东权益的实现、保障员工的体面劳动和福利待遇,对外部就是要发挥企业在政府、社区、顾客、供应商等其他利益相关者中的良好作用,支持和赞助社会慈善,参与救灾扶困活动。

2 企业社会责任的效益分析

2.1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在当前企业社会责任受到日益重视的情况下,社会责任的履行为企业提升形象,获得竞争优势。但是对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来说,履行社会责任意味着增加企业经营成本,这也是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逃避社会保障责任,忽视环保问题,不积极参与社会慈善事业的原因之一。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否一定会由于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导致企业利润的下降呢?由于企业社会责任计量无法定量分析,从理论上探讨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引用Bowman 和Haire(1975)的统计研究的结论①,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水平和企业的资本收益率(ROE)之间呈倒“U”形关系。

图1 企业社会责任和资本收益率的倒“U”关系

由图1可见,一定时期内,随着企业社会责任水平的提高,企业资本收益率呈上升趋势。在达到一个特定的企业社会责任水平以后,资本收益率则开始下降。由此可见,在企业社会责任的一定水平内,履行社会责任所带来的资本收益率的提高,对企业经济效益提高有重要作用。

Porter在《企业慈善事业的竞争优势》②一文中对企业慈善行为所带来社会效益进行了定性分析,并从战略性的角度来思考企业慈善活动,建议企业通过慈善活动改变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使社会需求和公司发展愿景相统一,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2.2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社会保障制度完善

2.2.1 有助于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

社会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社会保险责任的履行是企业和个人共同完成的。企业为职工缴纳养老、医疗、失业和工伤及生育保险等费用,承担了重要的职工社会保险责任。

国际上通用的SA8000标准从健康与安全、劳动时间等各方面对企业履行社会保障责任提出了最低要求,其中,雇员利益是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内容。我国社会保险覆盖面能否扩大、社会保障水平能否提高在很大层面上取决于企业履行社会保障责任的大小,因此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强化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和社会保障水平,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作用。

2.2.2有助于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项目的发展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财富用于救助穷人和孩子,是一种追求社会公平的慈善行为,因为对社会有贡献而值得尊敬。前人的研究早已为今日的要求奠定了理论基础。企业作为社会公民,有责任保证社会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帮助政府进行社会救助、发展社会福利。

企业慈善对灾害救助有重要意义。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等救助活动中,企业的慈善行为对帮助政府进行灾后重建工作,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于社会福利制度而言,企业慈善可以提升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近年来,众多企业参与扶贫开发、支农、支教等公益事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赢得广泛赞誉,提高了企业知名度和品牌美誉度。反之,无视社会责任的企业往往受到社会舆论的诟病。由此可见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因此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不但能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更对发展我国慈善事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重要作用。

3 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与发展政策思考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一方面能够保障员工利益,解决其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有促进作用。

3.1 社会保障状况分析

3.1.1 社会保险制度相关数据

《中国劳动保障发展报告(2014)》指出,目前我国社保制度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私营企业、中小企业参加城镇职工各项保险的比率偏低。表1为我2013年末我国社会保险覆盖率③。

虽然《社会保险法》已经实行,但是仍然有很多企业执行不到位,职工依然无法享受社会保险的保障。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社会保险制度设计存在问题,另一个侧面也反应了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有内在联系。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可以提高社会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3.1.2 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相关分析

在近几年频发的自然灾害面前,我国企业参与灾害救助的数量有显著提高,但参与捐资助教、扶贫济困、环境卫生改善等社会福利项目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企业的慈善行为更多的是针对突发自然灾害的应急行为,是一种随机行为,慈善管理水平较低。是否捐赠和捐赠额度多少往往是由老板说了算,员工跟随老板进行捐款,对于慈善行为是否达到特定的救助效果并不关心。在慈善事业比较发达的英国,企业与慈善组织联系紧密,管理高效。相对于中国企业大力参与救灾帮困,英国慈善事业更多的关注环境保护、医药卫生、教育等方面。

3.2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政策思考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需要完善各方面的政策和制度,形成一系列保障体系,同时,对于目前制度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以此来达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促进作用。

1999年中国颁布了《公益事业捐赠法》,而慈善法至今难产,企业慈善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在捐赠规模方面,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企业捐赠支出实行限额内的税收抵扣,超出限额内的捐赠支出反而要交税,限制了企业捐赠的规模,打击了企业捐赠的积极性。在捐赠渠道方面,企业捐赠只有通过特定机构才能实现捐赠或者得到部分抵扣,而这些机构并未完全实现慈善事业的公开透明。郭美美事件和红十字会引发的一系列危机更是导致我国慈善事业身陷信任漩涡。慈善事业法规政策的滞后已经影响了我国慈善事业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美国慈善法指南》的作者阿德勒女士认为,美国有利于慈善部门发展的法律环境是影响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可以看出,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提供法律保障,完善其制度保障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我国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促进国内慈善事业的发展。

在相关政策支持方面,我国目前很多中小企业不履行社会保险的责任,是因为高比例的税费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小微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面临着内外双重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应当出台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优惠政策。

企业作为社会公民,社会责任的履行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着手,会取得更大的进展。

注释:

①Bowman H,Haire M A.A Strategic Posture Towar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75,18(2).

篇2

我们认为,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电信企业已经实现政企分开,独家经营的局面已经被多主体的市场竞争所取代,不仅如此,随着电信市场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国际间的竞争也将展开,这使电信企业必须面对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这些特点,决定了电信企业需要尽快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以保障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加强电信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构成部分,企业制度文化本身能体现企业文化。企业制度文化不仅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且体现着企业的内在精神。加强电信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就是要加强企业整体以及员工个体遵循的行为规范建设,从中反映出我们企业崇尚什么、反对什么,即企业信奉的价值理念,反映出我们企业的做事方式与风格。通过企业制度文化建设,我们能更加清晰、准确和全面地表达自己的企业文化,从而有利于推动企业文化的发展。

其次,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运行机制的一种具体表现。加强电信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目的在于建立一个使管理者意愿得以贯彻的有力支撑,并且在得到员工认可的前提下,使企业管理中不可避免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弱化,可以更好地约束和规范员工行为,减少对立或降低对立的尖锐程度。

其三,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行为规范,就要正确认识理解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懂得运用制度文化来保证和促进企业发展。加强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建章立制,完善管理,把电信服务理念和行为准则制度化、规范化,从而达到促进企业经营服务水平提高的目的。不难看出,加强电信企业制度文化建设,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做好经营服务工作。

其四,要适应市场经济特点,就必须建立和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和规范,加强企业全方位的管理。加强电信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就是要把企业制度文化建设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保证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有序开展。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一个完善、合事宜的企业制度文化,能规范员工行为,使企业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提高管理效率与质量,形成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通过加强企业制度文化建设,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经营中的不协调、不统一的问题,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和效率。

二、当前电信企业制度文化建设之现状

我们看到,目前电信企业在制度建设上已初显成效:通过推进五项集中管理,极大地降低了运营成本;通过大力实施预算管理,强调了企业的科学决策、投入产出经营效率,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素质;通过竞争上岗、薪酬改革、绩效考核、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和教育培训等五项机制创新,激发了企业的活力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通过bpr业务流程重组,逐步形成了“以前台服务为标志,以后台服务为支撑,以网络服务为基础”的服务链,解决了过去对市场反应慢、业务流程不畅、员工职责不清等问题,使市场响应能力得到极大增强。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看到,电信企业还缺乏对内在的制度文化自律与软性的制度文化引导;缺乏强调心理认同、人的自主意识和主动性;缺乏启发员工的自觉意识达到自控和自律;支撑制度的文化尚未全面形成,企业的制度执行成本较高。具体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是对制度文化建设的动因认识不到位。一些制度的产生并不是完全立足于需要之上的,认为制度是越多越好,为严格而严格。

二是对制度文化建设的内涵认识不到位。将制度文化建设仅仅局限于制度这一表现形式,甚至迷信于制度建设,而忘记其他部分。

三是对制度文化建设的主体认识不到位。将制度看成是管理者的文化,或者是只反映管理规律和管理规范,对员工只注重外在的约束,而不探讨制度内涵是否被员工心理认同和接受,并自觉遵守,使制度没有成为一种共有的文化。

四是对制度文化建设的执行认识不到位。有的企业在执行制度时,自上而下强制推行,虽然这些制度往往能迅速实施,很快就在企业整体和员工个人的行为中体现出来,但是,这些仅仅是表象,其后缺少与员工的沟通,不能让员工充分理解和认同制度的内涵,不重视制度执行中的信息反馈,因此,制度的有效性不长。

三、加强电信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西方学者做过一个比喻:制度管理就像一座漂浮在大海里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占1/3,大体相当于规范、标准等有形管理;隐在水中部分,占2/3,大体相当于组织成员对制度的接受度、认同感、认知率等无形管理。这个比喻形象、深刻。其中,制度是有形管理部分,制度文化是无形管理部分。制度是载体,多强调理性化,重视科学标准和规范的作用;制度文化强调的是非理性化,重视内在精神价值的开发、集体感受和各种非正式规则、群体氛围的作用。制度可以造就一个结构框架合理、运转程序规范、执行严格的标准化企业;而制度文化管理可以赋予这个企业以生命活力,为之提供精神源泉和价值动力,引导其发展方向,并创造经营个性和管理特色。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信仰、道德、理念、规则和行为不断强化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它是一种历史的积累和沉淀所凝聚的力量。所以,我们认为,把握企业制度文化的“无形”、“柔性”,加强电信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从审视制度是否以企业的根本性需求出发入手,抓住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基本点。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建设是制度文化的骨架部分,任何一个企业离开了制度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同时,制度又反映一个企业的基本观念,反映企业对社会、对人的基本态度,因而制度又不是随心所欲的。制度必须从企业的根本性需求出发,是对企业根本性需求的维护。如事关企业生存的各种问题,包括服务质量、客户关系、网络运行等,毫无疑问是必须以制度加以明确规范的。

(二)从审视制度的内容是否以“以人为本”入手,抓住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活力点。制度是靠人去执行的,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人去执行也不会产生好的效率、效果来。加强对员工的培养和教育,应是制度建设中的重要内容。首先,应加强对企业员工诚实守信的教育,因为如果没有诚信,就会出现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投机取巧的现象,就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形象和企业的信誉。其次,要关注员工自身价值的建设,注重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应当对不同的工作岗位每年提出不同的知识更新要求,通过培训、考试、考核和业绩评估等形式提升企业全体员工的能力水平。同时,管理者还应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以满足员工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采用适当的激励手段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从审视制度是否使各直接参与者的利益得到平衡入手,抓住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支撑点。制度作为公正的体现不但要求其形式是公正的,更要求其内容是公正的,要使制度约束下各直接参与者的利益得到平衡,体现权利与义务的对称。唯有如此,才能得到全员的认可。

(四)从审视制度的执行是否真正严格平等入手,抓住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折射点。制度执行的最好效果就是在无歧视原则下产生的普遍的认同心理,这也正是制度执行中的难点问题。因为每个人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制度的监督执行部门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在执行制度时是很难以做到完全公正和无歧视性的,这样往往就会影响制度的效果,危及制度的最终目标。

(五)从审视制度的责任是否明确落实入手,抓住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制定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和惩罚规定是企业制度得以贯彻执行的根本保证,如果没有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就会使各项合理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这个企业也就没有什么凝聚力和战斗力可言。惩罚规定是责任追究制度的补充,它既是治理违法违规、偷懒、弄虚作假的直接手段,又是树立正风,打击歪风邪气的有力武器,这种制度规定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全体员工都应是制度的执行者和维护者,在企业内部不应有特殊员工,尤其是对违法违规的处理上,必须坚持公平、公正性原则,要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这样的制度才是有效的,并具有权威性。

四、常州电信企业制度建设概要

如前所述,制度与文化两者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特别是处于重要战略转型期的企业,文化的反作用力更为明显。制度是有形管理部分,文化是无形管理部分。制度是载体,多强调理性化,重视科学标准和规范的作用;文化强调的是非理性化,重视内在精神价值的开发和群体氛围的作用。制度可以造就一个结构框架合理、运转程序规范、执行严格的标准化企业;而文化可以赋予这个企业以生命活力,为之提供精神源泉和价值动力,引导其发展方向,并创造经营个性和管理特色。因此,文化理念的落实最终要靠制度去推进,形成固化模式,否则文化就没有土壤,制度也没有持久生命力。在企业转型中,制度的再造与文化的再造是相辅相成的。

为此,今年以来,常州电信在企业制度建设方面先进行了一些探索。分公司明确提出,企业制度重建工作必须与《企业文化纲要》宣贯工作,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宣传、贯彻落实相结合,必须与流程重组、架构再造工作相结合,必须做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一是明确了制度建设的目的。以执行层的精细化为途径,以管理层的精确化为目标,逐步固化各种事务处理模式,为企业运行疏理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描述清晰的操作和管理规范。

二是确定了制度建设的理念。即,制度建设不是大刀阔斧的改革而是在现有机制下的改良;制度建设要做好“针线工夫”,一针一线地缝出企业品牌;制度建设要为精确化决策提供保障;淡化个人色彩,实行职业化管理;效率与规范相结合。

三是把握好制度建设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制度的描述不够清晰、细致,缺乏可操作性,留有一定的个人意志空间;部门职责的制定只解决了分工问题,没有解决执行质量问题,一些职责仍缺乏与之配套的工作标准和行为规范;各种制度仍缺乏相应文化理念、价值观的贯穿和支撑。

四是勾划了常州电信企业制度的总纲及框架。总纲包括序言及八章内容,阐述了常州电信的沿革、企业性质、议事规则、企业精神及企业愿景,规定了员工的基本权利与义务,规范了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的关系,明确了员工守则。企业制度的框架分为三大块,即业务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和内控管理制度,主要内容包括组织管理、行政管理、法律事务、人力资源、财务审计、运行维护、市场营销、服务监督、信息化等。同时,将沟通反馈制度、监察检查制度和文化监督制度贯穿各个部门。

篇3

中小企业肩负着众多经济和社会的任务及责任,而其融资难的瓶颈制约了其生存和发展。突破难题,创新举措,以制度设计切入,建立中小企业社会保障制度,是一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之路。

中小企业社会保障制度提出的背景

1.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目前,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达4000多万户。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总量的60%、57%和40%;流通领域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中小企业大约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机会。近年来的出口总额中,有60%以上是中小企业提供的。

2.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

根据2010年6月的《2009年度中国中小企业融资与担保状况调研报告》,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主要存在以下两大问题。

(1)金融业的滞后发展导致融资渠道单一――主要依靠商业银行贷款。虽然理论上讲中小企业融资有银行借贷、第三方机构担保和民间融资三种渠道,但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是仍是商业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提供比较单一的间接融资,这一点较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小企业融资的发展。

(2)政策不完善导致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营造――很难从商业银行取得贷款。数据显示中小企业虽然依赖于商业银行的贷款,虽然中小企业贷款占商业银行总贷款的比例逐年上升,但目前仍只占0.9%~1%。

3.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分析:

(1)没有全面的、有效的制度支持。近年来各地逐渐重视起中小企业的作用和其发展,但全国范围内仍旧缺少一个统一的全面完善系统的支持中小企业成长发展的政策和制度,包括中小企业融资等法律法规和制度。

(2)没有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有很多专业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但在国内,商业银行一定程度上服务现代化大银行的发展目标,较少顾及中小企业独特的发展需求;而其他机构比如城市信用社更是走上了变身商业银行甚至上市的道路,完全改变了其应该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初衷,造成了严重的目标偏移。

(3)中小企业自身的缺陷。中小企业具有规模小、经营历史短、财务信息披露不规范以及市场淘汰率高等特点,导致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愿承担和冒着各种对中小企业放贷的风险和责任。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新兴企业更是具有投资收益期长且收益不确定性的特点,造成这类企业无法进行传统贷款的还贷。

中小企业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构想

针对存在问题,本文提出建立一个全新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来根本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该制度可以简述为“政府发起,商业银行为主,其他金融机构协同”的服务于中小企业的社会保障制度。

1.“政府发起”的解读:政府是整个制度的发起人和带头人,在整个制度运行的过程中政府只负责提供一定资金平台支持以及进行法律监督而不对具体的融资行为进行行政干涉。

2.“商业银行为主”的解读:中小企业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有政府适度参与的侧重市场化的制度,有别于带有我国现有的福利性质的“个人社会保障制度”,商业银行在其中进行完全市场化的运作,这样不仅有利于保护商业银行的利益而且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并承担市场风险。

3.“其他金融机构的协同”解读:随着今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势必会有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投资银行等机构参与其中。同时,在企业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过程中诸如信用档案建立、资产评估等环节也需要其他金融机构的协同帮助。

中小企业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及核心:

1.政策的制定:政策的制定包括中小企业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2.机构设立:成立全新的“中小企业社会保障公司”,由适度参与企业社会保障制度的政府及其他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为主)共同成立,在北京设立总部,各地分别设立分部。为实现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一站式服务,企业社会保障公司有单独的办公地点、但只做接待客户功用,参与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为主)仍各司其职,在原办公地点工作。

3.中小企业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可以简述为“一种借、贷分离的新型借款还贷模式”。“借、贷分离”指的是:放贷方(商业银行为主)提供贷款,根据传统还贷模式还款方(政府专项资金平台为主)在一定条件下先行替中小企业代支付贷款,待中小企业逐渐有了还贷能力再向还款方支付之前所欠资金。还款方出资为中小企业的还贷提供了一个时间上的缓冲,使中小企业能摆脱资金对企业发展的束缚。前文已经说到,中小企业尤其是新兴的高科技、新技术企业因为自身特点无法按照传统的贷款时间表进行还贷,这就是企业社会保障制度要解决的问题。企业社会保障制度不仅解决“借不到”,还要解决暂时“还不起”。

4.具体流程设想为:

(1)某个需要资金的企业先到“企业社会保障公司”的接待部门进行登记,表明该企业加入企业社会保障制度。

(2)企业必须接受“企业社会保障公司”的评审部门对该企业的规模、发展前景以及信用等方面专业审核和评级,并提供报告,报告用于限定企业贷款的规模以及具体还款办法。

(3)企业持有报告后可以向“企业社会保障公司”的放贷部门(商业银行为主)申请贷款,贷款的规模由第二环节中的报告决定。

(4)企业同“企业社会保障公司”的放贷部门以及还款部门(政府专项资金为主)签订三方贷款协议,明确“借、贷分离”的贷款还款细节。

(5)企业根据协议取得贷款。

(6)还款方根据三方协议向贷款方还款。

(7)企业根据三方协议向还款方还款。

中小企业社会保障制度创立的可行性分析

1.从政府的角度:在整个企业社会保障制度中政府只是执行政策引领以及资金支持的任务,无须耗费过多的人力物力。虽然目前在整个制度的运行过程中政府方面并没有直接的利润收入,但长期上讲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的是税收上的大幅增收。而且从长远上看,随着金融制度的逐渐完善会有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代替政府专项资金在企业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作用,政府可以减轻更多的负担。

2.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角度:商业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虽然参与成立“企业社会保障公司”,但实质上由于“借、贷分离”新模式创立,使得商业银行等放贷部门的利益更加有保障。目前的放贷方以商业银行为主,但随着其他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到企业社会保障制度中来,甚至有可能涌现一批专门从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来壮大企业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3.从中小企业的角度:根本上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

4.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企业社会保障制度不仅解决的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而且根治了许多中小企业融资难带来的信用卡套现、私募基金发行混乱等其他问题。企业社会保障制度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带动了经济社会的进步,是一项有着多重意义的工程。

中小企业社会保障制度未来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1.关于机构建立

企业社会保障制度短期内依然依赖于政府,现有的“政府发起,商业银行为主,其他金融机构协同”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权责不明等问题,但在企业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初期这不失为一种恰当的过渡模式。将来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势必出现一批具有“企业社会保障公司”功能的专业金融机构。

2.关于制度功能

企业社会保障制度目前仅着眼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项问题,而现实情况是中小企业的发展还有很多诸如内部管理、企业诚信、法律意识、市场监管等其他问题,一个完善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应该涵盖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扩张期――成熟期――衰退期”等不同阶段中的全部环节,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站式的全面服务。

篇4

一、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现状和存在的

乡镇企业是在后发展壮大起来的,在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从白手起家到有了一定的原始资金的积累,从当年的社队副业到成为经济的重要支柱,经历了一个艰苦的创业过程。乡镇企业的创始人也由青年人成为中老年人,由创业时一线到退居二线。由于乡镇企业是新生事物,国家没有投资,与国有企业比较起来,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加上发展的时间短、大部分企业还未实行养老保险制度。只是在部分发达的地区部分企业率先实行了养老保险,但不规范、不完善。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乡镇企业养老保险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投保的形式多样。乡镇企业养老保险没有统一的规定,各地根据情况自行而定,形式多种多样,有参加商业保险、参加本村实行的保险、参加镇里组织的保险、企业自办保险,参加城镇企业保险和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等形式。

(二)投保人的层次不同。乡镇企业投保的层次参差不齐。有的企业给全部职工入保,有的企业给部分职工入保,有的只给本村或本镇职工入保,但有一条是共同的:凡是参加保险的企业首先给技术骨干入保。

(三)缴纳保险资金不等。参加保险的企业一般视企业的经济效益或参照周边的大环境缴纳保费。所缴保险费的比例也不等,各种比例都有。部分企业按国有企业职工比例缴纳,即最高受到每月基本工资的29%(包括工伤、医疗),每年交1000多元,最少的企业每个职工年缴纳48元,每月缴纳4元。其中个人每月缴纳2元,企业缴纳2元。

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基础薄弱。乡镇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型企业多,中小型企业多,原始积累少,经济实力差,还担负着反哺农业的责任。企业普遍不景气,职工收入比较低,要普遍建立这项制度确实有困难。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开展比较好的地方是山东省和江苏省中经济实力较好的乡镇。

(二)职工流动性强。乡镇企业有着灵活机制,企业职工有活就上班,没活就回家种地。哪家企业效益好,工资高,职工就往哪流动,也给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带来了困难,增加了保险的管理成本。

(三)改制后乡镇企业实行养老保险的难度更大。目前乡镇企业大部分已经改制,在职工养老保险的问题上,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利益是有矛盾的。在山东、江苏的调查中,无论企业经济效益好坏,大部分企业厂长都表示企业困难,不愿意缴职工养老保险费。同时在改制前一直缴纳职工养老保险费,改制后已形成缴纳制度的企业经营者,也不太积极,找出各种理由企图不缴纳养老保险费。末改制企业的厂长对缴纳职工养老费表现相对积极。

(四)领导不重视。由于国家对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没有政策,各地对职工养老保险的认识也不统一。有的地方领导不重视,认为工作难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保险不积极。

(五)国家利息政策多变,群众顾虑较大,投保积极性。

二、对建立乡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几点不同看法

乡镇企业养老保险,是乡镇企业过程中,随着我国化发展,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的不断进步,老龄人口的增加所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如何看待?大家认识不统一,一般有三种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乡镇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承坦着解决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以工补农等任务,本身的责任和义务并不轻。乡镇企业与国有城镇企业在劳动关系、分配方式等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出资上,国家对乡镇企业没有一分钱的投入,完全以农村集体组织或农民投资为主;在人员上,乡镇企业职工绝大多数是拥有土地的务工农民,一旦遭遇市场风波就可以重返田野,如果让乡镇企业交纳养老保险费,将会加重企业的负担,一些企业甚至会败下阵来,乡镇企业搞保险的条件还不成熟,缓缓再说。第二种看法认为:乡镇企业目前的主要问题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不是养老保险。第三种看法认为:乡镇企业实行职工养老保险是发展趋势,不可回避,应该尽早着手建立,理顺关系。其理由:1、生产分配关系决定了企业经营者对劳动者的责任。乡镇企业和国有企业一样,只要企业与职工的劳动关系一成立,企业经营者就要对劳动者目前的生活和今后的养老负有责任,因为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不仅包含劳动年龄生活所必要的价值,也包含了退休后各种必需生活的价值。企业就有责任和义务为劳动者提供养老保险。2、建立乡镇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企业和国家在职工养老问题上是有矛盾的。国家追求是社会效益,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特别是近两年来乡镇企业从过去的集体所有制转变为私有制后,这个矛盾就更为突出。尽管从目前看,乡镇企业中老职工的问题还不是很突出,但在山东和江苏调查中还是感到,职工和老板的关系很紧张,职工非常渴望尽早建立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如果政府不着手考虑建立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来临,将来乡镇企业老职工必然要找政府,也将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3、建立乡镇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企业发展靠人才,留住人才靠保障。乡镇企业职上流动性很大,如果乡镇企业不实行养老保险,不能做到老有所养,伤有所养,病有所养,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吸引力。4、在部分乡镇企业发达的地区实行乡镇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综合各因素,制定乡镇企业养老保险办法势在必行。但不能照搬城镇企业养老保险办法,“搞一刀切”。在制度中既要考虑到乡镇企业的特点及其经济承受能力,又要考虑到乡镇企业职工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分期分批试行。只有制定出合理的保障制度,才能更好地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笔者认同第三种看法。

三、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对策和建议

制定乡镇企业养老保险办法,应考虑以下八条原则:

(—)乡镇企业的养老保险性质。1、强制性。从乡镇企业的情况看,一是企业和个人的实力差;二是改制后,企业经营者从自身利益出发都不愿意缴纳保险费。因此国家要制定专门通过干预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再分配强制实行,这是国际惯例。凡国家立法实施范围内的企业及个人,视为法定的被保险入,必须一律参加,无选择余地(经批准的企业,可以例外)。缴纳了养老费的劳动者,到了法定的年龄有权享受养老保险金。2、福利性。国家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办法,保证劳动者养老金的收入,职工养老金要体现国家福利政策,随着物价的上涨而浮动。3、优惠性。国家要在税收政策、利息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实行税前缴纳保费等。4、流动性。针对乡镇企业流动性较大的特点,乡镇企业的养老保险允许流动,在乡镇企业之间能够流动,也允许在国有企业流动,形成全方位流动的格局。5、职工养老费的组成。养老费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职工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

(二)乡镇企业养老保险办法宜粗不宜细,不搞“一刀切”,各地根据经济承受能力确定,也可以分期分批进行。乡镇企业的经济状况差距较大,从区域上讲,东、中、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有差距;从行业讲,高企业和小作坊企业并存;从规模讲,大中型企业与个体、联户并存。对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行“一刀切”是不现实的,国家应制定大的原则框架,各省根据各地的情况再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如各省自行制定职工养老保险缴纳资金数额和企业、个人所缴纳的保险费比例及各类企业实施办法等等。

篇5

国有大型企业社保费征缴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各基层单位全面、及时申报缴费材料,企业社保部门、财务部门根据这些基础材料,共同制定社保费应该缴纳的金额。二是业务部门每月都要编制出社保缴费人员数量增减表,以此表为依据,同财务部门一起制定征缴计划。三是各核算单位按照征缴计划,每月按时足额缴纳各项社保费。目前,企业社保费征缴还存在无法按时足额上缴的难题,国有大型企业可以用以下方法解决:首先,增强各核算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意识。国有大型企业涉及的部门、单位多,企业每年应安排专门的社保负责人与各核算单位负责人签订《社会保险费征缴责任书》,一一落实各项社保费的征缴责任,实行动态跟踪监测制度,以此进行经济奖罚,并作为年终考核及升迁的指标。其次,建立统一的社保费用征缴管理体系,实行统一的缴费基数、统一的缴费方式、统一的缴费渠道、统一的监督机制。对企业内部未能及时缴纳社保费的单位迅速下达通知并给予相应处罚,推进社保费的征缴工作顺利进行。再次,国有大型企业涉及的下属单位多,企业管理层次多等问题,各单位工资发放时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统一社保费的征缴,可以由企业财务部门预先拨一个月周转金,从而确保整个企业社保费征缴工作统一。

二、企业社保待遇拨付

社保待遇拨付是参保人员权益的表现,国有大型企业的社保拨付除了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金是由社会化形式发放外,企业下属单位及职工社保待遇都是通过企业拨付的,企业应严格按照国家政策及所在社保经办机构核定的社保待遇,及时、足额的下拨给下属单位或职工。

三、企业社保财务电算化工作

企业社保财务电算化工作是指企业财务工作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运用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处理企业社保工作。企业社保财务电算化平台具有方便、快捷等优势,能促进完善企业各部门及各业务部门子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共享、监督等,同时财务电算化平台能及时反映出参保人员总数及变化情况、社保缴费率、社保扣缴标准、待遇拨付等,这对社保资金管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从而提高企业社保财务管理的效率。但企业社保财务电算化系统存在不稳定等缺陷,必须要进行实时的监护,确保其安全、有效运行。

四、企业社保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建设

篇6

一、当代企业社保管理工作当中面临的问题

1.企业社保管理工作规范性不足。目前多数企业社保管理工作当中,相应的管理人员为了能够保障其相关措施的有效性,通常会有较为严格的内部管理规范制度,切实希望能够通过此项制度来对企业设备管理工作的流程加以明确,这样才能实现对内部员工们切身利益加以维护。然而大多数企业在制定规范管理制度的过程当中,普遍存在抄袭、照搬规范制度的情况,这些情况的产生直接促使企业所制定出的规范管理制度完全不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不但不利于企业的发展,甚至将严重阻碍其内部的管理和谐,从而导致相应的社保管理人员在整个工作的过程中不断的出现操作失误的情况。

2.专业社保人才严重匮乏。目前大多数企业内的社保管理工作,都要求相应的社保管理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专业社保人才的重要程度。所以如今大多数企业都开始制定一系列的人才招聘策划,希望能够以此来完善企业对于社会人才的需求。但是由于受到来自多个方面因素的直接影响,促使大多数企业很难招到相应的专业社保人才,因此这一岗位不得不由于其他办公室成员或者其他任务部门的相关人员兼职,但是这类人员普遍缺乏相应的专业社保知识,其自身只能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产生管理失误的情况,从而降低了企业社保管理的实践能力。

3.企业提供的社保不够规范。社保提供不规范是大多数企业都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具体表现为企业向职工们所提供的社保保险不够规范,同时相应的社保服务形式也不够规范等多个方面。同时在员工方面,由于其自身对社保在认识上存在严重的不足,并且其自身也不了解,是否能够通过社保的形式来获得相应的利益,所以对于社保直接产生了一种不重视的心理和情绪。而企业方面由于生产成本的限制,促使其难以通过合法的形式来帮助员工们缴纳相应的社保费用,从而直接导致企业的社保管理工作陷入一个较为低下的环境当中。

二、企业社保管理的实践研究

1.企业社保信息化管理,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主要由于多数企业在进行社保管理实践当中存在很多问题,缺乏较为专业的人力资源来加以管理,因此就必须要促使相应的财务部门以及相关社保服务部门开展有效的协调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实施科学化的管理服务,从而优化内部设备管理工作形式,有效的弥补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还应当企业自身的特点来进行处理,可引入信息化的管理手段,研发专向的信息化的管理软硬件技术,最终在此基础上创造出较为完善的网络信息化的发展管理体系,最终实现对社保管理工作的有效监督和控制,有效的提升了其自身所具备的工作效率。

2.优化设备基金的预算控制。社保基金对于企业发展来说非常重要,对企业的资金应用效益、经费的支出情况等方面都将产生相应的影响,因此就必须要不断的强化对财务预算的控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应有效的市场评估分析,以此来针对相关企业的经营发展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有效的协调和控制。同时需要在此基础上充分的发挥出专业财务人员所具备的专业技能,从而强化其自身的预算管理控制,帮助企业制定良好的发展目标,并最终促使其绩效考核的制度趋于完善,提升企业风险预防的能力。

篇7

关键词:企业;社会保险;难题;对策

一、企业在社会保险管理系统中的责任

根据当前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与本企业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关系的员工,企业应该按社会保险法律规定为其办理并缴纳社会保险。这就赋予了企业在社会保险管理系统中的一定的法律责任:

(一)按规定办理社会保险相关手续。《社会保险法》中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当自成立之日起三十日内,带着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书及单位印章等相关证件,到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如未按规定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有权按核定金额要求其缴纳社会保险费。”可见,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企业在取得营业执照后,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到当地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手续,建立社会保险关系。这是企业在社会保险管理系统中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二)按时及时申报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企业应根据在职职工人数、缴费基数变化情况,在规定期限内为本企业职工申报社会保险缴费申报表、代扣代缴明细表、社会保险费变动申报表等相关资料,并为企业职工及时缴纳相关社会保险费用,如果企业没有依法履行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职责,社保机构应向该企业发出《社会保险费催缴通知书》,同时应向企业加收滞纳金或给予其他处罚。

二、当前我国企业社会保险管理中的难题

(一)企业领导对社会保险问题不够重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社会保险是连接企业与职工的桥梁,社会保险的运作和开展当然也离不开企业与职工的相互理解、协调和配合。然而,在实际的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一些企业领导对社会保险问题不够重视,对于社会保险的执行工作没有给予有效的支持,或者为了节省企业开支,对于社会保险问题不愿重视,故意推脱责任,不愿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在实际的企业经营中,还有部分企业领导不与职工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或者利用部分职工的社保意识不强的特点闭口不提应缴纳社会保险的问题。如此,企业职工难以享受到社会保险成果,职工的合法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最终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企业中缺乏社会保险管理专业人才。当前,我国社会保险工作越来越专业化,企业社会保险管理人员不仅是企业社会保险工作的执行者,更是企业员工的服务者。因此,现代企业社会保险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解答企业员工所提出的问题,而且应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随着我国社会保险工作的逐渐完善和发展,我国企业社会保险工作也向着更加专业化和细致化方向发展,而对于社会保险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越来越高。当前,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岗位所需人员既要求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同时要求能够懂得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以适应日益信息化的现代工作方式。

(三)企业社会保险管理手段比较落后。随着社会保险业务的不断拓展,企业内部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也呈现出日益复杂的态势,尤其是大中型企业中,对外要按照社会保险机构的要求完成各项申报任务,对内也要完成信息采集、信息核定等数据处理工作,而不同险种需要的信息不同,这就需要有针对性的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进行数据采集、整理、分析、汇总以及分类等,传统的人工采集信息的方式显然是难以完成的,必须争取强有力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而现阶段,我国多数企业并没有建立起与本单位实际情况相符的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社会保险日常管理业务的自动化与程序化管理还只是停留在理想层面,社会保险管理水平总体较低,管理手段相对比较落后,工作效率低下。

三、加强我国社会保险管理的对策分析

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能够帮助职工抵御和降低风险,直接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好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在当前经济发展的高速时期显得尤为重要。加强我国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加大社会保险的宣传力度,增强企业领导的社保意识。对于企业而言,社会保险工作不仅是企业职工的福利,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社会保险加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增强员工对企业的理解力与凝聚力,进而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发展。因此,企业领导不应将其看作是企业负担,而更应看到社保工作对企业向心力的凝聚,应大力支持社保工作。

(二)加强相关专业人才的培训,提高企业社保人员的素质。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中,社保人员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加强企业社会保险管理,提高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质量,就要高度重视加强相关专业人才的培训,提高企业社会保险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社保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可以通过组织专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业务培训,举办各类业务培训班,讲解社会保险的计算、基金管理办法、“五险一金”网络平台的应用等,从多方面提高企业社保人员的业务素质。另一方面,要强化企业的服务意识。社会保险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项服务型工作,它要求工作人员要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主动帮助职工了解社会保险的相关知识,帮助职工解答社会保险管理的相关知识。因此,我们要强化社保人员的服务意识,学会换位思考问题,并通过文明规章制度制定文明规范和文明用语,确保社保人员耐心、细心、诚心的为企业职工服务。

(三)完善企业社保管理制度建设,确保企业社保落到实处。完善的企业社保管理制度建设对于确保社保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完善企业社保管理制度建设,首先要明确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确保社会保险公开、公平、公正,要理顺企业社会保险各项工作程序,积极拓宽工作渠道,做好社会保险管理基础工作,提高办事效率;其次要完善企业社会保险的内容。要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和调剂力度,不仅要注重在职员工的社会保险管理,更要解决部分职工负担过重以及退休职工的养老待遇等问题。

四、结束语

综上,我国企业社会保险管理水平的提升是社会保险的进步,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就企业而言,社会保险的开展是广大职工基本利益的切实保障,是凝聚和团结职工、促进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契机。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企业社保宣传力度,加强社保人员培训,完善企业社保管理制度建设,多方面提高企业社保管理水平,切实保障企业社保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马春丽.企业社会保险管理难题与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05)

[2]谷淑香.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3)

[3]江长华.当前社会保险稽核现状、难点及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18)

[4]刘云燕.加强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对策[J],企业研究,2014(12)

篇8

一、老龄化现状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1.我国老龄化总体趋势。中国1997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和65岁及以上人口分别达到1.78和1.19亿人,占总人口比重分别为13.33%和8.92%。老龄抚养比是衡量老龄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据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抚养比已从2000年10%上升至2010年11.9%,2013年13.1%。与此相对应,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赡养比从2000年30.3%上升至2010年32.5%,2013年33.3%。经济区域划分看,经济越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一般越严重,如北部沿海和东部沿海老龄化历年来一直高于全国水平,2012年分别达到9.81%和10.17%。但南部沿海老龄化一直低于全国水平,2012年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仅为7.4%;长江中游和大西南地区老龄化,2007年以来一直高于全国水平,2012年全国领先,高达10.22%和10.27%。东部沿海老龄化近年来大幅下降,从2003年11.99%,下降到2007年11.36%,再下降到2012年10.17%。经济区域划分看,老年抚养比经历了与老龄化类似变化趋势。北部沿海地区老年抚养比基本稳定,从2003年11.96%到2012年13.19%。南部沿海老年抚养比一直较低,从2003年11.97%下降到2012年9.73%,全国最低。长江中游和大西南老年抚养比上升幅度较大,分别从2003年11.48%和12%,上升到2007年14.03和13.99%,以及2012年14.22%和14.56%。东部沿海老年抚养比出现大幅下降,从2003年全国最高16.6%,下降到2007年15.14%,再到2012年13.09%。1.劳动力流动对老龄化的影响。劳动力流动,打破地区原有“自然人口”结构,改变流入地和流出地老龄化程度。劳动力迁入可能是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出现下降的重要影响因素,如南部沿海、东部沿海经济区;劳动力迁出是经济不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重要推力,如大西北、黄河中游、长江中游以及大西南地区。省际层面看,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劳动力流入大省老龄化出现大幅度下降,江西、河南、贵州、安徽、湖北、四川等劳动力流出大省老龄化出现不等程度上升。城乡层面看,劳动力“乡—城”流动,加剧了我国城乡间老龄化差异。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城镇中非户籍流动人口从2000年1.4亿增加到2010年2.6亿。与此对应,我国城市和农村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分别从2000年9.7%和10.9%,上升2010年11.7%和15.0%,农村比城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多提高2.1个百分点。由于城乡分割的遗留问题,劳动力城乡流动将使我国社保体系面临巨大改革压力。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极不完善,既存在严重“碎片化”,又凸显城乡分割特征。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中约56.2%未参加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险,参加3项以上的只有22.5%,其中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比例分别为27.8%、35.6%、31.3%、12.3%和8.0%。针对农村居民和农民工,提高其社保覆盖率和社保水平是必然趋势。根据2O00和2010年的人口城市化情况,结合微观数据(如CHIP)发现,近年来非户籍人口参保率出现快速上升。

二、我国工业企业现状与企业社保缴费压力

1.我国工业企业总体特征。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工业企业240.91万个,占企业单位总数29.46%;工业企业从业人数13950.8万人,占企业单位从业人员总数49.11%。此外,2013年我国工业总产值达210689.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37%,工业是我国企业单位的重要形式。其中,采掘业89072个、制造业2251194个、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供应业68817个,分别占工业企业总数3.70%、93.45%和2.86%。三大产业分别带动就业1034.9万人、12434.8万人、481.1万人,占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总数比重分别为7.42%、89.13%和3.45%。无论是企业数,还是从业人员数,制造业依然是我国工业的主体。2.我国制造业的地区特征。分地区看,浙江、江苏、广东和山东四省制造企业数最多,分别占全国制造企业总数16.2%、15.4%、13.4%和8.1%,共占据53.1%的比重;其次,河南(4.5%)、河北(4.2%)、福建(3.8%)、辽宁(3.7%)、上海(3.5%)、安徽(3.2%)、湖北(2.7%)、湖南(2.7%)、四川(2.1%),共占据30.3%比重。从就业带动视角看,制造企业较多地区从业人员往往越多。浙江、江苏、广东和山东四省制造业从业人数最多,分别占全国制造企业从业人员总数9.57%、12.87%、16.57%和9.57%,共占据了48.57%的比重。我国制造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基础薄弱的中西部地区制造业数量极少,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就业带动能力较弱。3.企业社保缴费压力。社会保险作为重要的公共物品,主要有两种提供途径:政府直接提供———充足的财政投入为支撑;政府强制其它主体提供———主要出资者为个人或企业而非政府。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偏向于后者,即企业是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出资者。随着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和老龄化趋势加重,中国社会保险制度面临严峻考验。加上历史转轨成本等带来的社保基金严重缺口问题,学术界对中国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社会保障责任划分问题争议颇多。但比较一致的结论是:相比发达经济体,我国企业的社保缴费率偏高。如邓大松和刘昌平(2002)、刘鑫宏(2009)、封进和张素蓉(2012)等,认为我国社保企业缴费率过高,缴费负担过重,明显超过了其缴费承受能力。根据相关研究测算,我国工业企业社保适度缴费水平在20%~30%之间。而中国社会保险企业缴费率平均为33.3%~34.8%,即便与OECD国家相比,亦属较高水平。很多情况下企业并不能将社保缴费完全转嫁给员工。较高缴费率基础上,逐年提高的缴费基数无疑使企业社保缴费负担雪上加霜。

三、测算企业社保缴费能力和负担

1.已有研究常用测算思路。第一步,确定劳动者报酬占企业增加值的比重。首先,假设企业增加值已知,采用某种生产函数估计劳动的边际产出弹性。设定每个劳动者的报酬等于其劳动的边际产出,则劳动者报酬占企业产出的份额E等于劳动力产出弹性系数。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当前企业社保缴费能力和缴费负担的测算,存在几个问题:其一,已有相关研究往往基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数据,但2009年及以前年份数据包括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本年折旧2个指标,2009年以后则没有;其二,以往研究在计算生产税净额时,主要采用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管理费,以及本年应交增值税三项加总,并未扣除管理费中的非生产税项目和政府对企业的生产补贴,使得计算的生产税净额偏高;其三,以往研究在计算企业盈余时,主要直接用利润总额或营业利润代替,也有不妥之处。2.不同地区社保缴费能力和负担测算。劳动力成本和利润水平,是制约企业缴费能力的两个核心要素。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利润水平不同的企业,即便相同的缴费率和缴费额也意味着不同的财务压力。但粗略地估算劳动者报酬和企业盈余,会导致企业社保缴费能力和负担的测算存在严重误差。本文将通过统计年鉴数据,折算出不同地区劳动者报酬和营业盈余占地区增加值的比重,进而通过相对数作为测算不同地区企业社保缴费能力和缴费负担的基础。根据已有经验,不同地区企业劳动者报酬占企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0%~60%,营业盈余比重为10%~30%,应是较为合理区间。根据《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13年我国资本形成总额280356亿元,总资本形成率为47.8%。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变动,分别占资本形成总额96%和4%。201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国家预算资金22305亿元。由此计算的2013年企业固定资本形成率为42.1%,而基于以上方法计算的各地区企业固定资本形成率差异却较大。不同地区企业增加值中用于扩大再生产投资比重和缴纳社会保险费比重,如图所1示。测算结果看,我国企业30%的法定缴费率,已超过大多数地区企业社保缴费能力。仅有上海42%、浙江41.7%、江苏38.1%、山东38%、四川35.8%、江西33.8%、黑龙江33.4%等省份的企业有能力履行30%缴费率。经济较发达的北京和天津,其最大企业社保缴费能力也仅有26%和23.8%。经济落后地区企业最大社保缴费能力极低,如青海1.6%、云南8.8%、内蒙9%、宁夏9.1%、新疆9.1%。总体而言,我国企业社保法定缴费率偏高。当前社保政策下,不同地区企业社保缴费负担水平差异较大。总体而言,越是经济落后地区其社保缴费负担越重,如贵州79.4%、海南76.5%、新疆71.1%、云南70.3%。此外,北京的企业社保缴费负担也高达58.1%,广东为47.2%,是少数几个经济发达但社保缴费负担过重的省份。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保缴费负担,如上海36.5%、浙江33.3%、江苏32.8%、山东29%。对此,郑功成(2015)也给出了解释,东部沿海部分省区是劳动力的主要输入地,人口相对年轻,使得企业实际缴费率偏低;中西部地区以及老工业基地因为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使得实际缴费率偏高。

四、研究结论及启示

篇9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各地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活跃,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就要练好内功,通过高效的内部管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员工作为企业发展和扩大经营的中坚力量,应该得到相应的福利和保障,社会保险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应该得到企业管理者的足够重视,本文简单介绍强化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相关探索,供广大企业管理者参考。

关键词:企业管理 社会保险 员工利益

在国家政策的具体指导下,我国正在全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企业的社会保险工作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人力管理部门工作的重点。我国的企业起步时间较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内部的管理工作和保障系统的建设都有一定的欠缺,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应该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使企业的员工没有后顾之忧,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高效的社会保险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开展社会保险工作,是为了相应国家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也是为了满足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为员工提供可靠的社会保险,能够使员工的利益得到有效的维护,使员工能够更加努力地为企业付出劳动,从而使企业的凝聚力得到有效的增强,有利于改善企业的内部管理环境。

(一)有效维护员工权益,促进社会和谐

我国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着经营方式的探索,在企业的改革和进步过程中,企业的管理者应该认识到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从而有效地保护员工的利益,做好企业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能解决基层员工的后顾之忧,使员工在医疗服务和养老方面得到比较大的实惠,对员工利益的有效维护,也使企业为社会和谐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提高企业的凝聚力,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

企业的经营本质上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为了企业的健康发展,管理者需要对企业进行高效的内部管理,员工为企业的发展付出了辛勤的努力,若根本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必将对企业的管理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做好企业的社会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员工在为企业付出的过程中,自身的生活状况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使员工能够积极配合企业的管理工作,从而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目前我国企业的社会保险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全面推行社会社会保险制度以来,大部分企业在社会保险工作的管理上都有一定的成果,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得到了普遍的运用,针对社保的管理工作则相对滞后,存在有较多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层缺乏对社保工作的足够重视

不少企业的管理者认为社保只是依据员工工资缴纳保险,对社会保险的深层涵义缺乏足够的认识,使企业的社保管理工作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上,起不到真正的保障作用。

(二)企业内部尚未形成健全的社保管理体制

企业的管理层对社保工作的片面认识,直接导致企业内部社保管理体制的不健全,部分企业甚至缺乏专门的社保管理机构,人力资源部门对社保管理工作缺乏专项的管理权限。没有健全的管理机制,直接导致社会保险的宣传工作不够到位,不少传统的员工无法了解社保的涵义从而影响社保的参保率。

(三)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我国企业因发展历史较为短暂,在内部管理上存在有较多的欠缺,社会保险的工作上也是如此,对社保工作进行管理的往往是财务或者人事部门,他们缺乏专业的统筹管理经验,对政策的理解不够深刻,影响社保工作的管理效率,不利于企业社保工作的开展。

三、强化企业的社会保险管理的有效手段

在企业改革不断深入的前提下,以社会保险工作的不断完善,带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终实现企业健康发展的目的。企业职工参与社会保险能够有效保障自身的权益,强化企业的社会保险工作要从企业自身做起,企业要敢于肩负使命,下大力气解决社会保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推进企业社保管理机制的完善。

(一)完善企业内部的社保管理制度

企业要加强社保管理工作,提高对社会保险的管理效率,就要在企业内部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保管理制度,由专门的社保管理部门负责对社保参保人员的统筹管理。完善的社保管理制度的建立,需要以企业的管理层对社保工作的足够重视为基础,需要依托于由上而下的管理体制为手段,社保管理制度的具体执行需要得到员工的配合,需要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和工会组织之间的通力合作。

(二)提高社保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企业社保工作的日常管理需要有一定的业务素质,管理人员需要有关于统筹的专业知识的储备,为了提高企业社保工作的管理效率,在社保工作管理人员的选择上,要注重其专业性与稳定性。管理人员在进行日常的社保管理工作时,应该不断积累相关的经验,提供自身的业务能力,企业也应该为统筹管理社保工作的人员创造学习机会,最终改善企业社保管理工作的现状。

(三)明确管理职责,细化社保的管理

管理人员在对社保工作的进行管理时,应该明确职责,以公开公正的服务态度对各项政策进行公示,按照管理制度开展管理工作,明确自身的管理职责,高效地完成相关的管理任务,做好基础的工作。企业的社保工作的受众不仅包括在职人员,还包括离退休的老员工,管理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把企业的福利政策落到实处,为企业的员工提供可靠的保障。

(四)加强社会保险的宣传工作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关系到人民的生活,企业在社会保险系统总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号召之下,企业的管理层应该重视社会保险的管理工作,在进行日常的管理时需要重视对社会保险的宣传,提高员工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企业的社保管理工作中应该落实国家的政策,主动对员工进行相关政策的讲解。

(五)以服务为宗旨到基层中展开工作

企业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是为企业建设服务的,社保的管理人员从本质上来说是服务于员工的,应该考虑到员工的实际生活需要,并进行相应的保障管理。社保管理工作的开展应该从基层开始,关注企业员工的生活需要,建立全面的医疗保险系统,帮助员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看病难问题;对工伤事故的保险机制也要完善,以保证企业的生产秩序和生产安全。

(六)加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

随着企业经营状况的改善,企业内部的员工数目渐渐增多,离退休职工的人数也不断增长,管理对象的增多使社保管理工作日益复杂,社保管理工作者工作量在计算机技术的快速进步的大形势下, 应该加强社会保险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对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进行优化,以高效的业务处理速度进行管理,使企业社保工作的开展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

结 语:

市场经济的活跃使企业面临着比较严峻的竞争形势,要想在竞争中立足就要做好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企业发展取得的经济成果,应该与员工一起分享,企业的人力部门应该做好社会保险的管理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以服务的态度到员工中间去进行宣传,最终提高员工的参保率,企业的社会保险工作做到位了,就能使企业的凝聚力得到增强,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比较有利的条件。

参考资料:

[1] 于晟.企业社会保险管理难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01).

[2] 王丽红,任慧琴,孙淑梅.关于加强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现代营销,2011,(08).

[3] 文彦英.浅谈我国企业社会保险的管理问题与解决对策[J].管理学家,2011,(09).

篇10

关键词:社保管理;漏洞;改善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为了分散失业、疾病和年老等给人们带来的风险而建立的一种强制性的社会安全制度。按照现行的国家政策,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商保险和生育保险。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实行共同负担的政策,即职工个人和企业按照规定的比例分别缴付一定的金额。作为职工个人,其负有缴纳社保的义务和享受社保福利的权力,而企业负有足额缴纳社保的义务。社保事关职工的切身利益,如果企业的社保管理工作不到位,将大大降低员工的积极性,激化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利益冲突。对于施工企业,社保管理问题尤为突出,因为人员构成复杂,规模化管理难度较大,并且人员流动性较高,参保意识不足,这也增加了社保的管理难度。但是,按照法律规定,施工企业应该为每一名员工缴纳足额的社会保险。公平、科学的社保管理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正义的基础,

一、施工企业社保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员工合同意识较差,社会保险难以全面落实

施工企业的人员队伍非常庞大,并且人员结构比较复杂,既有长期合作的合同用工,又有大批的劳务用工。施工企业的一线员工的学历和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在与施工企业建立劳动关系时并未签订法定的劳动合同,而劳动合同是办理社保业务的基础。很多施工企业正是利用合同缺陷,故意回避社会保险义务,以降低其用工成本。很多一线员工对于国家的社保政策并不了解,他们并不清楚自己该享受什么类型的社保,基于用工市场的激烈竞争,他们只好与用人单位妥协。还有很多人错误地认为缴纳社保将会减少到手工资,因此参保的意识并不高。并且施工企业具有特殊性,员工的流动性较高,部分员工的服务时间短则几个月,长也不超过两三年,他们并不关心其社保问题,主要在乎薪酬是否足额按时发放,这一突出问题造成了施工企业的合同签订率较低,社会保险难以全面落实。用人单位利用合同漏洞未履行社保义务虽然违反了劳动法,但是行政处罚和经济惩罚的力度不大,并且监管的持续性较差,因此社保管理还存在法律监管缺陷。

(二)施工企业社保收缴工作难度较大

施工企业的工人众多,无论是工资管理还是社保管理,工作量非常大,特别是大型国有施工企业,社保管理工作繁琐且工作量大,对于专职人员的要求很高。整体而言,施工企业的社保征缴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施工企业的项目多且分散,不利于集中管理。大型的施工企业在不同区域设有分公司,分公司下又设有不同的项目部,施工企业的项目往往分布在很多城市,还有很多是跨省的。而社保的征缴需要层层汇总,项目部负责统计工作进度和职工的工作情况,分公司需要根据项目部的工作量确定职工的薪资和社保,分公司还需将社保报至总部批准和审核。完整的管理流程需要经历很多环节,因此社保的征缴时间较长。其次,施工企业的收款进度较慢,工程的结算方式往往是预付款模式,很多施工企业需要垫付一定的资金,如果工期较长,而客户的付款进度较慢,施工企业的资金链容易出现问题,拖欠工资的情况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社保基金不可能按时足额缴纳。更为严重的情况是,如果出现坏账呆账,客户长期不付款,施工企业无力支付工人工资,社保基金更是空头账户。

(三)施工企业存在逃避社保责任的现象

用人单位的目标往往是收益最大化,为了提高效益,企业往往严格控制人工成本。施工企业更是如此,因为施工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人工成本的比重较大。特别是最近几年,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施工企业的成本压力较大,很多企业开始严格控制成本,人工成本是重点控制对象。当然,基于提高效益的需要,科学规范的控制手段是可取的,但是,还有一部分施工企业开始在社保上动手脚,能不交尽量不交,避免不了的话,就尽量压低扣缴基数,尽量少交。这种手段既不合乎劳动法,也严重损害了职工的利益。这种情况在农民工群体较为严重,由于竞争激烈的用工环境,再加上法律意识淡薄,很多农民工选择忍气吞声。逃避社保责任的现象非常严重,这也与现行社会保险制度有关,很多企业业主普遍反映社保的费用较高,加大了其用工成本,严重增加了企业负担,这个问题不可忽视,这充分反映了社保保险的制度设计存在一定问题。再者,职工的法律维权渠道较窄,当企业与职工存在社保纠纷时,职工首先选择的是与企业协商,而施工企业往往非常强势,如果选择法律途径,维权成本过高。

(四)社保管理体制给施工企业造成瓶颈

施工企业的人员构成比较复杂,外来人口居多,且流动性较强,如果辞职,就要面临社保的转出问题。社保的跨省转出需要由职工本人持有效材料申请并办理相关手续,不同省份的政策还存在差异,这给社保转出手续的办理造成了一定困难。对于农民工而言,他们对于国家的社保政策并不十分了解,并且办理时间较长,很多农民工不愿意浪费较多时间,因此,很多农民工在离职时并没有办理社保基金的转出手续。这个问题也严重降低了农民工参保的积极性,他们认为缴纳社保却不能享受社保完全是一种浪费,因此很多人就不愿意缴纳社保。再者就是施工企业的社保办理难度较大,因为施工企业的流动性较高,几乎每个月都有员工的入职和离职,因此施工企业需要频繁办理参保和停保业务,因为企业较多,而办理窗口较少,业务办理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这给施工企业的社保缴纳带来了不便。

二、提高施工企业社保管理效率的措施

(一)规范劳动合同管理,全面落实社保

规范的劳动合同管理,是社保管理的基础,劳动合同明确了用人单位和职工之间的社保权利和义务,当职工与企业发生社保纠纷时,职工可以出具劳动合同和依据劳动法进行法律维权。同时,规范的劳动合同管理有利于劳动监察部门的监管,有利于维护施工企业和职工的合法利益。首先,施工企业应该强化合同意识,虽然员工的流动性较大,但是施工企业还应按照劳动法的规定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由于农民工的学历大多不高,施工企业应该加强宣传,提高农民工的合同意识。其次,施工企业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应该明确社保缴纳的权力和义务,明确社保缴纳的方式和具体费用,使员工能够清晰地了解他所享有的社保福利。施工企业还要加强对国家社保政策的宣传,让员工真正了解社保的作用和好处,提高职工的缴纳热情,并且加强对社保使用的教育。另外,劳动监察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增加对施工企业劳动合同签订情况的突击检查次数,严肃处理那些未签订劳动合同也未办理社保的施工企业,维护施工企业职工的合法利益。

(二)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社保征缴效率

社保的规范化核算和管理是施工企业的一项难点,要保证准确计算职工的社保缴纳费用需要规范化的核算业务流程。针对施工企业层层汇总的工作流程,施工企业应该加强社保信息化建设和基础信息建设。项目部应该加强对工作进度和职工工作的统计工作,并且要注重时效性,以便于公司尽快确定职工的工资和扣缴基数。项目部的统计汇总应该实行公开制度,保证职工能够清晰地了解其工资和社保缴纳数额,如果有异议,应及时处理,保证项目部的汇总结果的正确性。针对施工企业社保基金汇总时间较长,信息化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各级单位应及时录入用工信息和薪资信息,并及时上传。上级单位可以通过人力资源模块系统及时核对和审批,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施工单位应加强财务管理,施工企业的资金链会很容易出问题,一旦出问题,就会出现拖欠工资和社保基金的问题。因此,施工企业应该重视资金管理,保证资金的连续性,加强与客户的沟通,确定资金回款进度,强化资金计划和预算,避免以拖欠工资和社保基金的形式来化解资金危机,

(三)加强社保监管,强化制度设计

施工企业逃避社保责任的现象比较严重,针对这一问题,可以从两方面下手:(1)加强监管。劳动监察部门应该强制要求施工企业进行用工备案,因为施工企业的流动性较高,采取备案制度更符合施工企业的特点,施工企业应定期向劳动监察部门提交用工名册进行备案。同时劳动监察部门应实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制度,一方面核实施工企业的用工情况,另一方面监督施工企业是否足额为职工缴纳社保,重点检查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保办理情况。实行联合检查也是有必要的,劳动监察部门和地税部门可以组织联合检查,通过信息共享,将劳动监察部门的用工情况与社会保障部门的参保记录进行详细比对,施工企业的社保缴纳漏洞就容易被暴露出来。(2)制度设计的问题,当前,降低企业社保费用的呼声较高,降低社保缴纳比例是未来的趋势,有利于施工企业降低人工成本。同时,还应改革社保制度,大力发展商业保险,改变社保模式单一的现状。

(四)创新社保管理机制,便利施工企业征缴社保

针对施工企业人员变动频繁的特点,社保管理部门应该为施工企业建立绿色办理通道,保证施工企业的办理效率。首先,社保管理管理部门可以实行集中办理制度,每个月定期办理施工企业的参保和停保业务,方便施工企业办理社保业务。其次,社保管理应该取消户籍限制,农民工多是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大多不会在用人单位所在城市落户,社保的流转是农民工面临的一大难题。目前,社保可以实行跨省转移,但是手续繁琐,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研究,尽快出台简化审批手续的方案,允许社保的自由流动,方便农民工办理社保的转出。这样能够提高农民工参保的热情。社保关乎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企业不可有一丝马虎。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施工企业的社保管理的难度相对较大,既有行业特点限制,也有施工企业自身管理问题,还有外部监管和社保体制的问题。要想解决施工企业的社保难题,既要从内部入手,也要注重外部改革,施工企业应规范劳动合同管理,提高社保征缴汇总的效率,有关部门也要加强监督,切实督促施工企业履行社保义务。

参考文献:

[1]林英.建筑施工企业社保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福建建设科技,2016(2):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