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行政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18 11:58: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行政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行政管理制度

篇1

民办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研究论述了民办高校在对我国教育事业的重大贡献及提高其行政管理水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多个角度探讨了现阶段民办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给出了切实提高其行政管理效率的对策建议,以期实现民办高校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民办高校 行政管理 高校行政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步增强和国民收入的大幅上升,国家和公众对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关注国内当前高等教育制度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是否匹配这一现实情况。不可否认的是,在经济发展和改革浪潮中,全国各大高校为国家和企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高技术人才,极大提升了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为建设现代化、文明化的社会作出了卓越贡献,高校教育事业可谓方兴未艾。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民办高校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不仅规模日益庞大,其办学质量也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可,且以其独特优势向社会输送大批量专业性人才。民办高校虽然同公办高校在办学理念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两者在性质上存在着本质区别,因而各自的行政体制也不尽相同,民办学校在参考公办学校办学模式的基础上,也应突出自身独特的教育机制。民办高校的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科学有效的行政管理制度,而当前我国部分民办高校的行政管理仍然存在不合理部分,亟待加强改革与创新以提高其行政管理效率,为民办高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民办高校行政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是随着其规模的不断扩张而变得日益复杂的,管理的内容和难度也就随之加大,若不提高管理效率,则由其造成的秩序混乱将严重影响高校正常工作。在民办高校不断扩招的同时,其行政管理效率并没有同步提高,甚至还暴露了很多阻碍高校发展的问题,如学校资源配置不合理、行政管理人员办事效率低、内部责任主体不明晰等。具体情况如下:

(一)行政结构冗杂,责任主体不清

民办高校往往行政管理机构繁多,部分岗位设置不合理,因人设岗情况屡见不鲜,不科学的结构布局极易造成行政岗位重复、分工过细以及责任主体不明晰等问题。行政工作人员通常缺乏纪律约束,工作积极性不高,管理职能难以很好体现,领导者与执行者缺乏必要的工作沟通,下属的执行力不强,工作人员大都热衷于升官晋级,较少将精力集中在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上。长此以往,这种管理模式必然会大大降低工作效率,进而影响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不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

(二)行政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参差不齐

行政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往往不能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由于高校教育行政工作存在很强的安逸性,因而工作人员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普遍不高,权力部门更容易出现腐败现象,缺乏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行政管理人员职业素质亟需提高

多数民办高校的行政管理岗位都或多或少存在引进教师人才需要而解决其家属工作现象,因而家属们几乎不需要经过考核就可以直接上岗工作,这必然会导致工作人员能力与所在岗位要求不匹配问题,而高校领导为了招揽人才,对此现象敷衍了事,没有采取相关措施去改善这种情况。由于在引进管理人才的时候降低了要求,势必造成行政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都不尽如人意,工作效率也就难以提高,更有甚者,部分人员在出现严重工作问题后相互推卸责任,使得惩罚机制难以实施。

(四)行政管理理念相对落后,管理体制亟待改革与创新

在我国,有很多民办高校由于带有盈利色彩,因而学校管理层对其行政管理工作的认识度和重视度都不够,管理机制不尽规范,管理理念也较为落后,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不完善的管理体制同样会带来诸多问题。管理机制不科学,则容易影响民主管理的执行,大大降低学校工作者的积极性。不管哪种性质的企业,民主都应当是管理核心,在高校更是如此,因为教师和学生是民主意识极强的群体,所以民办高校应当给相关人员参与管理学校事务的权力、参与学校管理决策的机会。

二、加强民办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服务理念,提高工作效率

民办高校的服务对象比较固定,就是教师和学生,而这两类群体的效率意识和平等观念都比较强,因而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要求会提高。高校要想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尤其是行政管理工作者,因为他们是和教师、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员。管理人员服务意识提高后,其工作效率自然随之提高,因而很有必要在整个行政团体强调服务意识,将这种观念深刻贯彻到每一个工作细节上。在全校倡导行政管理服务教学、服务学生的精神,逐渐形成重效率、重责任的工作作风。只有行政管理效率提高了,行政管理人员职业道德观念增强了,民办高校的办学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二)合理设置行政岗位,避免人员冗余

行政岗位上工作交叉现象较严重,因而必须精简闲职,做到合理分工,加强部门的协调沟通,对于某些不集中的岗位可以采取部门合并的方式。坚决杜绝一岗多人的情况发生,细分的工作尽量由某一人员单独负责,避免重复工作,将工作责任落实到个人,冗余人员可以解聘或调到其他岗位。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能由一个人完成的工作尽量不要安排两个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学设置行政岗位能大大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同事间聊天、工作懈怠、做事不上心的情况发生。

(三)全面提高行政人员素质,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理念

人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创造性资源,其工作潜力可以无穷开发。首先,管理层要有较高水准的管理素质和领导能力。能力强的领导才能在工作中形成上行下效的局面,所作出的决策和工作部署才有更强的执行度和可信赖性,这种情况下整体的工作效率自然得以提高。其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管理不是在做简单的重复性工作,它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若是在工作中不能做到以人为本,则很容易形成懈怠心理,处理行政事务时会采取敷衍了事的工作态度,缺乏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观念。在民办高校中强调以人为本,不仅要求学校领导对行政人员要以人为本(如对有进修要求的人员进行鼓励,并提供相关经费),也要求行政人员自身对服务对象要以人为本(如时刻树立服务意识,一切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四)构建科学的管理体制,完善管理制度体制是管理工作的风向标,体制不合理则管理不科学,因而民办高校要想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就应当尽快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在发展中不断完善行政管理制度。

三、结束语

行政管理工作是民办高校的重要管理工作,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变革,其工作内容将日益复杂,管理职能也趋于多元化。通过分析和论述现阶段我国民办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诸多问题与不足,结合国外先进的高校管理制度,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对当前管理模式进行完善,在借鉴的同时注重创新,体现出民办高校的办学特色。

作者:赵凯雷 单位:正德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黎群芳.民办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柳州师专学报,2012,(3).

[2]宋祺.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法治化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11).

[3]于波.现代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研究[J].科技资讯,2012,(30).

[4]赵丹丹.加强民办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的策略[J].管理工程师,2011,(5).

篇2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 规章制度 合法性 问题与对策

前 言:

高等学校行政管理是在注重教学管理效率的基础中提出的,是学校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依照制定的相关制度,运用可行性手段和举措,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充分利用各种现有的资源来实现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由此可知,高校行政管理是高校工作中即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是一个多层次、高难度的复杂化性系统,因此,高校行政管理是实现其教书育人、科研创新两大功能的基础与保障,是学校管理系统中承上启下、协调左右的桥梁和纽带。然而,从高校行政管理的发展方向来看,现代高校行政管理的重心不仅仅关注于管理的效率,也将高校行政管理本身的合理性、合法性纳入到自审、自查的范畴,以促进高校管理的全面发展和规范。而这种合理性、合法性的审查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对高校行政管理规章制度的审查上。

高校规章制度是高校为了组织和处理各项行政管理工作,按照一定程序制定的,在全校范围内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从此定义可以看出,首先,高校规章制度是规范性文件的总称,所谓规范性文件,是指具有高校范围内普遍有效性并能够反复适用的规则;其次,高校规章是一定的高校主体依照一定的合法程序才能制定的规范;最后,高校规章制定的目的和宗旨是为了组织和处理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规范行政管理权的有效运行。从我国法律制度和高等教育体制的现实状况来看,与高校教职员工及学生有关的规范主要包括如下两大类:一类是属于法的范畴的规范性文件,如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等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文件;以及属于抽象行政行为范畴的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规则。另一类则不属于法的范畴,是学校自行制定的内部教育处理规章制度。这两方面的规范都是高校教职员工、学生必须遵守的,也是他们正常学习、工作、生活的强有力保障,特别是高校内部的规章制度,更是与广大教职员工、学生息息相关。

一、高校规章制定权概述

(一)公立高校规章制度的性质

公立高校通过内部规章制度进行管理是其约束内部成员的主要方式,是落实高等学校教育管理职能的细化手段的行为作出的规定和约束。作为高等学校的内部规则,是高等学校自治管理权的延伸和体现,是高等学校日常管理活动的重要依据和行为准则。它本质上来说,虽具有预先设定性、一定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但不具有法的全部属性,不属于法的范畴,不属于行政法的渊源,也不是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依据和参照,但是作为内部管理范畴和自制规则,在合法的前提下,高等学校规章制度可被认为是对相关教育法律法规的一种补充或完善,并对内部成员具有约束力,是对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有益拓展。

(二)高校规范制定权的合法依据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下,公立的高校被定性为依法享有自主管理权的事业单位,校规制定权是其自主管理权的主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根据行政法上两个重要的原则,即法治原则和法律保留原则,公立高校制定校规的权力必须来自于法律法规的明文授权,否则就会失去其制定的依据并丧失其应有的效力。纵观我国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的的体系,从法的效力层次上看,依法由以下几种:第一、宪法。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在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的地位,其他法律规范性文件制定的依据。宪法第19 条第2款、第89 条第7款规定了国家发展高等教育、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赋予国务院管理教育工作的权力。第二、《教育法》,《教育法》是我国教育体制的重要单行法,其第28 条、第42 条规定和赋予了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制定自己的章程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还规定受教育者应当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第三、《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该法第41条、第53 条在规定了高等学校的校长行使制定具体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等6项权力, 同时要求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遵守法律、法规,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第四,国家教育部2005 年3月25 日新修改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68 条规定, 高等学校应当根据本规定制定或修改学校的学生管理规定, 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中央部委属校同时抄报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 并及时向学生公布。综上,我国从宪法到行政规章, 从人大立法到部委立法都赋予高等学校校规制定权。

二、高校规章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法治进程加快,高校学生权利意识增强,状告母校的案件也逐年上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在这一系列案件中,大多以高校败诉告终,法院判决高校败诉的主要理由则是高校内部规定与法律法规相抵触,从而暴露出现行高校管理规范中的诸多问题。鉴于此,笔者认为只有规范和完善高校管理规章制度,实现高校校规法治化,才能减少高校与其成员之间的法律纠纷,才能更好地推进依法治校。

(一)规章制度制定程序不规范, 管理不到位

规章制度制定程序不规范是影响规章制度质量提高的瓶颈!。目前许多高校制定规章制度时, 一般是职能部门认为工作需要了, 就提出并组织人员起草相应的规章制度, 在一定范围内讨论和征求意见并修改, 经主管学校领导同意或有关会议审议后由该职能部门颁布实施。这样的程序在几个主要环节上存在明显问题。一是没有立项审批环节, 对拟制定的规章制度缺乏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审查; 二是对草案内容的审查机制不健全, 使得草案 带病!接受最终的审议; 三是征求意见工作由于没有法规部门或人员的参与, 往往征求意见的过程和对意见的处理上受到起草部门意愿的影响, 有时难以起到真正的效果。四是没有严肃正规的颁布实施环节, 由学校为主体制定的规章制度简单由职能部门发文颁布实施; 五是没有实施后的审查、解释、修订和废止等环节。所以, 按照这样的程序来制定规章制度就显得十分的随意,规章制度的质量也难以保证。制定规章制度十分重要, 但如果在实施过程中疏于管理, 规章制度不仅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有时甚至会产生负面作用。比如, 该修订的时候不进行修订或是该整合的时候不进行整合; 规章制度已不执行但迟迟不正式废止; 甚至有的规章制度从一开始就没有很好地执行过, 形同虚设; 多年不进行规章制度的汇编工作, 搞不清全校到底有多少规章制度, 查阅和使用也十分困难; 等等。以上问题, 会造成学校规章制度混乱, 丧失权威性, 执行中有困难或矛盾, 降低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二)规章制度的体系不完善

在国家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中发挥越来越的作用, 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职能的内涵和范围不断扩充, 各类机构不断增加, 需要处理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 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相应的规章制度建设没有能够及时跟上, 所以造成许多高校规章制度体系的不完善。一是缺少一些重要的宏观的规章制度。比如, 学校的章程、议事规则, 对各领导小组、委员会、职能部门职责的规定, 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等。二是对一些原则性的规定, 没有制定出具体的实施细则或办法, 使得这些规定无法真正落实。三是缺少工作指南性质的文件, 许多具体的工作该怎么做, 没有文字表述, 一直以来是老人传新人。而且对于新矛盾、新问题的处理, 很多停留在作为个案处理的层面上, 没有很好地归纳总结, 将其上升为一种规定或制度。规章制度体系不完善的另一种表现是重复或交叉制定规章制度, 属于补充规定性质的规章制度太多。

(三)存在合法性或合理性问题

高校规章制度除了存在与国家法律法规不一致的情况外, 在其合法性和合理性方面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制定文件的主体混乱问题。高校管理涉及的工作方方面面, 但对于哪些规章制度必须由学校制定, 哪些授权由职能部门制定这个重要问题, 许多高校没有明确的规定, 造成规章制度的制定主体混乱。例如, 某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是由教务处制定的, 缺乏权威性。甚至有职能部门修改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的情况。如某高校关于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定#制定时是经过校长工作会议通过的, 但后来多次被研究生院修订。二是内容不一致或冲突问题。在多数高校的规章制度中, 或多或少存在规章制度内容不一致或冲突的问题。一种情况是不同职能部门制定的文件之间内容不一致或冲突, 另一种情况是同一职能部门先后制定的文件之间内容不一致或冲突。由此可见, 在制定和实施规章制度的时候, 必须考虑遵循正当程序, 否则即使事实清楚, 证据确凿, 但学校的管理行为或决定却不合法。三是规章制度实施日期问题。一个规章制度的实施日期是规章制度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规章制度作为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基本依据, 其实施日期应当有明确的记载, 尤其是涉及到学籍、奖惩、人事、福利等方面的事情时显得尤为重要。

三、完善公立高校规章制度的建议

鉴于公立高校规章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以及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仅从法律角度对完善我国公立高校规章制度提出如下建议。

(一)更新观念,以尊重和维护学生的权益为中心

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管理者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对应的权利义务关系。作为教育者,应当将尊重和维护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作为其首要任务。具体落实到高校的规章制度建设方面,高校应确立以学生确立为主体、尊重学生权利的制度体系。

(二)依法治校,引入依法行政原则

正当程序是法治理念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依法治校的重要保障。针对我国公立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的程序瑕疵,建议高校在制定和实施规章制度时,必须遵循正当程序原则,否则即使是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学校管理行为也会因为程序要件的缺失而归于无效。基于正当程序原则,高校规章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应当包含:告知相对人所实施行为的根据和理由、送达、听取相对人的陈述和申辩、告知权利、举行听证及事后为相对人提供相应的救济途径等程序。当然,对于不同的事项,具体程序也不同。正当程序原则的适用,不但可以促进高校实施规章制度更加公正、合理、规范,而且更有利于对学生合法权益的维护和保障。

比例原则源于德国行政法,目前已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采纳。广义的比例原则,一般多细分为:适合性、必要性和狭义比例性。 比例原则的引入有助于权衡高校规章制度的具体规定。以大学生在校期间发生而被校方处分为例,如果适用比例原则,就可以从处分的适应性和目的性、处分手段的温和性和最小侵害性以及不同法益比较这三个方面对校方的规定作出较好的权衡。比例原则的引入既可以在校方制定规章制度时亦可在规章制度实施过程中,这样就可以对学校相关权利的行使达到事前预防和事后监督的双重作用。

(三)注重协调,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要建立和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为使将来自治规则受到适当的限制与监督,仍然需要确定法律保留事项、政府法规规章可以规定的事项以及自治事项。并在事项划分基础上,建构一种各层次规则有效运作的制度:法律规定或者授权政府规定由其保留的事项,但绝对保留的必须由法律规定;政府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可自行规定有关事宜,但以不侵扰学校自治为限;学校就自治事宜制定学校规则,只要在自治范围之内,学校规则在法律、法规、规章留下的空隙内进行的填补,当承认其效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某个事项是否属于自治范围,并非完全从实体上予以考虑,也绝非固定化。

(四)深入改革,建立规章立、改、废程序

1.立项和起草。高校校长办公会或党委常委会确认有必要制定规章制度的,可以授权相关职能部门、单位负责起草;职能部门、单位认为有必要制定规章制度的,应当向学校提出立项建议,对制定规章制度的必要性、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拟确立的主要制度等作出说明,报学校法制部门审核;立项审核通过且经主管校领导同意后,由有关职能部门、单位具体负责起草。起草部门或单位应当就规章制度涉及的主要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对涉及其他部门或单位职责的,应当征求其他部门或单位的意见。起草部门或单位与其他部门或单位有不同意见的,应当充分协商;经过充分协商仍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应当在上报规章制度草案时说明情况和理由。

2.审核。规章制度起草工作完成后,起草部门或单位将规章制度草案、说明以及有关材料,报学校法制部门初审。报请审核的规章制度草案由起草部门或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几个部门或单位共同起草的,由几个部门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共同签署。规章制度草案经初审通过后,由主管校领导主持,召开由起草部门或单位、有关专家、规章制度的管理服务对象代表等参加的专题办公会,对规章制度草案进行审议。涉及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基本权利与义务的规章制度草案,应实行公示制,向全校公布,征求意见,必要时举行听证会。

3.决定、公布与解释。规章制度草案经审核后,应由主管校领导签署意见,报请校长或党委书记审阅同意后,提交校长办公会或党委常委会讨论。经校长办公会或党委常委会讨论通过的规章制度,由学校按照公文处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印发文件,予以公布。规章制度解释权由校长办公会或党委常委会统一行使。校长办公会或党委常委会可以授权职能部门、单位对规章制度进行具体解释。

4.修改和废止。规章制度起草部门、单位应当经常对规章制度进行清理,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调整情况,对已公布的规章制度及时修改或废止。规章制度修改或废止后,应当及时公布新的规章制度,在新的规章制度中明确原规章制度废止的时间。

四、结 语

行政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高校管理发展中的必由之路,总之, 重视并加强高校规章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是实现依法治校的重要前提, 有利于促进高校管理工作科学、规范和高效。

参考文献:

[1]李功强,孙宏芳.高校规章制度:问题、分析、建议[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10).

[2]参见罗豪才,毕洪海.通过软法的治理[J].法学家,2006(1).

[3]罗豪才,宋功德.认真对待软法―――公域软法的一般理论及其中国实践[J].中国法学,2006(2).

[4]朱四倍.管理者的权力与大学生的权利[N].大众日报,2005- 03- 31.

[5 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6]王名扬.美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

篇3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对高校财务制度进行规范,财政部修订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规定自2013 年1 月1 日起全面施行。本文通过新形势下,新旧会计制度的对比研究,深刻分析了新会计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指出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新会计制度中优化改进的功能,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信息质量及管理水平,建立更加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促进高校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高校;财务管理

一、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主要变化

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根本理念是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适当的引入权责发生制,并同时兼顾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等信息需求。新《会计制度》既适应了政府公共财政改革的需要,也为进一步规范和改进高校财务管理提供了政策依据。

目前已经执行但原制度没有的内容主要有:第一,总会计师的级别;第二,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计提折旧问题;第三,把基本建设会计作为一项重要的核算内容,纳入“大账”进行核算;第四,增加了成本管理的内容:高校成本费用;第五,完善了财务报表体系,首次引入财务会计报告概念,改进了报表中各项目、结构和排列方式,取消了部分存在缺点的体系例如资产负债表中原来的收入、支出项目。具体到会计核算科目有如下变化,详见下表。

此外,新会计制度新增的会计科目有: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在建工程、累计折旧、累计摊销、待处置资产损益、应付职工薪酬、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长期应付款、其他支出。

二、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为高校财务管理政策的实施和推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自2013 年1 月1 日起全面施行的《会计制度》明确规定,高校应当设置总会计师岗位并提高其级别。总会计师岗位的设置使得高校的财务管理不再仅仅作为预算资金活动来推行,有利于转变高校财务管理理念,促进高校的财务资金来源由单纯的依靠财政拨款和学费收缴向多元化、经营性转变。

高校预算的执行与否直接影响到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能否顺利展开。新制度明确了高校总会计师岗位的设置,有利于保证高校财务管理各项政策的实施和推行,有利于建立健全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执政能力。

(二)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利于真实的反映高校的资产结构和状况

新会计制度规定:会计部门可以依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或与之相关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固定资产计进行折旧和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相比旧的会计制度而言,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确认与后续计量管理有巨大突破,引进了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同时在具体会计核算中新增了“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等科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我国高校的资产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在旧的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只是依照其事业和经营收入相应的提取极少比例的维修基金,而无形资产则是在事业用的情况下一次摊销。这样做的结果容易导致资产不实,不利于高校的资产管理,也不能真实的反映高校的资产状况。其缺点主要表现为:(1)提取修购基金的方法与原有的会计制度相冲突,不能很好的实施;(2)固定资产不及时提取折旧,不利于对固定产的价值和质量同时进行管理;(3)固定资产报废时,原有的会计制度是直接冲减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无法给财务管理人员提供直观的数据,不利于实施和构建绩效评价体系。

新制度的实施很好的解决了这一系列的问题,具体表现在:(1)强化了资产的入账管理,使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符合实际要求,并设置相关具体科目,在资产的计量方面更加真实准确,切实可行;(2)科学设置会计科目,根据政府公共财政改革的需要,新制度摒弃了旧的不合理的科目,使会计科目更全面更合理。它打破了固定资产按会计期间使用的界限问题,财务管理人员可以更系统的设置会计账簿,有效的反映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净额;(3)直观的绩效评价体系,新制度提出了实施绩效评价,其在科目的设置上也更有利于财务管理者采集有效的原始数据,对固定资产从价值和质量上同时进行管理。

(三)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使准确计算学生培养成本成为可能

高校的成本核算与管理一直以来都是探讨的重点。我国高校由于其性质的不同如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专业的不同如文、理科,从而导致其核算成本必定不同。但是在旧的会计制度下,高校统一实行的都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主要反映预算资金的使用去向。虽然方便了国家的监督和控制,但是并没有考虑到高校内部管理的要求。

新会计制度在成本核算与管理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提高了高校财务管理的能力。具体表现在:1.新会计制度对基本建设会计实行双轨制: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单独核算的同时,其有关数据将定时纳入“大账”进行核算。新会计制度在科目设置中新设了“在建工程”会计科目,并在该科目下设置了“基建工程”明细科目,用来核算由基建账并入的在建工程成本,这一规定有利于财务数据的完整性,从而为计算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提供数据依据。

2.增加了成本管理的内容:高校成本费用(包括教育费用、管理费用、科研费用、离退休费用和其他费用等)。原有的教育成本在会计上仅指教学成本,新会计制度指出教育成本还应包括学生的生活成本及放弃的收入等,明确了高校成本费用这一概念。并对高校日常活动中发生的各种费用进行归集、分配和计算,相当于设置了成本费用核算对象和项目,使计算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更加系统完善。

3.将高校日常教学经费和科研经费的收入与费用分开核算。旧的会计制度下科研经费收入和学费收入均是一次性列为收入,而新制度明确规定应将科研项目成本、非科研项目成本和期间成本明确的界定出来,为高校学生培养成本的核算提供了理论依据。

此外,新会计制度在成本管理上还设置了具体相关的会计科目,主要体现在“费用类”科目上,例如:“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其他支出(指利息、捐赠等)”,这些其实已经包含了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内容,所有支出基本都包括在这几个科目中,有利于财务管理者对成本进行分析和预测。同时,可以计算出相关数据与同类高校之间进行对比,有效降低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提高教学质量。

(四)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利于控制风险

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发展,高校由精英式教学向普遍式教育发展,学生读书人数的增加导致高校的不断扩招,旧的会计制度下依靠政府拨款及学费收入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大幅举债加大了高校财务管理的风险。

新会计制度针对这一情况作出了一系列的改进,有效的处理好高校面临的问题。新增加了“财政补助结余”、“应付职工薪酬”、“长期应付款”,将原有的“结余分配”变更为“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等相关会计科目。更加全面的规范高校收、支、存情况,能够按照事业单位的特点确定补助数额,从而使资金的开销更加直观有据可查。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做到条理分明,避免了过度举债现象的发生,能够合理有效的控制和规避风险。

(五)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提升了高校财务管理的水平

新会计制度借鉴企业会计改革和国际惯例,完善了财务报表体系,首次引入财务会计报告概念,改进了报表中各项目、结构和排列方式,取消了部分存在缺点的体系例如:资产负债表中原来的收入、支出项目,并新增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等。这一更改增加了财务报表的科学性,使高校的财务报表体系更加的完整、合理,从而提高了高校财务管理的水平。

三、结语

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贯彻和实施,将促使高校的财务管理更加的全面、真实和完善。通过新旧会计制度的对比研究,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新会计制度中优化改进的功能,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信息质量及管理水平,建立更加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促进高校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l]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 22号.

[2]王萍,赵静.关于事业单位实行财务预算管理要求的思索[J].经济论坛.2013(6).

[3]彭华.高等学校新会计制度的创新及意义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

[4]邓建华.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研究[J].经济师,2011.02.

篇4

【关键词】行政管理;现状;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院校教育的各项改革事业也不断进步。作为教育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基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高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效率,在高等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高校行政管理的相关概念界定

行政管理,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也泛指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

而高校的行政管理,则是学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采用一定的措施、手段,带领全体师生以及工作人员,有效完成学校工作任务,实现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高校的行政管理是相对于高校教学、科研活动而言的一项辅活动,是学校教学科研的支持体系与有力保障。在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它必须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严格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对于高校的教学、科研和技术管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经过了持续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力地推动了高校自身的发展,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相对落后

当前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制度比较机械、单一,学校内部的管理机制大多按照政府的管理机制制定,但由于各大高校自身的运行规模不等,在行政管理本身的制度上缺乏相对灵活的管理制度,主要依靠岗位目标责任制和各类规章制度对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极大地压制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机构设置和人员安排不合理

高校内部在机构设置上多造成机构重复的现象,使得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干部群体过大,部门职能权责划分不清楚。一直以来,高校高层部门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忽视了对行政人员管理工作的重点培养,加之行政人员的工资待遇普遍偏低,无法吸引一些高素质、高学历人才的加入。

(三)管理理念较为滞后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行政工作的管理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很多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却并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对新知识、新方法、新理念的认识和掌握不足,成为制约高校行政管理效率提高的巨大障碍。其主要表现为:因循守旧,不能完全适应形势的变化,缺少创新意识,视野狭窄,大局观念不强,缺乏积极性、主动性等。

(四)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许多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都是非行政专业出身,受本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制约,他们无法进行专业管理和科学管理,导致当前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中普遍存在管理人员专业管理知识欠缺和业务素质不高等情况。这就严重制约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许多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处于一种受忽视的氛围之下,业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未能受到足够的重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受到打击。

三、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对高校教育在行政管理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推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是当前高校行政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针对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对策:

(一)改善学校的行政管理制度

制度是一个企业的根本,只有从根本抓起,才能真正做到提高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效率。完善和维护科学的行政管理制度,提出积极可用的行政管理办法,如提出领导值班,岗位权责,考核奖惩等等。划清工作的权责范围,在执行相关行政管理制度的同时,做到各部门之间的团结友善,达到共同去维系行政管理制度的优良工作风气。

(二)优化管理部门

要想改变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落后局面,必须要合理的进行岗位设置,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责任,同时要精简审批流程。要建立行政管理公共平台和精简化的审批流程。还要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确保各项事务能够较快的得到审批,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

(三)转变高校行政管理观念

转变行政管理理念,明确自身定位,清醒地认识到高校行政管理的性质、职能和作用,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转移行政权力的重心,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首先是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端正政治立场和政治作风。其次,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理论素养。

(四)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提倡现代和科学管理,培养专业性的行政管理人才,全面提高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完善行政管理人员学习和培训机制,使他们能够充分运用现代管理技术进行各项管理工作,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通过培训和组织学习等方法使管理人员树立民主的管理理念,改变行政权力至上的思想,提高管理工作的能力和自身的道德修养,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唐丹.高等院校行政管理的创新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6(4):62

[3]陈巧玲.高校行政管理与运行机制研究[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3):94

[4]赵晓丹.高校行政管理现状解析及改革措施探求[J].世纪桥,2008(3):99

[5]管宁.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理论界,2008(3):249

[6]赵成荣,安凤华,熊成鑫.对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现状的思考[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08(1):70

[7]郑雪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激励问题[J].文教资料,2008年3月号上旬刊:169

[8]王德广,缪伟.高校管理制度的缺失及其创新策略研究[J].江苏高教,2008(2):49

篇5

关键词:行政管理 高校 行政管理制度 问题 对策

高校行政管理的核心部门是党政部门,其他部门负责协调和执行工作。当高校党政部门设置了行政管理目标,就需要统筹学校相关部门、师生来履行职能。行政管理工作开展的好坏不但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教育发展,还关系到高校的民主培养、校园文化的养成。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已经受到高校的广泛关注。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对高校行政管理常见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高校行政管理的对策,希望能够完善高校行政管理体系,更好地推动高校行政管理的发展。

一、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管理制度不完善

和其他灵活、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不同,高校的行政管理比较落后、死板,灵活性不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的规章制度体系化程度较高,在约束和规范人员上主要采取的是岗位责任制以及相关限制制度,虽然能够确保指令下达与执行的准确性,但是却磨灭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创造性,使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如一潭死水,再难有所寸进。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行政管理人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工作节奏拖沓,办事效率地下,敷衍了事的情况比比皆是。此外,由于部门过于冗杂,行政管理刻板严肃,服务意识不强,引起了学生、教师、家长的不满,对高校的形象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行政人员设置不合理

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在行政管理体制上参照政府部门,导致其滋生了很多政府部门的问题,诸如权责不清、人浮于事等。具体来说,在具体的人事安排上,工作人员和岗位的设置科学性不强,职责重复的情况较为常见。一旦出现问题,各个部门、人员之间相互推搪,致使问题难以得到有效地解决,降低了行政效率。在一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数量过于庞大,甚至高于教学人员。在岗位设置、资金安排上,过多的行政人员成为了高校行政管理、财务管理的沉重压力。个别的行政人员甚至长期不在岗,忽视组织纪律原则,对高校行政管理的健康、有序发展十分不利。

(三)行政人员服务意识不强

相较于适应市场而生的企业单位,高校的灵活性较差,大部分都靠国家财政供给,这种依赖性的生存和发展方式,使其不必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服务水平也能得以生存,降低了其求发展、谋生存的主动性。虽然当前高校也存在绩效考核、教学评比等活动,但是或多或少都有形式主义色彩。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强,面对很多家长关于制度,或是毕业遗留问题等询问,工作人员往往言语冷淡,态度恶劣。对家长的反复询问表现出不耐烦、厌恶的情绪,未能践行以人为本思想,影响了人性化行政管理的发展,与时展提倡的科学发展原则、以人为本原则严重符合,阻碍了高校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高校行政管理的对策

针对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如上问题,高校应该采取有效地改进和完善手段,具体如下:

(一)完善高校行政管理制度

高校行政管理制度体系严密,属于传统的科层管理制度,信息沟通不畅,机构人员肿胀,行政效率低下。在实际的改进和完善过程中,高校应该充分汲取科层制体系化、规范化的特点,将以往制度的弊端摒弃或改进。注重对权力的下放,要增强基层行政部门的管理权力,使其更好地为师生、家长服务。制度改进应该将职责划分作为重点工作,避免由于权责不清造成部门、人员之间的扯皮。在安排岗位人员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岗位的特点,并结合人员的综合素质、个性等因素,提高人岗匹配度,从而提高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为了提升行政管理的竞争力,高校应该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调动行政人员的积极性,充分挖掘行政人员的潜能,从而促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发展。

(二)调整高校行政管理机制

高校行政管理权力过于集中,致使高校的发展比较被动,基层人员的主动性难以得到激发,滋生了官本位思想,人浮于事,使得学校的资金、资源造成了大量的浪费。为此,高校应该对行政管理体制予以调整,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避免官本位思想,在薪酬制度、生活作风上要加强管理,避免奢靡腐败的作风。此外,高校应该创造更多的条件,培养和历练行政管理人员,精简行政人员机构,明确岗位职责,提升行政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提高行政人员服务意识

行政管理并非单纯的管理,对工作而言它履行的是管理职能,但是对人提供的却应该是服务职能。然而当前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对待学生、家长不是很热情,态度很冷漠,服务意识不强。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应该采取如下措施,提高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其一,加强服务意识宣传,使行政人员认识到服务意识的重要性,要加强对服务态度不好、性情冷淡的行政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二,完善行政人员选聘机制。行政人员不但需要健全的人格,而且还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情感表达能力,为此,高校应该完善行政人员的选聘机制,并注重对人员的培养,提高其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三、总结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是高校的基础管理工作,是其他各项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而当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推动高校行政管理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为此,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行政管理的对策,以期对提高高校的行政管理水平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李雪.高校行政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3(32).

[2]李娟.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科技信息,2015(26).

[3]蒋群华,何岚.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改革与创新[J].群文天地,2014(14).

篇6

高等学校施行行政管理是为了实现学校教育工作的目标,依靠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好各种资源,有效完成学校工作任务,实现预期目标的组织活动。随着高校内部矛盾的不断加剧,高校行政化管理问题也开始涌现在大众面前。高校的行政管理直接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会影响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对高校进行行政管理调查与研究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仅具有理论意义,还对高校的行政管理具有现实的指导实践意义。就目前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离不开行政管理,行政管理有利于保证高校的统一管理、教学秩序、工作效率及多种目标的实现。但高校行政管理容易受到利益干扰,出现一种作风。高校本应当是纯洁的充满学术氛围的圣地,不容许有任何、腐败主义等不良风气或者劣质行为的。而现实恰然相反,不乏存在利用行政管理谋取私利、破坏校纪校风等不光明行径和官本位等不良作风。

2.高校行政管理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师生甚至是全体员工的集体努力和共同协作,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高校行政部门独当一面、大权独揽的不良现状。从一定意义上看这是对师生权益的一种不尊重与忽视,必然导致不和谐的校园师生关系。高校行政管理就不能充分发挥出它作为师、生中介人的调节作用。

3.高校行政管理缺乏监督机制,不乏存在行政人员素质水平层次不齐的现象。我们常可以在不少新闻媒体报道中看到或者听到与高校行政管理有关的各种各样的负面消息,如某高校工作人员态度傲慢懒散、办事效率低等等。这正是因为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工作人员素质低、办事能力欠佳等问题,这不仅是高校行政管理自身的缺陷,也是工作在行政岗位的工作人员能力的缺失。

二、高校行政管理人性化管理策略

人性化的高校行政管理应当是令人满意、舒适的,为实现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人性化宜遵循以下原则或者策略:

1.树立起高校行政管理以人为本的理念,坚决做到去作风。我国高校的运行体制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受计划体制及其观念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在某种程度上仍然被当作是单纯的教育对象和被管理对象,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学生办事仍存在一种隐形的等级性,没有实现真正的自由平等,导致学生学习的自由得不到真正的满足。由此导致的不法不良现象屡见不鲜,针对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不正之风,须坚决纠正并抵制取缔。高校的功能之一在于发展知识、追求真理。教学工作是高校所有工作中的核心和中心,高校的行政管理也应以此为重点,为建立起纯粹的校风而严格开展行政工作。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并不等同于高效行政管理人员职位职能的下降,相反是其职责范围的扩大和管理职能的延伸,意味着在管理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地位的平等。从一定程度上看,这是对作风的抵制与蔑视。

2.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坚决以人性化行政管理为目标。行政管理体制并非永不变更,受到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人性化行政管理的建立并非朝夕之间的简易事,这就要求高校行政管理可以适时的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率,把服务师生放在首位,努力为师生提供方便、快捷、优质及高校的服务。可以说真正人性化的管理体制是一种人本化的管理形式,是全体内部成员参与其中沟通筹议建立的。因此,在制订、修订和执行教学管理制度时,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保障师生全员参与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监督,保证他们对学校行政管理制度的了解,不至于感觉管理制度是空中楼阁、触不可及的事物。

3.明确行政管理部门的权责,建立融洽的师、生、高校关系。

高校的行政管理是应本着服务的态度来构建和谐的校园关系的,行政管理者的责任也不是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满足自己的私欲或者说特殊需要。为实现高校行政管理人性化,宜鼓励师、生共同加入为高校行政管理的优化献计献策,使他们生在其中、乐在其中。这种高透明的行政管理可以说就是对人的高度崇敬,是一种人性化的施行方式。值得一提的是,高校行政管理制度关乎学校的发展,必要时可以从应届毕业生学生群中挑选优秀者胜任某一职位。通过定期组织培训,有计划的选拔一批具有潜能的管理人员进行系统性的理论学习,举行行政管理中存在的热点问题和改善研讨会,最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将理论应用得合理恰当。这种人才的利用形式不仅做实现了人尽其才,还满足了学校对人才来源的把握。

三、总结

篇7

关键词:高校;管理制度;人力资源

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和探求高校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还有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的管理提升,成为当代教育管理者势在必行要解决的难题,这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一、高等院校教育宏观管理制度的创新

所谓高校管理制度就是系统结构和运行中相互关系的法治规定,高校管理体制是指管理机构系统、责权划分与运行等各种制度的总称。而机制是功能系统生存、发展和发挥作用中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关系,是系统结构、运行和功能发挥的原理与形式。机制是建立体制、制度的内在依据,体制是机制的外在规定,是机制的法制化。高校管理制度包括体制与机制,而且管理制度是体制包涵的概念。

高校管理制度创新,就是指管理制度改革的深化与发展。它既包括管理制度规定性的创新,也包括实施管理制度的措施和方法,条件和环境的创新。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创新,就是不断地用较高效率水平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代替较低效率水平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

高等院校教育宏观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投资办学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宏观管理体制等几个方面。

1、高等院校教育投资办学体制创新,就是要逐步形成多元投资、多主体、多形式办学制度。

高校教育投资体制创新的思路就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多元化的投资体制。首先要强化政府投资的主要渠道,提高投资的效益;然后确立适当的学费标准,逐步完善奖、贷、勤、助学制度;还要鼓励高等学校搞好合法收入,建立各种形式的教育基金,发行教育股票,吸纳社会上的多种资金,积极鼓励社会投资办学等办法。

高等院校办学体制创新主要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多主体、多形式的办学体制。(1)国家举办并努力办好重点公立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2)进一步扶持民办教育的发展,解除在办学规格、办学层次乃至教师服务等方面的束缚;(3)积极创办独立学院;(4)试行公办学校转为私营的改制等。

2、高等院校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高等院校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关于国家各级行政部门对教育管理的责权关系的规定。《中国教育发展纲要》提出“形成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在国家宏观指导下,以省级政府统筹为主的、条块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的具体要求,当前需要进一步深化、实施和落实。首先要积极推进省级教育管理综合改革实验,使省级政府享有统筹区域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权力和责任。其次要按照人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管理权限和财政责任。然后要建立中央财政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和专项经费拨款制度以保证教育公平,加强重点建设。只有全面落实好纲要的精神,才能搞好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3、高等院校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创新

高等院校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创新的思路是:首先要完善教育法律体系,从政府行政主导型的管理制度,转变为依法治教、依法行政的管理制度,加快制订《学校法》、《教育投资法》等法律法规;尽快完善程序法和法律救济制度,使教育运行和教育关系的处理纳入法制的轨道。同时要建立决策咨询、审议、问责制度,从部门内部决策,转变为开放程序化决策,即实行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列入决策程序;建立政策听证制度,通过听证会、社会团体或媒体听取公众意见;建立政策问责制度,使公证监督和参与制度化。高等院校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就是改革政府与高校的传统行政隶属关系,由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间接宏观调控,核心是政府“简政放权”:向社会放权,提倡社会参与;向市场放权,使市场介入高等教育;向高校放权,激励高校自主。同时管理方式也进行转变,转变为间接的宏观调控,主要管理方式是法律调控,经济调控,计划调控,行政调控,监督调控。只有搞好这几个调控,才能实现管理方式的转变。

二、高等院校教育微观管理制度创新的内容与思路

高等教育微观管理制度是指高等学校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高等院校领导体制、教学管理体制、科研开发体制、后勤保障体制、人事管理制度以及招生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学生就业制度等。当前,领导体制、人事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科研开发体制的创新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其内容和思路是:

1、高等院校领导体制创新。高等院校领导体制是关于高等院校内党的基层组织、行政负责人和教师等责权关系的决定,实际是关于学校内政治领导、行政领导、学术领导相互关系的规定。关于学校领导体制创新的思路是:“建立、健全和坚定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是历史的选择。

2、高等院校学籍制度创新。高等院校教育要积极试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是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是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学制,是深化教学改革的要求。同时,在实行弹性学制时,相应地需要实行学分制、选课制和导师制等。

3、高等院校与社会关系制度创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阶段,从“象牙塔”走向社会中去。高等院校与社会的关系需要系统的制度建立与创新。

4、高等院校制度创新与环境的探讨。高等院校制度创新热点问题有:现代大学制度;学术权力与民主管理;动态优化的人事制度;面向市场设置专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科研成果转化等。这些热点问题都要尽快进行研讨,探求改革模式。(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影响因素;提升策略

在现代管理的理念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执行力”,它在各种社会组织管理范围中都有被运用。在高校的教育学术方面也必须提升行政管理的执行力,这不但能让教育者策划出更多的方案,同时也能让实践更有动力,让高校能更好的向前发展。

1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含义

在高校行政的管理范畴内,执行力被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高校的行政管理高层策划跟实施决策的能力,是否能正确评估自身的实力然后根据国家的策略方针做出正确的决定。另一方面强调的是行政管理的基层管理者能否把管理工作在高校共同希望下全方位进行实施的能力。归根究底,执行力的概念其实渗透在了高校行政管理活动的所有步骤中。

2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提升的重要性

2.1可以促进高校的发展

在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各高校的办学规模也在逐渐扩大,要保持长时间的竞争力和更好的教学质量,不仅要拟定正确的发展策略,执行力更不能少。有了科学的发展战略并不够,要把战略执行到底才能壮大高校的发展,脚踏实地执行每一步的过程,也是推动高校进步的过程。因此,发展的必备前提是有正确的战略,而发展的核心就是执行力。

2.2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提升行政效能的核心在于执行力。所以高校的行政管理部门需要统一步调,保持目标一致,在实践中将政策一步步落实,只能通过不断强化执行力,让行政效能得到更好地发挥。

3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影响因素

3.1缺少服务意识

在制定了战略目标之后的具体执行过程中,会出现阻碍高校发展的情况出现。例如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工作态度不认真,敷衍的对待管理工作并且不按规定目标完成任务,从而任务被拖延等降低工作效率的情况发生。

3.2管理制度不健全

在实施高校的行政管理制度中也存在不合理的情况,让管理人员遇到实施困难,无法按规章制度办事,没有充分理解制度规范等情况,这些都会影响到行政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3.3缺乏有效监督

执行力的核心在于对监督制度的有效执行,而高校行政管理的过程中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忽略了制度落实情况,甚至还会出现“人治”的现象。

4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提升策略

4.1构建决策机制

首先,制定科学性合理化的决策机制跟管理目标,充分理解教育市场的发展现状,分析走向跟趋势,结合外界因素去分析自身的情况。其次,以人本化管理为原则。高校的行政管理理念也要不断更新,加入民主管理理念,将两者都作为行政管理活动的核心点;引导师生员工都积极参与其中;积极收集被管理者的反馈和想法,以此为依据去优化决策。最后,构建起全面化的问责制度。对失责的管理人员要进行责任追究,这不仅能防止决策权利被滥用,还能让高校决策机制更加规范。

4.2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1)对人员流程进行优化。从一个角度来说,对管理人员的评估要与绩效指标相结合,与高校发展战略相结合;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要通过加强对高校人员培训体系的完善等手段,努力提高高校管理队伍的素养。(2)对运行流程进行优化。要清晰的确立管理人员的行政管理运行的流程,以运行制度作为行动基础,确定各个行政工作的具体操作流程,增强工作的有序性,从而实现提升行政管理水平的最终目标。(3)对战略流程进行优化。以教育市场为背景作为前提进行调研工作,同时结合当前高校现存的行政管理模式等,对市场的发展和需求进行了解,以达到提高提高高校的行政管理水平和发展战略可行性的目的。

4.3建立健全监督制度

通过在每一项任务完成过程中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提升,达到对任务完成进度控制力的加强。对于每个管理任务和工作,都要严格按照预期计划进行跟进,通过寻找实际运行与计划之间的差异,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来调整方向,减小与计划之间的差距。对于行政档案的管理工作要予以足够重视。做好相关资料的保存工作,通过纸本档或电子档等有效的方式做好对高校行政管理以及评价的存档保管。这样可以使随时验证高校行政管理评价的过程,进而使行政管理执行力的监督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要尽量增加监督的途径。要重视纪检机关的作用,在充分发挥其监管作用的同时,对于党风廉政的建设也要予以重视并不断加强。与此同时,对于高校的高层也要来说,也要广开言路,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听取来自基层教职员工们对于高校各方面管理的建议,从而达到提升行政执行力的目的。

4.4提升管理队伍的综合素养

首先,提选高层管理人员的要求要有所提高。要对高管人员的公文写作能力、计划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都要进行考察,因为这些能力对于创新管理理念和方式都有着巨大的帮助。其次,对管理人员的培训要加强重视。为了达到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目的,可以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相关培训,增强管理人员的敬业精神等职业素养的方法来实现。

【参考文献】

[1]沙靖宇.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市场,2017(23).

篇9

摘 要 绩效考核最早是源于企业管理,它是企业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其中一个常用工具。由于该工具在挖掘员工潜力,提高员工工作能力上具有较为显著的效用,近年来开始被越来越多的高校引入到行政管理工作中。本文首先对绩效考核进行了概述,接着分析影响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因素,然后对绩效考核在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上的重要性进行相关阐述,最后对如何利用绩效考核工具来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提出了一定的策略。

关键词 绩效考核 高校 行政管理效率

一、绩效考核概述

(一)基本含义

绩效考核亦可称之为业绩评定,它是企业管理者综合运用多种科学合理的方法,以符合企业战略目标及岗位工作职责的多项指标,对职工过去既已发生及当下正在进行的工作行为及业绩成果进行一定的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用于对员工优化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的指导意义上,以帮助员工更好地进行自我提升,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发展目标。

(二)组成部分

绩效考核主要由行为考核及业绩考核这两部分组成。行为考核指的是企业对员工的日常工作表现,包括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工作习惯、精神面貌等具体行为活动进行考核。业绩考核指的是企业对员工的最终工作成果,包括工作完成的数量、质量、效率,工作成果本身给企业带来的贡献及价值等进行考核。

二、影响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因素

(一)思想意识

包括行政管理工作的领导者及执行者的思想意识,也即是两者对行政管理工作的认知水平及重视程度。从认知水平上讲,假如领导者无法正确认识行政管理工作的涉及内容及构成因素,就无法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工作开展方法。从重视程度上讲,假如执行者无法清晰认识行政管理工作对于高校整体建设及教学活动的影响力与重要性,就无法提高自身的工作热情。由此可见,思想意识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高低。

(二)组织形式

主要指的是机构设置及人员配比。假如机构设置过于简单,行政办公人员数量过少,则会加大每个人的工作量,从而影响了工作的完成速度,同时也会影响工作的覆盖面。假如机构设置过于复杂,行政办公人员数量过多,则可能会出现由于机构臃肿而使得命令需要逐层下达,任务需要逐级分配,从而在无形中延长了工作完成时间,最终降低行政管理效率。

(三)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明晰工作流程,确定岗位职责、约束工作人员日常行为的规章制度与守则,其科学与否,可操作性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岗位设置及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的安排情况。假如管理制度过泛过空,则会使得有些工作无章可寻,无理可依,或是出现工作职责的空缺,工作流程的紊乱等。总之就是加大工作开展的难度,降低行政管理效率。

三、绩效考核对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意义

(一)有助于实现管理目标

绩效考核是一种过程管理,也即是在工作开展的各个阶段,对各项具体工作内容及工作行为予以指导及评估。对于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来讲,通过绩效考核这一工具,行政办公人员可以制定出每个月、每个季度、每个学期的不同工作目标及需要完成的不同工作内容,从而帮助高校更好地完成整体的行政建设工作,实现行政管理目标。

(二)有助于发现管理问题

由于绩效考核是过程管理,因此在其考核的整个过程中,会不断地修缮制度、督促执行、检查成果、处理问题、改进优化,从而发现一系列的问题。从高校行政管理的角度来讲,引入绩效考核之后,当考核目标与预期目标出现差异时,被考核人员就会有意识地去寻找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缺陷,并及时加以改进优化。于此同时,整个行政管理工作也由于每一名行政管理人员的自省及反思而暴露出隐藏的问题,在将这些问题都解决之后,高校的整体行政管理效率自然得以提高。

(三)有助于优化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开展工作的依据,是办公人员遵循的原则,其不可避免地会存有不足。从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角度来讲,引入绩效考核之后,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缩小实际工作成果与预期工作目标的差距等,可以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改进工作机制,废除行政管理制度中不合理的地方,从而逐步建立起一套更符合高校行政管理特点,更能满足高校行政管理需要的制度,以此来促进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如何利用绩效考核来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

(一)制定绩效考核制度

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指的是在以完成高校行政管理目标为前提条件下,以公平合理、严格有序、公开透明、奖惩结合、反馈改进等为原则,将行政管理工作的流程(譬如工作开展的方式、步骤、预实现目标等),各个行政人员的工作职责等考核目标进行具化,以便行政人员合理对照,及时改进。

(二)选用绩效考核方法

绩效考核有多种不同的工具及方法,包括排序考评法、工作丰富化模型、库克创造力曲线、图尺度评价法、360度反馈评价法、关键绩效指标法、斯坦福压力管理法、532绩效考核模型、行为锚定等级评定法等。各个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高校应当结合具体实际,从中选出符合自身需要的方法。以图尺度评价法为例,它是以表格的形式列举出绩效构成的多个要素并对每个要素结果进行评分,最后通过总分相加来得出最终的绩效评价结果。由于其具有开发成本较低,制作周期较短,评测过程相对简单等优点,总体来讲比较适合作为行政管理工作的考核方法。具体可参见下表:

评价等级说明:O―优秀,即各方面的业绩都十分突出,且明显比他人优异许多;V―良好,即工作业绩大多数方面超过职位要求且可以在较长时间段内予以保持;G―中等,即业绩水平基本符合职位要求,属于勉强达标的状态。I―差,即业绩能力存在缺陷或不足,需要得到改进与优化。U―劣,即业绩水平总体上无法让人接受,已经严重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急需在短时间内进行改进。

(三)运用绩效考核结果

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是要帮助组织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对于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来讲,运用绩效考核结果也即是借此发现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不足与缺陷,包括微观的行政管理人员及宏观的行政管理工作,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改进优化,从而逐步地完善行政管理工作,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五、结论

随着高校队伍的扩大,就职人员的增加,其行政工作的管理难度也会日益增大,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合适的工具来帮助提升高校的行政管理水平。而绩效考核作为一种能力测评工具,一种企业管理方法,在被引入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之后,不仅保留了其原有的特点,而且在高校这一特殊背景下,更发挥了其重要性与功能性。它有助于提高高校教职员工以及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热情度,从而有助于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提升高校的行政管理水平。在未来的行政管理工作中,高校应当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对这种工具进行优化改进,在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下,通过合理的绩效考核方法来得出考核结果并恰当运用,以此发挥绩效考核的最大效用,帮助高校提升行政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吴亚玲.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文教资料.2011(11).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行政管理;信息素养;管理制度;去行政化;“共同体”

一、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开展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互联网能够为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提供有效、全面的信息,促进高校行政管理方式的创新

高校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下,高校领导决策需要历时多个层面、信息传递渠道单一、信息流通不畅并且容易失真、缺失、从而造成数据的不完整甚至丢失,另外,校园师生难以对决策层的行政管理工作实现全面有效的监督管理,他们的建设性建议也容易被忽视。互联网这个信息平台的出现改变了信息的传递模式,互联网作为储存信息的最大容器,不仅能够丰富信息传播的方式、渠道、手段,而且能够使信息的传递突破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任何人可以通过网络将信息直接、高效、快速地传递到高校的决策层,使管理人员随时了解高校行政相关政策制度,从而可以有效地加大监督力度规范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同时,互联网能够最大限度地收集信息、从而针对性地解决传统行政管理模式下信息不足、数据缺失的弊端,互联网也是可以促进信息大范围传播的成本最低廉的方式。[2]

(二)将互联网引进高校的行政管理有利于促进高校实现“行政化”到“共同体”的根本性转变

高校行政管理的最大特征就是“行政化”,即高校用行政性的思维方式、管理手段管理高校,这一管理理念是将政府与高校联结成具有从属关系的行政利益体,好比古代的官僚主义,高校过度行政化的管理模式给高校的管理机制、管理人员的组织架构带来很大弊病,探讨如何去高校行政化已经成为摆在学术界重要的难题。信息时代突飞猛进,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互联网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互联网在这样的发展势头下可以实现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重新构建,传统行政管理人员内部自上而下的依附隶属关系可以转变为共同信任、相互协调、相互依赖的新型组织关系;传统官僚型的行政组织管理导向机制转化为遵从法律、遵守道德、遵化规章的共同体利益驱动的导向机制,从“行政化”到利益共同体形成了教师学生向着共同利益目标前进的学习资源共享的教学氛围,这有利于构建一个学术自由、学习宽容便利化的教育信息管理体制。

二、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行政管理面临的现实挑战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它的两面性,互联网作为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更是如此,一方面,它是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实现了全新的变革和发展,有利于推进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智能化;改变了传统的手工处理信息和数据的方式,对提高高校的行政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提升高校办学的影响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高校开展行政管理工作还没有完全适应互联网的大发展形势,换句话说,高校的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部分行政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有待提升

利用互联网进行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其实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现代化的信息通讯设备将数据与互联网实现融合创新以实现信息的数据化、共享化,这样的行政管理模式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再加上高校的行政管理主要依赖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这很大程度上包括管理者的信息素养,但现实的情况是部分行政管理人员的科学技术水平不达标、科学技术的理论储备能力不够,不能充分运用学校提供的现代化互联网技术平台并使其发挥应有的效能;还有的行政管理人员思想观念落后,习惯了运用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一下子接受不了行政管理的信息化,有的甚至不愿意花时间、花精力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以上种种都是对高校利用互联网实现高效率管理的限制性因素。

(二)高校的行政管理模式有必要进行全面的转型创新

在“互联网+政务”的大背景下,大多数高校仍然沿用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此种管理方式较为单一、管理流程简单、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轻松和相对稳定,但随着高校教育进程的不断加快,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3]僵化的管理模式使高校在管理过程中利用互联网做出一定的发展成果,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难以从本质上得到转变,这使得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模式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转变和创新;另外高校的行政管理制度主要倾向于为高校的学术权威和科学研究服务,没有真正地做到为教育目标服务,这违背了高校行政管理的初衷,不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在对行政人员的管理上,没有将重点放在对员工的人员关怀上,忽视了使员工形成凝聚力、归属感也是促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不断向前的动力因素之一,以上所举都是阻碍我国高校教育改革进程的重要因素。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的有效路径

(一)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

针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不高的问题,就需要对症下药,不断强化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一方面,要提高相关人员对利用互联网实现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以及认可程度,引导他们转变旧有的行政管理理念,树立全新的“互联网+”思维,提高他们学习互联网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要注重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可以通过邀请互联网技术方面的专家学者宣讲互联网的理论知识,让行政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带来的便捷性、准确性和高效性,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操的视频演示和实际演示使行政管理人员用互联网的思维思考行政管理,同时,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训提高行政管理人员基本的互联网操作能力、信息检索、应用以及处理的能力,使她们的互联网办公水平步入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注意的是,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不仅仅要熟悉行政管理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其他领域的相关专业,从而方便自己更好地开展行政管理工作。

(二)变革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