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方法范文
时间:2023-03-30 15:33: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学习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兴趣;激发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当加强对他们的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获得知识的能力。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指导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谈几点浅显的见解,希望能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所帮助。
一、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与欲望
兴趣是创新思维的人门。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的创新思维,哪怕是"异想天开",也不要讥笑学生,而首先要肯定他们的"敢想"精神。例如,在教学角的性质时。我同学生:在纸上画一个45'的角,和在黑板上,在操场上同样画一个45'的角。哪个角大呢?有的说是操场上的角大,有的说是黑板上的角大,有的说是纸上的角大,也有的说是一样大。同学们在讨论中,对所画的角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和思考,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使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当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获得新知识或找到了疑难问题的答案后,教师不要轻易放过学生这种有益的情感,而应和学生一起享受解决问题时的愉快。
二、开展多样教学活动,聚集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容易分神是必然的,但是为了保证数学教学活动的顺利有效进行就不能忽视这个问题。小学生是特殊的群体,不仅表现在他们容易分神,还表现在他们容易受新鲜事物的吸引。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即采用多样的教学活动来吸引小学生们的目光。比如数学教师可以开展趣味竞猜的方式,让小学生们来竞猜答案是什么,或者采用口算比赛等方式,让小学生们比赛谁口算的速度又快又准等等。这样小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上,就会因为积极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而无暇东顾西盼,保证学习的注意力集中。聚精会神的学习是高效的,三心二意的学习是事倍功半的。因此正确的学习态度,集中的学习注意力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必须严肃对待。
三、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记忆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基础,是智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的必备能力之一。数学知识的记忆应以理解为主,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理解记忆法。数学知识面广,不能死记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例如:什么叫梯形。首先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理解“只有一组对边”是什么意思,若把“只”字去掉又会怎样。通过思考与讨论,学生认识到“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就是四条边中相对的两条边为一组,其中一组平行,另一组不平行。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梯形这个概念就容易了。
规律记忆法。数学知识是有规律的,只要引导学生掌握其规律,就可以进行有效记忆。例如:记忆长度、面积、体积单位进率。因为长度单位相邻之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相邻之间的进率是100,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掌握了这个规律记忆就比较容易。
形象记忆法。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例如,一年级数的认知教学时,把数与某些实物联系起来进行形象记忆。如把“2”比作小鸭子、“3”比作耳朵等。这样唤醒了学生的记忆细胞,教学效果显著。
四、训练学生操作技能的方法
操作技能是指需要利用某种操作工具才能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一种技能。如,测量、画图、制作等技能。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应重视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低年级教学,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量线段的长度、画线段,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等技能方法;在中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运用测量工具在地面上:测定直线、测量较短的距离,会用量角器按指定的角度画角等;在高年级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画图,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等。在训练中,应重视教师的示范,注意教给学生方法。通常情况下,把这种训练分为两步。第一步,边做边教方法,使学生清晰地获得操作过程中每一个具体动作的准确无误的视觉形象。第二步,在这个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操作实践,有的要手把手地去指正;强化和巩固学生掌握的操作方法,逐步形成技能和能力。像测量这样的操作,重视让学生到现场去练习,实地演练的效果更好。
五、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
复习就是把学过的数学知识再进行学习,以达到深入理解、牢固掌握的目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复习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概括复习。学生每学完一个小单元或一个大单元,就组织他们对于知识体系进行一次再概括,理出纲目,记住轮廓,列出重点,帮助他们掌握单元的主要内容。分类复习。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类整理、分类比较,以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深度、广度,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与记忆。区别复习。把学过的相似的概念、规则等,加以区别、比较,掌握知识的特征。一方面,复习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找出重点、关键,然后提炼概况,组成一个知识系统,从而形成或发展扩大认知结构;另一方面,通过复习,不断地对知识本身或从数学思想方法角度进行提高与精炼。
在实践中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他们学习效果的提高,知识的掌握是行之有效的。根据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1激发兴趣,教给学生阅读课本的方法
教育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主体,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老师。怎样才能做好这一点呢?常言道:“亲其师而信其道。”但是要想让学生亲其师,教师本身首先要管其生,想方设法让学生亲近你,而不能让学生“敬而远之”。大体来看,学生喜欢哪一位老师,同时也就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那门功课。学生在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师面前,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对其所教的学科能不感兴趣吗?首先我在课堂教学中对他降低要求逐步提高的方式,并采用适合他的学习方法去指导他,每到课余时间,主动找他谈心、了解、摸索他的心里,掌握他在数学上还存在哪些问题,以便及时的加以解决,给他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情,减少心理压力。与此同时,与其家长取得联系,要求家长此时此刻更要关心他、爱护他、鼓励他,在同学中建立一帮一活动,同学的帮助温暖了他的心,使他自己也不断增强自信心和勇气感,这样逐步由害怕数学,慢慢变成喜欢数学。
2激发兴趣,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
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要通过一些恰当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每个学生都喜欢做游戏,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做与之相适应的游戏,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更能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的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和有效的学习方法。
记忆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基础,是智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的必备能力之一。数学知识的记忆应以理解为主,在课堂中我常用这些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性学生:(1)理解记忆法。(2)规律记忆法。(3)形象记忆法。(4)比较记忆法。(5)类比联想记忆法。(6)归纳记忆法等。
3激发兴趣,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习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指出疑问,才能有进步。质疑问题的学习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开始对提出的疑问,需要教师启发引导,一旦有了这个习惯,他们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疑问。现代教育理论非常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认为教育的实质就是对学生实施主动性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懂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奇的东西容易产生兴趣。教学时,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有意识设置悬念,提出有吸引力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并且要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去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这样,学生才会对教材的质疑展开讨论并进行归纳,这不仅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而且还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给学生科学的复习方法
复习就是把学过的知识再进行学习,以达到深入理解、融会贯通、精练概括、牢固掌握的目的。学生的数学知识是由一堂堂数学课累积起来的,因而所获得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和片面的,时间一长,就会出现知识链条的断裂现象。基于这一点,我认为单元复习和总复习都是至关重要的。面对小学教学,我将采取以下复习方法:
4.1概括复习。学生每学完一个小单元或一个大单元,就组织他们对于知识体系进行一次再概括,理出纲目,记住轮廓,列出重点,帮助他们掌握单元的主要内容。
4.2分类复习。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类整理、分类比较,以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深度、广度,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与记忆。
4.3区别复习。把学过的相似的概念、规则等,如以区别、比较,掌握知识的特征。总之,一方面,复习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找出重点、关键,然后提炼概况,组成一个知识系统,从而形成或发展扩大认知结构;另一方面,通过复习,不断地对知识本身或从数学思想方法角度进行提高与精炼,是有利于能力的发展与提高的。
5教会学生整理与归纳的方法
整理知识是一项主要的学习方法。小学数学知识,由于学生认识能力的原因,往往分若干层次逐渐完成。一节课后、一个单元后或一个学期后,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归纳,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便于记忆和运用。
篇3
1.不能端正学习态度,没有兴趣,甚至存在害怕数学的心理,缺乏主动积极学习的意向。
2.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认真听讲、记录笔记、归纳总结、复习等)。
3.在知识上,对数学定义、概念等基本知识点的理解不够准确,只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特别是对特殊情况等的把握十分含糊。
4.数学能力(审题能力、计算能力、分析方法、数学思想等)或多或少总存在欠缺,导致各种小错误,不能完整的完成题目。
5.在实践做题中,不能领会出题者的意思,简单的说,不能把握题目的关键,找不到正确的解题思路。
6.平时做题速度较慢,考试时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卷。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在学生初一阶段得到改善,将会直接导致学生在初二两极分化的阶段出现数学成绩大幅滑坡,甚至导致在初三年级的学习中存在更大的障碍。相反的,如果学生能够在初一的学习过程中打好基础,那么初二的学习只是在知识点上的增多和加深,而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学生是很容易适应的。
爱因斯坦曾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是对我们学习数学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那么,针对以上学生容易存在的问题,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打好初一年级的数学基础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端正学习态度
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其各自的学科特点,数学也不例外。只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正确的方法方法,就一定能够学好数学。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前预习,要有目标。带着问题听课。看书并积极的思考学案上的各类问题,自己能独立解决的就独立解决,不能解决在课本旁边做上记号,便于上课着重听讲!
课上认真听讲,会记笔记。初一的学生往往对课程的增多、课堂学习量的加大感到不适应,顾此失彼,进而导致了听课效果下降。
课后认真复习,及时归纳总结。课后要及时温故老师所讲内容,特别是经典例题,分析、归纳、总结,以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善认知结构。
此外,学习应有整体计划,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
(3)细心、认真地学透课本
阅读数学教材也是掌握数学知识的非常重要的方法。只有真正阅读和数学教材,才能较好地掌握数学语言,提高自学能力。一定要改变只做题不看书,把课本当成查公式的辞典的不良倾向。
切记:理解和记忆数学的基础知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
(4)学会归纳总结复习
复结的工作,不仅仅是老师的事,学生一定要学会自己去做。当你会总结题目,会对所学内容、所做的题目进行分类,了解每一知识点的基本题型,熟悉对应每一题型的解题方法等时,你才真正的做到了知识的内化。
(5)建立“改错本”
建立错题本是一种非常高效率且针对性较强的学习方法,主要用来收集自己的错误和不会的题目。不会的题目往往因为没有思路、思路不清晰或找不到突破口等等。针对前一类错题,我们应该首先进行独立思考,及时进行反思,弄清产生错误的原因,加以重视。
(6)不懂就问,积极讨论
篇4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地位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大。不仅如此,数学教育的实践和历史还表明,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对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影响。因此,提高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可目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学中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和做法时有发生,为此更新数学教学思想、完善数学教学方法就显得更加迫切。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学法指导,正是改革数学教学的一个突破口。
一
对数学教学如何实施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人们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验。首先是通过观察、调查,归纳总结了中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学习懒散,不肯动脑;不订计划,惯性运转;忽视预习,坐等上课;不会听课,事倍功半;死记硬背,机械模仿;不懂不问,一知半解;不重基础,好高骛远;赶做作业,不会自学;不重总结,轻视复习”[1]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数学学法指导的途径和方法,如数学全程渗透式(将学法指导渗透于制订计划、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独立作业、学结、课外学习等各个学习环节之中)[2];建立数学学习常规(课堂常规———情境美,参与高,求卓越,求效率;课后常规———认真读书,整理笔记,深思熟虑,勇于质疑;作业常规———先复习,后作业,字迹清楚,表述规范,计算正确,填好《作业检测表》,重做错题)[3]等等。诚然,这对于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业成绩、优化学习品质,采劝对症下药”的策略,开展对学习常规的指导,无疑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决不能忽视数学所特有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说,这才是数学学法指导之内核和要害。也就是说,数学学法指导应该着重指导学生学会理解数学知识、学会解决数学问题、学会数学地思维、学会数学交流、学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等。有鉴于此,笔者主要从“数学”、“数学学习”出发,来阐释数学学习方法,论述数学学法指导。
二
从数学的角度出发,就是要考察数学的特点。关于数学的特点,虽仍有争议,但传统或者说比较科学的提法仍是3条: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1.数学研究的对象本来是现实的,但由于数学仅从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方面来反映客观现实,所以数学是逐级抽象的产物。比如三角形形状的实物模型随处可见,多种多样,名目繁多,但数学中的“三角形”却是一种抽象的思维形式(概念),撇开了人们常见的各种三角形形状实物的诸多性质(如天然属性、物理性质等)。因此,学习数学首当其冲的是要学习抽象。而抽象又离不开概括,也离不开比较和分类,可以说比较、分类、概括是抽象的基础和前提。比如,要从已经过抽象得出的物体运动速度v=v0+at、产品的成本m=m0+at、金属加热引起的长度变化l=l0+at中再次抽象出一次函数f(x)=ax+b,显然要经过比较(它们的异同)和概括(它们的共同特征)。根据数学高度抽象性的特点,数学学法指导要强调比较、分类、概括、抽象等思维方法的指导。
2.数学结论的可靠性有其严格的要求,观察和实验不能作为论证的依据和方法,而是要经过逻辑推理(表现为证明或计算),方能得以承认。比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个结论,通过测量的方法是不能确立的,唯有在欧氏几何体系中经过数学证明才能肯定其正确性(确定性)。在数学中,只有通过逻辑证明和符合逻辑的计算而得到的结论,才是可靠的。事实上,任何数学研究都离不开证明和计算,证明和计算是极其主要的数学活动,而通常所说的“数学思想方法往往是数学中证明和计算的方法。探求数学问题的解法也就是寻找相应的证明或计算的具体方法。从这一点上来说,证明或计算是任何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的组成部分,又是任何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的目标和表述形式”[4]。又由于证明和计算主要依靠的是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所以根据数学逻辑的严谨性特点,数学学法指导要重视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综合法的指导。
3.由于任何客观对象都有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因而从理论上说以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数学可以应用于客观世界的一切领域,即可谓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应用数学解决问题,不但首先要提出问题,并用明确的语言加以表述,而且要建立数学模型,还要对数学模型进行数学推导和论证,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也就是说,数学之应用,它不仅表现为一种工具,一种语言,而且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思维模式。根据数学应用的广泛性特点,数学学法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建立和操作数学模型,以及进行检验和评价。
三
从数学学习的角度出发,就是要通过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考察,引申出数学学法指导的内容和策略。关于数学学习的过程,比较新颖的观点是:“在原有行为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或是将环境对象纳入其间(同化),或是因环境作用而引起原有结构的改变(顺应),于是形成新的行为结构与认知结构,如此不断往复,直到达成相对的适应性平衡”[5]。通过对这一认识的分析和理解,就数学学法指导而言,可概括出以下3点:
1.行为结构既是学习新知的目的和结果,又是学习新知的基础,因而在数学教学中亦需注重外部行为结构形成的指导。由于这种外部行为主要包括外部实物操作和外部符号(主要是语言)活动,所以在数学学法指导中,一要重视学具的操作(可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制作学具,操作学具);二要重视学生的言语表达(给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言语交流的机会,可以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2.认知结构同样既是学习新知的目的和结果,也是学习新知的基础,故而数学教学要加强数学认知结构形成的指导。所谓数学认知结构,是指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按自己的理解深度、广度,结合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特点,组合成的一个具有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因此,对于学生形成数学认知结构的指导,关键在于不断地提高所呈现的数学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程度。在数学学法指导中,须注意如下几点:①加强数学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无论是新知识的引入和理解,还是巩固和应用,尤其是知识的复习和整理,都要从知识间的联系出发。②重视数学思想的挖掘和渗透。由于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的本质的认识,因而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结构建立的基础。常见的数学思想有:符号思想、对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归纳思想、公理化思想、模型化思想等等。③注重数学方法的明晰教学。数学方法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是建立数学知识结构的桥梁。常见的数学方法有:化归法、构造法、参数法、变换法、换元法、配方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等。
3.在原有行为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无论是通过同化,还是通过顺应来获得新知,必须是在一种学习机制的作用下方能实现。而这种学习机
制主要就是对学习新知过程的监控和调节,即所谓的元学习。实质上,能否会学,关键就在于这种学习是否建立起来。于是,元学习的指导又成为数学方法指导的重要内容。为此,在数学学法指导中,需要注意:①要传授程序性知识和情境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即是对数学活动方式的概括,如遇到一个数学证明题该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再干什么,就是所谓的程序性知识。情境性知识即是对具体数学理论或技能的应用背景和条件的概括,如掌握换元法的具体步骤,获得换元技能,懂得在什么条件下应用换元法更有效,就是一种情境性知识。②尽可能让学生了解影响数学学习(数学认知)的各种因素。比如,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是文字的、字母的,还是图形的;学习任务是计算、证明,还是解决问题,等等。这些学习材料和学习任务方面的因素,都对数学学习产生影响。③要充分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比如,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思路的产生过程、尝试探索过程和偏差纠正过程。④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诊断,明确其自身数学学习的特征。比如:有的学生擅长代数,而认知几何较差;有的学生记忆力较强而理解力较弱;还有的学生口头表达不如书面表达等。⑤指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如评价问题理解的正确性、学习计划的可行性、解题程序的简捷性、解题方法的有效性等诸多方面。⑥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监控的意识。如监控认知方向意识、认知过程意识和调节认知策略意识等等。
四
根据数学内容的性质,数学教学一般可分为概念教学、命题(主要有定理、公式、法则、性质)教学、例题教学、习题教学、总结与复习等5类。相应地,数学学法指导的实施亦需分别落实到这5类教学之中。这里仅就例题教学中如何实施数学学法指导谈谈自己的认识。
1.根据学生的学情安排例题。如前所述,学习新知必须建立在已有的基础之上,从内容上讲,这个基础既包括知识基础,又包括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还包括学习兴趣、认知意识,乃至学习态度等有关学习动力系统方面的准备。因此,无论是选配例题,还是安排例题,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要考虑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认知需求的原则(称之为动机原则)。在例题选配和安排中,可采取增、删、调的策略,力求既突出重点,又符合学生的学情。所谓增,即根据学生的认知缺陷增补铺垫性例题,或者为突破某个难点增加过渡性例题。所谓删,即根据学生情况,删去比较简单的例题或要求过高的难题。所谓调,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将后面的例题调至前面先教,或者将前面的例题调到后面后教。
2.根据学习目标和任务精选例题。例题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最基本的莫过于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巩固知识;莫过于训练数学技能,培养数学能力,发展数学观念。为发挥例题的这些基本作用,就要根据学习目标和任务选配例题。具体的策略是:增、删、并。这里的增,即为突出某个知识点、某项数学技能、某种数学能力等重点内容而增补强化性例题,或者根据联系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加补充性例题。这里的删,即指删去那些作用不大或者过时的例题。所谓并,即为突出某项内容把单元内前后的几个例题合并为一个例题,或者为突出知识间的联系打破单元界限而把不同内容的例题综合在一起。
3.根据解题的心理过程设计例题教学程序。按照波利亚的解题理论,一般把解题过程分为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等4个阶段。这是针对解题过程本身而言的。但就解题教学来说,还应当增加一个步骤,也是首要环节,即要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一种认知的需要。对于“进入问题情境”环节,要求教师用简短的语言,在承上启下中,提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激起认知冲突。而对其余4个环节,教师的行为可按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中的要求去构思。一般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注意做到做好前3个环节,却容易忽视“回顾”环节。
严格说来,回顾环节对解题能力的提高,对例题教学目的的实现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回顾环节来讲,除波利亚提出的几条以外,更为主要的是对解题方法的概括和反思,并使其能迁移到其它问题的解决之中。
篇5
一、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要学习好数学,必须准确理解和掌握好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和基本性质,抓住这些基本知识的要点和适用范围,这是学好数学的基础之一,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从日常的考试看,也很侧重对这些基础知识的考查,特别是一些解答题,如果对某些基本概念不能准确理解,则很难正确作答,另外还必须熟练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比如基本的运算及代数式变形、解方程、解不等式以及求最值等。
二、掌握适度的知识外延
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好数学的必要基础,但仅有这些还不够,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快速的解答完考题,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外延,需要在平时的听课和练习中注意加强对一些重要结论的记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
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要学好数学只凭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注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1.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它是推动我们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要有长远打算,又要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
2.课前自学是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自学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在课堂上解决。
3.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4.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面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效,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本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篇6
小学数学大纲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足可以说明,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下面,我就对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成习惯。只有熟练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表现……一辈子受用不尽。叶老的话阐明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关系:良好的学习习惯既是学生形成学习方法的基础,又是他们具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的集中体现。因此,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的培养途径有:
(1)课前预习。预习的方法:明天要学习什么内容,是否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它;在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尝试地做一二道题,看哪里有困难……上课伊始,教师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把上面的预习方法经常交代给学生。学生预习后就可带着问题投入新课的学习,上课时就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这样做对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养成学生的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预习数学内容会显得较枯燥,所以,教师要经常表扬自觉预习的学生,以激励全体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2)课后整理。要养成先复习当天学习的知识,再做作业,最后,把学习内容加以整理的习惯。
(3)在课内,要求学生:一要仔细看教师的操作演示、表情、手势;二要全神贯注地听老师的提问、点拨、归纳以及同学的发言;三要积极思考、联想;四要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有困惑应发问,敢于质疑。
(4)要养成检查验算的习惯。检查验算的过程既是一种培养学生负责态度的途径,又是学生对自己思维活动的再认识过程。
2.思考活动。所谓思考是指学习者对学习对象进行比较深刻的、周到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
学生有了思考方向,并进行广泛的联系和想像,他们才有可能捕捉到丰富的材料,进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此长期培养学生,有利于他们形成思考的方法,提高思维的质量。
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活动的基本途径有:1)对思考对象进行分析、概括或抽象。2)对思考对象展开联想,将其归纳到已有的经验中去。3)对思考对象进行分析,弄清题意;接着对条件和问题展开联想;然后,借助已掌握的概念进行思维活动(如判断、推理、变通等),把条件与问题“接通”―建立模型。
3.观察活动。所谓观察是指学生对客观事物或某种现象的仔细察看,因而是一种有意注意。培养的途径是:教师提供的“客观事物或某种现象”特征有序、背景鲜明,而且要给出一些观察的思考题。这样有助于学生明确观察目标,进而使他们边观察,边思考,边议论,边作观察记录,以发现数学规律、本质。
4.合作学习。对于一些“问题性”程度较高,个体学习、同化有困难的材料,教师可改变课堂组织形式,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以促进他们在相互补充、互为启发中完成心理转化,学到知识。
5.数形结合。数学主要是研究数与形的学科,学生的思维特点又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而,数形结合是学生最喜欢、最常用的一种学习数学的方法。
尝试活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具有同化作用,这是学生能进行尝试活动的心理支撑点。因此,学生具有了某一认知结构后,接着学习相应的后面知识时,教师可让学生去尝试学习。例如,学生掌握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之后,可请他们去尝试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然后,教师稍作点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同样适用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生就可同化新知识,从而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都是: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
当学生掌握了“分数乘法应用题”,又理解了比与分数之间的关系以后,教师可让学生去尝试学习“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篇7
数学对于敏捷思维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人类发展进步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数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定义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标志,因此我国教育从始至终一直重视数学教学。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数学这门学科的征服者,无数人跌到人学习数学的路上。当然这跟每个人的天性、智力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更重要的是受到了学习方法的影响。高中生很多对数学学习感到恐惧、害怕,那是因为现在很多高中生的数学学习方法存在缺陷,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研究。
1.目前高中生数学学习存在的问题
1.1被动学习
这是现代高中数学学习最严重的问题。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仍然沿用小学、初中的学习方式,对数学教师严重依赖,所有学习都要由教师安排,没有一点主动性和积极性。普遍表现为数学学习没有自己的计划,全部由教师安排,学生按照教师制定的学习计划学习,没有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环节,学习效果差。学生怕对教师讲授的东西不理解,上课时便都匆匆忙忙记笔记,而对于教师在讲什么东西却浑然不知。又由于缺失课后复习,则对教师讲授的内容不能理解。
1.2忽视基础
高中生年龄一般在16-19岁,处于青春期,性情叛逆,傲慢,往往狂妄自大,因此经常会有很多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出现,他们忽视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认为自己是“天才”,只要随便学一下就能去解决高难度的问题。他们往往忽视基本功训练,专门做难题,向别人炫耀自己的成果,殊不知,任何难题都是基础知识的堆积,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才能解决难题。
1.3学习观念错误
现代很多学生认为学习了某个知识点以后只要多做题就能巩固和掌握知识点,因此很多同学一下课便寻找相关章节的习题开始训练,搞题海战术,虽然精神可嘉,但效果一般。因为学生此时并没有真正掌握老师讲授的知识点精髓,看到的知识表象,不能灵活运用,只有真正掌握了方法,再去使用才能有效果。
2.高中生有效数学学习方法
为了实现高中数学的高效学习,必须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换位思考,对学习和教师教学方法进行改善。
2.1课前预习,针对性的学习
课前预习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无论是数学还是其他学科,教师都会提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但是真正能够施行的学生能有几个,几乎没有。课前预习是学好数学的重要基础,对于数学成绩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应该把握和抓住课前预习这一环节,了解和掌握一些教学关键点,真正做到课前预习。当然,这也要靠教师的正确引导,毕竟学生的自制力有限。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激励方式,对于有课前预习的同学给予奖励,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预习习惯,达到教学目的。
2.2做好课堂笔记,做好课后复习
高中生思维活跃,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非常在行,但是对于知识点众多的数学却失去了信心。一般学生上课都抱着一种只记笔记,下课再学的心态。这就出现了,课堂上教师在黑板讲课,学生在下面抄黑板的笔记,教师写什么,学生抄什么,两者之间没有互动,没有交流,这样对高中数学学习是无用的。高中数学难度较大,讲求技巧,只记笔记不听老师讲课、讲数学技巧,很难做到对数学的真正掌握,更不用说去灵活运用。因此,课堂上,学生应该专注听课,记笔记放在第二位,记笔记时注重教师特别强调或者教师口头说的解题技巧,不用将黑板上的所有笔记全部记下来。
2.3做好课后复习
课后复习是高中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方法。高中课程较多,为了应对高考,学校安排了大量课程,虽然现在采用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可是学生压力依然很大,真正的自主实践并不很多,因此很多学生便将课后复习这一学习方式抛弃,怕浪费时间,他们宁愿在课后多做几套试卷,也不愿意花费时间来查漏补缺。这种以量取胜,多做题就能考高分的理念还深深的埋在学生脑中。但是这种方式时绝对不可取的,课后复习能够帮助学生弄清课上教师讲授的知识点,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因此所有学生必须重视课后复习这一环节,重视并好好利用这种学习方法。
2.4更新学习理念,主动、积极学习
现代高中生的数学学习欠缺的就是主动和积极,学习要依靠教师和学校安排,学习效果自然较差。因此,高中生应该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被动学习理念,开始为自己而学。首先,认识数学,明确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其次,做好数学学习计划,并将计划用笔记下来写在纸上,最好贴在自己的课桌上。最后,根据自己制定的学习计划,每天学习之前检查一下是否完成了当天的学习计划,并进行总结。
篇8
1.鼓励主动学习,给学生尝试,摸索学法
如果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传授知识的任务将事半功倍。如在教《大家一起来分类》时,有意识的设计让学生参与的方法。导入新课后,老师向大家请教:体育老师想把我们班的同学分成两组进行体操训练,可以怎样分呢?学生顿时来了精神,有的说“男生一组,女生一组”,有的说“穿裙子的一组,穿裤子的一组”……。这样一来,连上课跑神的同学也饶有兴趣起来。结果教师按大家都赞同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分一分,效果就很好。
2.提示方法
运用良好的教法,向学生展示正确的学习过程,会对学生掌握学法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时,可以将学法理出直接告诉学生,使学生练习有方向,学习有方法。
首先,注重抓提示的“火候”,即激发掌握学法的兴趣。其次,注意从学习成功的学生经验中筛选,让他们“说方法”,提供榜样,让学生互学方法,使学生随时随地、多种途径地明确学法。再次,抓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以重点指导。如学生在应用题审题上,对题意的理解往往停留在直接理解或机械理解上,常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题意。如“一件上衣36元,是一双袜子的9倍,一双袜子多少钱?”这道题有哪些条件,学生总说“①上衣36元,②是一双袜子的9倍”。这里学生对第二个条件的回答不能进一步地反映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说明学生没能完全领会题意。如果在这里匆匆而过,久而久之,则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而会滋长学生思维的惰性。如教师能引导学生通过逆向思维的讨论,明确第二个条件应该是:一件上衣的价钱是一双袜子价钱的9倍,会使学生的理解很快加深。这样,学生不但知道了如何选择得当思维的角度,还是以后学习中重要的思维方法。
3.比较、迁移的方法
对于类似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比较、迁移的方法。如讲解竖式计算整数乘、除法(两、三位数乘除一位数)。两位数乘除一位数重点讲解、分析,学习三位数乘除一位数时边学习学回忆计算方法。前者采取的指导尽可能详细,以便学生摸到计算要领,掌握方法,而在后者的教学中适当放手,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这样,学法指导的目的:“教是为了不教”就达到了。学生在比较、迁移的过程中其实就是自学、积累知识的过程,学法指导就在其中。
4.总结评价,实现学法的内化
引导学生互相比较、评价,才能辨别方法的优劣,以利扬长避短,完善学法;引导归纳总结,才利于学法示范化。在教学过程中常启发学生发现了好的方法,及时提倡;遇到不当的学法,及时纠正。每节课结束后对知识进行总结的时,对学习方法也回顾归纳。把零散的,点滴的学法总结起来,组建示范性的学法系列,让学生逐渐内化为自己的学习习惯乃至学习品质。
此外,在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的过程中,还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如阅读课本、动脑多思、完成作业、准确表达、课外学习等习惯,以提高学习效率。
(1)课本阅读的培养
数学也要阅读。按阶段分别要求,低年级数学课本的阅读:①先讲解后阅读。低年级学生识字不多,阅读能力有限,宜先采取直观演示结合讲解,然后叫学生看书,理解书上的图解及叙述意义;②边看边读边指导;③渗透下节课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预习,同时每教完一个新知识,就让学生练习一下。
中年级数学课本的阅读:①边讲解边读书;②边读书边思考。
高年级数学课本的阅读:①预习教材;②课堂指导,解答疑惑。
(2)计算能力的培养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无论是低年级学生还是高年级学生在计算中都存在相同的问题,如抄错数字、看错符号、丢小数点、顺序颠倒等,尤其到高年级,计算过程复杂,稍不细心,就前功尽弃。
第一,抓好计算教学课。明算理,知算法,爱计算,是教学过程追求的目标。对学生在课堂出现的错误及倾向进行合作探讨,追根寻源,使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第二,开展活动竞赛,提高计算能力。针对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组织口算比赛,可将比赛分为基础计算和提高计算两部分,形成点面相互促进的格局。在选拔训练的过程中,学生的竞争意识得到了较大的释放,能力得到了较有效的发展。这种方式很合学生胃口,对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计算兴趣,都是一个不错的形式。
(3)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问题的解决是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在课堂上,可以推广了“一读、二找、三说、四算”的方法。
一读:就是不论什么形式的题目,首先组织认真读题,且读题的方式多样。通过读题尽量将计算的实际意义揭示出来。并要求学生做到关键词语重读。
二找:找数量关系,并用图表、线段图表示;对难以用图表示的题目,则要求在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下面画线。
三说:说说自己解题思路或解答步骤。在进行中由易到难,结合学生实际,鼓励学生说出疑问。
四算:即着手解答,同时对错误原因展开讨论。
(4)查错习惯的培养
很多学生做题后都不愿验证,对此应着力对学生的进行查错习惯的指导。
如计算题:强调验算;解决问题(应用题):在解题后,重新审题;还可以让学生备一本错题本,吸取教训。摘录平时作业中的一些错题,并写出产生错误的原因。比如“抄错数字,15写成了18”;“运算顺序不对”等,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查错习惯。
篇9
从这点上来讲,我反对数学搞题海战术,而提倡解题后的反思和归纳。当然,不搞题海战术并不是不做题,必须有一定题量的保证。学数学一定要做习题,并且应该适当地多做些。做习题的目的首先是熟练和巩固学习的知识;其次是初步启发灵活应用知识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三是融会贯通,把不同内容的数学知识沟通起来。在做习题时,要认真审题,认真思考,应该用什么方法做?能否有简便解法?做到边做边思考边总结,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我经常给学生强调一个观点,这一道题,中考不考的可能性是百分之百,为什么要做?另一道题中考不考的可能性也是百分之百,为什么还要做呢?现在有些学生作业题一堆一堆的,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经常加班到深夜,第二天又无精打采,长此下去造成恶性循环。只有解决好为什么学数学的问题,把数学特点理解好,知道学数学是为了干什么,学生在学数学的时候就会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才能焕发出学习的自觉性。回到上面说的,这个题中考不考的可能性是百分之百,为什么还要做这个题呢?就是通过做这个题训练一种速度,提炼一种方法,形成一种技能。这个题目的思想和方法,因为你做这个题,就在你头脑中得到沉淀。将来再遇到类似的题目,类似的现象,一刺激你的大脑,大脑的沉淀被激活,于是当年的情景就会回想起来,于是遇到这个题目,就立即搜索到一些解法和答案。做题的意义就在这里。
数学是不怎么需要记忆的一门学科,一般数学有很多公式,但是这些公式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你都能理解就会用了,你用得越来越熟练,就不需要格外费劲去记忆了。所以说,有很多人把数学当成一门记忆的学科,这就错了。数学没有记忆的负担,你只要能力上去了,就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是很好学的一门学科。有些同学一学数学,首先就顾虑胆怯,好像天生就学不了数学,这都是因为不了解数学的缘故。
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提出疑问,这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是否有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有经验的老师认为:能够发现和提出疑问的学生才更有希望获得学习的成功;反之,那种一问三不知,自己又提不出任何问题的学生,是无法学好数学的。那么,怎样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呢?第一,要深入观察,逐步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能力;第二,要肯动脑筋,不愿意动脑筋,不去思考,当然发现不了什么问题,也提不出疑问。发现问题后,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问题仍得不到解决时,应当虚心向别人请教,向老师、同学、家长,向一切在这个问题上比自己强的人请教。不要有虚荣心,不要怕别人看不起。只有善于提出问题、虚心学习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学习上的强者。 学习方法是灵活多样、因人而异的,能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是你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的表现。
篇10
关键词 高中数学特点 学习方法 课堂效益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The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Learning Method Explore
ZHU Zizhen
(Xina Country Vocational Senior Middle School, Xinyang, He'nan 465550)
AbstractThe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curriculum is of characteristics ofdefinition system complex,concept is abstract an hard to be understanded, many theorem, problem solving steps is complex and so on. In oder to improve study effect, one must know well about the course features, impro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make learning method practical adapt to the need of study mathematics course.
Key wordshigh school mathematics features; learning method; classroom benefits
1 针对高中数学课程特点,改进自身学习方法
1.1 提高心理适应性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数学所具有的荣誉感与成功感能否带到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主要取决于其能否正确面对在高中遇到的问题,冷静困境,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对于心理适应性强的学生,解决问题得当就会成绩好,就会形成良性循环。不会学习的学生开始学习数学不得法而成绩不好,如果任其发展,数学成绩就会越来越差,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改善心理适应性是提高高中数学学习的关键环节之一。
1.2 改变学习方式和思维习惯
(1)改变传统的惯性思维模式。初中应试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让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还保留初中的传统惯性思维,一切以老师讲解为中心,思维缺乏主动思考。上课忙于记笔记,思路难以跟上老师的讲解,忽略了真正听课的任务,应该改革这种学习思维,掌握学习规律与方法,主动学习。
(2)保持数学学习的条理性。数学学习有其特殊规律,一般模式来龙去脉介绍,阐释基本概念,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引导思维方法。而部分学生思维不集中,基本概念、重点难点不注重,笔记大量记录,积累大量问题,又不主动巩固、总结、寻找知识规律。需要学生保持数学学习的条理性,知识和问题保持条理解决模式,也就事半功倍。
(3)注重打牢数学知识根基。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是数学学习的根本。必须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这是学习数学的前提。但是,部分学生陷于难题兴趣,陷入题海,这是误区,必须引导学生不要进入误区,走入怪圈,还是应该加强数学知识根基的训练和积累。
(4)勤加练习和习惯培养。适度的练习是有必要的,也必须注重。增强问题解决的信心和决心,独立思考,破除依赖心理;同时,讲速度,训练思维敏捷的习惯,加强勤学习惯的养成。
1.3 提高数学知识的衔接能力
高中数学教材和初中相比,不像初中教材那样多为常量,题型简单;而是增加了难度,内容抽象,注重了变量、字母,把计算和理论分析并重。
因此,高中数学内容的难度和课程安排,就要求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高中数学教材内容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但降低的幅度比初中小,有些内容没有讲或讲得较浅,这部分内容不列入高中教材,但解决其它数学问题需要经常提到或应用它。高中因为高考的难度,实际内容还是在继续使用,高中数学难度在实质上还是维持原状。因此,这个层面上,调整后的教材因为初中的实质降低而加大了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这就需要教师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有效进行初高中知识、能力的衔接问题。
2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向课堂要效益
向课堂要效益,就是立足于课堂有限的时间,充分调动自身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基础,提高自身学习能力。
2.1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养成总结规律的习惯。要经常总结数学课程的学习规律,目的就是为了后续内容的学习打牢基础。规律的总结需要自己总结外,还需要通过大量的对外交流,借鉴总结出能够转化成为自己的学习步骤,比如制定计划、自学、课堂学习、巩固、疑难、总结和课外学习等等诸多环节,实际也是共识中的四个环节(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和一个步骤(复结)。这几个环节各有任务,各有侧重,需要不同的着力点。
(2)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听课是接受知识的核心环节,听的过程中是要高度集中,把核心要素融会贯通,完全运用自如。这种习惯的养成也是需要循序渐进。,因此应适当地笔记,领会课上老师的核心思想和思维脉络,不能顾(下转第226页)(上接第193页)此失彼,导致课堂效益低下。
2.2 追求课堂效益
(1)注重发挥教材的作用。教材是知识内容的载体,能力是与知识的积累逐渐形成,一个概念,一个原理,需要不同角度从能力角度来培养和提高。教材首先通过教师解构,学生理解知识体系,把握住了教材,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
(2)注重数学知识的形成。数学概念、定义、公式、法则、定理等是数学的基础知识的核心要素,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是长期的,往往不宜看到。事实上,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是数学能力的培养过程。法则证明过程,就是新知识的发现过程,知识掌握了,数学能力就得到发展。
(3)提高思维的敏捷性。课程内容多,需要学习有速度,否则就是无效学习。缓慢的学习模式训练不出思维的敏捷性,更培养不了数学能力。消化学习内容和提高解题能力等都是思维敏捷性的训练过程,需要有意识的训练。而且,数学学科特点也非常适合训练思维敏捷性,教师应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加以重视。
(4)及时解决学习难题。数学学习的各种环节中,经常会累积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学习。因此,及时处理这些问题,特别是那些典型问题,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更是要着重对待,以免最后导致后期课程无法跟上,最后影响整体成绩无法提高,甚至最后满盘皆输。
(5)重视当堂训练。课堂训练环节可以当场解决学习中累积的问题,一般来说,课堂练习时间每节课大约占1 / 4 - 1 / 3 ,有时超过1 / 3 ,这是对数学知识记忆、理解、掌握的重要手段,需要科学合理利用这个环节。教师需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个环节,对于练习的内容加以选择,是学生在过程对重点及时消化,能够以最高的效率掌握最多的内容,这样也可以事半功倍。
(6)其它环节的训练。出色的运算能力是提高成绩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合理选择运算途径是必要的。比如简捷运算的采用和训练。采用步骤越多的运算,就有越大繁度,可能出错的概率就会增大。因而根据问题的条件和要求合理地选择简捷的运算途径,不但是提高运算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其它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其它环节的训练也需要重视,这样才能形成合力,完成学习任务。
3 发挥好家长的辅助作用
解决高中学生在数学学习方法中的各种问题,还必须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发挥好他们的辅助作用。事实证明,如果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方法不当,加之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了解孩子的实际和心理特征,往往会导致学生学习方法陷于误区。因此,应适当进行方法专题讲座,举行“数学学习方法经验交流会”,帮助家长掌握孩子的心理特征,改进教育方法,帮助学生总结数学学习方法,创造良好的方法教育环境。
总之,良好科学的高中数学学习方法是影响高中学生学习成绩和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问题之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能够针对高中学生个性特点和数学课程学习特点,适时对每一个学生进行调适和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及时总结自身数学学习的经验和规律,不断改进自身学习方法,逐渐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操之可行的方法体系,是完全可以把数学课程掌握好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