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退休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18 11:58: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退休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退休制度

篇1

【关键词】激励;限制;弹性退休制

【中图分类号】F24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3-0169-03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社会养老保险的负担也越来越重,延迟退休年龄可增加养老保险费的缴费年限,减少领取养老金的时间,缓解养老压力。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不断有学者提出延迟退休年龄,特别是2004年以来,在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压力下,延迟退休年龄一次次被热议。但是,延长退休年龄涉及到就业、企业成本和社会公平等问题,每次都以企业和多数民众的激烈反对告终。笔者认为,延迟退休年龄是养老金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是制度的设计需要以公平为基础,并充分保护企业和职工的利益,需用激励和限制相结合的企业弹性退休制度来延迟退休年龄。

一、延迟退休年龄的需求分析

1.我国在老龄化进程中,老年供养比不断提高,延迟退休年龄可以改善供养比,缓解社会养老压力。一定时间下,某一区域内需要供养的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称为老年供养比。我国老年供养比从1982年到2005年提高了2.74(见表-1)。

特别是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内的供养比,提高得更快。有数据显示,我国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缴费人员与退休人员之比,已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10:1上升到21世纪初的3:1;目前已发展到3个在职人员供养1个退休人员,较20世纪70年代末1:30.3的比例提高了10倍,到2030年我国退休人员与在职职工的比例将达到1:2.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退休年龄愈早,退休人口越多,制度内的供养比越高;反之退休年龄愈晚,退休人口越少,制度内的供养比越低。未来的30年,如果不改善老年供养比,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将面临崩溃的风险。可见,推迟退休年龄,相应减少退休人口比例,是降低制度内的老年供养比,应对老龄化危机的需要。

2.平均预期寿命和退休年龄之差不断增加,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越来越大,延迟退休年龄,可以改善资金状况。随着经济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我国人均寿命已经大幅度提高,20世纪50年代初,平均预期寿命男性为40岁,女性为42.3岁,目前男女平均为73岁。而我国的退休年龄是1951年的《劳动保险条例》规定的男60岁,女职员55岁,女工人50岁,一直到现在始终未变。我国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增加,退休年龄不变情况下,退休者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在加长。一方面是老年供养比加大,每100名劳动者供养的退休人数愈益增多;另一方面,需要供养的年限也越来越长,这必然会加剧养老保险制度的资金负担。据预测,按照目前的状况,今后20多年,我国养老资金缺口累计达到1.8万亿元左右,平均每年约700多亿元。如果要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只有从开源与节流两个方面人手。节流常用的方式是降低养老待遇,然而福利支出的刚性特征,决定了会引起社会较大波动。开源常用提高缴费率和推迟退休年龄两种方法。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的缴费率已经远远超出了其他国家,再提高养老保险的缴费率会进一步加大企业的生产成本,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会迫使企业通过减少雇用劳动者来降低这一成本,从而造成了大量人员失业。通过延迟退休年龄可以推迟和减少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同时还可以增加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年限,成为平衡养老保险基金可选方案。

3.受教育年限不断增加,延迟退休年龄可以使工作年限不至于缩短。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受教育的年限在不断的延长,如果退休年龄不变,工作年限会相应缩短。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们可以算出1964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全国平均受教育时间为2.57年,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全国平均受教育时间为7.18年,受教育时间延长了4.61年。就整个社会而言,人们的平均工作年限相应减少,增加了社会养老压力。就个体而言,受教育时间越长的高素质人力资本,工作年限越短。在我国现行教育制度下,一般本科毕业时22岁,硕士毕业时25岁,博士毕业时28岁,按照现行男60岁为退休年龄计算,本科生可以工作38年,硕士生可以工作35年,而博士生只能工作32年。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花费成本高,他们的工作年限却远远短于低端劳动力,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因此,无论从整个社会,还是从劳动者个体而言,都需要延迟退休年龄,保证工作年限不缩短。

二、提高退休年龄的压力及分析

理论上,老年供养比增加,平均寿命和受教育时间延长,养老保险基金压力加大,理所当然要提高退体年龄。实践中,近年人口老龄化国家纷纷提高法定退休年龄。美国从65岁逐渐提高到67岁,英国从65岁提高到66岁,法国从60岁提高到62岁,丹麦从65岁提高到67岁,希腊从61岁提高到63岁。我国一直未延长退休年龄的主要原因是担心对就业、企业和社会公平带来压力。但长期看这些担心并不必要。

1.担心占据工作岗位对就业产生压力。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我国就业形势一直非常严峻,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011年第一季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情况》显示,2011年第一季度末,全国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90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而同期全国城镇新增就业303万人。在整个社会新增工作岗位较少的前提下,延迟退休年龄自然减员减少,必然造成吸纳新劳动力的能力降低,使就业问题雪上加霜。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张车伟认为,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超过1.1亿人,每年约有300万人退休,占城镇单位就业的3%。但我国每年新增就业岗位1000万左右,如提高退休年龄,将减少30%的新增岗位。

短期来看,延迟退休年龄的确会减少就业岗位。但是,长期考察退休年龄对劳动力的影响则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一定时,延迟退休年龄意味工作年限增加,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发生变化,养老保险缴费率会降低,劳动力成本下降。如果劳动力成本低、资本成本高,市场就会倾向于选择劳动力;相反如果劳动力成本高于资本成本,市场会选择资本。所以,保持低龄退休会使整个社会的劳动力成本提高,企业选择用资本替代劳动,使一部分劳动力被挤出,失业率上升。反之,延迟退休年龄会使整个社会的劳动力成本降低,企业会选择用劳动替代资本,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失业率下降。

另外,在现实经济中,即使不延迟退休也有一部分人退而不休。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60岁以上的

老年人就业人数为1280万人,占全部老年人比例的9.9%。而第三次人口普查和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这一比例更高分别为31.7%和28.6%。退休再工作者的收入由工资和养老金两部分构成。因有养老金收入,他们愿意接受比市场价更低的工资,加剧了年轻人就业的竞争压力。延迟退休年龄反倒是为年轻人创造了公平竞争的就业机会。

2.担心影响社会公平对社会稳定产生压力。在养老保险制度上,强制延迟退休年龄对低收入的劳动者不公平影响社会稳定。如下岗失业人群,尤其是4050人员,已接近退休年龄,退休后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而且,对于他们中的多数人,退休反倒会使实际收入有所提高,延长退休年龄则需要多交社保费,给本来就困难的家庭带来更大的经济压力。利益受损的另一大群体是生产第一线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到一定年纪后,很难适应企业超大的劳动强度和超长的劳动时间,延长退休年龄实际是要求他们超负荷地付出体力。这一群体希望尽快退休,避免延迟退休对其身体健康产生影响。保证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不能强制延迟退休年龄,可以让参保者自主选择。政策一方面,不强制劳动者延迟退休,保护低收入群体及时退休的权利;另一方面,通过经济激励,鼓励愿意延迟退休的劳动者延长工作年限,减小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影响。

3.担心加大用工成本对企业产生压力。由于社会保险缴费与员工工资挂钩,老员工一般比年轻员工工资高。因此,如果企业用同样人数的职工。延迟退休年龄用老员工会使得企业每年支付的工资和保险费增加,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由于老年员工生产效率一般低于年轻员工,延迟退休年龄会降低企业的效率,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影响其竞争力。对单个企业短期内确实如此,延迟退休年龄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但是,从长期和整体来看,养老金是劳动者一生中的劳动收入再分配,是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当其他条件不变,低龄退休,领取养老金的时间长,退休年龄越低,工作时间段内的劳动力成本越高。反之,退休年龄越高,工作时间段内劳动力成本越低。所以,长期来看,延迟退休年龄能够降低养老保险缴费率,使企业的劳动力成本降低。另外,对于教育、科研等知识型的企业,延迟退休年龄,老员工的知识积累丰富,会有利于增加生产效率,降低企业成本。

三、激励和限制相结合的弹性制度

无论从我国老龄化的角度还是从人力资本的有效利用角度,延迟退休年龄都是趋势。但是,延迟退休年龄的方式有多种,弹性退休制度是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所谓弹性退休制就是制定一个最低的退休标准,劳动者在达到这一标准时可以退休,也可以延迟退休。是否退休根据劳动者自身的具体情况,由其自己决定。有效利用弹性退休制度,既要用经济激励手段刺激企业参与,也需要在法定退休时点的设定和防止滥用制度的限定上保证社会公平。

1.以最低工作年限为法定退休条件,保护低端就业者。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差距逐渐加大,低收入者的社会权利容易被忽视。社会保障是保护弱者的社会政策,在精英层希望延迟退休年龄的同时,必须考虑低端就业者的经济和身体压力,制定一个有利于低收入者的法定最低退休时点。不同阶层生理年龄有着明显的差异,以日历年龄为标准的最低退休年龄不利于低收入阶层。最低法定退休时点如果以工作年限为准,则每个人为社会工作的法定年限一样,体现了公平。同时又有利于低收入者,保护他们不至于超负荷付出体力造成伤害。如果最低退休时点为工作40年,初中毕业16岁参加工作,56岁达到退休年龄;高中毕业后18岁参加工作,58岁退休就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本科毕业22岁参加工作,62岁达到退休年龄;硕士研究生25岁参加工作,65岁达到退休年龄;博士生毕业28岁参加工作,68岁达到退休年龄。低收入者往往受教育时间较短,多数从事体力付出较大的工作,以最低工作年限为法定退休条件,低收入者领取全额养老金的年龄低,起到保护弱者的作用,解决延迟退休的公平性问题。

2.以经济手段为激励,引导企业和个人选择延迟退休。首先,企业通过延迟退休雇用老员工,比雇佣年青员工增加了用工成本,应给企业一定的雇用大龄员工补贴,作为经济补偿,鼓励企业使用延迟退休,为增加养老保险收入做贡献。企业的工资薪酬与工龄有一定的关系,一般用老员工比新员工工资成本高;延迟退休期间,企业要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比正常办理退休手续再返聘,企业付出更多的社会保险成本;老员工由于体力下降等原因其劳动效率和所创造的效益可能不如青壮年员工。对于企业的这些利益受损,每年应从增加的社保基金中拿出一部分作为“雇佣大龄员工补贴”奖励企业。

其次,增加延迟退休者的养老金收入,激励劳动者自愿推迟退体年龄。虽然按现行养老金计发办法每延长退休一年可以多拿1%的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也会有相应提高,但是这种增发养老金的办法仍存在问题。第一,计算复杂,延长退休者很难算出自己未来养老金的增发比例。第二,每延迟退休一年,大部分人养老金增发额会在1%左右,增发额较少,不足以起到激励延长退休的作用。如果对于延迟退休的员工,明确其养老金的增发比例,让其能对未来增加的预期收入和放弃的当期收益清楚比较,当每延迟退休一年能增发3%以上的养老金,会加大其选择延迟退休的权重。因为退休返聘的工资收入是暂时的,增发的养老金却能拿一辈子,员工对未来余寿的预期越长,越会选择延迟退休。因此,要达到延迟退休年龄,必须增加经济激励,当企业和劳动者选择延迟退休比正常退休更有利时,他们才会选择延迟退休。

篇2

1 弹性退休制度概述

自改革开发以来,我国一直运行着 1978 年颁布的退休制度,即男干部或男工人六十周岁,女干部五十五周岁,女工人五十周岁,且特殊工种的工人可以提前五年退休。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原来那种一刀切的退休政策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造成了很多中、高端人才的浪费,这与我国的实际国情是不相符的。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有些部门和人群提出要延迟退休年龄,但却遭到了国内绝大多数人的强烈反对,因为这样他们就不能早日退休并拿到客观的养老金。因此,从公众的心理关是最难迈过的坎,若强制推迟退休年龄恐怕会造成社会的动荡。

正是在以上这种社会条件下,才出现了弹性退休制度。所谓弹性退休制度,就是在地方政府规定的一个退休年龄区间,比如58岁至65岁,员工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这一年龄段区间中选择合适的时间段或时间点办理相关的退休手续、领取养老保险金;由于养老保险金的缴纳时间越长,所缴纳的保险金就会越多,退休后领取的退休金也就越高,因此一般很少有人选择提早退休。这种退休制度(即弹性退休制度)的政策设计非常巧妙,它不仅涉及到每一位企业职工的自身利益,而且还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具有非常理密切的关系。

2 弹性退休制度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影响

据调查显示,2011 年我国内地的企业对熟练劳动力短缺的担忧明显有所增加,其中百分之四十的内地企业的预期熟练劳动力短缺已经为阻碍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且这种趋势仍有扩大之势。基于此,笔者认为: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供不应求”局面,尤其是那些技能熟练劳动力的价值升值,促使了他们工资水平的提高;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承担者巨大的涨薪压力。同时,因熟练劳动力数量的短缺而引发的企业用工成本增加,必然导致产品价格的提升,市场通胀的担忧将进一步加剧。从一定意义上讲,通过延迟企业劳动力的退休年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用工短缺的问题,这对稳定市场和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虽然弹性退休制度通过柔性方式对我国的退休制度改革进行了试水,并在一定范围内起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但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而言,弹性退休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其具体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没有实施细则操作难度大,并且不利于企业员工的结构优化。从实践来看,虽然我国某些地区已经开始推行弹性退休制度,但由于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实际操作时难度比较大。弹性退休制度没有相关配套的操作细则,怎样将自愿原则引入其中,并充分地把握该制度中的“弹性”,既让企业员工可以充分地发挥选择权,又不搞特殊,着实是件棘手的问题,而这些在弹性制度中却没有明确的指出或作出规定;同时,弹性退休制度也严重影响了企业员工的结构优化。一般而言,企业所能提供的工作岗位都非常的有限,如果以“退休”的形式自然减员人数较少,那么将会严重影响企业员工的结构优化。况且,有些部门的职务和职称比例非常有限,倘若有“身份”的老员工不退休,则新员工将难以按照相关比例晋升职务和职称,这将极大地影响企业内部人才的优化与外部优秀人才的不断引进,最终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第二,加大了企业的成本费用,并且可能产生寻租问题。采用弹性退休制度,增加可企业缴纳养老保险费等各项费用的开支,因此企业的人力成本就加大了。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企业每月为在职职工所缴纳的养老保险金等各项保险费用大约能占到职工工资的百分之四十。如果晚退休一年,那么企业就要多为员工负担一年的保险费。除此之外,弹性退休制度还可能产生一种寻租现象。一般而言,企业在确定弹性退休年龄和相关补助的范围时,很可能会因该制度存在着某种隐形的漏洞而产生新的不公平现象,甚至会产生一些寻租机会。基于此,笔者认为,企业在广泛推行所谓的弹性退休制度之时,要认真研究、谨慎推进,尤其对人员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要进行精准的研究之后,方可具体实施。

3 关于如何处理弹性退休制度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关系的几点建议

基于以上对目前弹性退休制度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要妥善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做好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建立和完善弹性退休制度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企业要通过弹性退休制度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首先必须对自身的情况要进行一次全面的盘查和规划。对那些可能会延迟退休的员工,要重新测算未来三年的人力资源供需状况,在结合本企业的实际劳动力市场供给状况,对人员的结构及其知识结构进行一次科学测算,并初步确定一个弹性退休范围。这一确定结果,既要保证企业对外部优秀人才的引进,又要保证不限制现有拟退休员工的专长发挥。同时,还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弹性退休制度,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要进一步完善该制度中的具体操作环节,使管理人员可以有章可循、照章办事;要不断规范弹性退休的操作流程,尤其对那些拟退休的员工要加强人文关怀,这也是提高企业生命力的关键。

3.2 做好员工职业规划,并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

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而言,要为员工做好职业规划,加强企业人才的梯队建设。为员工做好职业规划,就是要为其职业生涯进行详尽的设计,并激发那些较为年轻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吸引和留住那些年轻的优秀人才。同时要充分发挥老员工的带头作用,从而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才储备梯队 既可发挥老员工的经验和专业优势,又能保持新员工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形成一种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和谐氛围。此外,在确定弹性退休的范围和明确退休制度的同时,企业要与工会进行协商,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这样不但有利于保持企业弹性退休制度的合法性,而且还能有效保护企业员工的合法利用,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篇3

关键词:弹性退休制度 人口老龄化 退休年龄

一个国家的退休政策是要随着社会的经济状况、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因素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的。我国现行退休年龄制度越来越不能适应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客观实际,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了应对加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给经济社会所带来的挑战和压力,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了有关延长法定退休年龄的信息,由此引发各界关于退休年龄调整的广泛研究和热烈讨论。

国外退休制度改革情况及国内改革争议

目前人口老龄化压力较大的发达国家,为了减少养老金账户的压力,在退休制度改革模式方面也进行着积极的探索。20世纪80年代美国取消了强制退休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弹性退休制度,国家只规定最早的退休年龄为62周岁,最晚的退休年龄为70周岁,何时退休劳动者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自由选择。德国实行的是拥有部分选择权的退休制度。劳动者在退休后可以选择参加半个工作日的工作,既可以让退休者有一个心理过渡和适应期,同时也可以缓解一些养老金账户的压力。

国外的改革经验引起了国内学者们的关注。结合我国国情,关于退休年龄制度改革模式的探讨也日益热烈。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主张保持现有退休年龄不变、适当延长退休年龄、建议推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三大类。

延长退休年龄观点。持本类观点的学者主要有以下理由:一是我国退休年龄标准没有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而延长;二是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的现状所带来的劳动力供求之间的矛盾需要延长劳动者的实际劳动时间;三是延长退休年龄有利于缓解养老金的压力;四是延长退休年龄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保持现有退休年龄观点。持本类观点的学者认为确定退休年龄应主要考虑养老保障和就业两个因素。就目前来看我国预期寿命的提高幅度还很小,并且我国劳动力资源市场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和失业压力,因此改革的时机还不成熟。

推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观点。持本类观点的学者认为在当前的退休制度下受教育年限越长其所参加实际工作的时间就越短,这就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然而一刀切式的延长退休年龄又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压力相冲突。

我国退休年龄设定的影响因素

(一)人口老龄化程度

国际上通常的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2000年我国65周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比例已达到7%,这表明我国人口结构已转为老年型。预测表明,到2020年,我国的老龄人口比例将上升到12%,到2050年达到峰值为23%,步入超高老龄社会。社会老年人比例加大,能够为社会化大生产提供劳动力的人口比例大幅减少,这在客观上要求我国做好未来劳动力不足的应对措施。对原有的退休年龄制度进行改革可以有效化解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劳动力供求不平衡产生的压力。

(二)人均预期寿命

根据2010年进行的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为73.8岁,其中女性预期寿命为75.6岁,男性预期寿命为72.1岁。而1980年时我国男女的预期平均寿命为66.3岁,其中女性为67.8岁,男性为64.8岁。这说明过去30年间我国人口预期平均寿命提高了7.5岁,其中男性平均提高7.3岁,女性平均提高了7.8岁。根据联合国的人口报告《世界人口展望:2010版》的预测,预计到2025年,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将有望达到82.3岁。人口健康状况的改善,人均预期寿命的显著提高为退休年龄方面的改革提供了条件。

(三)养老保险基金储备

目前我国的养老金缺口大约为1.3万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75年养老金缺口将达到9.15万亿元人民币。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具有刚性,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为了保证退休者的退休待遇只升不降,养老保险基金储备必然会受到严峻的挑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加速,一方面直接减少了养老金的缴费人数,使养老金的收入规模减小。另一方面退休者从缴费者变成了养老金待遇的享受者,导致养老金支出规模大大增加。这种收少支多的状态大大加重了养老金的负担。

(四)劳动环境与工作性质

劳动环境与工作性质会直接影响到劳动者的健康状况,进而影响到劳动者的退休年龄。一般情况下,劳动环境越好,脑力劳动的程度越高,劳动者所能持续工作的年限就越长,退休年龄就越晚。所以在制定退休年龄制度的改革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岗位的劳动者的特点做出正确的预判,以保证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五)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

在长期劳动力市场上,退休年龄往往是政府用来调节劳动力供求的重要手段。当年我国每年的新增就业人员人数大约为每年1000万人左右,而市场每年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大概为800万个左右,供求之间存在很大的缺口,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尤其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如果提高退休年龄将更多地挤占其就业岗位。退休年龄是个敏感话题,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因此退休年龄制度设计中既要考虑已就业人员的现实利益需求又要减少对未就业人员的负面影响,以小的改革成本换取高的改革收益。

我国推行弹性退休制度的合理性分析

弹性退休制度是指允许劳动者在退休年龄、退休方式和退休收入等方面具有某种较为灵活的选择弹性空间。

(一)弹性退休制度有利于优化人力资本配置

首先从人的生理条件看,不同的劳动者即使处于同样的年龄阶段,身体状况不尽相同,其人力资本存量也不尽相同,对能够提供的社会服务质量自然也不会相同;其次从职业分工方面看,不同职业的特性不同,从业人员的职业衰减期和职业巅峰期也有差异。从事技能型和一般性工作的劳动者社会服务周期较短,一般呈现进入劳动领域早、离开劳动市场也早的服务特点。而脑力劳动者,如教师、医生等由于花费较长的时间和较高的物质投入进行培育,所以进入劳动市场时间晚,如果简单地按“一刀切”方式制定法定退休年龄制度,既不经济,也不公平。

实施弹性退休制度,退休政策的制定按照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不同的个人体能状况和个人意愿制定。有利于劳动者理性地对人力资本进行再投资,其人力资本回收期也可以相应延续,能够较大程度地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二)弹性退休制度有利于缓解养老金制度面临的财政危机

退休年龄的制度安排是影响养老金收支状况和社会福利负担的重要内生因素。目前我国的养老金缺口年年增大,实行弹性退休制度是弥补养老金缺口一个有效的方法,通过适当延长工作年限,增加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的资金总额,更好地发挥统筹账户的代内再分配功能,不仅如此,实行弹性退休制度意味着工作年限的延长和给付年限的相对缩短。如果劳动者延迟停止工作,可以为社保基金继续缴费;如果劳动者延迟领取养老金,可以暂时减轻社保基金的给付压力。虽然劳动者在延迟退休以后,政府将提高其养老金作为奖励,但实际上该劳动者领取养老金的剩余时间缩短了。总的效应是有利于社保基金增收节支的。

(三)弹性退休制度有利于平衡各方面利益

退休年龄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其制定和推行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社会上各种利益诉求的影响。未来的30年我国将面临老龄化社会加速、“人口红利”消失、就业形势严峻等不利因素的重重考验,如果继续沿用现有的退休年龄政策则无法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冲击,如果实行刚性的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则会对本来就严峻的就业形势造成威胁。而实行弹性退休制度,与延长退休年龄相比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两难局面,达到各方面利益诉求动态平衡的理想状态。

(四)弹性退休制度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即将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深度老龄化社会将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多负面效应,这其中包括:劳动力比重下降、产业工人短缺、用工成本上升、企业竞争力下降、国民经济发展动力枯竭等。这种严峻形势要求我国必须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保障劳动力的有效供给和使用,在解决“就业难”的同时解决“招工难”的两难问题,而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在劳动力供给总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注重提高劳动力质量。让更多拥有智力资本和工作经验的劳动者延长在工作岗位上的时间,将智力成果尽快转化为物质成果,并且可以大大节省劳动者新老更替带来的时间成本,从而实现经济的稳步发展。

我国实行弹性退休制度的可行性建议

(一)制定清晰的弹性退休制度实施路径框架

养老金支出过高与就业压力过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退休制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要想缓解养老金支出过高的问题就应该适当提高退休年龄,而一旦这样做就会给就业市场造成冲击,导致劳动力供过于求现象的加剧,使得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所以对于退休年龄的改革不能追求一步到位,要再科学论证的前提下,充分评估延迟退休对就业市场的负面影响并采取积极稳妥的措施将这一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鉴于此,推行弹性退休制度时要设计清晰的实施路径框架,渐进性地稳步推进。例如,可以以平均每5年2岁、每5年1岁的幅度适度调整女性与男性的退休年龄,到2025年末女性的退休年龄升至60岁,男性的退休年龄提高到63岁,逐步实现男女同龄退休。当然,这只是一个调整范围的设计,具体个人退休时间的选择应该交由劳动者个人决定。

(二)弹性退休制度设计要公平、合理

我国退休年龄制度的改革要以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提下,统筹考虑各种利益集体的利益需求,使公共资源的再分配更加有效率,更加能够促进社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具体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充分保障每个劳动者都享有退休的权利和相关利益;第二,权利和义务必须对等;第三,退休年龄制度的改革要有助于增加中下阶层的劳动者改善收入状况,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有效防范社会结构固化风险。

(三)充分发挥制度的弹性特点以给予当事人可选择权

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改革必须要考虑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退休年龄的延迟与当事人意见之间的矛盾。由于我国现行的退休制度呈相对刚性,缺乏灵活的变通,因此在调整时会出现意见不一。针对这种现状,在调整退休年龄时应当借鉴美国的改革方式,实施弹性的退休制度,给予不同的人不同的选择,使之有更多选择的余地。这样可以减小退休年龄的延迟与当事人之间的矛盾,使退休制度改革不必受到太多阻碍。

参考文献:

1.林宝.中国退休年龄改革的时机和方案选择[J].中国人口科学,2001(1)

2.饶茜,江文昶,姜宇.提高我国养老保险退休年龄的相关研究—财务平衡下对缴费率影响的定量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5(1)

3.李娟.我国调整退休年龄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5(5)

4.朱正威,刘慧君,肖群鹰.中国退休返聘公共政策环境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篇4

延迟退休怎么“延”,从哪个群体入手开始……也许跟每个人都密切相关,延迟退休的话题最近几个月屡屡被舆论高度关注,热度不减。诸多疑问,都没有标准答案。

其实,人口老龄化、养老金入不敷出的压力,并非中国独有,很多国家迫于形式,已经以各种方式推出并实施“延迟退休”方案。

法国:照顾艰苦职业和女性

最近两年,延迟退休问题在法国屡屡引发争议。

法国高福利社会保障体系经过战后60多年的反复修改而建立。其中,退休金制度基本保证大部分法国公民均可在退休后领取退休金,金额相当于其退休前工资的80%。

在1983年法国社会党执政时期,由于经济和就业情况都比较好,加之执政者认为提前退休年龄可将就业岗位让给更多的年轻人,因此将法定退休年龄从原来的65岁提前到60岁。

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法国社会保障体系开始难以为继。一方面政府要承受退休金支出沉重的负担,另一方面,高福利、高税收、工作时间短、休假时间长使法国经济在全球失去竞争力。较高的出生率和人均寿命不断延长,使法国退休金支出愈加入不敷出。

2008年开始的经济危机和随后的债务危机逼迫法国退休制度非改不可。据统计,2009年法国退休人员约占全国人口的近1/4,如果不进行改革,退休金制度恐将不堪重负而瓦解。2010年,内阁通过法律草案将法定退休年龄每年延长4个月,从目前的60岁到2018年延长至62岁;将缴纳退休金的年限,到2013年提高到41年。此外,公共部门退休金缴纳比例将在10年内从7.85%提高至10.55%,向私营部门看齐。

法国法律草案要经过议会通过才能变成法律付诸实施。然而,该草案公布后,在法国引起轩然大波,甚至最后出现短暂的社会动荡。反对者认为这样的改革是将公共财政赤字和债务危机转嫁到普通百姓身上,政府应通过对富人征税和打击投机活动弥补财政亏空。

然而,民众的激烈抗争并没有改变最后退休制度改革法案通过的结果。2012年选举中,奥朗德提出将退休年龄部分回归到60岁的竞选承诺,得到强烈反对退休制度改革人士的欢迎。极具戏剧化的一幕是,奥朗德上台后面对政府财政困境和难以为继的退休金制度,不得不继续改革退休制度,法定退休年龄仍然维持2010年的改革方案。

2013年,法国公布新的退休改革草案。这一改革草案在保留62岁法定退休年龄不变的基础上,对退休制度进行微调:从2014年起提高在职人员和雇主的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率,2014年增加0.15%,2015~2017年,每年增加0.05%,4年共提高0.3个百分点,到2020年前不延长养老金缴费年限,2020年开始养老金缴费年限从41.5年延长到2035年的43年;为体现公正原则,改革将考虑工作条件艰苦人员和女性特殊情况等,将设立艰苦职业的“工时账户”,使艰苦岗位从业者能够提早退休,或接受培训或换岗。女性产假将计入养老保险金的缴费年限等。

这一改革方案也受到多方面批评,工薪阶层认为这种改革是增加税收和提高缴纳金,利益仍受损害;而反对党认为这一改革方案根本无法解决退休金不足的亏空,资金缺口仍然巨大。

日本:为应对老龄化修改法律,但或许会影响青年就业

经过了7年的过渡期,2013年开始,日本人的退休年龄延长到了65岁。

2004年12月,日本修改《老年人雇用稳定法》,要求企业从2006年4月1日开始,选择采取“提高退休年龄”“建立继续雇用制度”(不退休继续工作或退休后重新工作)或“废除退休制”等三项措施中的一项。也就是说,在2013年前,阶段性延长雇用年龄。2006年4月1日~2007年3月31日延长到62岁,2007年4月1日~2010年3月31日延长到63岁,2010年4月1日~2013年3月31日延长到64岁,从2013年4月1日开始延长到65岁。

基本上,很多企业都通过建立继续工作制度来应对,而将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或自身废除退休制度的企业很少(除部分中小企业和零星企业)。

2012年8月29日,《老年人雇用稳定法》再次修改,规定在迎来退休的60岁的员工中,企业必须继续雇用所有希望继续工作的员工一直到65岁,这一决定从2013年4月实施。

根据《日本经济新闻》2012年12月的报道,经济界对该修正案强烈反对,“很可能被迫减少其他员工工资或减少录用年轻人”。随着扩大雇佣退休人员,30%的企业开始研究削减非正式员工。

虽然延迟退休受到部分老年人欢迎,但也带来诸多问题。由华侨创办的中国通讯社营业部部长姜德春指出,这个法律实质是推迟退休年龄,这将引发不少问题。首先会增加企业负担,其次会影响年轻人就业,因此企业不能及时补充新生力量,企业创新能力受影响。“解决高龄社会的养老金问题,决不能仅靠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应对,必须从社会福利全局和国民所得再分配等方面统筹考虑。”

日中创职协会久永事务所代表泽田笃志指出,继续雇用也有成功一面,首先是可以减少支付老年人的养老金,还可以促进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此外,雇佣熟练劳动人员,还可以对新手进行教育,利于补充因为生育率降低而减少的劳动力。

泽田笃志指出,虽然各方面意见都存在,但很多日本人希望能一直工作,所以这个制度是被接受的。“日本社会肯定是‘少子高龄化’,为遏制老年人养老金和遏制医疗费用,延迟退休很有必要。”

姜德春介绍,延迟退休适用于除公务员外的所有职工,且不分男女、工种。日本实施《男女平等雇佣法》之前,女性比男性早5年退休,实施后,该规定被取消。

值得关注的是,日本的延迟退休制度是与延迟领取年金制度相配套的。“年金”即养老金,是日本国内所有居民都可参加的保险。由于日本生育率日益降低,老年人占比不断增加,养老金压力日益增加,因此推出延迟退休制度。

而按照目前的法案,领取年金的年龄每3年提高一岁,到2025年时,满65岁才能够领取年金。但如果还是60岁退休,很多人将在这5年中处于无收入状态。为此,日本政府制定延迟退休的法案,实际是把包袱甩给企业。

美国:为获更高退休金主动延迟

美国没有硬性规定的退休年龄,联邦法律规定,雇主不允许歧视年长员工,强迫他们退休。美国退休年龄和工种无关,更不分男女(如果区分性别,则涉及性别歧视,联邦法律也明文禁止)。但美国人大多选择在62~70岁退休,因为政府和企业用市场经济的杠杆,让人们做出最利于自己的选择,也使得社会的工作岗位得到合理的新老交替。

这一杠杆就是联邦政府统一管理的公共养老金计划。除所得税,美国人领的工资还要扣除社会福利金,只要缴足十年,就自动加入公共养老金计划,税率目前是雇主与雇员各付工资的6.2%。公共养老金规定,1938年出生的人,正式能领全额养老金的年龄是65岁。直到1943年,每迟一年出生,退休年龄就增加两个月,正式退休年龄逐渐增加至66岁。

然后便是平台期,从1943~1955年出生的人都可以在66岁正式退休,之后又是每过一年,退休年龄增加两个月,直到1960年,其后所有人正式退休年龄都是67岁。可见,美国的退休年龄很复杂,不是一刀切,而是采取渐进式。

公共养老金最早可以从62岁开始领取,越早领取,数额越少,在62岁退休只能领到应得退休金的70%~75%。还不如等到正式的退休年龄的65~67岁再开始领。养老金和退休前35年的平均工资额有关,比如平均月收入为5000美元(1美元约合6.11元人民币),退休金为2000~3000美元(结婚夫妇能领更多),如果收入达到1万美元,则能领到2800~4200美元。

由于养老金和工资的比例是负相关,相当于变相劫富济贫,促使许多高收入人士大量避税。比如,把钱放到免税私人退休账户里,或捐款,或投资。而且,也不是延迟退休越久越好,因为超过70岁,养老金就不会再随年龄递增,而且如果此时收入太高,养老金甚至会递减。

目前,由于经济形势不好,为了获得更高的退休金满足生活需要,美国人有推迟退休年龄的趋势。

历史上,联邦退休制度规定65岁退休便能领取全额养老金,但现在这一年龄已经推迟。根据美国盖洛普最新调查提供的数据,在过去15年时间里,美国人预计自己退休的年龄已经渐渐从60岁提高到了67岁。

有人按照原来规定的65岁退休年龄进行过计算:按照规定,雇员最多可以提前到62岁退休,但每提前一个月退休,养老金减发0.56%;如一个人在62岁退休,只能拿到相当65岁正常退休人员退休金的80%;63岁退休能拿到86%;64岁退休只能拿到93%。年满65岁后最多可再推迟5年退休,养老金增发0.25%。如66岁退休,可拿到相当65岁正常退休人员退休金的103%;67岁退休可拿到106%……70岁退休可拿到130%,年满70岁以后退休者,养老金不再增加。

篇5

摘要:在人口老龄化问题席卷全球的大环境下,西方发达国家针对延迟退休采取一系列措施。他们以效率和公平为目标,提出控制提前退休、倡导弹性退休、开发老龄劳动市场等。对老年化日趋严重,养老金缺口扩大、人口红利消失等社会矛盾加剧的中国,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老龄化;延迟退休;国际经验;借鉴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养老压力,西方发达国家相应提高了本国的法定退休年龄。“在国际金融危机与欧洲债务危机期间,一些发达国家还加速了其退休年龄提高的历史进程。”特别是“20 世纪80 年代福利困境出现后,提高退休年龄便成为发达国家养老金改革的重要工具。近年来政府债务问题更迫使发达国家提高退休年龄,以降低福利开支。”

在养老金缺口不断扩大情况,国内部分学者认为,延迟退休政策可从根本上解决人口老龄化造成的社会矛盾。他们推崇利用延迟退休减小国家财政负担,推动社会经济长足发展。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延迟退休是对人力资源的过度压榨。目前就业环境恶劣,一旦提高了法定退休年龄势必影响大学生就业。

在如此分歧与争论下,延迟退休成了一个复杂且敏感话题。此外,延迟退休在满足社会各阶层不同利益需求上也面临巨大挑战。从国际范围看,西方发达国家在退休制度改革上同样困难重重,但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不错成果。对目前中国来说是具有借鉴意义的宝贵的经验。

一、国际延迟退休经验

1.控制提前退休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在各种经济社会力量推动下,政府、企业和劳动者对提前退休达成一定共识,提前退休曾盛极一时。”3 但随着政府财政危机、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市场劳动力锐减等因素,控制提前退休成了一个现实的政策要求。

影响劳动者退休决策的因素很多,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经济因素。及时控制劳动者选择提前退休的经济因素是政府决策者必须关注的问题。发达国家通过经济奖励方式让劳动者选择继续留在岗位工作,而提前退休则会受到经济惩罚,这在一定程度上了控制了提前退休现象。比如,澳大利亚1998年、韩国21世纪初先后引入延迟退休奖励计划。随着各国老龄化现象的愈发严重,有些国家甚至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近年来,发达国家加大了奖励延迟退休幅度,“加拿大2003年将延迟退休激励从每年增长6%提高到6.84%,2013年又提高到8.4%,美国则将激励力度从1989年的3%逐渐提高到目前的8%。”

降低失业福利水平成为发达国家控制劳动者提前退休的手段之一。澳大利亚、荷兰等国改变了失业者领取失业福利时不用找工作的规定,法国2011年则将领取失业福利、寻找工作豁免岁数从58岁提高到61岁。此举也促使考虑提前退休的工人重新回到岗位工作。

2.倡导弹性退休

西方发达国家在延迟退休从站在“人权”角度,倡导公平,“要求政府根据高龄劳动者的心理特征、生理状况和工作特性重新设计退休制度,并为高龄劳动者提供灵活的工作内容和便利的工作设施以及良好的工作环境。”

弹性退休制度完整的概念不仅包括退休年龄的灵活性,还包括退休方式的渐进性、退休环境的便利性。西方发达国家在采取弹性退休同时,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多方面推行延迟退休制度。通过推行法制化、规范化部分退休、阶段性退休,鼓励老年人继续留在工作岗位上,即退而不休;还通过对企业进行补助,推动企业在工作内容和形式上创新,利用企业自身优势开发新的岗位,为老龄劳动者提供更灵活的职业选择。当然,发达国家政府也鼓励企业加强内部设施建设,在企业文化中凸显“人”的地位,让老龄劳动者有更好的工作环境。

3.开发老龄劳动市场

影响劳动者继续就业的因素除经济因素外,劳动者自身的就业能力和劳动力市场的接纳程度也很关键。老年人较之青年在体力、创造力等方面有一定缺陷,所面对的雇主对高龄劳动者的歧视,都会成为阻碍老龄劳动者参与经济活动的要素。而要推进延迟退休政策,这些问题不可避免的要解决。

针对雇主歧视老年人的问题,不少国家政府直接充当了雇主的角色。他们每年设立大量适合老年人的工作岗位,积极雇佣他们。例如,美国从1969年开始,制定了老年社区服务雇佣计划,专门给55岁以上老龄劳动者提供非全日制的社区工作岗位。同时,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针对老年人的就业服务培训站,加强就业指导,大力解决老年人自身知识、技能老化,适应新竞争的能力不强的问题。“资助高龄劳动者自主创业,英国设立自创小企业项目,德国开展创建企业计划,日本建立老年人创业奖励制度,都对高龄劳动者自主创业提供不同程度的资助和优惠”。

二、我国延迟退休借鉴

从发达国家经验看,延迟退休政策改革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我国老龄化现象逐渐严重,国家养老金缺口日益增大,国家财政不堪重负,要求我国退休制度进行改革。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未曾好转,国内就业环境恶劣,老年人健康问题隐患增多,迫使我们目前还不能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一旦贸然变化,势必导致新的甚至更严重的社会矛盾。深入研究及思考发达国家的做法,做好延迟退休的顶层思考,将有助于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的退休年龄政策体系。

1.立足现实,灵活地改革退休制度

受现实国情影响,我国延迟退休制度不能在全国同时进行。我国人口基数庞大,老龄化带来的影响较发达国家更大,一旦全面提高法定退休年龄,会对就业岗位造成挤压,尤其是沿海发达城市。再加上我国城乡差异较大,许多农民工都在等可以领取养老金的那一天,延迟退休会让他们无法接受。因此,我国应采取灵活的退休制度,分地区、分职业进行不同程度的提高。对一些不发达且劳动力短缺地区,可首先延迟退休年龄,避免出现经济发展断链状况。通过部分地区试点,逐渐推广到全国。同样,在一些技术性、专业性强的行业,比如,艺术家、医生等,可首先实行,而劳苦类工种则可小幅度推迟执行。

2.以人为本,改善老年人工作环境

强调科学发展同时,更要注重以人为本。虽然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让延迟退休政策有了实施的可能性,但长寿不代表健康。许多人进入老年后,身体每况愈下,受到各种老年病困扰。如果要求他们做与年轻时同样劳动力的工作,将给他们的身体造成巨大负荷。所以,国家在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为老年人的健康提供保障同时,督促企业改善老年人环境,定期为他们体检,安排适合老年人身体状况的岗位,缩短他们的工作时间。

3.鼓励创业,减轻全社会就业压力

从长远角度看,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会导致将来某段时间里劳动力短缺。但就目前看,我国就业环境相当恶劣。许多大学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成为失业人群,给社会安全带来了隐患。为解决此问题,我国应大力扶持中小、民营企业。政府还需放宽个人创业限制,鼓励自主创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一定年限内的无息贷款。还可以效法发达国家,由政府做雇主,雇佣老年人参与社会福利性工作。这样不仅解决了年轻人工作岗位问题,也给老年人提供了相对轻松的工作,让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更贴近民意。

引文注释

1 3 6 张士斌.退休政策调整的国际经验和历史借鉴——基于提前或延迟退休的视角[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2 郑秉文.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4 Social Security Benefits [DB/EC].ssa.gov/OACT/quickcalc/early_latr.htm.

篇6

【关键词】法定退休年龄,延迟,原因,利弊,政策设计

我国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讨论由来已久,现行退休制度存在弊端。延迟退休年龄有其客观必要性。

一.原因:

1、我国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已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现行退休年龄的规定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随着经济的发展,到2010年,我国男性平均寿命为72.4岁,女性约为77.4岁。可见,现行退休年龄远低于平均预期寿命。另一方面,我国养老金的受领时长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法定退休年龄应随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应调整,而现行退休规定显然不适合发展需求。

2、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金的隐形负债问题显现,我国养老金缺口将日益增大。我国“人口红利”即将进入收割期。依现行退休年龄,我国很有可能形成“未富先老——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局面,这必将对我国财政形成巨大负担。由此发展,只有两种结果:年老后得不到足额养老金;通货膨胀,民众手中的养老金不具其应有价值。

3、立足于我国劳动力市场,现行法定退休年龄导致了人力资源的浪费。随着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人们的劳动年限增加,而现行退休年龄并未适应于这一要求。特别是对于那些脑力劳动者,其培养成本相对较高,但其劳动年限较短。这种投入产出的失衡,进而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

二.利弊分析:

延迟退休年龄是一大趋势,但其施行涉及多方主体的利益,有利也有弊。下面将对其利弊进行分析。

(一)利:

1、从政府的角度,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有利于缓解财政压力,减小养老金缺口。通过提高法定退休年龄,使政府达到“开源节流”的目的,即增加养老金的收缴收入,同时降低养老金支出。这一措施有利于缓解社会养老基金的收支平衡压力,消除养老金的“空帐”危机,使得养老保障制度能够正常运行。

2、从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角度。随着经济发展,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期限也相应延长。长期来看,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社会总产出的增加,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对于社会上相对短缺的智力劳动者,延迟退休有利于他们拓展个人的职业发展空间,人力资本的投入也能得到充分的回报。

3、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角度。我国“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老龄化不断加剧。有资料显示,“在2035年我国将出现8.1亿劳动人口对2.94亿老龄人口的局面”。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力数量将降低,劳动力成本增加,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延迟退休年龄,增加市场上的劳动力人数,有利于应对这一危机。

(二)弊:

1、从短期来看,延迟退休会加重就业压力。这一弊端是很多人对延迟退休持反对意见的重大原因。作为新旧员工的一种更替方式,当老员工的工作年限延长,新员工将很难进入该企业。而如今,中国的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从20多年前的“天之骄子”成为一个集中的“弱者群体”。因此,延迟退休会进一步加重他们的就业压力。

2、加重弱势群体的生活压力。对于那些体力劳动者、低收入阶层,民众的反对态度是很明确的。由于他们的工作环境较差、工作强度较大,决定了他们对自身的工作满意度较低,延迟退休会加重他们的生活负担。而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并未落到实处。延迟退休对这一群体是不利的。

3、延迟退休可能成为少数人谋取利益的手段。延迟退休政策的受益者多为脑力劳动者、高收入群体及权贵阶层。尤其是对于那些手握实权的政府官员,他们更愿意延迟退休。而这也为那些心怀不轨的人“钻空子”提供了便利,不利于社会公平,同时也不利于收入差距的缩小。

三.政策设计

延迟退休有利有弊,但为大势所趋,如何设计一种方案,使得尽可能多地降低其不利影响才是重中之重。

1、在现行退休年龄下,应该严格控制提前退休。前面已经分析了延迟退休的必要性,尽管现阶段对其施行还有困难,但控制提前退休是需严格执行的。政府需加强引导,强调个人的责任与义务,以防更多的人提前进入退休大军。积极发展退休金“早领惩罚,晚领奖励”的制度,联合各企业单位,控制提前退休。

2、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延迟退休不能一蹴而就,必须采取缓和的手段。首先,可以提高女职工的退休年龄,在统一女性的退休年龄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全体劳动者的退休年龄。其次,以点带面,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城市试点,充分总结其经验教训,然后逐步推广到全国。

3、推行弹性退休制度。弹性退休制度是指劳动者在达到法定最低退休年龄以后, 有选择退休或者继续留在劳动市场的弹性空间。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它鼓励劳动者多劳多得;给予劳动者相对较大的自由度,依照个人喜好有选择地工作。同时,依据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之间的差异,制定有一定区别的退休年龄。在鼓励延迟退休的同时,考虑不同劳动者之间的差异。

4、把握法定退休年龄改革推出的适当时机。具体年龄的制定与其所处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息息相关。具体来说,退休年龄的延迟应与劳动者当期的就业形势及老龄人口比率紧密联系。尽可能减少阻力,顾及更多的利益主体,使制度的施行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结论

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是一条必经之路,从长期来看,利大于弊。但必须承认,其推行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考虑到经济社会大背景,选择适当时机;推行弹性退休制度;完善社保体系,改善就业者、退休者和失业者的现实生活状况并提高他们对未来生活保障的信心,促进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丛春霞.延长退休年龄对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影响分析[J].发展.2010(01)

[2]林义.我国退休制度改革的政策思路[J].财经科学.2002(05)

篇7

摘要:从中国目前的具体国情来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人力资本的大幅度提升,推迟退休年龄是符合中国的长远发展趋势的。但在具体的制度设计和实施方案进程中,要综合考虑与退休年龄政策相关的各方面因素,适度稳步地推进中国退休年龄制度改革,以达到有序平稳过渡的目标。

 

关键词:退休年龄 制度设计 原则 路径 建议

对于退休年龄政策的选择应该是极其慎重的,既要考虑到大多数人的实际状况,也要照顾到少数群体的合理要求;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要契合大众的心理承受能力。

 

一、制度设计的原则

1.公平原则。就退休年龄政策而言,一要坚持性别公平。二是应坚持不同行业、不同人群的公平原则。第三,应保证退休金待遇的公平。

2.渐进原则。依据国际经验来看,任何国家对退休政策的调整,尤其是延迟退休年龄都要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时期才能完成。以美国为例,1983年就出台了相关法律,计划将退休年龄从65岁延长至67岁,但直到2000年才开始正式推进这一制度,并计划持续到2027年,用差不多25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将退休年龄延长2年的目标。

 

3.慎重原则。就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是不断加剧的人口老龄化状况、养老负担越来越重、人均预期寿命延长、人力资本周期后移所带来的延迟退休年龄的需求,另一方面又由于实际劳动力数量依然过剩,面对着巨大的就业压力,陷入了延迟退休与保全就业的两难困境中。在短期来看,延迟退休年龄确实会加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给就业带来压力;但从长期来看,退休年龄的高低与就业量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在这样的困境下,对退休年龄政策的调整就要慎之又慎,既要考虑当下的现实需求,也要考虑长远的发展趋势,尽量减少对社会的冲击。

 

4.灵活原则。在制定退休年龄政策的时候就要注重灵活原则,充分尊重劳动者的个人意愿,并随着相关因素的改变而与时俱进。在法定退休年龄的基础上,允许提前或延迟退休,但要明确相应的惩罚和奖励措施,提前退休者要相应降低养老金待遇,延迟退休者要给予一定的补偿,允许个人根据自身情况做出选择。

 

二、调整退休年龄的路径选择

1.严格执行现行退休政策,杜绝违规提前退休现象。首先,应该加强对提前退休行为的管理,明确提前退休的合法程序和政策,封死政策漏洞。其次,应该调整和完善养老保险的激励机制,引导人们自觉遵守退休制度的相关规定,减少人们违规的激励或诱因。最后还应该加大对违规提前退休行为的处罚力度,这当中包含两个处罚主体,一个是违规提前退休的个人,一旦确认,应对领取的养老金数额给予相应的减少,第二个是应对违规提前退休者所在的企业进行相应的罚金。

 

2.分步走战略,渐进推进策略。第一步从女性退休年龄切入进行调整是符合谨慎性原则的,所引起的社会波动会更小,但同时还应考虑到仍处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女工的利益,这就要求在调整的时候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做到人性化。第二步是到本世纪中叶,用25年到30年的时间将男女的退休年龄都延迟至65岁,在延迟方法上仍采用与上面相同的策略。

 

三、制定退休年龄政策的建议

1.加强宣传和引导。关于退休年龄的话题一直是社会的敏感热点问题,学者们基本达成共识认为推迟退休年龄是大势所趋,但社会大众却几乎是一致地反对。这当中实际上是存在着大众对学者们提出的退休政策不了解所致,这就要求学者和政府加强宣传和引导,在制定政策时兼顾各个社会群体的诉求和利益,正面回应推迟退休年龄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要对延迟退休年龄的必要性、正当性、合理性,以及具体的方案核心与细节向大众做出规范和耐心的解释,对于推迟退休年龄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利益损失和问题进行正确的引导,以期望得到大众的理解和支持。

 

2.细化改革退休年龄的政策。在形成推迟退休年龄这个总体指导方案之下,应该尽快具体细化相关的改革调整措施。首先,应从总体上明确推迟退休年龄的最终目标和定位,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步骤和时间,使全社会对退休年龄政策改革的方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其次,要对不同职业、不同人群的退休年龄政策进行区别对待,在制度设计时要考虑灵活性,照顾到不同人群的不同现实状况,避免“一刀切”的简单措施。

篇8

【关键词】同龄退休;弹性退休;平等权利

关于我国退休政策的改革问题,目前受到普遍关注。在利益要求多元化的时代,对于那些因各种原因想早一点退休回家的女性,应充分尊重她们的个人选择,并通过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途径充分保障她们的生存、劳动和发展权利。

一、立足国情,广泛宣传,稳步推进

“男女退休年龄”问题有历史的复杂性,有步骤分阶段地解决较为妥当,周彦召认为,“男女同龄退休有可行性和必要性不一定就能立即付诸实施。退休年龄的确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就业、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不能仅考虑某一个因素。任何一项制度的推行都必须对复杂的现实情况有充分的考量与估计。实行男女同龄退休,肯定会遇到方方面面的阻力。”因此,有步骤分阶段地解决这一问题被认为是一种比较妥当的安排。小心谨慎,使改革缓慢地渐进地进行,这样才可能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接受。

二、逐步提高女性法定退休年龄

现行女职工退休年龄,显然已远不适应于我国经济、社会及人口发展的客观需要。应立足国情,将女职工退休年龄从55岁,逐步提高到60岁。具体的调整步骤应考虑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制定不同的调整时间表和实施步骤。另外,选择提高退休年龄的具体时间,应当充分考虑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劳动力和不同群体的市场供求矛盾及其发展走势,在进行总量分析、结构分析和区域分析等的定性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建议国家尽早对这一问题进行可行性论证,为退休制度的调整提供决策和立法依据。

三、逐步推行弹性退休政策

提高法定退休年龄的主张,并非是一个在短期内就可实现的政策,因为劳动者和企业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一个适应期。弹性退休政策是指允许劳动者在退休年龄、退休方式和退休收入具有某种弹性的较为灵活的退休政策,可以给选择推迟退休的老年人应得的经济收人,令他们拥有了除社会养老保险和商业养保险之外的又一有力保障。弹性退休制度的实施可以采用分阶段提高退休年龄、分领域提高退休年龄、自愿选择退休年龄等方法。决定一个人是否提前退休的因素应当是工作能力和健康状况,而不是性别。实行女性“弹性退休制度”,兼顾好男女同龄退休的平等权利和女性提前退休的自主选择权。

四、坚决抑制提前退休

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和逐步推行弹性退休政策的效果需要较长的时间和周期才能体现,有效抑制日趋普遍的提前退休,更具有重要而显著的政策效应,在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的同时,建立专项基金,对于失业5年以上,而又临近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者,提供一定程度的经济资助,帮助其渡过退休前的缓冲区,而不是简单地让其提前退休,年龄较大的劳动者的基本生活,还有助于解决因种种原因引起的老职工的下岗失业问题。提高法定退休年龄的政策主张,在具体实施中难免同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相抵触,其效果尚不能过分乐观。因而,应当拓宽视野,力求在养老保险和退休政策之外寻求综合配套的改革思路,尤其是联系发展模式、就业模式的改革进行更为广泛深刻的调整。

五、转换养老保险模式

目前,对于退休年龄的争议,很多是集中在退休后的经济收入方面。对此,可以利用政策法规出台的契机,对正常退休年龄退休的女性,相应提高退休金;规定对同一层面的人员,要使其退休时享受同等的补贴,将女性获得满额退休金的工龄从35岁下降到30岁左右。我国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开始实行“基础养老金”与“个人帐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办法。可以争取提高“基础养老金”的比例,因为平均分配的退休金越多,对于女性就越有利。同时,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真正实现现收现付向部分积累的模式转换。根据测算,在我国退休年龄每延长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按国家法定退休年龄,2001年每3.65名在职职工“养活”1个退休职工,到2050年则是1.87个在职职工供养1个退休职工。如果个人账户实现积累并与社会统筹基金分开管理之后,统筹基金在未来25年间将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况,年均717亿元,总缺口1.8万亿;如果采取延长退休年龄政策,赤字运行年限将缩短至11年,总缺口将降至0.86万亿;如果按现行退休年龄推算,赤字运行年限将延长28年,年平均1030亿元,总缺口扩大至2.88万亿元。因此,转换养老保险模式是刻不容缓的选择。

所以,在顺应社会发展大趋势的前提下,根据国情和女性需要,分步骤、分层次、分阶段逐步推进男女退休年龄的改革对女性的保护与尊重于社会整体发展来说,也必然是好事。

参 考 文 献

[1]中国男女同龄退休制度思考.消费导刊.2007(12)

篇9

【关键词】延迟退休;养老金;人口老龄化;政策建议

一、我国法定退休制度存在的问题

⒈人口老龄化与加剧养老问题

2010年六普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高达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8.87%),同时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已降至1.18‰。上述两个因素进一步加剧我国老龄人口养老问题。国家统计资料显示,在205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27.43%,老年人口抚养率将从2000年的15.6%增加到2050年的48.49%。2011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称:到2035年,中国将出现2名纳税人供养1名养老金领取者的局面。

⒉提前退休问题严重

我国目前的提前退休一部分是属于国家法定范围内的合理退休,还有一大部分是钻制度空子的违规退休。违规现象的存在,还有一大部分提前退休是由于退休制度不健全导致的违规退休。由于这部份存在退休违规的现象,一方面违规提前退休使得劳动者提前退出劳动力市场,减少缴纳社会保障基金总额;另一方面提前退休的劳动者会增加养老金支付需求,使得我国养老保险支出规模扩大,使我国养老金支付问题更加突出。

3.退休年龄偏低与人均人力资本投资周期的延长不相适应

从全国平均数来看,我国1982年实际劳动起始年龄为14.6岁,至2010年实际劳动起始年龄为18.8岁。在实际劳动起始年龄后移的趋势下,若退休年龄不适时延迟,个人工作年限将会由1982年的42.7年相应下降为2010年的38.8年,工作年限减少了3.9年。国家将损失一部分劳动力资源;劳动者个人参与社会生产劳动的时间也相应缩短。由于我国一直实行“一刀切”的退休政策,使得一部分高学历、受教育时间长的人,工作时间相对而言越短。这显然不利于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造成了对人才和资源的极大浪费。

4.退休人群结构不合理

首先,我国退休人群性别结构不合理,在我国通常女性职工比男性职工早退休。其中男职工比女职工晚退休10年,男干部比女干部晚退休5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的繁荣,男女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一方面在受教育程度上男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女性的预期寿命通常高于男性,因此应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逐步减小男女之间退休年龄的差距。其次,退休人群的身份结构不合理。这主要是指工人的退休年龄晚于干部的退休年龄,然而在高新技术发达的今天,目前从事技术性劳动而非体力劳动的工人比重提高。

二、政策建议

1.在现行退休年龄下,应该严格控制提前退休

政府需加强引导,强调个人的责任与义务,以防更多的人提前进入退休大军。

2.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法定退休年龄

很多国家延长退休年龄举措都历时数十年,如美国用35年时间将退休年龄由65岁逐步提高到67岁。英国政府近年的改革方案,计划将国民退休年龄从现在的男65岁、女60岁,逐步提高至2044年男女都68岁。延迟退休年龄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压力的最重要可选方案,但是,因为延长法定退休年龄关系着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因此要循序渐进,在实施改革过程中广泛征求民众意见,减少改革阻力。

3.实行弹性退休制度

国家应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区域来制定弹性退休政策。如,医生、教授、工程技术人员等,他们事业高峰期的到来正是中老年时期,应该在自愿协商的基础上适当延迟退休年龄。对于一部分体力劳动者,尤其是从事的工作类型对劳动者健康状况有一定危害的劳动者,应该视具体情况定,以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4.延迟退休年龄的同时适当提高养老保险缴费年限

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规定,劳动者除满足退休年龄外,还要满足15年的缴费期限领取全额养老金,这一标准远低于现在国际标准,现在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已有大幅度提高,退休后的平均余命也同步提高,养老金给付时间加长,必将给我国财政造成巨大压力。因此,在延长退休年龄的同时,应适当延长缴费年限。

5.发展经济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大力发展和繁荣第三产业,以提供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员。此外,鼓励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等的发展,鼓励自主创业。这样才能为延迟退休年龄改革减少阻力。

最后,延迟退休年龄的改革要结合我国“未富先老”的实际国情,考虑地区发展、行业状况和劳动者类型等各方面的差异,同时兼顾不同阶层社会成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考虑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特点,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1]李印慧.探讨我国退休年龄的延迟――从上海柔性退休年龄政策谈起[J].经济研究导刊,2011

[2]吕志勇,韩鑫,姜英霞,延迟退休年龄对我国就业影响的计量模型研究[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2

[3]李海霞.关于中国延迟退休问题的思考[J].时代经贸,2013(19)

篇10

我国现行退休年龄的两个基本规定源于1978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以及《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按照相关规定,我国法定退休年龄男性统一为60岁,而女性则分化为女干部55岁,女工人50岁。对特殊行业、特殊工种以及残疾重病人员等情况,国家另有规定。同国际对比,我国存在着退休年龄偏低、男女性退休年龄差距大、女性退休年龄不统一的问题。

我国退休年龄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更加凸显其不适用。当一个国家60岁及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总人口的7%,该国家就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10.33%,也就是说,在21世纪初中国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占总人口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18831709,占总人口8.87%,所有数据显示中国老龄化进程加快。从全球人口运行趋势看,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世界大多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各国的老龄化进程不同,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仅用了18年,而国外最早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法国用了115年,美国用了66年,其中日本最短也是用了25年。这些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高速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即所谓的“先富后老”,而我国目前的情况则是“未富先老”,因此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的影响更大。

二、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与退休年龄偏低的矛盾

我国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规定源自于20世纪50年代的退休制度设计,当时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仅有50岁左右。目前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了73.5岁左右,但是规定的退休年龄却没有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而延迟。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中,退休后领取养老金的预期余命时间规定是50岁退休为195个月,55岁退休为170个月,60岁退休为139个月。按此规定计算,50岁退休的预期寿命为66.5岁,55岁退休为69.1岁,60岁退休为71.6岁,显然与我国目前的人口预期寿命差距太大。在预期寿命延长的同时,我国的人力资本的时间投入也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加大,也就是人们参加工作的年龄比以前推迟了许多,显然人们的工作年限就不可避免的缩减了。要保持原有的工作年限,延长退休年龄是唯一的办法。

(二)男女退休差距大,女性退休年龄不统一

从现行退休制度可知,我国男女退休年龄差距是5或10岁,但是实际上男性的预期寿命却比女性低。据有关专家推测,女性的预期寿命大约比男性高3.8岁,但是退休年龄却比男性早,表现出严重的男女不平等。随着社会发展,大多的家庭都只生育一个小孩,妇女从传统的家庭中逐渐解放出来,拥有更多的时间来工作。另外,随着男女平等工作的推进,女性也越来越多地接受高等教育,女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等都是比比皆是。此时的女性参加工作的年龄延后了,是一种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因此,无论是从男女平等、男女预期寿命差距,还是从现代女性解放发展来看,统一男女退休年龄都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我国对于不同职位的女性实行不一样的退休年龄规定,在强调民主平等的现代社会中也是不合理的,应当消除这种职位歧视,统一女性退休年龄。

(三)退休年龄偏低加重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负担

在人口老龄化还没有开始之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就一直处于“空账”运行,最高的时候曾达到8000亿“空账”。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退休人员越来越多,并且因为人口预期寿命延长,每个人领取养老金的时间也不断延长,给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带来巨大压力。延长法定退休年龄可以在增加养老保险收入的同时减少养老保险支出,从而逐渐将养老保险资金缺口收拢,弥补原有的制度设计缺陷。

三、关于我国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争议

(一)延迟退休年龄会增加年轻人就业压力

在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讨论中,许多专家提出了延迟退休会加大年轻人的就业压力,使得更多的大学生面临“一毕业就失业”的境遇。确实今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日渐增多,就业不容乐观。2011年我国毕业大学生有660万人,初次就业率仅达到73%左右,接近180万大学生在初次就业中没有机会。但是笔者认为就业压力的根源不在于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劳动力与岗位的匹配度较低。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剧的同时,我们也会了解到企业由于招收不到合适的员工而焦虑,所以我国的就业现实是有供给也有需求,只是供给需求没有严密匹配导致部分劳动力市场不和谐。所以延迟退休年龄只是让年纪大有足够经验的老人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用,不会在根本上挤压年轻人的就业,年轻人应当多方面发展自己,适应岗位需求。

(二)延迟退休年龄剥夺了公民自我选择的权利

也有很多专家认为延迟退休年龄剥脱了老年人自我选择的权利,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有的人偏好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最大化,而有的人则偏好于闲暇舒适和亲情培养等。所以对于先行退休年龄,有的人支持延迟,也有人反对延迟。对于这种情况,在改革退休制度时应当向国际学习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尽可能满足大家的意愿。

参考文献

[1]孙玄.关于退休年龄问题的探析与前瞻[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