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建筑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18 11:58: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建筑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指导思想
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和谐社会”的发展思路,以实施《国家安全生产法》为主线,切实吸取“10.10”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刘家村住宅楼建筑施工过程倒塌事故教训,通过开展检查活动,进一步落实各公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的安全生产责任,强化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减少和防止一般伤亡事故,确保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二、领导机构
为确保安全检查工作能取得效果,根据镇委、镇政府的要求,检查工作由教育办牵头,并成立专项领导小组。
*
成员由教育办、规划建设办、安监分局、*分局等有关部门抽调相关人员组成。
三、检查的重点内容和对象
1、学校校舍、围墙、挡土墙、厕所、浴室、库房、水井、水池、走道栏杆和供水、供电等设施。
2、学校及附近正在施工的建设工程,生产、经营和储存有毒、有害和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并对学校周边地区的公共安全环境进行全面评估,对学校所处自然地理环境进行风险勘察。
四、检查时间
*年10月31至11月4日
五、分组情况
检查组成员分成两组(每组4人),由教育办、规划建设办、安监分局、公安分局四个部门各派2人组成;第一组检查学校,第二组检查幼儿园。
六、检查要求
1、检查要依法办事,一视同仁,既不能讲人情论关系,网开一面留隐患,更不能,刁难学校、幼儿园。
篇2
关键词:学校规划建筑方案设计
Abstract: Based on the base of existing environment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local culture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discusses how to construct a culture and college atmosphere of school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e design.
Key words: the school of planning,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U65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
前言
四川省宣汉职业中专学校坐落在川东北美丽的红色土地、巴人故里、旅游胜地――宣汉县。学校是由原四川省宣汉师范学校、宣汉县职业中学、宣汉县毛坝职业高级中学、宣汉县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宣汉师范第二附属小学、宣汉县水电职工学校等六所学校经四次整合而成的一所具有百余年办学历史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等职业教育创新行动计划》,宣汉县委、政府决定在宣汉县县城规划区西区新城划拨305亩用地,扩容迁建四川省宣汉职业中专学校的基础上新建在校学生1万人,校舍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宣汉职业教育园区。
现状分析
四川省宣汉职业中专学校迁建及职教园区建设项目位宣汉县西区新城。用地北临40米宽规划中的西区景观大道,东临40米规划道路,南临20米规划道路,西临24米规划道路。项目用地基本呈梯形状,南北宽约370米,东西宽约475米至650米,规划用地205251平方米,约307.87亩。
基地南侧插旗山自然生态景观保护良好,山体绵延有势,为可利用的景观资源;基地南侧的堰塘及顺插旗山而下的若干山泉,为基地周边不可多得的水资源。基地丘壑纵横,地形复杂,高差较大。
总平面构想
总平面图
总体布局
规划设计按照“千峰围绕 ,一水纵横;起承转合,书院精神;资源共享,开放校园;典藏记忆,文脉传承”的规划理念,形成“两轴七区”的空间布局结构,力求塑造山地特征明显的,流动的,实践与交流相结合的校园空间。
两轴:
人文景观轴:人文景观轴由北至南贯穿校园,为学校庄重的礼仪性空间。北起园区主入口,其开端为缓冲城市道路交通压力而形成的校前广场。进入校前广场,从中轴线由北向南走,形成三组高差,层层递进、缓缓上升,既有效地消化了场地竖向高差,又进一步烘托了校园中心区的主体地位,强化了空间序列关系。校园主体建筑如对外培训中心、行政楼、教学一区、教学二区、教学三区等教学楼均集中于中轴线两旁,构成了园区中心区。校园布局既传承了古代书院格局,又不拘泥于此,轴线两侧统一又富有变化,严谨中蕴涵活泼,形成了均衡而不完全对称的轴线序列。
生态景观轴:生态景观轴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东西向布置。成为生活区服务区与教学实训区间的天然分隔。在规划中,将原有地形的部分山体保留下来,把水系贯穿于校园之中,在图文信息馆前形成了开敞的湖面,巧借山水之妙,相互交织组成为校园内的生态景观轴。营造出富于变化和趣味的校园空间,形成园区中具有亲和力的元素。实现了“千峰围绕 ,一水纵横”的规划意象,构成生动的校园景象。
七区:通过南北向的人文景观轴及东西向的生态景观轴,结合使用功能,自然将园区分为了校前区、教学区、实训区、文体活动区、生活服务区、义务教育区及核心区共七个功能区。
交通组织
在交通流线的组织上,遵循人车分流、步行优先、高效便捷、安全舒适的原则,组织了安全、高效的道路骨架。
车行道路系统
围绕整个基地范围形成车行环路,可高效快捷地联系各功能区。同事避免机动交通对各区的干扰,保证各区内舒适的步行环境,创造安静的学习生活环境。校园的主要道路,布置于教学与生活核心区的,形成环状的机动车道,以保证交通的高效、通畅。车行环道两侧设绿化和乔木,使之成为林荫大道,以屏蔽汽车噪声,减少废气污染,内部道路满足日常通行需求,同事兼做消防通道。
人行道路系统
步行交通联系着校区内各主要建筑,合理地引导着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流线,并进一步强化校园各组团的空间序列关系,同时结合小品及地面铺装的设计,尽可能丰富步行系统的场所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气息。
出入口设置
主入口——位于基地北侧,邻西区景观大道,承载形象展示和校区主要出入交通,同时承担疏散作用。
北次入口——接壤西区景观大道,联系城市与文体活动区。
南次入口——临规划道路,主要供后勤物资通行,同时为学生日常出入的主要通道。
西次入口——临规划道路,主要供实训功能与城市联系使用,同时为学生日常出入的次要通道。
东次入口——接壤规划道路,为义务教育区与园区的主要联系通道,同时也是文体活动区的次要通道。
停车场
为保证校区内有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正常的交通秩序,规划中安排了充足的机动停车场、位。沿机动车环道设计大量停车位,以满足各点位的停车需求。同时,在校前区设计有可容纳260个车位的地下停车场,以便对外来车辆进入校区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
消防系统
结合车行道路系统及步行道路系统,形成完善的紧急外部消防系统。
景观规划构想
在校园的景观环境设计中,结合现有地形,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自然山体和水系。结合自然地貌,综合运用古代园林的造景手法,层层叠进,错落有致;加以庭院绿化,林木遮掩,将校园建筑融于山水之中。中轴线上的建筑,严谨规整,层层叠进,周围的环境景观清新活泼,相映成趣,共同营造出园林景观的魅力,使得建筑与自然景色取得有机共生,营造“半城山色半城湖”的园区景观意象。
主要建筑设计特点
作为传承千年宣汉历史的职教新园区,园区建筑借鉴传统书院建筑的造型做法,追求朴实自然之美和“善美同意”的意境,讲求表现材质、色调和体量、虚实的对比效果,因而显示其朴实自然之美,体现出朴素、庄重的气质。平缓的四坡屋顶与红砖墙出于对宣汉历史的尊重,金属构架与玻璃墙面的运用又融入现代的气息。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的交织创造出独特的细节与立面效果,体现历史与未来的交融与对话。
建筑细节的处理上,运用土家族建筑文化中吊脚楼处理手法,设计有大量架空空间,表现出朴素自然的文化底蕴。同时,从巴人文化的特定文化符号提炼出文化符号、文字运用于建筑中,在装饰建筑细节的同时,反应了建筑的人文特点,平淡出于自然,清新出于简洁,体现了“从自然中生长的人文”的规划主题。
这些元素的运用,确保了校园整体建筑风格的统一。各个单体建筑既有自己的个性,又与整体有所联系,在风格上取得一致。
小结
篇3
现代社会里的人们的生活一天也离不开火。
火善用之则为福,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在成功带来的喜悦过后,土壤肥力下降的难题开始困扰人类的头脑。土地虽然毫无怨言地哺育着农作物,却并非是可以无限索取的聚宝盆,几度春种秋收之后,土地的肥力用尽,收成开始下降。人类只好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砍伐树木,除去杂草,开辟出又一方肥沃的良田。在向自然要地的行动中,人类借助了火的力量。火可以焚烧掉原野上的杂草,火舌过后,人类可以很容易地耕种,而且焚烧过后,余下的草木灰掺入土壤中,又增加了土壤的肥力。被人类废弃的土地,逐渐又长出了树木和杂草,一年年的落叶和枯草使贫瘠的土地再度肥沃起来。
火的另一个用途是使食物变得香甜可口。通过烘烤、煎炸、蒸煮等方法,难以下咽的食物在远古大厨们的手中脱胎换骨,仅仅是喷香的气息就令人类垂涎三尺。吃东西已经不仅是果腹,更是愉快的享受。许多原来避之惟恐不及的动物与植物,经过火的烧烤后成为美味的食品,使古代人类的食物种类扩大,我们祖先的餐桌上有了丰富的美食。
(火)不善用之则为祸一次次血的教训难道还不能让我吗警惕起来吗?
xx年1月30日(除夕)20时至31日凌晨1时,全国共发生火灾1047起,死亡10人。公安消防部门接警出动5452次,出动消防车辆11003辆,警力61107人,这些数字着实让我吃了一惊!它们再次敲响了我们心中的警钟,而这些火灾,大部分是由于人们疏于防范。而葬身与火海的人,是因为他们不懂得自救!
如果我们遇到了火灾,不要慌张,要冷静下来。如果你在公共场所,一定要镇定,不要盲目乱跑,要抓紧时间,按照工作人员的指引,顺着安全通道逃走。但是现在的公共场所往往都进行了装修,同时存放着大量的物资,一旦发生火灾,就会产生有毒气体,严重威胁我们的生命,所以,在撤离的时候,应该用湿毛巾或湿衣服把口鼻捂好。还有,千万不能乘坐电梯,在撤离时不要乱跑,并防止被他人撞倒,踩伤。我们大家平时出入公共场所时,要养成一个好习惯,那就是留心安全通道的位置,要尽可能的做到防范与未然。
如果我们自己在家时,不小心着了火,应及时地逃出去,并求助邻居,路人,打电话119。但如果火势太大,来不及从消防通道逃走,或是被困在楼上时,千万不要绝望,更不要盲目往楼下乱跳,正确的做法是找一根能承受住人体重量的绳子,栓在牢固的地方,借助绳子慢慢往下爬,或者在阳台上呼救,等待消防员的救援。如果你在等待中,衣服或者头发着火了,不要害怕,更不要跑,停下来,,然后迅速躺到地上,不停地翻滚,直到火灭。然后找一床被子用水浸湿,用被子包裹住自己的全身。如果你要打开某扇门时,先要摸一下把手是否是烫的。如果是烫得,千万不要开,因为很可能门后是一片火海,火将会蔓延到你所处的位置。
篇4
【关键词】 复方樟柳碱注射液;缺血;视神经;视网膜脉络膜;疗效;安全性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45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187-01
缺血视神经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致病原因主要是由于严重贫血、眼外伤、高血压、糖尿病等所引起的眼部供血障碍。近年对缺血视神经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治疗采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的报道不在少数,且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治疗效果。为了更加详细地观察对原发性和继发性眼部视神经、脉络膜、视网膜缺血性病变等应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本院进行了本组应用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缺血视神经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患者61例,年龄为18-65岁,病程均在3个月之内。病例的选择:①继发性眼部缺血性视神经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眼部缺血性视神经视网膜脉络膜病变主要是外伤所导致的;②原发性眼部缺血性视神经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包括了视网膜中央动脉及分支阻塞以及后部和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入组标准:①疾病程度不限;②经询问病伤史,视野、眼底、视力等检查确定的继发性或原发性眼部缺血性病变患者。除外标准:①哺乳期妇女或孕妇;②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并发影响视功能的其他眼病;③各项检查因全身状况而不允许完成的患者;④视神经管骨折及颅脑出血的患者;⑤超过1周无光感的患者;⑥对试验药物过敏的患者。将6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其余11例患者归为开放组,如果入选患者双眼与入选标准均相符合,则选择重病眼为研究对象。治疗组中继发性患者17例,原发性患者8例;对照组中继发性患者16例,原发性患者9例;开放组中继发性患者3例,原发性患者8例。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患者给予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患眼侧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每次注射剂量为2ml,对照组患者给予妥拉苏林注射液患眼侧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每次注射剂量为25mg,开放组患者与治疗组患者一样,也给予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患眼侧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每次注射剂量为2ml。如果患者病情程度为重度,则可作患眼球旁注射,每天给予1次注射,持续应用21d。
13 观察项目 所有患者在试验前对其眼病史和全身病史进行询问,分别于试验前和开始试验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对眼底和矫正视力进行复查。试验前和试验结束的时候对前节、眼底、晶体、血压、眼压、心率等进行检查,并做肝肾功能、血尿常规、视野、空腹血糖和心电图检查。对患者进行注射的时候,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14 疗效判定 以视野、视力和眼底三项对疗效进行判断,患者的评分根据治疗前后每个项目的情况进行。疗效的重要性按项目判断,分别给予视野权数为3,视力权数为4,眼底权数为2。最低的总分为0分,总分最高为36分。治愈:三项得分之和在24分及其以上;显效:三项得分之和在12-23分;有效:三项得分之和在3-11分;无效:三项得分之和在0-2分。视力下降或无增加评分为0分,如果由无光感变有光感评为1分,视力增为002评为2分,视力增为005评为3分,视力增为01评为4分。眼前指数增为01评3分,增为005评2分,增为002评1分。从002增为01评2分,增为005评1分。从005增为01评1分。视力在01以上者,最多评4分,每增加1行评1分。视野缺损范围减少在40%以上,评4分;范围减少在30%-40%,评3分;范围减少在15%-30%,评2分;范围减少低于15%,评1分;如果患者缺损范围无减少或增加,评0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采用t检验及x2检验,以P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在以往的研究中,缺血视神经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应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的机理,主要是通过对颞浅动脉旁皮下的植物神经末梢进行注射,对脉络膜植物神经活动进行调整,促使稳定脉络膜血管活性物质在一个正常的范围内,从而对脉络膜血管运动功能进行改善,使得眼部供血状况得到改善,眼血流量得到增加。通过对血流动力学的研究,其结果提示应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缺血视神经病变患者之后,其血供改善波幅在眼血流图中显示升高。眼外伤的早期,在先前的动物实验中也发现应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可使得脉络膜和视网膜的免疫活性内皮素水平保持稳定,对血管的基础张力的维持和调整有帮助,促进了组织的修复,改善了循环,具有突出的避免和减轻外伤性缺血造成损害的作用。复方樟柳碱对患者眼部血管舒缩功能的改善和恢复,在眼外伤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研究中也得到了体现,对眼组织血管痉挛的消除和缓解,从而使得眼组织的血供得到改善。目前有很多种治疗缺血视神经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方法,但是疗效均不是很确切。本组研究中,充分表明了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比妥拉苏林注射液治疗本疾病的疗效更加满意,从而为缺血视神经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实际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通过本组研究,表明复方樟柳碱对人体的血糖、血细胞、心脏、肝和肾功能等,均没有明显的毒性反应,眼压及血压没有明显的病理性变化。本组研究中试验药物没有出现任何严重的不良反应,应用过程中只出现了个别患者的轻度心慌、口干、头晕等,充分表明了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缺血视神经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刘汉榴复方樟柳碱治疗缺血性视神经视网膜脉络膜病变32例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1,32(1):158-159
[2] 于强,欧杰雄,胡兆科,李绍珍复方樟柳碱治疗缺血性视神经视网膜脉络膜病变[J]广东医学,2010,21(1):68-69
[3] 张倩,刘艳,夏江南复方樟柳碱联合长春胺治疗原发性缺血性视神经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疗效观察[J]医学新知杂志,2012,21(1):1094-1095
[4] 陈选义,马勇,李裕钦,王建萍,薛雨顺,王利峰复方樟柳碱联合葛根素治疗缺血性视神经视网膜脉络膜病变[J]国际眼科杂志,2010,12(4):284-285
篇5
文章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更名,以及南昌大学制定新版本科培养方案为背景,探讨制定大土木类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版培养方案以培养具有土木建筑基本知识,能在建筑环境与建筑能源领域从事设计、施工、制造、运行、咨询及节能改造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员为目标,探索开设大土木类专业平台课、第三学期实践课程及特色课程等。
关键词:土木类;专业平台课;第三学期;特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TV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7)01003605
1998年教育部将原土建类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和城市燃气工程专业合并调整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2012年教育部又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建筑设施智能技术专业合并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以下简称建环专业)。建环专业两次合并更名过程中,国内各相关高校对其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 张昌等[1]全面研究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 系统总结了专业人才培养中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经验。杨吉民等[2]介绍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王晏平等[3]介绍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制定的原则及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 阐述了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的主要特点。李锐等[4]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符永正等[5]对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的最新专业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定位、课程名称等提出一些建议。张腾飞等[6]将国内该专业培养计划与课程设置与发达国家与地区高校相应专业进行了比较,发现国内的建环专业尚需增加涉及建筑学、结构、给排水等方面的专业平台课,以打通目前存在的专业壁垒。李志生等[7]介绍了国内外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最新的发展趋势, 分析了高校进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时所应采取的对策。张国强等[8]研究并学习发达国家的思维方法,对建环专业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倪龙等[9]认为建环专业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徐荣进等[10-11]提出了学校、教师、企业和学生等各群体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及其改革的必要性。李永存等[12]认为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应新增能源供给系统方面的内容,以满足行业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同时也促进该专业的健康发展。金光[13]针对新更名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教与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必修环节适当增加建筑节能技术与管理课程模块。南昌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根据学校本科招生制度和培养模式的新变化,制定了2016版大土木类建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南昌大学制定建环专业新版培养方案的背景
南昌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前身是2010年申蟮慕ㄖ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当时是应教育部关于
高等学校设置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的要求而申报的,于2011年开始正式招生。学校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设置在建筑工程学院。学院有土木工程系、建筑学系、水利工程系及工程力学实验中心,拥有8个建筑、土木及力学类专业。学校第一版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传统建环专业培养课程为主,兼具部分建筑土木和节能课程。
为将南昌大学建设成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全面提高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在“人为本、德为先、学为上”的育人理念引领下,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要求,在总结学校2012年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取得的经验和成绩的基础上,南昌大学制定2016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此次培养方案的修订,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通专融合为途径,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驱动力,以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为抓手,以大类培养、学分选课制、三学期制、学业评价等改革为手段,着力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更加科学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培养目标
根据专业指导委员会要求及学校具体情况,修定后的建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为:适应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好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基础,具备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具有土木建筑基本知识,掌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具有在政府部门、设计研究院、工程建设公司、设备制造企业、运营公司、能源管理公司、绿建咨询公司等单位和机构,从事采暖、通风、空调、净化、冷热源、供热、燃气、节能改造等方面的规划设计、研发制造、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及系统保障等技术或管理岗位工作的能力。
三、 建环专业大土木类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南昌大学2016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类课程构成。专业通识教育课程约占30%,学科基础课程约占30%,专业课程约占36%,创新创业类课程约占4%。通识教育课程分为Ⅰ类公共必修课程和Ⅱ类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Ⅰ类公共必修课由思想政治理论课、英语、体育、计算机类课程等组成。Ⅱ类文化素质课主要包括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认知能力、实践能力、批判能力、国际视野,帮助学生掌握不同学科的科学思维方法,对学生进行完善人格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优质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由
最核心、最基础的专业主干课程(16门左右)组成。专业课程则根据学生就业、考研、出国或者联合培养等要求灵活设置课程模块,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需求,在学院教师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从而形成个性化的专业或者专业方向。专业课程分为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基于学校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培养课程体系学分比例见表1。
(一) 构建土木类专业课程平台
南昌大学自2016年开始不分专业按院系大类招生,一、二年级按大类进行培养,同一大类的学生修读共同学科平台课程,三、四年级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发展需求进行专业分流,分类培养。共同修读两个学年的专业大类平台课程应不低于16门,共同修读一年半的专业大类平台课程应不低于12门,共同修读一年的专业大类平台课程应不低于8门。学生专业分流时间原则上在第二个学年结束后。但是由于建筑工程学院土木系有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4个本科专业,专业种类繁杂,因此,选择共同修读一年8门专业大类平台课程(具体课程见表2)。表2中工程制图类课程包括画法几何、土木CAD及部分建筑信息模型(BIM)课程,还安排了BIM相关课程设计。工程测量系列课程是此次培养方案新增的课程,一是学院具有完备的工程测量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条件;二是有很多毕业生从事工程施工工作,需要学习该课程知识。工程经济学及管理基础课程由工程管理教研室承担教学,为学生将来从事项目管理及工程造价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二) 第三学期实践课程设计
南昌大学现在实行的是传统两学期制教学模式,即秋季学期(约20周)+寒假(约5周)+春季学期(约20周)+暑假(约7周)。改革后,根据《南昌大学“三学期制”实施方案》,
实行“三学期制”,以实现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学期制模式改为两长一短三个学期,即:秋季学期(18周)+寒假(约5周)+春季学期(18周)+夏季学期(4周)+暑假(约7周),总教学周数为40周,寒暑假的放假时间基本不变。实施“三学期制”后,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主要安排理论教学,夏季学期主要安排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综合试验等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学校要求,此次建环专业新版培养方案中,将原先在春秋学期进行的课程设计、实验、认识实习安排在夏季学期即第三学期(见表3)。
根据学校学制学分规定,学分计算最小单位为0.5学分,理论学时须为8学时的整数倍,实验学时须为16学时的整数倍,实验学时超过32学时的实验课,可以单独设为一门课程,不到32学时的实验课,应在同一课程群内整合成实验课;鼓励多开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因此,将原本分散在传热学、工程热力学和流体力学课程中的验证性试验合并为热工及流体实验,并在三年级夏季学期开设,之前工程热力学理论课在二年级上学期开设,传热学课程和流体力学课程在二年级下学期开设。另外,将供热工程、空气调节、空调用制冷技术三门课程的实验合并成暖通空调综合实验,在四年级夏季学期开设,之前空调用制冷技术课程在三年级上学期开设,供热工程课程和空气调节课程在三年级下学期开设。
将课程设计和实验安排在夏季学期,这样不会影响学生春秋学期期末备考理论课,同时又能使学生专心完成实践任务,也便于教师集中指导。
(三)特色课程设计
1.土木特色课程
由于学院特色课程主要是传统土木和建筑类相结合的课程,因此,建环专业侧重土建类理论知识体系,这不同于偏重机械类课程体系的传统建环专业。除了上文介绍的土木类平台课程外,建环专业培养方案还设置有房屋建筑学(含课程设计)、绿色建筑材料(含实验)课程,分别在二年级的上学期和下学期开设。土木类特色课程的设置,旨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原理,具有一定建筑识图能力,同时对保温节能建筑材料的结构原理、力学及热工性能也有了解。
2.建筑节能类特色课程
由于建环专业的前身是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因此修订培养方案时保留了第一版培养方案中有关建筑节能类课程,包括建筑节能原理及技术、建筑能效评估(含课程设计)、建筑能效管理与节能、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含课程设计)等课程。与第一版培养方案的区别在于,这次修订将这些课程分别设在大三下学期及大四上学期。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将来能在能源管理公司、绿建咨询公司,从事建筑节能改造及项目咨询工作,扩大学生的专业适应范围。
3.开放研究生课程共享
按学校要求,“学院在修订培养方案时,可以考虑开放研究生课程共享,鼓励有志于继续深造的同学提前修读研究生课程,如果进入我校学习,其在本科期间修读的研究生课程将给予认定并免修。”此次培养方案中设有数值传热学、能量系统火用分析等研究生选修课,一方面是为了响应学校要求,另一方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提供理论基础。
四、结语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经过两次专业名称的变更,使其专业应用范围得到扩大和调整,极具时代特色。根据南昌大学2016年起不分专业,按院系大类招生,一、二年级按大类进行培养教学的要求,土木工程系建环专业进行了大土木类人才培养的创新探索和实践。主要举措有开设8门大土木类专业平台课程、构建第三学期实践课程及开设特色课程(土木类特色课程、节能类特色课程和
研究生共享课程)等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参考文献:
[1]张昌, 郑万兵, 汤文华, 汪秀清.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高等教育, 2008,17(3):35-40.
[2]杨吉民, 李清清, 张照辉.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 高等教育, 2009,18(6):18-21.
[3]王晏平, 黄镭, 王造奇, 宣玲娟.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新体系框架探讨[J]. 高等教育, 2005,14(3):45-48.
[4]李锐, 郝学军, 詹淑慧, 邵宗义.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色专业研究与建设[J]. 高等教育, 2011, 20(6):35-39.
[5]符永正, 刘冬华, 焦良珍. 关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若干问题的探讨[J]. 中国大学教学, 2012(4):40-42.
[6]张腾飞, 耿阳, 王树刚, 端木琳.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宽口径大类培养探索――中外大学培养模式对比分析[J]. 高等教育, 2011,20(1):22-26.
[7]李志生, 张国强, 李念平, 陈友明, 欧阳浪琴.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国内外发展趋势[J]. 高等教育, 2008,17(1):1-5.
[8] 张国强, 李志生, 陈友明, 李念平, 欧阳浪琴. 基于教育国H化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定位探讨[J]. 高等教育, 2006,15(3):4-9.
[9]倪龙,姚杨.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探讨[J]. 高等教育, 2010,19(4):46-50.
[10]徐荣进, 王贞涛, 宋新南, 徐惠斌.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 2014(5):188-190.
[11]徐荣进,宋新南,王贞涛,王颖泽.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改革[J]. 教育教学论坛, 2015 (1):107-108.
[12]李永存, 王海桥, 邹声华, 李轶群.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探索[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6(10):28-29.
[13]金光. 新形势下“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及“教与学”的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46):110-111.
Abstract:
篇6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环境;校区设计;校园空间组织
0 引言
新时期的教育内涵已经由传统的侧重知识技能传授,逐步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教与学并重、知识传授与身心全面发展并行的素质教育转化。显然,校区的建筑规划设计应在与整体环境相协调的前提下,创造出多层次、多元化的校园空间,体现出鲜明个性与校园文化的特点,给人们反应出现代教育的多元化的特点,让外界的人们一眼就能感觉到校园气息,这就是现代校区建筑规划设计的目标。笔者结合某新校区的建筑规划设计实例,初步探讨学校的建筑规划设计的心得。
1 项目概况
本新校区的整个校区教学用地约4公顷,另有与该市体育中心共用体育场,室外球场面积约3.8公顷。该新校区建设内容有一期的5层教学楼,其建筑面积为5500 m2;6层学生宿舍,其建筑面积为5600 m2;2层食堂,其建筑面积为2400 m2;二期的综合楼,实训楼,总建筑面积约为23000 m2;此外还为今后扩建学生宿舍及教师公寓预留了空地,目前本校区在校师生约1200人。
2 规划方案比较完善
一名设计师的目标就是要把自己设计的方案能够顺利通过并能付诸于实践。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会因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而需要修改设计,最终的修改方案会与原先最早的方案,也就是中标时的方案肯定有所不同。这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业主的因素、施工方的因素、勘察设计的因素,有些不是设计师能够决定的,需要与业主、施工方、监理等一起协商,而有些是设计师未能领会建设单位的意图而造成方案修改,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在投标的过程的方案是根据招标书里面的任务而设计的,在中标后进入实际施工阶段,会发现和原先的想法有所不同,就会修改方案。经过几次方案的对比,某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新校区的规划设计选择了以下的风貌方案,见图1和图2所示。
3 校区的建筑规划方案
3.1建筑方案的思考
鉴于本校区坐落于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县城,能够用来作为建设用地的平整场地较少,用地资源较为紧张。如何将较高容量的建筑组群合理的布置在有限的地形内,这就需要我们将建筑与环境放在一起就行比较、互相对话,将其充分结合在一起。因此,我们必须将建筑、山地、人之间的关系充分的理解,结合校园规划设计可以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当成是“学校”与“求学之路”,将建筑与人的关系看成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就是人在通过道路等交通组织中产生的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2校区规划布局
结合以上所分析的建筑规划考虑,本校区的建筑规划设计如下:
整个新校园规划由教学区、生活后勤区、运动区组成。校区规划将操场设置于用地东侧,将校区学生体育用地与云台山下规划中的凌云体育中心通过过街天桥连为一体,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投资节约用地。学校的后勤与宿舍区位于校区的中部,学生无论是去上课还是去锻炼都能通过便捷的流线很方便的到达;并且能够通过后勤区来隔开体育活动区的噪音,为教学区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教学区位于校区东侧,靠近河边,环境优美静谧,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校区内车辆流线充分考虑了在校学生的安全问题,在校园入口设有停车场,食堂后勤也开有专用出入口和停车位,做到了人车分流;校区内其他各个建筑在设计上考虑了火灾时消防车的通行。
考虑到资金投入的原因,学校建设不大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在设计中将整体规划与分期建设相结合是比较接近实际工程的。 其中,一期建设教学楼(建筑面积5500 m2,5层),学生宿舍(建筑面积5600 m2,6层),食堂(建筑面积2400 m2,2层);一期建设完成可以投入使用以后,再进行二期的综合楼,实训楼建造,并为今后扩建学生宿舍及教师公寓预留了空地。在规划设计的考虑上,仅一期完工就可满足了学校教学及使用的基本功能,并且能够有形成一个鲜明的学校形象,给人完整和整体的感觉。 这样,校园建设扩张有序,自然生长,使校园空间上形成一种有机的整体衍生关系。
整个校区规划用地分区明确,交通便捷,功能完善并在立面风貌上结合凌云当地特色,对提升城市面貌,提高教学客观环境起到积极作用。新校区规划设计总平面图见图3所示,原先的南地规划平面图见图4所示。
4 校区空间与建筑风格设计
在本校区的建筑设计上充分本规划利用校园在泗水河旁,同时考虑了该校区所处台山的位置以及走势之后,才确定校园空间结构和建筑风格。以山水、树林结合的空间形态,充分利用了自然要素,将校园空间塑造成绿色花园,创造具有自然美的校园环境。
关于现代校园建筑,教学功能是其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功能,在此功能外,交流空间、自然风格应重要考虑。在建筑设计中,通过建筑形体的虚实结合,利用多层次多形式的连廊关系,形成开敞贯通的空间结构,通透的建筑形式与当地地域气候相适应,充分营造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现代学校建筑空间[2]。如在校内单体建筑的设计上,在校区入口留有一个前广场,并以一期教学楼作为校区入口广场正对的主楼,使学校能在一期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形象面貌;二期实训楼两两相对形成教学区后部的一个小的中心,并连成景观轴线于宿舍大门相对,提升了校区的环境品质。整个校区规划用地分区明确,交通便捷,功能完善,并在立面风貌上结合凌云当地特色,对提升城市面貌,提高教学客观环境起到积极作用。其中过街天桥的连接,形成了水平与垂直交通系统。建筑体群以五、六层体量为主,立面造型采用了传统坡顶与现代元素结合的设计手法。
5 校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
生活在优良的校园环境的学生,有着心旷神怡、陶冶情操的感觉,同时可以为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舒适的空间和场所,本工程新校区的绿地率达到了35%,不仅可以为师生观赏,也可为其提供舒适学习、生活环境,使其感受到校园环境的舒适。
本校区的景观规划分为两个层次,即与城市大景观的呼应和校园内部空间序列的营造。新校区紧靠河道,北临城市干道,建筑群处在商品开发区的包围中,拥有开阔的运动场和绿地,相对于密集的开发区的楼群开敞,形成了空间上的过渡。处在校园正门,通过东西走向且布满绿地的道路可以方便的通过教学楼、办公楼、食堂,形成了高效而又现代的空间组合,可以自由交往。
6 结语
学校是学习和继承文化的重要场所,校园不是单单的建筑群,而是为了提供一个舒适的校园环境。一个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形成好的学习氛围,也可以让人了解到历史文化,探求地方特色。本文从某新校区规划设计的规划主题、规划布局、交通组织、校园空间及建筑风格、校园景观等方面进行了介绍,探讨如何利用现有环境、做到与山水相融,合理组织校园空间,以此提高校园规划设计的技术含量,形成具有特色的现代化校园环境。新校区的规划设计不仅考虑了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而且将其归入云台山的整体规划当中,使其成为该县的有机组成部分,既美化了城市发展,又推动了该县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林武.多元化校园空间的塑造―福州电子职业中专学校规划设计[J].福建建筑,2005,95(05):17-18.
[2] 熊砥柱.广东省粤东高级技工学校规划设计[J].科技信息,2008,31(29):383-384.
篇7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教学改革;课程设计
一、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011年版《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标准》中有关建筑经济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将2007年版的“了解与建筑有关的经济知识,包括概预算、经济评价、投资与房地产等概念”,以及“了解有关建筑工程设计的前期工作”中的“了解”均改为“熟悉”,并增加了有关投资估算的内容[4]。这说明建筑行业主管部门对建筑经济教育作用的认同和重视。但现阶段建筑经济教育仍然普遍存在学院不重视、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筑经济课程知识跨度较大,专业针对性不强建筑经济学属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综合性较强,所以不少学校以相关院系的工程管理课程来替代建筑经济课程内容的教学。即便开设了建筑经济课程,也是偏重于工程管理方面的内容,有关建筑学专业的方案设计及前期建筑策划等内容的教学针对性也不强,有的甚至还没有涉及。(二)对建筑经济分析在建筑前期策划与方案设计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建筑经济分析是与建筑策划[5]和方案设计同步进行的,是建筑策划和设计方案优化的组成部分,而非建筑方案完成后的经济分析结论。之所以把建筑经济分析看作是建筑策划和方案设计完成后的经济分析结论,是因为在基本建设流程中,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建议书)、初步设计文本的形成过程,是先完成设计然后再进行投资估算、概算的,因此产生了建筑策划和方案设计与经济分析分离的状况。(三)建筑经济课程与建筑课程设计缺乏有效的联系目前建筑经济课程教学主要沿用工程管理课程教学的常规模式,教学计划与主干设计课程的关联度相对较低,而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重心基本上是围绕设计课来进行的[3]。虽然部分高校在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中将课程内容专题模块化,以及引入专题案例分析,看似加强了建筑经济课程与建筑课程设计的联系,但由于没有直接将建筑课程设计题目作为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因此造成建筑经济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实际脱离,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效果。(四)重视经济基础理论知识,轻实践应用传统的建筑经济课程教学以基础理论课的模式为主,即使有案例分析,也是对已定的工程案例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设计项目方案的产生和方案设计的发展过程无直接联系。建筑经济分析在设计过程中的作用难以体现,因此也难以使学生形成建筑经济的理念。(五)课堂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不高由于年级人数和教学资源方面的原因,建筑经济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课式的大班教学模式,这种仅仅依靠引入典型案例教学和专题模块化教学的被动式教学方式[1-3],由于课时有限且缺乏实战训练,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也不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设计项目的综合分析,从而影响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表达能力也难以得到提高。
二、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调整优化专业课程知识结构体系首先应从课程体系上进行调整和优化,应针对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市场需求来量身定做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重心应放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建筑经济分析的同步训练上,完善建筑设计学科理论的知识框架,提升建筑经济学在建筑专业教育中的地位。在教学上应注重联系以前所学的设计、构造及结构等主干课程的内容,对建筑经济原理进行全面和深入的讲解。与此同时,还可以深化和补充相关专业中涉及技术经济的内容,并结合以前和正在进行的建筑学课程设计实行同步训练(如图1),以提高建筑经济知识对建筑设计教学的支撑作用。(二)基于建筑策划与方案设计全过程的建筑经济分析应用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文件(2011年版)的要求,增加了与建筑经济有关的投资估算的内容,包括建筑项目可行性分析、概念设计、前期策划等基本内容,这是建筑师拓展业务,与投资方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手段。因此有必要将建筑项目从策划到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计等前期对设计方案有较大调整的阶段,与建筑学课程设计各阶段对应起来进行经济分析训练(如图1),由此判定在项目各阶段建筑经济分析对设计方案的影响程度,从而达到项目全过程优化设计方案的目的。(三)建立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与建筑经济分析全过程互动模式建筑设计的经济合理性是建筑设计中应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建筑设计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因此,有必要将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进行深化,制定经济分析评价标准并进行经济分析,以评价各阶段课程设计方案适应市场的能力,研究建筑经济评价对建筑设计的作用效应。通过对以前和正在进行的课程设计的经济分析(四)建立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新模式建筑经济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不仅知识覆盖面广,而且重视社会实践。目前,笔者所在学校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为32学时,课程安排在四年级下期。由于课时有限,要想帮助学生建立建筑经济理念,并培养其应用能力,教学中应主要采用案例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将建筑经济知识和理念引入建筑课程设计中。同时,将建筑经济分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结果反馈到课堂,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在课程中心网站的建筑经济课程互动栏目中进行交流,形成以建筑课程设计项目为对象的课堂讨论研究+课外自主研究的教学模式。将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实践向建筑课程设计延伸,使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有效地融入建筑课程设计之中,成为建筑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这不仅解决了建筑经济课程课时不足的问题,而且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改革考核方式建筑经济课程的成绩评定,以往是采用综合平时考核成绩+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的方式,课堂考勤和提问讨论占20%、案例作业和平时测试占20%、期末卷面成绩占60%,这也是目前大多数院校采用的方法。这种考核方式虽然结合案例分析讨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期末考试成绩比重依然偏大,平时考核内容单一,对提升教学效果所起的作用不突出。近年来,针对建筑学专业以课程设计为主干的特点,学校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课程考核采用244模式,即“平时考核(20%)+课程实践作业成绩(4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40%)”。这种考核方式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平时考核重内容轻形式。包括平时到课情况(40%)+平时测试、提问和参与讨论(30%)+课程设计作业检查情况考核(30%)。平时到课情况结合平时测试和课程作业检查进行考核,既考查了课堂理论教学情况,同时也考查了课程设计作业的进度情况。第二,课程实践作业过程与结果两手抓。成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筑经济课程实践作业过程考核成绩(40%);二是课程实践作业最终成绩(60%)。这样的考核不仅真实客观地反映了课程实践作业的质量,同时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和课外的实践训练。第三,期末考试注重知识的应用,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试卷试题由选择题和计算分析题两部分构成,其中开放性非标准答案题占70%左右。这样不仅可以真实反映考试成绩,减少或杜绝舞弊现象的发生,而且能有效反映课题案例教学与课外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效果,也能检验学生应用建筑经济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多年来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在采用了上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后,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明显提高,甚至还吸引了不少建筑学专业研究生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前来旁听,使原本不被重视的建筑经济课程,在到课率和学生评教方面均位于学院课程评教前列,教学效果也得以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郭汉丁,郭伟,马辉.完整案例轮环式教学法在实践中的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5):118-121.
[2]阮连法,匡亚萍.建筑学专业建筑经济与管理课程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1):72-74.
[3]苏平.面向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经济教育初探[J].华中建筑,2011,29(11):169-172.
[4]住房城乡建设部.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评估文件(2011年版)[S].2011.
篇8
(云南财经大学现代设计艺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21)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西南地区校园规划及建筑设计进行解读和分析,将学校建筑设计与当地文化及建筑的节能环保理念相结合,阐释当地建筑文化对学校建筑设计的启发与借鉴意义。创造普通但又具有地域特点、造价低廉、实用性强的学校建筑。最终,结合以上理念并以宣威市杨柳乡龙坪子村当地的建筑特色和地域文化为主线进行构思和设计龙坪子村小学。
[
关键词 ]乡村教育;小学建筑;乡土材料;地域文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3.148
1项目概况
1.1方案背景
杨柳乡龙坪子村小学是位于云南省与贵州省交界地带上的一座小学,与云南省级文化名村可渡村毗邻,同时也是滇黔两省村落文化教育事业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来,学校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雨露,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水平逐年提高,办学特色,素质教育有了新的突破,办学思维有了新的升华。所以,对教育的硬件设施需求也迫不及待(见图1)。
1.2方案提出的原因
一是,由于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加大,在农村教育方面的投入比重加大。二是,再加上近几年全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山区的经济,当地政府对教育事业也投入许多。三是,现有的教学建筑老旧严重,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的教学需求了。
1.3项目意义及目的
此次项目设计的意义在于探索乡土建筑、环保节能建筑,让在农村的孩子能够拥有一个具有当地地方特色,能够体现当地地域文化,能够舒适快乐学习的教学建筑。特别是在当代混凝土,钢架建筑充斥的年代,人们更需要的是心灵的回归,居住生活品质的提高。自然、绿色、环保、宜居的生活主题,已成为当下追求的新潮,当然公共建筑(学校)亦是如此。
本方案的最终目的是将龙平子村小学建设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乡村小学典范;让家长放心;营造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环境;探究当地地域环境、文化传统、建筑特征。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的设计意义。
2调查与分析
2.1地点分析
杨柳乡龙坪子村小学位于龙坪子村的东面,北面与贵州省隔河相望(可渡河)、南面紧靠自然山地,坐南朝北、东面是逐级下降的耕地,地势较平缓、西面紧邻居民区,交通方便。立体气候突出,大部分属温带气候,海拔1700米以下的河谷区属亚热带气候。早晚温差比较大,特别是冬季气温比较低(见图2)。
龙坪子村小学整个用地地形相对平坦,略似一个水壶形。坐南朝北夹在两山之间,南高北低,最高海拔2470米,最低海拔1480米,高差990米。
2.2现状分析
学校规划面积8560m2,学校现在有632名在校学生,1到6年级每个年级2个班,还有3个班的幼儿教学班(大、中、小)。在校老师15名,及一些后勤人员(注:在校生包括滇、黔学生)。
学校现在有2栋老旧教学楼,1栋半新教师住宅楼、1栋半新一层的公共厕所、1栋新建一层的保卫室。一部分住校学生暂住老式的教学楼里,没有食堂,没有大的公共交流的室内空间、室外活动空间。如图3所示,校园环境很简单,主要是要预留建设空地来做绿化,且没有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绿化面积也不够。
2.3问题分析
学校的建筑老化破旧,且建筑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的学校规模;建筑没有考虑环保节能设计;学校没有统一的规划设计,校园显得有些杂乱;校园建筑只是照搬西方的建筑模式,没有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学生的室内外活动空间不足,没有把学习和课外活动联系起来。所以,在进行校园规划时,我们认真分析当地的地域文化,合理利用地理环境,通过对景观的最大化设计来提升校园环境。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充分研究项目的特殊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通过对建筑材料(回收砖瓦)的运用和结构(砖混结构)以及节能环保方面的设计来达到建筑的最优化。
3规划方案设计
3.1规划目标
建立人文校园:以龙坪子村小学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为校园精神的主轴,继往开来,塑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山地园林校园:节地为主要目标,配合地形,体现山地特点,营造园林校园,使校园环境品质得到极大提升,为师生提供舒适的校园学习交流场所。培养生态校园:合理布置功能分区,合理组织建筑布局形态,以优化的设计体现校园功能使用的便捷性。同时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运用先进节能技术,使建筑更加环保健康,使校园真正成为开放、包容的校园。学校规划呈现的是对来自不同省份的学生的开放与包容姿态,对具有当地建筑文化特色保留、传承,追溯历史的文脉记忆。
3.2规划原则
整体性原则:功能分区明确、合理,相互之间联系方便;生态化原则:设计始终坚持节能与环保的绿色设计理念;开放性原则:以开放的原则促进教与学之间的交流,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继承与创新:设计应在继承文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与时俱进;地域性原则:设计应延续龙坪子村的历史文化,体现龙坪子村的地域特色,营造山地园林景观特征。
3.3规划理念
以“脉”相“承”,包容向上,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中,“脉”是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文字,人类通过血脉繁衍生息,通过建筑,书籍、习俗等传播文化。“脉”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着中华文明的方方面面。通过当地的文化研究和发掘,我希望以“脉”为载体,以“承”为目标。达到包容向上的规划愿景和独具特点的建筑设计,也是对处于滇、黔交会处的龙坪子小学的一次全方位解读(见图4、图5)。
3.4规划结构分析
根据现代教育思想以及用地结构,形成“单环,两轴、九片区、一核心”。“单环”单环主要是指整个校区的消防通道。“两轴”,一轴是以从入口到校区尽头的文脉轴线,体现当地地方特色,另一轴是以南北的空中廊道为包容连接轴线,暗喻滇黔两省通过可渡河聚集在此共同学习交流。“九片区”:是把各种不同功能区很明确的划分开来。“一核心”是以空中廊道的读书亭为核心,把整个校区分为内院和外院,同时也把幼儿教学区和小学教学区划分开来,既有联系,又相互独立(见图6)。
3.5规划功能分析
根据学校的功能构成的特点,结合用地形态,把次要功能区布置于整个校区的西侧,主要功能区基本上和原来的位置不变。空间形态上采用连廊的方式把各主要功能区联系在一起,方便教学管理。在校区的各个节点中插入公共交流空间,这也符合当代以及未来学校对学生教育教学(与人交流)方面的要求。学校功能分区清晰,交通组织便利,合理利用地形高差组织景观及建筑组群形成了较好的校园风貌(见图7)。
3.6规划道路分析
根据相关规范和实际使用要求,沿西侧道路设置礼仪性出入口(主出入口),也便于形成完整的文脉轴线,在东侧沿次要道路设置次出入口。方便疏散和来自不同方向的学生上课。同时,校园道路采用人车分流的形式,校园内人流道路流线,以读书亭为核心联系着各个功能分区,方便,明确、流畅。并预留停车场,停车场地分为生活停车场和工作停车场,这样既方便又安全(见图8)。
4建筑方案设计
4.1建筑设计概念
4.1.1概念来源“索桥”
这座索桥横跨可渡河,连接着贵州省和云南省,当地许多贵州省的孩子们都是通过这座索桥来到云南省的龙坪子小学上课学习。这座索桥不仅仅是一个交通载体,它更多的是承载着滇、黔两省人民的相互包容,团结、友爱的象征。
4.1.2概念抽象“丝带”
丝带柔顺、细腻,而丝带也是使人联想到纽带,纽带又是“联系”的另一种解读。暗喻着滇、黔两省学子有着某种千丝万缕的关系。
4.1.3概念的延伸“团结、友爱、包容”
概念的延伸,绿色的丝带代表健康,使人对健康的人生与生命的活力充满无限希望;绿丝带寓意爱心。在此项目中,丝带又代表滇黔两省人民团结,友爱、包容的寓意。
4.1.4概念的运用“桥堂”
“桥堂”的概念,是源自对当地地域文化有着特殊含义的索桥和项目的特点——学校项目而来的。用桥抽象而来的丝带串联着几个主要的功能区,既方便而又符合项目特点。在项目中心地带的读书廊就很好地诠释了桥、丝带以及当地地域文化特征的关系(见图9)。
4.2建筑空间组合分析
建筑空间组合分析如图10所示。
4.3建筑空间功能及流线分析
建筑空间功能及流线分析如图11所示。
5结论
随着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呼声日益渐高,乡村学校建设的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龙坪子村是一个地处滇黔交界的地方,中间隔着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可渡河,素有“桃花溪水天上来,烟波浩渺可渡关”的美誉。本着以“脉”相“承”,包容向上为校园规划理念,我们对龙坪子小学的规划与建筑进行了方案设计,并努力将学校打造
图11建筑空间功能及流线分析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成一个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乡土公共教育建筑空间。同时,本文通过对西南地区的校园建筑规划及设计进行解读和分析,将学校建筑设计与当地文化及建筑的节能环保理念相结合,阐释了当地建筑文化对学校建筑设计的启发与借鉴意义。最终我们期望以宣威市杨柳乡龙坪子村小学规划建设为例能为我国乡村小学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董文娟,赵小凡,张丹玮.能效投融资研究[J].中国市场,2014(28).
[2]肖雯.浅谈校园园林景观设计中水景营造[J].中国市场,2014(46).
篇9
摘要: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共同特征,不同办学类型的高等院校由于条件不同、任务不同而需要不同的通识教育模式。文章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结合建筑行业特色,提出并设计了以行业需求为背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支撑,体现“高工程素质”和“强实践能力”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培养方案;行业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1-0024-04
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表明,通识教育已经成为许多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其发源地美国,通识教育被认为是大学教育中“既经典又最具活力的部分”。国内高校实施通识教育虽然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实践中也面临不同的困难和问题,但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共同特征。近期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战略主题,要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市属建筑类工科院校,承载着为北京和周边区域城市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服务的重任,学校培养的数以万计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在工程一线绝非单纯技术层次人才,无论是从市场需求还是从就业形势来看,国家发展的新时期更需要素质全面或具备多素质潜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依托行业需求,立足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通识教育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各高校教学改革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一、设计目标
(一)明确学校通识教育模式设计内涵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理念,其宗旨在不同类型的大学应该是没有质的差异的,但是不同办学类型的大学由于条件不同、任务不同而需要不同的通识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日趋普及化的今天,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实施通识教育的内涵是培养能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尤其是适应北京和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格完整、综合素质过硬的应用型人才,反映在课程设置上,就是在比较宽泛的学科平台上构建跨学科、跨文化,体现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1]。为此,学校在多年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经验基础上,研究当今行业发展对人才素
质的需求,在2009版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中提出:培养方案要将人文素养与工程教育思想紧密结合,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课内外教育教学体系实现 “高工程素质”和“强实践能力”的人才设计思想,构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人文与工程相结合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二)学校通识教育模式设计指导思想
1以行业需求为前提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及其相关领域的发展空间巨大,尤其是国家调整经济结构的指导性政策以及国家建设节约型城市、生态型城市、数字化城市战略目标的提出,对建筑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建筑类高校的课程设置甚至教育理念亟待改革。
尽管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直很好,但是为了使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需求及时接轨,教务处与学生工作处长期坚持对用人单位进行需求调研及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工作。从对用人单位的调研情况看,在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压力下,专业对口及专业技能扎实已成为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基本要求,而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对英语、计算机以及综合素质要求日益明显,甚至上升到人文素质、写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心理素质等要求。对学生自身而言,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他们在刚刚步入社会后存在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专业知识不够、常识性知识缺乏、组织能力欠缺等问题,因此更希望学校通过通识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社会实践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2以学校的学情及学生特点为依据
作为市属高校,学校虽然连续几年保持着良好的招生和就业态势,但是不可否认,现在的生源在自主学习、规划学习、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素质是明显下降的,与知名高校或综合性较强的大学相比,学生在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方法和策略上均有一定差距。城市基础教育方面,学生综合素质基础好,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城市化人文背景,这些又是学习和就业过程中的优势。
3以相关教育理论为基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逐步深入,要求高等教育能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与此相悖的是,“生产线”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又阻碍着学生情感与个性的发展,阻碍着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那么,这种模式是否还有存在必要?英国的教育学家怀特海在他的《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教育开始阶段和结束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自由,但是有一个纪律占主导地位的中间阶段,这时自由从属于纪律,同时,纪律应该满足对智慧的一种自然渴望。”[2]因此,教育是游走在自由与纪律之间的一个螺旋上升过程,教师需要对这两种看似对立的教育模式进行适度的选择与组合,促使其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通识教育模式设计应该以行业需求为背景,从实际学情出发,以教育理论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体系为支撑,在约束性学习和自由选择式学习之间探索理想的结合点。
二、体系构成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培养方案内的通识教育与基础课群和培养方案外的全校性素质教育公选课两部分构成。通过计划内必修或限制性选修,使学生掌握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等基础理论知识;通过计划外引导性选修,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拓宽学生知识面。这样的体系设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培养方案中两条主线交叉设计
为了充分体现约束性学习模式和选择性学习模式相结合的设计理念,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主要有两条主线。
一条主线直接体现在培养方案内的通识教育与基础课群中,通常包含两部分内容:(1)全校性必修课或限制性选修课,主要有
政治理论课程、法律课程、外语课程、计算机课程、体育和军事课程等,这部分通识课程约占课时总量的30%;(2)基于行业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力学、制图等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类基础课程,由于专业之间的差异,这类课程的学时设计约占总学时的25%~30%,因此,这条主线的课时总量应达到50%左右。
另一条主线体现在培养方案外的全校性素质教育选修课中,即全校性公共选修课,内容包括人文社科类、工程实践类、科学技术类、心理教育类、体育卫生类及跨校选修等几个模块。这部分内容要求最低选修12个学分,约占总学分要求的7%,并且明确提出对实践认知、职业规划、心理教育等素质类别的学分要求,学生通过选修这部分课程,获得培养方案设计以外的人文及工程素质能力培养。
(二)课内外相结合原则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一定的课外能力素质学分,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及各类社团活动、科技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增长知识,锻炼才干,培养能力,全面发展。学生在校期间,要求完成5个课外能力素质学分,这些课外能力素质包括社会实践、社会工作、学科竞赛、科技立项、学术活动、文体活动等内容,同时超出部分可以冲抵对素质教育12个学分的要求。这样,既丰富了学生课外活动的内容,激发他们参加课外学习,尤其是课外学术活动的积极性,又不会增加课内学习负担。
(三)突出分类培养特色
基于行业技术多样化、就业发展多元化的需求趋势,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中紧紧围绕“工程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文理交融,同时要兼顾学生个体的差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在培养方案内建立了“分层教学”“分段培养”“分流发展”的培养机制,设计了“强基础、重理论”的考研提高模块及“强应用、重实践”的考证就业模块,学生可以通过修读这些模块提高考研或就业的竞争力,进而实现学生毕业时的“分流发展”。 为了实现上述特色,学校不但在第一条主线——全校性必修课或限选课中设计了分层、分流的教学内容,如高等数学提高、工程数学提高、大学英语强化等基础类提高课程,给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创造提高的空间,而且在第二条主线——全校性素质教育选修课中设计了更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修读的模块,如工程实践模块,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示范中心、实践基地、创新基地等平台,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提供实操或参与项目的机会,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体现文理交融的建筑文化理念
为了体现“文理交融”思想,对理工和文法两类学生的素质教育课程学分既有共性要求,又有差异性要求:对理工类学生特别提出修读“人文社科”类模块的最低要求,而对文法类学生特别提出修读“工程实践”和“科学技术”类模块的最低要求。为了营造“建筑文化”氛围,在“人文社科”模块中,通过对“建筑文化类”课程的设计,包括建筑易学、传统建筑赏析、北京文化史略、北京地方建筑史等课程,增强各专业之间跨学科、跨专业的了解。2010年7月,经过多年的积累,学校的“大学生城市文化教育基地”作为北京市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获得批准,为进一步推进和实践素质教育搭建了新的平台。
三、实施效果
为了保证通识教育模式设计得以实施,学校以培养方案总体设计为支撑,严格控制总学时,降低理论教学总学时和必修课比例,提高实践教学和选修课比例,达到压缩课内理论总学时10%左右的目的,减轻了学生课内学业压力,为全校性素质教育选修课程的实施创造更大的开课空间。该模式的实施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课成绩明显提高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学生在数学、物理、英语、制图、力学等基础课学习上取得了明显进步,一方面体现在课程成绩的明显提高上,另一方面体现在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创造了条件。基础课成绩的提高也为学生进一步的考研深造奠定了基础,树立了信心。
(二)第二课堂成效显著提升
近几年,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课外活动并获得多个奖项,包括科技类、实践类、社科类等。“十一五”期间(2005-2010年)学生获得上述类别的奖项432项,其中国家级奖项80项,北京市级奖项130项。学生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00余人次,其中国家级奖励166人次。
(三)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
多年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建筑类专业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始终在97%以上,2010届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达到99.29%。毕业生遍布首都城市建设系统各个岗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校毕业生符合建筑企业要求,技术基础较好,团队精神、协作能力强,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较强,适应性好,发展潜力大。这说明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赢得了社会的肯定,也验证了学校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设计上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围绕行业需求及就业形势,立足学生特点和学情特点,建立以培养方案整体优化为支撑的通识教育模式,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符合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
在培养方案中构建两条主线交叉设计、课内外相结合以及分层分流教学相结合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丰富了素质教育选修课的模块设计,突出文理交融思想,体现了学校注重实践技能培养、重视建筑文化熏陶、加强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训练的培养方针,调动了学生对基础理论、工程教育和素质教育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如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形成实践能力强、人文素质厚的人才特色。
参考文献:
[1] 宇.论大学教育的根本出发点[J].中国高教研究,2008(10):84-85.
[2] 弗拉纳根.最伟大的教育家:从苏格拉底到杜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General education model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based on industry requirement
LIU Wei, WU Haiyan
(Dean’s Offic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Beijing 100044, P. R. China)
Abstract:
篇10
通过设计院的实习,了解建筑师的基本工作程序、工作方法、职业素质要求,毕业后能更好适应市场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同时,也是检验学生在校的学习下的成果,弥补课堂学习之不足,提高综合设计的技能,以达到专业培养的目标。
1.了解设计院的工作程序,建筑师的基本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
2.了解设计院不同专业相互合作方式,学习建筑师的职业素质、及协调能力。
3.结合实际工作,学习运用计算机绘图,进行建筑设计方案和建筑施工图的绘制。
二、实习内容:
1.了解设计院的工作和程序,建筑师的基本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了解设计院的不同工种的基本工作内容和合作方式。
2.了解有关建筑设计的法规、规范、标准。结合实习工作,在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的具体安排下,学习运用计算机绘图,进行建筑设计方案或建筑施工图的绘制。
3.指导老师检查指导实习工作。
三、实习日期:
xxx(略)
四、实习地点、单位:
地点:xx省xx市xx路xx号xx金融中心9楼
单位: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xx设计院
五、实习经过:
大四下学期,我有幸来到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xx设计院实习,在为期四个月之久的实习期里,我进一步了解了建筑的深刻内涵,从书面的理论水平攀升到与实际结合的新的高度,同时,对具体设计流程,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以及效果图的要求规范都有了更深层的体会,空间概念也逐渐明晰,对未来有了新的定位,相信这段实习经历在我未来的建筑设计生涯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下是我实习的经历和心得体会。
实习第一天,当我来到设计院,端详那些即将陪伴我度过四个月实习时光的新同事们,环顾着那全然不同于学校的新环境,看着办公桌上那一叠叠图纸和墙壁上贴着的成果图,心情用激动万分来形容一点不为过,强烈的表现冲动涌上心头,我下定决心,把这里当作人生新的战场,来走好人生关键一步,证明自我,超越自我。
刚来的时候,所长就给我找了个指导老师,他的名字叫王伟,由于我是自己搬电脑来的,所以平常在学校做的设计都在电脑存着,所长把王工找来,让我们认识一下,以后好跟着他学习,他开始也没有给什么活,就看了我平常在学校做的设计,给我指点了一下,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就是我的指导老师。
来这的前两星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什么也插不上手,只是这里看看,那里逛逛,有的时候看看书,看看别人画的图,给自己找点事做。过了两周以后,最终还是公司里的王工程师给我指了条路,他告诉我一些简单的要求让我用cad软件画一个两层的办公楼的平面图和立面图,终于有事情做了,于是我就乖乖的做起了图。说实话我以前在学校的时候经常画图,速度和质量相对来说都是很高的,可是当我以很快的速度完成后,王工指出了很多规范上的不足,然后他就耐心地告诉我设计的流程和不同建筑种类的设计规范要求。
首先,是对建筑的整个流程的了解。建筑物的形成、流程如下:投资商投资--国家审核批准--设计院做出建筑方案--中标--设计院进行建筑设计(包括建筑物正,立,剖面,水电,供暖的设计)--建设部审核批准--施工单位施工--监理进行审核--施工完成,交工--装潢公司进行装修--交工--由投资商和房产公司进行买卖。整个过程中,建筑的设计部分占了相当重要的位置。所以设计的时候,每一步都要按照规定,每一步都要谨慎。设计时也有它的过程:做方案(必须符合结构要求)--进行平面设计(设计的同时,由结构师就行调整,平面做法应符合结构要求,调整的同时,结构师进行结构设计,两者属于同步进行,同步完成)--立面,剖面设计--水电,供暖,电梯设计。
对这一些方面有了大致的了解后,我们进行了实际操作--绘图。绘图所用程序为auto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程序具有二维,三维绘图功能。我所做的工作就是建筑物平,立,剖的二维绘制。绘图,要先对功能进行了解,再就是熟悉里面各个工具的用法。绘图的时候也有步骤:轴线--墙线--门窗--楼梯--屋内布置--标注。还要一边绘制一边修改。刚开始画一些简单的房屋平面图,学着用快捷键做图。在绘制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如弧线与直线的交接,图形的闭和,楼梯的绘制,在做这些时候经常出现错误,影响下一步的操作。在这些操作中,就需要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去修改。
在以后的日子里,进入了上班的模式,帮助别人干点小活,也参与几个小型的方案的设计,但是我的设计一般不被使用,因为我方案还处在现实与理想的交融处,也就是不结合实际,但是这可以锻炼我的思考 ,积累更多的经验来为以后做铺垫,方案的设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好的方案的出炉,需要更多思考和更多的经验做后盾的,而我是一个刚从学校出来的学生,对一切都不是那么的熟悉,这有从实践中吸取经验。
在所里作为一个实习生,什么小活都干,可以说会有学长给你活叫你做,有时候给别人给你一个平面图叫你画立面和剖面,都是设计好的,这样的 活并不简单,也需要开发大脑资源和充分的想象力,还有要准备多次的修改,好的方案都是在多次修改中完成的,我也不例外。有时候别人给你个小区让你用ps处理,这都是常见的事,所以学到ps也是当务之急,在这段实习的过程中,ps的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关键是学习和请教,不会的有高手在,大部分都是精英。在我们所里,3d是不常用的,一般做效果图都拿到效果图公司去做,大部分人都用sketchup来画效果图来表现一下,所以在这不会3d可以,但一定要会sketchup
这也是方案表达的一种形式。以上这些都是画图手段,必不可缺少的,想要提高自己的修养,关键要不时的学习,我们这设计院有好多书,没有事情做的时候就用看书来提高自己,总之学到东西就行。
在实习的过程中,除了要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之外,还要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现实的社会中,纷繁复杂的人际利益关系就像是一张张的网,连接着这个社会中的每个人,而当你能够把这张网不断地进行扩张,并且保持其完好的状态,就有在社会中立足的基础和取得发展的机会。也许我们不必将这个关系看得太复杂和过分重要,毕竟我们才刚从学校里走出来,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慢慢积累和沉淀。由于这次实习时间短暂,因此并没有多少时间让我对设计院的同事进行详尽的交流,一般只能够把握在每天的吃饭过程中以聊天的方式促进了解。除此之外,在我实习的这段时间里,还有两次聚餐和一次集体户外活动的机会,我也积极参加了,这多少也会增加我与同事之间的交流。能够在短时间之内认识到了一批设计人员,相信这是我在实习中获得的宝贵的人际关系资源;但是对于自己在交流上的不够积极主动以及他们交流的有限性,成为了我在这次实习过程中的失败教训的一部分。
六、实习心得
其实,四个月下来,才发现自己大学四年学的知识太少太少了,专业性的知识只接触个皮毛,我突然发现我的未来、我的希望、我得曙光……我要努力学习,毕业前的一年内,我要大补,充实每一天,每一天都有新的收获,每一天都有进步!
在设计院这段时间,充分的让自己了解的更多,更全面。通过与其他同事的交流,间接的了解一些规范、控规方面的内容,以前只是理论上研究,现在在设计院通过图纸,实际的工程去接触,别有一番味道!
总体来说,我觉得这次在设计研究院的实习还算是比较满意的。首先,这次实习达到了我设定给自己的最低要求:初步了解到设计院的架构设置和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设计人员的日常工作开展情况,以及认识到一些从事设计工作的结构师、设计师等等。其次,我还提高自己对电脑制图软件的应用水平,并学到了一些以前从来没有学过的制图软件。除此之外,在多次的修整制图的过程当中,让我加深了对设计的认识。不过令我觉得不满意的地方还有很多:在日常的交流中不够主动积极,引致在工作时产生困难;此外,自己的电脑软件操作水平有限,再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往往遇到相当大的难度……相信我能够充分吸取这次实习的经验和教训,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完善自我,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成为能够对社会做出贡献的年青人。
【扩展阅读】建筑设计(Architectural Design )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作为备料、施工组织工作和各工种在制作、建造工作中互相配合协作的共同依据。便于整个工程得以在预定的投资限额范围内,按照周密考虑的预定方案,统一步调,顺利进行 。并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
建筑设计的发展史
在古代,建筑技术和社会分工比较单纯,建筑设计和建筑施工并没有很明确的界限,施工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往往也就是设计者。在欧洲,由于以石料作为建筑物的主要材料,这两种工作通常由石匠的首脑承担;在中国,由于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这两种工作通常由木匠的首脑承担。他们根据建筑物的主人的要求,按照师徒相传的成规,加上自己一定的创造性,营造建筑并积累了建筑文化。 在近代,建筑设计和建筑施工分离开来,各自成为专门学科。这在西方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萌芽,到产业革命时期才逐渐成熟;在中国则是清代后期在外来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所包含的内容、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涉及的相关学科越来越多,材料上、技术上的变化越来越迅速,单纯依靠师徒相传、经验积累的方式,已不能适应这种客观现实;加上建筑物往往要在很短时期内竣工使用,难以由匠师一身二任,客观上需要更为细致的社会分工,这就促使建筑设计逐渐形成专业,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建筑设计的科学范畴
广义的建筑设计是指设计一个建筑物或建筑群所要做的全部工作。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建筑上利用各种科学技术的成果越来越广泛深入,设计工作常涉及建筑学、结构学以及给水、排水,供暖、空气调节、电气、燃气、消防、防火、自动化控制管理、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建筑热工学、工程估算,园林绿化等方面的知识,需要各种科学技术人员的密切协作。
但通常所说的建筑设计,是指“建筑学”范围内的工作。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建筑物内部各种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间的合理安排,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与各种外部条件的协调配合,内部和外表的艺术效果,各个细部的构造方式,建筑与结构、建筑与各种设备等相关技术的综合协调,以及如何以更少的材料、更少的劳动力、更少的投资、更少的时间来实现上述各种要求。其最终目的是使建筑物做到适用、经济、坚固、美观。 以建筑学作为专业,擅长建筑设计的专家称为建筑师。建筑师除了精通建筑学专业,做好本专业工作之外,还要善于综合各种有关专业提出的要求,正确地解决设计与各个技术工种之间的矛盾。
建筑设计的工作核心
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面临的矛盾有:内容和形式之间的矛盾;需要和可能之间的矛盾;投资者、使用者、施工制作、城市规划等方面和设计之间,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由于对建筑物考虑角度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建筑物单体和群体之间、内部和外部之间的矛盾各个技术工种之间在技术要求上的矛盾;建筑的适用、经济、坚固、美观这几个基本要素本身之间的矛盾;建筑物内部各种不同使用功能之间的矛盾;建筑物局部和整体、这一局部和那一局部之间的矛盾等这些矛盾构成非常错综复杂的局面。而且每个工程中各种矛盾的构成又各有其特殊性。
所以说,建筑设计工作的核心,就是要寻找解决上述各种矛盾的最佳方案。通过长期的实践,建筑设计者创造、积累了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可以用图纸、建筑模型或其他手段将设计意图确切地表达出来,才能充分暴露隐藏的矛盾,从而发现问题,同有关专业技术人员交换意见,使矛盾得到解决。此外,为了寻求最佳的设计方案,还需要提出多种方案进行比较。方案比较,是建筑设计中常用的方法。从整体到每一个细节,对待每一个问题,设计者一般都要设想好几个解决方案,进行一连串的反复推敲和比较。即或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也还要不断设想有无更好的解决方式,使设计方案臻于完善。 总之。建筑设计是一种需要有预见性的工作,要预见到拟建建筑物存在的和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这种预见,往往是随着设计过程的进展而逐步清晰、逐步深化的。
为了使建筑设计顺利进行,少走弯路,少出差错,取得良好的成果,在众多矛盾和问题中,先考虑什么,后考虑什么,大体上要有个程序。根据长期实践得出的经验,设计工作的着重点、常是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细节、从功能体型到具体构造、步步深入的。 为此,设计工作的全过程分为几个工作阶段:搜集资料、初步方案、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和详图等,循序进行,这就是基本的设计程序。它因工程的难易而有增减。
- 上一篇:消防安全整治实施方案
- 下一篇:员工退休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