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文化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4-03-18 11:41: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传统文化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传统文化;空间艺术;哲学原理;渗透
传统文化与空间艺术有着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紧密关系,人在自己的生活环境里思维和行动潜移默化的被这二者左右和支配。如何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借助现代空间设计的平台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探究中国传统文化怎样更好的应用于现代的空间设计之中,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1中西方传统文化对空间艺术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空间艺术的影响主要有以下表现:影响空间艺术的设计的原则;影响设计师的思考方式和受众的审美取向;影响空间艺术的形式体系。不单是空间艺术,任何艺术形式都无时无处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而设计师与受众的思维方式也无时无刻不被隐性传统文化所影响。东西方的不同艺术形式都是在本国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一步步发展而来的。尽管各国的审美标准与文化元素各有不同,都有其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然而它们又都同属于世界艺术中的一部分,共同构成了世界文化“和而不同”的文化生态环境。现代空间设计应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正视传统的前提下,用创新的设计语言延续传统文化的精华。
1.1中国传统文化对空间艺术发展的影响
中国传统艺术观念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强大的包容力,它崇尚“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思想境界,通过对自然万物的尊重和包容,用协调、沟通的方式达到“以和为贵”的审美境界。具有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特色的空间设计在现代设计体系中别具一格,它给空间设计领域带来了独特的而充满意境的设计风格。
在我国,人们对“高雅”、“别具一格”的空间环境的审美追求和向往,是受传统老庄美学思想“恬静淡泊”的影响。遵循老庄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美学思想为创作之道,能够有效的与受众的审美意象产生共鸣。这种“审美”与“创造美”的对应关系体现的正是传统文化与空间设计相互渗透的现象。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整体意识、生态意识、人文导向、雅俗观、多元论倾向等,都对现代空间艺术有着不可或缺的启示作用。
1.2西方传统文化的优势对空间艺术发展的影响
西方传统文化在艺术领域的理念有别于中国,它崇尚个性、竞争、自由的思想境界,推崇在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体现人的价值、实现人的利益。西方艺术追求对自然的模仿,要求在理解自然、把握自然的基础上,按照理性的思路发展。随着西方近现代社会科学与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而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激起了人们对各种艺术形式的精神诉求,人们对于自然和一切客观事物不再满足于摹仿和再现,而开始强化自我感受和思想情绪的表达,有着希望驾驭与征服自然的思想特征,因而西方的空间艺术表现出个性、自由和夸张的风格。西方的空间艺术在其不断变革与探索过程中,渐渐面向世界,并对东方近现代空间艺术产生极大影响,然而西方新时期艺术的追求从东方艺术得到启示,开始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也是中西方传统文化相互渗透、中西方空间艺术理念相互渗透的现象。
2中国古代园林中的空间艺术与传统文化相渗透的艺术表现
中国古代园林中的空间艺术是中国空间艺术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渗透的典范,堪称世界园林之巅的中国古典园林,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逸精神和文人审美思想,以山水为主的独特风格和灵活多变的布局,将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形成巧夺天工的奇异效果,是实现人与自然相容的最高审美境界的典范。中国古典园林中空间艺术的营造理念包含了古人对人生观、世界观的深刻表达,寄托了古人对美的精神诉求。
3现代空间设计与传统文化相渗透的表现
现代空间艺术设计在完成人的功能需求基础上,更加关注人的精神需求,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引入到现代空间艺术之中,演绎出空间艺术中的生态理念、绿色理念、仿生理念等尊重“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的设计理念,这些理念的兴起说明了现代空间艺术的发展和传统文化一样具有很强的继承性。而各国的空间艺术又有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即民族特色,具有民族特色的空间艺术风格是由本民族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社会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各国的空间艺术可以从不同层面体现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审美需求。从中西方的建筑、文学、戏剧、音乐、绘画等各个层面的类比中,可以得出不同艺术风格源自不同文化基础的结论。总之,空间艺术的设计风格是基于本民族的人文环境、历史环境等传统文化因子,辅之民族的文化、风俗和习惯,最终通过艺术手段呈现出民族的审美理想和美学传统的艺术风格。
4创新意识如何在现代设计语言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前提下无限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空间艺术设计的灵感源泉,空间艺术也在时刻影响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感受,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审美心理在艺术设计中的体现形成了强烈的地域性特色,空间艺术从功能到审美、从技术到艺术,都体现出鲜明民族风格。我国的空间艺术必须兼具民族风格和时代风格,应当借鉴传统空间艺术中的意境表达引用于现代空间设计中,从而达到古为今用、继承与创新的目的。在现代空间艺术设计中,考虑设计师个人审美理想的同时考虑到受众的审美特点,有意识地从传统审美韵味中吸取其精粹,合理应用在现代设计思维中,才能营造出具有民族精神、意境深邃的空间。
5结论
传统文化的精粹永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汲之不竭的源泉,关键是我们如何正视传统,在充满创新意识的同时寻求现代空间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如何借助空间设计的平台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独特而古老的东方魅力,创造出新而不旧,旧而不老的中国风格,更多的吸引人们缅怀于中国特有的东方文化,同时又不失时代特征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的问题。实现这样的审美标准必然要求设计师深掘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避免简单的叠加引用,注重传统文化思想的理解与融合;用饱含中国传统思想的设计手法与改造方式,诉说东方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2002.
篇2
关键词:人文素养;传统文化;高职高专;教学
近年来各高校越来越重视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展,不仅在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同样普遍开设。我校同样紧随时代步伐开设了《大学生人文素养》这门课程。课程开设以来已有两个学年。在这两年的教学实践中《大学生人文素养》受到广大学生普遍欢迎。不过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和误解在教学中出现。特别是学生对于《人文素养》这门课程和传统文化的认识上存在一定误差。本文就《人文素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关于传统文化传承加以探讨并提出对策。希望能够对今后的人文素质教育和传统文化传承尽绵薄之力。
一、学生对《人文素养》课程的认同度
在经过了近两个学年的教学实践之后,我校学生对人文素养课程都有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认识。经总结大致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对人文素养课认识不清
人文素养教材内容分为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哲学和礼仪六个章节。在学生学完一学期的人文素养课程之后,很多学生表示这门课程像历史课。也有很多学生反映,觉得更像哲学课程,更有少部分学生感觉人文素养课与思想道德修养课有几分相似。学生的这些感受,是由于教材安排与课程上出现的一些问题。鉴于以上情况的出现,个人建议,关于历史事件的学习最好在教材中略去。而注重具体文化内涵的传授。单纯历史事件的传授比较枯燥,学习过程中主要靠死记硬背。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都没有益处。人文素养课程应该让学生感觉是在体验传统文化精髓,是让文化的魅力自然的渗透到学生内心深处,从而来指导行为。说到这里也必须理清思想道德修养与人文素养的区分。思想道德修养课往往是以说教的方式来阐明人生大道理,并且内容主流、宏观。其中一些观点甚至与社会现实脱节,教材内容与如今一些社会现象矛盾。所以大学生在学习思修课程时,明白道理,却无法将之化为内心的一种自觉。最后说一下,关于人文素养课程绝不是简单的大杂烩。可能在教材的编排上会有一种简单拼凑的感觉。但实质上在这些章节中都有着同样的内核———民族精神和民主精神。所谓民族精神是体现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中的;民主精神则由西方传入,五四时期开始深入到中国社会之中。这才应该是人文素养课程真正要传授给学生的东西,不仅是知识点,更是一种精神内核。
(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近年来开始在全球升温,我国自然也是对传统文化保持一种较高的热度。这一股热浪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在校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在校大学生表现出了非常高的学习积极性和认同度。在课堂上讲到关于中国古代官制、古代人才选拔制度时,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而在学习先秦哲学思想,当讨论到人性本善和本恶的问题时,学生普遍都积极参与讨论,各抒己见。而学校自发的社团组织中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就有如汉服社、古琴社、书画社、古风社还有散打社等。这一些意在发扬传统文化的社团的存在,也印证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另外,在教学中我们了解到,学生认可度最高、最受欢迎的课是礼仪课,其中中国传统礼仪更是特为尤甚。学生认为礼仪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而且与日常生活接近,没有高深的理论,容易理解。初略统计,我校学生对礼仪课的喜爱达到95%。礼仪课如此受欢迎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学生的学习期待。在中学和大学课程设置中,很多课程理论性较强,而且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没有多少使用机会。而日常礼仪和传统礼仪恰恰是能够现学现用的,是个人人文素养的外在体现,且终生受用。礼仪本身并无高深的理论,相比哲学和文化章节的高深更容易为学生接受。
二、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认同度
关于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传统文化的继承,最终要落实到的是对学生思想品质、人格以及日常行为起到良性影响。要做到这一点是有一定难度的,必须由两个方面来着手落实。一个是课堂教学方式的革新,我个人认为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课堂教学方式的革新,另一个是课后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一)情景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在结构主义教育学家认为“新学科概念进入学生头脑之后,同原有认知结构上有关概念进行同化、顺应、转换,从而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学习者的知识发展,就是认知结构的完善与发展。”①由此可见想让学生能顺利接受一个新知识点,那么这个新知识点必须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相契合。在与已有知识相结合之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接受并且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若新知识完全与学生之前的知识结构没有契合点,那么无论多么高明的教师也很难让学生顺利接受。所以在此为我们的教学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我们人文素养课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找到与学生中学时代和生活阅历中相契合的点。这一点是我们在教学导入和讲解环节值得注意的。在此要专门提出关于哲学章节学习中遇到的教学难题。文学、艺术、礼仪都具有可感的形象,而哲学没有,这是哲学教学的难点之一。此外哲学课程在中学时代涉及很少,只有马列哲学基础部分有所学习。但是中国传统哲学多是唯心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其认知方式与辨证唯物论相去甚远。这就造成了传统哲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如传统中国哲学中的“道”、“气”、“空”等概念。所以关于哲学章节的教学存在一定难度,特别是佛道等唯心主义哲学观。在教学过程中同样存在师生互动难以展开的情况。根据结构主义教育学家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形成平等交流的师生关系。学生和教师同样都是教学的主体,而不是简单的以老师教授为主。不过在教授人文素养课程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当我们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启发式教育时,学生往往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积极性参与到教学讨论中。比如对文学名著的讨论,首先很多学生就没有阅读过四大名著,更不要说其他名著。对作品不了解,根本无法谈及进一步参与讨论。另外即使阅读过作品的学生,也极少有能够体会到作品意义的。所以在讲解文学和艺术作品时,往往难以形成一种积极的讨论,反而容易让教学冷场难以进行。个人认为在这种通识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往往重视程度不够。所以教师可以对每个班的学生进行分组,让每组派人主讲,再让全班同学参加讨论,而主讲的同学需提前进行详细的准备。这样才可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情景教学和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也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的有效手段。
(二)课后延伸的重要性及措施
在现代教育中已经被证实,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最主要、最直接的影响来自家庭教育,其次是朋友间相互影响。而学校教育对行为习惯和道德的影响排在两者之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同样有与之相似的特性。不同的是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思想上比较独立,而且已经离开家庭。所以课堂之外的大学日常生活对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有极大的影响。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种思想和信息都能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传播到我们学生的头脑里。而很多信息可能带有负能量。这种负能量一旦在学生中相互传播,极可能形成不良影响。所以在大学校园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同时又富含传统文化的氛围至关重要。如何才能做到这一步,我认为社团活动、讲座和学校文艺活动是课后延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现在大学往往都是各种社团林立,其中以传统文化为主的社团也占据了一定规模。这些以传统文化作为主题的社团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学生社团存在一些问题,社团多数组织松散,多数学生一时兴起,时间长了兴趣消退。一些社团不能组织有力的活动,让学生没有办法获得归属感,或者没有办法取得进步,社团人数逐渐减少甚至解散。为了进一步推进社团活动,建议要把学校文艺活动组织,以及教师指导社团建设两种方式双管齐下。学校文艺活动现在已经有很多种比赛,如主持人大赛、演讲比赛、歌手大赛、绘画比赛等等。但是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传统文化的元素比较缺乏。传统乐器、书法、成语接龙、猜灯谜等等。让传统文化有展示的舞台,让热爱传统文化的学生也有自我展示的舞台。这几年各电视台打造了一批非常有影响力的传统文化类节目,比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百家讲坛》等,学校可以在结合自身情况的前提下模仿此类热门节目,以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播。另外关于学校老师指导社团建设这条建议。我认为教师以提建议为主,不直接干涉社团建设,不具体参与活动。教师主要从社团的组建形式和文化理论两个方面进行指导。指导教师需要有与社团主题相关的特长。如书法社的指导教师,需要在书法方面有所长。另外指导教师需要定期为学生进行文化理论方面的指导,开一些传统文化方面的专题讲座,以提高社团学生的理论水平,随时传播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王宪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李森.结构主义教育思想[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3]姚中秋,闫恒选.现代中国通识教育经典文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4]万资姿.人的全面发展:从理论到指标体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5]马斯诺.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6]钟仕伦,李天道.中国美育思想简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篇3
【关键词】农村;初中;传统文化;现状调查;调查报告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主要表现为自己的话语体系、价值理念、思维方式、人文科学、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等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尤其在诚信方面给我们做出了表率,指明了方向。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地承万物的气魄,她论述了先民对诚信的理解和要求,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为了更全面的了解农村初中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现状,了解农村初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看法,搜集、累积农村初中学生这一目标族群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现状的基本资料,并将调查的统计结果量化出来,归类整理,用以指导课题组开展各项研究和教育活动,探索传统文化对农村初中学生诚信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力求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践活动,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诚信道德行为习惯,有效地提高农村中学生诚信的道德素质,让学生学传统文化,讲诚信,会做人,进一步促进良好班风、校风的形成这一最终目的达成。
二、调查的方法及过程
课题组成员阅读了大量书籍,查阅相关文献,做了许多准备工作。采用调查法,随机整群抽取了本校八年级三个班的学生(共计135人)做为实验对象,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在2016年4月8日,课题组成员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个体,与学生交流沟通,发放了问卷调查表。此次问卷共有20道相关问题,内容涉及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未来发展及学校教育等方面,调查结束时共收回有效问卷132份。随后,课题组成员采用统计法,把得到的大量原始数据材料进行统计整理,并对统计结果缜密分析,反复研究,找准问题所在,寻找解决办法,在分析思考研究的基础上整理成文。
三、各项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及分析
通过调查和对各项数据的整理,我们发现农村初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还是较高的,有近80%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传统文化是有所了解的,有75%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自己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和促进社会的文明是有着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大多数的学生对传统节日、民族音乐或乐器较感兴趣,但对古典文学著作、诸子百家的著作和思想等传统文化了解不深,大部分农村初中学生有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意愿,想要进一步学习了解。
农村初中学生的长辈中也有77.28%的是支持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这说明这些年来,尽管外来文化不断“袭来”,但传统文化还是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的,在农村,家长对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视的。有99.24%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自己产生了积极的影响,96.97%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与现在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有关联,90.15%的学生认为,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能提升农村初中学生的诚信意识。他们最希望参加的活动要求形式丰富,不仅要有传统的一些方式方法,还要结合网络开展系列活动,表现出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兴趣。对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了很多建议,如积极举办关于传统文化的活动;办传统文化黑板报;每天播放30~40分钟的历史剧;参加传统节日纪念活动;开展音乐、小品、演讲等活动宣传传统文化;多参观、旅游;校园广播每天下午播放以传统文化为主的内容;开设传统文化课,布置传统文化作业;开展各种比赛、知识问答等活动;开展网络教育活动;开设传统文化社团;请专家讲座。在运用传统文化进行诚信教育方面建议课堂上提供相关案例,教育要结合学生实际;多开展比赛等活动;让家庭重视;树立榜样;搜集古人讲诚信的故事、诗歌;开主题班会,举行社会实践活动;教科书上增加传统文化、诚信的内容;自编自演课本剧、历史剧;让不诚信的人受到惩罚;设立诚信讲堂;编写图文并茂的校本教材等。这与我们的预期完全符合,也说明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来提升学生的诚信意识是一条非常有效地途径。
四、调查报告的学术价值
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青少年的诚信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此次调查,为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奠定了基础,便于课题组进一步改进研究的策略,安排调整今后的研究工作。并且使课题组成员进一步明确了做为初中阶段的学校使命,即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肩负起“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伟大使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扎根,培养更多的“有传统文化之魂”的社会建设人才。
五、调查问卷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们为本次问卷调查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但不可否认的是问卷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例如条理不够清晰,内容有些杂乱、重复;问题太多,导致完成问卷的时间太长;有些用词过于专业化,晦涩难懂,有些问题脱离学生的认知实际,让学生难以回答等等。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汲取经验教训,力求做得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 薛红梅.刍议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的途径[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0(01)
[2] 陈光明.让学生在自我教育中提升能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36)
[3] 安秋玲.论班级同伴群体交往的自我生成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 2009(09)
篇4
关键词:传统艺术元素、文化产业园、 建筑创作、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相关研究背景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千年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在传统文化中,包括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元素(如图1),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诸如中国书法、篆刻印章、秦砖汉瓦、京戏脸谱、皮影、文房四宝、剪纸、中国瓷器、国画、石狮、风筝、如意纹、唐装、筷子、汉字、太极、八卦等传统艺术元素被广泛应用于现代设计领域,创造出新的视觉形态,使其既有传统元素的形似和神韵,又具有现代设计的意味与形式,能够唤醒个人与民族的记忆,给人以无比的震撼和无穷的联想。
在传统文化广泛应用于设计领域的大背景下,关于提取传统艺术元素应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园在我国各地大量出现,其新的类型与形式也不断涌现,但传统艺术元素在其中的应用方式还较为单一,已不能满足人们新的视觉要求。本篇论文着重探讨传统艺术元素的应用与文化产业园区建筑的相互关系,得出传统艺术元素在文化产业园建筑中的应用原则和方法。
二、国内研究领域现状分析
自从西方建筑思潮进入中国开始,中国的建筑师就从未停止寻求建筑中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道路,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方面,这始终是中国建筑学界的一个热点。本文根据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将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关于传统艺术元素应用方面的研究
传统艺术元素是指具有某种特殊内涵或者特殊意义的标示,是将地域性的传统文化在艺术上的一种提炼和归纳。它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域、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独特文化的抽象体现,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对历史及传统文化的回忆和演练发挥有重要内涵意义。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灿烂、丰富而厚重,我国传统艺术元素种类丰富,其中包括种类繁多的民间工艺、形式多样的建筑园林艺术、多姿多彩的民俗艺术等。本文将文献中收集到的我国传统艺术元素进行整理,分为建筑园林类、图案纹样类、器物类、文化类、民俗类等五大类(如附表1)。
现今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正在逐步提高,应用传统艺术元素所做的优秀设计也不断涌现,在现代设计中运用传统艺术元素的隐喻象征手法已成为主要的设计手法。国内学术界关于传统艺术元素方面的研究开展得较为充分,并已取得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通过对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传统艺术元素应用的方式与原则也分为注重创新、注重挖掘文化内涵、注重传统元素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三个方面,分述如下:
1.1 传统艺术元素创新性应用的研究
罗显怡从传统元素的时尚演绎的角度出发,指出在应用传统元素时必须对其进行创新,将传统的设计语言渗透到现代的设计之中,创造出新的视觉形态,使其既有传统元素的形试和神韵,又具有现代设计的意味与形式,能够唤醒个人的记忆与民族的记忆,进而体现出某个民族的气质、精神和理念(罗显怡,2011)。
鉴于中国风格被误认为等同于传统元素的拼接,费飞指出中国设计需要中国风格,但对传统元素的应用不能脱离设计的实用功能、必须注重设计的科学性、需要传承传统文化精神、需要创新(费飞,2011)。 邱岚指出在现代设计中再现“传统”元素,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的盲目复古和仿古,而是利用现代的手法和传统美学尺度,对传统形式进行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的再创造,在这种理念指导下设计出的作品是充满时代感的,并且能够体现出现阶段的思想和技术水平(邱岚,2011)。
1.2 对传统艺术元素文化内涵挖掘的研究
通过对大量实例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对比,杨巍指出在现代建筑中运用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人文观念的应用;2.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设计的应用;3. 中国传统建筑符号的运用。同时他强调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不是停留在表面效果追求形似,,而是讲求神似的追求意境。以现代化的设计手法,以“取其形,延其义,传其神”为原则,将这些传统设计元素加以提炼和简化,恰如其分的运用,就可以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渗透出一股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风味,让现代建筑设计与中国传统元素更加完美的结合,并得到提高和升华,创造出现代、简洁、舒适而又能体现中国主义精神和意境的现代建筑风格,形成一种新的而又适合中国国情和民族审美心理的中式建筑设计(杨巍,2009)。
1.3 传统元素与技术结合的研究
戴斐指出用当念来整合传统艺术元素,是实现设计古今融合或传统风格当代转化的关键,即在文化内涵和审美法则上遵循传统,在设计手法和材料配置上现代化。各种具典型文化内涵的传统图形纹饰,,至今仍有积极的实用意义,可结合当代技术与工艺对这些传统符号进行抽象、简化、嫁接等艺术加工,在形式和寓意上予以延伸与拓展(戴斐,2009)。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朵云轩艺术中心与上海京剧院迁建工程”的项目设计就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在中国风大热的今天,中国元素作为传统文化的象征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建筑设计、室内设计、视觉设计中。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师,是对传统的再复制做纯粹的中式风格,还是将中国元素与传统符号以现代的手法与现代的材料表现出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邵隽指出“朵云轩艺术中心与上海京剧院迁建工程” 项目虽没有直接复制这些传统的中国元素建筑符号,但无论是总体布局还是立面造型以及设计理念,都无处不体现了“国粹园”这一主题。将中国元素与传统符号以现代的手法表现,给人豁然开朗的印象(邵隽,2010)。
2、文化产业园区建筑方面的研究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业的行业。随着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大力度扶持,我国的文化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文化产业园区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各地不断涌现出一批知名的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园的规划设计与建设模式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尤其以传统艺术元素在园区建筑中应用方式的创新最为突出。
王彦辉从文化产业园中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认为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不仅体现在对传统建筑形式要素的提炼与转化(浅层表达),更体现在对传统建筑所蕴涵的内在文化精髓的挖掘与传承(深层表达),在具体设计中,这两个层面应当是并重的(王彦辉,2008)。尹杰在其论文中分析了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的发展模式,描述该创意产业园区的形成思路和发展现状,分析园区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外部环境的危险与机遇,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与对策,同时探索产业复合型发展模式的得与失,为其他文化产业园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借鉴示范作用(尹杰,2010)。乔峰以河洛文化产业园的规划目标定位为例,对其整体的场地布局、功能分区及景观设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总结,并结合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框架,提出了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生态自然的景观构建模式,针对城市自然遗留地景观保护与发展的融合,提倡人与自然的共生,促进城市生态的良性发展(乔峰,2011)。郭洋和张清以上海发展较成熟的创意产业园M50为例,采用使用后评价(POE)的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自由访谈和量化分析的方法,对产业园内外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尝试提出符合使用者需求的设计建议,为今后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郭洋、张清,2010)。
三、对相关研究进展的评述和展望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关于提取传统艺术元素应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的研究与日俱增。但由于文化产业园在我国起步较晚,现有国内关于传统艺术元素在文化产业园区建筑中应用的论文和资料较少,且大多停留在对设计作品的评述上,并无定量化的建成效果评价, 表现为研究内容和方法单一、研究指导意义不强、研究完整性与系统性不足、研究方法上存在局限性等几个方面。研究多以感性方面的定性描述为主,未能引入其他学科领域的科学定量的方法和研究体系,使得研究成果无法摆脱表象式的描述。
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文化产业园建筑中应用的相关研究正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从相关研究的分析和总结中可得出传统艺术元素在文化产业园区建筑中的应用往往存在以下问题:传统艺术元素的应用缺乏创新性、对传统艺术元素的内涵挖掘缺乏深度、不注重传统艺术元素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传统艺术元素应用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等。此外现有研究多以现象描述为主,缺乏深层次的理论研究。所以未来的研究还需从应用方式的角度做进一步的探讨。
传统艺术元素在文化产业园区建筑中的应用,应取其形与意,正确地把握传统艺术元素应用的手法,合理的利用文化产业园中的“文化性”特征,对传统艺术元素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的形成与发张形成正确理解,将会为传统艺术元素与文化产业园建筑的融合提供一种策略,及保留了传统文化,又体现了时代特色。
参考文献
[1]罗显怡.变“土”为“洋”——传统元素的时尚演绎[J].生态经济.2011(06)
[2]王玉萌.传统元素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1(07)
[3]薛黎静.传统装饰元素“云纹”在酒店设计中的运用 [J].环境艺术.2011(07)
[4]邱岚.回归传统——浅谈现代设计新趋势 [J].安徽建筑.2011(05)
[5]李广雯.环境艺术中传统造型元素应用研究 [D].重庆大学.2010
[6]邵隽.浅谈中国元素在建筑设计中运用 [J].科技信息.2010
[7]尹杰.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 [D].苏州大学.2011
[8]全宁. 传统与创新——浅析中国传统视觉元素与现代图形设计的融合[J].艺术与理论.2008
[9]秦亚平.探析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的整合 [J].深圳大学学报.2011(09)
篇5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学德育;策略
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无论何时都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培养中学生优秀的道德素质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在中学德育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指导着中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对于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诚实、守信、孝亲、礼义廉耻这些传统的道德文化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永不过时的优良文化。中学德育教育中应该注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新一代具有正确价值观和健全人格的中学生。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学德育教育的意义
(一)对中学德育教育具有指导作用
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千百年,具有丰富的内涵。中学时期是培养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德育教育中注重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更对中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有着重要指导作用。在传统的经典故事“孔融让梨”、“凿壁偷光”“闻鸡起舞”……中学生懂得了何为礼让、勤奋;在百善孝为先中学会了孝顺父母、尊敬长辈;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勤俭、忠诚、诚信、仁爱、谦虚、礼让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内涵,指导着中学德育教育,引领着中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二)能够培养中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爱国的实例比比皆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无数先辈和前人用他们的行动教育中学生何为爱国、何为忠诚,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于培养中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让中学生充分了解到爱国的内涵,树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志向,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三)能够培养中学生高尚的素质
高尚的道德修养和素质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中学生思想价值观还不成熟,中学德育教育是培养中学生正确价值观和高尚素质的重要课程,将中华传统文化应用到德育教育中,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能够有效的培养具有高尚素质的中学生。在德育课上充分向学生传递优秀的传统文化,利用经典的传统故事启发学生,能够不断培养中学生的高尚素质和修养,避免中学生误入歧途,形成错误的思想价值观。
二、对学校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中学德育教育的建议
(一)提高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认识
我国中学德育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结合,但是并不深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没有深入研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结合也没有进一步探索,仅仅停留在表面。中国传统优秀的文化对于中学德育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必须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性,深入探索其内涵,将其与当前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点充分结合,利用恰当的教学手法和模式提升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水平和效果,充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将二者在教学实践中有效的结合起来,运用传统文化更好的引导中学生的思想和观念,从而促进中学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积极开展中学德育实践活动
传统教育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教育方式上,重理论轻实践导致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新时代的变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逐步走入中学教育的课堂。中学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在思想观念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更要在实际行动中践行理念。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在于中学德育教育结合的过程中,利用实践活动能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深入,在实践活动中深刻的理解并践行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正确思想,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方能成就大的格局。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活动,例如:九九重阳节举办敬老爱老活动,学校老师可以带领中学生走进敬老院帮助爷爷奶奶做一些利索能力的事情,与他们一起聊聊天;举办大型传统文化诵读活动,选择《诗经》、《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的传统书籍,在诵读中陶冶情操,品味传统文化内涵,耳濡目染逐渐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更好的培养良好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情操。
(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传统教育中一直对于中学生的课程设置都是重视应试教育,而忽视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学德育课程是近年来才逐渐受到重视的,无论是学校、社会还是政府对于中学德育教育的支持和保障还不全面,导致中学德育教育工作发展缓慢,加之师资力量的薄弱,导致中学德育教育发展缓慢。因此,学校与社会要不断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德育教育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教育部门可以积极弘扬传统道德文化,学校也要将中学德育教育工作重视起来,社会各界创造良好的氛围,共同学习传统文化,不仅仅能够提高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思想品德,对于全民德育教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三、结语
传统文化传承千年,历史悠久内涵丰厚,中学时期是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对于中学德育教育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建议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弘扬传统文化,将其与中学德育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能够不断提升中学生的思想品质,建立健全的人格,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德育教育的发展。
作者:明信 单位: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张绍轩.儒家传统文化与中学德育教育[J].西北师范大学,2004,(11)
篇6
关键词:武术文化 数字图书资源 传承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b)-0252-01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传统文化越来越受重视,但是在武术文化数字资源平台建设过程中,由于问题提出以及建设时间都比较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等待解决,本文就先从建立武术文化数字资源平台的必要性说起。
1 建立武术文化数字图书资源平台的意义
武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都有其独自的风格以及潜在的开发能力,借助计算机技术等能够更好的开发文化资源,使得武术文化潜在的优势能够被更好的利用。到目前为止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了社会上的热点之一,传统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建立武术文化数字资源平台能够很好的对武术文化进行保护,另外传统武术文化也需要一个能够交流、传承以及推广的平台,建立武术文化数字资源平台也能扩大文化产业,影响具有长远性。
2 建立武术文化数字图书资源平台的必要性
建立武术文化数字图书资源平台一方面是武术文化传承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时武术文化传播变革的需要。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武术文化可以说是非常受人们欢迎的一种文化,尤其是青少年,在20世纪80年代国家体委对传统武术整理时,大概整理了129种拳种,建立武术文化数字资源平台就能够很好地保护这些传统的武术文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被应用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网络所特有的图文声像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首选途径,面对计算机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寻求与与计算机的结合,因此武术文化也很有必要进行数字化管理,数字图书资源平台也有利于武术文化的储存与传播。
3 建立武术文化数字图书资源平台的现状及建议
3.1 武术文化数字图书资源平台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武术电子资源更多的是分布在武术协会、武术学校以及如新浪搜狐等的综合性门户网络,而且很多现有的武术电子资源所包含的内容更多的是关于无数新闻动态、产品介绍以及比赛信息等,教学等的内容多是集中在知网空间,内容比较单一,无法引起人们的兴趣。在对武术调查的结果来看主要表现在数量少、质量差,几乎没什么影响力总体来说就是武术网站不够具有专业性,科研价值也不强,第二点就是没有什么特色,定位不清楚,电子资源很是分散、无序,内容比较肤浅,没有经过系统严谨的整理,内容乏而无味;第三点便是武术文化数字图书资源平台技术力量比较薄弱,网页设计不合理,搜索利用非常的不方便;第四点便现在信息更新不及时,缺乏互动,武术文化数字图书资源平台整体严重缺乏生命力。
3.2 建立武术文化数字图书资源平台的几点建议
一是武术文化数字图书资源平台的定位以及建设的一些原则,可以把武术文化数字图书资源平台定位为:为武术教学科研而服务,内容要包含鲜明的主题,要具有非常明显的区域性,内容主要包含归家机以及升级非物质武术文化遗产;整个平台最好以静态页面为主,可适量采取动静结合,把图像、音频等设计其中,使得武术文化数字图书资源平台更加的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
二是武术文化数字图书资源平台要符合先进性、稳定性、科学性、实用性原则,在武术文化数字图书资源平台建立中,最好选用比较稳定易于操作的软件,在数据的加工过程中也要符合相关准则,在收录资源时,要做到多种资源相结合,保证原始资源的权威性,对于网络上的一些资源要经过严格筛选,资源要以武术教学与科研训练等为主,另外这些武术资源也要及时的更新,保证武术文化数字图书资源平台充满生命力。
三是武术文化数字图书资源平台的软件不用进行严格的限制,可以自主开发,也可以选用现有的一些商业软件,我国数字图书馆常用的软件包括清华同方的TPI、北大方正的德赛(DESi)以及麦达数字图书系统等,一般选择软件时除了要考虑经济因素,还要考虑到所选取的系统要与其他数字系统爆出一直,以方便数据的交换和共享。这里举出两种检索入口,一种可以根据武术拳种来进入,另一个入口就是根据内容主题、题目等来进入。
四是武术文化数字图书资源平台建设中,数字图书馆质量的基础就是数据标准化以及规范化,这也是资源实现共享的前提条件,由于不同的数据所涉及的数据标准不同,因此在设计时一定要参照DC、BRAcore等国际通用的元数据标准以及国内的一些标准来制定,以方便以数据的交换和共享。
五是武术文化数字图书资源平台建立完成以后,需要对武术文化数字图书资源平台进行管理和维护,因此需要组建一个更加专业性的团队,要想保证数据库质量,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据库建设成员的知识结构、素质水平,这些团队人员要具有相关的武术知识,还要具备计算机网络知识,对现有的一些人员要加紧培训,以保证日常武术文化数字图书资源平台的干礼与维护。在对武术文化数字图书资源平台进行管理时,学校还要做出标准化的管理流程,以便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讲述了建立武术文化数字资源平台的意义,接着又论述了建立武术文化数字资源平台的必然性,最后又说明了武术文化数字资源平台建设的现状以及建设的几点建议,随着我国的发展,在武术文化数字资源平台建设中仍然会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仍然需要更多的工作人员共同努力去解决。
参考文献
[1] 杨艳红,韩红雨.河北传统武术文化数字资源平台建设研究[J].情报探索,2013(7):78-80.
篇7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载体;商务英语
1、中华传统文化的涵义
关于传统和文化,《现代汉语大辞典》中给予了解释:传统是“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综上,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华传统文化即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来的社会发展中世代相传的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精神文化财富和物质文化财富,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天、地、人相对话的历时性记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有形的历史古迹、文物等,也包括无形的中国传统节日。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中国和世界之间沟通和理解的桥梁和纽带,理应发扬光大。
2、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载体
传统文化是渗透在血脉中、以人为载体、长在人身上的活体遗产,因人而生,因人而传。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主要依赖于以下几种渠道:
(1)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操作简便的PC机,让人们足不出户便可领略世界各地的异域风情,了解异彩纷呈的各地文化。世界各地的媒体,能更直观地让人了解各地以政治、军事、体育等为代表的文化特色。
(2)国际间的学术交流通常是通过诸如孔子学院等的教学实践来传播和展示民族文化和教育、教学理论的。越来越多的国外院校开始开设汉语课及以中国法律、传统民俗为主的相关文化课程。此外,国内外交流学生、留学生的日益增多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拓宽了道路。
(3)诸如贸易博览会、经贸洽谈会、世博会,甚至于奥运会等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会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契机。
(4)人员接触的感知、渗透更能潜移默化地向外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正是所谓的“润物细无声”。当前,国际间的交流日趋紧密,人们的足迹可以遍布整个地球村。而起到国际交流作用直接与外国人接触的主要是从事外交、外贸、涉外旅游、石油、技术等人士。从事涉外工作或与外国人直接接触的人员自身的文化素养、教育水平对文化传播起着关键的作用,而大多数从事此类工作的人员都曾接受过商务英语教育。追本溯源,商务英语教育_与基础英语教育承载着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
3、构建商务英语的内部环境
(1)文化适应性作为商务英语能否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关键要素,说明商务英语要与我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相一致。商务英语是体现企业亚文化的一种手段,是社会宏观的大文化在企业中的投射,因而商务英语必须体现出社会的宏观大文化。所以,中国企业商务英语的文化基础就应该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人类的一种本原文化,是在与各种文化、思想、观念不断碰撞、借鉴和融合的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表征。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思想,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可道,非常道”的真理追求意识,“无为而治”的管理意识和“有生于无”的创造观以及孙子的“五事七计”以道为首的思想等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培育和建构商务英语理论的重要基石。
(2)长期以来,我国商务英语理论缺乏中国特色,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借鉴和应用到商务英语理论中。实践表明,只有建立扎根于现实土壤、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商务英语,才能使企业发展具备永续的原动力和发展的持久力。例如,海尔的“In Good Faith Forever”,集中反映了德、信、人尊、人与人之间亲和的传统精神在企业文化中的延续,也正是由于海尔把传统文化作为商务英语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和重要组成部分来认识,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序到体系,从体系到高度,从高度到延伸,将诸多竞争对手远远抛于身后。
篇8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更多的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体验与收获二不在于得到多么高深的研究成果。。
一、课题的由来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和试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就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高一年级的第一节历史课上我向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在学习过程中请同学们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行提出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同时,对于研究性学习提出的背景、意义我也做了简单的介绍。此后,很多学生表现出对历史学科的强烈兴趣和探究意识,经常有学生跟我提出一些问题,如丘吉尔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拿破仑真的死在了圣赫勒拿岛上吗?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占有何种地位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影响?什么是汉服?等等,学生提出的大多是针对历史学科学习中某些问题的拓展性问题,我将这些选题向全班公布并征求意见,考虑到高一的学生刚刚接触研究性学习,我决定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一个课题的研究性学习,经过全班同学的激烈的讨论初步确定了研究性课题为《汉服及汉服运动之探究》并在全班形成了几个该课题的子课题研究小组。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进行关于汉服与汉服运动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民族的历史发展脉络、审美情趣甚至是汉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2.通过该课题研究达到了解汉民族的传统服装一汉服运动的意义之所在并形成自己关于汉服运动的观点,激发学生树立从自身做起,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意识。
3.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包括创新实践的能力,整理收集资料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的能力等。
三、设计理念
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单纯的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造开放的学习环境,改变长期以来讲台属于教师的局面,为学生提供多渠获取知识的可能,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策略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学生开题立项
服饰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它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他甚至逐渐的成为一个族群的共同选择和爱好,它不仅仅是人们遮身蔽体御寒的工具,更蕴含着一个民族的共性和地域性,可以成为一种民族或地域性文化的象征。汉服就是这样一种服饰,通过了解他,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民族的历史发展脉络、审美情趣甚至是汉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汉服运动不仅是在推广一种服饰,它本身就是文化复兴的一种形式。其意义更在于参与者们是在通过它来号召人们重拾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一个民族民族意识觉醒的体现。通过该课题研究达到了解汉民族的传统服装的目的,激发学生从自身做起,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这里我给大家展示几个学生的开题立项报告。
从学生的立项报告中可以看出,他们对研究性课题《汉服及汉服运动之探究》进行了分解,形成了这样几个子课题:1.界定汉服的概念及研究汉服的意义(纠正多数人将“唐装”视为汉服的错误观念);2.简要介绍汉服的风格和特色(问卷调查关于汉服的特点及其与韩服差异);3.简要介绍汉服运动的概念及发展概况;4.目前社会上关于汉服运动的观点评介;5.汉服设计与裁剪。
对学生交上来的立项报告我认真的研究并进行了意见反馈,提出修改的意见和建议。如立项中有学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去了解大众对汉服的特点的认识并了解大众对韩服与汉服之间关系的认识,方法很好,但学生在立项中对如何发放、回收统计问卷等问题并没有进行充分的考虑,也没有注意到问卷范围应具有广泛性的特点,而是想当然的把问卷的投放仅仅局限在校园中,这是不恰当的,后来学生吸收教师的建议对其立项进行修改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主导作用,又体现了教师的指导示范作用。
五、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及成果展示阶段
开题立项之后,研究性学习进入真正的操作阶段,学生们在这一阶段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整理及调查工作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实施和成果展示本应该是两个阶段,为了方便起见,在这里我把这两个阶段放在一起向各位同仁做一汇报:
篇9
[关键词] 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
一、传统文化对培养大学生传统美德的作用
同志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1] 可见,我们应重视传统文化对培养大学生传统美德的作用。
1.提升大学生的聪明睿智
中国传统文化中周易八卦、五行学说的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阴阳相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及和谐理念,关于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1] 以及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诸子百家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等诸子百家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理念等,都为丰富大学生的思想智慧提供了非常宝贵有效的内容和素材,为提升大学生的聪明睿智提供了智慧源泉。正因为有这么多传统文化智慧,才使得中华民族成为世界民族中最为聪明睿智的民族之一。
2.陶冶大学生的人文情操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诸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精神,“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不息、天人合一、厚德载物的核心价值观,这些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精神理念,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前进和发展的动力。这些精神理念,有助于转变当前许多大学生追求利己主义,而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相对淡漠等思想,使大学生树立起牢固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蕴育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宝贵精神品质和崇高价值追求。
3.培养大学生的人格品德
中国是一个以礼仪之邦著称的文明古国,对道德约束非常重视,形成了一整套道德规范,概括起来可以理解为仁义礼智信、忠孝悌恕勇等。仁是仁者爱人、与人为善,义是舍生取义、重义轻利,礼是遵守礼仪、交际文明,智是聪明智慧、勤奋好学,信是诚实守信、诚信立人,忠是忠心忠诚、尽己报国,孝是孝顺父母、知恩图报,悌是兄弟悌敬、团结友爱,恕是推己及人、宽恕待人,勇是英勇顽强、自强不息。这些道德规范在当代大学生急功近利、忽视个人道德修养的形势下,对大学生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仍将起到不可替代的规范作用。这些传统美德对加强大学生的个人道德修养,熏陶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仍将发挥重大的积极作用。
二、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传统美德的思考
1.多方营造大学生传统美德的教育环境
首先要营造一个全社会尊重、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环境。在坚持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尊重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思想意识领域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思想不动摇,文化建设也必须以此为指导思想,但文化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必须注重文化的传承性,尊重文化发展的特殊性。同时,各级政府都要真正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常抓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同时,也要狠抓精神文明建设、传统文化和道德建设,两手都要硬,促使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建成和谐社会。通过党和各级政府的支持带领,各类媒体的共同努力,加大投入,提供更多的优秀文化产品,兴起全社会重视传统文化的热潮。
其次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特别要认识到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人本关怀、道德教化、和谐思想等,对今后社会发展、民族复兴、社会和谐、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良好的校园文化,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在帮助大学生丰富课外生活、培养健康积极心态、陶冶高尚情操、传承传统文化等方面,都起到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作用。要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必须在加强校风、学风、师德建设和增加物质文化设施等方面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再次要营造一个和谐安宁的家庭环境。家庭结构以及相应的家庭文化诸如伦理关系、道德言行规范等,对家庭成员的成长、发展以及思想状况都有极大影响,所以,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至关重要。我们必须注重加强家庭美德建设,注重对下一代传承传统美德、人情风俗,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安详的家庭环境,使大学生从小就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2.加强高校秉承传统文化和美德的教育
一是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有个正确的统一认识,正确认识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关系,使我们的教育真正做到培养出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之才。
二是要落实制度保障。要保证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顺利、健康、有序地开展,首先要有制度保障。建议教育部将传统文化教育列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列入大学教学大纲,具体操作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增加传统文化教育课,政府组织专家编撰相关课本。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大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传统美德,激励传统民族精神。其次要建立一支专业化传统文化教师队伍。在目前情况下可以选拔一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修学习,以提高掌握、传授传统文化的能力。最后是经费投入的保障。传统文化本身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仅仅靠课堂教育远远不够,需要把课堂教育、课外教育、实践教育和网络教育等教育方法手段和途径相结合。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要确保传统文化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传统文化教育的各项硬件和软件条件,以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与落实。
三是要充分运用高校各种教育渠道。首先要抓好课堂传统文化教育。尽快把大学生传统文化课纳入大学教学计划,加快传统文化教材的编写,组织高校探索传统文化教学方法,尽快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其次要大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要积极探索引导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方法和途径。如开展传统文化讲座、中华经典阅读、美文古诗诵读比赛、传统文化知识比赛、传统文化技艺比赛、网络博文比赛、文艺活动、历史博物馆和文化古迹考察及因地制宜采取学生社团理论学习研讨等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和引导大学生投身于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之中,充分发挥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主体性,使之成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实践者和宣传者,最终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与传统美德。再次,要充分拓展网络教育平台,建设一批有特色的“传统文化精品网站”。通过网站丰富的文字、图像、声音和动画等信息,使大学生如身临其境,提升其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从中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参考文献
[1].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2).
篇10
关键词:传统文化 知识产权保护 建立与完善
传统文化是指某一特定的民族或特定区域的人群世代相传,反映该民族或该区域人群的历史渊源、生活习俗、心理特征及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群体特征、等诸多内容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总和。“中华民族拥有丰富而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及品牌,它们承载的是一种地域文化的精神财富,凝聚了中国精神和中国风格,是区域族群在客观认识、反映自身文化进程的基础上持续分析、总结经验并不断走向进步的基础,是国家或地区文明及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保护传统文化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而知识产权保护是其中最重要、最有效,也是力度最大的一种保护方法。
一、知识产权保护与传统文化
知识产权通常是指“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知识产权所保护的客体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非物质性、法定性、地域性、时间性和专有性。一般是经过创造性劳动和投资所获得,具有标志性,具有原创性、表达性。知识产权通常包括文学、艺术和科学著作或作品;表演艺术家的演出、唱片或录音片或广播;人类经过努力在各个领域的发明;科学发现;工业品外观设计;商标、服务标志和商号名称及标识以及所有其他在工业、科学、文学或艺术领域中的智能活动产生的产权。
中国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民俗及传统工艺三类,如诗、词、曲、赋、民族音乐、国画、书法、古文、传统戏剧、曲艺、对联、皮影戏、灯谜等等,博大精深,数不胜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产权的客体范围在逐步扩大,一些本不符合知识产权客体要求的内容,也被纳入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受到了知识产权的保护。为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理应将传统文化纳入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只是传统文化有着不同于传统知识产权保护客体的特征,决定了对其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确实存在许多问题。
二、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过度商业化地滥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统技能或民间艺术面临着年久失传的危险;一些独特的民族语言、文字和习俗正在消亡;一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代表物和资料难以得到保护等等,传统文化面临着快速流失、甚至消亡的危险。同时,发达国家可以任意获取某些传统文化,以盈利为目的,对其进行开发使用,并通过知识产权获得保护,而传统文化的真正所有者却得不到任何保护,甚至要被迫付出昂贵的使用费。民间故事“花木兰”被美国改编制作了电影、“端午节”被韩国一公司仅用280元人民币抢注了网络域名,种种此类让人痛心的案例,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一)只有少数国家承认用知识产权保护传统文化
突尼斯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知识产权法保护传统文化的国家。此后,大批的发展中国家通过版权法来保护本国的传统文化。2000 年,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WIPO 成立了“知识产权与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和民间文学艺术政府间委员会”。
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通常被视为公有领域的信息,是否应给予传统文化以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世界上的大多数发达国家都不承认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理由是“公有领域内的一切成果包括传统知识是属于全人类共同所有的财富,人人皆可自由利用。”
(二)制度上的障碍
知识产权的保护规则多数都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是发达国家之间利益分配的产物与结果。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无论我们如何按照入世的承诺,修改和制定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始终赶不上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我们必须通过可能的方式和途径,在进一步完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积极呼吁和参与国际上传统文化知识产权规则的制定,在国际舞台上争取主动。
三、建立与完善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议
尽管用知识产权保护传统文化存在着很多障碍,但是对于一个传统文化资源极其丰富的大国,我们没有理由跟随发达国家的意愿,否认用知识产权来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而必须采取措施,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和制度。用知识产权保护好我们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宝贵资源。继承、发扬和保护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选择。
(一)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
为真正实现保护传统文化,应该采用知识产权特别立法的方式,把对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纳入法制的轨道。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质疑知识产权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当务之急是必须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弥补法律和制度上的漏洞。有关部门应对此加强研究、尽快立法。
(二)全面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要求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传统知识保护制度,扶持传统知识的整理和传承,促进传统知识的发展,完善遗传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加强民间文艺的保护,促进民间文艺发展,深入发掘民间文艺作品等等,充分说明尽管用知识产权保护传统文化存在制度上的缺陷,但是我们已经在实际工作中承认了这种做法,并正在不断努力加大保护力度。各部门要按照纲要的要求,认真落实对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三)加强行政保护
在法律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用行政手段把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十分重要。例如对传统文化作品的搜集、整理、研究、存档等工作,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以及相应的财政和行政措施等等。
(四)合理确定保护对象
传统文化是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并不是所有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都适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关于保护民间文学艺术表现形式、防止不正当利用及其他损害的国内法示范条款》中就有相关的规定。不受私权机制保护的民间文学范围可包括: 世俗礼仪、、起居饮食等习惯行为本身;宗教礼拜的地点、祭祀物品;超自然现象;历法等,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传统文化应该受知识产权保护和合理确定知识产权保护范围的一个具体意见。我们亦应制定相应的具体规定,合理确定知识产权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范围。
(五) 权利保护期限不应该受到限制
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是有一定期限限制的,比如对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等的保护期限,法律均有明确的规定。而传统文化不同于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客体,它世代相传,不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将永久受到法律的保护,所以对权利的保护期限应该没有任何限制。笔者反对有学者提出的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期限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观点。
(六)权利保护内容应有特别规定
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传统文化的,必须注明出处并缴纳相应的使用费,可以像有人建议的那样,将收取的使用费以基金的形式留存,用作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知识产权的专项经费。
(七)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传统文化知识产权方面的重要作用
作为地方传统文化知识权利主体的地方政府,应积极发挥作用,主动承担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对于不积极履行保护职能的,使传统文化知识遭遇毁灭的行为,应该追究主要责任人的行政甚至刑事责任;对传统文化遭遇侵权行为的,地方政府必须行使享有的权利,使其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损失,如果无法解决,亦可通过诉讼解决侵权行为,采取多种措施,使传统文化享受全方位的保护。
参考文献:
①戴琳.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1(9)
②孙晓. 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论[J].中国商界(下半月) ,2010(11)
③陈彦均.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初探[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3)
④贺敏. 论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1(7)
⑤王焯. 传统文化品牌区域产业化解析与建构——以辽宁为例[J].中国商贸,2012(25)
- 上一篇:汉服的传统文化内涵
- 下一篇:建筑工程技术月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