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的传统文化内涵范文
时间:2024-03-18 11:41: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汉服的传统文化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具有明快的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其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形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中国传统服饰具有适中、和谐的“情理美”和追求意境的“含蓄美”。现代中国服装设计要继承中国传统服饰“谐调”、“统一”的审美原则,把传统服饰文化中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融入现代服装设计,结合时尚理念和设计原则,在创新中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设计师只有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来把握时尚,才能真正拓展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空间。
人类作为智能化生命,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其永无止境的进取性,以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愉悦人世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充分自由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承传延续的生命演绎历程。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服饰文化理应遵循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服饰的文化意义在于适应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需要、方便生活日用以便利身体活动、美化身姿体态以娱悦身心健康、显示社会身份以表征社会角色等。作为人体的延伸,服饰还能够表现出穿着者的长处和特点,极富魅力地表现个性、欲望和心理特征。为此,服饰设计不仅要切合现时美观大方的流行趋势,使其富有突出的个性表现力,体认穿着者的心理特征和观赏者的趋同心态,而且应将传统服饰文化融入其中,凸显其生命蕴涵和审美意蕴,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惟有如此,方能真正营造出有底蕴的时尚服饰文化。
一、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
服饰是人类生活要素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并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设计、面料选用、颜色组合等,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以情景交融、意象统一之美来展示民族美学的生命艺术品位。f”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的颜色为例,其文化内涵亦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演变,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审美特征。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生活色彩浓郁,它以等级标识为主要体征,并被赋予特定的伦理意义,如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规定只有奴隶主和贵族阶层的着装才能使用这些颜色,且“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髓,黑与青谓之献,五彩备谓之绣”。此外,将五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相结合,与五行等相对应,构成了所谓“五方正色”的图式,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终始说”,将之与生命道德联系在一起,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红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先秦之后,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服饰色彩作为政治伦理的外在形态直接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成为统治阶级等级差别的标志性象征,而黄色和龙纹则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在封建等级制度的高压和儒家礼教思想的双重作用下,色彩的应用已脱离自然的物质属性及其本来意义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可见,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出干对自然和生命的无限崇拜以及对等级标识的刻意表述而呈现出明快的色彩风格与和谐统一的心理追求,整体效果既赏心悦目又简单大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五色体系和风格表现方式,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调。
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王国,文化伴随着人类生命的进程而发展,并在社会的进步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服饰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一方面,服饰是文化重要的构成要素,文化的发展刺激着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另一方面,人们对服饰的需求又丰富了文化的内涵,把文化对自然的改造与人的自身培养及生命审美联系在了一起,最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着名人类学家佛朗慈·波阿斯在《原始艺术》中指出:“追求艺术表现和优雅的外观,是人类的共性。可以说,在古代社会中,许多人已经感觉到美化生活的必要,他们的意识,要比文明了的后代敏锐得多,强烈得多。在人类历史的演变进程中,服装对于人类已不仅仅限于遮体御寒,还能满足人们在其他方面的心理需要和生命体认,如中国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猎手用猎物的牙齿、蹄爪、羽毛或尾巴装饰在自己衣物上,以显示其英勇无敌或地位崇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衣服的质料、颜色、式样及附属装饰越来越与整个社会心态和个性心理相呼应,服饰本身作为一种信息符号,能够传达时代风尚、文化特色以及个人的文化教养、知识水平、风度气质与社会角色方面的信息。衣服被视为人的“第二皮肤”,它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尤其是女性的个性和心理状态。美国服装学家布兰奇·佩尼在(世界服装史》中写道:“将一种鲜花戴在头上,或者以酸梅果汁把双唇染上红色的第一位姑娘,必定有她自己的审美观点……女性服装的质料、色彩、缝制以及与服装相匹配的佩饰能够加强女性自身身份及在特定场合的自信心、风度、竞争力量。
二、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意蕴
1.适中、和谐的“情理美”
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婉约与中国人和平、知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儒家“中庸”之“中”、华夏“中国”之“中”,皆强调“不过分而和谐”,这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有明显体现。中国传统民族服装既不像西服那般可精确勾勒人体,又不同于古希腊、古罗马那样用一块布随意地披挂或缠裹于身上,而是采取“半适体”的样式,即倡导一种包藏又不局限人体的若即若离的含蓄美。究其原因,“平和性情”自古以来就作为一种美德为中华民族的先辈所推崇,所谓“人生但须果腹耳,此外尽属奢靡”,追求幸福的真谛是“精神快乐休闲,胜干物质进步”。这反映在服饰文化中就是讲究随意、闲适、和谐,没有过分的突出、夸张和刻意的造型,于恬淡之中给人一种含蓄、平和而神秘的美感。中国传统服装的制作者(裁缝)在设计和制作服装的过程中凭借直觉与经验,于“适体”中呈现的是一种含蓄的“情理美”,而非西方那种以数理为基础的精确到尺寸的“理性美”。
2.追求意境的“含蓄美”
“含蓄”属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美的范畴,这一手法通常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寓于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之中,以达到启发联想、耐人回味之艺术效果,彰显“情中有景,景外含情”的艺术境界。这类似于中国画中的写意手法,即不豺着于对事物的客观再现,而强调欣赏某种朦胧的含蓄美,在虚实关系上偏重于对“虚”的张扬。引入到服饰文化的艺术创作中,就是设计者特别注重“不着迹象、超逸灵动”之美,不刻意追求数字上的精确性或纯形式的客观美感,而是崇尚用无穷的意象美含蓄地表现情感。如用宽衣大袍、中规中矩的样式或写实与变体相结合的动物、几何纹样、花草枝、藤蔓纹等具有抽象和寓意的服饰图案来传达一种与政治或伦理的关联意向。
汉初之“袍”被作为礼服,一般多为大袖,袖口部分收紧缩小,紧窄部分为“祛”,袖身宽大部分为“袂”,所谓“张袂成荫”就是形象化的描述;而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其画像人物皆穿着宽敞的衣衫,衫领敞开,袒露胸怀,或赤足,或散发,无羁放荡,张扬着崇尚虚无、轻蔑礼法的人生品性,给世人以高山流水般随性自然的审美意境。中国传统的女性服装旗袍,是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完美结合的典范,它造型完美、结构适体、内外和谐,是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性的标准服装,是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在女装舞台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旗袍的设计表面上不温不火,实质上内涵丰富、意蕴幽远,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融通。光滑的质感和简洁的造型表现出流畅明快的线条与和谐一体的气韵,展示出东方女子温柔、典雅之美。这种气韵不仅展于外表,而且沉于内心。穿上旗袍,既能衬托出东方女性优美的身段,又能显示出其幽雅的心境和悠闲的生活节奏,充分展示出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美,呈现出一种宛若自然生命律动的朦胧佳境。
三、中国服饰文化的承传拓展
1.继承:拓展传统服饰文化的基础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纵观华夏服饰文明的发展史可知,“谐调”、“统一”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真谛。自中国服饰文化诞生伊始,就遵循着理物取暖与审美表现、标识显示与象征表达、个性突出与喜庆吉祥相结合的制作原则,以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服饰与社会、服饰与人群的和谐统一,而情景交融、意象统一更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最珍贵的审美品质。比如,作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元素,“标示突出文化”同主要应用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对等级尊卑、行业职别、年龄性别的标示和意念表达上,从原始部落首领与狩猎功臣的服饰标示到封建帝王的官服标示,从文官武官的服饰标示到现代军装、职业装、晚礼服的服饰标示等,均彰显着其“标示突出文化”的审美底蕴。当然,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承载着传统儒家中庸观,受政治因素的影响颇深;而20世纪中期的“绿色”服装覆盖全国,“军干装”及其灰色基调也使中国服饰呈现简单划一的窘况。然而,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占数千年发展主流的是“谐调”、“统一”的服饰文化,理应将之发扬光大,诸如以原色表现为主的大气而豪放的色彩文化,以追求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圆满统一并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社会、人群协调一致的完美原则,以民俗吉祥意象为特征的表现形式等,现代中国的服饰文化都应予以承传拓展。
2.创新: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通
篇2
关键词:素质教育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汉服
汉服,即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1-4]。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中文明与智慧、辛勤与汗水、自信与奋斗的伟大结晶,它包含许多博大精深的思想品质与价值宝贵的教育资源。中国古代优秀教育传统是指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并具有合规律性、发展性和一定普遍意义的积极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合当代社会对人文素质的高要求,紧密贴合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的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质的提升重大意义[6-8]。汉服本身也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千丝万缕的联系无法斩断,将汉服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二者相互交融渗透,可以更好的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教育紧密结合,丰富和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我们几千年历史留下的文化瑰宝不能仅仅只是沉睡在历史里,而是应该将其唤醒,弘扬出去,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致敬先辈们,提升自我文化修养。
二.挖掘“泛文化”,倡导“云汉服”
时下青年学生当中,汉服热逐渐升级,大街小巷不时能够看到身着汉服的青年,且各类汉服秀活动层出不穷。汉服秀的流行,反映了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回热,也反映出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的契机,借鉴“云”概念,将汉服背后的所承载的文化价值、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开展“泛汉服”活动,提出“云汉服”的概念。将汉服背后的教育内涵进行充分利用,既普及汉服的种类、常识、运用,又注重背后的文化内涵,以汉服所倡导的文明礼仪、责任担当、人文素养等文化意义为教育内容,在大学生中进行推广普及。以“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活动为载体,开展活动,线上线下双线同时进行,相互促进,形成合力。当前大学生中,虽然存在汉服社等自发的组织,但其仅限于兴趣小组的形式存在,对于汉服在文明礼仪、价值观念、国学常识等方面的教育意义挖掘较少,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方面的研究较缺乏。在各种文献调研中,并未搜索到相关资料。因此,通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理论实践,将“云汉服”的理论研究与活动开展相结合,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当前时代的发展相结合,运用网络新媒体或自媒体、直播、云概念、大数据等研究形式,进一步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将汉服背后所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以及民族精神彰显出来。以汉服为载体,普及汉服知识、宣传国学经典、推广传统文化,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挖掘文化教育内涵,倡导文明校园创建,让广大学子感受华夏文明之美,倡导青年学子积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文明礼仪,磨砺敢于担当,勇扛责任的品德,将校园文明落实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提升自我文明素养、人文素质,知行合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汉服,诵国学,重礼仪,塑品德,汉服既是几千年文化的表现载体,更承载着历史与民族的基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衣袂飘飞,不仅寄托着国人心中对美好精神状态与明媚气质的无限向往,更是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彰显,能够唤醒我们华夏儿女的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战斗力,激发文化创造力,提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篇3
关键词 汉服元素 现代服装设计 融合 创新
中图分类号:TS941.7 文献标识码:A
1传统汉服的设计特征
1.1款式结构特征
汉服的结构特征深受所谓的“天衣无缝”的启发,对衣服的裁剪通常采用的是连裁的手法,使得衣服可以通体旋转式包裹住身体,在衣服的底摆处形成松散的扇形垂于地面。这样的外部轮廓被称之为曲裾与之对应的直线形裁减结构则称作直裾。宽大的长袖及其中套插的小袖是汉服袖子的明显特征。这种结构上突出腰身的设计,十分适合展现女性的柔美曲线,简约大方的气质。自从有了汉服开始,便深受女子的喜爱而一直流传,并作为出席重要场合是的礼服。领口宽敞斜襟右衽,也是汉服结构的一个独特之处。丰富的叠加,使得领口层次感丰富,给人大气沉稳,端庄婉约之感。而且宽广的领口设计,给了头颈部更多的空间,舒适度也有很好的保障。
1.2色彩图案特征
周朝之后,汉服的制作水平尤其是在纺织技术的到大幅提升后,各种刺绣的手法,图案绘制及纺织工艺的出现,使得汉服在图案的表达上更加多样。对于大自然的描绘,充满意境的纹样,开始出现于汉服的面料上。中国纹样从最开始的以上下或左右为轴的对称,到以中心为轴的对称,二方连续的装饰纹条,充满韵律的展现出来。汉服的纹样反映着同时期文化思想上的内涵,讲究虚空的意境美,将祥云纹样,流水纹样,花卉纹样等穿插于服饰中。使得整件衣服充满了画意,像一幅自由舒展的画卷。
1.3面料特征
在不断的改革演变中汉服在面料的选择上也在不断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面料丰富了进来,除了棉、麻、纱等常见的面料外,丝绸的加入使得汉服在华丽程度及色彩选择上都更上一层,并迅速成为主要面料。绫罗绸缎,素,锦等也不断的增加。
2现代“汉服”服饰设计特征
2.1中西方服饰融合特征
从服装的结构特征看,我国传统服饰在最初的结构设计上采用的是静态及平面的设计。以深衣为例,将深衣的平面结构图展开,可以看到是一个以中心为轴横竖对等的衣片,是十分原始的简单裁剪。这种裁剪符合古代人的穿衣习惯,只要保持站立姿态双手展开将衣片套在身上,在身前裁开作为衣襟领口剪出圆形服装就裁剪完成了。因此,裁制成的衣服是直线状、整片式、平面型的。整件衣服可以平铺于地,在晾晒、折叠、收藏都很方便。同时这种剪裁方便日常的劳作及抬腿、蹲坐等姿势。在西方服装常常强调如何符合人的体型,以人体结构的躯干、上肢、下肢的各个局部分别设计出领子、衣身、袖子、裤筒等各个主要部位,并加上一些附属部件而构成整件衣和裤。通常采用立体裁剪方法,用分割裁剪的方法使服装跟贴合身体曲线,从而让服装款式更加多变。与传统中国服饰最大区别就是袖子分割裁剪和同侧衣身分开裁剪,由多个衣片组成一件服装而非一体式裁剪。
2.2现代“汉服”服饰组成的特征
“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对其的审美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美的内涵。中国美学文化受传统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的影响,有着宁静闲适、和谐共生、淡泊明志的思想追求,而这种思想很直接体现在了服饰的设计上,因此研究服饰设计的变迁必然要研究其变化的根本因素――服饰文化。我国漫长的历史孕育出的不只是思想文化,服饰文化同样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传递出人们的思想,展现出文化的内涵。
“汉服”以庄重、含蓄、婉约、雅致,折射着中国千年文化的底蕴――和谐、隐喻、内敛。其以规矩、平稳、均衡、对称、统一为美,追求服装的精神寓意和文化品位,偏重艺术性和抒情性。和其他的传统文化一样,服饰文化作为祖先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汉服”元素的服装将会影响我们的服饰生活。在中国与国际接轨的今天民族传统和民族个性正越来越凸显,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由此可见,在现代服饰设计中融入“汉服”元素可以展现浓厚的文化底蕴,可以用程式化的宽体式样,平面化的裁剪结构、装饰性的服饰材料、精致的服装配件及含蓄美的社会理念来最简化的形容。
3现代“汉服”服饰设计的创新发展
3.1“汉服”元素点睛之笔――民族风格的继承
现代服饰对于民族服饰风格的继承主要是将现代时尚元素与传统形式融合,将汉服元素:款式、结构、色彩、图案、装饰工艺等运用与现代服饰设计中,由此将汉服的美与现代时尚的美融合在一起,使得现代服饰传递出古老文化的内涵。这种服饰本质上是继承民族传统服饰的风格,只是在此基础上加入了现代时尚气息。“汉服”民族风格的继承主要体现在传统汉服的创新继承、传承“汉服”服饰样式继承、 传统手工及面料继承、传统染织工艺继承、传统装饰工艺继承。
3.2“汉服”元素的装饰点缀――中西合璧融合
当谈及有“汉服”元素的服饰款式外形时,很多人可能会更多地按照固定思维模式联想到卦袍、襦裙、袄、袍服等,其实,“汉服”元素的新理念设计并不是单纯地恢复传统风格,而是把现代的生活理念贯穿其中,其主要表现为运用后现代的解构法,将传统中的经典式样、图案、色彩等作为服装的一个构成元素,对其采用抽取、混合、拼接等方法进行重新演绎,从而构成一种古今融合且中西合璧的手工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新型美。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服饰起源;中韩服饰;共同;差异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081-02
一、服饰的起源
服饰文化不仅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而形成的产物体现,还是人类走向文明化进程的标志。不仅标志着原始人向文明人的过渡,同时也是人类对物质和精神追求的双重产物。想要探究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就必定要先关注其时代的服装。因此,人类的文明进步与服饰文化潮流是紧密相联的。各种各样的传统服饰不仅体现出当代的文化品位,更对当代的经济、政治、意识、文化等情况进行一定的对比和说明。
(一)汉服的由来
汉服,并不是汉朝的服饰而是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因此,汉服既可以称作古装也可当作现代服饰。关于服饰的由来必定要追溯于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背景因素。中国地域甚广,历史悠久、博大的中国文化精髓广为流传。不同的文化、政治背景对服饰的要求亦是多种多样,不同时代其服饰特色也各不相同。从古人发明了骨针用来缝制出最古老、最简单的的衣服开始,这一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标志着历史迈入文明。服饰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尤其是古代不同朝代的服饰最能体现出朝代的替换以及每个朝代的文化特色。汉服的由来可追溯到三黄五帝,相传始于“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轩辕黄帝至明末这四千多年的历史演变中,汉服有着普遍而又独特的完整体系,凝聚着祖先的精明才智以及华夏民族的文化风貌。汉服在汉朝的应用达到鼎盛时期。汉服有着完整的的形成是一个伟大民族的魂魄,是一个伟大民族的缩影,汉服亦由此而来。
(二)韩服的由来
中国唐代时期,韩国与中国交往密切,政治、文化、经济等都受到中国唐代的影响。因为,韩服也受到唐代服饰影响,穿着几乎与唐朝一样。早在史书中就有记载:“服制礼仪,生活起居,奚同中国”。而后,早期韩国长期作为中国附属国,文化、政治、教育等背景深受中国影响。因此,韩服于明朝服饰是几乎完全相同的,是明制汉服-袄裙演变而来的。一开始上衣是很长的?,裙子也并不是穿的很高,也没有很庞大,很宽松。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体现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韩服的制作过程中把上衣变短同时领口也变成大“Y”,尺寸上也有宽松的变动,并把长袍裙提到了胸部,增强外形的美感。韩服的鼎盛时期追溯于李氏朝鲜中期,那时受到了邻国汉服和蒙古服饰的影响,将更多民族色彩以及极具个性发展元素融入到韩服设计中。从那时起,从韩服中能够看到更多的中国特色,韩服也由古装演变到传统服装。
二、中韩服饰比较
汉服是中国上千年历史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上一直绽放着夺目的光芒,影响了现今邻国,近邻的日本、韩国、等多个亚洲国家深受其文化影响。而汉服和韩服也以独特的纯朴、平淡的本质向世界展示着来自东方悠久文化中的古典美。
(一)共同处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韩服同汉服类似主题风格都以宽博修长、端庄稳重为美,体现各国浓郁的文化气息,具有独特的美学特点。中国汉服与韩国韩服不仅仅是一套简单服装,而是一套完整的、汇集各种不同风格、不同款式于一身的服饰。样式多样化、多多彩,针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根据喜好改变或选择服饰风格。在儒家思想和传统的保守背景影响下,其造型结构表现出庄重、含蓄之美,高腰、直线和宽松的款式风格来展示东方的传统美。
1.和谐美
西方国家追求崇高的文化理想和艺术的追求,认为美的精髓在于“崇高文化”,中韩两国民族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对服饰以 “以和为贵”为设计观念。和谐美主要表现在人们着装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现在人们着装不违反当下社会伦理并要求注意服饰自身搭配的协调性。最后,和谐美应该在强调和谐、对称、统一、均衡的保守等造型方法的同时还应突出其服饰的结构特点,结合独特的造型方法。中韩两国对设计传统服饰的要求基本相同,即反对不对称、极端、不协调、等矛盾的造型方法。秉承和谐美的构造要求,由和谐美的角度出发,中韩传统服饰都来源于以儒家思想为基准构造的主流哲学与美学思想。
2.含蓄美
与西方国家的“明喻文化”相对比,中韩两国的传统文化都赋予着东方神秘色彩属于“隐喻文化”比较重视隐喻的精神美感侧重抒情,重视主观化的精神美感,突出内在意境。利用外形构造、颜色、花纹图象等代表着抽象意义,给人展现出丰富的内蕴而不张扬的内在美。
3.神秘美
汉服和韩服的含蓄性还表现在隐性美方面。由于传统的哲学、美学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中韩传统服饰依旧保持着东方式的矜持和含蓄,肌肤严密包裹,既不显露形体更不,使衣服与人体持有一定空间从而增加其神秘感。
(二)差异
韩服的产生虽然离不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影响,但和汉服又各有不同的民族特色,这主要表现在服饰的外在要素方面,如颜色、图案、传统的织造工艺等。其次是受到来自本土文化形成以及政治、经济和传统文化差异影响;最后是两国传统文化深受西方国家的影响,韩国被影响更多已致于部分文化理念、意识西方化。
1.服饰差异
蕴涵着东方古典审美观的中韩两国对传统服饰的外观上比较侧重于其颜调和花纹图案的设计。由于古代人们贫富贵贱的差异,在设计服饰时,对花纹、色调、版式上有不同的要求。
(1)汉服特点
汉服为了展现洒脱的形象,主要通过交领、右衽、束腰、带系结、也兼用带钩设计等体现。传统汉服的这个特点明显有别于传统韩服,形式主要有“上衣下裳”、“深衣”、“襦群”等类型。适合帝王百官最庄严、正式的礼服是上衣下裳的冕服;官僚及学者则以深衣为主,妇女一般穿着襦群,短衣长裤则为普通人的穿着。中国将传统色彩绿色、兰色、黄色等色彩融入到自然的色彩,通过刺绣、拼接、滚边等方法体现了中国传统服饰的魅力所在。
(2)韩服特点
韩服的轮廓线条自然、柔和,色彩分布和装饰布料的协调变化,给人以放松的感觉。其特征是颜色分布、纹理、装饰的极其随意,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在韩国传统服饰中得以体现。朝鲜时期,皇帝穿着黄色服饰,其黄色象征着宇宙中心。而为了区分官吏合百姓,平民基本穿着白色服装,看起来干净淳朴,朝鲜民族之所以被称之为“白衣民族”就来源于此。朝鲜女性最具有代表性的服装是由短上衣、长裙组合而成,主要讲究服饰直线与曲线结合的线条美,上衣短、右辽,在胸下侧用宽带打侧结。韩服的种类也多种多样:主要有周岁服、婚礼服等。
2.传统的传承与发展观
为何有着悠久文化历史背景的汉服当下的应用领域还赶不上韩服。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很难看到穿着汉服穿梭在大街小巷的中国人。而在韩国,虽然传统服饰着装比现代服装复杂。即使这么多复杂的讲究,逢年过节或者有重大的节日,都能看到穿着韩服的影子。在韩国,尤其是过年时不穿韩服则被视为无礼。此外,穿着韩服的女人必然化妆,否则就会被认为是没有礼貌修养的表现。由此可见,在韩国正式场合必须要穿着韩服已经成为每个人心中的一种规范,用来衡量他人道德情操的标准。即使是现在社会,不管韩国人走到哪里,韩服对韩国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结论
服饰作为一种鲜明的文化形态,贯穿了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从服饰的变化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当时人们审美意识的嬗变。就中国而言,汉代文化是“百家争鸣”的直接产物,它体现了多元文化基础上的统一和统一条件下的文化多样性,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汉服深刻体现并传承着4000多年的文化信仰,而韩服最初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渐演变,在社会发展文化交融中逐渐展现出了新的内涵与风貌。
参考文献:
[1]季勇.韩服与汉服之关系研究.丝绸,2012(11).
[2]秦德清.中韩服饰文化比较.武汉科技学院学报学报,2004(10).
[3]元裕盛.浅析中韩服饰的文化共享.科技风(上旬刊),2008(03).
篇5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为古老,浪漫,喜庆,热闹的节日之一。七夕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诗经·小雅》里记载“维天有汉,鉴亦有光;跤彼织女,终日七襄。”如今常被冠以东方情人节的色彩。事实上七夕是古代中国妇女节,古时姑娘们最为重视的节日。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织女星宿赐给人间巧艺、而人间“年年乞得天上巧”便可以巧手巧艺和勤劳来获得安居乐业,幸福吉祥,而姑娘们也因为“巧艺”“巧媳妇”可以获得美好的因缘与婚姻。乞巧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的五子、花果、祭酒、焚香、祈祷。洋节越发活跃迷漫的当今中国回归传统势在必行,人们越来越希望了解并获得中国统节日如七夕节所蕴含的巨大文化内涵,七夕节正在回到中国人的生活中。
【七夕节活动内容】
云南著名演员王乙帆将携话剧核心创作组以汉服形象亮相七夕节,为大家带来浓浓中国味的演出。同时由其出演的云南首部原创都市舞台剧《要么爱要么死》也将在七夕文化节当天以片段的形式与大家见面。据说其透露,都市剧以汉服形式演出并非穿越,而是以汉族的常态与大家见面,因为汉服复兴才是一种真正的时尚。七夕节当晚有还有越剧,舞蹈,民乐,歌曲等传统文艺演出和盛大的斗巧会,和百人现场拉红线活动,更有话剧情侣门票送出。
据主办方介绍,本次七夕文化节将于8月13日晚7点半在昆明金鹰广场B座举行,届时男女老少将多汇于此,一同欣赏传统的节目表演,共同享受美好时光。
【七夕节文化内容】
中国传统七夕节妇女以积极向上,竞争,勤劳和巧艺来展现自己的风姿。所以七夕节又比现代的三八妇女节更具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社会意义。每年七夕节云南汉服协会都会组织以传统的周代的祭礼来祭祀织女星,仪式庄重肃穆。仪式完成以后就举行一年一度斗巧大会。斗巧大会围绕纺织技术展开,有穿针、浮针、绣香包之类的竞技。
七夕最好的象征物,就是针、红线、莲藕和荷花。传统的斗巧竞技中,最古老的一项是穿针。即在一个莲藕上插上七颗针,用根七彩线穿过七个针眼,速度最快者为胜。
【复兴传统节日的理念】
我们提出三个概念,符合这三个概念,才能叫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
第一要具有中国的文化素质。
第二要参加中国传统的节日和民俗活动,中国每个节日都有其深刻的社会意义。以传统的方式参加传统的节日是最好的学习传统文化的途径,而传统民俗对于社会人的公民性(如社会责任感,对传统的尊重)的塑造有重要的作用。
篇6
关键词:审美观念;文化差异;民族服饰
服饰最初是人类为了对皮肤进行保护和遮羞所产生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开始出现审美观念,并且通过服饰表现出来。据科学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境内的原始人已经学会了用各种宝石、兽皮、兽牙、羽毛对自身进行装饰。这种原始而朴素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喜悦之情。在服饰文化的发展历程当中,人类开始学会在服饰当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大大增加了民族服饰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开始形成了民族服饰的独特风格。对于不同民族来说,地理上的距离越近,其服饰文化越具有相似性。中国和日本在地理上极为接近,文化在各具风格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一点在民族服饰上也有所体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研究背景
娜死喾⒄沟慕嵌壤纯矗中日两国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具体可以追溯到距今两千年前。由于中国境内社会发展进程较快,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文化都影响甚至引领着日本文化。这种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无论是从文字、语言、生活方式,还是服装服饰。
无论是中国的汉服,还是日本的和服,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代表我国民族服饰的汉服,磅礴大气,具有庄严的气质;代表日本民族服饰的和服,古朴典雅。两者虽然在色彩上多采用明亮鲜艳的颜色,具有一定的共同点,但是仍然保持着自身的文化特色。对此,国内与国外的学者也展开过许多相关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学术界有许多对中日两国进行对比研究的研究成果,包括了经济贸易、政治、文化、能源、国民素质等领域。但是,我国学者对两国差异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国民性格和民族心理方面,在民族服饰文化方面,展开的研究则比较匮乏。在数量极少的民族服饰相关研究当中,也只是对历史上某一时段的两国服饰进行比较,或者是汉服文化对和服产生的影响。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有姜丽在2010年发表的《和服中的中国元素浅析》和李捷在2012年发表的的《看和服里的中国文化》等。
(三)国外研究现状
在欧洲和美国学术界,也展开过很多有关于日本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主要是从日本的文化风俗、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入手。而在日本国内,学者也展开过许多对中国的研究,研究重点与中国学者对日本的研究基本类似,主要着眼于两国关系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缺乏对民族服饰文化的研究,没有从宏观上对两国民族服饰的发展进行对比,这一缺陷在日本学者的研究当中也同样存在。
二、中国民族服饰文化
(一)中国民族服饰的主要特征
我国民族服饰的主要代表就是汉服,汉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甚至三皇五帝时代。汉服具有几千年的历史,随着周礼而产生,并且不断完善,已经深深融入到传统文化当中。“华夏衣冠”这一词语就深刻说明了我国民族服饰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汉服虽然产生于周朝,但是在汉朝定型下来,汉服的得名也是由此而来。汉服一般分为裙衣、深衣、襦裙等几种类型,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峨冠博带,给人一种庄重、大气的感觉,与汉族文化庄重、磅礴、泰然自若的风格相符。
汉服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右衽,也就是在衣服的领口部位,前襟要向右掩,这是汉服自古以来都保留的特点。汉服这种特点的形成与我国自古崇尚右有关。右衽与汉族文化关系密切,甚至被认为汉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在我国,左衽一般代指异民族的统治,也可以用于代称死者。
在汉族文化当中,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员的服饰也有所不同。“冕服”是一种重要的服饰类型,主要是帝王在各种庄重场合所穿戴的;而官员和学者经常穿戴的服饰则以“长袍”和“襦裙”为主;而一般的体力劳动者,服饰的主要特点是上衣和裤子分开,这也是基层人民服饰与统治阶级服饰最明显的区别。头饰也是汉服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男子多数以斤、冠、帽作为头饰,而妇女则会在发髻上佩戴珠花和步摇等装饰。
(二)中国民族服饰的发展历程
在原始社会,服饰的主要原料来自于植物和动物,比如各种兽皮、藤条等。虽然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其形式和文化内涵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但是仍然有规律可循。总体来说,我国的民族服饰基本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上衣和裤子分开的形式,另一种是上下身连接在一起的长袍。在服装的装饰方面,我国民族服饰采用的主要是动物图案、植物纹样和几何图案。
汉服产生于夏商时期,在西周时代得到了初步完善。王室贵族为了维护统治,表明自身的尊贵,制定了一系列的礼仪制度,其中就包括了不同场合穿戴不同颜色、样式和图案的衣服。到了汉代,纺织技术出现了极大进步,丝绸逐渐成为了主要的服装材料,并且一直沿用下来。除了服装,人们还会利用玉石、金银材质的首饰来进行装饰。
三、日本民族服饰文化
(一)日本民族服饰的主要特征
日本和服的原始形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八百年到公元前五百年的日本新石器时代。最原始的和服又被称为“贯头衣”,是一种套头式的圆领衫。在布匹上挖一个洞,将头伸进去,再将上衣和裤子用绳子拴在身体上,这就是最早的和服形式。随着原始社会的继续发展,服装的形势逐渐开始变得复杂,对襟式成为男士的主要服装类型。这种衣服长度基本覆盖到男子的膝盖,具有圆筒形的袖子,采用左衽,用绳子系在腰间进行固定,下身着“F”,也就是绑腿裤。而同一时期的女子服装,则采取全身连在一起的形式,类似现代的长裙。
在穿衣服的同时,日本人民还会搭配一些配饰,比如将长袖系起来的布,也有戴在脖子上的领巾。而于须比则是妇女用来包裹头部的装饰,这是为了避免男子看到自己的面貌。进入公元一世纪以后,日本的染色技术逐渐发达,日本人民开始大量使用染织品来作为衣服和饰物的主要原料。
(二)日本民族服饰的发展历程
日本的民族服饰历史始于奈良时代,也就是公元八世纪左右。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对外开放、国力强盛的唐朝,日本派遣大批学者和僧侣到中国来进行学习,将中国的法令制度、民俗习惯带回日本。在这一时期,日本颁布了“衣服令”,规定不同官位级别的人要穿戴不同的衣服,无官职级别的政府工作人员要统一穿着制服。
进入九世纪以后,也就是平安时代,日本民族服饰开始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在平安时代,公卿、武士与平民的着装区别进一步加大。对于平民服饰来说,袖口逐渐变成圆弧型的小袖,而对于公卿和武士阶级,则采用小袖外套大袖的穿戴方式。进入镰仓时代以后,武士文化开始兴起,服饰文化开始向着简约的方向发展,服饰风格开始趋于朴素,和服这一服饰类型也正式成型。进入桃山时代之后,日本得到了统一,绣箔、扎染等手工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和服上的花纹和图案也越来越精美。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和服开始出现能功能分类,比如参加婚宴和茶会的“访问装”,参加庆典、相亲、成人礼的“留袖装”等等。
四、中日民族服饰文化的差异
(一)中日在民族服饰上的差异
虽然已经进入了科技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但是在日本街道上穿着传统和服的身影仍然很常见,和服并没有随着现代文化的发达而消亡。尤其是在日本传统的“男孩节”和“女孩节”,更是随处可见身着传统和服的大人与儿童。儿童穿着的和服在装饰上往往比成人穿着的和服要简单,只有背后的花结和一件小小的配包,没有其他装饰。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家长要精心打扮孩子,烘托节日气氛,另一方面因为和服文化在日本传承。在日本街道上,随处可见出售和服的商店,也有很多提供和服材料的布料店。在售卖和服的服装店当中,也有一些身着和服的工作人员,就连大型商场当中也有穿着和服,脚踏木屐的模特。这是日本和服文化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流露和体现。
而在我国,由于我国历史悠久,经历过各种时期,对于我国民族服饰的认定上,至今仍然存在很大差异。“汉服”这一概念虽然被很多人认同,但是其界定范围比较模糊,是经历了漫长发展过程,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形成的。另外,我国国土辽阔,包括了众多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各有其特色的民族服饰。树立一个鲜明的中国民族服饰形象,已经成了现代人迫切的文化诉求。近年来,我国民间对于“复兴民族传统,树立汉服文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这也是我国民族服饰文化振兴的好兆头。
(二)差异的形成原因
民族服饰文化在中日两国的情况完全不同。日本国土面积比较小,属于典型的岛国。在古代,由于航海技术所限,日本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能在本国境内活动,环境相对封闭,这是传统服饰形象可以轻易保留下来的一部分原因。另外,虽然日本在发展过程中也同中国一样,经历过许多朝代,但是本质上都是大和民族自身的衍变过程,基本没有其他民族的参与,社会文化具有极高的单一性和纯洁性,这也是日本民族服饰可以保留下来的原因之一。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国土面积辽阔,自古便与蛮、夷、戎、狄等少数民族发生各种接触,形成了我国多民族的特征。在不断的经济贸易往来、文化交流、军事冲突和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我国文化吸收了大量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文化成分相对复杂。而且,我国在历史上强盛的时期,一直保持着对外交流,无论是通过丝绸之路还是海上航线,其中以汉、唐、明为代表。处于一种相对开放的环境当中,民族传统服饰自然比较难以保存下来。
(三)汉服对和服的影响
在古代社会,日本四面环海,与外界沟通不便,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经济、政治、文化全方位落后的状态。当我国在公元前三世纪进入封建社会之后,日本仍处于原始社会时期。随着我国境内战乱频发,部分人民流往海外,将养蚕、纺织等技术流传到日本,日本与中国的往来逐渐频繁起来,并在唐朝达到了顶峰。在隋唐时期,日本派遣大量遣唐使来学习中国文化,全方位学习中国的文化,模仿中国的服饰制度。汉服对和服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服装样式上,在色彩搭配、花纹图样和配饰方面也有所体现。比如木屐,就是我国传统服饰当中的典型代表,这一点也被和服文化继承下来,并沿用至今。
五、结语
服饰文化是中日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两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我国的汉服文化与日本的和服文化都是经历过漫长发展阶段形成的,各有各的优势和长处。虽然我国在民族服饰历史上比日本要长久,但是在文化保存和继承上还需加大努力宣扬。我国应当积极对民族服饰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以期扩大我国优秀的民族服饰的世界影响。
【参考文献】
[1]竺小恩.弥生时代:中日服饰文化交流发展期[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53-57.
[2]周鹏程,张春梅.从传统服饰看中日文化的异同[J].科技视界,2014(09):98+132.
[3]王祖兮.论唐朝服饰文化对日本的影响[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2):24+40.
[4]闫彩妮.旗袍与和服的文化比较[J].陇东学院学报,2014(04):76-79.
[5]王宇倩.鹤纹样在中日传统服饰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4(05):129.
[6]竺小恩.朱舜水与明朝服饰文化在日本的传播[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46-52.
[7]徐竹君.20世纪前后中国和日本传统服饰色彩异同分析――以旗袍与和服为例[J].艺苑,2016(02):96-102.
[8]竺小恩.古坟时代:中日服饰文化交流形成第一次[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47-52.
[9]竺小恩,潘彦葵.飞鸟奈良时代:日本服饰文化“唐风化”时代[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65-70.
[10]金禹彤.论朝鲜通信使眼中的日本衣冠服饰礼俗――以《海行总载》记录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4):87-93.
[11]李捷.看和服里的中国文化[J].群文天地,2012(07):134-135.
[12]肖琼琼.从民族交融看中传统服饰的流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9):47-52.
[13]陈佳.中华民族传统服饰对周边地区民族服饰的影响[J].大舞台,2012(12):256-257.
篇7
综艺节目《国风美少年》首播时间是在2018年11月23日,每周五晚8点播出,该节目是爱奇艺打造的国产文化的一个选秀节目,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打造出最特别的综艺节目,目前参赛的嘉宾有鞠婧祎、霍尊、张云雷三人。
因为最近欧美地区的歌声流入国内,韩国的很多选秀节目也成为很多年轻一代的焦点话题,导致很过国产的传统文化都已经被遗忘,像京剧、相声等等,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导演王宁和张云雷商量后,决定打造一个中国传统的一个选秀节目《国风美少年》,该节目用年轻人最喜欢的方式呈现出国风音乐。除此之外,节目还宣传了中国的传统服饰汉服,还有刺绣、古代的一些乐器等等,展示中国的传统内涵,韵味十足,让他们能更加了解中国的文化。
节目已经筹备了很久了,之前也放出了几张好看的国产风照片,在舞台的设计上也非常符合节目的一些特色。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关键词:网络游戏;民族风格;服装造型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076-01
十多年前网络游戏还是新兴概念,但随着网络游戏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游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游戏角色人物也随着游戏的发展不断地增加,且网络游戏人物服装造型风格也从原来的简单单一演变成今天的百花齐放。
网络游戏人物服装造型,逐渐趋向于民族风格,包括纯民族盛装华服、古代服饰、日常改良民族服装。这些服装以绣花、蓝印花、蜡染、扎染为主要工艺特色,款式上具有民族风格,细节上带有民族特征。目前流行的经典唐装、改良旗袍等是主要款式,许多热门的网络游戏都运用了较多民族元素,如:水浒Q传中的凤凰套装、三国策中诸葛亮的羽扇纶巾等。
角色是网络游戏中的灵魂,如何塑造充满魅力又让人印象深刻的游戏角色是每一个角色设计师的课题。游戏人物的造型风格直接影响到游戏的受欢迎程度,如果在网络游戏中,将本民族传统文化里的人物实现转换并且设计成游戏人物角色,从而让玩家在进行网络游戏娱乐的过程中除了体验游戏自身带来的感官刺激及其游戏性外,对宣扬和继承传统文化也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换言之,那些服装造型具有民族风格的网络游戏人物角色往往都是符合本民族的审美认知和道德标准的,游戏玩家对其认可度一定会比那些陌生的角色来的快,自然接受这个游戏人物同样也会快一些。
网络游戏中知名度较高的《征途2》,其游戏人物服装造型借鉴了国内近百部武侠大片中的服装设计而成。设计师在采访中笑言,“美术组所有成员在短时间内连续看了上百部的武侠电影和电视剧。一个个眼睛红的,差点没瞎掉……”对于借鉴武侠电影的本意,设计师表示 “这是一种精神的延续”。在人物服装造型设计上,《征途2》设计团队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得出一个共识,认为玩家的武侠梦大部分是从儿时的记忆中延续而来,而儿时记忆中的武侠梦又是当时的电影、电视、书籍赋予的。因此设计团队决意从武侠电影中寻找服装造型的设计灵感,并希望玩家最终可以在《征途2》的视觉感触中寻到儿时的梦。正如玩家所见,《征途2》的服装造型大量运用民族风格和民族元素,如“上衣下裳,束发右衽”表现出汉服的基本特点,具体表现为不同时代的游戏人物要有相对应的汉服款式,在大致遵循汉服形制的前提下,将不同时代的汉服流行款式加入一些现代元素,在《征途2》中广泛使用,成为古装网络游戏人物服装造型风格的设计重要参照。
网络游戏的人物角色创建界面清晰,人物的形象细节制作细腻,特别是服装上的折射民族风格的小装饰,如绣花、蓝印花、中国结之类都凸显在游戏的画面上,对网络游戏人物服装造型风格的最终定位,有着推波助燃的重要作用;它将服装造型的民族风格融入人物形象塑造,使之成为游戏剧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传递出与游戏主题相似的文化内涵。
现代社会存在几个大的文化走向——“西化”、“现代化”、“全球化”,这与时下年轻人的喜好有关。笔者为此深有感触,当不同国家的作品放在一起时,中国自己的特色在哪?很多作品仅从创意或造型上来看很完美,但是缺乏自己的特色,或者说缺乏具有原创性语言的表现。因此,最终落实在视觉语言上,视觉语言的表现要靠知识的积累、文化的积淀和艺术的表现,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目前,中国本土开发的大型网络游戏比较少,网络上运营的大都是欧美、日韩等国设计开发的。在众多的进口游戏作品中,游戏人物服装造型体现出大量的中国文化元素。中国历史悠久,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是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种艺术创作的源泉。中国的游戏设计师,应该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越感,认真的揣摩应该如何做中国自己的游戏,让中国的网络游戏设计有自身的民族特色,将中国悠久的民族服装展示在国内外玩家的面前,通过网络游戏让全世界的人们认识中国的民族文化,而不是让外国设计师来展示中国的的文化。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深厚积累,对一个中国艺术设计师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通过对网络游戏人物服装造型的民族风格的探究,我们认识到民族风格对网络游戏服装造型设计的影响的是有着深远的意义的,其发展的关键在于要突破思维定势,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良性互动,使服装造型的民族风格在发展中既保持独立又有所创新。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网络境域下虚拟形象的文化融合》之重点支撑论文,项目编号:YS1128
参考文献:
[1]曹耀明.设计美学概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1.
篇9
这一轮“国学热”有着多重原因:经济发展、大国崛起催生文化自信的追求;多元化价值冲突下,很多人希冀从传统文化中寻求立身之本、化解存在焦虑;官方倡导、民间及商业机构大力参与等。在这个大背景下,很多成人即使对国学并没有多少了解,也热衷于把孩子送去“读经”。凡事总有一个深入的过程,当有些教育上的自觉者意识到“读经”并非“背背古文、学学规矩”那么简单,在现实中有可能偏了方向、走入误区,对“国学热”的冷思考也就成为必然。
有的国学教育徒有形式,没有内涵,成为装点门面之学。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潜心向学,于提升道德境界、培养审美感受、涵养人格魅力均有裨益。但无论从何入手,均应浇灌文化之“根”,而不是依样学样浇浇“叶子”了事。有些人对传统文化缺乏深入的学习和了解,却热衷于穿汉服、行古礼,颇给人赶时髦、凑热闹的感觉。上海某学校举办“孝敬文化节”,几百名学生齐刷刷地在父母面前三跪九叩行大礼,孝道有无发自内心、融于日常却不得而知。河南一中学要求学生凌晨5点起来诵读《道德经》,三九寒天跑到操场上跪拜孔圣人像,并美其名曰“读经能上北大、清华”。如此实用主义心态恐怕与敬崇先贤、传承经典南辕北辙。国学教育需要形式,怕就怕徒有形式、没有内涵,或者形式异化、歪曲经典。这样,不但起不到激发和熏陶的作用,反而让人反感。
有的国学教育一味“好古”“复古”,精华、糟粕不分。传统文化并非全是金玉良言,而是优劣互现,精华、糟粕并存。我们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应该有一定的文化审视力。如幼儿园、小学必读的《弟子规》里有大量关于长幼规范的内容,如“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等。只强调子女对父母的顺从,与健康人格相逆,更无独立意识可言。有的地方将“二十四孝图”画上墙,全然不顾“埋儿奉母”“尝粪忧心”等已不适合现代社会。有的企业将儒学引入企业管理,本是好事,却忽略其“仁爱”本质而强调等级分明,甚至使之成为传销者的“洗脑”新利器。如果不采取古为今用的态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是一味地对传统文化顶礼膜拜,肯定培养不出兼具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公民。
篇10
我华夏五千年文明,孕育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在室内设计领域亦有颇高成就,继承与发扬中国特色,将中国传统文化吸收、运用到现代室内设计领域,是我们中国设计师的责任与义务。
关键词:
室内设计;中国传统文化;文化载体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们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础、并包罗其他各种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组合,它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神秘且浪漫的艺术精神,以及多样性的表现形式等特征,是我们中华儿女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是我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海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以下罗列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书法、中国红、中国结、汉代婚礼、汉服、汉字、文房四宝、印章篆刻、竹简、祥云纹、中国纺织、中国印染、如意及如意纹、中国漆器、中国瓷器、酒文化、彩陶、紫砂、唐装、脸谱、皮影、甲骨文、风筝、剪纸、窗花、对联、敦煌壁画、秦砖汉瓦、石狮、筷子、八卦、风水学等。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室内设计的关系
我国传统文化的完整性离不开室内设计的加入,我国传统文化需要借助室内设计这个领域向外界推广。同时室内设计也需要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汲取养分两者互为表里。中式风格绝不是笼统随意的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叠加,我个人认为它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体会、探索与追求。并最终到达“以人为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高度。另一方面,我国的传统文化应是我们中式室内设计的基础,因此,在我们的中式设计中,要能基本反映出我国的文化价值、文化风貌与审美观念。现代设计是无法脱离传统文化的影响的,无论是多么“反传统”的设计大师,抛开设计的表面,追根溯源,其设计也是以某种“传统”思想作为灵感来源去界说并展示自己的思维。因为设计从来就不是谁的个人行为,无论是语言、媒介、表现手法等显性传统,还是对设计认识的思维方式、审美观点、文化心态等隐性传统,均有意无意地影响着每一位室内设计师。
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今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当今的西方设计界认为:“缺乏中国元素,通常会缺乏贵气”。当今一种流行的家居风格,就是以西方的装饰风格和家具为主体,辅以几件中式家具,往往能产生令人赞叹的效果。有时想一想确实如此,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如今能看到的,早已成为大浪淘沙后万众瞩目典范,极具融合性与审美需求。笔者认为,有时我们在关注某件中式家具的同时,不但要欣赏它光鲜亮丽外表,还更应去细细感悟其内在所呈现出的一种国人的家居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1.中国传统元素符号
我国传统文化元素,是我国人民委婉气质的外在展现。我们的先辈常用一些植物和动物来代表某种寓意,并用这些来装饰室内。例如:借用梅、兰、竹、菊、松等植物的某些生态特征,来赞美人们高尚的情操与品德。竹有“节”,寓意人应有“气节”;松、梅耐寒,寓意人应不惧强权、迎难而上。同理,松鹤寓意健康长寿;石榴代表多子多孙。
2.对中国传统设计理念的理解
关键词:对称。传统的室内设计采用对称布局的形式,在颜色、尺度、装饰等方面都会明确的划分出明暗,高低、大小、繁简的关系,以彰显主次和秩序感。此外家具的摆放也颇有讲究,通常使用成套或成组的家具对称摆放,通常将临窗迎门的桌案和前后檐炕当作布局的中心,辅以成组的几、椅、柜、橱、架等等,以做到严谨划一。关键词:含蓄。中国知识分子的审美情趣早在宋朝已经定型,含蓄,质朴、内敛,个人认为现代的室内设计者应学习这一点。关键词:因景互借。营造出出彩的富有韵味的室内人工环境是我国传统室内设计者的又一追求。他们提倡的“移天缩地”,其本质是通过提炼概括的方法,借助门、窗、盆栽、插花等,将山、石、花、草、树、木引入室内空间,营造出一个富有自然气息和艺术化的生活环境。关键词:画境。我国传统室内布局的另一特色是将空间本身和装修陈设放在一起进行较全面的斟酌,以空间为纸,以装修陈设为笔,以“计白当黑”的理念为依据,将内部空间巧妙的结合起来,以实现在空间布置、立面造型和家具陈设上的拿捏掌控,可谓是画家一种心境的体现。
四、总结
- 上一篇:村干部能力提升培训方案
- 下一篇:关于传统文化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