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技术技能范文

时间:2024-03-18 11:41: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工程技术技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工程技术技能

篇1

高职建筑专业技能型人才课程结构教学质量六西格玛管理一、引言

一个国家或地区区域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岗位结构决定了人才的类型和结构。高职教育是培养经济社会不可缺少的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已经成为了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高职教育的本质是职业能力教育,其核心内容是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近些年,建筑业已逐步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这些在客观上对建筑施工以及管理技术水平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人才空缺与市场的极度需求之间的矛盾严重存在。这是由于学历较低的中职生和大量短期培训操作人员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都相应不足,难以胜任相应岗位,而学历较高的本科及以上建筑和工程人才,多以从事设计研究为重点。然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建筑行业中的一个分支专业,其特点是实践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专业。为此,要培养符合当前行业需求、顾客满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落在了高职院校的肩上。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让顾客满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改革开放,建筑业已成为我国目前发展最为迅猛的行业之一。经济的发展,大批人员的涌入,城市与国际化接轨的需要等因素,使得高层建筑、地下建筑、智能建筑、大空间建筑、节能建筑、环保建筑等不断出现,这些都对建筑行业的技术水平和含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加地急切。他们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建筑专业理论知识,也要在施工管理中拥有精深的技能和技术。为此,为顺应建筑行业发展,满足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培养高素质建筑工程技能型人才来填补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随着建筑工程领域技术发展,专业的分工精细化,人力资源的配置更趋于合理化,人才在结构上的需求也日益专业和细密化。然而,当前社会所需技能型人才是既可在生产服务等一线进行工作和管理的高层实用人才,也可以是高工或技师或高级技师类。他们可以将其技术和管理规范直接转化生产力运用于生产服务实践中,因其主要任务是现场实施,因此他们不需要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准。对此,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出现了严重缺口,为了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迫在眉睫。

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结构设计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需构建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符合行业需求的专业课程结构设计体系为前提,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为外部顾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做好有力保障。

1.高职课程结构设计的趋势

(1)课程结构设计越来越面向产业与行业

目前,高职教育课程结构的设计,均是经过实践研究证实为基础的,从行业、企业收集数据和材料进行研究开发。课程结构的设计上逐步打破学校和产业间的界限,根据行业的特点来设计课程结构,以增强职业教育课程的实用性和灵活性。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作为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课程结构的设计以专项能力的培养展开,以综合能力的形式作为目的,体现出了“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2)以现代工作体系为基础,将其融入到课程结构中并进行设计

当代大学的课程设计,其知识内容和架构已均与工作体系相对应,即建构主义学习观。从工作体系的角度和程序步骤进行教学,更容易点燃学生内心对知识的学习热情和渴求,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础文化知识都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对高职教育与其它层次的职业教育也是有利的衔接。

2.高职课程结构设计

课程结构对整个职业教育课程论的作用,在于它影响和决定着学生职业教育阶段课程的学习顺序,可以看出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因此,职业教育院校应当把课程结构的设计作为课程开发的重点项目进行研发。所以,高职课程结构设计定义为,是根据一定的教育心理学原理和课程观,来确定高职课程的门类以及每门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安排方式的工作过程。

实践性和技术性强,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其自身的性质所决定。因此,我们高职院校课程的设计和分类上也应以建筑工程实际的工作内容和任务为基础和依据,以达到和实现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贴合实践实际和程序,学生职业能力更好地得到培养和提升,充分体现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这一功能。

综上所述,现将对高职课程结构设计类划分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能力划分,如图1、图2所示。

在课程结构设计上有了清晰的划分,就要进行合理的安排组织课程内容,本文就以专业能力课程内容组织进行介绍。实际上,传统上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仍以学科为本位思想,导致专业能力课程的内容组织不合理,理论知识过剩,所学的知识不能充分学以致用,而实践中所需知识有些课程并未涉及,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存在一定程度脱节,如施工单位在施工中要编写投标的商务标、技术标、图纸会审、技术联系单、中间验收、竣工验收等,课程中极少设计甚至不提,使毕业生难以实现角色担任,从业面临困难。

职业定向性是高职课程教育的特点和目标,而其所教授的内容知识和技能是要满足学生就业需求,让学生将所学转化为实践技能应用于生产和服务中。因此,我们的高职教育应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结构设计体系。而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灵活综合运用,就是实际工作能力的外在反映。这表明,我们的课程始终都是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对立统一关系,并互相推动,相互辅助。

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结构设计的改进

课程结构的设计是以制定具体的课程计划为目的,以更好的安排和实施教学。

专业课程计划与教学同步。课程结构、课程计划和教学三者是相运而生的,前者的转变后者也必然需相应的变化。因为课程计划中所组织安排好的知识、技能与态度是否能够完全的转化成学生的能力和认知,直接有赖于教学这个中介。

四、基于六西格玛管理理论提高教学质量模型

在以建构“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符合行业需求的专业课程结构设计体系,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指明了方向。对此,本文通过运用六西格玛管理理论对现有的教学流程进行过程界定(Define)、测量(Measure)、分析(Analyze)、改进(Improve)和控制(Control)即简称DMAIC流程,并消除过程缺陷和无价值作业,从而为成功实施过程教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成为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最为关键的一环。

六西格玛管理的DMAIC流程,是运用统计学的思想和定量化的手段,在事实和数据的驱动下,定义和发掘过程中的错误和缺陷,利用强大的质量管理分析工具对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挖掘问题产生的原因,促使组织及时采取改进措施,以提高整个过程的质量。随着研究的领域不断深入,该方法逐步拓展到教育领域。

1.六西格玛以过程流来实现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过程流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包括输入、输出、过程实现的途径。运用六西格玛过程流来实现教学质量提高,其思路是把整个教学过程具体分为若干个具体过程,针对每个过程,尤其是关系到产品或服务质量的关键过程,识别过程的输入、设计出高效合理的产品实现途径,分析它们对输出的影响,并对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以便对影响质量的因素进行改进和控制,以达到输出质量的提高。整个教学管理过程又由若干个具体过程所组成,且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如图3所示。

为使输出的质量达到课程结构设计预期的培养目标,符合行业人才的需求度,满足输出的人才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当控制教学服务过程成为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最重要环节。

2.基于DMAIC流程的六西格玛管理模型

该管理模型的最大特点,是针对每一个具体的教学服务过程所设计的以顾客为中心的六西格玛管理模型,如图4所示。

3.六西格玛提高教学质量的DMAIC流程应用

(1)界定阶段(Define):找准顾客需求

界定阶段是六西格玛DMAIC流程中的第一步,教学服务过程中应当明确过程输出的目标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通过顾客反馈系统或质量屋(QFD)从人才培养计划与课程设置、教学环境与设备设施、实践环节设计与实施、教师授课质量、教学服务质量,学生就业质量等进行分析,把顾客的关键需求进行多层次的演绎归纳,确保学校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及方法能为学生所接受并满足行业或企业的需求,从而不断阐释教学过程改进的思路和观点。

(2)测量阶段(Measure):对教学服务的水平进行衡量

通过对现有过程进行测量,分析计算现有过程中的缺陷数,将现有的缺陷数与目标期望(培养目标)值进行比较,计算出现有的西格玛改进数,从而达到零缺陷目的。

(3)分析阶段(Analyze):运用分析工具查找问题症结

该阶段通过对收集到的有效数据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明确主次影响因素,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为下一步制定改进措施做好准备。

(4)改进阶段(Improve):针对问题制定对策措施

根据分析得出的结果,运用有效的评价方法制定出多个改进教学质量的备选方案,并从中选出最优,然后拟定行动计划实施,同时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加以控制和防范,保障改进方案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

(5)控制阶段(Control):进行经验总结并实现标准化

通过对教学质量改进经验的总结,并将其过程整理后标准化,然后加以检测,以实现不断改进的成果。其主要工作包括:首先,教学质量目标体系的评价标准和方法要科学,且要与改进目标进行比较;其次,对教学质量改进过程中成败经验进行总结;再次,对实施过程中的改进方法、流程以及相应的细节等标准化的文件记录,作为以后参考总结的依据和标准;最后,是对教学过程进行抽样检查,并运用控制图进行质量监控,以发现新的波动源并进行持续改进,以保持顾客对教学质量的持续满意,从而达到课程结构设计所预期的培养目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找到新的路径,提供新的培养思路。

五、结论

通过在构建课程结构设计体系基础上,引入六西格玛管理理论中的DMAIC流程,教学服务工作者体验到了过程教学改进方案的全过程,同时也认同了其价值所在,其目的使得教学服务过程不断循环优化改进,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服务质量水平,为建筑施工技术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也为下一步教改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工作结构与职业教育课程结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5,(8):70-74.

[2]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22.

[3]简祖平,李振陆.以能力为本位构建高职课程体系[J].教育与职业,2005,(21):ll-12.

篇2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

我国当前对人才的需求不仅是高学历人才,更需要具有较强实践性、操作性的职业性人才,而现代学徒制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充分结合实践,能够为行业提供更多高技能人才,从而满足行业对人才的特殊需求,下文将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提出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点。

1现代学徒制与专业职业能力概述

1.1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基于学校、企业与行业实现深度合作,借助于教师、师傅联合教学模式组成的现代人才培养策略。从客观上来看,现代学徒制是基于中国古代的学徒制度以及西方的初期现代学徒制度发展转变而来的。英国早在20世纪的70年代就开始推广现代学徒制,该制度主要包括技术与职业教育计划、统一职业准备计划等等,在1994年,英国政府正式推出现代学徒计划试运行,并在2000年作为国家培训制度的主体制度类型,这个阶段现代学徒制也得到了全球化的推广与应用。在现代学徒制体系框架下,不但实现了教育体系与劳动力市场的巧妙匹配,同时也使得更多的劳动力有机会获得高等教育,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个人成长的需要,更是解决了长期以来技术型工人短缺的问题,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该体制当中,培养的目标是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通常采取学校直接与企业签订合同的方式来进行连接,充分调用资金、技术,满足人职匹配的问题。由于该制度的构建既可以满足招聘者的岗位需要与职业价值需求,又可以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帮助新劳动者快速融入工作岗位,所以有效推进了行业的发展进程。以现代学徒制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突出了教育的实践性,采取校企合作的模式,更是体现了以师傅言传身教为目标的教育科学体系,满足了新型育人的要求。

1.2专业职业能力

专业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某种工作时所表现出的综合能力,该过程需要学习者能够将自己已经掌握的各种知识、技能与态度融入情境中,通过迁移与整合实现职业工作目标。一般来说,专业职业能力主要依靠职业能力测试来进行综合判断,可以确定某个人是否能够胜任某项工作。职业能力测试在日常管理中又被称之为实操技术测试、职能倾向性测试等等。目前,国外针对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以职业能力培训机制为主,这些机制的应用使得劳动力综合技能水平获得了大幅度的提升,很好地解决了劳动力素质不高、高等教育覆盖不全面的问题,这些都为我国的高职院校教育引导工作提供良好的指导依据。在充分借鉴西方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机制的同时,我国的一些高职院校开始尝试案例教学、实训教学融入日常教学活动当中,借助于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长才干,满足教学的全过程控制需要。除此之外,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还需要突出多元考核评价的内容,以此来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业绩考核水平,指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知识与技能,满足职业规划与发展的需要。现阶段有关于专业职业能力的研究众多,除了有关于学生职业能力内涵与特征的研究之外,一些学者也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等方面进行研究,无论是何种研究结论,都明确指向一个结果,那就是只有解决学生专业职业能力培养问题,才能够确保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体系的效果,才能够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发展需求的人才。

2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实施职业能力培养,对于学生、院校以及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院校发展的需求

从院校发展的角度上来看,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开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工作,能够更好地满足院校定位。高职院校在现代教育培训体系中的定位是为社会输出大量、高质量的优秀技术、技能型人才,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与技能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职院校,要想提高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就必须要积极转变教学模式,更好地适应社会用人单位的发展需求,改善学生的就业质量与市场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需要做好行业与企业的内容融合,更要推进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借助于现代学徒制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道德水准高、综合职业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满足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培养要求。

2.2学生自身的需求

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上来看,近些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高等院校扩张规模持续增加,每年大量的毕业生涌入市场当中寻求就业的机会。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毕业生要想找到高质量的工作,就必须不断打磨自己的本领,提升就业能力,否则将会面临更为复杂的外部竞争压力,甚至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属于热门就业岗位,但是正是由于市场容量大,对于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要求才会更高。在日常学习中,借助于现代学徒制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角色,了解自己未来的工作模式,做好职业认同与准备,不但可以提升就业的效率,同时也能够指导个人的职业规划与长远发展,提升个人价值,进而达到回报社会、奉献社会的层次。

2.3社会发展的需求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我们不但需要巩固已经取得的建设成果,还需要一大批具有生产技术能力与操作管理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高职院校在我国的定位是培养专门技术型人才,通过在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中推广现代学徒制,能够很好地解决办学理念与特色的问题,通过积极转变办学模式,也有助于适应社会发展的阶段,推动历史的进程。另外,伴随着职业教育的社会关注度不断提升,传统的教学模式也不在适应于学生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这样的条件下需要尽可能避免课程教学体系与企业岗位需求脱离的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熟悉各种专业技能,从而满足人才培养的各方面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后,才能够更好地融入本职工作当中,确保就业质量与就业率,降低失业率也有助于改善社会环境,维持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

3基于现代学徒制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策略

3.1在工作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对于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在日常教学中除了需要突出理论知识的教育与引导,还需要强调实践教育,这也是现阶段高职教育中存在不足的部分。高职院校针对学生实施实践教育,主要包括技能、实训、实验等多个方面,在现代学徒制的基本框架下实施教学改革,则需要结合实践教学的流程与特征来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满足教学实践的要求。在现代学徒制度的模式下,许多实践活动需要借助于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在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扮演学徒的身份,借助师傅带领徒弟的一对一学习模式提升教学实践效果。除此之外,在学生安排顶岗实习模式时,则需要制定更为详细周密的教育方案与考核管理模式,这样就可以满足实训教学的适应性要求,让学生能够满足学徒制度的自我成长需要,进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

3.2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的课程培养一个很重要的培养目标就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学徒制培养模式也正是突出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所以两者具有很强的相关性。通过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等多种技巧的培养,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快速适应陌生的环境,也有助于满足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培训与操作能力客观要求。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实施综合职业能力培训教学,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企业内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定位需求。推广现代学徒制度,能够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突出教学目的与行业的特色,针对性的配置好师资力量与课程资源。从学校的角度上来看,则主要侧重了专业理论的额培养与专业知识的培养工作,确保实践教学的成果。现代学徒制的应用可以满足学生言传身教的发展模式需求,解决了人际交往、团队协作两个十分关键的技能因素,切实改善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了个人职业规划与发展的要求。教学实践环节中通过一线操作人员参与到课程教育引导当中,能够满足学生对于一线操作的直观认识,不但可以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也有助于改善团队协作综合素质,帮助学生适应了外部环境,提升了生活质量。在教育学习过程中,基础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却更为关键,要求做好实践教学各方面工作,切实处理好管理实践与工作技能的学习关联,不断提升个人综合职业素质,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发挥校企合作的规划发展定位与需求,另外一方面则能够突出实践教学的功能,满足基础知识定位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为社会输出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

3.3充分结合理论与实践,为学生发展奠定基础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工作开始尝试理论、实践相结合的途径,而多种尝试中,现代学徒制度是匹配度最高、适应性最好的模式之一。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才能够满足学生学以致用的发展要求。作为企业,则可以结合学校制定的培养方案来为学生量身定做教学模式与策略,同时处理好各方面的内容,强化引导工作。企业加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环节后,才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职业环境,在真实、高效的工作环境当中,学生的技能才能够得到锤炼。除此之外,由于更加关注综合能力的训练与改善,同样也解决了学生岗位控制与技能发展方面的问题,从而促进专业技能知识的养成训练,满足了实践操作与综合素质的提升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个人的发展规划,为其提升就业质量创造了条件。

篇3

关键词:建筑电气;设计与安装;节能技术

1引言

电气安装节能技术是建筑项目施工技术中不可或缺构成要素,在建筑电气安装中节能措施的应用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一大焦点,这就需要电气安装人员从多方面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节能技术的应用,注重设计中的各项标准,以科学技术作为支撑,从建筑电气节能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不断总结经验、提出解决方案。建筑电气安装节能技术尽管已有很大进展,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需加大对其的研究力度,逐步完善电气安装节能技术。

2建筑工程电气安装节能技术应用的基本原则

2.1实用性原则

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应用,不能只简单的为了满足节能需要,还必须达到实用性与具体性的要求。简单来讲就是在满足保证建筑物用电安全的前提下,结合建筑物的具体情况进行电气安装工作,确保每一个电气设备能够正常运行,对电气设备的功能也应全面的了解与掌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建筑安装电气安装,从而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业主对于舒适度与使用性的需求,提升业主的认可度与满意度。

2.2节能性原则

电气安装节能技术的应用,应以优化资源利用、节能环保为指导原则,从技能、环保多方面进行准确计算,从而保障施工设计的节能与实用性的有机结合。并且,电气安装节能技术使用前还应对可能耗费的资源进行精准计量,找出建筑电气中存在的漏洞,并进行分析,采用有针对性节能措施进行弥补,最大限度的降低能量消耗。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建筑工程电气安装工程的平稳有效推进。

2.3经济性原则

电气节能设过程中需对能源消耗及投资问题进行慎重考虑,使其在节约能源的同时,确保建筑电气设备满足负荷容量与电能质量要求。尽可能的选用节能设备,利用节能技术减少设备运行维护成本,投入最少的成本,保障电气建筑企业的正常运转以及人们的用电量的正常供应,通过应用有效的电气节能技术来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

3建筑电气安装的节能措施

3.1电气节能技术在动力与配电系统中的应用

供配电系统应的设计应该从整体上考虑,坚持具体化与统筹兼顾的原则,结合电气建筑工程特点与供电条件,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调节供配电系统网络结构,选择最佳供电方式,以经济化、系统化及科学化的供电系统提升供配电系统效率,从而提升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节约能源。建筑工程电气系统中最关键的施工设备就是配电变压器,供配电系统的节能设计主要通过它来实现。因此需要从变压器选择入手,优化配电变压器的运行方式。①选择配电变压器时,应对SCB10、S13、S11、等节能变压器进行首要考虑;②变压器低压侧网络,按照负荷分布与容量的具体情况,形成闭环网络,从而能够及时依照运行过程中的负荷状态及时对负荷开关进行切换,优化并联变压器组合形式,使电气负荷始终保持在的正常运行状态,减少电能的损耗,达到实现电力系统的节能;③尽量采用单独配电变压器对负荷较大的如建筑中央空调等电气负荷进行专供供电,在天气较为凉爽的时间段,可通过停运专用空调变压器,减少因能源消耗,降低电能转热能的损耗;④配电变压器的数量与运行方式的选择,最佳的就是采用建筑电气负荷与容量相适应的配电变压器,使变压器始终处于低耗工况区的情况下,从而保障供配电系统运行的平稳高效运行,达到降低线路电能损耗的目的。

3.2电气安装节能技术在照明系统节能

节能技术在照明系统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科学选取照明方式,结合照明区域具体情况,科学选取最为科学的照明控制方法。依据GPRS、Internet等通信方式,利用现场网络地址控制技术、总线控制技术等,采取多种“预设置”控制手段,通过完善的对于照明区域及时间段的光照度的科学管理,从而能够以最小的物力、资金投入来满足照明的需求,实现节能照明、智能照明和舒适照明。②合理选择照明光源,依据配光、效率色温、显色指数及使用寿命从等方面综合考量,结合建筑物的实际类型,挑选最为适宜、节能的灯具。灯具开关、附件控制设备的选择,最好需具备无频闪、高光效、低能耗等性能。想要选择最为合适的照明光源,首先需对灯具价格、照明光效、场所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从而保障所设计出的照明光源的科学性。③更新升级灯具控制方式,结合照明具体情况,最大限度的采用节能型的灯具控制方式,通过增加照明开关点或分区方式对灯光进行控制。如病房、卧房等室内场所,将调光开关作为床头灯控制方式更为恰当,而室外及公共场所,采用利用程序、声控开关、光电等灯具控制方式更为适宜(见表1)。

3.3节能技术在电气动力系统的应用

电气动力系统实现节能设计。首先需对电气设备负荷容量进行科学计算,选择最为恰当的电动机,并运用最为先进的该科技技术,如变配电就地补偿及中心集中补偿等。减少能源消耗,提高供配电系统的功率。此外还应充分考虑到电气动力设备的实际需求,选择最为恰当的如软启动、变频节能调速等节能技术。结合电机具体运行工况,利用控制设备如软启动器与变频器等,对电机输入电源频率进行自动调控,使电机设备始终在高工况状态下运行,从而在保障电机设正常工作的同时,减小设备开启时的电流,使得电气设备的所产生的消耗最大限度的减少。

3.4节能技术在智能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电子信息、通讯技术以及控制技术等智能控制手段的进步,促使建筑工程电气安装中设备系统也引入了智能控制技术,为实现建筑电气更加高效的监控管理。建筑电气设备监控系统性能与在技术的逐步完善与更新,达到了对建筑电气各类机电设备的全方位控制,实现了对建筑中包括照明、配电系统、系统空调等的动态的实时监控。智能监控系统的应用目的在于有效的避免无用的能源损耗,确保所有设备功能均能正常的发挥作用,对电气系统的节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能够实现对电梯系统、空调系统、制冷系统、与给排水系统的有效控制。提高节能效率智能照明控制系统,通过场景控制、定时控制、定点控制,以多样化、具体化的照明工作模式,有效地减少灯具的工作时间,满足了控制多点、定时及动态的要求,有效节约建筑工程中的电能消耗,促进资源节约型电气安装施工。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气安装是一项集自动化、智能化等复杂性系统工程,具体包括了多种设备与各个小体系,电气安装节能技术的应用能够优化电气安装,对提升电能使用效率,减轻电能消耗具有积极的作用。广大电气设计安装工作者应时刻保持节约能源的使命感与紧迫感,严格遵循电气方面的原则,将节能技术更好的融入与建筑工程电气安装中,时刻坚持提高技术与节能原则的统一,积极推广建筑工程电气安装节能技术,实现建筑工程电气安装行业环保节能的长久目标。

作者:何卫克 单位:汕头市顺达建筑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志强.建筑节能及其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07):371~380.

篇4

关键词:绿色;节能技术;建筑工程;施工;应用

建筑行业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并且会产生大量的粉尘与噪声,造成周边区域环境质量的下降。而应用绿色节能技术能够有效的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与普通建筑施工技术不同,节能施工需要对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以及资源使用进行不断的改进和优化,从实际出发,制定合理科学的建材使用方案,在不影响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这一方面的成本,使施工过程中的污染降低以及资源利用率的提高。绿色建筑设计的根本原则是实现自然、建筑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存,制定出对三方都有利的建筑设计,进而建造出舒适度高、环境污染小并且经济效益高的建筑。

1 建筑节能的现实意义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于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能源危机的到来使得人们开展重视对能源的保护与资源的节约。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便是可持续发展,现阶段随着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土木工程建筑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能源消耗与污染问题也在逐渐增长。据调查显示,现阶段我国每年新增建筑约占据世界每年增加总量的50%,其消耗了大量的能源。电力资源、水力资源等都属于建筑能耗的范畴,然而我国在这一方面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5倍,大量资源被浪费。现阶段我国的建筑节能在技g、经验等方面都与发达国家有所差距,存有造价高、收益低等缺点,其技术能力有待提高。“低碳节能”已经成为现阶段发展的方向,在规划城市建设时,应非常重视对土木工程建筑节能措施的研究和应用。建筑节能的前提是不影响建筑的使用功能,在工程设计时就加入相应的节能措施,如降低材料损耗、有效规划楼板和墙体厚度等等,以降低因取暖而消耗的能源。通过有效采取建筑节能措施,既可以降低能耗、节约资源,还能够保护环境,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的实现。

2 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要点

2.1 管理应用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要想实现绿色节能技术的有效应用必须要加强对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与应用,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要加强工程的管理工作,针对所涉及到的问题来进行科学的管理,如组织、规划以及实施等方面。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同时也可以确保绿色节能施工技术可以有效的运用到建筑工程中去,就要做好人员上的组织与规划工作,并严格按照施工中的具体流程等来进行施工,这样才能确保管理工作的效果,从而提高绿色节能施工技术的有效实施。

2.2 环境保护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尽量降低建筑工程施工污染的产生。在开展建筑物的施工工作时,常常会出现许多的空气悬浮颗粒物质,而这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人体在吸入悬浮颗粒后,就会直接对身体健康等方面产生出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就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处理好悬浮颗粒,提高对环境保护的效果。如在开展土方施工作业的过程中,就可以采取洒水或是覆盖等方法来进行相应的处理,控制好悬浮颗粒的出现。

2.3 材料应用

对于绿色施工技术来说,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节约的效果,最大限度的减少建筑垃圾,同时还要做好建筑垃圾的处理工作,这样才能确保环保与节能的效果。为了保证施工的质量,在开展材料选购的过程中,还要尽可能的选择节能与环保的施工材料,并满足可回收的功能。

3 绿色节能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科学应用

3.1 科学的设计建筑房屋采光

在建筑工程施工设计的过程中,建筑的采光设计直接影响着建筑居住的舒适度以及能源消耗,在房屋建筑内,照明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通过科学的设计房屋采光能够有效的降低建筑的采光能源消耗。采光技术是房地产建设过程中最常被使用的绿色环保技能。它指的主要是根据一定的技巧和方式将房屋对于大自然的光能进行充分利用,合理控制对电力的多余使用。现今社会,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采光技术也在不断的改变、不断的进步,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对自然光的收集上,还会因需设计光的强度和热度,以适应人们的更多需求。

3.2 科学设计建筑墙体结构

在进行建筑工程墙体施工的过程中,应当科学的设计墙体的结构,在传统的建筑中墙体结构单一,无法有效的节约能源。在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中,双层幕墙是一种较好的节能施工技术。双层幕墙主要是指在新建的房屋外剩下一个空气流通的体系,营造出屋里屋外空气不仅可以循环还可以进行缓存的环境。双层幕墙有很多优点,减少的大量工人和机器的使用、可以自动排除太阳光带来的光照,最重要的是实现了上述材料循环利用的理念,既实用又环保还减少了资金的浪费。

3.3 重视对环境的保护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现代的房地产建设施工在对于资源节约、人体安全、环境维护上做的很优秀,但是在污染气体的排放和固体垃圾的堆放上做的很差。关于人员的日常管理、施工的声控环境,我们在建筑过程中做的十分完美,但对于施工剩余的废物却做的不好,严重造成浪费。工地剩余的废物主要出现在现浇结构设计的环节,我们建筑设计的重点,应当放在合理分配上面,杜绝相关垃圾的出现。拆掉的房屋琐碎、施工中多余的琐碎、装修中的琐碎、等都占据了所有施工垃圾的大部分,因此需要在更多方面做到更新。关于声音方面的环境保护,不容置疑要选择低音量的施工机器。电气焊接这方面可以使用无声或化学剂来改变。

3.4 节材与材料利用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应当科学的选择建筑施工材料,并且还要加强材料的节约利用,实现材料的最大化利用。对于施工场地暂时的建设,不仅在数量、配置上做了调整,也更在注重安全防范,达到视觉的享受的同时,提高经济实用型能。更重要的一点是,开始的准备工作要做的全面,搜集最利于节省材料的新型技能、机械、流程等,例如现今社会上流行的管件合一支撑体系。除了上述所说的,我们还要尽可能的做到全方位面面俱到。不仅要在施工建设的设计规划上采用最优的战略,还要在施工过程中进行严丝合缝的推动流程,按部就班的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效果。

3.5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在建筑施工中,也需要消耗大量的水Y源,对此应当尽量实现科学的利用,尽量节约水资源。总的来说,我们还需要在自然水的利用上积极采取措施,实现自然水的大量回收。在建筑环节中有很多需要用水的步骤,工作人员要做好环节的衔接,加强安全水的回收措施。建筑环节的水量使用多少取决于建筑的设计步骤,我们的设计人员要尽量采用合适的设计工艺,减小对水的需求。关于井口环节降低用水量的使用程度还是可以发展的,需要我们做的就是做好准备工作:井点的遍布范围、用量等为关键。做到系统的全面的统计用水量,还要做好细节的关注点,将平白无故水源的浪费降到最低。

4 结语

当今社会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求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降低环境的污染,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应用绿色节能施工技术能够有效的降低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能源消耗,降低建筑工程施工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实现绿色发展。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利用绿色节能技术能够有效的降低资源的损耗,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从而确保建筑刚也的持续稳定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柳聪娟.新型绿色节能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6,16(05):102.

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节能技术;应用;质量;验收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筑行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支柱。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生态环境和资源环境的恶化让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意识到,人类创造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不应当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加快节能技术的创新、拓展节能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渠道是建筑行业在新的时期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

一、建筑施工中节能施工技术的重要性

能源是国内经济继续发展的根本,这与日益严峻的能源枯竭,尤其是很多诸如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面临枯竭的窘境形成了巨大的矛盾,阻碍着社会进步。所以,实施并推广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

(1)建筑施工中节能施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不但能够促进建筑工程行业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也推动了建筑工程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2)建筑施工中节能施工技术是跨学科、跨行业、跨系统的综合先进技术。其节能技术的实施不仅涉及电子信息、机电设备、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学等众多领域、学科,而且还与行为科学、人文科学、经济技术等存在着不可分开的关系。

(3)建筑施工中节能施工技术重点强调了对于新能源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例如光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循环利用的资源,节约或者降低对于传统能源的使用。

二、建筑工程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

由于对建筑节能施工技术的研发起步较晚,再加上目前新兴节能技术的成本较高,其大范围的落实还是存在一定难度,整体效果不够理想。尽管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经过20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发达因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当前在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中比较常用的节能技术有以下几种

1、保温墙体施工技术

墙体保温技术在建筑技能施工技术中

占首要位置。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在墙体的外部或者内部设置保温层,内置保温层操作较为简单,但保温效果较差,若将保温层外置会相应的增加建筑造价成本,并且黏性也会有所降低,但可以节约建筑空间。一般情况下,我们采用抹灰的方式施工保温层,但施工技术会因施工方法和保温材料的不同而不同。通常情况下,在施工前要验收保温砂,避免使用质量不合格的保温砂。施工时从上往下均匀涂抹,并做好以下几点:(1)湿润、清扫基层表面;(2)按照设计标准画出线条;(3)抹灰的厚度控制在10mm左右,并且第二轮的涂抹要求底层有一定的厚度之后才能进行,切忌水洗进行养护;(4)在墙体外侧设置保温砂浆的时候必须保证工程技术措施要做到位。

2、屋面施工节能技术

按照屋面施工的步骤和顺序,有以下几个方面:

(1)架空隔热屋面。架空隔热是一项对技术要求较高的工作,首先,进风口与出风口的位置必须正确,分别设立在架空屋面的正压区和负压区。其次,隔热层隔热效果的发挥,主要是通过气流的流动来实现,所以在铺设架空板之前,要保证屋面的洁净度,对杂物与灰尘进行清理。最后,架空板的铺设,必须平整,位置必须牢固,板与板、墙体之间的缝隙要用水泥砂浆进行填充。

(2)保温隔热屋面。首先,要保证保温层的质量需要各种工艺材料的配合比必须准确。其次,板材之间应尽量平整、缝隙之间应该用黏结材料予以固定。再次,对于松散的材料要分层进行铺设,要进行压实,表面应平整。在完成以上任务后要对整个架空层的完整性以及气流的畅通性进行检查。

3、幕墙门窗节能技术

外墙节能的核心是房屋的密闭性以及门窗框材料的传热系数。不同材质传热系数不一样,但相比较而言,塑料的传热系数较小,因此塑料单门窗双玻璃具有很高的性价比。通常情况下,在安装幕墙以及门窗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安装前,检查材质的质量以及其各项性能指标;(2)做好规划,避免扇与窗和扇与扇之间的产生漏气现象;(3)在幕墙、门窗以及其周围的交接处应用弹性阻尼材料来填补;(4)在注入密封膏和粘贴密封条时应保持注入地方和刷子清洁干净。

4、太阳能施工技术

现如今,新型环保能源太阳能已经在我国的建筑行业中得到广泛使用。太阳能的功能主要包括照明、聚集温度和采集光线等。此外,太阳能即使经过使用,也没有消耗,没有污染,最适合在建筑中使用。但现实生活中,因为各地气候的差异导致阳光照射强度也存在很大差距,使得太阳能施工技术只能在阳光照射强度较大的地区使用。

5、绿色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

伴随人类环保意识的加强以及传统能源的日趋匮乏,建筑物的设计制造更加倾向于使用绿色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水电能、风能和地热能等)。虽然水电能的污染较小,但是因为利用广泛出现了较大的电力缺口,所以难以更多使用。在建筑施工中,太阳能主要用于太阳能热水器,由于太阳能发电成本太高,所以难以大范围推广使用。但是太阳能热水器可以满足用户的日常热水需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的话,可以说是节约了其它资源。此外,地热资源因为其清洁廉价正逐渐受到重视,主要是通过地源热泵抽取地壳深层的热水,然后冬季用于取暖,夏季用于制冷。

二、建筑工程节能施工技术的质量验收

无论是对何种工程节能技术进行质量验收,查看现场的施工效果都是其中最直观的一种验收方法,除此以外,对施工记录和复验报告进行检查也是重要途径。针对施工技术的不同,每一项工程的质量验收又存在着差异。

1、墙体节能工程的质量验收

一个合格的工程一般都要满足以下几点:(1)墙体节能施工所选用的黏结和保温材料是否符合相关规定。(2)墙体节能工程的施工是否是按照通过审批的方案进行。(3)墙体主体工程的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是否满足质量要求。(4)外墙体保温技术中,对建筑物的防震缝、伸缩缝的设计是否符合要求;隔热断桥保温技术中,是否对墙体出现的脚手眼、孔洞进行修复完善。

2、屋面施工节能技术质量验收

对屋面节能技术的质量验收要注意:(1)保温隔热材料的导热系数、密度以及压缩强度都应当符合设计要求。(2)保温板材应该清洁干净、板材与板材直接的铺垫应当严密、安装牢固。(3)隔热层表面应当设置保护层,增加其防潮性能。(4)天窗坡度和坡向的设计应该正确,并且密闭性能优良。

3、地面工程节能技术质量验收

地面节能工程验收要注意:(1)节能工艺施工以前应当保证地面基层平整。(2)隔热和保温材料的性能应当满足设计要求,例如厚度、导热系数、密度压缩强度等。(3)保温层应当分层施工,层与层之间,保温层与基底之间应该缝隙严密。

4、门窗节能施工技术质量验收

(1)门窗框、门窗玻璃、密封条的安装必须正确,符合设计方案要求。(2)安装材料的系数必须满足其遮阳、传热性能。(3)安装选择使用中空玻璃,玻璃的密封性能和中空层的厚度应当符合设计要求。(4)外门窗框的密封与保温技术应当满足设计要求。

结束语

在我国的能源面临日益紧缺的形势下,实行建筑节能势在必行。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对建筑进行合理的节能,不仅促进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对环境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建筑节能是一项融入了多学科的综合性的技术,应该将节能理念融入到各个环节中,提高节能的技术水平,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高职学生 综合职业能力 考核评价

[作者简介]张亚英(1968— ),女,河北石家庄人,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建筑施工;张丽丽(1972— ),女,黑龙江鸡西人,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建筑施工。(北京 10004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PHR20110843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188—02

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的弊端逐渐突显,成为制约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不利因素。高职教育应更新考试观念,变革考核评价模式,在结合现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前提下,围绕行业企业所需的岗位职业能力,参照企业评价标准,重构综合职业能力考核评价体系,引导高职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

高职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培养体系的主体内容,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确定高职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用人单位的需要、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高职院校自身的实际状况。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工作在生产第一线,与其他专业不同的是,每天要和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比如甲方、监理、施工单位项目部各部门以及劳务队的人员,要使自己的工作顺利开展,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另外建筑行业是艰苦行业,搞好一个建设项目,需要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在施工工地,建设者常常要风餐露宿,战高温抗严寒,加班加点,所以还要有吃苦耐劳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因此可将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总结如下:(1)专业能力。包括识读施工图的能力、施工现场组织和管理的能力、参与施工图纸会审及工程招投标的能力、工程质量进行检验的能力、施工资料的编制及整理能力、编制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能力、编制建筑工程预算的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和其他专业相关能力等。(2)学习创新能力。包括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能力、拓展专业领域的能力、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等。(3)沟通协调能力。包括书面表达、口头表达、情感沟通的能力和人际协调、团队合作的能力等。(4)个人素养。包括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职业行为模式、自我身心调节的能力。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考核评价体系设计

1.制定考核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学生综合职业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要坚持以下几个指导思想:一是要力求现实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二是以满足行业企业需求为前提,着重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身心素质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三是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学生自我评价与互评、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2.评价组织机构及分工。评价的组织机构为院、系、教研室三级,成员有教学院长、教务处、质量监控中心、教研室教师和企业专家及学生的校外指导教师。由建筑工程系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负责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考核评价的组织、协调、落实工作,并指定专人操作,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系辅导员、班主任协助做好学生评价工作,对学生评价进行必要的宣传和教育。

3.考核评价体系设计思路。(1)建立与评价体系相适应的岗位技能模块化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设计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便于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价。(2)引进企业人员参与制定相关评价标准。引进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参与制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评价体系。结合学生就业岗位,参照建筑行业企业对员工的评价机制确定评价指标,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根据行业技术发展动态和社会需求的变化适当调整。(3)注重评价的多样化与规范化。注重成绩评价的过程化,考核方式的多样化;组成由学生、企业、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应与建筑行业权威机构的职业测评相一致,体现其职业导向作用和有效性,各指标的权重应向学生公开,实现评价过程的规范化。

4.评价内容及方法。评价内容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几种主要就业岗位的专业能力、学习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个人素养。根据各个就业岗位的工作特点分别设计分值和权重。专业能力分值是由各岗位所涉及的几门课程的综合成绩而确定,权重数由学校教师组(主要成员为教研室教师和企业专家)讨论而定,其中专业核心课程所占比重较大,专业基础课程也占一定权重,根据不同岗位的职责要求确定出各门课程所占权重,具体到每一门课程所有环节的考核内容及权重分配,由任课老师牵头,教研室讨论确定。学习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个人素养的考核比起专业能力考核更难以量化,在评价中要采取多种可行的模式,可以结合建筑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参照企业的岗位职责,设计相应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分别模拟技术员、施工员和资料员等角色,解决现场实际问题。考官主要是来自企业的相应岗位人员;也可以根据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由校内外指导教师打分。

5.评价指标的建立。以施工员、技术员和资料员三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为例,对其对应的能力进行的权重分配。(1)施工员岗位负责施工现场的全面管理,涉及人员、机械、材料调度等诸多环节,每天要和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沟通协调能力至关重要,权重要大些,为0.4。其他能力权重相对较小,专业能力、创新能力、个人素养权重依次为0.3、0.1、0.2。(2)技术员岗位的主要工作是日常技术管理,专业能力涉及课程较多,要求专业知识全面,因此专业能力权重较大,为0.5。其他能力权重相对较小,创新能力、沟通能力、个人素养权重依次为0.3、0.1、0.1。(3)资料员岗位的工作主要是依据设计图纸、施工规范和验收标准,做好资料收集、整理、归档、上报工作。资料员要和项目部技术、质检、安全、材料采购、试验、监理、业主、质监站等部门打交道,而且不少建筑企业要求新毕业生从资料员的工作开始进行轮岗,便于学生熟悉各个岗位和工作流程,所以专业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占有较大权重,分别为0.5、0.3。创新能力、个人素养权重较小,均为0.1。

6.评价实施。(1)专业能力考核采取由下到上的方式,首先专业课教师制定出详细的考核方案,负责形成性考核,教研室组成考核小组审核参加部分核心课程的终结性评价,根据所涉及课程的考核成绩所占权重,计算出不同岗位对应的专业能力分值。(2)其他几项能力的考核由教研室牵头,邀请教务处、教学督导处人员和企业专家参与,结合建筑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设计综合性的项目和任务,按岗位对学生进行考核。(3)按照权重分配进行逐项逐级汇总,计算出每一位学生针对几个不同的就业岗位所具有的职业能力分值。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评价引入了行业企业对员工的评价机制,设计出由学生、企业、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对学生专业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身心素质进行全方位评价。评价体系的建立一方面可以检验教学效果,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评价指标导向和评价信息反馈,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明确预就业岗位,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旭,付维洁.浅谈校企结合教学质量“双评价”体系的建立[J].价值工程,2010(7).

篇7

专业建设是高等院校的核心内容之一。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其建设水平是衡量专业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进展。然而,在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却远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这严重地制约了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然而,从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情况来看,许多高职院校在教学中仍然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并没有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可见,高职院校课程标准建设是学校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这给教学过程中如何配置教学资源、如何组织教学、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造成了极大的麻烦,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具体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实施建议及评价建议,体现该课程期望学生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它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量度教育的准绳,量度的是学生所掌握知识和所具备能力的质量、教学的质量、教育系统的质量、评价的质量等等,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及对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的特定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阐述的一种课程文件,是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课程标准作为规范一门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是联系课程计划与课堂教学的中间桥梁,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连贯而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对教师的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对课程质量有重要影响,它与教学大纲既已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又存在很大的不同,主要的区别是:教学大纲主要任务是指导教学工作开展,是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制定的指导性文件,而课程标准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制定的标准规范,是学生接受教育后应达到的具体教育质量指标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等。课程标准的缺失使得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和课程模式以及方法很难在实践中落实推广、课程难于规范、难于提高整体教学效果与效率。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上都有了很大的转变与提高,现如今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经成为了主体,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变化和价值评判都要引起重视,使学生从被动变成主动学习。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必须努力去做。

1 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标准制定的必要性

首先,制定课程标准是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教育,在促进个体的发展的同时,培养出与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所从事的专业无论是素质还是职业能力都要过硬,要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上要成为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学体系应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紧密挂钩,而现实中由于教学设施、实训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限制,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授课方式与普通本科院校并没有多大的区别,甚至照搬普通高校本科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无法训练出学生们的职业能力,很不适合高职院校的学生;另外,由于教材反映的滞后性,一些在职业工作中采用的新知识、新材料、新工艺在教材可能没有被编入,而一些早已过时的或已很少在工程中应用的知识却仍然出现在教材中(比如建筑装修中的石材湿贴法),容易导致教学内容与工作实际脱节,造成课堂所授知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多大的帮助,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制定课程标准是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员,建筑业也因此成为了不折不扣的热门行业之一,很多高等院校也看到了这一点,因此大量扩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但由于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缺乏充分的了解,很多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与专业要求不相符合,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课程内容的选择与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相去甚远。很多院校原来并没有开设建筑工程技术这一专业,既没有足够的专业教师,更没有相关的教学经验、场地和设备,专业教学管理人员对专业可以说一窍不通,对教学计划的制定只能照搬照抄一些网络资料或其他同等院校的做法,甚至还模仿普通高校本科的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没有突出能力培养的要求,理论性知识安排过多,而实践性课程安排过少,即使安排了也无法真正有效地实施而只能做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对实际生产的仿真性内容和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几乎为零,一些学校从人才培养方案看,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看似比较合适,但由于实训条件、师资力量等的制约,真正操作时与培养方案大相径庭,事实上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产和行业的实际需求无法对接,从而给学生造成一种学习无用的感觉,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较低。许多教材内容都没有及时更新,一些新知识无法在课堂上讲解,使学生不了解社会、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技术前沿。

另外,一些学校教学缺乏规范化,教师上课的随意性很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目前市场紧缺的专业之一,教师的缺口往往较大,需要社会支援大量的师资力量,一些学校虽然制定了专业课程计划,但课程教学基本是专业教师根据本人工作经验结合教材确定课时,并通过课时选择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缺乏统一的依据和基础。虽然我国已制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并列举了每个专业的参考课程,但各院校课程名称仍不统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实施过程和最终效果大相径庭,效果和标准也不明确或无法考核。

再者,课程标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转变,带动了教学方式的巨大转变,教学过程由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整个教学过程更注重学生的情感变化和价值评判,学生的学习也因此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同时,这一转变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老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应具备相应的工程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去设置教学情境、实践项目,从而促进教师教学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提高;课程标准为教学双方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依据,是衡量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它对课程定位、课程目标与任务、课程的知识、能力、技能的范围和深度以及结构体系、课程评价标准、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课程教学资源等提出具体要求,课程标准规定课程要达到的标准。

最后,课程标准是课程评价的依据。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学习成绩采用百分制的总评成绩方式来评定,这与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目标不相适应;而且成绩评定主要采用单一的闭卷笔试方式,无法检验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无法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的实际掌握和灵活运用程度,也不适合检验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与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者,考核体系偏重于评价学生对老师所教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思维能动性和应用的创新性,不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职业再发展能力得不到提高和培养。课程标准给出了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和素质等方面应该达到的具体标准,在考核学生的能力方面注重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的统一,把原先单一的考试评价变为考试与考核结合的多元评价,学生也因此由被动应试转为主动参与考核,将结果式考核变为分阶段分层次的过程考核;在教学评价方面将静态教学评价变为动态评价。因此,它是课程评价的重要依据。

2 以能力为导向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标准开发的思路与方法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课程标准是落实教学计划、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现培养目标最基本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是选用和编写教材、组织教学、教学管理、教学质量评价和人才培养评估的重要依据,也是指导学生学习、制订考核标准的指导性文件。因此,课程标准制订得是否科学、严谨、实用,关系到高职教与学的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教育所培养的是生产第一线直接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职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内容等课程要素符合生产一线的实际技能和能力培养要求,能够得到企业的认可,充分体现其职业性,同时,还要能及时反映生产第一线的变化,具有动态适应性。

2.1 课程标准开发思路

基于建筑物形成过程的特点,该文提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出发,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开发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开发首先要体现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还要体现出教育层次的“高等”性,因此,在制定高职教育的课程标准时,应该首先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以职业能力标准作为构建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基础。

2.2 课程标准开发方法

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按图1步骤来建立高职课程标准。

3 结语

篇8

关键词:节能技术;建筑节能;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TE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据官方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城乡建筑面积将会进一步扩大,建筑能耗也将会变成一个庞大天文数字,但是就当前所采取的节能措施来看,还远远达不到节能的需求。在对建筑工程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气候条件,对建筑进行合理的布局、确定建筑的朝向,对建筑的形状、间距、层高等问题进行严格的设计,在建设过程中要选用新型的建筑材料和保温隔热材料,还要对建筑周围的环境进行绿化设计,通过种种措施以减少建筑的耗能,达到建筑节能之目的。

一、采取建筑节能措施的现实意义及其重要性

虽然我国一直以来都号称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相对于我国的13亿人口来说应当算是资源贫乏的国家,再加上建筑业本身的飞速发展,现有的能源日益枯竭,远远达不到其发展的需求。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能源的消耗量每年都在急速的增加着,再加上建筑用原材料生产所消耗的,那么光建筑所消耗的能源就占了差不多全国能源消耗量的一半,如此巨大的建筑能耗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承重负担。我国建筑节能仅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较大,由此可见,建筑节能已经逐渐成为有效解决能源危机的必要手段。全面实行建筑节能措施可以缓解我国能源供应不足的现实问题,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对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和利用率,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建筑节能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能源是十分紧缺,这已经严重制约到我国的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总的水能煤炭等资源相对丰富,但是人均量却十分少。并且可开发和利用量是十分有限,远低于世界平均值,对于石油和天然气以及其他宝贵能源,其人均值就更低了。这些不可再生的能源我们不能将其挥霍,不能竭泽而渔。现在节约能源可以说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在建筑中利用好节能技术,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

2、环保低碳的需要。近些年,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对环境的保护,现在资源的开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世界发达国家对节能减排的呼声越来越大。在我国环境污染同样也很严重,工业生产排放出来的颗粒物以及碳、氮的氧化物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并会造成环境的酸化。并且二氧化碳的积累,也将会导致地球气候产生重大的变化。随着我国城市和城镇建设的迅速发展,生活和生产用能将会不断地增加,并且向大气中排放的污染物也急剧增长。当前的环境形势严峻,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当前的住宅建筑应实行节能减排技术,来实现对环保和低碳的要求。

3、改善建筑住宅环境的需要。随着现代建筑的快速发展,安全舒适的建筑环境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一个温暖的环保的建筑环境是大家所向往的。当今的资源相对紧缺,建筑节能日益重要,当前的建筑住宅节能技术不仅应该满足安全舒适,还应该满足对能源的利用率高且耗能少。

二、建筑节能技术的分类分析与研究

一般情况,建筑节能的技术可分为两大类“主动式技术”和“被动式技术”。主动式技术是指利用外部能源输入和机械设备来控制改变环境状况的技术。“主动式技术”是以工业革命以后蓬勃发展的科学技术为背景的,占据主流地位的设计理念。在建筑节能的形式下“主动式设计”也在坚持做着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例如更加节能的空调及通风技术、可以直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或热能的太阳能技术或是更好的维护建筑结构的新性能,等等。在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的形式下,建筑设备厂商更加支持“主动式技术”的发展。被动式技术是指在建筑物上施以一定的建筑技巧和措施,不依靠机械设备节约能源而利用建筑自身适应自然条件来节约能源的设计方法和理论,如“生态建筑学”、“气候建筑学”等。这便要求建筑师充分理解建筑环境地理状况,如地形、地貌、气候、植被、风向等,对传统建筑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加以学习并继承,采用降低成本、降低造价或是适当造价的技术组合及材料,这既能经济节约,又易于普及,尤其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相对于“主动式设计”来说“被动式技术”更经济实用,且符合建筑技术发展要求。

三、建筑节能技术分析与研究

建筑节能技术要首先在住宅建筑的设计及新型节能技术的应用上来体现,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和因素,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设计出具体的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当今建筑节能材料种类较为单一,节能材料的价格较普通材料要高很多,新型的节能材料、新的节能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是当今节能建筑发展的需求。

1、地源热泵技术。地源热泵是由地热能交换系统、水源热泵机组、建筑物内系统组成的供热空调系统。它是利用地下水或地表水、岩土体这样的低温热源,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如电能),实现低品位热能向高品位热能转移的热泵空调系统地源热泵系统。此种技术能够更好的适用于我国对冷热有需求的大部分地区。以地源热泵系统为楼宇空调系统,其使用费用低,每年使用费用可节省30%左右;地源热泵的运行效率要超出传统空调系统运行效率的40%~60%。可以说,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和应用前景。

2、内遮阳节能技术。内遮阳节能技术就是在建筑物内部利用遮阳来节能的技术。具体的说,它是通过光照的调节改变来影响室内的环境,比如:当夏季来临,温室内温度攀升至一定值时,关闭部分遮阳保温幕,以保持温室内需要的温度。冬季,夜间如果温室内温度持续下降到一定温度时,关闭遮阳保温幕,由于内遮阳保温幕有效地阻止了红外线外逸,所以它减少了地面辐射热流失,减少了加热能源消耗,保持温室,大大降低了温室运行成本;在白天则可打开遮阳保温幕,使温室充分采光。

3、辐射吊顶技术。其是水源辐射空调方式的代表。一般来说,水在特制的吊顶板通道内流通,使吊顶板降温或升温,吊顶板表面再通过对流辐射给室内降温或升温,从而达到通过吊顶板的表面温度控制室内温度的目的。它具有经济适用、简单易懂、操作方便、绿色健康、轻松舒适、节能效果好等特点。

4、屋面节能技术。屋面直接接触室外冷空气,如果保温不好,会造成较高的建筑耗能,必然造成顶层和底层房间散热器数量过多,这对于节能和采暖系统的运行都是不利的。屋面节能技术就是通过有效的技术方法使建筑的顶层具有节能功能,具体有两种方法,第一是在顶层的结构面与装饰吊顶层之间做保温层。第二是在建筑顶层结构层上面进行绿化或者安装太阳能板。另外还可以使用带有通道的屋面,通过通风道,使风流动带走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篇9

关键词:土建工程;建筑节能;施工技术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energy consumption accounted for 25% of total social consumption to 40%, is an energy guzzler. 80's of last century, China's relevant departments have begu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of building energy saving, and formulated a series of technical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in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based on the thermal insulation wall construction, insulation layer construction, the installation of doors and windows, insulation roofing construction in four aspects, discusses how to do well the construction of energy-saving work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of civil building.

Keywords: civil engineering;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74

一、土建工程建筑节能施工的意义

民用建筑施工节能技术的意义是重大的,它对建筑节能技术的直接应用、对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与创新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也可以间接地推动整个建筑行业技术水平的发展。民用建筑施工节能技术的应用,可以降低施工成本,节约对传统能源的消耗,转而多利用各种天然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建筑项目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是十分可观的。

建筑施工节能技术包括两方面的层次:一是传统的建筑施工技术层次;二是节能技术层次。如何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发挥作用是一个摆在建筑行业的重要课题。这两者的结合属于交叉学科,包含了许多知识与理论的应用,并且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十分紧密,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各自的效能。

二、土建工程建筑节能施工的现状

我国的建筑节能技术工作开展的比较早,经过三十多年的经验总结,我国在建筑节能领域也形成了一套适合自己国情的框架体系。我国针对建筑节能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要求新建筑严格执行节能行业标准,否则在建筑施工图审查中无法通过;二是针对一些老旧的建筑进行节能改造,节能改造包括北方建筑的供热改造和南方建筑的遮光改造等。

可以说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取得了不小的进步,然而人们对建筑节能的关注多放在节能技术的应用上,而如何做好节能建筑的施工却容易得到人们的忽略。目前,在施工节能领域的现状是尽管有通过节能审查的建筑施工图和国家要求的各种节能条例,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往往还是不注意节能建筑的施工效果,造成节能建筑在施工阶段效果变差,节能建筑不节能,使前期花费的精力都徒劳无功。因此,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一定不能忽略施工阶段的节能,加强建筑施工节能技术的应用与控制,才能真正地促进我国建筑节能行业的发展。

三、土建工程建筑节能施工的措施

1、保温墙体施工

保温墙体施工中,应先按照传统的墙体施工技术要求和节能层敷设的要求进行墙体的施工,之后在施工完毕的墙体上敷设各种材料的保温层,以达到要求的保温效果。保温墙体一般采用空心砖砌筑,在砌筑过程中,应注意使空心砖的空心方向顺着墙体的纵方向,避免将孔洞留在墙体内外,产生透空现象。为达到良好围护的效果,空心砖墙应是一个整体,不应随意将砖凿洞或破开。如果有管线穿过墙体时,应采用预埋套管的做法,并用水泥砂浆将套管与墙体之间的空隙填充密实。空心砌块的灰缝之间应按设计要求进行砂浆的填充,从施工角度确保其强度与节能效果达到要求。

2、保温层施工

等墙体施工完毕后,可以进行墙体保温层的施工,它是达到建筑节能效果的重要保障。墙体保温层有内挂和外挂两种,从节能效果来说,外挂的保温层节能效果比较好,但其敷设面积要大,而且在外面的话,其粘接性比较差,在风吹雨淋的环境下,易发生剥落和渗水,其耐久性也较差。施工时应根据不同的保温层材料选择不同的施工技术。

保温砂浆。一般轻骨料的保温材料,如聚苯乙烯颗粒、浮石、火山灰等多以水泥砂浆按一定的比例混合,抹到墙面上形成保温层。抹灰砂浆保温层的施工应在墙体的抹灰基层和防水层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并不应破坏门与窗体的保温层,应保证施工温度≥5℃,在夏季施工中时应注意采取降温措施。保温砂浆施工时应注意从上而下依次进行,施工时先将基层清理干净,并用水湿润。为确保砂浆涂抹的面积准确,应事先在涂抹部位用弹线器弹出水平线。门窗洞等部位应用砂浆抹出宽度为50mm的护角,为保证厚度应以每次10mm的厚度依次进行涂抹,避免局部过厚或过薄。砂浆涂抹完毕后应注意保温,但不能用水冲,在硬化未达强度要求前切不可振动与敲击,防止砂浆脱落。

干挂施工。干挂保温材料的施工速度较快,保温与防水效果都较砂浆涂抹的效果要好,但其造价较高,一般更多地应用于公共建筑中。干挂保温材料施工时应考虑地震、温度、雨水和耐久性等多方因素,在施工中应特别注意锚挂点是否牢固可靠,金属构件在安装前一定要注意防腐问题,避免干挂保温材料长期使用而发生脱落。

保温板。建筑保温产品的发展速度较快,目前在市场上还可以选用墙面粘接保温材料的施工方式。保温材料多为板状结构,其材料有岩棉板、玻璃棉板、珍珠岩板、挤塑聚苯板、水泥聚苯板等,它们均采用水泥砂浆、化学粘接剂或锚固件与墙体进行固定连接。由于复合保温板的保温效果好,施工方便,受到墙体保温施工人员的欢迎。保温板的敷设方式也分为内置和外置,粘贴施工工艺对基层的处理方法与保温砂浆的要求类似,而锚固的施工方法要求与干挂相类似。

3、门窗安装

门窗是建筑的主要通道,其隔热效果是建筑保温效果的关键之一。一般来说,选择木制或塑料门窗比钢、铝门窗的保温效果要好30%左右,而双层玻璃比单层玻璃的保温效果也要好许多。为了使门窗能达到预期的保温效果,在施工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门窗安装前应检查其抗风压性、空气雨水渗透性;安装门窗时应反复检查框角的垂直度,是否变形和缝隙超标,密封要严密;在门窗的安装缝隙间应用密封膏进行填充,防止出现缝隙;门窗与建筑的土建结构如墙、梁、柱等相交接处,必须用水泥砂浆填充密实;在墙外部的部分,缝隙的填充应结合建筑的外立面装修进行处理,做到防水透气;在用密封条或密封膏处理门窗缝隙时,应注意先将门窗缝隙内的灰尘清理干净,并在保持缝隙干燥的情况下再进行施工,以保证施工质量。

4、保温屋面施工

保温屋面的施工也是建筑节能的一项重要方面,保温屋面实际是在一般的屋面防水层)上面填充了一些保温材料,如加气混凝土块、水泥或沥青珍珠岩板、水泥聚苯板、水泥蛭石板、聚苯乙烯板等,还可以利用混凝土浇筑珍珠岩、蛭石、陶粒、浮石、废聚苯粒、炉渣等材料,以达到相应的保温效果。保温屋面施工时一定要注意不能破坏屋面的防水层,以免对建筑屋面的使用功能造成影响,同时由于屋面保温层材料有一定的自重,在建筑结构设计时应一并考虑保温材料作为建筑的竖向荷载,加强结构设计。屋面节能的原理同墙体节能一样,通过改善屋面的热工性能阻止热量的传递,因此屋面节能关键在于:①屋面保温层不宜选用密度较大、导热系数较高的保温材料,以免屋面重量、厚度过大;②屋面保温层不宜选用吸水率较大的保温材料,以防屋面湿作业时因保温层大量吸水而降低保温效果,若选用吸水率较高的保温材料,屋面上应设置排气孔以排除保温层内不易排出的水分。

四、结束语

综述,我国的建筑节能施工是以墙体、门窗和屋面的保温施工为主体,多方面运用各种保温技术和保温方法来实现的。由于建筑节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密切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建筑节能施工中,必须做好施工组织协调,同时施工人员应不断学习建筑节能施工新技术,以确保我国建筑节能行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芝烈:《外墙保温是建筑节能的关键》[J]广东科技,2008(06).

篇10

关键词:工民建筑;节能施工;工程;技术探讨

引 言

建筑节能是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十分关键的结构,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有着非凡的意义。伴随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建筑环境在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条件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能源,能源危机形式不容乐观。特别是近些年来,由于能源的短缺,制约着建筑行业进一步的发展。因而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已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建筑节能对于循环经济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环境保护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对建筑节能施工技术的运用及质量验收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我国工民建筑节能施工技术应用的现状

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能源的需要与日俱增,全国乃至全世界面临的能源危机也越来越剧烈,图1为目前建筑能耗比例图,从图中可见建筑使用能耗主要包括采暖、通风、空调、照明、炊事、电气等方面,因此为了降低建筑能耗,需从这些方面出发进行节能处理。

2 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应用的意义

在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应用有着巨大的意义,且随着能源危机的出现、不断加深及世界范围内阶段性的能源紧缺,社会生活的各领域相继向节能环保方向发展的趋势越来越高涨。同时我国节能技术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已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及支持。换句话说,节能技术的应用是为时代要求和经济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的。

促进环保节能材料的研制开发和推广应用:

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绝不是单一技术种类的表现,而是引起发建筑施工其他技术种类集体爆发的一个起点,其具有连结与带动的意义和作用。节能施工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对于节能建筑材料的应用。相对之下,节能材料的应用,对建筑工程整体来说,一定程度上提升节能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水平。因此节能技术的应用,一定程度上促进建筑工程行业的节能、高效发展,同时对区域内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有着极大的作用和意义。

3 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

随着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环保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因此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中,应充分利用节能材料,实施节能技术,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进行施工节能设计。同时也需始终贯彻尽量减少工民建筑构造的能量消耗;最大程度杜绝不可再生材料、资源的使用;减低工民建筑设施正常运行的能量消耗的科学发展观念。

3.1 墙体建造应用的节能施工技术

墙体建造应用的节能施工技术主要有墙体内置保温层与外置保温层两种,其主要通过对墙体保温性能进行提高来实现节能措施的。具体施工方法有喷绘、涂抹和粘贴工艺,在墙体节能施工中需注意几点:保证墙体基层部分的平整度和清洁度,提高涂抹时的粘合强度或粘结时的牢固度。依照设计要求和建筑的结构情况进行规划,且绘出线路保证施工过程的标准,在门窗位置进行加护处理。并给保温层进行必要的保护措施,避免撞击破坏或者冲击损伤,主要在窗台以下的位置区域设计玻璃纤维,并把接近地面的地方做好防潮措施。每一次涂抹灰浆时厚度不要超过1cm,且分层进行涂抹时要在上层凝固且具有强度后再开始二次施工,注意对墙体的保湿避免被水冲洗,保证牢固的程度。

3.2 门窗安装

对于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中,门窗的安装十分重要,因我国传统的建筑之中,能耗最高的是窗户的使用部分,其能耗占据了建筑整体能耗的50%以上。同时要根据房屋建筑窗口的朝向不同,控制住宅窗墙比,即北向的窗口,其窗墙比不宜大于20%;东向的窗口,其窗墙比不宜大于30%。在材料选取方面,要选择强度较硬、吸水率低、导热系数小及容重低的保温材料,如聚苯乙烯板、水泥或沥青珍珠岩板等,以降低能耗。

3.3 屋面隔热技术

屋面隔热技术是建筑节能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选择房屋建筑屋面的保温隔热材料时,需重点把关材料的吸水率、容重、外观及导热系数等多种性能参数,此外可对传统房屋建筑屋面构造中的防水层及保温层实施必要的颠倒处理,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施工的造价。还能防止防水材料处于外暴露的状态,增加防水层的使用年限。

3.4 太阳能技术的应用

太阳能是较常见的天然能源之一,同时也是一种来源广、无污染、可循环使用的天然能源。在节能技术的应用中,主要利用建筑物的散热作用与遮阳和收集的太阳能通过共同作用,并且利用阳光反射装置为建筑物提供光照和热量,以节约能源。从一定的角度上分析,太阳能技术的运用正是我国高效技术应用在现代建筑的一个充分的体现,也是现代建筑施工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完美的整合。

3.5 建筑物表面采光技术的应用

传统工民建筑物对于光线的直接利用导致方式采光的空间局限性问题相对较突出,同时也不符合建筑节能的发展趋势。鉴于光线的间接利用能更好地提供自然光线,在目前工民建筑节能的施工过程中,主要采用这一技术手段,同时这种方式相对于传统设计方式能有效地提高空间利用率,及降低能源的消耗。

4 进一步强化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的措施

节能施工技术的特点显著,特别是在工民建筑工程施工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能有效地促进工民建筑行业更节能和高效的发展,因此强化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但随着技术水平的局限性越来越突出,节能施工技术的发展的步伐日渐缓慢。为了尽快渡过节能技术发展的瓶颈期,进一步强化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发展显得格外重要。

4.1 加强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的理论研究

国内对于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的理论研究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研究体系,这是急需得到强化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想要使得工民建筑施工中的节能施工技术更好更快的发展起来,还需要对施工技术理论研究和学习进行进一步的强化。

4.2 积极借鉴先进的工民建筑节能施工技术

我国在强化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发展与创新过程中,仍然跟国外发达国家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若仅依靠国内的技术人员来来站和进行是不符合实际的,为了能在节能建筑技术上有所突破,还应学会借鉴国外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在工民建筑工程施工中要不断开发和注重对节能材料的研制,且对国外先进的施工技术加以学习和运用。同时我们还应完善建筑节能技术及与之相关的发展规划,加强企业与建筑科研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的高效发展。

5 结束语

现代工民建筑工程施工中,传统的施工技术已难以符合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因此工民建工程中实施节能技术对于整个工程的规划设计与施工建设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把握质量关,提高建筑物的节能施工质量,创造出舒适、安全、健康的工作居住环境,是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的重要手段。同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建筑行业节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