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途径范文

时间:2024-03-18 11:4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的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文化的途径

篇1

一、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由历史沿袭来的思想道德、文学艺术、风俗习惯、法律制度、古迹文物、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复合体。它的主要价值,在于其保证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可选择性。每一代人都需要向传统文化搜求发展的蓝本与灵感,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创造和发展。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性资源,对于构建中华民族的现代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对它的保护与传承事关民族的未来、国运的兴衰。

二、电视媒体保护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

电视媒体作为当今影响力最大的大众传媒之一,集声音、画面、文字于一体,对现实环境信息的纪录具有最大量和最逼真的效果。同时,形象直观的传播特点,使电视媒体受众较少受文化程度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其传播规模与效益也居当今媒体之首。如何利用电视传播的这些优势和特点,来完成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应该是电视人不断思考的重要课题。

1.丰富节目的类型和内容

观众对反映传统文化内涵的节目需求是呈现多样化的。以传统节日文化的电视传播为例,目前的文艺晚会或新闻资讯类节目已不能满足观众对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需求,应运而生的“清明诗会”、“清明祭祖大典”、“端午龙舟大赛”、“中秋诗会”等电视节目颇具中华文化内涵和艺术色彩,同时兼顾传统节日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在海内外都吸引了大批观众。而央视文艺频道在春节期间推出著名文化学者于丹的古典诗词系列讲座——《丹韵词音》,更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美、文学美与电视媒介的形象直观性巧妙地融合,对保护和传播传统文化做了创新性的改变和尝试。从传播效果来看,这些节目将尊重观众与完成媒体责任有机结合,将传统文化的深层意蕴与电视媒体的通俗表达完美融合,很好地完成了对中华传统节日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现代化解读。

2.转换表达方式,营造媒介景观

电视媒体在保护和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应一味追求收视率,而是要准确理解自身价值,精心策划好各类节目。充盈着民族化的思想意识和情感诉求的表达方式,才是观众习惯和乐于接受的。近些年,中华经典诵读会的逐渐兴起,就是电视媒介转变表达方式、努力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一种有益尝试。而央视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评选活动是电视媒体通过营造媒介景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升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除此之外,“清明祭祖大典”、“端午龙舟大赛”、陕西“华山论剑”等等电视直播活动所营造出的媒介景观,将文化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视性融为一体,使观众在酣畅淋漓地品味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引起持续地注意和思考,在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无疑是积极的。

3.制定传播策略,提升传播效果

电视媒体要提升传统文化节目的传播效果,还要制定系统的传播策略,加强节目的整体包装,使之与内容相融合,凸显节目个性特色。著名文化学者于丹的古典诗词讲座——《丹韵词音》,不仅在节目内容上对中国优秀古典诗词进行现代化解读,而且在节目整体包装上也下足了功夫。无论是片头、片花的制作,还是现场布景、舞台道具的设计布置,包括主讲人于丹的服饰色彩搭配,都与每期节目的主题完美契合,处处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精心设置的每一个细节,节目编导轻而易举地带领观众走进了深邃的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从中体味中华古典文化的意境美以及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价值观,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样的传播策略对于提升节目的整体传播效果,无疑是有效的。

篇2

一、京剧与“京剧进课堂”的意义

京剧以唱、念、做、打、舞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画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的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道具等各个方面已达到了独特而完善的地步。

一代大师梅兰芳、周信芳等早已深入人心。而像《白蛇传》《穆桂英挂帅》《望江亭》《红灯记》《沙家浜》等古今剧目仍在公演,并深受群众欢迎。其中名段唱腔至今为人们所传唱。京剧已形成一门博大精深的戏曲艺术,成为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被誉为“国之瑰宝”。2006年,京剧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京剧进课堂”目的在于通过学校这一教育主阵地,将中华民族优秀而灿烂的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在对我国青少年进行文化教育的同时,又使他们在素质教育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二、学校教育的优势

学校是空间、时间、财力、物力、人员最集中的实施教育场所,也是最能贯彻和实现党和国家教育政策和教育思想的教育阵地。学校有专门受过学科专业训练的、具备科学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教育工作者。而在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正处在发育阶段,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容易接受新事物,学校在学习的组织形式和教育教学环境方面有其他任何地方不可比拟的优势。所以“京剧进课堂”在传承中华文化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三、京剧如何进课堂

1、在条件比较成熟的地方展开实施

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为了防备“京剧进课堂”工作仓促进行、 一哄而上,搞得虎头蛇尾,最后不了了之,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在“京剧进课堂”工作进行之前,应该组织有关人员和专家进行仔细地考察和认真酝酿,并多方面取经和征求意见,把“京剧进课堂”的前期准备工作做好、做扎实。

2、明确教学目的,注重课堂教学策略

“京剧进课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一批能听懂、看懂、了解京剧的观众。因此我们在前期教学过程中应主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目的,以欣赏和感受的方式为主。上课时,应抓住学生的特点,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出一段耳熟能详的唱段让学生聆听,同时在老师的鼓动和感染下让同学们带有肢体动作的模唱,而后结合唱段进行京剧的唱腔、念白、行当、脸谱等方面的介绍,这样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所授的内容,达到了解京剧的目的。

此外还应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要求他们对京剧进一步的理解学习。比如,如何区别京剧当中不同的行当、不同的脸谱和不同的唱腔风格,以及各自表现的不同人物形象内容等等。这个阶段在老师的带领下可以让学生试着模仿一些京剧舞台上的简单动作,引导他们逐渐进入京剧殿堂之中去感受京剧的真正魅力,最后达到“京剧进课堂”的应有效果。

3、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开展兴趣班

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京剧兴趣班”,是“京剧进课堂”一个重要的补充内容。开班前,可请专业团体人士到学校来进行专场演出和专题讲座,激发学生的兴趣。学校利用这个契机组建“京剧兴趣班”,为“京剧进课堂”奠定基础。“兴趣班”应指定具备有一定京剧专业知识的老师作为班主任来管理和辅导学生,同时要长期聘请专业人士作为“兴趣班”的顾问和指导人。“兴趣班”应有科学的培训计划和管理章程,而且要持之以恒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组建一个大家认可的“兴趣班”,也许可以发掘到真正的京剧小天才,为开展这项工作起带动作用,这样才能将京剧的传承落到实处。

4、搞好戏曲学习的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京剧兴趣班”应定时、定期在校内汇报演出。一是检验其学习效果;二是锻炼其学习能力;三是扩大影响、宣传京剧文化。演出之前应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使之取得让人满意的效果。

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熟悉的同学在舞台上成功的表演,内心会感到一种无比的羡慕。为此想学习京剧的想法油然而生,有的甚至在现场就模仿起来。这样台上台下一互动,就形成一个学习京剧的海洋。这种互动演出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除此之外,学校的其他方面都应该积极配合“京剧进课堂”的工作。比如,在美术课上可以对京剧脸谱、服装和头饰进行赏析、绘制。在语文课上了解京剧演绎的历史故事。开展“我爱京剧”系列的主题班会让学生自发地交流学习京剧心得、体会。在校园宣传橱窗里和墙上挂上有观赏价值的京剧方面的相片和图案,营造一种既符合学习环境、又有京剧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篇3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思想政治 教学途径

思想政治教学以社会主义政治、物质及精神文明为基础,引导学生探究社会实践过程,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终身思想政治素养。现阶段,人文科学教育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的主要方向。随着社会需求不断改变,文化生活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内容,传统文化的引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思想政治教学对学生继承我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的必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具有重要作用。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涵盖政治、哲学等多方面内容。将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取向融入思想政治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操,有助于思想政治文化发展。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观的重要内容,可以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得到正确培养。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形式要进行相应改革,实现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开放式形式。教师要设定科学的教学目标,逐渐将传统文化引入思想政治课堂中。传统文化的引入需要甄别,教师要选择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以引导学生的思想政治方向。鼓励学生多交流,阐述自身观点,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元化形式,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相结合,将传统文化引入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相对应。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要根据时代变化不断创新,丰富学生知识体系,进而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的途径

(一)强化传统文化教学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开展关于传统文化的交流和借鉴活动,并将其与现阶段我党指导思想相结合,以体现文化传承。在此过程中结合并把握党的指导思想,令学生感知其历史性与传承性。例如,“水客载舟,亦可覆舟”强调的是民意的重要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引出传统美德的学习。“二十四孝”主要表述了孝道和感恩等。近代史中的精神,可以使学生领会到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民族解放。传统文化可以加深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师不但要将传统文化引入教学中,还要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中包含的思想政治思想。“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表现的是只要努力和坚持,就会取得成功的道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使学生明确只有找到正确的途径,坚持下去才会取得成功。

(二)开展传统文化交流

教师要改变传统授课方式,开展启发性开放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多思考、多体会,并组织学生交流体会,以锻炼思维,丰富感受。通过传统文化交流,学生会发现自身不足,通过相互学习弥补自己欠缺的东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借鉴能力。教师可定期举办一些活动和展演,鼓励学生多收集传统文化知识,并将所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发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通过讲座、论坛等形式进行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要摒弃单一的教学理念,采取多元化培养方式,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养。通过多元化教学,改善乏味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中,最终养成适合学生发展的思维模式。通过传统文化的交流,学生不但学习了思想政治知识,还提升了整体素养,有助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效率提高。

(三)培养学生文化观念

思想政治教师要认清传统文化的作用,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感知传统文化中包含的思想政治理念。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多观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并逐渐积累文化知识。学生可以将自身掌握的知识与同学交流,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思想政治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将自身真实情感表达出来,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和总结,进而形成科学的思想政治知识体系。学生根据教学要求不断提升自我感知能力,增强传统文化意识。教师要在适当时候引入传统文化语言和文化知识,使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知识有机结合。传统文化的引入使学生将自身经验与知识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要培养学生热爱思想政治和传统文化知识的感情,鼓励学生内省,逐渐培养健全人格,使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不断提高。

三、总结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效果,使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交流,分析传统文化中包含的思想政治理论。将课堂还给学生,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终身文化观念和思想政治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潇月.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应用[J].管理观察,2015(23).

篇4

高中语文教育是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对弘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负有重要的责任。高中语文教材选编的诗词曲赋和古代散文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新颁布的高考大纲已将优秀传统文化做为考查内容,其目的就在于促使青少年从小树立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将之不断发扬光大。然而如今的高中生却很难对此挖掘得更加深入,甚至缺乏最基本的文化常识。

一、立足教材,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教材是最好的范本,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不断挖掘和整合,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新教材的编排很好地贯彻了“三维目标”,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加大了传统文化名著名篇的份量,特别是“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作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准确领会编者的意图,不断挖掘和整合资源,实现让学生准确“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目标。

教师可以将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古代散文部分作为实践的重点,运用合并同类项的思维模式,从中挖掘和整合古代优秀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朴素的家国情选⒄确的道德观念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以传统文化中的积极进取让学生领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不轻言放弃、不断勇攀高峰的真谛;以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来培养他们的历史使命感,让他们体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为人情怀;以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处世思想让学生懂得“己所不予,勿施于人”的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当代人与人交往的黄金法则……通过这些资源的不断整合、渗透,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遨游其中,不能自已。

二、营造氛围,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在校园里营造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是不断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提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学生每日长于斯,学于斯,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是渗透传统文化的绝佳场所。因此,我们可以在校园里张贴古代先贤的经典语录、反映传统孝道的二十四孝图,播放一些古典乐器演奏的经典曲目,以社团的形式进行古典诗词的吟诵、赏析和写作训练,邀请专家进行古典文化专题讲座。

课堂上教师可以进行课前三分钟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推荐,充分利用读和写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挖掘。

如学习苏轼的《定风波》,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读、齐读、自读等方式,抓住画龙点睛之笔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此句是本词上片的结束句,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的胸怀和抱负,也是全词不同凡响的精彩之笔,让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到作者在种种打击和困难面前不气馁、不退缩、不丧气,泰然处之、乐观豁达的心境。再如学习荀子的《劝学》,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排比论证的语言气势;也可以通过仿写将本篇作为“借助外物、实现理想”、“成功在于持之以恒”的论据等。

三、利用课外,扩展教学新境界

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既要注重课堂内,也要拓展到课堂外,丰富教学形式,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一是举办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竞赛,比如“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词朗诵大会。书法大赛、讲成语故事比赛等。借助此类活动让学生进一步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运用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当局者。

二是利用端午、中秋、重阳、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让学生积极参与传统节日实践,充分挖掘节日内涵,体验传统节日氛围,不断激发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自豪感。

三是利用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遗址、名胜古迹等资源,开拓学生视野,近距离感受祖国的灿烂文明,促进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激发其探究热情,不断陶冶爱国情操。

四是开展以“爱我家乡”为主题的文化之旅,挖掘家乡的民风民俗、风土人情,撰写乡土调查报告,采访身边人身边事,把学生对家乡文化认识的不断深化与热爱家乡的情感有机融合起来,增强他们的家乡自豪感。

篇5

作者简介:朱尉,男,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新闻业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艾伊,女,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编导专业,主要从事新闻编导研究;秦文攀,男,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编导专业,主要从事新闻编导研究。

摘 要:在新形势下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实为重要,党的十报告中也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提出了文化关乎人的幸福,文化是一种力量的论断。尤其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这一问题已成为现阶段关注的焦点,文化是强国的必要力量,亦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既面临挑战,同时也有很多机遇。因此笔者 将从传统文化在传播过程的新路径和新变化等方面探寻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与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新形式;新变化;继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0-0166-03

党的十上对于文化建设层面提出了新要求,这反映了中央对文化建设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前人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深厚土壤,又立足于当今时展特征。其中蕴含着许多优秀的德育思想和人文精神,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因此,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育人功能符合当今时展特征,进而要充分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元素,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依托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两者需要在互动的过程中使得中华传统文化得以更好的继承传播,在继承中得以更多的发展与创新。

一、传统文化发展现状

(一)文化源远流长,缺乏文化继承人

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在发展中历经了诸多阶段,传统文化得以延续至今。传统文化对于国家整体文化建设及综合国力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一大关键在于更好的保护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文化下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不到合理的传承,人们的意识淡薄,对于传统文化继承方面缺失概念,无法从心深入到对传统文化的切实继承中去。其实,要想优秀的文化得以流传下来,需要的是每个中华儿女从自身做起,树立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携手共进,从源头上将文化传承下去。实践过程中,我们在宝鸡眉县横渠书院做新闻人物专访中,其中的讲解员邵春燕女士在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播中做到了切实、切身、切心。多年来,由书院环卫工人蜕变到讲解员,这其中对于文化的传播历经了多层阶段,层层传播,一代又一代,从而在她的引领下让更多来当地的人对张载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文化传播继承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处众多,时至今日,社会的日益发展令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失去了意识与理念,经济建设日新月异却忽略了积淀的文化建设对国家的重要性,因此倡导更多青年人从文化传播的点滴做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二)文化博大精深,缺乏文化保护人

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这得益于数千年来的发展和演变,然而在这种过程中传统文化却面临着一点一点的流失、破坏、甚至是消逝。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的不良行为,这一点意味着并不是所谓的烧算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其实不去关注、保护同样是对文化发展的不管不顾。现阶段我们缺少对于文化的保护人,或许还不够。我们需要宣传并动员更多的有心人发起对传统文化保护的行动。

实践过程中在宝鸡眉县张载祠里面有很多赋有文化内涵的事物,无论是历史的碑文还是张载的生平思想等。古人张载强调“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他有志于“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古人的思想精华在今天仍旧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对于青年的求学,对于国家太平的建设,对于今天十强调的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中都有诸多借鉴意义。弘扬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立足当今,从小范围做起,发展更多的群体投身到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工作中来。

二、传统文化传播的新路径

(一)文化讲授制度的开展是文化继承创新的重要途径

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不能从单一的学习和效仿上入手,而是要创新文化传播的途径和形式,文化的建设需要人,需要发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正是在这种双向循环的联系中建立了文化讲授制度。利用口头传播与这一基本的方式逐步演变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联络网。在网状体系下形成对传统文化的传播的新机制。这一新的形式贯彻了文化先继承后创新的理念,在传播中发展传统文化,在发展中创新文化形式。尤其注意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用辩证的态度创新文化,在文化突围路径中寻找新的实践点。

得益于实践过程中的发现,现阶段在文化遗产景区中安排了更多的讲解员,而这些人恰恰是在文化继承创新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人们,他们用切身的文化积累为更多的人讲解当地文化形成演变的现状,这种“讲授制度”的创新性在于用口述的传统形式让传统文化得以更广阔的人为与地域性的传播。作为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应大力发展和培养更多的有识之士投身到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保护中来。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创新,而前提是精髓的传统文化需要永久的传承和保护下去。

(二)科技力量的融入成为传统文化创新的新纪元

科教兴国表明科学与教育并重,两者不分家。而“教”也包含着文化。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播面临很多问题,其中包括人员缺失、社会环境变化、经济与文教发展间不平衡等等。将科学的创新力量融入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上,有助于传统文化的持久保存,并且这种传播过程本身带有科技性,趣味性,更利于传播与创新。将新近的科学元素加入对传统文化的介绍和推广中,让原本晦涩的传统文化充溢着生动性,从而拓展传统文化传播的性质和渠道。

发挥科技的带动作用,运用科学技术例如三维立体效果等对传统文化的遗迹进行全方位的效果展示等,或开发数字展馆等还原传统文化的真实面貌。探寻文化多元发展模式,规避更多商业化发展模式,还原传统文化其真实内涵,因此这就需要社会各界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共同为保护和创新传统文化贡献多方面的力量。

(三)坚持和树立正确的方针政策是文化传播的助推剂

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双向过程,不能任其文化的自由发展,“文化”虽然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其发展却是实在的,所以在传播过程中,要坚持党的方针政策,坚持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推进继承和创新。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在正确方针的指引下,传统文化寻根沿着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行。当前,传统文化的发展容易被一些不良因素引向不良的发展之中,因此,规范传统文化正确的方向和内容是创新的前提。

良好的文化发展战略作为传统文化传播新形式的重要一环,应立足于当地的文化实际当中,不可盲目顺应其他地区的文化发展方式,要规范文化的发展范畴,顺应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积极鼓励传统文化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带动更多人投身到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建设中来。

在文化传承的实践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一是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引导,从源头上杜绝对传统文化引导有不良企图的人群,建立健全相关文化保护政策和策略。二是要灵活的并多元的传播传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运用传播学的相关知识,正确引导人际传播传统文化等。三是要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加入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行列之中来。用文化法规的作用从根本上推进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建设。

(四)文化综合传播是文化创新的未来发展源泉

文化发展不分国界,中华传统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世界地位。现如今,世界也建起多所孔子学院,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越来越密切。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文化是其中一支必不可少的因素,重视文化的国界性传播有助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走向世界。文化是一种力量,是一种传承的力量,在创新过程中文化传播与发展有挑战也有机遇,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久不衰,博大精深,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但与他国文化相比之下,文化自身也有其发展的不足,所以需要在与世界文化联系交流中,弃其糟粕,形成更好的文化创新源头。

创新是各国现阶段都非常重视的项目,多国也在积极进行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遗项目。以宝鸡省为例,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将在宝鸡法门寺举办第27届世界佛教徒联谊大会,这项世界性的佛教徒盛会为法门寺带来了新的传播途径和良好的机遇。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的一部分,利用传统文化与人际传播的良好结合,开拓了文化发展新的方向,组织多种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活动,通过组织传播的形式拓展了传统文化的发展源泉。在发展宝鸡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方面上,宝鸡将发展旅游服务业作为申遗的基础前提,积极开发第三产业,通过大众传媒等进行传播与宣传,例如借助大众媒体进行宣传报道,通过纪录片的方式对外界进行宣传,从而将传统文化的发展引进世界。在新近社会中,同时通过自媒体传播这一途径,加快了传统文化传播的新方向,大众通过手机软件等进行自媒体的互动,开拓了传统文化发展的新路径,彰显了文化传承与创新间密不可分的程度。

因此,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形式多样,但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使之得以不断发展创新,文化创新过程需要有良好的制度支撑,良好的文化传播氛围,更需要人与人之间切实地投身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之中来,从而增强文化的竞争力,提高我国文化的综合国力,在传播过程中探寻更多的新发现。

三、传统文化发展的新变化

(一)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趋于集聚性

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形成了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范畴。地域性这一特点类似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说法。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同特色的文化有一定归依感,从而形成了文化特色相交融的新变化。也正是这种新变化,使得传统文化在发掘方面有了更多可探寻的依据。例如宝鸡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宝鸡眉县的旅游发展逐步呈现出聚集性的特点,景点与景点之间距离拉近,在集聚的过程中逐渐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更多人来宣传与带动。

(二)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趋于开放性

传统文化在几千年里之所以保护的妥当,其中有一个不可否认的原因是它的封闭性,不为人知,不被开发利用。当今,传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为人所知,为人所用,有利有弊,虽然开放性的利用中也会使传统文化遭到一定的破坏,但这种逐步的开放性却让文化得到更广阔的传播与弘扬,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这两者的发展都需要文化作为一个开放的范畴从而通过更多的人或是宣传等进行文化的取精华弃糟粕。

(三)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趋于全球化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传统文化的发展中需要立足自身,同时也需要立足世界民族之林中,全球化发展中给传统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传统文化发展中应借鉴其他民族有益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本民族传统文化传播中带来新的机会,与他民族优秀文化进行好的融合。从未让更多优秀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例如宝鸡的旅游服务业发展过程中有更多的外国友人参与其中,这无形中就带动了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脚步。

四、结 语

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存在不足,要从各个方面把关对于传统文化的建设。在现实性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不断建设和发现传统文化新的源泉,把握立足点。坚持正确的基本方向不变,继承传统文化有益方面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建立健全文化制度是保障,多元的发展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是目标。传统文化应遵循科学的发展规律进行创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国家给予了相关政策支持,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势之下,更加需要理性客观的分析传统文化面临的现状与危机,唯有客观准确的分析传统文化发展的现实环境和未来方向,才能更好的把握文化发展的新方向。

传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有了新的形式和新发展,在此基础上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探寻与传承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创新传统文化的发展形式,是每位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铁肩道义。

参考文献:

[1]刘守华.文化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谭家健.中国文化史概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篇6

一、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及其独特魅力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必然少不了历史时代沉淀下来的宝贵遗产。在原始时期,我国古代的音乐就有了一定的发展,只是那时还不算成熟,无体系而言,它多数产生于广大劳动者的生产劳动。鼓、箫、磬等都属于古乐器。自步入奴隶社会后,我国的传统音乐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宫廷乐开始发展起来。在封建社会时期,各种民俗音乐及乐器得到了传播和普及,风格迥异,有其一定的音乐结构和音乐特色。当然,古代的文人雅士,他们对传统音乐的传播和发展也都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西汉唐宋的赋与词,谱曲传唱都给传统民间音乐赋予了新的活力,注入了新的生机。明清时期,说唱、昆曲和以皮黄腔为主要盛强的新剧种---京剧出现和流行,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同的弹词曲种和代表本地文化特色的唱曲方式。

那么到底传统音乐文化又有着怎样的魅力呢?我们又需要学习哪方面的精髓呢?首先,我们在意识层面上必须认识到传统音乐文化是经过长时间历史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演化而来,独特的风俗文化对我们了解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性,它在与高校声乐教学的融合中,自然能起到推动新的音乐文化跨越式发展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传统音乐有着全新的艺术形式,在欣赏我国传统音乐文化艺术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其中所散发的人文气息,这是我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性。

二、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校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一)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

其实我们不乏音乐教育的丰富资源,但是我们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看不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掌握不了给高校音乐教育注入新血液的方法,所以高校音乐教育始终得不到发展。我们一直在用西方的那种音乐模式在教学,不知道离开了"根"终究什么都是学不到的。另外,我们当前的这种学习模式是单一的,一旦注入传统音乐文化,必将能够从多方面打造教学的独特性和有效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强化品格系统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是正本清源、返璞归真,继承我国声乐艺术的优良传统。

我国传统艺术精神历来强调人品与艺品的一致性,主张"人品即艺品"、"人格即艺格"、"德艺双馨"、"文如其人"、"诗如其人""、画如其人""、要学会从艺,先学会做人".同样,声乐艺术也强调"乐如其人"、"用心灵歌唱"、"以德行歌唱".纵观我国声乐艺术史,德艺双馨的歌手,比比皆是,他们组成一道亮丽的艺术风景线。

我国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女歌手,是战国时期韩国歌手韩娥,她在韩国被秦国所灭,逃亡到齐国途中,过雍门时缺钱无食,以卖唱糊口。她满怀一腔爱国忧愤之情的演唱,感动了当时的许多听众,留下一段"余音绕梁"的佳话:"苦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所有这一切,都充分有力地证明:品格系统作为基础系统之一,对于歌手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二)发展本民族义化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融和传播也越来越紧密。文化渗透是众所周知的词,西方发达国家一直企图通过文化控制我们的思想,抓住我们的软肋。而现在的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着很多的诟病,过分追求过于西化的元素。比如法国着名钢琴家理查德克莱德曼在中国也算是个有名的人物,他的钢琴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少年,凡是学钢琴的人想必演奏的都是他的曲子。我们一遍又一遍地翻唱着别人的作品,却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注入本民族新鲜有趣的东西,赋予原有曲目以新的生命和活力。若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注入传统音乐文化,有利于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三)打造民族音乐文化特色、培养全新人才的需要

我们霈要把音乐发展的关键性一步给走好,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创新音乐发展模式,结合东西方文化的精髓,注入时代特色,不再局限于西方古典教学的单一模式。通过这种教育,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不再单方面地看问题,学会变通和引用,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全新型人才。

三、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美学价值

只有通过音乐形态完成对传统音乐的审美规律和意义的阐述,才能使音乐上升到美学高度。但就目前来看,在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时,学者们往往不能给出贴切的术语和概念,继而无法让大众了解传统音乐的美学价值,而在研究西方音乐时,学者们却总能给出整套的术语和概念。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将遭到威胁,继而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所以,现代的中国音乐作品中总是缺少中国特色和中国精神,继而显得异常浅薄,并且无法打动人心。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就是因为国人还没有较好地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价值,继而无法表现出中国传统音乐的美。所以,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国音乐精神,国人需要重新认识传统音乐美学价值,继而把握先辈留下的音乐遗产。

从本质上来讲,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相适应,以便从中得到滋养,人类在走向新的时代时,应该对历史和文化进行继承,以便反映民族在各个时代的精神、境界和价值。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正是国人需要继承的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音乐美学不受外在因素的控制,可以通过人与自然的融合达成一种审美愉悦,继而实现对自我的肯定。而这种体现生命律动之美、人主体的文化底蕴的音乐审美构成了中国的音乐精神特质,是中国音乐文化的本质精髓。因此,国人需要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价值进行继承和发扬,以便促进中国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四、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声乐教学的途径

(一)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艺术的创作必然是需要灵感的,缺乏对世界、对自然的感知和认识,对音乐的学习自然也是不利的。况且,我国传统文化重视对人文精神的把握,自然传统音乐文化也不例外。因此,要想很好地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并把它融入到声乐教学中去,就必须要重视对人文观念的培养。

(二)注重声乐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力是不容忽视的,毕竟无师自通的学生还是少数。声乐老师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把握力度不够,自然也不能很好地将这种技能传授给学生,因而他们要熟练掌握传统文化。教与学是双方面的,因而声乐老师应该注重自己教学能力的培养,了解每一首歌曲的创作背景与写作环境,对每一首歌曲进行分析和讲解,让学生能学得更透彻。同时声乐

老师也应该注重自己的演唱技巧以及对节奏的把握,积极地去调动课堂气氛,实现大学音乐课堂教育模式的多元化、全面化。 (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篇7

关键词:传统节日;爱国主义教育;文化;传承

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寄托民族感情、体现民族认同感的舞台,是植根于民间的文化瑰宝,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周期性、民族性、群众性的特点,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滋养着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推动着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一、中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认同的现状

(一) 熟悉度渐淡,常识问题不清楚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指以汉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历代相沿而又不断承传更新的共同认可的生活方式、道德意识、民情习俗、思维特性及价值观念等。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是其中的璀璨珍珠,而各种传统技艺则是其中的朵朵奇葩。然而在语文试卷中涉及到一些传统节日文化知识时,学生或多或少或打结。例如:请你写出三个你熟悉的中国传统节日,并且说出他的来历。然而在答卷中答案各异,甚至会把圣诞节也写入其内,还有学生答道端午节,是一位叫离骚的诗人跳进了汨罗江。从而可看出当代中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熟知度并不高。

(二)尊崇洋节日,对传统节日冷漠

洋节?在我们的眼里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等,青青校园中的学生们,你来我往,洋节带来了无尽的浪漫、快乐,在学会的口中时常听到“平安夜老师要给我们送苹果。圣诞老人会给我带来什么礼物呢?”洋节也负载了许多忧愁和苦闷。在我看来,在市场经济浪潮疯狂席卷下的今天,人们都在怨声载道,民族文化和老祖宗留下的经典,都被西方“快餐式”的文化渐渐“蚕食”,中国的传统节日,除了老人们和父辈们总是谨小慎微的恪守和推崇外,在中学生的心里已经淡化了。

二、利用传统节日文化培育中学生的具体措施

(一)、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形成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合力

就教育主体来说,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所学校、一个家庭、一位教师所能单独完成的,需把家庭、学校、社会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是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基础阵地。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本着载体与精神并重的教育原则,在教育中有意识地对孩子加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的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起到模范性的“身教”作用。

学校是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组织性和计划性决定了学校在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中的主角地位。扮演好这个主角,需要在涉及传统节日文化的课程建设方面努力,除了强化语文、历史等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外,学校可以开设传统节日文化方面的区域课程或校本课程。其次要开展一些融传统节日文化在内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2010年举办的“你到我家吃馓子,我到你家吃月饼”活动。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中应将传统节日文化多渗透,长期以来,我们在学校教育中主要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过程中往往单纯地采用讲授方法,使传统节日文化教育陷入“我讲你记,我说你听,我考你背”的纯粹认知教学之中,作为教育主体的中学生既没有情感上的体验,又缺乏理性的思考,很难实现书本知识的内化和认知向行为的转化。同时,我们又长期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与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合而为一,常常导致四者的混为一谈,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被掩盖,教师的说教多而以身示范少,灌输多而积极引导少,使得中学生误认为传统节日文化也不过就是假大空的一套。因此,应该转变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理念,积极探讨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特殊规律,寻找与当代中学生接受心理相适配的教育形式和方法,既要加强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的认知教育,更要重视以感悟和体验传统节日文化为目的的情感教育,使中学生不仅知晓而且喜爱,并最终化为行动。

社会要积极营造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首先,政府部门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领导者和推动者,也是培养中学生传统节日文化素养的最终责任主体。如政府将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其次,大众媒体是宣传传统文化、实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大众媒体享用着公共传播资源,应担负起对中学生进行人文教化的责任。

(二)、多途径、多形式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篇8

“80后”“90后”的审美趣味,笔者拟从视觉文化语境中传统图式的创新性出发,探讨其在国家文化形象自塑过程中的核心价值。

一、视觉文化语境中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图式的创新性研究

通过对建筑屋顶、藻井和天花、斗拱和雀替、门窗和栏杆、台基和柱础、建筑彩画的传统图式进行分析,体会中、直、正、稳、对称、宽阔、空灵的建筑美感以及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学、哲学、风俗、礼仪等,结合现代设计美学理论,从中抽化出能够充分体现中国建筑图式风格的符号用于现代的建筑以及装饰设计,填补建筑图式在新时期创新性研究的空白。如何镜堂设计的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融合“天人合一”“和谐共生”“道法自然”的中国哲学思想,用传统建筑斗拱层层叠加的形式与传统红色,使作品既呈现出浑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又显现出国家文化形象自塑过程中建筑图式应有的核心价值。

二、视觉文化语境中中国传统装饰雕塑图式的创新性研究

通过对装饰石雕、玉雕、木雕、砖雕、雕塑面具、民间泥塑的传统图式进行分析,体会其“以形写神”的美学追求,掌握其夸张、概括、变形的装饰手法,结合现代设计美学的理论,抽化出新的装饰雕塑图式,填补其在新时期创新性研究的空白。如韩美林为大连老虎滩广场设计刻画了一群威猛雄健的下山猛虎,形象地吸收了商周时期青铜器、玉雕中的虎纹造型,以立体形式呈现、放大了其体量,充分表现了雄浑壮阔的阳刚之美,成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艺术精华,充满装饰美感的时代杰作。

三、视觉文化语境中中国传统装饰绘画图式的创新性研究

通过对历代壁画、民间年画、画像石、画像砖等的传统图式进行分析研究,掌握其构图的平面化与秩序化、造型的单纯化与理想化特征,利用提炼、概括的手法,结合现代设计美学的理论,设计出既有传统文化意蕴又有现代形式美感的具有创新思维的作品,填补传统装饰绘画图式在新时期创新性研究的空白。如张光宇在动画片《大闹天宫》中的形象塑造,融会了传统装饰图案的形式美、中国绘画的线条美、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现代艺术的多样化表现,形成了具有强烈个性和民族风格的装饰绘画语言体系,开创了中国动画影视的先河。

四、视觉文化语境中中国传统纺织品图式的创新性研究

通过对织物、印染、刺绣等装饰的传统图式进行分析,体会丝绸的高贵、印染的神韵与刺绣的典雅,利用归纳、简化的手法,结合现代设计美学理论,从中抽化出具有强烈文化内涵与优美寓意、情趣的视觉图式,用于现代的纺织品设计领域,增加作品的文化附加值,填补传统纺织品图式在新时期创新性研究的空白。如2001年上海APEC会议时各国元首所穿的中式服装,就是对中国传统纺织品图式进行创新的结果。面料上的团花图案采用中华民族向往幸福、吉祥、富贵的国花牡丹,浓缩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的悠久文化,凸显出中国的民族特色。

五、视觉文化语境中中国传统金属图式的创新性研究

通过对青铜器、金银器、铜镜、景泰蓝等金属装饰图式进行分析和研究,体会中国先人附着于器物上的和谐之美、对称之美、连续之美、统觉之美的美学思想。结合现代设计美学的理论,从中抽化出大气、和谐的视觉图式,用于现代的金属图式设计,填补传统金属图式在新时期创新性研究的空白。如2009年中国网球公开赛美观而又独特的奖杯设计,就是结合了内涵丰富的中国古典图案纹饰的精品。女单冠军奖杯造型取材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国宝重器子龙鼎,奖杯上的凤耳造型结合了商周青铜器中的凤纹和传统刺绣、绘画中的凤形。男单冠军奖杯的夔龙双耳则结合了商周时期青铜器中的龙纹和金瓯永固杯的夔龙耳造型。

六、视觉文化语境中中国传统陶瓷图式的创新性研究

对陶器、瓷器的装饰图式进行分析和研究,从形式美的角度体会其灵活的组织形式、优美的造型、生动的气韵;从内容的角度体会其蕴含着的丰富吉祥寓意和人文精神;从艺术的风格上体会其华丽而不流俗、丰富而不繁琐,生动自由而又庄重大方的传统装饰风格。结合现代设计美学理论,从中抽化出新的图式,填补传统陶瓷图式在新时期创新性研究的空白。如洋河蓝色经典瓶体与外包装设计就是对中华传统陶瓷图式继承与发展的最好阐释,一举荣获“世界之星”“包装之星”两项大奖。融合了“宁静致远”的淡泊,形成了有容则大的文化境界,体现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和对现代人心理的准确把握。

用何种形式来开展研究呢?笔者拟从三个方面来剖析。第一,沿用传统图式之基本形。沿用其形,融入当代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特征,表达创新理念的同时也体现民族个性。主要是通过对传统视觉母体在现代视觉文化语境中形式的现代变革,即通过对传统图式解析,把其中最能代表原始图式的形提炼出来,直接用于现代的设计;第二,延伸传统图式之意味。掌握古代艺人是如何将“意”转化成“形”这一思维过程,并把这种思维的模式应用到现代视觉语境中来,体现出独特的中国气质。通过解析原始图形的寓意,归纳、总结传统,即视觉文化造型的内在规律,构建新的寓意;第三,传承传统图式之神韵。每一种图式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事件,具有特定的精神需求时所产生的,有其内在的深层次的精神体现,通过解构剖析,体会传统的思维方式,摆脱美学传统的物化表相,进入深层的精神领域去探寻,找到真正属于我们本民族的,又能够为国际社会所认同的现代视觉文化内涵。对传统图式内涵精神的把握作为创新性研究的重点,创新性图式的开发是难点,也是众多学者难以跨越的鸿沟。

只有文化强大才能立足世界。在跨文化传播的舞台上,要树立中华民族视觉文化的话语权,必须以“越民族越世界”的创新理念、多民族文化兼收并蓄的心态、全球化的创新视野、现代化的创新手段和多元化的创新方法,进行以民族文化为依托的视觉图式的创新,通过对传统图式语言的解析和研究,利用现代设计美学理论的形式法则在传统的视觉文化中寻找可以嫁接的切入点,在视觉设计、城市景观、影视动画等设计领域进行探讨,拓展在国际视野中中国文化形象的空间,扩展视觉文化语境中传统图式精神内涵与外延形式,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彰显视觉文化在国家文化形象自塑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为实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未来30年打造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贡献力量。

(注:本文为天津市文化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传统图案与现代设计的联姻》,项目编号:E08046)

参考文献:

[1]肖伟胜.视觉文化与图像意识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卡罗琳・冯・艾克,爱德华・温特斯.视觉的探讨[M].李本正,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1.

[3]何平华.视觉饕餮的秘密[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5.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途径

新课改指出,应将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情感以及爱国主义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目的,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目标。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思想以及文化底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保护了文化知识,而且传承了文明。

一、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一个民族共同创造且共同享有的文化即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有着非常巨大的精神影响力,也会形成民族凝聚力。每个民族、国家的根基所在就是传统文化的弘扬。语文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从原始社会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走向文明社会。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的学习,亦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二、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途径

(一)阅读国学经典,品传统文化

在我国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就是国学。国学影响着我国一代又一代学者,培养初中生对于国学经典的研读与学习习惯,有助于初中生吸收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挑选经典著作,也可由学生自主推荐,亦可以根据文章、季节等灵活调整课程内容。语文教研组可以在学生中间展开诗词或经典文章的诵读活动。教师也可以利用晨读时间引导学生对诗词歌赋的赏析,让初中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神韵。

(二)利用网络的优越性,传承传统文化

当今社会,传统文化已逐步在人们心中淡化,绝大部分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网络已逐渐成为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借助网络平台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弘扬。首先,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创新教学模式。网络技术将视频、动画、声音以及文字图像等结合在一起,从多方面(听觉、视觉等)刺激初中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书本教材制作成课件,并且可以将图片或者音乐等多媒体演示手段适当地插入课件中,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将静态的事物动态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传统文化的兴趣。其次,利用网络资源,不断丰富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资源,可以把各个方面的有用的教学资源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将学生的学习资料鲜活化,不断提高传统文化学习的现实感与时代感。教师给学生推荐经典的、民族的以及优秀的视听材料,使学生在了解经典的同时掌握传统文化的真谛。随着人们继承传统文化意识的增强,以诗词、成语以及汉字等为题材的电视节目(《中华好诗词》《中国成语大会》《汉字英雄》等)受到广泛关注。通过大众媒体,传统文化以一种轻松的姿态融入到了学生的生活中,初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引导、组织初中生收看这类节目,并适当加以点评,激发初中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三)坚持知行合一,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弘扬应做到知行合一。初中语文教师应不断拓宽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渠道,让学生从生活中体会传统文化,感知其魅力。第一,弘扬传统文化的最佳契机就是传统节日。例如,在端午节,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所知道的传统习俗。除了吃粽子、赛龙舟、对屈原的缅怀等这些众所周知的习俗,语文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通过询问家长或亲朋好友来了解更多的传统习俗。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而且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参观家乡名胜古迹,认知传统文化”的社会调查活动,引领学生参观古迹、访问群众并收集大量的历史资料,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素养。这些活动的展开可以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得传统文化得以弘扬,学生道德素养得以提升。

三、结语

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创造力与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文明永存的支柱所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扬并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尤为重要。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的教学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增强我国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卢贵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8):76-78.

[2]段泽运.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中学语文,2016(3):29-31.

[3]王剑.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运用研究[J].课外语文,2014(10):95.

篇10

本文旨在分析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提出了提高语文教师文学修养、多样化学习方法、增强传统文学的学习、拓宽传统文学学习途径等多种策略来加强传统文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修为,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快速背诵;课外阅读

1引言

作为世界的文明古国,我国的文化延绵了五千年,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流传到现代社会的文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国社会发展不可多得的瑰宝,我们有责任将这份璀璨的明珠继续传承下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学,是从孩子抓起来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非常好的办法,能够通过对孩子实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从而实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实现我国各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不断发展的关键。初中语文的内容大都透露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将使传统文学渗透与对学生的熏陶成为可能。所以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进行研究,对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文学修为、端正三观发展来说意义非凡。

2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建议

2.1提高教师文学修养:

在初中阶段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非常大,一般来说,一个初中生喜欢一个老师,将会对老师担任的科目学习非常用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首先老师要成为学生们学习的榜样,通过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学修养,来在教学过程中,引经据典地分享一些内容或者优秀的诗篇,或者学分五车地谈古论今,从而吸引学生们对老师的好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崇拜和敬佩之情,在潜移默化之后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感,激励学生努力地接受更多的传统文学知识,最终将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同时,教师的榜样作用让学生不断地接受传统文,还能够丰富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内容,积累文学知识,为后期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2.2多样化学习方法:

通过多样化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来学习传统文学。例如以班级为单位,构建读书角,通过对各种包含传统经典文学书籍在内的课外读物来扩展学生对传统文学的学习途径,而后根据学生的表现来对班级进行评比,评出书香班级、文学家园的优秀班级,推动以班级为单位的经典文学阅读的深化发展。同时,为了促进班级内的优秀文化的阅读,以定期组织班级交流会的形式,让学生通过阅读课外读物,来进行读书心得交流,每一次交流会找一到两个主讲人,通过将自己阅读传统文学的时候,感受的情感,亦或是比较优美的意境段落分享给大家,从而有效促进班级同学之间的交流,并且让学生彼此之间相互影响,来鼓舞大家对传统文学的爱好,也通过读书交流会的优秀平台,让学生们更加珍惜机会,把握时机地让自己的平时读书生活更加充实。最后,老师可以在晨读的时候,为学生预留一定的时间,每天让一个学生课下认真搜索和整理传统文学的优秀小短篇,通过老师的审查之后,在预留的时间内在班级大屏幕上展示出来,并且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记忆和背诵,从而不断地扩展初中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内容,通过每天的背诵和记忆也能够促进初中语文的学习。此外,老师也可以定期地组织经典阅读知识比赛,以小组的形式来积极准备并且完成比赛,或者对于经典文化以话剧的形式让学生表演出来,从而增强学生对各种文学的喜爱,促进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渗透和应用。

2.3增强传统文学的学习:

初中生在日常的课堂学习语文知识以及传统文学来说整体力度还很欠缺,阅读量还远远不够,所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扩大对传统文化的课外阅读量,丰富各种阅读形式和内容,从而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例如在学生的寒暑假期间,老师可以为学生列出《论语》、《唐诗三百首》、《史记》、《古文观止》等古文书目,让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进行购买,同学之间相互交换完成阅读。同时要求学生在阅读传统文学期间,在对内容的简单理解上进行背诵,同时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从而通过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学的学习来加强学生的文学知识的沉淀,不仅能够快速提升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而且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此外,有很多当代作者对我国传统文学进行阐述,从而让学生更加清晰明了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例如严凌君的《青春读书系列》,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接触传统文学的过渡,让初中生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更加轻松地学习我国传统文学知识,从而激发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促进其对我国文学知识的学习。

2.4拓展传统文学学习途径:

阅读是初中生获取传统文学的一种途径,当前科技发展迅速,多媒体教学大量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学,可以借助多媒体,来拓宽传统文学学习的途径。例如,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班会,主题就是了解我国传统的文化孝道。在班会上,首先播放视频《活着》,来阐述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让学生充分了解母爱的感人,并且明白“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学会“父母在不远游”的尽孝在当前的道理。而后以母爱为切入点,通过收集每一位学生母亲的照片,在班会上组织学生发言,来讲解现实生活中展示自己母爱的平凡故事。通过班会的开展,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父母的不易,知道父母为自己的付出的一切,从而培养学生孝顺、尊师重道的传统优秀文化,从根本上学习到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对传统文学的学习途径方面,可以借助互联网来扩大孩子们的学习形式,通过视频、音频的方式,多感官地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学的感受,从而在文化熏陶中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3总结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要通过提升教师自身文学素养来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通过多样化学习方式来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增强传统文化学习来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学的阅读量,通过拓宽传统文学学习途径来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有效地实现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阶段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掌握,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效果。

作者:何军惠 单位: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石峡镇九年制学校

参考文献

[1]张海峰,郝亚莉.初中语文课本中如何“渗透”国学教育[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