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

时间:2024-03-18 11:41: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简述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篇1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具体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1)口头传统和表述;

(2)表演艺术;

(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1、非物质性。

从形式上看非物质性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特性,是它与物质文化遗产质的区别之所在。由于它的非物质性,可称为无形遗产,这是它存在的基本特征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物质载体,它的存在形态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完全不同,是非物质的、无形的,不是以一定的物质形态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比如口头传说和表述、艺术表演、各种民俗、节庆、礼仪、传统工艺技能操作实践等等。

2、“活态”性。

从本质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性是活态传承,主要依靠传承人的口传心授和言传身教。传承人掌握并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湛技艺,他们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与发展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旅游的作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的旅游资源。

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有着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对民族文化血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文化基因,体现特定地域内人们适应自然、乐观生活的智慧与独特的审美情趣。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欣赏和理解,可以最大程度的领略地方民间文化精华,把握地方文脉,深入体验地方文化。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满足旅游者“求异”、“体验文化”的需求,因而是非常宝贵的旅游资源。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美化旅游目的地的形象。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财富和动力,是其参与未来竞争的金字名片,有助于丰富地方旅游形象的内涵。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讲究品牌和形象战略,非物质文化遗产孕育扎根于特定的地域,成为区域旅游文化形象的重要元素和支撑。旅游目的地在塑造树立自己的旅游形象,进行旅游策划、旅游宣传和促销活动时,若能够将本区域独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因素有效融合,定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提升旅游产品层次。

发展旅游业,资源是基础,吸引力是关键。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应具备的特点是:独特性、艺术性、民族性和区位性。毋庸置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元素,地域特色越明显、民族风情越浓郁越会受到旅游者的欢迎和追捧。正是因为有了非物质文化的浸润,旅游才更有情趣。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旅游发展的推动作用,早己经被旅游业者所觉察,并运用到旅游业的发展中去进而提升旅游产品的层次。如山东潍坊以风筝为契机,形成国际闻名的莺都;云南石林因为阿诗玛的传说而增添了浪漫的气息,尤为年轻人向往;广西凭借“刘三姐歌谣”,开发成功了《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和市场效益。旅游者通过进行一些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旅游,兴趣盎然,对当地文化的理解也会更为深透,美好的体验伴随长久。

三、旅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

旅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正面的积极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影响。

(一)旅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影响。

1、旅游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现展环境和生存空间。

旅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区别于单纯的静态“死保”,它使活态文化以动态展现的方式在现代社会里生存下来。在旅游的名义下搜集、汇聚大批非物质文化遗址及传承人,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突破了仅仅停留在呼吁或者自上而下保护的作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从经费支持、产权保护到文化传承、技艺拓展等各方面的现展环境与活态生存空间,使其在现代社会里得到有效继承和发扬。

2、旅游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并为其提供保护资金。

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系统而又庞大的工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经济的支撑非常重要。旅游开发中,开发者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提供合乎需求的旅游产品,以实现向旅游的转化,获得经济收益,既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又为其深入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来源。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领域广、分布地域宽,许多散布在郊区乡镇,有的因缺乏必要的地方财力支持而难以支撑,制约了其发展。“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旅游开发所获得的资金将有一部分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就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资金上的保证得到了加强。

3、旅游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更多受众,有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将其引入到旅游开发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多观众的欣赏和了解,更加贴近生活、贴近民众,为人们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进而还可以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丰富和发扬。许多濒临灭绝的民间工艺品、传统食品、戏剧曲艺、民风民俗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才得到重新发掘、整理、更新和发展的。如果这种源于经济原因的传统文化保护意识能够同提高人民的文化教育水平相联系,则这种保护就将获得更为有力的保证。

篇2

关键词:茶文化;高校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作用

我国的茶文化是世界文化体系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它是我国古代人对茶的研究成果体验,也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侧面反映。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精髓可以归结为博大精深的茶道精神,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有社交、礼仪、艺术等诸多方面,并且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和扩大。高校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在教育课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它的教育内涵与茶文化是有某种程度和意义上的共通性的,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用茶文化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对茶文化内涵的描述,分析了茶文化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促进作用。

1我国茶文化的综述

茶文化是人们以茶为载体而衍生出的一系列相关内容。它的核心是茶。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高度发达,为茶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现代社会它已经成为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一种体现。我们从文化的角度来对茶文化定义,它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与茶相关的一系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者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从属于“中介文化”的范畴。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茶文化的内容和体系更加完善和健全。它的内容主要涉及到茶的历史发展、茶区人文环境、产业科技以及茶类和茶具、茶艺、茶画等等艺术表现形式,由茶延伸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例如茶道精神、茶德等方面。总体上来说,它的结构体系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我们从茶事活动的行为文化来看,在茶叶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人们之间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这种模式的表达主要是通过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来完成。我国古代诗词中像“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就充分说明了敬茶的习惯已经形成。此外,还包括有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等风俗。并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所形成的茶艺习惯也大不相同,各自有自身的特色,这也正是茶事活动的一种表现方式。除了行为文化外,还包括心态文化。人们在品茶饮茶过程中所包含的新价值观念以及审美情趣,都是在前期茶事活动中积累形成的。在品茶时内心所追求的审美情趣,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韵味,并且由此产生一系列丰富联想,体现出茶叶生产以及茶区生活的文艺作品,把茶艺和人生处世哲学充分结合,进一步上升到哲理层面的高度,也就形成了茶德、茶道等。这是茶文化的精髓所在,占有核心位置。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简述,可以看出,茶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集为一体的产物,它的各种衍生行为和现象都是茶叶多样性应用的一种体现,这些文化是围绕茶展开的。

2我国茶文化的基本特征

2.1形成主体的多元性

首先,我国古代的政治体系是以帝王为最高统治的,它的地位特殊性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茶文化的发展。纵观古代帝王将相,有很多是直接参与到茶文化形成中的,例如宋徽宗、乾隆帝等等都对茶情有独钟,并且留下了丰富的茶文化诗词[2]。其次,人民群众是茶文化形成的直接创造者。古代人民不仅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茶文化物质成果,也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精神财富,这些对后人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影响。在人们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由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和遵守的行为模式和准则,基本上最后都纳入到了茶文化的构成体系中。例如当前社会中还有很多地区仍然保留着“吃讲茶”的传统习惯,这也正是茶文化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的基础体现,也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和谐文化。第三,在文人墨客眼中,茶是一种寄情传景的致和之物,可以通过茶来表达思想情感,通过茶来陶冶情操,提升内在气质。这在历朝历代都有明显体现。唐宋元明清,不同朝代的饮茶特点各不相同,这样所形成的诗词也就各有特色。但是,中心不变,即围绕茶来作文章,推动茶文化的进一步繁荣。

2.2历史传承悠久

我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文明产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产生时期,并且这种文明从诞生到现在没有被隔断。茶文化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从侧面也证明了这一论述的准确性。“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是最早体现人们对茶的认知和关注的,经过神农氏之后,从神农时代至今历经几千年历史,出现了神农氏、陆羽等的茶研究代表人物,陆羽更被称为茶圣。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也有了更大范围的延伸,例如茶道、茶艺文化传入到了日本、文成公主带茶到塞外、寺院引入茶,实现了禅与茶的结合文化、文人饮茶题诗等等,都是很好的体现,因此,它在时代的发展中变得更具有内涵和独特性。

2.3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对于茶文化的研究各不相同,这就形成了茶文化的民族性特点。每一种文化都是民族人文精神的体现。例如四川少数民族喜爱饮用砖沱茶,西北地区青海、少数民族饮用紧压茶,武陵山一带的土家族饮用擂茶,云南西双版纳一带的傣族喜欢饮用烤茶等等。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在饮茶上有很大的差异性,这是与其生活环境和人文文化有重要关系的。

2.4体系构建的完整性

我国的茶文化结构具有物质、制度、行为以及心态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它的物质文化主要有茶叶的选种、栽培、加工以及包装运输等劳动,同时也包括与饮茶相关的茶桌、茶具等的事物存在;其次,它的制度文化包括茶叶专卖制度、茶马贸易等;第三,它的行为文化是通过民风和民俗的形式表现出,属于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国形成的习惯和定势;它的心态文化主要是指人的内心心理活动,长久的积淀在民族文化的最深层,而最为核心的部分是历史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和生活意义,因此,可以说它的构成体系是十分完整的。

3茶文化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作用

3.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处世态度,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上述提到茶文化的精髓是茶道精神,而茶道精神又是和茶人精神紧密相关的。茶人精神指的是茶人的形象,也就是说作为茶人应为具备的素质、风范和面貌。它最朴素的表达就是“默默的无私奉献,为人类造福”,是从茶树风格、茶叶品性引申出来的。那么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就可以充分的学习茶人精神,从茶文化中吸取营养,掌握正确的为人处事原则,这对其未来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以茶文化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强化,对茶道精神的领悟体会到深层含义,从而自省、审己,正确的定位自己、看待自己,以平和稳定的状态调整人机关系,从而能够面对和处理各种问题,这对现代社会的稳定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

3.2帮助学生更好地修身养性

茶文化的本质就是从中领会,并与人的追求相关。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人们以细微的感官来感受茶道,去探寻未知的事物,可以帮助大学生在自我认知层面上超越自我。茶道精神中的一个表现就是仁义、诚信,这两方面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时这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当前很多学生存在的考试作弊、随意毁约等导致诚信意识严重丧失,而茶文化的引入,可以让学生在品茶学习的过程中,领悟茶道精神,注重人的思想、品德修养,关注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和仁义,从而改变自己重新塑造人格,修身养性,以正确的心理心态来服务于社会,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多的利人利己的贡献。

3.3提升整体素质,实现全面综合发展

高校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各个方面都还处于成长完善阶段,那么在教育课程设置中加入茶文化,是具有重要作用的,不仅对学生而言,而且对于高校自身来说都是如此。茶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完善,已经形成了较为健全的体系,其包含着博大精深的内涵,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来说是十分有益的。茶文化根植于华夏整个文化体系中,包含了哲学、美学、艺术等多方面的理论,而且也渗透了各个宗教的传统文化精髓。高校学生可以从茶文化中体会领悟到华夏文化的魅力,学会正确的为人处事,从言行、心理、价值观等方面来不断改进完善,使其可以了解到不同领域的发展特点,以茶道精神指导未来发展的方向,并与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充分结合,达到修身养性的同时升华自我。

4总结

篇3

[关键词]求真书法 书法太极 书法心灵模型 象音法

一、求真书法的来由

经过一段时间潜心钻研汉字造字与书法的相互之后,我们敏锐地察觉:当下的书法,由于被归入西方文化体系里所讲的艺术门类,令许多习练书法者大多只获得了书法中的有形之美,此为常美,而书法本身还有无形之美,此乃非常美。

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于是,我们依据追求标准,把追求常美的当下书法归为求美书法,把追求非常美的我们的书法归为求真书法。如此区别后,我们发现,求真书法已触及东晋书法家卫夫人所讲“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的书道层面,这本是文言文中“书”字所固有的,只不过在白话文里被“书法”的“法”字所遮蔽了。经此格义,我们觉得“书”转译为“书法”欠妥,改为“书道”好一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书法文化里的神秘性信息。此为我们的一点书法主张。

在上述过程中,我们有了两点收获:

跳出艺术看书法,发现美里藏真;

跳出“书法”看书法,发现法外有道。

因此,我们认为:书道者,金山也,而求真书法乃开采金山的有效工具也。

二、求真书法道路

用文字表述如下:

第一级初学者:有一定书法常识,能区分写字与书法的外在区别与内在联系;

第二级书法匠:已掌握了一些书法技巧;

第三级书法家:有自己的书法理论,并在理论指导下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书法风格;

第四级书法宗师:已找到攀登书法山之路。

我们认为:书法道路清晰了,习练书法才会心中有数;心中有数了,才会持之以恒;而持之以恒则定能达到彼岸;过程实实在在,结果是自然而然的事,正所谓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本书法道路的最大特色有二:1.理论先行;2.非临摹。

上述四级书者共同构成求真书法的书坛。

三、法、理、道─── 汉字造字之我见

当下,人们在谈论汉字造字时,第一反应首先会想到的是造字六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鲜有人触及法背后的理和道,本篇尝试探索之。

一般认为,象形字是最初始的汉字。象形字的造字方法,即象形法;该法可简要描述为:用线条直接描画视觉所见实物的外部轮廓特征,所得图像与实物挂起钩,指代实物,即成为象形字。例字:山,木,羊,牛,马,日,月,等等。就这样,实物被转化为汉字。细心分析,象形字的文字要素有二:形与义,形即图像,义即实物,此义为物义;形与义的相互关系,可用中医术语理解为:形为表,义为里,表里如一,形义合一。从某种意义上说,象形即象型,象形法乃象物像也。若对象形法进行浓缩,可表述为:画形指义。

指事法是象形法变化了一点点。从文字学角度分析:在构形方面,只在象形字里加上了指示符号;在构义方面,不再指代实物整体,而是指向整体实物中的细部。例字:本(在木字下部加一划,指代树木的根部),末(在木字上部加一划,指代树木的枝枝叶叶),刃(在刀字里加一点,指代刀的锋利部份),等等。从某种意义上看,指事法可理解为指示法。比较象形字与指事字会发现:象形字之义为大物义,而指事字之义为小物义;象形法象大物像,而指事法象小物像。数字是特殊的指事字,数目、数量即其义,此义为数义,乃象数像也。例字:一、二、三、十,等等。就这样,数也被转化为汉字。

会意法是指事法前进了一点点。从文字学角度分析:在构形方面,应用了指事字所得数量的成果转而对象形字进行数量叠加;在构义方面,采用了新方式──意会。例字:林(两个木,其义可意会为树林),森(三个木,其义可意会为许多树木的大树林,即森林),休(人靠在树旁,其义可意会为休息),卡(不上不下,其义可意会为卡住),等等。从某种意义上看,会意法可理解为汇义法。休、卡这一类会意字,其义为事,此义为事义。会意法乃象事像也。就这样,事也被转化为汉字。会意法可浓缩为:拼形示义。

以上三种汉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见形知义,即非常直观、直白,因此,以上三种造字方法可统归 象形类造字法。若对此类造字法进行抽“像”,可得其造字之理,表述为:造形表义,或假形表义,或假形载义,或寓义于形,或注义入形。理乃法之形而上也。

在象形类造字法的基础上,古人触类旁通对听觉听到的、无形但实在的声音也进行造字,产生了象音法。从文字学角度分析:在构形方面沿用会意法拼形的路子;在构义方面,采用了新方式──重义,即分为阳义和阴义,或者说浅义和深义,共两层。以鸣字为例,字形上:口+鸟;字义上:阳义或浅义指鸟张开嘴巴,阴义或深义指鸟的叫声,此义为音义。其它例字还有:啼(鸡的叫声),吠(狗的叫声),等等。就这样,古人巧借外力把声音转注入汉字,令汉字实现了有声化、可读化,极大地帮助记忆汉字。逆向思之,此乃实现了无形的声音汉字化、有形化也。从某种意义上看,象音法可理解为录音法。象音法乃象音像也。象音字的特点是见形知音。文字要素增加了一项:音。象音法可浓缩为:拼形示音。若对此法进行抽“像”,可得其造字之理,表述为:借形表音,或借形载音,或寓音于形,或注音入形。象音字在汉字造字上有重大意义,标志着汉字从无声时期进入有声时期,是汉字造字的重要分水岭。估计,象形类汉字的发音是后来重新赋注的。

在上述两类造字法的基础上,古人对纯想象的、精神性的、虚的东西,即心觉的东西也进行造字。于是,出现了形声法。此法可公式化为:形符+声符表意。意者,虚义也,义之义也,义之形而上也,此为意义。例字:增、赠、憎,等等。形声法令虚的东西实化,无形的东西有形化。逆向思之,乃实现无形的意汉字化,意被转化为汉字。从某种意义上看,形声法可理解为象意法或摄意法。形声法乃象意像。文字要素再增加了一项:意。形声法可浓缩为:拼符示意。若对此法进行抽“像”,可得其造字之理,表述为:借符表意,或借符载意,或寓意于符,或注意入符。

至此,汉字造字经历了从视觉到听觉再到心觉,从外到内,从象实像到象虚像,从表义到表音再到表意,对有形、无形的东西均可造字。其内涵由实而虚,外延由小而大,由有限而无限,逐步推扩。若对上述三类造字法的造字之理进行一般化处理,可得:作形表×,或作形载×,或寓×于形,或注×入形;×可以是义,可以是音,可以是意,或许还可以是其它。而对此理再抽“象”,可得造字之道,表述为:寓无限于有限,或注无形入有形,或注阴入阳,或假阳注阴。道是理的形而上也。由此,汉字造字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造字自由。

四、源与流

根据前述汉字造字理论,我们对书法史有如下理解。

1、关于书法之源

查有关文献的记载,书法之源可追溯至秦代程邈创隶书。程氏所下功夫至少有两重:浅层或阳层,把作为字体的小篆的笔划化圆为直,变连续为断绝,字形改长为扁;深层或阴层,小篆隐含传统汉字造字六法,像味浓烈,程氏把其构字的部件、组件符号化、抽象化,成为无像之象,即由实变虚,从而实现从字体到书体的蜕变。若对此进行抽“像”,可得其变之理,表述为:抽旧像注新象。字体,像也;书体,象也。因此,程氏洞开了书法世界的大门,结束了无书法的旧时代开创了有书法的新纪元。

2、关于书法之流

隶书之后,楷书、行书、草书等新书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书法流变可理解为书体衍化史。

在书法流变过程中,不同书体有不同书法风格,同一书体也有不同书法风格,关键在于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书法家,同一时代也有不同风格的书法家。而书法家所用书法之理,大致如程氏隶变之理,只不过稍稍改变为:抽旧象而注新象。所以,从另一意义上说,书法流变又可理解为书法风格演化史。

若对书法风格演化再深究之,抽“象”之,则会发现:隶书体现着强秦严正雄浑、气吞山河的气概,可理解为法家势、法、术思想体系的隶书化、有形化、阳化;逆向思之,法家思想的精神乃隶书的书法标准,即其魂。及后,颜真卿的楷书作品体现着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君子形象,可理解为实现了儒家思想楷书化、有形化、阳化,儒家思想的精神成为其楷书的书法标准,即其魂。张旭、怀素的草书作品体现着道家大象无形、浑然一体的人生境界,可理解为实现了道家思想草书化、有形化、阳化,道家思想的精神成为其草书的书法标准,即其魂。所以,从此意义上说,书法流变又可理解为书法标准变化史。

若把法家思想的精神、儒家思想的精神、道家思想的精神视为相,则对上述隶书化、楷书化、草书化可作一般化处理,表述为:抽象而注相,或注相入象,即注精神入书法,犹如注水入瓶,而进一步抽“象”之,可得书法之道,表述为:寓无形之书意于有形之书形,或注书意入书形,或假书形载书意,即书意书形化。

3、结论

欲把握书法史,至少要抓住两个关键字:源、流;欲把握书法的精妙,至少要抓住三个关键字:像、象、相。

得法未得理者,能用法象像,书法匠也;得理未得道者,能以理象象,书法家也;法、理、道全得者,能借道象相,书法宗师也。

五、节外生枝─── 汉字造字与书法的关系

根据前述,就汉字造字而言,每一类每一种造字方法都有各自不同的造字技巧,三类五种造字法的造字技巧合起来就构成了全套完整的汉字造字技术,再糅合造字的三个层次:法、理、道,则形成了汉字造字哲学,即汉字造字的智慧。

同理,就书法而言,每一种书法风格都有各自不同的书法技巧,各种书体不同的书法技巧串起来就构成了全套完整的书法技术,再糅合书法的三个层面:像、象、相,则形成了书法哲学,即书法的智慧。

若把汉字造字与书法进行比较,不难发现:书法可理解为另类造字,乃另类象意法造字也,这不是在法的意义上造字,而是在理、道的意义上的另类造字。若更深入去分析,二者的关系可用中国传统哲学的术语概括为:汉字造字是本,书法是末;汉字造字是体,书法是用;汉字造字是源,书法是泉;因此,书法是汉字造字的节外生枝。若把本末合一、体用合一、源泉合一,三合一,大而化之:书法是让汉字之形说话,书法是大写意之文章。此为我们的书法观。

六、书形与书意构成太极─── 求真书法的哲学

该模型的结构可具象地理解为:状若果实。

由表及里,用文字表述如下:

第一层:情绪。主要指喜、怒、哀、乐等。通常是“我”受外界事物刺激而引发的应激反应。大致与性格有关。

第二层:情感。主要指爱、恨、忧、愁等。通常是“我”对外界事物思考之后的心理反应,带有一定主观性。大致与个性有关。

第三层:情操。主要指与伦理道德紧密联系的品行表现。通常是“我”对外界事物深思之后的外在行为,具有一定思想性──以某种政治信仰为标准。大致与品德、品格有关。

第四层:情怀。主要指一个人自觉是人类的一份子而具备的根本精神品质。通常是“我”对外界综合考量之后的境界,具有一定精神性──以某种精神信仰为标准。大致与人格有关。

第五层:未明。可能是“我”对宇宙有自我定义之后的神秘状态。

一般地,由表及里,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稳定。若视此模型为一把无形的心梳,能令心灵有序化;若视之为一把无形的心灵密钥,能打开心灵枷锁,甚至能进行心灵洗礼;等等。总而言之,解放思想,释放精神,方能让心自由飞翔。

据此,习练求真书法者,至少要过五关:

第一关:情绪自由。指能够娴熟地运用求真书法太极,轻松自如地把情绪即时转注入书法,实现情绪──书意书形化、有形化、阳化。关键要先打开感觉开关。

第二关:情感自由。指能够轻松自如地把情感转注入书法,实现情感──书意书形化、有形化、阳化。关键要先打开知觉开关。

第三关:情操自由。大致同上。关键要先打开感受开关。

第四关:情怀自由。大致同上。关键要先打开感悟开关。

第五关:书法自由。因人而宜。

其背后的道理是:满则益(溢)。

建议:习练求真书法时,只写有感触、有感觉,有感受、有感悟、有感应的字、词、句等,最好是自己想出来的东西。总而言之,真是灵魂。

八、创造性意识一条龙───创造性意识路线图

一般而言,创造性意识的出现、发展、成熟,大致要经历如下的过程:

灵光一现,即灵感,可能是创造性意识的最初始状态。而这之前大多有一个无意识的积淀阶段,灵感的出现通常是受某些特殊的东西所刺激,身体某个开关被激活了。有人把此种现象诗意地描述为:心弦被拨动了。若能迅速地采取行动捕捉住,例如一个字,一个符号,将灵感转化为想法,则想法就成为了创造性意识的第二种状态。当把想法与别人互动,若得到肯定或鼓励,继续采取相应的行为,例如找资讯,强化想法转化为主意、主张或观念,则主意、主张或观念就成为创造性意识的第三种状态。运用各种思维手段,对主意、主张或观念作进一步深化,凝固为概念,则概念成为创造性意识的第四种状态。概念经过丰富和充实就会产生思想,则思想成为创造性意识的第五种状态。例如,孔子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仁。把相关的多种思想认真梳理、比较,使之系统化,总结为理论,则理论是创造性意识的第六种状态。例如,法家势、法、术三位一体的思想体系即成为秦统一六国的指导理论。若理论能联系实际,经过实践,或成功,或失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必然会升华出一套哲学,则哲学是创造性意识的第七种状态。哲学者,捷学也,走捷径的学问也。此即创造性意识一条龙。

九、构筑书法人生道路的技术

本篇由下列A、B、C三部分有机构成。

A、活出真我的本色

在当下的许多主流媒体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通常并举;这三者相互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以下尝试梳理之。

(一)、区别

1、世界观

简而言之,是指“我”对所生存社会的总的看法。至少涉及三方面:①历史。一般地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当代。通常,时代不同,社会也不同,人们的世界观亦不同;时间跨度越大,世界观越深厚。②社会范围。例如,村级范围的社会,镇级范围的社会,直至国家级范围的社会,地球村范围的社会,即世界。一般地,空间跨度越大,对社会了解越全面。③社会深浅。这主要是对社会结构和人性的认识。一般而言,社会范围小,社会结构简单,人性纯朴;反之,社会范围大,社会结构繁多,人性复杂。

2、价值观

简而言之,是指“我”为人处事的价值标准。由于每个人所接受的思想不同,所持价值取向不同价值取舍也就不尽相同。例如,接受道家思想者,大多以恬淡自然为价值取向标准;而接受儒家思想者,大多以仁、义、礼、智、信为价值取舍标准。

3、人生观

简而言之,是指“我”对人生的总的看法。具体而言,就是赋予人生某种意义。例如,历代的政治精英们大多以改造社会作为自己生存的意义,此即其人生观。通常,人生境界不同,人生观也不同;人生不同阶段,人生观也不尽相同。

(二)、联系

对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而言,要确立自己的人生观,即如何赋予人生意义、选择走一条怎样的人生道路,这就涉及价值观的问题,即其接受何种思想作为价值取向、价值取舍的标准;而接受何种思想,又进一步涉及其世界观,即其对社会的认识,包括对不同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判断,等等。因此,这三者的关系是:世界观决定价值观,价值观决定人生观;世界观对外,价值观对内,一内一外,一阴一阳构成太极,无形也;走出的人生道路,有迹可循,有纹有路,有形也;无形有形构成太极。

(三)、结论

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乃人生──即“我”的三块基石,直接影响“我”的人生半径的长短,对生活感受的深浅,人生质量的高低,人格魅力的强弱,个人场的大小,等等,因此,可视为人生三大指标或三大参数。

B、你的宇宙会因你的宇宙观变化而变化?──跟宇宙谈谈

(一)、“我”为什么要有宇宙观?

互联网诞生,可能标志着人类已迈入了地球村时代。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可能是浑然一体、均衡。这个时代可能是宇宙世代的重要阶段。宇宙世代可能是宇宙公民的时代。

欲从地球村村民转变为宇宙公民,实现身份华丽转变,关键可能在于是否有自己的宇宙观。有自己宇宙观者,才能拥有完全健康的心智,各色说辞理论才不能左右自己的是非善恶;有自己宇宙观者,方能占宇宙一席之地,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用自己的宇宙观观世界,则洞若观火;用自己的宇宙观观宇宙,则一目了然。

(二)、究竟什么是宇宙观?

欲弄清楚什么是宇宙观,须先搞清楚宇宙是什么。在当下的汉语语境里,由于西学东渐的缘故,宇宙一词的含义主要来自西方天文学。而在西方天文学里,宇宙一词大致经历了如下的过程:中世纪的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长期观测研究,提出日心说取代了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宇宙由地球变成太阳系;哥白尼之后,观测手段不断发展,宇宙又从太阳系变成银河系;而当下,西方天文学家倾向于宇宙无中心。据此,可以说,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宇宙是天文学意义的,是科学层面的。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宇宙一词其实是指宇宙观,大致可理解为一位哲学家的学问基石。曾有一位哲学家给宇宙下定义为:所有的空间和时间。宇者,本义为房子,引伸为空间,以小见大也;宙者,空间也。

细心比较中西二者,不难发现:西方所讲的宇宙,其实类似于宇宙模型,偏科学性;中国古代的宇宙,其实是宇宙观,偏哲学性;科学讲究实证,而哲学讲究思辨,不可混为一谈。

(三)、该怎样确立自己的宇宙观?

我们认为,地球村时代的宇宙观可能是:宇宙可以自定义。

我们尝试把宇宙定义为:以任意点为球心,半径可无限的球状物。这是一种数理式定义法,估计还有非数理式定义法,因人而异。

(四)、结论

宇宙观是人生──即“我”的基石的基石。

(五)、猜想

你的宇宙可能会因你的宇宙观变化而变化?

C、跟人生谈谈───站在哲学巨人冯友兰先生的肩膀上

已故中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晚年总结自己大半生的人生经历,提出了人生四重境界学说。可简述如下:

自然境界。人生观:“我”作为超越自然的存在,自觉地使自然界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价值观:按着“本能”或“社会的风俗习惯”去做事。

功利境界。人生观:意识到“我”的主体地位而追求个人目的的实现;价值观:意识到为自己做各种事.

道德境界。人生观:自觉“我”作为人类而存在,并努力使“小我”融会于“大我”之中;价值观:意识到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有利他的道德意义。

天地境界。人生观:超越道德境界,自觉地达到“我”与自然界的合一。价值观:意识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员,并为宇宙利益而做各种事。

境界不同,追求不同,各行其道。

经初步研究,我们认为,可以把此学说理解为一条完整的人生道路,且呈螺旋式上升,越走越宽广,状如螺丝钉。为了进一步夯实此人生道路,我们对该道路的横切面设计如下:基石层为宇宙观,然后由深至浅分别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可图示为:

────人生观

────价值观

────世界观

────宇宙观

此人生道路,暂命名为:金色大道。总而言之,我们认为人生学即人生道路学,道路不同,人生亦不尽相同。

全文可视为我们的书法人生学。

参考文献:

[1]黎孟德.书法讲读.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2]聂清.道教与书法.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

[3]谢光辉.汉语字源字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4]葛承雍.书法与文化十讲.文物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5]董伟嘉,敖群.汉字知识与汉字问题.商务印书馆,2009年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