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15 17:43: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企业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企业制度

篇1

[关键词]中小建筑;施工企业;制度建设;内控;系统管理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由于建筑业对宏观经济的依赖,在宏观经济环境下发展速度非常缓慢,由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和中型的项目实施宏观经济政策,在中小型建设项目中将避免多层次的重复建设,中小企业面临着萎缩被淘汰的危险,加入WTO后,行业壁垒在降低,国内市场国际化促进国内和国外市场的全面融合,外国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优于国内市场,因此,中小企业面临的外部到内部的攻击。

1中小建筑企业质量控制

中小企业利润低,经历了很多投资规模的扩建,建设施工企业的建设项目数量明显增加,但在增加的良好形势下,施工企业在工业仍处于不良地位,据统计,近年来,施工企业平均利润率增长缓慢,资本积累慢,没有竞争力,目前建筑业表面上呈现出明显的矛盾胶着的状态,市场的整体状况对中小建筑施工企业不利,要尽量扩大市场份额,大部分建筑企业明显增加;另一方面,建筑企业,利润下降,竞争混乱,承担着更大的风险。

2家庭管理模式的缺点

中小建筑施工企业占建筑施工企业总数的90%以上,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股权结构很容易出现统一的产权关系以血缘关系相结合的现象,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需要早期的创业企业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但企业规模中家庭管理模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家庭、企业和股东的干扰严重影响企业管理系统的建立,功能部门需要执行有关的管理。

3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制度建设

法治统治下,应该建立规则和条例,应遵循一定的制度,中小企业建筑施工在现代化企业建设中要遵循现代企业理论,提高建筑企业的特点,进行建筑行业相应的管理制度的制定,支持管理系统,在中小企业中,应尽快建立完善的制度。

3.1建立人员岗位规范

建筑工地领域中的信息流、物流的良好联通能够保证作业的标准,保证领域的秩序,严格执行岗位制度,岗位作业标准的对象是施工生产员工,在企业中要提高技术标准,确保操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施工操作程序,包括工作条件、人员岗位等,因此,提高操作权限,满足岗位作业技术质量要求,标准化内控管理体系的实施是提高效率和改善产品质量的保证。对施工现场的过程以及下一个过程负责,过程与程序的质量需要得到保证,建筑公司的每一个设计都要通过相互控制质量,管理人员需要检查和检测,帮助积极推进新的科学的审计质量。

3.2技术培训

建筑工地上的工人,特别是对于承担主要施工的人员需要进行技术培训、辅导,请专家进行施工的讲解,通过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的示范传授技术经验。

4中小建筑企业的内控管理体系

4.1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建筑企业对人事管理的制度建设,包括生产管理、采购,存储管理,金融管理,管理的基本框架重在提高一系列的系统管理方法,尤其要加强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保证建材质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建筑业主管部门要求当事人统一技术标准,中国建筑业的技术标准修订成为整个行业的国家标准,包括城市规划、建筑等;不同行业、地区进行技术标准的建立形成了完善的技术评估的管理系统,需要细化和完善相关内容,保证工程的质量是确保安全的核心。该方法基于质量控制方法制定内控管理体系,条件影响活动的质量,根据统计对整个过程判断质量的稳定性,判断不同的方法对施工活动的影响,使用质量检测方法要及时掌握质量动态,是质量控制的主要部分,通过设置的一个工序内控措施,提高质量,以便良好的进行状态的控制。

4.2材料质量管理体系

从材料的采购到施工阶段都需要对材料进行控制,根据材料的质量验收制度提高质量保证,质量保证需要对原材料进行妥善的处理,提高管理系统的作用,系统控制保障质量,对质量验收进行控制,即控制产品质量,其中包括隐蔽工程,对接收部分的验收以及分部工程验收,对整个中小建设施工企业的进行质量控制验收工作。

4.3质量信息反馈系统

信息质量反馈与企业外部和企业内部质量信息反馈系统的建立有关,质量管理先进单位创建质量信息反馈系统,质量管理需要一个强大的内部信息反馈,根据质量指令,使信息流得意控制,还能够准确及时地获取质量信息,及时准确地反馈给上级部门,建立施工现场质量体系是保证信息网络系统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5结语

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是促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意味着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所使用的系统是有区别的,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适应企业自身长期的实践经验,有效地促进中小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根据企业的性质,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避免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企业管理机构应该进行相应地稳定性和动态性能的调整,以提高制度建设和内控管理。

[参考文献]

篇2

目前,在现行税收制度下建筑安装企业存在严重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会计核算的方法和纳税企业的核算方法不同,会计核算的所估算出的费用不明确,建筑安装企业对会计核算没有明确的规定,致使会计核算的方法不规范。因此,建筑安装企业要积极踊跃迎接问题,并制定合理的方案,将会计核算作为重点,从而不断优化我国的税收制度,为建筑安装企业打好经济基础,给建设安装企业减少风险。

【关键词】

税收制度;建筑安装企业;会计核算

建设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点,其发展过程中影响着我国未来的经济变化。因此,建设安装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根据现行税收制度进行会计核算,提出优化会计核算的方案和策略,让会计核算在建设安装企业中发挥实际的作用。而我国也要不断完善现行税收制度,对建筑安装企业提出具体要求,以便解决会计核算与税收制度之间存在的矛盾。

一、现行税收制度下建筑安装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账面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已经按照完工百分比的方法进行会计核算,但完工百分比却不能真正将实际工程收入反映出来。一是财务账面的问题,财务账目不反映建筑安装企业的成本,从而导致部分成本没有发票,税务机关对其不认可。二是财务账目不能反映真实的预计成本,企业出现负债的情况。三是完工百分比的不能明确企业的收入,使得企业要承担巨大的税费成本,从而阻碍建筑安装企业的发展。

(二)建筑安装企业缺乏会计核算的监督和管理。

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建筑安装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缺少对会计核算的监督和管理,致使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降低,会计核算依旧采用传统的核算方法,这不仅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会让会计核算的工作人员变动懒散、怠慢,不能及时完成自身的工作,致使企业的资金始终无法得到妥善的管理。

(三)会计核算的执行力较弱。

随着建筑安装企业的发展,会计核算也逐渐进行统筹管理和规划,但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制度却始终没有改变,企业制度的不完善,致使企业对会计核算缺少良好的掌控能力,这就使得会计核算的执行力较弱,无法得到显著的提升。

(四)会计核算的方法形式多样。

现在我国建筑安装企业还没有统一会计核算的方法,因此,不同的建筑安装企业就存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式,这样企业在进行财务审批时,其核算难度就会加大,从而致使企业无法正常运行和发展[1]。

二、现行税收制度下建筑安装企业会计核算的模式分析

(一)账务管理模式。

为了确保企业账务的安全,明确企业的税收账务,让企业在现行税收制度下顺利发展,完整企业财务的管理就非常重要。企业要制定完整的账务管理方案,在财务方面出现问题时及时解决,找出问题的根源并对其进行弥补。会计核算工作人员要将企业的收入进行分类,将资金统一管理,按照企业资金的投入与支出,为自身的工作设计出科学的管理方案,从而能有效解决财务分散的问题。与此同时,建设安装企业要引进先进的科学设备,让会计核算的工作人员能利用先进的软件处理问题,这样就能提升会计审核的工作效率,使其核算出结果更具标准化和数字化,达到资源共享的成果[2]。

(二)会计人员的管理。

为了避免建筑安装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风险问题,企业要对会计核算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将正确的职业道德理念和新颖的工作理念灌输到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思想中,从而增强会计合作人员的素养,让其掌握熟练的核素技能,同时,企业要在此过程中培养出优秀的专业核算人才,设立奖励制度,从而提升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让会计工作人员保质保量完成自身的工作任务。因而,企业加强对会计核算人员的管理,在评职称的时候,让工作人员进行岗位轮换,避免财务上的风险。

(三)档案管理。

建筑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进行档案管理,将重要的会计核算内容进行合理的保存,这样就可以方便建筑安装企业对会计核算的结果进行检测和审查,从而清晰完整地看到财务账目。而在进行档案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一定要保证其账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从最基础的账目进行规范化管理,将重要的档案录入计算机内,并增强保护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不会使档案内容泄露,也不会影响到建筑安装企业的发展[3]。

三、现行税收制度下建筑安装企业会计核算的建议

(一)制定完整的会计核算管理方案。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要按照现有税收制度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因此,建设安装企业要明确科学合理的方案,为会计核算工作打好基础,只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提升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而且,建筑安装企业在现有税收制度的要求下,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时必须要将公共资金进行估算,明确其资源使用的方向,这样才能使建筑安装企业的会计核算更具科学性和规范性。因此,建筑安装企业要制定完整的会计核算管理方案。

(二)改变会计核算的职能,加强对财务支出的管理。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改变会计核算的职能,加强对财务支出的管理能有效使会计核算模式进行转变。目前,会计核算在建筑安装企业的作用是分析企业资金的支出和企业的收入,并对其进行管理。因此,会计核算的工作人员不仅具有记账的职能,同时,也要具有核算执行信息的反馈和控制的职能。只有会计核算工作人们及时将企业各个部门需要的资金计算出来,并对各个部门进行监督,才能对其资金的变动做好控制。当会计核算工作人员在进行资金支付时,会计核算工作人员要对其进行检查,然后再进行资金支付。因此,建筑安装企业要在现行制度下改变会计核算的职能,加强对财务支出的管理。

(三)建立完整的内部管理制度。

在现行税收制度下企业会计核算应完整内部管理制度,这样才能使核算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并提升内部管理的工作效率。因此,我国建筑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完整的内部管理体制,让其会计核算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自身的工作任务。

(四)会计核算要与企业内部部门合作。

为了我国建筑安装企业能快速发展,会计核算的工作人员要积极主动与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进行合作,从而避免出现工作重复的情况,而这样也能提高现行的税收制度下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从而真实地在账目中反映出企业支出的成本和收入的资金。因此,企业必须要采用合理的方式,对其成本支出进行控制,会计核算工作人员也要与企业内部部门良好合作。

四、结语

总而言之,现行税收制度有效解决了建筑安装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起到良好的作用。因此,建筑安装企业要准确计算企业的支出与收益,按照国家规定的财务报表,分析施工过程中实际的成本费用,制定一个完整的会计审核方案,从而保证对会计核算进行高效的管理和监督。只有将会计核算与税收制度相结合,才能让建筑安装企业合理经营,并减轻建筑安装企业的税务负担,真正使建筑安装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路艳红.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4,22:12~23

[2]王玉虎.浅探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J].时代金融,2014,33:45~56

篇3

我国的建筑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得到迅猛的拓展和规模的扩大,然而,与此相反的是,建筑业企业的资质管理制度却存在诸多缺陷,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建筑业中,前苏联的建筑质量管理模式曾经引导了我国建筑业的健康发展和市场秩序的稳定,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建筑业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格局,这使得资质挂靠、违法分包和转包的乱象屡禁不止,为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隐患,阻滞了其前行,因而,需要对建筑业企业的资质管理制度进行探讨。

关键词:

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服务型;标准

在我国的建筑业企业迅猛扩大和发展的过程中,建筑业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深化市场经济改革的步伐中,以服务为导向的服务型政府将目光聚焦到了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与规范的层面,对于规范建筑业市场秩序、推动建筑业企业前行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通过严格执行建筑业企业资质行政许可制度,有助于规范建设市场主体的行为,引领建筑行业健康繁荣发展。作为新型的服务型政府要思考如何利用资质标准和规定来调整产业结构,规范建筑业企业的资质管理工作,从而指引建筑企业协调稳步地发展。

1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的沿革阐述

在《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的背景下,建筑业企业资质主管部门要依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和标准,以“服务、高效、公开、公正”为原则,制定符合建筑业行业的相关政策,通过资质审批和管理等服务,推进资质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合法化。在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之下,各级政府要树立服务意识,在政府职能转变的前提下,进行服务管理工作,在建筑业企业的资质管理工作中,要采用资质管理合理分权的手段,健全和完善资质管理制度,增加服务管理工作的透明度,预防建筑业资质管理中的违法行为,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用公正透明、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保障建筑业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制度的规范性作用分析

建筑业企业资质是针对建设工程施工的企业为对象,在建筑市场经济中的活动中所应当具备的相应资格及质量等级标准,在2014年的《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建市[2014]159号,简称《新标准》)的法律依据之下,进行建筑业企业资质的规范管理。其作用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2.1有助于规范建筑市场行业秩序

在我国经济建筑行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建筑市场的行业秩序需要加以严格的规范,在异军突起的建筑行业大军中,各种非专业人士混入其中,进行失控状态下的竞争,导致建筑业企业市场秩序出现乱象。而对于建筑业企业的资质管理制度在《新标准》之下,可以有效地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2.2有助于监控建筑房地产市场

政府作为建筑市场的服务管理主体,针对各种建筑活动,可以进行市场监管,利用政府的服务职能,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而科学的调配,在政府部门的均衡配置之下,达到资源的有效、节约型利用,可以使建筑行业的活动在政府的可控状态下,有序地推进和发展。

2.3有助于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

在我国城市化建筑的进程中,农民工成为了建筑市场的行业主要劳动者,他们成为了施工和技术中的带头人,但是,《新标准》的将重视从业人员的资格要求,要求培训合格才能持证上岗,对于注册建造师也加大了考核力度,提高了建筑行业人员的准入门槛,保证了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确保了质量安全。

2.4有助于建筑业企业的创新发展

在科技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时期,建筑行业是我国的基础设施行业,要以《新标准》为基准,突出建筑企业资质升级中的业绩要求和标准,以彰显出业绩突出的建筑业企业,从而培育创新的建筑业企业,提升建筑业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竞争力,促进建筑业企业的创新发展。

3基于服务型政府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探讨

我国的建筑业资质管理制度要以《行政许可法》为基本依据,以服务型政府为根本出发点,规范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相关部门的职权,按照服务型政府的理念,进行结构的优化和流程的简化,加强对资质管理与服务,体现出刚柔并济的以企业为本的监控原则,在服务型政府的创建之下,进行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构建:

3.1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①要考核建筑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标状况,尤其是对“特级”和一级建筑业企业的资质管理审核,更要估价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要考核建筑业企业的诚信行为和管理水平,以建筑业企业的信用记录为依据,来衡量其管理水平。②要对建筑业企业的资质等级进行合理的划分,要将建筑业企业的资质标准制定权限下放,同时,合并建筑业企业的资质类别,延伸政府部门的服务范围,在科学设置建筑业企业的资质种类和专业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而高效的资质审批及管理。

3.2构建合理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的组织体系

为了完善建筑业企业的资质管理制度,要以服务型政府为切入点,构建对建筑业企业的资质管理的组织体系,要架构“三纵四横”的资质管理组织体系,“三纵”即:上级主管部门对下级的“行政指导”、上级资质管理处对下级的“业务监管”、上级资质管理专职人员对下级的“工作联系”。“四横”内部管理是指部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处于横向联系关系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体系。

4结束语

在推进依法治国、实现中国伟大复兴梦的社会建设进程中,为了稳步、持续推进我国建筑业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要以《新标准》为指导,以服务型政府为主导,进行建筑业企业的资质管理制度管理服务,通过科学合理而优化的资质管理制度,规范建筑业企业的资质管理,杜绝各种违法现象,保障建筑业行业的繁荣健康的发展。

作者:尹苏君 单位:南京市市政管理处

参考文献

[1]魏洋.我国建筑业资质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3.

[2]葛佳亮.当今中国资质管理体系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

篇4

【关键词】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一、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概述

建筑企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企业,其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结果最终集中反映到财务管理制度这一综合部门上来,企业经营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获利。但建筑企业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在财务管理上要涉及多个机构和部门,因此只有不断的发现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财务体系才能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合理化,实现对建筑企业施工成本的控制,再通过优化财务管理制度来规范企业流程,确保建筑企业的顺利进行。

二、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不足的状况

1.忽视财务监督管理

某些建筑企业将工作重心放在工程建设、市场拓展等方面,缺乏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对财务管理的流程、目的、工作要求等缺乏完善的规定,即使一些建筑企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但是却没有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在日常工作中未能有效落实各项规定,存在执行力较差的情况。例如,预算编制不规范、开支计划不明确、成本费用控制随意性较大、会计核算不规范等,由此便会影响建筑企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2.不重视财务预算控制

一些企业在日常工作中忽视资产控制、成本控制、费用控制,某些项目施工无预算、无计划,成本控制工作不到位,影响建筑企业资产有效运转。当下,建筑企业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在重视进度控制的前提下,也必须加强财务管理,以促进建筑企业综合效益的提高。

3.资金使用控制力度不够

工程施工中,业主通常会拖欠建筑企业工程款,而建筑企业施工时往往需要先行垫付资金,从而增大企业资金风险,给建筑企业管理和掌控资金带来不便,时间一长,形成恶性循环,不仅影响建筑企业信誉度,降低其社会影响力,还会损坏建筑企业经济效益,制约企业发展与市场竞争力。

4.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一些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素质较低,专业基础知识薄弱,业务技能不熟练,其工作责任心不强,职业道德水平有待提高。因此需要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素质,让他们为企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三、加强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方法

1.加强财务监督管理工作,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首先,提高建筑企业领导对财务管理的思想认识,调动财务工作部门积极性,协调好工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产管理等各部门工作,确保各部门加强协调与配合,促进财务管理工作水平提高。其次,完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结合建筑企业生产实际,考虑具体工作需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工作流程、工作目标,确保财务管理各项工作有章可循,相关制度不能仅仅局限于财务方面,还应该涵盖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物资采购、会计核算、资金管理等各个环节。结合财务管理工作经验,借鉴其他企业的先进做法,改进和优化财务管理工作流程,推动财务管理创新发展。

2.完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增强预算控制水平

预算管理是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不可忽视的内容,包括销售、管理费用、目标利润、现金流量等预算,通过对各项资金进行科学合理安排,有利于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促进财务管理水平提高。一方面,建筑企业制定预算时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获取相关数据资料,编制销售、费用、利润、现金流量等预算,将优质资源向利润高的项目倾斜,严格控制建筑项目材料、人工费用、机械费用等各项支出,促进资金利用效率提高;另一方面,预算编制完成后, 要严格遵循各项规定,按照量入为出原则,对各项资金支出进行统筹与合理安排;最后,加强预算分析和预算结果利用,建筑企业要重视对预算结果完成情况的研究与分析,全面分析和掌握预算执行的影响因素。

3.加强资金使用控制工作,提高资金运转效率

重视存货管理,健全建筑企业材料、物资管理机制,合理控制库存物资数量,降低存储成本。做好物资采购,采用招投标或多家询价方式,节约物资采购成本,严格执行材料出库制度,材料使用定额管理制度,从而实现降低材料消耗,节约成本的目的;另一方面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承包工程时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进行可行性论证,促进工作水平提高,调查和评价项目资金来源、甲方资金和信用情况,降低投资风险。工程完工后要核对账款,及时催收应收账款,严格控制坏账、呆账。完善资产管理制度,明确工作人员职责,建立资产定期清查制度,对丢失、破损的财产应追究相关人员职责,尽量减少企业损失,实现提高建筑企业效益的目的。

4.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有效预防财务风险

建筑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包括合同签订、资金回笼、资金筹集、经营亏损风险等方面。建筑企业要对整体经营状况进行全面分析,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对策,实现降低和分解风险的目的。另外还可以对财务指标设置预警值,识别、评估财务风险,实现对风险的有效防范和控制。

5.重视工作人员管理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引进既懂专业基础知识又懂财务管理工作技能的高素质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储备人才力量,同时要加强管理和培训,促进专业技能、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使其更好地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篇5

Zhang Xing, Xie Peng, Wang Yurong, Liu Li( Coastal people’s Hospitital of Tianjm, Tianjin 300280)

Abstract: Pay attention to the efficiency index,pay attention to process management, it is a consensus on the management of many hospital managers nowadays increasingly formed. Our hospital spirit of "the time back to the doctor, the doctor returned to the patient" purpose, gradually carry out the specialist business assistant system.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ther means to constantly improve the accounting system,strengthen the economic management awareness of departments and wards, improve the ability to increase revenue and reduce expenditure, to achieve the maximization of resource efficiency.

Key words: hospital, business assistant specialist, system

在新医改形势下,管理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的经营方式已不能满足医院科学发展的需要,为把医生从繁重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把时间还给医生,让医生全身心地投入医疗专业领域,去研究医疗前沿,探索新技术、新疗法,更好地发展学科建设,同时将医生还给患者,为患者提供最先进的医疗服务。结合我院组织机构调整和部分职能机构设置,2012年,我院开始探索专科经营助理制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组织架构与职责划分

(一)组织架构

从经营管理的层面看,我院把各个临床科室认定为利润中心,科主任主要担负经营管理专科的重大责任。从实践的视角观察,如果单纯依靠科主任去管理,他其实只是医疗技术专家,而不是经营管理专家,因此很难发挥利润中心的管理职能,也难以执行和推动专业管理机构的各项政策。

为了充分发挥专业分工的优势,使科主任在主导科室发展的同时,也能够集中精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医学研究,同时也为加强对专科经营的管控,减少管理层次,我院在机关职能部门中选拔了13名经营管理人员进行专科经营管理工作,并在试点运行一年后,最终确定了4名既懂得管理、又从事过医疗专业的人员负责全院临床28个科室、22个护理单元及7个医技科室的各专科经营管理,这些人员即被称为近几年由台湾长庚医院等提及的“专科经营助理”。

(二)专科经营助理的职责

专科经营助理的职责主要是通过创建各医疗科室的经营动态报表,明晰各类经营收入和成本支出数据,分析医疗服务项目经营的损益情况,探讨改善措施,持续改进科室经营状况。根据专科规模和服务量,每位专科经营助理平均负责7个临床科室及其主要护理单元和1-2个医技科室,确保每位助理能够全面地参与到医院各类科室的经营管理活动中来。因此专科经营助理除了需要对专科各类基本信息详实了解外,还需要足够熟悉医疗专科技术和管理特征,如健康管理中心侧重客户服务质量、超声影像科侧重检查效率及报告准确率、护理病区侧重成本控制等。专科经营助理与科室主任之间的关系总体上是合作关系,在服从医院目标和专科经营方向的约束条件下,协助科室主任开展科室经营管理工作,分摊专科行政事务工作,确保科室日常运营始终围绕医院的战略目标,不断提升和改进自身的经营绩效。

二、实践过程

(一)建立临床科室数据库

1.科室基本状况:了解科室人力资源情况,建立临床科室医师及护理人员职称、学历、年龄等人员信息档案;着重明晰各个首席专家、主诊组、主诊医师的情况以及主要开展检查治疗项目的相关信息及流程。床位情况包括各个科室开放床位数及实际使用情况。

2.科室资产情况:掌握各科室的设备情况,弄清设备的原值、净值、月折旧及其服务能力、使用效率,查找有无闲置设备;计算每月的设备回报率;分析评估新引进设备的可行性论证,对项目的使用需要、市场需求、发展前景等因素进行分析评价,为医院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3.科室收入:主要包括门诊收入、住院收入、查体收入、挂号费、材料收入及其他收入。其他收入包括与其他科室合作的收入。

4.科室成本:主要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可控成本包括人工成本及返聘费用、药品成本、医疗材料、医保拒付费用、办公及医用低值易耗品、水电分摊费用等。不可控成本为房屋折旧、设备折旧、各类物业费用、设备维修、其他管理费用等。

(二)完善制度建设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保障经营助理工作能够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我院制定了《专科经营助理岗位职责描述》,确定了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工作职责。出台了《专科经营核算细则》,对科室的收入按照可控成本收入比例这一考核项目,界定的临床科室收入中包括门诊收入、住院收入、挂号收入、查体收入、专项费用等所有科室名下的不分割收入和分割收入。临床科室合作完成的收入按一定的分成比例计入各临床科室收入。成本费用包括各种形式用工的人工成本及返聘费用、医保拒付费用(不含责任人承担部分)、库存期末盘点损失费用、医疗物品损坏费用(不含责任人赔偿部分)、不计价药品、不计价医用耗材、办公及医用低值易耗品、水电分摊费用等可以控制的费用。对各类指标做出了明确的界定,确保专科经营助理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三)强化培训管理

我院积极为经营助理搭建培训平台,将所有经营助理纳入教育培训规划,坚持培训常态化,坚持专题学习与常规培训相结合,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定期邀请人事劳资科、医疗保险科、医务(社区)科等专业科室的工作人员,对专科经营助理进行人力资源、医保、医疗等方面知识的培训;聘请台湾中山大学、天江等知名医院的管理人才,集中传授医院管理理论和知识,并不定期赴北京、天津等地先进医院学习,以拓宽管理思路,全面提升经营助理的业务水平。

(四)深入搞好临床与政策宣传

每周一召开经营助理例会,汇报、总结工作,交流经验,统一思路,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周三上午全体经营助理深入负责的临床科室了解情况,通过各种形式,收集科室所发生的问题,掌握临床科室的第一手资料,并将其归类汇总后,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积极加强与临床科室的联系,及时向科室宣讲医院制定的各类管理政策,包括绩效考核分配方案、成本控制及相关指标等,帮助科室听懂政策、理清思路、有的放矢。

(五)加强临床科室经营管理分析

经营助理向经营管理部及各临床科室分别提交月度、季度、年度经营分析报表,包括《临床成本核算统计表》、《护理成本核算统计表》、《成本收入率完成情况表》、《人均工作量积分统计表》、《专家考核统计表》等。定期撰写科室运营管理分析,并向医院及临床科室主任汇报,内容包括科室的可控成本收入比率、药品占比率、设备使用率、医保拒付、主诊组经营情况等。通过对相关数据的解析,使医院和各科室对实际发生和医疗指标完成的情况做到“了然于心”。 医疗指标包括门诊人次、出院人次、手术人次、平均住院日、床位使用率等。

篇6

一、新形势下企业会计监督所表现出的问题

(一)财务部门的监管工作不到位

部分企业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并未对下属公司或部门的财务管理人员或会计工作者进行有效管理与监督,财务工作者的薪酬发放等并未从所属公司中独立出来。这将导致会计工作者在按照要求履行会计监督职能时,容易受到不利影响而导致职责受限,会计监督的作用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二)相关制度无法得到有效落实

由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并未对会计监督工作引起足够重视,故而导致相应制度无法得到有效贯彻与落实。例如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会计工作者并未按照相应要求对公司或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准确核算,导致其所上交的会计报表或会计核算结果无法准确地反映企业的整体经营效益与财务状况,这将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资金浪费现象严重

资金浪费问题是多数企业内部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管制,部分企业工作人员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在公司发展过程中随意开设银行账户,导致企业整体资金的严重分散与闲置,资金利用率低下。这一现象将导致企业在进行资金的统筹规划时受到阻碍,对整体效益的提升产生不利影响。

(四)人员素质不合乎标准

一方面,部分企业的从业人员在入职前并未进行专门培训,对于具体工作实践中相关业务所涉及到的工作内容缺乏熟悉性,在实践中无法准确辨识问题,对于会计工作漏洞的敏感性低,增大了会计信息失真风险,进而导致会计信息无法准确地反映出企业的经济运营活动。另外,有部分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低,在工作中只考虑个人利益,缺乏一定的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意识。

二、财务主管委派制与会计监督

《会计法》中明确规定,会计监督工作不仅需要督促各企业内部建立完善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机制,还应该不断加强企业外部的会计监督机制,以便能够形成一个内外配合监督的会计监督体系。与此同时,还需对内部监管机制加以改革与完善,可通过设立外部监督小组的形式,履行相应的会计监督管理责任,并且还需要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人员积极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健全并完善相应会计监督管理系统。进一步执行《会计法》相关内容,这也需要企业有效推动相应财务管理委派制度,并进行较为全面推广应用,促使企业能够进一步发展。

一定要严格按照法律要求执行《会计法》,使财务主管委派制度在各企业内部得到有效落实与实施。具体实施步骤为:第一,针对国企改革现状,企业可向分公司或子公司委派财务主管,由上而下进行监管,最大限度地保障母公司的整体利益。这一制度的落实能够从会计人员的专业角度看问题,进而对分、子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有效监督,能够很好地保障国有资产,对于完善企业内控制度也有积极意义。第二,从一定程度来讲,财务主管委派制度属于外部监管体系的一部分。我国现有的《会计法》中明确规定,会计从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具备相应的核算、监督职能,但仍有部分企业中会计人员的监管职能并未得到有效发挥。财务主管是各分公司的经济活动领导者,故而认为,财务主管直接委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母公司对旗下分公司或子公司经济状况的监督作用。第三,财务主管委派制度实际上是对财务人员的监督,一方面能够使会计监督机制得以健全,实现对各项经济活动的实时监控,另一方面还能对实际经营者起到一定约束作用,进一步提高企业内控效率。

三、财务主管委派制与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机制的完善

(一)有效强化财务主管约束机制

虽说财务主管委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质量带来一定冲击,但这样的工作形式也为相关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带来相应的负面影响,导致相应道德风险状况出现,就企业的发展来说,并不能够有效保障财务主管就一定是公正严明的,也不能够保障其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及时反馈企业信息发展状况,为了有效避免一些问题产生,就能够依照现实发展状况,建立相应约束激励机制,对于企业委派财务主管来说,工资薪酬的发放与结算形式应加以固定,且为了确保管控质量,所委派财务主管的工资结算应与子公司或分公司的经济状况相联系,可由总公司对财务主管进行工资发放与管理。企业在制定相应规则制度的时候,需要对相关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直接管理,不能够接受贿赂,且应实行个体责任制,即若子公司或分公司出现财务问题,这一责任主要由财务主管承担并负全责。与此同时,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中也应进一步强化落实主管委派责任制,这样不仅能够保障财务主管工作的公正、公开性,也能够起到相应激励作用,这样的工作形式有利于财务主管的管理工作。

(二)有效提升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

会计从业人员需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水平,这是确保会计监督职能充分发挥的首要前提与保障。有鉴于此,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相应的素质培训,并在培训结束后进行相应考核,确保其专业素质过关。同时也应在培训中融入职业道德的有关内容,帮助会计人员充分认识到自身职责所在,进一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并使会计监督职能得到更充分发挥。由于企业的一些重要的对外投资活动涉及到较大范围内的资金调度与管理,若处理不当不仅会对企业的经济状况产生不利影响,还会制约企业财务管理质量的提升。若无法明确决策与执行程序,则将对国家、企业以及社会的整体效益造成不利影响,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不利于会计工作的有序化与会计资源管理的科学化。

(三)充分完善并落实财务主管委派制

由于缺乏科学认知,部分企业在实施财务主管委派制时仍存在一定争议性,这也是在制度落实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部分案例证实,财务主管委派制的实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企业财务管理质量的提升,使经营者的有关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并能间接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在落实该项制度时,应充分明确财务主管的工作职责,在给予其一定监督权力的同时,也应对其权力界限进行合理确定,并规定财务主管不能干涉经营者的自主权力。一般情况下财务主管的权力包括:对国家有关政策与方针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与督促,并对企业不正当行为进行及时纠正,如有必要可向有关法制部门汇报情况予以解决。同时也要对公司或企业的内部财务制度进行完善,要求主管定期对企业前期的财务状况与资金流动情况予以汇报,并将企业所拥有的国有资产利用现状进行准确反馈。

同时还应在实施主管委派制度中加强人员激励与职责约束制度,考虑到部分财务主管在工作过程中经验不足,这时候,就必须要对其进行科学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财务主管所需遵守的工作原则及义务,并使其对公司的福利待遇有清晰认知,并强调财务主管在工作中不能接受其它人不正当资金。最后,在选派财务人员时应确保公平、公正、公开,可通过小组决定制进行人才选拔,确保所委派者为具有真才实干的人才。

篇7

建筑企业必须建立相对完整的财务制度,推动建筑经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财务工作和业务领导方面,由财务部门直接参与,增强财务部门办事的独立性,以免职权重叠带来的不利影响。建筑企业财务制度构建思路为:

1.1总结原因

总结建筑工程风险成因,对风险产生的不利影响进行分析;建立建筑工程项目风险识别与评估模型,提出建筑工程风险管理的可行性策略;从风险预测角度分析,根据建筑工程特点提出预见性的风险管理方案,以风险预警系统为中心,从财务分析管理、项目档案管理、统计报表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方面,为建筑企业建立防范性的风险管理决策。

1.2建立体系

建立财务预警分析指标体系,防范财务风险产生财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财务风险处理不当,因此,防范财务风险,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系统尤其必要。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

1.3明确指标

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对企业而言,在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同时,还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其中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指标最具有代表性。反映资产获利能力的有总资产报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

1.4健全流程

树立风险意识,健全内控程序,降低或有负债的潜在风险。如订立担保合同前应严格审查被担保企业的资信状况;订立担保合同时适当运用反担保和保证责任的免责条款;订立合同后应跟踪审查被担保企业的偿债能力,减少直接风险损失。

2建筑企业财务内控管理体系

财务部门在防范和惩治风险中的作用大小,关键是从机制上维持财务管理制度有序实施,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建筑企业完善财务管理制度需考虑多方面内容,主要围绕人员管理、财务管理、决策管理等方面,综合避免各种因素带来的财务风险隐患。

2.1人员管理

一是职位分类,根据财务工作要求,将财务人员划分为不同类别,主要包括总账管理、费用款项收付管理、合同档案管理、税务管理等,详细分配任务给不同的职位;二是聘任制度,所有财务机关人员要经过“聘用”流程,从笔试、面试等方面考察,符合财务部门要求才能走上工作岗位,这是保证财务人才资源的关键;三是薪酬改革,优化现有的工作结构,扩大岗位晋升空间,让财务人员可通过晋升级别来提升工资待遇,激发财务人员参与工作的积极性。

2.2财务管理

可以倡导财务监察职能一体化,两者合二为一,有助于建立更加完善的企业管理体制。也可倡导企业财务与国家政策相协调,采取垂直管理的工作模式,全面提升了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力度、广度、深度”。财会人员对移送的资料详细审查,资料证据均要完整、符合实情,这样才能提高财务制度的科学性,客观反映建筑企业真实的财务工作状况,降低企业运营期间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2.3决策管理

重大经济决策涉及到资金链运转结果,对企业财务收支决策、市场经济战略决策等均有很大的影响。财务部门监督可以制约经济决策权力,科学地分配财务人员之间的权力划分,避免财务决策混乱造成的经济风险。例如,财会人员根据重大经济决策实施综合考察,审查建筑项目决策程序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存在独立专权、决策失误、资金滥用等问题。

3财务管理制度中引入外部审计措施

建筑企业财务制度是企业内控的基本保障,完善企业财务制度,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体制并着力有效运行是企业防范风险,规范企业内控行为的重要手段,财务制度构建的出发点要符合国家财经政策,适应本企业经营发展需要,从业务流程、资产管理、财务人员管理、投融资管理、财务基础工作管理、财务绩效管理等方面构建本企业财务制度。

3.1外部社会审计

财务风险导致费用资金收支不明确,造成企业资产流失,加大外部审计力度也是企业财务制度不可缺少的内容。我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建筑企业财务体制改革是必然趋势,也是实现经营收益最大化的基本保障,能够为建筑财务管理提供多方面的保障。财务部门要根据建筑行业发展实况,广泛接受外部审计监督,提升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3.2企业内控设计

“小金库”是造成建筑企业损失的原因之一,企业内控管理要制定专项制度打击“小金库”,对不明资金来源详细审查,明确各项资金收支状况。其次,坚持社会主义民主、崇尚法律法规的权威。企业财务部门需积极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促使审计监督、组织监督、纪检监督等工作协调进行,从多个方面规范内控管理体制设计,为建筑行业长远规划、健康发展等做好准备。

3.3财务制度控制

为了促进财务制度建设和发展,财务部门应当完善现有的财务管理体制,不断调整并制定出符合企业营运要求的控制模式。例如,根据建筑项目决策发展要求,为建筑企业财务体制调整提供参考,避免工程资金收支失衡造成的经济损失。此外,提出有效实施财务制度的方法措施,着力防范制度执行过程中跑题走样,杜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行为。

4结语

篇8

关键词:制度安排;建筑业;国企;企业转型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4-0030-02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主流动态过程是不断地市场化(Nee,1989);然而政治权力对资源的直接和间接控制并没有削弱(Bian & Logan,1996);相反政治权力的维续保证了国家对资源的控制力 (Tao & Zhu,2000)。于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表现出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地理空间上形成了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的梯度发展格局,这种区域性的先后发展次序,使不同地区的人们面临着不同的社会事实;二是在社会结构空间上,形成从原有体制的薄弱环节发端,不断地向体制的核心地带推进的发展次序;并且在这个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明显表现为机遇的分布随着国家政策的变更而变化”(周雪光等,2002),国家放开的程度不同,推向市场的程度不同,使不同职业具有不同的发展规模和发展路径。本研究就是在这些基本理解的基础上试图探索建筑业国企发展的具体过程。

一、中国建筑业国有企业从业人数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业的规模是不断发展和扩大的。根据2004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从1978―2002年全国在业人员增长了83.65%,同期建筑业从业人员则增长了355.85%。一般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都伴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然而在中国经济转型和体制转型的背景下,中国建筑业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体制特征。即建筑业内部的两种体制具有不同的发展路径:建筑业国企人数比例不断减少、非公有制企业人数不断上升。从1978―2002全国国企职工数平均增长了-7.07%,建筑国企人数则负增长32.44%,是全国国企平均值的4.59倍。而另一方面建筑业非公有制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国就业人员可以划分为城镇就业人员和乡村就业人员两部分,全国乡村就业人员在二十多年间增长了59.8%,但同期在建筑业增长了1186.52%,是全国平均的19.84倍。在1978年,乡村建筑业就业人员的230万人仅占全国建筑业的就业人员854万人的26.9%,但是二十多年以后的2002年在全国3 893万人的建筑业从业人员中,乡村人数已经达到2 959万人,占75.01%。建筑业已经从城镇职工变成主要是乡村的就业人员。

在经济转型和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建筑业整体上获得了快速发展,从业人数的增长明显高于其他行业,但是如果从企业性质来看,建筑业国企职工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全国国企平均,由1978年占建筑业从业人员半壁江山的52.3%,下降到2002年的仅占7.76%。国企职工数已经失去了主置。建筑业国企受到强烈冲击是与其产业特征密切相关的,迄今为止,建筑业仍主要以非熟练劳动,半熟练劳动为基本的行业,改革开放以后成为国家率先推向市场的行业,因此建筑业国企,不仅与其他传统产业国企具有相同的命运――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制度转型的双重冲击,而且同时也具有不同的特点,面临着中国二元社会结构造成的以低廉劳动力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的农民工的冲击,他们是一群特殊的下岗失业工人,如果说重工业是产业凋敝,而他们是在建筑业如日中天的背景下,国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挤出市场。

二、辽宁建筑业国企的转型之路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1980年辽宁建筑业从业人数达到39.9万人,国企工人占 76.2%,但是随着市场化过程,国企所占份额越来越少,其变化过程主要经历两个阶段,首先是国企与集体企业的竞争,在这一过程中国企一直保持相对优势,从1980―1985年,辽宁建筑业总人数中集体企业员工比例翻了一番,几乎占到建筑业的半壁江山,又过了五年,集体企业超过了国有企业人数,到了1995年辽宁的建筑工人队伍中集体企业所占比例达到55.2%,超过国有企业13.4个百分点。其次是与非公有制企业的较量,从1995―2006年,国有大中型企业高度集中的辽宁建筑业又发生了一次根本的所有制的变革。国有企业职工比例已经下降到16.85%,彻底被边缘化。建筑业成为非公有制企业的主打天下,这十几年国企建筑业经历了怎样残酷的磨炼和洗礼?

1. 20世纪90年代初的生存压力。1991年被推向市场的辽宁建筑业国企面临着来自内外的双重挑战。要面对体制外包工队的竞争(这些包工队冠名为集体企业,有本地的,也有南方民营企业)他们经营方式多样,市场运作机制灵活,被推向市场的大型国企,不仅经营理念而且组织结构都不能立即脱离计划经济时代的被规定了的经营方式,同时这些大型国企都是建国初期成立的,到了20世纪90年代已经历时四十年,“管理层越来越多,包袱越背越重,职工日益老化,技术骨干日益减少”,亏损企业大量出现。

2. 1993―1996年生存抗争。1993年,面临内忧外患,建筑业国企曾试图改变局面,尝试了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深化企业内部人事、用工、分配三项制度的改革,实行精干主线、分离辅线、剥离富余人员(开办第三产业);到1996年建筑业国企改革集中“在工程质量上、力争达到全国中上游水平,职工生活质量达到市内一流水平的”的总体目标上;1996年的目标还是自有工人上岗率达70%,逐步建立以自有职工队伍为骨干,农民合同工为主体,二包工为补充的队伍结构”。

3. 1997―2000年,从产权制度改革、“分流富余人员”到国企淡出。在国有建筑不断深化的内外矛盾中,“转变观念,抓好调整,适应市场,提高效益,”成为促进国有企业的全面振兴和发展的目标,于是“抓好结构调整,合理分流人员” 减人增效地措施成为当年的改革方案之一,1999年进一步提出“坚定不移”地把分流工作“作为一项改革的任务抓紧运作”,对分流人员的安置,各单位可以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把有技术专长的人员分离出来,按工种组建专业劳务队,其他人员进入托管中心。“着力解决亢员问题,减轻企业人员包袱,在简人问题上痛下决心,加大力度,多渠道分流下岗职工,争取用两年左右时间彻底解决企业亢员问题……各企业都要采取具体措施,分解,落实减人指标”,同时实行灵活多样的弹性用工制度。将“建筑劳务要逐步向基地化方向发展,要选择具有较好基础的劳务基地,”建立起劳务用工基地,起用廉价的农村劳动力。

在分流富余人员的同时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开始。1998年提出由于建筑业“单一的国有投资体制,必然导致企业活力不强,缺乏对其他资本的控制力”,“由于产权单一,机制不活,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大力发展民营建筑施工企业,“建筑业是竞争性很强,产品生产独立性很强的行业,施工作业很适合于民营”,要求,“五年内全市建筑私营经济比重要达到40%以上”。这样大量的建筑国企被民营化,国企职工悄悄地淡出了建筑业,从1997―2006年的九年间,辽宁国企建筑工人从50.39万下降到16.79万,减少了33.6万。

如果说重工业的从业人数的锐减带有产业调整性质的,是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这是在任何一个工业国家都曾经发生过的过程,但是建筑国企工人数的锐减,则不具有同样的性质,建筑业的产值和工人数不论是全国还是辽宁都是不断上升,但是国企建筑工人数则逐年下降,这是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国企建筑业逐渐的淡出建筑市场,建筑业国企的命运是中国体制转型过程中竞争失败与制度安排合力作用的结果。

三、结论与思考

建筑业国企的转型再现了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发展道路的具体过程,然而当建筑业国企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悄然地消失在主流舞台上,其过程和结果颇发人深思。

首先,渐进式改革是否客观上存在迟发展效应?中国改革渐进式的发展道路,在区域发展上形成了由南到北的梯度发展格局,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来,而率先发展起来的企业所到之处以他们对市场经济的已经形成的适应能力,以它们灵活的组织机构以及运行机制,对后发展的相关产业可能形成毁灭性的打击。

其次,是否是体制外和“体制内”、自由人和非自由人的竞争?辽宁建筑业国企惨烈的十年,建筑业国企同小包工队的竞争失败,是实力的较量?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由体制的边缘向核心推进的发展格局,形成了同一空间不同体制的竞争,由于中国渐进式转型的前无古人,这种竞争的复杂性也许是始料不及的,但是在今天,我们需要反思所走过的路。

最后,国家权力在国企转型过程中的支配作用。国家放开的时间不同、程度不同、区域不同,使建筑国企面临着劣势效应;以退为主大力发展民营建筑业企业的政策,使国企转制成为中心任务,短短十年,建筑业国企悄悄地淡出了建筑业市场,建筑业国企的退出殃及了国企建筑工人,辽宁几十万下岗失业工人被挤出建筑业,不能重操旧业则人力资本失灵,在就业压力严峻的今天,许多人只有靠零工市场维持生计,建筑业国企的命运演绎了国企建筑工人的特殊生命历程。

参考文献:

[1]李强.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8.

[2]周雪光,等.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87.

[3]李培林.另一支看不见的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188

篇9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资金管控制度;资金结算中心

1、建筑施工企业资金管控现状

有别于一般的生产经营性企业,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经营对象和交付使用的产品均为工程项目。这类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围绕工程项目而进行的,其生产经营过程包括承接项目,项目施工和项目交付及服务,资金投入巨大且项目周期长,因此资金的充足程度和周转能力以及资金运作和融资能力对建筑施工企业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资金管控制度来保障。目前我国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管控制度都不规范,致使企业资金分散,资金短缺,项目成本过高,建筑业市场上低价中标现象严重,建筑施工企业大都存在垫资的情况,而由于企业资金匮乏,使得拖欠工程款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基础建设如高铁、地铁和公路等交通轨道的建设,作为固定资产投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建筑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加剧了建筑业市场的竞争,由于建筑业进入门槛较低,建筑队伍急速膨胀,加之大量低素质的包工队的不断涌入,使建筑施工企业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企业为应对竞争,不惜低价承揽各种项目。一方面由于项目周期长,资金难以迅速回转用于其它用途,另一方面由于高铁事故频发,我国放缓了高铁建设的进程,企业投入的资金难以及时回笼,因此,建筑施工企业承揽的工程项目越多,资金的分散度就越高,资金的投入量也就越多,资金的回笼就越慢,工程垫资和工程款拖欠额度也就越大,因此资金的缺口也就越大,使企业逐步陷入资金紧张的窘境。

2、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资金分散程度高、流动性差

由于建筑市场的竞争激烈,进入壁垒小,企业为避免被挤出市场,不惜低价承揽各种项目,而工程项目大都分散在各个地区,项目资金也分别由各个地区设立的项目部管理,致使资金难以集中管理,导致一些项目因资金匮乏影响工程进度,而一些项目则资金富余,大大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另外由于工程项目的分散,致使总公司难以及时掌握各项目负责人的管理情况以及项目的进展情况,而内部控制制度的缺乏也使得项目负责人得不到有效监督,从而造成部分项目负责人滥用经费的情况。

2.2 项目成本增长过快

近年来,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的成本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工程项目的成本以原材料成本为主要构成部分,约占总成本的50%-60%,而人工成本也占到了总成本的20%-25%左右,通货膨胀使得作为主要原材料的钢筋水泥的价格不断上升,而国家对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以及因大批农民工导致的“用工荒”使得人工成本一再提高,给建筑施工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其次,由于企业内部管理者和员工成本意识较为薄弱,相互推诿,各行其是,将成本管理的问题都归咎于财务部,没有积极参与到成本控制活动中来,致使成本难以控制。另外,由于企业缺乏合理的监督考核机制以至于难以有效约束企业内部各个员工,也就难以使员工重视成本控制,从而导致不必要的浪费。最后,由于大量工程项目的低价中标,企业资金匮乏,会使得企业在材料采购过程中因资金不足赊购材料而产生额外支出的成本,同时,资金的缺乏也会使得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停工从而产生工期延误成本。

2.3 垫支现象严重

目前建筑市场实行的是招投标的方式,施工企业需要通过竞标来获取工程项目,而建筑市场激烈的竞争使得施工企业之间竞相压价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导致了低价中标的现象,有时企业投标的价格甚至低于预算时的价格,致使企业资金紧张。其次,一些建筑施工企业为了增加获得工程项目的机会,竞相垫支施工,加上很多项目都没有工程预付款,需要自己垫支。另外,施工企业承接的工程项目的结算款须等到项目竣工并待业主验收同意后才能获得,而不开工或是中途停工将带来更大的损失,因此施工企业只能继续垫支,从而使资金的缺口越来越大。

2.4 履约保证金期限过长

一般情况下,施工单位中标后须按中标通知书缴纳余约为中标价百分之十左右的履约保证金,如若没有按时缴纳,则视为自动放弃项目,而履约保证金的退还却须等到工程完工、业主验收合格后,但工程项目施工周期长,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而有些业主因自身原因会故意拖延验收时间,使得施工企业迟迟得不到这笔资金,难以充分发挥资金的效用,加剧了企业的资金紧张程度。此外,业主一般要求施工企业采取总包价一次包死的方式,但却不能调整施工过程中发生的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以至于施工企业还要额外承担因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带来的损失。

2.5 工程结算款拖欠严重

充足的资金是保障企业经营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前提,尤其对资金需求量大的建筑施工企业而言,资金可以说是企业的命脉。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惜低价中标甚至垫资来承包工程项目,而很大一部分企业并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完成工程项目,因此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借贷资金,使得财务费用不断增加,资不抵债。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工程项目难以及时竣工,也就难以及时获取工程款,致使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只要农民工讨薪,矛头就必将指向施工企业。近年来,政府为保障农民工的利益,不断出台政策要求企业按时支付工资,对施工企业来说,也是很大的压力。

2.6 内部资金管理和控制体制不完善

建筑施工企业重产值和工期,往往会忽视对企业内部资金的管理和控制。投标时,片面追求中标率,中标后一味的赶工以缩短工期,忽视工程质量以及工程价款结算和应收款项的收回。一般而言,建筑施工企业的每个大型工程项目都有单独的账簿和单独的项目负责人,由于项目负责人对自己分管的工程项目全权负责,而项目负责人的管理方法等各不相同,因此各个项目的会计核算和提供的会计信息会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企业也没有统一的制度去规范这些活动,这样也就难以确定他们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此外,由于履约保证金的交付以及企业的垫支行为,企业很容易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的局面,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企业往往会选择向银行贷款,项目越多,贷款越多,企业只好借新债还旧债,若是项目亏损企业将难以偿还贷款,财务风险也将越来越大。

除了以上问题之外,建筑施工企业还存在这筹资渠道少而难的问题。面对巨大的资金缺口,企业一般会选择银行贷款,但银行贷款要求企业有良好的信誉担保和经济实力,同时还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还款负担。

3、资金管控制度的改进措施

3.1完善资金管控制度

要想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首先应该完善资金的管控制度。在投标之前,要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和项目资金的到位程度,不能盲目投标;投标后,要建立履约保证金的明细账并明确保证金的返还时间和方式。严格管理那些游离在企业生产经营之外的资金。在应收账款的收回方面,企业可成立催收小组,及时的催要工程账款和保证金以保证资金的及时到账从而保障项目的顺利执行。同时还要加强资金的开户管理,严禁项目负责人以个人名义开户并建立资金统一结算制度。此外还可通过采取全面预算管理的方法对项目资金的运行和相关负责人的活动进行监督。

3.2加强信息化建设,实行资金集控管理

为统一各工程项目的资金管理,避免因资金过度分散造成资金使用效率的地下,建筑施工企业可在其内部成立资金结算中心,实行收支两条线,对项目资金进行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和监督控制,在放权的同时也能对资金进行有效监控。各个项目部统一在结算中心开设结算账户,仅保留日常必备的费用账户,同时还要严格项目部用款制度,根据各个项目部的资金计划对其所需资金采取先审批后使用的方法,并制定规范的资金使用程序,避免不当开支。此外,还要加大工程决算款的催收力度,以提高资金的周转能力。另外,企业还可与银行合作,建立网上银行平台,实行资金的远程管理和监控,并及时掌握各个项目部的资金使用情况,不但能解决资金分配不均的问题、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还能确保资金的营运安全。

3.3加强价值环节的成本控制

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点和盈利点主要在项目管理上,因此必须熟悉程序中的每个环节并加以控制。如组织施工人员和机械设备进场之前就应该按照工程项目的进程和要求安排相应的施工人员和机器设备,避免因人员冗杂造成不必要的开支或是因停工等原因造成机器设备的闲置。其他环节如设计技术交底,审核施工图和现场核对施工图,项目管理队伍和制度的建立,施工方案的编制和现场管理以及工程竣工交验等环节等,都需要进行严格的预算、管理和监督,以减少成本并加强资金在各环节的可控性。(作者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

参考文献:

[1]杨晓庄. 工程项目管理[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朱广君. 建筑企业价值链管理[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李新宇. 加强施工企业资金管理,提高经济效益[J]. 现代商业, 2011( 5)

篇10

[关键词]建筑企业;外出经营;税收政府间分配;博弈分析

[中图分类号]17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5―0053-04

一、引言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相关机制的日趋完善,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作用日益显著,其中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反映在中国的建筑行业中。近几年来,中国建筑市场中越来越多的企业离开工商注册地,跨区、市乃至跨省从事建筑施工活动,建筑业企业外出施工经营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建筑企业在为委托方创造价值的同时企业本身也获得了利润,因此建筑企业涉外经营活动不仅是施工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补充,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因而对于该种经营活动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但与此同时,涉外经营活动也给中国转型中社会税收体制提出了新问题。根据税法规定,营业税方面:纳税人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发生应税行为,其纳税地点需要调整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属税务机关确定;所得税方面:建筑安装企业离开工商登记注册地或经营管理所在地到本县(区)以外地区施工的,应向其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其经营所得,由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一并计征所得税。否则,其经营所得由企业项目施工地主管税务机关就地征收所得税。这就给各地区的实际操作很大的灵活性。笔者在大连市西岗区政府调研时发现,很多西岗区的建筑企业到北山市施工,但按照大连市政府的规定这些企业应该在注册地缴税。由于信息和地域的影响导致对企业的税收流失,而且类似的情况也广泛存在于全国各地区。当建筑企业施工地与企业注册地不一致时,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一切税收的征管就涉及到了建筑企业施工所在地政府(简称施工地政府)和工商注册所在地政府(简称注册地政府)这两个部门。显然施工地政府在对于企业税收的征缴上有明显的地理优势,将企业税收的监管和征收交给注册地政府是不明智的,由施工地政府承担税款的征缴工作符合税收的效率原则。但税收应归哪一方支配,即如何在相关政府间分配建筑企业交纳的税款,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从全局最优的视角出发,通过以下的分析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二、区域政府博弈的存在性与政策制度的涵义

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过渡,政府的计划管理与规模控制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弱化,目前正在向法制型和服务型政府职能转变。中央与地方政府虽然是严格的隶属关系,但在政策的执行上,地方政府还是具备一定的自由度与灵活性。尤其是处于同一级别的地区政府,他们相互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如区级政府之间,特别是不同城市的区级政府之间。当他们之时可能选择的策略也有两种,或者是对建筑企业积极监管并努力征税;或者是消极监管不努力征税,简称“努力”和“不努力”。A政府选择配合时付出的成本是D+WA,不配合的成本为0。其中D是A政府在发展建筑行业企业所付出的成本,包括财政拨款、专项资金扶持以及政策的优惠和税收的减免等等。AA政府配合B政府所付出的成本,包括与B沟通并向其提供企业C的相关信息等等。同时,B政府选择努力的成本是WA,不努力的成本为0。其中WR是政府B在监管和征收等方面所作的努力,支付矩阵如图1所示。T是企业C在这次博弈中应交纳的税款总额,也就是两个政府所能得到的税收的上限;T,是只依靠A政府的沟通和其所提供的信息等B政府缴纳上来的税款;T2是只在B政府的单方面的努力下征缴上来的税款,显然有T>T2>0和T>T2>0。至此,笔者构建了将现实简化后的博弈模型(见图1)。间发生利益关系时,其中的博弈特征就表现的很明显。首先,各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和政绩的目标函数是不一样的,体现在税收的方面就是在保证区域经济发展前提下实现税收总量的最大化。因为中国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是根据税收收入总额按比例分配的。税收是一个区域经济实力的体现。也是区域政府政绩的重要标志。因而建筑企业外出经营所涉及到的两个区域政府可以看作近似满足理性人和理性共同知识的假设,在这里对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体现为对税收最大化的追求。其次,当对外出经营企业征缴税款时,双方政府在特定政策下行为的选择与决策的做出,均对对方存在着影响与制约。所以,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关系是切实存在的,只不过在不同的税收分配制度下,博弈结果不同而已。

“制度是一个社会中的游戏规则;或者,更正式地说,制度是人类设计出来调节相互关系的一些约束条件”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对政府之间关系的调节。上级政府是政策的供给者,各级地方政府是政策的接受和执行者。税收分配制度该如何制定,其实是地方政府博弈的结果,先行的政策制度如果违背了与博弈双方中任意一方的利益选择不一致,就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使政策的贯彻与落实大打折扣。针对建筑企业涉外施工存在着两种极端的税收分配制度,税收归属一般而言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规定将税收全部归注册地政府,当然另一种就是规定全部税收属于施工地政府的所谓税收属地化政策。在此,笔者将对这两种极端税收分配制度进行分析。当然无论在那种制度条件,根据上文的分析,笔者假设税收的征缴工作都是由施工地政府来完成的。

三、不同税收分配制度下的博弈分析

(一)税收最终完全归属于注册地政府

假设只存在两个地方政府,即注册地政府A和施工地政府B,另外还有在A地区注册并在B地施工的一个或若干个企业C。注册地政府在制度规定建筑企业的税款全部归自己所有时,其为争取自己区域税收最大化所可能选择的策略有两种,或者是大力发展和扶持建筑行业并积极与施工地政府沟通,配合施工地政府的税收工作;或者对建筑企业的发展持消极态度,不给予政策上的鼓励和优惠,而且也不与施工地政府沟通,笔者分别简称“配合”与“不配合”。而施工地政府在追求本区域税收最大化时可能选择的策略也有两种,或者是对建筑企业积 极监管并努力征税;或者是消极监管不努力征税,简称“努力”和“不努力”。A政府选择配合时付出的 成本是D+WA,不配合的成本为0。其中D是A政府在发展建筑行业企业所付出的成本,包括财政拨款、 专项资金扶持以及政策的优惠和税收的减免等等。AA政府配合B政府所付出的成本,包括与B沟通 并向其提供企业C的相关信息等等。同时,B政府选择努力的成本是WA,不努力的成本为0。其中WR是政府B在监管和征收等方面所作的努力,支付矩阵如图1所示。T是企业C在这次博弈中应交纳的税款总额,也就是两个政府所能得到的税收的上限;T,是只依靠A政府的沟通和其所提供的信息等B政府缴 纳上来的税款;T2是只在B政府的单方面的努力下征缴上来的税款,显然有T>T2>0和T>T2>0。至此,笔者构建了将现实简化后的博弈模型(见图1)。

对于施工地政府B来说,无论A选择什么策略,B政府选择努力所得到的税收收益都为-WB,选择不努力的得到的税收收益为0,因此B一定选择不努力。在这种情况下,A选择配合的收益为T广D-WA,此时若规定由A来承担税收征缴任务,A的收益也许会更好一些,但始终不能排除政府A与企业C间距离

因素的影响。这将影响到政府A监管工作的开展,其在信息上将处于劣势。A若选择不配合,在“不配合,不努力”的策略组合下会使企业C产生很强的逃税动机,导致税收的大量流失,在模型支付矩阵中就体现为双方的收益均为0。该博弈的纳什均衡取决于T3-D-WA的值。但无论均衡解是那一个,都不是全局的最优解“配合,努力”,因为此时的整体收益为T1-D-WA-WB,而T的值通常要远远大于T1和T2。

以上只分析了双方政府在一次博弈中的情况,在现实中该博弈可能会两者问发生很多次,而且双方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最后一次,所以可将其看作一个无限次重复博弈。在多次博弈中B将始终选择“不努力”,其收益也将一直为O,B政府彻底丧失了征税的积极性;而A政府将尽量降低自己的成本使T1-D-WA的值为正。因为T1与WA有关,所以只能缩减D,即减少对该行业发展的鼓励政策等,这将不利于建筑业的发展。

(二)税收最终完全归属于施工地政府

税收完全上缴给施工地政府的政策也称税收的属地化。在该政策下双方政府的支付矩阵如图2所示(各符号的含义与上例相同)。无论B作出怎样的决策,政府A配合的收益为D-WA,不配合的收益为0,因此A一定选择“不配合”,但B若选择努力的话可以通过其地理优势得到T2-WB的收益,而且通常为正,所以该博弈的纳什均衡是“不配合,努力”。看起来税收属地化政策似乎要比前一种的情况好些,但企业的应纳税额为T,也就是说属地化的税收政策仍然不能避免T-T%的税收流失。同样这也是一个无限次重复博弈,在多次博弈中政府A会完全取消对建筑行业发展的鼓励,为了保证税收,甚至会限制建筑企业的外出经营活动。这不仅在总体上降低课税总量T,而且阻碍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

(三)全局最优的税收分配制度

经由上面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两种税收分配制度都会导致其中一方积极性的严重丧失进而影响到行业的发展,甚至影响到市场机制的发挥。那么如何构建一种制度能使博弈的均衡停留在“配合,努力”的全局最优解上。不妨设一个税收分配百分比α使A政府得到的税收总额tA=αT,使B政府为tR=(1-α)T,实际上是将应税总额在两地政府之间分配,目的是在弥补双方付出的成本的同时使各方均有所得,从而保证注册地政府有足够的动力继续鼓励和发展建筑行业,也确保施工地政府有积极性去监管建筑企业,规范行业秩序,实现公平竞争。要实现效率与公平,就要求政策的科学与合理化。具体地说,就是α能否确定与如何确定的问题。

设A、B政府的效用函数分别为uAuB,则在双方边际效用相等的时候便可达到最优。利用约束条件tA+tB=T构建函数,对双方的收益求偏导得到反应函数RA和RB,解反应函数求出分配比例,进而得到α的值。为了推导的具体化,笔者设A、B具有C-D形式的联合效用函数H=Xpp)yq,其中A的收益是X=tA-D-WA;B的收益是y=tB-WB。则有拉格朗日函数极值条件:

这样 α的值便得以确定。从结果可以看出税收的分配取决于应税总额T、发展投入D、双方的努力程度WA和WB以及效用函数的形式。作为制定政策的上级政府在决定分配比例时,应该参照以往年度的相关数据和指标再作出决策。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