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制度建设情况范文
时间:2024-03-15 17:43: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合作社制度建设情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调研基本情况
通过座谈、质询和现场观摩等方法对海南州8个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从合作社制度建设、合作社运行情况、牧民参与情况、生产资料整合情况、建设资金到位情况和建设资金使用情况等10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合作社制度建设
每个合作社均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制定了合作社章程、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收益分配制度,也做到了制度上墙。合作社章程是合作社的行动指南,但是现有合作社成员对合作社章程并不熟悉。有些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收益分配制度详细可行,公开透明,如同德县黄河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有明确的牧民分红收益台账, 做到了民主管理。有些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收益分配制度存在形同虚设的情况,财务管理情况不公开,内部收益分配制度与实际操作情况不一致。
(二)合作社运行情况
1、合作社运行相关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每个合作社均有合作社生产资料整合实施方案、草原利用与保护实施方案、牲畜组群放牧方案、劳动力培训及转移实施方案和生态畜牧业建设基本生活保障实施方案。但是,除共和元者、拉乙亥麻和同德黄河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制定的相关方案实施较好之外,其他专业合作社所指定的实施方案存在与实际操作不一致的问题。关键原因还在于合作社内部机构运行不力所导致。
2、劳动力转移情况
各个合作社均有劳动力培训及转移实施方案。但是,方案实施效果截然不同,合作社组织转移富余劳动力比例最高的是同德黄河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为100%;比例最低的是兴海赛行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为11%(表1)。这说明,合作社组织的治理结构和实施机制设计,直接影响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程度。同时,合作社在组织富余劳动力转移方面的成效不均衡。
3、合作社收入
(1)经营性人均纯收入
为了更好地说明合作社运行绩效,我们用合作社经营性人均纯收入指标来进行评价。从表2可以看出,调查的8个专业合作社中,人均经营性纯收入水平最高的是拉乙亥麻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为5400元;人均经营性纯收入水平最低的是赛行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为358元。最高的人均经营性纯收入是最低的15.08倍。值得指出的是,同德黄河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共和元者、拉乙亥麻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贵南贡哇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结合实际,运行规范,不仅实现了集体经济的壮大、合作社功能的增强,还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2)合作社户均收入
从合作社户均收入来看,最高的为拉乙亥麻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为24282元;最低的为赛行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为1993元。最高的合作社户均收入是最低的户均收入的12.18倍,户均收入差异悬殊,也说明了合作社运营绩效的差异。
(3)二、三产业收入
从二、三产业收入占合作社总收入的比重来看, 最高的是共和元者生态畜牧业合作社, 比重为46.18%;最低的是贵南吾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 比重为8.31%。最高的超出最低的37.87个百分点。从二、三产业的经营对象来看,主要集中于民族服饰加工、特色农畜产品加工、民族餐饮、生产资料生产和运输等。值得指出的是,共和元者、拉乙亥麻、贵南贡哇和同德黄河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二、三产业发展的结果证明,依靠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和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就一定能够拓展农牧民收入来源渠道,促进二、 三产业的发展, 实现农牧民增收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同时,由于能够及时转移富余劳动力,壮大了集体经济, 加快了合作社建设的进程。
(三)牧民参与合作社的情况
调查表明,牧民参与合作社情况存在一定差异。有的合作社参与程度高,达100%;有的合作社参与率较低,最低为50%。主要原因在于:1、牧民对合作社认识有偏差,认为合作社就是“”时期的归大堆,害怕失去对农业生产资料的所有权;2、因合作社建设初期缺乏一定的经济基础,牧民害怕因遭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而造成的损失无法得到有效补偿,不愿意加入合作社。
(四)生产资料整合情况
调查表明,生产资料(草场、牲畜和畜棚)整合情况与牧民参与合作社情况呈正相关关系。牧民参与合作社程度高,生产资料整合力度大;反之亦然。牲畜整合之后的能繁母牛和能繁母羊比例因合作社运作差异而不同。
(五)建设资金到位与使用情况
调查表明,所调查的8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中不论省级资金,州、县配套,还是自筹资金,均已当年到位,使用完毕。所投资金均根据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实际情况和项目需要安排使用,建成用途不同的固定资产,所有固定资产均接受州、县和乡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财务管理和监督。
二、结论
通过前面的基本情况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合作社制度建设能否适应合作社发展要求,合作社治理结构是否有效,是决定合作社运行绩效的重要因素。所调查的8个合作社中,启动村(拉乙亥麻)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成为了海南州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典范,就是例证。有的合作社,虽为示范村,但没有发挥出合作社的真正功能。二是合作社负责人的素质对于合作社发展至关重要。三是结合当地资源禀赋进行合作社类型选择是合作社发展的基础。四是合作社能否依据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对于合作社发展、壮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一)牧民观念转变不到位,影响了合作社的参与率
因宣传不到位,牧民的自身专业素质低和合作社建设初期对自然灾害抵御能力有限等原因,使部分牧民对合作社的内涵和特征理解不到位,对合作社功能产生怀疑,影响了牧民的参与率。牧民的低参与率,造成生态畜牧业建设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直接影响生态畜牧业建设的进程。
(二)合作社制度设计不切合实际,影响了合作社功能的正常发挥
部分合作社虽然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但有些规章制度有形同虚设之嫌,具体内容不切合实际。由于制度不符合具体实际情况,导致牧民产生不好的行为,进而产生不好的效果,严重影响了合作社功能的正常发挥。具体表现在:有些合作社虽有财务管理制度,但缺乏财务公开,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内部收益分配制度的制定过于简单、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
(三)合作社发展不平衡,影响了生态畜牧业建设的进程
调研结果表明,海南州8个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中,拉乙亥麻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是发展水平最高的专业合作社,是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协调统一的典范。有些合作社虽然牧民参与率较高,但是合作社发展基础薄弱,制度绩效不显著,致使合作社的功能没有得到正常发挥。合作社发展不平衡,影响了生态畜牧业建设的总体成效,也影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进程。
(四)合作社发展模式如何优化,仍是今后合作社发展的重要难题
调研表明,合作社采取何种类型,取决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切不可照抄照搬。同时,现有模式还没有完全定型,需要进一步优化。如何优化现有模式,进一步提高合作社的运营绩效,是每个合作社发展的重要难题,需要合作社和相关部门进一步探索。
(五)牧民人力资本水平低,是制约合作社发展的重要瓶颈
调研结果表明,牧民文化程度远远不能适应合作社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1、牧民文化程度决定了对合作社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影响了牧民参加合作社的比例, 也影响了参与合作社治理的能力; 2、现有牧民文化程度,也决定了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接纳能力,进而影响了生态畜牧业建设的成效。因此,今后应把新型牧民的培育放在合作社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六)整合项目多而产生的牧民自筹增加,加重了牧民的负担
在调研中发现,有些村因村集体经济薄弱、合作社发展刚刚起步,牧民增收幅度有限。在此约束条件下,由于合作社整合项目多,牧民自筹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牧民的负担,进而影响了牧民参与合作社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几点建议
(一)提高牧民人力资本水平,为合作社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根据合作社建设现状,相关部门和合作社自身应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进一步加大新型牧民的培育力度。可以考虑,成立牧民技术培训专项基金,加大牧民培训次数,使合作社建设中分流的富余劳动力真正拥有一技之长,加快富余劳动力转移速度;使从事牧业生产的牧民能够及时接纳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畜牧业生产能力。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提高牧民参与合作社治理的能力,为合作社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二)正确处理合作社规范与发展的关系,为合作社发展指明方向
现有合作社发展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规范,应该按照“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稳步推进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建设。不能因为合作社发展中的不规范而延缓合作社发展的进程。鼓励合作社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合作社发展路径,不断总结经验,真正探索出一条符合当地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之路。
(三)强化制度设计,为合作社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应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使现有制度真正能够发挥“激励与约束”的功能,降低合作社运行的交易费用。可以考虑:1、建立完善的合作社运营绩效考评体系,进行年度考核,并将考评结果与政府扶持力度挂钩;2、加强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强化资金使用效率,监督合作社内部收益分配,做到财务公开、公正、公平,提高牧民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合作社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应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切实加强各级财政对合作社的支持力度,支持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采取多种形式,为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
(五)进一步优化现有模式,真正发挥合作社的功能
各地相关部门,尤其是农牧局要加强对各地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现有模式的跟踪研究,进一步优化现有模式,不断提高现有模式的运营绩效。可以考虑,在省、州两级成立“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研究中心”,广泛利用社会力量,定期对合作社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和理论研究,探索青海不同地区合作社发展的一般规律,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为优化现有模式给予指导,使合作社能够真正成为促进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美)西奥多・W・舒尔茨,梁小民译. 改造传统农业[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景晖,穆兴天. 青南牧区走联合经营之路的思考[J].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3]邓本太. 关于加快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思考[J]. 攀登,2010(1)
篇2
[关键词] 农机专业合作社 规范管理 建议措施
[中图分类号] S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5-0200-01
随着农机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农机作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为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机械的应用效率,充分发挥农机的使用价值,一种新兴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也因势而生.。并且,有一发不可收之势。诚然,合作社在发展之初,因顺应了市场需求,加之省主管部门比较重视,其表现的生命力是十分旺盛的。然而,由于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重视的程度不同,加之,人力、财力等一些因素的影响,在对合作社的管理上,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这就对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1 现状
我当涂县自2010年始,组建了第一个农机专业合作社以来,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有农机专业合作社24个。根据服务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单一型的或机插或机耕或机收的专业合作社。像这样的合作社,目前我县共有16个,占合作社总数的三分之二;另一类则是综合型的,即能够同时提供机插、机收、机耕一条龙服务的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的管理上,县级及以下级政府和部门,原则上都是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付诸管理。上面出来了什么文件,提出了什么要求,下面就做什么。2012年,我县开始了示范合作社的建设,根据部建、省建标准要求,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目前,有全国农机专业示范合作社1个,省级示范合作社2个,其他,因为市里和县里没有开展同等级合作社创建评比,所以,则为一般合作社。
2 存在问题
由于县级及以下政府及部门,对合作社的发展管理,基本上还是处在一种松散的管理状态中,因此,对合作社的发展壮大有诸多制肘,与合作社的标准化建设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具体表现为:
2.1 合力不够。我县虽说有3个示范合作社,然而,就其他合作社而言,由于其合作社成员文化等自身条件限制,标准化程度不高,合作社基本上都是一种松散型的组合。忙时则合,闲时则散。甚少有人问津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有的合作社建成后,也就是一种名义上的存在。因此,组织化程度并不是很高。在农业生产中,形成不了合力,不能充分发挥合作社的组织优势。
2.2 后劲不足。就我县来说,大多数农机专业合作社,都是由几个亲戚、朋友一起建社的模式组建的,并且,基本上都是以机入社。几乎没有以资金入社的。加之,合作社虽建立了一定的制度,但制度执行的情况,很少有到位的,比喻,合作社设有合计制度,但并没有设置资金提留科目,加上目前,财政还没有专门的扶持资金,因此,合作社就不会有资金积累。一般遇到重大事项,如联系作业业务,都是临时集资。或者由某个社员先垫资,事后,再有合作社成员摊派。这种情况,极大地影响制约了合作社的后续发展。
3 存在问题出现的原因
主要原因,笔者以为是与部门管理宣传到位与否密不可分的,由于不重视宣传或宣传不到位,缺少必要的舆论引导和技术指导,以至于机手在建社中产生:
3.1 建社的盲目性。很多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主要是在“跟风”的前提下组建的,随着市场跑,看到别人成立了合作社,觉得很新奇,生怕自己落下了什么。既于对合作社建立后,如何运作、发展壮大,并没有详细的计划和明确的目标。这种情况下,可想而知,合作社的发展,只能是脚踏西瓜皮,踩到哪,滑到哪。完全由市场行为决定,缺乏自主发展的主动性。
3.2 建社的功利性。很多人以为,建立了合作社,就一定能享受财政补贴,在此前提下,建社的积极性很高,有的人以为,我建社就是对行业和社会利好的事情,就应该享受补贴,“等、靠、要”的思想很严重。而当真的合作社建立后,却迟迟不能享受到补贴,对合作社建设发展的热情便日趋冷淡。加之,合作社自身没有意识能自觉投入资金,或者通过作业提留的方式积累资金,以期自我发展,自我壮大。所以,造成合作社的发展,只是在数量上的增加,而没有在品质上的提高的尴尬局面。像这样抱有功利性建社的,大约要占到合作社建社总数的三分之一。
4 发展方向
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的步伐不断加快,大片的土地,不断地向种田能手手里集中,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将会越来越高,“订单”农业,将会越来越普及。这就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高的要求。因此,为适应新的市场需求,未来的合作社建设将越来越要求规范化,其组织机构、职能分配、制度建设、法制意识的要求将更高。也就是说合作社必须是一个完善的服务组织,除了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外,还需要具备自我保护能力,自我造血能力。同时,因为市场不同需求,合作社和合作社之间会建立合作联社。这样才能全方位更好地适应农业生产高度市场化的需求。
5 建议和对策
就合作社存在的问题来看,笔者以为,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管理是否到位。因此,建议:
5.1 强化管理部门职责。只有管理部门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能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列入制度化工作日程,常态化进行管理,才能在人力、物力上倾情投入,从而采取一定的措施,以推行合作社的规范化发展。为之:
5.1.1设置专人负责。只有人员到位,才能有时间,有精力去谋划;
5.1.2建立作业信息制度。通过制度建设,才能有效地发挥管理部门工作效能,按时收集,并及时把合作社需要的作业信息,通过便捷的渠道,到合作社里;
5.1.3适时组织机具调度,组织跨区作业生产工作。跨区作业是提高机具作业效率的一个十分有力的手段。管理部门,利用信息通畅的优势,适时开展跨区作业工作,一方面可以提高合作社的机具使用率,增加作业收入,同时,还能增加管理部门的凝聚力、公信力。
5.1.4力争安排资金投入,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合作社合理发展。从江浙等先进地区来看,对合作社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是合作社发展的有效催化剂,因此,各级管理部门应积极争取政府支持,设置专门资金,进行扶持。当然,需扶持的对象,应设置一个标准,以保证每一分钱到花到点上,真正发挥扶持资金的作用。
篇3
富民强社促进经济发展
xx县藠头生产专业合作社
(2005年8月23日)
一、规范组织运作夯实发展基础
xx县藠头生产专业合作社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由藠头种植户组成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是一个新生事物。我们认为,要把这一新生事物培育起来,发展壮大,并使之充分发挥在藠头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加强合作社的自身建设。加强合作社自身建设,规范组织运作至关重要。基于这种理念,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加强管理,规范运作: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合作社要健康发展,必须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我们坚持以制度管理,以制度约束,以制度规范,积极借鉴其他社会团体成功经验,结合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藠头行业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专业合作社章程》、《财务管理制度》、《专业合作社领导职责》、《专业合作社社员准则》、《社员学习制度》等五项规章制度,由会员讨论通过,印发至每个社员手中,既自觉遵守又互相监督执行。在专业合作社中,形成规范性办事,防范性保廉、制衡性监督、督导性考评的工作局面,为藠头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夯实了基础。二是以法律规范。首先,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社员认真学习《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社会团体年度检查暂行办法》等社团管理的法律、法规,使每个社员都能熟悉社会团体登记管理的法规条文。此外,还组织社员认真学习食品安全生产、合法经营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通过学习,使社员能够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依法守纪生产经营,促使每个会员处处以法律约束、事事以法律规范,打造了xx县藠头生产专业合作社的诚信生产经营的良好形象。
二、竭诚服务社员,打造发展平台
篇4
为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十一个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的意见》(农经发[]10号)文件精神,进一步规范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按照省市文件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紧紧围绕我区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依托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工作指导,加大扶持力度,切实搞好服务,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健康发展。
二、创建目标
通过创建示范社建设行动,规范和壮大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实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规范化管理,使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使合作社管理规范化水平和产品竞争力明显提升,带动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从年起,每年在全区范围内评选10个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到2013年,力争使合作社直接或间接带动农户数占全区总农户的70%以上,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三、创建内容
1、依法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要依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同时在税务部门办理税务登记以及其他所需办理的登记。所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及时在农经管理部门登记备案。
2、健全组织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办公地点,便于联系社员,开展工作。合作社要建立健全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以及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职能机构和工作人员。
3、完善合作社章程。要以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为范本,本着精简、实用、有效的原则,结合自身情况,修订、完善经全体设立人讨论一致的本合作社章程。
4、加强财务管理。要坚决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进行会计核算。设置会计账簿,配备必要的会计人员,也可以本着民主、自愿的原则,委托乡镇会计服务中心或其它有条件的记账机构记账、核算。重点在于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和规范运行机制。合作社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销售业务内部控制制度、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制度、存货内部控制制度、对外投资业务内部控制制度、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等制度建设,明确审批人和经办人的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
5、依法组织经营。合作社应实行“六统一”服务。即:统一农业生产资料采购和供应;统一技术指导和培训;统一提供经营信息;统一开展加工、运输、储藏等服务;统一销售;统一商标注册、品牌和基地认证工作。合作社以土地等生产要素合作经营的,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确保合作的程序、服务的行为规范。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果。
6、引导联结机制。合作社要及时有效地为成员提前、产中、产后的技术培训,信息,生产资料购买,防疫和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储藏等服务。指导、帮助成员抵御市场风险,有效带动成员农户及非成员农户致富。
7、注重质量管理。合作社要有优势产业或特色产业,在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有条件的要实行标准化生产和加工,积极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注册商标、品牌、基地认证等。产品具有合作社冠名的独立包装。
8、规范盈余分配。合作社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共同利益。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建立成员账户,详细记载成员的出资额、公积金份额以及与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提取公积金后的可分配盈余按章程规定或社员(代表)大会决议分配,其中按成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额)返还总额不得低于60%。
9、强化民主管理。合作社坚持“民办、民管、民收益”原则,建立民主管理制度。一是合作社成员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合作社成员(代表)大会选举和表决,实行一人一票制,成员各享有一票的基本表决权。二是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三是实行社务公开。应将合作社重大事项、业务经营情况和社员关心的事项进行公开,每年至少公开2次,接受社员监督。
10、加强档案管理。合作社要按照《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加强对档案资料的管理,专人负责,做到完整无缺、存放有序、方便查找。一要健全分户成员档案资料。详细完整反映生产、销售、成员盈余分配的情况。二要财务档案资料完整。妥善保管合作社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三要会议记录、文件及其他资料档案规范齐全。
四、认定办法
成立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考评小组,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年中检查和年终考评相结合,综合评定。按照《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认定办法》,实行百分制考评,在每年的11月30日前,对全区范围内提出申请并基本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综合考评,综合得分在80分以下的,不参加区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的评选。根据得分排名,确定区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初步名单。
篇5
几年来,通过政策扶持,科学引导,***区现已成立注册了20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并已初步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为更好地发展壮大我区的农机合作组织,提高全区农机化综合水平,区农机局专门组织相关人员对辖区的20家农机合作社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此调研报告。
一、目前***区农机专业合作社现状
1、基本情况
现全区成立注册农机专业合作社20家,共有社员225人,组织内机手210人,机具总数533台(套),资产总额1690万元。合作社主要围绕农业生产,在全区及跨地区开展机械化作业服务。目前我区合作社跨区作业项目已经涉及到小麦、玉米收获、春秋季的耕种收播、农田水利建设及植树造林、挖掘树坑等多项内容,作业区域从河南沿途一直到济宁、菏泽、平度、荣成等地,时间从原先只有 “三夏”、“三秋”两季延伸至全年。通过近几年的不断积累,我区的农机合作组织跨区作业已打响了***品牌,不少地区已经和我区的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及机手达成了定期跨区作业的长期协议。
2、效益情况
20家农机合作社2010年作业面积32.9万亩,服务总收入720万元,服务农户12067户。三夏三秋农机作业是合作社取得收入的主项,通过调查了解,仅三夏三秋期间每名作业机手平均收入达1万元以上,规模较大的仇星合作社人均收入已达5万元 以上,最高可达8.2万元,最少2.6万元,其他剩余时间,社员可自行安排,进行其他方面的运营。如果合作社有了其他经营项目,可随时进行调度,个人经济收入比较客观。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是多数合作社组织规模较小,服务领域仅限于农机作业,服务范围小,市场小,机械的利用率较低,阻碍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是在管理方面还不够规范,各项制度建设与执行方面存在欠缺。
三是极个别机手业务知识不够全面,操作技能不够熟练,有时为了赶进度,不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以致于在个别环节出现作业质量问题。
四是多数合作社库房分散于各个社员家中。
四、建议
一是要强化对合作社规范化管理,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省办下发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等具体要求,强化管理和服务指导,促使合作社尽快规范起来。
二是要引导合作社开拓视野,走出去,与外区县机手搞好横向联系,进一步整合资源,根据各地作业时间差,组织好跨区作业,增加机手收入。
三是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仅在购机补贴、还田、深耕作业方面经予扶持,在合作社用地方面也要给予倾斜,如三夏三秋农机用油、信贷等,以促进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四是合作社要加强与乡镇、村两级组织沟通联系,基层服组织要在合作社与农民中间起好桥梁纽带作用,这样既方便机手也方便农民,特别是在三夏三秋期间,做好这一点尤为重要,同时,相关部门要积极协助合作社逐步解决库房建设用地问题。
五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引导更多的农机手,加入到合作社这个队伍中来,以增强合作社的整体实力,定期组织合作社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及时为合作社提供信息咨询和技术指导等服务。
六是强化对合作社农机手培训工作,要采取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农机手操作技能、科技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操作水平,实现农机农艺的有机结合。
篇6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评价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2
引言
近些年,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快速发展,它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特征与规律的农村信用机制还没有形成,也没有建立起统一而系统的评价指标。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形式的经济组织,构建起全面而完善的评价信用机制,能够推动金融机构对自身产品和服务进行创新,并逐步提高农村金融融资和信贷的内在外在环境。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信用体系具有的意义
(一)对改善农民的融资和信用环境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构建起功能完善的信用体系,能够对农民合作社信用形象和农村金融环境进行完善,提高吸引外部信用资源的技巧和能力,鼓励金融企业对“三农”提供更多的信贷投入。农民合作社建立起功能全面的信用体系,不但能促进农民增收增产和农村经济发展,还能够推动农村金融系统的健康、持久运行。
(二)完善的信用体系能够促进合作社快速发展
农民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需要银行提供融资和贷款,信用是合作社的名片、招牌和经济身份证。信用良好的合作社,才能够获得社会和金融机构的一致认同,在完成公平交易的同时,获得发展生产、提高经营所需要的资金。如果农民合作社的信用较差,没有获得消费者和社会的喜欢,就会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惨遭淘汰。
(三)建设完善的信用体系是农民致富、农业结构升级的推动力
农民合作社要建立健全信用体系,不但能够推动合作社向着品牌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推动农村市场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改革和升级,还能够让合作社的成员得到由于产品升级、提高附加值而带来的丰厚利润,帮助农村企业逐步摆脱小规模经营的现状,开展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经营。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现阶段经常使用的融资模式
第一,内部融资。运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存款和资金,实施统一经营服务和小规模资金的借贷安排,统一合作社的物流和资金流。此模式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基础上,能够满足合作社小额资金及临时借贷的要求。
第二,龙头企业担保。一些具有经济实力,能够进行规范运作的企业,可以为抵押品较少的农民合作社社员进行融资担保。这种运用农民、经营大户与合作社相结合的融资模式,由于龙头企业具有较高的信用,融资渠道较为顺畅。
第三,业务模式。农民合作社可以参与到部分或全部银行融资业务中,解决合作社成员和银行间因为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问题,增强社员贷款的成功率和满足感,同时也减少银行的成本。运用农户、合作社、信用社相结合的融资模式,由影响力强、信用等级高的合作社分析和判断本社社员的信用情况,然后向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推荐具有贷款诉求的社员。同时,合作社要承担催收和管理的责任。
第四,复合型融资。产业化水平比较高的流通型、加工型、生产型农民合作社,可能运用农户、生产基地、合作社、公司相结合的融资模式。当农户运用个为名义难以获得贷款的情况下,以农民合作社名义向金融企业申请贷款,再根据农民提供的生产产品和交易方式等资料,将资金分配或转贷给农户,最后合作社运用社员经营农产品的收入来偿还贷款。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信用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社与银行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金融介入具有较大风险
现在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条件比较宽松、准入门槛较低,造成合作社的运行特别不规范。据相关数据显示,有66%的农民合作社没有建立起严格的规章制度,“三会”组织大部分也形同虚设。54%的合作社缺少可以足够支配的资产,难以成为独立运行并担负债务的合格经济法人;82%合作社没有根据合作社财务准则进行记账与核算,其财务信息也没有及时进行公开;40%合作社没有完善的税务登记和工商执照;大多数农民具有临时流动性,基础信用较差,让相关部门难以辨别其真假。
(二)经营水平差、经济实力弱
据相关部门调查显示,我国农民合作社的注册资本金平均为60万元,而部分合作社只有三万到五万元的注册资金,造成合作社的资金缺口较大,严重影响合作社的发展潜力和经营规模,合作社没有较强的积累能力与盈利能力,其防范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较差。
(三)抵押品比较缺乏,缺少完善的担保机制
农民合作社向信用社和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时,要将收购、生产农产品的场所和办公室作为抵押品,而农户承包租赁的土地,只具有其使用权,不能将土地资源转让、入股和抵押。根据相关规定,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原则是“自愿入社、自由离社”,其组织结构比较松散,没有很强的约束力,很多具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和大户不愿意为合作社中的农户提供贷款的担保。
(四)农村没有完善的信用体系,信用评价指标也不统一
农民合作社是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出现的新型经济模式,具有特别强的活力,目前农村信用体系需要建立起能够满足和促进合作社发展的评价体系。我国已经有很多地区建立起农村信用体系试点,但还缺少完善而统一的信用评价体系。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信用评价体系的策略
(一)农村专业合作社要建立起完善的信用体系
农村专业合作社要构建起信用体系,要从法律视角予以建设。第一要确定建立合作社信用体系必要的法律框架,第二要制定出满足合作社建立信用体系的法律法规,妥善解决在建设合作社信用体系过程中的法律支持问题。另外以“制度”为视角,制定出跟合作社建立信用体系相适应的操作方式和管理制度,让征集信息、管理信息、使用信息更加具有制度化和规范化,解决农民合作社建立信用体系过程中“无人管理征信”的问题。
(二)农民合作社要建立健全的信用评价指标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中建设合作社信用体系是重点环节。在建设评价指标时可以对照企业和农户信用评价指标,在设计时找到通用和类似的方面。制定指标要遵守四个方面的基本原则。其一是全面性原则,选择的指标要具有较大范围,能够从多方位、全角度、多层次体现指标信息。其二灵敏性原则。选择的指标能体现细微的数据改变,可以及时对合作社的信用等级做出反映。第三是代表性原则,选择的指标具有代表性,可以体现出合作社的信用情况。其四是易操作性原则。指标要具有比较准确的数值,其操作性较为简便。
按照这些原则和思路,农民合作社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由六个环节组成。其一,经营能力指标。包括合作社的注册资本、社员人数、固定资产、净资产总值、存续年限、负债情况、年产值、销售收入、广告费用、纯收入、履约情况、偿债能力、竞争优势、生产条件、发展前景以及经营风险等。其二是产业基础指标。包括合作社的开展养殖的农户比例、现代化生产水平、农产品出口率、商品率、与市场企业超市对接的程度等。其三是品牌效应。包括市场占有率、绿色食品认证、国际资质认证、国家名牌、省级名牌、专利、注册商标等。其四是管理素质指标。包括制度执行、制度建设、三会治理结构、质及稳定性、管理人员素、法定代表人情况。其五是服务能力指标。包括带动非社员农户数、紧密关联的企业数、为社员提供技术培训、销售产品以及配送和采购产品的服务质量。其六为信用记录指标。包括科协、民政、供销社、农业、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记录;违法乱纪的记录;接受刑事责任和行政处罚的记录等。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实践中开展信用等级评定
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其具有的信用进行等级评定,要重视应用模型化、定量化的评定技术,运用分层赋权、每层合计的方式开展信用评价,就是对全部的评价指标赋予一定的权利并进行统计和计算,获得农民合作社的综合性、全面性信用数据。可以借鉴企业评价信用标准,将农民合作社的信用分为A、B、C、D四个等级,每个级别运用“+”和“-”来体现等级内各项数据的高低。另外为了保证指标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合作社委托市场中介来完成信用评价的工作。各个金融机构要按照各自体系选择不同的信用评价指标,其评价的权重也不相同。鼓励和引进第三方评价体系,设计出符合农民合作社性质和特点的评价模式,推动信用服务向商业化、市场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四)建设统一的农村信用体系
首先,建立信息征集体系。可以运用两种模式建立信用体系,其一是从统一和规范的层面为切入点,由农业部发起构建农村合作社的信用机构,对系统进行开发并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对信息征集、维护和运营和各个环节负责。其二是以银行体系为基础建立征信机制,增加合作社的相关模块,此方式能够应用银行的经验,操作简单且成本比较低。
其次,构建起完善的征集信息的渠道。渠道一是由政府部门对管辖地区的农民合作社的真实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并递交到农民合作社信息服务机构。渠道二是金融机构是信息的收集整理者,各个地区的金融机构要在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开设农村合作社子板块,采集合作社的信息,并运用银行专门接口连接到征集体系中。
五、结束语
近些年,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快速发展,在提升农村经济的进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在农民合作社在融资中面临着很大的问题,包括合作社与银行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金融介入具有较大风险;经营水平差、经济实力弱;抵押品比较缺乏,缺少完善的担保机制;农村没有完善的信用体系,信用评价指标也不统一。应该通过各方的努力,运用建立起完善的信用体系、设置信用评价指标、在实践中开展信用等级评定以及建设统一规范的农村信用体系等方式妥善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正当时[J].农村工作通讯,2011(18).
[2]张茂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国内外比较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3(06).
[3]薛桂霞,孙炜琳.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3(04).
[4]苑鹏,彭莹莹.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的现状研究[J].中国合作经济,2014(01).
[5]王涛.农民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情况的调查[J].北京农业,2014(21).
作者简介:张庆伟(1977-),女,浙江万里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农村金融。第一作者。
篇7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信用建设 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4 — 0147 — 02
2009 年银监会、农业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五项金融措施支持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其中明确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部纳入信用评定范围,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目前,各地在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都在积极探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用体系建设。但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建设还处在探索阶段,诸多因素直接制约着信用体系建设,日渐成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发展的瓶颈,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建设是当务之急。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长足发展,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建设,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了长足发展,以某县为例,据统计,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24个,其中种植业专业合作社284个,养殖业专业合作社74个,服务业专业合作社56个,其它类型合作社10个。全县有4个合作社被评选为全省星级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注册资金总计19.9亿元,资产8亿元,共吸纳农户7.6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80%。通过合作社带动,目前全县实现稳定规模经营面积24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0%;带动劳动力转移14.9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7.7%。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村的信贷需求快速增长,全县涉农金融机构不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改进服务方式,共为13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信贷支持2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资金需求量逐年增加,迫切需要建立与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体系。目前农民专业合社的蓬勃发展也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一)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建设有利于扩大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覆盖面。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户的信息采集与评定以及信用村、信用乡(镇)的评定工作已基本完成,作为农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信用建设对于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十分重要,将是以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通过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体系,不仅能够扩大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覆盖面,而且也会进一步提升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影响力。
(二)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级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各相关部门将以信用优先为原则,对运行规范、盈利能力强、信用等级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大支持与扶持力度,提高其运营效率与规模。通过划分信用等级的激励约束机构必将促使合作社自觉规范自身业务行为,不断提高业务管理能力,增强风险意识。通过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有效促进合作社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户参与信用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农民专业合作社既是农民生产和经营的组织者,也是扎根基层、服务于广大农民的服务者。农户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对农民专业合社的信用评价既代表合作社自身的信用,也是每个社员自身信用联盟的集中体现。推进农民专业合社信用建设不仅是合作社自身发展需要,更加有利于农户参与信用体系建设的积极性,提升信用意识,并提高农民的市场对等地位,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建设有利于吸引信贷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社的持续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近年来虽然支农金融机构积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支持力度,但远不能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的需要。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建设不规范、缺乏风险管理意识等因素成为制约金融机构增加信贷资金投入的主要因素,建立与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信用评级机制,使金融机构进一步通过信用评价系统来了解与掌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风险状况,并对评级较高的合作社给予资金支持,促其发展壮大。
二、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建设的几大主要因素日渐成为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瓶颈
篇8
【关键词】寿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
一、引言
自我国实行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制及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农业的产业化不断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市场化农业的一个产物在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弥补单个农民经营的困境,增强农民的竞争力,提高农民在市场中的话语权,最终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农民和农业的共同发展。为了更好的促进寿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要在对其目前现状了解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寿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近几年,随着寿光不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扶持,寿光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方面取得一些成绩。
截止到2012底,寿光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099家,其中:果蔬类786家、畜牧养殖115家、农机77家、粮棉种植50家、苗木类26家、水产养殖16家、联合社12家、土地合作社10家、其他合作社(包括育苗、旅游、草编等)7家。会员总数达8.5万人,涉及农户数8.5万户,占全市纯农业户数21.3万户的40%,农民出资总额为80618万元,带动周边农户数15万户。同时为了更好的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壮大,成立了寿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即鑫海蔬菜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专门开展为缺少抵押物的专业合作社贷款提供担保。解决了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难的问题,有效的缓解了合作社发展中资金不足现状。
三、寿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问题
1.合作社缺乏规范管理、组织管理水平低下
虽然寿光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上有了巨大提升,但深入调查发现,由于农民是合作社的主体,而农民缺乏先进的管理知识,因此在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农民合作社运行效率低下。而且很多合作社只是注册换取国家的财政补贴而不实际运行,如上口镇共有合作社65家,未正式运转的是19家,占29.2%。其他诸如台头镇、羊口镇等均有这种现象。
2.农民的参与度低
由于农民对合作社认识不足,因此其在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不够。而且作为村里的带头人的村级基层干部最先获取相关的信息,村干部根据自身利益而不是农民的利益进行合作社的建设和规划,因此农民的参与度不高。如寿光头台镇其现有合作社56家,其中43家为村干部或种植业大户,占76.7%,但其参加农民户数仅占全部人数的13.8%。
3.资金运作困难,缺乏融资渠道
通过对合作社调查发现,虽然在数量上占优势,但多数合作社的规模较小,甚至几个人组成。据其原有是农民缺乏足够的资金并且缺少融资渠道,银行等金融机构多以农民个人名义发放贷款,而不对合作社进行实际融资。因此在合作社运作中由于缺少资金使合作社运作举步维艰,不能发挥合作社的优势。
4.政策及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虽然寿光市依托国家相关政策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一些具体的政策只是纸上谈兵,没有具体落实。如在信贷优惠方面到现在都没具体落实方面农民的贷款,同时在其他诸如用电用地方面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和阻力,这些都限制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四、促进寿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1.加强合作社组织管理
为了做好合作社的管理,需要从以下几点做起。一是规范化合作社的内部管理机构。可以效仿公司制度建立完善的合作社内部管理机构,即合作社社员(代表)大会、董事会及监事会等机构,以此保证农民的权利。二是做好合作社的财务和会计管理。合作社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了提高农民的收入,以此及时准确核算合作社账目,并定期向社员公布财务状况让社员公布合作社资产的情况。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认知水平
农民对合作社参与度低主要是由于对其认识度不够,单纯的认为只是政府的一个新的措施,而与他们自身的利益无关。因此寿光市可以通过报纸、电视及其他多媒体加大对农民合作社的好处的宣传,同时也要加大对基层村干部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素质和业务能力,最终促进合作社总体水平的提高。
3.拓宽融资,化解融资困难
为了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持续的发展,需要扩宽合作社的融资渠道。而由于农民的资金有限,因此合作社发展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融资。因此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政支持及信贷优惠,同时也要积极出台相应政策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支持。
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为了做好合作社的发展,需要政府各部门在落实相关政策的同时积极加大扶持力度。首先是我们上面提高的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二是进一步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要按照国家、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税收优惠。三是主观部门在做好登记管理的工作时,需要提供更好的舒服,简化办事手续和流程,减少收费。四是加强合作社内部管理并建立健全会计核算体系,指导和帮助已工商注册的合作社建立健全会计核算,规范内部会计核算制度,让入会的社员按制定的章程得到应得的实惠。五是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宽服务领域,增强营销能力。为了能使合作社真正做大做强,需要实现从加工服务型到营销服务型的转变,并积极扩宽合作社的销售网络和渠道,最终增强市场营销能力。
5.加强合作社之间的合作
为了克服单个合作社在发展中遇到的技术、融资及其他方面的问题,发展合作社联社亟需提上日程。它能促进区域特色农产品整体生产的规范统一,并兼顾消费者对区域特色农产品商标品牌形成统一的认可,同时实现了对实现对合作社的外部监管,保证了合作社规范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收益分配;合适度;评价分析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收益分配合适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分配决策程序
完善盈余分配决策程序,除了改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投资结构,消除大户对于盈余分配程序的影响外,还应注意健全成员的权利机制。由于相当部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机构设置和民主管理方面流于形式,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机制也影响着收益分配决策程序。决策程序可以从分配制度建设、理事会构成、盈余分配方案决定的民主程度、监事会的监督状况、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产生方式以及盈余分配实施等方面进行考量。
(二)分配执行过程
盈余分配的执行,是指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盈余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章程的规定分配给成员的行为。这一过程中需要理事严格遵守法律和章程的规定来进行盈余分配,在规范盈余分配程序的同时加大盈余分配过程中监事和成员的参与监督权。其用程序规范化、社员参与监督权、入股人数占社员的比例、股东分红占总收益的比例、二次返利占总收益的比例等指标来评价。
(三)分配效果
分配效果主要体现在实施收益分配后,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流、利益主体、文化建设及社员忠诚度等的影响,可以用对利益主体的影响、组织成员和谐度、工作积极性、资金流畅通性、社员继续投资意愿等指标来考察。
根据对合作社收益分配全过程的分析,本文对合作社收益分配合适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中,理事会构成的合理性依据农民社员的多少来考核;盈余分配方案决定的民主程度由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或理事长掌握决定权来判定;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产生方式由社员、股东或理事长掌握决定权来判定。
二、样本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的样本数据来源于2013年8月及2014年3月对河北省肃宁县发展运行良好的6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结果。本次调研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发放问卷66份,收回有效问卷47家。
三、评价分析
本文在数据分析之前,首先对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 适用性检验,其中KMO值为0.863大于0.8,Bartlett统计值显著异于0,因此适合进一步做因子分析。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收益分配合适度评价模型构建
1. 确定公共因子 利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提取了3个能代表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分配合适度的大部分因素的公因子,特征值均大于1,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74.601%。
2. 命名公因子并标准化成分矩阵 首先,采用最大方差法将各因子正交旋转建立因子载荷矩阵,将发现的决策程序中有显著差异的d2指标剔除。其次,对剔除指标的数据进行第二次因子分析,提取3个公共因子D1,D2,D3,分别代表执行过程、决策程序和分配效果。再次,将各因子成分标准化处理后作为权重构建模型来计算3个因子的得分,由于篇幅原因,此处只列出标准化处理后的成分矩阵见表3。
将解释方差百分比标准化处理后作为权重构建模型来计算农民专业合作社收入分配合适度的得分,标准化处理后的方差百分比记为矩阵I,I=(0.435,0.343,0.222),表3记为矩阵DW,指标d1-d14的标准化数据记为矩阵d,主成份D1,D2,D3记为矩阵Di,农民专业合作社收入分配合适度记为D,则构建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收入分配合适度运算模型。
D=I・Di(1)
DC=d・DW(2)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收入分配合适度评价结果
运用模型计算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收入分配合适度的前十名如表2所示。
通过以上结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收入分配合适度分析如下:因本文选择样本的收入分配执行过程类似,所以即使执行过程成分的权重较大也并没有对收入分配合适度的最终得分产生明显影响。一些规模较小的合作社收入分配决策程序不够完善,导致整体样本的该指标差别较大。另外,成立时间较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具备相对完善的体制,其收入分配合适度也会较高。
篇10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和规模的扩大,预示着中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迈向新的台阶。而长期以来,对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的忽视将阻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发展壮大,不仅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也需要加强其内部自身的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工作,对外交易量的不断增加各种问题也日益显现,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势必给专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带来影响,将对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挑战。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的现状分析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它的财务活动就是合作社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包括资金的筹集、使用、耗费和收入分配四个方面,其实质就是合作社与各有关方面发生的经济关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管理正是基于合作社生产经营过程中这种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组织资本运动、处理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是合作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一)总体上看,财务管理工作长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长期以来,合作社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忽视,限制了合作社提升空间。财务管理工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初期,由于其经营活动较少,造成收入低下,合作社不愿意也承担不起专门聘请会计人员而产生的成本。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财务管理意识淡薄,观念比较落后,对于财务知识比较欠缺,很难识别财务公开的真实性,也就起不到监督作用。
(二)具体上看,财务管理中的筹资、投资、收益分配、财务管理制度等环节存在问题
(1)筹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造成合作社资金筹集困难的原因有:一是,许多传统农民专业合作社规定按社员身份同等投资的,造成投资额有限。二是,由于合作社是一个非盈利性组织,对外交易量少,盈余少。再加上合作社普遍存在抵押资产不足,担保难以落实等问题,金融机构出于防范风险和规范管理的要求,限制对合作社发放贷款。
(2)资产管理混乱,相应的资产保管制度不健全。合作社把筹集到的资金投资于合作社内部用于购置固定资产、农业资产等,形成合作组织对内投资。
(3)收益分配制度不健全。一些合作社存在收益分配混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对收益分配中的股金分红、股息、利润返还的比例制定不合理,甚至合作社社员对这三个概念理解不清楚,混淆不清。导致不少合作社把付给社员股息当成是股金分红,而实行股金分红,这种现象带有普遍性。
三、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财务管理意识,普及财会知识
财务管理工作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化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将逐渐得到体现。财务管理工作得不到重视一部分原因就是农民对于财务知识比较匮乏,即便公开合作社财务状况,许多成员也看不懂,根本起不到监督作用。因此,普及财务会计知识, 把财务管理工作当作合作社发展中的重要事情来抓,加大宣传力度,开展普及财务会计知识教育工作,让农民合作社中的从领导到社员都树立重视财务管理的思想。
(二)扩大筹资渠道,增加资金实力
农民专业合作社应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扩大筹资渠道,使筹资渠道和方式呈现多样化,增加资金实力。一方面,通过对我国的农业合作社股金筹集机制进行创新,增强其内源融资能力。另一方面,制定吸引外部资金投入的灵活机制,以提高合作社资金实力。利用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来提高合作社资金筹集能力。
(三)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和落实财会队伍的建设
财务管理制度,是合作社理财活动的重要依据,对合作社理财活动起着重要的规范作用。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应以满足出资人需要,服从出资人利益,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制定财务管理制度只是手段,实施财务管理制度,狠抓落实,推动合作社全面科学管理。另外,必须提高财会人员的要求。其一,合作社聘请具有较高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的会计人员。其二,根据合作社不断出现的新的经济活动,鼓励财会人员通过继续教育方式达到知识及时更新以适应新要求。其三,合作社要加强对财会人员的考核,完善考核机制。
(四)健全收益分配制度
一般合作社除了留取一定的积累外,合作社的收益分配主要包括利润返还、股金分红、股息支付三部分。社员作为惠顾者应该得到利润返还,作为投资者应该得到股金分红和股息。三种收益所占的比重可根据合作社的具体情况而定。另外,合作社利润中要留出一定比例的公积金、公益金、教育基金、风险基金等。在盈余分配时必须首先提取一定的风险基金和发展基金,以便专款专用,以丰补歉,保护专业合作社组织稳定性。
(五)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扶持力度
- 上一篇:制度体系建设与实施方案
- 下一篇:消防工作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