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科知识范文
时间:2024-03-15 17:42: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学科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旋律,而语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语文课堂教学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所以搞好语文课堂教学就显得愈来愈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笔者认为应着眼于以下方面。
1 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也必须做到“目中有人”。就课堂教学而言,这个 “人”无疑就是全体学生。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在授课时应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人人得以展其才,尽其能。应试教育一方面只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教学方法是满堂灌、一家言,久而久之,学生只是接收器、盲从者,谈不上应用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应试教育缺乏“全体”意识,注意的只是几个学习尖子。围绕尖子施教,针对好学生发问,冷落了其它学生。这种做法,大大挫伤了学习困难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革除应试教育的弊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
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表现是,面对全体学生,选择灵活的教学形式,动员全体学生投入到活动中去。要认真设计和安排活动形式。按照听、说、读、写的要求,安排好学生活动的内容和次序,尤其要巧设疑点,激发学生灵感,促使人人思考,个个踊跃发言。集体活动、个体发言交替进行,要切实避免老师和几个尖子学生反复“表演”的现象。对能力差的学生先让他们回答浅而易懂的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优秀生则让他们回答难度大一点的问题。为了促使学生人人有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老师也可采取小集体活动的方式,安排同桌及前后桌讨论,选一代表发言。如复述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章节、默写词语、讨论疑点等教学内容。
2 构建和谐平台, 使课堂成为学生发展乐园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主动发展的教育,这是素质教育、民主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把这一思想落到实处,教师必须把民主、合作带进课堂,改变以往课堂教学沉寂局面,充分体现民主教学的全体性、主体性、愉悦性、差异性和宽容性,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自主、主动、合作发展的场地,成为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乐园。
2.1 营造民主合作氛围
没有良好的环境氛围,教学民主是无法实施的。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考虑民主、合作气氛的营造。尊重和面向全体学生是民主意识的集中体现,那种视部分学生为“陪读”,甚至歧视学习困难生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课堂上要给予每个学生均等的学习机会,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进而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要建立“合作伙伴”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如果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架子,任意支配学生,就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的心理。教师只有把自己摆到与学生人格平等的位子上,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2.2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课堂教学重心在学。学的方法无外乎被动接受和主动获取两种。但如果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体验,所获得的知识只能是表面的、浅层次的知识。学生只有全身心参与教学过程,才能将外部信息纳入主观世界,再通过信息加工和贮存,从而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使自身主体得到全面发展。另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精神的过程。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按照一定标准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将问题留给每个小组,并将每个小组回答问题情况进行点评。这样,组内有合作,组间有竞争,学生自主澄与的意识自然就得到了加强。
2.3 讲究适当方法
实施民主教学、合作教学没有固定的方式方法,但有可遵循的规律和途径。要实现教学结构的开放性,把学生的活动作为教学变革的重心,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种活泼的开放局面。要实现组织形式的灵活性,根据需要互补因素进行学习组合,使不同背景、不同学习成绩、不同层次的学生处于一组,利用空间距离的接近,形成民主、合作交往情景。要实现教学活动的实践性,把学生的活动贯穿于教学的整体过程中,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脑。
3 加强课堂对话交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对话交流”好像指的是方式,是对阅读课堂活动形式的要求,但其中深含着现念。关于“对话交流,”课标主要表达了三个方面的意思。即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是以教师分析来代替阅读实践;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例如在课堂上可引导学生穿越时空,再现自我;引导学生向作者提问;引导学生大胆地向作者说“不”;引导学生跟作者学写作;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等。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文本、作者、教科书、编者的对话是隐性的,师生在课堂的对话是显性的。但前者是基础,教师与作者的思想碰撞不充分,师生间的交流也难深入。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中的主体,需要教师的组织与引导,在平等对话中,能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教师能否尊重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密切相关。在阅读课文前,教师要善于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唤起探究的欲望。在阅读课文时,要细心倾听学生对课文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学生解惑答疑、引路导航,在读懂课文后,还要适时的引导学生欣赏评价反思,探究课文。从理解文本到认识作家、了解社会、审视自我,逐渐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课文又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个途径,要让学生尽情饱览外面世界的风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感受。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和语文新课标的实施,在语文课堂上实施素质教育不再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它将从多方面的培养学生的能力,走进多姿多彩的新课堂,已成为现实。
篇2
一、人格与效率
人格即指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特征,也是人的道德品质的体现。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中曾说:“人生有四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人境界。”当今社会中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最多,进入道德境界的人少一些,进入天人境界的更少。我觉得合格的教师至少应该是道德境界中的人。试想一下,一个思想道德低劣,在利益面前斤斤计较,在上级面前卑躬屈膝,在有权势的家长面前唯唯诺诺,在出身低微的家长面前颐指气使,能不引起学生的反感么?教师没有事业心,不注意尊重学生,即使他的业务水平再高,学生也会对他产生一种排斥力,不愿意上他的语文课。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效率从何谈起?相反,如果一个教师在邪恶面前不怯懦、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正直善良,同情弱者,扶持落后者,关心上进者;永远拥有一颗火热、诚挚的童心,永远保有一双公正、诚实的眼睛;永远操有健康的心口如一的语言;永远想着带给学生新鲜圣洁的思想。那么学生就会对你产生信赖感、亲切感,深深地被你的魅力所吸引,学生就会对你所教的语文感兴趣。我国古代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之说,用人格力量征服学生,我们称之为“人格效应”。有了“人格效应”,教学效率肯定会提高。教师的人格美还表现在教师的服饰穿戴一举一动上,因为教师的服饰也是他的生活观、审美能力人格化的体现。不修边幅,拖沓粗俗,或摆阔显富,珠光宝气,都不能让学生赏心悦目,自然影响教学效率。
二、思想与效率
语文属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是反映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的科学,它除了能给人以知识、能力和智力外,还具有思想教育、情感熏陶、道德感染、培养性格、意志和审美观念等功能。同时,语文学科又是一门工具性、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这些性质与特征,便决定了语文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不仅有知识、能力、智力方面的目标,而且还有认识、教育、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目标。这就是说,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而且还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教师的思想魅力来自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也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关。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经常学习哲学,关心时事,思想敏锐,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具有深邃的哲理。当一名教师摆脱了“匠人”的呆气,愿意向学生说心里话,愿意与学生交流思想,当学生发现了教师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体会到老师的思想活力,教师的点拨弥补了自己的思想和知识的缺陷时,他就会不由自主地由迷恋教师的讲课而喜欢上这门课,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技艺与效率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一个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一个业务水平很高的教师是非常受学生的欢迎的,甚至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这种崇拜可以变成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语文教师必然具有较强的朗读能力,无论什么文体,语文教师读起来,应是字正腔圆,优美动听。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词汇量,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语文教师应该是一本“活字典”。语文教师要有过硬的背功。语文教师的厚积,应包括背诵大量的文章。背诵课文令学生头疼,如果老师常常出口成章,名篇佳段不离口,学生除了佩服老师的文学功底外,主动背诵,欲与老师比高低,展示自己才华的心情就难以按捺了。教师若有学者的风范,学生就会如飞蝶恋花般地崇拜老师,崇拜知识。
篇3
【关键词】活动化 中职语文 教学模式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11.038
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素质较低。而中职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仍沿用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个性鲜明、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生事物的中职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从而导致中职语文教学出现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尴尬局面。要改变这种局面,笔者认为应实现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所谓活动化是指教师研究教材,设计课堂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中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思维活跃,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课堂活动实例展示
笔者结合自身实践举出四类语文课堂活动实例,以供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参考。
(一)“我要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通过读,可以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朗读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何况,“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不可能替代学生解读文本。
语文课堂离不开朗读,教学时可采用不同朗读方式――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配乐读、分角色朗读等。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上册(以下示例均出自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教材)《我愿意是急流》为例,学生熟读该诗、师生共同解读诗歌内涵后,笔者请男女两名学生配乐朗读。在深情的钢琴曲《献给爱丽丝》中,两名学生读得舒缓、深沉、愉悦,读出了热烈的感情,作为听众的学生也深受感染,为之陶醉。再如教学朗诵诗《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该诗结构匀整,语言流畅,激情澎湃,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在疏通字词障碍初读诗歌后,笔者首先播放抗震救灾义演晚会上群星的朗诵,学生很明显受到了强烈震撼。此时笔者要求学生分组读――每组朗诵一节,全班朗诵最后一节。读完后学生意犹未尽,笔者再请出7位同学各朗诵一节,全班朗诵最后一节。通过酣畅淋漓的朗诵,学生看到了诗歌中提到的一张张脸,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那一刻,我感到自己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二)“我要说”
与人交流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面临就业,需要具备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但现在中职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容乐观,究其原因,其一是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生活学习环境相对闭塞,因而知识面不广,有时显得比较胆小;其二是小学初中的语文教学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
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深入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说话欲望,变“要我说”为“我要说”。如教学《二十年以后》,小说讲述了两个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吉米和鲍勃,在分别20年后重逢时,当警察的吉米逮捕了变成通缉犯的鲍勃。感悟品读小说后,对于吉米逮捕鲍勃的行为,学生持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其一,认为是对友情的背叛,其二,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友谊。笔者不急于解答,而把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分成了正反两个组,按照正反方陈述―自由辩论―正反方总结的程序进行辩论。联系身边实际,学生有话要说,辩论进行得如火如荼:平时比较沉默的学生积极发言,多次迸发出思维的闪光;平时心不在焉的学生也主动参与其中。学生们在辩论中理解了吉米的可贵,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谊,这种可贵的自我教育绝不是教师课堂上的讲解所能替代的。
(三)“我要写”
不少中职学生惧怕写作文。笔者认为应研究学生的心理需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诱导学生的表达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笔者在教授写说明文时,对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进行训练指导后,设置情境:给你一间房和一些家具(笔者准备好卡纸做的图片),请你利用这些家具布置房间(可以合理配置小用具和装饰品,如台灯、窗帘等),然后加以说明,让别人不借助图也能知道这间房子的布置情况。经过十分钟准备后,笔者请出两名学生,一位面向全班述说他的房间设置,另一位则拿着准备好的图片,根据同学的陈述用图片在黑板上展示。台下学生们饶有兴趣地看着。完成后,笔者提出要求:其一,请陈述方指出贴图方是否如实还原了他的房间设置?问题出在哪里?(参照点是否选好?方位词是否用准?)其二,请学生指出陈述的同学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三,修改自己的作文。这样的活动可以开展3~5组,一堂课下来,唤醒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了他们的个性化思维与创造性,在轻松的氛围中达成了本课教学目标――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
另外,不少小说结尾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课堂上师生们充分解读文本后,笔者往往会设计一个环节――“故事结尾我来写”,让学生发挥想象,补充文学空白,训练语言表达。比如教学《离别的礼物》,笔者引导:“故事的最后彼得、爷爷、爸爸都哭了,哭成了一团。他们此时各自的心情是怎样的,故事接下来会怎样发展呢?”这样的命题充分重视了学生们的个性思维,他们有话可说,续上的故事可谓千姿百态。学生们体验到了写作的乐趣,通过写作获得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写作便成为一件充满快乐的创造性活动。
(四)比一比
中职学生有着好玩的天性,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会非常认真、非常投入。适当开展课堂竞赛活动,学生们在紧张但愉悦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课堂效率自然大为提高。
笔者每周都会在班上进行一次生词、名句听写比赛:每个小组抽一个代表到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在听写本上写,对优胜组、优胜的学生进行表扬。有了这个活动,学生们对待生字词、名句不再大意,一学期下来积累了不少好词好句。再如,结束诗歌单元学习后,即举行诗歌背诵比赛:将全班分为4个小组,人人参加,以抽签形式决定其所背篇目(背诵篇目为之前所学诗歌),以全组总分决出胜负。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们自发为台上每一位胜出的同学鼓掌,也为本组没能背出诗歌的同学叹息扼腕。课堂上时而静穆、时而掌声雷动,连平时比较厌学的学生都在认真背诵诗歌,这是一种好的现象。
二、设计语文课堂活动的要求
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情绪高涨、思维活跃,身心愉悦地投入到课堂中。但如果教师设计不当,也许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适得其反。笔者认为教师设计语文教学活动时须考虑以下四方面:
第一,活动设计精当,活动时间充裕。每堂课的活动环节应精当,过多过滥的活动不仅使学生活动不充分,而且会丧失活动本身的意义。只有当学生在充分的时间内进行了充分的活动,他们才能在活动过程中有所体验、感悟、思考、探究、审美、评价、表达,并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语文能力,增强语文素养。
第二,活动方式灵活多样。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喜新厌旧”是人类共同的最突出的审美心理特征,因而,活动教学的形式、方法、过程、内容等最好能推陈出新,以增强活动教学的效果。
第三,活动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设计、组织活动时应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条件,更应把握学生语文基础、心理特点、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因素。明显高于或低于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活动都是难于开展的、无效的。只有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课堂活动,才能让他们能够参与、乐于参与,从而使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四,活动设计尽可能考虑参与面的广度。课堂活动设计尽可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教师应保护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尽量避免“少数学生是演员,多数学生是观众”的活动设计。
综上所述,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它能让学生在课堂主动探求、主动实践、主动发展,它能提升课堂艺术与教学质效,从而让中职语文课堂面貌焕然一新。只有把课堂活动设计作为教师备课的思维核心,才能打破思维定势,时有创新,从而使中职语文教学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靳健.中学语文参与式教师培训教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4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现阶段大部分初中学校语文学科教学中机械式的教学模式依然是主流,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知识讲解,学生被动进行知识学习也是常见做法。初中语文教学中僵化的教学模式与单一的教学法虽然能够较好达成教学目标,然而课堂教学环境相对沉闷下教学效率无法获得较好提升。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基础的学科知识,更加要注重文学素养的养成,较为沉闷的教学环境下这一目标达成也具有极大难度。
二、提升初中Z文教学生动性的意义
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生动的课堂教学能够直接转变课堂教学环境,教师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下进行各种知识的讲解都将更为轻松与系统。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在语文知识学习时处于生动的课堂教学中也有利于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已经被证明无法满足教学以及学生培养目标的需要,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生动性也是初中语文教学整体创新的切入点。
三、初中语文教学生动性提升的策略
(一)依托情境教学进行课堂环境营造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已经被证明可以与初中语文学科教学间进行较好融合,教师通过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进行课堂环境营造也有利于生动性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在古诗词学习这一课堂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结合诗词创作背景进行模拟,指派学生进行诗人角色模拟进行诗词朗读则能较好的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为课堂教学生动性提升做出贡献。相对轻松地教学情境下,教师所进行的基础知识讲解也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
(二)将故事教学引入课堂教学之中
在常规课堂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也可引入各种趣味故事,通过故事教学不仅可以较好保障课堂教学生动性的提升,也能较好进行语文相关知识的拓展。在课堂教学中过度依赖于语文教材这一做法并不可取,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在尊重教材知识构建的基础上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各种相关趣味故事的引入和应用。例如,在朱自清散文学习时,教师可以将朱自清的人物生平事迹,及其生活境遇等小故事讲授给学生。利用故事本身的趣味性进行课堂氛围的活跃,通过系列相关知识的拓展更加能够降低学生对于课文深意的理解难度。初中语文教学本身的体系性并不强,各部分知识之间也并没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各种教学相关故事来提升课堂教学生动性也具有现实可能。
(三)转变教师角色增强教学互动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质量 有效方法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不断地深化改革, 我国教育部门开始着力于中小学校各科的教学改革工作。在初中阶段,语文课程是基础科目,是初中教育中的重点科目。为使初中语文教育满足现代教育体系的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现阶段,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教师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作为教师必须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重新调整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以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一、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世界的格局有所改变,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这竞争的本质便是人才的竞争。我国为求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重视对人才的培养。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有所改变,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国教育事业开始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在初中教育中,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意识,可让学生感受到社会中、自然中的爱和美。为此,教师必须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更为深刻。另外,有效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可让学生将所学的是语文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以独立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可让学生从课堂内走向课外,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而,我们说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 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
(一)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做好课前导入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尤其是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教育事业也开始走向信息化。多媒体教学技术被普遍应用于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其已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学习工具。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课前导入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课前导入,不仅能帮助学生复习过去所学的语文知识,还能引入即将要学的新知识,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以促使学生能就行自主探究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障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讲解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在教学之前,便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一段有关春的视频或片段,还可以向学生描述一个在春天发生的故事,以此吸引学生的眼球。在课前导入时,教师可让学生回顾曾经所学的有关季节的文章,并且引出朱自清的《春》,让学生探讨一下这篇文章与其他文章的不同之处。
(二)开展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积极开展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以突破传统的、枯燥的教学模式,不再以“填鸭式”的灌溉教学法为主,而是要重视学生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获得做好的学习效果,进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为此,教师可在课堂中多开展小组竞赛或是合作活动,以加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例如,在学习课文《寓言四则》的时候,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以探究这四则寓言所表达出的寓意。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创设情境教学法,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例如,教师在讲解《木兰诗》的时候,可让学生根据木兰诗中的情节,自己编出同一个情景剧。通过自排自演来体会课文中木兰的各种情感,加深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结束语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中的必然要求,是学生取得语文优异成绩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十分多,但是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和学生的个性特点来选择最为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语文学习潜能,从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郝焕芬.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学周刊:C,2011,(11)
[2]王善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J].新课程.中学,2012,(8)
篇6
对于生态价值观在初中语文中的内容安排,从主流生态价值观的各方观点以及语文学科知识的编排情况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地球生态与环境价值观的培养、生命敬畏观的培养、生态利益观的培养、共生互生观的培养、可持续生存与发展观的培养等。这些观念是生态价值观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初中语文要向学生传达的重要价值导向内容。基于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和可塑期,在培养学生生态价值观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循序渐进”“课本与环境互通”和“知行合一”三原则,即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能够接受的程度为限,逐步渗透,并注重将课本所学内容与实际现象相联系,鼓励学生主动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践中。具体来说,生态价值观的培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以语文教学内容为基础开发生态价值观教学资源
语文学科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下几层意思:一是“语文教学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提升,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二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应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特点与时代的要求”;三是“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四是“语文学科的教学应该为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服务”;五是“课程评价体系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入手形成学生的综合性,整体性评价”。这五个层面的含义实际上就是对语文学科应发挥价值观引导与使学生实现自我完满发展作用的解读。生态价值观的教育也要建立在以上含义的表述之上,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本和课外资源,开发生态价值观的教学资源。如以科普类资源为代表的《奇妙的克隆》揭示了克隆这一技术为人类带来的意义以及使人类产生对道德的思考;以生态文化关怀为主题的《敬畏自然》《旅鼠之谜》《大雁归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等;还有以生命为主题的《再塑生命》《我有一个梦想》《窗》等,都从不同方面表现出某一个共同的主题思想。而在课程外资源的开发方面,以校园、社会、家庭为主题的初中语文生态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例如建设校园生态文化长廊,利用新闻、网络等媒体为生态价值观积累丰富的现实素材等。教师应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态现象中发现其背后的隐藏含义,以此引导学生成为一个爱护生态环境、敬畏生命的人。
二、从生活事实入手进行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
生活中的事实是语文教师进行生态教学的重要补充资料,也是学生对生态价值进行深层次领悟的重要来源。生活事实可以是发生在我们周围的普通事情,也可以是已经发生了的具有典型性的、造成普遍影响的事件,亦可以是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等。围绕教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事实进行情境营造、知识补充、课外拓展等。苏教版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以“人与环境”为主题编排了一系列“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优秀文章。这些文章与作者的经历有关,也与现代生活的背景有关。《苏州园林》让学生感受了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和历史发展,借此引发学生对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都市精灵》通过揭示现代都市不见鸟雀的事实,表达了人类的发展要考虑到自然环境,要为自然界的生灵保留必要的生存栖息地的思想;《幽径悲剧》通过对北大燕园中的一颗古藤萝遭受砍伐的悲剧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践踏自然美、践踏自然生命的愤怒,以及对人生的思考;《明天不封阳台》则以一只受伤的鸽子为线索,描绘出许许多多的动物受到人类无端伤害的情景,进一步表现出作者期盼人类“爱护所有的自然造化,爱护一切有益的生命”的呼声。课文均以一些生活中的不起眼的小事为背景,却引起了作者无限的遐想与深思。学生不仅要从这些文章中理解作者对生态的态度与思考,更要学会作者观察问题、寻找和解决问题的决心与能力。鼓励学生从生活入手、从小事入手,关注时事、关注社会,以丰富的社会素材引导学生关注生态价值观。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开放性
随着新教改的深入,现在的课堂教学都开始向着开放式的方向发展,强调教学的开放性。但是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根深蒂固,素质教育形浮于实,开放性教学模式的运用则成了当今语文教研的重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其实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可供选择的教学素材也非常多,教学方法可以灵活多样,这都为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我们只有把开放性这条道路走下去,才能从过去的教学束缚中走出来,保障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素质教学的概念真正得到落实。
一、关注学生个体,挖掘学生潜能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我并不对老师讲课的艺术感兴趣,课堂教学的效果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看老师。”在过去的课堂上,教师是绝对的核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长久下来,这种模式的弊端也渐渐显现,学生一直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自己的想法难以得到施展,思维得不到培养,主动性也开始丧失,久而久之,我们培养的不是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会是人云亦云的鹦鹉式的代言人。所以,旧教学模式是不适合现代教学理念的,对于学生的心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改革教学、创新教学就必须要关注学生个体,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发挥的空间,不能一直在课堂上默默无闻,自甘沉寂。日常的语文阅读教学,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最好方法就是把课堂交给学生。如在上八年级下册杜牧的《赤壁》这一课时,就可以先由学生自由发挥,可以讨论杜牧这位诗人;可以讨论杜牧其他有名的诗词;可以讨论赤壁的有关信息;也可以讨论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和事迹等。这样做,就是一种开放,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得到了知识的增长,也锻炼了自身的思维能力,潜能得到了开发,何乐而不为呢?
二、研究教学方法,开放教学课堂
教学内容要开放,教学方法也必然要开放。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课本教学与课外辅导是有着本质区别的,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需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文教学也各具特点,书本内容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也有差异。所以说,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如果加上教师的指导作用,课堂就会显得更加丰富和多变。
1. 教师的个性选择和创造
人是有个体差异的,教师们都有各自的想法,每个教师的思想、气质以及他们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都不一样,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决定了课堂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从教师的能力和擅长来说,有的优于课堂讲解,声音洪亮,讲解动听;有的书写工整独特,板书清晰,学生爱看;有的文采较好,出口成章,深得学生羡慕和爱戴……教师们用自己的专长,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使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这是教师个性的体现,也是课堂开放性的体现。
教学方法的开放性除了教师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之外,也应该包括对新型教学方式的创新。从我国的教学现状来看,有很多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会不拘一格,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从中提炼出自己擅长的教学方法。例如“六课型单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六步教学法”等。其实不论是老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法,还是新老结合,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都反映出教师的个人教学特点,形成了教学风格的多样化。
2. 学生的差异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师创造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终究还是需要靠学生来实践。学生和教师一样,也存在智力、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与不同教学方法的结合,就是教学方法的开放性选择。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拘一格,这就是开放性的体现。美国教育家阿姆斯特朗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根据学生的智力特点,设计最优的教学方式。其实,这就是开放性与个性化的相结合。如果所有的教师都使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差异性得不到体现,个体将没有发展的空间,学生也没有选择的余地,个体发展得不到满足,这对于学生学习和教师讲课都是一种阻力。刘勰有段诗文:“慷慨者逆声而击节,蕴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在教学上,我们也要像他所说的那样,要因人而异,突出个体,这样才叫做开放。
三、充实学科知识,实行学科联动
新课标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尝试多学科结合,取消了学科限制,为教学特别设置了“综合、探索”区域。教师作为教学的领导者,应该思考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能够实现跨区域知识联动的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寻找学科之间的交汇点,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联动。这种联动看似会耽误教学进度,但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的多元性,知识的联动不仅不会耽误教学,还能够促进学生知识面的扩展,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长远利益来说,语文学科课程会不断得到拓展、丰富,师生的综合探索能力也可以从中得到提高,团队合作精神也能从中得到培养。
在初中课文中,基本上所有的古诗词文章都可以与历史学科实现知识联动,在讲解诗词的同时也可以带领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而像《我有一个梦想》《我的教师》这一类的文章,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和品德教育,教育学生坚强奋斗。
总之,新形势下的教学需要我们创建开放的课堂教学,这不仅仅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语文教学的方法,寻找教学的新思路,开拓新途径,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大胆地带领学生走出传统的课堂,体验开放性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学中能够享受小鸟一样的自由,翱翔于知识的天空。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现代开放性的社会,培养出开拓创新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艳.浅谈初中语文的开放性教学[J].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11(4).
篇8
在《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把“语文活动课”定义为:“活动课程是在学科课程之外,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设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造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课程体系。”[1]简单地说,初中语文活动课就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社会实践课程,也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现有的语文知识和技能,通过合作等方式进行的实践学习活动。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从而形成新的语文能力和知识结构,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创新精神的一门实践课程。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可以明显区别出语文活动课程与传统语文课程的差异。传统的语文活动课堂是以语文教材为着眼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本进行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训练,教师所采用的也大都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实践知识的不足。另外传统语文教材具有很大的有限性,缺乏一定的时代性与现实性,学生通过对语文教材的学习并不能很好地与现实接轨。新型的初中语文活动课程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语文课堂的不足,与传统语文课堂相辅相成,构成了语文课的整体。初中语文活动课具有开放性、科学性等特点,它能够将学科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有机结合,在整体上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语文活动课的现状分析
由于初中语文活动课兴起时间较短,一些具体的实施措施不足,一些学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较多问题,主要问题表现为语文学科性质的混淆、教师过度夸大学生的自主性、忽视学生的差异性以及教学组织的滞后性。
(一)语文学科性质的混淆
语文教育界曾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进行了大讨论,呼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而不是其他课程。通过长期探索,传统的语文课程在其形式上发生明显转变,但性质混淆的误区仍在初中语文活动课堂中存在。语文活动课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语文教师对语文性质的理解不到位,如对语文学科及其他学科的性质产生了混淆,把语文活动课上成了“地理课”、“历史课”、“音乐课”等课程,使得语文活动课完全走了样,变成了一锅“大杂烩”,正所谓“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以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的语文实践活动“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会”为例,一些语文教师在活动课中大谈社会热点与政治要闻,学生们也激情澎湃,讨论得热火朝天,不断举例论证自己的观点。在这节语文活动课堂上学生虽然完全融入了课堂讨论中,教师对教学结果也甚是满意,一次语文活动课看似完美结束。但由于教师在活动课程中忽视了语文学科的性质,一味地阐述政治观点,脱离了语文活动主题,未能使语文活动课程发挥应有作用。
(二)教师过度夸大学生的自主性,忽视学生的差异性
语文活动课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自主、有目的地进行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虽强调学生的主体但不能脱离教师的主导。一些语文教师在理解上出现偏差,导致在具体的语文活动课程中忽视教师的主导性,把课堂全权交由学生负责。然而过度放权于学生,必然会使活动课堂呈现出一片混乱的局面。甚至有些教师直接把语文活动课定义为是学生的课堂。有些学生对教师提出的具体问题敷衍了事,不经思索,直接照抄网络上一些资源或者随意得出一些结论,看似有理有据,其实华而不实。一节语文活动课下来,学生并没有学到具体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更不用说达到语文活动课所要求的具体标准。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往往受挫,不能顺利进行,出现诸如学习动机低落,焦虑、紧张感强烈,缺乏自信等其他问题。”[2]“学困生”是实施义务教育制度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语文教师在具体活动课程上要关注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但这一基本问题往往得不到教师应有的注意,致使一些学生游离于语文活动课堂边缘。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活动安排过程中会过于偏爱一些优秀生,对“学困生”则没有投入应有的关注。对于“学困生”而言没有参与感,久而久之,使得他们在教师的忽视下逐渐地远离语文活动课堂。
(三)教学组织的落后性
长久以来,传统的语文课堂呈现出一种教学效率低下的局面,教学质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求。语文活动课虽然弥补了传统课堂的不足,但在具体的语文活动课程的实施中,许多语文教师依旧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完全照本宣科,毫无创新意识,使得原本充满活力的语文实践课程,受到教学组织的限制变成了死气沉沉的教科书式的宣讲与解读,与传统的语文课堂并没有具体的差别,完全背离了语文活动课程的目的。
二、初中语文活动课程的对应策略
如何进行语文活动课程的教W设计,从根本方面改变初中语文活动课程的现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一)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
对教师而言,需要制定长期的语文活动教学计划。语文活动课程并不是语文教师自主发挥的课程,需要教师做好充足的教学设计和准备,不能以教师的突发奇想和随意的一个主题就开始了一次语文活动课程。在课程的安排上语文教师可以就几个方面的大问题来进行一个学期的总体的设计,可以先就某一方面的问题设计好主题,再不断层层递进。例如从听、说、读、写的四个方面确定一个大的总体的目标,再从总体目标中划分出阶段目标,明确好每一次的语文活动课程主要是侧重于对学生哪一方面的培养,围绕这一目标进行预设和设计,不求面面俱到,但就具体的问题要研究透彻,不能是大范围、大面积的撒网。经过长期坚持,在期末语文活动课程进行总结时,会发现在语文活动课程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不断提高与进步,并且学生的探究、创新以及合作的意识在不知不觉当中已经得到发展。
(二)尊重W生差异,开设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征的课程
语文教师要尊重差异,理解差异,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做为一名老师应该要做到因材施教,在对学生进行活动安排时,要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及接受能力,尽可能地挖掘每位学生的长处,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在活动课程中学生才能充分地展现自我,才会对课堂产生兴趣;语文活动课程也能发挥它的实质作用,学生也才能更好地吸收知识,完善自我。
语文活动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探究精神为主的实践课程,那么语文活动课程的设计一定要吸引学生的目光。通过艾里克森对自我意识的研究,可以得知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较为成熟,能够比较自觉地认识和评价自我,他们渴望自主,希望得到自尊的体验,期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与社会的认可。那么语文教师在活动主题的设计上要抓住学生的心理以及年龄特征,而不以超出他们理解范围外的知识为主题进行探究,这样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使他们真正参与其中,有所收获。例如以“诗歌与古典音乐”为主题,首先音乐是学生所钟爱的,这个主题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但在具体的活动课程中教师要把握好音乐和诗歌之间的联系,不要有所偏颇。
(三)完善语文活动课的组织
语文活动课的组织工作,一方面要做好学生的组织工作,要让全部的学生参与其中,做到在参与中学习、提高,而不是面对少部分优秀的学生。二要改变学生长久以来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教师要积极进行组织和设计,这可以采用我们在传统语文课堂上运用的小组交流法。第一步,小组成员之间就具体的问题进行分工,每个人完成不同资料的搜集。第二步,小组的成员将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整合完善,小组内每个人阐述自己的观点,既锻炼每个学生的“说”的能力,也让其有机会展示自我。第三步,进行班级内的交流,每一个小组派代表对自己小组的学习结果进行展示,让不同小组对其他小组的结果进行评判,说出自己的理由。第四步,教师对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让学生进行学习或评判,并对学生小组的结果进行整合,这样就体现了公平性,教师参与其中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第五步,让学生进行总结,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对这次的语文活动课结果进行总结,对疑问以及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见解,不断地总结完善,力求做到完美。第六步,教师的总结与反思,语文教师在活动课结束后,要写一份课后反思以及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总结,这样既可以挖掘学生的特长,也可以快速地熟悉学生,在接下来的活动课程中会有所帮助。
另外语文活动课程的设计大体上不能脱离语文学科的范围,语文活动课程要密切联系语文学科。就如前面所讲语文活动课程要把握好语文的性质,不能跑偏变成其他学科的活动课程。但是活动课程的安排也不能受到语文教材的限制和束缚,可以结合已有的教材,但是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在不同的方面扩宽学生已有的知识层面。
总之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堂中,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也要善于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要做好教学设计,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知识能力与技能,扩宽学生的语文知识面和提高学生文学层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只有不断地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进行探索实践,语文活动课才会更加的完备成熟,为传统的语文课堂增添一抹不一样的色彩,使语文教学焕发新的风采。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 创新研究
前言
新课标旨在“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以学生为核心,积极主动地开展育人工作。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发展为前提开展工作,教师在设置教学模式上,力求模式新颖、教学语言丰富、教学氛围轻松民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爱上语文,通过学习、体验、互动、思考等环节寻找学习中的乐趣。因此,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创新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能够摒弃应试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对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有关键作用。
一、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1.传统教学方式依旧存在
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实践工作中,不仅肩负课堂知识和信息的传递,更要尽到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职责。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则被动的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与信息,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了无生趣,气氛变得死气沉沉,使学生昏昏欲睡。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创新学习能力以及积极学习的主动性,导致学生学习只会照本宣科,机械性模仿、死记硬背、对知识也处于一知半解的现状,这样学生素质整体低下,没有创新意识,学不到除课本以外的知识,丧失求知欲,学生难以做到全面发展。
2.农村经济条件制约教学发展
由于我国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因素,以致经济条件相对落后、教师资源缺乏。这些不利因素在农村学校显得尤为突出,所以农村学校实现教育现代化十分艰难,现代化教育在农村宣传力度不够,这些也是制约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关键性问题。教学资源极度匮乏,没有供学生课外阅读的图书或图书过于成旧,甚至缺页断章等原因不能正常阅读。由于农村发展较为落后,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对信息化教学仪器知之甚少,即使听过,学校经济条件也难以支付,老师很少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学习,所以学生们获得语文知识的唯一途径就是阅读语文书。学生难以获取课本以外的语文知识。
二、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建议
1.转变教学观念,落实语文教学
每个学科的知识点不同,新课标对每个学科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对于语文学科而言,我们了解新课标后,结合新课标对语文学科的要求,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摒弃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严格贯彻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做到一切为学生,为一切学生,学生就是核心,充分带动他们学习,学生化被动为主动,能够积极主动的将课本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故而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也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学生由之前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是一个性质的转变,这样的转变丰富了课堂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模式的创新后,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生机勃勃,教师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时还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创造一个敢于发言,敢于作答的学习环境。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一问一答”的局面,将学生思维调动起来,对教师不再盲目听从、被动的去接受课本里的知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教师能够积极创造新颖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新课标的核心内容。
2.合实际条件,推动教学创新
农村学校受先天条件的限制,造成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单调乏味的现状。教师难以形象生动的演绎课本上的知识,学生获取知识的通道也十分贫乏。在先天条件不足的环境下,教师应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结合人们生活中的常见事物进行举例教学,生活中自然风景、飞禽走兽、人物民风都是“活教材”,这些“活教材”学生认知度高,学生面对真实的生活环境能够做到感同身受,对这些知识也能理解的更透彻,对教师开展教学工作也大有裨益。例如七年级初中语文《在山的那边》(人教版)中提到的大山,这些课文内容针对山区的学生是再熟悉不过的景物了,是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还有八年级初中语文《绿色蝈蝈》(人教版),这篇课文十分生动有趣,教师可以与他们讲述蝈蝈的生活环境以及相关故事,这些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教师在讲授这样的知识就可以事半功倍。
3.增加阅读量,促进语文知识吸收
教师在上七年级初中语文《童趣》(人教版)时,一方面尽可能生动有趣的讲解课本知识,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学生上台讲述童年趣事,分享经验。课后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如果缺乏图书,可以召开主题班会,让大家将自己最爱的书籍带到学校,学生之间互相传递借阅,同时还可以分享阅读心得,促进学习与交流,这样的教学环境也为学生创造了学习合作共赢的能力。
此外,教师在校园里创办黑板报,鼓励学生创作,将优秀的文章贴到各处通知专栏中展示,供其他学生阅读借鉴,将爱好创作的学生们组织起来创建文学组,定期开展有关文学的活动,例如诗歌朗诵,作文竞赛、辩论赛等活动,提升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也促进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对农村语文课程的教学要求应结合实际,着眼于未来,注重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可以考虑跨界学习,不仅仅停留在语文这一个领域,让学生可以将不同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能够举一反三,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学习、梳理知识脉络、思考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学习水平。因此,教师应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观念,努力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农村语文课堂教学尤其如此,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使语文教学变得有规律可循,为以后的语文教师提供了参考教学模板,也为传统教学模式向素质教学模式转变做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尚越.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现状调查与实施策略研究[D].吉林师范大学,2014.
篇10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把“背课”作为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努力背会教材知识再讲给学生,学生成了被动的“接收器”。这样,教师很累,而学生在课堂上只有听觉发挥着作用,学习效率很低。“食贵自化,学贵自得”,学生终究要离开教师、离开学校走向社会,教师应培养学生阅读教材、通过教材“学说话”的能力,要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在课堂上,我把自己讲的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帮他们通过教材学知识、学说话。为了实现预期的效果,我规范了阅读教材的要求,强调“不动笔墨不看书”。首先,在阅读教材时,要认真批注,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教材中的关键句、关键词,从而培养学生认真阅读、学会思考的好习惯,避免学生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只看不做任何批注,看过如过眼烟云;二是仅仅为了勾画或者不分重点把整个教材全部勾画一遍,学习很累,效率很低。其次,在阅读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善于质疑。同时,善于联系教材中的小字内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认识。最后,归纳出知识结构,帮学生理清线索。总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利于教师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学会思考;解放学生的手,使他们去写出自己的想法;解放学生的时间,让他们有效地消化所学知识。如此一来,还解放了教师自己。
二、培养学生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课与各学科联系密切,尤其是与历史、地理和语文等学科相辅相成。但是,学生在学习本学科时往往忽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把本学科孤立起来,因此理解问题片面、吃力,往往会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用联系的方法学习,让他们学会将思品知识与历史、地理、语文等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帮助学生理解思想品德课中的观点、巩固所学知识。
1.与初中历史学科知识整合。
将思品知识与历史学科知识整合,不仅可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灿烂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而且其中的许多史实能有力地证明思想品德学科的许多观点。如:《》的签订和1997年、1999年以后的发展变化,有力地证明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通过学习唐朝、清朝的历史,使学生更加懂得“在开放的世界中,无论什么国家,要发展壮大,都必须把自己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中去,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结合历史知识学习本学科可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2.与初中地理学科知识整合。
初中地理知识为学习思想品德课提供了区域概念,借助地理学科知识,可以帮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党的方针、政策及重大举措。例如,在理解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富裕”的有关知识时,可以借助以下地理知识: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及青藏铁路的修建等开展教学,这些重大举措有利于各民族、各地区互通有无、优势互补,促进各民族、各地区共同繁荣、共同富裕。
总之,引导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让地理知识走进思品课堂,可大大丰富学习资源,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
3.与初中语文学科知识整合。
语文是一门“文道统一”的学科,即“文”中有“道”、“道”中有“文”,水融,难分彼此。“道”就是初中思想品德课上所培养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的传统美德。例如:《斑羚飞渡》体现了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夸父追日》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行路难》、《理想》体现了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体现了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因此,在学习思想品德课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语文学科资源,可帮他们更加懂得“传统美德,薪火相传”、“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道理。
三、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 上一篇:人力资源制度建设方案
- 下一篇:新媒体运营和网络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