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提高文学素养范文

时间:2024-03-15 17:42: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快速提高文学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快速提高文学素养

篇1

关键词:文学素养;舞蹈编导;重要性

舞蹈编导是每一个舞蹈创作的灵魂,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势必要求所创作的舞蹈作品要满足于观众的需要。作为一名舞蹈编导,除了需要有舞蹈的功底之外,还需要具备有深厚的文学素养、独特的审美能力与丰富的想象力等多种专业素养。本文针对舞蹈编导中文学素养的重要性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文学素养对于舞蹈的作用

提到文学,似乎更多的想到了散文、小说等这种语言类的文学形式,采用文字语言方式的描述来表达出丰富的内容。舞蹈与文学也相类似,舞蹈是采用了肢体动作来表达出一定的思想内涵与情感。并且舞蹈编导在对一个舞蹈进行创作的过程中,题材都是源自于生活,经过舞蹈编导编排之后使得舞蹈更具有集中的表现力,舞蹈的这些特色与文学作品特色有很大的相似度。基于艺术领域的相同性,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艺术作品,其共性就是他们所创造的表现力都是先满足于人们的文化精神之后,追求于独特的个性。

作为一名舞蹈编导,在编排舞蹈时,所选择的题材都是源自于生活,并且日常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构思,从而使得舞蹈更加形象、丰富。因此,舞蹈编导除了要有丰富的阅历之外,还需要很深厚的文学素养,把文学素养有效的融合到编排舞蹈过程中,从而编排出不同风格的舞蹈,并使得舞蹈更具想象力。

二、文学素养在舞蹈编导中的重要性

舞蹈编导是整个舞蹈的灵魂,在编排舞蹈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整个舞蹈的创作过程中,舞蹈编导需要有效的把“编”与“导”相结合,才能够使得舞蹈表现出应有的效果。因此,在舞蹈编排过程中,势必要求舞蹈编导要具有很好的专业素养。

作为一个舞蹈编导,需要具备六个方面的专业素养。一是要具有较高的音乐、文学素养以及美术的鉴赏力。由于舞蹈属于一门综合的艺术表演,舞蹈的编制过程中需要以音乐为精神,具有一定的审美标准,依靠文学素养来体现舞蹈的内涵,然后依靠人的肢体动作来表现。二是要具有观察、体验生活,并且吸收舞蹈素材的能力。舞蹈源自于生活,因而对于脱离生活基础的舞蹈是没有艺术的生命力,作为一名舞蹈编导,需要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关于观察生活,深入到生活中去捕捉舞蹈的形象,并且用自己的舞蹈作品来反映现实生活。使得舞蹈能够更加贴近生活,更加真实,也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与青睐。三是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与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使得创作出来的作品结构更加精美。四是具备一定的舞蹈技巧与创作能力,有助于直观的表达出自己的创作意图。五是要善于培养舞蹈演员的内在情感的能力。舞蹈编导通过日常培训过程中,去进行启发与引导,并能够通过假使的手法来唤起内在感情,达到舞蹈艺术的表现。六是要关于积存自己的学习与创作成果的能力,通过对文学、新作品的研究与分析,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舞蹈编导所具备的六方面的专业素养中,其中的文学素养贯穿于整个的舞蹈编排中,因而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舞蹈编导在进行选择题材并对题材进行编辑加工整理时,舞蹈主题的确定、人物形象的设计以及舞蹈的具体动作表现、舞蹈整体结构,都需要以文学形式来表现,只有当舞蹈编导不断提高文学素养,才能够使得舞蹈的编排更加完美。

一个成功的舞蹈作品,简单舞蹈动作的背后,都有着其作品独有的深刻思想与文化内涵,从而给人以共鸣与思考。舞蹈的编排往往把音乐、文学、美术等紧密的相联系,除了在舞蹈的创作技法上要十分精通之外,还需要有深厚的文学素养,而这种文学素养会成为舞蹈编导在创作中的潜在的、丰富的资源。为创作的舞蹈作品带来质的提升。如王玫编导所创作的现代舞《雷雨》,这部舞蹈作品揭示了男性与女性的成长过程中,集中的体现了一个人的成长阶段特点,对于戏剧中人物矛盾的刻画,利用现代舞中身体语言的形式,进行了完善的全市,在王玫编导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一方面对于原作品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与细致的品味,而另一方面却也体现出王玫编导有着深厚的文学素养,因而对于作品有着如此深刻的感悟。因而王玫编排的现代舞《雷雨》创造了中国现代舞新的经典,成为了不朽之作。除此之外,沈伟编导所创作的《折叠》也是舞蹈中的佼佼者,整个舞蹈的表演过程中,观众都沉醉在了飘逸空灵、深邃的意境中。这种画面的创作与沈伟编导的深厚文学素养有着分不开的关系,自幼喜欢中国山水画的沈伟,在舞蹈中演绎出了美轮美奂的意境之美,从而带给观众与众不同的审美感受。由此可见,文学素养对于每一个舞蹈编导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随着文学素养越丰富、深厚,其创作的源泉也越多。

三、舞蹈编导如何不断加强文学素养

舞蹈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对于舞蹈编导,所需具备的文学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一名舞蹈编导,除了需要有丰富渊博的知识以外,需要对一些其他辅助的文化、专业艺术文化等都要有所了解,从而有助于舞蹈编导在对舞蹈编排过程中整体创作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舞蹈编导加强姊妹艺术文化的学习,可以丰富舞蹈作品的表现手段与艺术的表现力,在提高舞蹈作品的文化内涵的同时,提高作品的观赏性。因此,舞蹈编导需要日常生活中不断强化文学素养。除此之外,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对文学素养的培养,文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点点滴滴的积累,并养成认真、用心观察生活的习惯,通过长期的积累及来提升舞蹈编导的文学素养。

作为一名舞蹈编导,需要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素养,其中以文学素养最为重要,决定着整个舞蹈的灵魂创作,因此,在把文学素养的培养放在首位,除此之外,还需要舞蹈编导能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与生活阅历,创作出贴近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舞蹈,带给观众更多内涵深刻、感人至深的舞蹈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任烨.关于舞蹈编导的技术与理念研究[J].通俗歌曲.2016(02).

篇2

【关键词】级播音主持 文化素质 时政知识 专业素养 

播音员、主持人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只是把编辑好的稿子用标准的语调播报出来那么简单,而是应该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丰富的文化知识是播音员主持人走向成功的基本保障。随着电视广播新闻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政治形势的快速发展,播音员主持人向能采能写能讲的新闻主持人过度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而要独立完成采写播的新闻工作,没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显然无法深入进行。 

1 文化素质对于播音员主持人的重要意义 

素质一词,《词海》中定义之一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从这个角度出发,文化素质指的就是基本的文化知识条件,对于播音员主持人而言,主要是指能够接受到的人文社科的知识,包括哲学、文学、历史等等。可以说播音员主持人首先应当是知识分子,在“播”和“讲”的过程中,文化素质会通过语言表达体现出来,从更深的层次方面来看,文化素质对于提高主持人心理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素质是蕴藏在底蕴层面的,一个播音员主持人没有文化素质做基石,声音和形象条件再好也不会触动观众心灵深处。综合而言,想做到当一名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就必须加强文化素质,在此基础上来实现自身素质的提升。 

2 县级播音员主持人文化素质现状 

我国播音员主持人自身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县级播音员主持人更为明显,还不能适应和满足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对主持人的要求。作为节目的直接体现者,在社会发展迅速和观众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县级播音员主持人能否立足于媒体行业引路人的前沿上备受人们关注。 

成越洋、赵政绪曾在《对播音主持专业未来走向的思考》中指出——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的学生具有明显的优势:声音、外形条件较好,语言技巧运用能力也较高,但存在文化素质不高,过于重视技巧以致难以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不能充分满足媒体对高层次传播人才的需求。可见,播音员主持人普遍存在文化素质不高的缺陷,各领域的知识点不具备,造成在主持工作中词不达意,涵意误解,心理素质过差,甚至失去了保持自我的主持风格。 

3 对提高县级播音员主持人文化素质的建议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对县级播音员、主持人的要求标准也越来越高,所以必要的文化积累成为县级播音员、主持人不可或缺的素养。笔者多年在县级电视台担任主持人,就如何提高县级播音员、主持人的文化素养,有三点建议与大家分享。 

首先,努力学习历史知识,不断提高文化素养。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只有深入地了解、掌握这一地方的历史文化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让年轻的主持人拥有更加深厚的人文底蕴。如在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就接手了一个人文历史类大型栏目《家乡》,栏目分《地名篇》《人物篇》《风俗篇》《产业篇》,可谓是一部鸿篇巨制。为此,我深入地学习有关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坚定信心做到让自己去适应栏目,而不是让栏目来适应我。第一,广泛阅读有关家乡的书籍,尽可能多地了解家乡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二,主动查阅资料,利用网络优势获取更多的有关家乡的历史知识,把有关知识点发散;第三,积极参与采访,走进基层,不做高高在上的主持人,对有关人物进行细致采访,挖掘出更多、更新鲜的问题。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和磨炼,我积累了丰厚的家乡历史文化知识。这一节目非常成功,多期节目曾在省市参评节目中获奖,还有一期获得了全国县级广播电视作品三等奖。 

其次,努力学习时政知识,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作为一个县级电视台主持人,时常接到县委、县政府的任务,比如一些时政纪实片、专题片的制作和主持,两会报道、三干会现场文件宣读与程序主持等。这与一般节目主持相比,是令人头痛的任务,首先都是现场,不能出一点儿差错;其次是对县里的新时政、政策,以及专业性很强的工业项目名称或一些城建专业用语等等不完全掌握,为了做好这一工作,第一,积极参与前期会议,认真听取县领导对这项工作的要求,对不明确的程序再三提出,并对有关会议议程提出修改。第二,深入了解工业、农业、城建等一年来的工作和成果,到企业、看项目,与有关负责人座谈,使一切都了然于胸,再回头看稿件和资料,宣读起来顺畅了许多。 

第三,全力实践,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播音员、主持人在电视上很风光,但要拥有这一切,也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在台上有更好的表现,踏实、刻苦的训练、实践是必不可少的,在实践中要从文化内涵入手,不断探索、总结、实践,再探索、再总结、再实践,如此循环。 

近年来,道德模范人物的宣传成为媒体的主流,我台也开办了《德润东光》栏目,在这一栏目中,众多的道德模范让我感觉又近又远,近是因为他们就在我的身边,近得就像是老家的亲戚朋友,远的是在做节目过程中,总感觉离他们很远,由于种种原因,他们说不出或者我们无法采访到更真实的、更深刻的那一面,而这一面对于节目的深度和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篇3

【关键词】高考作文史学文学积累改编

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作文命题最成功的要点是,远离当年的紧贴政治热点的工作,以避免考题被猜中。为此,高考作文试题的“内容领域”不得不断拓展:有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关系的,人生类的,文艺评论的等等,不一而足。虽然题目千变万化,形式也各有千秋,但至少可以发现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人文气息愈见浓厚,思辨色彩愈加明显。这与现今我们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标准极为吻合,新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十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批判性”并具有“审美与探究能力”。2010、2011年的高考作文题最能体现新课改的方向,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2010年安徽高考作文由阮元的《吴兴杂诗》蕴含的哲理引发感悟来出题,目的突出人文素养,着重审美能力考查。

一、准确把握高考作文发展的动向

高考作文题目的发展方向大致可以得出这些规律:

1、注重新课标理念的渗透、新课标目标的解读,在写作领域预先演练新课标,营造新课标实施的氛围。如2010年安徽高考作文题,以阮元的《吴兴杂诗》,以诗引发的感悟,营造浓厚的诗意、文学氛围,给人启示。

2、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以满足高校对人才的选拔。如湖南高考作文:以“早”为题和重庆的《难题》,除考查考生的思维纵深发展,还考查了学生创新能力。

二、思考后应采取的策略

纵观2010-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的作文话题呈现出的特点,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充分的心理准备:(1)帮助学生通过生活积累、知识积累、思想积累,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2)充分利用教材读本,挖掘文学资源,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的情商,增强文学的直觉、感悟的能力。(3)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浸润艺术,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现今的中学生因缺乏充分接触社会现实的机会,胸中缺少一种丰富、深刻的文化底蕴,写出的作文往往呈现出一种“浅、薄、小”的特点。这样的作文难以让人认可,更无从谈起有击节拍案的感动。

如何才能写出“深、厚、大”的以及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邃的思辨性的作文呢?就目前学生存在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如果能够遨游在浩瀚历史与文学海洋之中,汲取精华,炼就大气,丰富素材,增强思辨力、提高文学素养,就能在写作之路上畅行无阻。

1、以史学素材作论据,增加厚重感

许多中学生的作文,也常有新颖深刻的立意观点,但往往因缺少些权威的的论据而使文章的质量大打折扣。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发展等级中第二条是“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这就突出强调了写作内容的丰富性。内容的丰富与否,能够反映考生的语文阅读积累、生活积累和文化底蕴。要想自己的文章材料丰富、内容充实,不妨找找阅读过的文章。如果能将精耕细作学过的课内外读过的精彩事例、人物材料、历史事件巧妙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再加上深刻、新颖的立意,既可快速解决材料私有制的燃眉之急。2011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留给自己一个对手》将秦始皇一扫天下,无战可战的寂寞与苍凉,他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同时也迷失了自己,最终秦朝二世而亡。刘邦虽然喜钱财,好美姬。但是项羽的存在,却使他由一个街头混混,成长为一个帝王之才,用正反两个例子的结局告诉我们,对手的重要性,增加了文章的文学性和深厚感。

2、从史学角度立意,提升思辨性

回顾历史,能使思想更为深刻,“以史为鉴,可以知古今”这是与“发展地看待问题”相对的思维方略。把一个现时的问题放到特定的历史时空去思考,我们往往能发现新东西或归纳出深刻结论。2010年河南高考作文题一出,吓倒了一大批考生,现有些考生从历史、文学中寻找立意角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擦亮眼睛,听贤人意见》让人眼前一亮,跨越历史的真实,将夫差、李隆基、唐太宗放在同一个空间,进行对话,让许多学者定格在历史长河中,去寻找历史源泉。

3、故事新编,针砭时弊,引发思考

如果一味囿于史学中直接发挥,也许又会走入另一个死胡同,正如鲁迅所说的“钻故纸堆”。但利用历史、文学人物进行重编,选择历史上的经典人物(或真实,或虚构)为依托,虚构或改编故事,以表现新的精神,新的主题或选取一段经典故事(或真实、或虚构),在原有人物、情节的基础上依中心需要改编,并添加新内容给旧故事以新的灵魂。当原有的旧人物的身影走进现代社会,融入现代生活,与现代人交往,他们必定要与现实相冲突,在冲突中或针砭时弊,或教人警戒,从而达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的效果。如《相同的地方不同的人》,以愚公移山的故事为蓝本,进行改编,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话,体现现代人的观点“只看到自己的人,遗臭万年;总想着别人的人,流芳百世“。

4、腹有诗书气自华

篇4

三井小学的书法教育多年来能蓬勃地开展,得益于得区政府和三井街道的大力支持。早在2003年,政府就投入200多万元新建了一栋艺术大楼,内设8个书画教室,1个书画展厅,装修古朴典雅,洋溢着书香、墨香之气。空调等现代化设施一步到位,给书法教学、学生练习提供了优美、雅致的环境。时值今日,学校异地搬迁至市政府西侧,总投资近2亿,建筑及设备投资近8000万元的新学校于2010年2月正式启用。新校建有4300平方米的艺术大楼,内设20多个书法、美术、音乐、舞蹈房专用教室,中央空调、多媒体设施完备,为做强做优艺术教育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回顾我校书法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快速发展的经历,我们在编制书法校本教材、创立教师书法工作室和整合语文学科开展书法教育方面做得较有成效。

编写书法校本教材   1.第一套校本教材《颜勤礼碑》

我校在2003年就开设了书法课程,并且请书法专家编写了书法教材《快乐学书法》,全校推开书法教学。随着实施的不断深入,逐渐发现《快乐学书法》有许多编排不合理的地方,有很多不合实际或是难以实施有效教学的地方,有待于进一步的更改与完善。其中不完善的地方有如下几个方面:

(1)编排中没有按循序渐进的教学思路设计教材,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难以下笔的境地。(2)一节课中的范字安排得过多、过难。(3)学生没有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空间。(4)教材内容过多偏重技法的教学和训练,几乎没有书法文化的熏陶和传承,难以培养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由于以上的众多原因,我校重新编排了书法校本教材。

2.第二套校本教材《毛笔书法(颜体)》

吸取了已有的经验教训,我们组织了以学校专职书法教师为领衔人的编写小组,经过多次论证,并请教了有关教育专家和书法专家,历时一年,编写了电子版的书法教材。该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1)由易到难,符合学生学习书法的规律。书法校本课程主要分五大内容:一是基本笔画的教学;二是笔画的运用;三是部首的教学;四是结构的教学;五是书法集字作品的创作训练。每一块的教学内容都采用了由浅入深的教学安排。(2)一节课中安排练习的量适中。例如,在笔画的教学中,教学了一个笔画之后,选择3~5个较简单的汉字作为笔画巩固的训练。让学生感到学习书法不是十分困难。(3)留给学生自由的天空。中国汉字之多,在书法课堂里不可能每个字都教,在教学笔画或是部首的时候,安排了让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内容和过程。(4)难易恰当,适合不同程度的学生使用。作为初步写作品的学生的摹本,也有古诗词的内容,适合具有一定创作能力的学生进行书法作品的创作。同时也有各种章法的示范,学生可以参照上面的章法进行书法作品的创作。(5)教材为电子版的,教学中需要展示给学生的则用多媒体投影,需提供给学生的就打印。虽给教学带来不便,但非常方便修改。教师在教学后及时记录课堂情况及该课时教材的优劣,一学期后编写小组进行汇总,对教材做修改。几年来,经过多次修改,教材逐步完善。

3.第三套校本教材的编写思路

按当初的设想,待现有书法校本教材比较成熟时再正式付印。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它还有许多不足,所以我们正在酝酿第三套校本教材的编写,这套教材将分年级编写,每个年级的教学内容体系基本不变,但更具体丰富,针对性更强,增加更多书法文化的内容,如,书法史、名家名作介绍、欣赏等,为书法教育普及打好坚实基础。

创立教师书法工作室

我校历来十分重视书法教师的培养,起步时我们采取“外聘内引”的办法解决了师资问题,也培养了一批书法兼职教师。但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办学理念的日趋成熟,我们觉得要实现书法教育的科学、可持续发展,书法教师得自给自足。于是,我们在2003年招聘了一名本科学历的书法专业的优秀师范毕业生王慧娟来从事书法教学工作,并创立了“王慧娟书法工作室”,由王慧娟领衔。工作室有较为完善详实的活动计划,并列入学校教导处管理。

王慧娟书法工作室的主要目标是:夯实书法(写字)基础,打造品牌书法特色学校。

参加工作室的教师需具备以下条件:有较好的思想素质。热爱书法教学,甘于寂寞,淡泊名利、乐于奉献。担任学校各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且教学水平较高。有较好的科研能力。最好具有在学校或地区参与过教育教学科研的经历。 工作室成员专业成长和发展的目标:总目标(以三年为目标规划期):工作室将利用三年时间对可能吸纳的15―20名工作室成员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按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使之成为书法业务过关、书法教育教学能力过硬的专家能手,并通过他们的示范、表率引领作用,辐射本校,为学校培养更多更好的书法教师,推动我校书法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展开。 具体目标:提高文化艺术修养,特别是学习和了解与书法艺术相关的艺术门类和书法教学的知识。使工作室成员的知识结构向综合方向转化。具有较深厚的书法教育理论和学术功底。能够独立地承担书法教育教学的科研工作,能独立培养本校的书法教师,有较强的指导能力,能敏锐发现书法教师和学生学习书法(写字)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正确的处理意见。具有指导和示范本学校书法教师进行教学及研究的能力。

工作室活动的主要内容:由工作室领衔人对其工作室每个成员的书法专业能力和水准的提高提出学习培养方案,在三年时间内按具体、定时、定量的要求逐个进行具体的指导和辅导。对工作室成员开展课堂教学的指导。重点要求把握教学内容,研究教学艺术,定期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组织工作室成员学习书法专业理论,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开展课题研究。在工作室成员中确定若干个书法教学科研课题,并以课题为中心建立课题组,带动教师群体的教学科研,以此来提高培养对象的教育科研能力。我们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一个学校、一个班如何有效开展书法教育活动,大面积提高小学生书法(写字)水平;一个教师、一个学生如何更快、更准确地提升书法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

(书写)水准。另外还有小学硬笔写字、软笔书法的规范性教学研究。定期邀请书法家或书法教学较高水平的人员来校研讨和书法笔会活动,选派优秀学员到外校上研究课示范课,认真组织参加各级书法教学比赛。

工作室活动一年多,做到了计划周密、组员积极、教学扎实、管理到位。

1.计划周密。本活动在实施方案中明确了分工,并根据各位教师的个体情况和所担任学科的特点拟定了详实的书法教学安排一览表。每次活动前及时通知学员,以便及早准备。活动时严格按照计划的内容认真组织,每次都能让学员有所得。

2.组员积极。令人感动和值得称道的是很多教师并非美术教师、语文教师,而是教科学、英语学科,都能主动参与,每次都是利用晚上休息时间,每周一次,学员们始终表现出了积极参与的态度,很少有教师请假。

3.教学扎实。在教学实践中,领衔人能以严谨的态度去组织、去落实目标,解决重难点,认真准备,精神饱满,课堂教学环节生动、丰富,书法(写字)教学寓教于乐。

4.我们把书法工作室情况作为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重要内容规划实施,教导处专人负责在出勤、完成作业、写学习反思等方面每学期进行综合考核,结合领衔人的评价,纳入教师工作绩效评价。学校在教学需要的物资、经费上全力保障,从而保证工作室活动正常开展。

5.成绩显著。学员们在书法理论、书法水平、书法教学能力等方面都有明显提高,并有两位教师分别获得省市书法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

与语文学科有效整合

篇5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有效性 策略

文言文教学作为中国的特色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种升学考试中,文言文教学都是重要的得分点,同时也是让学生头疼的失分处。对于文言文的考察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词语的释意,而是古文的理解,三是重要语句的翻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字词的把握依然是文言教学的重中之重。

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高效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并能够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是中学文言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意义。何谓教学有效性,一方面是教“教”的有效性,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快速把握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是学生“学”的有效性,积极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融入教师的教学情境中,提高注意力,反复强调与提醒自己。只有将有效的“教”与有效的“学”,两者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文言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教与学的过程性要素

教学有效性的高与低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更依赖于学生的“学”;不仅要看教师“教”的过程,更要看学生“学”的过程。

1.教与学的策略

当前高中师、生的文言文教与学的策略对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尤为显著,有效的教与学策略将有力地提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水平。有效的“教”在于教师是否能够恰当运用新媒体手段,因材施教的进行知识传授与思想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而有效的“学”则在于学生是否能抓住教师的课程重点,总结文言学习的方式方法,结合相关材料进行恰当归因和有效复习。在教与学的有效性中,教的有效性是基础,学的有效性是根本,所以,后者的影响更为显著。

2.合适的文言教学内容

文言教学本身就因其语言的简练含蓄而相对又难度,所以在文言教学的活动中,如何选取适合中学生知识能力的文言教学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文言文的难度过大,既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不利影响;反之,文言文难度太低,也无法达到提高学生文言素养的教学目标,同时也不利于形成区分度。所以说,文言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第一步就是选择教学内容。

3.学习动机

适宜的学习动机将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反之,错误、盲目的学习动机则将阻碍教学的进程,学生文言文学习动机对教学结果存在显著正影响。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在现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科技时代,文言文的学习是否还有意义,有什么意义,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争论点。只有理清了文言学习的意义与价值,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文言文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它一方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另一方面,它自身的语言结构思想等等方面也是值得中学生努力探索与学习的。

二、文言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1.教学目标策略

各科教学或学习都要有一定的目标。教师对本学科教学目标的认知程度理解程度,将极大地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对于原本就有语言理解难度的文言教学来说,教师能否以最简洁的语言以最清晰的方式把教学目标提示给学生,将会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课堂教学的目标,就像一盏灯,照亮整个教学过程。文言教学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板块,一是文言知识积累,二是思想情感体悟,三是文言语句的理解与表达。

2.教学活动策略

教学活动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参与式学习。教师起主导作用,而教学活动的主体部分是学生。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符合新时期的教学要求了。语文学科的其他教学内容都进行了各种创新形式的尝试,文言教学也是同样。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尊重。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多给学生表现与发言的机会,而教师则主要是听学生的思维逻辑,并做好鼓励与纠正。

3.复习反馈策略

文言文有效性教学,在教师清晰地提示教学目标之后,在积极参与学习之后,还需要教学参与者及时地评价教学,做出反馈,并有效复习。整个文言教学的过程是否具有有效性,都可以从最后的复习反馈环节得到解答。有效教学策略,必然带来有效的教学成果,直接表现在学生的课堂表现与课后作业当中。当然,有效的复习反馈策略并不仅仅是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每个学生的吸收能力等因素的不同,对于知识的学习成果表现也有差异,所以教师在最后的教学复习与反馈过程中,同样要注意有效性,采用多种评价与复习策略,尽量让更多的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

综上所述,要从根本上提高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质量,就必须在师生的密切配合之下,在清晰地目标提示、积极地参与式学习、以及及时反馈矫正的前提之下,整个课堂才能有张有弛,活跃积极、兴趣盎然的进行并完成整个教学任务,并达到最终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 郑桂华. 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凤琼. 关于文本多元解读的思考[J]. 中国校外教育,2007(2).

[3] 辜桃. 教材文本解读的诠释学困境及应然取向[J]. 当代教育论坛,2008(10).

[4] 郝青云. 西厢记故事演进的多元文化解读[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7).

篇6

关键词: “文本正餐” “图像快餐” 外国文学教学

传统的高校外国文学教学往往是以欣赏阅读为主要方式的,以史的形式介绍国别及流派文学,然后辅之以名著的赏析和精读,通过“文本正餐”使学生受益。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科技手段使世界名著从一维的文本变成了多维的数码,被不断地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甚至漫画、动画,语言被丰富的图像所取代,内容上的深度被形式上的夸张和变形所取代。各种新型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及时地把“图像快餐”运送到充满好奇心的学生面前。当“文本正餐”遭遇“图像快餐”,很多学生放弃了费时费力的传统式阅读,倾向于省时、便捷、轻松的“读图”式学习。在“网络时代”“赛博空间”中,他们确实另外寻觅到了通往国外文学世界的“近路”,然而错过了阅读的“大道”,也等于错过了文字品味过程中的美丽风景。

一、“图像快餐”作为教学配餐的必然性

中西方文学文化上的“不可通约”,导致了学生在学习外国文学课程时无所适从。虽然是文学上相同的题材和主题,却因为国别、语言、历史背景、社会风尚等的不同造成理解的障碍。教学中,教师会以生动的语言去描绘异国旖旎的风光、独特的风俗、复杂的、的情感表白方式等,但是对于学生来讲仍然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不能全面、感性地掌握。所以不可否认,外国文学比其他学科更需要丰富形象的资料来填补文化差异的鸿沟,于是名著电影、名剧动画、名家漫画等“图像快餐”应运而生。

“电影艺术乃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集文学、表演、导演、雕塑、绘画、建筑、音乐、舞蹈、武术、杂技、戏剧诸元素之集大成,通过摄影电脑成像与剪辑、映现手段,把叙事性的时间艺术同呈现性的空间艺术熔于一炉的视听结合、时空复合的动态造型艺术”[1]。它在给人们带来视听享受的同时,更从高度综合的角度对生活作出反映,把一个富有艺术的真实世界的情景呈现在欣赏者的面前。

影视资料通过直接、丰富的视觉听觉冲击,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名著电影能在两个小时中,通过画面浓缩时间跨度很大、牵涉面多的主题和事,把原著中历时的故事转变成共时的冲突,把时间上的缓慢转变成紧凑的蒙太奇情节。这样既能强化故事逻辑,又可以节约时间,在相同的单位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量。比如影视作品《安娜》对多线索、多人物进行简单、有效的安排,既省略了拖沓的枝节,又突出了故事主题。BBC莎士比亚系列动画片都是将故事压缩到二十分钟左右,莎翁的几十部作品可以在几个小时内了解清楚。Discovery的《耶稣转》、《佛陀传》、《彼得大帝》等作品亦史亦教,以个人的经历陈述宏大的历史,全面地展示了时代背景,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

名著图像影视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外国文化。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将不可触摸的“想象物”置换成可感知的的场景事件。教学中口头难以尽述的“个人主义”、“英雄”、“荣誉”、“爱情”、“理性”等深奥观念通过一些影视可以有效传输。比如电影《特洛伊》展示了古希腊英雄的悲剧意识;《勇敢的心》表现了自由和英雄感的精髓;《罗密欧与朱丽叶》演绎了千古爱情绝唱。一些图像作品还展现了西方风俗信仰习惯。又如在讲到哥特式风格时可以播放《断头谷》、《僵尸新娘》等电影,阴森恐怖的气氛、古怪玄妙的对话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埃及王子》中的坚定的,《简爱》中的维多利亚式的风尚,《巴黎》中的宫廷生活,《海上钢琴师》中的绅士风度等都可以从某个侧面显示西方文明中的文化特质。再如《七封印》等电影中的表现手法,“摒弃了常规电影的‘线性叙事结构’,大量使用意识流的手法,以梦幻、幻觉、自由联想、回忆等各种不同的意识层面的呈现”[2]。这样的影视使学生可以很好地理解意识流流派、新小说流派和荒诞派的风格。同时,电影中的服饰、建筑、礼仪、音乐、日常交往方式等知识原点可以潜移默化。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在电影中可以完美地体现。

“图像快餐”还能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影视是“科技、传播与艺术性的联姻,是通俗文化、教育与娱乐性的互渗;在传播中不断输送新思想,新知识,提升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3]。通过这种方式将被动的知识接受变为主动的情感和理解,学生能全方位接触西方的文化。影视文化的心理亲和力与传统的强制性灌输相比,更能渗透进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之中。优秀的影视文化能够在内容上、精神上完成对人的塑造;引导人们追求智慧、内化道德信念、树立人生理想、珍视有限生命。如《简・爱》中女主人公的坚强和自立彰显了女性主义思想,《托尔斯泰》让我们领会一个高尚的灵魂、一个伟大的心灵。

本雅明曾经忧虑地宣告“第二媒介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文本艺术形式可能会悄然消失,原创作品的“韵味”蒸发,逐渐被新兴的电子传媒、影像艺术所替代。名著影视是“参与性反映”(participatory responses)[4],也是最有效、最丰富的大众传播媒介。马克・吐温曾经调侃地说:“所谓名著,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都没有读的东西。”这种轻视阅读的现象在外国文学课程中体现的尤为明显。面临时代大潮的冲击,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将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图像时代”。所以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图像快餐”必然存在也必须存在。它有利有弊,关键是看如何运用和驾驭它。

二、“文本正餐”作为教学主要手段的必要性

外国文学课程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本鉴赏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外国文学教师不能为了追求快速、直接的信息传输,而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和自主研讨的培养。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是人类精神的宝库。通过给学生补充“文本正餐”,可以强化学生的能动性、想象力、创造意识等方面的能力,这是其他任何方式都不可替代的。“图像快餐”所使用的旁白、对话和文学作品相比,突出了口语化和语境化,没有文学中语言那样优美。为了节省时间,使冲突更清晰,影视作品要删除情节和人物。人生感悟、心理变化过程等也很难通过数码表达。导演和演员的固定形象和表演模式也会形成“角色霸权”,使学生大脑产生惰性,弱化学生的想象。

此外,名著改编成影视,都会被重新解读甚至颠覆式地再创造。“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导演和演员会形成不同于作者的思想和表现方式,从而修改文本中形象。像电影《特洛伊》对爱情的突出描写,《红与黑》中的俄罗斯文化背景和《浮士德》中的表现主义因素,等等,都远离了原著,使学生曲解误读。因此名著影视的利用只是外国文学课程的辅助手段,不能完全依赖。只有坚持以阅读鉴赏为主的教学方式才能使学生细细品味文字的美,形成独特的感受和审美。

“图像快餐”的最大遗憾就在于光影的快速更替造成眼球和大脑的极度闪烁,却忽视了艺术之美、人文之美的长期留存和对心灵的震撼。“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因为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5]。如果教学方式被“图像快餐”完全取代,学生只为满足于视觉影像的刺激和对异国风情猎奇的心理,却忽视了从优秀作家作品的人性之美和道德魅力汲取营养,那么教育就失去了其根本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然要以文本为载体,凸显大师们的精神追求和人格魅力。莫里哀为追求人生理想而放弃优越的生活,虽入狱也终身不悔;狄更斯困境中自强不息,以博大的胸怀终生关注小人物命运;托尔斯泰舍弃万贯家产,为的是俄国人民的出路和对幸福的积极探索,等等,这些深层次的意蕴是“图像快餐”所不能给予的。

不能否认,外国文学教学在当今“读图时代”到来的大环境下,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当地为学生“加餐”,否则学生将失去有效学习外国文学知识、提高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的宝贵机会。但是教学更注重的是知识的增长、能力的培养和完美人性和道德的激励,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生自主地阅读鉴赏实践,离不开“文本正餐”的滋养和教师课堂语言的引导和启发。

“快餐”时代,人们的生活可以变得更快捷、便利、时尚、精巧,可是教学却来不得半点松懈和麻痹。在高校外国文学教学遭遇“图像快餐”和“文本正餐”的冲突时,师生都应该本着教学相长、互相促进的态度,摆正两者之间的位置,积极地面对挑战。“图像快餐”只能是教学配餐,适时地为教学添加“调味”,丰富课堂内容,补充语言文字不能深入地想象空间,它不能喧宾夺主,替代传统的讲解、阅读和文字鉴赏这种看似过时却不可或缺、弥足重要的“文本正餐”。

参考文献:

[1]潘秀通,万丽玲.电影艺术新论[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5.

[2]王志敏.电影语言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9.

[3]金丹元.“后现代语境”与影视审美文化[M].学林出版社,2003:187-195.

篇7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这里以语文出版社九年级上册《马说》一课为课例展开研讨。

学情分析。首先,在学习《马说》之前,学生已经学过“说”这种文体,比如《爱莲说》、《捕蛇者说》,所以学生对于如何在文中发掘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情感,并不是毫无头绪的,并且九年级的学生对于文言文已有一些积累和一定的文言语感。这篇文章可读性强,文字也不是很深奥,所以让学生基本上理解本文的大意并不难。但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并能体会作者的感情,是有难度的,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因此我们把《马说》教学目标定位在:1.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使学生大致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马说》的内容大意;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自主研读,结合老师的补充材料,掌握《马说》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3.能对老师或同学提出的疑难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给出合理的解释;4.同时培养学生用“旧知”解决“新知”的学习方法及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其中教学重难点仍是体会文本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增强学生文言文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文言文作品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我们在课堂设计做如下几点尝试:

一、创设一个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具体情境

采用《骥遇伯乐》这则故事创设的情境引入新课,全体学生先默读两遍附文《骥遇伯乐》,然后大声朗读三遍,注意节奏。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

如此设计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情境选择本身就比较简单,学生能够从问题情境中快速直接梳理出学习信息,而不会在情境中兜圈子,有利于揭示学习的规律或反映语文学习力的实质。2.在形象化情景的帮助下,学生直接感知,有利于学生顺利进行思维过程,展现思考方法;3.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学生能从“认知-冲突”到“新知-尝试”经过“交流-理解”达到“巩固-掌握”。

二、在实践训练中提高课堂效率,发散学生思维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教学生学会,并促进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课堂教学同样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思维训练。对此,我们注意到以下几点:

(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是引导者

1.先集体背诵《爱莲说》,再初读文本《马说》。(通过学生背诵《爱莲说》,一方面巩固、加深记忆背诵成果;另一方面又能让学生对《马说》的全文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去除陌生状态,这是对文本探究前的热身。)

2.再读课文,读出文意。学生自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手头的工具书解决阅读中遇到的生字词,并能结合上下文语境判断它们在文中的意义;标出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在笔记或课文的空白处写出自己在阅读中解决不了的问题。然后,就近交流,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大家都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可以向老师或全班同学寻求解答的方法。然后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每个学生读懂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大致内容。

接着,全班学生聆听配乐朗诵,小声跟读、模仿,通过模仿纠正字音、句读的错误,加深对本文内容的和认识理解。最后,全班再齐读,再次加深对文意的感知。

(二)设计开放题,发散学生思维,细品读文本,体会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每一个学生自由朗读全文,仔细品读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思考以下的问题:1.文章开头就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2.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3.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不知马的?

此时,全班同学可以共同分享搜集到的有关韩愈生平经历资料,教师有意识地将搜集的资料引到本文的创作背景上,教师加以解释、引导,加深学生对作者创作背景的认识。学生讨论并交流结果,教师从旁点拨。

三、深入文本,读出意趣

(一)边读边划,划出能传达作者心境、情感的词句,并指出:

1.哪些词句附着作者的情感?2.作者想要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伯乐和千里马各指什么?并说说你这样推断的理由。

本环节是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见解。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二)师生一起背诵课文,注意情感的把握,要求背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

此环节特别要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等句子的不同语气。

那些机械性、程式化的练习很难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真正的发展,大量的练习充其量是使学生变成解题的机器。为此,本课中设计了具有一定思维空间的问题。这些问题促使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获得不同的解释。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解题过程中获得不同层次的提高。

四.拓展延伸,加深理解,关注语文能力的提升

此环节可以让学生在梳理这类作家作品的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启示。

提问:1.你还知道哪位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2.他写下了什么作品?作品什么内容?3.如果你遇到不如意的事,你会怎么办?

篇8

【摘 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信息更新速度让人目不暇接,对于文学编辑而言,在接触大量信息的同时必须学会如何筛选有效、有益的内容,进而进行创新性的编辑、加工或评论。创新意识,作为编辑在工作中常体现的一种心理意识,已成为新时期文学编辑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之一。本文结合实际就新时期文学编辑创新意识的构建进行探究。

【关键词】:新时期 文学编辑 鉴别能力 创新意识 构建

文学编辑是文学作品的选择、加工、传播者,其工作性质是一种带有审美意识的社会实践。由此对审美意识提出的高要求,要求文学编辑提高审美修养,提高虚假的美感鉴别能力,提高自我的审美意识和培养审美过程中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时代性思维,使自己对那些真正的艺术作品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

(一)文学编辑创新意识的内涵。作为文学编辑的内在属性之一,创新意识本身是抽象的,涉及多层次多方面,具体来说,文学编辑的创新意识处于编者、作者和读者三者之间,是以语言学、文学、编辑学、心理学和新闻学五大学科为基础,针对文化热点或已有文学观点在文章内容、编辑策划、文化思考及编辑决策方面的创新思维的体现。就文学编辑行业而言,文学编辑的创新意识可简单理解为包含打破原有文化氛围的“框框”和构建新型文学氛围或模式两方面,这里的“打破”和“构建”即是文学编辑创新意识的行为体现。需要注意的是,评判一个文学编辑是否具有创新意识,须建立在“不自主”体现的基础上,即在文学期刊或稿件编辑过程中创新意识的自发体现,任何故意或是刻意地想在文学作品编辑过程中实现差异化的观念,都不能被称为是创新意识。那么文学编辑的创新意识具体是通过哪些方面实现的呢?文学编辑创新意识包含兴趣、动机、情感和意志四大方面。首先,文学兴趣是创新意识实现的前提,浓厚的兴趣使得编辑对文学产生极大地发掘和研究的行为趋向,这能大大提高文学领域新奇事物及现象被发现的概率;其次,当一种新奇的文学现象被发现时,创新动机就成为持续这一发掘,不断进行创新性研究的动力;再次,创新意识在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象,文学编辑需具备基本的创新心理素质,即创新意志和创新情感。任何形式的编辑活动最终的理想效果是对读者在情感上有所感化,将作者和编辑的顽强性、自制性传递给读者。因此,编辑情感和意志上的创新也是保证编辑活动圆满完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文学编辑创新意识的特征体现。文学编辑的创新意识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以下加以分别介绍:一是对文学信息要敏感。我国近年来一直在积极倡导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文学信息的更新令人目不暇接,编辑出版行业是新闻行业的一个分支,新闻的及时性在文学编辑领域同样重要,那么编辑如何能在短时间内为期刊或其他相关出版物筛选出有效的、敏感的、关注度高的文学信息呢?这要求文学编辑对文学信息要敏感,尤其是最近更新的文学信息,因为读者对于更新的文学内容的关注度要显著高于普通文学;另一方面,对文学信息的敏感性有助于编辑发现新的文学题材,及时最新的文学动态以及更好地把握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二是文学意识的转换。实践证明,编辑的文学意识成不变时是无法实现创新工作的。所以,新时期文学编辑的文学意识要适当地转换,比如在新形势下,编辑自身要开拓文学视野,以文化产业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为指导,勇于不断打破保守的文学形式和文学意识,试着在编稿、审稿、版面设计、内容组织形式、栏目策划等方面加入新元素。另外,在文化知识导向方面,文学编辑的意识形态也要由原来“选择型”变为“引导型”。之前的文学编辑主要完成的工作有两项:稿件选择和出版发表。新时期,随着文化产业转型,现代文学编辑需要承担起“文化建构”的重担,即在作者投稿的选题上加以初始化的引导和限制,只有进行主题引导,文学期刊等出版物才不会显得内容散乱。三是善于批判怀疑。文学编辑通常都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学功底,从本质上来说,一个合格的文学编辑需具备作家般的文化内涵。能够发现并提出原有文学观点的弊端或不知之处,并用其他材料来证明自己的新观点对原有观点进行适当的补充是可取的,这也体现了编辑对出版物负责的态度。四是具有创新思维。即基于文学的发展方向思考出别人没有想到的模式或观念。在读者看来,该模式或观念具备一定的新颖感。文学编辑要具有在原有稿件的基础上,创造出既保留原作者主体观点,在内容或思想层面又有相应的提升的新稿件的能力。

二、新时期文学的创新分析

(一)文学作品选题的创新。文学作品关注文化事业的方方面面,作为文学编辑,需及时了解文化发展动态和趋势,对于国内乃至国际上的文学热点和文学新秀要密切注视,在选题上推陈出新。积极新颖的选题利于文学事业的建设,选题上的创新是编辑对新事物、新现象研究激情和研究动力的最初体现,也是作者创作上创新的“指南针”,同时,新颖的选题会为编辑在和读者的互动中赢得主动地位。

(二)文学作品内容上的创新。对于传统文化,编辑人员要继承和发扬,取其精华,具备现代意识和精神的文学解读正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的宣扬。笔者认为,从现代视角下去发现和解读文学,这并不是反对或传统文学精髓的行为。需注意的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文学编辑,弘扬真善美是文学内容创新的原则,编辑在内容的标新立异方面要确保不陷入创新的误区。

(三)编辑的创新意识对文学发展的重要性分析。创新意识甚至可以作为我国文学事业发展能力的代名词,这种理性的推动力量,是唤醒和激发文学潜在内涵的重要工具。

(一)树立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作为新时期的文学编辑,需不断反思自己的作品,勇于打破原有文学观点的框框,在一些情况下,甚至否定自我,进行自我修正,不断追求新颖、创新,开拓文学的“处女地”。开拓进取的文学创新含义是不满足于现有的文学成就,勇于寻找新机会和新题材,进而为我国文学事业赢得更好的发展。

(二)文学编辑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实际上,“发现”本身就是创新的一种形式,发现并抓住文学的中心思想和闪光点对于编辑进一步的创新性研究是极为有利的。文学编辑“慧眼”的发现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善于发现已有的具有创新题材或内容的作品,并将其中优秀的作品筛选出来呈现给读者;二是自己发现文学上的创新之处,撰写文稿表达创新见解,或是对一些在已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和文化现象有崭新的认识,并借用自己的文学功底进行学术性的评论,要知道,作家不一定要有编辑的素质,但编辑定要具备作家的功底。

(三)锻炼快速的敏感分析能力。人们对事物或现象作出判断之前通常需要完成分析步骤,不通过分析而达成的判断在学术上被称为“猜测”。编辑的职业素养要求其应具有快速理性的判断力,这也是编辑正确创新的方向支撑,如果文学编辑对文化现象的分析和判断出错,那么基于此的创新将是徒劳的。因此,文学编辑需具备对文学现象敏感的分析能力,需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逐渐锻炼形成。

篇9

一、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诗歌不感兴趣,就会使教师的教学工作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语文教师应该在现当代诗歌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诗歌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诗歌学习。为了提高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现当代诗歌的阅读,选择一些优美的诗歌进行讲述。教师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诗歌情境,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介绍诗歌背景,让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诗歌的背景,从而吸引学生的兴趣。情境的创设对调动学生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能够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进行诗歌学习,从而提高诗歌学习的效果。例如,在讲述《再别康桥》这首诗时,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电影的形式进行作者背景和诗歌背景的介绍,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会现当代诗歌的关键,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重视诗歌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质疑问难是学生创新性思维获得发展的前提,教师怎样将问题适时地抛给学生,这关系到教学提问能否成功。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问题的设计,善于提问,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出发,立足学生兴趣所在,针对诗歌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用提问点燃他们探究语文诗歌的热情,在无形之中启发并诱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进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一来,就可以以“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诗歌鉴赏能力和创新意识,使语文诗歌鉴赏课堂的基本理念得以实现,让课堂焕发出新的亮点。

三、朗读训练中启发学生对诗歌的想象

吟咏与诵读是诗歌教学中最为直接有效的审美鉴赏方式,中国的诗歌和音乐是同源共生的两种事物,所以它们都极讲求韵律节奏,音乐美感十分突出。教师在课堂上首先应当给学生提供有感情朗读的机会,比如接触苏轼的名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即应使学生感受到该词的音韵变化,像开篇时的“大江东去”气势极为恢宏,然而到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这句时,情感则倏忽如潮水后缩,变得含蓄多情。整首词的奔放不羁在句句吟哦间变得酣畅淋漓、音韵铿锵。也就是说,在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指点学生读到诗歌中的节奏缓急、读到诗歌中的音调高低,那么学生则有可能更理想地把握住诗歌的情感态度,这就为接下来的细致分析省了不少力。朗读对学生诗歌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能够慢慢地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到作品的写作背景。优美的诗歌具有非常大的朗读价值,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读,通过朗读来感受诗歌描述的意境,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想象。只有对诗歌能够熟练地朗读,才能够慢慢体会诗歌的深意,从而全面深入地理解整首诗歌。此外,教师还应该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能够对诗歌进行联想,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学生在学习诗歌时,只有其思想遨游在诗歌的意境中,才能够真正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到诗歌中蕴含的美。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诗歌朗读训练,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四、增强学生的诗歌理解能力

诗歌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看,是建立在社会生活基础上的。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应该给学生讲清诗歌体裁演变的背景,让学生详细了解诗歌发展的实际情况。学生在进行诗歌学习时,不容易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改善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诗歌理解能力。语文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可以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让学生领会诗歌的情感。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诗歌朗读,弄懂诗歌中每一个字和每一句话的意思,明确诗歌的结构。然后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掌握诗歌语言特点,明确诗歌表达的技巧,让学生掌握现诗歌的意义。最后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篇10

【摘要】阅读推广是一种信息传播与反馈的双向互动过程,是人们获得书本知识的主要途径,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公益事业。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图书馆的阅读推广逐渐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在网络与图书馆这两种信息获取的方式下,网络以其便捷快速的特点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这样一来,图书馆的作用相对弱化。本文首先简单地介绍了阅读推广的概念及特点,其次分析了阅读推广的现实意义,最后探讨了加强图书馆阅读推广的主要途径及方式,旨在为公共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提供参考性意见,使阅读推广为广大读者带来多元化的阅读体验。

【关键词】图书馆 加强阅读推广 实践途径及方式

图书馆是人们参与阅读活动的重要平台,能够为读者提供大量独特性、权威性、专业性的馆藏资源和多样化的阅读指导服务,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图书馆阅读推广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图书馆基本职能与服务的深化与体现。通过阅读推广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培养读者良好的阅读习惯、营造良好的阅读风气,实现图书馆的利用价值。

一、国内外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现状

1、国内阅读推广活动现状。我国阅读推广活动20世纪八十年代产生,九十年展兴盛,起先由、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实施“知识工程”,开始“倡导全民读书、建设阅读社会”。从2004年起,我国开始了把图书馆作为主要阵地的全民阅读推广活动。2006年首次结合“世界阅读日”与全民阅读活动并将其联合推广。2009年举办“全国全民阅读活动经验交流会”,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将全民阅读活动进行进一步推动。目前,各类图书馆都纷纷加入到全民阅读推广活动中。

2、国外阅读推广活动现状。英图书馆阅读推广于20世纪九十年代兴起,2000年后发展成熟和兴盛。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一部分图书馆在基金支持之下,开始举办一些文学作品与非小说作品的推广活动。1995 年,将阅读提升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接着,英国公共图书馆均以此名义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美国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于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

二、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机遇与危机

1、各地新图书馆不断增多。图书馆建设迎来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同时,公共图书馆馆舍面积、财政投入、文献资源建设和信息化水平、服务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2、数字化阅读快速上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原来图书馆的读者对图书馆的兴趣和依赖性正在逐渐降低。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传统纸质媒介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如何引导正确健康的新型阅读方式成为公共图书馆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开展的途径

(一)加大图书馆宣传力度。对很多人来说,图书馆仅仅是听说过,但是从未使用过,对图书馆的功能、使用方法等也不了解,因此,加大宣传力度十分必要。这样可以帮助读者认识、了解图书馆,使读者学会使用图书馆,这对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十分有利。图书馆可以通过拉横幅、张贴宣传标语、制作宣传单以及制作宣传广告片等多种方式来强化宣传;在社区内建立图书室,定期将图书进行轮换;图书馆可以主动将图书送到孤儿院、敬老院以及看守所等单位,改变传统的人找书图书馆服务方式,在有效利用图书馆图书资源的同时,阅读推广工作力度,让更多的人参与阅读。

(二)把握读者阅读心理及行为。图书馆阅读推广可帮助读者对阅读有更深的理解,同时对图书馆的阅读指导服务有更清楚的认识,充分激发读者对阅读的兴趣和需要,促使读者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为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图书馆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对读者的阅读心理和阅读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和了解,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深化和细化阅读服务工作。首先,图书馆要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服务,如正面引导、推荐目录及净化阅读环境等,同时培养读者辨识文献优劣、价值的能力;其次,注重探讨阅读理论,在社会大背景下,分析读者的阅读行为,研究阅读方式、阅读对象、阅读性质及阅读主体结构等。

(三)完善馆藏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工作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种类多样、内容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走进图书馆、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因此,图书馆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的完善馆藏文献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图书馆要注意:首先,要利用不同的手段,如网站留言、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图书馆周边读者进行调查,了解和掌握读者的阅读需求,在此基础上引进文献资源;对图书馆所在地域的文化进行整合、编撰,制作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文献资源,让读者可以对当地的文化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认识,在传承地域文化的同时,推动图书馆利用效率的不断提升。

(四)加强阅读服务,培育阅读文化

1、制订阅读推广计划。图书馆要成立阅读推广委员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特色等,制订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阅读推广计划,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读书,同时制定严格的管理方式对阅读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价。在制订阅读推广计划时要注意:突出阅读推广活动的重点,实现推进途径的多样化;强化与地方媒体的合作,建设阅读活动品牌,推动阅读委员会管理机制的建设和完善。

2、多渠道加强阅读服务。图书馆要努力拓展阅读服务的渠道,不断提高阅读服务工作的质量。针对新到馆读者,要开展系统的入馆培训;开设专业课程,如信息检索等,推动读者阅读效率的有效提升;优化图书馆的阅读环境,让读者能够安静、舒适的读书;图书馆要成立专门的导读部门,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或专业教师指导导读工作等。

3、开展阅读经典活动。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渐渐地,人们忘记了读书。读书能够提高文化素养、启迪智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阅读传统经典能够有效的培养人们的人文素质。阅读传统文化经典能够更好的了解历史文化,能够将自己的生命延伸到历史生活中去,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