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成功案例范文
时间:2024-03-15 17:42: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管理成功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工程财务管理案例库建设中的问题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在我国各高校推广以来,己经普遍应用于各个学科。学生对案例教学的重要性评价很高,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也把案例库的建设作为重大科研项目来立项。目前,随着案例教学的普及,很多高校己经越来越认识到工程财务管理案例库建设的必要性,纷纷以教研立项、划拨经费等形式来支持案例库建设。很多高校正在组织工程财务管理专业研究团队和精品课程研究团队,为工程财务管理案例库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人力资源环境和条件。当然,在案例库的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案例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目前,许多高等院校建立了财务管理案例库,但针对工程企业编写的财务案例几乎是空白教授工程财务管理的教师多数感到案例数量不足。有的教师手头的案例甚至不足10个,鲜有的案例也缺乏对工程企业财务管理过程的专业性审视和洞察,更缺少适合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优秀案例。案例不足的后果就是教师只好用举例教学替代案例教学。在目前条件下,由于案例编写不算科研成果,加之案例的采写需大量资金支持,大多数教师并无采写案例的积极性,教学中的案例大部分是改编或直接引用的。同时由于案例年代久远,相关的背景与理论己发生重大变化,因此既无法反映理论前沿也无法反映实践动态,致使学生对案例讨论的兴趣不高,课堂讨论的气氛也不够热烈,无法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二)案例采编缺乏资金支持
案例开发需要大量资金和人力的投入,资金缺乏是阻碍案例库建设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一套高水平的案例库的建立是需要经过长期积累,同时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具体费用包括案例资料的收集整理费用,案例开发费用、案例更新维护费用以及外部联系费用等。由于案例采写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因此人力成本相当高。此外,案例库建设是一个案例反复修改、不断更新完善的过程。这也导致案例库建设的后期成本很高。
(三)教师编写案例的能力有限
由于采写案例耗时费力,不能作为研究成果,且目前部分高校对教师的考核激励体系与教师上课质量的好坏关系不大,因此案例开发完全是教师出于个人兴趣而进行,缺少专业训练,而且人数较少,案例开发的方法还有待积累。此外,教师的素质也难以达到工程财务管理案例库建设的要求。工程财务案例的采编要求教师不但应具有丰富的工程财务知识和实际工程财务管理经验,而且必须了解和掌握大量的实际资料,具备较强的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目前大部分工程财务管理教师都直接来自于高校毕业生,来自于企事业单位的“双师”型教师较少,接触工程财务实践的机会很少,从而缺乏对工程企业财务管理过程的专业性审视和洞察,严重影响了案例的编写质量和深度。
(四)企业数据难以采集
工程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是案例之源。中国工程企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财务管理经验和资料,这为工程财务管理案例库的建设提供了新鲜而丰富的素材资源。为保证采编案例的真实性,就要得到企业的配合,工程财务管理案例库的建设需要工程企业提供大量市场、销售和财务方面的数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内工程企业之间竞争加剧。大多数企业是出于宣传的目的才接受访谈,真正愿意公开自己真实情况、接受客观案例写作的企业数量还不多,财务数据对企业来说更是核心秘密,很难获得。
(五)案例库的更新维护困难
案例库要保持新鲜度和时效性,就要在实践中不断更新,建立动态的案例库结构,对入库的案例定期进行鉴定,修正与新的财务制度不相符的案例,及时开发、补充新的案例。这需要连续不断的投入人力、财力。在目前高校科研教育经费紧张的现实情况下,很难实现。
二、完善工程财务管理案例库建设的措施
(一)精选案例,提高个案的质量和数量
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案例的恰当选取,个案的质量是决定案例库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精选案例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教材的每个概念原理以及知识结构体系,要选择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密切相关的正面与反面的典型案例,寓所教理论于案例之中。具体来说,选编的案例应具有以下特点:
1真实性
案例材料可从工程实践中调研取得,也可从己经存在的文献资料中取得。为保证素材的真实性,案例内容不能虚构,但可在某些细节上作适当修改。
2时效性
案例应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一方面,应尽可能选择最近时期的案例,满足案例发生背景与现实相吻合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案例库建高成本很高,案例的收集具有滞后性,因此,要求入选案例的适用时间应尽可能长。
3典型性
教学案例的选择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非偶发性,要针对工程财务管理教学目标的需要,针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以便于学生对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认识和掌握。
4启发性
教学案例应有一定的理论高度、难度和深度,让学生有讨论和思考的余地。教学案例应根据教学目的设计思考题,问题并不在多,关键是能启发学生的思考,给学生以充分的思维空间。
5梯度性
案例的选择应有一个合适的梯度。所谓案例梯度,是指既要选择一些突出重要知识点的短小案例,同时也设计贯穿于整个知识体系的综合案例。
(二)开拓多种途径,积极筹措资金
经费是案例库建设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学校的资金支持对工程财务管理案例库建设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在案例库的建设过程中,校方要帮助教师积极申报各种国家、省级基金课题项目,以获得科研基金的支持;其次,在校内,要増加教育科研立项的资金支持力度、给予补助工作量等形式对参与案例库建设的教师给予一定的资助。此外,还要广泛地挖掘其他一切可能的资金来源,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依靠自身的理论教学优势,针对企业实际需求,深入企业开展各种培训,为企业提供咨询,以此途径来获得资金,并专项用于案例库的建设。
(三)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提高案例编写水平案例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领导课堂讨论的能力。这种经验和能力是在教师直接参与工程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编写案例的实践过程中获得的。因此,为提高案例教学水平,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认识案例教学的重要性,树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观;另一方面,要多参与工程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多收集工程企业财务运作的一手资料,从而能够在案例教学中游刃有余。学院应组织教师接受案例教学培训,鼓励教师参与工程实践并为教师参与实践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学院还可以邀请一些工程财务管理实践专家参与案例开发,以弥补没有管理实践经验的教师的知识和经历欠缺。工程财务管理专家除了根据自身实践经历亲自编写一些案例外,还参与评阅教师编写的案例,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见。
(四)加强与企业的联系,获得企业数据支持工程财务管理案例库的建设离不开工程企业的支持。因此,要加强案例采编教师与企业的沟通与互动,通过对更多工程企业财务管理的研究,増长实践经验,加深对企业财务运作的理解针对工程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从理论高度提出建议,培养与工程企业的感情,把工程企业的实际需求和案例采写的要求结合起来,从而充分调动工程企业参与案例编写的积极性。此外,通过对工程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分析,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使企业认识到案例采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使企业消除顾虑,愿意公开自己的真实情况,接受客观中立的案例采写和调研。
篇2
五年后,电力信息化在电力企业的整个操作运营过程中,已经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胥先生已经是电力信息化实施专家了,他需要甲骨文能帮助他们应付每一天、每一周以及每一个月面临的新的挑战。在胥先生规划、实施电力信息化方案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很多新的电力系统的整合问题,这使得原有的甲骨文的解决方案在技术层面和实施层面遇到了很大的挑战。
我国的电力工业已经逐渐走出了过去多年形成的行业垄断模式,在未来的二到三年内,电力行业将始终处于变动之中,旧有的产供销体系被打破,引入了发电市场竞价,发电、输电和配电等各个环节都会产生巨大的变化,同时不断产生新的需求。
甲骨文在分析了电力行业的形势和电力企业信息化的议题之后,不是直接照搬国外的电力行业的成功案例,直接推给客户,而是首先和电力行业的合作伙伴分析这些成功案例中,哪些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哪些是不符合中国电力企业的,然后加入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方案,最后在多次评估之后,才和中国电力企业客户进行交流。每一次交流,用甲骨文大中华区电信、媒体和公用事业销售总监蔡静泓的话来说,就是“首先去听,其次是想,最后根据客户的需要,为他们定做最适合他们的‘新衣’。”
蔡静泓向记者表示,在实施电力信息化过程中,甲骨文面临两个挑战。
首先,中国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后,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的发电量与需求量的国家。中国面临具有中国特色的压力和挑战,甲骨文需要对客户进行持续沟通,最终如何把电力企业每一天所面临的新挑战融合在甲骨文提供给他们的解决方案里面,这对甲骨文首先是压力,同时也是机遇。
其次,甲骨文作为一个世界性的企业,在电力信息化过程中,甚至是在中国市场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就是怎么把中国的管理理念、以及中国面临的挑战,很好地跟甲骨文每一个行业的专家去沟通。以电力行业为例,之前,有很多电力行业经验都来自于国外市场,而中国电力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胥先生表示,自己所在的华电国际作为一家香港上市的企业,需要建立可靠、高效的全新管理体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华电国际需要选择实施成功率较高且同时具备先进管理理念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公司层面的财务、设备、物资项目等全面集成,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篇3
1.1经验论根深蒂固,管理会计理念很难与管理层融合
由于我国企业进入市场经济的时间很短,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正在探索之中,管理会计理念还很淡泊,即便是有一些管理会计理念也是粗线条的,并未形成体系。在这种大背景下,管理会计的应用环境受到了限制,这种状况亟待解决。特别是一些中小型企业,还沉溺于家族式管理或粗放式管理之中,根本不重视对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应用。正是由于企业管理层对管理会计理念的重视程度不足,才导致企业“昙花一现”的案例比比皆是,究其根源就是管理会计理念的缺失。大多数管理者是完美的“经验主义”者,管理经验始终作为他们首要的管理手段,而没有与时俱进更新管理理念,导致了先进的管理会计理念无法发挥应有的巨大作用,造成了企业发展停滞不前或过早夭折。另一方面,企业缺少优秀的管理会计人员,大多数会计人员理念还停留在财务会计的核算与监督上,管理会计的精髓在哪里根本没有概念。在企业财务管理实践中,根本没有能力推进管理会计工作,更谈不上发挥管理会计决策、控制、考核与评价的综合职能。因此,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环境有待改善。目前管理会计的应用主要是在沿海地区和外资企业,而西部、内地应用极少。这主要是因为管理会计的基层教育滞后,普及率低,很多企业领导根本不懂管理会计,对其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没有清楚认识。
1.2忽略管理会计的战略性意义,短期行为严重
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实践中,没有与企业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过分强调成本控制和企业的短期效益,与企业战略决策严重背离,失去了自身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管理会计信息的反馈机制形同虚设,没有一个有效地沟通渠道,导致管理决策信息滞后,竞争者的信息缺失等严重影响企业战略决策不良问题。现阶段,虽然有一部分企业应用了一些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但是并没有真正的理解管理会计的精髓,在应用过程中收效甚微。
1.3管理会计缺乏实践经验总结而导致实用性不强
20世纪70年代以来,管理会计的理念被多个相关学科相继引用,推动了管理会计的发展,同时也改进了管理会计明显不合理的假设。管理会计理念中许多定性的分析方法,很难应用到实践,决策者往往无法准确计量信息的成本和价值,从而无法进行信息的成本效益分析。经济预测、本量利分析等方法在我国企业实践工作中广泛应用,并取得较好成效。而管理会计体系却始终没有建立起来,其仍停留与原有的初级理论上,发展缓慢。当前,管理会计学逐渐成为各大高校的会计专业必修课,学术界对其的研究深度不断加大,并在实践中产生一些典型的成功案例,但由于缺乏对成功案例的系统研究和总结,管理会计并未在我国企业得到大范围的普及与推广应用。
2推动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应用的对策
2.1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会计体系
目前,我国在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方面很薄弱,没有比较成形的理论体系,而国外的管理会计理论与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可借鉴性不是太高,这使得被全盘吸收的西方管理会计很难在中国企业普遍应用。所以要推广管理会计,必须建立与中国企业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企业管理者对管理会计知识的掌握,主要来自理论界,实务界中的案例虽然鲜活但是并没有整理成册。另一方面,管理会计应当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充分利用电算化处理会计数据的收集、传递、加工、处理、储存、输出功能。我国管理会计通用软件的设计还处在萌芽阶段,更谈不上应用了。虽然管理者也意识到管理会计的强大作用,苦于实践经验的缺失而无能为力。有效的管理会计体系应将管理会计在实践中应用的成功经验加以科学、系统的归纳和总结,特别要加强典型案例研究,使企业管理会计研究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路,并从中找出管理会计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利于管理会计的进一步发展。
2.2为管理会计提供良好的应用环境
首先,加速建立科学的现代化企业制度,营造一个良好的管理会计应用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企业的管理会计的应用从“要我用”转变为“我要用”,使企业内部自觉产生善于应用管理会计的驱动力。第二,巩固管理会计与企业战略决策的有效融合,推动企业运用管理会计理念进行科学的战略决策,切实做到出资、审查等工作的责任到人。
2.3努力提高企业决策者和会计人员的素质
篇4
摘 要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的推行,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企业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已经确立。财务预算的管理以其在企业经营中的独到功能和作用,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讨论了财务预算管理的概念及内容,分析了我国企业财务预算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企业实施预算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 现代企业 财务预算 预算管理措施
企业的预算管理是的现代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科学方法之一。正确深化实施企业预算管理,可有效促进企业形成简捷、有序而高效的管理框架,同时也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决策力和执行力,并有力促进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的推动下,以及众多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的成功案例,越来越多的企业高层管理者已经逐步认识到预算信息化的重要性。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很多国内企业已经置身于国际市场的大环境中,如何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以更好地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企业财务预算的概念及内容
(一)企业财务预算的概念
财务预算是反映企业未来一定预算期内预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收支等价值指标的各种预算的总称。企业财务预算是指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在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对一定时期内企业资金的取得及投放,此外还包括对企业的各项收入和支出,企业经营的成果及其分配等资金运动所做出的安排和统筹。企业的预算要事先确定经营管理目标,属于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内部计划管理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提高企业经营和管理成绩的有效工具。企业实施财务的预算制度,会使企业的计划更加协调,管理更富成效。
(二)企业财务预算的意义
企业财务的预算管理起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后来逐渐被世界各地的企业广泛应用。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企业经营的风险和企业财务的风险,合理的预算手段是防范企业风险的一项有效措施。随着企业预算管理的逐步深化,企业需要制定和建立较为完善的企业内部预算管理和控制的机制,并将预算管理深入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层面,使其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有效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企业的全面预算与企业费用控制体系息息相关,全面预算是成本管控的基础,也是确定成本指标的依据。仅仅制定成本指标,并不能保证企业各种耗费都一定控制在预算之内。因此,要以成本标准为依据分解预算,要将成本预算层层分解,具体到部门,实行责任制,严格控制部门耗费,确保成本不超标。
(三)财务预算的主要内容
企业的财务预算是根据企业所预测出来的结果提出的对策性方案。财务的预算管理主要是对宏观环境的分析,企业内外环境的分析,评价企业掌握了多少资源?能做到什么程度?如何进行成本管理?如何适应新的形势等。财务预算要以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预算可反映出企业财务的目标,并控制企业财务的活动,保障企业财务目标顺利实现。企业财务预算包括企业的营运收支预算、资本性收支的预算、企业现金流量的预算和企业资产负债的预算。建立财务预算管理组织的体系和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是企业实施财务预算管理的前提,同时也是实施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核心。财务预算的执行和控制是财务预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为保证财务预算管理顺利实施可以建立行之有效的奖惩约束机制。
二、我国企业财务预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财务预算并没有得到全面的重视
很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企业,普遍存在着只注重预算本身的计划和控制的功能,却不能正确处理好企业的预算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之间的关系,忽视预算管理与企业效绩评价之间的关系、与企业资源分配的关系、企业风险控制的关系和与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等几个方面。企业的财务预算编制缺乏企业战略性的指导,经不起市场的检验。很多企业在编制财务预算时,忽视了企业长期战略目标,各期编制的预算衔接性教差,预算的管理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使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无法实现。还有些企业编制的财务预算缺乏弹性和对市场的应变能力。企业家和企业管理人员应该树立预算管理的意识,并且根据单位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将预算管理运用到企业管理中来,为企业经营服务。
(二)财务预算的执行不到位
在企业预算的实际执行过程中,很多企业的各层管理人员没有完全落实和执行财务预算,并且缺乏信息反馈机制,很多企业只是按期报送预算的执行分析。这就导致当市场状况发生变化时预算不能及时做出调整,就会使预算脱离实际。不管预算的规划听起来多么的宏伟,只要预算不能变成现实,那么就只能流于形式。因此有必要将预算的管理系统作为可操作和可执行的管理工具,对预算的实施进行全程监控。预算管理要以效益为出发点,并以市场为导向,进而全面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中的市场化管理模式。
(三)国内企业的财务预算缺乏考核和激励措施
缺乏有效的考核与激励措施也是很多企业在执行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我国,考核与奖励措施不到位会影响到企业的绩效。在企业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要以预算标准考核相关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同时要以考核的结果来执行奖惩。同时也存在着在考核过程中掺杂个人情感的现象出现,考核并没有做到公正公平,没有配套的奖惩措施就导致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使考核只能流于形式。预算指标约束作用的丧失, 会使整个预算的工作名存实亡。
三、企业实施预算管理的措施
(一)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财务预算管理理念
企业财务预算是在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所作的具体安排,因此,财务预算要以市场为导向,紧紧围绕企业发展的战略要求和发展的规划,并以现金为核心进行编制。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是对企业未来的一种规划和管理,是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和企业战略目标的行动规划,财务预算目标实际上是以要依靠市场的发展为依据,以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基础的财务管理目标。只有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财务预算管理理念,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才能有生命力。
(二)企业要完善预算管理的流程
完善企业财务预算的过程,包括建立预算决策机制和有效管理企业的文件两方面。财务预算管理是实施企业战略的一种管理机制,可促使企业系统内各部门按照企业战略目标要求而发展的内在作用力。因此就要依靠完善的预算管理决策机制来保障。完善预算管理决策机制是可有效提高企业的市场响应速度,同时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通过预算策划会的方式实现预算制订、执行、分析与生产经营的结合。此外更要规范和细化预算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将预算管理的文件作为公司领导决策级的文件下发,完善预算管理的整个流程,并做好管理文件的体系。
(三)实现企业预算管理手段的电子化
预算管理手段的电子信息化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预算的编制、调整、控制和评价。预算管理手段的电子信息化是企业实施财务预算管理的有效工具。预算管理的电子信息化不仅能使企业更加有效地贯彻经营战略,而且能控制和调整预算以适应变化。与传统的预算管理手段相比,预算管理手段的电子化可主动执行既定的企业战略,使预算与战略管理相互促进。
四、结束语
全面预算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费用管控是企业健康运作的有力保证,企业的全面预算与企业费用控制体系息息相关,全面预算是成本管控的基础,也是确定成本指标的依据。如何让企业的全面预算与费用管控成功的实现落地,不仅需要优秀的落地工具,更需要企业管理者拥有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财务管理信息化日益发展,行业内的竞争已经不再容许落后的财务管理方式和手段,新时代的财务战略如何利用信息化独占鳌头,将成为企业管理者和财务管理者们面临的重要考验。一个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这个大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必须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以更好地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高菲.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优化.辽宁师范大学.2009.05.
[2]谭安华.浅谈强化财务预算管理的问题.现代经济信息.2010.23.
[3]王飞.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中国外资.2011.20.
[4]王英.财务预算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及应用.中国城市经济.2011.24.
篇5
高校后勤管理是高校整体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支柱,后勤成本核算与成本效益评价工作都是后勤管理的关键环节。全面的成本核算工作与有效的成本效益评估工作有助于高校实现多元化优质后勤服务,并实施更为全面的后勤管理工作。不同办学特点、不同生源状况及不同地域背景的高校在后勤管理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相应的后勤成本控制及成本效益评估体系也有所不同,通过对成本控制及后勤成本效益评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相互对比,可对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与后勤中长期发展规划作出一定的指导。通过科学的后勤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与积极的成本效益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工作,可促进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更为科学地发展和改进,促进高校后勤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也保障师生切身利益。
二、高校后勤成本核算及效益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一)创新控制后勤成本 后勤服务需要贴合市场经济发展脉搏与服务对象特点及需求而敢于创新,后勤管理工作就应随后勤服务转变与完善的需求而实施创新管理、创新规划,作为后勤管理工作的核心部分,成本核算工作应当积极寻求突破口,将后勤服务中涉及的各项目分类、分层、分阶段,并且依照既定的划分标准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及不同的阶段性后勤项目管理现状进行评估与分析,借鉴其他高校或其他单位相应项目的后勤管理模式,结合自身后勤项目的管理背景、优缺点,积极引入更为科学的、更加适合自身对应后勤项目的成本核算模式、核算理念、成本核算及效益评估数据及资料管理系统、效益评价的最新理念等,以创新的模式、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技术、创新的管理方法推动成本核算工作效率的提升,最大限度降低成本管理与评估工作中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
(二)严抓节能降耗 任何工作都应有大致的框架与侧重点,高校后勤成本核算工作与效益评价体系建立的重点都应放在节能降耗方面。节能降耗不仅是控制高校后勤服务资源消耗、综合成本的重要部分,还是全社会任何生产、服务性行业最为重视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成本核算与效益评价体系建立与完善实际工作中,应具体理清每个环节、每个项目、每个服务层次中的能耗部分。
(三)建立竞争机制 现代化的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可充分借鉴其他高校及企事业单位成功的后勤管理经验,建立并完善内部《奖惩制度》,提出合理的季度、年度考核标准,将每项工作的职责落实到人,让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形成应有的压力与竞争动力,在压力与动力并存的环境中寻求上进、积极工作;将成本核算与效益评价工作与整个后勤服务的经营管理效益直接挂钩,不论核算工作人员还是效益评估工作人员,都签署《后勤管理目标责任书》,明确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与目标,推动成本核算与效益评价工作顺利开展。
(四)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物价的波动、经济效益的保障、后勤服务要求的提升之间的矛盾是当前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发展的一大瓶颈。作为后勤管理工作的核心,唯有在健全的财务制度引导与约束下,高校后勤成本核算的开展与效益评价体系的健全工作方能有序展开,后勤管理部门应由管理成本占比最高的采购环节着手,积极健全招投标体制,严格控制采购环节的同时,强化生产、销售等环节的成本控制工作,最终建立起更为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
三、高校后勤成本核算与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一)划定后勤常规成本、成本核算、正常运转指标 水、电、维修、绿化、住宿、卫生保洁、通信、公共管理成本均属于后勤常规成本范畴,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应定期对上述后勤常规成本进行分项核算统计并合计,计算并核对出每个阶段常规后勤成本在办学管理常规总成本中的占比,评估在校学生平均摊销之后的后勤成本情况,各个常规管理项目成本及常规项目总成本的评估与分析可为阶段性的后勤成本核算及管理效益评价提供一定的依据。
(1)建立水电能源、卫生保洁、公寓、食堂、行政办公、日常维修等模块化的行业性成本评估体系,定期核算并分析不同成本情况及其在办学总成本之中的占比情况、在校学生平均摊销的成本状况。模块化、行业性成本指标的建立是高校各办学管理环节正常运转的重要参考依据与基本管理保障。在了解各模块、各环节后勤成本情况的基础上,参照相应的正常运转指标,可科学评价不同模块及环节的成本管理情况,更为科学地为后续的成本控制工作作出指导,找准成本评价与分析重点,帮助后勤管理部门更为准确地找到不同项目成本现状及影响因素,从而寻求更为合理、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案。
(2)建立后勤基本成本核算指标体系。这个成本核算及效益评价体系主要针对后勤管理工作中的材料、工具、人员、维护、管理等方面的支出而设立的。常见的基本成本核算指标主要有餐饮、住宿、物业等方面,其中,餐饮方面后勤管理的基本成本核算内容主要包括人工费用、管理费用、材料费用、能耗费用等与食堂营业收入之间的关系;住宿方面的基本成本核算及效益评价则主要针对学生公寓管理过程中的日常维修费用、水电费用、卫生保洁成本、秩序维持及安全管理费用各自的支出及在总体基本住宿管理成本之中的占比情况、学生人均摊销的基本住宿管理成本情况,以便对高校日常住宿方面的安全管理、卫生保洁、日常维修、水电管理工作模式做出调整,在保证住宿服务水平的基础上最大限度降低总体基本成本;校内物业基本成本核算对象主要包括校园绿化、物业管理材料及工具费用、校内卫生保洁费用等,这些方面的物业基本成本核算及成本管理效益评估工作主要对上述各类基础费用在物业管理总成本中的占比以及学生人均物业管理基础成本摊销情况,根据效益评估结果对各类物业基础管理成本依照目标比例及总成本标准进行相应的调整。另外,对校内重大管理项目、建设项目的各项经费实施透明化的全程审计管理,确保每一项经费都落到实处,在确保管理质量及建设水平的同时,规范协调项目各项成本比例、将项目建设及管理总成本严格控制在目标范围之内。同时,要着重建立并完善校内国有资产配置、管理、应用及处置制度规范,全面加强校内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避免因校内国有资产流失、损坏而降低后勤管理水平。
篇6
【关键词】现代管理会计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逐步发展完善,企业的经营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企业管理中必不可少的财务管理也面临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企业财务以记账、算账、结账为主的核算管理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而管理会计恰恰很好地解决了财务会计不能实现企业管理的“短板”问题。企业运用现代管理会计在生产经营、战略投资中的管理,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现代管理会计含义特点和职能
(一)现代管理会计的含义和特点
管理会计,顾名思义,就是管理与会计的结合。又称内部报告会计,是将管理和会计融合在一起的一门新兴学科。用专门的计算方法分析会计资料,通过归集、分析、编制、解释等工作,提出相关可行性方案,选择最优化方案,并全面评价其经济效果,将管理工作定量化、具体化,作为决策支持系统,提供给企业内部管理层,从而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主要作用是控制现在已经发生的业务,为预测企业未来并进行相关决策提供依据。
基本特点是:面向未来。管理会计中的所有预测与决策分析都是在企业具体的生产和经营之前进行的,根据以前发生的经济状况提出解决未来可能出现问题的必要方案(包括本单位及外单位),将管理和会计工作拓展到未来统筹中。这是现代管理会计与传统财务会计的最大不同点,也即它有战略管理会计的延伸,它将社会经济发展、市场变化、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全面分析,既考虑到了企业的局部利益,也兼顾了全局利益。直接作用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依据。用战略的观点来看待内部信息,强调运用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帮助决策层制定战略方案。现代管理会计是高科技、新市场需求和现代管理三者相结合、顺应时代潮流的产物,是管理会计发展的一种新思维,而这一新思维对传统管理会计的观念、方法和原则,尤其是对传统的投资决策分析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
(二)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
现代管理会计的产生晚于财务会计,两者在各自的职能上存有差异。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是管理与决策。财务会计的主要职能是会计核算与记录。管理会计的职能主要包括组织职能、规划职能、控制职能、评价职能四部分:第一,组织职能。表现为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并制订合理、有效的责任会计制度和各项具体会计工作的处理程序.对人力、物力、财力等有限资源进行最优化的配置与使用。第二,规划职能。在企业中发挥着规划经营目标的职能,通过编制各种预算与规划来确定。它在最终决策的基础上,把确定好的有关经济目标分解到每一个相关预算当中。第三,控制职能。在企业中管理会计履行着控制经济过程的作用。具体说,就是把企业经济过程的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进行有机地结合,根据提前确定科学可行的种种标准,以及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与最初计划发生偏差的原因分析.及时地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第四,评价职能。表现为评价与考核企业的经营业绩。主要体现在事后根据各责任单位定期编制的业绩报告,将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进行对比、分析来评价和考核各责任单位的业绩,正确处理分配关系,保证经济责任制的贯彻执行。
在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中,管理的基本职能是决策、计划、领导、组织、控制以及创新。在这些管理职能中,决策是中心,是方向。决策的正确与否是管理中的重中之重。而现代管理会计的职能为领导者正确决策提供了依据。
二 、现代管理会计理论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
(一)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决策
运用最优化的原则来决定方案,指导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是决策的实质。决策包括两个方面:经营决策与投资决策。
经营决策就是企业在某一阶段内的相关经济活动决策,它主要考虑的是财力、人力与物力的合理配置,把企业的生产成本降到最低,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利益最大化。因此,其核心是利润问题,所有的经营决策都以达到利润最大化为核心。经营决策一般从三方面进行考虑:第一,成本决策。主要考虑的是如何降低成本。可以从控制生产费用,降低财务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等方面入手。第二,定价决策。定价方法有多种,除了简单的成本相加法之外,还可以利用顾客特定心理或产品的某种性质来进行定价。如新产品刚刚投放市场,暂无同类产品竞争,又适应市场需求,可以提高价格以获取巨大利润,但产品若处于成熟期,则应降低价格,以增大市场占有率。 第三,生产方案决策,用科学的方法得出几种方案,进行详细比较、分析,然后用最优化原则选择最佳方案。
投资决策是指投资者为了实现其预期的投资目标,运用—定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程序对投资的必要性、投资目标、投资规模、投资方向、投资结构、投资成本与收益等经济活动中重大问题所进行的分析、判断和方案选择。投资决策,对企业来说,一般是指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在较长期间内持续发挥作用和影响的决策,又称长期决策。投资决策是企业所面临的许多决策问题中的主要决策问题之一。投资决策有两大特点:一是投资金额较多;二是资金占用时间较长。所以在这类决策活动中,必须考虑期初投资,各期追加投资,支出费用的大小以及它们所能带来的收益等问题。由于这些支出和收益可能延续期间较长且跨越的期间个数不等,所以又必须考虑到由于时间因素而产生的利息问题。现代管理会计的特点之一就是超越了一个会计主体的范围,这使得战略投资决策中分析的对象不再限于企业自身,而是运用内外对比的方法考察企业的竞争能力,分析的对象拓展到了企业的竞争对手以及企业所处的社会价值链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周围的环境,特别是激烈的市场竞争息息相关,企业管理者只有时刻关注竞争对手,关注市场动态,并以此调整企业战略,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在竞争中取胜。因此,竞争对手分析是现代管理会计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另外,企业的长期业绩与企业所处的社会价值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企业在向顾客提供最终产品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同,创造的价值也不同,因而企业在价值链中的位置不一样,分配到的超额利润往往数额不等。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分析整个社会价值链的结构及自身所处的位置,通过战略性的投资决策改变自己的劣势地位。
(二)控制企业经营偏差
在以前的经营中发现偏差并得以在今后的经营中防止是控制的实质与作用。控制的重点是成本控制,企业在生产中,首先调查整个市场趋势,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状况,制定目标成本,然后严格监督各项成本投入使用,对每一项生产费用的支出都进行一定的限制,最终达到目标成本。成本控制可以从资源消耗方面入手,对生产材料实行计件定额消耗标准;也可以从人员管理方面入手,加强对员工管理,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目前,现代会计理论中的“管理会计控制作用”理论在我国企业中的具体应用是“目标成本管理体系”。即分析、计算企业以往的生产成本,并结合现阶段市场发展情况,预测未来的变化因素,综合多方面情况,最终确定目标成本。这种目标成本实质是一种预计成本,它与传统财务会计不同的是,它把成本管理工作从原来被动的事后核算转变为主动的事前分析控制,这样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就可以以此为目标,把实际成本尽量控制在目标成本允许范围内,实现预期利润。
三、现代管理会计理论实际应用途径
第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实行经济制度,实行所有者负责制度。通常被认为是典型现代企业制度的股份制,就是实行所有者负责制制度。在股份公司中董事会的权利最高,经理则自始至终都将受到董事会的钳制。而董事会成员往往都是持股人,也就是资本所有者。明确企业产权,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让现代管理会计理论拥有应用的空间和环境。
第二,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并按照国内市场经济发展形势,形成自己的管理会计体系。管理会计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在国外早已发展成熟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我国企业要使现代管理会计理论融合在自身的企业管理中,可以参照国外的一些成功案例,积累经验,少走弯路。另外,要全面观照国内与全球的市场经济发展形势,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特点及整个经济社会环境,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善,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会计制度,不宜生搬硬套。
第三,管理会计理论的学习与培训。管理会计理论能否在企业顺利应用并发挥作用,最终还是要靠人。企业的领导和员工都对管理会计理论有一定的了解,并赞同这种做法,可以让管理会计理论和相关措施在企业迅速地推广,并得到良好的应用。否则,现代管理会计在实际应用中会受到重重障碍。管理会计实质是一种管理的活动。所以首先要提高企业内部高级管理层的思想认识水平,加深认知程度,重视现代管理会计的作用,并积极支持其在企业中的应用。另外,现代管理会计要以企业文化作为依托,建立企业优秀文化,包括先进的管理思想、完善的管理制度、企业员工的共同价值观等。
总之,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管理。现代管理会计理论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具有积极的作用,符合现代经济发展需要。因此,我国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应从自身实际发展出发,借鉴外国成功经验,合理运用现代管理会计理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活力和效益,以利在全球化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壮大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论文关键词:电网;标准;成本;方案
一、国内外标准成本研究及实践
1.国内外标准成本研究成果综述
国内外标准成本管理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标准成本的基本概念、理念、方法的分析研究,如文献分析了标准成本的基本概念、计算公式、主要优势,文献认为作业成本法是集成本计算和成本管理于一体的全面管理系统,文献提出“时间驱动标准成本法”这一新的成本核算方法,文献介绍了标准成本差异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原则;二是标准成本改进方法研究,如文献将作业成本管理所具有的先进管理思想以及成本核算方法引入到传统标准成本管理,文献提出了从产品设计BOM出发,直接计算产品标准成本的一种方法,文献分析了日本成本核算方法及核算系统;三是标准成本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研究,如文献对改进标准成本管理制度进行了探讨,文献分析了企业如何建立企业标准成本管理制度,文献分析了日本企业标准成本管理制度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四是标准成本方法应用研究,如文献以某医药股份公司为例阐述了基于标准成本的成本核算与控制过程,文献介绍了宝钢的标准成本制度及其运作;五是标准成本信息系统研究,如文献分析探讨了ERP环境下标准成本信息系统开发及利用。
2.企业标准成本管理成功案例分析
标准成本制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20世纪90年代后,标准成本理念逐步引入到我国企业。宝钢1995年着手建立标准成本制度,并在实践中丰富了管理会计中有关标准成本的内涵。一是构建标准成本制度体系,宝钢标准成本制度主要内容包括成本标准的制定和成本差异揭示及分析。二是充分发挥作业长标准成本管理的责任主体作用,作业长作为降低现场成本的责任者,要对作业区标准成本核定及控制负责。三是充分发挥财务管理人员在标准成本管理中的组织推动作用,建立标准成本管理组织体系,明确责任分工;组织相关人员研究制定标准成本,细化到每个作业单元;加强标准成本过程控制,对各项成本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推进成本核算精益化,及时准确完成核算报表;针对成本管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和公示,警示相关人员;加强标准成本管理相关人员业务培训,提升标准化管理水平。
二、电网企业实施标准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电网企业内部成本管控水平得到较快提升,但在以下三个方面需要继续深化完善:一是会计科目需要进一步统一规范,下属单位会计科目各异,应用会计政策不统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比性、合规性有待提升;二是标准成本定额需要进一步统一完善,成本列支范围、列支标准需要进一步统一,为内部成本预算及管控奠定良好基础;三是成本管控体系有待进一步统一加强,各层级和同一层级内部成本管理界面划分还不够清晰,管控关系不够明确,管理信息标准化程度还不高,成本管控能力有待提升。引入标准成本管理的理念与方法,构建企业集团标准成本管理体系,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之一。
标准成本以单元成本为基础,是企业根据特定条件测算的应该能达到的成本目标,是评价实际成本、衡量工作效率的一种预计成本。它不仅仅是一个结果性目标,还源于量化经营过程,分析目标与差异,支撑企业经营战略落地,指示企业成本管理改善方向。所以,标准成本管理是一个包括标准成本制定、标准成本执行差异分析、成本差异处理三个环节的完整体系。它是实现企业内部成本控制单元化、数字化、动态化、精益化的有效工具与手段,在国际大型企业尤其是跨国大型企业集团中应用比较广泛。
企业实施标准成本管理具有四个方面的重要现实意义:一是促进企业建立以责任中心为控制单元的成本管理体系,通过企业内部科学合理地量化分解,将成本管控目标落实到各个责任中心,各责任中心落实成本目标管理要求,形成企业内部逐级管控的成本管理网络;二是促进企业树立与面向市场的成本优化决策理念,标准成本核定与特定的市场环境相结合,改变传统成本预算与会计核算模式,由“固定不变甚至逐年降低”的内部成本核定办法转变为与市场实际相对接的成本核算办法;三是促进企业完善动态控制与持续改进的成本管理方法,通过对各责任中心每项成本指标的变化动因深入剖析,找寻规律并制定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加强成本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四是促进企业成本管理标准化与信息化水平的提升,通过对会计科目、会计政策、成本指标、归集办法、预算与核算办法等成本管理内容的标准化,通过对成本管理流程及数据统计分析的信息化,提高成本管理准确性和效率。
三、电网企业标准成本层次构成及核定方法
将电网企业成本划分为电网建设成本、电网检修运维成本、企业管理运营成本三大板块,其中除电网建设成本和电网检修运维成本两大核心业务板块成本之外的所有成本均纳入企业管理运营成本中进行核定。
1.电网建设标准成本的层次及核定方法
电网建设标准成本包括单项工程建设标准成本、输变电工程建设标准成本、单位电网建设标准成本三个层次。
单项工程建设标准成本核定,依据国家相关规定、电力建设定额标准,测算电网各电压等级典型的单项变电、线路工程建设标准成本,并根据工程建设的项目前期、工程设计及招标采购、工程实施、工程结算、工程决算等各个阶段分别测算。各阶段测算的标准成本作为各阶段造价管控的重要依据,项目前期测算的标准成本是为了管控可研估算;工程设计阶段测算的标准成本作为工程概算、工程招标标的管控依据;工程实施阶段标准成本作为工程进度款管控依据;工程结算、决算阶段标准成本作为工程结算、决算管控依据,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建设成本的管控。各阶段标准成本核定,要依据典型工程的工程量、可能出现的工程变更、价格动态调整情况等因素。
输变电工程建设标准成本,为该输变电工程范围内相互关联的几个单项工程建设标准成本之和,以典型单项工程建设标准成本核定为基础,根据输变电工程与典型单项工程之间建设条件、建设规模等因素对比分析,进行综合测算核定。
单位电网建设标准成本,是企业及下属单位所有输变电工程建设标准成本之和。各单位电网建设标准核定,要以输变电工程标准化成本核定为基础,同时考虑当地建设条件、物价指数、与典型输变电工程差异分析,进行综合测算核定。
2.电网检修运维标准成本的层次及核定方法
电网检修运维标准成本包括作业标准成本、项目标准成本和单位标准成本三个层次。
作业标准成本是电网生产检修单个作业的标准成本,是衡量一线检修运维作业成本水平的重要标准依据。电网检修运维标准成本核定,要以典型作业活动所消耗的材料、人工和机械台班费用定额为基础,综合考虑各类电网检修运维环境、特性、特点、状况进行测算核定。
项目标准成本是一个检修运维项目所有作业标准成本之和,是深化细化基层单位电网检修运维成本预算与核算的重要标准。项目标准成本核定,要以作业标准成本核定为基础,同时考虑各类项目所包含作业活动的性质分类、项目内各作业协作性、项目工作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测算核定。
单位标准成本是企业及下属单位电网检修运维标准成本之和,是企业及下属单位电网检修运维成本预算及控制的重要标准。单位电网检修运维成本核定,要以电网检修运维项目成本核定为基础,考虑企业及下属单位检修运维地域特点、作业条件、项目规模等因素,进行综合测算核定。
3.电网企业管理运营标准成本的层次及核定方法
电网企业管理运营标准成本包括购电成本、营销成本、科技成本、管理成本等,按照企业内部管理层级逐级核定。
购电标准成本是电网企业购得上网电量所付出的成本。购电标准成本核定,要以国家核定的各类上网电价为基本单价,根据购电计划进行测算核定。
营销标准成本是电网企业市场营销相关成本。营销标准成本的核定,首先要核定单位电量的市场营销人员定额及市场营销费用定额,在此基础上,根据售电量,核定企业及其下属单位营销标准成本。
科技标准成本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投入科技创新项目的成本标准。核定科技标准成本,首先要对科技项目进行分类,再对各类科技项目所需投入人力资源分类,核定各类人力资源基本人工费,作为科技项目标准成本核定的基础。
管理标准成本是企业管理机构日常运营管理的会议、差旅、工资、福利等方面的成本。管理标准成本按人均核定,同时考虑管理人员的级别、层级、数量,进行综合测算核定。
四、电网企业标准成本管理的有效实施
实施标准成本管理,势必打破传统管理思维方式,需要统一思想、组织得力、措施完善、有序推进。
1.建立职责清晰、管控有力的标准成本管理组织体系
实施标准成本管理以财务部门为组织主导主体,但并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职责,需要企业内部相关业务部门和生产运营单位的协调推进。为此,需要建立企业内部职责清晰、管控有力的标准成本管理组织体系。
建立以公司领导为主任、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标准成本管理委员会,统一协调、指挥标准成本管理推进工作。
清晰划分企业内部各层级财务部门、各责任中心(相关业务部门及生产运营单位)标准成本管理职责,财务部门充分发挥牵头组织、协调推动、归口负责的作用,各责任中心落实各自标准成本管理职责,做到守土有责、管控到位。
2.统一制订并滚动修订企业标准成本
在企业标准成本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以财务部门为主导、各责任中心全力配合,统一企业内部标准成本划分,统一研究确定标准成本核定办法,统一组织测算电网建设、检修运维、管理运营三大板块各类标准成本,实现企业生产运营各个环节、各类业务的全面覆盖,将其作为企业内部预算、核算、经营目标考核的重要依据。
同时,要与市场环境相适应,定期组织进行企业标准成本的滚动修订和统一,提高标准成本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适用性。
3.构建运作高效的标准成本管控平台
标准成本管理涉及企业内部各相关单位,包括成本制定、差异分析、改进提升三个环节,参与人员多,信息量大,对基础数据积累和全面分析要求高,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效率。
构建运作高效的标准成本管控平台是推进标准成本管理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平台建设要实现财务与业务的有机融合,以信息化为支撑,以成本费用为载体,实现财务预算、核算与所有业务的全面融合。切实转变观念,破除制约信息集成的思想障碍,推进相关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的横向集成,提高财务与业务信息共享水平,为标准成本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借助运作高效的标准成本管控平台,实现企业成本的集约化、全过程管控,一是按照“集中精益,统筹平衡”原则,应用标准成本,科学主导编制预算,加快实现预算管控由分散粗放向集中精益转变,资金支出由条块分割向统筹平衡转变,实现预算集约调控;二是按照“集中统一、全面高效”的原则,进行企业内部财务核算,提高核算效率和准确率;三是按照“目标管理、量化考核”的原则,利用平台强化对各责任中心成本控制水平的评价,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促进各责任中心持续提升管控水平;四是按照“实时监控、风险可控”的原则,在集中核算的基础上,做到企业财务状况实时管控、在线监测,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实现自动预警,确保企业财务风险可控、在控、能控。
篇8
关键词: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大多数施工企业基本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化运行和管理,项目管理也开始向信息化与集成化方向发展,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已成为当今工程管理发展的方向。信息化管理可以极大地提高建设工程的管理效率和效益,提升工程管理的水平和能力,有助于建设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在目前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由于存在各种各样的局限因素,信息化管理并不能够彻底实现,因此,施工企业有必要对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从规划到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研究,形成一套信息化管理的模式,从实践层面保证信息化管理的实施。项目信息包括建设项目立项、调研、评估、决策,图纸设计、项目招投标、合同管理以及项目实施等一系列与项目建设有关的信息。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并不是简单理解为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而是基于达成建设项目目标为目的,依据项目管理目标的内容和企业的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汇集企业项目的建设理念、业务流程、组织方式与管理方式,开发并应用适用于建设项目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对建设项目从立项阶段至竣工验收全过程的集成管理,从而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加强对项目的执行控制力度。建筑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
(1)信息大,内容复杂,来源广。一项建设工程项目从立项到竣工使用涉及多个环节、领域和部门,有时需要多个地区的合作,包括了企业对项目相关管理单位和协助单位、项目人员、材料、机械设备、分包、合同、施工资料、财务、流程等多个方面。
(2)信息使用的频率高、时效性强、规范性强。建筑工程中的各个阶段的信息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信息与项目管理,参与的各个方面都有关联,所以信息的使用很频繁。项目管理要求项目参与各方及时了解和处理相关的信息才能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所以对项目信息的处理要及时,时效性要求高。项目信息的管理必须要符合企业自身的管理体系和工程管理的特点以及国家有关建筑工程的相关法律和规范,按照企业管理体系和国家的有关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具体要求而进行,同时信息也要符合信息管理软件的使用基本要求亦即通用性和规范性。
(3)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减低管理成本和提高管理水平。建筑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是一个很好的管理平台,不少的大型施工企业已经通过和软件公司的合作建立了自己应用管理平台,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完善,从实施的效果看虽然没达到理想效果,但是却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有效地降低了项目管理成本,极大地提高建设工程的管理效率和效益,提升工程管理的水平和能力。
1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
1.1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规划
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给我们企业的项目管理带来了便利、效率和效益,有力地促进施工企业的发展。施工企业如何规划、构建和发挥好信息化管理平台呢?首先,施工企业应该深化对项目信息化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和学习,高层的管理人员要针对信息化管理积极主动了带头了解和学习,并带动整个企业员工对于信息化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要评估企业的现实信息管理基础水平和信息化管理设备和人员配置情况;再次,结合建筑施工企业在信息化管理方面的运行的成功案例和最新的信息化发展技术情况,对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的远景、目标和战略,提出信息化系统的发展方向和具体的实施策略;最后,为适应信息化管理要求,结合施工企业的现况和发展战略,施工企业要依托先进的管理理念对企业的管理进行梳理,优化企业的管理运营流程,系统地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按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要求管理人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并实现相互监督与协调,以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竞争水平。
1.2系统适应性的加强
信息管理系统要采开放式设计围绕项目管理为核心并依据施工企业需要增减模块和内容,同时要兼顾施工企业各部门目前使用的专业软件的适配性,依据各项目部整个施工过程的施工进度为主线,相关的模块数据都应与之配合、匹配,对于施工中出现的矛盾,要积极协调,在系统中都应有个合理体现管理。应用人员在软件编制时要结合施工企业的发展规划认清施工企业真实需求充分考虑到常规发生与机动发生的内容与数据分阶段有步骤的完善和细化,从个人办公,人员管理,分包管理,机械设备管理,财务管理,施工进度管理,质量检测,施工全过程管理,合同管理,分包合同管理,资料管理,介绍信,证件管理,仓库材料各个管理环节中常规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内容、数据及问题都要提前预测、未雨绸缪。各职能部门人员要积极配合系统管理应用人员,职能部门之间也要积极配合,对于随时发现的问题,要立刻采取纠正措施,同时编写对出现的问题以及对策进行详细说明,对管理系统计划分阶段不断完善和提升。
2.3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提高施工管理水平
信息化是企业提高竞争力、整合现有信息资源的有效手段。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巨大生产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和管理水平, 将是施工企业提升竞争力所优先考虑的途径。施工企业应充分利用局域网、广域网、互联网以及无线通信技术带来的便利,利用网上材料招标采购、项目管理、信息交换、信息等手段有效合理地控制项目成本,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在进度控制方面,通过管理软件中充分利用进度网络计划技术的关键工作、机动时间、各要素相互制约的关系根据施工进度及时进行资源调整和时间优化,适应施工现场多变的情况;在质量控制方面,质量管理具有信息量大、综合性强、技术难度高的特点,利用质量管理软件与人手操作相比,其优越性非常突出:处理时间短,可靠性高。质量管理软件系统可用于施工过程各阶段的质量控制和评定,包括各种质量评定报表的生成,各种质量评定曲线的绘制以及根据各种实测数据对分部分项工程质量等级进行评定,从而为质量管理人员对工程质量实施动态控制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
2加强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技术具体应用的措施
2.1开发基于因特网的信息管理系统
施工企业运用信息技术主要是开发应用以因特网为平台的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数据库和网络连接,实现网上投标、网上查询、网上会议、网上材料采购、远程化管理和数字化工地等。通过建立网上虚拟组织,为施工企业人员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实时和及时的共享,改进沟通与合作,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管理平台建设必须具备系统简洁、可持续发展改进、兼容性强、操作简单、上手快、易用性强等特点以利于实际推广和应用。
2.2推进信息化软件
(1)进度控制信息化管理
利用网络计划技术可以显示关键工作、机动时间、相互制约关系的特性,使用网络进度管理软件控制进度,编制分部分项工程进度网络计划。在网络图上分配资源,从预算材料、设备、人员工日清单给上级网络图导入资源,根据进度计划生成资源计划。完成实际进度的统计,与计划进度进行对比,根据施工进度及时进行资源调整和时间优化,适应施工现场多变的情况。
(2)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信息化管理
包括质量检测标准、工程项目划分、工序检测(记录)管理、质量缺陷及事故的登记和处理,质量验收与评估等功能模块,帮助管理者在施工过程中严把质量关,创造优质工程。
(3)项目成本信息化管理
预算管理软件要嵌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并把预算软件的项目成本分析、计划成本、实际施工成本数据实时传送,通过这些数据有效传送,为项目管理领导和公司各级职能管理人员实时的了解项目的成本管理情况,为企业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发挥重要作用,通过项目成本的有效管理。增加施工企业的竞争实力。
2.3信息化管理推行的注意问题
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提高项目管理的水平还较低,存在着明显的局限与不足,应用范围较窄,主要集中在项目前期,如招投标、预算造价、施工组织设计,而在施工过程中的进度、质量、成本控制方面的应用较少,施工管理仍然主要靠管理人员的经验和处理能力,很不科学;目前软件公司开发的软件理想化没有考虑到不同企业的特殊性,不同开发商开发的软件互相独立,无法连通和协同,企业各专业的管理由于受软件的制约业务被软件分隔开来,无法形成合力,譬如预算软件和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不能兼容,没有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自动传递,效率较低;软件开发选题雷同,缺乏应用经验和统筹规划,开发资金不足,而且多属于低水平的重复开发。
3适应不断变化的企业发展变化需要,真正发挥信息化管理的效能
3.1加强信息化业务管理综合性人才的培养
现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都是由软件公司进行开发的,而这些公司对于建筑行业的一些背景并不是很熟悉,所以信息化管理系统对于建筑行业的适应性不是很好,操作性不够简洁,功能虽然很强大,但是需要用户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一些实际应用且比较机动的数据需要找到一个契合的模块才能很好地操作。因此,培养既熟悉施工企业管理又具备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发业务的综合性人才是当务之急。另外加强对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及现代管理体系理论知识的培训学习以达到管理体系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快速提高,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管理现代化、工作规范化的要求。
3.2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一体化
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总体水平,已经逐步提升为衡量我国建筑行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指标之一。提升我国建筑工程的总体管理水平,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基本原则,还要充分考虑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存在主要的问题,进而制定出合理、科学、有效的发展方针和路线,否则只能是循规蹈矩,难以有全面的突破和飞跃。建筑企业必须遵守国家、地方、行业的标准,而这些标准的内容很复杂,数据的计算量很大,同时,在建筑工程项目的进行过程中,进度、质安、人员、材料、机械、分包、合同、施工资料、财务、流程的信息化管理等也有大量内容都要考虑到,所以信息化管理系统在研发和使用过程中必须要集项目部一线人员、各级公司部门管理者、各级公司高层决策者于一体,通过托管日常业务工作,将企业庞大组织中的相关角色有机的集成为一个整体,按照企业自身的管理流程和规则有序协作,帮助施工企业对各项目进行全方位管理,形成一个全方位的一体化工作环境。
4结论
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体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到项目管理的许多方面,需要建筑工程使用和管理单位共同的正确的管理和使用,它要求我们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必须做好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活动的每个具体环节。这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来使信息技术融入到建筑工程管理中,以便能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多利润、保证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信息化管理体系有着非常强的整合能力,如何做好现代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管理工作,需要所有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BPR;业务流程再造;其他管理思想;比较;发展
一、 引言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年在《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中提出分工理论后,亨利·福特(Henry Fort)和阿尔弗雷德·斯隆(Alfred Sloan)先后将其应用于生产和管理活动中,分别产出了流水式生产线和管理职能部门。一直到20世纪,分工理论都主导着传统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方式。专业分工的结果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与产量,产生了规模经济性,在产品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时代收效甚大。
然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企业所处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顾客、竞争、变化等“3C”力量驱使企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激烈竞争时代,市场由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转向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传统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企业面临的新环境,要求企业在管理理论和方法上变革,使企业适应新的“买方市场”环境;加上信息技术(IT)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这些促使“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缩写为 BPR)”的产生。
二、 BPR思想概述
最早有关BPR的文献出现于1990年,是美国迈克尔·哈默(1990)的《再造:不是自动化,而是彻底铲除》和托马斯·达文波特(1990)的《新工业工程:再造与信息技术》这两篇文章。“再造”(Reengineering)一词就是哈默在他的这篇文章中最早提出的,而达文波特在他的文章中使用的则是“再设计”(Redesign)一词。
1993年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在其著作《再造公司:企业革命的宣言》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了经典的业务流程再造(BPR)定义:对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以便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衡量企业绩效的重要指标上取得显著性的进展。
该定义包含了四个关键词:根本的(Fundamental)、彻底的(Radical)、显著的(Dramatic)、流程(Process)。BPR思想有四个基本要素:(1)业务流程再造的对象——流程;(2)业务流程再造的相关对象——支持系统、组织等;(3)业务重组的目标——显著提高企业绩效;(4)业务流程再造的途径——彻底变革。Hammer(1993)提出BPR指标目标是周转期缩短70%、成本降低40%、顾客满意度和企业收益提高40%、市场份额增长25%。
BPR研究指出,BPR主要应从技术、社会等两方面进行再造。技术再造(或称“硬”再造)方面主要包括:IT系统、技术、流程、作业、标准、程序、系统、控制等;社会再造(或称“软”再造)方面主要包括:组织结构、管理(包括管理模式、管理者)、员工、企业价值观与企业文化、思想、政策、职业生涯发展、激励方式等。
BPR的实质是对企业的一种系统变革,其核心领域为业务流程,其根本目标就是要对被专业分工和官僚体制分割得支离破碎的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和再造。BPR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继承了工作丰富论对分工论的批判。因此,BPR的实质是对工业社会中劳动分工和管理分工的整合。
自1993年BPR提出后,BPR在欧美企业中迅速推广,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涌现出大批成功的范例。1994年早期,由CSC Index公司(战略管理咨询公司)对621家北美和欧洲大公司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是:北美497家的69%、欧洲124家的75%已经进行了一个或多个BPR项目,余下的公司一半也在考虑这样的项目。随后从90年代后期到世纪之交,亚太国家也开始了大量BPR实践。
然而,BPR失败的比例也很高。B·J·Bashein(1994)指出,约70%的BPR项目失败。而Holland and Kumar(1995)也指出,60%~80%的BPR(业务流程再造)以失败而告终。
三、 BPR与其他管理思想比较
BPR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其他许多管理思想,又是将其与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等进行的一次综合集成。本文综合有关研究,将BPR思想与十种其他管理思想进行了以下比较。
1. BPR与ERP。Marc J·Schniederjans和Gyu C·Kim(2003)认为,要成功实施ERP(企业资源计划)必须先实施BPR,BPR是ERP的前提和基础。
国内,桂良车、薛恒新(2004)等认为,BPR是ERP的基础和前提;同时,ERP是BPR成功实现的管理工具和技术手段,ERP是企业实施BPR的重要补充。BPR侧重管理思想,其关注企业业务流程的整体优化问题;而ERP侧重于管理技术,关注的是在合理的业务流程基础上实现对企业整体资源的管理、优化与利用问题。因此,只有在合理、优化的业务流程基础上实施ERP才能实现对整个供应链(实际上是对企业内部供应链)的有效管理。BPR强调以流程为导向的流程再造,涉及的具体事务,如组织结构的层次压缩、非增值环节的清除、冗余环节的删除、信息通道的疏通以及职能部门、员工的交流等都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
总之,多数研究文献认为,BPR是成功实施ERP的基础;ERP是成功实施BPR的管理工具,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共同提高企业的整体效能。
2. BPR与SCM。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译为“供应链管理”)重点解决的是企业间的协调和外部的资源整合,其目标是实现企业内外部整个供应链的管理。SCM是基于制造业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其主要内容有:供应商管理、采购管理、产品设计、生产计划、物料管理、物流管理、订货管理、存货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和顾客服务等功能。
BPR通常包含了SCM的内容。特别是制造业的BPR通常包括了其供应链流程再造及其供应链管理,企业间的供应链流程再造更是制造业BPR发展的方向之一。
总之,BPR是SCM的基础,BPR包含了SCM,SCM只是BPR的一部分。BPR是管理思想、理论,而SCM只是管理工具、技术手段。
3. BPR与TQM。有些文献指出BPR和TQM(全面质量管理)有些是重叠的(Peppard and Rowland,1995);但有些文献认为TQM技术对于在业绩方面取得突破性增长是不够的。Fazel和Salegna(1996)提出了一个整合再造与全面质量管理的模型,强调要关注组织战略目标和文化之间的联系。Lee(1997)认为再造与全面质量管理两者有共同点,在永无止境的质量改进理念下,两者的融合是有可能的。Valentine(1998)则认为再造与TQM有相似的地方,渐进式的流程改进更加适合于组织提高质量和绩效的目标。Hill(2000)通过调查发现,再造与全面质量管理是互补而不是互斥的。
BPR和TQM的主要区别有:(1)BPR追求激进式突破,从零开始重新设计流程,以使成本、质量等指标显著提高;而TQM注重对现有流程的不断改善,追求的是稳定、渐进式的持续改进。(2)TQM强调全员从下而上的提议、参与,员工是主要的执行者;而BPR倾向于自上而下的决策、推动,领导者主要的决策者、执行者。(3)TQM强调对流程中的细节关注,以实现对流程的不断改善;BPR则试图找出影响流程效果的关键要素,以创造出显著的绩效提升。(4)TQM可长期运用,BPR只能在适当的时刻进行。(5)实施TQM需要的成本低,不确定因素少;实施BPR需要的成本高,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大。
综合有关研究,多数文献认为,TQM是在现有流程基础上进行渐进式的改善,而BPR则是对现有流程的彻底重建。
4. BPR与工业工程。IET(Industrial Engineering Techniques——工业工程)关注的是个别任务效率的最优,而BPR则更加关注整个流程的优化、整个流程的效率。但是,工业工程中的一些方法如并行工程也BPR中使用的方法之一。Gray A·Maddux等强调并行工程(CE)在BPR中的应用。Cavaleri(1994)也强调了并行方法在BPR中的应用。
综合文献,工业工程的一些方法也是BPR中流程优化与效率提高的具体方法之一。BPR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工业工程中的一些思想。
5. BPR与标杆管理。标杆管理是以竞争力最强的企业或行业中的领先企业作为标杆,将本企业与这些标杆进行量化的评价和比较,分析差距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选取改进的最优策略。Paul Adam(1995)等对标杆管理(Benchmarking)在BPR中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同时,国外不少研究文献表明,标杆管理是一种持续不断反复进行的流程改造技术,可应用到BPR的实施中。
总之,大多文献认为,标杆管理是一种渐进式的流程改进技术,而BPR是激进式的流程再造,标杆管理可以成为BPR实施中的一种技术。
6.BPR与知识管理。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简称KM)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型管理模式。知识管理的重点是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存储和共享,并通过构建有效的途径和机制,运用集体的知识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知识管理两个最本质的驱动因素是:(1)改造企业文化;(2)融入业务流程再造。知识管理成功的首先取决于一种鼓励信息及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其次,知识管理必须与业务流程紧密结合,否则必定失败。将知识的创造、扩散同企业的业务流程结合起来,才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再利用,以提高整体业务水平和效率,节省大量开支,为企业创造巨大价值。
综合大多文献,知识管理须融入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中,BPR是企业知识管理与知识扩散、增值的前提与条件。
7. BPR与公司重构、企业重组。BPR、公司重构、企业重组等三者的内涵有少部分相同,但三者又有重大差异,其主要有五点:(1)对象不同。公司重构的对象是企业的组织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公司重构也叫企业重构,主要包括业务重构、组织重构、财务重构等三部分内容(毛蕴诗,2000)。企业重组的对象是企业现有各种资源,多为资产重组,债务重组、人员重组等。BPR的对象是企业的流程。(2)范围不同。公司重构的范围通常包含组织结构,企业重组的范围一般不涉及组织结构。BPR则通过资源的重新组合、组织结构的重新建立和企业文化的改造来实现,BPR的范围比前两者大得多,涵盖了重构、重组的部分内容。(3)速度不同。一般说来,公司重构较为和缓,企业重组较为快速而剧烈,最为突进的BPR。(4)观察视角不同。公司重构和企业重组都是站在企业内部观察企业的问题,立足现实。而BPR着眼于未来,站在企业外部审视企业现有流程的问题。(5)目的不同。公司重构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进行企业内部提升灵活性、能力的渐进式变化;企业重组的主要目的是企业内部资源的重新组合,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利用。而BPR的根本目的是打破传统的分工理论,实现企业形态由以职能为中心向以流程为中心的管理转变,这是公司重构与企业重组都不能实现的。
8. BPR与BPI。综合有关文献,BPR与BPI(Business Process Improvement,简称BPI,即:业务流程改进)共有特性有:(1)强调客户满意;(2)对企业的价值观进行改造;(3)在组织中降低决策的层级;(4)高层管理人员的参与;(5)使用业绩改进的度量手段;(6)关注业务流程;(7)强调团队合作。
BPR与BPI的显著差别是:(1)BPR关注大幅度的、根本性的、全面的业务流程;(2)BPR不可能从组织的底层或中层开始,它须由组织的高层管理者推动。
可以看出,BPR是断续性的,而BPI可以是连续性的。BPI可作为BPR后企业流程持续改进、改善的方法,BPI可看作BPR的后续工作。
9. BPR与价值工程。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简称VE)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是指“通过各相关领域的协作,对所研究对象的功能与费用进行系统分析,不断创新,旨在提高研究对象价值的思想方法和管理技术”(GB8223—87)。“功能”指客户的一切需求,“费用”指满足客户需求过程中付出的任何成本。
BPR与价值工程的相同点:(1)将提高顾客满意度作为最终目标;(2)强调打破系统的原有结构,对系统进行彻底地变革、创新;(3)要求摆脱现行系统,从零开始,建立新系统,实现系统效率(或价值)的突变;(4)使用项目团队或小组的工作方式;(5)主张以人为本,发挥团体协作精神;(6)要求建立集约的信息系统,以确保变革、创新取得显著的成果。
BPR与价值工程的不同点:(1)BPR侧重于管理方式的变革,价值工程侧重于系统价值的提升。(2)BPR通常由企业领导层自上而下地推动,价值工程则通常是由基层员工自下而上地进行。(3)BPR一旦成功,会产生巨大的效益;反之,损失也大。价值工程通常是结合工作岗位面对的各类系统进行创新,成功或失败所带来的收益或损失小于再造。(4)再造通常耗费巨大,只能以较低的频率进行。价值工程通常耗费相对较小,可作为企业的一项经常性活动。
综合以上分析,BPR与价值工程由很多相同点,也有不少差异。价值工程可以作为BPR的分工手段与工具。价值工程与BPR具有一定的集成基础。
四、 BPR思想发展探析
从20世纪90年代初,哈默提出BPR概念以来,经过管理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广泛研究和大胆尝试,在继承和发展其他管理思想的基础上,BPR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而且还会随着BPR实践的进展而不断发展。BPR思想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其发展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1)从部门内单一BPR到部门内多个BPR。BPR思想提出后,企业最初的实践多在一个部门内对某单一的业务流程进行再造。随着部门内单一流程再造实践的成功,逐步扩展到部门内多个流程的再造。
(2)从部门内BPR到部门间BPR。部门间BPR既有一般部门间的BPR,更多的是职能间BPR。职能间BPR,通常是跨越职能分界线,通过再造活动、序列、控制和资源,在流程绩效的主要指标,如时间、成本和质量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改进。
(3)从业务流程再造到组织结构再造。以客户为中心,以创造客户价值为目标的业务流程再造必然要求企业进行组织结构的再造,流程决定组织结构;而不再是旧管理模式下的组织结构决定流程。
职能型的组织结构阻碍了信息在企业内部的顺畅流转,组织结构再造是BPR后的必然。信息时代,信息的快速传递要求组织结构向扁平化发展,以减少管理层次,提高消息上传下达和横向传递速度和准确度,将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减少到最小,这也为组织结构再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4)从业务流程再造到组织思想再造。企业的业务流程再造后,由于流程需要人的执行。因此,企业的价值观、人的思想不仅关系到业务流程再造能否实施到位,而且还关系到流程执行的效果、执行力等问题。因此,组织思想再造是业务流程再造成功的基础和保障。
(5)从业务流程再造到管理流程再造。企业的管理流程是支撑和服务业务流程的,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企业绩效考核、内部控制等流程。管理流程是否高效,直接影响到再造后的业务流程是否能为企业和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减少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因此,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时也需要进行管理流程再造。将法约尔提出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五大管理活动尽量简化,通过IT系统缩短管理链条,提高效率;科学决策,减少计划和决策的失误;变事后控制为事前控制等。
(6)从企业流程再造到企业文化再造。企业流程再造(包括业务流程再造和管理流程再造)后,企业所具有的价值系统,即企业文化也要进行重塑和转型。流程与企业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企业价值观和理论会影响流程结构的质与量。企业再造只有实现了流程再造、管理再造以及企业文化再造,才能产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企业文化再造正被视为评价BPR绩效的重要标志之一。
(7)从企业内流程再造到企业间流程再造。2002年,在企业内BPR的基础上,詹姆斯·钱皮提出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重新规划跨越组织界限的业务流程,将企业之间的商业行为以及企业与客户有机地连接在一起的思想。钱皮认为,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连接性将成为企业再造的核心,竞争压力、企业内部的低效率以及破除存留在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冗余的工作联系,是企业再造的主要动力。
当前,企业间的流程再造实践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间的供应链流程再造;其次是制造业间的销售及渠道流程再造。
服务业间的流程复杂性和重要性远不如制造业,因此服务业间的流程再造的实践至今还比较少。
五、 BPR展望
自1993年BPR概念和思想正式提出后,20世纪90年代美国、欧洲及亚太等国家轰轰烈烈地进行了BPR实践,由于BPR高达约70%的失败率,到20世纪90年代末BPR实践暂时陷入了低谷。
BPR与学习型组织并称为21世纪的两大管理潮流之一。进入21世纪,BPR思想在不断吸收其他管理思想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而且还将继续发展、更加成熟;同时,通信与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及其应用的迅猛发展为BPR的成功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21世纪,越来越多的企业特别是服务型企业加入到成熟、理智的BPR实践中,BPR成功案例层出不穷。随着BPR不断成功实践,BPR将成为21世纪广大企业创建或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有效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
参考文献
1.Michael Hammer.Reengineering work:don’t automate,obliterate.Harvard Business Review,July—August,1990,(8):104-112.
2.Marc J.Schniederjans and Gyu C.Kim.Implementing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systems with total quality control and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nering Survey resul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2003,23(3/4):418-429.
3.Michael Hammer and James Champy.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A Manifesto for Business Revolution.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1993.
4.(美)迈克尔·哈默,史蒂文斯·坦顿著. 梅俊杰,杨勇艇,张旦伝译.改革革命:确保改革成功的指导原则.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 上一篇:财务方面的建议
- 下一篇:人防工程治安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