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观后感范文
时间:2023-03-28 02:46: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博物馆观后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参观了国家博物馆。国家博物馆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这次我们参观的展览是“古代中国”。
我从小就喜欢历史,这次参观是我期待已久的。在参观前我从网上查了很多资料,“古代中国”这个展览是以王朝为线索的,从远古时代到近代文明,完整记录了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博物馆里参观的人很多,“古代中国”这个展览整整分为八个部分,我看到了石器时代的北京人头骨化石和古朴的图腾,商周时期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陶器,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和战国七雄,秦汉时期的强盛和文明,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动乱后,中华文明迎来了隋唐的鼎盛繁华,无不让我作为中国人感到骄傲。其后的宋元明清,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慢慢落伍了,这个展览好像是一幅历史长卷,记载着华夏文明从诞生发展到繁荣衰落,对比博物馆楼上的“复兴之路”的展览,正体现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
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化和科技,到我们这一代人,正承担着民族复兴的伟大责任。我希望经过我们的努力奋斗,中华民族会重新崛起于世界的东方。
篇2
参观博物馆的学生观后感
一大早就听到教室里传来阵阵的谈笑声,我们要去校外教学了。
上车后,领队“小鬼”哥哥带着我们叽哩呱啦做游戏,逗得我们哈哈大笑,一下子就抵达科博馆了! 我们首先参观“人类文化厅”,接受古文明的洗礼,惊叹古人所拥有的生活智慧;紧接着来到“生命科学厅”,里面介绍大自然的奥妙,以及野兽间弱肉强食的关系。在参观的过程中,大家屏气凝神听着解说员的介绍,从大家的眼神中,我体会到“求知若渴”原来是什么样子。
接着参观立体剧场“冰原历险记”。当我们戴上酷炫立体眼镜,在座位坐稳之后,就进入了一趟奇幻之旅。整个观赏的过程中,尖叫声、惊呼声连连;逐渐迫近眼前 的巨大蟒蛇,宛如就要撞上来;在冰原上像坐在飞速前进的车辆中,我感受到胃因路面的颠簸而翻滚,心脏急速跳动,在冰原危机四伏,实在是太刺激了!最后,老 师带我们去逛东北热带雨林、美国索诺兰沙漠、东非稀树草原……感觉像环绕了地球一周,虽然逛得脚好疼,心里却感到很满足。
旅程接近尾声,隔着汽车透明的玻璃窗,美丽的水钟似乎依依不舍向我们道别。
我们挥别了科博馆,结束了这趟难忘的校外教学活动。
参观博物馆的学生观后感
参观湖南省博物馆是暑假活动计划好的。所以,那天一早我和妈妈还有外婆便迫不及待地前往。
原以为博物馆不会有太多的人,可从容参观。谁曾想,参观者络绎不绝,长长的队伍排出去好远,来观看博物馆《凤舞九天》的楚文化展的人可真多啊!
首先我们直接来到了三楼,看到楚文化的展品可多了,那里有称为天下第一剑的“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刻制优美的“彩绘凤鸟纹木雕漆座屏”,以及“曾侯乙铜冰鉴”,还有贵重的双耳金杯,可爱的彩绘猪形漆盒······。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称为天下第一剑的“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它虽然经过了千年,但还是没生一点锈,看上去还非常锋利,讲解员阿姨告诉我们这把剑是由青铜制成的,并且剑上还镶了宝石呢。
还有一件让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文物是“曾侯乙铜冰鉴”,它的用处可大了,它夏天放冰块作冰箱用,冬天是放木炭作烤箱用的,真是神奇,我觉得古人真了不起。。
通过这次参观,让我觉得我们人类是非常聪明的,你看我们现在的科技这么发达了,不都是我们自己人类创造出来的吗?在这么好的环境下我们就应该努力学习,把我们的将来创造得更加美好。
参观博物馆的学生观后感
终于考完试了,妈妈带我去博物馆参观。
一进门,就可以看到两个特大号的坛子,妈妈告诉我那个叫“鼎”。左边的是“铁人魂”,右边的是“大庆赋”。
每个鼎能有一层楼高,它们代表着大庆精神。鼎真高呀,看来大庆精神真的很伟大!
楼上,是大庆地貌,有湿地、草原和森林。第一个地方是草原,他的代表动物是狼。第二个地方是森林,它的代表动物是东北虎。最后我们来到了湿地。大庆不仅有中国最有名最大的湿地,大庆的'龙凤湿地还是世界最有名最大的,它的代表动物是丹顶鹤。我还和丹顶鹤合影了呢。
来到恐龙区,我害怕极了,但看看恐龙前面有意思的蝴蝶,我勉强往前走,一进来才发现没有想象的可怕。终于过去了“大块头区”,来到蝴蝶区。这里的蝴蝶标本太多了,我都看不过来,更好玩的是激光仿真蝴蝶:在一个玻璃罩里,居然有两三只蝴蝶在里面翩翩起舞,还不会逃跑,好奇得我把脸贴在玻璃上看。我发现下面有两个电视一样的东西,里面有几只蝴蝶和上面的一模一样,太高科技了,太神奇了!我猜里面的蝴蝶是激光做的,就叫它们激光仿真蝴蝶。
篇3
中国烟草博物馆位于上海卷烟厂南面的长阳路728号建筑,(其实我知道烟草博物馆在什么地方的。)建筑面积9600余平方米,两三层楼,也不是很大。
上海烟草博物馆馆内共设7个固定展馆核烟草历程馆,反映了中国烟草自明朝万历年间栽种至今数百年的发展历史。
其中的烟草农业馆展示了中国烟草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烟草工业馆反映了字卷烟进入中国后的烟草工业发展过程。烟草经贸馆反映了中国烟草销售、贸易核国际合作的历史及现状。烟草管理馆展示了中国烟草管理体制和烟草税制的演变及现行烟草专卖管理。
吸烟控烟馆以吸烟与控烟的发展历史为主线,展示中国控烟的法律、法规核中国烟草行业的降焦减害工作。
烟草文化馆展示了伟人、名人与烟草,古今烟俗,卷烟烟标,卷烟广告画,卷烟画片,烟具(含火具、火花),国外烟标及烟草文化出版物等。
篇4
怀着沉重的心情参观完地震遗址,亲眼目睹了灾后重建的美丽映秀,我想大地震不仅给人类带来灾难,同时也在警示人类应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爱护环境珍惜生命,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
汶川地震遗址观后感(二)
罗玉娇
一开始说去汶川,我是拒绝的。舟车劳顿对于我这样晕车的人来说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但在大伙的鼓动下,我还是来到了5.12地震震中——汶川县映秀镇。
那场地震的场景及那些抗震救灾故事,虽说当年通过电视有所了解。但当走进汶川震中纪念馆时,还是被身旁的文字、图片、模型及震后遗留的物品深深的震撼了。那些书包、那些玩具都安静的躺在展馆里,每一件物品的背后都有一个主人、一个故事,这一点一滴都在冲击着我们的泪腺。
但在悲伤过后,那种在大灾大难面前人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抗震救灾精神更是另我感动,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馆中陈列在墙上的"鸡毛信"了。鸡毛信似乎离我们很远,但在那交通、通讯、电力全部中断、有着成千上万等待救援的人们的危机时刻,由官兵从震区徒步传递灾情的方式仍然是能够发挥作用的。那几十封"鸡毛信"没有任何的繁文缛节,都是用最简单明了的文字反应伤亡人数、灾情及所需物品等。字迹潦草,说明时间紧急仓促;纸张褶皱,说明路程遥远。这一封封鸡毛信背后,关系着的无数的灾后人民及关心他们的人。在时期发挥了巨大功用的鸡毛信,在70余年后的今天仍然能够发挥作用。这种物理传递信息的方式在任何时候看来都能发挥作用。
这一趟旅途给了我深刻的心灵洗礼,让我更懂珍惜、更懂感恩。
汶川地震遗址观后感(三)
到达汶川地震博物馆的时候,才9点多,我们经过映秀新县城,看着当地人脸上都洋溢着舒心的微笑。房子修得都很漂亮,环境优美,游客也很多。到处都洋溢着幸福和快乐的气息。当时只觉得心里一松,汶川的人们已经从那些伤痛中走出来了,真好!
博物馆里那么多的场景都让人望之动容,有志愿者、军人、医生……抛下的满腔热血和爱。每一件当时的留下的物件都让我心酸又心疼。在博物馆里还放着当时的新闻,当时的音乐,以及作家诗人写的诗歌,每一句都是那么让人心酸,却又那么感动。这就是爱的力量吧!
博物馆展览的都是汶川如何在大家众志成城下,重建家园。今天的汶川那么漂亮是离不开党和国家,以及世界上爱心人士的帮助,所以你可以在汶川的任何角落看到感恩的标语。这是汶川人民最朴质的一种感谢吧!走出博物馆,恍惚穿越了一次时空回到了08年,再看看外面的蓝天觉得格外美好。
到了汶川映秀就必须去看看地震遗址,就如同到了北京要去长城一般不容置疑。也许是我之前在博物馆时情绪已经崩溃过,在到了步行十几分钟远的地震遗址-----汶川漩口中学地震遗址。时空已经在这里凝结,永远呈现那地震时发生的景象,让人们缅怀,祭奠逝去的生命。有如废墟旁那黄色的小,年复一年,默默地表示着哀思。
篇5
最新《圆明园》观后感范文
今天我看了《圆明园》这部电影,看完后我感到无比的惋惜和愤怒。
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在众多园林中鹤立鸡群,汇集了天下的风景名胜,将中西建筑风格融为一体,还集中了华夏民族五千年来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存在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可是,这样一座有着一百五十多年历史的皇家园林,却在英法联军的一把火被烧成一片废墟。当我看到“那些侵略者见到园中的'奇珍异宝都惊呆了,疯狂地将贵重物品据为己有”的片段时,我的肺都快气炸了,我们这个拥有黄河、长江和万里长城的民族,这个拥有亿万铮铮铁骨儿女的民族,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灰烬……
看完影片,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小小心灵受到无比的震撼,为了中国的繁荣富强,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学好本领,努力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最新《圆明园》观后感范文
前几天,我们看了《圆明园》这部电影。我深深地被这悲惨的历史而震撼。当我读到英法联军在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中,任意破坏、销毁时,我心中万分憎恨;当在课外书上读到时,我又为身为中国人的万般懦弱而悲愤:当英法联军侵入时,士兵们竟各个跪在城门前,打开大门让他们进去,龚自珍的儿子龚橙还给英法联军带路而感到无比的羞耻。看到这里,我又是憎恨,又是愤怒,但我却无能为力,只能是万分惋惜。
时光的列车穿梭在1860年前,那时的圆明园是一颗耀眼的珍珠,镶嵌在古老的神州大地上。漫步圆明园内:这里有金碧辉煌的宫殿,红墙黄瓦又庄严又美丽。这里有各类历史文物,如:十二生肖铜像,青铜礼器,名人书画……这里还有仿照各地名胜的景观,如:海宁的安莱园,苏州的狮子林等。流连其间,仿佛让人置身在童话般的幻想境界中。
可这美好的一切以不复存在。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愿走进那个时代,当一名将军,领兵打仗,在战场上我决不临阵脱逃,我要和英法联军誓死拼搏。是可憎的英法联军,毁掉了圆明园辉煌的历史。为了圆明园的存在,我决不懦弱,一定和敌人决一死战。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也要与他们同归于尽。
但是,历史终归是历史,时间也不会倒流。我希望人人为祖国尽一份力,让圆明园的毁灭历史成为我们这代人的警钟,“只有民强,才有国富。”
“落后才会挨打”的历史,时刻提醒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行动来换取祖国的锦绣的未来,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如果人人献出一份力,祖国的未来将一片光明。
最新《圆明园》观后感范文
暑假期间,我看了记录历史的影片―《》让我深有感触。
在影片中,我知道圆明园是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有数不尽的金珠玉器,名贵的古玩书画,优美的建筑,这一切的一切都没了,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片废墟,零零星星的残砖断瓦,这都源于1860年6月……
公元1860年6月,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如同饿狼一般疯狂的扑向金银财宝。此时的他们在别人的领土上烧杀抢掠,无所不能,却又显得那么肆无忌惮。口袋里全都装满了,还要用窗帘包裹着瓷器,玉器。实在不行就用棍子棒子砸了,或者一把火烧了,一连几天,圆明园到处浓烟滚滚,遮天蔽日,从此世界上最华丽最壮美的圆明园消失了。
为什么?为什么?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清朝人民的软弱?这一切的起因都是封闭祖国的大门。
篇6
关键词: 包头博物馆新馆; 陈列内容; 陈列形式
中图分类号: G2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6-0171-01
一、新馆陈列内容选择
选择什么样的陈列内容,是博物馆重建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博物馆今后陈列内容的发展方向和运作模式。笔者认为,根据包头博物馆的实际情况,在新馆的陈列内容选择上,应遵循三条原则,即可行性、可观性和独特性。可行性是指可操作性,即选择陈列内容根据包头的实际情况而定,新馆所展示的内容必须以本馆的藏品为基础,或是立足于本地区的文物资源,并依靠政府政策的支持,采取征集或有偿调拨等手段能够使文物到位的;可观性是指陈列内容应具有观赏价值,能够满足广大观众学习、研究和欣赏的需求,让观众在观赏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并在参观后感到“物有所值”;独特性是指陈列内容必须有自己的个性化风格,博物馆只有创立自己的陈列品牌,观众才会感到有新意,才会喜欢,这更符合现代博物馆的发展趋势。
根据上述三原则,新馆在陈列内容上应继续贯彻“突出特色、突出精品”的指导思想,努力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科学性与观赏性、教育性与趣味性的完美结合。具体建议如下:
1. 新馆对原有的特色陈列应继续保留,并不断充实、丰富更多的内容。如《石破天惊――内蒙古古代岩画陈列》、《藏传佛教唐卡艺术陈列》等,只是对部分画面不清的或内容重复的作品进行调整,进而突出精品,突显整体陈列的观赏性。
2. 对《包头历史文物陈列》内容作重大补充,增加包头历史文物近现代部分(或另设展厅展示)。近代文物陈列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内容,包头的历史不仅要反映古代的文明史,而且也应该向人们展示包头的近现展史,特别是突出包头是怎样由一个水陆码头性的皮毛集散地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工业城市这一主题。展品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俗等多方面与包头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内容。是包头城市由小到大的真实写照。这类内容别说外地人不了解,就是众多的本地人也知之甚少。广大观众特别希望能够通过展览,了解包头的过去和现在,并通过展览展望未来。因此,该项展览必能与观众产生共鸣,成为陈列中的一大亮点。让观众在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中了解和赞赏包头的发展成就,从而达到“知我包头、爱我包头、建我包头”之目的。
3. 增设“蒙古民族文物陈列”。该陈列极富民族特色。据了解,截止目前,全国还没有一家博物馆全面系统地开展该项专题陈列。该陈列的展品涉及到蒙古民族的生产工具、生活有具、服饰、文化艺术品、民俗文物、宗教用具等内容。通过参观,人们可以系统地了解蒙古民族的源远历史和多姿多彩的生活,具有相当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4. 增加《内蒙古中西部汉代艺术陈列》,理由有三:其一,包头及周边地区出土的汉代文物非常多,藏品非常丰富,并有一定数量的艺术精品,为该陈列奠定了展品基础。其二,该陈列容易争取到上级部门及周边地区的政策支持,必要时可采取与周边博物馆进行文物交换、有偿调拨或借调等方式筹措文物,以满足陈列需要。其三,该陈列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观赏价值。从文物角度讲,汉代文物体现了民族融合之特征,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其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都相当高。因此,该陈列定能受到观众的欢迎。
二、新馆陈列形式的改进
博物馆要想吸引观众,并得到观众的认同,不仅要靠丰富而精致的陈列内容,而更应该有与之相协调的完善的陈列形式,同时还应兼顾观众的参观效果,让观众能在有效的参观时间内看懂展览内容。以往的经验很值得我们思考,有许多我们认为是很好的陈列却引不起观众的参观兴趣。这其中除了我们对外宣传不够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我们的陈列形式简单陈旧,陈列中只强调了学术性和专业性,而忽略了观赏性和趣味性,陈列缺少活力与感染力。很多观众参观后不明白展品的真正内涵,甚至读不懂说明牌上生僻的文字。因此,上述不足需要我们在陈列设计及布展中加以改进,并尽可能地运用多种陈列手段帮助观众理解展品内涵,以适应现代观众的欣赏习惯和快节奏要求。具体措施包括:
1. 改进展品说明词,增大说明词的容量。在说明词的编写上尽量避免简单笼统,应根据展品特征,从不同角度诠释展品的文化内涵和文物价值。多用生动形象的故事性语言,少用深奥难懂的专业术语,以举一反三和深入浅出的形式,帮助观众理解展品内容,从而提高观众的参观兴趣。
2. 在陈列展示中注重运用“造景”手段,适当制作生动形象的图解、图标或历史场景复原,增加陈列的生动性和可观性。如上海博物馆在近代史陈列中就复原了一大批上海滩的原貌旧观,包括上海老市区狭窄的街道,毗连的店铺、工商局、洋行、戏院、诊所等旧时建筑,这些都成为21世纪的现代人透视老上海的最好场景。包头博物馆新馆在陈列中也应借鉴“上海”模式,适当复原部分场景,如《包头历史文物陈列》制作大青山南麓新石器时期遗址景观模型。汉代麻池古城局部历史场景复原,古代岩画生成环境再现等。让观众更加形象直观的了解古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场景。
3. 在陈列中注重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开阔观众的眼界,启迪观众的想象。把诸多抽象、深奥和枯燥的理论转化成生动形象的描绘,使生冷静态的展品变成有声有色的“活物”。如陕西秦兵马俑博物馆制作了一部有关兵马俑的电影,片中讲述了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大兴土木为自己建造陵墓,其中重点介绍了兵马俑的制作、发现及发掘过程。经过影片绘声绘色的描述,让观众立刻明白了制作兵马俑的真正内涵,如果看完电影再去参观展览,让人顿感兴致勃勃,收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三、新馆的对外服务意识
博物馆是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精神,对人民大众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场所。具有收藏、研究和展示三大功能。其中,让观众在参观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是博物馆展示功能的具体体现。评价现代博物馆的标准,不仅要看它的陈列水平和研究水平,而且还应该重视它的对外服务水平和观众效应,就这一问题笔者谈两点看法:
1.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观众至上”的服务理念。博物馆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应以全力满足广大观众求知、观赏、休闲、娱乐为最终目标。在对外服务方面,应该主动热情,全心全意的为观众着想,改变过去的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模式单一、以及“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思路,变被动的“等”观众参观为主动的“请”观众参观。不断派人深入机关、院校、部队、社区和企事业单位进行讲座,宣传博物馆知识、介绍展览内容,以提高人们参观博物馆的兴趣,为博物馆培养潜在的观众,扎扎实实的做好服务观众的基础工作。
篇7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来到北京,最让他们感触的事情有两件:
除了意料之中的看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之大,另一件就是学会了像中国人那样加班——
他们“不得不”跟中国团队一起,用将近两周的时间完成这个大展的布展。这个国家的速度让他们惊叹。
在国博的二楼,从一座仿造大都会博物馆新古典主义的大门模型进入到展场内,便可以看到这些来自该博物馆的100多件珍贵的藏品,它们集结在“自然”这个大主题下,让我们在这个春日迟迟的春天和污染严重的城市,更加加深了对绿色的渴望。
对“自然”的命名
“中国以前从来没有举办过这种规模、这种主题的展览,展品完全来自大都会博物馆。”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康柏堂显得非常自信。展览的策划人和组织人彼得·巴尼特先生也是大都会博物馆的中世纪艺术策展人,起初也考虑过其他的展览主题,但纵观千年的艺术发展史,最终他觉得“自然”是一个非常普遍的主题,虽很宽泛,也正因此,可以让他在所有的藏品中挑选,“把这些作品放在一起,能让那些即使去纽约参观大都会博物馆的观众都无法看到的东西。”于是在他们精心挑选下,不论是古巴比伦文明,还是美国现代文化,包括雕塑、油画、挂毯、漆器、丝绸、青铜器等各种形态,在展览中都有所涉及。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是一次近距离接触诸多名家原作的绝好机会,最受人瞩目的无疑是名家的作品。
如伦勃朗1654年的代表作《芙罗拉》,他以其深爱的逝去的妻子撒丝基亚为原型,描绘了主管春天、花卉和爱情的女神形象。高更的作品《沐浴中的塔希提妇女》和雷诺阿的油画《海滩上的人》创作于同一年,却反映了不同的地域与社会背景下女性迥异的生活状态。最令人瞩目的也许要数凡·高1889年画的《柏树》,这幅作品描绘了普罗旺斯的一棵柏树,画面色彩浓烈,充斥着驿动不安的激情,在凡·高看来,这种树“线条和比例与埃及的方尖碑一样优美动人……它就像明媚风景中的一个黑点,但又是最有趣味的黑色符号,同时也最难精确描绘。”
大都会博物馆馆长康柏堂本人最喜欢的展品是一个狮形头盔,它是现存最早的几件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制造的仿古头盔。头盔的外层是精美的铜铸外壳,外壳表面巧妙地雕刻出狮头,然后火法镀金为其镀上一层金色,外形流畅。头盔的原型为古希腊神话中的尼米亚猛狮的狮头。
展览中的许多展品都是价值连城,对于普通观众最关心的借展、运输、保险等等每一个都需要巨大资金支持的环节,对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而言,显然政府的支持和强大的国家背景使得这些都不怎么成为问题。
有意思的是,这个展览是在日本结束之后移师至北京,到了本地,名字也由直白的“大地·天空·海洋”变成了“道法自然”。国博的工作团队更希望到了中国之后,展览能够体现出“中国味道”。
“‘道法自然’语出老子的《道德经》,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面反映的是一种东方传统的自然观。在东西方文化传统中,人们都从自然中汲取力量,完善自我,而在现代文明的发展中,人们越来越注重与自然的和谐。从本质上来讲,两者具有相通的内涵。”国家博物馆陈履生副馆长这样解释。而经过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专门研究汉学的专家的解释,对方也理解并喜欢上了这简单的四个字背后深层的涵义。
“老”展馆,年轻活力
这个盛大的展览是国博举办的一系列国际展览中最新的一个。事实上,两年前,在国家博物馆新馆改建完成之初,这个展览就在筹备当中了。当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来到“新国博”考察场地和环境,双方签订了一系列的合作协议。用国博陈履生副馆长的话说,“这是一个国家博物馆在新形势下的积极姿态。”
国博的前身是历史博物馆和革命博物馆,新馆改建之后,从硬件的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来说,已经是世界是第一大馆了。“但是衡量一个博物馆的水平,除了硬件,还要看它的软件,展览水平、藏品管理水平,和学术研究的深度等很多方面,因此国博在新的形势下,积极地和世界著名博物馆、美术馆展开合作和交流。”国博展览策划与管理中心的田达治先生说,也正因为此,在该馆整修开放之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已经和几个著名博物馆合作举办了几场展览,包括乌菲兹美术馆、大英博物馆和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比如“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就汇集了达·芬奇、拉斐尔、波提切利、保罗·乌切洛等人的精作,不仅规格很高,还让中国观众感受到了来自经典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潜移默化地,国博已经渐渐摆脱了像“鸟巢”、“鸟蛋”这样的旅游式地标的处境。
“和国家博物馆一样,这里的工作人员很年轻,”国博副馆长陈履生说,“所以我们很开放,很乐意学习知名博物馆的各种经验。”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建于18世纪70年代,这个时期正好是美国博物馆蓬勃发展的时代,大都会博物馆最初是由几个商人、医生、律师把自己的藏品捐出来,完全是一个私人性质的博物馆,慢慢地转变为基金会运作模式,变成世界上收藏最丰富的博物馆。“它的关注层面之多,不仅关注欧洲传统艺术,还有亚洲艺术,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博物馆,‘博’字在前头,首先要有包容的心。”陈履生副馆长说。“国博的新定位是‘历史与艺术并重’,但其实大都会博物馆很早就是这样做的了,它注重一件文物、一件艺术品在历史中的跨度定位,同时注重它在同类中的艺术性,这样它所选择的藏品是非常精当的,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时代,了解到一种价值观,或者生活方式。”
在近十年里,中国的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爆发,但是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19世纪时的快速发展不同,中国博物馆显然没有像当时那么多的机会再征集到世界闻名的藏品了。在大都会博物馆馆长康柏堂看来,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要想成为一流的博物馆,有四个标准是非常核心的:一是建筑,二是藏品,三是观众,四是策展人和学术研究人员。“要具备一批这样的专业人员、专业的策展人才能建立和策划非常有学术意义,并且高度被大众接受的精彩展览,这样才能真正提升一个博物馆的世界地位。”
承担着国博策展和规划方面工作的田先生,就在两馆的合作中切身感受到了一流博物馆的管理经验。
“大都会博物馆在藏品管理方面有一个非常完美的技术和编码系统,藏品的关键字索引系统、藏品的数据化、信息技术,我对这一套系统特别感兴趣。我们国博现在藏品有130万件,当数量到了一个量级的时候,就必须借助先进的辅助手段来管理,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很好地了解自己的藏品,做出有亮点、有创意的精彩展览。”
新媒介,新手段
“我就这么一扫二维码,每件作品的背景介绍就都出来了,文字写得很详细很优美,不用等讲解员来,自己慢慢地用手机看介绍就好了……”经常来国家博物馆看展览的中央美术学院一位学生觉得这样看展的新方式很值得推广,这为她节省了很多时间,不用在看完展览之后再回到网上搜索关于艺术家、作品的背景资料了。当然,发现在国博里使用了很当下的新手段,她也略感意外。
此次“道法自然”的展览,国博方面的策展团队为每一件展品都定制了独一无二的“二维码”导览。观众只需使用智能手机的扫描软件,或者按照现场说明免费下载安装二维码识别软件,在观看展览时用手机扫描标注在展签上的二维码图标,就可以在现场接到收所有作品的清晰图片和作品、作者以及创作背景等详细信息。
这些信息都是由大都会博物馆的资深策展人所撰写,通过这些信息,观众可以获得这件展品在艺术史中的地位和背景,同时,扫描之后获取的作品清晰小图及相关信息,也能方便地整理和收藏,还可以在微博、微信上把作品和观感一键分享给自己的好友,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带给观众们贴心的体验。在豆瓣社区,就有热心的网友看展归来后,耐心地将手机扫出的二维码资料详尽地整理成图文并茂的资料,分享给尚未来得及去看展的艺术爱好者们。
与传统的参观体验相比较,二维码技术的引入正成为吸引年轻人的“杀手锏”。他们使用智能手机,用二维码技术分享展品信息,大大提升了参观者的参与度。根据国博二维码技术供应商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3月中旬,这个展览平均每件展品的扫描次数就超过了1万多次。这些数据的统计也能够帮助国博更好地了解参观者的喜好,例如,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最受参观者关注的作品是凡·高的 《柏树》,扫描次数为7000人次,其次是凡·高的《人生第一步》和伦勃朗的《芙罗拉》。这些详细的数据,为今后国博的策展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国博的技术部门目前还在加紧制作“道法自然”这个展览的三维展示系统,到5月展览结束之后,人们还可以在国博的官方网站上看到如同身临其境的立体视频。作为毋庸质疑的国内博物馆界最好的平台,已经有很多优秀的技术方愿意跟国博合作。“一方面做展览的人要理解技术,一方面做技术的人也要理解内容的运用,这是个双向的理解过程。”国博技术部门的负责人对记者说。展场的空间总是有限的,但是通过多媒介的技术手段,未来有很多方式可以让展览的外沿扩大。
看经典作品
学会做个内行人
勤跑腿
如果在看展览时你想从中有所收获,那么对每一个作品欣赏个一两遍是很难得出什么深入的感悟的,所以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多去逛逛,多看几遍,在不同的时间、心情下看同一个作品会得出不同的看法。
提前做功课
但大多数情况下看展览的时间是很紧的,没有太多的时间允许你多遍欣赏,所以有很多信息在去看展览前就要做好处理。比如说,了解这次展览展出了哪些作品,这些作品创作的年代,这个年代中发生了什么,出现了什么流派,对作品产生了什么影响,艺术家本身有什么样的经历,在这个作品中想表现什么样的情感,或者是进行了什么样的尝试,到目前为止评论家对这个作品有什么考究,得出了什么结论等等。
写提要
写一份欣赏时要注意的提要,在欣赏某一作品时应该多加关注的点在什么地方。仔细推敲是不是真的如之前评论家考证的那样。
整理观后感
篇8
林雅杰:由于2004年“广东历代书法展览”的成功举办,2007年广东“两会”期间,文化界委员集体联名提议,由省政协牵头举办“广东历代绘画展览”,与之前举办的“广东历代书法展览”一起成为广东文化建设工程的“双璧”。广东省政协常委会因此决定将展览纳入工作计划,并于当年7月成立组委会开展筹备工作。这次的展览,我们的理念和出发点与书法展一样,动因都是一个――弘扬岭南文化。广东历来给人印象是“文化沙漠”,“历代书法展”的举办,恰恰做了一次极好的正名。
这次的展览与“书法展”一样,我们先组织一批年轻的专家学者,做好学术上的准备,了解各地博物馆的馆藏状况,再到各地选择博物馆,通过馆藏的目录挑选作品,由我们的专家来鉴定筛选。我们想通过这样的展览来弘扬岭南文化,宣传岭南文化,通过历代书画的艺术创作,令大家进一步认识和感悟广东的文化精神,这种精神,在“绘画展”中体现得尤为透彻,因为展出的不仅有中国画,还有油画、版画和漫画等――它体现了广东人兼容并蓄,开放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其实与在改革开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广东人的精神,可谓一脉相承。
我们希望通过绘画艺术让大家来感悟广东的文化精神,这是我们最主要的出发点。
《收藏・拍卖》:我们注意到1911到1949这近40年构成此次展览的“下编 变革与多元”部分,几乎占了此次展览五分之二强的分量,内容涵盖各个画种和各种艺术流派,这似乎比较令人意外?
林雅杰以前,我们一说到广东的绘画艺术,言必称“岭南画派”,而其他许多不同风格、不同画派的画家,则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被美术史研究和大众传播所忽略。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把被历史湮没或者遗忘的艺术家重新置于他应有的位置。当今的时代开放多元,现代广东更是在全国率先敞开大门,在对外经济、文化的交往中扮演了引人注目的角色,岭南文化特有的开放姿态提醒我们,应当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我们顺应了这趋势。在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今天,随着国家的崛起,要求我们用更为客观平和的心态来审视和重构绘画史,使历史上除了革命的美术以外,其他有成就但因种种原因而沉潜,如传统的、前卫的美术也能浮出水面。广东历代绘画展览,力图适应时代的要求,打开视野,以扎实的研究和全面的展示,廓清历史面貌,为促进广东绘画研究搭建平台。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推进广东建设文化强省作出努力。
《收藏・拍卖》:入选藏品的选取标准是怎样?
林雅杰:人选的藏品,不以画家的地位、流派或团体作衡量标准,而是以其艺术造诣作为唯一标准。明徐渭有诗云:“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明珠被遗置,是大遗憾。那么,我们除了关注绘画史上已经功成名就的经典艺术家及其作品,更应注重发掘绘画史上的“遗珠”,这一努力也是对中国美术史以及广东历史和文化重新解读的过程。
《收藏・拍卖》-在广东的绘画史上,出现了自创一格檀画兰竹,却仅在地方志中留下简略记述的彭睿罐。被喻为晚清广东最杰出画家的“二苏”苏六朋和苏仁山,被称为中国油画第一人的李铁夫,以及被国外艺术家称为“东方毕加索”的赵兽……这些人,单独来看,在艺术史上都是一流的大家但是,他们的存在并没有使广东(特别是与北京和上海相比)在中国的历史上成为一流的艺术大省――尽管它成就了一些艺术家,但是否也在某种程度上屏蔽了艺术家们的声望?
林雅杰:所以这就要研究广东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你不觉得这也跟广东人的个性有关吗々它其实也是广东文化精神、广东人精神的一种体现――务实,不爱宣扬,不事张扬。广东人往往被评价为“只会生孩子,不会取名字”,东西好,但不懂包装和宣传,以至于给人“文化沙漠”的错觉。正因如此,我们更要通过这样的展览来正本清源,为广东文化正名!
篇9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任务,还要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提升。在思想品德里,爱国主义是核心,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何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增强爱国主义意识艺术而自然地衔接起来,需要教师在课堂内外积极引导,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品德高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人才。
一、 充分挖掘教材,陶冶学生爱国主义意识
中学语文课中的爱国情感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爱国主义教育,它要寓爱国情感教育于语文课之中,它要求教师带着感情上课,对学生要“激发感情抓住心”,对课文的学习要“披文以入情”。语文教材有很多题材是表现海峡两岸游子思念故乡的情感,如席慕容、余光中乡愁系列的诗歌。还有的是反映海外作家思念祖国的感情的,如作家萧乾的《枣核》等。尤其是古诗文中有许多堪称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文章,如屈原的《离骚》、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岳飞的《满江红》。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备课环节中归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中去,使学生在语文课中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把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和知识能力教育相结合、相渗透,培养学生高尚、健全的人格,最终才算是真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习教材的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诵读爱国主义经典诗歌、散文,以爱国主义作品鼓舞、激励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堂小组讨论中,就自己的学习心得与体会,积极发言,将此纳入口语学习目标。还要让学生写读后感,进一步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二、 依据课外阅读,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意识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必须讲求实效性和目的性。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可以加入爱国主义教育的篇目,并列入必读书目。为了便于评价课外阅读的实效,学生要做课外阅读笔记,要有阅读摘抄,阅读记录等文字性的外化物。学校可将学生课外阅读此类书籍的情况归入语文学习综合性评价的范畴,并作为学生评优的依据之一,有效地促进学生自觉阅读爱国主义优秀作品。学生课外阅读这些作品可以采取小组合作与个人阅读相结合的方式,以提高兴趣为出发点,让学生自觉完成爱国主义文学作品的文本阅读。当然也可以采用电子书阅读的方式,借助媒体、网络等先进的传媒,只要达到阅读目标即可。
另外,教师可鼓励学生借阅、购买、互换爱国主义思想的书籍以及文学作品,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三、 举办多样的爱国主义语文主题活动
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了口语交际等内容。其中演讲能力、朗诵能力是语文素养的外在表现。语文教研活动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前提,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为主,举办爱国主义诗歌朗诵会、祖国在我心中演讲比赛,结合主题教育月、主题教育年等契机,充分挖掘语文和爱国主义的联系,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使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同时学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倡导学生阅读爱国主义作品。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等要多增加一些爱国主义的书籍,便于学生阅读。例如《青春之歌》《红岩》《在烈火中永生》等等,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还能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展望未来。
此外,学校还应该举办爱国主义征文比赛,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写作潜能。也可进行手抄报比赛、爱国主义读书竞赛等。在校园内营造爱国氛围,提升校园形象。
四、 写作训练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周围的事物,能自由、随意地表达感情,抒发个人感受,养成自觉写作的良好习惯。在语文写作训练中,可以加入爱国主义的内容。从文章的立意上来要求,要求学生写日记,留心身边的大小事,爱国爱家;写时事短评,在训练思维的同时,渗入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判断能力;写游记,歌颂祖国大好河山,记录旅途所见所闻;学写诗歌,提炼语言,融入爱国主义的思想;写读后感、影片观后感、札记、随笔、论说文等。在各项写作训练中,教师要把提高作文的立意和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挂钩,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要求学生在个人作文中表现出来。如此作文的立意一定会达到新的高度。
五、 课外实践中巩固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课外实践活动能补充书本知识的不足,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实践。在假期的课外实践活动中,除了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锻炼以外,教师要把爱国主义教育和提高语文素养与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具体办法有: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调查,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参观历史博物馆,感受古代文明的辉煌;参观军事博物馆,了解革命历史,培养爱国情操;关注社会现象,留意社会变迁。并把这些用文字表达出来,有了真情实感,作文就会有话可说,学生的视野也能开阔。
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重层次性和针对性。课外实践活动必须坚持选择正面的先进典型,以培养良好的品质和进取精神,使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植根于学生脑海深处。例如,开展诗歌朗诵会、英雄人物故事会等活动。这些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篇10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B-0091-01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让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走进生活,让生活融入思想品德课堂,才能使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在此,笔者就新时期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一、进行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创设
生活是初中学生实现品德修养和自身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其获得力量的重要源泉。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全真化地模拟生活场景的手段,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可感,降低学习难度,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可以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体验意识,将学生内在的情感积淀激发出来,有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达到“明理、启思、慎行、悟德”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目标。
例如,教学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时,为了突出“尊重生命”的教学主题,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富有生活气息的课本剧创作:小明一家到野外郊游。在郊游过程中,小明发现有很多的游客随意采摘、折损路边的植物。中午,小明一家到餐厅用餐,发现很多野生动物成了餐厅的“招牌菜”,游客们津津有味地品尝着用野生动物做成的菜肴……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进一步深化教学主题。通过这种生活化场景的设置与再现,学生犹如走进了现实的生活环境之中,学生可以在体验中学习、探索和感知,实现了自我教育的内化发展。
二、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实践活动
古人云:教学相长,知行合一。教学实践活动是使初中思想品德知识转化为现实行动的重要途径,也是书本与生活衔接的重要平台。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实践教学也成为新课标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设置主题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探索,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多看、多想、多做,从而真正地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学实践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如学习竞赛、主题班会、集体课外活动以及小组合作等。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通过参与活动,学生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教学人教版教材九年级的《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中的“保护环境”主题,教师可以将更多具有实践意义和能力提升作用的生活化教学实践融入课程教学中,以课外活动为平台和载体,以课堂教学为引导和主线,进行活动的综合设置。笔者是这样做的:一方面,组织学生深入现有生活环境之中,调查和观察目前的环境保护现状。要求学生在身边寻找环境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之后,笔者将调查的内容作为重要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将讨论和探究的内容落实到实践中,组织学生深入社区或者村庄开展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课外活动。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向人们进行环境保护的倡议与宣传。通过参与生活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的认识得到深化,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升。
三、利用乡土化的教学资源
在将生活引入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过程中,乡土化的教学资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发掘与利用乡土教学资源,不仅是对教学的一种延伸与发展,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培养其道德情操,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教学人教版教材九年级的《灿烂的中华文化》,其中有很多内容涉及文化,教师可以结合本土教学资源开展教学。笔者在完成中华文化的教学内容之后,设置了“玉林乡土文化版块”的教学任务,设计了“文化人文”“地理风貌”“社会经济”等教学模块,使学生深入了解“千年古州”和“岭南都会”的精神面貌。同时,笔者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玉林博物馆、文化展览馆及其他重要历史文化古迹。在调查和参观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写观后感、调查笔记的形式记录自身的所感、所思、所悟。最后,笔者还组织了“我美丽的家乡――广西玉林”征文活动。这样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亲近感和归属感,还能够增强学生的爱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