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指挥中心建设范文
时间:2024-03-15 17:41: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应急指挥中心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大风大雨、地震灾害、冰雪冰雹、以及干旱等自然灾害在近些年来活动频繁,电力应急指挥中心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毫不放松,做好一切应急措施。当发生自然灾害和各种导致电力设施损害的事故时,电力应急指挥中心是能进行应急处置和指挥的场所,是能够修复电网设施和停电等问题的场所。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可以采取实时监控,组成应急的队伍体系、启动各种应急方案以及进行数据分析等工作。
一、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的系统结构及功能
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的系统由5部分组成,即基础环境、信息汇集、辅助决策、调度指挥和信息,其中,每个部分又有若干子系统组成。
1、基础环境。在发生应急事件的时候,应急指挥中心应当提供必要的环境,生存条件和通信保障,以保证指挥人员和指挥系统的顺利进行。在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的环境中,接入的系统多,实现的功能比较复杂,协调起来工作难度较大,因此,需要加强科学的管理。所谓的条件是即使发生大规模的停电事故,也要有UPS电源、灯光、通信等基本设施。通信保障要求电力应急指挥中心不但要和省电力公司指挥中心、政府部门指挥中心以及三防指挥中心之间满足通信要求,而且在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的内部之间实现通信需求,比如,系统内部和调度中心之间。
2、信息汇集。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的各种信息,主要指的是支撑层通过一些比较专业的信息处理和技术系统,构建出可以依赖的各种应用支撑。从监测网络上或者发生应急事件的现场采集到的各种信息,传输到了电力应急指挥中心。这些信息有变电站视频的监视信号、现场指挥人员的视音频信息、急救车辆的定位信息,以及相关的专业化信息处理等。比如,利用一些城市公安局的图象监控系统,可以把故障现场的视频和音频信息加以监控。
3、辅助决策。系统在对基础信息进行过滤和筛选后,一些有用的关键信息成为指挥中心进行决策的依据。辅助决策的主要功能是: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它能够进行快速评估,并且可以根据各种信息,应急资源和应急人员的情况,为指挥人员提供强有力的预案以及指挥机制。
4、指挥调度。可以建设短信平台、热线电话、网络视频会议等手段,各电力生产部门、应急指挥中心和调度中心、以及各事故处理部门之间应该互相协作,团结一致,共同应对突发事故的相关工作。指挥调度是满足各电力应急指挥中心和政府部门指挥中心之间沟通的需要,是满足提高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的需要,也是满足各用户共同进行事故处理的需要。
5、信息。信息具有详细地记录事故应急处理过程的功能,它包括信息网站系统和流媒体服务器系统,它可以把事故处理的所有新闻信息,以及全过程的反事故演习等传到网络上用以,这对媒体进行新闻报道具有重大意义。
二、电力应急指挥中心建设要求领导重视,员工之间分工明确
在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开工之前,应当成立工程建设领导组,可以设生产副总为组长,任调度主任和安监主任为副组长,实施小组的成员为通信、自动化、以及安监部员工,各小组成员之间共同讨论问题,研究技术方案,以提升工作效率,这是电力应急指挥中心建设能够顺利完成的决定因素。每周报道工程的进度,及时通知每个人,对在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和归类总结,领导们要做出快速的决策,这样就把工程中的困难及时有效的解决了。
三、电力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应该注意的问题
1、要严格按照国网公司的规范文件进行建设。国网公司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是指导电力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并且对各个系统的详细功能和技术指标都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只有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要求,才能保证指挥中心的建设顺利通过验收。
2、注意网络安全的管理。电力应急指挥中心接入了各种信息,比如内网信息、外网信息等,因此要加强对网络安全的管理,并严格按照专网专用这一安全规定,合理规划,统筹布局接入内网、外网等的网络接入点,使内、外网络之间的切换不能在相同的计算机之间进行。还要对应急中心计算机进行定期杀毒,以保障各系统能够安全有序地运行。
3、布线过程一定要留有余地。相对来说,电力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是一个比较新鲜的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或者是一些新的要求。布线系统可以给指挥场所的话音、图像、信号等的有效传输提供线路连接,按照建设的规范要求,每个指挥席位应该最少预留3个信息点,即2个数据点和1个话音点。
四、结语
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牵涉的对象众多,这就要求指挥中心做出快速的反应,以进行各种资源的调配、信息交流和对事件的决策。电力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应该在现有系统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和调度,以培养成训练有素的应急指挥能力。
参考文献:
[1] 程正刚,房鑫炎,俞国勤,包海龙.电力应急体系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的编制. 华东电力, 2010,(02).
篇2
关键词:通信;系统;两防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TN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02-0000-01
近年来,我国国际国内环境相对稳定和平,但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频发,公共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令人担忧。随着“两防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人民防空职能逐渐由单一的战时防空向平时抢险救灾、战时防空的民防职能转变,人防部门越来越多的承担起防灾救灾的职能。而我国城市防灾减灾工作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都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起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应急救援管理体系。
一、人防机动应急指挥通信系统
人民防空机动指挥通信系统即人防机动应急指挥通信系统,集诸多功能为一体,具有机动与固定相结合,靠前指挥与集中决策相结合,实时视频会议与网络文电传输相结合等特点,结构功能合理完善、反应能力机动快速、通信手段灵活多样。它以保障城市防空抗灾机动指挥通信为目标,遵循平战结合原则----平时是防灾、救灾的救援指挥平台,战时是人民防空作战的指挥所,为政府处理突发事件、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有效的应急机动移动指挥通信平台。
近年来,随着“十三五”计划的不断推进,“两防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于我国各地人防部门,一套完整的通信信息化网络系统正在逐步建成和完善…人民防空机动指挥通信系统以其快速的反应能力,灵活的通信手段在现代城市防空防灾应急救援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
二、人防机动应急指挥通信系统的具体优势
人该通信系统主要有三个优势:
(一)该通信系统的有线和无线可以相结合,在紧急事件中,该系统可以用卫星通信网络、短波通信等多种通信手段快速、精准地搜集现场信息,在移动的环境中也能实现和指挥中心信息的双向传递,科学高效的决策。
(二)机动指挥通信系统由电子信息分系统、装载平台分系统、综合保障分系统三部分组成。该系统能够实现部分的自动化与智能化,便于操作,易于维护,有利于通信指挥中枢对通信系统进行调整优化,
(三)该系统反应能力快速,定位准确有效,既可以和公用电信网互联互通,也可以和全省人防指挥自动化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确保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和灾情现场都能牢牢把握住信息的主动权。
三、人民防空指挥应急通信系统面临的问题
(一)硬性方面
1.通信设备落后: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方面也有了质的飞跃,但计算机网络技术还不成熟,通信网络硬件设施不足,指挥手段和通信保障技术落后。现有的通信系统一般自身无法提供事故灾害现场施救决策需要的相关数据,也不具备向基本数据库调取数据的能力。而且受技术条件的限制,通信设备更新换代缓慢,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相对较弱。
2.防护措施相对缺乏:通信指挥车辆空间一般比较狭小,而且没有专业的安全防护措施,大灾害发生时,它既不能提供足够的空间进行组织指挥工作,也不能为前线指挥人员提供安全保障。
(二)软件方面
1.专业人才匮乏:我国人防通信方面技术落后、人员匮乏、素质较低等问题突出,建设、使用、维修、管理方面的复合型人才紧缺;人防技术人员缺乏实践,很多专用软件系统不会操作,不能科学有效地收集、处理信息,遇到实际问题不会处理,只能求助于设备供应商。以上种种阻碍了民防空指挥通信信息的传递和先进通信技术的推广,增加了人防成本,不利于我国应急通信网络的建设与完善。
2.外部协作困难:我国人民防空指挥应急通信系统还不完善,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跨系统指挥调度比较困难,严重影响信息传递的时效性与准确性,各部门之间无法形成良性互动;城、乡人空指挥通信建设差异较大;许多省、市人民防空通信保障系统还未完善;卫星移动通信或短波通信等通讯技术的机动指挥不达标,给应急援救带来阻碍。
四、调整人民防空指挥应急通信系统的措施
当前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人我国民防空职能的转变意味着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相匹配的两防一体的人民防空机动应急指挥通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势在必行。那么,我们该如何立足实际,更好地加强与完善人防机动应急指挥通信系统的建设呢?
(一)强化通信手段
1.相关部门要加大研发力度,提高创新水平,不断对产品进行更新换代。如采用优卫星移动通信或短波通信等通讯技术,弥补有线通信等通讯技术的缺陷。提高产品的综合性能,采取更多的通信手段,满足不同环境、不同领域的新时期人民防空应急通信系统的建设要求。
2.相关部门要加强与设备供应商的沟通,及时反馈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更好的服务于应急救援工作。
(二)强化专业训练
1.政府要建立完备的人才培训机制,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适当吸收各个高校的年轻力量,提高人防通信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应急通信系统的使用提供技术支持
2.既要加强对人才理论知识的培养,也要注重其实践能力的锻炼。指挥通信人员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同时要加强实战训练,不断训练在各种复杂情况下指挥人员的信息沟通能力,以保障信息传递的畅通。
(三)强化指挥设备
1.目前我国应急通信指挥系统缺乏统一规范,各个部门在救灾工作中更要严格遵守抢险救灾的总指挥部下达的指示,积极维护和完善科学的应急通信指挥体系,快速调配好所需设备,建立起高效、安全的通信应急网络,保障应急指挥工作有序运行。
2.利用先进的多功能通信设备,如指挥车来帮助处理灾情。指挥车采用了先进的短波信息技术来搜集、处理和传递现场信息,使现场救灾的指挥人员了解灾情甚至近距离的接触灾情现场。
综上所言,人防应急指挥通信系统的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国内外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和完善该系统的工作刻不容缓。由于受到经济、科技、人才、技术、设备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人防应急指挥通信系统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障碍,两防事业任重道远。这需要人民防空各部门在指挥防空、救灾的过程中做好内外协调工作,科学规划通信设备的使用,有效指挥相关人员,创建一个科学高效的应急通信网络,指导防灾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篇3
*县是农业大县,农村妇女占农村总人口的一半,她们是农村改革和三个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新农村之新,不仅要有新环境、新房舍、新道路、新设施、新制度、新风貌,而且最核心、最关键还是新农民。没有新农民,新农村就失去了根本和基础。农村妇女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必须引起我们各级妇联的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妇女的参与、妇女的智慧和妇女的创新,妇女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按照市妇联要求,我们于四月下旬围绕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培养素质高、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女农民的这个课题,对当前农村妇女的素质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并针对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举措和思考。
一、农村妇女的基本现状
这次农村妇女基本素质的调查发现,农村妇女在社会进步的影响下,整体素质较前几年有新的发展和变化,突出表现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力等三个方面。
(一)思想观念发生新变化。
随着政治经济领域的改革深化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确立与落实,农村妇女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优胜劣汰竞争机制的完善,自身素质对人的生存发展状况起决定作用,这一现象和理念越来越被大部分农村妇女认识和重视,学文化、学科技、学致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当前农村妇女的新时尚。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受到了挑战,大部分农村妇女树立了以经济收入奠定家庭地位、证实自身价值的新观念,参与经济建设的愿望空前强烈。调查的100名妇女中,32名妇女愿依靠土地资源从事种植、养殖业,7名妇女愿进城务工经商,43名妇女愿在农闲时节开辟第二条收入渠道。与经济观念变化同步,农村妇女参与改革的热情也空前高涨,参政意识、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她们积极关注当前社会变革中的热点问题和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方针政策,经常性看新闻节目的妇女占20%,能说出几件国家大事的青壮年妇女占所调查人数的33%,认为国家兴衰与自己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妇女占98%。农村妇女的思想境界有了新的提高。
(二)生活方式体现时代新要求。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妇女的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也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她们已不满足物质上的富有,转而关注自身的生命健康和精神需求,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深入人心,少生优生成为农村妇女的共识,仅××镇龙王庙村就有4名妇女自愿放弃二胎指标办了独生子女证。科学教育子女,越来越被更多的农村家庭所认识,78%的农村妇女愿不惜投入培养子女成才。农村妇女依法维权的意识比前几年普遍有所提高,67%的妇女了解一定的法律知识,她们比较关注那些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诸如土地承包、宅基地划分、费税改革、义务教育等法律法规。农村妇女逐渐向追求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方面转变,在吃、穿、住、行方面逐步抛弃了一些旧的生活习惯。近几年,各级妇女组织与有关部门配合,开展了“十星级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创评活动,大部分农村妇女在树立典型、宣传典型的舆论引导下,注重树立自己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力有新提高。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对农业生产者的要求由过去单纯的体力付出转向思想观念、科技信息、身体素质的综合运用,为妇女参与农村经济提供了更好的机遇和条件。各级妇女组织配合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开展,积极举办各类新技术培训班,发展农村妇女经济协作组织,培养各个领域的带头人。农村妇女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逐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几年来全县已有十万名妇女参加了十项新技术培训,213名妇女取得绿色证书,1802名妇女获得农民技术员职称,98%的妇女劳动力掌握了2—3门实用技术和1—2门高新技术;被调查的100户家庭中,妇女的经济收入占家庭收入一半的达63、5%。全县还涌现出很多大胆闯市场,带领妇女发家致富的女能人。汀流河镇的李述静靠收购牛奶走上了致富路,创办了机械化挤奶中心,带动周边村妇女通过奶牛养殖脱贫致富,05年被唐山市政府授予劳动模范光荣称号。××镇的甜瓜种植女能人李维莹,勇于探索新路子,大胆引进甜瓜新品种,并积极组织全村妇女种植甜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被评为唐山市双学双比女能人。海水养殖女能人陈杰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走出了一条成功的新路子,并被评为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唐山市政协委员。
二、农村妇女素质存在的问题
农村妇女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历史的、现实的多种因素影响下,自身素质与男性相比、与其他女性群体相比,在一些方面发展滞后,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
(一)思想解放程度与经济发展形势不适应。
受旧的“三从四德”观念的影响,一部分妇女仍具有依附思想,生活范围局限于家庭之内,满足于温饱的生活,不敢到外面闯闯。有的妇女对周围一部分勇敢尝试并取得成功的女能人非常羡慕,却缩手缩脚,不敢尝试,不从自身素质方面找差距,而是过多地强调资金、技术、信息、资源等外在因素的不足。从调查的情况看,妇女思想解放的程度呈地域性分布,一些经济强村、产业特色村,妇女的思想在经济拉动、能人带动、舆论推动下得到解放;一些以粮食为主要经济收入的村,妇女的思想也相对保守,在农闲时节,尤其是冬季多是聚在一起做针线活、扯闲话,与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大好形势格格不入。
(二)道德观念与全民道德建设要求不适应。
受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农村妇女的社会伦理观念出现逐渐退化的趋势。部分妇女个人主义思想较严重,只看到个人利益,不顾全大局;只看眼前,不顾长远,不利于当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有些妇女崇尚金钱至上,在处理家庭、邻里关系方面,利重于情,严重影响农村的社会风气。在部分少数农民的意识中依然存在着重男轻女现象,这些都在不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三)科技文化素质与其担负的责任不适应。
近几年,随着男性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妇女逐步成为发展农村经济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农村妇女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农村的经济形势。但部分农村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不能适应当前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产业化经营方式和高科技营销手段的需要。据调查,农村妇女的学历低,妇女劳动力中,初中以上学历的仅占78%。受文化水平制约,妇女掌握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差,学到2—3门实用技术的妇女,仅限于机械地运用,而不能结合实践经验,进行有效的总结归纳。大部分妇女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较差。妇女在家庭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但受文化水平和教育经验的制约,大部分农村母亲空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在开发孩子智力方面力不从心。
三、创新思路,努力实现农村妇女素质的新突破
如何找准提高农村妇女素质的着力点,如何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及长效性。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开拓思路、寻求新径,即明确一个标准、抓好两大重点、寻求三个突破。
(一)明确新型女农民的标准
新型女农民的标准是“思想观念新、文明诚信好、致富技能高、经营能力强”。要按照全国妇联提出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要求,增加观念新、讲文明、重参与。
(二)抓好基地建设和妇女培训两大工作重点
1、整合资源,抓好基地建设。
根据市场的需求,按照农家女+基地+市场的生态农业格局,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引导农村妇女积极参与巾帼科技致富工程,进一步作为推动“双学双比”活动的深入开展。通过发展妇女技能培训基地:一是呼吁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建立一批,为广大的农村妇女参加正规技能培训提供保障。二是依托各类学校及企业建立一批,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和企业的培训资源优势,到乡镇建立技能培训点,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定向培训、岗前培训。三是壮大现有妇联技能培训基地的基础上,使其规范化,能够成为“阳关工程”定点培训基地,增强为妇女培训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同时,借助各种条件,再发展一批。四是加强与女农民企业家、女能手、女经纪人和返乡务工妇女的联系,建立各类就业技能培训基地、致富项目示范推广基地、创业培训实践基地。
2、围绕妇女需要,切实抓好培训。
农村妇女数量的庞大、分布的广泛和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满足培育新型女农民需求的方式和手段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开展,在实际操作中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要做到培训内容与妇女需求相结合。要开展调研,明确妇女的培训需求,开展分类培训、分层培训,提高妇女培训的参与度。重点开展六类培训,一是开展创业培训,引导妇女发展壮大,提升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二是开展务工技能培训,促进妇女转移就业;三是开展种养加实用技术培训,增强妇女发展现代农业的本领;四是开展营销知识培训,帮助妇女掌握现代营销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增强网上销售的能力;五是开展基层妇联干部培训,让她们更好地发挥“双带”的作用。六是开展文明教育培训,新型女农民不仅要有新技能,更要有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这样妇女才能全面参与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是做到培训形式与妇女实际情况结合。一是重心下移、服务妇女。把培训地点设在乡村,以方便妇女参加培训,降低培训成本。二把课堂讲授与田头指导相结合,把抽象的理论变为具体的技术,使妇女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切实提高培训的实效。三是要培育典型、示范引导,长期以来,农村妇女有很强的从众心理,更容易相信身边人、身边事,用妇女身边的典型来教育妇女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各种途径来向广大妇女宣传创业典型、致富典型,通过典型户的示范带动,变“要妇女学”为“妇女要学”,提高妇女参与培训的自觉性、主动性。
三是做到培训目的与创业增收相结合。通过开展定单培训、定向培训、致富项目培训及农业新技术培训等,使妇女培训后能直接受益。我们要确立转移也是培训的理念,继续深化劳动力转移工作。一方面,进城务工的妇女通过劳务实践,经历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熏陶,更新了观念,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会了各种实用技术,具备了在城市创业定居的条件,同时也可带动更多的人外出务工;另一方面,一部分务工妇女还学到了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掌握了技术,积累了资金,并返乡创办经济实体,带动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开拓思路寻求三个突破
1、实现培训与发证同步进行的突破。
县妇联在开展妇女技能培训的过程中,要加强与农业、劳动、教育等有关部门联合,按照部门要求开展规范培训,使妇女培训后能够达到相关技能标准,拿到社会认可的技能培训证书,增强学员的社会竞争力,也增强妇联培训的吸引力,在此基础上,建立职能部门定点培训基地,不断增强妇联培训的综合实力。
2、实现培训与支农、惠农政策靠拢的突破。
目前,各级党委、政府出台实施了各类农民教育的项目、工程和计划,妇联组织要积极了解政策内容,按照要求组织实施好妇女的教育培训,促进妇女教育培训工作的全面展开。结合劳动部门开展的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积极对接,加强联络,为农村妇女提高素质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
3、实现培训与城市资源对接的突破。
农村各类资源不足,我们要采取“内引外培”的形式积极寻求与城市资源的对接。在内引方面,要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各类企业加强联系与合作,引进人才、技术和项目,开展妇女的教育培训,同时,有重点的组织妇女参加外出培训,如:科技项目培训、实用技能培训等,带动更多的妇女提高技能和收入。
四、提高妇女的综合素质的新举措
(一)抓好组织建设,完善村级妇联组织
目前,村级班子换届选举基本完成,有大部分女干部没有进入村两委班子。为此,我们在王滩镇八家子村召开了村妇代会主任直选现场观摩会,并以此为契机,将妇代会直选工作在各村全面推开。五月中旬开始,各试点村将陆续进行妇代会直选工作,拟在五月底前全部完成。通过直选公平竞争,使一批年富力强、文化水平高、德高望重的女领导干部脱颖而出,使她们真正成为带领本村妇女发家致富奔小康的女带头人。
(二)加强各项考核、奖励制度。
首先,妇联组织要加强培育新型女农民工作的重视,建立目标考核体系,明确培训任务和要求,加强督促检查,确保任务到村、目标到人。其次,要建立培育新型女农民的激励机制,建议争取一部分专门用于培育新型女农民的专项经费,用于乡、村的妇女培训基地建设和奖励。
(三)输送网络技术,全面提高科学水平
篇4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这是古人对繁华杨州的赞誉与向往。历史上的扬州曾经是全球十大繁华都市之一,地位堪比今天的纽约、巴黎。然而自近代以后,传统的水路运输受到公路和铁路的挑战,处于运河与长江枢纽位置的扬州盛世难再。“交通不畅以致信息闭塞,信息的闭塞让城市逐渐衰落。”
不过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扬州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策略初见成效,扬州信息化建设的“12345”模式成为中小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典范之一,一个新的扬州在长三角重新崛起。目前,扬州的信息产业占其GDP的比重将近6%,位居江苏省第五,列苏中之首,LCD、TFT、移动通讯等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唐正元,现任扬州市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过去是一名农业技术推广专家,他亲身体会了这些年来扬州信息化建设的变化。
不搞“大集中”
“扬州电子政务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搞大集中、大集成,”唐正元对《互联网周刊》记者说,“我们没有打破原有的行政体系,而是以现有管理体系为基础。”
2002年12月24日,这是一个令唐正元记忆犹新的日子,当时他们刚刚有了“电子政务不打破原有行政体系”的想法,立刻引来了广泛争论,遭到了几乎所有专家的反对―当时以“南宁模式”为代表的集权模式是主流建设模式。
唐正元以城市应急指挥中心为例,讲述了“扬州模式”和“南宁模式”的不同。
南宁的集权模式整合了政府和社会所有的应急资源,成立专门的应急联动中心,由该部门代表政府全权行使应急联动指挥大权。这样的应急指挥中心由公安、消防、医疗、卫生等所有部门抽调人员集中组成,所有人员仍隶属于原行政机关,但“尽管集中到一个地方办公,工资、奖金还是由原来部门发。”
由于几乎重构了城市应急体制,与现有行政体制冲突比较大,不仅建设难度增加,投资也大。有紧急情况发生时,应急指挥中心的人员很难从全局的角度出发,考虑更多的仍是原来部门的利益。单一指挥层次上也不利于发挥职能部门的能动性,特别是传统应急反应部门的能动性―公安部门既不可能指挥得动医疗部门,税务也无法对消防部门指手画脚。投入了上亿元人民币的应急指挥系统,却很难避免“指挥不动”的情况发生。
但由于扬州是中小城市,市政府对行政体制调整没有太多的权力,现阶段也不可能有庞大的资源来重构应急指挥体系。“依托现有的行政架构,集中资源解决应急联动的实质问题,不失为明智之举,”唐正元表示。
扬州市的应急指挥中心由政府指挥中心和部门指挥中心(如公安指挥中心、交通指挥中心、消防指挥中心、急救调度中心等)两部分组成,并不打乱现有的行政管理体系。政府指挥中心“战时”侧重于重大事件的协调、决策和监督,建立预案,平时则侧重于应急事件的管理、预防和监测。而部门指挥中心侧重于对紧急呼叫的快速反应,先期处置。部门指挥中心还建有远程终端,主要是用于在网上快速接收指令并及时反馈,平时上传应急指挥的基础数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以由公安统一接警,也可以成立专门的接警部门。
这样一来,一般的事件可以由部门指挥中心直接处理,重大事件通过网络自动被市政府的指挥中心捕获,市政府指挥中心可以联合各部门指挥中心和政府的其它部门共同处置。目前,扬州包括七个县、市、区和市公安、卫生、水利、安检等相关部门在内的36类到口信息已经接入了应急指挥中心,扬州的应急指挥系统也已开始全面测试。
唐正元说:“和其它城市动辄上亿元的投资相比,扬州的应急指挥系统实用、高效、节约。”其实,城市应急指挥系统只是扬州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个缩影。2003年,扬州市信息化工作以推进信息化试点城市建设和国家863/3S项目为契机,以实施电子政务取得应用实效、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施社会信息化让老百姓得到便利实惠为目标,形成了信息化建设的著名的“扬州模式(12345)”,即贯彻一条主线、解决两类问题、实现三级服务、采取四个机制、取得五种效益。
“不是工程,不是技术”
正是以“应用为核心”为基本立场,扬州市政府信息化的招标也与其它城市有所不同。2002年,扬州市政府首先做了方案招标,在经过三个月的调研确定方案后,才做项目投标。在全国300多家公司的竞标方案中,确定了东软软件公司的方案,东软也成为该项目的总集成商。
尽管这种招标方式被普遍认为过程太慢了,唐正元认为还是值得的:“正是因为有全国300多家公司来做方案投标,有专家进行方案评审,又经过三个月的调研,才能做到整个工程投资很小,效益很大。整个投资才1200万元,却建成了全国领先的电子政务系统。”对此,唐正元很自豪:“信息化的目的是应用,不是工程,不是技术。”
事实上,唐正元从农业技术推广专家到信息中心主任的经历,也印证了扬州务实的工作作风。唐正元当年在扬州所辖的一个县里做农业局局长时,首先抓的就是农业基础数据汇总、分析,并利用数据分析结果为农业生产服务。从农业信息化到政府信息化,唐正元认为数据共享是信息化应用的基础。
在扬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人口基础信息的共享。以往,人口信息分散在公安、劳保、税务等各个部门,在这种管理方式下,信息往往得不到统一,常会造成不法分子冒领养老金、骗取保险金、欠缴税款的现象。然而,各个行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又会涉及各部门的利益,信息化领导办公室作为与公安、劳保、税务等平级的部门,无法用行政干预的手段实现数据共享。
人口基础信息库的建立将改变这种状况。2004年,由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公安部、劳动保障部、税务总局、国家标准委等五部委联合启动的《人口基础信息共享试点》工作正式展开,扬州市是全国三个试点城市之一。通过将公民身份证号码、常住户口地址、死亡日期等信息进行汇总,并使用统一的数据交换代码实现资源共享,使各部门能随时监控公民的个人信誉记录、纳税状况等信息。
“即使是政府部门之间也是利益对等的关系。”唐正元说,“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最准确的人口基础信息和工商、税务、劳保等各部门进行数据交换,实现信息共享了。”
篇5
1、救灾减灾指挥中心
县是集老、边、穷为一体的国家贫困县,离省会市近300公里,离市有100公里,国土面积大部分是山地丘陵,全县受着低温、干旱、洪涝、风雹、滑坡等多种自然灾害的威胁,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易发的地方,素有“无灾不过年”之称,由于县财政薄弱,防灾抗灾能力及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每年发生自然灾害,需要上级给予救援抗灾。然而,县救灾应急体系建设未能跟上形势变化,至今全县尚无具备相关规模及功能齐全的防灾抗灾基础设施:既未从组织上成立救灾减灾指挥中心,更无减灾救灾管理用房、各种技术支持系统和救灾车辆、通讯设备等有关工作装备。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我县的救灾减灾应急能力,经县委、县政府同意,县救灾减灾指挥中心拟建在我县禾川镇河东新区,建设规划用地15亩,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主要是办公用房、网络设施、通讯设施、交通设施等建设,预计总投资1500万元,已向有关部门上报了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待审批后可动工建设。
2、救灾物资储备库
我县目前的救灾物资存放在县民政局七楼仓库,储备空间十分有限,结构不完整,功能不齐全,保障能力不足,不仅物资储备品种单一,而且不稳定,对救灾物资进行储存、调拨、使用造成极大影响,为此,经县政府同意,拟在县城北高桥楼镇319国道旁建立1个规模为5类的县救灾物资储备库,该储备库离县城12公里,离吉莲高速互通1公里,交通便利,可用面积在35亩以上,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主要是救灾物资库房,附属设施,预计总投资2500万元,已向有关部门上报了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待审批后可动工建设。项目建成后,救灾物资可在1个小时内运抵全县各乡镇、村,并可辐射井冈山、安福、莲花等周边县市,提高了救灾应急保障能力,确保了各种救灾物资的安全储运,为灾区人民提供了安全可靠、优质便捷的救灾服务。
3、应急避难场所
目前我县的中心城区应急避难场所有市民广场、三湾公园、县城南中学操场、县永安中学操场、县城厢小学操场、中心广场等,总面积有9.8万平方米,可容纳5万人应急避难,已通电、通路、通自来水。但其他的相关设施如:帐篷、活动简易房,用于紧急处置的医疗救护设施、卫生防疫设施,供水管网、供水车等供水设施,应急厕所,各种避难场所标志、人员疏导和应急避难功能区标志,以及消防、广播等设施未能配备或设置。目前未制定详尽的管理体制,未明确相关涉及部门的工作职责。为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减轻灾害影响,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思路:一是县城、乡镇中心应根据人口密度、人口分布等特点设置不同级别的应急避难场所,县城规模应达到容纳5万人以上的避难场所,乡镇应达到0.5万人以上的避难场所。二是增强避难场所功能,既能承担临时指挥中心,也能确实灾民正常的临时生活所需。三是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按照谁建设谁管理的原则,负责应急避难场所的正常管理和维护,民政部门负责场所设备、物资、功能设置规划布局,负责应急预案的制定,负责应急队伍的建立培训;成立民政、财政、住建、消防、卫生、气象、市政、教育、水务、供电、信息中心等部门组成的县应急避难场所领导小组。
4、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我县创建了石桥镇江背村社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管理机构设置在江背村委会,成立了以村支书为组长的组织机构,配备了慈善超市、应急安置场所,设立了农村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知识栏,成立了志愿者组织,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救助制度、应急工作制度等。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部分居民防灾减灾意识不强,思想上重视不够;二是缺乏专业人员,且大部分青壮人员外出务工;三是缺少必要的资金投入;四是硬件设施不够。
二、存在困难
1、由于我县是国定贫困县,县级财力有限,对建设救灾减灾指挥中心、救灾物资储备库、应急避难场所等项目不能在资金上给予保障。
2、救灾减灾指挥中心、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建设用地面积较大,用地指标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建议和请求
1、除民政部门业务上的事外,涉及到政府全局性的工作,建议以政府的名义发文,由政府统一组织实施。
2、我县属国定贫困县,项目建设配套资金难以解决,建议上级全额保障;对每个项目的实施,安排一定比例的工作经费;同时对防灾减灾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3、建议上级加强防灾减灾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
4、建议对每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给予一定的创建经费(20万元),帮助县级以下基层建立救灾减灾信息平台、应急装备、网络建设。
篇6
论文摘要:本文吉林省电子政务的业务组织结构、功能需求两方面对吉林省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为相关政府决策部门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吉林省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一)业务组织结构
吉林省政府系统共涉及9个市州、60个县区、162个部门和单位。
(二)业务功能需求
技术方案包括各平台的构成、体系结构、各平台间和平台内各子系统间的互操作性,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模式,充分体现全网内统一用户管理、授权访问模式,统一政务元数据、数据共享与交换标准、统一信息安全标准,以及数据的集中备份管理原则。
二、吉林省应急政务知识管理系统建设任务及原则
(一)主要任务
一是建立基础支撑系统,包括完善应急指挥场所,建设备用应急指挥中心、数据网络系统、通信网络系统、移动指挥车系统、备份及灾备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图像监控系统、安全防护系统等。
二是建立数据库系统,包括:历史事件数据库、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自然人和法人信息数据库、应急资源数据库等系统。
三是建立综合应用系统,包括:信息报送、预测预警系统、预案管理系统、GIS/GPS、会商决策系统、指挥调度系统、信息系统、应急评估管理等系统。
四是要实现与国家应急指挥平台互联互通,并逐步、分阶段接入各市(州)、县(市)应急平台及各专业应急指挥系统。
(二)建设原则
1.统一规划,分步建设
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目标,按照预防预警、快速响应、指挥调度有利、处置妥当有效的要求,结合应急指挥处置的全过程,对省政府应急平台体系进行科学规划。
2.资源整合、加强应用
按照“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的思路,充分利用各专业部门现有硬件、软件、信息资源以及现有的基础信息资源,整合各级各类资源,建设全省应急平台体系;要注重内容、讲求实效,避免只重视平台硬件,忽视信息内容建设,优先解决应急信息收集、指挥通信保障等突出问题,重点加强指挥调度、现场指挥、会议系统和信息采集、决策支持应用系统建设。
3.分级管理,平战结合
按照分级建设思路,省应急平台注重基础硬件设施、基础数据库建设,抽取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各类信息,并根据应急管理的需要进行资源整合;各地、各部门负责各自专业系统的建设、管理、维护,负责专业基础信息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工作。
三、建设内容
(一)建设应急指挥场所
1.应急指挥厅
(1)实现视频会议及应急指挥调度;
(2)实现采用各种标准接口接入的多路异种图像的综合显示功能;
(3)实现坐席控制台的图像与大屏幕显示的图像同步;
(4)具备会议扩音、背景音乐、背景广播的功能;
(5)照明应达到应急指挥中心工作、视频会议对照度的标准;
(6)具备政府内外网、互联网、有线电话、计算机应用等多业务接入功能;具备移动、联通的手机覆盖、电信的小灵通覆盖;
2.领导会商室
(1)现场会议摄像功能、音响系统;
(2)多路异种视频信号的显示、切换、控制管理功能;
(3)具备政府内外网、互联网、有线电话、计算机应用等多业务接入功能;提供无线局域网覆盖;具备移动、联通的手机覆盖、电信的小灵通覆盖;
3.专家工作室
(1)视频会议及应急指挥调度功能;
(2)现场会议摄像功能、音响系统;
(3)多路异种视频信号的显示、切换、控制管理功能;
(4)具备政府内外网、互联网、有线电话、计算机应用等多业务接入功能;提供无线局域网覆盖;具备移动、联通的手机覆盖、电信的小灵通覆盖;
(二)基础支撑系统建设
1.通讯指挥调度
有线调度采用CTI技术把计算机与程控调度交换机集成,将各地、各有关部门应急指挥中心的有线调度集成到一个统一的平台,通过省应急中心系统将业务相关的电话按照单位的层次关系用图形化界面表示出来,指挥人员只需在调度界面进行点选,系统就能够在CTI服务程序的支持下进行各种有线调度操作。
2.计算机网络系统
我省应急平台信息网络系统纵向已连接国务院办公厅、市(州)、县(市)政府应急机构,横向已连接省公安厅、卫生厅、水利厅、交通厅、地震局、气象局等应急部门。
3.图像监控系统
图像监控系统建设的重点初步确定为对公安厅、气象局等部门监控点视频图像进行抽取、整合,汇接至省应急指挥中心。同时,预留与其他部门的接口。系统应与专业指挥中心互联互通,同时,具有选择图像信息传送至国务院应急办的功能。
4.网络视频会议系统
视频会议的主会场在省政府应急指挥中心,主会场具有多部摄像机,通过视频矩阵接入到视频会议系统,各摄像机可根据需要随时切换到视频会议系统中,各会场的画面可以在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显示,并与计算机系统连接,实现与各专业指挥中心会场的共享。
5.安全系统
要全面考虑安全支撑系统,既涉及到各种硬件通信设施和各种服务器、终端设备的安全,又涉及到各种系统软件、通用应用软件和自行开发的应用程序的安全;既涉及各种信息安全技术本身,也涉及保障这些安全技术顺利实施的各种安全管理
(三)数据库系统建设
吉林省应急平台数据库系统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1.基础信息数据库
包括应急救援队伍、物资、通信、医疗、资金等应急资源信息,专家信息、特别重大危险源、全省人口与社会经济状况等。
2.空间信息数据库
包括基础地形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地下管线数据、地质数据、地籍数据、房地产数据、专业图层数据以及相应的属性数据等。就数据形式而言,空间数据最主要的是数字基础地形图(DLG)、数字正射影像数据(DOM)和数字高程模型数据(DEM)。
3.信息接报处置数据库
主要储存各类重大突发事件的数据信息,由各地、各有关部门通过应急信息报送系统通过网络及时上报到省应急平台,并储存应急事件处置过程的相关信息。
四、结束语
下一步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如何进一步修改、扩充与完善已设计好的方案,利用知识管理的指导思想来促进电子政务更好的发展。(长春大学;吉林;长春;130031)
参考文献:
篇7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精神,满足广大中低收入居民购房的需求,各地应继续抓好经济适应住房建设。按照国家计委、建设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安居工程)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计投资〔1998〕1474号)和《关于上报2000年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投资计划和信贷计划的通知》(计电〔1999〕114号)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中央有关部门、计划单列集团上报了2000年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投资计划和信贷计划,经汇总审查,确定了2000年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投资计划和信贷计划规模,现予下达,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2000年全国经济适用住房年内施工面积为24273.67万平方米,其中:续建项目施工面积10998.9万平方米,新开工项目施工面积13274.77万平方米;年度投资规模1889.37亿元,其中:银行贷款指导计划481.26亿元(含收回再贷)。
二、2000年经济适用住房贷款计划为指导性建议数,各商业银行要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和《经济适用住房开发贷款管理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对项目进行评估、审核,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
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计委(计经委)商建委(建设厅)等有关部门在分解下达2000年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投资计划时,应优先落实好续建项目的建设资金;新开工项目要抓紧做好前期工作,待条件具备后,可分期分批组织下达。在实施过程中如需调整项目,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计委(计经委)商建委(建设厅)等有关部门和承贷银行省级分行进行。
四、2000年下达给中央有关部门下属单位和计划单列企业集团的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必须是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利用已取得合法使用权的存量建设用地,组织本单位职工集资合作建房的项目。
篇8
【关键词】 突发事件 应急预案 天津地铁
中图分类号:U231+.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地铁作为一种安全、高效的现代交通工具,在各个城市迅速兴起。但由于其运营组织专业性强、技术装备复杂、客流量大、封闭运行等特点,一旦受到系统自身或环境影响时,极易发生重大事故,处置不当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依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发〔2005〕11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40号)、《天津市轨道交通管理规定》(2006年市人民政府令第101号)、《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9002-2006)等国家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1][2][3][4],通过研究总结天津地铁运营生产现状,重点阐述了地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组织机构、危险性分析、预防与预警、应急响应、培训与演练等方面的研究与思考。
2组织机构
2.1组织体系
以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为原则,由公司主要领导组成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指挥救援工作。其下设应急救援执行组,由各部门按相应职责及分工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如图 2-1。
结合地铁运营生产特点,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常设于控制中心,负责日常工作。当发生突发事件时,转交指挥权。
2.2人员构成
总 指 挥:运营公司总经理
副总指挥:运营公司副总经理
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各部门经理
现场指挥:依次为现场负责人,业务主管、部门经理、副总指挥和总指挥。
应急抢险队伍分为三级:
一级:在岗人员(现场人员);
二级:兼职抢险队(各专业抢险队伍);
三级:支援抢险队(由各部门人员组成的支援现场救援的抢险队伍)。
3危险性分析
从“人、机、环、管”四大要素,针对地铁运营基础设施、技术设备、作业环境、现场管理及周边环境、气象条件、人口密度、社会环境等进行分析。对本单位重大危险源进行风险分析,制定专项预案。
本文针对地铁运营生产特点,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分析:
3.1火灾、爆炸
火灾、爆炸是地铁运营安全的重要突发事件。大量的电气设备、建筑装饰材料、乘客违章携带危险品、恐怖袭击、纵火等均可能引起火灾、爆炸事故。地铁火灾事故扑救困难,事故后果损失严重,容易造成较高的社会影响。
3.2大客流冲击
天气变化、地面交通堵塞或中断、交通管制、大型活动等可能诱发地铁车站大客流。一旦突发大客流冲击,造成乘客滞留车站,甚至造成踩踏、运营秩序混乱等。
3.3通信系统故障
设备老化、维护等原因造成通信设备故障,会引发运营局部中断、列车降级无安全防护运行,造成客伤、运营中断、运营秩序混乱等
3.4列车故障
地铁运营各设备系统技术密集,构成复杂,相互协调配合难度高,部分设备直接服务于乘客。在列车高速运行时,一旦发生故障,可能造成客伤、运营中断、运营秩序混乱等。
3.5电力系统故障
电力系统因发生短路、断线或保护、遥控等功能失效而导致电力设备本身或其他相关设备无法正常运行或危情发生的故障。可能导致电力系统降级运行、照明缺失或用电设备无法运行、运营局部中断、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6建筑设施损毁
运营正线上由于外部施工、建筑病害、车辆撞击、隧道施工质量、地质灾害等原因,会造成区间结构出现裂损、坍塌、道床起拱的等现象,此类事故发生概率较低,风险等级较大,会造成运营局部中断、列车冲突脱轨、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由于运营生产条件及其环境不断变化,所形成的危险性分析仍须不断更新。
4预防与预警
4.1危险源监控
目前地铁监测方式主要由设备监控、人员检查、数据分析三个方面[5]。
设备监控主要由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列车自动超速防护系统、电力监控系统、综合监控系统、车载视频监控系统等构成。
人员检查主要由数据测量、安检、作业人员巡视、工作检查等构成。
数据分析主要由行车数据分析、设备故障分析、客流分析、气候分析等构成。
4.2预警行动
4.2.1突发事件预警级别
按照突发公共事件即将造成的危害程度、发展情况和紧迫性等因素,突发事件预警级别由高到低分为I级(特别严重)、II级(严重)、III级(较重)和IV级(一般),并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4.2.2突发事件预警范围
当发生以下可能预见的会影响地铁运营的重大事件时,需突发事件预警:
车辆、重要设备设施突发严重故障,影响正常使用;
地铁车站周边重大活动;
可预见的大客流冲击;
恶劣天气;
控制区内发生可能危及运营安全事件;
各工作点位认为有必要上报的预警事。
4.2.3预警信息
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接到各类预警信息后,应立即向各应急救援执行组传达;各应急救援执行组接到预警信息后,依据各自职责分工,分析其发生、发展的等级、趋势和危害程度,向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提出相应的预警建议,做好急准备;信息组根据预警级别向社会公众相关信息。
4.3信息报告与处置
突发事件发生后,现场人员应迅速、准确、逐级上报至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依据应急预案要求进行处置,如图5-1。
5应急响应
5.1响应分级
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本文结合地铁行业应急处置特点,将四级突发事件进行了重新整理,见表5-1。
5.3响应程序
根据事故的大小和发展态势,明确应急指挥、应急行动、资源调配、应急避险、扩大应急等响应程序[6]。如图5-1。
5.4应急结束
按照“谁启动,谁结束”的原则,I级、II级突发事件由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决定终止,III级、IV级突发事件由现场指挥决定终止。
应急终止的条件:事件现场处置完毕,导致次生、衍生事件隐患消除,满足运营条件后,经现场指挥确认后,现场应急结束。
6培训与演练
培训与演练是保证突发事件发生时,各级应急人员能够正确进行应急响应的重要保障。本文采用四级培训与演练管理制度,见表6-1。
7结语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断深入,城镇人口不断增加,随之带来各地地铁运营里程不断增长,地铁运营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日益上升。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演练,将有效的保障地铁运营安全,减低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参考文献]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发〔2005〕11号);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40号);
《天津市轨道交通管理规定》(2006年天津市人民政府令第101号);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9002-2006);
篇9
关键词:桥梁;安全管理;预案;探讨
1.明确编制目的和编制依据
1.1编制目的的确定:为做好沭河大桥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并根据该桥施工现场实际情况,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严重事故的后果有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和起重伤害、物体坍塌、火灾、爆炸、中毒、触电、溺水等生产安全事故,并可能殃及邻近作业人员,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和重大经济损失,根据以上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为了通过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尽可能的降低事故的后果,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等。
1.2编制依据主要为国家、省市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以及经监理工程师批复的桥梁施工技术方案。
2.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应急工作原则
2.1坚持以人为本。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程度地减少交通建设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2尽快恢复工程建设。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维持桥梁施工建设的正常进行。
2.3实行分级分工负责。在项目经理的统一领导和205国道新沂改线指挥部、监理组的指导下,按各自的职责、分工、权限,根据本预案的规定,共同做好沭河大桥施工建设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2.4坚持预防为主。树立“常备不懈”的安全观念,经常对该桥梁施工建设的安全工作进行检查,重点建立健全信息报送体系、科学决策体系、恢复建设体系,完善施工建设的安全保障体系。
3.详细进行桥梁施工项目的危险性分析
沭河大桥位于新沂市臧圩村境内,横跨沭河,该河段为规划Ⅶ级航道,最高通航水位27.34m,通航净空:净宽18m,净高3.5m。桥梁和沭河航道中心交角为100°,全桥长303.90m,桥梁上部结构采用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桥跨布置为(5×30+5×30)m。全桥宽度26.0m,单幅桥面实际宽度0.5m(防撞护栏)+11.5m+0.75m(波形护栏)。
主要的危险源有变压器、施工机械、拌和设备等,主要伤害类型有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和起重伤害、物体坍塌、火灾、爆炸、中毒、触电、溺水等。
在施工现场主要的危险点的风险分析如下,钻孔桩施工中的泥浆池,施工人员和当地居民掉入后容易造成人员伤亡,钢筋加工过程中容易产生触电,钢筋刺人等事故,施工人员的溺水事故发生,人员落孔事故,立柱盖梁施工容易发生高处坠落、钢筋伤人、模板伤人等事故。箱梁运输及安装易发生交通事故、梁体伤人、机械伤害等。箱梁预制过程中钢绞线伤人、触电、机械伤害,砼拌和场容易产生粉尘、触电、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等事故。
4.施工危险的预防与预警
4.1危险源监控
本项目对危险源的监控安排专职安全员负责,形成每日巡查、重点巡查的检查制度,按时记录。发现情况异常,及时采取措施,并向项目经理汇报。
4.2预警行动、信息报告与处置
(1)预警行动
各部门在接到发生安全应急信息后,按照应急预案及时研究确定应对方案,并通知有关部门、相关人员采取相应行动预防事故发生。
(2)应急上报
当紧急事态出现,第一时间报告项目经理部施工现场负责人,施工现场负责人通过危险辨识,决定是否立即向项目经理报告。当紧急事态出现而没有超出项目部处理能力时,仅在施工现场范围内报警;当紧急事态超出项目部处理能力时,应同时在现场报警和向公司总部报告。
(3)内部应急报警
当紧急事态出现,由项目部确定报警方式,向施工现场发出应急反应警报,通知项目部有关人员以及事故现场的全体人员进入应急反应状态;当现场电源切断时,用对讲机、手提电喇叭巡回呼叫报警;当灾害可能波及周边相邻单位时,由项目部负责向有关单位报警,通知相关人员进入紧急救援状态。
(4)外部应急报警
当紧急事态超出项目部处理能力时,在内部报警的同时,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办公室应迅速直接或通过公司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领导向社会公共救援组织报警求助,包括社会救援中心、消防、保安、环保、安全监察、医院、政府相关部门及救援物资的供应商等。除上述规定了的对外联络渠道外,其他部门由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在需要时及时进行外部报警或联络。
(5)上级汇报
当工程建设项目发生的事态演变为重大事故时,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办公室应按照建设部第3号令《工程建设重大事故报告和调查程序规定》或地方政府事故上报规定和行业事故上报制度,依照程序立即直接或者逐级向公司负责人和上级相关主管部门汇报,包括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所在地建设主管部门、安全监督部门、劳动部门、公安部门、人民检察院、地方工会等部门。
(6)内部报警或联络
在工作时间内发生紧急事态,利用现场内公用电话、对讲机、移动电话等进行报警或联络;在夜间及节假日期间发生紧急事态,指挥中心办公室逐个同相关人员约定其联络方式,并存入指挥中心备用,保证上述人员及时准确地到达各自岗位。
5.应急响应
5.1紧急应对灾害事件
当工地发生伤害、火灾、爆炸、中毒等事件时,最先发现事件的人员应视发生情况的严重程度作出恰当处理。当事件可以消除或控制时,应立即扑救;当事件已无法由发现者自行扑救时,应大声呼叫,将信息准确传出。听到呼叫的任何人,均有责任将信息报告给与其最近的项目部人员、应急救援组成员,使消息迅速报告到现场应急救援办公室。
5.2及时掌握现场情况
接到呼救信息,不论事故现场何种局面,现场应急救援办公室负责人应及时掌握事故发生时间与地点;事故的种类、程度;已知的危害方向;事故现场伤亡情况,现场人员是否已安全撤离;火灾与爆炸是否伴随,这种伴随的可能性;事故危机现场周边区域的可能性等。
5.3报告与报警
当紧急事态出现,项目部应立即向施工现场发生应急反应警报,通知项目部有关人员以及事故现场的全体人员进入应急反应状态;当灾情不能控制时,在组织救援的同时,现场应急救援办公室应根据掌握的事故基本情况,在正确判明事故的发展趋势后,立即向工程所在区域的社会公共应急救援中心、公司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领导报告和报警。报警时,应交待清楚事故发生的详细地点、灾情规模、损伤情况、被困人员等,并留下报警人姓名、单位。急救中心电话为:120,火警电话为119。
5.4项目自救
现场应急救援办公室在报告、报警的同时,应根据事故类别,积极组织现场救援人员自行扑救。这些救护人员,要具有娴熟的现场自治技能,他们能对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机械与起重撞击、火灾、中毒等各类事故伤害人员,进行现场脱险抢救,紧急医疗救护,达到避免、减少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的目的,就近救护医疗机构。
5.5人员紧急疏散与撤离
当灾情不能控制,并进一步扩大时,由应急救援总指挥下达应急疏散指令,现场指挥应立即组织发出所有人员按逃生路线迅速撤离的警报。现场救援人员按要求关闭正在操作的电气设备,尽快有秩序地疏散场内人员、车辆至安全区域指定集合点;并加强警戒,保护好现金等贵重物资,抢救受伤人员;供应小组做好物资保障工作。在发现有人员受伤时,先判断环境的安全性再进行求助;在指定地点集中后,由授权人员统计应到人数,并及时向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报告,以便及时了解是否存在员工滞留危险区域等情况;全体人员在指定集中地点停留,直至警报解除。
当事故发展趋势影响到施工场所周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时,现场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应及时通知所在区政府和居民委员会,由他们下达周边群众疏散警报,现场应急救援人员要协助区政府和居民委员会做好人员疏散与撤离。
5.6配合社会救援组织抢救
当社会救援组织到来后,项目部人员应在公司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领导下,积极配合社会救援组织继续进行抢救,同时,迅速有序地组织现场人员和重要物资安全疏散、迅速撤离。
在抢救完伤亡人员和消除灾情后,应及时清理事故现场,以疏通交通道路、避免损失进一步扩大;用电线路损坏时,应及时抢修,尽快恢复通电。
5.7紧急事态的进一步处理
紧急事态平息稳定后,及时组织事故检查,收集物证人证,清理清洁现场,防止二次事故发生,准备恢复施工生产。同时,按有关要求抢修被烧坏或被砸坏的设备和物资,对于无法恢复的,应按报废处理。
5.8事故追查分析
事故发生后,按照事故调查、分析、处理制度的要求,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做好事故的调查、分析、处理工作,落实责任,并制定和实施相应的防范措施。
6.后期处置
篇10
尊敬的局领导:
市社区矫正执法监控指挥中心的建立是在特定的现实条件下,为了解决社区矫正刑事执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采取的创新性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是根据市政府和市编办的有关批复意见组建成立运行至今。其在工作中采取的“社区矫正综合评审制度”、开发度假区社区矫正刑事执行审批垂直管理制度、联席会议制度等工作方法卓有成效的解决了一批现实问题,收到了实效;前期运行相关工作报告等得到领导和有关单位的认可;按照市司法局统一工作部署已于2017年10月31日完成搬迁,并入“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办公,但保留“市社区矫正执法监控指挥中心”的原有工作构架和经费保障机制。
根据我市社区矫正工作实际情况,以及省司法厅《省级规范化社区矫正中心评分标准(2016年)》,现制定市社区矫正执法监控指挥中心调整方案如下:
一、相关职能要求及现在情况
1、社矫指挥中心需具备:报到登记、宣告、刑罚执行、指挥控制、心理矫治、教育培训、档案管理、检察警联、远程探视功能等功能;根据功能设置报到登记室、宣告室、刑罚执行室、教育培训室、指挥控制室、心理矫治室、档案室、检察室、警联室等。
2、社矫指挥中心现有报到登记室、宣告室、心理矫治室、指挥控制室、刑罚执行室、检察室。
3、社矫指挥中心现承担职能和工作任务为:社区矫正应急指挥、特殊案件处置、社区矫正执法巡查、社区矫正场所建设试点及迎检、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协调、社区矫正集中宣告、社区矫正心理干预、刑罚执行一体化工作、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管理协调等九大职能。
4、根据2013年建立社矫指挥中心的方案,社区矫正管理处和社矫指挥中心的分工为:社区矫正管理处承担日常行政工作和刑事执法审批等工作,具体业务如社区矫正应急指挥、特殊案件处置、社区矫正执法巡查、社区矫正场所建设试点及迎检、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协调、社区矫正集中宣告、社区矫正心理干预等工作由社矫指挥中心承担,实现本级职能的细化分担,降低执法风险。
二、调整意见
社矫指挥中心现有报到登记室、宣告室、心理矫治室、指挥控制室、刑罚执行室、检察室,共五间办公室缩减为三间办公室。具体为:撤销报到登记室,保留宣告室、心理矫治室、指挥控制室,刑罚执行室与检察室合并办公。
以上意见妥否,请批示。
附:省级规范化社区矫正中心评分标准(2016年)
社区矫正管理处
二0二0年四月二日
附件:
省级规范化社区矫正中心评分标准
(2016年)
一、得分项(170分:标准分140分,加分30分)
(一)总体规划(17分)
1、中心具备报到登记、宣告、刑罚执行、指挥控制、心理矫治、教育培训、档案管理、检察警联、远程探视功能(9分)。
2、统一风格样式、统一制度、统一挂牌(3分)。
3、配有上墙制度、流程图、标语等(3分)。
4、安全、整洁,有条不紊(2分)。
(二)各功能室设置(84分,加21分)
1、报到登记室(9分,加3分)
(1)设施设备(每项各1分):?报到登记台;②人像信息采集、录入设备(摄像头);③文书信息扫描、录入设备(加分);④指纹信息采集、录入设备(加分)。
(2)制度建设(每项各1分):?社区矫正流程图;②安置帮教流程图;③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公示;④社区矫正执法公开栏;⑤以人为本、回归社会(标语);⑥社区服刑人员指导手册(加分)。
(3)工作规范(每项各1分):?信息录入完整、准确;②按规定时间转派司法所。
2、宣告室(19分)
(1)设施设备(每项各1分):?主背景板;②工作人员宣告席;③社区服刑人员隔离栏;④旁听席(警戒线)。
(2)制度建设(每项各1分):①宣告规定;②宣告流程;③接受矫正、服从管理(标语)。
(3)工作规范(每项各2分):①入矫解矫宣告提级;②宣告人员符合标准;③宣告流程固定;④宣告词统一;⑤宣告文书齐全;⑥宣告台账规范。
3、刑罚执行室(9分,加分4分)
(1)设施设备(每项各1分):①执法记录仪;②警用防护器械(加分);③整装镜(加分);④急救用品(加分)。
(2)制度建设(每项各1分):①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纪律规定;②分项工作流程图;③脱管处置工作流程图;④执法着装用品管理规定。
(3)工作规范(每项各1分):①实施分类管理;②重新犯罪率低于规定标准;③脱管追逃措施得当,每月跟进;④病情复查按时开展;⑤调查评估采信率达60%以上(加分)。
4、教育培训室(3分,加分5)
(1)设施设备(每项各加1分):①讲台(黑板);②课桌椅;③教学设备(幻灯、音响)。
(2)制度建设(每项各加1分):①集中教育制度;②法律法规节选。
(3)工作规范(每项各1分):①全面落实入矫教育;②按月制定学习教育计划;③未成年人分开进行。
5、指挥控制室(16分,加2分)
(1)设施设备(每项各1分):①电子显示屏;②操作计算机;③LED显示屏(加分);④中心内部监控设备(加分)。
(2)制度建设(每项各1分):①指挥控制中心管理制度;②指挥控制中心值班制度;③应急预案;④社区服刑人员管控分布图。
(3)工作规范(每项各2分):①工作日按规定值班;②按季度开展动态分析;③越界、逾期未解矫处理不超过1天;④定位手机监管率达70%以上;⑤重点管控对象定位监管率达90%以上。
6、心理矫治室(9分,加3分)
(1)设施设备(每项各1分):①沙发(座椅);②操作电脑(安装测评软件);③沙盘。
(2)制度建设(每项各1分):①心理矫治室管理制度;②心理咨询师公示;③励志标语(图片);④心理咨询预约制度(加分)。
(3)工作规范(每项各1分):①心理测评率达100%;②心理咨询师1名;③固定心理咨询师多于1人(加分);④开通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预约(加分);⑤建立心理矫治档案。
7、档案室(9分,加3分)
(1)设施设备(每项各1分):①档案柜;②档案盒;③防火、防盗、防潮、防虫设施(加分);④装订机(加分)。
(2)制度建设(每项各1分):①档案管理制度;②档案保密制度。
(3)工作规范(每项各1分):①建立执行档案;②建立人员名册;③档案存放(装订)规范;④档案内容(标注信息)规范;⑤档案查阅规范;⑥统一存放解除(终止)矫正档案(加分)。
8、检察室、警联室(4分,加1分)
(1)设施设备(每项各1分):①基本办公设施。
(2)制度建设(每项各1分):①检察人员公示;②社区矫正检察制度;③公安民警公示(加分)。
(3)工作规范(每项各1分):①建立相关工作痕迹。
9、远程探视室(6分)
(1)设施设备(每项各1分):①探视设备;②背景板。
(2)制度建设(每项各1分):①远程探视流程图;②远程探视纪律。
(3)工作规范(每项各1分):①制作远程探视宣传单;②探视成功率达60%以上。
(三)组织机构(18分,加4分)
1、机构单列(每项2分):①机构单列;②职数单列;③专职人员编制单列。
2、成立执法大队(每项加2分):①经编办批准;②挂牌。
3、成立领导小组(每项2分):①领导小组成立文件;②建立联席会议制度;③联席会议工作台账齐全。
4、成立两委会(每项2分):①两委会成立文件;②工作机制符合规范要求;③两委会台账记录规范。
(四)经费、人员保障(21分,加5+分)
1、预算情况(4分):①纳入当年县级财政预算(如经费统筹纳入司法行政经费,司法局明确社区矫正经费划拨的可得3分)。
2、人头经费保障(加5分):①按照社区服刑人员数核定,每人不低于1500元,达不到1500元的酌情扣分,每增加500元累加1分。
3、中心公职人员数(2分):①人数3人,每增加一人累加1分。
4、中心辅助人员数(1分):①人数2人(聘用期一年以上),每增加一人累加1分。
5、培训情况(每项2分):①开展上岗前培训;②全员培训每年2次,每增加一次累加1分;③年人均培训次数1次,每增加1次累加1分;④开展岗位练兵。
6、执法着装用品管理(每项2分):①台账底数清楚(一人一号建档);②管理严格(出台相关管理文件);③使用规范(建立调整、回收、清理机制)。
二、扣分项
未达到标准的不得分或适当扣分,扣分区间按照0.5分计算。
- 上一篇:小学语文学科知识汇总
- 下一篇:安全标准化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