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财源建设范文

时间:2024-03-15 17:41: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方财源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方财源建设

篇1

【关键词】 财源建设; 园区建设; 县域经济; 地方财源

中图分类号:F8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22-0085-06

财源即指财政的经济源泉,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的财源。如从范围上可分为广义、狭义和规范的财源,从作用上可分为支柱、主体和一般的财源,从时间上可分为现实、梯度、新兴和后续的财源,从形式上可分为显性和隐性的财源,从区域上可分为集约型和分散型的财源。地方财源建设是增强地方政府财力的基础,只有财源充裕、财力充足,政府运行方有保障,政策才能稳定,从而健全地方公共财政职能。哈尔滨市制定的新战略和新目标,决定了财源建设新的路径与机制,而深入、系统研究其财源建设的问题及对策,旨在为有效发挥财政功效、培育地方经济、促进区域发展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哈尔滨市财政收入的基本分析

自2001年以来,哈尔滨市一般预算总收入持续增长,其“十一五”年均增长19.96%,相比“十五”年均增长(14.36%)高出5.6个百分点。2009―2013年哈尔滨市GDP及财政收入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一)财政收入总量分析

从表1看:2009―2013年哈尔滨市GDP从3 175.5亿元上升至5 017.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2.30%;一般预算总收入从338.4亿元上升至632.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7.77%;地方财政预算收入从193.36亿元上升至402.28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9.74%,分别高于5.47和5.04个百分点,但其与全国同类城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以2013年为例,哈尔滨市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相比排名倒数第2位,仅高于长春市(381.8亿元),与第1位的深圳市1 731.3亿元相比少1 329.02亿元,相差2.3倍。①

从哈尔滨市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的关系看,哈尔滨市财政预算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GDP)同向增长,但其增幅远高于GDP的增长。如2009―2013年哈尔滨市一般预算总收入和地方财政预算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高于GDP增长率5.47和7.44个百分点,使哈尔滨市的经济实力与财政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哈尔滨市一般预算总收入、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分别从10.66%升至12.61%(年均比重11.81%)、6.09%升至8.02%(年均比重7.10%),分别提高了1.95(年均0.390)和1.93个百分点(年均0.386)。

(二)财政收入构成分析

哈尔滨市地方财政预算收入由地方税收收入和地方非税收入构成,其中地方税收收入是地方财政预算收入的主要支柱。如表1所示,2009―2013年地方税收收入稳步增长,即从150.49亿元上升至317.66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3.17%,但其增长率呈逐步下降趋势,即从33.53%降至14.50%;其占地方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相对稳定,即由2009年的77.83%微增至2013年的78.96%,年均比重78.79%;其占GDP的比重稳步增长,即由2009年的4.74%升至2013年的6.33%,年均比重5.59%。而地方非税收入总体规模逐步增加,即由2009年的42.87亿元上升为2013年的84.62亿元,总体增长97.38%;其占地方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逐步降低,总体与税收收入比重增速呈相反的走势,即由2009年的22.17%降至2013年的21.04%,年均比重21.21%。

从哈尔滨市地方税收收入构成看,其收入包括营业税、增值税(地方分享)、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和其他税收。2009―2013年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3税总收入占税收收入比重分别为65.82%、64.78%和63.21%(均超63%),比重平均值分别为38.77%、12.34%和13.12%。从2013年地方税收收入构成数据看,3个主体税种是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分别占税收总额的39.53%、12.67%和10.67%;5个次主体税种是契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个人所得税和房产税,分别占税收总额的8.13%、7.47%、5.78%、4.31%和3.45%。上述8种税的税收收入2009年占税收总额的94.17%,2013年占税收总额的92.01%。

从2009―2013年哈尔滨市地方非税收入构成情况看,其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最高,占非税收入比重最大,2009年该比重为23.09%、2011年最高为41.40%、2013年降为30.85%,国有资本经营等收入规模不够稳定。从2013年非税收入构成看,按比重排序为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罚没收入、专项收入和其他收入,其比重分别为30.85%、18.86%、23.55%、13.75%、12.36%和0.62%。

二、哈尔滨市财源建设的问题分析

(一)财源建设管理的状况

1.财源建设管理的重点

哈尔滨市始终重视与探索财源建设管理工作,其重点主要包括:全市及各区(县、市)大力支持产业园区发展,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财源建设的重点,加大工作推进和政策资金的扶持力度,为项目入驻园区积极创造条件;大力推进重点产业项目建设,特别是高质量的产业项目,加大重点财源项目的推进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大力支持和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各部门、单位全力落实激励与责任机制;按照省级财政部门的有关标准与要求,积极争取财源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完善财源建设管理制度,加强绩效考核和作风廉政建设,以确保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

2.财源建设的激励机制

哈尔滨市财源建设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制定与完善全市及区(县、市)财源建设的考核评比实施细则,加强对区级财源建设的考核评比,对财源建设效果显著的给予奖励;对市区共享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增幅超过全市税收收入平均增幅的,市级财政所得的超收部分按照超收幅度及比例奖励给各区,以调动区级财源建设的主动性;为充分调动各区培植财源、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调整市对区的财政体制,即市与区共享税的分成比例由6:4调整为5:5,同时将部分市级企业税收下放到企业所在区,以加大对各区财源建设的政策激励力度。

3.财源建设资金的管理

为推进哈尔滨市区县(市)财源建设工作,市财政局制定了《财源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其主要内容包括:财源建设资金使用坚持宏观导向性、经济效益优先、适当集中重点投放、国民待遇的原则;财源建设资金主要用于贷款贴息和招商引资费用支出补助,以及经济欠发达或边远县市项目补助;财源建设项目贷款贴息采取“总量控制、比例贴息、据实核拨”的原则;招商引资费用支出补助必须在招商引资项目资金到位后给予补助;对财源建设资金实行项目管理办法,由市和区县(市)财源办负责财源建设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工作。

(二)财源建设的现实问题

哈尔滨市在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和挖掘新财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保证了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但其问题和困境也同时并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工业园区产业集中度不高

哈尔滨市规划建设8个工业集中区,包括城区东部、城区南部、动力之乡、城区西部、城区中部、松北区、呼兰区和阿城区,其工业园区规模不断发展壮大。至2012年8月底,全市共有工业园区26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4个、省重点产业园区3个),已入区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22户,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46%。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园区缺乏科学规划,数量多布局乱

目前,哈尔滨市规划建设的工业园区多达60余个,有的区、县(市)设立多个工业园区、有的工业园区相互交叉重叠、有的工业园区规模很小,从而导致园区多但较乱。

(2)园区产业集中度低,同构问题突出

全市多数园区是以区县为单位设立的,由各级政府单独规划,自行开发建设,大多从区县局部利益出发,导致园区产业集中度低,多数县域园区规模以上产值不足10亿元。

(3)园区建设投入不足,集聚效应较差

各园区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产业层次普遍较低。大多数园区除了靠本级财政有限的投入外,主要靠负债或招商引资投入,导致园区建设成本高、水平低、进展慢,难以形成吸引力和产业集聚效应。

(4)园区管理体制不协调,政策不统一

工业园区的属地管理体制带来行政区域的分割,生产要素大多在本级政府范围内调配使用,缺少开放与流动,园区间缺乏有效协调,降低了基础设施利用率,导致社会资源配置扭曲和浪费。

2.招商引资项目结构不合理

(1)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滞后

哈尔滨市招商引资政策大部分是2002年以前制定的,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国家有关政策的调整,有些政策已不适用,而有些政策在实际工作中没有落实到位。总体上看,哈尔滨市对招商引资者的激励力度和外来资本的优惠程度远不如长春、沈阳和大庆等城市,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哈尔滨市对外来资本的吸引力。

(2)引进的资金及项目较少

哈尔滨市直接使用外资逐步降低,如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从2011年的77户降为2013年的52户,合同外资从6.54亿美元降为6.43亿美元,新增合同外资从2.79亿美元降为2.54亿美元。2013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2.6亿美元,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倒数第3位,与排第1名的大连市(136.0美元)相差4.02倍。

(3)投资行业和方式不合理

近年来哈尔滨市外商投资的行业主要是房地产、商业流通、住宿餐饮、汽车制造、医药、食品等,其中前3项比重较大,而电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很小。除直接投资新建项目外,投资额较大的项目是并购项目,该引资方式虽然盘活了存量资产,但收回的资金多不再投入建设,没有形成新的增量财源。

(4)招商引资成本支出较大

现行财政体制和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机制,使招商引资工作在各区县之间形成了区域割据,各地为吸引外地资本纷纷出台优惠政策。由于各地政策的优惠程度不同,导致各区县之间在招商引资上的不公平竞争。特别是在市区内,有的企业在开发区注册而在其他区经营,导致纳税秩序混乱和各区之间利益分配的不合理。

3.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力较低

近年来哈尔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如投资总额由2009年的1 892.1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4 940.0亿元,增长0.61倍,年均增长12.22%。但从规模上看,与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前两位的成都市(6 501.1亿元)和大连市(6 478.1亿元)相比差距较大,如2013年哈尔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成都市相差1 561.1亿元、相差0.32倍,与大连市相差1 538.1亿元、相差0.31倍。

从投资结构上看,房地产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创税能力较强的项目。2013年哈尔滨市房地产投资849.7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17.2%,同比降低2.3个百分点。与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前两位的沈阳市(2 184.0亿元)和成都市(2 110.3亿元)相比,比前者少1 334.3亿元、相差0.57倍、比重少17.0个百分点,比后者少1 260.6亿元、相差0.48倍、比重少15.3个百分点。可见,哈尔滨市房地产的投资额及比重都远低于沈阳和成都两个城市。

由此可见,哈尔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仅规模小、增速慢,且结构也不尽合理,这也是哈尔滨市财源弱化、财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4.资金与税收政策支持力不足

(1)缺少外部资金支持

在政府投入上,哈尔滨市本级和各区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能用于财源建设的资金有限;在招商引资上,投资商要求条件高,招商引资难度越来越大,且地方财政受益较少,如2013年实际直接利用外资仅22.6亿美元,与大连市的136.0亿美元和成都市的87.6亿美元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在银行融资上,企业银行项目贷款难、新项目受制于资金约束;在土地使用上,国家严控政策导致项目用地不足,尤其是道外、道里、南岗等中心城区用地难和费用较高,发展工业财源项目受到空间的限制。

(2)税收政策因素制约

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制定的税收优惠政策较少,因缺乏地方性税收优惠政策,且以直接减免为主的税收优惠方式易导致投机行为的发生,影响哈尔滨市工业园区和招商引资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税收优惠政策滞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税收优惠导向机制尚不健全,有碍产业结构优化;税收优惠政策对节能减排、环保推动不足,影响低碳经济的发展,此外,税收调控政策缺少其他政策的配合支持,不利于投资在不同区域的合理流动。

三、加快哈尔滨市财源建设的对策

2012年哈尔滨市实施了《区县(市)重点产业发展及布局规划(2012―2016)》,其目标是加快发展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4+6+1”现代产业体系,至2016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0 000亿元,年均增长16%;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 90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3%。结合该规划和哈尔滨市实际,本文提出加快哈尔滨市财源建设的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改造传统产业,拓展支柱财源

装备制造、食品、医药、石化产业作为哈尔滨市的支柱产业,是构成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因而应将其作为改造和提升的重点。

1.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技术革新进程

引导企业研发其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拓展产学研结合范围,提高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平台,加快高新技术的引进、吸收、转化与创新。如以哈飞、哈轴、阿钢、哈量等装备制造龙头企业为重点,提高技术革新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以秋林、裕昌食品等食品行业巨头为核心,大力发展地方特色食品行业;以哈药集团为重点培育对象,保持医药产业现有规模优势和市场竞争力。

2.整合企业资产,推进国有资本调整

通过促进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等向优势企业和名优产品聚集或重组,全面提升其整体实力,打造哈尔滨市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从进一步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出发,继续推进国有资本布局调整,加快国有资本向主导产业、大型企业、企业主业及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价值链的高端环节集中,实现“资本调优、规模调大、主业调精、整体调强”的效能。

3.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竞争能力

通过实施质量流程化考核体系,加强产品质量可追溯性管理,实现优质品牌带动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针对市场需求层次研发品牌特色产品和技术型产品,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形成品牌化和系列化,对市场增长率较低、占有率较高的产品加快升级再造;树立产品形象,真正依托品牌、依靠质量、依赖信誉赢得市场,赢得需求者,稳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二)发展新兴产业,汲取财力财源

在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加快新兴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既有利于保障哈尔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也符合优化产业结构的要求。

1.积极支持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新兴产业是财源建设着力推进的重点,哈尔滨市应积极研究与探索提高工业增加值,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有效措施,在财税政策等方面推进新能源、新材料、新型环保、生物、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以及水泥、水轮发电机组、电站锅炉、发电设备、发电、卷烟、啤酒、软饮料、乳制品、原油加工、铅酸蓄电池、生铁、铝材、钢材、汽车、家具和化学药品原药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发展。

2.增强市中心区域辐射力的效能

围绕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实施的新发展战略,发挥中心城区人才、技术和大企业的优势,把南岗、道里、香坊等中心城区的财源做大做强,扩大市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力度;支持城区大中型企业帮带县乡企业,通过到县乡建厂、合资联营、产品扩散、技术协作、设备转让和人才支援等多种形式的密切合作,积极吸收当地劳动力,充分利用县乡资源,推进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3.实施跨区域的多层级发展战略

依托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的资源和市场优势大力发展生产业,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联度和融合性;充分挖掘各县(市)的特色服务资源,拓展现代服务业产业集中地;加大旅游(冰雪)、金融、物流等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吸引境外资金注入;引导企业进行强强联合、上市融资等经营模式,支持企业与省内外知名企业进行密切合作,推动产业升级和增加财政收入。

(三)加快园区建设,挖掘潜力财源

目前哈尔滨市园区提供的税收收入已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园区经济是推动工业化进程和实现工业强市的战略举措,也是财源建设当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1.支持优势企业向园区集聚

对确定为全市各产业园区的优势主导产业、重点龙头企业和符合园区定位的项目,开辟专属“绿色通道”,以形成相互关联、前后延伸、优势互补的产业链条,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和集聚优势;各区(县、市)按照产业布局规划,对符合园区产业发展定位、技术先进、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特色和优势企业,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和配套服务能力,助推主导产业快速扩张,带动中小企业集聚发展。

2.加强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全市及各区(县、市)应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财源建设的重点,广开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当前应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硬件和投资环境软件的建设,以及标准化厂房、水电、通讯、路网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项目引进创造良好的氛围。在国家及黑龙江省财税优惠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多层次设立财政专项资金,优先提供贷款融资担保,加强园区建设,充分调动发展园区经济的积极性,以形成新的财源增长点。

3.提高园区用地集约化水平

在目前哈尔滨市工业用地十分紧张的前提下,提高园区用地集约化水平是非常必要的。其措施主要包括:科学规划园区公共设施、住宅和二、三产业等项目用地,严禁将园区规划的工业用地用于商品房建设;按照企业规模和投资额度划拨土地面积,及时收回划拨后未及时建设、形成经济效益的土地等;进一步完善园区开发建设跟踪推进机制,财源建设管理机构应强化园区建设与监管的力度。

(四)规范招商引资,争取政策财源

哈尔滨市应抓住新一轮产业转移和经济布局调整机遇,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1.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工作

改变以政府主导的招商模式,全面推进招商引资工作专业化和市场化,增强外来资本对现代产业发展的助推力;积极探索适宜本市实际的招商引资方式,完善招商机制,优化招商环境,改进招商服务,加大引资力度,实现招商引资工作的新突破;在拓展利用外资方式上,由传统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办厂向境外上市及企业并购、重组、特许经营权转让和服务外包等多种方式进行转变。

2.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

认真研究、准确把握国家及省级财政部门对招商引资的政策精神,力争省级财政对市级财源建设的政策、资金扶持。措施主要包括:认真筛选财源项目上报,争取省级支持;做好省市共建园区与财源建设示范园区的建设工作,并做好跟踪推进与监管工作;积极争取省级招商引资奖励,各区(县、市)应准确掌握本地引进符合省级奖励条件的项目情况,并严格按照要求及时向省级财政部门办理报批手续。

3.强化招商引资监管工作

哈尔滨市政府及财政部门应对全市、区(县、市)及各部门和单位招商引资进行严格考核,继续对市区域外引进的财源项目、资金到位、符合补助条件的给予费用补助;市级财政部门应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招商引资项目流转费用补偿、收益分配和重大财源项目奖励等激励政策,规范和推进招商引资工作,保证全市各区(县、市)招商引资政策的统一性,避免因政策不一而造成招商引资不公平竞争的问题。

(五)壮大县域经济,夯实地方财源

近年来,哈尔滨市县域财政增长势头较好,除巴彦外的其他8个县(市)平均增长率高于9个市属区近2个百分点,但财政基数小也不能忽略,因而壮大县域经济、增加县域财政仍是财源建设应加强的重点工作。

1.扩展农业产业链条,涵养基础财源

充分发挥哈尔滨市农业资源比较优势,结合本地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实际,按照企业标准化、加工规模化和流通品牌化的思路,建成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基地;将传统农业生产的简单数量增减转向提高质量效益上来,在优质、特色、绿色、无公害等方面下功夫,如进一步打造五常精品大米品牌、推广通河县“黑土稻场”有机大米等,是发展地方特色农业的典型。

2.注重开发旅游资源,挖掘资源财源

旅游产业在吸纳剩余劳动力、提高产业关联性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但目前哈尔滨市县域旅游财政收入的比重低,且县域旅游除冰雪天然资源外较为欠缺,因而可将农家乐、采摘园、特色农产品作为游乐资源吸引异地游客,并积极完善住宿、餐饮、交通及文娱等配套设施,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条件,形成辐射广、关联强的旅游综合产业,为县域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加注入新活力。

3.完善县域公共服务,发展潜在财源

哈尔滨市应加大县域公共产品投入,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通过发展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构建城乡统一的教育体系;提高农村医疗保险覆盖面,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农村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后顾之忧。提升县域公共服务水平可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助于引导农民和社会资金的消费导向,从而培育出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4.加大县域投入力度,发展后续财源

哈尔滨市可通过加大农业投入、加强农村基础服务、改善基层金融和通讯条件等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各县(市)应充分利用好市财政部门扶持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对财源建设基础薄弱特别是延寿等基本没有地方工业项目后续财源支撑的县域,可通过加快县乡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来实现“以财兴业、以工聚财”的良性循环,实现财源建设的新突破。

(六)创新财政机制,实现持续财源

哈尔滨市应创新财政机制、强化财政收支管理,既要管好存量财源、挖掘潜力财源,也要科学规范、严格监管财源,进而实现财源的可持续增长。

1.分类规范管理,优化财源配置

在制定加快财源建设的政策方面,应有所区别,抓两头、带中间,对部分经济落后的县(市)区给予政策激励使其加快发展;改进与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特别是基层转移支付办法;减少财政管理体制层级,继续扩大“乡财县管”的范围,逐步建立以县(区)为中心的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在财源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为市级及区县等各级政府财力提供可靠的保障,以促进全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加强税源管理,优化服务机制

哈尔滨市税源监管可全面推广和应用专业软件,实现重点税源监管、税务报表等相关管控软件的全覆盖;强化对现有存量税源的管理,加大对重点产业、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征管力度;积极挖掘潜在税源,有针对性地强化对具有季节性、流动性、不确定性的行业和企业的税收征管;及时堵塞流失税源,保证税收收入及时入库;完善税务机关纳税服务网络平台,科学、规范服务方式,提高办税效率。

3.强化预算管理,提高监管水平

加强预算编制与执行管理,严格按照预算计划、预算级次、规定用途和事业进度予以拨款;严格按照《预算法》等法规,加强对地方债务举债规模、期限和用途的监督管理,并如实进行信息披露;加快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本级财政资金从申报、拨付到使用全程的有效监控机制,强化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效果的跟踪及监管力度;继续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压缩非生产性财政支出。

【参考文献】

[1] 于国安.用财源建设引导转方式调结构[J].中国财政,2010(20):34-36.

[2] 王佳.财源建设相关问题研究[J].财政监督,2011(14):56-58.

篇2

关键词:师范院校;财务网页;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5-0018-03

网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高校财务服务化职能增强,财务信息公开要求不断提高。在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下,高校财务信息传递方式多元化发展。基于财务网页信息传递方式的信息容量大、接收群体广、图文并茂、信息传递方便快捷等优势,近年来各地方师范院校财务部门加强了对财务网页的建设.在设计上各有特色。然而,纵观山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部分地方师范院校的财务网页,其总体上运行效果不错,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结合高校财务信息公开,就师范院校的财务网页进行了一些探讨.以期共勉。

一、地方师范院校财务网页现状

财务网页是各师范院校对内业务宣传和财务信息传递的重要窗口,也是对外交流和形象树立的门户。财务网页的设计与各师范院校财务管理理念密不可分.从栏目设置、色彩搭配、信息传递等方面综合体现出学校财务管理特色和浓厚的财务文化氛围。纵观我国部分地方师范院校的财务网页,其主要特点在于:

1.栏目设置的相似度较高

由于各师范院校财务管理内容具有相通性,网页栏目设置上大多包括“财务处简介”、“机构设置”、“职能分工”、“服务指南”、“通知公告”、“各类信息查询”及其他。部分高校也开设了财务研讨专栏、在线咨询栏。其各栏目内在内容就是常规的财务机构和职责分工等基本常识和具有时效特点的通知公告。

2.财务网页反映出财务职能服务化特点

财务服务职能的定位,是近年来高校财务管理部门的基本定位,财务部门扮演着服务学校发展、服务于师生员工的重要角色。财务网页旨在及时传递师生员工较为关心的相关财务信息,切实维护个人财务权益。比如“通知公告”栏,目的是告知全校师生财务部门将着手哪些财务事项,提供师生办理财务业务的最新信息。“服务指南”清晰反映出财务部门各项业务办理流程,引导师生按程序办事,从而减少办理程序上的诸多不便。“各类信息查询”栏,则公布师生较为关注的工资、个税、公积金、教学科研经费、学生费用信息等,既是服务于师生,也是接受师生的公开监督。

3.限制访问

考虑到财务信息的特殊性,有限访问是师范院校财务网页对外信息较为突出的特点。对部分涉及教工工资、个税、公积金,学生缴费、资助金等的权益性信息,财务网页都设置了访问的权限。比如设置IP地址、教工工资号、学生姓名等访问要求。同时,也设置有不同层次和类别的输人口令来限制外来者进入财务相关系统。

二、地方师范院校财务网页存在问题

各师范院校在财务网页运行过程中,不断地在进行调整和完善。但是财务网页的维护和使用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总体上利用率较低。表现为:

1.栏目设置与信息传递不匹配

认真浏览各师范院校财务网页发现。部分院校财务网页制作框架基本完善,点击率相对较高。但是,有些栏目空有支架却无具体内容。如学术交流、在线交流、政策法规等,与财务网页制作初衷有一定的出入。

2.信息更新迟缓。时效性不强

信息讲究及时、有效。财务信息关系到各财务主体的切身利益,信息获取不全或滞后,必然影响到师生的学习和工作。如教工工资、个税、公积金信息.院系的预算内经费的收支信息,或者教工科研经费明细信息等,更新速度较慢,严重影响到院系经费安排和教工科研经费的使用。

3.财务人员技术能力有限,网页制作缺乏人性化

师范院校会计电算化起步较晚,财务信息化建设也尚在升级之中。技术性的财务人员在财务网页制作上能力有限,未充分考虑使用者的需要,大大制约了财务网页信息传递的功能。如信息栏目浏览路径过长,信息浏览困难;页面内容复杂,版面不清晰;部分图表信息处理效果差;个别财务信息缺乏图片和表格,说服力弱、直观效果差、不易理解。

4.财务网页信息宣传力度不够.点击率不高

目前,虽然现在各师范院校通过办公自动化、QQ等建立了各自不同的“群”,但部分教工对网络使用认识不够,仍然习惯于纸质载体的信息。然而,现代信息社会客观要求信息传递方式快捷化、信息载体电子化,节约资料成本。应引导师生员工关注财务网页,逐步改变传统的信息方式(除纸质存档外),提高财务网页的吸引力,减少信息传递成本。

三、地方师范院校财务网页建设的必要性

1.财务网页是财务信息公开的重要平台

在网络化时代,网页的运用普及率逐步提高。财务网页在财务信息公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财务信息渠道来看,包括纸质通知、文件,电子版的邮箱、QQ互传等。但这些信息公开方式单一,时空限制条件多,不易于保存且缺乏安全性。而财务信息公开要求信息保存持久性和动态性.且公开信息量大、范围广,财务网页则满足了这一需要,更有利于实现财务信息公开。

2.财务网页是加强财务沟通,建立和谐财务关系的桥梁

财务网页通过开辟各类财务信息专栏,既可传递相关的财务信息,又可方便各相关财务利益者快速查询所关心的财务信息。同时,通过学习相关的财务知识,增强对财务部门业务开展要求的理解,减少更多的财务困惑。财务信箱或在线交流,接受师生们提问,按需进行解答,缩短财务与师生之间的距离,赢得信任,有助于和谐财务关系的创建。

3.财务网页是财务知识普及的有效手段

财务知识普及就是要让每个财务相关者懂财务、会财务、理解财务和运用财务知识进行理财,成为实实在在的财务人。财务知识的普及不仅惠及到个人,也惠及到财务管理。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各相关财务利益者应该学习和了解学校财经制度、财务流程(财务管理工作基本流程和辅助流程)、财务机构设置和职责分工等等。而财务网页具有覆盖面广、储存信息多、点击方便、传递效果较好的优势。由此,财务网页的使用是财务知识普及的最佳途径选择。

四、地方师范院校财务网页建设的思考

1.建设原则

(1)设计多元化原则。师范院校财务网页是应需求而产生的。需求的差异性促使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相关财务主体利益需求的差异特点。财务网页是财务部门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良好平台,让更多的相关财务主体从财务网页上获得有效的财务信息,就是该网页存在的目的。因此,在设计时,既要讲究针对性,也要注意多元化。既要给使用者显示出财务部门的基本信息,也要为他们提供实时性的财务信息。那么,在设置学校财务部门基本简介、机构设置、财务流程、服务指南的常规的、相对模式化的财务信息栏后,可针对各院校不同财务管理需求开辟反映财务文化特色的信息栏目。包括财务部门内部的

信息平台,学校内部、校外财务信息平台。如此一来,满足了多种需求,也达到了财务信息公开的目的。

(2)动态原则。信息的有效性在于适用和时效。目前,各院校的财务网页问题主要集中在时效性不强。师生们反映较多的也是这个问题。学生查询自己在财务网上的缴费信息、资助金发放信息、奖学金信息.以及咨询涉及自身利益的财务回复信息,往往都未来得及更新。老师们查询自己的工资、个税、公积金和科研账务信息,财务信息往往滞后。动态原则,就是要保证信息及时、有效、快捷。这也是信息的生命所在。一成不变,无法激发各相关财务主体对院校财务网页使用的信心和热情。

(3)人性化原则。人性化原则,即讲求财务信息获得更容易,更方便。有些院校财务网页因诸方面原因,在使用时路径过长,信息查找不便,连接速度慢。有的财务信息在传递时,缺乏生机与活力。文字太多,图片不清晰。有些下载下来,无法解压或者阅读格式复杂,不容易查看。

(4)财务文化特色原则。基于每个院校发展历史不同和财务管理面临的环境差异性,财务部门所形成的财务文化不一样。有的院校财务文化充满活力,有些过于呆板,这可以从财务网页的颜色、版面设计等清晰看出。

2.科学设计,增强财务网页功能

(1)设置财务信息公开栏

财务信息公开栏,是传递院校财务部门公开信息的栏目。其的是财务部门常规性、系统性、普及性、访问非限制性,展现院校财务部门特点的信息。具体包括:财务机构栏,展示财务机构设置情况,给来访者一目了然的感觉;科室及岗位职责栏,体现财务部门各科室、岗位的职责,让来访者了解财务部门职责分工和岗位特点。

(2)财务快讯栏

财务快讯栏,也即通知公告栏。主要公开财务部门相关的财务通知、事件公告、财务新闻通讯等信息,拉近与各相关财务单位之间的距离,及时了解财务部门工作动态。

(3)信息查询专栏

财务信息查询是财务网页关注度最高的信息栏目,也是与教工、学生关系最紧密的栏目。主要包括教工财务信息查询(收入、个税、公积金、科研经费等信息),学生财务信息查询(学杂费、奖助学金信息查询等)。该栏在设计上有必要设置限制性访问,以确保教工、学生个人信息安全。

(4)财务学习与研究栏

财务学习与研究栏,既是普及财务知识的专栏,也是反映现代高校财务特色的栏目。其信息包括财经制度、业务流程、财经政策法规、服务指南、财务人员学术研究成果、专家财务讲座等。

(5)财务文化生活栏

财务文化生活栏也是财务部门人员的生活之家、情感之家。该栏信息反映了财务人员的工会生活、组织生活。图片清晰,语言朴实,每一条信息都流露出财务人员之间的团结合作、友爱、拼搏向上的情感,增强财务部门的凝聚力。

篇3

[关键词] 财务管理;实验室;建设;规划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3. 119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3- 0216- 03

0 前 言

从近年来人才市场对相关专业毕业生需求情况来看,一方面,普通财务人员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疲软态势,另一方面,企业需要的高级财务管理人才却十分缺乏,市场上对于能够在实务操作中切实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高端财务管理人才需求加大。因此加强本科层次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的,许多地方高校纷纷开设财务管理本科专业,但实验室建设的缺乏,直接制约了财务管理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地方高校新设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成为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对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新设财务管理专业,往往依托高校原会计专业或金融专业等其他经管类专业建设,直接用会计或金融专业的课程实验软件,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觉得都是经管类专业,采取差不多就行的态度。更有甚者,原会计或金融专业本身就没有实验条件,没有实验室专业也办了很多年,认为没有必要建实验室,是可有可无的。

因为不重视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加之高校扩招经费紧张影响,造成财管实验室硬件设备及有关软件的投入严重不足。有的学校硬件设备更新了,但软件不能及时升级;有的配置了很好的软件,但硬件设备跟不上或网络架构不到位。

1.2 不清楚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规律

地方院校本身基础差,又因为刚新建财务管理专业,对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规律研究不多,通常局限于专业本身角度建设实验室,急需一个建一个,多数专业的实验室或模拟实验室未作整体规划设计。

校内实训基地没有专用场地,已建专业实验室(特别是软件实验室)未形成规模,造成各专业实验室资源互相分离,实验室资源配置不合理,过于分散,不能融入学科和专业建设。而按专业设置的实验室分属不同的院系,不能共享,“小而全”现象严重,降低了本来就十分紧张的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利用率。

1.3 无法开设财务管理综合实验

由于没有建设财务管理综合实验室,无法开设综合实验,只能开设与课程配套的课程实验。如财务会计单项实训平台,只能作为财务会计课程的理论课附属,进行理论验证性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可以练习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验证性实验只能解释现象,培养基本技能。

实验项目陈旧、实验手段落后,低层次重复,不需要学生主动思维和创新,很少有解Q实际问题的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独立设计和进一步探索的动力和机会,造成动手能力差,遇到实际问题缺乏创造性。

1.4 实验室技术队伍缺乏

高校人才建设有了很大进步,但实验室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因为实验室人员待遇偏低,职称晋升困难,发展机会少,自身价值难以实现,所以专业教师不愿意担任专职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

目前部分高校是由理论课教师充当实训课教师,完成课程验证性实验,这部分教师往往缺乏实践技能和实验室管理能力,实验效果并不理想。而有些人员缺乏经济专业理论,只能充当“保管员”。财务管理实验通常是在机房利用实训软件进行,特别需要即懂经济理论又有电脑和网络维护常识的实验技术人员。

2 新设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规划

2.1 提高对财务管理实验室重要性的认识

财务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财务管理知识,更要具备财务管理技能,这就对财务管理教学的实践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备受关注,呈现强有力的发展趋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自主创新、自主创业的成效。另外,校外的财务管理实训基地也难以拓展。现阶段多数企业已开始利用计算机进行事务处理和业务管理,对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有一定考虑,即使接受了实习学生,多数不愿意让没有经验的人接触系统,因此,实习学生基本没有直接参与工作的机会。

没有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室,根本无法满足实践型教学的需求。财务管理实训的欠缺,将严重影响财务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导致学生财务管理实操技能欠缺、无法应对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进而严重影响学院的教学声誉。实践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在财务管理专业学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得到各界的认可和关注,应纳入专业和教学任务中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也是发挥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的主要场所。

2.2 打破专业限制,建立经济管理实验中心

整合分布于各系部经管类实验室,组建经管实验中心,学校负责实验中心整体规划和建设,进行宏观上的指导。实验室安排在综合实训中心,相对集中,便于实训课程的安排和管理。在机构设置上,设立专门的实训中心管理科和实践教学管理科,对实训中出现的设备和软件故障能及时处理;对实训课程的安排能实时协调;方便实验材料的发放和整理。

财务管理专业有部分核心课程与会计或金融专业相同,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金融市场学、投资学等,这些课程原有的实验设备和软件可以整合利用。财务管理专业与市场营销专业同属经管类,如市场营销专业原已建设经营管理者沙盘实验室,可以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实验室使用。必须打破原有的专业限制,按照建立大经管实验中心的思想,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既有资源,在后续建设中不重复建设,节约资金。

2.3 构建分层次、分阶段、模块化的财务管理实验课程体系

近年来,经管系在引领青年学生创新创业和职业经理人培养方面积极思考,不断创新,在本科中逐步构建起了“创新创业+职业经理人”教育有机结合的“131塔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职业经理人”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今后将结合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继续探索“创新创业+职业经理人”教育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验教学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实验课程体系直接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财管实验课程体系,才能实现以能力为核心的财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打造分层递进的课程实验、创新创业实验和开放实验组成的以能力为中心的实验教学平台体系,将以能力为导向的财务管理实验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有效改变长期以来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现象。实验内容分为基本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根据学生爱好、特长和专业发展选择实验内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同学生、不同学习阶段可以选择不同实验内容。这种分层递进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能够很好地契合我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塔式人才培养模式。

2.4 增加投入力度,分阶段建设

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在财务管理专业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实践教学知识可以直接应用于以后的工作当中,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技能都起到示范的作用。

首先应维护应用好已有的财务管理课程实验软件,定期维护升级,满足基本的课程实验教学需要。对原有的实验室进行改造、充实,改善实验条件和环境。

其次,学校应多方争取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按统一规划逐年建设的原则,在校内尽快建设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综合实验室以及创新实验室。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实践教学。建设财务管理实训室、购买财务管理应用软件,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环境;扩大实习基地的范围和类型,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财务管理实务。仪器设备与软件购置要结合经费情况,根据学科发展和实验室建设需求,加强论证,购置最需要的仪器设备与软件。鼓励实验技术人员编制教学软件,为实验教学提供物质保证。

2.5 加强双师型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实验队伍包括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其中实验教师是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的关键。 实验教师既要有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行业实践能力,因此要挑选事业心强、学历高、热爱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到实验室工作。促进跨学科、跨专业实验教学交流,提高实验设计和实验教W水平。鼓励理论教师从事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工作,鼓励从事科研和教学研究活动,以提高实验档次和水平。

围绕提升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健全专任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制度。探索“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与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聘请兼职教师,加强兼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规律与教学方法培训,使兼职教师能够承担实践教学任务。通过学历培训、下企业锻炼和聘请兼职教师等方式,培训教师的专业知识、岗位操作技能,使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职业指导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勇 . 新建地方院校经管类实验室建设的探讨[J]. 职业时空,2009(1).

[2]滕德川.经管类综合实验室构建模式研究[J].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1).

篇4

    为保证广安大街市政道路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做好拆迁居民安置工作,经市政府同意,将部分开发企业现有的拆迁房源作为广安大街拆迁专项用房(以下简称专项用房),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专项用房享受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扶持政策,即土地行政划拨,21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半征收。

    二、专项用房专项提供给广安大街市政工程被拆迁居民选购。被拆迁居民如要享受本市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可购买专项用房或经市政府批准上市的经济适用住房,并凭所在区政府出具的证明到开发企业购房。

    三、专项用房价格由市物价局会同市建委按经济适用住房定价原则审定。开发企业不得以任何方式变相提高价格。

    四、市建委、计委、规划委、国土房管局等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对专项用房的工程质量、审批手续等项内容进行审核,并督促有关开发建设单位按要求完善。崇文区政府和宣武区政府根据审核结果,对专项用房的价格、质量、配套情况等项内容进行认定,满足拆迁居民入住条件的房源,由区政府分期分批公布。

    五、被拆迁居民凡购买区政府公布的专项用房,具有经济适用住房产权。产权发证部门依据购房合同和购房人付款凭证,在30日内颁发产权证。开发企业负责办理产权登记手续。

    六、广安大街拆迁工作完成后,开发企业将购房人证明和销售合同报区政府核准汇总,开发企业凭区政府出具的证明,统一按照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办理土地划拨及有关费用的减半征收手续,并可按京财税(99)1201号《转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房地产市场税收政策的通知》,享受有关财税减免政策。开发企业购买的拆迁房源专项用于广安大街拆迁的,按照被拆迁居民实际购房面积免收开发企业购买房源发生的有关税费。

    七、对于部分房屋已交纳的土地出让金等费用,由征收管理部门退还或在开发单位后续建设项目中抵减,已享受返还或免收政策的开发项目,不再抵减。

    八、专项用房的物业管理费用执行市京价(房)字〔2000〕163号《北京市经济适用住房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收费办法(试行)》规定的经济适用住房物业管理收费标准,并按规定的期限收取。任何单位不得以拆迁安置为由,一次收取长期的物业管理费和供暖费等费用。

篇5

财政收入是一个地方经济综合实力的体现,加强稳定财源建设是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和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实现科学发展的要求。大力培植支柱财源,增加税源,促进财政增收,对于从根本上扭转财政困难局面,确保财政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人结合我县经济发展现状,对稳定财源培植,理顺财政体制问题,提出几点措施建议。

二、财源现状及问题

1、财源建设方面,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一是税收收入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强。二是税源基础不稳固。三是税源大户数量较少。四是地方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五是三产形成的税收比重偏低。

2、财政体制方面,存在着分享不合理的问题

一是“两税”上缴越多,税收返还比重越小。现行分税制体制规定,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以1993年为基数,以后年度“两税”每增长1%,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增长0.3%。财源建设的成果反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小,直接影响了地方财力的有效增长。二是分享税种越多,削弱地方收入越大。实行分税制后,增值税作为共享税种,形成地方收入仅占25%。所得税和营业税作为地方主体税种,发展速度较快。由于上级财政分享绝大部分,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与当地经济发展速度极不相称,也是我县地方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偏低、三产形成的税收比重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地方发展财源、组织收入的积极性。

3、收入管理方面,存在着机制不合理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乡级。一是征管体制与收入级次的矛盾。国、地税征收部门按照经济区域设置基层征收分局,乡镇财政则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置,加上国、地税分局的征管地域范围不尽相同,条块管理不够协调,调剂乡镇之间税收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税收任务与依率计征的矛盾。国、地税部门实行垂直管理后,上级下达的税收任务往往与地方政府依据税源编制的收入预算不一致,一旦完成税收任务,即使有税源也不积极组织征收,造成收入预算不能完全执行到位。三是征收主体与考核主体的矛盾。上级考核财政收入的主体是下级政府,而不是税务机关,因征收主体与考核主体不一致,基层征收部门没有任务压力。

二、政策措施

1、尽快完善财政体制,充分调动地方发展财源的积极性

实行分税制以后的财源建设,虽然具有了一定规模,但由于分享税种增多、上级集中财力过多,地方培植税源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为调动地方发展财源的积极性,应尽快对现行财政体制加以完善,形成有利于地方发展财源的体制。

(1)完善财政体制,要与地方事权对称

实行分税制之初,重点是确定收入的划分问题,支出划分范围和内容仍按老体制执行,未考虑支出所必需的基本财力需要。在完善财政体制时,应当充分考虑这一问题,特别是对乡镇和经济欠发达县,要从财政体制和政策上给予倾斜。在当前情况下,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来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今后则通过税源发展逐步提高自身的财政保障能力。

(2)完善财政体制,要相应减少分享税种

2002年所得税、营业税体制改革后,上级财政分成比例较大,县乡财政缺少了主体税种。为增强地方财政可用财力,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中央和省级不再参与分成,对资源税市级不再参与分成,确保地方利益,从体制上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3)完善财政体制,要保证县乡财力的有效增长

新完善的财政体制一经确定,就应当保持长期稳定,不能因为地方财源发展快、税收增量大,而扩大分享税种范围或提高上级财政分成比例。在分享税种不能减少的情况下,可以2007年为基数分享税种超收部分全部归为地方收入,上级财政不再参与分成,以保证税收收入与地方财政收入的规模相匹配,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占比相一致,使县乡财力能够有效增长,更好地调动地方发展财源的积极性。

2、持续抓好财源建设,努力提高对财政的贡献率

在分税制体制下,为了保证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财源建设。进一步完善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手段,支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支持重点项目和骨干企业的发展,运用财政贴息、奖励、信用担保等政策措施,支持多元经济发展,努力做大做强经济财政“蛋糕”。

(1)全面发展经济,确保财源“丰富”

坚持上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对地方财政贡献大的,环保型、高科技型和资源综合利用型项目,不断提高主导产业对财政的贡献能力。以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大企业二三产分离为契机,突出发展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和金融服务,培育新的财源增长点,增加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

(2)努力提高效益,确保财源“丰产”

坚持把扶持壮大骨干龙头企业作为壮大财源的重点来抓,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项扶持政策,特别是对财政贡献大的项目,在技改项目、税收奖励、原材料供应、银行贷款、争取国家政策等方面重点倾斜服务。采取整合资源、招商引资、启动民资、企业挖潜、技改扩规、调优结构等方式,推进成长型企业逐步形成规模优势,提高对财政的贡献能力。培育高新区产业联盟和产业集群,使高新区成为财源建设的主要阵地。

篇6

关键词:财源建设;弥勒县;财政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2

一、近三年来财政收支完成情况

(一)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完成情况:2010-2012年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完成129,737万元、154,370万元、180,086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19%,16.7%,年均增幅19.2%。

(二)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情况:2010-2012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69,465万元、80,765万元、95,021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16.3%、17.7%,年均增幅19.3%。

(三)上划中央、省州收入完成情况:2010-2012年上划上级收入完成60,272万元、73,605万元,85,06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7%、22.1%、15.6%,年均增幅19.1%。

(四)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情况:2010-2012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154,951万元、179,070万元、207,09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3%、15.6%、15.6%,年均增幅16.5%。

上述数据反映:近三年来,地方财政收入稳步快速增长,形势喜人;地方财政支出基数越来越大,收入增长满足不了实际需要,财源结构调整、财源培植工作任重道远;另一方面刚性支出增长太快,一些支出需争取上级支持来解决。

二、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构成情况

(一)从税收结构看:2010-2012年税收收入分别完成50,280万元、59,728万元、68,494万元,年均增幅22.5%;非税收入分别完成19,185万元、21,037万元、26,527万元,年增增幅12.3%,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27.6%、26%、27.9%。近年来,非税收入增长低于税收收入的增长,这体现了国家规范、取消不合理收费的政策要求,但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还较高,由于非税收入大部份要安排给执法单位做工作经费、对可支配财力贡献不大。

(二)分行业看:2010-2012年直接来自烟草的收入分别完成19,193万元、23,928万元、29,335万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27.6%、29.6%、30.9%;来自煤、电力的收入分别完成6,903万元、7,018万元、8,635万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9.9%、8.7%、9.1%。近年来,烟草、电力、煤等传统行业进入发展平稳期、其他行业还未形成支柱财源,财政收入的增长主要靠房地产、建筑投资、交通运输来实现。

(三)分产业看:2010-2012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分别完成6,153万元、11,632万元、14,654万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8.9%、14.4%、15.4%;来自第二产业的收入分别完成31,320万元、30,776万元、36,173万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45.1%、38.1%、38.1%;来自第三产业的收入分别完成31,992万元、38,357万元、44,194万元,扣除行政性收费等非税收入,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33.1%、35.2%、35.6%。近年来,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受烤烟收购量及价格起伏而变化、第二产业的收入增长有限、第三产业随城市化进程及旅游开发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稳步提升。

三、财源建设中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是财源结构单一,非烟工业发展不足;二是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非税收入比重高;三是第三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以旅游带动产业发展还有巨大潜力可挖;四是优势资源利用不足,财源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五是工业园区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招商引资力度小,规模效应难以显现;六是受宏观调控影响,以房地产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模式受到极大挑战;七是极端气候出现频繁,农、林、水等基础设施建设需重新规划,产业结构调整难度进一步加大;八是近年实施的“津补贴”、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支出全部由县级承担,县乡财政困难进一步加剧,财源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2012年,弥勒县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居全州第二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乡镇多、财政供养人员多,人均可用财力只列全州第六、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只达到全州第十,财政实力相当弱小,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对财力需要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加强财源建设,尽快把县级财政实力做大做强,对加快全县工业化、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缩小与全省全州的发展差距,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全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下一步加强财源建设的主要措施

财源建设要紧紧围绕“工业强县、品牌立县、旅游活县”三大战略,加速推进“旅游服务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市建设精品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做强以休闲度假、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壮大工业骨干财源,打造精品城市、提高城市品位,强化农业基础、发展特色产业,进一步提高财源效能,力争在“十二五”形成结构合理、梯次分明、布局均衡、稳定可靠、后劲充足、长期受益的地方财源体系,为全县财政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奠定基础。

(一)加快工业项目发展求财源

工业企业税收在现代产业序列中是最稳固、最具发展潜力的税源经济,它处于中间环节,是拉动一产,推动三产的重要力量,是财政实现持续稳定增收的主体。目前,弥勒县财政还处在向工业财政转型期,因此,必须强化工业财源第一位的观念。一是要把主攻工业项目建设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要工作。继续做强烟草产业,以红河卷烟厂、红河烟叶复烤厂、雄风公司技改和陈烟仓库迁建工业园区为契机,支持红云红河集团做大做强卷烟产业,建设集生产、仓储、配送为一体的烟草产业园。全力拓展非烟工业,信托交通、区位优势和褐煤等资源,鼓励红河锦东、磷电公司等通过技改升级扩大生产规模,支持南磷集团、国能煤电加快推进在建项目。充分发挥现有水电的基础上,加快建设石洞山风力发电、朋普光伏发电等重大项目。二是要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要切实解决工业园区管委会目前存在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强化职能,继续每年安排2000万元的建设资金,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等一系列工作的力度。利用现有工业产业的基础优势、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引进建设一批产业关联度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带动推进工业化进程,在“十二五”期间建成5―10户利税大户,把工业园区建成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园区。

(二)加快旅游服务产业求财源

弥勒县加快旅游服务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已经到来,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利用好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加快旅游服务产业的发展。重点围绕建设“云南省重点旅游城市”和“云南省休闲旅游示范城市”目标,力争撤县设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卫生城市,全力抓好红河・春天健康运动休闲度假村、湖泉金秋休闲运动旅游度假区、财富新天地旅游综合开发项目、葡萄观光大道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湖泉生态园、锦屏山风景区、白龙洞风景区、可邑民俗文化生态村等旅游景点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对旅游需求、物流需求的承载能力,加快昆河公路(城区段)拓宽改造、生态园周边村庄改造等一批重点工程,重点做好石蒙高速公路入城连接道路、云桂铁路弥勒站入城公路建设,把弥勒建成更加美丽的旅游休闲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使旅游服务产业在“十二五”期间能够迅速扩展,形成较为稳固的群体财源体系。

(三)提高招商引资质量求财源

一是转变招商观念。当前国家优惠政策的操作空间越来越小,而由体制、机制形成的综合优势才是持久的竞争优势。要把加大服务力度、拓宽服务领域作为第一投资环境,确立“硬件不足软件补、寓招商于服务之中”的策略,尤其是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投资导向的高技术含量项目,要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在服务深度、广度上做好文章,在打好“政策球”上做足文章,变项目前期服务为整体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从单纯依靠政策的吸引坐等招商的模式向改善政府服务、提高环境竞争力上转变。二是调整招商定位。变“政府招商”为“全民招商,专业招商”,把全民招商的功能定位在对外推介、信息收集、筛选,选择投资意向明确、信息质量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招商项目,按照科技含量、投资强度、财政的贡献率等标准来衡量论证项目质量,并针对重点财源项目组成专项推进组,制定完整的招商策略和推进方案。三是创新招商方式。目前,弥勒县在承接产业转移、产业配套、农业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优势,还没有得到深度的开发和利用,要重点推进由比较优势向项目优势、招商优势转化的进程,设计规划出能够提升产业集聚能力、与国家产业政策紧密衔接、对投资者有吸引力的项目,从盲目的高成本招商向自主招商、定向招商的精细化招商模式转变。

(四)巩固提升传统产业求财源

粮、烟、蔗、畜曾是弥勒县四大传统支柱财源,当前,除烤烟外,其他三项产业对财政的直接贡献已经相当微小,但传统产业是工业原材料的基础来源,对财政的间接贡献并不小。因此,要按照“巩固提升粮、烟、蔗、畜,加快发展菜、果、花、药”的思路,落实各扶持政策措施,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产业化发展,围绕“规模、品牌、市场、效益”四个环节,以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要任务,以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以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为关键,引进、扶持和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一是把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落实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发展优质稻、玉米、马铃薯、麦类四大粮食作物,抓住云南省优质稻米产业带布局等项目机遇,扩大优质杂交玉米种植规模。按照“市场引导、计划种植、主攻质量、调整布局”的指导方针,抓好烤烟产业,认真贯彻国家对烤烟产业的“双控,两提高”政策,实施“科技兴烟”战略,继续推进基地烟和标准化示范栽培,有计划地将烤烟种植向自然条件适宜区及群众积极性高、生产水平相对较高的乡镇集中。二是以制糖企业为龙头,依托科技的不断创新,走发展蔗糖循环经济的路子,提高蔗糖的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能力,推进蔗糖产业优化升级。三是以市场为导向,加快畜牧产业发展。肉猪产业要以生猪调出大县为契机,主攻出栏率、商品率,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生猪品种改良水平和良种覆盖面。奶牛产业以规模养殖企业、小区和专业户为重点,发展奶牛集约化经营。羊产业要推广“半舍饲半放牧”技术,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户,把东西“两山”山区乡镇建成全县的黑山羊产业基地。家禽产业要加大特禽产业扶持力度,以唐氏特种养殖厂为龙头,发展野鸡、鹧鸪养殖,把朋普镇建成七彩山鸡良种扩繁基地,带动全县中小规模养殖户的发展。蔬菜产业要按照“市场导向、企业带动、政府引导、集中扶持”的发展原则,以冬早蔬菜为重点,积极推广标准化蔬菜种植技术,引导蔬菜产业向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方向发展。花卉产业要依托呈贡斗南花卉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弥勒县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大力扶持培植龙头企业,力争把弥勒县建成全省重要花卉生产基地。重点在弥阳镇、新哨镇、竹园镇和朋普镇发展花卉种植。葡萄产业要发挥云南高原葡萄酒有限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在新哨镇、弥阳镇发展葡萄产业,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引进、推广适宜当地种植的葡萄优良品种,实施以避雨栽培为主的葡萄提质增效项目。抓住建设全省旅游县、重点旅游城市的机遇,发展以葡萄小酒庄为代表的特色农业观光旅游,提高葡萄产品附加值。林果产业要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在东西两山17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发展优质泡核桃40万亩,中部坝区及海拔1700米以下山区、半山区发展美国山核桃或早实核桃10万亩。

(五)管理机制体制创新求财源

完善投融资体系,搭建融资平台,积极筹措资金,支持企业发展。一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县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500万元财政贴息资金,为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贴息贷款,缓解了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二是投融资担保公司要做好服务工作,积极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短期担保贷款,帮助解决融资难、担保难、发展难的问题。三是财税部门要认真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通过税收优惠,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促进企业提质增效,提高企业对财政的贡献。四是积极争取国家的资金扶持,各经济主管部门,要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国家计划内的产业扶持资金,来保证财源建设项目有足够资金保障。

篇7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发展财源经济的有效途径,创新财源建设的政策体系,完善财源建设的工作机制,挖掘潜在税源、开发增量税源、统管存量税源,努力实现财政收入总量、质量和增幅同步提高,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提供强大的财力保障。

二、目标任务

(一)以壮大税源为根本,构建财源建设政策新体系。整合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政策、资金,重点支持我市企业做大做强,支持我市大企业以商招商,支持重点产业项目落户我市,最大限度地延伸产业链、税收链。

(二)以开发税源为导向,构建财源建设筹划新机制。充分调动市场、政府等各类资源,促使进入荣成市场从事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的企业在我市纳税,进一步扩大我市税基。

(三)以综合治税为手段,构建税源信息共享新平台。对税源实行全覆盖监控,进一步加大综合治税力度,切实堵塞税收征管漏洞,努力做到应收尽收,促进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四)以增强合力为措施,构建职能部门联动新机制。建立职责明确、齐抓共管的财源建设工作机制,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各级各部门发展财源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财源建设工作的新合力。

三、工作重点

(一)整合政策资源,夯实税源基础

1、实施骨干企业膨胀政策。认真贯彻威海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骨干企业发展的专题会议纪要精神,对全市企业三年内销售收入过100亿元、贡献过5亿元,且缴纳的地方税收增幅超出全市平均增幅的企业,市政府将给予重点培植,同时在争取上级有关扶持政策和扶持资金方面给予重点倾斜。

2、优化企业发展财税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扶持和鼓励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和《关于在全市开展评选创业明星和创业新星工作的意见》,年内不再研究出台新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并减、免、缓和暂停征收18项涉及企业的收费项目,对投资超亿元项目除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外还将给予一定奖励;开展创业明星和创业新星评选工作,市政府对企业法人代表按贡献大小分别给予奖励。

3、促进企业上市融资。按照市政府《关于鼓励和扶持企业上市的意见》,对在境内外发行股票上市和实现再融资的上市公司进行奖励。市财政每年在预算中安排上市工作经费,建立和完善企业上市资源库,积极开展企业上市培训,优化企业上市环境,促进更多的企业上市融资。对企业买壳或捆绑上市,注册地为荣成并在我市纳税的,给予企业一次性奖励。

4、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按照威海市政府《关于实施品牌战略奖励办法的意见》和荣成市政府《关于鼓励和扶持科技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规定,整合各级用于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制造业技术创新、节能减排、品牌建设等项资金统筹使用。进一步加强对重点产业、技术领先行业、重大科研项目的扶持;大力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对新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按级别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山东名牌产品和山东省著名商标的企业,按品牌级别给予一次性奖励。

5、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威海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荣成市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扶持,重点用于扶持现代物流、商贸流通、文化旅游、房地产、科技与信息服务等服务业发展中的关键领域、新兴行业和薄弱环节,支持服务业中的重点行业和企业发展。

6、支持鼓励镇域经济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威海市政府《关于建立激励机制促进镇域经济发展转移支付办法》,坚持促强扶弱带中间,通过分类奖励、补助和扶持,调动镇区发展经济、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促进镇域经济发展,壮大财源。

7、积极推进大项目建设。按照市政府《关于鼓励工业发展的暂行优惠政策》的有关规定,对投资强度达到200万元/亩、总投资5000万元(外资500万美元)以上的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工业项目(含技术改造项目),在土地出让、行政收费、融通资金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快我市船舶配套产业发展的意见》,用足用活相关优惠政策,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企业提供宽松的融资渠道;对获得国内外船级社认证的企业、年内采购市内配套产品及带动本地船舶配套产业发展作用突出的企业分别给予奖励。

8、强化房地产市场政策调控。根据市政府《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增加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减轻企业资金压力;减、免、缓收价格调节基金、环境影响评价费、土地交易费、房地产企业社会咨询服务、相关配套设施配套费及摊销费、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等涉企收费;建设部门全面简化市政设施及各类管线竣工验收手续,并负责统一组织验收。

(二)整合政府资源,培植存量税源

1、发挥建设项目招投标监管平台作用,聚集税源。建设、交通、水利等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对所负责的建筑、交通、市政公用以及水利工程,在行业管理、市场准入环节加强纳税监督,严把源头关。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用我市企业,优先使用我市企业生产或销售的产品。建设、交通、水利等项目主管部门要建立外地企业入驻登记制度,凡在我市承建工程的外地企业(包括外国企业),必须依法办理相应的税务登记,在我市依法纳税。建设招标主管部门每季度要将进入招投标平台的外地企业名单报市财政和税务部门,国税、地税部门要及时跟踪其纳税情况。对在我市承建工程但未办理税务登记的外地企业,由项目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纠正。

2、发挥政府采购平台作用,扩大我市企业产品销量。凡我市范围内的政府采购和城建工程项目,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采购我市企业生产或销售的产品、提供的服务,扩大我市企业产品销量,促进我市企业发展。

3、发挥政府性资金存款的调控作用,优化信贷环境。将财政专户资金、社会保障基金等政府性资金存款的30%,与金融机构节减财政支出、增加利息收入情况挂钩,根据各金融机构上年度节减财政支出、增加利息收入情况,分配下年度政府性资金存款额度,提高金融机构对地方财政节支增收的积极性;将财政专户资金、社会保障基金等政府性资金存款的30%,与金融机构上年度缴纳地方税收情况挂钩,根据各金融机构上年度对地方税收贡献的权重,分配下年度政府性资金存款额度,提高金融机构增加对地方税收贡献的积极性;将财政专户资金、社会保障基金等政府性资金存款的40%,与金融机构支持政府融资情况和支持中小企业贷款情况挂钩,根据各金融机构上年度支持政府融资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新增贷款情况,分配下年度政府性资金存款额度,提高金融机构支持政府投资和中小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4、努力破除中小企业短期融资瓶颈,促其发展。市财政设立1亿元企业临时还贷扶持资金,主要用于帮助贷款到期经努力筹集仍难按时偿还的企业还旧贷新,扶持对象为符合条件的成长型企业,借款期限为1—10个工作日。市财政局、贷款银行、企业主管部门、企业之间要建立严密的扶持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帮助企业及时完成还贷、再贷款业务,防止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影响发展。

(三)整合企业资源,培植增量税源

1、充分发挥我市大企业的市场影响和主导作用。吸引以下三类外地企业来我市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的分公司或销售公司:一是为我市大企业提供主要原材料、生产配件(非本地产品)的生产企业;二是为我市大企业提供物流、设计、广告、咨询、融资、中介等配套服务的服务企业;三是为我市外贸出口企业提供出口产品的生产企业。凡来我市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的分公司或销售公司的上述三类外地企业,经财税部门核实其确属在外地注册3年以上的,按其在我市缴纳地方税收(所得税除外)的40%,市政府从扶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补助我市相应企业;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经财税部门核实后,市政府从扶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补助来我市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的分支机构;同时,在落实市政府《关于在全市开展评选创业明星和创业新星工作的意见》进行创业新星、创业明星评选时,对我市大企业引进的上述外地企业,其来我市设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分公司或销售公司在我市纳税额,视同我市大企业纳税,合并计算。

2、以大中型企业为重点促进二三产业剥离经营。依法推进二三产业发展,以三产促二产,延伸形成产业链,壮大地方财源。凡属我市上述企业因二三产业剥离经营后新增的地方税收,经财税部门核实后,市政府按照新增地方税收40%的比例安排资金用于补助该企业。因二三产业剥离经营后导致企业总体税负增加,且给予上述40%相应补助后仍不能弥补部分,由市政府对照该企业因二三产业剥离经营后新增的地方税收予以补足,以激励本地企业加快推进二三产业剥离经营。对运输业务较多的大中型企业,可利用企业自备车辆注册成立分公司,吸收本地和外地车辆挂靠该分公司,实现对社会零散车辆公司化管理,分公司缴纳的地方税收增量部分,经财税部门核实后,市政府参照二三产业剥离政策,按照40%的比例补助该大中型企业。

3、通过优惠政策来吸引总部经济纳税。对总部设在我市的大中型企业,其荣成以外分支机构所得税分享比例的确定,需报我市财政、税务部门核准,对于企业主动向总部实行税收倾斜,且经上级有关部门和我市财税部门核准的,按其所增加的地方税收,政府从中提取40%用于补助该企业;对引进外地企业来我市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的总部、营销中心、结算中心缴纳的经财税部门认定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市政府按10%的比例从扶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用于奖励引荐单位,40%用于奖励来我市设立总部、营销中心、结算中心的市外企业。

上述扶持政策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期限暂定三年。财政部门设立财源建设补助资金,专项用于上述补助。企业获得的补助资金,应主要用于技术改造、研发创新或扩大再生产。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纳税信息反馈制度。国税、地税等部门要将市财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提供的涉税信息及时纳入监控征管范围,并提供相应的税收入库资料,尤其要对新投产大项目、新登记企业纳税情况进行追踪管理和信息反馈,形成涉税、征税、护税的良性循环。

(二)建立招商引资财税评估制度。要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评估体系,对拟引进的招商引资项目,由税务、财政部门对项目拉动经济和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情况进行预测和评价,并形成财税预期效益评估报告,凡没有财税预期效益评估报告的项目,不得列入规划,坚决杜绝“只占资源、没有效益”的项目上马。

(三)建立社会综合治税调控机制。

1、市财政局负责全市财源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协助税务部门依法征税,搞好综合治税部门之间的职能衔接。

2、市建设局、交通局、公路局、水利局、国土资源局负责对在我市范围内从事房地产开发和建筑施工企业的资格确认工作。在行业管理、市场准入环节加强纳税监督,严把源头关,理顺企业在我市的法人资格。

3、市发改局、环保局、外经贸局等项目审批部门要严把项目立项审批关。新引进项目立项前,由财税部门实行经济效益评估,重点评估其对拉动地方经济、带动地方相关配套产业、地方税收预期贡献率及法人纳税主体等,建立完善的招商引资评估体系。

4、市国资局、国土资源局、房管局、文体局、海洋与渔业局、*局负责本部门审批项目纳税落实工作,在办理项目登记、过户、年审等工作过程中,通过职能调控,规范各类涉税行为。

5、市外经贸局、经贸局、台办、工商联、船舶工业促进局、机械工业促进局、食品工业促进局负责对本行业市内企业(总公司)在外地设立的分支机构或外地总部企业在我市设立的分支机构实行全面监管,防止外地分支机构因变更企业性质而造成的税源流失,同时,要积极争取外地总部企业在我市设立的分支机构变更企业性质,注册本地法人,就地纳税。

6、市工商局要严把年检环节企业法人资格审查关,对外地企业来我市新注册或变更为本地法人资格的,给予积极配合和协助,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简化审批手续;协助市经贸局对我市企业在外地设立总分机构的情况进行监管。

7、市工商局、人民银行、金融上市办负责金融保险企业在我市的注册和监管工作。工商部门对来我市注册法人或变更为法人的金融保险企业尽最大能力给予注册协助,对拟在我市成立分支机构的金融保险企业注册登记工作实行严格审查、审批制度。市工商局、人民银行、金融上市办负责调控和引导我市的非法人金融机构在我市注册法人资格,市工商局、金融上市办负责理顺我市的非法人保险机构的法人资格。

8、市经贸局、外经贸局、人民银行、金融上市办、各行业主管局负责掌握在同等条件下引导企业购买本地企业的产品,企业的贷款和保险业务在具有我市法人资格的金融和保险机构办理。

9、市文体局、卫生局、药监局、旅游局等部门积极理顺归口管理的市内非法人分支机构注册变更工作,上述部门在批准进驻我市的相关企业时要严把非法人分支机构的市场准入关,引导企业注册本地法人,就地纳税。

(四)建立涉税信息共享制度。进一步加强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建立涉税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对涉税信息的全覆盖管理。财政、国税、地税、人民银行等部门要尽快实现网络互联互通,实现涉税信息共享,创建税源控管新机制。建立财税部门与工商、国土、房管、*、文体、统计、海关、检验检疫、经贸、外经贸、建设、人民银行等部门协作监控机制,有关部门要及时向财税部门提供涉税信息。纳税人须持有财税部门的完税证明,方可办理股权转让登记、房产及土地过户登记、文化娱乐经营许可证年审、车船年审等;工商部门每月初向国税、地税部门提供上月业户开业、变更、注销、吊销登记信息;统计部门按季向国税、地税部门提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企业增加值、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海关、检验检疫部门在每月初向国税、地税部门提供上月企业进口设备资料,包括设备名称、来源国、金额、国内企业名称、合同书等,加强对进口设备安装业务的税收管理;市经贸局按季向国税、地税部门提供投资额500万元以上的设备改造项目资料,包括改造项目名称、单位名称、工程施工合同、设备金额等,加强对重大设备改造项目的税收管理;市外经贸局按季向国税、地税部门提供外派劳务情况,包括派出机构名称、目的国、外派人员明细表等,每半年提供一次劳务输入大国分行业、分类型劳务人员工资薪金所得参数,加强外派劳务人员个人所得税管理;国土、房管部门每月向财政部门提供应税土地及房屋产权交易情况,加强耕地占用税、契税征管;财政部门每年年底前向地税部门提供年度应税行政性收费及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扣缴资料,完善应税行政性收费及个人所得税征缴管理;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在建设项目招投标工作完成后5日内,将工程标书复印件提供给市地税局,由市地税局纳入全市税收控管系统;市地税局、国税局要加强与代扣代缴部门的沟通与协调,重点协调国税部门开展代开增值税发票环节地方小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的代扣代缴工作。

五、组织领导

(一)明确职责分工。市政府成立财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附后),负责制定全市财源建设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确定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及目标任务,检查总结全市财源建设工作情况和成员单位履行职责情况。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工作。各成员单位要确定一名业务能力强、有责任心的联络员,具体负责衔接和协调本部门所属的各项工作。各镇区、各部门要切实增强财源建设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协调,密切配合,采取有力措施,形成共同引进和开发税源的新局面。

篇8

我区广大财税干部继往开来、扎实工作、锐意进取,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税,做到应收尽收。坚持以组织收入为中心,狠抓“增收节支”和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不断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在确保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积极推进财政各项改革,确保“两个确保”、“两个保证”和“一个低保”的实现。

20__年,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3.355亿元,完成预算数的109.62%;20__年,财政总收入4.483亿元,完成预算数的116.36%;截止20__年9月30日,全区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5.562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入库4.742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88.08%,超平均进度13.08个百分点,较上年可比增长32.14%,增收1.153亿元,基金预算收入累计入库8200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76.26%。

一、当前财政工作的现状

1.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但增速略有下降。

随着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一系列产业项目强区战略和优化投资发展环境措施的实施,今年我区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但就8-9月份的执行数据来看:一般预算收入8月份入库2870万元,仅占1-7月份月均入库数的52.86%,9月份入库3987万元,占1-7月份月均入库数的73.62%,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降至50%以下。一是由于上半年的汇算清缴结束;二是5.12地震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税收收入的影响在近几个月有所显现;三是航天基地收入的划转对我区财政收入产生一定影响,第四季度组织收入的难度将会增加。

2、航天基地对我区财政收入的影响充分显现

今年7月份,航天基地开始设立基地金库,从8月份按照体制规定将划归基地范围内的收入直接划转基地金库。8-9月份,累计影响我区一般预算收入达1192万元,其中:国税190万元(按照08年1-7月份收入平均数预计),地税1002万元(分税种情况:营业税742万元、企业所得税14万元、个人所得税21万元、城建税84万元、印花税24万元、土地增值税117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有力地保证了“两个确保”、“两个保证”和“一个低保”等必保支出和各项社会公共事业的正常开展,但在具体工作中仍暴露出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本年度后期组织收入的难度加剧。首先是受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品价格上涨和人员工资增加的影响,工业企业利润空间压缩,已影响到增殖税收入的增长,同时将会影响到后期预交企业所得税的增长;二是我区房产企业受5.12地震冲击的充分显现,对我区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带来相当大的压力。三是虽然我区财政收入继续保持了稳定增长,但收入总体规模和支出相比仍然较低,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资金缺口。面对现状,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市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依法治税,强化收入征管,确保全年财政收支目标的顺利完成。

三、加快区级财源培植、促进财政增收的建议

1、强化征管力度,挖掘财源潜力。一是做好财源排查,摸清全区财源的基本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奠定基础。二是进一步建立协税护税网络,做好代征代扣,保证财政收入及时足额入库。三是清理和规范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强化税收征管,落实征缴措施,充分挖掘增收潜力,切实把经济发展成效体现到财政增收上,并确保收入及时入库。四是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将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纳入预算管理,实现应收尽收,增强政府调度资金和筹集收入的能力。五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提高资产收益。

2、发展非公经济,开辟新兴财源

非公经济是区域经济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部分,发展非公经济,是现实需要,也是必然选择。一是加快非公经济总量扩张。引导非公经济向集约型、科技型和外向型转变,支持非公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重组和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二是培植非公企业骨干群体。鼓励、组织非公骨干企业,通过国内外资本纽带进行低成本扩张。成立投资担保公司,通过提供信用担保和银企对接的办法,切实解决企业起步阶段的 "输血"问题,增强企业"造血"功能。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适当归并,捆绑使用,集中财力保重点,出效益。三是提高非公企业服务水平。建议区委、区政府出台更有利于非公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在政策上保证其拥有与公有制企业相同的待遇。各部门要切实增强为非公企业发展服务的意识,鼓励和引导非公企业依据《公司法》组建规范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公司、股份合作制企业,加强对非公企业经营者的管理和培训,使其不断引入现代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提高管理运营水平。

3、强攻第三产业,挖掘潜在财源

首先必须加速开发旅游资源。旅游业是消耗资源最少、投资回报最高、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要把旅游业作为我区三产发展的优先发展目标。为此,一要加强领导,搞好旅游规划开发定位。突出生态旅游、民俗风情旅游、文化旅游三大特色,形成规范化旅游线路。二要拓宽融资渠道,抓好重点景区建设。坚持“早投入、早开发,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积极为开发者创造条件,提供环境,让利别人,发展自己。三要创优环境,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力争把长安旅游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要整合现有三产资源,严格按照区商业网点布局规划,认真抓落实。要重点突出商业物流体系建设、生产资料专业大市场新建、

社区商业发展等。从政策、资金、措施等方面入手,出台三产发展管理办法,营造全区上下参与三产、关注三产的浓郁氛围。三是组建、扩展区属建安、房产公司,着力引导扶持区内的建安、房产企业向集团化、规模化发展。其次,要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交通运输、建筑安装、邮电通信等行业,努力发展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等新兴行业,加快发展社区生活服务和文化娱乐、中介服务等行业。要力争我区三产有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以增加新的财源。

, 4、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基础财源虽然我区农业对财政的贡献较小,但对财政的间接贡献并不少。因此,要把农业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来抓。一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培育"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特色农产品种植业、养殖业。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初级农产品附加值,延伸农业产业链,在政策、资金上培植有特色、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三是发展城郊休闲产业。充分利用我区自然、人文资源,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作物、林木花卉等高观赏价值的农产品,促进山水风光和农业生产的融合,开发以感受农业生态、品尝瓜果蔬菜、体验耕作劳动为主的观光农业。四是引导发展村级企业。要引导各村利用土地、资源、人力等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办企业,既能繁荣村级经济,又能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村民收入。

5、加快项目引进,培育后续财源

实践证明,抓项目引进,抓投资引入,是一个能在短期内拉动财政快速增长的有效方式。一是抓好环境优化。要把抓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行政服务水平作为吸引投资、吸引项目的第一位工作来抓,增强软、硬环境对内外资的吸引力,实现招商引资工作的新跨越。二是突出重点领域引进。结合我区实际,引进技术新、耗能低、有前景的新型工业;充分发挥我区区位交通优势,大力引进生产企业和现代服务业。三是积极对上争取。各级各部门要把对上争取资金和项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出台专门的管理办法,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主动向上争取资金和项目。

6、突出园区建设,培育替代财源

加速园区建设,高层次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率管理,建设布局合理、产业集聚、要素集中、特色明显的工业化基地。一是严把准入关。严格按照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引进科技含量高、高附加值、占有市场份额大的好产品、好项目,对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和企业坚决不让入园,做到不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暂时的发展。二是加强软硬环境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美化亮化周边环境,确保好项目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快。三是加大园区效益产出力度。采取以地抵商方式对园区土地进行分期开发,提高土地的产出和使用效益,对园区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加快发展,使企业早出效益,出好效益,加速其对财政的投资回报

7、以项目为支撑,壮大支柱财源

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财源的意识,把项目建设作为壮大支柱财源的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采取加大投入新上一批,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启动民间资本发展一批,技改扩规壮大一批,产权改革盘活一批等有效手段,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以项目促发展、壮财源。目前,在工业、农业、商贸、旅游服务业等各领域都要建设一批项目,并逐步形成了全区的支柱财源,为地方财政的增收提供永续后劲。

篇9

    关键词:地方财政;财政体制;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经济与财政的关系决定了在追求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必须实现财政的可持续发展,而地方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所谓地方财政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地方财政与地方经济相互促进、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协调、地方财政运行健康有序的发展状态。实现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是财政工作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实施分税制以来我国地方财政呈现了持续快速增长态势,财政运行相对平稳。

    然而,最近几年受国民经济增长趋缓的影响,地方财政面临着许多困难和不利因素,这正在对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强大压力。许多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县乡级财政相当困难,工资欠发普遍化、赤字规模不断扩大、实际债务负担沉重,财政风险日益加大。并且对地方政治经济的稳定、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威胁。从根本上实现地方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已成当务之急。

    二、制约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1.财政所依托的经济增长幅度总体趋缓。从经济运行周期看,分税制以来我国经济曾经历了“八五”时期的高投入、高扩张、“九五”初期的软着陆、经济波峰时期的高速增长,客观上为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但这种支撑作用总体上是建立在粗放扩张基础上的,财源基础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进入九十年代后期,经济运行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宏观经济运行开始出现重大转型,进入通货紧缩阶段,长期以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也逐渐显露出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局面将很难再现。“十五”时期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上将转入一个相对低位的增长空间。在此基础上,地方财政收入也将进入与之相应的较低增长空间。如2002年地方财政预计增长幅度仅为2.31%.

    2.地方财源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从三个产业的GDP值及其比重看,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作为基础财源产业——农业,离效益农业、现代农业的距离还很大,财政贡献能力也有限。第二产业作为主体财源,财源结构相对分散,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相对较少;而且财源分布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中,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成长不足,后续财源相对匮乏。第三产业作为地方财源的重要财源基础,尽管占GDP比重已接近第二产业,但从财政贡献状况来看,全国各地三产税收增长速度与相应的GDP增长速度相比呈现出不协调的状况。

    地方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和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很大部分没有形成财政财源。2000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5.96%、50.88%、33.22%,而其提供的税收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则为3.75%、68.57%、27.68%.1994年我国国有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6%,但其提供的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却达63%.国有企业低速度增长,但它依然是国家财政财源最主要的支撑点。(1)

    我国地方财源主要以企业为依托,个人的贡献相对很小。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对个人收入的调节作用有限,居民对财政的贡献度与其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极不相称。1999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个人所得税为413.48亿元,仅占地方财政总预算收入的9.13%;20四年则分别为引0.90亿元和9.81%.

    现有财源的这种结构格局将会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对地方财政收入构成制约,并带来风险。

    3.分税制财政体制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日益明显。分税制财政体制实施已有近九年,进入了比较稳定的运行阶段。由分税制带来的非经济性财政增长因素已基本消化完毕,分税制体制产生的中央级财政收入与地方级财政收入之间的分配效应则越来越明显,财政收入逐步向中央财政倾斜。

    从各级政府财政自给能力分析,1994年前,地方财政自给能力高于中央财政;1994年后,中央财政的自给能力高于地方财政的自给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到分税制前,地方财政平均自给能力系数为1.06,比中央财政的0.773高0.287;分税制实施后,地方财政平均自给能力系数大幅下降为0.606,中央财政则大幅上升为1.508.说明地方财政已经严重缺乏自给能力,地方支出的40%需要依赖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1998-2002年地方财政自给能力的整体水平呈不断下降趋势,至2002年仍将难以改变。

    4.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很多,但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仍未摆脱“吃饭财政”的状况,严重影响地方财政职能“到位”。同时许多支出又超过地方政府职能范围,出现“越位”现象。

    一是财政供养人口过多,“吃饭财政”压力沉重,预算内八成左右财力必须用于非生产性开支,政府实际可用于经济调控的财力十分有限。二是各项改革对财政资金的需求压力巨大。三是政策性增支因素刚性增长。四是城市化建设、环境保护对地方财政支出压力越来越大。五是社会保障资金面临巨大缺口,个人帐户空帐问题日益突出。从目前实际情况看,许多地区即使动用个人帐户上全部资金,养老保险计划依然收不抵支,出现一部分资金缺口。如果不允许动用个人帐户的缴费,这些地区的日子就更难过了。(3)

    5.地方财政管理监督机制滞后的矛盾逐步显现。目前的地方财政管理总体上仍然是计划经济因袭下来的管理模式,管理比较粗放,财政监督比较薄弱,重收入轻支出、重分配轻监督现象突出,财政资金管理使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从预算管理角度看,预算编制较粗,总体框架上尚未跳出“基数加增长”模式。预算执行缺少全过程的有效监督机制,预算结果缺乏系统的绩效考核机制。预算外资金管理方面这几年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部门利益格局尚未彻底打破,距离实行预算内外综合财政管理的要求尚有很大的差距。

    6.乡镇财政隐性赤字风险和债务风险十分突出,财政收支矛盾非常严峻。收入方面,乡镇财政财源基础普遍薄弱,收入来源分散,很不稳定。随着市以下分税制改革的彻底实施和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一些重要的地方税种将进一步上划,预算外收入也将进一步缩减,乡镇财源将更加趋于狭窄,收入困难的矛盾有可能进一步加剧。1999年,乡级财政本级收入仅占地方财政本级收入的17.33%.支出方面,刚性支出增长压力有增无减,财政运行捉襟见肘、步履艰难。

    7.地方财政信用风险逐步增加。利用财政信用这一财政特殊职能形式,筹集建设资金、增强政府调控能力、支持地方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手段。但信用活动本身就是一种风险行为,财政信用也概莫能外。有些地方历年累积下来的财政信用规模超过数亿元,接近于当地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但这些信用资金目前营运质量普遍不高,相当一部分都是逾期贷款,而且近三分之一的投向企业基本上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坏帐风险突出。

    三、实现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

    1.调整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地方财源结构。根据中央“十五”规划的精神强调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是调整产业结构,高新技术产业决定了经济发展方向,也决定了未来地方财政财源。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只有12.7%,而美国、日本等国一般在30%以上。因此地方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相应的高新技术产业。二是就目前我国地方产业结构的具体情况看,维持和壮大财源,不可能仅仅主要依赖于高新技术的发展,必须下大力气搞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三是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提高技术水平。以节能、降耗、综合利用、提高环保效益的新工艺、新技术为重点,加快改造能源、原材料工业以及一般加工工业、农业等传统产业。四是继续鼓励和发展非国有经济,使非国有经济对财政的贡献与其对整个经济增长的贡献保持均衡。同时逐步取消那些对非国有经济仍带有“非国民待遇”性质的做法。

    2.加强税收征管,健全财政收入机制,努力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占地方GDP的比重。一要加强税源调查,完善税源监控机制,使财源建设成果及时体现到税收增长上,努力实现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增长。二要加强清欠堵漏工作,杜绝税收管理漏洞。特别是要强化工商税收登记与税务登记的双向管理,大力清理漏征漏管户,努力扩大税收征管覆盖范围,确保应收尽收。三要高度重视地方税的征管工作,进一步健全征管体系,完善征管手段,加大征管力度,降低征管成本,努力挖掘地方税的增收潜力。四要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税收征管。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已构成为地方经济的主力和增长点,但其税收贡献却与之不相称,存在很大的征管潜力。五要加大税收稽查处罚力度,严厉打击偷漏税行为。六要在“正税清费”的同时,大力加强各项专项基金、费的征收工作,特别是社会保障基金要扩大征缴范围,强化征收刚性,确保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及时、足额人户。

篇10

(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地方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偏低,收入质量不高。工业中传统产业比较多,支柱产业较为单一,而且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布局不合理,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影响了地方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而居民医疗保险、城乡低保、各种涉农补贴等各项基本保障和民生支出呈刚性增长,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

(二)是地方财政债务负担过于沉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近年来,为化解金融风险,某些地方政府举借了大量债务,有些官员为增加业绩,不惜借政府信用向银行贷款,导致每年清偿债务成为一大财政负担,加剧了财政的困难局面。另外多数中小企业发展面临融资瓶颈,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三)企业缺乏良好的创业和发展环境

地方财政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社会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中小企业困难得不到及时解决;政府对项目投资的审批程序多,办事效率不高,服务不到位,影响了外商投资的积极性;各类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时有发生。

二、加强财源建设的建议

(一)财源建设的重点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财源建设应按照“传统产业新型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要求,综合运用多种政策手段,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现代农业,最终实现农民收入增加,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1)支持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传统产业新型化。煤炭、建材、化工、水泥等是我区的传统产业,要按照资源节约型、经济循环型、环境友好型建设的要求,以高新技术、节能技术、环保技术为依托,加大传统产业改造步伐,巩固好基础财源。支持关小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促进节能减排。对煤炭资源进行控制性开采,加大到外地开发资源的力度,把更多的煤炭由“燃料”变为“原料”,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实现财源可持续增长。

(2)培植壮大现有工业集群,推动支柱产业多元化。围绕煤化工、精细化工、机床、水泥、新型建材、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等工业集群,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推动资本和资源向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优势企业集中,推动优势支柱产业快速发展。

(3)产业布局向园区集聚,培育发展财源载体。按照特色突出、错位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布局,鼓励项目向园区集中,形成以区经济开发区为主体的发展格局,培育财源发展载体。利用好扶持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贴息政策,加快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高我区支柱产业竞争力和优势产品附加值。

(4)开展现代农业,推动新村庄建造。顺应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我们应依托区位优势,紧紧环绕城市需要,面向城市的“菜篮子”、“餐桌子”,以“四在农家”为载体,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推动农民增收,减少城乡距离,尽力开展城郊型、科技型、效益型、股动型农业,环绕龙头公司,要点抓好商品蔬菜、特种饲养和经果林基地建造,大力开展特征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做实做稳村庄经济。

首先,调整布局,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环绕城市商场和龙头加工公司需要,依照“一村一品、一点一特”的思路,创立一批具有演示效应的特征工业带,推动农产物加工园和集合带建造,使本来以栽培业为主的单一经济布局逐渐多元化。量体裁衣,引导农民根据城市需要调整饲养布局,建造标准化计划饲养场,开展奶牛、生猪、肉牛、羊、禽等计划饲养业。壮大村庄团体经济组织实力,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和扶持力度,全面推动“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开展农业经济。

其次,夯实根底,抓好根底设备建造。实施强化“四有五通三改三建”作业措施,加大村庄根底设备建设,改进村庄生活条件。积极筹措资金,加速村组公路的晋升改造和硬化,晋升村组公路的技能标准,保证村组公路的硬化率达50%以上,为村庄旅行的开展和改进农民生活水平夯实根底。

最后,推行科技,开展“科技型”农业。扶持龙头加工公司向集团开展,提高公司开发“精、高、新、深”系列产物的技能,晋升产物层次,扩展商场占有比例。坚持以商场为导向,施行科技增收,有针对性地抓好科技的推行与应用,用现代科学技能改造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水平,培育懂技能、善运营、会管理的新式农民。

(5)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打造旅游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与之相关的食、住、行、游、购、娱等产业的发展,政府应当着力开发一些特征鲜明,吸引力强的旅游景点,大力推动旅游业配套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和提高游客服务水平,注重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业优势,把旅游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创新投融资机制,助推财源建设

整合政府资源,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调动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的积极性,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1)实行政府性资金与金融机构税收贡献及贷款投放额“三挂钩”政策。原则上将政府性资金存款的40%与商业银行上年度缴纳的地方税收挂钩,根据税收贡献情况参与政府性资金存款额度的分配;将政府性资金存款的30%与银行上年度向本地中小企业发放新增贷款情况挂钩,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将政府性资金存款额度的30%与商业银行对重点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相挂钩,引导金融机构信贷向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倾斜,全力支持重点项目建设。

(2)支持融资担保公司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大力支持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一是支持以市场运作为主,政府投入为辅的形式创建为企业上市融资服务的股权投资基金公司,公司注册资金超过1亿元的,市、县(市、区)财政出资的投融资平台公司参股比例原则上不低于10%。二是对在地方设立融资担保公司、风险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股权基金公司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注册资金超过1亿元的,享受银行业金融机构优惠政策。三是对为本地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年担保额在5000万元以上且比上年增长20%,担保中小企业户数占全部担保户数80%以上的担保公司,政府按全年担保总额的万分之二给予补贴,市、县各负担50%。

(3)设立企业上市和股权挂牌补助资金。为引导和鼓励企业上市和股权挂牌,设立企业上市和股权挂牌补助资金。对我区新上市和股权挂牌的企业,其上市和挂牌期间所发生的相关费用经政府财源建设办公室审核后,财政按所发生费用总额的50%给予补助。

(4)加大城市建设融资力度,提高城建水平。各有关部门要树立全地区一盘棋的思想,积极整合土地、资金、国有股权、城市公用事业企业等有效资产,支持政府融资平台建设,建立市场化的一般性公司,积极为城市建设筹措资金,推动城市化进程。

(三)优化全区财源建设环境

(1)营造良好经济环境。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积极营造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严厉打击各类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阻碍企业生产、破坏经济发展的违法违规行为,营造和谐稳定的经济环境。

(2)优化政务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规范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全面推行首问负责制、全程代办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及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