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考试总结范文

时间:2024-03-15 17:41: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英语考试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英语考试总结

篇1

一、基于职场工作的大学英语考试设计的思考

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的成效关系到学生英语能力的真正提高和与职业工作相关的综合能力的有效培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就业深造和发展潜力。基于职场工作的英语考试设计理念是:以英语语言应用为主线,以综合素质教育为龙头、以工作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三位一体”的基本架构。具体地讲,基于职场工作的英语考试设计应注重帮助学生以一技之长立足岗位,即拥有立身之本;引导学生以优良品格立足社会,即拥有建身之德;激发学生以科学创新立足发展,即拥有强身之功。具体涉及到大学英语考试的设计,我们要使学生在参与和体验用英语完成职场工作任务或真题真做项目的考试过程中感到有需要(用英语做事)、感到愉悦和自信,愿意积极思考,发挥创新能力,并产生一定的成就感(不是考试分数,而是考试成果)。

二、基于职场工作的大学英语考试设计的样例

基于职场工作的大学英语考试设计的目的,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改变为了考试而考试的心态及考前突击的习惯;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改变会做题、会考试,但不会工作的状态及死记硬背的习惯。学生自身的参与与职业工作领域的体验与反思对于提高其学习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一)基于职场工作的多模态话语式英语考试设计样例(校内考试)

1.传播专业英文文本素材选取与整理(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2.传播专业英文文本素材朗读,含音视频录制(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3.传播专业英文文本英汉编译,含音视频英汉字幕编辑(英汉互译编译及英语陈述能力)

基本要求:英文讲解(朗读)配英文字幕;

创新要求:中文摘要讲解(朗读)配英文字幕,英文讲解(朗读)配中文摘要字幕

4.传播专业英语考试成果播放展示与答辩(英语听说能力)

5.传播专业英语考试项目总结报告(英文写作能力)美国学者Gary Philips认为,知识在大脑中的保留与在学习中受到刺激的感官有着密切的联系。他指出,我们能够记住10%我们听到的,15%我们看到的,20%我们看到和听到的。然而,我们保留了60%我们做过的,80%带有反思性的、主动完成的,90%是我们教别人的。不言而喻,恰当的多模态一体化转换可以增强英语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内化程度。

(二)基于职场工作的协作合作模式英语考试设计样例(校外考试:真题真做)

考试成品:英语个性化绘本制作(注:客户为某早教公司在华外籍人士)

1.考试项目组成立(跨专业),含学前专业、美术专业、管理专业学生等

2.了解客户需求(英语),含搜集、整理相关信息等

3.设计绘本制作方案(英语),含实施时限、成本预算、资源分析等

4.考试成果展示与答辩(英语),含成品质量分析、客户反馈分析等

5.考试项目总结报告(英文),含工作体会、重点难点问题等协作模式侧重异质性互助(不同领域、不同水平等),任务整合,集体性评价;合作模式侧重同质性互助(相同领域、相同水平等),任务分割,个体性评价。协作与合作结合的考试模式更有利于复合型英语人才综合能力和职场工作能力的交互培养。

三、基于职场工作的大学英语考试的评价策略

基于职场工作的大学英语考试在考试结果评估与管理策略中应采用多元性评价策略。在立足于传统的统一评价策略和终结性评价策略的基础上,增设了实际操作、竞赛表演、作品制作等评价手段。与此同时,应不断细化多元化评价策略的内涵,从学生个人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长处适当设计不同层次的考试工作任务或职场考试项目,开展差异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有利于逐步增强学生自尊、自信和进取心。从创造机会的角度出发,搭建多次多角度测试平台,完善即时性评价策略和学生自我评价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调节的能力。

基于职场工作的大学英语考试也应在引入社会机构测试认证(英语水平、英语单项技能、英语类职业资格证书)之外,开展服务社会和企业成效(规模与等级、质量与效果)为主的多元化评价策略。在考试结果评估与管理策略中应还采用多视角多维度的评价策略,参加考试评价不仅仅是教育内部的主要参与者,如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教育行政管理者、教育理论工作者等,还包括了教育外部多方面的社会群体,如行业人士、企业人士,等等。

简言之,基于职场工作的大学英语考试设计的实效性更多地体现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学生“学校学习”与“职场工作”之间的不适应(On-the job Shock),为学生搭建宽基的就业与深造平台,提高学生创新思维与发展潜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老青.英语实践实训教学设计.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

[2]老青.提高英语课程质量的实践策略与探究[J].职教论坛,2010,(8).

[3]胡壮麟.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

[4]李雁冰.课程评价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篇2

关键词: 大学英语考试 对比句式分析 汉英翻译技巧

1.引言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CET-4&6)作为我国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测试,自实施以来,受到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广泛重视,已经成为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一种标准和找工作的一种参照。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大学英语四、六级历经多次题型调整。最近一次是在2013年8月,由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对试卷结构和测试题型做出了局部调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翻译部分的变化,即原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分值比例由原来的5%增加到15%。其实,早在2007年由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就提出对学生汉英翻译的一般能力要求为“译文基本流畅,能在翻译时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但是由于受到课时的局限,一直以来,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没有翻译课程,而此次大学英语考试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难度,这无疑给翻译教学提出了挑战。

2.对比语言学

在《中国人学英语》这本著作的序言中,吕叔湘(1980)曾评价对于中国学生,了解汉语和英语的不同是最有用的帮助。学习一门新语言的重要方法就是对比和比较,对比语言学由此得以形成和发展。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是对两种或者多种不同的语言比较分析,找出这些语言在发音、词汇、语法、语用、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比分析以“各语言是可比较的”为基础(James 2005),也就是说,在翻译教学中,对比语言的重点应放在比较原语和译语的不同上。巴尔胡达洛夫(1985)曾强调“翻译理论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即反映翻译中的重要规律,必须首先明确原语中译语表达同一意义在方法上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找出处理其不同之处的最典型的方法(翻译技巧)”。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课程设置的局限性,不能系统学习翻译,因此,明确汉英语言的不同之处,得到实用的翻译技巧,才能弥补教学中的不足。

3.汉英语言对比的具体内容和翻译技巧

汉语和英语在发音、词汇、句式及篇章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不同,由于篇幅有限,考虑到语言对比在翻译中的应用,本文重点就汉英两种语言在句式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

3.1意合与形合

在《中国语法理论》这本著作“欧化的语法”一章中,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写道:“中国话里多用意合法(parataxis),联结成分并非必须;西文多用形合(hypotaxis),联结成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必不可少的。”汉语句子呈竹节式,多用短句、简单句,重意合,即意思表达不借助外在形态,可以称之为语义语言;而英语句子呈树枝式,多“多枝共干”式长句、复合句,重形合,即词与句子的组合通过一定的外显形态标记来实现,可以称之为语法语言。

[例]我买了六支钢笔,一共三十元。拿回家一看,都是用过的。

[译]I bought six pens which cost me thirty Yuan.When I took them back home,I found they were second hand.

从上例可看出,汉语言简意赅,结构紧凑,英语则十分注重句子的形式和结构的完整,补出了很多成分。翻译的第一步应先解读汉语,即“我买了六支钢笔,(这六只钢笔)一共三十元。(当我)拿回家一看,(发现钢笔)都是用过的”。当汉语句子的主语缺失时,应根据意思找出主语;当汉语句子出现逗号而略长时,应找出合适的逻辑关系。下面把这一差异应用到大学英语考试的真题中:

[例]为了促进教育公平,中国投入360亿元,用于改善农村地区教育设施和加强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2004-12)

[解析]为了促进……中国投入360亿元,(360亿元)用于改善……和加强……

[译]In order to promote (the justice in education),China has invested 36 billion RMB.It is used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facilities of the countryside)and (compulsory education of rural area of min-west).

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是汉英两种语言最大的差异,学生牢记这一点,可以写出译文中括号外的部分,即句子的基本结构。

3.2主动与被动

不同语系,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大不相同。中国人喜欢以主体为主的思维方式,原意强调“我”、“我们”,而西方人喜欢以客体为主,愿意强调事情的客观性,所以经常使用被动语态。通常,汉语中出现“被”,可以直接翻译为“be done”的形式,此种翻译相对简单,本文不做分析,但是有时汉语中没有出现“被”,却表达了“被”的意思,此时需要补出。

[例]困难克服了,工作完成了,问题也解决了。

[译]The difficulties have been overcome,the work has been done and the problem has been solved.

上例为形式主动、意义被动的句子,需要学生通过分析,明白句子中的三个主语不可能为施动者,动作是由人发出的,因为不确定人称,所以可直接忽略,以“be done”形式翻译出来。下面把这一差异应用到大学英语考试的真题中:

[例]这些基金用于改善教学设施,购买书籍,使116万多所中小学受益。资金还用于购置音乐和绘画器材。(2004-12)

[解析]这些基金(被)用于改善……购买……使……受益。资金还(被)用于购置……

[译]These funds can be use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aids)and to buy (books),making (1.16 millio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benefit.These funds can also be used to purchase (musical and drawing instruments).

学生牢记汉英这一差异,多注意形式主动、意义被动的句子,就能避免翻译时出现此类错误。

4.结语

在对比语言学的观照下,本文重点阐述了汉语和英语在句式上的两大差异,即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语多主动,英语多被动。非英语专业学生牢记这两大差异,可以写出句子的基本结构,得到基础分数。当然,学生必须在词汇方面下一定的工夫,达到大学英语考试中所要求的单词量才能得到更高的分数。本次汉译英题型的调整,应该引起教师对翻译教学的重视,应该多注意对比和比较汉语和英语在句式及词汇上的差异,相对应地总结出翻译技巧,这样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翻译,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巴尔胡达洛夫.语言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2]高教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吕叔湘.中国人学英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篇3

【关键词】四六级;高校;大学生;看法

上大学以后,了解到了大学生英语的四六级考试,第一次发现原来四六级并非人人都能通过的,第一次知道原来四六级是大学生必须要参加的考试,第一次认识到原来大学生们对四六级考试的看法大有不同,不止一次地听到其他专业的同学向我们抱怨四六级考试,内容不乏为考试没通过,考试太难,种种与自己想象相悖的事实摆在面前,因此有必要研究“现在大学生对四六级考试的看法”。

随着研究的一步步进行,渐渐了解到四六级考试实际上就是全国大学英语考试,四级为基础要求,六级为较高要求,该考试是1987年由教育部高教司主持并实施的,其目的是对大学生的实际英语能力进行客观、准确的测量,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测评服务。四六级考试是我国规模最大的英语考试。根据调研总结出三点四六级考试无可替代的好处:

一是它有强大的约束力。很多大学中采用的是“放羊式”的自学,而惰性又是人类的本性,很多学生在散漫的氛围下专业课都很少理会,英语学习更无从谈起。如果再失去了四六级考试的普遍约束力,那么部分大学生就会彻底放弃英语学习,荒废掉18岁—22岁这段学习英语的“黄金期”。英语语言能力的缺失,对于就业市场上本来就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大学生来说,必然是雪上加霜。

二是它能增强大学生的考试能力。一位著名教育家曾经说过“考核也是一种培训”,我非常赞同。因为四级考试本身带来的压力可以迅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对于自制力较薄弱的同学来说是有益处的。而且,人生即考场,一个人只要生活在社会上就会面对无数的考试,四六级考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项生活内容。四六级考试可以提高我们的学习力、思考力、沟通力、毅力以及抗压能力。

三是能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四六级英语考试历经二十年风雨沧桑,已经非常成熟,是一种科学考察应试者“听说读写译”五大经典语言能力的考试。四六级英语考试历年的“真题”就是珍贵的科学文献,值得广大英语学习者深度挖掘。语言是一通百通的,同样考试也是一通百通的。如果大家可以采用科学高效的方法获得四级考试的高分,无疑以后对于语言和考试就不再惧怕,语言能力和考试能力都会大幅提升。

当然,四六级考试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对周边的高校学生对四六级的看法进行了调查,有北京林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网上也有不少关于四六级考试实行效果的调查以及对其改革的探讨。调查显示,只有15%的大学生对英语四六级考试持肯定的态度,82%的大学生希望英语四六级考试有所改革,另外有3%的大学生表示无所谓。但是,其调查对象只有283人,由于调查缺乏广泛性,因此有必要设计新问卷,重新调查。讨论决定所选八所院校均属北京重点高等院校,其学生对学术态度必然更严谨更端正,更能代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态度。总共在八所院校发放了800份问卷。

调查结果显示,33%大学生考四级只是为了获得证书;另外33%学生表示是因为学校毕业强制要求四级通过。还有26%的学生认为为了考四级证书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只有28%的学生表示准备四级考试确实提高了英语水平。此外,49%的学生认为四级考试不能测验出一个人的英语水平。还有38%的调查者认为改革是必须的。

调查显示,现在在校大学生,每天花四个小时以上学英语的占16%,其中5%的学生每天学英语的时间竟然在八个小时以上,学英语挤占了他们本专业学习时间。但花了那么多功夫学英语,还是“聋子”、“哑巴”,很少有能用英语交流的,难以读懂英文文献资料,甚至连听懂都是问题。

除此之外,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给非英语专业和非涉外专业生的大学深造带来了不必要的阻力。许多研究生为了通过英语六级考试,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放在英语上,而减少了对专业课的学习。有些学生四六级考试和专业知识两头抓,结果两头都没有抓好,得不偿失。而且,对于那些今后工作领域跟英语基本无关的专业再考英语证书的意义就不大了,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其实许多专业并不需要对英语接受太多,有些经过文献翻译材料就可以查到,完全可以一心去学习其专业领域的东西,而不必要花时间来学习英语。很多人为了职称,花时间瞎学英语或者狂补英语题海战术等等,考过后一扔,完全忘掉,其实是一种浪费。

随着国际间交流越来越频繁,我国越来越需要能够进行国际对话的专业人才,英语能力对于走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越来越重要,有时候一张证书就是筹码,就是进入某个单位的敲门砖,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也要求求职大学生通过四六级考试。我们认为,在当前对英语水平和能力越来越看重的时代,在没有其他更好更快的标准衡量大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情况下,四六级考试对于大学生还是不可或缺的。当然这个考试本身还是过于应试化,在课程设置考察方式方面还应该有所加强,相关部门也应该广泛征集各界意见,尽量完善考试,使之为更多人满意和接受。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提高自身的英语能力,不能让四六级考试本身的缺陷成为我们考试成绩不好的借口,大学生自身也存在很多问题,要知道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自己能力增强了,便不会轻易被考试所羁绊。

在调查中,有38%的参与调查者表示,四六级改革是必须的;有13%的人表示,改革代表进步。但是也有38%的学生认为无需改革,还有11%的被调查者表示最好不要改革。我们认为改革是必须的,时代在进步,学术也在进步,评估方法也应该随之变化进步。我们建议加入口语部分的测试,提高大学生对英语说话能力的重视,重视讲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使用。我们都希望考试,教育最终是有利于学生发展,而非限制学生的潜能。不管如何变革,都应该将学生能力的真正发展提高作为制定政策的标准。希望四六级考试能够成为社会更加认可,更有效力的考试。

篇4

考试的质量好坏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首先,考试的信度如何、效度怎样以及后效作用是好是坏往往决定着对一种考试的评价。其次,为考试所编制的试卷质量如何,往往也决定着一种考试的信度和效度。第三,任何试卷的核心部分都是它的试题。试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试卷和考试的质量。自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开展以来,对它的赞扬和批评几乎没有间断。不可否认,四、六级考试对推动全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些积极的作用表现在各个高校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软、硬件建设更为关心、投入更多。大学英语的教学条件有了极大改善,师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和增强。现在的学生与多年前的相比,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提高了一个档次。这就是后效作用也称反拨作用,它指的是考试结果对实际教学的影响。众所周知,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从一开始就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证书被大学毕业生广泛地用于求职中,一方面,成为大学生找工作时证明自己能力的证件之一,另一方面,由于国际交往的增多,人们也迫切需要掌握外语的人才,四、六级考试证书也是对这些求职人员能力的一个证明。但是,全国性统一测试也有其负面效应。多年的考试与教学的冲突与磨合逐渐显示出大学英语等级考试的多点弊端与不足。学生往往陷入标准化考试的题海中,研究解题技巧,锻炼猜测能力,却把课本丢在一旁。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逐渐在脱钩。

克服应试教学,提高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急需高校英语考试命题改革与题库建设。试题库是供学校用来在期末测试所修英语课程的学业成绩的。这就决定了试题库的内容必须与学生所学教材内容基本一致,也就是说它必须要根据目前使用的教材来进行编写。试题库的内容包括学生所学教材的内容,如词汇、语法结构、语言点、句型转换、篇章结构等等,而且大部分题型采用主观题型。这就迫使学生要动笔动手动脑去拼写单词,掌握基础语法知识及语言表达等,这就有利于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课本中来,提高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克服上课时低头做选择题,不参与教师听说口语练习的弊端。

命题改革与试题库建设是指高校进行特色化个性化考试评价改革。其中测试的电脑化很重要。电子计算机不仅可以用来储存材料、建立题库、编制试卷等,还可以用来评分,作题目分析和模拟录取等。电子计算机的运用,使语言测试的研究飞速发展。例如,每次测验之后,计算分数分布情况,划出分布曲线;评估测验分数是否公正。在可能和必要的情况下,计算测验的效度、信度和项目的区分度。研究区分度较好的项目是如何设计的,区分度为负数的项目的毛病所在。计算出各种参数之后还要检查学生的错误答案。这对研究多项选择项目的设计特别有益。学生的错误答案是设计干扰项的重要参考资料。经常收集学生错误的教师,一定能设计出高明的干扰项。

命题改革与试题库建设还包括命题师资的建设,包括成立测试小组,培养他们成为测试专家,由他们负责全系和全校重大试题的设计和分析。测试小组要对每次重大测试作出分析并向全体教师汇报情况,然后把资料存档。测试办公室要贴出历次测试的成绩图表,让一切有关人员对学生质量的变化一目了然。经过几年的数据积累,要根据数据写出关于教材、教法、学生水平的分析报告,总结教学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在对新教材和新教法进行实验的时候,尤其应该这样做。实验要有详细的计划,这样测试才有目的,结论才有根据。

篇5

关键词:大学英语 口语考试 常见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086-02

在外语能力测试中,大学英语口语考试是其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它是针对大学生在通过四、六级英语考试后的一项提升测试,口语考试中对考生的要求更加严格,在口语表达的过程中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包括全面掌握所学词汇、语法并且恰当运用。这不仅深入考察了学生的单词、短语、句子层面的语法知识,而且涉及到对语篇、语用层面的语言能力的掌握。

在大学英语口语考试大纲中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甚至几分钟内能够熟练、正确的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在表达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到词汇的丰富性、语法结构的高级性、语意的连贯性、表达得体等等。这种衡量标准对于大学生来讲,必须要在平时加以训练,适当的口语训练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口语考试标准,并能够达到其标准。这就要求大学教师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一定量的口语练习,要利用好课堂教学时间。本文基于对一些参加英语口语考试的学生进行分析,并总结出学生在口语考试中常见问题,深入探究其原因。并希望能将这些学生口语考试中常见问题及时反馈给大学英语教师,教师将反馈结果应用于实践教学中,在不断探索实践中提升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也帮助学生提升对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1 大学英语口语考试中常见问题

在大学英语口语考试中学生常常在三个测试项目中出现问题:描述、讨论、即席回答问题。在这三个方面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归纳为两种:语言基础与语用基础掌握不牢固。在语言基础方面的问题中,常常出现语法运用错误比较多,连接词只局限在最基础的and,but,also,so,however等等。词汇匮乏,大部分学生仍然只会使用中学的简单词汇。语音语调不地道,甚至不准确,严重影响理解。在语用基础上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讨论时学生思路不宽泛,翻来覆去就重复几句话,面对问题回答后连贯性差,逻辑思维能力薄弱。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语言基础不扎实,主要体现在陈述过程中语法错误过多。简单总结下语法错误频繁的地方。主谓语不一致,主要表现在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其谓语动词一般现在时形式与主语不一致;there be句型错用,以及there be与have混淆不清;人称代词格混乱、几个代词连用时顺序错误、单复数矛盾等;名词可数与不可数混淆不清(如information,furniture);maybe与may be、people与person、either与too混淆不清;错用连词though―but,because―so,such as+that clause,like+that clause;词性的错误使用甚至表现为混乱;句子结构不清晰。

2 问题原因

大学英语口语考试常见问题出现原因,第一就是受母语的影响。因英语语序表达与汉语语序表达不同,很多大学生在用英语进行表述的时候很容易受到母语迁移的影响。学生的汉语思维会给第二语言英语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尤其在口语应用的过程中。例如“though…but…”“because…so”第三人称谓语动形式、谓语动词的时态变化、名词单复数及可数与不可数形式、句子结构错误等。汉语交流时这些搭配是正确的,因此,在英语交流的时候就会自然的应用。在汉语中也没有数和时态的区分,单数复数在汉语中都用同一个词来代替,不论什么时态在汉语中动词也都是同一个,因此,在英语应用中难免会出现混淆的现象。母语的迁移对于两种不同语种的学习干扰性比较大,因此,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清楚两种语言思维的异同,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外语中的母语思维,并给予正确的引导。

第二,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缺乏思维能力的有效训练和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大体可以按照学龄来划分,在小学阶段是以形象思维主导,中学阶段以逻辑思维主导,大学阶段以辩证逻辑思维主导。但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历并不配套。学生思维能力的挖掘需要靠教师来引导以及进行有效的训练和及时的培养。大学生在口语考试中表现出来的现象集中在讨论时思路不开阔,总用耳熟能详的几句话,陈述个人观点时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连贯性掌握不好。这些都能反映出来学生的英语思维与学历体现还有巨大差距。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在口语表达中能体现逻辑思维强、连贯性较好,较流畅就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加以训练和培养。

第三,口语训练基础薄弱,语篇层次口语训练有待加强。能够参加大学英语口语考试的学生笔试成绩都要求在良好以上,按照笔试要求,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应该没有问题,词汇量也是达到标准要求的。但是这些学生在口语考试中仍然出现以上问题,这就说明学生的认知、辨别能力较高,仅限于笔试中,缺乏在语篇环境中运用英语知识进行表达的口语练习,所以在口语测试中常常出现目的语规则泛化的情况。

第四,学生缺乏应变能力。学生自学习英语起一直到大学,教师们在教授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层面上可以说成绩卓越,但是在口语应用以及表达能力上还需要不断加强。日常课堂中,教师只侧重学生的口语练习停留在句子层面上,而忽略了语篇层次的口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所以就会在口语测试中出现学生因为紧张而表达错误,从而忽视了表达内容的连贯以及逻辑关系。

3 大学英语口语考试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英语语言知识不仅要学的扎实,还要能转变成为一种沟通工具,要沟通就必须要有较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这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语篇环境下学生综合运用口语的练习。教授语言能力固然重要,还必须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不能忽视英语基本能力的教授,听、说、读、写、译是相互依赖,互为前提的。大量的输入通过读、听来实现,然后才能有大量的输出说、写、译来体现。所以大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这五者的高效结合,才能让学生拥有综合能力的提升。

教师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潜在的语言技能转化成高效的交际口语表达,这就需要教师从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入手,通过心理教学、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交际策略的培养等方面切入。在学生扎实掌握语法、词汇、语篇的基础上,运用相应的语言学习策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能力,例如,举办一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定期与留学生举办一些英语角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拓展学生视角,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避免过多的引导学生母语迁移原则等,适当分析、及时纠正,以免出现语言石化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车彤波.大学英语教学中小组活动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作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2.

[2] 孙显云.论交际策略教学对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口头交际能力的影响[D].重庆大学,2006.

[3] 周可欣,盛敏,韩少杰.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28-131.

篇6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教学体系 语言学习策略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已有六年,六年的改革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逐渐地实现了由原来的“填鸭式”到现在的“自主式”学习方式的转变,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涉及教材、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等多方面的内容,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后的语言学习策略进行研究与分析。

二、语言学习策略概述

英语学习策略与信息理论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习策略本质上是一系列的程序化学习,是各种学习技能的有机组合,外在表现为一整套规则系统。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的英语教学仍然偏重于教师直接传授为主的陈述性学习,这种学习的方式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英语语言的学习也形成了潜在的障碍。关于英语语言学习的策略主要分为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认知策略三个方面。这三个层面的语言学习策略是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的,比较注重于关注、复述、加工及再现等一系列的控制过程。总之,充分利用语言学习策略对于巩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三、语言学习策略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研究

关于语言学习策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研究在国外已经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相比国外,我国的英语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进展比较慢,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影响学习策略的因素及语言学习策略可以达到的效果三个方面。而对于如何运用语言学习策略实现、巩固整个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果的研究却比较少见,事实上,这正是事关英语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语言学习策略训练比较复杂,而且从国内目前的实践和研究来看,也缺乏足够的数据或者案例来证实这种语言学习策略可以给大学生英语学习带来多大的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语言学习策略在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但是,不可否认,在国外取得成功的外语语言的学习策略,必定有其独到之处,利用国外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当前大学生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进程,融入英语语言学习策略,必定对我国英语教学改革和大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增强大有裨益。

四、建立大学英语教学新体系

英语语言学习策略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应该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体系作为支撑,才能够使得教学成果不断得到提高、巩固。我在对相关文献查阅的基础上,认为要想在改革中更多地融入英语语言的学习策略,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以建立新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

(一)学习策略在大学多层次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新的教学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了分类,主要体现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方面,各个学校应该在国家改革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各自的特点,制订科学的、个性化的教学大纲,并将语言学习策略引入整个教学大纲和课堂教学中,这样可以使得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学习策略在教学模式中的应用,应该建立在了解大学生英语语言学习水平、学生个体差异基础上规划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内容。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起他们的迁移策略和拓展策略,培养起大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调控的英语学习能力。

(二)转变教学理念,增强英语教学效果。

把语言学习策略引入大学生英语教学中,教师作为整个大纲的具体实施者及课堂教学的直接责任者,应该首先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做策略知识的传播者,只有教师接受了语言学习的策略,并通过一定的培训学习,才能够做好必要的知识和理论储备。同时,教师还应该结合英语教学内容逐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要把语言学习策略与整个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语言学习策略可以促进学生复述、总结学习的实际情况,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如果教师能够把情感学习策略融入教学中,课堂教学效果会更为明显。

(三)现代媒介与传统教材的有机结合。

策略学习的成效与教材的编写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大学英语教学教材的编写中,应该注重将传统教材与现代教学媒介实现结合,这样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果,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创新,首先,要把策略内容与具体的学习任务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解决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并学会相应的学习策略。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及针对性训练的设计上,应该最大限度地体现出各种语言学习策略的应用,使学生在整个授课过程中能够充分体验各种策略。最后,应该充分使用电子教材,以弥补纸介质的不足。电子教材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自主阅读、自定义速度阅读和标准速度阅读等可以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具体针对策略内容进行训练。

(四)改革考试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改革大学英语考试方式,以对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从正面起到导向作用。在考试中,教师应该注重考查学生的听说能力和策略能力,加大听力理解的分值比例和题量,并扩大口语考试的范围和规模,通过增加听说能力题的分值和题量,可以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训练中更加重视对听说能力的训练;同时,增加能够训练学生策略运用意识的新题型,如快速阅读理解部分,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规定文章的阅读并完成相应的题目,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快速阅读策略的能力。大学英语考试方式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使考试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学习策略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为大学英语教学服务。

五、结语

语言学习策略是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的,以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意识作为本质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扫除当前大学英语语言学习所存在的潜在障碍。充分利用语言学习策略对于巩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能够反映时代需求,将语言学习策略纳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然而,由于受到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制约,这一改革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要真正发挥其语言学习策略的作用,还需要广大英语教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张东坤.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改革[J].考试周刊,2011,(01).

[2]郭瑛.浅析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通识教育的促进作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4).

篇7

一、理论依据

针对 Krashen 的"输入假设", Swain(1985)提出了"可理解输出假设",指出成功的二语学习者既需要接触大量的可理解的输入,又需要产出可理解的输出。在 Swain 等人的理论基础上,文秋芳教授通过对职场英语使用功能的分析,提出了"输出驱动假设"理论。该假设包括三个子假设:第一,从心理语言学角度,认为输出比输入对外语能力发展的驱动力更大。第二,从职场英语需要出发,该假设提出培养学生的说、写、译表达性技能比培养听、读接受性技能更具社会功能,尤其是口、笔译技能。第三,从外语教学角度,该假设认为以输出为导向的综合教学法比单项技能训练更富有成效,更符合学生未来就业需要(文秋芳,2008)。2014年的研讨会上提出的输出驱动 - 输入促成假设中,输出被认定为既是语言习得的动力,又是语言习得的目标;输入是完成当下产出任务的促成手段,而不是单纯为培养理解能力和增加接受性知识服务、为未来的语言输出打基础。换句话说,学生清楚地知道要成功完成教师布置的产出任务,就需要认真学习输入材料,从中获得必要的帮助(文秋芳 2013)。从这个角度出发,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产出任务的需求对输入进行有选择的处理。凡是与产出任务关系不大或者不重要的输入部分都可以搁置起来。这样教师和学生就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集中精力学习和理解产出任务所需要的语言形式和相关的百科知识(文秋芳 2014)。

二、研究现状

基于Swain(1985)提出的"可理解输出假设",2008 年文秋芳教授针对我国英语专业现行课程体系中突出单项技能训练,重视输入,强调以输入促输出的现象,提出了"输出驱动假设"。 2013 年 4 月 20-21 日,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举办了以"以输出为驱动,探索课程教学的创新与突破"为主题的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学术研讨会。会后文秋芳教授在《外语界》第 6 期发表了"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一文,对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输出驱动假设"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之后,很多教师陆续对该假设进行了教学实践与探索:如《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英语专业听力教学》(苏丽琴,2011);《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张敏,2013);《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行动研究》(曹佳,2014);等,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2014 年 3 月 21-22 日, 北 京 外 国 语 大 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再次联合,在北京举办了以"形势、目标、能力、策略"为主题的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学术研讨会。文秋芳教授在本次大会上报告了基于试验结果对"输出驱动假设"进行的修订与完善,尝试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

三、意义和价值

大学英语教学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民办院校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差,对他们的英语能力的培养更是需要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输出驱动-输入促成的理论指导下,英语学习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英语使用能力,以此能提高他们学习的动力。虽然他们基础相对薄弱,但是他们有一定的英语能力,符合输出驱动假设理论的要求。相对于其他院校而言,民办院校的学生毕业后考研的人数相对较少,更多的学生毕业后就走上了工作岗位,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对他们的职业需求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四、大学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在输出驱动-输入促成理论的指导下,改革民办院校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以说、写、译等输出能力的培养来激发学习英语的动力,使学生成为具有英语使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首先,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应该既强化语言基础训练,又注重培养学生说、写、译、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可以以读联说,读说结合; 以说带译,译说结合;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结合课程相关内容,给学生设置丰富有趣的task或project,也可以结合PBL教学促进输出。

其次,构建新型多元化评估体系,传统的期末考试和实际考试单方面侧重学生的水平测试,忽视学生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常常导致教师"功利化"地教学而学生更是被动消极地学习, 构建多元化的能起到积极反拨作用的评估体系势在必行。如增设口语测试,强化学生的口语输出能力;创新测评形式,提高学生的输出强度,对于平时考试形式也应相应地丰富饱满化,如采用学生组织的专题辩论、采访,角色扮演,项目研讨报告等形式。评估也可采取师生讨论,学生观察员评估,小组成员互评,教师总结等相应的形式。

同时,改革原有的大学英语课堂上课前预习,课堂讲解和检查,课后练习和检测的教学模式,根据课本相关话题和内容,并适当给出相关的材料作为补充输入材料,给学生布置口语,写作,翻译等相关的输出task或者project。丰富课堂教学模式,以读联说,读说结合; 以说带译,译说结合;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真正使用这门语言来进行交际,在重点培养输出能力的目标下提高英语的综合使用能力。

五、结语

近年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在进行不断的改革,和雅思、托福等国际上的大型英语考试接轨,特别是翻译和写作能力的综合考察更体现了英语综合能力的应用。本文在输出驱动-输入促成理论的指导下探讨新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输出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主动进行语言输入。充分调动和运用学生所学的惰性知识,让他们能够自己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学,并且明白学英语不仅仅只是为了通过四六级考试,还要具备实际应用能力,成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文秋芳, 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 [J]. 外语界,2008(2).

2.文秋芳, 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思考与建议, [ J], 外语界 2013 年第 6 期

3.文秋芳, "输出驱动 - 输入促成假语课堂教学理论的尝试,[ J] , 中国外语教育2014 年 5 月

篇8

关键词:口语交际能力 动机 心理 教学 测试 环境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上不仅需要外语人才的单位越来越多,而且对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空前的挑战。

然而,近年来虽然外语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这些发展和社会对于外语教学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英语学习已不仅仅是为了通过四、六级考试,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实际交际能力,其中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尤为重要。但是,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还普遍存在“费时较多,收效较低”,所花时间和代价与教学效果不相适应的问题。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再加上教学条件的制约及考试机制和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国内的英语教学尤其是口语教学,多年来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大部分学生的口语能力无法跟上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也达不到国家针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的目标和要求。不少学生从中学到大学虽经过十年的外语学习,但仍未摆脱“哑巴英语”的困境,很多学生毕业后仍无法正确用英语进行交流。笔者认为影响大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动机的影响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人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因和力量,是引起学习、维持学习,并将学习导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它是学习需要的具体表现或动态表现,是个体发动和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

持不同学习动机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积极性,有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要求。所以,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强弱与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兴趣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多数英语口语能力较强的学生对英语学习有强烈的兴趣和爱好,有着发自内心的主动的获取欲望,而英语口语能力较差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则往往是应付考试或迫于某种压力而被动地学习。

目前,在高校有很多大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通过四、六级考试,增强就业竞争力,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而不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交际,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因此,在四、六级英语考试的压力下,大部分学生是“工具型动机”而非“融入型动机”的学习者。他们更注重实用性,注重单词的记忆和对应试技巧的掌握,而对于英语口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学习却因为考试不考而被大大地忽略了。过级是他们学习英语的唯一目标。在这种动机的影响下,学生长时间不练习口语,口语能力自然会很差,出现“哑巴英语”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心理因素和障碍

首先,由于性格、语言基础等差异的影响使学生在学习中需要用外语进行表达时会产生焦虑、恐惧和不安。一般来说,要想学好英语口语一定要大胆,不怕出错。英语口语优秀的学生大多性格外向、不拘谨,为了学好交际口语不怕出错。而性格内向的学生,即使英语考试的分数很高,他们在课堂上也不敢多开口,每讲一句英语都要再三考虑是否符合语法规则,即使可以说出语法正确的句子,但给人的感觉是“底气不足”,没有驾驭语言的能力。

另外,有一些学生来自于教学条件较差、教育资源缺乏的欠发达地区,本身英语口语的先天不足造成了他们内心的自卑,有一种经常受到他人监视的感觉,做错了事,说错了话,怕被人笑话,会毁坏自我形象,表现为很高的焦虑。而这种害羞怕出错而遭人嘲笑的心理使他们不愿意在课堂上主动练习口语。能沉默的时候就保持沉默,如果教师点名提问的时候就简单地说几句应付了事,拒绝多说。

同时,教师的某些课堂行为态度也抑制了学生参与口语练习的欲望。有些教师不能容忍学生在口语中所犯的诸如语音、语法之类的错误,每每有错必纠,而且甚至打断学生的讲话来纠正错误,并认为这样是为学生好,帮助他们提高口语能力。孰不知这种不考虑学生的感受的主观行为不仅打断了学生的思路,影响了学生完整的表达,而且使得学生在交际中过于看重语音、语法结构,过分注意语言形式而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接受语言内容,以致学生口语表达不畅,逐渐失去兴趣,同时也逐渐失去了表达的自信而产生自卑的心理和紧张的情绪。

三、教学理念及方向

教学理念和方向是教学活动的先导,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中国传统的语言学习观念是以知识为本、以记忆为基础,是一种继承性的教育学习文化。这种学习理念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学生对英语的学习,造成了英语教学重视知识传播和积累,脱离实际运用的局面。课堂上,教师采用的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语言输入为主要形式,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语言知识成为师生关系的唯一纽带。英语教学过程成为机械的语言知识传授过程,学生成为了英语知识被动的接受者。

另外,多少年来,不管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社会各界对高校的公共英语教学效果的评价都是以四、六级统考成绩作为重要的尺度,把获得好的成绩作为学校英语教学的唯一目标,却很少考虑这些成绩是否能真实反映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对考试的结果也不能客观地分析。这样的教学理念及方向自然而然地就经过高校直接传达给具体工作的英语教师。这种应试教育的理念极大地影响了英语教师的教学过程。由此很容易产生这样一种局面:学英语的目的只是为了通过考试,很少考虑将来能否把英语作为一种交际的工具。

四、教学方法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教育的观念还比较落后,教学模式还很陈旧。虽然现在大部分高校使用了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但在根本上仍然无法摆脱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大部分的课堂时间是英语教师在讲台上围绕着精读课文在讲解,因此,课堂就成了英语教师的“演讲”课。而学生就成了被动的“听者”。在这种教学的模式下,学生的英语口语根本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另外,在大部分的高校,由于学生人数的迅速增长,本来就显得紧张的语言设备就更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了。多媒体虽然已非常普遍,而且对口语课有很大帮助,但在口语练习中仍很少得到使用,更不用说利用其它的教学条件。因此,在本身具有很大灵活性的口语课上,教学模式总是显得单一。

五、测试环节的忽视

根据2004年出版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然而,在大学英语的学习和教学中却无法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相一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口语训练一直处于一个可有可无的尴尬位置。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以及在每学期期末考试中都没有普及口语测试。考试缺乏对口语的要求就使一部分学生不愿意进行口语练习,还有一部分学生即使愿意练习口语,也不可能拿出同阅读、听力、写作等相当的时间操练口语,导致大部分学生的口语水平远远低于其阅读、听力和写作能力而成为学生的弱项。

六、文化的因素

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无意识的传达,是特定人群的整个生活方式。任何一种语言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是在具体的特定的社会历史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每一种语言都包含该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思维模式。英语语言也不例外。要想学好英语不仅要把这种语言本身的知识学好,而且要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学、艺术、历史、习俗和惯例等等。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在用英语表达时往往不得体、不恰当。比如,中国人学英语往往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我国的大学生习惯用汉语思维,用口语交流时总是在脑子里先想汉语,然后将汉语翻译后再以英语表达出来。但很多汉语文化内的交往规则在英语文化中是不合适的。这种不合适、不得体的语言往往不被英语本族人所理解,而被误解为不礼貌,从而导致交际失败,使学生的自信心大打折扣,造成在公共场合不敢开口,或者越紧张越表达不清楚的恶性循环。

七、缺乏英语交流的环境

英语交流的环境对于提高英语口语至关重要。良好的语言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动力。没有语境,学生自然缺乏实践,而缺乏实践就会使学生感到张不开口。

由于中国是个非英语的国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使用的都是汉语。在校园里也没有英语环境,除了在课堂上能说些英语外,课堂下就很少有机会能让学生练习英语口语。对于我国的大部分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很少有机会能与来自英语国家的人士进行交谈,所以即使在英语的课堂上也只能是中国的教师按交际法原则为学生创造出一些语言交际的情景,但它毕竟只是模拟的,而不是真实的,表达所用的方式和语言与真实的情景要求是有很大差异的。这样,由于缺乏大量的真实的英语听说材料的刺激和输入,从而也就缺乏英语输出的能力,无论是英语听说的理解能力还是反应能力都大打折扣,久而久之学生也就逐渐失去了交流的兴趣。

总之,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大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深化外语教学改革已刻不容缓。这就要求我们更新观念,在深入分析影响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因素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改进大学英语教学,并在实际工作中总结探索新办法、新思路,使大学英语教学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上外出版社,1996.10.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4.

[3]黄晓红.影响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诸因素及其对策[J].湖南大学学报,1997,11(1).

[4]陈光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

[5]梁正溜.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探索[J].外语界,2004,(2).

[6]吴桢福.英语中级口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

篇9

关键词: 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大学英语口语测试 反拨作用

一、引言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除了读和写的能力,中国大学生还应该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为了更有效地测试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在CET-4和CET-6级中,听力部分的测试比重占35%。教育部2004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1]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以听说能力为中心,强化大学生的整体能力提高。特别是利用口语考试的反拨效应,对英语口语教学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如何改革英语口语的教学与测试已经迫在眉睫,也已经成为各个大学的改革重点。

二、目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听说能力现状

根据对本校2007级在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观察显示,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听说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可以很完整地用英语叙述自己的想法,但还有一些学生甚至无法说出一个完整的、语法正确的句子。客观原因是由于有些地区从中学阶段就很重视语言的听说能力,而一些偏远地区把读写作为英语学习的重点却忽略了听说的重要性;主观原因来自于自身学习态度的差异。当学生开始学习一门语言的时候,必须有他自己的动机:为什么要学英语?但是对于动机的定义,它包括丰富的内容:要努力多长时间?要花费多少的努力?[2]此外,学生的学习策略也对语言的学习起着主要的作用。适当的学习策略,比如:态度、年龄、性别和先前的教育程度等都会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3]建立一个有效合理科学的考试系统,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如何学习,还能更具体地看到学生的不足。

三、口语测试的总体方案

1.英语口语测试的发展

美国著名语言测试专家L.Bachman指出:“测试的开发和使用不是在毫无实用价值的心理测量的试管中进行试验;测试必定是为满足某些需求而开发的,这些需求可能是教育体系内部的,也可能是整个社会的需求。”[4]语言测试的开发和实施是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社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决定了我们的教学要求,而教学要求决定了语言测试的内容和形式。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外语测试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跨领域学科,其理论和应用涉及普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外语教学法等。多年以来,我国外语考试的改革一直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大规模测试试卷的设计、制作、实施和信度、效度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标准化外语测试得到普遍的应用。特别是随着交际教学法的发展,以考核学生语言交际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交际语言测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sting)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有条件的学校都增加了英语口语和听力考试。同时,大学英语改革已经成为各个学校课程建设中的重点,改革的目标是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实用能力,特别是强化听说能力。利用英语口语考试的反拨效应,能够促进口语教学。为了有效地发挥评价机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正面导向作用,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有必要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成为新课程评价改革的主要目标。

2.口语测试的设定内容

2.1口试形式的选择

总的来说,口语测试分为三类:直接性口试、间接型口试和半直接性口试。直接性口试即面对面测试(Face to Face Test):本校在期末考试期间就采用这种测试方式,由任课教师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方式进行测试;间接型口试(Paper-pencil Based Test)主要指笔试型考试:由于期末考试试卷即为笔试形式,所以这种方式有些多此一举;半直接型口试(semi-Direct Oral Proficiency Test),即运用语言实验室和录音方式来测试考生的口语能力。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人数多的问题,可采用这种口语测试的形式。很多学者已经对这种测试的效度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所以在很多学校都列入研究和实施项目。[5]本研究项目主要采取两种测试方式:直接测试方式和半直接测试方式。在口语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直接测试方式,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口语测试,如:Questions and answers,Comment on English sayings and quotations,Describing pictures,Group discussion等。教师实时记录下学生的表现和成绩,然后作阶段性的总结。而在期末考试实施办法上,可以采用数字化语音室进行口语考试,这种人机互动方式可以提高考试效率,节省人力资源,更加客观地提高公平性和考试信度。我校早在2006年就已经成功地尝试了大规模口语考试。来自机械、电气、信息、材料、建工等学院920名学生作为试点样本顺利进行了口语考试。

2.2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

本校全面推行采用这次改革的成果,力求在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方法等方面有所突破。课程建设最大的特色是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是1967年由美国著名评价学专家斯克里芬(Scriven)提出来的。重点评价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和程度。教师在测试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对学习的情感态度和有待于提高改进的问题。对于学生,可以树立自信,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自身阶段性的发展。

课堂评估应该作为长期的追踪观察方式,在形式上可以采用复述课文、对某一话题进行讨论、小组演讲等。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掌握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这样课堂教学已基本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也注重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教材的选取上,我校采用《全新版大学英语听说教程》中的各项听说练习题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如下效果:诊断语言程度――应用于教学初。例如新生入学后第一堂课自我介绍。教师可根据观察的信息,修订或调整教学计划,并因材施教;检查学习进度――应用于教学中。主要是检查和评价学生在某一阶段或某一课程的学习中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成绩,发现问题,制定相应的补救措施,改进教学;激励学生学习――因为要考试,学生会自觉地努力学习,激发他们的能动性。

对于终结性测试方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期末英语考试,我们已具备上外版所制定的比较完整的口语听力测试软件。但是在测试中缺少反馈及人机互动的过程,学生在完成测试以后,仍然不知道弱势在哪里。我校考察方法事实上早已应用了两种评价方式的结合。比如学生在一个学期内的课堂口语表现在期末考试总成绩中占10%,而期末的口语考试也要占10%。另外,说到测试,不管是哪种考试都要涉及效度与信度的研究。一个有效度的考试要涉及几个方面:是否考查到测试人所要测试的内容,是否测试到教师要求学习的内容。一个有信度的考试则要包括两个方面:学生是否认真地面对考试;分数是否真实地评价出学生的水平。[5]这两个测试的基本方面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所要重视及解决的问题。所以建立一个有效、可行的口语测试系统势在必行。

四、口语测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

语言测试和语言教学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语言学家Arthur Hughes把二者的关系客观地定义为“伙伴关系”(partnership)。[6]口语测试对教学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口语测试主要是提供一种有效的、科学的衡量工具,对教学过程中以及教学终的情况作出客观的评价,并检测教学的效果。口语测试是口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为达到此目的,我们选用了教育部推荐的《全新版大学英语》等教材。这几种教材突破了传统教材的编写模式,同时提供课本、光盘、电子教案和网络课程,重视听力和口语训练,所选材料新颖,口语话题都和学生生活实际相关,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口语的兴趣,在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认识、树立信心是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前提。不能只教授学生基本的语言知识,更要提供相应的模拟交际环境,让学生在交际的过程中理解、应用所学的知识。这样才会让学生有更加深入和切身实际的感知。

为了让学生成为成功的语言学习者,需要研究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原因是个人的学习策略的选取更多地取决于个人的个性特征而不是社会文化因素和教育背景因素。[7]语言测试过程和结果可以有效地检测学生学习口语训练的效果和所遇到的学习策略问题。针对此结论,教师可采用多种相应的训练题目和方法。以便使学生能无拘无束地用英语交谈并激发学生口语学习兴趣。在题型上可以提供学生更多的机会进行现场讨论(presentation)、小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特别在听力课堂上,要做到听说结合。教师可多创作一些语言环境让学生进入交际性应用阶段。

四、总结

根据现代语言测试的理论,信度和效度正是科学的语言测试的两个根本要求,为了保证口语考试的客观性和信度效度,需要大量的不同的试题供考生抽取。因此,需要建立试题库以适应大规模口语考试的需要。本校全面推行采用这次改革的成果,力求在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方法等方面有所突破。本项目所涉及的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测试方式必将对口语教学带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4.

[2]Dornyei,Z.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Motivation. Harlow:Longman,2001.

[3]O’Malley,J.M and Chamot,A.U.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4]Bachman,L.F.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5]金艳.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非面试英语考试效度研究.外语界,2002,(5).

[6]Hughes,A 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篇10

【关键词】对比修辞理论 大学英语写作 应用

对比修辞学虽然发展时间尚短,但是它对于外语写作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对比修辞理论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缓解了母语迁徙对外语写作的干扰作用。

一、对比修辞学的概念

对比修辞的概念最开始是在1966年提出的,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众多学科的影响,比如古典修辞学、英语写作教学理论以及篇章语言学等,所以对比修辞学呈现出了多学科的交叉型。目前各学科理论和框架已经不断完善,研究内容也得到了相应地更新与拓展。

二、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目的就是不断地培养并且提高学生的写作以及语言应用能力。传统的英语教学法对教学的影响很大,但是很多英语教师只是单纯地灌输语法、词汇等知识给学生,却并没有详细地讲解文化修辞以及语篇知识等,造成学生虽然掌握了英语语言基本功,但是在写作上却呆板、僵化的现象。从学生角度来说,学生受到本国文化和母语思维的影响,导致英语写作效果不良好。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

虽然现在大学对于英语的课程设置已经逐步细化,但是并没有将听说读写独立开来进行授课,这样一来没有系统专业的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自然提升得较慢。同时师资力量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薄弱的师资力量对教学质量也有很大的影响,专业技能匮乏的教师在教学水平方面必定会有所不足。

2.中英文化背景的差异

对比修辞学认为母语文化对于外语的写作会产生负面干扰作用。中英文化背景之间存在差异,不同于西方文化中强调自我和自由的内容,中国文化更看重集体意识以及委婉的表达方式。所以中国的学生在英语作文写作中也是强调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等,更看重集体利益和集体意识,强调“小我服从大我”。同时写作风格也比较含蓄委婉,不管是修辞风格还是语言风格,都带有浓烈的母语风格,带有汉语的思维方式以及交际模式色彩。

3.大学英语考试模式的觉醒

如今在我国,检验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各种大学英语四级、六级、专业八级等考试都掀起了一股空前的考试热潮。通过考试后得到的证书,一方面证明了学生的英语水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竞争力。所以,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将通过考试当成了大学英语学习的首要任务。为了提高过级率,在英语写作课堂教学中引入了考试作文模型。这种教学模式过于机械化和呆板,虽然在应对考试方面确实有效,但是却不利于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的英语写作兴趣。很多学生为了取得高分背诵作文,或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一定改动,一律套用“提出论点――进行论证――总结”的三段式框架,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形式呆板,毫无创新思维和自我观念可言。

4.中外教师在文章评价标准上存在区别

从大风格上来说,英语的段落往往是直线性展开的,即先提出主题句,然后衔接相关的论证句,最后收尾,属于典型的归纳型和演绎型段落,期间没有太多和主题内容无关的东西。而中文的话语结构则是螺旋状的形式,作者往往采用间接的方式论述自己的观点。这两种文化修辞风格上的差异是长久以来由两国的文化历史背景决定的。但是我国的教师在对学生的英语作文进行批阅时却没有重视这点,只关注学生的语法是否正确、词汇的运用和拼写是否合理,对于表达习惯、修辞方法和篇章结构等没有提出相应的要求。所以如果在英语作文写作中过多地使用中文的表达方法,容易变成典型的“中式英语”,不利于提升英语综合能力。

三、对比修辞理论对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1.加强课程建设,增加师资力量

大学对于学生的培养不仅要注重相关技能的教育,更要向着培养出符合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的全面人才而奋斗。如今英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写作作为英语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必须引起学生和教师的高度重视。学校应该积极地调整课程结构使其更加合理,将英语写作作为一项独立课程来进行专业而系统的写作训练。同时不断壮大师资队伍,可以引进一批外籍教师,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为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2.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结合现如今的社会文化环境来进行英语写作篇章规则的教学。同时对于汉英两种语言要提出不同的修辞要求等,从多维视角真正发现二者之间修辞的差异,从而在英语写作中引起学生注意。通过平时的英语写作课堂教学,来帮助学生了解汉英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相同之处,帮助学生在写作中可以更好地减少负迁移,增加正迁移,使英语写作教学沿着正常且良好的方向前进。同时母语写作能力也会对英语写作能力产生一定影响,教师在这方面也应该更加注意。

3.打破固有的作文模型

英语文化本身是丰富多彩的,英语写作的问题格式也应该是自由的,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去阅读英文名著等图书,通过扩大阅读量的方式来提高英文理解能力,学习到更多的英语文化修辞知识,更好地体验英语文化的魅力。除了提高学生阅读量,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英语写作形式进行训练和拓展,熟悉各种文体形式,以模仿为基础慢慢融会贯通,直到可以灵活运用。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让文章更加地道。

四、结束语

修辞特征具有民族文化的风格,对比修辞理论应用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跨文化知识教育,让学生真正从修辞特征和修辞方式上认识到中英两种语言之间的区别,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燕萍. 对比修辞理论的新视角――跨文化修辞研究[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