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科知识重点归纳范文
时间:2024-03-15 17:41: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音乐学科知识重点归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少数民族器乐 学科专业化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一、着眼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架设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思维
少数民族器乐学科的教学,从某种角度上来看,要从逐渐发展的过程当中总结出适应学科教育,并且能够指导总体教学工作的理念或教学原则。整体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依据这个大的教育思维开展。从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少数民族器乐学科发展中,笔者认为其办学始终秉承着“重视少数民族器乐文化,结合少数民族器乐学科本身与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构建适合于教学的教育理念”。笔者认为少数民族器乐学科在充分吸收西方学科建设体系的同时,一定要牢牢扎根于少数民族文化土壤,充分在教学中渗透少数民族文化,加强学生对于教学的心理认同,并且保持了学科发展的民族性和科学性。从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少数民族器乐学科专业化发展中有以下几个方面尤为突出:
(一)丰富教学观念
长期以来,在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少数民族器乐学科建设过程中,学科教师重视丰富教学观念,打破固有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从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开拓思维,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少数民族器乐教学模式,而且从传统中跳出来,又能扎根于传统文化土壤。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首先加大开发使用少数民族音乐内容的设置,精选不同民族风格、曲调优美的少数民族音乐素材,有机地融合在教学之中。教师教学观念也保持着推陈出新、兼容并蓄的状态,不仅仅将视角放在单一的教学思路上,还充分吸收西方教学体系内容,立足于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出适合少数民族器乐学科教学的整体教学思路。
(二)增加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学内容
在转变教学观念后,应将观念性的东西转化为实际教学内容,并付诸于教学实践之中。如何形成适合于少数民族器乐学科教学的科学教学理论和教学内容体系,这是值得研讨的。在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少数民族器乐学科的建设中,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经验值得参考:
1.丰富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融合西方音乐教学知识体系的同时,着眼于少数民族文化与西方音乐教学体系的融合,形成二者兼并的综合教学模式。比如在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学科设置中,相对应中国汉族传统音乐概论课程设置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概论,就是典型的结合少数民族文化形成的独特课程。既吸收保留了先进的理论课程体系,又融合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有利于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认同,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2.打破单一学科教学制度,扩宽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并且有机结合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教学。在传统的学科教学认知中,器乐学科就只能单一进行器乐专业方向的教学。笔者认为不应有如此狭隘的教学认知,应该多方面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丰富学生掌握的音乐实践技能,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比如声乐、器乐等副科教学的开展,帮助学生掌握多种技能,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并在副科教学中加大少数民族音乐内容的使用,让学生在接触少数民族音乐作品的同时,培育对于少数民族音乐的内在体会和把握,加强其对少数民族音乐风格作品的认知。
3.在基础学科教学中加强少数民族音乐应用比例。在各大音乐学院专业学科中都沿用了欧式的基础学科设置,诸如视唱练耳、作曲、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等,其教学内容以西方音乐知识体系为主。在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教学时,笔者认为大的环境来看是缺乏适用性的。学生缺乏心理认同感,并且从教学内容上与少数民族器乐学科缺乏匹配性。笔者认为在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少数民族器乐方向专业的基础学科教学中,其任课教师集体正在进行的教学内容沿革就对基础学科改善有着重要意义。视唱练耳学科中,教师在教学内容中拓展性的加入了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的听写和视唱条目,帮助学生体会少数民族调式调性的特点。在原本的节奏教学中,加入了具有鲜明少数民族特色的节奏内容,如维吾尔族、朝鲜族的音乐节奏。教学形式也多种多样,鼓励学生在视唱练耳课堂中开放思维。并且,教师从理论上支持这种教学沿革,出版了一系列专业教材,如尹熙洙《民歌视唱教材》,龙晓匀《中国少数民族风格视唱作品集》《中国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视唱曲目精选》等。大力进行结合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开展视唱练耳教学的探索,卓有成效的同时为其他院校提供了借鉴,而其他基础学科教学也都相应地增加了少数民族音乐教学内容的应用比例。
(三)探索灵活的教学形式,转变固有的教学形式
传统的器乐教学模式,仅仅是单一的教师与学生知识交互的过程,或是口传心授或是依据一定的教材,呈现的是零星化、单一化的知识。学生在这种教学形式下,学习效果和学习成果都不能有所保证,并且不利于学生形成固定的、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所以应该将传统的器乐教学形式拓宽,在吸收其优点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器乐学科的教学形式,形成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丰富学生在进行学科学习时吸收知识的途径。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少数民族器乐学科在专业教学形式上,通过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一套自己独有的较为完善的学科教学形式。其特点是注重学生技能实践与应用,并鼓励学生从实践中出真知,发展自己的理论学术水平。课程安排上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教学形式丰富,在器乐学科上开展独奏课程教学、合奏课程教学、室内乐、合奏编排与指挥、少数民族音乐配器课程等。不仅仅从单一的教学形式中教授知识,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二、构建立足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之上的少数民族器乐学科教学体系
构建立足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之上的少数民族器乐学科教学体系是我们少数民族器乐学科教育的核心。笔者认为,要培育具备相当扎实学科基础知识,并具备熟练的技能实践能力,了解与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专业人才。我们必须具备科学、完整、系统、规范的少数民族器乐学科教学体系。并且,教学体系的形成一定是立足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之上,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认知。笔者认为由以下几方面的建设与发展才能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
(一)学科理论建设
一个学科的完善与发展是离不开学科教学理论的。而学科理论的建设从短期来看是一项艰苦复杂的任务,少数民族器乐学科理论的探索道路尤为曲折。因为少数民族器乐学科作为较晚成立的学科,其学科理论建设无从借鉴,只能是通过教师、学生不断探索来促进学科理论的发展。但从其他方面来看,我国老一辈及中青年专家、学者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初步为少数民族器乐学科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如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王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柯琳《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概观》等专著的出版,能够给予少数民族器乐学科教学一定的指导。我们可以通过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通过对少数民族器乐学科的正确分析认知,总结其特点规律与实践特点,逐步充实完善少数民族器乐学科的学科理论。
(二)学科教材建设
对于构建少数民族器乐学科教学体系,其突破点就在于少数民族器乐学科教材建设与开发。教材的出版编写与应用是教师与学生实践与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理论保证,是适合学科教学思想和理论的集中概括。而少数民族器乐学科的教学书籍仅仅是处于启蒙阶段,从质量上、数量上均远远落后于其他学科的教材。应该鼓励由一线少数民族器乐教学工作者,从工作实际出发归纳教授专业学科的特点与规律,结合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体系,编写系统化、规范化的专业学科教材。在教材编写中要突出规范科学的教学方法,合理的教学内容安排,并且要融合先进的音乐技能训练方法与思维,创编具有高质量的专业器乐学科教学图书。这一点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少数民族器乐系教师们走出了领先的一步,由巴雅尔、卫星、阿里木江、依曼那列等教师出版的少数民族器乐学科教学丛书,在实践与应用中卓有成效。这就印证了学科教材的建设一定是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师资培养
贯穿教学活动从中起到主导作用的便是教师。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与掌控教学进程的核心和关键,所以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了教学活动目的的达成与学生学习成果与素质的提高。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器乐学科教学体系的形成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笔者认为适合少数民族器乐学科的师资,一定是具备多元文化的综合型人才。知识结构上要求教师具备开阔的学习视角,在掌握西方音乐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多方面掌握其他音乐元素与音乐文化,并且从学科实际出发,加强对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与学习,并有机地应用于少数民族器乐学科教学之中。教学思维上,要求教师秉承着开放的、灵活的教学思维,不仅仅将教学视角固定于某一角。要多方面的学习思考,在教学中也要开放思维。在教学能力上,要求教师在全面掌握中西方音乐教学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内容,掌握少数民族音乐实践技能,培育教师自身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语境。提高个人修养,才能适应少数民族器乐学科教育,才能使少数民族器乐教学学科成为综合型的学科教育。
篇2
一、技术性
钢琴作为学习音乐的基础,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钢琴被称之为“乐器之王”,其演奏技巧、技能性很强,对演奏者的演奏技术要求很高。尽管高师钢琴的主要任务不是要培养专业钢琴家,但在钢琴教学中对手形、指法、触键、踏板、视谱、完整演奏作品等一系列技能技巧,进行系统而规范的教学,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培养学生钢琴演奏的基本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音乐素质,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门长线专业,钢琴技术的获得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它必须从基础训练和基本练习抓起,经过较长时间的严格训练,才能达到技术要求与音乐要求的完美统一。从高师钢琴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且普遍较差,部分学生“拔高”程度严重,在弹奏方法上亦存在一些毛病和缺点。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基本功抓起,多做五指练习、音阶、琶音、和弦、八度等基本技术,扎扎实实地弹奏好初、中级钢琴教材,少弹“深、难、大”曲目,及时纠正弹奏中出现的毛病和缺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难度,引导学生掌握规范科学的弹奏方法,才能有助于钢琴演奏技术的提高。所谓基础打得好楼房才能盖得高。周广仁教授指出:“钢琴是技术性很强的艺术,抓好基本功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坚固的基础,他会一生都受用不尽。”(《钢琴教学与演奏艺术》)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也已证实了这一点。那种忽视钢琴基本功训练的教学,片面追求教学进度,甚至一味强调教材级别、难度的教法,只能成为造就人才的空中楼阁,对学生的钢琴学习十分不利。当然,对于少数程度较高、能力较强的学生,在教学中可以适度跳进,逐渐加大曲目的难度和练习量,使他们的钢琴技术和演奏能力得到更快的提高,这与钢琴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不矛盾的。
二、能力性
作为高师音乐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高师开设钢琴课程的主要目的:一是作为其他音乐课程的基础,如作为乐理、和声课的基础;二是培养提高学生的钢琴弹奏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主要是简谱即兴伴奏能力);三是通过钢琴的学习,开阔学生音乐视野,全面提高音乐素质和音乐能力。这个目标要求体现了高师钢琴不同于钢琴表演专业的课程理念,阐明了高师钢琴的“能力性、应用性”学科特点。
确立高师钢琴“能力性、应用性”课程理念,必须明确学生所掌握的钢琴演奏技术知识不能自动转化成实际应用能力。如何使技术知识与能力运用之间实现顺利转换,则是高师钢琴教学的一个重要切点,也是每一个钢琴教师将要着力解决好的课题:一是要更新教学理念,把高师钢琴放在“应用科学”的范畴来思考,弄清高师钢琴的“能力”概念有别于钢琴表演专业对“技术和艺术”的艰深追求,它更强调的是对钢琴音乐语言的运用和实际应用能力;二是要围绕学习钢琴音乐语言、运用钢琴音乐语言为目标组织教学。比如,在技术训练中,加强基本技术练习,加大视奏练习和即兴弹奏训练,以及在教学中既注重技术水平的提高,又注重弹奏方法的分析和对音乐文献的积累,依靠对钢琴音乐语言的多层次体验、模仿和训练,强化学生运用钢琴音乐语言的能力;三是加强即兴伴奏教学。既把即兴伴奏课程纳入整体的课程体系中,又把即兴伴奏内容纳入系统的课堂教学中;既重视即兴伴奏的和声、键盘等基础训练,又把重点放在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上,指导学生在钢琴伴奏音乐语汇的帮助下,拓展运用于实际学习与工作之中的音乐能力;四是加强艺术实践。高师钢琴应用能力的形成与提高,还要依赖于钢琴音乐实践,即只有从琴房走向讲台、舞台,从技能练习走向音乐美的创造,才能最终获得理解与应用相关音乐语言的实际能力。
三、思维性
如上所述,高师钢琴的学习既包含有大量的技巧训练,又包括相应的音乐理论知识内容,但更主要的是学习音乐语言获得音乐能力。钢琴音乐能力的核心,应是学习者的科学音乐思维能力;钢琴音乐能力的体现,就是学习者的音乐思维能力的体现。可见,高师钢琴不仅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也是一门思维性学科,高师钢琴教学应把这二者紧密结合起来,重视学生音乐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反思传统的高师钢琴教学,一方面很多老师把钢琴教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来说教,忽视了钢琴音乐作品的多义性、非语义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就事论事”,缺乏个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钢琴教学往往以教师为核心,“口传心授”,老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教师虽然传给了学生知识,但学生可能永远是老师思维的重复,缺乏教学的互动和艺术的想象力。钢琴教学效果当然不够理想。把高师钢琴定位为一门思维性学科,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营造一个平等、自由、活跃的学术氛围,创设一些特定的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独立提出自己的见解,开展启发式、探究式、合作性的教学;教师要注意倡导个性教育,尊重和适应不同学生的音乐能力,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培养具有创造性个性的音乐人才;在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音乐体验、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借助音乐作品主题,教师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想象,在教学互动中得出一个最贴切、最合适的作品风格和内涵音乐形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艺术想象力。再如,就即兴伴奏来说,有时一首歌曲、一句旋律可以有几种配奏方案,教师应把配奏的基本思路教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设计和选择伴奏手法,而不是给出答案,让学生“照本宣科”。
转贴于
四、审美性
在高师钢琴教学中,钢琴既是培养合格音乐师资的基础课,又是提高弹奏水平的专业课,同时还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艺术课、美育课。而在这多元的性质定位中,都必须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因为音乐是审美的艺术,离开了音乐美的表现和创造,离开了审美教育,钢琴将会沦为制造音响的工具,钢琴教学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强化审美意识和审美教育,自然就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结合教学实践,笔者以为,要确立高师钢琴教学的审美意识,就应该将其纳入素质教育范畴,在教学中既重视基本弹奏方法的传授和基本技术的训练,又把对音乐美的感受、表现、鉴赏、理解和创造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彻底纠正“重技轻艺”的问题,把技术训练和美的表现、美的创造融为一体,使钢琴教学能够从纯技术传授的樊篱中解放出来,体现其应有的审美价值和人文精神,实现其育人功能。在教学的具体操作上,钢琴教材要选用中外优秀的经典作品,选尉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特色的作品,选用能唤起美的感受的现当代音乐作品,不论是练习曲还是钢琴作品,都应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范奏,特别是有感情的范奏,以便对学生产生“样板”作用: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作品和处理作品,善于发现并挖掘作品中的审美因素和人文价值,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教师要注意教学仪态、语言美,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营造审美化的教学环境;在教学中要从基本功抓起,不盲目拔高学生的练琴程度,不过分强调技术难度,更加突出和强调弹奏的音乐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在钢琴教学的整个初、中、高阶段都要重视审美教育,建立起审美教育的完整教学机制等。
五、综合性
综合课程的观念是针对学科课程的分科设置传统及其缺陷而提出的。高师音乐课程的综合化既是教育改革的产物,又是音乐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而音乐同广泛的艺术、文化领域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这使得音乐教学的综合成为了可能。从教学实践来看,高师钢琴和其他音乐学科知识往往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的。如在钢琴伴奏领域与高师声乐的衔接,在即兴伴奏方面与键盘和声的联系等。无论是从人才培养还是从钢琴教学本身来看,高师钢琴教学都必须走出传统的单一化、线条性模式,注重教学的层次性、综合性与系统性,建立起全面综合的钢琴教学新模式:
其一,在课程形式上,应建立包括钢琴小课、集体课、伴奏课、合奏课、实践课等在内的多层次、综合性课程形式。同时,还可探索实行分级教学制,对不同钢琴基础的学生因材施教,促进钢琴教学水平的整体性提高;
其二,在教学目的上,既应重视钢琴艺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又要强调心灵、情感的熏陶和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树立全方位、综合性、可持续性的“素质教育”理念;
其三,在教学内容上,既抓好基础技能训练,又重视简线谱伴奏的学习;既注重钢琴教材内容的纵向结合,又加强钢琴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基础性的知识信息和基本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使钢琴学习更有效、更全面;
其四,在课堂教学流程上,教师既要检查学生的识谱、纠正不良的弹奏习惯,又要对作品中一些复杂的乐理、曲式知识予以讲解,还要教给学生处理作品、表现作品的能力,并要始终把示范、范奏与理论讲述结合起来。当然,在教师熟悉学生特点之后,应有所侧重,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其五,在教学环境上,要注重课内与课外、音乐与生活、教学与社会的结合,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加强试讲、实习、演出、比赛等艺术实践环节,延伸艺术课堂、优化教育环境。同时,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感,从多渠道、多方面促进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篇3
1.学生基本素质不达标
伴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进入高师院校学习音乐的学生大幅提升。当前我国高师音乐专业所招收的学生大多属于高中时期成绩不太理想“半路出家”的群体,学生通过以一门技术主科(钢琴、声乐、舞蹈)等领取大学通行证,钢琴基础差。当前我国高师院校往往照搬音乐学院“钢琴课偏重于弹奏技能训练、和声曲式分析理论知识书面化、各课程间融合度差”的教学模式,最终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学生进入高校后经过2年左右乐理、和声理论知识与钢琴基础训练的学习后步入学习钢琴即兴伴奏与自弹自唱阶段,此时,由于学生理论基础薄弱与钢琴基础差导致学生的即兴伴奏学习处于走马观花的状态,毕业后根本无法适应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需求。
2.各学科间缺乏对钢琴即兴伴奏的必要支撑
钢琴即兴伴奏作为兼顾音乐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的综合科目,是对钢琴知识领域的再认识理解与深化,即要求学生对各学科知识技能有着综合性的掌握,从而实现建立于丰厚的知识沉淀与扎实的基本功之上的“即兴”。而“视唱练耳、和声学、作曲理论”等各学科属于自成体系分科教学的状态,学生选择一门技术科进行主攻,教师也只顾及自己教学科目的专业性,忽视了钢琴即兴伴奏学习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训练。例如:钢琴即兴伴奏中需要简谱视唱实现首调感觉,但在试唱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很少安排简谱视唱而以固定唱法的五线谱视唱为主;钢琴即兴伴奏时需要依据作品调性与演唱要求来熟练进行移调弹奏,钢琴课中所强调固定五线谱音名位置与固定键盘位置的技法与感觉则让学生在钢琴即兴伴奏时无所适从;重理论轻实践的和声教学让学生无法体会和声的用途,钢琴即兴弹奏时只会写四部和声。类似的知识脱节问题还有很多,这是由学科间缺乏对钢琴即兴伴奏的必要支撑所导致的。
3.统一大课教学形式缺乏“即兴”意义
钢琴即兴伴奏属于实际操作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因知识的传授与接受过程十分抽象,要求教师的教与学生学都应通过键盘的实际弹奏进行。而当前我国高师钢琴即兴教学形式为“统一大课形式”,教师通过“填鸭式”的讲授法“灌输”学生知识,即“理论讲解一一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统一大课教学让学生参差不齐的水平被划到一个起点,教师在选择演奏曲目上很难把握应有的难易程度,教师示范演奏曲目后让学生只能通过接受音响信息进行盲目模仿弹奏,完全的“填鸭式”教学使钢琴即兴伴奏课成为了伴奏欣赏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课后通过一周的时间用来练习老师所布置的作业任务,在失去“即兴”意义的同时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更达不到学生拿谱后灵活思维快速反应弹奏的教学目的。
二、高师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改革思考
(一)提升学生即兴伴奏学习的基本素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包含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学生钢琴即兴伴奏水平也不例外,内部因素为学生自身基本素质(钢琴演奏水平、理论基础、音乐素养、心理素质等),外部因素则包括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方法。
1.强化基本功练习
在钢琴演奏中即兴伴奏属于其中的一个演奏形式,共同之处在于都需要扎实的演奏技能为之支撑。在进行即兴伴奏时一旦缺乏演奏技能,音乐思维都无从表现,甚至严重影响到整体的音乐效果。笔者认为学生可以以《什密特钢琴手指练习》为练习教材,帮助学生实现的五指独立、有力且均匀的发展,从而强化基本功;学生通过准确有力且平稳的在12个大调上进行转调练习能够熟悉巩固“对调、调号、调性”等认识,在练习手感的同时解决即兴伴奏中存在的移调难情况,同时也为即兴伴奏中歌曲的转调演奏打下坚实的基础;《什密特钢琴手指练习》中所归纳的“24大小调音阶、长琶音、知琶音”(各音都有指标标记)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指法习惯从而流畅的演绎歌曲旋律,防止学生养成盲目无规则的弹奏恶习。此外,学生应通过视奏训练提升自身视奏能力培养钢琴即兴伴奏技能。钢琴即兴伴奏要求了弹奏者在拿到没有见过的乐谱时进行流畅伴奏,弹奏者在手指弹奏第1小节的同时已经看到第2小节的音符,通过快速浏览后边的“谱号、拍号、调号、力度”等转换训练眼比手快的能力。通过短小慢速的曲子进行最开始的训练,通过加深对各调性的熟悉度来训练自身的反应能力,具备一定的视奏能力从而提升即兴伴奏水平。
2.夯实理论基础
作为综合性的音乐表现方式,钢琴即兴伴奏集创作与表演于一体,这就需要弹奏者具备“基本乐理、和声学、曲式分析、作曲理论”等音乐理论知识与钢琴演奏技能,从而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钢琴即兴伴奏属于多声部音乐的范畴,理论的缺失直接影响伴奏音响效果与表现力。例如是否选择合适的和弦会影响到歌曲旋律伴奏处理的“目的性、合理度、完美度”。因此,学生应重视理论学习。
3.培养乐感完善心理素质
培养良好的乐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应安排学生通过日常的积累(倾听与感受音乐)将自身的乐感进行由量到质的升华。此外,钢琴即兴伴奏作为钢琴演奏的表现形式之一,需要学生克服弹奏过程中的不良心理障碍(手指颤抖、反应变慢等),通过增加实际伴奏机会(实践、比赛)来增强学生自信心,在即兴伴奏中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改革当前钢琴即兴伴奏的教学模式
改革当前钢琴即兴伴奏传统“大课教学”模式,采用“大班集体理论课、个别独立辅导课、综合小组观摩合作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大班集体理论课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为教授学生钢琴即兴伴奏技能中的“和弦连接、音型织体”等共性特征知识,在讲授过程中教师通过示范弹奏来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分析与完成;个别独立辅导课是指教师采用“1对1辅导”模式为学生解决个体问题,有效解决随着扩招而导致的学生差距过大的钢琴水平,并通过个体作业等方式督促学生提升技能水平,缩小学生层次差距;综合小组观摩合作课采用的是学生分组(各组中均包括主修钢琴、作曲、声乐的学生)后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合作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在教授相关知识并布置作业后各小组成员因所学专业不同而进行“互补、探讨、观摩、合作”学习,不仅能够实现团队的1+1>2力量,更能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应变能力。
(三)紧扣教学内容增强各学科对钢琴即兴伴奏的支撑
1.和声课
和声被称为歌曲伴奏的“骨骼”。和声课先于钢琴即兴伴奏课,通过在和声课中训练即兴伴奏方面为其打好基础。包括:强化键盘和声训练,让学生掌握“各调正、副三和弦、七和弦、副属功能和弦”在作品中的基础应用,弹奏基本的音阶与和弦连接,并倾听感知音响变化效果,从而培养其具备良好的和声思维能力与和声色彩判断能力;通过多听多看多分析优秀的儿歌、民歌、流行歌曲作品中的和弦用法与效果提升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与感悟力。即通过在和声课中融合键盘和声将原本重理论轻实践的和声教学转变为理论与技能的完美结合,实现和声与即兴伴奏教学的双赢。
2.视唱练耳课
视唱练耳的基本功是钢琴即兴伴奏必须掌握的。视唱练耳课先于钢琴即兴伴奏课,通过在视唱中加强固定唱名法与首调唱名法之间的灵活交替转换,而帮助学生进行两者间的熟练不混淆转换;通过在练耳环节进行多种调式(民族调式与西洋大小调式的和弦连接)听音训练培养学生对和弦色彩与终止式有着敏锐的分辨能力。
3.曲式分析
全面掌握乐曲的曲式结构是将伴奏与乐曲情绪紧密连接的基础。但目前各高师院校都是钢琴即兴伴奏课先于曲式分析课,这就需要教师在即兴伴奏教学前先为学生讲解伴奏中“一段体二段体、歌曲的段式划分、不同结构曲式处理方法”等即兴伴奏中必然涉及的内容。从而让学生掌握乐曲的伴奏框架。
紧扣教学内容增强各学科对钢琴即兴伴奏的支撑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即兴伴奏前熟练掌握常用调音阶,具备较高的旋律、和声进行、和弦的分辨力,将各学科的内容都渗透于即兴伴奏课程中使之立体完整化,在各学科相辅相成互为阶梯的学习中实现理论与技能的完美结合。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儿童立场;传统文化教育;国学;国术;国艺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0A-0059-05
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天和小学于2005年9月建校,在开启校门的同时,我们启动了以“国学启蒙”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十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形成了“天为尊,和为美”的办学理念、“天道酬勤,和衷共济”的学校精神和“天法自然,和生万象”的教育追求。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发实施“国学、国术、国艺”民族文化课程,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均衡发展,培养“有民族文化底气,有旺盛充沛力气,有高雅向上才气的现代中国儿童”。
一、时空规划,建构有传统文化韵味的校园生活体系
指出:“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而且中华文明从远古一直延续发展到今天。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总书记所说的“一脉相承”的“脉”,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教育者一以贯之地坚守和弘扬。
时代变迁,“五四”以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破坏,以及改革开放之后外来快餐文化的侵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儿童生活渐行渐远。这就使儿童的成长失去了“根”的滋养。让现代儿童更直观地面对传统文化、有更多机会体验传统文化,是小学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路径。
1.为儿童建设洋溢着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
在学校空间改造的过程中,我们遵循“学校应该富于历史,使人常能领略数千百年来之文物,以启发他们光大国粹的心思”的原则,以传统文化为线索,先后建设了儒家文化墙、国学园、节日文化长廊、苏州文化体验馆等文化景点,为学生过有传统文化韵味的校园生活提供空间,为“三国”民族文化课程的实施提供教学场景。
学校大厅内,我们修建了儒家文化主题墙,墙的上半部分镌刻了孔子行教像和他的名言,下半部分是整部《三字经》。我们希望管理者、教师、学生每天进校门默诵经典,感悟人生,坚守“人之初”,践行“性本善”。
正对门厅的是国学园,核心景点是孔子讲学雕塑群,孔子居中而坐,威严而慈祥,晨迎暮送天和师生。环绕雕塑群的是一条小溪,取名“流觞曲水”,以此表达我们对书圣王羲之及其书法作品《兰亭集序》的敬仰之情。小溪的水通过水泵提升后,在背景墙上形成水幕瀑布,使溪水周而复始、源源不断地绕着孔子雕塑群回流循环,象征着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端坐千层石上的至圣先师孔子,隐在小溪后的书圣王羲之,一山一水,一静一动两圣人,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人生智慧。
雕塑群背景墙后面有一石(太湖石似数峰连绵)两树(松、梅)一丛竹,在门厅或校门口远望似一幅以背景墙为框的“岁寒三友图”。
园中小道分别串联了四座智慧门,门楣镌刻着由吴江区书法家书写的“道、墨、法、兵”四个大字,智慧门的一侧镌刻了各家名言。儒墨道法兵遥相呼应,互为补充,生动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走过智慧门是太极广场,一文一武,一张一弛,情趣盎然。散落在草坪中有八组灵璧石石桌。桌面上分别镌刻了篆书、隶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作品,每幅作品旁都有一个不同字体的特别醒目的“和”字。体现了学校以“和”为核心的文化追求,也体现了学校对传承和弘扬书法文化的不懈努力。
在文化景点建设过程中,我们着意追求师生当下生活与传统文化的和融。如孔子讲学雕塑群的设计,突出了互动性、情境性:孔子端坐于椅子,弟子抱书成立桶,我们的儿童可以爬到孔子怀里小憩一会儿,可以和孔子弟子相拥而坐,更可以散坐一旁聆听孔子讲学。每年我们都会在孔子塑像群前举行隆重的新生入学典礼:儿童们向孔子塑像行礼致敬,在小溪中放养锦鱼,在孔子怀里拍入学照。
我们坚信,在孔子怀里长大的儿童更有中国味。
2.让儿童度过富蕴着农历智慧的一年四季
看黄历过日子,一向是中国的传统生活方式。在公历盛行农历淡出的今天,我们在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也慢慢遗忘农历文化。让儿童生活在农历的天空下,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是我们努力追寻的教育意境。
过有滋有味的农历生活。苏州美食家叶正亭说:“一年四季,吃是跟着时令走的”,在反季节蔬菜、冷冻食品泛滥的时代,儿童对季节的感悟已经迟钝,饮食也只有欲望,没有了文化。苏州人从文化层面将24节气与时令美食的整合做到了极致,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传统文化素材。春季开学第一天,学校食堂有一道传统菜――春卷,食堂师傅把春天卷成美食,学生在满足口欲的同时,在春卷中寻找春天。带着对春天的憧憬,学生走进了“吃五头(马兰头、香椿头、枸杞头、四片头、纹纹头)颂春天”的综合实践活动。每年立夏,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联系好的农家乐春游野炊,挖竹笋、摘蚕豆、剥豌豆、垒灶头、捡柴火……,儿童乐在其中。他们享受的不仅是香喷喷的野火饭,还有“无可奈何春去也,且将樱笋饯春归”的诗人情怀。到了冬天,学校食堂的腊八粥,不仅是一道香糯的美食,更是仁人爱物、君子恻隐美德的传承。
过趣味盎然的传统节日。当传统节日的仪式被万圣节的搞怪、圣诞节的狂欢击败后,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自己节日,更失去了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优秀文化,如洋溢在诗词文赋中对自然的敬畏赞美、对先人的怀念追思、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向往。让儿童过情趣盎然的传统节日是我们刻意规划的校园生活,我们重点在传统节日的趣味性上下功夫:清明放风筝、端午赛龙舟、中秋做月饼、重阳登垂虹塔、春节写春联……,每次活动都能点燃师生校园生活的兴奋点。如端午系列活动,我们开展了编五彩手链送妈妈、制作香囊送爸爸活动,让亲情爆棚;学校买了龙头龙尾,每个儿童画一片龙鳞,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艘旱龙舟带着儿童们的欢笑在校园角逐,让激情飞扬;端午文化小报、端午故事比赛、拉歌形式的端午诗歌大赛,让才情荡漾。
在农历的天空下,我们校园生活更有中国味。
二、多元整合,建构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化课程体系
陶行知先生说:“今日教育界责任之最重要且最紧迫者,莫若利用教育学理解决学校课程问题。盖课程为学校教育之中心,假使课程得到圆满解决,则其他问题即可迎刃解决。”我校曾到各地学习尝试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推进传统文化教育,但遭遇了课时难安排、教师难调整、课业负担难均衡等一系列问题,可谓举步维艰。随着课程基地建设的推进,我们尝试通过整合现有的课程资源,以课程校本化的方式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1.基于国家课程建构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模型
我们理解的课程校本化,就是将国家课程、校本课程有机融合,使二者互为支撑,成为一个整体。主要形式为:一是校本课程嵌入国家课程,建构强化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二是国家课程拓展出校本课程,搭建学生特长发展的平台。课程融合的基础在于校本课程目标体系与国家课程目标体系的高度一致性,我们在“国学、国术、国艺”民族文化课程开发时,从总目标、项目目标、主题目标三个层级进行系统规划,分别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科标准、年段目标进行匹配。
在课程目标体系的引领下,我们逐步建构了校本化的课程模型。我们开发的民族文化课程主要包含两大类:一类是面向全体学生,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普惠课程,这类课程主要嵌入国家课程,与国家课程融合,在国家课程的教育时空内实施,如国学系列的诵背课程、国术系列的基本武术套路、国艺系列的艺术欣赏课程。另一类是选择性的社团课程,助力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这类课主要由国家课程拓展而成,以社团课程的形式呈现,如书法、国画、古筝、古琴、柳琴等课程。建构了以国家课程为基础,普惠课程和社团课程互为支撑、互为补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模型。
在课程模型建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从儿童出发,从国家课程起步。
一是从儿童出发。我们在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凝练了三句话:2010年,写下了“‘三国’演绎精彩人生――国学修身、国术健体、国艺怡情”,阐述了我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以提升学生人生素养为追求的。2014年,在天和梦想舞台的廊柱上写下了“明天更精彩”,师生有了一种期待:下一次的才艺展示更精彩,明天的天和生活更开心,未来的人生更美好。2015年,在学校操场围墙上写下了“下一个球更精彩”,提示师生,精彩就在脚下、就在当下,只要起步就可能邂逅精彩。三句话是我们推进项目建设的心路写照:从关注学生一生的发展到关注当下的校园生活。
二是从国家课程起步。我们积极探索从国家课程起步,解决传统文化课程开发实施中的时间和师资缺乏的问题。“国学”课程与语文、品德与生活(社会)、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形成了语文学科通文意、音乐学科知吟唱、美术学科画意境、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明事理导行为的教学特色。“国术”课程主要与体育课和校园体育活动整合。武术是我校体育课、校园体育活动、大课间的主要教学和活动内容。“国艺”课程与美术、音乐、书法课程整合,形成了普惠的国艺欣赏微课程和助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国艺”社团课程。
随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模型日趋完善,我校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实施逐步走向文化、走向常态、走向师生生活。
2.基于常态的教育活动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效益
加强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校本化课程,在无形中增加了教育任务,需要优化学校常态的课堂教学和德育活动,提高教育效益,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实拓展时空。
以“和美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传统文化教育在课堂上的落实拓展空间。考虑到我校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与国家课程整合、重点在课堂内落实这一特点,提升课堂教育效益显得尤为重要。我校在晓庄学院彭小虎教授的指导下,积极建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经过数年努力,终于有了“和美课堂”的雏形。我们对“和美课堂”的初步理解是:在“以和为美,以美启智”的课堂教学理念引领下,追寻和谐、愉悦的教学意境,营造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课堂气场。在教学氛围和谐、知识能力融合的基础上,追求教学流程的和畅之美,思维广度深度的交融之美,教学相长的和而不同之美。形成了“主动预习、精讲多练、归类整理、互动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做法是:以预习单提示课堂教学重点、主导学生自学、导入并组织课堂教学;以学科关键素养引领精讲多练,以单项学科素养竞赛推动写字、朗读、习作、计算、思维等核心素养培养;以组块教学的理念归纳整理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构学科知识体系;以小组学习、同伴互助等形式推动学习方式向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转变。随着课堂改革的推进,现在我校超过50%的教师获得了区级骨干教师以上专业荣誉,课堂教学效益有了显著提升,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课堂上的落实提供了条件。
以“和润德育”提升德育活动的实效,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道德启蒙作用。我校位于城郊接合部,80%学生是新苏州儿童,其他主要是农村拆迁家庭子弟,大多数学生家庭缺乏高雅文化的熏陶,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缺乏群众基础。因此,我们从提高家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开始,强化思想动员,形成了“和润德育”模式:以“春风化雨,雨润万物”的自然现象为启示,坚定而温和地引领学生走向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启真善美的人生。建构了“静为常态、阅读成习惯,动则有序、行止高雅”的行为养成教育体系、以“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公德”为内容的礼仪教育体系、以“小主人、小先生、小导师”为载体的责任培养体系,形成了“在生活体验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文化陶冶中涵养学生高雅的道德品质”的德育特色。
随着学校常态的课堂教学、德育活动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教育在我校如润物春雨般不留痕迹,无处不在。
三、分层要求,建构传统文化教育的全员推进体系
“三国”民族文化课程的开发实施是否有成效,关键看全体师生是否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收获于其中。可见,全体师生的参与是项目成败的关键,我们的策略是示范引路,分层要求、全程考核。
1.教师:示范引路,逐个突破,人人参与
在“三国”民族文化课程开发实施之初,遭遇最大的问题是老师的不作为。究其原因,一是大多数小学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不高,没有能力作为;二是大多数教师认为这是国家课程之外的任务,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以温和而坚定的态度,通过诱之以利、晓之以理,提升其传统文化修养。我们请吴江区太极协会的张会长到校以“太极与养生”为主题开设讲座,当张会长以风趣幽默的语言、舒缓遒劲的太极招式,生动形象阐述了太极功夫对调理五脏六腑、缓解修复颈椎、腰椎等职业病的功效后,老师跃跃欲试。讲座后,学校承诺凡是报名参加太极修炼的老师,都可以得到一身太极服、一双练功鞋。结果和预想的一样,所有教师都报名参加了太极培训,数年坚持,我校教师人人能打太极拳,人人能辅导学生练习太极拳,学校武术教学自然而然地走上了常态发展之路。
我们请苏州大学陈国安教授讲授《论语》,陈教授的讲座如火种,燃起部分老师对传统文化的倾慕之情。尤其陈教授中师生、小学教师、大学生、教授的丰富人生经历,更是唤醒了很多教师曾经有过的那份学习激情。学校因势利导,成立了“三国”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小组,以此为平台组织骨干教师学习、研究传统文化。涌现了主攻书法的钱娟英老师、主修国画的王伟老师、爱上民族乐器的吴琴老师以及对《论语》、《三字经》、苏州文化、《笠翁对韵》颇有研究的谈海珍、吴晓雄、王丽琼等一批优秀教师。有了示范者,后面的事情就好做了,如“学成语背《论语》”课程的实施,起步阶段由校本教材的编写组成员谈海珍老师上大课,各班语文老师听课,一年下来就有12位语文老师在谈老师指导下和学生一起系统学习了《论语》,有了一群能讲授《论语》的教师。通过骨干示范,现在我校语文教师大多能胜任《论语》《三字经》《笠翁对韵》等的教学。
2.学生:分层要求,全程考核
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起点要低、速度要慢,考核要勤、奖励要多,教学要有趣、空间要打开。
起点要低,速度要慢。我们主要从量少、易懂、贵在坚持上下功夫。如国艺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坚持每节艺术课进行3―5分钟的经典国画、书法、民乐欣赏,要求老师结合上课内容以经典艺术作品导入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经典诵背,我们坚持背诵内容删减(删减一些生涩难懂的语段、诗词)、故事辅助理解、吟唱助力背诵,每天坚持5分钟,每周设置一课时。由此,让大多数学生感受到:每天背诵的量是小菜一碟,稍微用点心就能完成任务;每天背诵的内容通过故事阐述,也能给自己心灵留下一点温馨的滋养;每天5分钟摇头晃脑的吟诵也挺愉悦身心,有一种自得其乐的满足感。经过六年的日积月累,儿童的背诵量也相当可观。
考核要勤、奖励要多。老师每一次微笑的鼓励,都是儿童坚持的动力。我们要求老师每天检查表扬一名学生,组长给每个完成背诵任务的学生贴星,每月班级颁发诵背积分卡,每学期年级组组织抽签背诵活动,期末进行积分卡兑换奖品活动。陈列在学校走廊橱窗内的奖品,每天都在激励学生将背诵进行到底。
- 上一篇:技术经济及管理就业方向
- 下一篇:行政处罚法征求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