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运营方法论范文
时间:2024-03-15 17:41: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媒体运营方法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当然,人们愿意为更好的服务付钱。做好视频业务的体验,是未来运营商差异化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在以语音业务为主的时代,通过大量的实践与摸索,运营商逐渐构建了以语音质量(MOS标准)为核心目标,辅助以各种网络关键性能指标的综合规划体系。当移动网络进入数据时代时,已有的评价体系已经不适用。
“如何定义数据时代的网络体验?如何去构建并在具体的网络中实践这种以体验为规划目标的方法论?是运营商面临的挑战。”华为无线Marketing副总裁王宇峰在接受《通信产业报》(网)采访时表示。
为此,华为《以视频为中心的MBB网络规划方法论》白皮书。王宇峰告诉记者,白皮书介绍了视频体验评估vMOS标准,同时创新性的引入人因工程研究方法,给出了移动网络下的视频MOS基线。
更为重要的是,应对视频业务能力规划面临的挑战,白皮书提出了Video Coverage――以视频体验为核心的移动网络规划和建设方法论,助力运营商建立高清视频无处不在的移动网络。
视频成基础电信业务
面对OTT对语音业务的蚕食,运营商迫切需要一种“杀手级”的业务进行快速填充,享受数据流量的红利。在此背景下,视频成为他们的主攻方向。
一方面,用户对视频体验的需要日益提升,运营商拥有无法比拟的带宽和网络优势,相对OTT来说,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视频体验。
另一方面,OTT在视频体验和收费模式上的先天缺陷,导致其当前发展遭遇瓶颈,而运营商的优势恰恰在于成熟的前向收费模式和用户,通过整合OTT的内容优势,同时在本地化内容及移动端的发力,运营商将重构内容价值链。
目前,全球主流运营商已经抢先布局视频业务。今年7月,美国监管机构批准了AT&T收购电视服务运营商DirecTV的申请。豪掷485亿美元巨资的收购,使得AT&T超过Comcast,一跃成为全美最大的有线电视运营商,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空间,弥补无线业务的后继乏力。
AT&T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兰达尔・史蒂芬森认为这一收购使得他们能够满足消费者未来的娱乐偏好。“无论他们是想要通过移动设备观看优秀节目以及他们喜欢的内容等传统的电视服务,还是通过互联网观看任何视频内容,我们都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无独有偶,去年AT&T宣布收购DiercTV不久之后,Verizon便与梦工厂及旗下的Awesomeness TV开展合作,推出视频服务,同时,Verizon在今年5月并购AOL,打造全球数字媒体平台及生态,意在移动视频业务。
在欧洲和韩国市场,同样如此。沃达丰集团重金投入进行视频领域并购,先后将德国最大电视公司KDG及西班牙ONO收入囊中,瞄准全业务能力及视频内容的获取;西班牙电信集团则高调宣布将转型成为一家媒体公司;LG U+采用主要套餐包加自营视频内容捆绑,实现了视频业务快速上市和盈利。
vMOS定义评价标准
不同于社交网络、游戏等数据业务,视频业务由于体验严苛、流量高突发等特点,将对现有的移动网络提出更大的挑战。
王宇峰告诉记者,观看一个清晰度为720p以上的高清视频,初始缓冲时间不超过2秒,并且整个播放过程没有卡顿,成为移动视频用户对网络的基本需求。这就需要用户带宽是随时随地2.5Mbps,端到端网络时延低于80ms。
此外,由于视频业务具有流量高突发的特点,如果移动网络设备性能不足,则容易造成丢包,导致吞吐量下降,就会出现视频画面卡顿,用户体验变差。
“因此,随着超高清视频甚至虚拟现实的出现,视频将对移动网络提出更高的要求。”王宇峰表示。
为此,在白皮书中,华为首先定义了视频的评估标准,其次阐述了在这一标准之下移动网络应该具备的特征。
王宇峰向记者表示:“华为认为应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建立统一的视频评估标准,来评价不同网络、不同屏幕、不同场景应用下的视频体验的好坏。”
首先,视频体验是可定义的,华为使用视频vMOS分值来描述视频业务体验的好坏。
其次视频体验是可衡量的,华为研究了对视频体验影响最关键的三个指标:视频分辨率、初始缓冲时延和卡顿,通过对三个指标的测量可以对用户体验做出评估。
最后视频体验也是可管理的,基于栅格级可视化,华为对网络的视频能力进行规划和优化,使网络规划匹配商业目标。
为了让最终用户更为直观地了解视频质量,华为还开发了一款用户端的测量APP。王宇峰告诉记者,当用户测出的MOS值大于4.0时,便是较为理想的视频体验。
由于移动网络需要重新规划,以承载高清视频,华为凭借多年的经验,推出Video Coverage方法论,提出移动网络规划和建设主要遵循的三个关键步骤。
篇2
11月1日,由百度主办的“百度MOMENTS营销盛典”在北京举行。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整合营销之父”唐·舒尔茨出席,并阐释了基于最新营销理念SIVA的营销理论--MOMENTS,即“营销关键时刻”。唐·舒尔茨认为,企业只有把握住消费者的每个关键时刻,才可以“点时成金”。
百度首席财务官李昕晢、百度副总裁王湛、百度副总裁朱光、整合营销大师唐·舒尔茨、宝洁大中华区运营总裁李红、实力传播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郑香霖等,也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视角对“营销关键时刻”进行了读解。
以消费者为核心的SIVA理论
唐·舒尔茨认为,如今大多数市场营销规划和实施方法是在上个世纪形成的。比如,以往的传播模型都是线性输出。而搜索引擎平台的营销关键,就在于企业如何了解客户需求,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客户需要的信息。
“过去我们控制所有的品牌推广,我们控制所有的事情,我们控制包装、大众媒体、促销活动,所有的事情都是我们自己控制。营销者喜欢控制,他们喜欢控制一切事物。我们不能再这样控制下去了,消费者现在可以获取海量信息,他们有很多机会从其他渠道获取各种信息,向其他人学习相关的知识和了解信息,我们已经无法全盘控制了。”唐·舒尔茨认为,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所谓“推拉”的市场环境中,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已经学会如何避免他们不喜欢的信息,对他们不想接受的信息进行阻隔或忽略。
“现在需要变革。”他说。
如今客户或者消费者可以决定何时何地从什么渠道购买什么商品,营销者必须及时响应消费者,帮助消费者。向来营销者擅长营销,不擅长倾听。事实上,营销要重点培训营销者如何沟通,培训营销者如何传递信息。“但是营销者不擅长倾听消费者需求,这样的话营销者就忽略了消费者对品牌、产品做出的回应。有时候消费者告诉营销者他们需要什么,但是营销者忽略了。”舒尔茨说。
许多传统的市场营销方法要改变。过去市场是分割的,现在则要聚合。“营销者要观察,要了解消费者行为,要搜集、挖掘数据,要从传统的分割方式营销转变为汇聚模式营销,要把态度转变为行为。”为此,舒尔茨提出了以消费者为核心的SIVA理论。SIVA,即寻求问题解决方案“S”、寻找信息“I”、评估价值“V”、寻找入口“A”。
唐·舒尔茨认为,百度平台是SIVA理论的具体体现,是SIVA理论的现实实践。因为,百度平整记录了消费者解决问题的轨迹,让广告主更加透彻地了解消费者需求,在每一个“营销关键时刻”与消费者进行实时、有效、一对一的沟通,让百度平台成为一个能够为企业提供完整解决方案的整合营销平台。
基于以上认识,唐·舒尔茨领导的研究团队与百度合作,构建了MOMENTS“营销关键时刻”理论体系。
MOMENTS“营销关键时刻”
据百度首席财务官李昕晢介绍,为构建MOMENTS“营销关键时刻”理论体系,百度还联合北京大学营销研究团队、CTR央视调研、4A广告公司,组建研究团队,将唐·舒尔茨的SIVA营销理论,与消费者在百度的关键时刻相结合,推出MOMENTS“营销关键时刻”理念。
李昕晢表示:“我们希望能够和业界一起探讨消费环境和消费行为变化,捕捉‘营销关键时刻’,让每一个瞬息万变的Moment成为品牌营销的契机。”
那么,什么是“百度MOMENTS”?百度如何帮助广告主找到“营销关键时刻”?百度副总裁王湛认为,“百度MOMENTS”指的是:在百度平台上,基于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关键时刻”所形成的营销方法论。而百度的营销方法论与唐·舒尔茨的SIVA理论模型高度契合。
一个典型的消费者决策轨迹,就是SIVA(即寻求问题解决方案、寻找信息、评估价值、寻找入口)的一个完整过程,包括一系列不同类型的“关键时刻”。例如,消费者通过搜索问题表示潜在需求的时刻、通过站内外浏览接触精准广告信息的时刻、聚焦搜索品类及品牌的时刻、通过深度沟通做出购买决策的时刻。此外,百度可以通过系统的商业产品体系,为广告主提供完整的媒体解决方案,让广告主针对每一类关键时刻,与消费者沟通,促使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
如何利用“营销关键时刻”
由于互联网不断推陈出新,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人们现在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完成各种行为,包括沟通、信息获取、娱乐、消费、分享等等。可以说每时每刻每一个人都在创造内容,传送信息,获取信息。
对于营销者来说,怎么挖掘数字背后的价值?如果用传统的营销方式面对今天的时代,品牌很难取得理想的营销效果。那么,营销的机会是什么?面对消费者需求变化如何找到最恰当的方式与消费者沟通?如何精准把握消费者需求,如何与消费者实时沟通?这些问题困扰着许多营销者。
在营销者看来,“营销关键时刻”意味着什么?宝洁大中华区运营总裁李红认为:“品牌的关键时刻体现为,消费者发现品牌、对品牌产生兴趣以及使用和体验产品的时刻。”为了精准地把握“营销关键时刻”,宝洁与百度合作,尝试创新营销,比如推出大型品牌活动“感谢妈妈”等。
李红表示:“数字时代宝洁品牌建设的新愿景,就是与消费者建立一对一的、实时的、一辈子的紧密联系。”这正是“百度MOMENTS”营销方法论所强调的。她相信宝洁与百度合作,将挖掘数字媒体的商业价值。
“我们与百度一起研究数字时代给宝洁带来什么样的生意机会。首先,消费者行为有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任务是在消费者搜索的时候抓住他们的兴趣。其次,我们要提供贴近消费者生活的、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把兴趣变成购买的欲望。再次,通过灵活互动的方式达成购买。最后,通过我们的社交平台,让我们的消费者以最方便的方式分享他们的使用心得,把他们变成品牌忠实的拥护者。”李红说。
实力传播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郑香霖则表示:“数据爆炸是所有营销者面对的困难,大数据带来的挑战是营销者必须面对的。消费者搜索什么,关注什么,这些信息对营销者非常有帮助,帮助营销者思考用什么方法接触消费者。但是,由于地域和线上接触点的差异,数据非常复杂。因此,搜集、分析数据,对于营销者来说,可以趋向于更完美的操作。”
郑香霖认为,消费者对品牌的第一印象时刻以及促使决策形成的时刻,都是“营销关键时刻”,“每次媒体接触是一个MOMENT,对于广告公司来说,重要的是帮助消费者做出决策”。
篇3
关键词:生产运营管理;教学改革;三维方法论
基金项目:南京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面向实战的工商管理类本科学生专业综合能力提升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生产运营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一直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国内外许多大学在此门课程教学中,立足于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将典型案例分析作为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但限于本科生知识结构和水平,完全采用案例教学不太可行。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结合本科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探索在有限的授课学时内,妥善处理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的关系,加强师生互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改善教学效果。
二、《生产运营管理》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一)内容庞杂且教学时间有限。在企业管理的各领域中,生产运营管理是最复杂的领域,其涉及的管理内容不仅很多且跨越多个部门,任何一个企业管理者要想管理好一个企业,不仅要掌握各门学科的管理知识,还要具有系统管理的思想能将各种知识统筹运用于生产运营管理活动中。此外,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在本学科的实践和理论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新的思想、方法和技术。如:企业资源计划(ERP)、准时生产(JIT)、最优生产(OPT)、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MS)、企业流程重组(BPR)、精细生产、敏捷制造、虚拟企业等。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就必须反映这些最新的成果。但这样一来,就会使得课程涉及的范围太宽,内容太庞杂。因此,如何在保持课程原有核心内容的同时,又能较全面地将当前最新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介绍给学生,这是应当进行认真权衡的。另外,《生产运营管理》又是一门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的学科,因此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安排下,不仅对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容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去解决实际问题。
(二)内容偏重于制造业,将制造业和服务业割裂开来。我们知道,生产运营管理是对组织中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的职能部门的管理,因此,本课程的对象既包括制造业又包括服务业。而现有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更多的则是偏重于对制造业运营管理的研究,对服务业研究的相对较少也较晚。但不能忽视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服务业在我们的社会经济和生活中起到了越来越重大的作用,因此不论从学生的就业方面还是从学科的发展角度来看,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对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相关内容都不应该有所偏颇,而应同等对待,而且对于一些普适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内容,在教学中也不应割裂开来,而应进行有机的整合。
(三)侧重于理论、模型等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训练。《生产运营管理》作为经济类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程,是管理者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必不可少的专业工具。然而,学生普遍的感受是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多而枯燥,模型复杂且难以理解,再加上很多学生是文科背景,对模型、公式有着本能的排斥,缺乏学好本门课程的信心,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此外,在教学中,纯粹的理论学习,缺乏实用性的训练,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认为本门课程只是纸上谈兵,削弱了本课程的应用性,而造成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
(四)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主要以讲授为主,缺少学生的参与和师生的互动。在以往的教学中,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但更多的是将原来的教学教案用PPT的形式进行展示罢了,这只是减少了教师的板书劳动,而缺少学生的参与和师生的互动学习,使得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削弱了师生双方的上课热情,不能做到教学相长。同时,学生接受的知识只是停留在理论讲解上,而没有感性的认识,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三、《生产运营管理》课程的三维方法论教学改革思路
《生产运营管理》发展到今天,其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使得这门学科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而科技的发展,也使得教学手段的选用会更加先进合理。因此,根据本课程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学科的发展趋势,笔者提出本课程分别在时间分配上、内容安排上和教学方法选用上的三维方法论教学改革思路。
(一)时间维。由于本课程内容较多且与实践密切相关,遵循人们“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学习”的认识事物和学习的规律,在课程教学和学习的时间分配上,力求做到时间先后顺序和时间长短要与内容相互匹配。
1、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组织学生去工商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增加学生对工商企业的感性认识,以消除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陌生感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般安排3周时间,包括直接参观企业和请专家或学者做报告等形式,使学生初步了解生产运营知识的应用。
2、在课堂教学时间内,以理论讲解为主,上机和实验为辅。如在我校目前的教学计划中,本课程课堂教学的总学时为48学时,安排课堂教学38学时,上机实验10学时,同时同步利用节假日等课外时间适当安排学生自己去实际企业场所进行观察和了解企业生产运营管理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对理论知识的体会。
3、在学习完生产运营管理的理论内容后,适当安排课程设计的内容。如我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完本门课程的学期结束前一周,安排一周的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学生除了对所用理论进行更为详尽的学习外,还提高了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4、在后续的学习阶段,学生可自愿选择参加更多的生产运营管理实践活动。如由学院组织的ERP模拟沙盘比赛,学生可自愿报名参加,通过不断的培训和实战演练,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团队合作等能力,时间长短根据比赛的结果定,在没被淘汰前一直都处于模拟实践的学习过程中。另外,毕业前的毕业实习,一般是6周,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工商企业,直接在现场运用本门课程的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内容维。在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要满足教学内容的详略及全面性要求,又要兼顾理论与实践内容的相互联系。
1、理论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力求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在以制造业理论为主的基础上,尽量增加服务业的内容,同时补充新理论和新方法,并向学生介绍本课程最新的研究成果。近年来,我国的服务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据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我国服务业的产值占我国GDP的40.2%,服务业劳动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31.4%。因此,不论是考虑学生的就业还是考虑理论的完整性,教学中除了讲授已经成熟的制造业相关理论外,还应补充服务业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同时,考虑到服务业的相关理论可能并不成熟和完善,系统性也相对比较欠缺,可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更多地领悟其中的要义和知识点。
2、在实践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积极参与实践为主,被动学习为辅。由于本门课程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法就是让学生多进行实践并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包括:认识实习阶段的参观企业和听报告、理论教学中的案例分析、工商企业实际现场的观察分析实践活动、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期间的工商企业实践活动、自愿参加的ERP模拟沙盘比赛的模拟实践活动、毕业论文涉及的工商企业问题的实践活动等。
3、在教材选用上,既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要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选择一本较好的参考教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陈荣秋、马士华编著的2006年6月第二版的MBA核心课程教材《生产运作管理》,较符合本科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目标要求,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使用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时间的安排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恰当的选择和补充。
(三)方法维。在课程教学和学习的方式、方法上,尝试多种方式和方法的混合运用,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
1、认识实习中的参观企业和听报告。认识实习中安排学生参观企业进行直接实践活动,同时请知名的企业专家或学者给学生做生产运营管理方面的专题报告,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并激起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2、课堂讲授。教师讲授是本科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但限于本科生的知识结构和工作经验的匮乏,对许多概念或者术语都是陌生的。因此教师应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基本的概念和内容讲透。例如,可以通过举例的方法,以身边的或时事新闻或耳熟能详的企事业小案例来讲解概念和术语,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跃课堂的气氛。另外,在教学工具的选用上,教师应该把板书和PPT的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对于公式推导和计算的内容,要多写黑板,把有关管理概念非常清楚地演示出来,学生可以沿着教师的板书思路进行记录,做笔记,学生的记忆会比较深刻。另外,对于课堂上新理论、新方法的讲授及引用案例,为了节约时间和交代清楚背景资料,应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教学,通过PPT大容量地展示信息和放映教学影像直观地再现企业管理的真实场景,增强学生对新理论的理解和方法运用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3、课堂上的案例讨论和课后的自行参观企业。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讲解案例外,还可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教师需要预先把相关的资料提供给学生,包括背景资料、讨论的重点内容、讨论的形式和时间安排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查找有关资料,为讨论做好准备。同时,教师也需要对案例的相关信息有较全面的把握,以便在讨论的过程中既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畅所欲言,又不至于偏离教学的初衷。由于教学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案例讨论课以组织2~3次为好。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服务业理论的应用,可以适当以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去服务企业自行进行参观,再结合所学理论写出相应的小论文。例如,在学到设施布置的内容后,在周末或法定假日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通过了解或调查的形式对一个大型的商场或超市的布置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或对其布置中合理的部分进行分析点评。通过自行参观的方式,学生可以了解到所学理论在企业实际中的应用情况,同时对发现的问题应用所学理论去进行解决。这对学生来说应该是一种既廉价又方便的实践学习机会。
4、上机实验与课程设计。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为了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安排10学时的上机实验时间。主要内容有:在计算机上利用EXCEL中的“规划求解”软件求解运输问题的选址问题;用“反复试验法”制订综合生产计划;用EXCEL进行MRP的制订等内容。通过实验,学生不仅强化了相关知识的学习,而且掌握了利用计算机解决生产运营管理问题的方法。此后,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为学生开设时间为1周的课程设计,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实践活动。可以采集某些企业的实际案例数据,让学生们自行组织,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内容。例如,给出关于某企业的有关生产计划的数据,让学生应用EXCEL进行计算,在不同的约束条件下,制订企业的MRP。课程设计的难度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自行决定。例如,我们给定的约束条件的难度是依次递增的,依次为:不考虑能力限制的MRP的制定;考虑能力限制并追求运行总费用最小化情况下的MRP的制定;既考虑能力限制又考虑最终物料订货的批量约束并追求运行总费用最小化情况下的MRP的制定等。最后,学生需要提交关于整个设计过程的课程设计报告的纸质和电子文档,这份文档也可以作为学生学业的一个成果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再学习增加一点砝码。通过课程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本课程理论与方法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生产运作系统问题的能力。
5、模拟实验。通过模拟软件来让学生体验管理过程,这是一种快速的理论联系实践的管理学习方法,是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模拟现实企业经营环境,供模拟参加者进行企业经营的实训,其特点是从直接体验中学习,不受时空限制,寓教于乐。如,企业资源计划模拟实验、沙盘模拟对抗实验等。目前,我院已经成功举办了一期校内的ERP模拟沙盘比赛的实训,并由胜出队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国比赛,其中我院工商系的同学在“用友杯”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及ERP沙盘模拟经营大赛江苏省总决赛中,获得了冠军,并在代表江苏赛区的全国总决赛中获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通过模拟实验的训练,在模拟环境中运用生产运营管理的理论和知识,可以提升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6、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考核往往也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手段,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效果,笔者认为应采用多种方式且将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日常考核中,对于概念、理论等知识的理解,如概念要点、知识要点、模型的计算等内容,让学生做一定的习题和练习;对于理论知识的应用,主要以实践调查分析论文的形式或上机实验的形式进行考核。在期末考试中,主要以计算题、思考题、案例分析题等考核为主,综合考察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军,贵文龙,吕春梅.《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桂林电子学院学报,2004.24.4.
篇4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应用系统 形态 特点 发展趋势
1 数字时代背景下的计算机辅助应用,发展与衍变
“计算机辅助应用模式也称信息化应用模式。从认识论和价值观两个维度来考察辅助应用模式,提出了信息化模式的分类框架。”,计算机辅助应用模式(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 CAI)意指“用计算机帮助和代替人工执行部分智能任务,传递信息,向他人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直接为他人服务”。但是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和3D虚拟数字技术等的发展,计算机辅助应用的意蕴和框架变得更加富有深度。计算机辅助应用模式具有由个体化向集体化,以人工为重点向智能为重点趋势的衍变:受众有“学会”到“会学”,巧妙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思维的拓展和表达能力的提高;从“重现知识”到“框架建构”的转变。
基于数字技术于一身的计算机辅助应用正是价值构建的最佳介质,通过多媒体手段和技术的搭建,引导人们学以致用,完成“框架建构”的意义。CAI技术和理论体系元素的发展历程是传播手段介质的飞越和提升,计算机技术实现了从电子管,晶体管向集成电路的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计算机辅助应用的“行为主义”理论即把学习看做是行动行为改变的结果,行为主义理论为实现众人获取常规技能提供了保障却没有上升到知识的理解层面,从而导致人认识世界的主动性往往受到限制。
80年代随着大众网络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以美国为中心掀起了一场被称为“高等教育的计算机革命”运动的计算机热潮引领着计算机辅助应用的行业潮流。信息大爆发时代,计算机辅助应用主张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受众向着再现真实的意境,整合多种资源营造知识的框架建构。实现人们“行为主义”的学习向“认知和建构”方向发展。
2 不同时代背景下,计算机辅助应用系统的形态以及特点
人们利用计算机来开发自己的思维拓展能力,不断向众人进行思维方面的开发启示,让受众在实际的思考中改变思维方法有效的帮助其建立正确的学习规则,与传统学习模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计算机的模拟功能不仅可以模拟场景还可以再现现实生活状态,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群体的生活状态:首先,分布式客户管理系统和信息通讯软件不断升级到模式化和对象化软件的技术水平,由散户小众群体发展到服务器的层次,计算机的存储容量和运行速度以及可靠性又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机型开始向巨型机和微型机两个层面分化发展。与之相适应的认知学习理论愈发的超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价值基础。为利用开发更高水平的计算机辅助软件奠定了良好的根基。从认知理论的角度来分析,计算机不再局限于对众人进行知识的传递,而是通过一系列卓尔有效的方法论为人们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合适的学习策略,把人们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到最佳的水平。认知理论运用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领域中能很好的鼓励人们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生活状态之中,计算机模型思维的形成很好的提高了人们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形成高等专业教育的信息化处理方式和思维过程。正是由于计算机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个性化运用,大大提高了教育思想和方法论的更新,更符合现在素质教育的要求。
基于网络运营的计算机应用辅助系统可以对信息实现实时高效的采集,加工与传播,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和设备的共享,增加了人们的自主选择性。“架构主义理论”将计算机理论上升到学者主动构建心理内部特征的高度,即包括知识的结构性而且又蕴含了丰富的非结构性实践背景。架构主义理论主张发挥人们的主动性,整合优势资源为其自主学习创造最大的便利性。在架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衍生了很多学习原则指导计算机设计和环境的设计。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形成了以支架式计算机模拟理论,随机接触理论和抛锚式理论等新颖的计算机运营理论模式,为计算机辅助应用的软件设计开创了指导性模型。
3 基于多媒体网络与虚拟现实技术的计算机辅助应用系统发展趋势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技术和INTERNET的应用创造了良好的界面交流机制,从而彻底改变了传统上以文字为表达介质的单调局面。而INTERNET网络为人们尤其教育人员通过网络获取更多有价值的更完善的服务提供了保障。人工智能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辅助范畴中的运用也同样得到加强和完善。利用人工技能和虚拟现实技术,人们可以与虚拟的现实真实互动,交流分享,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许多地区都进行了虚拟现实技术到实际的计算机实践中,并取得了很好的实验效果。
具有高度交互能力,集图文画面、音视频为一体的功能开发灵活方便、软件运行速度快和易于研制的多媒体计算系统为计算机技术在众多学科领域的应用开辟出崭新的发展空间;实现传统信息向超媒体非线性教学信息组织方式过度。INTERNET网络的快速发展实现了CAI 逐步转向 NBCAI 网络计算机辅助应用系统的转变。基于 Client/Server 的计算机辅助应用系统是艺术,金融,信息,理工等诸多学科通过各自的客户端软件,组织教学内容和学习课程知识。
4 结语
中国的计算机辅助应用系统和西方发达国家总体上呈现一定的关联性,经历了开始阶段硬件和理论的引进阶段,多元化发展阶段和独立研制与开发阶段等时期。开始阶段由于理论研究基础薄弱,硬件配置和系统的学习发到国家的先进成果和实践经验成为首要问题。同时,学习理论和应用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促进了我国计算机辅助应用系统模式的转变和多元化发展。当前国际社会范例多有发达国家主导制定,架构主义强调国家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并影响国际体系结构,怎样通过自身实践活动积极参与到国家架构规范建设中,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建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4).
[2]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4).
篇5
应投稿者要求匿名对于大部分比较大的品牌来说,也许是因为传统和习惯,通常都会找专业的公司来负责营销推广的业务。再加之社会化媒体日新月异变化太快,即使是将社会化在公司内部推行比较快的品牌也会找个外援来一起推进这个事情,毕竟公司们专注在这个事儿上。现在越来越多的品牌内部建立了social media部门,但内部的投入也不会太多,基本就是几人小team来跟公司合作,投入再多些的可能还会买套分析管理工具,监测效果,内部协作等。外部的投入是大头儿,也是众多品牌比较纠结的问题。几方面来分析一下这个事情。
现在的社会化营销费用不比两年前,就只是微博管理的费用。目前,想做好一个品牌的社会化,代运营服务、做活动做战役、数据分析、管理咨询、产品技术支持等等,每一项都伴随着不菲的支出,想理出头绪,做出取舍,必须对这个行业做一个充分的了解。而这其中最为重要、也是花销最大的关键点,就是对运营服务公司的选择。品牌的社会化是个慢功夫,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多数品牌都会和自己所选择的运营服务公司携手共进,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总得来看,目前行业内主要的专业服务公司可以分为四类:
1,老牌广告公司开辟的社会化新业务:以4A及公关公司为主,代表就是奥美或者蓝标,传统意义上的正规军,有底蕴、有历史、有实力。这类公司的主要优势在于方案能力、创意能力和传统媒体资源丰富。但其实也存在比较大的风险:1、价格昂贵(甚至按小时计费),买来一份漂亮的方案,但最终是甩单出去给一个十几人的小团队做执行。据说靠4A存活的小公司不在少数;2、服务单一,没有技术和数据能力。如果你想做个APP、做个数据监测那就还得找其他公司。总得来说还是脱离不了传统公关的路子,微博运营以消息为主,互动不足。
2,新兴的专业营销服务公司:即社会化媒体营销公司,其实就现在来看,这部分公司的数量也不少了,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最近新浪微博也在做服务商平台,聚集了不少这类型的公司,但规模比较大和有实力的也不算多。与传统的4A公司相比,这些专注在社会化营销领域的公司实力有可能会更强,通常他们姿态也比较低而且比较认真和专注。从去年到今年来看,部分公司在技术方面也不断投入,开发工具、开发APP等。这一点也是我个人比较看好的。前两年总觉得国外的案例好,然后发现精彩的案例总是有技术的支撑,苦于国内这方面的能力还欠缺太多。但现在发现越来越多国内的品牌在通过技术产品做营销的创新,当然我自己也是勇于尝试的先行者。
3,草根大号公司:草根大号也是火及一时啊,做活动时还真少不了他们。但水分也太大,效果无法评估,漫天要价,公司报过来的价格都要几千发一条…现在出现了微任务和微博易,这个市场应该还是会规范一些。如果可以去很好的评估这些KOL的价值并且价格合理,这一力量还是不可缺少的,毕竟微博上传播的形式有限。
4,卖培训的公司:尝试去听过一些所谓专家的授课,但这些专家通常都是缺少实践。我一直也相信社会化营销是门实践学科,想了解最新的趋势、动态、方法,不如找家好点儿的公司定期workshop一下。
总得来看,从几千块到几十万甚至百万,任何价位都能寻觅到社会化营销的服务商,据说仅在广州,就有大大小小数百家公司,这里就会有问题了,为什么价格的差异会如此巨大?这背后对效果的影响又是怎样的?要解答这些问题,必须先明确你要在社会化媒体上做哪些事儿,就大致会知道支出都有哪几类了。
一、基础运营费用:这部分花费无法避免,毕竟社会化媒体运营是一项长期工作。但运营的好坏也是差别挺大的。要想日常内容质量不错,时常有些亮点,节假日有个创意活动,基本就得5-8人团队了,正规团队的分工还是比较明确地:想创意搞活动,写内容提方案,互动聆听,数据报告,都需要人来完成。所以有时间还是可以跟你的商团队一起吃个饭,去公司看看,别最后方案里告诉你8人团队服务你,最后公司就20个人…还是要跟服务商共同学习和进步的,也好对其有绝对的控制力。
二、Campaign和APP的费用。这是浮动比较大的一部分支出,无论从投入还是效果评估上来看,同一个项目在不同乙方的提案里报价相距甚远,真正执行起来,效果差异也很大。我也曾被造假、刷效果的公司坑害过,到最后为了交差也就只能如此作罢。关于这一点,可能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在事前做好充分的考察,拿做过的案例来说话,去看看效果是否真实,去评估一下是否真的有开发和运营的能力。这个时候,选对了供应商可能比价格要重要的多,不过前提也是你真的打算坚持要做这样的创新。
三、社会化广告的投入。虽然也有过一些尝试,但国内模式尚不成熟,还需要再观望一下。而且这是笔不小的费用,如何去精准的衡量ROI并且不影响受众的体验是关键问题。
篇6
在商业领域,业务持续管理(简称BCM)正在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企业实施BCM,就是要构建一个有效应对危机的管理体系,使危机管理科学化、手段现代化,帮助企业迅速从危机中恢复。
国外一项权威调查显示,20%的企业平均每五年就会遇到一些影响公司运营的意外情况。Gartner Group数据也表明,在经历大型灾难事件而导致系统停运的企业中,有2/5左右再也没有恢复运营,剩下的公司中也有接近1/3在两年内破产。
BCM是一套一体化的管理流程,它对潜在的灾难事件加以辨别和分析,从而确定其对企业运行可能造成的威胁,及这些威胁对企业的业务所产生的冲击,为企业提供一个有效的弹性架构和管理机制来防止或减小这些威胁,使灾难事件给企业带来损失最小化。BCM方法论及其国际最佳惯例对当前在全国制定并实施的城市应急管理和企业应急预案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BCM2007论坛
在英国,拥有行之有效的BCP计划已成为企业上市的基本要求;在美国,企业法对BCM的具体措施也有明确要求;在新加坡,已经拥有多个保证业务连续性的标准流程和管理规范。在中国BCM还亟待发展。
2007年11月9日,“业务持续与应急管理:协同・预防・治理暨第四届中国业务持续管理高峰论坛(BCM 2007)”在北京召开。
相关专家讨论认为,亟待加强国内应急管理、灾难应对、数据备份与恢复、信息安全及BCM领域的相互交流,以便形成完整统一的理论框架、方法体系,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学习,注重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和研究工作,积极推进行业规范的编制、评审和推广工作,促进学术交流,为建设中国特色的业务持续管理基础框架,做出切实可行的举措。
同时提出《关于推进“中国特色业务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及实践”的行动倡议》,倡议包括以下5点内容:
倡导学术界、企业界、政府主管部门、有关社会团体与新闻传播机构,围绕“中国特色业务持续发展理论研究”这个总目标,在应急管理、灾难应对、业务持续管理等相关领域,开展广泛的研究、交流、宣传和加强人才培训推进工作;
倡议确立“中国BCM高峰论坛”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即: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研究中国特色业务持续发展理论在信息化建设和信息科技应用进程中,在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中,所涉及的理论范畴、概念框架、方法体系和应用实践,构建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灾难应对方法与BCM机制,缔造和推动和谐社会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理念;
倡议动员各方力量,积极推进相关领域学术研究与交流,将相关理论、框架、案例等,有序转化、纳入到包括理科硕士和MBA等大学和学院学位及研究生学位课程中;将有关项目推荐纳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目录、国家973项目目录;
篇7
关键词: 本科运营管理课程 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 案例教学
一、引言
现代企业主要有三项基本活动,生产运营、营销和财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运营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运营管理一直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全面发展,柔性生产、供应链管理、绿色管理、精细生产、ERP等生产营管理模式理念都已经融入到每个企业的文化中,成为企业发展的生命。可以说,当今世界的发展,是与运营管理方面的不断进步、新模式不断出现分不开的。但如何把日益复杂的动态运营管理理论讲述清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关键问题。
作为培育企业精英人才的摇篮,我国经管类高等院校一直以来都颇为重视运营管理的教学,但是由于该课程理论内容较多且很抽象,长期以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与学的效果都不够理想。进入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从目前各类组织的改革需要出发,还是从长远的管理人才的培养出发,运营管理课堂教学方法创新建设都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二、本科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高等教育是培养本学科领域的专业科技人才,其所学的知识面比较狭窄,主要从事本专业某一较窄的知识领域工作。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灌输方式,学生缺乏主动性,多数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是为了完成既定学分而学习。面对科技发展的今天,这种人才已明显不适应社会的要求。运营管理课程目前的教学方法大多是以授课为主,配以一定量的作业和案例讨论,即讲授+案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同样也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理念保守,忽视个性培养。
目前的教学,从教师角度来看是完成书本理论知识点的传授,是教;从学生角度来看是学习书本知识和考试有个好成绩,是学。这种传统的运营管理教学模式是“传递接受”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体现在:教师往往只以灌输的方式向学生讲解系统化的教科书内容,偶尔列举个别案例对原理进行辅助说明。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学生的角色是听讲者和知识的接受者,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理论。这种传统教学偏重理论的严谨,教师试图把所有问题讲细、讲透、讲全,学生则盲目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课后机械地套用书本或笔记完成作业。但是这种只注重理论、概念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缺乏学习的自主性,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中,由于采用统一的大纲、统一计划、材、统一考核的办法,使得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很难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开放式、启发式的教育开展不足,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完全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关系,限制了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二)侧重理论学习,忽视实践应用。
运营管理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当强,但是在传统教学中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务、重科学知识轻传授能力的问题,其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由于学生缺乏管理实践,因此目前纯理论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和接受生产管理理论和方法。
学生在学习课程之前,没有到企业进行过生产实习,也没参观过企业,缺乏对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感性认识,对生产管理的一些理论难于理解。而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又普遍感受到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多而枯燥,模型复杂且难以理解,再加上很多学生是文科背景,对模型、公式有着本能的排斥,缺乏学好本门课程的信心,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此外,在教学中,纯粹的理论学习,缺乏实用性的训练,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认为本门课程只是纸上谈兵,削弱了本课程的应用性,同时,学生接受的知识只是停留在理论讲解上,而没有感性的认识,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三)案例教学效果不佳。
案例分析与讨论是目前理论联系实际的主流教学方法,但是,很多时候本科管理专业的案例讨论实施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究其原因,一是本科生没有实践经验,案例讨论难深入。二是本科的学生人数比较多,课程压力比较大,案例教学组织困难。
运营管理的案例与其他课程的案例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它需要许多理论知识作基础,案例的特点也是围绕某个理论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往往需要联系其他的管理内容,比如营销、人力资源、企业战略等。当需要深入讨论案例时,没有企业实际背景或感性认识的学生一般也比较感到困难,效果并不理想。另外目前国内教学时采用的案例大部分是直接引用国外教材的案例,有关我国企业的案例很少,这也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不切实际,感到枯燥乏味。
(四)多媒体教学不完善。
目前运营管理这门课程,在高校中多媒体化率基本上已过半数,特别是重点高校多媒体利用率应该达到90%以上,但是在实践中效果并不太显著。原因就在于目前所谓的“多媒体”只不过是以PPT文件代替了黑板,教师在运用这一手段时将书本内容直接放在课件里,然后照本宣科,这只是减少了教师的板书劳动,而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更没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缺少学生的参与和师生的互动学习,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削弱了师生双方的上课热情,不能做到教学相长。
三、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措施
作为一门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的课程,在企业环境急剧变化的今天,为了培养符合国家、企业发展需要和适应时展的创新实用型人才,运营管理课程需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而要解决运营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必须考虑运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及社会需求的变化,创新教学理念,探索新的课程教学模式,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
(一)改变教师角色,采用互动式启发教学。
运营管理课程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管理课程,对专业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从一个学术研究者,转化成一个具有专业特长的教练员,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注入式”教学改为“启发式”,课堂上以讲清主干概念、讲清思路、讲清重点和难点为原则,并设计一系列问题不断地提问学生,启发学生去思考并对一些问题提出意见,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者变为主动者,深刻领会所学内容。还可以由学生根据事先拟定的题目自查资料,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在课堂演讲,这样不但可以解决教学内容多学时少的问题,而且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使他们运用已知探索未知的能力得到培养。该方法富有启迪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思考、分析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优化案例教学效果。
案例是一种最具启发性、实践性的教学元素,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生产运营管理,由于其特殊性,在黑板上讲生产作业,对于那些缺乏生产实践经验的学生而言是抽象、枯燥的,较难理解,而案例教学可以克服这个缺点。许多运营案例,不只是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的总结,而是模拟一种实际的管理情景,让学生以决策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识别与定义问题,分析各种可行方案并制定实施计划,目的并不在于找到正确的答案,而在于案例的评估及分析过程。通过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过程,促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侧重实践、师生交互式和基本由学生自主进行。良好的案例教学有两个关键要素,一是要有好的案例,二是要组织好教学过程。现代企业管理在生产方面有许多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教师应该结合科研项目和实践经验精心编制和选择较多的富有实战性和启发性的案例。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教师个人唱“独角戏”的理论讲授时间,教师更应该是知识的创造者,不再是知识的复述者,是每个管理案例的导演或指挥,把更多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自主思考、探讨、交流,学生从“听讲者”转变为“参与者”,从“理论的接受者”转变为“实践的创造者”,全面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着意营造一种研究型学习气氛,信任、尊重学生,给予学生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及自由表达的权利,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同时不被理论框架束缚,敢于打破常规,另辟蹊径,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总结时应注意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观点,中肯地指出学生思考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发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热情。
(三)丰富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
运营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十分紧密的课程,因而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方法难以有效地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此需要丰富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在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除了采用传统的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外,课堂讨论、录像教学、现场观摩、角色扮演、沙盘模拟、模拟诊断等都是运营管理教学中非常实用的教学方法。
1.企业观摩
这是一种比较好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方法。本科生的企业参观,最好提前把该公司的生产管理特点向学生介绍,然后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到企业参观,这样效果比较好。开设企业专家讲座,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增加学生感性认识,以便更快、更好地接受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当然,建立固定的教学基地,强化稳定的校企关系是该方法的前提,这就要求学校需加强企业实习基地建设。根据运营管理的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本课程对技能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实践环节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全面规划企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例如可以按照行业不同,分别建立制造型企业实习基地和服务型企业实习基地,这对于学生全面学习和理解生产运作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
2.软件模拟实验
通过模拟软件让学生体验管理过程,是一种快速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方法,是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模拟现实企业经营环境,供模拟参加者进行企业经营的实训,其特点是从直接体验中学习,不受时空限制,寓教于乐,如企业资源计划模拟实验、沙盘模拟对抗实验等。
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存在知识点分散,内容枯燥,学生缺乏综合运用运营管理知识的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分散的知识点连接起来进行综合运用,可以让学生进行沙盘模拟演练。在ERP沙盘模拟实验课程中运营管理的有关知识贯穿始终,如新产品研发、生产计划编制、生产能力计算、按订单组织生产、物料需求计划、流程的控制、交货、质量体系认证等一系列典型问题的决策会很自然地呈现在学习者面前。沙盘模拟培训特有的互动性、趣味性、竞争性特点,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培训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充分运用听、说、学、做、改等一系列学习手段,开启一切可以调动的感官功能,对所学内容形成深度记忆,并能够将学到的管理思路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很快地实践与运用。
3.模拟诊断
模拟诊断通常以学生熟悉的企业(如校园超市、校园餐厅等)运作过程中的某一个场景为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的运营管理知识和其他课程知识进行诊断,然后让学生对诊断结果进行质疑和讨论。此外,还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对超市、百货商场、饮食店、公园等场所和环境进行观察,并运用所学的生产管理知识进行分析、设计和改进。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实践知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相应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检查,增强学习效果。
除此以外,网络教学辅导、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期间的工商企业实践活动、毕业论文涉及的工商企业问题的实践活动等都是丰富教学手段的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不同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体现了教师把握和控制教学过程的能力与手段,同时,对于学生而言,不同方法的合理运用,可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最重要的作用就在于可以更迅速、更真实、更大量地提供教学内容供学生选择配合整个课堂教学,这些多媒体资料包括大量的照片、录像、电影片断等。这就需要教师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充实教学内容,一节四十分钟多媒体教学向学生介绍的内容应该达到传统教学方式的三到四倍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通过多媒体资料加深学生对运营管理各环节的认识,这样不仅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运营管理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运营管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课程特点,可以采用“PPT+板书”的方式。比如,对于公式推导和计算的内容,要多写黑板,把有关管理概念非常清楚地演示出来,学生可以沿着教师的板书思路进行记录,做笔记,学生的记忆会比较深刻。另外,对于课堂上新理论、新方法的讲授及引用案例,为了节约时间和交代清楚背景资料,应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教学,通过PPT大容量地展示信息和放映教学影像直观地再现企业管理的真实场景,增强学生对新理论的理解和方法运用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课件尽量做到三点:信息量足够;注意师生的互动;控制教学进度,要留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
另外,还可以在课堂上结合教学讲课内容进行录像放映,一方面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增加学生对生产管理的感性认识,节省到企业参观的时间与经费开支。第三可以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
四、结语
运营管理作为经济类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程,是管理者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必不可少的专业工具。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从增加现实场景模拟、加强课堂师生互动、强化理论与实际结合等方面不断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对运营管理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的理解,而且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通过多手段教学方式的综合应用,可以改变传统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兴趣驱动、目标引导和问题导向为中心,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通过“做中学”的教学互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辨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荣秋,马士华.生产与运作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田巍.高校《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手段探索[J].当代经理人,2006(21):1707-1708.
[3]冯根尧.基于VRS的“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实验教学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12):90-92.
[4]陈志祥.本科层次生产管理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5):62-66.
[5]于俭.《生产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探讨[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0(5):79-82.
[6]徐松杰.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的问题与改进[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71-74.
[7]李军,贵文龙,吕春梅.《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4):124-127.
[8]赵忠玲,袁清和,冯夕文.IE专业《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5):174-175.
[9]张新婷,刘新艳.《生产运营管理》的三维方法论教学改革思路[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8):116-118.
[10]黄宏彬.应用型本科教育环境中的运营管理教学优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11):121-122.
[11]刘消寒.ERP沙盘模拟及其在运营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2008(5):75-78.
篇8
市场低迷还会持续,悲观氛围继续蔓延
2016年的农药市场,依然是一个Volatile(不稳定)、Uncertain(不确定)、Complex(复杂)与Ambiguous(模糊)相互交织的市场,在企业运营层面集中表现为“四失”,即战略失位――不知道到底该往哪儿去、营销失灵――传统的商务与贸易手段已经不再有效、产品失宠――渠道与种植者找不到兴奋点、增长失速――不进反退成为残酷现实。加之受经济下行压力与“农殇”波及范围扩大的双重制约,2016年的农药市场还将延续“小年”的行情,依然会呈现不温不火的基本面。因此对于大部分农药企业而言,让企业“活下来”既是第一要务,也是核心使命。
战略迭代成为常态
在Volatile(不稳定)、 Uncertain(不确定)、Complex(复杂)与Ambiguous(模糊)相互交织的市场,企业很难找到支撑持续发展可遵循的战略,不断试错、小步快跑应该成为大部分农药企业战略规划的方法论。随着战略迭代的加快,企业只有回归原点,炼就战略上的“百变”功夫,才能在“不确定时代”见招拆招,领先一步,避免因循守旧而带来的巨大风险。依笔者之见,中小企业在细分的领域(作物/品类)做聚焦、大企业做平台(平台型公司)是比较稳健的战略选择。当然,无论选择何种战略路径,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企业必须踩准时间节点,顺势而为,围绕战略定位做出取舍,有效进行战略运作,保持各运营活动的简单一致性,确保企业所有活动没有多余动作;与此同时,还要不断的对战略进行体检与修正,切忌战略上的盲从与盲动。要知道,“凑热闹的公司都会烟消云散”(陈年)。
企业分化日趋明显
在“新常态”语境下,农药行业已经走过了基于信息不对称的机会主义红利时代,对大部分企业而言,过去所有的增长都是量的积累,而非质的递进。行业的基本属性决定了未来的农药市场必然进入专业化红利时代。随着“大农户”的崛起,谁距离种植者最近,谁最了解其本质需求,谁提供的解决方案能够引起共鸣,谁拥有转化解决方案价值的专业团队,谁就是最终赢家。世科姆的持续增长、北京明德立达的强势崛起、陕西农心在小麦田除草剂上的巨大突破、浙江台农在作物上的步步为营、福建坤晟在区域市场的高效覆盖都是最好的例证。从这个意义上讲,组织能力建设是决定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分水岭,只有通过组织能力成长带来的增长才是真正的、有价值的增长。2016年,市场份额会越来越青睐于组织能力突出的企业,马太效应更加明显,市场集中度的不断提高,“老大不大”会演变为“老大更大”!因此农药企业要度过这个市场“严冬”,组织能力建设是最暖和的“棉袄”,有了“棉袄”,想要的都会水到渠成,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从“博弈”走向“共生”,行业融合进程加快
2016年,企业组织的边界将更加模糊,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大势”,“找组织”将成为行业热词。一方面是基于供应链重组的“横向一体化”,国内农药企业之间的联盟、外企与国内企业的联盟、农药企业与种肥械企业的“同心异业”联盟、跨界联盟将成为新的风景线;另一方面是基于终端价值实现的后向一体化的农药企业与渠道的战略结盟,名企选名商、名品进名店,边缘化的企业与经销商会陷入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另外,一批领先企业将以区域关键作物为维度,凭借其先进的理念、本土化的方案、专业化服务团队、依托互联网技术来实现对农户的组织化管理,以此实现在终端的“攻城略地”。可以想象,2016年随着融合进程的加快,众筹、共建、分享、多赢将成为新商业模式的核心策略。
品质、技术、作物解决方案的本土化是实现市场突破的利器
从满足市场需求的角度看,国内企业在产品资源上的“存量”很大,但没有得到市场份额的“增量”,究其原因,是我们在品质、技术、方案的本土化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短板”,甚至可以说是我们的“短板”成就了外企的傲慢与偏见!2016年,谁能够在补齐“短板”上下足功夫,谁就能够在业绩上实现大的突破。一是在品质上着力解决稳定性问题;二是在剂型技术与应用技术的研发上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建立健全技术标准,完善产品在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上的技术参数,从而在最大程度上规避市场风险;三是围绕产品的本土化、应用技术的本土化、价值体验载体与服务的本土化不断升级作物解决方案,使方案更接地气,更能让种植者产生共鸣。我们也欣喜的看到像海利尔、明德立达、农心这样有使命感、责任感的一批企业已经成为在这方面的引领者,如果有更多的国内企业进入这个阵营,中国农药市场的版图一定会实现颠覆性的改变。
农资电商将“退热”,互联网+将“升温”
篇9
在北京最难熬的桑拿天气里,CA、IBM、BMC、惠普等跨国公司不约而同地邀请ITIL标准组专家以及新版图书编写组的核心成员来华,轮番向国内用户和媒体布道新版ITIL 3.0,并纷纷自己基于ITIL 3.0版本的服务管理组合产品以及培训计划。
仿佛《哈利・波特》中霍格沃兹魔法学院奇妙的天空,国内沉寂已久的IT服务管理领域被一根叫做“ITIL 3.0”的魔杖突然点亮。
修订:六年之痒?
作为全球范围内认可的事实标准,ITIL这一IT服务领域最坚固的基石似乎黯淡下来。毕竟,距离ITIL最近的一次版本更新已经有六年的时间了。
六年时间对于传统产业不算太长,但在日新月异的IT产业,六年则意味着摩尔定律三次闪现、从奔腾到酷睿的距离……甚至是某些商业模式兴起与消亡的全过程。自从2001年颁布2.0版本后,ITIL一直没被更新过,后来深刻影响IT服务管理的某些方法与标准如CMMI、塞班斯法案先后诞生,旧有的思路不再适应IT运营新的需要,并且对于旧的流程、方法也有新的思路和建议应运而生。
除了正常新陈代谢以外,促使这次ITIL问世以来最大规模修订的原因主要还有两个:
最直接原因是2005年底,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颁布的ISO 20000信息技术服务管理部标准。作为评测IT服务管理和改善IT服务的国际标准,ISO 20000首次定义了针对服务商的要求,帮助用户衡量自己的工作是否符合可接受并评估绩效,这直接迫使ITIL做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ISO 20000的要求。
在这六年中,不同企业、组织在ITIL的基础上纷纷建立了适合自身需求的不同的思路、体系和方法,这些思路方法相对分散和混乱,这次修订将不同的思路进行梳理、集中。另一方面,随着IT服务管理越来越深入,以惠普、CA、IBM等为代表的IT服务管理应用实施厂商、相关组织、企业不断在实践中理解ITIL,通过丰富的实践总结出来的ITSM模型和方法论,也为原来的ITIL提供了很多有益的补充。
“ITIL3.0是ITIL2.0的继承和发展。”ITIL3.0首席架构师Sharon Taylor认为,ITIL3.0版本的变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最显著的变化无疑是“生命周期”理念的加入,这将彻底改变以往各模块之间相互割裂、独立实施的状况,而是通过服务策略、服务介绍、服务实施、服务提升等先后顺序来实施。IT服务管理的实施过程被有机整合为一个良性循环的整体,从而保持ITIL的生命活力;而ITIL2.0的核心只有服务支持和服务交付,模块之间彼此相对孤立,没有太多联系。
在实施性方面,2.0版本只告诉用户应该“做什么”,而在“如何做”方面,没有更详细的介绍,这也是很多企业面对ITIL2.0时不知所措、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所在。在ITIL3.0中,引入了很多行业案例,包括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以及专门针对中小型企业的实施方法,借助这些丰富的资源,用户可以很方便地在企业中实施IT服务管理。
对这一点,被誉为“ITIL之父”的itSMF(ITIL推广专业协会)创始人、CA公司ITIL实践经理Brian Johnson表示,ITIL3.0与ITIL2.0的核心部分相比,并没有显著变化,但在ITIL3.0中加入更多的特定行业ITIL实施说明,令用户更容易部署。
第三个变化是在ITIL3.0中增加了和业界其他标准的接口,特别是近几年新涌现的软件开发标准CMMI、非常热门的COBIT(IT治理控制框架)、六西格玛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和PMP项目管理方法等。ITIL和这些标准之间始终存在重叠,在实施相关项目的时候互有交叉,因此在3.0版本里引入了和业界标准的兼容和整合,如哪些条目需要保留,哪些可以整合,以及这些接口之间如何整合等。
演进:主动还是被动?
Robert Stroud,作为CA担任商业服务优化业务部门的IT服务管理和IT监管专员,同时也是ITGI(IT Governance Institute)的发言人。他认为正在实施2.0的用户没有必要刻意停下来选择最新版,“因为当ITIL2.0达到一定标准的时候,很自然会向3.0演进。”
既然2.0向3.0的演进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这条路有多长?
“ITIL3.0中的5大周期是互相连接的,处在一个IT服务管理的生命周期过程内。”中国惠普培训部总经理岳灏解释道,5个周期没有顺序性,客户可以从任何一点开始,都会发现和服务策略有关系,从而形成这5个阶段的生命周期循环。这5大模块实际上形成了PDCA(Plan-Do-Check-Act)的流程,共同构成ITSM实施的生命周期。
篇10
“品牌增值服务运营商”是企业品牌建设与经营管理的平台,所提供的是企业品牌市场整体或单项解决方案,其基本原则是把对的事情做对,基本方法论是目标下的问题解决导向;“品牌增值服务运营商”是一个科学的针对企业品牌、传播的运作体系,其宗旨是成为企业品牌建设经营管理的投资银行家,即怎样以最少的投入争取最大的回报和快速成长。
品牌管理作业路线及注意点
我们为客户提供的是品牌策划服务。何为品牌?任何时候与地点,所有客户都是结果导向不要向客户抱怨任何条件与困难;明晰品牌的作业路线是作好的前提,否则,就象无良好策略的广告费支出一样,浪费巨大。
严格执行作业流程,是没有可商量的。流程保证的是四个方面:秩序;人、物、知识的空间、时机与作用;速度,指作业速度,以确保时间承诺;质量,以上三个方面乱了,质量就无法保证。有了作业路线和流程,还要有机制。路线是哲学层面的,方法论上的。流程也是,但它更是管理制度。机制则纯粹是技巧的。
1、确立目的和目标(考虑说什么)。帮助客户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品牌或者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请把它描述出来)?这项工作的价值在品牌管理服务中占50%。注意点:要确立一个目的和目标必须有市场调查和品牌检视,且是持续的。如果是新客户,必须要开好一个客户说明会。请记住所有目的和目标都是未来的,都是表象的。
2、如何达成这个目的和目标?(考虑如何说)我们分析所有建设品牌解决问题的路径与资源,一遍又一遍的评估与组合,最终挑选出一个或二个方案,而不是3个或3个以上。这项工作的价值在品牌管理服务中占49%。注意点:请把所有路径画出来;请把所有资源列出来;别忘了分类,便于处理;要注意书面化,无论现在、以前还是下一步。
3、继续评估方案(考虑用什么在何时如何说什么)。分析详细的步骤;分析所触及到的各方面的利益及变化可能;分析所有工具,作出评估;分析风格与表现的形式(态)。这项工作的价值在品牌管理服务中包含在上面的49%里。注意点:请把所有可能性都列出来;分析失败的例子;可能要开好多会,这里就应注意把会开好,开好会也是一门学问;准备1—2套备选方案;把所有理由都列出来,不仅只要感觉。
4、确定方案。确定步骤;确定工具;确定风格与表现形式(态);确定费用分配;确定时间表;确定备选方案的以上各方面。这项工作的价值在品牌管理服务中包含在上面的49%里。注意点:激荡会议;书面备忘;客户的参与;但不可过多让客户参与,尤其不可让客户、客户老板参与一些漫无目的的瞎聊;每次会都应在内部开完再找客户,且每次都能解决问题。
5、把方案做出来。在做的过程中还应有不断的检讨与调整。这项工作的价值在品牌管理服务中只占1%。注意点:虽只有10%的价值,但也必须做好;因为做好了它才值好的10%;而做不好,它就可能值坏的50%;我们有个规范模式;别忘了登记与审核。
6、把方案交给客户。并帮助推行,这项工作的价值在品牌管理服务中中包括在上面的1%里。注意点:诚恳;善意;细致;及时作书面记录;市调与品检不断进行;及时作书面报告与公司和客户作交流。
目标:建设品牌或解决问题,分析路途、资源,确定方案。方法: 攻击A市场、小区战略、主题性全国推广、打击对手、打击经销商……?工具: 电视广告、公关、促销、POP、DM、广播、报纸、名人……?对工具的评估并确定费用预算及分配,方案形成、创意表现、制作及提案,执行并检讨。
品牌管理必须明确的十一大策略:品牌目标策略;品牌建设的步骤与阶段任务分配策略;市场区域策略;产品(层级)策略;价格策略;通路与终端策略;品牌家族策略;市场区隔策略;表现(包装、广告、服务等)策略;传播工具的定义策略;服务(我们的服务)策略。这些只用二张纸就明确的东西,你有了吗?
我们在帮客户销售什么不是产品,而是消费者的需要与期望!世界上没有什么附加值和超值的概念,我们不应当认为在为客户销售附加值和超值。而是消费者的需要与期望!
品牌管理的基本框架释义
品牌管理的作业与服务之所以被客户接受并能创造高的回报,原因是:每一个细节都注重了计划的周密与科学,以及主动、准确、快速、团队、规范、实效的充分展现。品牌管理不认为做品牌就是做广告。品牌管理认为品牌本身及品牌经营管理方略的好坏是影响销售的重大因素,品牌管理的所有作业都从品牌良好建设与经营管理出发,努力寻找核心、关键方面予以规整或维护,以达成良好的销售。达成良好销售是寻求品牌管理协助的根本原因,也是检证品牌管理运营机构作业与服务的唯一标准。品牌管理的作业与服务必须是与消费者、市场、客户持续、科学的互动。
前言:此部分将解释本规划的主要思想、意义、方法和主结论。
工作摘要:此部分将解释本规划的工作过程及沟通结论、以及内容设置、以及执行参考建议。
业务范畴:来自企业发展与经营战略,即确定此品牌下在5年内的业务是什么,主要利润来源结构是什么,譬如华为在此之前是“程控交换机制造商”,现在是“大型局通讯核心技术、产品、服务的供应商”。
品牌核心使命和目标:品牌核心使命是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而言的作用,对消费者而言的作用,对市场与行业而言的作用品牌目标是对品牌目录群位置的期盼、知名度、认识度等5项品牌资产的期望、使用者形象的期盼
品牌核心价值:即以什么、什么方式支持客户或消费者的什么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产品:将对品牌下产品结构、产品层级、产品属性、新产品开发方向、使命、投放时机、方式做出规划
企业:在经营宗旨与理念指导下,对企业在管理、公共行为、人性态度方面在支持品牌建设和核心价值上的界定
符号:就品牌之视觉符号LOGO、终端形象和不同做法即客户所深信并实施的核心市场营销方法的规划
品牌精神:就品牌的信仰、价值观、人物化的形象个性、表现风格与特征进行规划界定
竞争的态度与方法取向高端:对垄断、联合、投资、新业务、战略群体移动的态度及准备对成本优先、标新立异、集中一点三种战略的态度及选择
竞争的态度与方法取向高端:低端:在人员、价格、技术应对市场变化时对消费者、对手、合作伙伴的态度
符号指导下的媒体定义:深信并实施的主媒体及辅助媒体是什么及如何实施和角色设计
品牌家族:品牌家族的构成及角色设计,在扩张、延伸、联合、协同等方式上的做法规划
市场进入:在区域市场进入和区隔市场进入的基本做法规划
市场提升:在以战略群体中位置移动,整体或局部(区域、区隔)销售额、市场份额、品牌形象调整或提升、整体或单位利润率提升为目的的市场提升的基本做法规划
品牌策略改变
品牌策略的陷阱界定
品牌策略改变时机、条件的界定
品牌策略改变可能有的十大改变的基本做法
品牌战略结构总图
品牌战略总结论
- 上一篇:安全生产行政执法调研报告
- 下一篇:大学英语反思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