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法律法规范文

时间:2024-03-15 17:40: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法律法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法律法规

篇1

我局依法行政工作以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为指导,以《省行政程序规定》为主线,以贯彻实施《省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省规范行政裁量权办法》、《省政府服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为重点,以推进依法行政,构建和谐交通为目标,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制度建设和执法监督,努力提高执法队伍建设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全面完成上级交通主管部门和县人民政府推进依法行政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主要任务

(一)继续抓好普法和法制宣传

1、继续做好“六•五”普法工作,积极组织全系统行政执法人员参加“六五”普法学习,进一步加强督促指导系统各单位认真组织实施“六.五”普法计划。

2、广泛宣传依法行政知识和行业法规,营造依法行政的良好环境。采取各种形式,宣传交通运输法律法规,加强交通运输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增强全社会了解、遵守有关交通运输法律、法规的观念和意识,形成与建设法治政府相适应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继续抓好法制教育培训

1、组织开展运政执法人员业务培训学习。于2月份组织各所分管法制所长和法制员进行培训学习,并要求各所自行组织干职工进行法律法规的学习。计划在6月份,由局法制股牵头,运管所配合,到局属各运政执法二级机构进行案卷评查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做好行政执法证件的发放和更换工作。对去年新进人员和停薪留职人员以及行政执法人员有异动的,及时发放和更换执法证件。

(三)推进法治交通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为深入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和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行行政审批工作“便民、高效、服务”的精神,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升行政服务效能,完善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本系统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及收费项目由政务中心交通窗口受理,各业务单位具体组织实施。要做到责任明确,程序公开,在行政许可的受理、审查、决定等方面严格遵循法定的程序和时限要求。

(四)建立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1、进一步规范完善行政机制和程序,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决策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

2、认真贯彻执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制度,将我局的决策事项、依据和结果进行公开,促进政府管理的公开、廉洁、规范、便民。

3、建立健全决策后评估机制,对决策机制情况进行跟踪反馈,由行政相对人和有关专家对决策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按程序修改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五)加强规范性文件的管理,提高规范性文件质量

1、依法、科学、合理地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年度规范性文件制定计划,并积极开展调研工作,主动向社会征集规范性文件立项的意见和建议。

2、建立健全规范性文件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完善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提高规范性文件透明度。进一步改革规范性文件起草工作,对重大或者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规范性文件草案,应当组织论证,广泛听取、吸纳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3、规范性文件下发后,及时采取各种方式向社会予以公布。

(六)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1、认真落实行政执法主体,加强对执法人员管理,坚决杜绝无执法证人员上岗从事行政执法活动。

2、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省行政程序规定》,严格遵守法定程序行使权力,违法处理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运用法律正确、程序合法,合理行使本局制定的《道路运输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

3、加强队伍行为规范建设。贯彻实施《县交通运输局执法队伍形象建设工作规划》,树立文明执法形象。

4、加强案卷评查工作。健全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今年继续抓好案卷评查工作,拟在6月份和12月份对全局行政执法案卷分别进行一次评查。评查情况纳入全年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内容,并纳入局年度综合目标管理考核。同时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案卷归档制度。

三、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

1、进一步推行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建立以局领导为核心的执法责任体系,明确执法责任范围、任务、权限和执法目标。切实做到工作环节到位,工作任务落实到位,责任明确到位。

2、加强评议考核,落实执法责任。积极探索完善本单位行政执法绩效评估和奖惩办法,健全执法过错(错案)责任追究制。完善听证、协商制度,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四、加强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

加强我局行政复议能力和诉讼建设,力争不发生行政复议、诉讼案件和经行政复议、诉讼被撤销案件。加大宣传力度,畅通复议、诉讼渠道,依法积极办理涉及我局的行政复议案件和行政诉讼案件,自觉履行上级的行政复议决定或法院的判决和裁定。

五、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

1、加强和完善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局领导和干部要带头学习和掌握宪法、行政法及交通运输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全面落实年初制订的学法计划。增强宪法和行政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与依法行政和履行职务相适应的法律素质和能力。于2014年2月20日至21日以两天的时间组织机关全体干职工学习《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国内水路运输公路条例》、《公路安全保护条例》、《公路法》等多部法律法规

2、广泛宣传依法行政知识,营造依法行政的良好环境。采取各种形式,宣传交通运输法律法规,加强交通运输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增强全社会了解、遵守有关交通运输法律、法规的观念和意识,形成与建设法治政府相适应的良好社会氛围。

篇2

【关键词】道路运输 ; 行政执法;威信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是国家法律法规授权具体负责实施道路运输管理工作的执法机构。道路运输行政执法工作主要包括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两大类。道路运输行政执法的威信不仅体现在运输管理执法人员通过执行法律,实现立法目标,取得法律效果,更体现在通过法律效果的实现,取得相应的社会评价和社会影响,达到引导社会公众在参与道路运输行为中遵守法治秩序,树立行政执法的权威和威信,推进行业治理向法治转型的目的。

一、道路运输执法威信存在问题及成因

(一)执法标准不统一。道路运输行政执法效力层次最高的依据是200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施行至今仅做过3次细微修改。当前,我国道路运输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条例的很多规范内容已与当前道路运输管理工作实际不符,亟待修订和完善。条例的内容较为抽象,缺乏可操作性,执法实践中所适用的依据主要集中在规范性文件和地方法规中,因规范性文件缺乏稳定性、地方法规与部门规章规定不一致、相邻地区就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等原因,导致道路运输行政执法的尺度和标准缺乏统一,损害执法威信。例如由于法律缺失,造成对残疾人违规行为处罚难问题。如果严格执法,势必超越了这部分特殊群体心理和经济等方面的承受能力,带来社会不稳定因素。如果特殊照顾,势必影响政策公平性。

(二)执法环境不好。由于公众法制观念缺失,在道路运输执法中,当事人车辆或者相关证件被扣后,不是依法进行陈述申辩,而是通过找关系、暴力对抗、自伤自残无理取闹等方式逃避处罚,而道路运输执法部门往往因执法权限和出于社会稳定考虑,做出让步。这势必给社会公众造成守法无好处,越闹越得利的印象,侵蚀执法威信。

(三)存在以罚代管现象。燃油费税改革后,道路运输执法经费由中央转移地方,再由地方财政划拨执法机构。部分地区财政部门通过预决算制度变相向运管机构下达罚没款指标,基层道路运输执法机构经费普遍得不到保障,迫使运管机构执法趋利化,出现重罚款轻服务现象。

(四)存在执法不严问题。由于极少数基层运管人员素质问题,一些地方,一些单位还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问题。个别甚至还、贪赃枉法,给运政执法带来严重负面社会影响。

二、要建立健全道路运输执法的法律法规体系

建立健全道路运输业法律法规体系是道路运输执法威信树立的源泉和基础。当前交通运输部门亟须加快道路运输管理的立法进程,既然难以实现将行政法规升格为法律的目标,就应当着手修订与完善现有道路运输管理法规体系中与经济社会发展和道路运输执法实际不相适应的部分,及时清理各地地方性立法中与上位法相抵触的规定,尽早制定全国统一的城市公共交通、出租汽车业等职能的管理规定,逐步建立道路运输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三、要加快道路运输行政执法管理体制改革

目前全国大部分基层运管机构单位性质为自收自支型事业单位。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道路运输行政执法的趋利性问题,需要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在实施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改革中统筹考虑运管机构的性质,纳入公务员管理,落实地方财政经费保障。同时,要切实提高执法人员待遇,吸纳更多的包括法律专业人才在内的各种高素质专业人才,为树立道路运输执法的威信提供人才保障。

四、要强化交通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运管部门应借助于国家普法及法制宣传的平台和载体,大力宣传国家和地方交通运输方面的法律法规,让广大公众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同时要坚持政务公开,加大对运管部门的法定职责、执法依据、规范执法等方面的宣传和教育,让公众理解和支持执法工作。

五、要创新工作理念,不断提升执法水平

法律的生命在于适用,良好的法律制度只有在具体应用中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方能树立执法的权威和威信。在道路运输执法中要运用法治思维,坚持以人为本、效果为先,兼顾社会的原则。执法工作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管理活动,它对法律、执法工作本身以及社会意识、认识等所产生的影响都可以归纳为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法律效果决定社会效果,行政执法所追寻的社会效果应当通过法律的适用来实现,只有在特殊和个案情况之下,并在严格且公正的规则和程序控制之下,才能加以“变通”。执法工作首先要考虑法律效果,只能在法律规则的框架内,合理并充分运用法律赋予的自由裁量权,寻求社会效果的最大化。而不违反程序或实体之规定达到追求社会效果的目的。因此在道路运输执法中应做到:1.以公开、公正、公平为基本要求,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按照行政处罚法及道路运输管理法规关于规范执法行为的羁束性规定,以礼服人、以法施威,尽量做到“相同情况相同对待”,让道路运输执法参与各方都强烈地感受到被公平公正对待,实现法律效果的最大化。当遇到特殊个案的处理需要突破法律设定的具体规则进行特殊“变通”处理来实现社会效果时,也应当以法律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在法定的程序和体制内进行解决。2.排除行政权力的干预。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可以防腐,把权力关进法制的笼子,可以维护执法的公正性和树立执法威信。任何制度的安排和行政指令的作出,都需按照法律规则办事,权力机关和权力行使者更应该树立对法律的敬仰,以身作则,为一线执法人员做好法治的表率,用实际行动支持执法者、教育执法者依法行政、依法治运。3.把教育优先贯穿始终,在执法中体现人性化。在执法工作中遵循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教育优先,处罚次之。在符合法律既定规则的前提下尽量人性化开展执法,融法、理、情于一体,取得人民群众对执法工作的支持与肯定,树立执法的权威。

【参考文献】

[1]董和平.执法效果论 .当代法学,1997(6):15.

[2]孔祥俊.论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一项基本政策的法理分析.法律适用,2005(1):26-31.

篇3

[关键词]交通运输;综合执法;必要性;问题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7-0299-01

一、交通运输综合运输执法体制

交通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相当于血管对于人体,交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交通运输管理是否规范有序,对一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交通运输执法,又被称为交通行政,是指有关国家交通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对社会交通事务进行管理活动。交通行政主体是各级政府中的交通主管部门、被授权的组织以及委托授权的组织。

对交通运输来说,行政执法一般涉及运管、公路、海事等部门,并分为道路运政、公路路政、海事行政、水路运政、航道行政、港口行政、交通质监等七大门类。在国家推行大交通运输体制的新形势下,要想在全国范围内同时同步实行全面的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显然会有一定的难度。笔者以为,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是指依据中央政策、国家法律以及国务院意见,把原交通运输行业管理部门设置的各个门类的各个行政执法机构进行归并,然后把各个门类的各项行政处罚权、行政强制权和监督检查权集中起来,由归并行政执法机构后新组建的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机构统一行使。这种改革如若得以实施,必将有利于提高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效率,方便人民群众,有利于树立起统一、精简、规范、高效的交通运输部门执法形象。因此,大力推进交通运输综合执法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推行交通运输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一)推行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是强化权力制约,建立相互衔接、相互监督和高效运转的执法工作的需要。随着规费征收职能的取消,目前交通运输部门的运管、路政、海事三大执法机构主要履行行政许可和监督执法的职能。笔者认为,实施交通运输综合执法体制改革,从总体执法工作架构来看,应当实施行政许可权和行政执法权(即监督检查、行政强制、行政处罚)的“二权分离”,这既符合《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也可以强化权力制约建立相互衔接、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和高效运转的工作程序。

(二)行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是加强交通运输执法工作力度、提高执法水平的迫切需要。在综合运输体系逐渐形成的新形势下,要形成行政执法合力,就必须科学合理地整合现有的交通运输执法力量。比如,公路治超工作目前是公路部门负责路面治超,运管部门负责源头治超,实行综合执法后,路面治超和源头治超将由综合执法一个机构来统一实施,这有利于提高治超执法的整体实力和执法效率。

三、交通运输行政综合执法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方面

1、交通运输行政综合执法的界定模糊

对交通运输行政综合执法的界定,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存在争议。在理论上,有的学者认为行政综合执法是现阶段解决城市问题的应急之策,其存在会带来了新的行政职权的冲突。在实务上,认为行政综合执法实质上将多个行政部门的行政处罚权集中起来交由一个统一的执法机构形式。

2、交通运输行政综合执法的法律依据不完善

交通运输行政综合执法的法律依据不完善,法律规范性文件复杂多样,形式不统一。综合执法虽然完成了执法主体的重组,但是对于执法实践中的依据问题尚未实行统一的规定。法律层次上的规范性文件相对较少,在具体的执法过程中没有统一的执法依据,造成同行为不同处罚后果的现象。

(二)执法方面

1、交通运输行政综合执法各职能部门之间协调不畅

由于交通运输行政综合执法机构职能划分的不明确,导致交通运输行政综合执法机关各职能部门协调不畅,加上与其执法区域之间的矛盾,产生了执法的“空白区域”和“真空地带”。

2、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配置不合理,其权力配置有待提高

首先,由于大量存在聘用未经过专业的培养和业务培训人员和临时工作人员。由于个人执法素质和水平不高,执法过程中出现程序违法等问题,影响到执法质量。其次,刚成立的综合执法机构,组成人员是从原各执法部门内抽调而集合到一支队伍中的,共同上路执法。虽说实现了形式上的综合执法,但个体素质和能力没有任何变化。真正的复合型、高素质执法人才亟缺。

(三)法律监督

行政执法缺乏监督机制。目前行政执法的监督力度,尤其是交通领域的监督力度还明显不足。行政执法的多方监督还没有建立。交通行政执法由于其执法的特殊性,对其进行监督较为困难,没有可行的能够很好监督交通执法人员的措施,使其在执法中产生利己行为。

四、交通运输行政综合执法的完善

(一)交通运输行政综合执法在理论方面的完善

(1)针对综合执法机构法律地位的问题,从立法上加以完善。要体现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机构的法律地位,就必须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权限和主体资格。(2)完善交通运输立法,加快交通运输立法工作进度,制定交通运输行政综合执法法典。(3)重置交通运输行政综合执法的职能,科学合理设置交通运输行政综合执法机构。在实行交通运输行政综合执法的体制下,深入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重新设置交通运输行业行政管理权能,推动交通运输行政综合执法机构的合理化建设。

(二)交通运输行政综合执法在执法方面的完善

(1)捋顺公共利益和行政效率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打造公正、文明的执法文化。在具体的执法过程中,以公共利益为宗旨,兼顾效率,做到二者的协调统一。(2)协调交通运输行政综合执法机构内设机构的职能,去除执法空白区域和真空地带,促进公正廉洁执法。按照一厅一队一中心的模式设置交通运输行政综合执法机构。要做到执法规范、审批、监督、制约的管理模式与实施行政检查、行政强制、行政处罚等行政管理职能相对分开。(3)改善交通运输行政综合执法的人员配置,优化执法人员的素质。交通运输行政综合执法涉及不同专业领域,要求执法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化执法知识和技术,严格选拔执法人员,建设高素质的执法队伍。

(三)交通运输行政综合执法在监督方面的完善

完善交通行政执法监督体制,明确由交通运输监察部门负责执法监督职责,实现交通运输执法机构与监督机构相分离,监督主体地位相对独立,自成体系。扩大行政公开,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执法机构根据有关交通运输法律法规和规章,对交通运输执法机构进行执法主体资格确认并向社会公布,通过社会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促进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执法水平的提高。

五、结束语

交通运输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交通运输管理是否规范有序,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开展交通运输行政综合行政执法是从交通运输行政管理体制上探索促进执法工作完善的重大改革,是涉及交通运输从业者乃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工作,进行交通运输行政综合执法的研究,有利于分析和解决交通运输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障碍,提高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赵栋辉.交通行政综合执法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

[2] 郗恩祟.道路运输行政管理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篇4

[关键词]交通行政;综合执法;交通执法改革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3056

1引言

交通运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交通管理的高效与否,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交通行政综合执法体制并没有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而是仍然沿用以往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所制定的规章制度,这使得我国交通行政综合执法的效率较低,对我国交通运输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针对以往交通行政综合执法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对交通行政综合执法体制进行改革,对当前我国经济的快速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2当前交通行政综合执法存在的问题

21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造成执法效率不高

当前我国交通行政综合执法相关法律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执法所依据的不同法规之间有冲突的现象;二是一些交通法律法规的制定没有考虑可操作性的问题。我国现行的交通行政法规往往是由各部门独立制定的,所以往往会存在保护本部门利益的倾向,这使得执法所依据的不同法规之间存在着冲突,进而使得执法人员执法过程中的行政争议较多。同时一些法律条文在实际执法工作中存在着难以操作的问题,比如一些处罚标准上限与下限之间的差距较大,给予执法人员过高的权限,造成一些家庭负担过重。

22审批权和处罚权没有分离,监管机制缺失

交通行政综合执法是将不同行政执法机构进行统一,将交通部门的执法权力结合在一起,以求降低执法成本。交通行政综合执法的一些职责是由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给公路管理机构的。但是在权力下放以后并没有制定一个健全的监管机制对管理机构执法进行监管,使得交通行政综合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容易出现为了满足个人的不法利益而 “执法犯法”的现象。同时我国现行的交通行政综合执法模式使得本属于各专业管理部门的审批权和现场执法所拥有的处罚权没有实现分离,这使得在将罚款作为行政执法部门经费一部分的制度下,重罚轻教的现象越来越多,没有从根本上减少交通违法时间的发生,同时也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不良影响。

23机构臃肿使得执法成本较高,执法效率较低

我国交通行政综合执法当前实行的是各管理部门分头管理的模式,这使得综合执法的队伍较多、执法人数较多、执法效率较低,同时也大大增加了执法成本。在交通行政管理中,每个部门为了保证自己的执法范围和权限,都会着力增加自身执法队伍的人数,在当前罚款经费计入单位经费的制度下,这种行为一方面会形成“养人为罚款,罚款为养人”的恶劣循环,这在大大加重群众交通负担的同时,也容易滋生群众的不满情绪,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与交通行政执法的初衷是相背离的;另一方面,盲目的人员扩充会使得执法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一些人不熟悉相关交通法律法规不经过培训就可以上岗,这会导致不文明执法、滥用自由裁量权、特权思想严重、、等不良现象的发生,这些现象的存在必然会造成交通行政综合执法效率降低,对我国交通运输的健康发展产生十分恶劣的影响。

3完善交通行政综合执法的措施

31对现有交通法律法规进行完善,提高立法质量

由以上分析可知当前我国交通行政综合执法所依据的法律存在着相关法律冲突和部分条文可操作性不高的问题,这已经严重影响了综合执法的正常进行。因此,我国应根据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对现有交通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加快相关立法和修订工作进度。同时对现有交通立法机制进行改革,改善相关部门在交通法律法规制定中的局限性,拓宽立法起草渠道,充分考虑相关法律条文的实际操作问题,切实提高立法质量。

32完善交通行政综合执法机制

完善交通行政综合执法机制首先要责任到人,各交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的领导,确立专门的领导进行负责管理,并签订相应的责任书。交通行政管理部门要设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对交通行政综合执法行为进行不定期的督察,并负责与交通行政综合执法有关的复议案件受理、案件核查等工作。通过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来对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严格规定执法人员的执法权限和执法程序,确保执法公平公正,对不按照相关规程进行执法的人员按照相应的惩罚制度进行惩处。

33健全交通行政综合执法监管机制

健全的交通行政综合执法监管制度可以减少重罚轻教、“养人为罚款,罚款为养人”、不文明执法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对于规范我国交通运输管理是不可或缺的。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完善交通行政综合执法监管机制,由独立的交通监察部门进行监管,保证监管机构与执法机构相分离;二是面向社会进行行政公开,各级交通主管部门依据交通法律法规对交通行政综合执法主体进行资格认证并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进行公布,同时对社会民众进行交通法规知识的宣传,以减少违反交通规章事件的发生;三是建立通畅的投诉渠道,鼓励社会和人民群众对交通行政综合执法行为进行监督,从而达到促进交通行政综合执法水平的提高。

34建立高素质的交通行政综合执法队伍

交通行政综合执法人员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往往具有较大的权限,对个人的技术水平也有较高的要求,如果不能确保执法人员的高素质,势必会造成不文明执法、等不利于社会发展的不良现象的发生。因此为了保证执法的公平公正,必须使用公开招聘制度,严把人员招聘关口,通过竞争机制来引入素质较高的执法人员。同时应该对执法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培养他们的岗位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执法公平公正。

4对日兰高速鲁豫界治超站交通行政综合执法改革的思考

41人员分流问题

当前基层执法人员过多,在增加行政执法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综合执法的效率。因此势必会有一部分人会被淘汰,这也是当前交通行政综合执法改革中最大的困难。由于部分素质较低的执法人员在进行分流后无法适应其他岗位,所以只能选择下岗而不能得到更为妥当的安置,过多的人员分流就会威胁社会稳定,增加压力,不利于改革的继续进行。

在日兰高速鲁豫界治超站交通行政综合执法改革中针对人员的分流问题,可以选择“分两步走”:首先,通过“双向选择”、“量才使用”等措施对执法队伍进行精简;其次,在改革进入稳定阶段以后,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对于没有达到要求的人员进行辞退处理,以此来激发执法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

42经费问题

在执法改革中,经费问题的解决是确保改革成功的关键。由于罚款收入充作单位经费现象的存在,使得“罚款为养人,养人为罚款”等不合理现象的发生。因此经费问题的改革对遏制执法机构膨胀、落实执法重教育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要实现经费问题的改革,必须杜绝执法机构经费与罚款收入相挂钩,可以由上级部门统一安排,实现执法经费由国家财政拨款进行保证。

5结语

交通行政综合执法对于保障我国交通运输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交通行政综合执法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交通行政综合执法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在改革中必须首先解决人员分流问题和经费问题,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并尽早实现执法经费由国家财政经费进行拨款。

参考文献:

篇5

一、指导思想

2013年全县交通运输系统法制培训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局中心工作,以强化法律意识、增强依法行政能力为目标,以法律知识、法律技能及依法行政实践中的典型经验和突出问题为重点,坚持思路创新、制度创新、方式创新,推动全系统法制培训工作有效开展。

二、培训内容

(一)法律知识

1.综合法律知识

(1)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4)其他规范政府共同行为的法律、法规、规章。

2.专业法律知识

公路、运管、海事、航道等部门负责实施的重要法律、法规、规章。

(二)法律技能

1.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审查实践技能;

2.依据适用、执法程序、调查取证、文书制作、案卷规范等行政执法实践技能;

3.明察暗访、案卷审查等行政执法监督实践技能;

4.审理听证、应诉技巧等行政复议应诉实践技能;

5.其他涉及依法行政的实践技能。

(三)依法行政实例

1.公路、运管、海事、航道等部门依法行政方面的典型经验介绍;

2.公路、运管、海事、航道等部门行政执法方面的突出问题分析及治理对策;

3.依法行政方面重大事件、案件分析。

三、培训方式

结合“一月学一法,两月考一法,三月一竞赛”活动要求,法制培训工作以各单位自行组织为主,可采取集中培训、专题讲座、以会代训、个人自学和法律知识考试等形式,应做到每月至少学习一部法律法规规章、执法规范或法制工作制度,每两月组织一次法制知识考试。县局根据培训工作开展情况,在全年组织不少于两次的全体行政执法人员集中培训和竞赛活动。

县局将统一下发培训学习笔记本,全系统行政执法人员应按时参加单位组织的集中培训,结合个人自学,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及时撰写心得体会。要积极拓展学习效果,自觉把调查研究贯穿于学习全过程,就行政执法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切实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和实践转化能力。

四、培训要求

1.加强领导,保证质量。各单位要加强对年度法制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年度工作方案,年度累计培训时间不得少于160学时(其中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32学时),对参加法制知识考试合格的人员发放《培训结业证书》。行政执法人员要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及时撰写心得体会。各单位要根据行政执法人员学习培训情况,认真填写《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人员培训情况登记表》,并在年底报县局备案。

篇6

本文作者:高琳闫莹工作单位: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郗恩崇教授在《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一书中明确地提出了交通行政综合执法的概念,从多个方面论证了综合执法在交通行业中实行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概括了交通行政综合执法改革的内容,为各地各部门的综合执法改革提供了借鉴,具有一定的权威性。陈伟炯教授在《公路、水路交通行政综合执法的必要性初探》中充分肯定了交通行政综合执法的作用,通过分析综合执法模式在各地的尝试实践活动,总结出了其发展的必要性及受制的瓶颈因素,并指出综合执法是大势所趋。重庆市交通委员会将重庆市高速公路综合执法改革、区县交通综合执法改革和全市交通综合执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的成效总结为“两降低两提高”。此外,重庆市交通委员会还提出在改革过程中要将交通执法的3项职权分开,形成监督制约与协调机制。王济钧对交通行政综合执法的概念进行了理清与界定,分别从管理熵理论、系统理论、效率理论和公平原则4个方面分析其对交通行政综合执法改革的指导与借鉴意义。除此之外,国内还有很多学者对综合执法进行了研究。比如,张成富在总结济源市探索的综合执法模式的基础上,分析全国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等。学者们普遍认为综合执法能够提高执法效率、优化交通环境、提高队伍素质,是交通执法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如费税改革),这些理论中有一些内容已不再适用(如省市交通征稽机构消失),需要进行调整,但是其总体的思路是正确的,这些理论能够指引着交通执法向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

目前,各地均在积极探索综合执法改革,但各个省市的具体做法并不完全相同。要搞清楚综合执法问题,首先要区分联合执法与综合执法之间的差异。联合执法是为了解决由于平时执法不力长期积累起来的问题或者其他比较突出的问题,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行政主体分别派出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组成联合执法队伍或机构,共同进行行政管理或行政处罚的活动。这种执法队伍的建立往往是依据各地地方政府的文件或者行政命令而成立,没有严格的法律依据来保障。而交通行政综合执法就是将交通部门下设的多个行政执法机构归并为一个机构,将各交通执法机构的交通行政处罚权、监督检查权和行政强制执行权相对集中的交由经整合设立的交通综合执法机构行使。联合执法模式简单易行,联合了公路路政、道路运政以及公安警察共同执法,不用对多个交通执法部门进行彻底的改革,减少了改革过程中来自多方面的阻力。但是,联合执法在实质上并没有对执法部门进行彻底整合,交通部门分割与其利益冲突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这使得联合执法体制短期成果明显,长期效果不稳定。而综合执法是把道路运政、水运行政、公路路政、航道行政、港口行政等行政机构的交通行政检查、违法处罚、行政强制执行3项职责从原交通行政管理机构中分离出来,进行重组与整合,交由综合执法机关统一行使,避免职能交叉。这种模式在制度上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但由于改革过程中较大程度的涉及到各部门的利益问题,因而将面临更多的阻力。总的来说,联合执法并非长久之计。这种改革模式并不彻底,长期执行的结果是联合执法之前的部门利益分割问题会再度出现。因此,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最终的发展方向还是要进行彻底地改革,向综合执法转变。

1.陕西省行政执法现状分析目前,陕西省政府有26个交通行政管理直属单位,包括公路局、运输管理局、航运管理局、路政执法总队等。其中,公路局路政执法总队是陕西省公路路政执法主体,日常业务与公路局路政管理处合署办公。它是独立的法人机构,省公路局行使实际的管理职责。省交通运输行政管理共有8个执法门类4支执法队伍。由于陕西省现行的交通管理体制采用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公路路政条、水运运政条、航道行政条以及道路运输管理条有其各自的执法队伍负责所辖管理范围内的职责。因而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着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等现象,影响了行政执法的效率。总的来说,陕西省交通行政执法存在以下问题。(1)政出多门、重复执法。陕西省现行的行政管理体系中,交通管理的主体是交通行政主管部门。道路运政、公路路政等机构分别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行使职责。与此同时,公安部门负责保障交通安全,具有管理车辆等职能。公路路政条、水运运政条、航道行政条、港口行政条以及道路运输管理条有其各自的执法队伍负责所辖管理范围内的职责。这些职能分工将交通管理分割成很多条块,每一条块的执法主体都有可能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破坏整个行政执法的利益。由于职责权限划分不清,导致各执法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各自为政、重复执法的现象增多。公安、公路路政和道路运政部门之间对权力和利益的争夺破坏了交通行政管理的完整性。对道路使用者来说,将面临不同部门的重复收费和重复受罚,违反了交通行政处罚中“一事一罚”的原则,也有损执法队伍的形象。(2)行政立法体系不完善。随着我国立法的迅速发展,交通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日趋成熟。我国交通行政法规体系是由若干个交通子行业的法规体系组成的。从当前交通主管部门所管辖的范围来看,具有相对独立行政职能的子法规体系有道路运政、公路路政、水运行政、航道行政、港务行政和公路收费行政等。公路路政、港口行政分别有《公路法》和《港口法》作为法律保障,道路运政、水运行政、航道行政和公路收费行政分别有《道路运输条例》、《水路运输管理条例》、《航道管理条例》和《收费公路管理条例》作为保障。交通运输虽然在立法上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由于执法体制的不完善,导致执法部门在做出行政行为时,仍然存在缺乏法规依据和相关规定不合理、不配套的问题。例如,《陕西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对公路造成较大损害的车辆,应当立即停止行驶,接受公路管理机构的调查处理。而在公路执法过程中,由于赔偿费的尺度过宽,往往致使路产受损,国家资产流失。因此,应针对现行法律法规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及时进行调整,使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3)行政执法成本高。现行重复的管理体制将大幅增加行政管理成本。各个部门重复购置设备、建立执法办公设施,大大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成本。由于陕西省内实行分头管理的执法模式,每个执法部门都组织执法队伍。同时,为了扩大自身的管理范围与权限,各部门都在扩大执法队伍,导致执法队伍人员臃肿。这种膨胀很容易导致“养人来执法,执法为养人”的结果,其结果最终反映在管理成本上。(4)执法人员素质低。目前,从事交通行政执法的人员中有一部分是从社会人员中招聘而来的。这些执法人员没有经过严格的执法培训,在简单地了解执法知识后就上路执法。有些聘用人员素质较低、缺乏耐心,很容易出现暴力执法的现象,这对执法人员的形象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虽然聘用社会人员为相关执法部门充实了队伍,但是无疑会降低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2.陕西省综合执法改革的必要性(1)进行综合执法改革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综合执法改革可以避免政出多门和重复执法,完善行政立法,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水平,解决执法队伍中长期存在的级别、性质、编制等问题,是陕西省在交通运输领域内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解决上述问题的核心在于理顺执法体制,建立高素质的综合执法队伍,实行交通行政综合执法,使分散的执法机构变为综合的执法机构,从而减少执法主体的数量,避免多头执法的现象。这无疑会促使执法队伍改变工作作风,实现执法人员的专职化,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2)进行综合执法改革是深化交通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交通执法改革是交通行政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完成交通行政改革,必须要进行执法改革。我国目前正在向法治社会转变,执法的规范性与公正性对形成合理的行政执法体系、提升执法机关公信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对交通执法资源进行整合,能够推进依法行政,增强交通行政执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执法的整体实力和效率。有些省市的交通行政综合执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已经相对完善,陕西省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借鉴。事实上,随着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为了调整交通市场秩序,交通行政综合执法成为了实现交通行政管理目标的具体标志,因此,其执行的好坏越来越成为国家交通行政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效果评定的标准。

篇7

一、行政执法规范化

(一)做好行政执法证的核发和换证工作。严把执法队伍准入关,按规定的条件和要求,做好行政执法证件的核发和换证工作。

(二)加强执法人员岗位培训。按照执法人员三年岗位培训的要求和培训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执法人员岗位培训。坚持做到理论学习与案例模拟相结合,重点培训执法文书填制规范,执法文明用语、执法程序规定和执法行为规定等内容,并通过组织开展“执法大比武”等活动形式,创新培训方式,增强培训实效,提高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

(三)规范执法文书填制。按照交通部的《交通行政执法文书制作规范》要求,进行执法文书填制培训,并通过开展执法案件评查等活动,努力实现全市交通行政执法文书填制统一规范。

(四)行政处罚制度化。一是严格执行重大案件集体讨论制度。对不予处罚、减轻处罚、疑难复杂案件和重大违法案件都要由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二是严格执行行政处罚公示制度。各执法单位要通过公示栏、网站等向社会公布本单位负责实施的法律、法规、规章名录、处罚幅度、执法程序、处罚结果、监督方式、投诉渠道等。三是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审查制度。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处以5000元以上罚款、吊销证照或者责令停产停业的行政处罚案件必须按月报送交通主管部门备案。

(五)推进“六个统一”工作。一是统一执法标识,二是统一执法制式服装,三是统一执法案卷填制规范,四是统一执法设施装备,五是统一执法场所外观,六是统一执法用语规范和执法行为规范。通过逐步推进“六个统一”,进一步规范交通行政执法行为,提升执法能力和水平。

二、行政审批便民化

(一)进一步推行行政审批“三集中”制度。进一步完善“一门受理、统筹协调、规范审批、限时办结”的运作方式;进一步巩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果,推动行政审批工作规范化服务;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强化功能,切实做到“项目到位、授权到位、业务骨干到位、管理到位”,确保县级权限范围内的交通审批事项在行政服务中心办结。

(二)进一步倡行“执法为民”理念。深入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负责制”,“AB角互补制”,做到“即办件”当场办,“承诺件”限时办,“联办件”牵头办,“急办件”特别办。建立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服务“绿色通道”,逐步推出上门服务、预约服务、延时服务、重点项目跟踪服务等便民服务措施,拓展交通窗口的服务功能。

(三)积极推行电子审批。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部署,全面推行电子政务,实行网上审批。所有项目的法律依据、申请条件、申请材料、办理程序等在网上公开,并实行网上申报,网上受理,网上审批和网上监管。

三、执法监督常态化

(一)继续推进交通行政执法责任制。继续贯彻落实交通部《关于推行交通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意见》,市局与各单位继续签订行政执法责任书。进一步健全层级监督、外部监督、社会监督和新闻媒体监督等监督机制,加大对行政执法工作监督力度。建立权责统一的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对因执法过错产生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相关领导和执法人员的执法责任。

(二)开展经常性的执法监督检查。坚持每季度组织一次行政执法规范落实情况专项监督检查,重点检查不规范的交通行政许可、不规范的交通行政执法用语和行为,上级滥用自由裁量权等问题。通过整顿执法风纪,促进执法队伍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升交通执法队伍的整体形象。

(三)落实各项监督制度。落实行政执法督察制,依法依规开展集中性督察和不定期督察。落实错案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落实法制机构核审制和重大案件集体讨论制度,进一步规范自由裁量权。

(四)积极化解交通行政争议。积极受理举报投诉、行政复议、行政调解案件,确保渠道畅通,把交通行政争议纳入行政调解范围,力争行政争议化解在行政程序之中,实现“纷争止、事情了、人气和”。

四、普法宣传全员化

(一)开展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活动。不断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法制讲座、中心组学法用法和公务员法律知识考试考核等制度,强化领导干部参加学法用法,增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决策的能力和水平。

(二)加强广大交通工作者的法制宣传教育。在全市交通运输系统广泛开展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推进“法律六进”活动,培养、树立和表彰一批交通执法和法制工作的先进典型,在全市交通运输系统营造创先争优氛围,建立和完善文明执法长效机制。

(三)深入开展“法治交通”和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根据省厅制定的“法治交通”和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实施方案,深入开展“法治交通”和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提高全市交通系统依法行政工作水平,加快推进依法治交进程。

(四)坚持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围绕法制宣传日主题,开展“一学三讲”,法律咨询及讲座,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加大对交通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人民群众对交通法律法规知识的了解,增进全社会对交通依法治理的认同和支持。

五、交通发展制度化

篇8

【关键词】航道;执法;问题;对策

航道是国家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运赖以存在的基础,具有公共性和公益性。为了保障航道畅通和航运安全,充分发挥水上交通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的作用。明确航道管理职能,但在航道行政执法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航道行政管理职能的发挥。本文就内河航道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阐述。

一.内河航道行政执法的任务

(一)保护和开发利用水资源。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一切生产活动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总则第三条中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和保护在统筹兼顾、综合利用水资源的原则下,开发利用航道,发展水运事业。因此,航道行政执法要服从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总体需要,在统筹兼顾、综合利用的前提下,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充分挖掘水资源在水运方面的潜力,发挥水运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为航运单位船民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航道行政执法的目的是保障航道的畅通,并为水运提供一个优良发展环境。航道行政管理机构所进行的行政执法、航道建设、疏浚、整治、渠化以及航标设置等等工作都是为航道畅通提供保障。随着社会的进步,依法行政、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优质服务等理念成为航道管理的另一个重要课题。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在依法管理的基础上主动地为相对人提供各种周到服务。

(三)发挥航道在交通运输中的基础作用。水运作为古老的交通运输,在当今仍然具有其他运输方式无可替代的基础地位。其优点在于运力大、成本低、事故少、建设占地省、综合利用价值高等诸多优点。航道行政管理就是要努力改善航道通航条件,提高水运效率,降低水运成本,充分发挥水运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二.航道行政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律法规效力层次低,执法依据仍显不足。目前航道行政执法工作所依据的最高规格航道的专业法规是《航道管理条例》、《航标条例》。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新的交通法律法规相继出台,这两个条例已经明显滞后,无法完全适应新形势下航道管理的需要。首先,从航道法律规范的内容来看有明显的滞后,部分现行法规条款严重滞后于依法治航的进程。其次,由于水运体制的变化,加上年代已久的航道法律规范,在执行上,加大了行政执法的难度。第三,新的法规出台后与现行法规部分条款之间存在矛盾、相互抵触导致航道管理职责不清,政出多门。第四、航道专业法律法规格规层次比较低,给行政执法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

(二)航道管理机构执法主体资格、管理体制及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影响执法质量。航道管理机构一般是由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设置,在航道行政执法模式上,具有部分行政管理职能。《江苏省航道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后,虽然具备了航道执法主体资格,但在隶属管辖体制上,地方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交通厅、局)是其主管部门。尽管有关航道管理法律规范要求各级地方政府都必须带头宣传航道法规,保护航道及其设施不受侵占和破坏。但是出于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的需要,有些地方政府在有意无意之中,对一些违反航道管理法规的行为视而不见、听之任之,甚至变相地纵容支持,尤其是《航道网规划》不能得到落实,严重制约航道可持续发展。

(三)行政执法队伍力量薄弱、资金缺口大,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目前,在航道行政执法工作中,行政执法队伍力量明显不足。以江苏省为例,全省通航河流1910条,通航里程23907.5KM,其中6级以上干线航道达3906KM,3级以上的高等级航道780KM。作为航道行政执法一线单位的县(县级市)一级航道管理站通常只设立一个航政航标股具体负责全县(县级市)的航道行政执法工作。一般定员为4-6人(实际上有的单位只有2-3人),配备一艘小艇。而江苏省的每个县(县级市)几乎都有数十条航道,里程几百公里,多的甚至达一千多公里。乡镇没有延伸管理网络,违法案件的查处全靠上航巡查和群众举报。由于执法力量及经费严重不足,在巡航过程中只能优先保证干线航道巡查,致使部分低等级的航道巡查频率不够,给航道违法行为的查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难度。此外,航道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也导致了航道行政执法效率低下。

(四)法制宣传力度不够,行政相对人法制观念淡薄和利益驱动引发大量违法行为。航道法制宣传是航道行政执法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由于执法力量不足、经费紧张等原因,航道法制宣传工作难以辐射。同时,如果违法者从违法行为中获得的利益大于受惩罚损失的利益,他们就会甘愿冒被处罚的风险而违法。以至于大量的违法行为无减有增。

三、解决内河航道行政执法存在问题的主要途径

(一)加快航道立法,推进依法治航进程。我国现有的航道专业法律规范层次较低,法律效力也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已不能适应航道科学发展和依法治航的需要。当务之急应该加快航道立法步骤,尽早出台《航道法》,提高航道专业法律规范层次,加强地方航道立法,清理现行法律法规、修订不能完全适应航道发展需要的法律法规、废止过时的法律法规,形成多层次的航道法律规范体系,使航道行政执法有法可依。

(二)改革航道行政管理模式,强化航道管理部门执法地位。当前,加强航道行政执法工作,强化航道行政执法地位,对航道行政执法模式进一步深化改革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明确航道行政管理机构的执法主体资格。在航道行政立法中应当依据我国航道管理的实际情况,授权航道管理机构航道行政管理权,确立航道管理机构的航道执法主体地位。其次要根据国家对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做到政事分开,事企分开。深化航道管理机构内部改革,剥离其内部企业性质的航道工程单位和下属企业。强化行政执法职能,逐步完成航道管理机构进入国家行政机关序列的过程,从而使航道管理机构真正地成为独立航道行政执法主体。

(三)理顺航道管理体制,排除地方保护主义对航道管理的影响。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航道发展已经严重滞后于经济和水运事业发展的要求。各省航道行政管理机构设置不统一,水上执法部门多、职能交叉等引发了诸多矛盾和问题。因此理顺航道管理体制,设立统一和完整的航道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交通部设立航道局,统一管理全国航道,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设立强有力的、稳定的专职航道管理机关,实行省以下垂直领导,这样就可以有效遏止基层地方政府地方保护主义对航道行政管理的干扰,使航道行政执法工作独立有序地进行,从而使航道从根本上得到有效地保护。同时,基层地方政府的领导也应该充分尊重航道行政法律法规的神圣尊严,克服地方利益、局部利益的困扰,为航道行政管理保驾护航。

篇9

非法营运一直是社会秩序管理中难以根治的问题。这一在正规制度边缘游走的群体,给社会秩序的稳定带来极大的影响,不仅关系到客运市场运行的平稳以及社会治安的维护,还牵扯到法律关系界定、侵权赔偿以及行政执法相关的一系列法律问题。政府职能转型时期,如何有效灵活地应对社会管理之棘手问题,是对政府执法智慧的有力考验。常言道,“疏”优于“堵”,但是如何有效疏导,改变一味处罚带来的治标不治本;如何贯彻比例原则,以最小的行政成本达到最优的行政效率;如何实现依法行政,遵循正当法律程序实现行政目标,这是我们解决非法营运现象的理论起点。一、长期存在且难以撼动的非法营运现象分析

纵观现实,非法营运的问题早已不是新鲜话题,它是行政管理中的棘手问题。非法营运,即没有依法取得营运权而实施了营运行为,未按规定领取有关主管部门核发的营运证件和超越核定范围进行经营。①时下,城市非法营运的现象着实严重且屡禁不止,成为困扰各地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难题。

非法营运现象的长期存在,原因在于:

首先,由于出租车的运营有其特殊的审批运作模式,而且相对复杂繁琐,所以,“黑车”以求绕过这些审批手续和环节来达到赢利目的;其次,“黑车”成本低,车主能够自主调控价格以满足乘车人的需求;再次,城市的公共交通资源匮乏,为“黑车”的泛滥提供了温床。最后,部分地区对非法营运的不重视,使得“黑车”为所欲为。

综上所述,非法营运正是因为以上种种原因而能够“长盛不衰”。相关行政部门也正是因为这样而加大力度打击和处罚这一不法现象,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保护公民合法的人身财产安全。

二、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彻底打击黑车的原因

“黑车”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黑车”车主未经过正规培训,上岗缺乏指导性,在进行营业活动时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正是由于缺乏相关的规定规制,从而导致“黑车”在运营过程中产生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黑车”车主的素质也参差不齐,所以经常会与乘客出现各种纠纷与冲突,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会上升到犯罪。

其次,“黑车”的本身车辆状况也不尽如人意,因为没有经过相关部门审批和监测,所以“黑车”车主任意选用各类车型,甚至报废车辆也会上路载客,大量的安全隐患便不言而喻了,严重危害市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然后,正规出租车的利益受到冲击,严重违反了社会公平原则。因为,出租车市场的准入机制就相对严苛复杂,正规出租车在成本上明显比“黑车”投入的大,而“黑车”又利用自身的优势抢占正规出租车的市场,这就造成了投入与产出的明显不对等,从而严重损害正规出租车的合法利益。另一方面,正规出租车又承担着不断上涨的车份钱、油钱等运营成本,其利益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②

而且,从“黑车”车主自身的角度来看,因为缺乏有力的制度规范以及行业支持,导致“黑车”车主的利益也无法得到充分保障,一旦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赔偿与救济也存在着局限性。

最后,“黑车”在道路、商业区、居民区以及学校附近“聚居”,严重影响市民生活工作环境的安宁,强拉乘客,欺诈乘客的风气盛行,严重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三、行政执法投入与打击成效不成正比的法学原因分析

为加强对出租车市场的监管,切实维护出租车经营者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公安部、交通运输部曾在全国开展集中打击“黑车”等非法营运的专项治理活动。③

这种严打只是形式主义,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重拳出击,也只有一时的功效,这阵狂风暴雨之后,“黑车”又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缺乏相关行政法律法规的具体办法管理,没有长效机制,

转贴于

难以保证正常的交通运输秩序。

查处“黑车”过程中还存在取证困难的问题。依法严肃查处“黑车”是政府相关执法部门应尽职责,但是,执法过程应当体现以人为本,让社会公众感受到法治、接受法治,是进一步维护人民利益的过程,同样也是体现执政为民的过程,必须体现社会诚信、公平以及正义。但是,有关部门在取证手段上的使用不当,明显违反法律,是对公权力的滥用,是对依法行政的摒弃,是对正当程序原则的亵渎,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健康运行。

民众对例如“钓鱼执法”这样荒唐的执法取证行为持否定态度,因为这从另一个层面上就限制了公民行为的合法自主性,行政权力的滥用使得整个社会环境陷入了明显的不安之中。因此,政府部门将自己陷入两难的境地,对于非法营运现象的处理,若是管理不力,放任不作为,则合法经营者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且各种社会问题,潜在的交通安全隐患以及正常营运秩序的扰乱等层出不穷;然而痛下决心彻底惩治“黑车”,却找不到合理有效地措施,反而过犹不及,采取非法的取证手段,造成了更大的社会混乱。

曾有人提出,对打击“黑车”工作造成制约的原因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交通法规的层次低,执法手段又软,交通部部令中只有警告和罚款两种行政处罚方式,而地方条例在处罚量化方面又不够明确,从而影响到查处力度。④

但随着实践的发展,对于黑车的惩治,目前不仅增强了行政处罚力度,而且还上升到了刑事制裁的层面。政府部门正在努力弥补法律法规具体规范上的缺失。然而,效果并非料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执行与否还是一个问题。而且法律法规只在法律责任上作出具体规定,但是对于处罚程序,性质界定等重要方面却存在空白。在车站、医院、重要路段等“黑车”的身影仍旧频繁出现,一些薄弱偏僻地方,“黑车”更是成为出行的唯一交通工具。另一个方面而言,光知道事后惩治,而不从问题根源出发,只能使得行政执法活动进行的极为被动。

黑车的存在,完全基于其根深蒂固的市场。“黑车”在相关部门的打击下依然顽强地生长着,其市场特征非常明显。“黑车”的供给是随着市场空间(主要是地域空间)的产生而不断增加,多具有块块特征,填补正规交通工具在时间和空间上覆盖的“空缺点”,这一空缺点正是“黑车”的“生存点”。让“黑车”消失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在这些块块市场内,各“黑车”之间在竞争中早就形成自己的秩序和生态环境。⑤

四、控制和解决非法营运的有效方法

政府部门一直以来不遗余力的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依法监管”的原则,加大对“黑车”等非法营运的打击力度,改善营运环境,保障从业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促进出租车业和公共交通健康发展。⑥

但是,虽然一直极为重视打击“黑车”,但是社会效应不明显,成本远远高于收效。黑车的存在,特别是人们对这种反制度现象的同情,体现的是一种可以称之为“反制度式抗争”的行为模式。当一种反制度式抗争获得社会相当同情,而这种同情又是源于体制本身的不公正或弊端的时候,对这种反制度行为的治理将会愈发困难,甚至可能演变为一种使事态不断恶化的逻辑。⑦转贴于

 第一、我们需要客观的看待“黑车”存在这一现象。我们应当从根源入手,“黑车”的存在有其市场性,比如在公共交通设施无法覆盖的地区,其充当着重要甚至唯一的交通工具,公众依赖这种边缘化的交通模式,但是“黑车”仍旧不为主流思想的肯定,因为它是对社会公共安全以及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的潜在威胁。但是不能仅将注意力放在事后的制裁与处罚之上,应当事先预防,从根源上预防“黑车”的出现。严格车辆年检以及相关管理的制度,淘汰所有报废车辆,加强对于驾驶员技能与交规的考查;注重对于原有“黑车”聚集地的巡逻检查;普及公共交通运营网的覆盖面积,避免盲点和空缺;支持受“黑车”侵害而造成损失的公民之举报,并保障救济。

第二、从行政法原理角度探讨,公共行政本身也是具有局限性的,公共行政讲求效益,但是这一效益的实现恰似一个抛物曲线,存在一个最高点,一旦超过这个临界点,反倒降低公共行政的效率,所以不能无限制地加大公共行政的力度,这样不科学的行为会导致呈现负效应。同样比例原则也指出如果采取的措施的成本要远远高于效能的收益,就应当放弃这种干预,应当寻求最佳方案,能够平衡各方利益,保证成本与收益之间合理对称。政府应当正确定位,工作理念逐步向服务型转变,从宏观上对大局进行把握,对出租车的市场准入以及客运方面进行统筹规划,逐步完善交通运输行政许可制度,建立健全周到便捷的公共运输体系,以此压缩非法营运的存在空间。

第三、制定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对于非法营运和黑车性质的鉴定,以及处罚方式、法律责任作出明确规定,使得在具体行政执法过程中有法可依。应当认识到立法是一个形式上的制约手段,但是在实践中,查处黑车往往为了指标和政绩,缺乏相应的长效机制。因此,在整治非法营运中,应当避免重复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对于行政权力的行使以及证据的取得需要形成一套科学的机制。

篇10

1.坚持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审查制度和行政执法情况统计报告制度。根据形势变化,年内修订完成《区交通局行政执法职责汇编》、《区交通局行政执法职权和责任分解》及有关行政执法监督制度,健全法制工作制度。

2.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认真做好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各项工作,按照市对我局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的要求,加强执法监督,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3、积极做好行政复议应诉工作。

二、做好规范执法工作

1.全面落实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市交通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度》,实施行政处罚要充分考虑违法行为的法定从重、从轻或减轻情节,依法确定相应的处罚基准,坚持在事实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行政处罚文书中说明裁量理由,做到处罚合法适当。

2.认真落实重大行政处罚案件集体讨论研究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规范执法活动的通知》,坚持重大行政处罚案件分级审签研究制度。同时针对疑难复杂案件在决定做出前邀请有关专家进行研究论证,促进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保证依法行政落到实处。

3.规范执法文书。根据市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案卷评查标准,进一步完善我局执法文书,规范执法文书制作归档。年内在全局开展一次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文书案卷评查活动,不断提高文书制作水平。

三、严格依法行政,加强交通运输环境综合整治

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市出租汽车客运管理条例》规定,继续查处未取得经营许可从事道路运输经营的“黑出租”、“黑班车”、“黑线路”和“黑摩的”,规范执法行为,严格依法行政,建立长效治理机制。认真贯彻落实新颁布的《省治理超限和超载运输办法》,加强货运源头治理力度,严格执行超限车辆有关检测、卸货规定,定期开展超限车辆集中整治,保持公路运输安全有序。

四、加强执法培训,夯实执法队伍基础

贯彻执行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的实施意见》,认真落实《交通行政执法十条禁令》,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做到规范执法、文明执法、廉洁执法、安全执法。

1.建立健全执法人员法制教育培训考核长效机制,坚持法律知识培训制度、季度考试考核制度、岗前学法和岗位学法制度等。坚持学用结合,提高学习效果。分层次举办各类执法人员培训班,开展执法技能比赛、案卷评查、案例研讨等活动,全面提升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年内拟举办3次行政执法培训班或岗位技能竞赛。

2.做好执法证件胸牌管理工作。规范执法证件、胸牌号码的发放、审验等工作,建立行政执法人员证件、胸牌管理动态档案,认真做好执法证的换发、审验和新增执法人员岗前培训、考试发证工作。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年内做好IC卡式执法证件换发、审验工作。

3.积极开展依法治理调研活动。通过开展交通依法行政论文征集活动,探讨新形势下依法行政存在的突出问题,面临的困难,寻求解决的对策,推动全局依法行政工作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