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分析范文

时间:2024-03-15 17:40: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固定资产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固定资产分析

篇1

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不少投资决策成功的项目,但也存在一些严重失误的投资决策,其造成的损失让人触目惊心。主要表现在:一些建设项目管理上存在较大的漏洞,“三边”工作较多,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方面超过资金筹资能力,盲目上项目,造成半拉子工程使上千万、甚至上亿元的投资无法发挥经济效益,一些项目投资可研深度不够,项目一建成就开始亏损,造成较大的投资损失。

为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节约工程建设资金,减少建设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作为项目的投资方必须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和项目投运后的效益评估与分析,正确评价项目的盈利能力和经营风险水平。下面我就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效益评估与分析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

一、进行投资审计效益评估与分析的必要性。

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就是固定资产投资活动所取得的有效成果与所消耗和所占用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固定资产投资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效益评估与分析,对于提高项目决策科学化水平,促进投资活动规范,改进项目管理和提高投资效益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1、有利于促使投资方加强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提高项目的决策水平;2、有利于控制项目投资造价,通过对批准概算审计、概算执行情况审计、投资效益评估,分析存在差异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对于控制工程造价起到积极的作用;3、通过对项目投资效益的评估与分析,全面评价项目投资决策的可行性,评价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预测正确性。4、总结建设管理和经验,通过投资审计效益评估与分析,找出在建设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提出改进的意见或建设。有利于改进和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二、投资审计效益评估与分析的原则。

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的投资项目,其风险程度、外部环境和不确定因素也不同,应当采取相应的效益评估与分析方法。真实反映项目的投资效益是项目投资效益分析与评估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在项目评估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投入与产出的观念。评价时不能只考虑项目的直接投资,还要考虑相关投资,大型项目还需考虑主体项目的配套是否同步建设,以发挥综合效益,产出必须大于投入,获取最大的投资效益是项目投资的最终目的,

2、建立资金的时间价值观念。资金是有时间价值的,不同时段其资金的时间价值是不同的,可参照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及行业平均收益率来计算项目的投资净现值和投资收益率,以正确反映项目的盈利能力,评估其投资风险。

3、建立项目机会成本及边际收益的观念。机会成本就是投资本项目放弃其他项目投资的损失,边际收益就是考虑项目建设所需材料和设备及生产稀缺的主要原材料和主要产品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的价格波动对投资成本和经营效益的影响,这对于选择投资项目决策时十分重要。

4、建立合理的判断标准。在进行投资审计效益分析与评估投入与产出时,应以国内现行市场价格为基础,同时还应考虑供求关系、销售运输方式、建贷利率、营销方式等因素对投资收益的影响程度。

5、要考虑投资风险。任何投资决策都有风险,一般来说项目投资风险越大,投资收益率越高,我们要通过趋势分析进行概率测算,估算项目投资实际存在的风险水平。

三、投资审计效益评估与分析。

运用专门的投资效益评估与分析方法,对项目投资经济指标、批准根据的合理合规、概算执行情况、建设进度及综合生产能力、投资收益率及投资控制效果等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提出相关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以促使全面提高项目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

(一)、项目投资经济指标审计。

通过计算项目净现值、现值指数、内含报酬率、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及投资偿还期等经济指标,审查投资效果是否可研报告中预测的经济指标值,来判断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和可研报告编制的正确性。

1、复核净现值。根据已完项目投产后现金流入量和实际投资额,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或同行业收益率计算该项目实际净现值,如果净现值为正数,该投资项目的现金流入量现值大于现金流出量现值,表明该项目投资实际报酬率大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或同行业收益率。

2、复核现值指数。根据已完项目投产后现金流入量与实际投资额,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或同行业收益率计算其现值指数,如果现值指数大于1,该投资项目的现金流入量现值大于现金流出量现值,表明该项目投资实际报酬率大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或同行业收益率。

3、审核内含报酬率。内含报酬率是指使投资项目的净现值为零的贴现率。根据已完项目投产后现金流入量现值与实际投资额现值,计算其实际报酬率,判断实际报酬率是否大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和同行业投资收益率。

4、审核投资利润率和投资利税率。在不考虑现值的情况下计算投资利润率和投资利税率。投资利润率为税后净利润与实际投资额之比,投资利税率为税前利润加其他应上交税之和与实际投资额之比。

5、审核投资贷款偿还期。一般投资项目大部分的资金来源为银行融资,项目投运后,财务现金流量的大小直接影响项目的贷款偿还能力,通过对财务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流量在考虑贷款利息的情况下如实计算项目贷款实际偿还期。

上述五项目经济指标是评价项目投资效益的重要方面,净现值和现值指数反映项目方案的可行程度,内含报酬率、投资利润率和投资利税率反映项目的盈利能力,贷款偿还期反映项目偿还贷款的能力。通过上述审核和计算,并与项目可研报告所预测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项目实际投资效益与预期效益的差异所产生的原因,并评价可研报告的编制水平和预测能力。(二)、项目批准概算合理合规性审计。

批准概算是按照国家规定的定额、指标、价格指数和费用标准,根据建设内容在项目开工前计算编制的,它是确定项目投资规模,控制项目投资的重要依据。对批准概算合理合规性审计可以用好管好建设资金,购置适合的设备,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同时还有利于项目建设单位改善管理,防止损失浪费,提高投资效益。概算的合理合规性审计主要内容:

1、概算合规性审查。审查批准概算是否经有权部门批准,概算的编制是否与批准的计划任务书规定的建设规模、建设内容相符,有无人为压低或抬高概算的现象,概算编制所依据的定额、指标、收费标准及设备价格是否符合规定。

2、概算经济合理性审查。审查项目设计是否按生产和工艺的要求作了合理的全面规划,在建设过程中大的设计变更对投资造价和建设工期的影响,主要生产车间与辅助生产车间的生产能力是否配套,对“三废“的处理是否达到规定的要求,项目建成后是否形成综合生产能力。

3、概算调整合法性审查。批准概算在实施过程中往往由于材料设备的调价、汇率的变动等原因,需对原批准概算进行必要的调整,对调整概算的审查,重点把握调整的理由是否充足,调整概算的范围、幅度、金额是否适当。

加强概算的审计,核减高估多算部分,可以促进施工企业加强施工成本核算,同时合理的概算加上必须的考核措施能调动建设单位的积极性,批准概算合理合规性的审查,对于控制项目投资总额,提高投资效益起到直接作用。

(三)、概算执行情况审计。

批准概算是控制项目投资造价的基本依据,国家审计署关于《建设项目概算执行情况审计实施办法》规定,重点对建设成本、资金使用、设备材料的领用、其他费用的列支等对照批准概算,审查其开支的合理性和合规性。

1、审查建设资金的到位情况及使用。重点把握建设资金的来源是否合法、是否按投资计划及时到位,建设资金是否存在转移、侵占的挪用的问题。

2、审查已安装设备和不需安装设备(含辅助生产设备)。根据批准概算的设备清册,逐项核对已安装设备与设备清册和一致性,对多列支的生产设备要作调整,审查设备价格是否按中标价加合理的运杂费列入决算,有无存在乱加价的问题;对辅助生产设备按台数和金额两个方面进行控制,重点关注以套为单位进入决算设备的明细,防止夹带便携机等个人用品。

3、审查建设成本及收支的合规性。重点在建设成本的归集是否按规定执行,计算是否正确,有无将不合理费用挤入建设成本,重点审查往来款项是否真实和合法,有无存在“帐外帐”和损失浪费的问题,清点剩余物资,评价物资采购计划的正确性和物资管理水平。

4、审查其他费用列支的合理合规性。重点把握建设单位的费用开支、前期工程费、生产准备费的列支手续及标准是否合理合规,建贷利息的分配是否按规定分摊,动用基本预备费是否有充分的理由及相关手续等。

通过概算执行情况审计,可审减不合理和不合规的费用,达到控制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四)、建设进度及综合生产能力审计。

建设进度及综合生产能力会影响投资效果,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其结果将有利于加快资金周转,减少建贷利息支出,迅速形成生产能力,控制工程造价。而综合生产能力的形成对项目的盈利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设进度的审计主要注重如下几个方面:

1、建设工期的审查。应将实际建设工期与计划工期、同类型项目建设工期相比较,并分析单项工程计划进度的执行情况,分析原因,作出公正的评价。

2、未完工程的审查。它反映项目建设进度和投资效果,应将在建项目累计投资额与已完项目累计投资额相比。

上述二个指标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项目建设的速度和效益,审计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

综合生产能力审计主要侧重于以下两个方面:

1、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水平的审查。生产是指项目投运后新增生产能力与设计生产能力相比,它反映项目建设形成的生产能力和是否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要求。

2、这到设计生产能力时间的审查。大型项目投运后一般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和消缺完善,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到到设计生产能力水平,若在时间上提前达到设计能力,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项目盈利能力提前。

对达不到设计能力的项目,审计要查明其原因,并计算因此而带来的经济损失,提出相应的审计建议。

(五)、项目投资风险的审查。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金额大,时间长,涉及方方面面,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或建成投产后外部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需对项目的风险进行评估与分析。

我们在对项目投资效益进行评估与分析时,除了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投资机会成本、物价指数等因素外,还需考虑如市场供求关系、供货及运输方式、贷款利率、营销管理机制等一些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会对我们计算的一些基础数据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投资效益评估与分析时需对不确定因素进行计算。

1、盈亏平衡分析。即项目投运后,对产品产量、销售价格、变动成本、国定成本及利润进行盈亏平衡分析,确定其盈亏平衡点的产量,分析项目创利能力和抗市场波动风险能力。

2、敏感性分析。工程实施过程中和投产后,受到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固定成本、变动成本、销售量、销售价格和利率的变化因素影响,由此而造成对项目投资收益的影响等进行敏感性分析,计算其变动对项目投资效益的影响程度。

四、结束语。

篇2

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截止2020年8月31日,已入库项目38个,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任务6.8008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1.2亿元的60.7%;从目前项目推进情况看,预计9月底可完成投资8.3亿元,预计可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74.1%。

目前正在入库的项目共4个,总投资4.63亿元。一是交通局县2020年农村公路设施采购项目,已进场施工,总投资1271.2366万元;二是扶贫开发局2020年“第三批”脱贫攻坚项目,已进场施工,总投资5772万元;三是武警总队机动第三支队营区整体新建项目已进场施工,总投资38590万元;四是住建局县市政污水管网改造工程完成总工程量的10%,总投资677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项目业主单位对统计入库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项目入库积极性、及时性还有待提高。各单位沟通协调不够,还未形成最大合力,全局性意思还有待加强。

二是社会类民间投资入库不足,有实物量,却未纳入统计库中。

三是农村自建房多,农户投资体现不充分。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是加快项目推进力度。协调各业主单位加快项目开复工工作,并根据推进情况及时入库,抢抓施工黄金期,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科学管理、安全施工,攻坚克难、狠抓进度,不遗余力推进项目建设工作,确保按时间节点落实到位。

篇3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因子分析;截面数据

一、引言

据了解,2013年1-8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6257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3%,增速比1-7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从环比看,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61%。分地区看,1-8月份,东部地区投资123485亿元,同比增长18.9%,增速比1-7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投资73287亿元,增长23.6%,增速加快0.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投资64313亿元,增长22.9%,增速加快0.2个百分点。

资金投入是促进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在投资需求和经济增长率之间关系的研究当中,已经发现美国等国的固定资本形成同人均GDP之间具有显著地正相关关系,并且这种相关性表示了一种从投资率到增长率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判断出实际产出对于固定资产投资具有反馈影响,这说明实际产出当中资本品占有相当的比例,投资对于处于扩张期的经济运行将提供更为直接的促动;反之,当消费品占居主要成分的时候,经济由于缺乏必要的投资乘数作用,将处于比较稳定的增长阶段。但是对于人均GDP对于固定资产形成是否具有反馈作用?固定资产投资和实际产出之间是否具有显著地双向影响,目前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上尚无一致的结论。所以我们研究的全国主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主要是看了解在全国各省中哪些行业是他们的主要发展力,从而得出正确建议,与文献的大方向是一样的。

二、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指研究从变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的统计技术。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C.E.斯皮尔曼提出。他发现学生的各科成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一科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其他各科成绩也比较好,从而推想是否存在某些潜在的共性因子,或称某些一般智力条件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因子分析可在许多变量中找出隐藏的具有代表性的因子。将相同本质的变量归入一个因子,可减少变量的数目,还可检验变量间关系的假设。

1.输出结果分析

表2显示的是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但KMO的值越大时,表示变量间的共同因素越多,越适合因子分析,即KMO的值大于0.5时比较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由图表可以看出此处的KMO值为0.674,表示适合因子分析。从Bartlett球形检验的值为438.653,自由度为91,达到显著,表明标准化原始变量的素质相关系数矩阵间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表3

表3表示出各个变量的共同度,其中有12个变量的共同度都达到了0.8以上,分别为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建筑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而剩下2个的共同度相对较低,共同度为0.75左右,分别为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注: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

表4为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以及相应的方差贡献,前四个特征值的方差累计贡献率为86.679%,已经大于经验规定85%的要求,所以我们选取保留4个因子。

表5

旋转前与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表示出旋转前各变量在各个因子上的载荷区别并不是很明显,旋转后由图可以得知x3,x6,x7,x8,x9,x10,x11,x12,x13,x14和第一因子的相关系数较大,X1,x2和第三因子的相关系数较大,x4和第二因子的相关系数较大,x5和第四因子的相关系数较大。根据各个变量所代表的内容,将第一个因子称为第三产业和部分第二产业因子,代表了第三产业和部分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信息。第二个因子称为第二产业因子,第四因子称为第二产业,代表的都是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信息。第三因子称为第一产业和少数第二产业因子,代表的是第一产业和少数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信息。因子得分可以表示出样本在四个公共因子上的发展排名但是单个因子得分只能反映一个方面的情况。所以将因子得分按照对应的特征值占四个保留特征值的比重进行加权处理,得到综合因子得分。得出最终结论。从综合因子得分排名来看,排名靠前的大部分是第三产业,前五名占了三个,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各占一位,表明了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较大,相对影响能力强。中间第六到第十排名中,几乎全是第三产业,其中第二产业的建筑业排名到第七名,表明大部分固定投资主要行业都为第三产业。最后的四名为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最后两名为第二产业,从综合排名看来,全国的主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大部分为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相对来说第二产业的投资数额较少。

三、总结

总体来说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一、二产业发展,特别是规模扩张以及跨区域投资活动增加的基础上,没有第一、二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的发展,就无法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崛起也依靠着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发展。在第一,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数额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是目前十分重要的手段。第三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必然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所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刘金全,于惠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影响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2(1):26-29.

篇4

关键词:固定资产内控改进

一、引言

固定资产价值高,使用期限长,占企业总资产比例较大,如果固定资产损失就可能会对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甚至可能无法弥补。财政部于2004年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固定资产》规范,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做了详细的规定,但又有多少企业能完全按照该控制规范来执行呢?这些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在实际中的具体运行情况怎样?根据美国注册会师师协会的《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内部控制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共同实现,为了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经营效果效率和企业经营活动合法合规而进行控制活动。根据该准则,内部控制的五种要素分析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因此,要加强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首先必须加强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是保证内控执行有效性的前提条件;其次应评估内控活动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在规划内控活动时有意识规避风险;应保证信息沟通畅通,加强相关信息的沟通;应对内控制度和执行效果加以监督,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和目标。

二、内部控制诸要素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影响

(一)控制环境与固定资产内控管理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有效进行的前提,必须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固定资产管理需要合理利用人力的资源,结合会计控制系统的完善,注重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合理配置固定资产管理相关人员。因此应明确划分工作职责、权限,保证员工的能力与其职责相匹配,合理安排管理人员。同时,对有能力管理、维护固定资产的员工给予适当的培训,这是加强控制的重要手段。要在保证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效果前提下,追求控制成本的降低,并在经济效益和内控效果之间取得平衡。

(二)风险评估与固定资产内控管理

风险评估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内部控制的关键要素。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总是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因此可能面临各种风险。如果缺乏风险评估,企业则可能无法规避可预测的风险,从而为企业带来损失,甚至无法通过未来的努力而消除。因此,企业在加强内控时应足够注重风险评估工作,加强风险的识别和分析,评价风险的重要程度,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以规范风险。

企业在评估固定资产管理是否存在风险的时候,首先考虑企业是否存在可能带来风险的因素,导致固定资产的财务工作目标无法实现。如果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某种风险,首先应分析该项风险的大小、发生风险的可能性、风险的性质、是否为不可规避风险。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应有意识的为后续控制活动提供丰富的信息,以提高后续内部控制活动的效果。

(三)控制活动与固定资产内控管理

控制活动的主要手段主要包括:职责划分、实物控制、业绩评价等。加强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应将控制活动的主要手段有选择的加以适用,或者将各种手段进行有机结合。

(1)对相关岗位和职责进行明确划分。首先要将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职责进行划分,不但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更应划分责任,应实现部门和岗位之间的互相制约和牵制,确保不相容职务相分离。

(2)加强实物控制。应加强企业各项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清理、账实核对,对于相关数据资料的记录应进行分级授权,确保固定资产账面资料与实物一致。

(3)加强内控业绩评价。即将本期固定资产内控业绩与企业前期情况进行评价,固定资产内控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固定资产完整性、安全性、生产能力、使用效率、固定资产利用率等,将这些指标完成情况与前期进行比较和分析,有利于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效果。

(四)信息和沟通与固定资产内控管理

要提高控制活动的效果,必须保证信息和沟通渠道畅通。企业信息渠道主要包括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和日常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订相关管理文件,明确固定资产管理、固定资产采购、保管、记录、处置的具体职责;确保企业内外部信息沟通渠道、上下级信息沟通渠道以及纵横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确保固定资产内控管理相关岗位均能够及时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以保证内控执行效果,并帮助管理层获得对固定资产管理的监督相应信息,为及时采取措施纠正问题。

(五)监督与固定资产内控管理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监督方面,主要应以固定资产完整性和真实性为监督重点。若企业存在相关问题,除立即纠正问题外,企业还应审查是否是由企业内控制度的缺陷造成该结果,若是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应及时完善内控制度,以确保固定资产管理的效果,确保固定资产完整性和安全性。

三、企业固定资产内控管理现状

(一)固定资产的财务情况不清楚

部分企业新购置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入账,仅对于银行存款变动进行记录,导致固定资产长期为“账外”资产,固定资产账务不清,不利于固定资产的使用;部分企业在固定资产报废或者处置时,未经过正常的审批和报废流程,甚至在处置后也未及时通过财务会计部门进行账务处理,造成账实不符;部分企业甚至出现将固定资产私自出售,收入不入账,将收入计入小金库,甚至被个别人贪污等舞弊现象;部分企业对于正常使用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或者在资产发生贬值时未计提减值准备,会计处理方式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二)缺乏相关的管理制度与流程

企业没有固定资产更新、报废的一系列流程,固定资产管理使用部门与财务部门脱节,各部门固定资产的变更仅得到部门主管同意就进行处理,处置的利益流向不明确,部分处置所得的收益没有记录于财务账上,造成流失了。关于固定资产管理的文件,如组织结构图、内控管理流程图或工作岗位说明等,企业没有文件依据可以提供或者虽有据可查但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三)固定资产的基本情况不明确

固定资产在企业中一般分为可用、长期不需用和报废状态,但财务账上的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都是良好的,没有显示固定资产使用状态。如企业的某些固定资产长期处于闲置状态,或者由于技术过时不能再使用,但始终没有处理的意图。有很大一部分固定资产早已报废,或者已经处理,但该部分固定资产还是记录于财务账上,并仍旧在计提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存在盘盈的情况,购入并未入账。无论是工作人员疏忽还是有意识的,都是因管理漏洞造成的。

(四)缩减内部控制成本所造成的弊端

企业有时候没有设立管理、维护设备的专业人员,只有一个统一管理固定资产的一般保管员,保管员只负责保证固定资产的完整性,但没有能力维护、更新设备,所以很多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又如,部分的资产没有盘点到,有些早已不知去向,这些都是人为管理不善造成的。如果设立了专业人员维护设备的话,内控成本确实是增加了,但同样设备生产能力提高了,经济效益也会相应提高。这不是损失,而是一项经济利益的流入。

四、固定资产内控管理改进

(一)从管理层的角度

对于固定资产内控,管理层需要做到的是制定适合企业的组织结构,各部门应相互独立,不得越权,互相监督。明确各部门职责后,管理者要坚决执行其制定的内部控制要求。管理层可以专门设置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引进更多管理设备的专业人才,独立于各部门,同时监督各部门有关固定资产职务执行的情况,实现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相结合。

(二)从风险控制的角度

企业应有风险控制意识,根据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及时对企业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如由于科学的不断发展,技术上的进步等客观因素,导致设备需要及时改进,以符合市场的需求;或者由于自身内控制度存在漏洞造成管理不善而导致的风险。所以管理着必须有风险意识,若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三)从控制程序的角度

固定资产不论在采购、处置或和更新上,都需要有一系列完善的流程。这样便于管理,也便于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控制,各部门互相牵制、协调配合,做到账实相符。企业应将独立于其他部门的固定资产专业管理人员,和采购、验收、保管部门一同履行职责,有助于采购部门可以购买到适合企业生产的设备;验收部门在验收时可以进行相关测试,查看固定资产是否符合企业的要求;和保管部门一同保管固定资产,甚至要比保管部门更加关心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

(四)从信息与沟通的角度

在提高信息管理的同时,企业各部门对固定资产管理也需要一定的积极性,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定时将资产统计数据结果与上级沟通,若发现问题能够及时和其他相关部门沟通,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只有将信息管理和沟通相结合,才能提高固定资产内控管理水平。

(五)从监督的角度

在现代集团公司制结构中,集团总公司对子公司的监督可以采取内部审计制度,进一步强化监督。虽然说外部审计比起内部审计独立性比较强,但外部审计的次数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在企业没有强而有力的监督体系和内控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总公司应设立独立的内审机构,一年进行多次审计,评价其内控制度,对特别薄弱的内控环节如固定资产内控管理需要加大审计力度,在审计过程中对其提出改进意见,这样能够提高固定资产在内控管理上的有效性。

五、结论

固定资产在企业中占很高的比重,保证固定资产安全、完整是企业内控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固定资产内控管理是否完善与企业是否能够的赢利及持续经营有着密切的关系。(作者单位:江西省高速集团抚州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刘素珍,张杰.企业内部控制运行机制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01):45~46.

篇5

(1)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行政单位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时,通常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在固定资产从采购到投入使用,再到保管直至最终报废都没有相应的管理条例作依据,致使固定资产重复采购,或虽私自向外租借的情况时有发生。

(2)核算的基础不健全。2012年,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应该按照企业的方式进行管理。但部分行政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出现变动时,往往没有进行必要的交接,也未对库存进行彻底盘点,从而出现账目与实物不符的问题。加之,一些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在录入资产管理卡时,仅注明一半信息,或是信息录入不及时,事后又忘记补足,还有一些固定资产管理的帐目不完整,甚至部分固定资产根本没有台账,在这种管理状态下账实不符的问题较为严重,未记录在账内的便属于失控资产,很容易发生资产流失的情况,缺账、错账,无人查账、找账,其结果便是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资料严重缺失。

(3)固定资产利用率低下。一些行政单位在固定资产使用和维修方面时常失管,一些使用、维修人员责任心不强,认为固定资产与自身利益没有任何关系,致使固定资产维修缺乏专业性和及时性;如果领导对固定资产使用、维修疏于过问,则可能会出现设备过早报废的情况,甚至有的工作人员还乐见这种局面,因为在购置新的设备后,维修工作便会大大减少。这些违规操作衔接起来,便造成固定资产利用率低下、损失速度加快的结果,既使国家资产蒙受损失,还使公众利益受到侵害。

(4)管理信息化程度低。当前,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经济的每个领域中,并且重要性日益提升。在部分行政单位中,固定资产管理仍处于传统的手工模式阶段,自动化的水平不高,并将信息化技术与固定资产管理相融合,大大降低了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严重阻碍了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

(5)管理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部分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人员个人素质和专业能力均不高,对固定资产管理缺乏系统的理解,在管理的各个环节皆有不尽之处。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和责任心的问题业已成为制约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因素。

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优化路径

(1)制定规范管理制度。首先,应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设立相应的制度,包括固定资产的购入、使用、维修、报废等全过程,并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在购置之前,应首先对购置固定资产的开销进行科学预算;在购置时,应以我国的相关制度为准绳,依章办事,按程度办事,同时还应设立对采购进行监管、审核的机构,以提高采购环节的透明度。购入的固定资产要及时入账,并设置固定资产卡片,对固定资产的相关资料进行登记,财务部和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要进行核对,保证账账相符;固定资产进行合理的分配之后才能投入使用。其次,对固定资产使用环节的管理,还应建立资产清查的制度,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盘点,以确保账目与实物相符。单位的领导要定时组织清查工作,对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查,一对一的账面核对,盘盈和盘亏的固定资产要及时报批,进行相关的处理,保证单位的每一项固定资产都得到合理的利用。

(2)建立健全核算体系。较之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责权利”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更为独立,且国家已下发相关规定约束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管理。2012年,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管理、核算的要求进行重新调整,使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靠拢,且更趋完善。行政单位不仅肩负着固定资产管理的职责,而且还承担着监管职责,在这方面人人有责,并且要做到责任落实到位,谁接手谁签字,谁签字谁负责,这样就杜绝交接手续无详细说明,不查账、不盘点的极不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并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体系,使固定资产在本单位的每个运行环节都账目清晰,核算准确,真实地反映了固定资产在本单位的运行轨迹。

(3)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率。行政单位与企业在体制上存在着较大区别,但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一些优秀方法,经过一番优化后,同样适用于行政单位,如财务部门、维修部门、使用部门、技术监管部门等等共同协作、互相监督、互相牵制,一同组织联查工作,定期地对本部门各个单位使用和不用的固定资产进行盘点清楚,重点查处固定资产的完好率、使用率、维修次数等等多项敏感指标,并对各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和处理。由上至下做到奖励与惩罚分明,无论对于领导抑或员工,都能做到一视同仁,并将奖励或处罚的结果公布于众,将公开原则贯彻到底。

(4)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近些年来,信息技术的潮已排山倒海势,席卷而来,渗透到我国各行各业中,行政单位固定资产也应与时俱进,引入信息技术,对固定资产进行实时、动态管理,以期提升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推动行政单位健康发展。从当前来看,已有部分城市的行政事业单位已启用固定管理信息系统,从采购、报废及报损等各个环节,实现动态管理。并通过系统的有效控制,能够在管理部门、审批部门及其财务部门间形成有效的权利制约关系。对于固定资产管理而言,是一种创新。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还能实现实时管理,无论宏观管理抑或微观管理都游刃有余,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行政单位在对固定资产进行日常管理时,应有意识的将信息技术引用其中,提升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同时,应将电算化引入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中,对固定资产相应记录应看作会计记录进行保管,并做好备份、保密及归档等相关工作,避免由于病毒入侵、崩溃系统而导致数据丢失。总而言之,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应搭载现代化技术,将信息管理系统与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相融合,形成全新的、符合当前行政单位发展需求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提升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性。

(5)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水平。人是管理的核心要素,在行政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应着力提升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和业务能力,以便能够不断适应岗位的需求,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和主体性。首先,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提高认识水平,把各个环节的稽核工作和勾稽工作做清楚。其次,应强化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选拔和培训,以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在进行员工选拔时,应制定选拔的计划,并按计划按步就搬的进行选拔,以确保选拔过程的科学、合理。此外,应定期组织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使员工不断汲取行业内的前沿信息,不断掌握高新技能。最后,应将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落实到个人,并将固定资产管理的好坏纳入员工考核的范围,将固定资产管理与员工的个人利益相关联,以提升员工的责任感。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应对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而后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三、结论

篇6

本文从铁路企业固定资产财务管理涉及的主要范畴入手,分析了铁路企业固定资产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此为基础,提出提升铁路企业固定资产财务管理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

铁路企业;固定资产;财务管理

铁路是我国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全国各地。铁路总公司是铁路运营单位,承担着客货运输的重要职能。从固定资产的概念上看,铁路总公司及其下属单位(统称为“铁路企业”)的固定资产范畴更加广泛,包括铁路、机车、设备、机械及价值在规定标准之上的所有资产。对于固定资产的财务管理,在铁路总公司层面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流程,并贯穿于各铁路企业具体实施,但仍需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改进,促进铁路企业健康发展。

一、铁路企业固定资产财务管理涉及的主要范畴

(一)固定资产投资与融资管理

固定资产投资与融资管理是铁路企业固定资产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在铁路企业的固定资产类别中,铁路、机车是涉及投资与融资管理的重要资产构成。其他固定资产,诸如房产、建安设备、建筑设施等一般涉及金额相对较小,主要用于行政办公、建筑施工等业务,与铁路企业经营主业联系较小,或直接计入铁路资产原始成本,不作为铁路企业固定资产所涉投资与融资管理的主要内容。在铁路与机车的固定资产投融资管理中,主要涉及投资财务可行性分析、更新改造投资决策支持、融资租赁成本与贷款融资成本比较、融资渠道多元等财务管理事项,主要用于为铁路企业投融资提供支持决策意见。

(二)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管理

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如大修理费用是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较为细致的一项,具有一定的可选择余地。在铁路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铁路与机车的使用寿命较长,其过程管理中涉及的维修与改造支出经常发生,是作为费用一次摊销,还是计入固定资产或递延费用,按年折旧或摊销,直接影响铁路企业的经营业绩,亦为铁路企业会计核算管理创造了较大的空间,需要会计人员不断提升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以进行正确的会计处理,反应企业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

(三)固定资产会计管理范围界定

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的原始计量金额已不作为企业认定固定资产的标准,而在企业进行内部会计制度建设与实施中,往往自行界定了企业固定资产的价值认定标准。如铁路企业在固定资产价值界定中,将金额由2000元调整至5000元,这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资产分类,进而对企业的利润产生影响。如企业因行政办公用途而购买的电脑,价格为4999元,则在购买时作为低值易耗品计入报表,并自领用时计入费用,实行摊销,影响资产与利润。

二、铁路企业固定资产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固定资产投资与融资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财务人员对固定资产如何进行投资财务可行性分析并不掌握,往往依靠外部咨询机构出具的可研报告,同时,由于对财务可行性分析方法不了解,难以对咨询机构出具报告的适用性提出意见,造成被其“绑架”的不良后果。二是融资思路狭窄,往往提到融资就是银行贷款,而没有对其他融资模式进行分析比较,如融资租赁、产业基金等融资模式,均有其各自优势。三是财务部门在铁路企业投融资决策中发挥的作用不足,往往提不出具有专业水准的意见,使得财务部门的话语权相对较弱。

(二)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维修费用、大修理支出界定不清,对相关会计准则和所得税法的规定掌握不足,造成“眉毛胡子一把抓”,影响会计核算质量。二是根据铁路企业对利润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甚至人为调整,编造支撑性证明凭证,使得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质量下降。三是对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必要性缺乏论证,造成会计判断证据缺失,形成铁路企业管理漏洞。

(三)固定资产会计管理范围界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于固定资产的条件设定中,将金额作为必选项加以界定,这样的管理看似标准明确,实则与企业会计准则不符,准则已明确固定资产的认定标准,足够企业实际操作界定,加上金额这一标准,将造成同样的物品,由于金额差距而计入不同科目,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二是对固定资产可采取的折旧方法僵化处理,铁路企业一般要求采用直线法进行折旧,而在机车更新换代较为频繁的时期,如僵化使用直线法,将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三是制度机制不健全,固定资产实物与财务管理不同步,信息不互通,形成信息孤岛。

三、提升铁路企业固定资产财务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不断加强铁路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与融资管理

一是加强财务人员培训学习,提升其财务管理专业素质,结合铁路企业实际情况,有效论证铁路投资的可行性,为决策提供支持意见。二是不断拓宽融资思路,拓展融资渠道,论证融资租赁、发行债券、银行贷款、上市融资的差异性,形成铁路及机车融资方案。三是加强财务人员与工程人员和业务人员的沟通,了解掌握铁路企业的实际情况,将其与投融资结合,提高财务人员的知识储备。

(二)不断加强铁路企业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管理

一是分别改良支出、维修支出、大修理支出等固定资产后续支出项目建立管理办法与制度,明确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性质界定量化标准,规范固定资产后续管理。二是加强会计人员对铁路企业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信息掌握与现场管理,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信息对称性。三是财务人员参与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可行论证研究,事前参与决策,提高财务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的主动性。

(三)不断加强铁路企业固定资产财务基础管理

篇7

一、文献综述

为了探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相关问题,本文在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上,以“固定资产减值”为关键字,对于发表于2007至2009年间的相关文章进行了搜索,共搜索到119篇有关“固定资产减值”的研究性论文,这些论文主要发表在核心期刊及普通学报上。相关文献探讨固定资产减值的侧重点包括:固定资产减值核算问题分析、固定资产减值与折旧之间的区别及其联系、固定资产减值的涉税影响、固定资产减值存在的问题分析。文献作者们对上述的几个问题认识与观点上没有异议,对固定资产减值存在问题的探讨仍是热点。

会计学者李巧云在《现代商业》上发表的“试论新企业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思考”中谈到:固定资产减值判断的工作量较大。企业拥有的固定资产往往分布范围广,类型数量多,要逐项判断其是否发生减值,并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工作量相当大,企业在极短的时间内几乎不可能对所有固定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固定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的难度较大。学者王恩鹏在《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发表的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准则若干问题的研究”中谈到:“固定资产可回收金额的确定没有明确的操作标准,需要一定的职业判断和会计估计,实际操作难度大。一方面,由于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的限制,预测的随意性较大;另一方面,不同的会计人员由于拥有的知识、工作水平和经验不同,对资产减值数额的估计结果页不相同,存在较大的伸缩性。

总结多位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固定资产减值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固定资产可回收金额确认与计量难度大,计算复杂,可操作性差,减值计提标准具有多重性,减值信息披露具有不完全性。

二、固定资产减值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合理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关键是要在资产负债表日合理判断固定资产可回收金额。而可回收金额应当根据资产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因此合理判断可回收金额主要涉及因素为资产公允价值、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这两个因素的确认与计量难度较大,需要依赖较多的职业判断,其判断结果直接决定着固定资产可回收金额于减值准备的计提是否真实合理,成为实务中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关键问题以下几点对固定资产可回收金额确认以及固定资产减值计提与披露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1、 固定资产可回收金额的确认与计量难度大

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关键是确定该项固定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我国采用的是经济性标准,只要固定化资产发生减值,即当固定资产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就予以确认。然而,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发展不完善,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有限,使公允值与未来现金流量的确认难度较大。

1. 企业把握“公允价值”具有难度

公允价值是新会计准则中的一个亮点,并被许多专家和学者予以肯定,这正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关键一步。但是,目前我国还处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资产信息和价格市场尚不透明和完善,企业很难获得当前真是合理的市场价格,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所依赖的“成熟市场经济”土壤并不相符。因此,在发达的市场条件下公允值才比较容易确认,我国这种市场经济不发达的情况如何确认公允价值是一个难题。

2.对未来现金流量价值难以确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按照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从这项规定中可以看出来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计算工作量大。可见,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预测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和估计的前提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工作量大。目前我国的企业管理还达不到先进的现金流量管理水平。

(一)固定资产减值信息披露无法满足要求

相关准则中对固定资产减值信息披露的规定不是很全面具体。从近几年年报的披露情况看,不少上市公司虽然也披露了计提金额、计提比例、计提依据、计提方法等,但其计提依据、计提方法不外乎是“按固定资产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等,几乎是准则中相应条款的述,却很少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对减值的具体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到底其可变现净值、可回收金额是如何确定的披露的并不充分,由于没有提供充分的信息让信息使用者了解报表数据来源,计提数据的可靠性很值得怀疑。

(二) 完善固定资产减值会计核算问题的建议

通过对上述问题分析可以看出,由于我国目前市场经济制度发展不完善,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有限,资产价格机制尚不健全,导致资产公允价值、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确认有难度。各项资产的可回收金额是否合理确认,很大程度是依靠企业管理层、会计人员能否合理运用职业判断对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进行确认和计量,需要较多的人为职业判断。因此,要完善固定资产减值会计核算,真实合理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除了积极提高企业会计人员软件知识与能力外,特别需要加强企业管理层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完善企业内部制度建设。

为了能更好地完善固定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以下建议:

(一)健全信息、价格市场机制

健全信息、价格市场机制是实施固定资产减值会计的重要条件。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发展生产资料市场、旧货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金融市场等,并统一提供公正合理的各种业务与技术资产信息和价格信息,使固定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有较为客观的依据,同时可增强可操作性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

(二)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转变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认识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量和确认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的要求比较高,出来需要具备清晰的会计专业知识外,还需要会计人员了解掌握工程、建筑方面的知识,因为企业固定资产涉及在工程、机械设备、交通设备等各种不同类型。即使相同的企业,对资产使用的效率也不同,而且资产的价值会随时点的不同发生变化,所以,会计师具备会计、工程、评估、市场等符合的知识结构,才能得出高水平的职业判断结果,才能直接提高固定资产减值会计的使用效果。为此,就会计人员而言,必须加强企业会计人员在职培训,学习先进科学的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同时,强化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篇8

[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核算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0-0055-02

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资产,同时也是企业获得经营收益的重要途径,是生产型企业的主要资产形式。尤其是在生产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效的生产设备是企业提高生产能力的重要物质支撑,只有将之与流动资产结合起来才能提高企业的整体经营效益。在煤炭行业中,固定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更高,而且其对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等产生的影响将比一般企业更大。

1 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特点

煤炭企业的固定资产整体特点表现为数量大、种类多、价值高、使用时间长以及应用地点分散等,在管理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难度。

1.1 固定资产核算的特点

固定资产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其使用寿命超过了一个会计年度,主要作用在于为企业生产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的有形资产。一般,其单位价值较大,而且价值的变化方式较多,例如可以通过购置、建造、投资者投资以及租入、更新改造、接收捐赠等多种方式,其中涉及的科目也较为复杂。

同时,固定资产具有独特的体现其价值转移的核算方式——折旧。导致资产折旧的因素较多,包括折旧基数、已提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净残值率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一般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选定之后不得随意更改。

在新会计准则下,固定资产的管理还将重置成本、现值、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等因素引入到了计量程序当中,同时对一些特殊的生产性资料还使用了弃置费用。

1.2 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的特点

煤炭企业固定资产项目主要包括了地面固定资产、井巷固定资产两个部分。煤矿开采过程中因为其自身所具有的特点、运行环境、设备的生产特点等因素,导致井巷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设备磨耗等问题,而且其磨耗状况还与煤炭的产量直接相关。通常,煤矿企业的井巷生产设备实际使用年限取决于煤炭的开采量,而不是采用简单的设备运行时间累加的方式进行统计,更不能使用理论工作量作为统计量,所以一般使用吨煤折旧的方法对其进行计提折旧。

1.3 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特征

煤炭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是一项组织性强、复杂程度高的工作,其涉及基础建设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后勤服务部门、设备管理部门等多个部门,整个管理工作必须由上述多个部门共同合作才能完成。与此同时,煤炭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还具有较强的技术性,要求管理人员不但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工作能力,同时还要懂生产业务技术,能进行会计电算化操作。一旦固定资产的管理失控,其带来的损失将远远超过普通商品流失带来的损失。

2 煤炭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固定资产的预算工作形式化

当前煤炭企业的固定资产预算工作与销售预算工作不同,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尤其是在固定资产的购置以及处置等方面比较随意。存在着固定资产减少工作管理不到位、工程项目减少、不进行招标、工程预算随意、建设规模随意更改等,而且在工程建设完成之后没有及时地进行决算审计。

2.2 重视采购而轻视管理

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重人力、财力管理,轻物力管理”的问题。这种倾向导致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配置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部分而且一些非生产型设备,诸如计算机、打印机等难以进行统一管理。加之这些设备具有较大的移动性,在时间、人员、项目组变动时,设备也跟着发生了变化,导致固定资产统计过程中设备在哪里、是否可以继续使用等不能及时查清。虽然企业一般每年都会进行固定资产的盘点,但是并不能通过盘点得到的原因对相关责任人予以明确。

2.3 固定资产管理核算不力

部分单位虽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贯彻执行不力的问题。例如,没有经过批准就擅自对企业的房屋建筑进行拆除、对生产设备进行擅自拆换、实物盘点工作不严谨、盘点程序不规范、盘点记录手续不全面、没有按照对应的规定进行计提折旧等。同时,没有对资产进行法律归属定义,例如,没有及时地对房产办理相关证件,一旦出现产权纠纷则不能得到法律上的支持和保护。由于集团企业的管理力量较为薄弱,导致各个专业公司以及基层单位没有针对固定资产,尤其是土地、房产等进行专门管理,造成了房地产和土地被占用的问题,使得企业固定资产受损。

2.4 其他相关问题

对生产设备的保养不利,或者直接使用修理来替代保养工作,导致设备的使用寿命下降。企业集团内部对同一设备进行调拨使用,在保养和维修工作方面互相推诿,导致固定资产的所有权与使用权脱节,相应的保养工作自然难以跟上,使得固定资产折旧严重。

3 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的措施

3.1 建立并完善固定资产购置管理体系

企业固定资产的购置必须严格按照企业所制定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以及购置流程来进行。企业的固定资产必须由专门的设备管理部门统一进行购买,可以由设备使用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对应的请购单,通过设备部门的技术论证之后确定所购置的设备型号后,将设备的具体规格用途、性能、质量以及预期费用等形成材料,上交相关部门,由企业领导批准。

3.2 避免出现“重采购,轻管理”的倾向

在完成固定资产的购置之后,必须及时地对设备进行测试、清点等盘点工作,并将企业固定资产标识牌贴在设备醒目位置。当设备验收不合格时,不得办理后续的设备结算手续,更加不能交付生产线使用。同时要根据购置合同相关条款进行退货或索赔。在投入使用之后,还必须对设备进行定期的盘点,对账、卡、设备等进行一一比对,整个工作不得走形式、必须严格执行。对计算机、打印机等容易出现管理漏洞的固定资产,则针对不同的管理漏洞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从确定购置开始就对其进行管理,并确定对应的责任人。对于生产中需要使用的精密、贵重或者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的设备,设备管理部门必须要按照具体的操作流程进行管理,同时安排专人进行操作,还可以对这部分固定资产进行投保,确保投保范围与投保金额恰当。

3.3 完善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制度

当需要对企业的所有固定资产进行核算管理时,必须将计提减值准备、处置盈亏、估计残值与确定年限的相关方法纳入其中。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必须在遵循国家财务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对其所拥有的固定资产进行分类核算。由于企业的资产种类繁多,受制约的因素较多,企业通常可以使用“以表代账”的方式对所有的固定资产进行明细核算,同时根据具体的明细记录对表格进行合理设置。所采用的分类方法主要可以分为:运输、设备、办公用品、家具、机械设备、住房、土地等。

在建立多种类型的资产明细表过程中,必须对资产存放的具体地点、保管部门、设备使用人员、净值额、累计已提折旧额、折旧年限及方法等进行详细的记录。在月末必须将企业所记录的固定资产总账与对应的明细账目进行比对,保证企业的账目与表格能够对应起来。年终则必须将各个月度所记录的固定资产账目进行整理,并装订成册,同时将与之相关的账目进行统一归档处理。另外,还必须定制不同类型固定资产的财产卡片,并要求管理单位在相关的账目上标记“已登记财产卡”等标记字样,最后再对所需款项直接进行拨付。

3.4 完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其他措施

在企业的职能部门内部设置专门的设备管理人员,同时做好这部分人员的固定资产管理知识宣传和培训工作。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提高设备所在部门的监督管理力度,对设备的使用状况和变动状况进行管理。要求设备管理人员尽职尽责,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对于由于工作责任心不足导致资产流失和损坏的人员,在查明原因之后进行通报批评,并及时进行调岗处理。

4 结 论

固定资产是生产型企业的重要有形资产,做好该部分的资产管理工作对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运作,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在新企业会计制度下,做好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还需要结合企业固定资产特点予以适当调整,提高资产管理的效果。参考文献:

[1]周丽丽.浅谈化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J].财经界,2013(9).

[2]胡波.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策略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0(13).

[3]张志贤,陈文芳.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有关问题探讨[J].商业经济,2010(21).

篇9

论文关键词:湖北省,GDP,固定资产投资

一、湖北省GDP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基本情况

1、全省GDP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1995-2007年,湖北省GDP从2109.38亿元增长到9230.68亿元,年增长率达13.2%;固定资产投资从1995年的785.09亿元快速增长到2007年的4330.40亿元,年均增速接近15.52%,成为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表1:1995-2007湖北省GDP与固定资产投资(单位:亿元)

年份

GDP

固定资产投资

2001

3880.53

1486.55

1995

2109.38

785.09

2002

4212.82

1605.06

1996

2499.77

935.22

2003

4757.45

1809.45

1997

2856.47

1023.50

2004

5633.24

2264.80

1998

3114.02

1156.76

2005

6520.14

2676.60

1999

3229.29

1239.14

2006

7581.32

3343.50

2000

3545.39

1339.20

2007

9230.68

4330.40

表2:1996-2007湖北省GDP与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

年份

GDP增长率

固定资产年增长率

2002

8.56%

7.97%

1996

18.51%

19.12%

2003

12.93%

12.73%

1997

14.27%

9.44%

2004

18.41%

25.17%

1998

9.02%

13.02%

2005

15.74%

18.18%

1999

3.70%

7.12%

2006

16.28%

24.92%

2000

9.79%

8.07%

2007

21.76%

29.52%

2001

9.45%

11.00%

2、经济增长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变化关系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波动是影响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一个直接的、物质性的主导因素,固定资产投资也成为经济周期波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诱发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此外,经济增长曲线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曲线具有明显“时滞效应”,经济增长相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动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滞后期大约为1-2年。

图1 湖北省GDP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

二、相关性分析和因果关系检验

1、相关性分析

相关分析是对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分析,其主要目标是考察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内在依存关系杂志网,并做出符合实际的判断。如果变量间的相关程度很高,还可以通过绘制散点图判断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有无明显线性关系。

从湖北省GDP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相关性的散点图(图2)可见,多数年份的散点都分布在一条直线附近,可以基本判定GDP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线性相关。

图2GDP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相关性的散点图

对于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必须通过相关检验获得,本文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等方法对1995-2007年GDP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

2、因果关系检验

(1) 数据与变量

为了消除时间序列数据异方差性,对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分别用LnFI和LnGDP表示取自然对数以后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

(2) 单位根检验与协整分析

由于时间序列数据往往存在非平稳性,直接对两个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回归,可能引起伪回归,因此有必要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检查序列平稳性的标准方法是单位根检验,在这里采取的检验方法是ADF检验,滞后阶数的选择由AIC准则决定。

表3 ADF检验结果

变量

检验类型

ADF

临界值

结论

LnGDP

(c,t,3)

3.274963

-3.2127(5%)

非平稳

LnFI

(c,t,1)

2.861689

-3.1449(5%)

非平稳

DLnGDP

(c,t,4)

-3.780768

-3.4033(5%)

平稳

DLnFI

(c,t,3)

-4.299737

-3.6122(5%)

平稳

注:本表中检验结果采用Eviews软件计算得到,其中,检验形式中的C、T、K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中是否包括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阶数。

从表3可以看出LnGDP和LnIFA的ADF值均大于5%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表现为非平稳,而对LnGDP和LnIFA分别进行一阶差分后的DLnGDP和DLnIFA则通过了检验,因此可以认为LnGDP和LnIFA两者均为1阶单整向量。现在在单位根检验的基础上,检验固定资产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

首先对LnGDP和LnFI进行最小二乘法估计,结果如下:

LnGDP=1.946746+0.863484LnFI

(15.13) (49.72)

括号内为t值,再对上述方程的回归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由于残差均值为0,所以选择无截距项,无趋势项的ADF检验,结果如下:

表4回归残差的单位根检验

ADF统计量

5%临界值

10%临界值

-2.029896

-1.974028

-1.602922

由表4可知:由上面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杂志网,ADF的统计量为-2.029896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时的临界值-1.974028,因此可以认为估计该残差序列属于平稳序列,表明LnGDP和LnFI有协整关系,也就是说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序列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回归系数0.863484表明固定资产投资增加1%,GDP总值增加约0.863484,从回归系数看固定资产投资对GDP增长的影响很显著。

(3) 误差修正模型

检验结果表明,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是变量的这种长期均衡与其短期波动之问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因此在协整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

LnGDP=0.025080+0.679490LnFI-0.307375Ut-1

(5.292946) (0.975624)

在误差修正模型中,解释了因变量的短期波动是如何被决定的。一方面,它受到自变量短期波动的影响,另一方面取决于Ut-1。由上式可见,短期内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变动1%,将引起国内生产总值同方向变动0.679490%;误差修正(Ut-1)的系数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弹性为-0.307375%。从该模型可以看出,上一年度偏离均衡的误差以-0.307375%的比率对本年度的LnGDP作出反向修正,这一调整系数说明湖北经济增长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存在明显的动态均衡机制。

(4)Ganger因果检验

Ganger因果检验实际是考察相互关联的两个变量之间在时间上的先导-滞后关系,对湖北省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进行G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下:

表5 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滞后期

原假设

观测值

F值

P值

结论

1

固定资产投资不是GDP的Ganger原因

12

4.13578

0.0725

拒绝

GDP不是固定资产投资的Ganger原因

2.16950

0.1749

不拒绝

滞后期选取考虑了投资完成所需时间和SIC指标。由表可知:对于固定资产投资不是GDP原因的原假设,P值为0.0725,表明在95%的置信条件下可以认为固定资产投资是GDP的Ganger原因;对于GDP不是固定资产投资原因的原假设,P值为0.1749,不能拒绝原假设。这表明湖北省的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显著原因,而经济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作用不显著杂志网,固定资产投资和GDP增长之间只存在单向因果关系。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或减少必然会引起GDP的增加或减少,而GDP的变化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三、结 语

如上所述,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固然能够带动GDP的增长,但如果不顾客观可能,一味盲目地追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扩大,则由此所带来的GDP的增长可能以破坏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还可能造成国民经济的严重失调,是不可取的。GDP虽然是考察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但并不是唯一的指标,比GDP增长更为重要的是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民福利的不断改善。时下愈演愈烈的房地产热其实也从某个侧面反映出某些地方政府仍然存在GDP崇拜和难以克制的投资冲动,显然,这是与建设“两型”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的。为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应更加注重结构的优化和效益的提高。

篇10

关键词:固定资产;账实不符;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2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固定资产具有价值高,使用周期长、使用地点分散、管理难度大等特点。笔者多年从事资产管理工作,有机会接触过多种类型的企业,发现很多企业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现象,甚至存在台账、实物两张皮的现象。

一、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现状分析

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直接表现是“盘盈”、“盘亏”。简言之,盘盈就是固定资产台账无,而现场实物有,盘亏则反之。目前很多企业安装监控系统,安保措施比较健全,而固定资产一般是较大的物件,所以只要固定资产验收使用后,盘亏出现的概率很小,更不会出现盘盈。因此固定资产账实不符大多数不是真正的盘盈盘亏。固定资产账实不符主要有以下表现:(1)实物存在,账面未及时增加;实物不存在,账面虚假购置或实物已处置而账面未及时核销;(2)一项固定资产被分拆为多项明细资产,或多项固定资产组合为一项明细资产;(3)一物多名,专业名称、俗称、简称,让人不知所云;(4)固定资产规格型号、使用(存放)地点记录错误,难以核实。

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直接导致企业财务信息失真,降低财务报告信息质量,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分析决策,容易导致资产流失,是企业管理的毒瘤,必然是企业亟需整改的问题。

二、固定资产账实不符原因分析

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现象说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严格,管控不到位,固定资产账面记录不能反映企业资产现状,无法为经营决策提供真实的固定资产信息。固定资产基础工作不规范,财务核算不准确、账务处理不及时是账实不符的主要原因。

1.转固工作虎头蛇尾、贻害无穷

企业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是固定资产台账形成的基础工作。要明确资产的类别、名称、规格型号、数量、金额、购置日期、使用日期、预计使用年限、生产厂家、使用地点等,建立完整无误的固定资产卡片。企业转固工作多是财务部门按照工程部门、设备部门等提供的竣工决算资料,参照建设项目预算、账务记录闭门造车而成,不重视现场核实名称、数量、规格型号、使用地点,只要台账最终合计金额与账面一致就以为万事大吉了。固定资产清查盘点时,我们经常发现诸如资产分类不合理,规格型号错误、设备未按工段或流程编号,某些设备动力部分与工作部分随意拆分或合并,相近设备金额差异显著。转固工作马马虎虎,必然给以后的资产管理带来很多麻烦,增加管理成本,降低工作效率。

2.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性支出界限混淆,业绩不实

从金额上看,人为混淆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性支出界限在建设项目未转固前最明显。将生产发生的材料、管理费用等记入建设项目,或将不能资本化的财务费用继续资本化,人为增加项目投资,导致虚增资产,为以后生产成本高居不下埋下祸根。反之有的企业为控制项目建设成本,也会把一些资本性支出作为费用性支出。随意调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成为企业利润调整的蓄水池。

3.固定资产虚假入账,巧立名目,鱼目混珠

企业以虚假验收单入账,造成账实不符。企业并未购置固定资产,为报销指标考核严格的可控费用,如礼品、烟酒等业务招待费,经办人设法以购置固定资产名义报销,常见的有微机、电视机、洗衣机等较容易取得发票而移动性较强的小型设备。有的企业确实购置固定资产,但是固定资产规格超标准、超预算,于是在开发票时要求开具以普通标准的多个设备来顶替。

4.会计核算不及时,寻寻觅觅,徒增烦恼

以物对账,企业全面盘点时会发现有的资产在台账找不到,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一是因为企业已预付账款未及时索要发票形成的;二是资产已购置,因为上级管理严格没有固定资产购置计划而暂时挂账。以账对物,全面盘点时我们也会发现有的资产不翼而飞。一是变更使用地点而台账未及时修改;二是设备已处置,处置资料尚未传递到财务部门,账务未及时处理;三是设备废弃不用,台账未及时记录。

三、解决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对策分析

1. 敝帚自珍,提高员工资产管理意识

员工都很爱惜自己的个人财产,故有“敝帚自珍”说法。提高员工资产管理意识,首先要培养员工主人翁精神。如果员工有主人翁精神,就会爱厂如家,就会真实、完整登记固定资产卡片,就会仔细核实固定资产价值,就会关注固定资产实物变化;就会细心保管使用固定资产,延长使用年限,最大程度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其次要宣传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了解资产对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意义。最后要培训员工资产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关注资产的变化,按管理流程及时反映资产状况。

2.建规立制,完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为如何保证固定资产账实相符指明了方向。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主要涉及三个部门:采购部门负责选择供应商并进行谈判;资产管理部门(包括设备管理部门、工程管理部门)负责对固定资产进行日常管理;财务部门负责对固定资产价值进行核算。企业要梳理固定资产管理程序,落实各部门的权限和职责,确保固定资产资料完整,账实相符。

3.数据共享,完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账实相符的重要工具,是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从固定资产立项开始,就应当按照企业统一规定的办法予以分类编号,各环节要及时、准确、完整的输入固定资产“档案资料”:采购计划、采购申请、安装调试、成本计价、折旧计提、在建转固、保险、抵押、保管维修、维修费用资本化、拼装和内部调拨、出租出借、报废处置等。固定资产数量多的企业可以建立固定资产条码制度。固定资产标签上印有条码,利用条码信息介质,对固定资产管理进行全程跟踪。使用扫描终端对固定资产上的条码进行扫描,方便、快速、准确,大大提高固定资产清查工作效率,同时保证信息流和资产实物流的对应。

4.泾渭分明,明确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是否资本化

财务部门要明确固定资产后续资本化的条件。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及其应用指南规定,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等后续支出,如果满足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或该固定资产成本能可靠计量,如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或产品质量实质性提高、产品成本实质性降低,就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如有被替换的部分,应扣除其账面价值;否则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避免台账中出现固定资产部件甚至修理费名称,被替换的部分依旧在固定资产价值中,造成账实不符。

5.中流砥柱,财务部门是保证账实相符的关键一环

企业财务状况最终都通过财务资料得以体现。财务人员不仅要进行固定资产账务核算,而且还要了解固定资产的外形、组成、功能等特点,从而强化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财务人员管理固定资产要做到“三勤”。一是“嘴勤”,财务人员要向经办人员问清固定资产的来龙去脉,核实发票、验收单、合同信息是否一致,如果固定资产信息填写不完整要及时要求经办人员补充。二是“手勤”,财务人员要与资产管理部门联系,认真核实固定资产卡片,及时处理固定资产增加、减少的会计处理,及时清理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在建工程等与固定资产核算有关的内容。三是“腿勤”,财务人员要积极参与资产盘点清查工作,做到每年至少一次全面清查盘点,季度抽盘,与资产管理部门共同完善固定资产台账,切忌盘点工作走马观花,敷衍了事;日常核算工作要关注固定资产数量、金额的变化,对有疑问的资产记录要深入现场核实,并形成常态化,及时纠正台账中的错误,补充台账中的纰漏。

企业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现象虽然屡见不鲜,但是只要企业相关部门提高认识,源头抓起、过程控制、日常清查,尤其要财务人员要高标准、严要求,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坚守固定资产核算的最后一道防线,账实不符的现象就可以避免,就能最大程度发挥固定资产的投资效益和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与配套指引及案例.中国市场出版社,2010(6)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