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行业前景范文

时间:2024-03-15 17:40: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交通运输行业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交通运输行业前景

篇1

关键词:交通运输 电子商务 发展机遇

电子商务的一大优点是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但是随着交易成本的降低,商品运输成本在交易成本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运输业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由此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电子商务与交通运输的关系

电子商务和交通运输是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的。发展电子商务除了需要通信基础设施和实现网上支付的金融业之外,还需要交通运输业。可以说,没有交通运输业,电子商务就无法实现。交通运输业在电子商务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而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使得交通运输机遇和挑战并存。电子商务的快捷方便使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足不出户进行网购,为交通运输货运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但也减少了人们外出和购物的交通量;同时,更为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交通运输,特别是物流行业的发展,展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是:高速化、重载化、智能化、环保化。而智能化作为信息化的更高层次,指出了发展电子商务的必要性。交通运输业流动性、高效益的特点体现了对信息化的强烈需求。电子商务带来的交易方式的变革,使得交通运输业向信息化、网络化进一步发展。通过开展电子商务,能够有效搜集、处理信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有利于客户、企业、第三服务方的信息网络,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低的成本相应市场;利用电子商务的开放性、全球性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将贸易往来全球化,及时得到顾客的反馈,并对自己已有业务进行改进,以先进的技术为依托,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实现交通运输业又快又好发展。

二、电子商务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

电子商务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促使“交通运输业电子商务”的出现“交通运输业电子商务”是指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经营管理中的应用,达到提高交通运输企业经济效益和经营效率,增强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客户满意度,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一系列过程。由于交通运输业包含的范围比较广,因此交通运输业电子商务的表现形式也灵活多样,如从业务查询、信息交互、网上交易、实时跟踪、网上理赔到其他附加服务等。从业务范围来看,电子商务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货运电子商务

货运电子商务主要包括在货物信息查询和网上交易,主要体现在物流行业中。电子商务提供的网上选购和快捷支付,为广大消费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带动了物流行业,特别是快递业的飞速发展。一旦货物付运,顾客就可以通过网络即时查询快件的动向。通过无缝数据库系统和车载GPS系统,企业可以对承运的货物及所有车辆进行动态实时的监控,合理安排路线和发车数量及时间,最大限度减少车辆空驶,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也可以减少运送途中的货损货差。

2.2客运电子商务

客运电子商务主要是基于因特网的订票和售票系统,采取统一的主机结构,集中处理方式,可实现同城异地、异城异地售票,是企业对个人的电子商务,即企业通过网络销售车票和服务给个人消费者。客户通过交通企业的网站可以查到用车信息、车型车级信息、座位信息、票价信息、乘车向导服务等。为提升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为公众提供动态和综合通信息服务,方便大众出行。

2.3附加服务

电子商务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还体现在:通过交通运输业电子商务网站,可谓旅客和货主提供附加服务,如为旅客电子地图、介绍各地的自然条件、旅游景点、宾馆饭店,以及为货主提供市场供求信息、联系货物包装、集装、仓储、接取送达、装载加固、运输保险、押运等附加业务。

总的来说,我国目前交通运输行业的信息化仍然比较落后,大部分运输企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如何实现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的无缝衔接和良性互动发展,加快物流配送企业的信息化、产业化、智能化、人性化建设,成为解决当前影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瓶颈问题的当务之急。

三、交通运输电子商务发展前景

2008年,我国宣布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这其中有2万多亿元投向了交通领域。巨额投资带来大规模基础建设的同时,也为信息化带来巨大的机遇。民航、铁路、公路等交通部门都制订了相应的信息化规划,并且形成了“以国家公共信息设施为基础,以电子政务为龙头,以信息服务为切入点,在政府行政管理和服务,交通产业结构调整,交通运输生产、安全与效益等方面大力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用信息化带动交通行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共识。

篇2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5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随着近年来的持续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化建设处于快速进步阶段,其中流通领域的交通运输产业更是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因此促进交通运输产业的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但是通过分析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我国的交通运输产业发展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的。

一、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

1.交通运输滞后于经济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交通运输产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依然是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的。主要存在着运网规模不够强大和运输设备、交通管理水平跟不上等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的。我国的交通运输量密度和交通运输设备的利用率等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也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给我国的交通运输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和压力。但乐观的是存在矛盾的同时说明我国交通运输产业还是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的。

2.运网规模的增长态势不及交通运输工具的增长

经济得到了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和改善,相应的人们对交通运输工具要求的数量就会增加。但是现实的情况是,由于运网规模增长的速度慢,交通工具数量增加了就会造成道路拥挤,甚至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速度衔接不上,抑制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城市运网结构不合理

城市运网结构不合理和交通管理技术落后以及运输设备落后等是当前的大中小城市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城市运网结构不合理,城市道路的堵车情况十分的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流业的运输效率,交通运输产业发展缓慢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4.交通运输业对于市场经济体制没有完全适应

交通运输业对于市场经济体制没有完全的适应造成了交通运输业的整体素质低的问题。只有尽快的对交通运输行业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才能尽快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战略

1.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对交通运输系统实现全面战略性调整

我国当前的交通运输结构是不合理的,交通运输产业消耗的能量大,但是在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消耗能源加大的同时,利用率没有提高,为此为了保护环境,应该优化交通配置,降低能源消耗。低碳经济正是目前我国一直主张要走的道路,为了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需要建立以低碳环保为主的理念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从而实现对交通运输结构的优化。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主要分为了交通,民航和铁路三个部门,但是各个部门之间的经济发展特征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要想真正意义上实现交通行业各部门之间的统筹规划,就需要打破传统的部门分割,从而实现对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系统的全面性战略调整。

2.提高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水平,走集约化道路

为了提高交通运输行业经济的管理效率,就需要对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过程和生产环节以及工艺规律等环节进行控制和研究,然后制定科学合理的交通运输管理方案,进而保证其发展质量。交通运输产业发展能源消耗十分巨大,必须采用新的交通运输方式,既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又能够节约能源,从而实现交通运输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集约化发展道路符合国家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要求,在优化交通运输管理的基础上,将地区资源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综合的规划研究,把能源消耗控制在最低水平。

3.引进先进技术,构建智能化的现代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系统

在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积极的引进新的、先进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研究和发展新兴的节能运输工具。或者是引进新的替代能源,缓解交通运输产业经济发展造成的能源消耗的压力。比如讲太阳能引入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能够环节能源压力,保证了现代交通运输发展所需能源供应的持续性,又能够起到降低污染,保护环境的作用。另一方面,将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起来,构建智能化的现代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系统。在建立全方位的电子控制系统背景下,结合高效而实时的交通运输管理机制,从而实现对交通运输工具和驾驶人员以及道路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安全性。

三、我国交通运输产业的发展展望

交通运输产业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先导,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市场经济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扩大市场经济的同时需要依赖于交通运输,为此对于交通运输的数量以及质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的向城市转移,加上旅游业的发展,交通运输量在不断的上涨,对于交通运输的安全性以及高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上面分析,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还是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的。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土地面积十分的广阔,但是资源分布的十分不均匀,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硬性要求。所以综上所述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前景较好。

四、总结

根据文章所述内容得出:交通运输产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人们交通运输的需求越来越多。交通运输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但是通过分析我国的交通运输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文章中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王海燕.浅谈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现状及发展战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7(11):67-68.

篇3

 

一、引言

 

交通运输方式负外部性比较是综合运输构建和发展的基础性研究,是发挥各运输方式比较优势的侧面对比和反映。各种交通方式发展前景和其在综合交通体系中的地位都一定程度地受到本方式外部性的影响,尤其是相对于其他几种方式的发展和地位。外部性概念源于经济学家马歇尔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的“外部经济”概念。其外部经济概念是指经济中外在于企业的因素变化对企业的有利影响,如知识增加、技术进步等导致单个企业的成本下降。这种影响对产业是内在的,但对企业是外在的。然而,马歇尔在书中没有明确提出负外部性的概念,只是模糊地提了内部不经济概念。庇古继承了马歇尔外部经济的提法,补充了外部不经济概念,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外部性理论。交通运输业历来是学者和社会所公认的外部性行业。其负外部性影响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交通运输方式负外部性比较即是其中一种。

 

本文从负外部性影响的角度,通过对各种运输方式负外部性分类比较,为五种运输方式在今后发展以及综合交通体系构建和发展中重新定位,完善我国交通运输结构以适应国家经济和综合运输系统的发展。

 

二、交通运输负外部性内涵及其分类

 

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的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如一个企业为用户提品或服务,该用户是与直接关联者。而企业生产活动对厂区周围的居民造成影响,该居民与企业生产并无直接关系。这种影响就被称为“外部性”。

 

交通运输负外部性既是指交通运输业产业基础结与本身运输生产业务活动对社会其他产业或经济体等带来不良的影响甚至危害,这种效果一般较难从货币上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根据交通运输负外部性影响主体的不同,本文分负外部性影响为自然环境压力和运输成本压力两种。

 

三、交通运输负外部性比较

 

现存五种交通运输方式技术经济特征各不相同,直接说明了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同时也决定了他们各自方式发展和被重视程度的不尽相同。交通运输方式负外部性比较就是研究这种不同的原因,分析其负外部性内在的区别。

 

1.自然环境压力

 

交通运输业负外部性对自然环境压力可分为生态资源压力、土地占用压力和自然能源压力三种。

 

生态资源压力,由于各种运输方式技术经济特征不同,其业务活动所使用的能源和需要的环境等不同,最终引起负外部性影响也有所差别。尽管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业务活动是运载工具沿着运输线路或管道进行的,但是这些线路管道不断扩大,形成网络以后,它们的负外部性影响就会非常明显,污染会随着网络中各种线路扩散,进而影响更大的范围甚至全球环境。

 

五种交通运输方式不同程度地对环境都有一定的影响,其中主要是污染物的排放。各种排放强度的不同导致污染强度的差异。从客运造成的污染强度来看,公路运输是航空运输的1~2倍,是铁路的10倍左右。货运造成污染强度,公路是铁路的10倍,货运造成的污染强度超过客运的污染强度。总体来看,铁路和水运对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影响较小。私人汽车和飞机每人公里产生的污染几乎相等。公路和铁路方面,每吨公里污染是每人公里的1~2倍。

 

土地占用压力。交通运输业对土地的占用主要是交通运输工具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对土地资源的占用是不同的。从公路和铁路两种交通运输方式土地效率比较角度看,铁路明显高于公路。按完成等量的换算周转量计算,各国的铁路占地面积小于公路,我国在完成等量换算周转量的比例是世界各国最高的。在占地面积上,我国目前的交通运输结构消耗的占用土地,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仍有很大优化空间。

 

自然能源压力。自然能源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交通运输业自身发展也依靠能源的支撑。世界各国交通运输业能源的消费及其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仍旧逐渐上升,大多数发达国家交通消耗的自然能源占全国总消耗的1/3左右。在交通运输业消耗的能源中,专业数据显示公路消耗的能源最多,几乎占80%,其次是航空和铁路。因此交通运输业占据国民经济能源消耗的大部分。一项关于中国未来能源供需报告预测2020年中国石油供需缺口将达2亿5000万吨。

 

2. 运输成本压力

 

交通运输负外部性对运输成本压力可分为:交通事故压力和交通拥挤压力。

 

交通事故压力。交通运输业技术经济特征重要指标就是运载工具的技术速度。随着技术速度的提高,交通运输也逐渐变成危险活动,交通事故不仅涉及交通运输的参与者本身,还涉及第三方。从历年统计资料看,交通事故主要是公路运输方面。根据世界道路联合会对世界114个国家交通事故的统计结果显示,世界每年要发生道路交通事故693万起,有41万人在事故中丧生,871万人受到伤害。火车、轮船和飞机的灾难虽然没有公路运输频繁,但是从事故的伤害程度和公众关注程度的角度来看更加可怕。

 

交通拥挤压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的扩大,车辆保有量的增加,交通拥堵问题变得日益突出。交通拥堵直接危害是使交通延误增大,行车速度降低,带来了时间损失和燃料费用增加;以美国的调查报告为例,美国交通拥堵状况近年来持续恶化,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达782亿美元。美国开车族每年因交通拥堵浪费的时间达42亿小时,浪费汽油达109亿升。除管道运输,其他运输方式都有不同程度的拥挤,造成大量的经济和时间损失。

 

四、结语

 

交通运输负外部性就是指交通运输业产业基础结与本身运输生产业务活动对社会其他产业或经济体等带来不良的影响甚至危害,这种效果一般不会从货币上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目前交通运输过程中产生的负外部性问题日益严重,并关系到广泛的经济、社会问题,己经成为人类能否与自身生存环境融洽相处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今后综合交通体系中各运输方式发展应综合考虑各运输方式负外部性和其他技术经济特征。本文通过交通运输方式负外部性比较,表明我国今后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方向:基础设施及线路高效能化;节能化,环保化;交通规划与各种方式协调化;城市交通智能化等。

篇4

众所周知,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修建的,也就是沈大高速公路,到如今,我国建成了数十条高速公路。借助于高速公路的修建,推动了我国交通道路的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在交通运输事业中,主要要求就是具有较快的行车速度和较大的通行能力,并且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能够得到保证。但是通过调查发现,还有诸多问题存在于交通运输中,如交通拥挤、系统管理水平不高等等,对于交通运输的效率都会造成影响,那么就需要将现代化管理手段给应用过来,对交通运输更好的管理,以便更好的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在交通运输统计管理人员方面,需要对这个问题充分重视。因此,就需要将计算机技术合理应用到交通运输管理统计中,只有应用了计算机技术,方可提升交通运输统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在本省道路运输部门中,计算机使用较早,并且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本省对计算机在管理过程中的应用一直都十分的重视,将计算机应用到交通流量统计、收费额统计和人事工资管理中,这些应用是独立和分散,可以促使管理工作效率得到提升,管理成本得到降低,员工计算机应用的意识得到强化,特别是对今天的计算机应用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如今,本省已经对交通运输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构建,这种信息系统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作为交通运输管理统计工作中的一部分,交通部在很早就是建设不停车收费系统的示范工程。ETC可以对收费口拥堵现象进行有效的缓解,车辆频繁启停得到了缩减,事故发生率得到了降低。

2计算机的应用在交通运输管理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如今,计算机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在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无法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和科学管理水平。具体来讲,存在的问题包括这些方面的内容:一是计算机应用发展速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交通运管统计部门无法及时更新计算机软硬件,并且运管部门内应用计算机也比较的落后,这样就无法准确及时的掌握动态生成的精确统计数据,对于计算机的应用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二是基础工作需要进一步强化,没有在计算机领域内合适应用统计方法,在统计工作中,没有和交通系统内相关部门进行交流,在应用计算机房门,也没有将专业的统计方法给应用过来,或者是没有透彻的理解统计软件,这样都会对统计工作中计算机的应用效果造成影响。三是工作人员和管理部门交通运输的统计与计算机的应用脱节,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讲,我国计算机技术起步较晚,并且相关机构无法充分的认识计算机在交通运输管理统计工作中的积极作用,这样就对应用产生了不良的后果。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一是要充分重视计算机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统计工作中的应用效果;首先,各级运输管理部门的领导要提升认识,深化科教兴国意识,在科技方面积极的投入成本,对复合型人才积极的培养,对统计工作中计算机技术的性能和应用前景充分了解,充分重视计算机统计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及时更新计算机软件系统。其次各级统计人员需要强化自身责任感,对计算机知识积极的钻研,有机结合统计知识和计算机应用,以便及时得到准确的数据,将其提供给道路运输行业,做出更加正确的规划和决策,并应与统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为科技人员开发交通运输管理统计相应的软件提供帮助。二是应不断改善工作方法,促使原始数据质量提高。应加大运单管理与客票发放及回收的管理力度,及时掌握车辆流行、货运量及周转量等信息,促使计算机处理后期数据所得信息质量得到有效保证。三是应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为统计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应加快运管部门的运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且各地市的运管处应建设信息数据可,主要包括本地的经营业户、从业人员及车辆档案等相关信息,对运管管理信息数据库进行构建。同时,对多层次多角度相对完整的电子政务体系进行构建,进一步促使网际互联和行业数据的交换得到实现。四是大力应用计算机技术,进一步扩大交通运输管理统计服务范围。交通运输部门需积极构建道路运输统计调查网展开,将道路运输行业的动态信息及时,以便让道路运输企业中相关人员有准确把握。可将论坛方式与电子邮件发送方式予以充分利用,不断开展行业统计信息的咨询服务,收集各地区交通运输信息并加以分析,从而加快我国道路运输事业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五是对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体系进行构建和完善,在管理新体制的构建过程中,需要将法律、经济以及行政手段给充分利用起来,通过立法,来对现在已有的法律法规不断的调整,对交通管理中的种种关系给理顺,并且对中国自身的特点充分考虑,对管理办法进行制定和完善。结合各个地区的发展情况,结合法律制度,在实践过程中,对法律体制进行完善,促使科学管理得到逐步实现。

3结束语

篇5

交通运输行业是北斗系统应用最广泛的领域,示范工程在道路运输领域所发挥的成效已经初步显现,可以预见北斗系统今后在海上搜救、内河航运、公众出行服务,乃至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上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北斗重大专项实施方案为交通运输行业共列了七个应用示范工程,示范工程积极探索了交通运输对北斗系统的应用模式和发展方向,为其他示范工程积累了经验。1.重点运输过程监控管理示范系统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2011年10月启动的重点运输过程监控管理服务示范系统工程(以下简称“重点运输示范工程”)是“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科技重大专项”启动的第一个示范工程,由交通运输部和总装备部联合组织实施。“重点运输示范工程”以现有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为基础,紧密结合北斗系统建设进程和道路运输行业实际需要,通过集中开发相关应用系统和组织安装兼容北斗的车载终端,促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广泛应用。“重点运输示范工程”建设7个应用系统和11套支撑平台。7个应用系统为重点营运车辆日常运营规范性监管系统、重点运输过程运行数据分析系统、道路货运公共安全监管与服务系统、道路货运信息服务与物流平台、道路运输区域联网执法示范系统、道路应急运输指挥调度系统、运输企业综合应用系统。11个支撑平台为视频交换服务平台、车载移动信息服务平台、区域及线路报警支撑平台、行车线路规划支撑平台、实时导航支撑平台、用户管理平台、北斗无线电测定(RDSS)应急保障支撑平台、运力调查采集平台、事故后期分析平台、二次开发平台、仿真测试平台。“重点运输示范工程”在江苏、安徽、河北、陕西、山东、湖南、宁夏、贵州、天津共9个示范省份示范安装8万套北斗/GPS兼容车载终端,重点满足“两客一危”车辆的动态安全监管需求,总投资1.2亿元。示范工程启动以来,交通运输部加强各示范省份安装情况的督导工作;示范省份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积极采取措施。如湖南省将农村客运车辆作为主要安装对象;河北、江苏、宁夏等省区将任务分配到地市或规模运输企业。宁夏、江苏、湖南、山东、贵州、河北6个示范省份更是超额完成了安装任务。此外,为了加强北斗系统的应用,交通运输部将示范工程建设与提高行业应用水平相结合,开发了“重点营运车辆日常监管系统”、“道路货运车辆公共监管与服务平台”等系统应用,提升道路运输管理能力和水平,促进道路运输行业转型升级。截至2013年底,工程已经完成了14万套北斗/GPS兼容车载终端的安装应用,超额完成推广任务,交通运输行业应用卫星定位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并带动了100多家终端企业进入北斗领域,北斗终端的大量生产应用,促使北斗芯片价格从2000多元下降到百余元,有力地推动了北斗产业化进程。“重点运输示范工程”的实施拓展了北斗卫星导航技术的应用范围,提高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水平,夯实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交通运输行业的推广基础。在交通运输行业广泛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有利于保障道路运输安全、加强应急处置能力、规范道路运输经营行为、提升行业服务水平、提高道路运输管理技术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同时对于在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领域降低对国外卫星导航系统的依赖程度、促进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系统广泛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工程实施带动了一批模块、终端等设备生产制造企业进入北斗市场领域,通过实际应用促进了北斗终端相关软硬件设备不断进行改进,提升性能指标。大规模的行业应用带动了整个北斗产业规模化发展,推动北斗设备价格进一步降低,增强北斗设备市场竞争力。2.基于北斗的中国海上搜救信息系统示范工程即将启动“基于北斗的中国海上搜救信息系统示范工程”是北斗在交通运输行业的第二个民用示范项目,重点解决中小型船舶和落水个体搜寻效率低、险情预控能力不强、海上航行安全信息服务能力较弱等问题。工程实施对提高海上搜救效率,保障海上人命财产安全,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与服务能力,推动扩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服务范围,加快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产业化进程,促进北斗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该示范工程以提高海上搜救效率和推动北斗产业化为核心目标,基于海上搜救现有信息基础设施,提出研制并推广基于北斗的遇险报警手机等终端产品,建设基于北斗的海上遇险报警管理系统、基于北斗的海上搜救指挥辅助系统、海上综合信息服务系统3个应用系统。2013年11月4日,《基于北斗的中国海上搜救信息系统示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专家审查。2013年12月29日,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提出了2014年交通运输工作任务,包括是推进科技创新,加快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其中指出开展基于北斗的海上搜救信息系统示范工程建设。

二、建立完善标准体系,规范北斗行业市场

在应用卫星导航系统发展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的过程中,交通运输部先后制定了多项关于卫星定位车载终端和平台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既满足了行业业务发展需求,也为北斗在行业可持续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规范了北斗产业的发展,引导北斗产业的有序提升。交通运输部行业标准的推广,提高了中国卫星导航行业的竞争门槛,加速了行业的正规化和集中化。2011年,交通运输部先后了4项行业标准:《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终端通讯协议及数据格式》(JT/T808-2011)、《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平台数据交换》(JT/T809-2011)、《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车载终端技术要求》(JT/T794-2011)和《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平台技术要求》(JT/T796-2011),并开展了终端和平台的标准符合型审查工作。2013年1月,交通运输部了《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北斗兼容车载终端技术规范》及《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北斗兼容车载终端通讯协议技术规范》两项标准,开展了标准符合性审查。截至2014年1月底,已经公布了4批符合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北斗兼容车载终端技术规范的车载终端,目前已有324个型号、224个北斗终端或芯片生产企业通过了交通运输部组织开展的符合性审查。通过标准制定及符合性审查,进一步规范了道路运输领域卫星导航应用市场,同时也为北斗系统在道路运输领域长远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条件。

三、抓住行业推广机遇,直面北斗产业挑战

篇6

值得注意的是,城镇的发展与城市、区域性的发展不同,特别是交通运输方面,区域性、大城市的交通发展可以说是配套完善的多层次,多领域发展,每一个重大的交通建设大到对该城市甚至国家有影响,小到对周边城镇有影响。城市的交通运输具有密集化,丰富化的特点,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建设许多大城市的基本交通运输都初具规模,随着时展完善的更多的是人性化和时代的交通设备。城镇经济的发展不是这样,城镇经济处在一个快速前进的道路上,或者说是成为城市的道路上,这个发展过程中交通的基础设施也许还不完善,特别是像基本的铁路、高速公路和飞机场的建设,所以这时候交通运输的发展对城镇经济的影响不像大城市群那样除了带动经济发展外还有考虑配合发展需求、居民个性化需求的作用。通常城镇更多的是通过交通运输带动城镇经济,通过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城镇的发展铺好道路,一方面交通运输作为规模较大的行业,可以带动就业拉动GDP增长,另一方面交通设施建好后可以持续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不断补充城镇发展所需要的东西。所以在进行城镇交通建设的时候不能把目标定的太大、太远模仿大型城市的建设计划,主要还应该考虑到城镇自身的发展潜力和目标规模,带一些超前性的进行规划城镇交通。

二、当前城镇经济发展现状

1.公共交通利用率低小城镇的公交系统建设不完善,公交服务水平低。有些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用地开发强度低、难以形成稳定的客源。公交线路少、配车数也少,给居民出行带来不便。而且公交场站建设相对滞后,首末站用地缺乏保障,还有站点位置布置不合理等问题,居民换乘也不方便。小城镇居民一般采用自行车和助力车作为出行工具,到了早高峰时期。自行车和电动车占用了大量的道路资源,延长了公交车停车时间,减慢了公交车运行速度,也耽搁了居民的出行时间,选择公交出行的人也就越来越少,而选择非公共交通出行的人越来越多,如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这样城镇内的居民流动受到限制,城镇交通发展收到阻碍,内部的经济交流就会收到影响。2.城镇直接联系不够密切城镇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必须需要周边城镇的相互帮助与沟通。

三、交通运输对城镇经济发展的作用

只有明白城镇需要什么样的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才能够有效的促进城镇经济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什么样的交通运输经济可以帮助城镇经济发展有效前进。首先,交通运输对城镇经济的支撑。深人研究交通运输和城镇经济之间互动效应,利用铁路、公路的规划、建设及运营契机,及时制定或修编城镇规划、产业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从区域整个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上协调城镇的交通分布形态及特征,以尽量减小出行时间为目标规划城镇的空间结构。这样的每个城镇对外沟通就会变的方便快捷很多,城镇周边的用地也可以有效的配合交通的发展而被利用,不至于盲目的征地建设,造成交通建设的缓慢。对周边城镇和对周边大城市的交通运输方式要协调发展,不能偏废其一,特别是国家规划的交通运输可能更多的是与大城市的串联,那么城镇自身就要多注重城镇发展所需的互补资源。这样的交通运输可以持续的为城镇经济提供支撑点。其次,交通运输优化化沿线城镇资源配置效率。国外许多理论研究均表明,城市的本质即集聚,在城镇化初期及中期阶段,集聚是城镇化最明显的特征。需求关联效应、外部规模效应、成本关联效应与经济空间集聚的离心力是对立统一。交通运输的发展不仅为区域经济与城镇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交通基础设施,而且通过提高区域或城镇可达性从而实质上促进要素加快流动,扩大市场范围和规模,促进市场竞争,改善厂商区位,弓{发规模经济、集聚经济和土地增值;当交通运输带动形成城镇带后,城镇带的作用就会更显而易见,其能够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有效的解决乡村中的剩余劳动力;缩小区域差距。最后,改变城镇空间结构。城镇发展的大致规律是:从早期的独立分散的单一工农结合体走向非农城镇化的区域网络结构。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转折,都必须有交通方式的变革和带动。总体来讲,快速私人交通使城镇有分散发展的倾向,而公共交通使城镇布局紧凑。而大载运量的铁路的完善,是城镇交通运输方式的更大的进步,其建设与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区域(城镇)空间形态。交通的运输在国家和地方配合下发展起来,地方自然会对如何利用交通运输设施认真的引导城镇的产业经济发展,据此对城镇未来的发展进行重新展望,并对城镇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发展战略做出实时的与适度的调整。

四、相关建议与措施

第一,制定城镇区域的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城镇的发展趋势必将形成城镇区域,那么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的制定要按照城镇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充分了解并掌握每个城镇的交通运输情况与经济前景,使交通运输策略的制定能够为城镇化和城镇区域发展提供合理的前景规划。第二,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以及基础设施的开发。也许城镇在加强交通运输学科方面的节能减排的科研难以有所发展,但是可以引进先进的交通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的变更,和交通工具的完善,使居民更多的使用基本的公共交通工具,加快民间交流沟通,加强经济联系。此外,严格管理非法车辆和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提供一个良好的交通秩序,培养居民形成一个好的交通出行规范。第三,资源和合理配置。城镇与城镇之间的协调发展,肯定会资源利用冲突的情况,甚至会出现各方对交通运输资源的争夺往往会导致交通运输空间布局的不合理和资源浪费。那么就需要由上一级政府提前进行协调和沟通;科研人员进行实地调查,城镇之间如何建设交通运输设施可以达到良好的互补状态。而不是资源冲突。另外重要的一点,不同的城镇所需的交通方式可能会不同,城镇的产业结构不同需要的方式就不同,有的需要高速公路有的省道就足够。这也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果城镇之间沟通良好,物理距离较近,不仅不会造成资源冲突还会节省资源利用。所以,在这个资源紧缺的年代,城镇的经济体还不够大,动力不像城市那么足,更需要将有限的资源合理的运用。

五、小结

篇7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茅同志到会并作了《正确把握形势,落实(纲要>精神,促进交通发展》的报告。各地发展改革委主管交通工作的有关负责同志;公安部、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民航总局有关司局和总后军交部有关负责同志;有关计划单列市、有关企业集团分管规划的负责同志以及相关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张茅指出,“十一五”期间是交通运输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保持高速平稳的发展速度,才能完成《纲要》赋予的任务,才能尽快形成运输网络,改变交通运输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只有切实转变增长方式,才能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加强运输方式的衔接;只有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才能保持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才能保证区域交通发展的公平性。今后一段时期,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快推进各项改革。二是把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作为重点,坚持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通过严格执行政策、法律、法规和市场准入标准,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和产品的发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三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增长转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促进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公共资源配置要更多地向群众直接受益的方面倾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张茅指出,转变交通运输增长方式,适应构建和谐社会总体战略的着眼点应放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在发展中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做到“宜路则路、宜水则水”,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资源和能源资源。二是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交通运输总体技术水平,最大限度地提高运输效率和能源利用率,同时尽量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和运输产生的噪音等污染。三是坚持做好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协调,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总成本,进而降低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成本,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发展一定要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注重投资效益。项目的建设标准要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前景、交通运输需求相匹配,不可超大规模建设,过分提高建设标准。对近年来高速公路建设中出现的较高负债率问题,各地区各部门要引起重视。

篇8

    年中国铁路运输市场研究报告研究报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运输企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各种运输方式发展迅猛。铁路交通运输虽然运量逐年增长,但市场份额却逐年下降,铁路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尤其是在交通运输部门中,铁路运输的发展呈现滞后状态。这种状况与“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部门,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的地位不相适应,有些地区的线路甚至无法支撑运输需求的巨大压力,铁路运输发展滞后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明显存在。

    一、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现状

    中国铁路运输行业已有127年的历史。与计算机、通讯、生物等高新技术行业相比,它是个传统行业。进入21世纪,世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正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转变。世界发达国家铁路在较高的起点上,以全新的方式,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的升级,使铁路这个传统行业展现出了全新的面貌。而中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建设起步并不晚,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还存在很多问题。

    改革开放以前,国家铁路实行“政企合一”的计划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与国家宏观计划经济的整体基础相适应,也与铁路当时自身经营的环境与条件相适应。当时我国经济技术落后,资金资源严重短缺,不可能优先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度要求较高的航空和公路运输,适合中国国情、运价低廉的铁路运输因而长期处于垄断优势地位,没有面临生存竞争方面的任何挑战。

    进入新时期之后,国家经济运行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铁路运输行业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运能短缺上。运能短缺一方面是铁路物质基础相当薄弱的基本情况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是不断扩大的对客货运输的巨大需求。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铁路运能短缺的问题不可避免。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全社会爆发出来的巨大货运需求压向铁路,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石油、棉花、粮食、煤炭、磷矿石等重要原材料运输严重受阻,影响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缺口加大,迫使不少工厂半停产运行。因铁路发展不足致使国家因此而损失巨大。同时,对局部区域铁路客运列车而言,一方面有些落后地区根本就没有开通铁路交通运输;另一方面普遍超员严重,特别是在重大节假日。客运的全面紧张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铁路总体规模发展不足且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建国六十多年来,我国铁路运输业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近些年,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纵深和国民经济发展增速,铁路运输行业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铁路总体规模发展不足致使运能短缺。目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社会爆发出来的巨大客货运需求一起压向铁路,致使铁路运能与运量的矛盾突出,因铁路运输能力不足造成的后果更加一览无余。同时,我国铁路现状各地区间发展且不平衡。东部地区铁路较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铁路比较落后,甚至一些落后地区根本就没有开通铁路交通运输。这种现实状况将不利于各地区间的协调发展,也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其次,铁路运输业的属性未明,阻碍了铁路运输业的健康发展。在我国目前铁路政企不分的经营管理体制下,铁路运输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究竟是纯粹公益性行业还是市场主体是不明确的,其属性处于模糊状态。这种属性未明直接结果是人们不把铁路运输业当成企业看,认为铁路运输业要承担的是更多的社会责任,铁路运输业即使经营入不敷出,政府也是应该财政补贴的。正是这种长期的属性未明,造成铁路运输业缺乏市场竞争的能力和失去降低成本、创造利润的激情和动力。目前,尽管随着不断的国企改革,铁道部给铁路运输企业下放了许多经营权和其他相关权利,但这只是名义上的下放。铁路运输企业还远未成为市场主体。

    再次,高垄断致使铁路系统内部缺乏竞争机制和服务质量不高。虽然我国铁路运输业进行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改制,但由于改革缺乏正确的引导,在重复中耗费了巨大的改革成本后而收效甚微。企业国有资本的独占性未从根本上改变,相对独立经营的体系也尚未  建立,仍属于垄断式国有企业。垄断致使铁路系统内部缺乏竞争机制, 扼杀了其竞争活力,使其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视而不见、反应迟钝,是造成铁路运输业效能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最后,铁路沿线小站安全管理上存在着管理滞后、缺乏持续性等弊端。铁路沿线小站的安全在铁路运输安全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影响着铁路

    运输业本身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也对社会政治和经济有着重大影响。目前基层站段对沿线小站的安全管理,存在着管理被动和“以罚代管”等现象。站段安全专职人员一般在事故发生后,在进行安全总结分析后,对有关人员进行处罚,而未进行各种安全业务指导和教育。这种单独“以罚代管”形式的效果,只能是暂时缓解沿线小站面临的严峻铁路运输安全,带来的后果却是铁路员工心理上产生的反抗情绪。这种滞后的安全管理模式是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将会大大削弱了铁路运输安全的基础。

    三、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步骤

    首先是实现铁路交通运输主业和辅业的分离。根据2005年底铁道部的统计数据,中国铁路现在职工人数228.41万,其中运输主业职工152.68万人,可见非运输主业职工队伍较庞大,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铁路行业所没有的现象,势必会严重制约着铁路运输主业的发展。铁路系统中的社会公共部门,如公检法、医院和学校等社会性、事业性单位应剥离出铁路系统,这些单位可以说都与铁路运输没有直接关系,长期“捆绑”在一起将导致运输主业专业优势不突出,竞争能力低下。另外,还应剥离铁路系统中的辅助产业,即工业、建筑、工程、通信和物资五大公司和若干勘测设计院,还与国家邮电网并存的铁路通信网等也一应被剔除出去。这些部门虽与铁路运输相关,但由于没有实行分账独立核算,产业属性不同,容易导致职责不清。

    其次是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股份制改造。股份制是一百多年来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资产组织形式,既可以迅速聚集社会资本,又可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铁路行业在完成主辅业分离的前提下,选择业内的优质资产,即盈利能力强、管理效率高的资产,结合主干线、客运专线和城际客运铁路等项目建设,寻求境内外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可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最后是推动股份制改造成功的企业上市融资。实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是拓宽融资渠道,解决铁路建设资金主要依赖于铁路建设基金的收取与国家开发银行的长期借贷而成的长期性的极度短缺问题。其它渠道资金的进入为铁路加快建设速度和更大程度扩展规模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帮助铁路部门引进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建立新机制。而其他渠道资金的筹集主要是通过公司上市来解决的。相比客运而言,货运业务彼此独立性较强,更容易把市场前景较好的优良资产单独剥离出去进行公司化改制;而且,货运的国际市场开放程度高,可以更好地吸收地方政府、社会和国际投资。因此,应按照先货运后客运的次序推动股份制改造成功的企业上市融资。

    四、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首先,积极通过多种方式筹集建设基金。在我国,制约铁路交通运输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是资金问题。美国铁路建设之所以能在1887年一年中铺轨2万多公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可以迅速吸收国内外的投资资金。我国的资本市场虽不发达,但却具备了许多吸收投资的有利条件。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除了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进行股本融资这一方式外,可以选择的方式还有直接债务融资、利用国际贷款以及融资租赁等。

    其次,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现代企业规范制改革。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还需要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建立有效激励、严格约束、责权利相统一的法人治理机构。积极落实铁路运输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资产经营责任制;实现政企分开、社企分开、事企分开和减员增效,组建客运公司及专业货运公司,为实现运输专业化打下良好基础。

    第三,积极推进铁路行业技术引进开发,提高行业服务质量。我国铁路系统经过近年来的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铁路技术的开发应用已呈现出加速追赶的趋势。当前的工作重点是高速铁路系统技术开发及建设;铁路行车安全技术保障系统开发;重型优质钢轨及新型轨枕制造;编组站自动化、装卸作业机械化及货场设备制造;铁路客货运信息系统开发等。为顺利实现铁路运输行业的战略目标,铁路运输系统干部和职工必须转变工作是完成国家运输任务的思想,树立铁路运输行业具有服务性特别强、同时竞争性也特别强的观念,此外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演练来更新自己的服务知识和技能。

篇9

关键词 交通运输 交通安全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欧美和东亚地区国家(如英国、德国、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交通运输事业飞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因此,国外对于交通运输领域的安全文化建设研究已经成熟。例如,美国等许多国家都把对儿童的交通安全理念教育作为非常重要的一环,并通过安全文化建设使公民养成了良好的交通安全行为习惯;在日本,虽没有处处可见的交通安全标语,但日本却是交通事故率很低的国家,原因就在于交通安全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同时良好的交通环境也促进了交通安全行为的养成;在德,路上不见交警,但秩序井然,机动车礼让行人,这也是因为长期的安全理念养成了德国人的高素质,遵守交通规章已经成为习惯;在新西兰,交通标志的设置不仅科学规范,最大限度地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而且非常细致,尤其是那些从驾车者角度,结合实际路况设立的提示性标志,有效、准确、设身处地。

近十年,中国闯入了汽车化社会。发达国家几十年的汽车化进程,中国在几年间就完成了。汽车社会的加速到来,对人们的生产和出行方式、生活和休闲方式、居住选择、城市和乡村结构、乃至消费结构和商业模式,都带来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汽车影响力己经渗透到各个领域。与此同时,交通带来的问题纷至沓来。在交通事故方面,约80%~85%的交通事故是由于交通违法行为造成的。因此,在这个阶段,人们原有的交通行为模式不再适应城市交通的发展,旧有行为规范的制约和规范作用开始失灵,从文化模式的常规期进入到冲突期和混乱期,我们把这种主导性文化模式缺位的现象称作文化缺失。显而易见,在加强交通参与者的安全理念、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素质等问题上,只有靠文化的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力量才能得以根本解决,因此交通运输安全文化作为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法,其建设势在必行。

1对交通运输安全文化的认识

交通运输安全文化,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时期一定交通安全技术条件下,形成的一定地域的交通安全意识和模式,是交通运输安全问题在意识形态领域和人们思想观念的综合反映,体现为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群体对安全的态度、安全判断标准和安全行为方式等,它是用内在的文化自律和软性的文化约束来引导交通参与者的安全行为。安全文化建设则是为此而组织开展的具有宣教疏导、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作用的活动。加强道路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全民安全素质,是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手段。

2交通运输安全文化的意义

(1)促进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和管理效率的提高,促使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机构的精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思路早就为人们所公认。按照这一思路,使政府部门和交通运输企业经营者的精力从事故处理转移到安全监督和指导上来,以符合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机构精简的需要。所以,从交通安全管理的整体目标出发,加强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的现实重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2)采用非强制化手段维护交通秩序,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我国目前及今后较长一段时期仍将属于交通事故的多发期。例如,在“7・19”特大道路交通危化品爆燃事故中,肇事的轻型货车私自改装,非法充装和运输危化品上路,事故大客车不按规定路线行驶,凌晨2时至5时未停车休息;在“9・25”特大交通事故中,肇事驾驶员王某、杨某不仅非法改装加长挂车,还驾驶危险性极高的改装车从事道路货物运输等,这都是由于群众交通安全意识、交通法制意识、交通道德意识缺乏以及公安交通管理执法水平不高等主客观原因,事故调处难、结案难,群众满意率低,交通肇事逃逸、交通事故纠纷、民间非法拦车扣车甚至冲击公安机关等案件屡有发生。因此,交通安全文化既是保障广大交通参与者合法权益的需要,又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需要。

(3)有利于形成文明礼让的交通安全氛围。现代社会,人人都是交通参与者,人人都平等地享有参与交通的权利。发展先进文化,加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教育,不断提高交通参与者的道德水平,有利于在交通参与者间形成关爱生命、尊重他人、互谅互让、扶弱助残的良好风尚,营造车让人、人让车、文明礼让的和谐交通环境。

(4)提高国民整体的法制观念和人文素养。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行为,既是一种个体行为,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交通行为是在人的思想支配下进行的,体现个人对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认知程度、守法意识和道德水准,反映社会整体交通文明程度。发展先进文化,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有利于增强全民的法律素质,促进人人自觉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权威,依法参与交通活动。同时,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符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谦恭礼让”、“互敬互让”、“礼让三分”的要求,从意识深处提高国民素质。

(5)利于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交通运输安全文化建设包括要把不超载,不超限,不超速,不驾驶违规车辆,不酒后驾驶,不疲劳驾驶等要求深入到交通运输企业文化中,深入到驾驶员的意识形态中,防止交通运输企业为谋取最大利润从而通过违法的手段进行恶性竞争,从而形成“以人为本”的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3结语

交通运输安全文化是社会与交通发展的必然产物。交通运输安全文化应该起着净化“血液”、保障“血管”畅通的重要作用,是交通安全保障的灵魂。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交通、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顺利发展,也要依赖于交通安全文化所提供的强力支持。交通运输安全文化的建设是改进现代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重要途径,是当代管理科学最新理念在道路交通管理的新实践,具有时代的创新性。它的出现并不是对原有的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工程的否定,而是一种补充,它在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篇10

“十一五”期间,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建设的重点是:加快铁路的建设速度和扩大规模,加强能源运输大通道,集装箱运输系统的建设;在大的经济圈间注重建设结构合理的运输大通道,扩大运输能力,特别是城市群间快速旅客运输专线的建设;在经济圈内要加强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要重视与东南亚、东北亚和中亚地区的地面交通建设;要认真解决大城市交通堵塞现象,重视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要重视农村交通的建设。同时,要加强交通枢纽和综合交通信息网络建设,构建现代化的智能交通系统。

港口与水运受宏观调控、重点物资运输需求增势减弱,以及进出口贸易增长趋缓的影响,港口业从2004年的高增长转为2005年的相对稳健增长。但局部地区、个别港口、局部时段仍有一定程度的压船、压港现象。近年来,我国水路客运地位持续下降,水路货运地位不断上升。同时,水路客运向旅游、休闲方向转变,其中渤海湾水路客运表现兴旺。当前港口建设的重点是加快煤油矿箱四大货种专业化码头建设,加快20万吨以上原油接卸码头以及沿海和长江口内20万吨级以上矿石码头建设。未来五年,我国将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渤海湾区域建设三大港口群,着重发展大型集约化和专业化码头,港口业仍具有较好投资前景。

铁路2005年全国铁路运输生产指标再创历史新高,旅客周转量、货物发送量、货运密度和换算周转量等主要运输指标均位居世界第一。但铁路运力紧张形势依然十分突出,黄金周特别是春运铁路客运能力不足问题仍很严峻。铁路行业是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中瓶颈最大、市场化程度最低的行业。2006年,我国铁路建设计划投资1600亿元,第六次大提速也将准备就绪,铁路行业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从2005年到2020年,国家将投入两万亿元资金进行铁路建设,平均每年投资1000亿元以上,这将驱动铁路行业加速发展。

民航2005年,我国民航运输市场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全行业航空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分别达到259.2亿吨公里、1.38亿人次和306.75万吨,同时客货运输继续向大型机场集中。几年来,我国机队规模迅速扩大,据预测到2010年,全国民航运输飞机总量将接近1600架。从“十一五”开始,中国民航将启动建设新一代民用航空运输系统的工程,并将实现2010年航空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均比2005年翻一番以上的目标,航空运输、机场建设均具有良好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