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

时间:2024-03-15 17:40: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

篇1

关键词:多元智能;语文教学;学生主角

中图分类号:H319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两种基本智能外,还有视觉空间关系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八种基本智力,这些智能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语文教师应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开发学生潜能,做到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一、全面实施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终身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主张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加德纳认为,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学校教育的目标并不只是培养学生的智能或基本学科内容和技巧,而是学生必须对待定的学习主题有深入的理解,有进一步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元智能是达到好的教育的助手,多元智能理论不仅在帮助学生的学习上有特别的功用,而且在帮助学生达到某种有价值的成人角色状态方面也有特别的功用。应试教育过分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解题能力的发展,教学目标单一化,只面向少数学生,片面追求升学率。过分片面发展、培养精英、着眼眼前。

多元智能的教学目标是利用个别差异的心理表征的不同方式,以多元智能为教学上的“多元切入点”,在目标制定上变单一的教学目标为多元素质目标,着眼于全面发展,全体发展,未来发展,为所有的学生提供健康发展的多元途径,实现真正的理解,并使教学与学生的现实及将来的生活真正相联,在发展个性的同时,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二、尊重学生主体,凸显学生主角地位

多元智能的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角色的主动性。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

一是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主体间的关系,强调尊重学生的重要性,以“学习者为中心”是多元智能教学的根本倡导,这种“中心”强调教师对学生主体角色的认同。

二是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积极的一种实践活动。加德纳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参与,他提倡为学生准备范围更广的可供选择的课程。学生的自主选择,在多元智能的教学中与建构主义的观点一样,被看为是学习和教学中“建构”过程的开始。在教学评估中,加德纳更是重视儿童自我评估的重要性。他认为学生通过对自己的评量分析,会产生对自己学习的反思,从而能对自己的学习和发展具有更自觉的责任。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学生主体的理念,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课程的实施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承担着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扬民主,加强互动,创设各种活动情境,多激励,使学生有信心,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跃起来,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不要一味的灌输知识,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实践能力、质疑能力、创新能力,给学生成功的机会,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三、适时调整预设,关注课堂生成

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内在建构性”的学习观,在对教学本质及特点的理解上,多元智能理论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有相同之处,即都强调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知识和建构自己对事物的认识的。因此,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别关注学习者个体智能的差异对教学的意义。加德纳强调学校教育的改革必须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同时将教学过程界定为一种生成性的过程。加德纳没有直接论述教学过程的这种生成性,但在他的着作《受过训练的智能》一书中提出,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要建立理解的课堂教学,而这种理解的课堂教学就是“重在理解的建构主义者的课堂教学”。借用建构主义的观点,我们可以将教学过程的生成性理解为两个方面:一是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知识的构建以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进行。二是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才能担当起首席的责任。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心理特点、生理特点,了解学生的知识积累、个体差异、整体水平,只有把学生的基础了然于胸,全面掌握学生实际,才能知道学生的需要,才会预设课堂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况。

教学设计的内容不能低于或高于学生的知识起点,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求我们不仅课前充分把握学生的起点,课堂上还要根据学生的反映适时调整预设内容。预设不应是单向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是多维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要留出生成的空间——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对学生知情意的了解,留出体验、发现、探究、偶发等的空间。摒弃那种看似严密的环环相扣的线性流程,设计几个不同的动态发展的板块。这几个板块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目标的调整、偶发的因素、教学的需要随时调整,穿插变化,目标可升可降,环节可先可后,方式自主选择,手段灵活多样。面对不同的学生,产生的问题会多种多样,只有充分预设,适时调整,才不会手足无措,课堂也因而变成不断创生、深化的动态生成的课堂。

四、认同个体差异,发展多元智能

加德纳提出要开发人的多元智能,即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旋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课堂的结合应有两层含义:

一是充分认同学生对文本的多元理解。

二是利用学生在其他方面的优势智能来为发展语言智能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变一元讲读为讲读、穿插音频和视频、组织讨论、指导表演等多元教学方法综合运用,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发展人际交流智能,达到交流与提高的目的;通过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培养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加深理解文本;利用信息媒体的多样性使原本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形象直观,培养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旋律智能。在作业布置上变一元抄写为听说读写看演等多种综合操练。

我们要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和语文教学目标多元化的特点,发挥不同智能在教学中的不同作用,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以适应各种类型的学生,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健康发展。

参考资料: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

篇2

[关键词]大理大学;文科教师;多媒体课件;能力培养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7220

1文科教师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要求

11合理安排课件内容的能力

部分文科教师简单地认为多媒体课件内容就是教材内容或是板书内容的再现,多媒体课件充当的是电子板书的角色。在这种认知的驱使下,部分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呈现出讲授内容繁杂、文字表述过多、重难点不突出等情况。如此一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难以凸显,也就失去了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意义。合理安排课件内容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基础和关键,应根据课程性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要素进行安排。具体说来,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课件内容应突出授课内容的重难点,通过运用文字、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多媒体元素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从而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消化相关知识点。其次,课件内容还应涉及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讲解、描述,而多媒体课件能够准确、生动呈现的教学内容,如通过音频进行音乐欣赏、通过视频进行历史事件回顾、通过图片进行对比说明等,以此充分展现多媒体课件的优势。

12科学使用多媒体素材的能力

多媒体素材的种类主要涉及文字、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据调查,大理大学部分文科教师在使用多媒体素材的过程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第一种,多媒体“多”的特点难以体现,因为整个多媒体课件都是通过文字进行展示。第二种,从数量上体现了多媒体的“多”,但其质量难以保证,具体表现为各种多媒体素材杂乱无章地糅合在一个课件中,制作出的课件花哨凌乱,华而不实。科学使用多媒体素材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注重多媒体素材的日常收集与积累,否则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就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其次,多媒体素材应为突出主题服务,而不应成为哗众取宠的工具;最后,多媒体素材之间应处于和谐和统一的状态,不应出现素材之间相互冲突和对立的情况。

13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

多媒体技术是综合处理图、文、声、像等信息的系统技术,“多媒体课件制作者需要有多媒体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及具体应用软件的操作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和视听技术等。”据调查,大理大学文科教师几乎没有接受过关于提升多媒体技术的系统培训,部分专职教师在履职前进行过岗前培训,其中部分课程内容涉及PPT技术的入门培训,但这一模块的培训课时安排较少,且更多的是以理论讲解的方式进行,因此对提升参训教师多媒体操作技术的作用较为有限。对于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的操作者来说,首先,要具备必要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其次,要熟悉PowerPoint软件和Authorware软件;最后,Photoshop图片处理软件、3DMAX动画软件、Cool Edit声音编辑软件、Ulead Video Studio会声会影视频编辑软件是制作精美多媒体课件不可或缺的工具。熟练掌握和运用上述知识和软件是提升多媒体操作技术能力的基础和保障。

14恰如其分的艺术审美能力

随着高校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日益增强,缺乏美感的多媒体课件越来越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据了解,大理大学部分文科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艺术美感方面有所欠缺,主要表现有:要么整个课件都是文字展示,版面设计简单随意,毫无美感可言;要么整个课件充斥着各种素材元素,版面设计显得杂乱无序;要么使用的素材元素与主题相冲突,例如在讲解严肃庄重的历史事件时,配上滑稽可笑的动画形象;或者在配色方面差强人意,例如字体颜色和底版颜色相近,使学生在观看课件时显得吃力;或是在炎热的夏天使用深红色的底版颜色,使得学生产生烦躁的情绪……具有较高艺术观赏性的课件应该是精彩内容与完美形式的有机结合,“因为美的形式不仅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呈现和表达,而且能愉悦学生的视听,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提升高校教师艺术审美能力是提高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的一个重要保障。

2提升文科教师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力的途径选择

21切实抓好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培训工作

据了解,大理大学绝大多数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专任教师并未参加过系统的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培训,少数青年教师在参加岗前培训的过程中接触过上述培训内容,但培训时间有限,培训内容不够深入,培训效果差强人意。鉴于此,大理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可以考虑分期分批地、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形式多样地开展此项培训工作。首先,在岗前培训过程中增加多媒体课件培训的比重。在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课程中应增加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的培训课时,并增加实践操作环节,以此提高新入职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理论认知和实践操作能力。其次,举办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培训班。培训班应分类别、分学科、分对象地进行,以此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后,网络在线培训、使用培训光碟或软件可作为辅助的培训方式,此种方式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培训者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不论采取何种培训形式,都应把培训机制与考核机制、奖励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确保培训的实效性得到充分发挥。

22积极组织和开展多媒体课件比赛

学校开展多媒体课件比赛既能够促使参赛选手主动提升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水平,以期在比赛中取得理想成绩;又能为参赛选手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从而使教师群体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大理大学在2014年举办了首届多媒体课件比赛,以后此类比赛将常态化。值得注意的是,大理大学多媒体课件比赛选手绝大多数是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参赛选手年轻化虽然能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但同时出现参赛选手年龄层次单一、参赛经验不足、比赛目的难以完全实现等弊端。鉴于此,以后此类比赛应保证有不同年龄段、职称、学历的教师参加比赛,从而充分实现比赛的宗旨和目的。

23考虑筹建多媒体课件资源库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多媒体课件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可供使用的课件素材的丰富程度和有效程度。据了解,大理大学文科教师使用的课件绝大多数都是自己制作,素材来源有限,制作水平偏低,制作时间较长,课件质量难以保障。很多教师表示,由于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很难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倘若教师有一个可供选择的多媒体课件资源库,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此举既能为教师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又能保证多媒体课件的质量得到大幅提升。建设和充实多媒体课件资源库可以通过自制、购买、网络搜索等途径展开,学校应有专项资金和专门的技术人员用于多媒体课件资源库的建设和维护,资源库中“各类素材应该具备体积小,可移植性和研究教学性强,便于进行快捷、准确检索等特点。”教师通过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资源库,可以有效解决素材匮乏的难题,从而为制作精美多媒体课件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茅育青对高校多媒体课件创作的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1(6):43-45.

篇3

【关键词】:思维 意义 过程

学科思维,简而言之就是运用本学科知识解读相关现象解决相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一种立足于专业的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智力活动。它应是学科教学的终端任务之一,他的最终形成应是学科教学的首要目标,而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其意义又远不止于此。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课程目标是:“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学生应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该课程目标一经实现,便意味着学生进一步提高了语文素养,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一切如果没有学科思维作为前提,便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为学科思维是五个方面发展的最基本动力,从这个层面上讲,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思维是对课程标准的有力支撑。况且,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工具性使其在对其他学科教学方面的作用早已成为共识,这种角色的成功扮演则更需要通过学科思维的形成来实现。

可是一种思维意识、习惯、方式、能力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科思维的培养必然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其间所不可或缺的环节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科知识能力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当前语文教材“选文集锦”式的编写模式,意味着本来是教学专家的语文教师,现在被要求同时还要充任语文课程专家和语文教材专家。(王荣生等著《语文教学内容重构》P13)将选文蒙地顶替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实际上是将课程与教学内容留为“空白”。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务必首先完成教学内容的重构甚至创生,打造符合实际的学科教学内容体系,做到“课程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教学化”:一方面课程内容要通过种种资源的运用使之具体地显现;另一方面,教材要形成可操作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走进经典的世界,拓展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完善的知识网络进而建构语文能力。(同上P8)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可按照学年安排依次完成以下任务:第一阶段包括两方面,其一在于基础知识(主要指语言学知识和文章学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其二在于基本能力(主要指基本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渗透;第二阶段重在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指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强调知识迁移和综合运用,学科能力初步形成;第三阶段实践延伸,探究规律,强调知识融会和能力提升,推进学科思维的最终形成,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和自身发展。相信如能将以上任务分解到教材篇目的教学中,依托文本进行扎实的教学训练,学生的语文学习当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渐入佳境,教学效率自不待言。

二、学科思维意识与方法的养成

意识先于行动,方法提升能力。成熟的学科思维要求学生在面对学科现象时能够自觉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并最终形成理性的认识与判断。这种意识与方法的养成对语文学科而言尤其需要强调,因为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其学科属性的模糊和学科现象的泛化往往使学生在认识与判断上流于感性或者不明就里,顾左右而言他。因而高中语文教学务必要在梳理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强化学科思维的意识与方法,使学生养成习惯,形成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率先垂范,注重演示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细化操作,在字、词、句、段、篇各个层面展示“以语文之理求语文之真”的思路,及时总结归纳,使抽象的思维变成具体的套路;另一方面指导实践,注重引导学生借鉴老师的做法,独立实践,学以致用,逐渐形成自己的理性思维模式。从而使学生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之中获得“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的愉悦,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并最终登堂入室洞悉语文学习的真意。

三、学科思维方式的训练与实践

篇4

关键词: 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性 综合性 二重性

当前,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属性的认识仍然存在模糊的表述。如果我们不能明确消除这些疑虑,就难避免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存在的泛化和非语文化的误区。下面就此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一、应把握好其姓“语”的本质属性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与我们持有什么样的语文观有直接影响。当我们把“语文”的内涵主要定位在“语言文字”上,相应地,语文综合性学习就会围绕“语言文字”这一中心来展开;当我们把“语文”的内涵定位在“语言文学”上,语文综合性学习就会特别关注“文学活动”;当我们把“语文”的内涵定位在“语言文化”上,语文综合性学习将会在更为宽阔的背景下展开。但问题是,在视野大开的同时,语文失却了核心,语文学习也没有了问题焦点,语文综合性学习无边界泛化也就随之而来,尤其当前流行的语文素养论的无限泛化,使得语文教学失去了语文学科的核心问题,在“全面”的时髦口号下追求面面俱到,结果收获的是浅薄的“广”和无序的“多”,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让各种非语文活动“你方唱罢我登场”,而语文教学却“反认他乡为故乡”。

诚然,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面对最大的挑战就是新教材中增加了综合性学习这一版块。因为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不囿于语文学科特定的知识体系,不囿于语文能力的某个方面,其内容更多地来自社会、自然、学生自身各种类型的生活。同时它还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探究性等基本特征,所以很多老师就无止境地综合,出现了“综合性”涵盖一切的现象,忽略了综合内容的主次的确定。要明白“综合”和“活动”都仅是手段,在“综合”和“活动”中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才是综合性学习的宗旨。而要想把握住这个宗旨,在语文的综合性活动中,必须突出“语文性”。语文综合性学习姓“语”,即不管我们的学习活动涉及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些方式,其落脚点都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是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明确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一切均以语文学科的目标、性质、特点为出发点,综合性带给语文学习无限的空间,在于“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因此,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应以语文为主,以学习语文为出发点,运用各种资源,开展跨学科活动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凸显语文是各个学科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显示综合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性。

二、对综合性这一特质进行思考定位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知识和技能不是语文,只有当知识和技能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在特定的情况下,用来为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它们才成为语文。同时,表现为纯语文能力的行为和现象是很少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语文能力是作为一个因素参与到其他社会行为和社会生活中去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其过程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也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文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是以一种整合的状态出现的,这种整合的状态有利于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最终达到促进学生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可以说,综合能使各学科要素相互影响,产生作用,实现功能增值。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模式;方法

让高中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水平,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学生学好语文,可以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语文素养是学生个人成长与成才的重要基础。高效课堂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提高速度会加快,语文学习的兴趣也会增长。当前的语文教学效率还不能满足高中学生的发展需求,加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发,是促进高中语文学科发展的必然经历。

一、优化教学目标,打造高效高中语文课堂

教学目标,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着指示性作用。教学目标的科学化,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重点。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体系中,大部分教师一直专注于本学科知识的学习,没有将本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相结合,造成教学目标的单一性。教师自身学习面不足以及跨学科意识的缺失,极大地影响了学生语文学科学习的效率。

要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效率,教师需要建立起明确的跨学科意识,对自己的知识面进行有效扩展,不断更新教学思想与内容。教师还需要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优化,从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以及发展水平出发,建立层次化的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与个别指导。为不同的学生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给不同的学生个性化的指引,会让学生增加语文学习的动力。

例如,在讲解《再别康桥》的时候,对于那些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为学生建立明确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情感的语文学习目标。而对于那些语文学习基础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学生建立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并根据文章内容与框架特点进行仿写的学习目标。不同的学习目标满足了不同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学生不再将就着学习,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快速提升。

二、关注时间规划,打造高效高中语文课堂

时间,是限制高中语文课堂活动的重要因素。高中语文课堂的时间为45分钟,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45分钟的课堂时间,才能使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内得到更多有效的知识。对时间进行科学规划,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时间管理技巧,减少课堂中浪费时间问题产生的机率,关注课堂重点。在过去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讲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点,会夸夸其谈,没完没了地说起来,不仅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教师要认识到自己的教学职责,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利用,最大化地向学生传递学科知识。

例如,在讲解《故都的秋》的时候,教师需要对课堂时间进行有效规划。利用五分钟进行课堂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十分钟,让学生对文章进行阅读,找到相关阅读问题的答案。利用十分钟与学生核对答案,并对学生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解决。剩下的二十分钟,十五分钟细读与讲解,五分钟总结,布置作业。像这样,具有规划的课堂,才能成为高效的课堂。

三、创设教学环境,打造高效高中语文课堂

高中语文学科的信息量较大,学生只有具有良好的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才能跟上教师的教学步伐。学生的学习效率,不仅仅由教师的教学方法决定,还受到学生自身情绪的影响。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打造高效高中语文课堂的重要条件。一个优化的课堂教学环境,会减小高中学生的心理负担,让学生真正享受高中语文学习。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利用个人风格给学生带去不同的学习感受,利用幽默的语言,打造快乐的课堂,利用师生交流来打造一个亲密的课堂情感氛围。

例如,在讲解《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的时候,教师可以现身说法,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的趣事,在讲故事的同时,将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投身于语文学习中。在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开一个故事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讲述一个自己与父母的趣事。课堂氛围会因为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而活跃起来,学生的心理负担也会因此而减少,学习效率会得到快速提高。

四、丰富教学方法,打造高效高中语文课堂

教学方法的丰富,是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自主教学模式、小组协作学习模式等,对于高中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都有促进作用。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进行教学模式的变换,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新鲜感,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例如,在讲解《苏武传》的时候,考虑到文言文的难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协作学习。教师可以将文言文的学习任务分成模块,比如找通假字、找同义字、翻译句子、研究写作手法等。让小组内每一位成员负责一块任务,完成任务之后进行小组讨论与分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长期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变换自己的任务形式,让每一位学生做多种任务,全面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活动,是进行知识传递的主要阵地。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学生接触到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接触到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个人思想,思维开放度会大大提高。一个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会尊重学生的学习追求,会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致力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高中语文的高效课堂模式研究与应用,会使高中语文学科的发展前景更加明朗,推动当代高中学生语文水平的提升,为学生成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小霞.高中语文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D].延边大学,2011.

[2]孟学军.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17).

[3]黄婷.如何构建高中语文的高效课堂[J].知识经济,2013(11).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美育;人格修养

语文教学中应最大限制地发掘文学作品中隐含着的聪明和人道光辉,连系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性、思维性和艺术性的特点,为学生的人格开展供应更宽广的空间。尽管我国的人格教育研究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格教育的途径策略研究也不断推陈出新,但前辈们的实践多是从宏观上通过德育手段、心理教育、课程设置和开发。否则在理论上是违背辩证法的,在实践上是不可能取得成效的。下面对此作进一步阐述。

一、语文学习与心理发展

语文科的特殊性质决定了语文科的学习,必然会对学生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与思维品质、思维能力的发展及文化道德素质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语文学习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够起到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文化素质及道德品质发展的作用,尤其是能够对学生心理的发展起到其他知识的学习不可替代的作用。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要借助语言进行,个体的思维结果也要借助语言才能外化。因而对个体来说,语言的发展能够提高思维的水平。而语言的学习本身就是复杂的心智活动,它不能脱离思维而孤立地进行,语言的理解、语言的表达都需要调动知识积累,要有联想、想像、判断、推理以及情感等因素的参与,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够得到锻炼与发展。另一方面,语文学习又受心理发展的制约。首先受智力因素制约。学生的语文学习,是学生在教育情境中,学习语言知识和发展语文技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智力因素起着加深认识的作用。因此它与学习的质量有很大的关系。?在学生发展进程中,语言能力的形成与智力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语言学习的过程是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智力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听、说、读、写,学生的知识从无到有,由少而多,由浅及深,逐步认识了客观世界的主要现象及规律,驾驭语言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大脑机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应该说,组织良好的学习过程,既是有效地发展语文能力的过程,也是有效地开发智力的过程。学生在能力方面每前进一步,智力也就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其次是受非智力因素制约。学生在学习中要获得成效,需要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参与。一个人即使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但如果智力因素不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也不可能获得学习的高效率。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狭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对中学生的学习影响巨大。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曾对北京两所中学的121名学生进行过调查,他们的智商都符合智商常态曲线,然而在高考中达到分数线的学生,非智力因素优秀者多于非智力因素不良者。

二、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

学生的审美能力要在审美实践中才能逐步培养起来。审美主体(人)如果离开审美对象,不与审美对象建立审美关系,要形成审美能力就是一句空话。艺术是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最高形式,也是美的集中表现。因此,艺术是审美教育的好材料。有人把“美育”理解为“艺术教育”,虽然有片面性,但还是抓住了要点。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学作品,属于语言艺术。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是美育一条重要途径。中学语文学科在中学总课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大大超过音乐、美术的课时。可见,中学语文学科都要分担,音乐、美术分担一些,但课时少,而语文学科应该分担多一些,应该成为实施美育的主干课程。

篇7

一、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九条规定:“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确定了普通学校接收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法律精神,结合我校实际,以“探索随班就读教育工作在孤儿学校开展”为重点,以语文学科为切入点做好我校的随班就读试点工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在吉林省孤儿学校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积累经验。

二、实验目标

1.以语文学科为突破口,形成有利于孤儿群体中的特殊学生随班就读的良好的学校育人机制。

2.使参加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的语文素养较以前有所提高,与同学和老师的沟通更通畅,关系更加融洽。

3.做好这些随班就读学生和孤儿的心理辅导工作,让随班就读学生能在孤儿学校和谐健康地成长。

三、实验措施

(一)立足现有制度建设,规范随班就读工作

在教育局特殊教育的领导下,邀请有经验的学校指导工作,在我校召开语文学科随班就读工作会议,对在孤儿学校开展语文学科随班就读工作进行布置、研究,把此项工作切实落到实处,使本校的随班就读工作有序、有效地开展。

(二)立足常规工作,促使随班就读工作稳定有序

1.由于我校的绝大部分孩子是全省孤儿中的智力健全的孩子,只有个别孩子存在一些智力或肢体方面的浅层次问题。鉴于此,我校主要立足于常规的教学工作,对那些需要特殊教育的学生,要求语文任课教师对这些随班就读学生进行全面分析,然后制订切实可行的个别教学计划。备课中要求语文任课教师精心设计适合随班就读生回答的问题和习题,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在教案中注明。在课堂上,对于随班就读的学生给予特殊的关注。

2.定期开展随班就读学生个别辅导活动。原则上每周一次,将语文学科的普遍难度降低,根据个人接受程度,能在自身的空间内得到提升。重点可以锻炼这些学生的语言沟通和作文方面的能力,为中考语文学科成绩夯实基础。

3.利用语文学科的思想阵地,每半个月,采用“一对一”的方式为随班就读学生进行一次心理咨询或者谈话,并做好“随班就读语文课谈心记录表”的记录工作,完善人格,增进与教师、其他同学的人际关系,达到和睦相处。

4.鼓励随班就读的学生参加班级或学校举办的各类语文活动。组织号召班内学生带领他们一起参与。对于活动的结果要以表扬为主,对活动过程要注意资料积累,发现他们身上的进步之处,重在参与,给他展示自己语文才能的机会。

(三)立足课堂教学,提高随班就读学生的语文成绩

1.在不影响正常教学进度的情况下,想方设法让他们掌握语文知识。多提问,多鼓励:一方面可以促进其知识的吸收,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其自信心,使其语文成绩取得进步。

2.语文教师要尽量给他们分层次留作业,避免“一刀切”,真正让学生在学校正常的语文教学中有所提升,并渐渐建立起自信,使教学活动真正面向每一位学生,使他们的语文成绩天天都有进步。

(四)立足家校互动,为特殊家庭提供特殊教育帮助

定期和亲属电话沟通联系,必要时进行家访,指导亲属教育学生行为习惯,对孩子的语文学科知识进行辅导。不必过于专业,可以停留在锻炼孩子与人沟通能力的训练上,避免1+1=0。

篇8

关键词:中职语文 素养培养

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中职学校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职教育是在高中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学生主要学习的是与以后职业直接相关的课程,对一些基础性的综合素质培养课程有所缺失,这也是现在用人单位对中职教育诟病较多的一个点。中职语文教育中,加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就是一个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切入点。语文素养除了对语文基础能力的训练之外,语文素养还包含有稳定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感、思维、品质、审美、个性、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培养语文素养,加强文化的积淀,增强文化底蕴,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审美能力,这些都是语文素养能够带给学生的发展。语文素养可以分为六个层次,必要的Z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这六个层次是由浅到深,层层递进的关系。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针对这六个层次对学生展开教育和训练?最终达到学生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点。

一、注重基础语文知识,死学活用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职语文教学是不是就可以放弃对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的要求?比如基础的汉字、成语、诗词。并不是,语文教学中强调的是积累,就像我们学习英语知道单词很重要是一个道理。掌握优美的汉字、成语、诗词,是学生以后出口成章的重要基础。“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用来形容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并不为过,我们从小学入学就开始学习语文,从出生开始就在学习说话,但是很多人其实一辈子也不敢说自己学会了语文,很多人一辈子也没学好说好。就是因为语文中用词、用句千变万化。掌握基础的优美的汉字、成语、诗词,能让学生清楚的知道,什么样的文字是优美的、什么样的话语是动听的,学生才能模仿和使用,从而写出漂亮的文章,说出动听的话。因此,中职语文教学中仍然不能忽略基础诗词、成语的背诵和记忆,这也是语文知识积累的重要过程。

二、加强语文基础训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前面已经说了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积累,在基础知识上,下一步就要加强训练。把学习到的语文基础知识,灵活的运用起来。对语文学习来说,最直接的练习方式,无非就是多说和多写。说和写的过程也是对对大脑的综合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读写能力和听说能力。语文素养的培养,作用并不只局限于语文学科中,在语文基础训练的过程中,也是对学生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的养成,这对学生理解其他学科知识,打下了思想基础。在起初训练学生基础语文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可以培养学生养成阅读报刊杂志的习惯,阅读以后做读书报告,以作监督。也可以让学生写日记和周记。主要还是为了学生养成主动学习语文的习惯,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良好的学习习惯,还会影响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习惯和日常的生活习惯。

三、灌输核心价值,培养人文精神

在语文素养的内容中,包含了个性、情感、思想、思维等方面的内容,我认为在对中职学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综合来看,应该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语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各个人文学科的基础,只有掌握好语文学科知识,才能感知作者的情绪,感知文章中的社会关怀、自然关怀和人文关怀。所以中职语文教育也就成为灌输学生核心价值,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历史军事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带领学生参观与授课内容有关的历史博物馆、科技馆等,树立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历史、了解现实,能够扩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认清自己、认清自己所处的社会,不盲目乐观、也不消极悲观。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一个拥有大的家国情怀的人在工作中和在社会生活中是不会误入歧途的,这也是加强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的体现。

四、加强实践,注重言谈举止

在语文素养的六个层次中,第六个层次是“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素养最终对言谈举止产生影响,是语文素养培养达到一定高度的具体体现,也是中职语文教育过程中要达到的主要目标之一。有一句话是“你看过的书和你走过的路,最终都会变成你的气质”,但是有的人会觉得,自己看过的书和走过的路似乎不会对自己的气质产生影响。这是因为没有从心底去接受和感受知识,以及没有要求自己变得更好。因此要使语文素养最终外化成学生的气质,一方面,老师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比如问什么作者要这样写、这样说。然后,反观自身存在的问题。语文教学材料中,很多故事其实就是真是生活和人性的写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把文章当成一面镜子,古话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在语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中,以文章为镜可以正德行。最后,老师可以定期在班级开展一些朗诵活动、演讲比赛,从吐字、用词、肢体语言等方面全面培训学生说话的技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内而外的散发出来。

在中职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是语文学科对学生培养方面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要求。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学生步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以后热爱工作、热爱社会、尊重他人。从更深层次的影响来看,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影响到学生的言谈举止,能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远大的目标,奉献社会,服务他人。

参考文献:

[1]格桑玉吉.提高中职学生语文素养之我见[J].读写算:教师版,2016,(42).

[2]刘福正.职业高中学生语文素养培养之我见[J].吉林画报:教育百家,2014,(05).

篇9

关键词:学科特点;实践;提升;语文素养;素质教育

语文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既不是课外活动,也并非语文活动课,而是以语文学习为主要内容的一项综合实践活动形式,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它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为特征,以实现学生的语文能力的综合发展为目的。基于以上理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积极主动地进行与语文学科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

一、从语文“单一”学科中提取,促进语文学科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广知识、学

以致用

1.诵读经典

(1)开展古诗文诵读,让学生每天至少诵读20~30分钟。然后通过诗文背诵赛、诗文表演赛、诗文书画赛等加以促进提高。

(2)提倡大量阅读,教师积极为学生提示阅读范围,传授阅读方法,推荐现当代阅读文选。可通过“好书共欣赏”“图书小归类”“心得互交流”“读书贵有恒”等相关主题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漫步于书林,沐浴知识的阳光,让淡淡的书香成为孩子成长最好的营养。

2.“开课五分钟”活动

“开课五分钟”指每堂课上课铃响后的前五分钟。把这五分钟从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拿出,进行语文学习的专项活动,称之为“开课五分钟”活动。教师事先向学生提供各种内容与形式,学生自由选择、自由组合,进行准备,然后提前向老师报名。教师将报名按日课表排好活动次序,每堂课师生问好后,学生上台活动。内容和形式主要有:新闻会、讲故事、诵读优秀诗文、佳作简介、好书推荐、名句赏析、小演讲、演课本剧、续编故事、绕口令、词语接龙、对反义词等。

3.语文兴趣小组

通过语文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开展读书、研讨、演讲、创作等实践活动,引导他们探索人生的真谛,陶冶高尚的情操,发展个性特长。如通过“说古论今话对联”主题活动使学生认识和了解我国独特而宝贵的文学遗产之一――对联,通过“趣说歇后语”主题活动感受歇后语的诙谐,享受它所带来的乐趣等等。在活动中,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自然而然得以丰富和拓展。而所谓的从语文单一学科中提取,那也是相对而言的,因为任何方案的设计、实际问题的解决、情感的体验、道德品质的形成,都必然要涉及多学科的横向联系和各种知识的综合利用。

二、从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中生长,促进知识的整合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1.随机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随机渗透和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会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如在读了老舍的《草原》之后,开展对草原自然风光、民情风俗和人文艺术的欣赏与研究,然后用歌舞、文学等形式表现内心的冲动和感悟,草原的淳朴、豁达、丰实……便会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血液中。

2.专题活动

渗透和融合毕竟会受限制,作为语文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在适当的时机主动地设计综合各学科知识的专题活动供学生参与实践。如为学生介绍“健康小常识”,清明节假期来临之际设计专题活动“清明小祭”帮助学生了解清明节的来历。知识本身很可爱,学习本身很快乐。单独的文本不应该成为学生的世界,世界才是学生学习的课本。

三、从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和环境的联系中开展,促进课内与课外、学习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1.教室布置

教室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学生对教室的精心布置也是在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教室的显眼位置开辟语文园地,由学生合作布置,内容可以是诗文,可以是标语,也可以是画面。“诗文”可以是名言警句的摘抄,可以是短小诗文的展现,也可以是诗配画或诗配物等。“标语”要有影响力和感召力,如:“吟诵千古诗文,弘扬传统文化”“星星可以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可以使人们增长才干”等等,无不给人一种胸怀,一种博大,一种深邃。“画面”可以是祖国的“名山大河、长城、兵马俑”,也可以是异国他乡的“金字塔、唐人街、好莱坞”。通过文字的表白,图画的昭示让学生通千古,博内外,既增长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2.自办报刊

组织学生“自办班报”“出好校刊”,根据学生爱好、特长进行合理分工,有的设计刊头,有的设计题图,有的设计花边,有的选文(或自己写文)。

在办报刊过程中,学生要眼看、耳听、脑想、手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其间,学生充分运用了各种知识技能,同时也发挥了非智力因素的功能作用,从而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学以致用的能力。

3.社会实践

根据一定的目的适当地让学生走出课堂,接触自然与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取、运用知识和锻炼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如进行“自然知识小考察”“农业知识小考察”“社会小调查”“当错别字检查员”“当小导游”“做商业广告”“环保宣传”等。

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实际,力图实用,注意学用结合,注意“人文教材”与“生活教材”的结合,要求学生向社会生活学习,学习为社会生活服务,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收集信息、知识运用、活动组织等能力。

社会有多大,语文学习就有多广阔。生活犹如一条河,汩汩流淌的源头活水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深化知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它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较好地整合了知识与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等。我们要进一步利用、建设、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在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切实达到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8.

篇10

一、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

1.完善学生的知识认知体系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开展,对完善学生的知识认知体系及学科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作用。认知体系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有很大不同:知识体系是作为客体存在于小学语文教材与大纲之中;认知体系作为主体是对知识体系的客观把握,它要求学生应具备对知识体系的理解、掌握能力。总体来说,认知体系能力的培养是由国家规定小学教育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语文教学作为国家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小学教育的重点内容。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既有相关性,又有区别性。由于语文学科学习的知识对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有决定性作用,因此语文学科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一般学科的综合能力并不代表认知能力,这就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由此可见,语文学科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因此,加强语文学科的学习能力对现代人的基础能力与素质培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由于不同的学科都有自身独特的要求与特点,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小学语文更侧重语文知识的基础性及综合性。语文素质教育的开展,不仅能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文学涵养与素质,满足学生对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理解能力,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素质的措施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最明显的是在素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求突出以学生学习为主体,而传统教学则以教师教学为主。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素质教育教学被逐渐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开展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不仅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还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对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2.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关心指导

素质教育开展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对不清楚或不了解的知识进行重新掌握。由于考试已经成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而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影响。因此,加强教师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及能力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关心与指导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客观的分析与鼓励,还要为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二是在进行学习与复习时,教师要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及重难点进行重点指导,使得学生不仅对错误之处有正确的解答,还能对自己的错误之处进行深刻的了解,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与关心,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受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全面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及生理变化的特点,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及生活经验,采用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要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学习效果进行及时的鼓励与表扬。可针对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教学活动穿插。如在进行《负荆请罪》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对廉颇向蔺相如请罪的情境进行现场表演,要求对见面的语言、动作及神态进行着重表现。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设计,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还能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思想的把握与理解。

4.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由于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思想建设有很大影响,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完善教师素质能力的培养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是要转变传统教学思想,培养创新教学观念,加强科学思维方式及教学方法的培养,同时还要求教师具有新时代教学精神与态度。第二是要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建设。要不断完善自己,还要加强教学素养的培养,以保证有全面的综合能力引用在教学中。第三是具备良好的教学态度。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课本要求的知识内容进行掌握外,还要做到灵活教学,运用现代教学工具,进行合理、科学的教学。

5.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