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笔记范文
时间:2024-03-15 17:40: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英语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笔记策略;听力理解;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049-02
一、引言
听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听解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外语学习中,听力理解是学生听、说、读、写、译语言综合技能的一项重要环节(项丽,姚丽娜2007)。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已成为外语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试图通过学习策略训练来提高学习者的听力水平。我国学者刘治,朱月珍(2001);杨坚定(2003);李慧,由立发(2007)将听力策略训练与实际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并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学习策略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听力学习策略种类繁多,记笔记策略是听力学习策略的一种。许多英语学习者认为,记笔记技巧的欠缺是影响听力理解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障碍(雷慧青,2011)。本文重点从记笔记策略和记忆机制的角度分析了提高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有效方法,综合已有的策略培训经验,将其用于实验来探讨对学生进行笔记培训是否可以帮助其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
二、理论框架
认知心理语言学家Anderson(1985)将听力理解过程分为感知(perception)、分析(parsing)、运用(utilization)三个互相依存的阶段。卢敏(2006)指出,处在感觉储存阶段的信息停留时间非常短暂,只有受到注意了才会转为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对信息的储存时间也很短,一般只有30秒左右。而要想信息保留的时间更加长久,就必须对信息进行编码处理使其转变为长时记忆。做笔记就是促进短时记记向长时记忆转变的一种手段(卢敏,2006)。
根据信息处理的理论,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是学习者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其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认知策略与学习者的学习任务有直接的关系,它涉及大脑对输入信息的处理。记笔记策略(note-taking)是认知策略的一种。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解答以下问题:能否通过记笔记策略的培训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成绩?
(二)实验对象
本研究受试共37名,均是由笔者所教授的管理学院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学生。其中男生5名,女生32名,年龄在19至21岁之间。
(三)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主要是由培训前的听力模拟测试卷和培训结束后的终点测试卷以及《大学英语听说》这本教材组成。
听力测试卷为全国英语大学英语四级听力考试真题中任选的两套(分别为2011年6月和2012年6月试题)。选择使用真题的原因是因为考试真题的设计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更能测试出要测的学生水平。这两份材料将在培训前和培训后对学生进行测试。
笔者会将做笔记策略的培训与英语听力课堂的教学相结合,所用的教材是《大学英语听说》。该教材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题材多样,语言规范。题目类型符合英语四级听力的要求。
(四)实验步骤
Oxford(1990:204)对策略培训的实施提出了一个8步培训模式:(1)决定学习者的需要和可支配的时间;(2)选择好要教的策略;(3)考虑采用整体策略培训的方式;(4)考虑动机因素;(5)准备材料和活动;(6)进行完全知情的(completely informed)训练;(7)评估策略培训;(8)修订策略培训。
本研究在设计上以Oxford(1990)的模式为基础,参照卢敏(2006)和朱湘华(2010)的研究,建立了一个更有针对性和操作性,更适合本研究的策略训练模式。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测试学生的听力水平,确定学生需要和可用时间;(2)确定要教的策略;(3)考虑动机因素;(4)根据学生所有的听力材料(《大学英语听说2》)编写策略培训计划;(5)评估策略培训的效果。
具体操作:
1.确定学生需要和可用时间。37名由笔者所教授的管理学院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学生参加了实验。首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听力测试。通过此次的听力测试,学生普遍反映在听力过程中注意不到关键词,抓不住重点,出现了听得懂但是记不住信息的现象。特别是听力测试的最后一题复合式听写,听到的信息稍纵即逝,即使听懂了,也记不下听到的单词和句子。因此,笔者决定对学生出现的这一问题进行听力策略培训。
一个学期共有16周,每周六节英语课时。其中两个课时是英语听力课。使用的教材是《大学英语听说》。该教材将配合听力策略使用。
2.确定要教的策略。本实验的策略选取了O′ Malley和Chamot(1990)根本信息加工理论所划分的三类策略中的认知策略的记笔记策略。笔录指的是在听或读时用简略的词语、图形或数字记下关键词或概念(卢敏,2006:24)。在听力过程中,学生可以一边听一边用简略的词语使用做笔记策略能够延长听者对输入的语言信息的记忆时间。做笔记不仅能促进对重要信息的选择,还是回忆的线索(卢敏,2006:24)。
3.动机因素。学生对策略培训的态度也是一个要考虑的问题。积极的态度有助于教师的工作。四级英语考试关系到学生的毕业和以后的就业,而且该班级的学生也马上要面临四级考试,因此他们普遍非常重视英语学习,所以他们都有较强的动机。
4.策略培训计划。培训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培训教材选取的是《大学英语听说》的第二册。该教材一共16个单元,每个单元由Part A,Part B,Part C和Part D组成。一个学期共有16周,每周六节英语课时。其中两个课时是英语听力课。使用的教材是《大学英语听说》。该教材将配合听力策略使用。
结合教材内容的设置,笔者进行了以下的听力测略培训:
在Part A泛听练习这个部分,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关注文章的开头。捕捉以疑问代词what,when,where,who,why以及how这几个方面的信息。要求学生注意那些起衔接作用的语篇标记词。可以采用T型列表,把关键词、要点记在列在纸的左边,例子和细节记在相应的右边。关键词的记录以短语为主。
Part B精听练习部分需要学生们能够把听到的细节内容写下来。这一部分的练习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最后的复合式听写题目类似。同学们常常抱怨不能把单词准确地写下来,往往写完了这一个,下一个就没有听到。因此为了能够又快又准地记下重点内容,可以使用速记符号和缩写(symbols & abbreviations)。如可用T代表teacher;sth.代表something;ad.代表advertisement等。甚至在记录时还可以用符号表示。所记的内容不一定要求完整,要起到提示作用,自己要看得懂。
Part C是根据Part B听力内容设置的口语练习部分。在这个部分,教师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能够通过他们在第二部分听力过程中记下的关键词完善句子,把句子补充完整。学生们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一起完成,检查句子是否通顺,有没有语法、词汇等方面的错误。
老师还可以在学生们完成所有的任务之后展示出正确的答案,以供学生自我检测。这一部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整理和回顾。
Part A,Part B,Part C这三个部分是在课堂完成的,学生们在回家之后完成Part D部分的练习。这是一个巩固练习的步骤。学生们通过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课下继续加以练习巩固。教师则在下次课上给出正确的答案供学生检查。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经过记笔记测略的培训,学生的听力成绩较之实验前都得到了提高,其中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写作成绩提高得比较明显。同时,笔者也随机部分抽取研究对象,通过QQ或是其他轻松的聊天方式进行跟踪访谈,以了解学生对此次测略培训的看法和收获。受试学生向老师反映道听力理解能力较以前有较大的提高,不再畏惧听力,学习也变得更加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能够和同伴互相讨论互相协商,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合作能力。
四、结语
本文是一个项听力策略培训的教学实验。作者听力理解过程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性的过程,记笔记技巧的欠缺是影响听力理解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障碍。笔者在所任教的班级推广听力记笔记策略训练,希望能够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通过一个学期的尝试,作者发现学生的听力水平能力确实有所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篇2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利弊;对策
一、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特点
1.优化教学方法,构建创新平台
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为各种英语教学方法注入新的活力,多种英语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创设高效的教学平台,而且优化了自身的教学方法,同时为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英语教师通过灵活的运用多媒体技术,不断创设教学环境,深入挖掘教学内容,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和创新,从而顺利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进一步提升英语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创设风格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潜能
英语多媒体教学改变过去“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课堂模式,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差异性,合理选择文本、图形、图像、声音等多媒介形式,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的风格情境,多视角、全方位地展示英语语言素材、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等要素,通过感官的刺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爱好,不断地挖掘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将学生的主体性与老师的主导性有机地结合,不仅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的氛围,而且促进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3.教学内容丰富,课堂信息传递快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英语教师在黑板上的板书和讲解花费大量的时间,经常导致单位时间教学信息容量受到明显的限制,大大影响教学进度和质量。伴随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教师凭借网络资源优势收集更多的教学素材,并制作生成教学课件,课堂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学生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信息量,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教师可根据教学重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丰富的教学内容中有选择性地讲解,提高英语教学的层次性和目标性。
4.促进观念更新,提升教师素质
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促进教师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勇于开拓创新多媒体教学的新模式和新方法,稳步提升英语教学的实效性。英语教师的多媒体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多媒体教学的开展,多媒体教学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英语学科的知识体系、听说读写的能力等,而且要具备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能力等,进一步推动教师学习多媒体教学技能的主动性。
二、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的弊端问题
1.教学信息容量过大,学生内化吸收不足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实施,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中单位时间内教学信息量不足的缺陷,使得讲课的节奏明显加快,课堂信息容量不断增大,一旦教学信息容量突破合理的限度,将导致学生的思维节奏受限、理解接受能力下降、内化吸收严重不足,严重影响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效果。教学信息容量过大,不仅增加教师单位时间的劳动强度,而且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负担,经过一段时间的负面积累,将大大降低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正常发挥多媒体教学信息容量大的优势特点。
2.课件制作过于追求形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
在课件的制作方面,部分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一时兴趣和爱好,过于片面地追求表现形式,通常给课件配备色彩鲜艳的图片、炫目的花边、生动有趣的动漫等新颖项目,高强的感官刺激,从某种程度上说虽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英语课堂气氛,但是大量的图片、声音和动画的使用,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冲淡学生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无法顺利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3.忽视师生角色地位,课堂互动性缺乏
部分教师对多媒体过于依赖,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欠缺课堂教学的互动环节,没有及时地开展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学生成为信息的被动的接受者,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影响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课堂互动性缺乏主要表现在:盲目夸大多媒体教学作用,课堂变成课件的简单播放和展示;教学速度较快,老师讲得多,学生讲得少;以课件为中心,将全部注意力放在课件操作上等。英语多媒体教学中忽视师生课堂互动的重要性,将直接导致英语课堂的简单化和形式化,英语教学效果值得怀疑。
4.学生逻辑思维受限,独立创新意识不强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维总是伴随教师的课堂讲解和板书而循序渐进的,在循序渐进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将课件中的内容及时讲解展示完毕,课件的浏览呈现跳跃式的趋势,在某种程度上让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只是简单地等待课件的演示,将直接导致学生逻辑思维明显受限、学生的独立创新意识不强等负面影响。
5.媒体操作技能欠缺,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伴随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教师对采用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和重要性已达成共识基础,对多媒体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仍然存在部分教师对多媒体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比较欠缺的情形,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大的老教师。多媒体相关知识技能的欠缺,容易导致操作失误、课件导航模糊、简单故障无法及时排除等方面的问题,更无法满足对多媒体教学的创新需求,直接影响多媒体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多媒体教学软硬件设施缺乏,网络教学平台有待完善
多媒体教学的顺利开展必须以较强的软硬件设施为基础,虽然部分高校已经加大了英语教学计算机和网络硬件设施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但依然存在软硬件设施严重缺乏的现象。在硬件方面,主要表现在计算机等硬件无法满足所有课程项目教学的多媒体化;在软件方面,主要表现在多媒体教学软件欠缺或不合理、多媒体教材的不合理、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有待建立完善等方面。多媒体教学软硬件设施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多媒体英语教学作用的发挥。 三、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策略的探究
1.合理调控教学信息的度量,促进英语教学效果的提高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把握教学信息的度量,让多媒体技术真正发挥辅助英语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将教师精心组织的丰富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及时内化吸收相结合,促进英语教学效果的提高。在课件的制作中要始终坚持以教学效果为出发点,课件内容和信息要适度,不要超过学生所能承受的范围;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速度的合理化,给学生留出部分时间记笔记和消化,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模糊的知识点要重点深入的详细讲解。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将多媒体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才能更好地调控教学信息的度量,确保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2.遵循教学规律和认知心理,大幅优化英语课件设计
多媒体教学对教学课件提出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学课件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精当,而且要求教学课件必须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标性。教师在教学课件的设计中,要始终坚持启发性、有效性、实用性和适度性的原则,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心理,大幅度优化英语课件设计。一方面,课件设计制作要区分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活动,突出英语教学目标中的重难点,深入浅出、形式多样地展现听、说、读、写、译方面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课件设计制作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独特魅力,巧妙合理地设置课件的画面色彩、声音动画等,以丰富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教学活动健康有序的开展。
3.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师生课堂交流互动
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增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才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顺利实现多媒体教学的目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互动环节,可以通过设置学习和生活情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问、分析和讨论,将知识的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课堂良性互动的局面,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4.加强英语教学理论和多媒体技术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英语教学理论和多媒体技术水平直接决定英语多媒体教学的成效。各高校要通过多种形式,认真组织开展英语教师的教学理论和多媒体技术的培训,让教师在学习中提升多媒体教学方面的技能和技巧,进一步满足多媒体教学理论和实践需求,为提升多媒体教学的实效性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在英语教学理论方面,主要包括建构主义理论、系统论、最优化理论等方面的培训;在多媒体技术方面,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多媒体操作技能、课件制作设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只有通过英语教学理论和多媒体技术培训,才能促进教师不断更新和掌握新的多媒体技术,更好地服务于英语多媒体教学。
篇3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大学英语 利 弊 对策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简称CALL)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近50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臻成熟,教学网络化、多媒体化已渗入教学课堂,成为现代化教育的一大特征。多媒体教学即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和影像等多媒体信息,把其各要素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结合,并通过相配套的设备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求添加声音的配合和人机交互操作来完成教学或实践过程。2004年1月,教育部高教司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课堂模式。”该通知肯定了多媒体教学引入大学英语课堂,是新课标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和趋势。然而,新技术的尝试应用到发展成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并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摸索经验,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所暴露的问题与弊端也日益凸显,如何进一步优化完善多媒体辅助教学,使之更好地为大学英语教学服务,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刻不容缓的要求。
1 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首先,学生在非母语的环境中学习英语(我们将此语言称之为ESL),最缺乏的是生动的听说和便捷的情景英语交流环境。在以往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下,学生长期得不到语言锻炼,一味的“哑巴式”学习方式,不仅模糊了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的终极目的,而且使英语学习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情景是学习者进行学习实践活动的社会文化背景。与一位教师、一本书、一支粉笔和一张嘴的传统课堂截然不同,现代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集合声音、文字、图像、动画和影像视频等元素,并作用于学生听、说、视、触、感等各感官,根据课堂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学习情景,利用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学生不仅可以和多媒体设置的虚拟人物对话,身临其境地体会真实的英语情景交流;视频资料生动展示的英美国家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时尚资讯等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隧道、飞过地域航线、踏上金色舞台,多媒体教学使语言赋予生命,充满色彩,生动跳跃起来。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诸如等级或往后的竞争便利等外来目标。”多媒体教学正是将枯燥的学习材料具体化、形象化、真实化,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实现了英语“教”与“学”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和自主性并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发挥其内在潜能。其次,因特网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它连接了全球几千万台计算机,信息资源广阔,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娱乐等个方面,可谓包罗万象。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有利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断增强。最后,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这种全新的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课堂,扩充了书本知识,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开放、轻松、自由并极具个性化的语言学习环境和氛围,学生们可以选择自学模式,根据自身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学习,也可以相互协作、广泛讨论,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2 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的弊端及对策
2.1 过分依赖网络课堂,忽略面授优势
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是多媒体教学的客观特点,许多大学英语教师则完全依赖课件授课,不科学的增加知识涵盖量,50分钟的课堂完全变成课件展示,教师变身为“放映员”,学生变成“观众”,学生只能按照教师放映速度来走马观花甚至囫囵吞枣,50分钟放映结束,所有信息也随屏幕的关闭而消散。
对策:教师首先要明确多媒体网络是辅助教学手段,并非完全取代教师地位。其次,教师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了解其思维强度和节奏,合理安排课件内容,并配合传统面授突出主题,强调重点,使学生有思考、接受和消化的时间。最后,多媒体教学要张弛有度,详略得当,并与传统面授教学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真正做到“淡妆浓抹总相宜”。
2.2 过分追求形式,分散学生注意力
多媒体技术的一大优势是可以模拟现实环境,利用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对学生进行合理刺激。在具体实践中,多数教师为了追求完美,掺入大量的图片、声音和动画等文件,使课件过于花哨,华而不实,冲淡课堂主题,分散学生注意力。
对策:教师要精挑细选网络材料信息,做到课件重点清晰,主次分明,内容简洁得当,装饰得体,让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感受新教学手段带来的新鲜愉悦。
2.3 缺乏师生情感交流
多媒体教学手段越来越受到大学英语教师的青睐,但在此过程中我们忽略了一点:我们使用的是机器,但面对的却是充满情感的学生。课件的滥用会使教师有种牵着鼻子走的紧迫感,限制了教师的自由发挥。很多教师兢兢业业的备课,制作完美的课件,本以为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发现彼此有种孤立感,很难配合,尤其像英语这种语言类课程,更是需要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来增强感情,达到教授与接受的和谐。
对策:教师的课堂魅力是任何课件都不能替代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动作都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应有效的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结合经验与实际,适当调整教学程序,要以扎实的基础,渊博的知识和人格魅力去抓住学生的心,感染学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2.4 多媒体网络自身问题
很多大学都建立了校园网、网络课堂、网络语音教室等硬环境,但多媒体本身存在不可避免的问题,如电脑死机,中毒,录音和放音功能失灵,网络升级导致系统问题等,这些都大大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影响教师和学生情绪。
对策:从学校角度来讲,配备专人定期维护电脑,实行网络教室责任制,可避免一些人为破坏;增派技术人员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突发故障。从教师角度来讲,增强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必要的故障处理技巧;做好资料备份,防止故障引起的丢失或破坏。从学生角度来讲,要爱护网络教室的各项资源配置。
总之,多媒体教学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合理有效利用,使之更好的为大学英语教学服务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教师要恰如其分的利用这个新式教学工具,扬长避短,总结经验,让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这朵奇葩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 王志强,蔡平.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教学[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208).
[2] 李荫涛.多媒体投影英语课堂教学初探[J].外语界.2001(3).
篇4
“培养科学研究精神,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科技英语演讲比赛
二、活动主题
“科技创新,"英"为有你”
三、活动目的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充分展示校园科技创新活动成果,全面推动全校学风建设,我校决定举办“XX年大学生科技节”系列活动,在此次科技节系列活动中,外国语学院决定在近期举办一场科技英语演讲比赛。
四、活动背景
在21世纪的今天,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不言而喻,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人才要求的日益提高,科技英语变得十分重要;学好科技英语,掌握流畅的口语是顺应社会发展所必备的素质。因此,外国语学院团委准备在近期举行一场“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为主题的科技演讲比赛。
五、活动范围及对象
活动对象是我校全体在校大学生,其中本学院大一大二每两个班至少派出一位参赛选手,其他同学亦可以以个人名义报名参加。
六、比赛具体流程
〈一〉初赛
初赛以学院为单位进行,由各学院老师和同学选出至少一名选手参加外国语学院的复赛。
初赛在8日前结束。
<二>复赛
复赛以外国语学院为单位,评委由外院老师和学生会学习部成员共同组成。 经过初赛的选拔,我们会选出11名优秀选手参加全校决赛。
复赛时间暂定11月9号。
〈三〉决赛
复赛在50号楼503举行,评委由外院老师及外教组成。
复赛日期暂定11月12号。
评分标准:
1、内容要求:主题鲜明,内容清楚、结构清晰、中心突出,合理展开、阐释充分、证据相关、逻辑性强,内容生动、不枯燥,能吸引听众注意力。 (30分)
2、语言要求:使用标准英国英语或美国英语。语言准确(发音清晰,音调、音高合适,用词准确、相关),语言流利(注意连读、词重音、句重音、语调和节奏等)。 (30分)
3、技巧要求:自信,有感情与气势;注意手势、眼神与身体语言;幽默感(不能是哑剧式的幽默或调侃);适当使用修辞手段(比喻、类比等)。 (30分)
4、时间控制:定题演讲在2分30秒时有工作人员提示,超过3分15秒,或不足2分45秒,扣1-5分。 (10分)
5、道具使用:定题演讲中允许使用实物、图片等辅助道具,但仅限使用一次道具,使用道具过多将被酌情扣分。
评奖与奖励:
决赛产生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5名
八、活动前期准备:
1、10月28号通知各学院,请他们于11月8月号前选出至少一名参加复赛的同学。
2、提前申请好活动场地,申请展板摊位。
3、制作宣传海报两份,设计宣传单并复印若干份,提前宣传整个活动
4、做好活动所需材料的准备:把干事分为两组,宣传小组和设计小组,设计小组主要负责海报、传单、邀请函、奖状的设计和决赛当天现场布置方案、物资准备,而宣传小组主要负责初赛到决赛的宣传,并且负责邀请评委嘉宾。
5、联系好各部门的同学过来协助、帮忙
6、在新闻部调用同学准备负责拍摄,制作现场ppt等技术工作
九、宣传方案
通过各学院学生会进行宣传共2页,当前第1页12
十、活动流程
复赛:
19:00主持人介绍评委及比赛相关规则
19:05---20:30选手比赛
20:30 主持人宣布进入决赛的选手,欢送评委,复赛结束
赛后工作人员清理现场。
决赛:
下午6:00 工作人员入场准备活动前期工作
6:35观众入场
6:45嘉宾入场
7:00由活动主持人介绍出席嘉宾,并介绍此次活动的主要目的等事项
7:05活动正式开始
7:05---7:40上半场选手演讲比赛,每位选手演讲完后评委打分,主持人报分数,工作人员登记好分数
7:50----8:25下半场选手演讲比赛
8:30主持人宣布获奖选手名单,嘉宾向获奖选手颁奖,合影留念。比赛结束,由嘉宾做总结陈词。
赛后工作人员整理比赛现场。
十一、经费预算
海报2张10元
彩带等现场布置装饰品40块
奖状8张8块
水20元
篇5
关键词:教学模式;差异原因;英语教学
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漫长的社会和教育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诸多迥然不同的教育观①。教育观的不同,导致中西方教育模式的不同。本文对中西方教育模式进行多侧面对比,结合大学英语具体教学实践,吸取中西方两种教育模式的优势,期望对大学英语教学有所启示。
一、中西教育特点及差异对比
1.指导思想
中国重视知识本位,注重知识的灌输,崇尚知识的积累,强调知识的严密性、系统性、完整性和逻辑性,属继承性教育。中国教育以大纲和教材规定的目标为目标。而西方教育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追求知识的应用,崇尚标新立异、自我表现、综合能力,属创造性教育。
2.师生关系
在中国学生看来,教师是知识的代言人,是权威的化身。学生在老师面前常常表现得谦虚谨慎、循规蹈矩,在课堂上常有紧张感和压抑感,不能自由地表达思想。西方课堂上强调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平等地位,营造出民主、自由、充满活力的教学气氛,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敢于直言和争论。西方教师对学生一般表现出宽容的态度,对学生的鼓励远远多于批评。
3.教学形式
中国属于封闭型、讲授型教学。教师通常全班集体授课,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或交流的机会较少。课堂上有较多的纪律规范,师生都有约束感。西方属于开放型、多向互动式教学:理解、参与、创新,学中用、用中学。西方教师在互动模式上通常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合作式、个别化、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西方教师在组织教学方面体现出以人为本、灵活应变的原则。
4.评价体系
中国教育是静态评价、重结果、方法简单、答案唯一,中国师生非常重视考试,考试通常采取笔试的形式,内容上往往侧重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西方是动态评价、重过程、方法多样、答案开放,考试形式一般灵活多样,考试内容侧重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创新能力。
5.非语言交际
中国老师在非语言交际手段的利用上――眼神、手势、身势、面部表情、身体距离、服装打扮、空间不够充分,对教室的空间布局也很少关注。西方教师一般衣着随意、善于表演、表情夸张、个性张扬,喜欢将课堂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布置,以便学生参与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辩论等活动,有时会采取户外授课的形式。
二、中西教学差异原因分析
1.教学体制原因
中国长期采取的是单一的办学体制。自秦始皇统一之后,便建立了一元化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教育制度,为历代统治者培养的是效忠、尽能的御用人才,没有独立的思想和自由,学校体制政治化、官僚化,体制僵化,思想萎缩,没有独立自治和自主。
西方是多元的办学体制:西方社会立足于商业经济基础,官、私办学体制并存,一般私人办学比官方办学兴旺发达,尤其是私立学校实行的是学术自由、思想独立、教育自治、政治色彩少,是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世纪西方大学城就是在一条街上,无单一场所,分散在各条街上进行高等教育的私立学校集合体。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的教育才真正繁荣起来,教育思想几乎是沉浸在自由与宽容的气氛之中,涌现出一大批学校,也培养了不少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总之,西方与中国的教育体制不同之处的核心在于它的独立、自由和宽容。
2.教育理念原因
在中国,“教”“育”二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教”的含义最早是对外部权威的效法和遵从,体现了社会的意志;“育”字则反映了个体成长的需要。在我国先秦古籍中,“教”和“育”连用得很少,大多只用一个“教”字来解释教育的事情。千百年来,我们只强调了“教”的功能,而忽视了“育”的重要作用。另外,儒家教育体系中重传统、重规范、重结果的教育理念,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西方国家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影响。他认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自然教育理论主张教学要适应学生的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卢梭的教育思想在西方具有极大的影响,像德国的康德和赫尔巴特,瑞士的裴斯泰洛齐,美国的杜威等无不受卢梭教育思想的影响。
3.文化背景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于强调统一性,忽视个性差异,也就是强调群体,忽视个体。中国古代把维护群体的协调、社会安定作为最高的伦理政治原则,认为群体的整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出发点和归宿。个体对于群体来说,义务重于权利,奉献大于索取。这种文化体现在教育活动中,就是注重整体,而忽视对个人的深入解剖与分析。重群体的价值取向,对于培养学生的整体系统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在某种程度上诱发了专制主义,约束了人的个性与能动性。
西方文化传统奉行个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人格和尊严。早在古希腊的伯利克里时代,普罗泰戈拉就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地位。此后西方教育思想家大都把具有个性和独创性的人视为培养人才的基本目的,提倡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三、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指导思想
转变传统的以语言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充分认识到学习者是语言信息加工的主体,是语言知识和意义的积极建构者。引导学生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去理解和掌握语言,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实施自我管理和自主获取语言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2.建立开放、活泼、富有成效的新型课堂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心态应是开放的、自由的、不受压抑的;鼓励他们的自信和好学;让他们感觉充满力量,感到安全、放松。表现在教学内容上,教师不拘泥于教材,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音像手段增加语言输人源,创造真实性、交际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外语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习得语言及其文化。
3.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对大学英语教学而言,在人数较多、学生基础不一、语言潜能、认知风格、动机和目的各异、需求不尽一致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关注学生可理解的程度,有针对性地对不同语言程度的学生进行指导。
4.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与文化形影不离,在外语交际中,相同的话语也许会因言语、非言语等文化差异而大相径庭。中国外语学习者也经常因为文化缺失在外语交往中犯错误。面对时代的发展,可以说,在未来社会中,没有多种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将是“残缺不全”的人。因此,外语教学应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要着力于文化意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具有国际视野。
中西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教育的差异。这种差异给我们在教学中很多启发。就英语教学而言,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习惯和模式。坚持因材施教,触及学生的可能发展潜力,关注并培养积极的情感因素,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使教学富有个性,创造有利的语言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取得语言学习的良好效果。
注 释:
①所谓教育观,简而言之,即人们对教育的根本性看法和态度。
参考文献:
[1]王奇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输入与输出探究.外语教学,2003-05,24(3).
[2]刘道玉.“塑造与成长”:中西教育观的两大分野.教育信息报,2007.
篇6
Abstract: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translation has always been the weak link. Many students find it hard to learn translation. At the present stage in China, many college students do not have a solid foundation of English translation, which has produced adverse effect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ir comprehensive English level. From the relevant concepts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of Chinese-English comparison,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several colege English translation skills, and achieved good teaching results.
关键词:汉英对比视角;大学英语翻译;翻译技巧
Key words: Chinese-English comparison perspective;college English translation;translation skills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2-0216-02
0 引言
在文化多元化以及市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影响下,各国之间的往来愈发密切,这种潮流直接使得翻译人才要做出改变。但是就目前我们国内所使用的翻译技巧以及大学生的翻译能力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这些欠缺往往是由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而导致的,目前比较常见的误区为中式英语。为了很好的改善这种现象,提高英语翻译的质量,需要专业的翻译人才不断地学习加强自己的综合能力将会变得非常的有必要。
1 汉英对比视角下翻译教学概述
由于汉英民族的思维方式大不相同,因而在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而这些比较深层次的差别也会十分直接地影响到中英文翻译的质量。为了使中英文翻译变得更加有效,更加准确,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引入中英文的对比教学。通常会需要教师针对中英文翻译之间的明显差异来作出专门地讲解,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初期就建立起一种区别对待的学习方法,不会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用中式的思维来解决英式的问题,避免了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出现太大的问题,从而使大学生群体的翻译能力得到稳步的提升。
2 汉英对比视角下大学英语翻译的几项技巧
2.1 转性翻译法
通过对汉语和英语的发展历程我么可以发现以汉语更加倾向于动词的使用,而英语则会更加倾向于对介词和介词组合的使用。其中,介词与名词优势即为英语静态修辞的本质所在,由于名词之间离不开介词的支持,因而使得名词优势的结果即为介词优势。所以在中英文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动词向介词的转换和介词向动词的转换,才能使最终的翻译结果更加合乎情理和准确。而这也是整个翻译过程的核心所在,需要翻译人员格外的注意和重视。例如:在英文中经常会使用到go to school等等的词汇,但是在汉语中会说直接去学校,而不存在介词。但是英语中也有特例,即go home。
2.2 增添翻译法
增添翻译指的是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适当在翻译的过程中增加几个单词,最终使翻译的内容更加的合乎情理、表达流畅,进而使译文形式、内容及表现的精神等均与原文对等。例如:需要翻译的句子为“I went to school when she was eating breakfast.”在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一定要省去when,才会使翻译的结果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这也正是英文翻译的核心所在。而when在英文中的作用则是连接上下的两个单句,作用不能忽视。
2.3 省略翻译法
省略的翻译技巧与增添翻译技巧的翻译过程是相反的,这个过程需要省略掉原文中词义重复的部分,使最终翻译的结果简洁、明了。例如,在翻译“我们在写作业的时候一定要避免犯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在翻译为“In the homework, we should avoid the mistakes”.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在英语的翻译中省略掉了“不必要”这几个字,这就是英文与汉语的区别,英语更加崇尚句子意思的简洁明了,与汉语的重复形成对比,这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东西,需要翻译的结果满足对应的文化背景和表达习惯。
2.4 抽象翻译法
汉语由于受到我国古代具象思维的影响,因而其表达更为具体。但对于英语而言,其在理性思维的影响下,其表达的内容相较于汉语而言是比较抽象的。正是因为这个区别,所以在汉语翻译为英文的过程中需要将一些形象化的词语和句子抽象化。例如,在汉语当中有许多的表达人思想感情的成语,其在翻译成为英文的时候就需要注意抽象化的过程。例如“热心肠”可以译为“good temper”等等。这就是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需要在翻译的过程中体现出来。
2.5 换序翻译法
因为中西方之间的意识形态差别,在语言的表达上我们存在着许多的不同。在许多的翻译过程中,如果按照原文的语序进行直接的翻译就会导致中式英语和欧式汉语的出现。所以为了使翻译的内容符合我们的表达习惯,我们在翻译过程中技要注意语序的调整,使译文更加的通顺。例如“我们必须在下雨之前回到家”,其译文为“We have to go home before the rain is coming to here”,在这个句子之中,我们就将表达状态的一个句子调整了顺序,如果直接翻译,其译文会是比较尴尬的表达结果。
3 将上述技巧应用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取得的效果
本文作者为了更好地发现中英文之间的差异,采取了对照实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某中学的两个实验班。在实验完成之后得到的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通过对表1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可知,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从汉英视角出发,加大对学生转性翻译法、增添翻译法、省略翻译法等多种翻译技巧,可有效促进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提升。
4 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相信大家对汉英翻译的难点和侧重点都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在整个的翻译过程中,我们始终要注意到两者之间的差别,并把两者之间的差别在具体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并在大学的翻译课程中引入对比教学的理念,让大家在对对比的过程中了解到中西方表达之间的差别,最终使大家的翻译能力得到提升,符合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朱年红.汉英对比视角下大学英语翻译技巧探讨[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16(05):55-56.
篇7
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简称CALL)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近50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臻成熟,教学网络化、多媒体化已渗入教学课堂,成为现代化教育的一大特征。多媒体教学即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和影像等多媒体信息,把其各要素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结合,并通过相配套的设备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求添加声音的配合和人机交互操作来完成教学或实践过程。2004年1月,教育部高教司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课堂模式。”该通知肯定了多媒体教学引入大学英语课堂,是新课标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和趋势。然而,新技术的尝试应用到发展成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并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摸索经验,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所暴露的问题与弊端也日益凸显,如何进一步优化完善多媒体辅助教学,使之更好地为大学英语教学服务,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刻不容缓的要求。
1 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首先,学生在非母语的环境中学习英语(我们将此语言称之为ESL),最缺乏的是生动的听说和便捷的情景英语交流环境。在以往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下,学生长期得不到语言锻炼,一味的“哑巴式”学习方式,不仅模糊了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的终极目的,而且使英语学习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情景是学习者进行学习实践活动的社会文化背景。与一位教师、一本书、一支粉笔和一张嘴的传统课堂截然不同,现代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集合声音、文字、图像、动画和影像视频等元素,并作用于学生听、说、视、触、感等各感官,根据课堂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学习情景,利用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学生不仅可以和多媒体设置的虚拟人物对话,身临其境地体会真实的英语情景交流;视频资料生动展示的英美国家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时尚资讯等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隧道、飞过地域航线、踏上金色舞台,多媒体教学使语言赋予生命,充满色彩,生动跳跃起来。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诸如等级或往后的竞争便利等外来目标。”多媒体教学正是将枯燥的学习材料具体化、形象化、真实化,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实现了英语“教”与“学”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和自主性并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发挥其内在潜能。其次,因特网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它连接了全球几千万台计算机,信息资源广阔,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娱乐等个方面,可谓包罗万象。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有利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断增强。最后,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这种全新的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课堂,扩充了书本知识,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开放、轻松、自由并极具个性化的语言学习环境和氛围,学生们可以选择自学模式,根据自身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学习,也可以相互协作、广泛讨论,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2 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的弊端及对策
2.1 过分依赖网络课堂,忽略面授优势
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是多媒体教学的客观特点,许多大学英语教师则完全依赖课件授课,不科学的增加知识涵盖量,50分钟的课堂完全变成课件展示,教师变身为“放映员”,学生变成“观众”,学生只能按照教师放映速度来走马观花甚至囫囵吞枣,50分钟放映结束,所有信息也随屏幕的关闭而消散。
对策:教师首先要明确多媒体网络是辅助教学手段,并非完全取代教师地位。其次,教师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了解其思维强度和节奏,合理安排课件内容,并配合传统面授突出主题,强调重点,使学生有思考、接受和消化的时间。最后,多媒体教学要张弛有度,详略得当,并与传统面授教学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真正做到“淡妆浓抹总相宜”。
2.2 过分追求形式,分散学生注意力
多媒体技术的一大优势是可以模拟现实环境,利用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对学生进行合理刺激。在具体实践中,多数教师为了追求完美,掺入大量的图片、声音和动画等文件,使课件过于花哨,华而不实,冲淡课堂主题,分散学生注意力。
对策:教师要精挑细选网络材料信息,做到课件重点清晰,主次分明,内容简洁得当,装饰得体,让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感受新教学手段带来的新鲜愉悦。
2.3 缺乏师生情感交流
多媒体教学手段越来越受到大学英语教师的青睐,但在此过程中我们忽略了一点:我们使用的是机器,但面对的却是充满情感的学生。课件的滥用会使教师有种牵着鼻子走的紧迫感,限制了教师的自由发挥。很多教师兢兢业业的备课,制作完美的课件,本以为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发现彼此有种孤立感,很难配合,尤其像英语这种语言类课程,更是需要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来增强感情,达到教授与接受的和谐。
对策:教师的课堂魅力是任何课件都不能替代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动作都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应有效的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结合经验与实际,适当调整教学程序,要以扎实的基础,渊博的知识和人格魅力去抓住学生的心,感染学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2.4 多媒体网络自身问题
很多大学都建立了校园网、网络课堂、网络语音教室等硬环境,但多媒体本身存在不可避免的问题,如电脑死机,中毒,录音和放音功能失灵,网络升级导致系统问题等,这些都大大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影响教师和学生情绪。
对策:从学校角度来讲,配备专人定期维护电脑,实行网络教室责任制,可避免一些人为破坏;增派技术人员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突发故障。从教师角度来讲,增强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必要的故障处理技巧;做好资料备份,防止故障引起的丢失或破坏。从学生角度来讲,要爱护网络教室的各项资源配置。
总之,多媒体教学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合理有效利用,使之更好的为大学英语教学服务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教师要恰如其分的利用这个新式教学工具,扬长避短,总结经验,让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这朵奇葩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 王志强,蔡平.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教学[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208).
[2] 李荫涛.多媒体投影英语课堂教学初探[J].外语界.2001(3).
篇8
关键词: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考试改革 利弊分析
全国大学英语考试是1987年由教育部高教司主持实施的一种大规模的标准化考试,分为四级和六级,是我国规模最大的英语考试。据京华时报记者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获悉,2013年12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将再一次进行改革。此次的改革是继2005年6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大规模改革、2010年12月和2013年6月考试方法进行改革之后的再次改革。为何在短短的6年之内,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题型和方法要一直进行改革,改革的最终落脚点在哪里,怎样改革才更合理,这些都是值得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大学生英语水平到底如何评价才更合理,这是高等教育管理者和整个社会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回顾及其利弊分析
2005年6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对大学英语四、六级的题型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这次改革的特点是:第一,加大了英语听力的比重。英语听力在整份英语考试试卷中的比例从20%提高到35%;第二,减小了阅读理解中仔细阅读的比例,增加了快速阅读和十五选十的新题型;第三,考试流程进行了改变,作文一改之前一直放在试卷末尾的做法,将其和快速阅读放在了考试的第一阶段;第四,评分标准由原来的百分制改为710分制,并且最终的考试结果由等级制(分为四等,即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改为分数制;第五,增加了英语口语测试。规定凡是成绩超过一定分数线的考生(例如:四级成绩超过550的考生)可以参加英语口语测试。若口语测试通过,则可取得口语资格证书。
这次改革带来的影响如下:第一,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中,听力部分的比重迅速加大,并且引起了教师和学生的足够关注,学生的英语听力确实有所提高。第二,把作文放在考试一开始,使得所有学生都有时间写作文。一方面,作文可以直接体现学生的英语功底。另一方面,给其他客观题目限定了时间,更容易看出学生之间的差距。这导致教师和学生都更加重视英语作文的写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第三,快速阅读的出现使得学生一直以来逐字逐句地阅读英文文章的习惯,逐步转变为仔细阅读和快速浏览全文以获取所需信息的阅读方式。结果显示,几年来,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逐步提高。第四,考试结果的显示方式从原来的等级制变为分数制,并未让学生产生太大的动力。相反,出现了学生不断重复参加考试,只为了把原有的分数刷高,但是425分和430之间的差距其实并不大。换言之,在一个档次内的刷分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另外,这种分数制的成绩在人才市场上造成了毕业生英语水平如何衡量的困难。目前人才市场上对于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仍然是“通过四级”、“通过六级”,而怎样才算通过四级和六级呢?还是划定425分么?既然如此,这一项改革的意义何在?并且,由于分数制的出现,学生只有一张成绩单,不利于保存,甚至会出现成绩单一直无法拿到的情况,因此这项改革的意义微乎其微;第五,英语口语考试部分的增加确实有助于激励学生进行英语口语的训练,但是其涉及的范围非常小,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有失公平。并且,英语口语考试如何进行,何时何地进行,大部分口语教师和学生都无法从常见的渠道获取。英语口语考试到底如何进行没有形成文件性的材料,没有建立合理的宣传和通知的渠道。很多学生错过英语口语测试的机会。从这点上讲,英语口语测试形同虚设。既然如此,该测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如何体现呢?
2010年12月,在已经进行的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的基础上,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取消了A、B卷,这一改革的直接后果是大量出现抄袭和考场作弊现象。因为试卷完全相同,加上考场中座位安排的特点,使得考场中相互抄袭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另外,由于没有了卷型的差别,考生对于通过不法手段取得的答案更加信赖,考场内外通过各种电子和数字工具传递答案的行为更加猖獗。因此,从该角度讲,这一改革绝对弊大于利。
2013年6月,在没有改变2005年大学英语改革题型的基础上,考试实行了考场内多套试卷的考试模式,即在一个考场内,出现多套试卷。在这一改革的影响中,考场内和考场外的作弊可能性大大降低。因为发放试卷的随机性,考试不知道自己的试卷和谁相同,所以考场内相互抄袭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为不知道考场内的考生拿到的试卷是哪一套,所以考场内外通过数字和电子等手段作弊的可能性亦不存在。从这个角度讲,此次改革是非常成功的。
2013年8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再次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提出改革。具体改革内容如下:第一,原听力部分中的复合式听写调整为单词或词组听写,共10分;第二,原快速阅读理解调整为长篇阅读理解,并从听力之前改至听力之后。篇章的长度和难度不变,篇章后附有10个句子,每句一题,要求考生找出与每句所含信息相匹配的段落;第三,翻译部分由单句汉译英改为段落汉译英,分值提高15分;第四,取消完形填空。
此次提出的改革内容较之2005年后的考试内容,改革力度非常大。总体特点如下:第一,听力难度降低。这和2005年为了增加听力难度而进行的改革背道而驰;第二,快速阅读理解的存在意义可能消失。若将快速阅读放在听力之后,除非快速阅读作为单独的版块进行考试,否则考生仍然可以用大量的时间做快速阅读,快速阅读就没有了“快速”的意义;第三,翻译的难度增加。从原来的半句翻译到此次改革的段落翻译,既对学生的词汇量要求提高,又对学生的句子组织能力的要求提高;第四,完形填空是从中学到大学各类英语考试中的必考题目,也是一个较老的题型,学生对其做法比较熟悉。由于属于客观题型,因此,学生有一定猜测答案的空间。此次的改革将这种可能性归结为零。
此次改革可能产生的影响如下:第一,由于听力难度降低,高校师生对于听力的重视程度可能会随之降低。因为在听力考试中最难的部分就是复合式听写的最后三个句子,它不仅要求学生能听懂、会速记、有扎实的语法功底和足够的词汇量,还要求学生对于整篇听力文章内容融会贯通。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学生在日常听力训练过程中对各项内容都要进行训练。这样,从本质上既可以让学生在听英语篇章的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又有能力记录一些有用的信息,融会贯通全篇内容。但是,此次改革所提出的单词和词组的听写大大降低了这一难度。学生只需要抓住所听的个别的词和词组,再注意时态和语态即可,这势必降低学生对听力的重视程度,而更长远的影响则是学生的听力水平会逐渐降低。第二,快速阅读难度不变,翻译要求提高,势必让英语教与学的重心重新回到“读、写、译”上。这样,2005年进行的大规模改革所取得的效果可能会慢慢消失。
二、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所带来的影响
从1987年至今,大学英语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着数次题型和考试方式的改革。这些改革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和能力,使其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拥有与世界交流和接轨的工具,是为了更有效地衡量学生的英语水平。在经历了这么多年的考试和改革之后,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所带来的影响显而易见。第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指导性作用导致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为我国最大规模的英语考试,它有着指向性的作用。在2005年之前,大多数学校对于毕业生的毕业要求都和四、六级成绩挂钩。在2005年之后,虽然教育部禁止各高校把毕业证和四、六级成绩挂钩,但是事实上,大多数学校仍然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有要求,而大学英语四、六级的成绩仍然是大多数学校对毕业生的衡量标准。此外,在人才市场上用人单位多数以英语四、六级的成绩作为标准,四、六级考试内容就成了学生学和老师教的标杆。在2005年前,考试内容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要求更高,听力和口语被学生忽略;2005年改革后,听力要求提高,师生开始注重听力水平的提高;2013年提出的改革方案中听力要求降低,翻译和阅读能力要求提高,这势必使师生再次把注意力转回到阅读和翻译中。事实上,在英语中最重要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由于四、六级考试对其并没有要求,因此从1987年至今,一直都是被忽略的对象。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口语是最薄弱的一个环节。第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内容的改革幅度过大,导致短时间内学生和教师的不适应和资源的浪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内容的改革是为了逐步适应社会和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出发点是有利于学生的。但是,由于改革的幅度过大,很多学生和教师都无从适应,造成资源的浪费。大学生在校时间一般为四年。大多数学校的学生大二才可以参加英语四、六级考试,而大四最后一个学期的考试成绩要在学生毕业之后才公布,所以对其找工作并没有帮助。这样算来,大学生在校期间有效地参加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次数应该为5次,参加四级和六级的平均次数为2.5次。虽然理论上说,四、六级考试内容和方式的改变对于学生来讲,影响并不大,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并不高,且从小到大多数人接受的都是应试性的英语教育,所以,四、六级考试内容的改革很大程度上在一两年内会对考生造成较大的影响。为了适应新的题型和考试方式,学生必须多花时间、金钱和精力准备新题型的考试,这对于很多同学来说是有困难的。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为了衡量学生的英语水平的一种考试,它实际上具有课程设置和教学指导性作用,因此,四、六级考试的内容更应该涉及英语能力的各个方面。它改革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改革的最终落脚点应该在哪里呢?怎样改革才更合理呢?这都是值得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大学生英语水平到底如何评价才更合理,这是高等教育管理者和整个社会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
[2]金艳.提高考试效度,改进考试后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后效研究[J].外语界,2006.
篇9
关键词:英美文化;大学英语;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290-02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国际合作日益频繁,英语已成为当今社会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工具之一。大到国际合作需要英语进行交流、签协议,小到生活用品如国外化妆品、数码相机的说明书,英语已经无处不在填充着我们的生活。然而,我们发现,很多时候即使在查阅出全部英文单词的情况下,依然不能理解它的含义,这就需要对西方文化的了解。1999 年9 月,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就立足于21 世纪人才的培养规格详细阐述“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关系,没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语言应用能力难以得到提高。”中国高校的英语教学在经历了比较漫长的摸索之后,终于进入语言与文化教学并重的新阶段。然而受传统外语教学的影响,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学习上,忽视语言使用与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
一、现状调查
笔者对自己所在院校――天津农学院的学生做了英美文化测试。其中,参加测试的是非英语专业大一、大二学生,每年级各有30名学生参加。试卷共有40 道客观题,测试内容涉及历史、地理、社会习俗、文化知识、社会常识等。测试结果如下:
从上表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大一的学生,还是大二的学生,对英美文化知识的掌握都不尽如人意。尽管大二的成绩略高于大一,但还是差很多。而如此低下的成绩又可以从他们随后进行的调查问卷中找到原因。调查问卷显示:65%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的难点在于听力和口语,21%认为是写作和阅读,14%的学生认为是词汇和语法,几乎没有学生认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进而没有把英美文化列入英语学习的范围内。可见,在学生心目中,语言学习还是停留在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上,还未意识到文化学习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而这一调查测试与其他调查展现出了相似的结果。例如,王振亚(1994:调查108)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的调查;钟华、樊葳葳等(2001:19)对武汉150 名已经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的调查与测试都表明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低下。在学生看来,学英语主要是为了通过考试,获得四、六级证书,认为学习文化知识浪费时间,又成效不大,因此没有什么兴趣,对文化知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大。
二、文化知识学习的必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它能够体现出各地风俗的差异及社会历史的发展。美国语言学家Edard Sapir 说:“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文化反映的是社会所想所做,而语言表达了社会的想法。”脱离了文化的语言是空洞而又无意义的,脱离了语言的文化是没有传承性的,因此,语言与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从这个意义来说,学习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学习这个国家的语言同等重要。
在外语学习中,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使学生对篇章中某些词语特有的文化内涵体会不出来,这样,即使知道每个词的词典意义也是不可能正确理解篇章的内容。例如,“…a couple who happened to have been the First Family of the nation…” 这段话的字面含义是:一对有幸成为美国第一个家庭的夫妇。The first family means the President’s family in the US.但是,“the first family” 的真正含义是美国总统之家,而不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家庭。如果对美国惯用语有所了解,那么就不难理解这个句子的真正含义。另外,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例如:中国人喜欢关心他人的工作收入、家庭生活、社会交往等情况。而西方人则因为崇尚个人主义, 将自己的收入、家庭、婚姻、年龄等情况视为隐私,而不愿他人了解此类信息。同时,西方人比较自我,经常以自我为中心。深入了解这些中西方文化差异,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弄懂作者的意图,进而提高阅读能力。因此,掌握好文化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的学习。
三、将英美文化知识渗入到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1.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采用任务教学型教学方法,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要提前安排学生对相关的英美文化知识进行课外的阅读。在分配任务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确定学习内容,明确小组分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进而让学生从中学到文化知识。采用角色扮演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模拟表演等,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化知识的印象。例如,在讲授“英国现代流行的体育运动”一节时,让学生扮演不同活动的体育爱好者,如Baseball 、football、Horse Racing、Hunting等体育项目,让他们自述各项活动的由来和英国民众对运动的喜好,通过角色的扮演,加深了学生对这些运动的认识和了解,更好的牢固掌握基本知识。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证明,采取这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其语言应用能力。
2.多媒体教学法。将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领域。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易懂、内容丰富、便于自学、缩短学时、节省师资、快速传递信息等特点,教学更多地强调口、眼、耳、手及大脑同时运作,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文字、图片、声音等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把语言、环境、人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所学的语言材料在声音、图像和言语所构成的情境中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语言学习更加直观、生动和准确。与此同时,学生也极大地增加了语言实践的机会。
3.课堂讲授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理论结合实践,书面知识最终都将运用到实践中去。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一个学期举办几个讲座,要求学生结合讲座内容参阅相关文化资料,完成英语读书报告,然后听取学生对讲授的内容所作的评价。积极组织电影、录像等活动,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英语国家的史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影视录像片:如《美国风情》、《华盛顿一瞥》、《红与黑》、《飘》、《老人与海》、《音乐之声》、《简爱》等,观后组织学生讨论,使该课教学更形象直观。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要靠语言传播和继承。学习外语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习这门语言文化的过程。只有了解了语言文化,对语言的认识才能更加准确,对语言的运用也会更加灵活。在大学外语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了解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并结合多样的教学方法将语言与文化知识结合起来,使得我们的学生今后能够更加自如地、准确地运用这门国际语言。
参考文献:
[1]Sapir, E.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Company,1921.
[2]王振亚.社会文化测试分析[G]//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108.
篇10
[关键词]歧义现象 用词不当 句子成分不当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253-01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我经常发现一些病句,其中有很多都是因为产生歧义而成为病句。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学生的英语词汇量以及对英语语言的理解不够,更主要的方面则是学生对于语言中产生歧义的因素或形式了解不多,更不知道如何避免。
一、产生歧义的原因
几乎所有的语言都有歧义现象。尤其在写作时,因为没有语音、语气、语调的辅助和引导,歧义现象更加容易出现。在写作中,产生歧义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用词不当产生的歧义
用词不当是指写作者在使用单词表达句意时,使用的单词不够恰当、准确,或者单词本身有多个意思而影响句意,从而产生歧义的现象。用词不当产生的歧义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在选词时,选择的词汇不够准确。例如:Marriage is a thing about two men. 她本来想表达的意思是“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情”,但句子中用“men”这个词表达“两个人”就会产生歧义。Man可表示人、人类,同时也可特指男人。在这句话中,由于使用了man这个词,读者会将这句话误解为“婚姻是两个男人之间的事情”,建议把“men”改成“persons”以避免歧义。在这个例子中,学生的错误完全是由于选词不细心造成的。
2.用多义词时,忽略了其他意思对句子的影响。例如:We all have periods when things become difficult.这个句子出现在一个高考的模拟试卷上,这句话本来想表达的意思是“我们都遇到过一段万事不顺的时期”,但是句子中的“periods”是一个多义词,Period除了能表示一段时间外,还能表示月经、月经期。因此,这句话可以被误解为“我们都会有做什么事情都不方便的例假期”。
3.使用词组时,忽略了词组的原意或没有把握好词组的引申意。例如:我学生所写的Tom was knocked out这句话。它的上下文是汤姆半夜进牛棚想偷一头牛,结果被牛撞出了牛棚,但是knock out这个词组除了有被撞出去的本意以外,作为词组他的意思是晕倒、失去知觉。因此,这句话就会被误解为“汤姆失去了知觉”,建议在“knocked out”后面加上“of the cowshed”。
4.词性的多样性也可产生歧义。例如:College demands change.这句话既可以理解为“大学需要(学生做出)改变”也可以理解为“大学(自身)需求变化”。
(二)语法使用不当产生的歧义
语法成分指向不当是指作者在使用语法构成句子时,句法结构平行多变或者修饰成分没有准确指向从而产生歧义的现象。语法结构使用不当所产生的歧义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修饰成分指向不准确所引起的歧义。例如:在“These desks are for ladies with thick legs and big drawers.”这句话中,“drawers”既可表示抽屉的意思,也可表示内裤、裤衩的意思;同时,句中的“with thick legs and big drawers”这一结构既可修饰“desks”也可修饰“ladies”,因此这句话就产生了两个不同的意思。一个是“这些粗腿大抽屉的桌子是为女士准备的”,而另一个则是“这些桌子是为粗腿大裤衩的女士准备的”。因此,我们应该将with结构转换成从句,从而确定修饰的是人还是物。
2.部分结构省略后所产生的歧义。例如:He loves Mary as much as,if not more than,Jacky. 在这句话中,“Jacky”这个名字既可能是男人的名字也可能是女人的名字。所以在这个省略结构中,原来的句子既可能是“He loves Mary as much as,if not more than,Jacky (loves Mary)”,又可能是“He loves Mary as much as,if not more than,(he loves)Jacky”。像这样的歧义,我们只能回到原文中通过判断“Jacky”的性别再判断句意。
二、避免的方法
针对以上歧义产生的情况,我们在英文写作中应该注意仔细复查,并在复查中采用以下几种办法避免歧义的产生:
(一)确保精确的选词
对单词、短语和习语或俗语的掌握是精确选词的保证,另外,在写作中尽量避免使用不能准确把握的词。
(二)对多义词进行限定
在不得不使用多义词时,我们可以给多义词添加适当的修饰语以确定多义词的词义,这样就会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产生歧义的可能。
(三)明确单词的词性
对于拼写相同但词性不同的单词,我们可以对它进行成分的限定以避免歧义的产生,或者干脆采用从句,使其词性更加明显。
三、结语
歧义现象对大学水平的作者来说的确是很难避免的,它会使作者的文章难以理解、造成误解。因此,在写作中避免歧义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周立人.英语歧义类例论析.国外外语教学,1997(1):1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