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诚待人范文

时间:2023-03-16 01:3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以诚待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事情发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朋友到西湖公园玩耍。忽然看到有他最爱的冰激凌。赶忙跑上前去,一下子就买了6个又大又贵的冰激凌。那位卖冰激凌的阿姨笑眯眯用地道的福州话说,“一共是18块钱。”朋友是从外地来的,听不懂她说的话。“什么?请您再说一遍。”阿姨无论说了多少遍,朋友还是听不懂。最终,阿姨没办法了,只好用手比划出“18”。但是我的那位朋友呢,没办法,只能说他IQ太低,看成了“81”。一般人看到这个数字一定会大吃一惊,然后转身离去。可我的那位朋友是一个冰激凌“骨灰级粉丝”,管他多少钱,买了再说。他当场就付了整整81元钱,然后就潇洒地拿着冰激凌走了。如果我是那位阿姨,一定在偷偷笑,哈哈,发了发了,今天可碰上了个大傻子。可那位阿姨却追了上来,把找回的零钱递给朋友,用不大清楚的普通话说,“小姑娘,给。刚才我说的是18元钱,你却给我81元钱。这些都是找给你的钱。”朋友听了,脸马上红了,“谢谢您,阿姨。”阿姨露出了甜美的笑容,那笑容,是比天使还美的笑容。

听了这件事后,我先是不由得哈哈大笑,笑完后,我开始敬佩那位阿姨了。阿姨那种以诚待人的精神使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要知道,天下已经没有那么多少人可以抵得起金钱的诱惑了啊。这让我想起了一首诗歌:

如果人类是一片森林,

那么诚信就是那个给前面带来生命的太阳。

没有了太阳,大树就无法成长。

如果人类是无边天空,

篇2

只要是在营业时间,Chocoline总是一片顾客盈门的景象。而吸引他们的,除了Chocoline提供的高品质巧克力外,还有作为董事总经理的蔡富勤先生所提倡的诚信经营与热情服务之道。在业内,广结良友的蔡富勤先生是出了名的待人热诚、爽朗大方之士。在他的店中,无论客人是否购买巧克力,都会被邀请尝试,并且获得最好的服务。他说:“我希望顾客在品尝我的巧克力时,亦能获得欢乐与健康。” 这是他的经商之道,亦是他的处世哲学。

经商之道:把最好的提供给顾客

所谓“生于忧患”,蔡富勤先生最初开设巧克力店恰逢SARS时期,当时香港饮食娱乐业一片萧条,而他与朋友合开的一家高档卡拉OK厅之前本是生意繁忙,吸引了众多影视明星、社会名流的眼光,但因受SARS影响而被迫关闭,好在巧克力店在他的精心经营下,于艰难中挺了过来。2005年重新选址于尖沙咀,Chocoline由此进入人们的视野。短短三年里,在蔡富勤先生与弟弟的合力打理下,商店成为本港知名品牌,Chocoline几乎成了优质巧克力的代名词。

而更令人称奇的是,Chocoline虽已是人尽皆知,但蔡富勤先生却从未为其做过一次广告,恰恰相反,香港很多电台、电视台都是主动寻访商店,将Chocoline作为尝试优质、美味巧克力的最好去处而推荐给市民。

问及蔡富勤先生何以将Chocoline经营得如此有魔力时,他笑着说:“我有两个重要的经商宗旨:品质第一,服务周到。我开店就是要把最好的提供给顾客。”据他介绍,Chocoline的巧克力原料来自欧洲,特别是取自在巧克力发展上独领的法国,然后在中东进行生产制造,并聘请了法国及瑞士的师傅在沙特阿拉伯进行研制,成品后再用飞机运至香港。正因为有了如此正宗丰富的原料保障与精工手艺,现今的Chocoline经营的巧克力口味达一百多种,品种涉及八九十个,从正宗经典的黑巧克力到别出心裁的玫瑰巧克力,还有水果、榛仁、酒心……各种味道可谓聚集了浓烈的可可香,令人回味无穷。而Chocoline于节假日精心推出的各种巧克力礼袋系列,更是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因此,在香港这一繁华都市中,Chocoline俨然成为一道靓丽的城市风景线。蔡富勤先生所坚持的高品质原则也让Chocoline深入人心,口碑相传,上至名流富贾,下至普通百姓,皆慕名前来,满意而归,被这一“巧克力天堂”所征服。就在笔者采访的当日,香港著名美食家蔡澜先生也来到了Chocoline购买巧克力,对于这位尝遍天下美食的大师来说,Chocoline的魅力亦是无法抵挡。

其实,蔡富勤先生能将生意做得如此成功,全源自他坚定的生活信念――勤力、执着、诚信。很小的时候,他就跟着父亲来到了香港,本是富裕的家庭却在颠沛流离中日趋艰苦,但苦难的环境并没有打倒他,反而锻炼出了勤力拚搏的精神。很早的时候,他就在尖沙咀酒店开创了全港第一家经营二手表与古董表业务的商店,至今已是二十余年。后来因为同类商店越来越多,竞争日趋激烈,他开始将生意重心转向其它领域。特别是在中东做珠宝生意时,他看准了巧克力市场的巨大前景,因而将中东巧克力引入香港,成为其在东南亚地区的全权商。精心经营下,蔡富勤先生与弟弟将香港生意打理得有声有色,但成功中他依然保持着睿智与理性,“很多人邀请我到大陆开店,但我是这样想的,先把香港的生意做好以后再规划。因为我要求自己只要做,就要把每一个都做好。”

而在经营Chocoline时,蔡富勤先生亦有一个美好的愿望――顾客在品尝巧克力时,亦希望他能从中获得欢乐与健康。“从科学研究上来说,适量吃黑巧克力确实有缓解情绪,防治心病等功效,而我希望大家都能从巧克力中收获乐趣与健康。”言辞中,蕴含着他对社会的深深责任感。

处世之道:尊重他人诚信服人

蔡富勤先生广结善缘。其实,只要与他交谈,你就会发现,他确实是一个为人热诚、爽朗大方的豁达之士,重情义、守信义,因而深受大家欢迎,很多政界、商界等名流都与他感情笃厚。而谈起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时,蔡富勤先生说得很实在:“我们做人要先做好自己,要给他人以信心面貌。其次我们要懂得尊重他人,因为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最重要是诚信相交,只有以诚待人,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蔡富勤先生一直恪守着自己的做人原则,这从他与中东地区生意人的成功合作即可看出。一般来说,与中东人打交道是相对困难的,他们非常注重个人交情,并且对生意伙伴也是严格挑选,尤其看重对方的诚信品质。对这一点,蔡富勤先生深有感悟,“中东人很会做生意,初次与外国人打交道时,他们都会有所提防,跟他们做生意就绝对不能欺骗他们,并且不要怕自己吃亏,其实有时损失一点反而可以博得他们的好感,并且只要初次合作成功,以后做起来就会更加顺利。”蔡富勤先生就是凭藉自己的诚信品格,赢得了他们的友谊。他很早就经常往中东洽谈生意,这么多年的交往,他不仅结交了一批生意伙伴,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很多珍贵的友谊。

日常生活中,蔡富勤先生还是一位热心帮助朋友的伙伴。在笔者前往采访时,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当笔者按照约定的时间到Chocoline时,却没有见到蔡富勤先生,等了一会后,只见他急匆匆地赶过来,并且马上向笔者解释原因。原来是因为昨晚有个朋友的母亲生病住院了,他帮忙找医生,并照顾着朋友母亲,一直忙到第二天早上。可见,这真的是一位时刻为朋友着想,热心帮助朋友的好伙伴。

公益之道:但求付出不问回报

事业顺畅后,蔡富勤先生亦不忘回馈社会,他常说:“一个人赚了钱之后,应懂得积极帮助他人。帮多帮少不是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尽自己的能力和心力。”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几年前,香港一所知名医院向社会筹钱做相关项目研究,找到蔡富勤先生,当他一想到这是一个利港利民的好事时,随即捐款协助。而当院方为表示感谢而邀请他参加开幕礼时,他却拒绝了。他谦虚地说:“我这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不需要什么表彰,只是尽自己的一份责任而已。”蔡富勤先生就是这样,只知付出,却从不计名利,不求回报。他从不会去记自己究竟做了多少,却时刻要求自己还要继续做下去。

在兴教助学的道路上,蔡富勤先生亦是贡献颇多。很早的时候,他就与几个朋友一道资助了很多四川偏远山区的孩子,每年出钱供他们上学念书。另外,蔡富勤先生还曾在广西捐助了一所希望学校,以解决当地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在慈善公益事业上,蔡富勤先生始终抱着悲天悯人的情怀,他说:“现在我们的生活是好了,但在国内很多贫困山区,那里的人们依然生活在艰难环境中,孩子们读不起书,如果我们能够帮到他们怎么不去帮呢?”蔡富勤先生还透露,他打算不久后再为贫困山村捐建一所学校,这位公益家的慈善脚步真是永不停歇。

现今,蔡富勤先生不仅开辟了自己的事业,他还拥有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两个孩子都事业有成,各自在大型公司中担任高层。其实,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亦深受父亲影响,言传身教中,蔡富勤先生将勤力拚搏、诚信待人的道理教予了儿女们,这也将会是使他们受用一生的处世哲学。

活跃的蔡富勤先生有着诸多兴趣,平时热衷于收藏,闲暇时间里,他喜欢赛马、打高尔夫等运动。这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从他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年轻活力与生命热情,可谓深深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而他的人格光辉所折射出来的魅力更令人为之钦服!

篇3

不久前的一天,我收到一封来信和50元汇款。是曾经的一位学生寄来的,信中说×老师,谢谢你,如果没有你,就没有我今日。那天晚上,其实我已经找了三四个人借钱,但是他们都没有借给我,他们都不相信我,你是我最后的希望,如果连你也拒绝了我,我就只有去偷,我是逼得没办法了,但是,那天你不但借了钱给我,而且还给了我人生中的

第一次信任,就是这一次信任,让我知道了人格的价值,给了我人生的希望。你的信任像一片曙光,照亮了我阴暗的心田。激起了我心底的真善美。后来,我来到城里打工,我开始踏踏实实地做人,老老实实的做事。虽然苦一点,累一点,但我学会了以诚待人,同时,也换来了别人对我的信任,慢慢的我开始收获成功,慢慢的我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这封信,我读了不下10遍,每一次都让我心潮彭湃:记得是我刚毕业的那年,我班上有个调皮鬼,欺负我是新老师,成天给我作对似的,逃课、打架、抽烟,真是让我绞尽脑汁。可是,

第二年,他不知为什么就辍学了。过了两年,有一天晚上,夜深了,我正准备休息,突然有人敲门,开门一看,只见一个高大而凶悍的男生站在门外,他开口说:×老师,我向你借50元钱,我……我想起来了,是两年以前的那个调皮男生。两年不见,我几乎都不认识了,我简单的问了一下他的情况,他辍学后没有什么事做,到处混都混不走,还靠家里吃饭。于是,我对他说:你年龄都这么大了,总该找点事做,不能一辈子依靠父母,你应该自立了,去学一点手艺或找点事做,不要在社会上四处游荡,无所事事,其实你这个人是很聪明的,只要认真去完成点事情,是会成功的。随即我递了50元钱给他。

这件事过后我也忘了。这次收到这封意外的来信。这50元钱虽然不是个大数目,但是却在那个特定的时候让那个走在边缘的灵魂受到了触动,驱走了邪恶的念头。正是付出的那一份真诚和信任,如一轮明月,照亮了一方阴暗的心田,也让我收获了满心的喜悦。

篇4

槟榔屿的“雨树”和香料

槟城包括岛上的槟榔屿和大陆上的威斯利省,我们要去的是槟榔屿。翻出地图,槟榔屿躺在马来西亚西北角的海岛上,一边是印度洋,一边是马六甲海峡。早几个世纪,它一度是中国和印度航海线上最重要的中转站,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岛上丰富的物产,营造了它独特的历史。

飞机降落前,被阳光映照得如同燃烧着10万支蜡烛的海面,绵长的海岸线和广袤而葱茏的森林一齐出现,我们就在暗蓝色的天空飞过。黄昏前,我们抵达事先预订好的下榻地:一半紧邻海边、一半隐居山林的香格里拉沙洋大酒店。这间度假村酒店外有9棵大树,它们依海岸线的弧线展开,成了度假村的天然护栏。当地人习惯称它们“雨树”,因为树冠表层会开一种硕大的花朵,它们在日出时盛开,日落时收敛,傍晚时如果下雨。雨水便会存储在大花瓣里,等到翌日太阳放晴,雨水便随着花瓣的盛开而滴落,于是便有了“雨树”之名。

这里的海边环境十分宜人,但并无特别之处。直到有一天,我在餐厅外见到一个硕大的香料储藏室,陈列着丁香、肉桂、茴香,小茴香子、豆蔻多种香料。工作人员告诉我,这只是一小部分。酒店旁有一个极负盛名的香料园,那里种有500多种名贵的热带香料,“而且因为岛上盛产香料。曾经引发过无数争夺战。”而在品酒室旁,我留意到有两间会议室的名字都以“Francis Eight”冠名,酒店经理说。这是为了纪念一对英国父子,他们对槟城有过重要影响。因为最初的岛上除了荒草,只有落魄的海盗寄居于此。当英国人法兰西斯・莱特(Francis Light)在1786年发现它时,岛上人烟稀少,只有弥眼的槟榔树,于是称小岛“槟榔屿”。而莱特选中这里,是因为预见到了它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槟榔屿扼守马六甲海峡北口,与马来半岛隔海相望,中间只有3公里宽的海峡,位置十分重要。

多元文化的槟城

经过两个多世纪的时间涤荡,槟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繁华的港口,并且融合了英国,印度和中国多国风格的城市风貌。本土的马来人,外来的印度人、英国人,以及几个世纪来不断移居至此的华人,他们共同衍生了槟城的多元文化。

最能体现这种多元文化的,是保存至今的乔治城(一个很大的街区,而非一个城市)。乔治城位于槟榔屿的东北端,这是槟榔屿文化最为饱满、景观最漂亮的城区。刚进入乔治城,就会被扑面而来的不同地域特色,不同时代的各式建筑充斥眼球,英国殖民时期的古建筑、印度风格的神殿,地道闽粤特色的佛寺,俯拾皆是,空气里则混杂着各种音乐和食物的味道,街道则像是可以混淆时空的穿梭机。

在传统的街区划分中,乔治城分为市中心的中国城,以前住着槟城最为富有的华人(邵逸夫和香格里拉酒店集团主席郭鹤年曾经在这里住过);原殖民地区,建于1786年的康华里城堡便在这里,普劳-蒂居斯区,那里住着“巴巴”、“尼亚”和泰国人;北公馆路区则被林立的豪华别墅填充,那里依然住着富有的华人。商业区和旅游区则独立于这些住宅区。

但整体上,它们完好地保存了两个世纪前的槟城风貌,咖啡店还是早期南洋风格,静思书轩内高高的天花板还是英殖民时代的古典风格,云集在本头公巷和亚齐街一带的战前房屋则像活生生的建筑博物馆,还有和一名印度富商有关的赛阿拉塔斯故居……故事浓缩在了老房子的皱纹里,所以当《安娜与过往》来这里取景时,没有任何改装和重建,就再现了19世纪初的东南亚场景。

在乔治城虽然可以见到各种风格的建筑,但福建和潮汕风格的建筑明显最多。单论人口,在整个槟城,华人占了56%,其余才是印度人和马来人。潮州会馆、琼州会馆,早期闽粤风格的三轮车、狭窄的街道、庙宇,都能在这里见到。同行的朋友中有来自潮州的,她说槟城让她觉得回到了儿时的家乡,除去建筑和她常在街头听到的乡音,连食物的味道都和小时候一样。在槟城,各大餐厅最为流行的是当地的娘惹菜。“娘惹”原是闽南方言力对女士、太太的统称,后来,“娘惹”的叫法被马来语吸收,并渐渐成为华人与马来人通婚生下的女儿的专称。相应的,“娘惹菜”就是传统中国菜烹饪法与马来香料的完美结合的马六甲菜肴。在槟城,闽粤华南之地的影子随处可见。在这座保存完好的中国城里。可以帮助一代人寻找集体回忆。

多民族的和睦共融

多元文化带来的,是不同民族间的和睦相处,而槟城人的善良与包容,也由此可见一斑。

马来人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他们每天祷告5次,每个清真寺屋顶都安装了东南西北4个方向的喇叭,祷告声会随随喇叭弥漫全城。印度人和华人则有自己的节目。印度人过节时,他们会抬着祖先的神像绕行城市,不仅道路封闭,所有运行车辆停止,而且有警察开道。华人每逢农历初八都会在夜里燃放鞭炮,经常至凌晨一点才结束,如果逢上天宫节,还会持续更久。

当地导游笑称这几个民族互相“折腾”,比如伊斯兰教徒不能进马球场,他们也只在标有“HALLA” (意为没有猪肉)标志的麦当劳用餐。但人们从中获取的,更多的是便利,比如他们的节日非常多,单是新年便要过4次:华人新年、回历年、印度年、元旦,还有释迦牟尼、真主阿拉,基督耶稣各自的节日,每个节日虽然都只属于一部分信众,但全民都会放假。

篇5

关键词 人称代词;翻译

一、日汉人称代词简介

一般来说,汉语中的人称代词非常简单,就是你、我、他/她/它,除了初次见面或在公众场合需要引起对方注意或者在提到第三人称时才会出现人名。

与汉语相比,日语中称呼人的方法有许多,这就造成了日汉互译时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日语中的常用的“你”有“君、あなた、お前、”,而这四种说法又分别有不同的涵义和感觉。而且日本人在对话时很多情况下会将“你”替换为对方的名字,这点后面会具体分析。“我”用日语说也有“わたし、あたし、あたい、俺、、わし”等根据不同身份不同角色不同场合的说法。

二、翻译用例具体分析

1.第一人称

如上所述,与汉语中的“我”对应的日语说法有“わたし、あたし、あたい、俺、、わし”等几种表达方法,这些不同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不同性别不同场合的不同情绪,在翻译时需要仔细斟酌。下面我们以几个例子来具体分析。

例1あのう、わたしにはよくわかりません。/那个,我也不太清楚。

例2かして、あたしがってあげるわよ。/给我吧,我来帮你缝就是啦。

例3あたい、好きだもん。/人家喜欢嘛!

例4俺をろ。/看看老子!

上述例子中例1中的“わたし”等同于汉语中的一般意义上的我,因此我们可以直接翻译为我。例2中的“あたし”和例3中的“あたい”均为女性用语中“わたし”的音变,多用于关系较亲密的人之间,因此翻译时可以适当通过语气词来辅助体现亲密关系。例4中的“俺”为男性用语,且多有抬高自己的意味,像“俺”这样的说法也多见于一个团体中大哥等人物的口中,因此翻译为“老子”是比较合适的。

2.第二人称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比起汉语,日语中很少会提及“你”,一般提起的时候会多用对方的姓名、职业、职务来代替。

例:李さん、お生日おめでとう。/小李,祝你生日快乐。

ありがとう、ところで、王さんの生日はいつですか。/谢谢你,你的生日是什么时候呢?

10月10日です。/10月10号。

在这个例子中,小李和小王在称呼对方时分别使用的是对方的名字,而没有出现“你”。但根据中国人的习惯,我们在翻译时应当将之翻译为“你”。不然会以为是不在场的他人。尤其是第二句,如果将之译为“小王的生日是什么时候?”,就可能会错误的理解为小王是另外一个不在场的朋友。

与汉语中的“你”对应的日语说法有“君、あなた、お前、”等几种用法。而这几种用法虽然都表示“你”,却分别有不同的感觉。比如“君”一般多用于好朋友之间或关系较为亲密的人之间。例:あいつは君のことを言ってるんじゃないから,を回すな。/他不是在说你,你可别介意啊。

与此相对“あなた”则相对疏远,因此可以用来称呼初次见面的人。此外,电视广告语中的你也多用“あなた”。另外,需要注意的是“あなた”这个词在夫妻之间出现时表示妻子对丈夫的称呼,可以翻译为“老公”。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是尽量避免使用“あなた”这个词的,因为会给对方一种不舒服或者比较冲的感觉。试比较下面几个例子中的“あなた”。

例1あなた、だれ?/你是谁?(你是什么人?)

例2この新しい操作感を、あなたにも。/你也可以体验这全新的操作感(松下相机广告语)。

例3あなた、ごのよ。/老公,吃饭了。

“お前”这个词既可表示亲昵又可表示粗鲁,类似于汉语的“猪头”、“傻瓜”等。表示亲昵时比前面提到的“君”要更为亲昵,一般在关系很亲密的人之间使用;而表示粗鲁时多见于吵架或打架的场合。

例1俺がばかならお前だってそうだ。/要是我傻的话那你也是个小傻瓜。

例2お前とならばどこまでも。/跟着你这个猪头就是天涯海角我也愿意。

例3お前などは男の名折れだ。/你真跟男人丢脸。

从上述例子可以很明显的看出“お前”的两种不同用法。

而“”是“お前”表示粗鲁时的说法的升级版,我们可以翻译为“你这个混蛋”等说法。例:は生意だ。/你这个混蛋也太嚣张了。

3.第三人称

因第三人称日语与汉语区别不大,在此不作具体对比。

一般说来,日语经常省略主语,而汉语则经常使用。这就使得翻译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习惯用法,做出适当的调整。试看下面的例子:

例1してる。/我爱你。

例2好きだ。/我喜欢你。

例3いただきます。/我开吃了。

例4いってきます。/我走了。

例5お生日おめでとう。/祝你生日快乐。

例6今どこ。/你现在在哪呢?

例7いつ行くの。/你什么时候走?

例8どちらでしょうか。/请问您是哪位?

例9今日は何を食べる。/咱们今天吃什么?

上述例子中,日语中无一例外没有出现任何一个人称代词,而汉语中例1和例2分别补充了“我”和“你”两个代词,例3和例4补充了“我”,例5、例6、例7补充了“你”,例8补充了“您”,例9补充了“咱们”。而如果汉语中不补充这些代词,句子就不完整,说起来也会非常奇怪;同时如果在这些日语句子中加上“我”“你”这样的说法也会显得很不自然。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即便是非常简单的人称的说法在不同语言不同语境下也会产生很多不同的说法,而另一种语言却不一定有与之完全匹配的用法,这时就需要译者多多推敲琢磨,以选择最合适的词语翻译,尽量避免信息量的流失。

参考文献:

[1]冯振.论日语汉译中人称代词的加译[J].商洛学院学报,2011,10.

篇6

    根据有关法律规定,被继承人的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曾孙子女、曾外孙子女都可以代位继承,代位继承人不受辈数限制;被继承人的养子女、已形成抚养关系的继子女的生子女可代位继承;被继承人亲生子女的养子女可代位继承;被继承人养子女的养子女可代位继承;与被继承已形成抚养关系的继子女的养子女也可以代位继承。

    代位继承人一般只能继承他的父亲或者母亲有权继承的遗产份额。如果代位继承人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或者对被继承人尽过主要赡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但继承人已丧失继承权的,其晚辈直系血亲不得代位继承。如该代位继承人缺乏劳动又没有生活来源,或对被继承人尽赡养义务较多的,可适当分给遗产。

 

篇7

大多数病毒携带者不会变成乙肝患者

可以肯定地说,乙肝病毒携带者确实可以变成乙肝患者,有人甚至将乙肝病毒携带者称为乙肝患者的“后备军”。大多数慢性乙肝患者都是由乙肝病毒携带者转变而来。但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也不必因此忧心忡忡,因为每年只有很少一部分乙肝病毒携带者“变”为乙肝病人。

“很少”是什么概念?从2000年我国传染病疫情报告中得知,全年乙肝发病人数为54万人,其中包括了急性乙肝,也有慢性乙肝的复发,也就是说,这54万乙肝病人并非全由乙肝病毒携带者发展而来。有人估计,每年真正从乙肝病毒携带者发展成乙肝患者的数量为30万~40万人,也就是说全国每年有0.25%~0.4%带病毒者会变成乙型肝炎,绝大多数不会变成肝炎患者。

正视现实 莫乱用药

如果被证实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不要怕,不要慌,心理上要保持平衡。乙肝病毒携带者变成乙肝患者,主观上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过度悲观,情绪压抑;二是胡乱用药,越治越重;三是过度疲乏,劳累伤肝;四是饮酒无度,酒精伤肝。

针对以上原因,乙肝病毒携带者一定要做到:乐观向上;注意保健,不饮酒,生活规律化,勿过度劳累等;更为重要的是不要“过度治疗”。

没有任何药物可医“乙肝病毒携带”,没有“突破”,不要道听途说什么偏方、秘方,切勿轻信虚假广告。事实证明,药物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是徒劳的。如果误认为自己的带毒状态就是得了乙肝而大量用药、滥用药,结果往往是破坏了体内的免疫功能,增加了肝脏负担,损害了肝功能,甚至使自己真的变成了乙肝患者,我们在临床上不时遇到这种情况。

客观上讲,一部分乙肝病毒携带者变成乙肝患者是由于遗传基因在作怪,我国乙肝有着强烈的家族聚集性,肝硬化甚至于肝癌的发生也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参与,基因的因素往往是难以预测和控制的。

少数人可以“自然转阴”

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预后大多数是良好的,可能终身携带病毒,也可能有少数人“自然转阴”而结束带毒状态。

我国调查,乙肝表面抗原(HbsAg)自然转阴率为3%左右,随着年龄增加可达到6%左右。关于乙肝e抗原(HBeAg)国内没有报道,但美国亚裔人中HBeAg自然转阴率很高,对454例携带HBeAg者随访51~54个月,转阴率为13%。另有报道,90%出生时感染乙肝病毒并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到59岁时HBeAg均会自然转阴,中间不发病。

当然,我们不是随便给乙肝病毒携带者吃“宽心丸”,也要重视它。我国研究表明,70%~80%的乙肝病毒携带者肝脏可能有“轻微病变”,甚至有一部分“乙肝病毒携带者”可能就是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的肝炎患者,甚至是肝硬化患者。这就要求乙肝病毒携带者定期复查肝功能、B超及病毒指标,必要时进行肝穿刺和肝活检。

篇8

例如: 1.Tony and I are classmates. _______ are good friends, too.

2.―Are you and Tony classmates?

―Yes, _______ are. _______ are in the same class.

3.Jack and Tom are there.Aregood friends?

上面三个题目该填什么呢?我们不妨用口诀“①复合人称变单一,语气不变低相见。②语气如果有变化,一、二交换三不变。”

这个口诀告诉我们,人称的转换可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复合人称变单一,语气不变低相见。”就是说在复合人称句变为单一人称句时,如果前后句子的语气没有变化,(即复合人称句是陈述或疑问语气,改为单一人称句时语气仍然是陈述或者疑问,没有变化。)那么就用复合人称中较低的一种人称的复数形式的人称代词来代替。(人称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第三人称>第二人称>第一人称。写在句中的人称代词的排列顺序是:先写第二人称、然后写第三人称、最后写第一人称。)上面例1中前后两句的语气没有变化都是陈述语气。根据“语气不变低相见”的原则,横线上的人称应该与I一致,所以答案是We 。也可以用以下关系式来推断横线上的人称代词,当前后句的语气没有变化时,应该遵循如下变化规则:

原句人称变化后的人称(复数)

二、三、一 一

三、一 一

二、一 一

二、三 二

三、三 三

第二种情况,“语气如果有变化,一、二交换三不变”,也就是说在复合人称句变为单一人称句时,如果前后两句的语气有了变化,(即复合人称句的语气是陈述或者疑问,变为单一人称句时,语气变成了疑问或陈述。)那么,就要把原句中的较低人称进行一、二人称互换。(也就是把第一人称换为第二人称,第二人称换为第一人称。)如果是第三人称,无论语气有无变化都不需要变化它原来的人称,即“三不变”。如例2的复合人称句中的较低人称是you,如果语气没有变化,那么应该用you来代替,但是该题的语气前后有了变化(前一句是疑问语气,后面答句是陈述语气),根据“一、二交换”规则,所以you(第二人称)应该变为we(第一人称),故答案为we,We。例3中Jack,Tom都是第三人称,根据“三不变”的原则,在改为单一人称后依然使用第三人称,所以答案是they。同样,这也可以用如下关系式来推断他们之间的变化:

原句的人称 变化后的人称

二、三、一 二

三、一 二

二、一 二

二、三 一

三、三 三 “三不变”

巩固练习(用适当的人称代词填空):

1.Ling Ming and you are Chinese._____can speak Chinese to each other.

2.You, Mike and I are all from England. ______ are all English.

3.Nick and Jack know that man in the car._______ know his name.

4.Do you and Tom have English storybooks? Yes, ______do.

5.This dog is my sister’s.______is thin.

6.―Is that woman your aunt?

―No, _____isn’t. ____ is _____ mother.

7.―Is that man our new English teacher?

―No, _____isn’t. _____is ______new Chinese teacher.

参考答案:

篇9

[关键词]英国;移民;代际认同;传承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05-0093-04

移民的认同是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实际行动,情绪、愿望、理想和乡愁的心理组成的。[1]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属性是想象的结构,而不是真实的。”[2]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特点,对于少数族裔也是如此。用曼海姆的话说,“这种同代性注定了这一代人社会经历的潜在特殊界限和范围,使这一代人在性格模式上存在着同样的社会经历和思维方式,在行为上表现出同样的历史类别”。曼海姆同时注意到,当青年人经历同样的历史变革时,他们以不同的方式逐步积累了不同材料,来描述相同的经历。由于社会背景的差异,常常使人们对同一事件有着不同的解释。这样一来,在任何一代人中都存在这分离的,甚至敌对的“代内单元”,这些“敌对”的极端性导致了这一代人产生紧张关系;同时,他们的对抗性又是他们进行对话的组成部分,他们共生共存,处于不断的冲突之中,而且,作为敌对的“代内单元”,他们又利用彼此来解释他们的时代。[3]

第一代南亚裔移民是带着各自的“文化行李”的,可以以原本的族群认同来适应英国社会;而出生在英国的第二代南亚裔移民则在族群认同方面出现更多的困难。第一代移民与第二代移民在文化融合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异。“第一代移民到英国、美国和其他地区主要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并且能够让他们的亲戚获益并使他们的亲戚返回家园。另一个定居英国的动机是能够使他们的后代有效地使他们有优良的教育机会。”[4]“然而,第二代移民在两种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下长大。他们的家庭强调家庭和血缘关系,而英国社会崇尚个人自主,性别平等和长远的观点。这些差别在亚裔青年人身上是一个心理学冲突的起源,这对亚裔青年人是附加的障碍。”[5]“当个人和家庭从一种文化移民到另一种文化时,他们趋向于适应这种文化或者适应这个新的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必须放弃一些旧的价值观去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当移民文化和新社会的文化差异非常大的时候,这个过程是复杂的。”[6]

一、英国南亚裔移民代际认同差异

英国文化也并非天然而成。数个世纪以来,凯尔特人,皮克特人,苏格兰人,丹麦人,意大利人,法国人,德国人以及斯堪的那维亚人都移居这里,并且在几个世纪里带来他们的习俗和特点。血统是来自北部侵略者,我们也许忘记中东和罗马的血统。基督教被看做是本土宗教。社会整体既不是统一的也不是同质的。[7]

对于英国出生的亚裔青年人来说,个人和社会认同(第二、三代)都比白人同龄人遇到更多的困难。一方面,这是因为在价值和社会家庭的转换有严重的鸿沟,另一方面学校和广泛的社会也有严重的鸿沟。亚洲第一代移民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移民到英国的,在他们的认同方面不需要担忧,他们扎根于他们的宗教和家庭及血缘价值。在这些方面几乎没有正反感情并存。然而对于第二代,过程实际充满痛苦,因为他们面对来自家庭和学校对于他们行为、忠诚、义务方面的要求的冲突。[8]移民到一个新社会,有新的誓约和新的起点,意味着从熟悉到不熟悉,离开亲族并且可能要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意味着面临敌对和被其他人忽视,既要调整适应又要坚持。适应对于两种文化来说都是好的,但是却是很少见的。甚至在不同环境下的传统文化的实践意味着在某些方面和他们的父母有所差异。心理学的,国家习俗,传统和特点都是个人认同的一部分。他们组成了一个人几个方面自我的意象。更清晰的,更稳定的和更统一的背景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更容易。[9]

在研究中有74%年轻人认为英国就是他们的祖国并且有56.7%的人认为他们的认同就是英国――这和第一代明显不同。[10]

在移民到达西方国家之后,第一代印度-亚洲人强烈地保持了他们的价值体系,但是接下来的一代和新的主国社会的价值和规则一体化。[11]从他们的不安全感来说,第一代移民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他们历经童年的贫困,因此把教育看做是改善生活唯一的途径。然而,对于在西方成长起来的新的一代来说,富裕,高水平的生活以及社会安全体系都保证没有人会在希望中死亡,每一个人都会获得足够希望和机会。父母对于教育的渴望让第二代移民觉得不可理解。[12]另一个需要指出的是保持印度-亚洲家庭的思想,尤其是缺少高等教育的工人阶级的第一代移民,希望能够从医生,儿童心理精神学家和精神治疗医师那里得到帮助,对他们的困难开一个“处方”。但是深奥的思想体系和繁琐的定义使得他们更加迷惑。[13]

第一代移民带来了他们的宗教,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中更多的和英国不同的基础。来自印度半岛的移民,一方面,有更为广泛的就业前景,但是大部分仍然主要集中在重工业。第一代亚裔最主要的语言问题是他们没有能力说和写英语。那些懂英语的人发现和不同的语音和语言的人交流有困难。和英国人交流的困难导致了在寻找合适工作中存在主要障碍。同样的,白人对于后殖民优越的态度也疏远了新来者。在城市内定居的主体重建他们的社会和宗教制度,帮助他们发展他们自己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些领土提供了在他们家里传统中结合生理和心理安全的社会和文化延续。[14]

Hutnik认为自我认同有四个阶段:游离阶段,同化阶段,文化适应阶段和边缘化阶段。自我认同阶段被认为的游离阶段是对少数种族来说的,不是对于主体民族而言的。同化阶段是主要强调主体民族否定少数种族根源的阶段。文化适应阶段是个人能够在很多层面平等对自己分类,边缘化阶段是认为层面已经不重要或者是有显著的自我分类。[15]看起来概略地统计有30%的南亚移民,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或者非洲亚裔,在游离阶段(这点和加勒比人相似),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南亚人处于文化适应阶段,同化阶段和边缘化阶段只占很少的人数。[16]

社会学和人种学/民族学的研究表明黑人加勒比人和英国亚裔宁愿勉强叫他们自己“英国人”,但是当他们在国外的时候发现这个很容易做到。最近关于亚裔如何认为他们自己的讨论成为一个“认同的位置”。[17]在某种意义上说,印度移民不是“个人”的而是社会,每一次移民都是公共压力对个人的结果。实际上每个阶段移民的分析都能确定。一个人移民的决定都是有效的社会单元的多数人的意见,例如大家族的或者是小家庭的共同决定。家庭对移民的态度可以联系到村子同族亲戚和亲属移民的经历。如果他们从移民那里接收到一些汇款,他们就会散播他们的钱财并且希望其他人也能送年轻人出国。[18]大部分的印度人都属于我定义中的“适应者”,因为他们的政策就是对主国社会适应的。他们的目的是调整他们的文化行为来适应主国社会,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他们的文化认同。他们是适应者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没有激发对主国文化的认同感。适应者的意思主要是满足他们挣钱的经济愿望。这就不会否定文化适应/同化的发生。这种行为模式,包括穿着,语言和一些英国社会价值观的接收。[19]

二、代际之间族群认同的传承与转承

通过社会化过程和对某种文化的适应,父母和社会教育他们的孩子他们所属的社会的文化。研究也建议两个基本的文化价值的类型:(1)一方面过分自信、独立、竞争的和自主;(2)顺从、教养、服从也被传承。父母传承给孩子文化价值的一个方面是家庭关系,尤其是一方面是职责和义务的价值关系,另一方面是权利和自主。在这个研究中,家庭价值的两种:职责(责任,自主和家庭中父母儿童的义务),以及权利(家庭中儿童和父母的自主和独立性)。职责在非洲和亚洲的非西方集体主义社会中职责非常清楚,权利在欧洲和北美的西方国家中个人主义是标志。尽管父母传承了家庭模式给子女,改变是非常困难的。但是,父母的价值观未必能完整的传给孩子。这是家庭内部价值观代际之间差异的结果。当个人和家庭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时,他们趋向于适应这种文化或者适应这个新的社会。这个过程的部分包括放弃一些旧的价值观为了适应主国的新的价值观。当移民文化和新社会的文化差异非常大的时候,这个过程是复杂的,来自集体主义国家的移民来到了个人主义的社会。研究表明移民青少年通常比他们的父母适应新的社会更为迅速。结果是,另一种价值观差异在青少年和父母之间出现。这种差异或者代际之间的不同强调了青少年和移民家庭之间适应的困难。[20]

南亚裔对他们的孩子更倾向于表现情感和爱,而中国裔父母,通过Sung的研究,认为如果和孩子小心地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维持他们的权威。宗教是用来培养子女的孝行和谦卑。在儿童和年轻人中,过分自信和自我骄傲都被认为是否定的特征,而不被鼓励。[21]

第二代移民父母改变了他们社会化的实践,明显的宗教在减弱。大家庭(那些由超过三个孩子的家庭)给只有两个孩子的核心家庭让路,父母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并且寻找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对待女孩和男孩更加平等,尤其是在教育方面。在家庭中语言的使用也有一个转变;大部分第二代家庭是双语的,并且他们在英国出生的儿童增加了使用英国作为第一语言。第二代家庭本质上部分是因为在英国的通常的繁荣的提升,但更重要的是,因为母亲增加了出去工作的机会――因此从他们的丈夫那里获得独立和个人自。[22]

三、英国移民族群认同取向――多元文化主义与反种族主义

多元文化主义的问题和文化多样性的管理都被很多国家讨论。[23]多元文化主义,各种定义,二战后西欧不同种族社会的反映的部分。英国使用“同化”和“融合”是对移民模式和家庭重聚的反映,伴随着一系列的“多元文化”,“种族敏感”和“反种族主义”政策和实践,例如,在教育和社会工作方面。[24]

多元文化主义是一个争论的定义“认为在不同国家有所不同,并且各种制度的表达要依靠地区和国家政治文化”[25]。这样的差别和社会-历史以及政治影响和意识形态相连,不包括政策和同化过程,融合和文化pluralism这个定义也和西欧国家的不同的点有不同的含义,他们强烈地被社会-历史和政治意识形态所影响。

多元文化论早在20世纪前期就被系统提出,[26]但并没有被广泛关注。在英国来自印度半岛的家庭的到来标志着亚洲移民是“呆在这里”并且然后“做一些事情”,至少是在学校中的非英语儿童。主要的意识形态是主张社会同化者,政治关心是围绕黑人和亚洲移民的英国“种族特点”和关心同化“移民”儿童进入“英国式的生活”。这个层面让路给主张取消种族隔离的人,政府提出“在文化多样性框架中的机会平等”。这就是接受了文化差异和在教育中的“多元文化”政策和实践的发展以及在社会工作中的“种族敏感”。

通过Berry和Kalin,在多元文化社会有四个主要的先决条件要坚持。首先,移民通常支持文化保持,所有群体的文化间接触和社会参与。第二,各种种族文化群体应该对其他群体有着积极的态度。最后,应该对大的社会有附加的程度,没有制度上的种族文化群体的毁损/堕落/减损。[27]美国多元文化教育领域的著名的文化问题专家S・尼托界定多元文化教育为“在制定教育政策、规划教育内容、培训各种教师、构建教育体系时,应首先考虑文化的差异,进而通过保证每个学生,不论他们有肤色、眼眶形状、种族出身、性别、年龄、、政治、阶级、语言及其他方面有什么差别,都拥有获得智力、社会、心理发展的一切必需的机会”。[28]

这种多元文化意识包含文化适应和群体间的关系。一方面,意识包括文化多样性对社会和社会成员非常好,意味着文化传承被高度重视(文化适应);另一方面,多元文化主义意味着多样性应该被分享和平等容纳。这两个议题通常在联系方面被研究,大部分的文化适应研究都集中于少数种族,然而群体间关系主要包括的是主体民族。

如果在主体民族和少数种族一致同意的关系结果下,多元文化意识会发展,意味着两个群体都应该处于一个融合的阶段。

但是也有一些不同的反对声音,认为“少数种族群体参与没有比主体民族更多的受益于多元文化主义。群体之间的认同,感知歧视,群体外的友谊,和两种意识形态的概念都和多元文化主义独立存在。”[29]

英国多元文化主义和反种族主义教育的两极构建的大部分动力,都是由反种族主义教育家坚持的;实际上,多元文化和反种族主义的教育都被关注,至少是被反种族主义教育者主义,作为“反对的形式”[30]。反种族主义教育家构建了多元文化教育和更为广泛的多元文化主义,作为“消除种族主义观念”的学校课程;教育的途径使得文化和文化差异具体化,并且在社会中不能处理种族主义的中心议题。[31]

四、结论

简言之,一代人决不是铁板一块。正如林特拉指出的那样:“每一代人弹奏出的都不止是一个音调”。[32]据统计,大约只占30%的南亚移民(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或者非洲亚裔)处于游离阶段(这点和加勒比人相似),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南亚人处于文化适应阶段,同化阶段和边缘化阶段只占很少的人数。社会学和人种学/民族学的研究表明黑人加勒比人和英国亚裔宁愿勉强叫他们自己“英国人”,但是当他们在国外的时候发现这个很容易做到。最近关于亚裔如何认为他们自己的讨论成为一个“认同的位置”。宗教形式对于所有移民认同的形成是一个重要的支柱。对于在主国的少数族群来说尤其重要。[33]

正如Bailey和Hall所说的:“一种杂交化正在英国发生”[34]移民和定居的过程,都是“全球后现代”的部分:以“多种类型,强调短暂的,无常的和不同的双重文化主义”。[35]

参考文献:

[1]Meenakshi Thapan,Transnational Migration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New Delhi:SAGE Publications,2005,p.23.

[2]Rebecca Walsh,″Global Diasporas:Introduction″,Interventions,5(1),pp.10-11.

[3][美]理伯卡oEo卡拉奇著,覃文珍、蒋凯、胡元梓译,《分裂的一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1月,第4-5页。

[4]Paul A. Singh Ghuman,Asian adolescents in the west,BPS(The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1999,p83.

[5]Paul A.Singh Ghuman,Asian Adolescents in the West,BPS Books(The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1999,p.x.

[6]David Lackland Sam,Erkki Virta,'Intergenerational value discrepancies in immigrant and host-national families and their impact on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J],Journal of Adolescence 26(2003),p.214.

[7]Annie Lau,MD,MRCPsych,FRCP(Can),South Asia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Britain:Ethno-cultural issues, Whurr Publishers Ltd,2000,p.vii.

[8]Paul A.Singh Ghuman,Asian Adolescents in the West,BPS Books(The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1999,p.2.

[9]Annie Lau,MD,MRCPsych,FRCP(Can),South Asia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Britain:Ethno-cultural issues, Whurr Publishers Ltd, 2000,p.vii.

[10]Paul A.Singh Ghuman,Asian Adolescents in the West, BPS Books(The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1999,p.2.

[11]Annie Lau,MD,MRCPsych,FRCP(Can),South Asia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Britain:Ethno-cultural issues, Whurr Publishers Ltd,2000,p.30.

[12]Annie Lau,MD,MRCPsych,FRCP(Can),South Asia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Britain:Ethno-cultural issues,Whurr Publishers Ltd, 2000,p.31.

[13]L.Uba,Asian Americans:Personality Patterns,Identity and Mental Health,New York:Guilford,1994,p.48.

[14]Paul A.Singh Ghuman,Asian Adolescents in the West,BPS Books(The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1999.,p.31.

[15]Hutnik(1991:134)

[16]Annie Lau,MD,MRCPsych,FRCP(Can),South Asia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Britain:Ethno-cultural issues,Whurr Publishers Ltd,2000,p.29.

[17]Annie Lau,MD,MRCPsych,FRCP(Can),South Asia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Britain:Ethno-cultural issues, Whurr Publishers Ltd, 2000,p.29.

[18]N.Jayaram,The Indian Diaspora:Dynamics of Migration,New Delhi:Sage Publications,2004,p.69.

[19]N.Jayaram,The Indian Diaspora:Dynamics of Migration,New Delhi:Sage Publications,2004,p.72.

[20]David Lackland Sam,Erkki Virta,'Intergenerational value discrepancies in immigrant and host-national families and their impact on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Journal of Adolescence 26(2003),p.214-215.

[21]Paul A.Singh Ghuman,Asian Adolescents in the West,BPS Books(The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1999.,pp.29-30.

[22]Annie Lau,MD,MRCPsych,FRCP(Can),South Asia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Britain:Ethno-cultural issues,Whurr Publishers Ltd,2000,pp.30-31.

[23]Maykel Berkuyten,Borja Martinovic,″Understanding multicultural attitudes:The role of group status,identification,friendships,and justifying ideologi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recultural Relations,30(2006),p.1.

[24]Clare Beckett and Marie Macey,″Race,Gender and Sexuality:The oppression of Multiculturalism″,Women's Studies International Forum,Vol.24,No.3/4,p.310.

[25]Tariq Modood,Introduction:The politics of multiculturalism in the new Europe.In Tariq Modood & Pnina Werbner(Eds.),The politics of multiculturalism in the new Europe:Racism,identity and community,p.4.

[26]Israel Zangwill,America Is a Great Melting Pot,in Teresa's Neil,ed.,Opposing Viewpoints,San Diego:Greenhaven Press,Inc.,1992,p.18.

[27]Saskia R.G.Schalk-Soekar,Fons J.R.van de Vijver, Mari,tte Hoogsteder,″Attitudes toward multiculturalism of immigrants and majority members in the Netherland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28(2004),p.534.

[28]Nieto,S.Affirmmif diversity:The socio-policontest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N.Y.1996,p.3.

[29]Maykel Berkuyten,orja Martinovic,″Understanding multicultural attitudes:The role of group status,identification, friendships, and justifying ideologi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recultural Relations,30(2006),p.1.

[30]C.Mullard,Antiracist education,Cardiff: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ulti-Racial Education,1984,p.12.

[31]Tariq Modood,Stephen May,″Multiculturalism and education in Britain:an internally contested debat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35(2001),p.308.

[32][美]理伯卡oEo卡拉奇著,覃文珍、蒋凯、胡元梓译,《分裂的一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1月,第7页。

[33]Annie Lau,MD,MRCPsych,FRCP(Can),South Asia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Britain:Ethno-cultural issues,Whurr Publishers Ltd,2000,p.29

篇10

1.以电视节目为表现形式――以湖南卫视《成人礼盛典》为例

电视节目是电视传播内容的基本单位和信息载体。第一,电视节目是有视觉和听觉相结合构成的一种内容传播,一种现代视听传播。作为电视节目来表现成人礼仪式,湖南卫视的《成人礼盛典》就开创了先河。从视觉效果的角度来说,《成人礼盛典》运用了大量的舞美灯光的效果,使得舞台丰富又生动。为了电视节目的效果应用了大量的创新科技的产品,如:灯光的使用,舞台的变换,以及混音的处理,声话同步等等,这些创新科技的运用本身就能更好的达到想要的效果。对于电视节目来表达传统的仪式,这不仅仅是视觉的冲击,也是一次新的尝试,创新与传统的结合,使得大众更能身临其境的融入到仪式中。第二,电视节目又是一种具有文化属性的精神产品。因此,这种视听传播含有文化的符号意义。电视节目是最贴近大众,也是最深入大众生活的的娱乐活动之一。中国人喜欢在重要的节日或者重要的时间聚集在一起庆祝,释放自己的情绪,表达对节日的重视,于是电视节目就成了纪念这种节目或重大时刻的载体。作为最广泛传播的媒介,传播正能量或者正确思想的晚会就尤为重要。湖南卫视的《成人礼盛典》就是借助电视节目这种媒介传播传统仪式的重要,让大众把摒弃的传统仪式在拉回大众的生活中。大众也是第一次通过新颖的电视节目的形式,了解了传统的成人礼文化,让年轻人更好的通过电视节目知道了成人礼文化的存在,对于大众去了解去学习成人礼文化也是一个很好的推动。成人礼不但是我们不能去摒弃不能不重视的传统礼仪,还是我们现在应该倡导年轻人以正面的积极地重视的角度参与其中。

《成人礼盛典》的成功,除了湖南卫视强大的品牌效应外,节目本身的策划也独具匠心,思想深刻、形式新颖,尤其是各类嘉宾的现身说法让在场的青年观众们在震撼中受到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十八岁的青年正处于憧憬、迷茫、困惑的人生阶段,需要得到恰当的鼓励和指导。通过“成人礼仪式”的传承,可以使孩子从中能够理解父母的辛苦,可以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得到灵魂上的洗礼。一个人从孩童到青年,再到成年,不同时期的责任也是不同的。但是现在大多数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并没有及时转变自己的社会角色,没有承担起自己该承担的责任,等到成人了却没有成人的基本素养。实行“成人礼仪式”后,可以让孩子在即将迈入成年社会时初期就能明白这些道理,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认知,比纯粹的理论灌输的效果要好的多。

2. 以学校举行成人礼仪式为表现形式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举办着形式各异的成人礼,但是最多举行最多的地方还是在学校。但是经过笔者的调查,许多学校的成人礼仪式都是非常形式化,只是如蜻蜓点水般,轻轻带过。趋于形式化而无内涵,并不能让青年人深刻感受到成人礼的意义。

中学举行的成人礼仪式,首先是奏国歌,校长讲话,学校也是以传统冠礼的形式给学生们加冠,这里的加冠竟然是给学生带了博士帽。学校也并没有很系统的考究过加冠到底应该是带什么样的帽子。紧接着就宣读成人的誓言。这些简短的仪式就是给学生们进行了成人礼仪式,没有在父母的见证下,学生们自己内心也没有深刻的感受,所以这样的仪式只是形式,并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很多学校举办的成人礼仪式大多都是这些,学校都没有深层次的研究过传统成人礼仪式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们就算参加了这样的成人礼也没有感受。学校并没有像孩子们指出,当你参加了成人礼仪式之后意味着什么?成长的意义和代价又是什么?他们也根本不会发自内心的感受出对父母的感恩,对社会的回报。

3.现代汉族成人礼表现形式的优劣势分析

电视节目作为表现形式来表现传统成人礼仪式的优势在于,电视首先是大众最为广泛使用的媒介工具,也是被大众最为认可最为接受的媒介。电视节目具有声画同步的效果,这种效果使得观众在观看的时候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产生极强的现场感和参与感。现场栩栩如生的画面所产生的传播效果要比只听描述而进行想象的传播要好的多。电视独特的声画和文字立体信息传播优势,经过精心的策划运用字幕,音乐,特技,动画等模式,更能增强节目的可看性。采用多机位的拍摄捕捉细节,体现现场感和传播效果。相比蒙太奇式的编辑剪接,长镜头的使用也会让受众产生信任感。从内容上来说,成人礼仪式通过电视节目的表现形式可以更丰富更多元的展现。比如:可以请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来参与节目,那些具有个性,鲜明形象或突出特点的人物能够紧紧抓住大众的心。还可以挑选一些年龄合适的普通学生参与,他们往往没有在镜头面前表现自我的经验,所以让大众更能有真事感,就如自己身边的同学参与了一样,更能激发青年人的热情,这些都是电视节目能带来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