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孩子范文

时间:2023-03-19 05:17: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我们的孩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问一位准备把孩子送出国的朋友:为什么砸锅卖铁妻儿离散,也要走这条路?朋友是校长,他想得很“明白”:我作为职业入的最大责任就是留住我们的学生,但作为父亲的最大责任就是送走我的孩子

他说:中国教育正被一种不可控的系统性惰性挟持,而且越惰性越难改,越难改越惰性。当这个社会逐渐丧失赖以健康的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我们的教育同样在逐渐丧失通往幸福的教育基础和教育价值;更悲哀的是,本应该作为舞台主角的学生、教师和校长,不幸沦为了看客,深感自己无力改变既定的剧情……

看着这位中年爸爸仿佛青春期渴望离家出走的孩子一样悲壮,我建议他,可以想得乐观一些,为了自己的儿子,或者儿子的儿子,不妨立即动手在学校里做一些浪漫的事。

我的乐观来源于历史:记得拿破仑时期,德意志民族在整个欧洲就等于懒惰的代名词,阶层固化令系数人毫无创新改变的动力。然而五十年后,全欧洲都懒惰下来,德国人却成为最勤奋的民族,他们仿佛一夜之间缔造了最强大的工业能力,而且直到今天依然傲视全球。

一个公认没有希望的民族爆发出如此强大的能量,我们不得不归结为“历史老人的幽默与智慧”:教育的落后带出了全民大办教育的进取心,社会形态的封闭推动了大变革的加速,德国人反而迎来了历史上最深刻的转型,大多数人为此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向上的通道霍然张开,每一个人都可以凭借有良心的奋斗改变生活……

人性有两面,所以社会如钟摆。中国教育问题的根源同样在于层层的固化:“好学生”与“坏学生”在小升初的时候固化了;

“优秀老师”与“普通老师”在单一的评价体系里固化了;“卓越学校”与“薄弱学校”在东西有别、城乡二元的结构里被固化了……大变革的前夜,黑暗却仿佛看不到尽头。

但假如您留心,依然可以看见那枚历史的钟摆正在加速摆过临界点,一些“前因”正帮助我们预见那必然来临的“后果”——

一、全社会正在进行前所未有的观念重塑,比如,几乎每一个校长、教师以及家长都越来越赞同:没有考试的教育是不行的,仅有考试的教育是不够的;

二、当教、学、官、民在新的观念下笨拙起步,却一时抓不住新的结果,不得不回头更紧地抓住旧的体系时,我们知道种子其实早已埋在地里,等待的不过是倒春寒后又一场蓬勃的春雨;

篇2

外婆去世后,外公病了。他的精神时好时坏,总黏住妈妈一个人。

快放暑假时,妈妈很焦虑。公司安排她去北京学习,她丢不下外公。我早就对她有意见,觉得是她惯坏了外公。

爸爸常年出差,妈妈独自包揽外公的大小事务。一年时间,我就在她的头发里发现好多根白发。我劝她丢开手,她忍不住落泪:“你外公现在就是个孩子,他需要我。”

我告诉妈妈,外公把自己封闭在只有他和女儿的世界里。虽然他感觉很安全,但对他的恢复并无益处。 “他需要面对现实,积极地做康复运动。他应该知道还有其他人在关心他,只有承受外面的世界,他才不会孤单。”我抱抱妈妈,“我清楚外公现在是需要呵护的孩子,可他不是你一个人的孩子。妈妈,我一样爱他,给我机会吧。”

(2)

我推外公去机场送妈妈。妈妈强忍眼泪,反复交代外公的衣食住行。我很轻松地笑,让她放心。外公起初有些懵懂,看见妈妈慢慢走远,并朝他挥手才醒悟。他大声叫喊妈妈的乳名,想转动轮椅追过去。妈妈控制不住,求助地张望着我。“走吧,我会好好照顾他的。”我锁住轮椅。

“坏蛋,坏蛋。”外公终于明白是我分开他们父女,拼命地扑打我。

众人围拢过来,纷纷向我们投来关切的目光。我蹲在外公膝前,对大家说:“我外公以前是教授,会唱歌剧,喜欢养花,今年暑假他要和我一起生活。”

外公敲打我的手突然失去力度,怔怔地看着我,听我说话。瞬间,我心里透出亮光,他缠了妈妈一年,从不肯让我接近他。我一直以为他糊涂了,原来他的意识还是清醒的。

我告诉他,妈妈出远门了,家里就剩下我们两个人。“谁帮我洗澡?”他脱口问。我不由乐了,故意打趣说等妈妈回来。

“我会臭的!”他凶巴巴地吼道。围观的人们发出善意的笑声。外公不由得急躁起来,催着让我推他回家。我指指妈妈的背影,他气冲冲地骂:“没良心。”

打开轮椅,我推他出去。晴空万里,外公突然说:“彩彩,我想吃饺子,芹菜馅的。”

(3)

我请了男护工,晚上帮外公洗澡。他干干净净地出来时,我递给他一对拐杖。

“我的轮椅呢?”他急了。我说在家里必须拄拐杖,因为他还有行走能力。外公一听猛地推开护工,故意倒在地上。

护工看外公又哭又闹,心下不忍,劝我迁就他。我知道外公依赖惯了轮椅,不会轻易妥协拄拐杖的。

我送走护工,去卧室抱毯子。外公还躺在地板上,不停歇地喊着妈妈的乳名,骂着我。我看他双腿伸展,蹬动很有力气。“你如果不愿意拄拐杖,今晚就在地板上睡觉。”我放下毯子,坐在沙发上看电视。

正在这时,电话响了,是妈妈。外公一听我叫妈妈,更加来劲:“法西斯,坏蛋。还我轮椅,还我轮椅。”妈妈听见外公的喊叫,一个劲儿地追问缘由。

我故意提高声音:“外公以前总说要做百龄老人,可离他的目标还有三十年。妈,你愿意外公就这样颓废下去?”

妈低声央告,说外公如今只是一碗热饭的要求,别折腾他。我偷眼看外公,他逐渐安静下来,在偷听我和妈妈的电话,不由得鼻子一酸。

“妈,外公一直是我心里的英雄,我不会让我的英雄倒下去。外婆不在了,还有你,还有我。我知道外公很想去给外婆上坟,但外婆肯定不愿看见一个萎靡不振的糟老头子。我们要帮助外公康复,难道你对自己的爸爸没有信心?”

这时,我看见外公,悄悄地在用双手支地,试图起来。可他在轮椅上坐的时间太久,力气一下子恢复不了,又趴在地上。

“坏骨头。”外公狠狠敲打自己的身体,喊叫着。

(4)

一星期后。

我关掉空调,打开所有的窗户。我要外公在客厅练习拄拐杖走路。

“太热,太热。”他嚷嚷。我说就是让他出汗,总吹空调对身体不好。黄昏的风吹动阳台的风铃,叮叮咚咚地响。

外公盯着我,看了好半天。我面无表情,择着芹菜。“我不吃饺子,可不可以不走路?”他用商量的口气试探地问我。我摇头,再摇头。

“摔倒了怎么办?”他转移话题。“你如果自己起不来,我可以扶你。”“摔死了呢?”他气鼓鼓地继续问。

我起身去厨房和面,对他说:“你要是不怕外婆骂你没出息,你可以不珍惜自己。”身后,传来外公故意拿拐杖敲击地板的巨响。我回头一笑,“没关系,咱家是一楼,再用点力气,等会儿多吃碗饺子。”

透过虚掩的厨房门,我偷偷地看客厅里的外公。

只见外公坐在轮椅里发一阵子呆,一只手拄着拐杖,一只手按住轮椅,试图站起来。我的心扑通扑通地跳,生怕他摔跤。外公把脚稳稳地放好,晃晃拐杖,确定没问题后,离开了轮椅。

他艰难地向前伸出一只脚,站定,另一只脚在地上拖过去。一步,两步,竟朝着厨房走来。

我手忙脚乱地舀面粉,倒水。

外公靠住墙壁,用拐杖推开门,“饺子皮别太硬,不好消化。”我忍住笑,低头搅拌着。他用拐杖咚咚地敲门:“跟你说话呢?”

我故意猛地抬头,大叫:“外公,你会走路了!”他仰起脸,得意洋洋。“外公,别累着。”我讨好地说。

“看不起我,不搭理你。”他说着扭转方向,一点点挪向阳台。

我不由得在身后抱住他:“外公,一切都会好的。你记住,你是彩彩的英雄。”

(5)

每天下午,我都要陪外公在家练习走路。他走得很吃力,又没开空调,一会儿工夫就大汗淋漓。等护工上门给外公洗澡,他就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的进步。“我走了两个钟头,喝掉三杯水。这些天,我感觉浑身有劲了。”

护工也很高兴,帮他洗头洗澡,换上新衣服。

我在客厅的角落搁置一块大镜子,让外公自己在镜子前打量。他一会儿夸自己气色好,一会儿说拄着拐杖出去丢人。

我问絮絮叨叨的外公:“你还能想起很早以前的事吗?”他停顿半晌,“我以前好像是教授,还喜欢养花。”我很高兴,外公的体力和精力都在逐渐恢复。

大清早,我推外公去花卉市场。

他问:“彩彩,我喜欢什么花?”我说他自己都记不清楚,我当然更不知道。“不过我妈说我的名字是你起的,和花有关系。”

他不再说话,皱眉头苦思冥想。

到了市场,我们挨着转,看得眼花缭乱。

看见一盆韦陀,外公突然叫:“彩彩,我要买它。”我问他花名,他说不出来。

卖花的人讲,这盆韦陀今晚就会开花。

夏夜的月色从窗外透进来,清凉迷人。客厅的桌上,枝叶翠绿的韦陀静静地闪着幽光。我和外公并排坐在沙发里,盯着花盆。

夜已近半。外公毫无倦意,不时拍拍我的手背,“彩彩,这情景好熟悉。我好像想起点什么,不过说不大清楚。”我清晰地感受到外公的困惑和激动,只是握住他的手,默默地等待着。

终于,月色里,韦陀的花筒慢慢翘起,绛紫色的外衣徐徐打开,无数花瓣组成的大花就那样突然开放了。一瞬间洁白如雪,花瓣和花蕊都在轻轻地颤动。

外公被震撼了,他双手颤抖身体摇晃,欢喜地大喊大叫:“彩彩,我想起来了,你出生从医院回家那天,晚上我抱你在阳台上看月亮,韦陀就是这样开花的。是的是的,彩彩,你知道外公为什么给你起这个名字吗?”

(6)

我伸手,轻轻地抚摸着艳丽动人的花瓣。我当然知道在很久前,我亲爱的外公抱着刚出生的我看月亮,激动地朗诵唐诗宋词。然后,阳台上的韦陀就这样开花了。

这些年,妈妈一直在说,花开时,外公欣喜若狂,一会儿高高举起我,一会儿又亲吻我的脸。最后,给我起名叫彩彩。他说要我一生,都漂漂亮亮。

光阴荏苒。

我从襁褓中的婴孩蜕变成一朵美丽的花,中间,用了二十年的时光。而数年如一日娇惯我、疼惜我的外公,却经不住岁月的蹉跎,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他渐渐失去力量,丢失记忆,成为一个需要人照顾的孩子。

从外公生病思维逐渐糊涂开始,我就一直在想着如何帮助他,让他振作起来,帮他打通记忆的闸门。可妈妈不肯配合,总说外公是个孩子,只是一碗热饭的需求。

我不同意。因为我清楚我和他,有今生没来世,这辈子,我必须为他做完该做的一切。有时,爱,就是这样残忍,铁了心肠,眼睁睁看着他,蹒跚学步。但只要他这样做了,他就能重新发现自己的世界,有多么美好,有多少希望。

(7)

外公终于彻底清醒,他哭了。

“彩彩,我清楚你外婆是真的离开了我。彩彩,我想她……”

我替他擦拭眼泪,告诉他,等他好起来就去给外婆上坟。三人同行,我,妈妈,还有我亲爱的外公。

“不要怪我逼你学走路,多吃饭,多喝水。外公,我想你再举起我,高高的,能摸到月亮。”外公破涕为笑,靠着我的肩膀幸福地叹气。

“彩彩,每天能看你漂漂亮亮地出门,平平安安地回家,外公很满足。”

幽静的月光下,韦陀的花冠缓缓闭合,花瓣一片片凋谢。

韦陀,就是昙花。

篇3

关键词:爱;教育;公平;理智;倾听;接纳

教育界有一句名言: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可见“爱”对教育来说是多么地重要。孩子到学校来不仅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感受到爱、懂得爱,这样学生才能学会爱别人。

教师热爱每一位学生,才能赢得所有学生的尊敬,才能建立起“尊师爱生”的和谐师生关系。我国近代的教育学家夏丐尊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真心热爱每一位学生,才能唤醒孩子心中的爱,一个心中有爱的人才会有未来。在笔者工作的十余年里,对“爱”是这样理解的:

1爱是公平

在教育中,我们对学生的爱应该是正直、公正、坦荡、无私的,不是偏狭、庸俗的。因权势而爱,因门第而爱,因金钱而爱,都会败坏社会风气,污染学生纯洁的心灵。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学习成绩的不同就对他们“区别对待”,认为成绩好的孩子做什么都可以原谅,成绩差的孩子做什么都是错的。如果这样做了,只能让学生从小学会“势力眼”,也会让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2爱是理智

在教育中,我们对学生的爱应该是是理智的,而不是盲目、冲动的。盲目的爱缺乏是非感,无明确的目的性,不能有力地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不能有利地抑制和消除学生自身的不良因素。我们不能因为爱自己的学生而去无原则地袒护他们,在他们犯错误的时候也轻描淡写,不去追究,如果这样做了,只会让我们的学生是非不分,事理不明,遇到事情后没有担当,没有责任心。

3爱是理解和倾听

我想以两个实际的案例来说明:

案例一:

小C是班里一个受人欢迎的男孩,他性格开朗,为人正直,但是这几天却很反常,上课时萎靡不振,蔫蔫地趴在桌子上,作业也做得乱七八糟。课间,我把他叫到办公室,询问情况,他向我说起了心中的苦恼:姥爷前段时间去世了,妈妈的情绪特别不好,老是对他发脾气,觉得他这儿做不好,那儿也有问题,还总是不信任他,连正常的和同学之间的交往都几乎要被妈妈限制了。于是他感到很苦恼,所以就做什么也提不起兴趣,甚至想到用自己的不用功来“报复”妈妈……了解到这些之后,我开导小C,告诉他要站到妈妈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妈妈失去亲人很痛苦,但是她做为成年人还得继续肩负养家的重任,妈妈的压力可想而知,做为儿子我们要学会替妈妈分担,做到让妈妈少操心。我还建议他用书信的方式和妈妈沟通,让妈妈明白他其实很懂事,不用老担心他……经过一节课的交谈,小C的心结打开了,眼睛里闪着亮晶晶的东西,临出门时他对我说:“谢谢您,老师!”

案例二:

小G是另一个班一个乖巧的小女孩儿,可是却连续几天没有交我的数学作业,很纳闷,于是叫她到办公室来,刚聊了两句孩子就大哭了起来,她哽咽着说:“爸爸妈妈不管我了,只管妹妹……”原来,小G家里除了她还有两个妹妹,爸爸在外上班,妈妈在家带她们姊妹三人,可能是孩子正处于青春期,特别敏感,她总觉得父母现在只管两个妹妹,不喜欢她,她和妹妹们发生冲突时父母也只管怪她,她说:“爸爸妈妈都不喜欢我了,我为什么还要好好学习?”听完这些情况,我当着小G的面给她的妈妈打通了电话,和她妈妈聊了一会儿,告诉她孩子最近在学校的变化,妈妈听完后说可能是最近两个小女儿太调皮,让她忽略了大女儿的感受,回家后一定和孩子沟通,她的妈妈还说:“请老师转告孩子,爸爸妈妈是非常爱她的。”小G听完这些话后,情绪稳定了,觉得自己的想法很幼稚,第二天开始数学作业又整整齐齐地交上来了。

上面两个案例中,如果没有爱,我们可能只能看到学生不认真,如果没有倾听我们就永远不可能知道孩子内心的想法,就很可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去处理这些事,事情有可能就会向非常不好的方面发展。

4爱是接纳

我们的学生毕竟是孩子,他们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尤其是我们常说的“后进生”,他们敏感而脆弱,总想用一些非同寻常的方式来引起大家的注意,证明他们的存在;他们对待同学蛮横无理但同时又畏惧老师的批评;他们渴望与同学交往但是因为经常被别人看不起所以很很孤单;他们渴望进取但是往往又因为意志力薄弱所以不得不放弃;他们往往会同样的错误犯好多次,比如不交作业、迟到、上课不专心听讲影响班级秩序,更有甚者还会抽烟、打架,“后进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特殊的心理和行为,对待这样一群孩子首先我们要学会接纳,接纳对他们来说是最大的爱,因为很多“后进生”都是因为长期得不到来自家庭和他人的爱才会变得叛逆,其实他们经常在痛苦中挣扎,特别需要别人拉他们一把,这个时候我们做老师的要宽容和接纳他们,要比对别的孩子更要宽容,这样这些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心扉,当我们能走进孩子的内心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否则孩子永远对老师有一种防备的心理,很难改变。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他们。”教师把爱装进学生的口袋,口头的、书面的、言语的、行动的,让一个孩子生活在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我坚信只要我们做老师的能把自己的真心献给我们的学生,用我们真心去浇灌孩子们的内心,我们的学生就一定能沉着而稳健地迈出他们人生路上的每一步。因为,我们的爱才是孩子们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4

篇4

那么如何真正发挥教育的独特作用,我想只有我们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健康教育规律出发,把握好时代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小班的乐乐在从厕所回活动室的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他趴在地上大哭起来,旁边的老师鼓励他站起来,可是他依旧自顾自地嚎啕,无奈之下老师只好把他抱起来;大班幼儿玩积木的时间到了,小朋友们都兴高采烈地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积木,可是小磊突然告诉老师,他不想玩了,原因是他最想玩的积木被别的小朋友拿走了;中班的红红在玩沙子的时候看到别的小朋友比自己摆的造型好,一气之下毁了自己的沙堆并把小朋友的造型弄的乱七八糟……面对这些例子,我不禁产生了疑问: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幼儿教育怎么了?在鼓励教育、赏识教育被人们极力称道的今天,它能不能解决这些教育问题呢?

曾听过这样一句话:没有挫折的人生不能算是美好的人生。俄国科学家列别捷夫曾说:“平静的湖面练不出强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早在战国时期孟轲就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说明挫折是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使人走向成熟和成功的重要途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特别是现在的孩子多“生长在温室“,受到家中众人乃至几代人众星捧月般呵护。在幼儿阶段,挫折教育该如何进行呢?

心理学认为,挫折是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也就是俗话所说的“碰钉子”。包括三层含义:挫折情境,即干扰和阻碍意志行为的具体情境;挫折认知,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认知、态度和评价;挫折行为,指伴随挫折认知而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映,如愤怒、焦虑和攻击等。一般而言,易受挫折的孩子往往表现出以下特点:追求的目标不切实际,对追求目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缺乏心理准备,缺乏应付困难的能力,夸大困难、缺乏自信等。

针对幼儿的身心特点,我们可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挫折教育:

一、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父母应重视创建宽松的家庭氛围。不能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否则会增加其心理压力,使之不敢面对挫折;但也不能总贬低孩子,对其不抱期望,因为这同样会伤害其自尊,致其逃避挫折以求安稳。所以父母应尽可能给孩子更多的选择,使之从自己选择所致的挫折中成长。

二、家长以身作则。生活中孩子最好的榜样是父母。“身教重于言教”,父母对待挫折的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父母可以经常把自己生活和工作中克服各种大小困难的事例告诉孩子,并与之分享战胜挫折后的快乐。

三、培养孩子自立。家长应确立与孩子的“顾问”与“询问者”关系。父母可向孩子提供建议和咨询,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困难。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困难不要都由家长包办代替,不要把孩子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消除的干干净净,而应让孩子渐渐学会面对生活中的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孩子战胜挫折的能力及对其行为的自我负责精神。

四、寓挫折教育于游戏。在游戏或故事场景中,用“角色语言”鼓励孩子,会比平时的劝解更加有效。孩子爱听奥特曼,爱看《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当他遇到困难求助时,正好顺着他的兴趣点,给他讲故事中的人物角色是怎么样克服困难的,用他喜欢的角色形象做“代言人”,鼓励孩子克服困难,这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适当的给予批评,让孩子品尝失败的滋味。现今的孩子,大多处于“众星捧月”的地位,如果只受到表扬,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不能接受批评的心理,听到批评就会沮丧、恼怒或丧失信心。这样的孩子走上社会后,往往不能正确对待生活道路上的各种挫折和失败,所以平时对孩子应及时引导,适当批评,指出他的缺点和不足,让他明白他并不是完美的个人。

六、带孩子参加各种活动,尤其是户外活动,进行体能上的磨练。让幼儿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农村家长更可以利用干农活的机会带孩子下地劳动,让他从中体验劳累、艰辛,体会到生活中除了甜,还有苦和辣,让他在各种环境中受到磨练。

在挫折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大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度”的把握。适度的挫折教育对孩子是有利的。如果挫折过度了,孩子受到的打击太多,就会产生严重的挫折感,并对失败产生恐惧,最后丧失对事物的兴趣和信心。

二、时机的把握。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不用故意创设情境,关键是要把握生活中真实的情境,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如:带孩子出去散步时,孩子经常走一会就不想走了,这个时候要多鼓励他自己走,磨练他的意志。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比创设的挫折情境更能起到挫折教育的效果,关键是要把握时机。

篇5

我今年小学六年级,一些事情完全可以自己独立完成,可是家长,却总要插一脚进来。

过马路,虽然学校门口的马路是十字路口,可是,我已经有足够的能力自己走了,走人行横道,看红绿灯,还有右拐的车开的转向灯。可是,家长却不相信我能自己过,甚至说:“什么?你能自己过去?别吹了吧!那车还不撞死你!”这句话,有一点伤了我的心。他们没有想到,自己的孩子,其实比自己更自觉,走人行横道,红灯停,绿灯行,孩子比他们自己记得还牢,做得更好。

我不是没心没肺,我说得有些话,其实都是为了缓和气氛的开玩笑,可是家长偏偏较真,本来是好心,却不被理解,最终还挨了骂。

看着楼下的同学在一起嘻嘻哈哈地玩耍着,我却没有玩耍的权利。

篇6

今年以来,山东省兰陵县八名初中女生对一名初一女生拳打脚踢,多次将其打倒在地;江西永新一女生因管理同学与其产生矛盾,遭七八名初中生围殴下跪、掌掴;浙江庆元四名初一男生将一名小学一年级男孩关在黑屋里殴打,用绳拴脖、烟头烫身;广东汕尾一名初中女生被十名女生扒衣服殴打,并被拍、视频上传网络……记者粗略统计,今年上半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校园暴力事件,竟多达20余起。

一年来,我们从各种媒介中,不时看到发生在校园里的暴力事件,有些报道还使用了“欺凌”“霸凌”这样的词语。看看多名女初中生打一个女孩的视频,那些打人的女孩子嘻嘻哈哈,漫骂言辞随心所欲,施暴撒狠不以为然,而被虐的女孩子一味退让,软弱不支,丧失了做人起码的尊严。

还有,多名中学生拦路截堵小学生,抢夺零花钱,不给就动手;多名学生在马路上残忍地伤害小猫小狗;等等。这些问题和现象,让社会和每个有孩子的家庭感到恐慌,更引起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引发家庭教育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和深入思索。

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多种不良因素影响了青少年

我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文明日益提高,学校教育更加科学规范,孩子言行彬彬有礼。但是,在黑暗处、在厕所里、在背街里巷、在虚拟空间,我们的孩子怎么了?这些现象与我们以下几种社会现象和问题是分不开的。

当前孩子们迷恋网络游戏中的激烈暴力冲突、竭力厮杀和充血复活,使得孩子不尊重生命、无视彼此的伤害。

“非常六加一”家庭模式,三种有问题的教养方式也是重要原因:一种是过度溺爱,满足孩子一切要求,替孩子做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家长对孩子没有原则、没有底线。导致孩子唯我独尊,意愿得不到满足时,没有正确的处理方式,小时撒娇,大了撒野。第二种是因为家庭不和谐、教育外包或父母忙于生计忽略对孩子的培养,孩子缺少关爱、缺少陪伴、缺少理解、缺少尊重,心理变化长期被家长忽视,孩子没有安全感,心灵孤独。当出现一些问题时,又被老师“扣帽子”,被家长“打棍子”。第三种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瞎爱,冷热不均的爱。对孩子的成绩、才华高期望和高要求,对孩子的生活总是包办和满足,这种上蹿下跳的爱致使孩子丧失了德行和责任,为所欲为。

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法制教育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再加上“托人办办”“找找关系”“我爸是李刚”等社会现象对青少年的影响,还有女性的弱点――女人与女人之间容易产生的嫉妒心理,这恐怕也是校园中女孩群殴于同性别的原因之一,以及对校园施暴现象处置的法律依据和程序不健全,导致对施暴者惩处不力,违法成本低等等,种种不利因素助长了青少年的施暴行为。

面对校园暴力,家长该做什么

当孩子面对校园暴力时,作为家长,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教孩子勇敢面对校园施暴者

我几年前接触一位四年级小个子男孩子的母亲,说起他家孩子被一个高个子同班同学欺负的事情。妈妈先是帮助孩子分析“不经意”和“故意欺负人”的区别,然后告诉儿子,你如果认为他是故意所为,第一直接告诉他,我已经明白你是故意欺负人了,以示提醒。第二明确我会还击,你想试试么,警告。第三拼尽全力,从声音、动作到决心表现全面提升,跟他拼了。并且告诉儿子,妈妈已经做好被请家长和带这位同学去医院的任何准备。结果,这个小个子男孩只是瞅准机会,拼尽全力用胳膊把那个欺负他的高个子同学顶在墙角,卡住他的脖子,取得制胜先机。

后来,两个孩子成为好朋友,那个大个子在小学期间一直保护这个小个子男孩子。

我们用这个例子只是要说明,家长要正面与孩子交谈学校暴力现象的话题,明确家长的态度和观点。家长对于孩子在学校里的状况需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在知情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帮助孩子应对一些情况。

比如,鼓励和帮助孩子结交几个好朋友,孩子不孤单,不被孤立;给孩子的穿戴和文具用品不要太显眼、出奇,实用大众些,不张扬;让家长的同事、朋友的比自己孩子大几岁、最好是同学校高年级的孩子出现在孩子身边;告诉孩子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多么严重的事情也不要隐瞒父母,父母是相信他、支持他的;家长对孩子结交的朋友要有所了解;平日多与孩子沟通,聊学校、同学间发生的事情,观察细节,及早发现问题;培养孩子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能力;对女孩子进行必要的自我保护教育。

如果孩子是施暴者,要慧心引导

但是,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幸就是校园施暴者,我们家长该怎么办呢?有国外的心理学专家研究过,“霸凌”这种行为,施暴的孩子要达到的目的,不是解决具体的事情、得到具体的满足,而是为了给施暴对象造成痛苦,并且从他人的痛苦中获得,享受“我很强大”的感觉。

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些急于体验“我很强大”的孩子的心理和生理感受。

近年来,很多小学老师都有一种感觉,就是原来在小学规规矩矩的好学生升入初中后,就变得油腔滑调,变得斗狠撒野,变得狂傲无礼,说话用语、网络空间中故意使用脏话、怪话、奇语。甚至有的孩子说自己小学时太乖了,中学要“酷”一点。所以,我们看看,是不是有些孩子是在故意“耍酷”?

因此,如果发现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有校园施暴的现象,我们要“软硬兼施”。“欺凌”行为严重的,必须严肃处理,依法处理,明确处理,不能以转学、调座位、调班级来掩盖。

同时,不定性定论,不嫌弃,不孤立,加强教育帮助。对于出现苗头的孩子,家校教育齐头并进,发现优点和长处,转移重心焦点,启发引导孩子在其他正道上去体验和实现“我长大了”“我很强大”的感受。

篇7

什么人可能是“狼”

“狼”是熟人!这个消息对我们的家长来说一定要注意了。家庭中的慢性酒精中毒成瘾者、人格障碍者、重组家庭中的家庭成员例如继父,还有老师、保安等,都容易对孩子进行害,而智障孩子更易遭受害。“狼”会利用熟人的关系获得孩子和家长的信任,从而在时间、地点都合适的情况下下手。

怎么防范危害孩子的“狼”

首先,告诉孩子做好自我保护。妈妈在和孩子讲故事时,可以利用“背心和裤衩的故事”来帮助孩子做好自我保护。家长要告诉孩子,如果有人对自己有如下行为,是不对的,要赶紧给妈妈说:

把孩子带到一个隐秘的地方,叫孩子脱下衣服或裤子,摸孩子的胸部或生殖器;让孩子摸对方身体的某个地方(胸部、生殖器),或让孩子看他的或隐私部位;带孩子看有很多成人镜头的电影或者视频;用他身体的某个部位(生殖器或者嘴巴)接触孩子身体的隐私部位;在公交车、电影院等公共场所摸孩子身体隐私部位。

其次,家长做好充分防范。“狼”往往是我们的熟人!所以,家长在自己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孩子的时候,应该把孩子托管给合适的人,最好是家中有妻子,夫妻关系和谐,没有酗酒现象的可信赖的朋友,切记不要把孩子留给单身男子。家长把孩子接回家后,做家务时要把孩子放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或就在家中看电视玩玩具等,不要把孩子单独放在小区里,给“狼”以可乘之机。

孩子受到害后,家长需要做的几件事

情绪稳定,态度平静,坚定亲子关系,消除孩子的惧怕心理。

父母要态度平静地询问孩子事情发生的具体细节,否则会使孩子被惊吓,不敢说出实情和具体细节,这样父母就了解不到孩子受到的具体伤害。多次重复地询问事情经过会使孩子担心自己做错了什么,给孩子带来精神压力。父母要抱着孩子对他说:“宝贝,如果你能够将这件事情告诉爸爸妈妈,坏人就会得到惩罚,我们会非常感谢你!”鼓励孩子将全部细节讲出来,消除孩子惧怕被父母责备和打骂的心理。切记不要让孩子反复讲述被伤害的过程,避免加重创伤。

尽快进行评估和创伤处理工作,告诉孩子身体很快就会恢复。

父母发现事情的当时,如果孩子身体受到伤害,应尽快进行医疗评估和创伤处理,收集能够证明罪犯有罪的相关证据并及时报案。同时父母要以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和语言,向孩子解释身体受到的伤害,并同时告诉孩子身体很快就能够康复。

做好安慰工作,经常抱孩子,肯定孩子,让孩子明白不是孩子的错。

篇8

《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我们小学的数学教育,就不应该只停留在课本上,停留在数学知识表面,停留在大量的解题上,而应该把数学当成一门学科,更要当成一种智慧,一种文化来,培养有数学素养的学生。

一、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孩子在校期间,几乎天天上数学课,以至于被很多家长封为“主科”之一。在小学这个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这门“主科”所起到的作用,自然是不可低估的。所以,让孩子在数学课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数学意识是尤为重要的。

数学意识,即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周围的现象,表示各种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的数感,进而达到用数理逻辑的观点来科学地看待世界。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与数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就看老师能不能给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例如:在学年级“数学广角”时,我设计了破译密码的情境:智慧岛的密码是由1和2两个数字组成的,聪明的同学,请你用数字卡片摆一摆,密码可能是什么?学生很容易摆出12和21两种排列。在继续闯关的过程中,学生会用这种办法找出所有1、2、3,三个数字组成的所有两位数密码。最后联系生活,学生发现,原来生活中的穿衣搭配、早餐搭配等,都蕴含着这样的数学奥秘呢。

再如,在学习了三年级“可能性”之后,我出示了最近新闻中报道的“学生围小摊抽奖”的视频,里面的同学总是“买的多,中的少”。学生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他们认为:“从结果来分析,里面肯定有奖的少,没奖的多,所以中奖的可能性太小了!”“这都是糊弄小孩的”“我们明白了,再也不参加这种游戏了”……从此,这班里恐怕不会再有孩子去围小摊了。是啊,数学让孩子能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世界,用科学客观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事情。

二、举一反三――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家科利亚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解题,就是把不熟悉的题型向熟悉的题转化。从这里可以看出,数学研究是与解题密不可分的。但解题不是数学学习的全部。更重要的是通过解决问题,归纳它们的共性,经历“猜测――推理――验证――应用”的研究过程,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在学习《植树问题》时,我用成语“一刀两段(断)”导入,引导学生探究“刀数”与“段数”的关系,经过举例证明与推理,最后得出“‘刀数’总比‘段数’少1”的结论,并应用此关系解决相关的植树问题。学生又在后面的研究中,陆续总结出了植树问题的三种类型:“两头都不栽”型、“只栽一头”型和“两头都栽”型。学生再碰到植树问题时,只要分清是哪种类型,就可以找到相应的解决策略了。

波利亚在他的《数学与猜想》中也指出,“数学被人看作是一门论证科学。”所以说数学的确定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数学教学过程就是要突出了数学研究中观察、实验、分析、比较、类比、归纳、联想等思维过程的重要性。“把不熟悉的题型向熟悉的题型转化”,“转化”这一数学思想,贯穿了小学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学生因为有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面积的研究经验,所以一上课,他们都想尝试用“转化”的方法进行研究。到底把圆转化成我们认识的什么图形呢?学生进行了分组探究。汇报时我发现,除了教材上转化成类似长方形的方法外,学生又创造出了很多不同的方法,有转化成三角形的,有转化成梯形的……但无一例外的,都能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都为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此丰硕和成功而感到骄傲。“转化”的数学思想,已经在孩子的数学学习中深入人心。而历数历史上许多数学家的研究成果,不都是从“转化”开始的吗。数学探究就是要恢复数学研究的“本来面目”,让孩子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才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有一句话说,数学是训练思维的体操。数学是由数学、字母、符号、图形构成的一座迷宫,一旦顺利走出迷宫,成功的愉悦会使你兴奋不已,你会向新的、更复杂的迷宫挑战,这也是数学的魅力,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得(下转第123页)(上接第121页)到了训练。如果学生能通过数学学习,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那就会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联系的精彩描述。新制定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故此,我们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学习四年级《垂直与平行》一课时,在学生认识了“平行”与“垂直”的现象之后,我出示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设计:(图为车道线、交叉路口、立交桥。)

并问学生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学生说:“车道线平行的设计会让车辆畅行”“十字路口这样设计能让不同方向的车辆行驶,但是会碰到一起,所以要信号灯”“等信号灯很费时的”“立交桥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既有平行的设计,也有相交的设计,也有立交桥这种既不平行也不相交的设计,但它们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这也是我们数学学习的价值之所在。

四、走近数学的发展史――提升学生的数学文化。

篇9

第一次在封面上读到这样的话时,我就被吸引了。

作为一名教师,我经常被这样的问题困扰――

“为什么我努力了也尽力了,孩子们似乎还是不记得我讲过的内容?”“为什么每次测试,孩子们的收获不到三成?我的教学方法到底不足在何处?”

翻开《粘住》,现任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授奇普・希思和他的兄弟丹・希思在这本充满奇思妙想的书中揭示了其中的奥秘,那便是能让人们过目不忘的事情往往具有“黏性”,例如克林D竞选时的口号,好莱坞大片跌宕起伏的情节设计,治疗胃溃疡新药的有效推广。它们都遵循着让创意更有黏性的原则。只要你掌握了这些原则,不管你天生的创造力如何,只要多付出一点点努力,你的所有观点几乎都能够更有黏性,紧紧粘住别人的心。

事实上这是一本关于后天改造和培育创意的书。对于我们,一名教育者,小学语文教育者,如果能从这本书中学到一些改变我们创意的能力,那么,我们所传播的知识就容易被学生理解和记住。而这些知识所具备的持久的影响力,也能改变孩子们的观点和行为。

反观我们的教学,如茹茉莉老师的《开学三十三天》、曹海棠老师的《绘本课堂》、曹爱卫老师的《绘本读写》以及各大教育专家,都在热推绘本故事。对此,很多教师和家长都难以理解,小时候的图画书,魅力真的有如此强大吗?

在模仿和实践中,我发现用绘本传授知识,讲清道理,远远比口头说教有意义许多。比如入学教育时,我用《大卫,不可以》告诉孩子们校园里的一些常规。遇到小朋友踩草坪,看见的小朋友就会大叫――“大卫,不可以踩草坪!”《我不想去上学》讲述了一个阿达欺负同桌,让同桌感到害怕上学的故事,一旦遇到同桌欺凌,另一边的孩子就会小声提醒――“你是阿达吗?”

一个个故事,一个个道理,似乎就这样不经意间牢牢地抓住了孩子们的心。为什么会有如此魔力?书中讲到,黏性创意必须具备六条原则――简约、意外、具体、可信、情感、故事。细细一品,绘本正好符合了这样六条原则。

简约――每个绘本故事,都承载着一种情感意义,都阐述了一个核心观点。有时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可以深刻到让一个人用一生的时间去遵守它。比如,《猜猜我有多爱你》中兔妈妈的“爱你到月亮上再回到这里来”,让人一辈子铭记。

意外――违背常理的预测性结果,似乎成了绘本最明显的情节。“吃惊”这种情绪会引起孩子们的关注,绘本的情节意外往往会打开孩子们的知识缺口,然后进行填补,这样就能让孩子们的好奇心持续很长时间。比如,宫西达也的《你看起来很好吃》,意外的安排让人回味。

具体――大脑往往对记忆具体的东西有兴奋感。在谚语中,抽象的真理经常用具体的谚语来诠释,如“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良药苦口利于病”,等等。绘本里面所阐述的关于亲情、情绪管理、习惯教育这样抽象的道理,通过一棵树、一条虫子等具体化的东西,就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

可信――每个绘本故事的情节安排总是那样合乎情理,故事中所阐述的哲理也是那样让人信服。比如《爷爷一定有办法》《朱家故事》《我爸爸》这类亲情故事,往往会让阅读者跟自己身边的亲人联系起来并产生共鸣,从而信服里面所阐述的哲理。

情感――比起抽象的东西,我们会对人更容易产生情感。故事往往是以人的情感来写的,虽然主人公不一定是人,但是有着人的情感。比如《狐狸爸爸鸭儿子》就是从人的情感角度出发,而非从动物本性出发来阐述故事情感。

故事――这一特点不用描述就能一目了然,每个绘本理所当然都是故事,而且有时候文字是故事,图片更加让人产生联想,让故得更生动。

书中还指出了挫败我们利用这些原则创造观点的能力――知识的“诅咒”。这也恰恰是我们教师,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教师容易犯的错误――因为我们往往是扮演一种知识掌握者的角色,就无法想象缺乏这种知识的孩子们会是什么状态,我们的知识“诅咒”了我们。对我们来说,分享我们的知识变得困难,因为我们无法理解孩子们的内心,不知道该搭建怎样的支架让他们掌握知识。这也是我们经常处于焦虑状态的原因――为什么我教了,孩子们还是不会。

篇10

我一直都爱阅读报纸。周末去买面包的时候,我会顺带再买一两份报纸,作为平时订阅报纸的补充,而我的儿子从来不碰它们。实际上他喜欢阅读,也读得很多。多年前,他就沉迷于哈利·波特丛书,读斯蒂芬·金、迈克尔·克莱顿,有必要的时候甚至也读莎士比亚,但是从来不读报。他和他的朋友们都认为,《法兰克福汇报》、《南德意志报》、《汉堡晚报》、《日报》都是乏味透顶的陈物,看报纸是老先生的行为,“一点也不酷”。

他们从社交网络获取想要的信息,推特或者是脸谱网。我的儿子每天都要在脸谱网上花两三个小时。他和朋友们在网上相遇,漫不经心地闲聊,交换信息。流行歌手莉安娜又和打她的那个家伙在一起了。她蠢吗?或者她该原谅并重新接受他?大胡子酷吗?在战斗中投入无人机是怯懦吗?这些都是报纸中也会报道的普通主题和新闻,只是它们到达读者视线的途径已然不同。社交网络中的信息没有来源,观点成千上万。信息都带着表情,它们的存在就是要让人觉得好得值得鼓掌或悲惨得让人落泪。读者会做出反应,表示赞赏或很快回击。

我在很久以前是名记者,并且从心底觉得做记者非常有趣(当然也有风险),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记者有着任务感和使命感,而在新的信息传播中,这种记者不复存在。如今,我们都是自聘的民众记者。新闻语言都有评论性和情绪化的特征,信息、音乐、图片都没有经过良好的预加工,到处都是不断变化的知识,理解的过程被跳过,直接就到达情绪化的结果,要么激起愤怒,要么引起共鸣。读者总能为自己的立场找到正确的分类——是“顶”还是“踩”,虽然重点并不在此,而在必须表露态度。

新的媒体意味着什么,我在冰岛金融危机的时候就看得清清楚楚。在冰岛,人们自豪于他们拥有的庞大博客网络,传统媒体纷纷消亡,收音机落满了灰尘,报纸死气沉沉。人们只从博客中获取信息,得知股市建议和生钱良方。

然后,金融危机爆发,陨石撞击地球,太阳黯淡,没有人知道是怎么回事。谁是恶人?有恶人吗?谁是好人?我会失去所有的钱吗?钱还在吗?不?!救命!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些全是突然摆在冰岛人面前的问题。他们还有更多问题,遗憾的是,没有答案,至少可以说没有人能给出负责任的答案。因为这个社会已经没有记者,没有人会再对这些复杂的事实加以查证、加工、陈述、解释,只有博主和自聘的民众记者。他们发表自己的评论,从其他人的博客中“借鉴观点”,至于信息是否正确,没有人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