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知识产权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15 17:40: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设工程知识产权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建筑工程重大危险源是指1、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引发人身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事故的生产安全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隐患;2、建设部建质[2004]213号文规定的“危险性较大工程”;3、施工现场存在的符合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重大危险源分类中规定的重大危险源。
第三条建设单位在办理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监督手续时,应如实申报拟建工程的重大危险源,并提交对拟建工程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监控和应急预案。
第四条施工单位必须在施工前,对存在重大危险源的分部分项工程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建立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档案和台帐。专项施工方案除应包括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外,还应按规定提供专家论证审查意见、监控措施、应急预案以及紧急救护等内容,在施工前报县安全站备案。
第五条施工企业应建立重大危险源公示制度,公示施工中不同阶段、不同时段的重大危险源,并在施工工地设置危险源的警戒线和警示标记。醒目位置挂设“重大危险源公示牌”(见附件2),公示牌应注明危险源、施工部位、防护措施和责任人等内容,并定期把整改措施和治理情况报送县安管站。
第六条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应组织相关人员每月对所属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和安全事故隐患进行一次排查,对排查出的危险源和安全事故隐患,应立即按“三定”(即定人员、定时间、定措施)原则进行整改,整改合格后,由县安管站组织复查。施工企业应在每月初将排查和整改情况向县安管站报告。
第七条监理单位应对工程中重大危险源的专项施工方案进行审核,监督施工单位建立和完善重大危险源的公示、监控、整改以及专项施工方案的实施。
篇2
[关键字]岩土工程 勘察技术 理论创新 拓展应用
[中图分类号] K826.16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4-183-2
岩土工程理论源自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欧美过程,主要被应用的领域在土木建筑施工方面。岩土工程勘察作业依据于建设工程的实际需要,基于对施工现场地质条件、环境特征和岩土结构等情况进行勘察与评价来编制相关的勘察文件。以下内容将以展开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理论创新与应用深入分析与论述。
1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理论创新
据了解,我国很多大、中型的国有勘察设计单位在科学与技术创新和专利技术方面的发展认识,具有较强的意识和更高工作效率的深入开展与探究,努力程度可赞且收效盛佳。这些企业多是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以对建设项目深刻的理解,综合发展起点高、企业规模大、技术综合性强等特点,必须以科技创新作为基础支撑点。企业大力开发有关勘察工作的专有技术,进行不断地科技创新,大幅提升专业水平和拓宽应用市场,从而促进企业技术链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点已在全国40多个勘察设计单位的研究中凸显出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往往由于勘察设计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相对有限,开发强度无法适从于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勘察设计单位应该意识到“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只有不断地科技创新和发展才能够拥有市场和占领市场。因此,这些勘察企业其实也迫切希望能够通过具有相应机制的平台来研究、掌握和运用新技术,促进企业发展。
举例说明。从上海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的研发中心课题组的实践来看,公司研发的岩土勘察专利技术申请即为大型工程咨询设计企业的一种科技创新,不仅提升了重大市政工程技术的内涵,同时也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发挥强大的推动力。实际上,上海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是一家大型国有工程咨询企业。近些年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工作,以企业研发中心的形成为核心,并以院士工作室、博士后工作站作为技术创新体系的运作载体的设计学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又如在辽宁电力勘测设计院的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也逐渐认识到,专有技术的发展在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依托于企业自身拥有的优势进行科技创新,在特高压电网和超临界功率发电工程设计技术,掌握了先进的技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与网格技术的应用研究中,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推进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措施的实施,同时也实现了构造应力 “占用更少的土地、减少维护和高性能“等特点的大量功能设计。
这些新的设计理念的研发与贯彻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离不开全体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只有全面开展科技创新,才能提升勘察、设计的整体质量。从以往的各项调研中分析发现,很多勘察设计企业一致倾向于认为由于勘察设计行业的特殊性,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而形成的设计产品自我保护能力很弱,国家有关部门曾出台了《工程勘察设计咨询业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导则》,对行业内知识产权管理进行了规范,但《工程勘察设计咨询业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导则》中强制性的规定较少,知识产权管理行业内仍无法解决的问题。如何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体系,完善勘察设计行业的知识产权制度,促进勘察设计行业的专有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健康发展,企业重视。同时,由于专有技术是技术秘密的俗称,是不为公众所知悉,是可行的,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并采取安全措施。因此,“那是谁,如何确定以及如何保护”的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和各企业研究的关注焦点。勘察设计单位有效地帮助科技创新,专有技术的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以促进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主要建议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议根据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政府部门,培育和扶持政策。如在招投标活动中,注重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进一步提高工程的科技含量,并动员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积极性,最终取得“双赢”的效果;
(2)建议政府部门制定知识产权管理措施的具体产业保护措施和程序,确定企业的专有技术,使自主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企业的法律保护水平;
(3)从笔者角度来讲,希望政府部门通过适当的激励措施,鼓励专业技术设计人员的发展,基于集成的引进消化和吸收,提高创新能力,原始创新能力;同时,建立技术转化平台,使组合工艺的开发和生产,使科学和技术成果得以转化;
(4)希望组织先进技术交流,沟通计划,邀请国内外有关单位,专家,学者和设计师,掌握最先进和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对推波助澜的企业发展。
2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应用
从我国建国以来,由于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很早就建立起了工程地质调查系统,进行了工程地质勘查工作在城市建设、铁路工程、公路工程、港口码头工程、水利电力工程提供的工程地质资料的可作为工程规划、设计与施工的参考资料。
2.1滨海低洼地区
某小区位于沿海地区,在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主要采用钻结合原位试验方法。该小区的地基岩土层结构主要涉及素填土、粉砂、粉质粘土、砂、粉质粘土和片麻岩等。按照规范设计过程对该项目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及施工图阶段三的调查,对设计阶段的技术要求。为了勘探点布置掌握地基土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变化为原则,同时考虑到地基土的工程性质变化。在样品的第二层和第四层的沙质土壤厚度较大,所以在比较分析以后,钻孔灌注桩钻孔方法是最终选择。以该小区1-4号楼勘测为例,根据建筑物的柱线和轮廓线的阶段设置42个勘探点位,完成标准贯入试验260 次, 采取原状土30 件,调研获得全面的原始资料。通过在冲积海相沉积场地岩土工程勘察和应用土工试验方法的研究获得成功的范例之后,对地层的划分、地基土工程性质的确定、饱和砂土地震液化的判断及桩基础的设计还是具有相当好的指导作用。
2.2沿江冲击砂层
某工厂位于长江中下游段,且处于长江漫滩北岸。地质岩土层主要由长江漫滩冲积层构成,从上到下依次为粘土、粉土、粉砂、细砂、粗砂、砾层的底部和下白垩统泥质砂岩。对电厂的岩土工程勘察主要采用钻结合静力触探原位测试方法。按照规范设计过程对该项目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及施工图阶段三个不同阶段的实地调查,其技术要求因设计阶段的不同而变化。另外,以勘探点布置的变化及分布掌握地基土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为原则,同时考虑到地基土的工程项目性质的变化,以适应建筑物位置的变化, 避免了因建筑物位置的变动而引起的反复勘测。该阶段按建筑物的柱列线及轮廓线共布置36个探孔、30个钻孔, 30个钻孔中进行标准贯入试验280 段次,现场调研获得全面的原始资料,为该工厂的顺利建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小结
综上所述,通过系统分析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创新理论,并对我国岩土工程发展过程、工作目的以及工作内容进行了简略的阐述。在此基础之上,以某具体岩土工程勘察应用实例作为论证依据,进一步说明了岩土勘察技术在岩土工程应用中的关键作用。笔者谨以此文发表个人建议,仅供参考和交流。
参考文献
[1] 郭超英,凌浩美,段鸿海;岩土工程勘察[M];北京:地址出版社;2007.
篇3
关键词 网络教育 学校社会 政府政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Explore the Education Resource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CHEN Guanyu
(Shandong Polytechnic, Ji'nan, Shandong 250104)
AbstractAccompanied by the internet, network education for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of network resource sharing, the education of the success of it played a key role in the education. The level of resources share with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close relations. So, the author debate the network resources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relevant factor analysis of internet education to increase by sharing of resources.
Key wordsnetwork education; school social; government policy
经过相关的数据分析与问卷调查,在教育资源开发过程中,影响其共享的因素主要有教育资源开发单位、学校与教师以及政府政策等,因此我们需要对各个影响因子进行详细的分析。
1 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单位与市场经济
1.1 研发机构与学校单一的客户关系影响资源共享
目前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大多是教育资源管理平台如课件,网络课程,教学网站等一些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在客户上普及的不是很广泛,多是学校、网络教育结构等,而且教育资源开发的专业人员很少,因此,网络教育资源相对比较小的市场空间,使网络教育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研发产品也没有太大的经济效益,在后需研究上缺乏资金上的补充,这无疑进一步阻碍了资源的共享。
1.2 在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不能遵守资源建设标准
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的使用对我国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促进我国教育普及和建立终生学习体系,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促进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支持系统的互操作、实现有效交流和共享,避免大量低水平的重复性开发工作和人力物力的浪费,并能与国际网上教育体系相沟通,保障网络教育服务质量。①但是当下的问题是:按照这个标准开发造成了难度的加大,因此很多机构为了省事而不愿意花费时间精力。这种没有标准的教育资源,在共享上便受到了限制。
2 高校和教师
2.1 高校管理者与教师保守观念无法推进共享
数据显示,很多高校教育不喜欢借鉴别人优秀的教育资源,认为那样体现不出自己的水平,或者害怕使用了别人的资源体现不出自己的独创性。学校也是这样,高校之间不情愿实现彼此的教育资源共享,感觉使用别的资源就是自己实力不够强大。这些保守落后的观念使得教师们开发出的优秀教育资源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而拥有这些资源的学校更不愿意拿出资源与人共享,正是这些观念使得教育资源共享收到了阻碍。
2.2 学校之间缺乏应有的交流与合作
由上可知,由于落后观念等原因,致使学校间的教育资源不能实现共享,虽然有些学校在实施教育合作,如西安交大、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在共同参加教育部“远程教育关键技术与支撑服务系统和天地网结合项目”的推动下,提出基于天地网的远程教育优化解决方案及技术规范;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共建、共享优质数字化课程,实现学校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及信息的共建、共享和共管。②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合作仅仅是局部的区域或同类的学校,这些资源的共享与整个国家的教育资源合作来说作用甚微。
2.3 网络教育资源开发的目的逐渐向功利化方向发展
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最初的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但是在实际状况中,教育资源的建设性成果如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等掺杂了不少我饿了评职称的因素,这样导致了网络教育资源的重复性建设,扎堆现象严重,大多的教育资源多是教师临时为了职称而进行的创作,致使教育成果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发挥很大的用处,造成了资源建设的浪费,可见网络资源的开发不再是单纯的教育,而是逐步向功利化发展。在全国开展网络教育的学校不计其数,尤其是网络教育学校的生源上带来了十分可观的收入。这使得网络教育学院组织编制自己的教学资源就成为一种创收的手段,自己的有特色教学资源能够吸引学生,从这个角度来说,学校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愿意使自我的教育资源与其它学校共享,这也是影响的重要因素。
3 政府政策
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信息化社会我们对网络教育的需求也相应的增加,为了应对这个新形势,(下转第27页)(上接第17页)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在某种意义上对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现实发展中,都还未充分对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做到足够的重视。表现为:
(1)国家缺乏统一的网络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在我国网络教育资源现状中,重复建设现象很普遍。这由于缺少网络教育资源管理上的统一协调机制、专门的远程教育法律法规等,这样使得各个高校为了维护自己的教学特色而不使用其他学校优秀的教育资源,而是花更多的费用去请专门的科研单位开发一套教育资源,结果网络教育资源内容基本相似,花费多,制作出来的网络教育资源在质量上并没有很大的提高。可见,国家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缺少统一的机制,已有的教育资源也不能实现最大程度的共享,致使在资源建设上的资金投入不断重复,网络教育资源的水平也得不到明显发展。
(2)网络教育资源知识产权制度不完善与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标准推广力度不够。影响我国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工作的另一个来自政府方面的因素就是缺乏合理、有效的知识产权制度。在现实中,我国公民法制意识淡薄,侵权盗版现象司空见惯,这使得各个教育资源开发单位与各高校都从维护自己的特色网络教育资源出发,必然使得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得不到更好的实施。
(3)对网络教育资源缺少长期的资金支持。远程教育是在大量化的专业网络教育资源的基础上运行的,因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制作一个专门的网络教学课件就是几十万的费用,也就是说一个网络教育学院有200门课的话,要投入上亿元,这个是一般的高等学府所不能够承担的,因此,为了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需要国家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来支持建设网络教育资源,如教育部实施的“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政府投资4000余万元,建设了三百余门基础性、示范性网络课程、试题库等,到2004年,有近一半验收,但是这些成功的网络教育资源只有一小部分在个别的教育学院使用,这也使得资源得到了浪费。
另外,政府或者社会团体不能给科研单位提够长期有力的资金支持,致使教育资料在质量上与共享上受阻。社会知识产权制度的不完善,那些拥有良好的教育资源的一方为了保护自己的版权不愿与人共享,这对教育资源质量的提升有很大的影响。为防止自己的利益被损害,网络教育资源所有者在资源开发之初就要求教育资源开发单位对所开发的资源中所含知识给予适当的保护,很多网络教育资源在开始就设置了用户和密码机制。网络教育资源市场体制也不完善。
注释
篇4
建筑施工行业发展成就与面对的困难文/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施工行业作为我国的先行领域,在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率先承担了体制变革带来的各种成本,并为其他各行各业的改革提供着宝贵的经验,目前已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
建筑施工业发展的成就与特征
建筑施工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大规模增长,建筑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越来越明显。按2005年的数据分析,在国民经济20个行业中,建筑业排名第五,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5.4%的份额。从历史数据看,建筑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138.2亿元发展到2005年10134亿元,年均增长17%,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支柱产业。除了90年代初有短期的波动外,建筑施工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一直保持着5%~6%左右的份额,支柱产业的地位十分稳定。此外,施工业还每年为国家创造300亿美元左右的外汇收入,是我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国际经验表明:在加速工业化、城市化时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快速上升趋势,建筑施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地位会不断增强。我国目前尚处于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上升期,建筑施工行业的产出份额会将进一步提高,建筑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还会进一步提高和加强。
建筑施工领域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社会“稳定”环节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存在着鲜明的二元经济特征。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领域,以及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根据过去十年的新增就业统计,建筑施工业构成最为稳定的吸纳就业的领域之一。
从2002年时点就业结构看,建筑施工业就业人数在非农产业就业中,继制造业、批发零售餐饮业之后,排在第三位;2002年吸纳就业人员达到3893万人,占全部非农产业就业人员的12.4%.制造业处于非农产业就业中的首位,占26.5%.
然而,如果动态地从1995~2002年期间的就业增量结构看,由于1995~2000年国民经济处于下行(GDP增长率显著放缓)周期中,制造业、采矿业等就业人员一直呈负增长的态势下,批发零售餐饮业、建筑业及社会服务业显现出确保非农就业增长势头的“中流砥柱”功能,分别提供了新增非农产业就业岗位的35%、30%和20%.建筑施工业在吸纳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对保持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建筑施工行业由于“苦、累、脏”等特点,吸纳的劳动力大多来自农民工或其他辛苦行业的分流富余劳动人员。2005年建筑业正式职工人数为854万左右,行业就业人员达到4383万人,则非正式的工人数达到3529万人。据分析推算,近年来建筑施工业吸纳农民工人数平均每年增多100万~200万人,建筑施工业已成为联结城乡经济的重要纽带之一。
建筑施工业为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提供了庞大剩余
进入本世纪后我国国民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投资额占国民产出的比率不断上升。建筑施工面积和建筑施工领域就业均呈现显著增长。应该说,国民经济的高涨为建筑施工业提供了非常好的市场景气环境。然而,建筑施工业的产出份额不仅没有显著的上升,甚至有所下降,这是个“奇怪”的现象。
导致这种“奇怪”现象的原因在于:对建筑业产品的需求上升固然很快,但建筑施工能力供给增长得更快。由于建筑施工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投入要素是简单劳动,而农村富余劳动力和隐蔽失业者的大量存在,使劳动供给近乎“无限”。在1995~2002年,全社会各行业工资水平每年平均上升12.8%,而建筑业职工工资仅上升8.6%.相对建筑施工行业的供给能力,建筑工程的设计、咨询、监管和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等投资品的供给弹性要小的多。因此,导致2000年以来我国投资高增长给建设市场带来的利益,更多的为第三产业(设计、咨询、监理等行业)和投资品(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机械设备)制造业获得,而总投资额中“建筑安装费用”的比例多年来在持续下降。
总投资额中的“建筑安装费用”(构成建筑施工行业的报酬或产值来源)比重的下降,是在国民经济高涨时期保持建筑产品价格稳定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个比重的下降,意味着建筑施工行业(包括广大施工企业及其劳动者)为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形形的(包括政府、企业)买方业主提供了大量“消费者剩余”,为整个国民经济地稳定、快速、持续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建筑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显著上升
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额“九五”期间年平均增长10.4%:“十五”期间年均增长达到21%.从增长趋势看,2001年我国加入WTO之后,对外承包工程的增速明显加快。承包工程范围不断拓宽,从最初的房屋建筑和交通领域发展到冶金、石油、化工、电力、通讯以至航空、航天及和平利用原子能等高科技领域,科技含量和带动国内机电产品出口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在“走出去”的队伍中,建筑施工企业涌现出中建、、中交、中铁等一批优势骨干力量。许多项目都受到所在国政府和业主的一致好评。
目前建筑施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济效益不高,企业负担沉重
施工行业长期以来产值利润率维持在2%~3%,属于国民经济中的低利行业。而负债率2005年高达65%,在第二产业中则是最高的,高出全国第二产业资产负债率56.8%的平均值8个百分点,债务负担沉重,已制约了建筑业的良性发展。
目前全社会拖欠款问题最严重的产业部门也是建筑施工业,这使得该行业的债务负担雪上加霜。建筑施工企业资金积累和运作能力不强,阻碍了企业的自身发展,在目前情况下企业几乎没有资本积累和积聚发展的能力。拖欠工程款、垫资施工、不合理的压价让利竞争、回扣等不正之风,加剧了企业资金不足带来的困难。
人均资本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下
建筑施工业资本含量低,2005年人均固定资产为2.8万元,仅是第二产业平均水平11.24万元的四分之一。与第二产业的其他工业行业相比,由于人均资本水平低,建筑施工业的劳动生产率自然也偏低,处于40个行业中的倒数第8位,人均劳动生产率(按总产值计算)为11.7万,远低于全国工业人均23.9万的平均水平。
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高,行业收入水平低
建筑施工企业劳动者素质不高,专业技术人员比率较低。按从业人员的口径,建筑施工业技术人员比率4.6%,仅高于农林牧渔业、居民服务业、批发零售餐饮业等三个行业,排名倒数第四。
建筑施工行业收入水平较低,2004年职工年收入为14338元,仅高于农林牧渔业和住宿餐饮业,是年收入最高行业的35%.
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将长期影响行业竞争力的提升
建筑施工业微利和高负债率,是导致整个行业的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基础性原因。此外,企业依靠专有技术和企业标准领先市场的意识还不够强。许多建筑业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和专利技术,技术竞争优势不强。建筑施工企业之间或与科研机构、相关院校之间尚未形成良好的技术创新合作机制。同时政策方面缺乏对建筑施工业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知识产权保护不够。这些将在长期影响行业竞争力。
企业改制任重道远
近年来,施工企业的改制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民营企业已成为行业的主力军。目前民企数量占到全部企业的74.5%,产值占到68%,从业人员占到了66%.但作为行业关键力量的国有企业产权单一、财务风险突出等问题,仍然是制约行业未来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尤其是中央和省属大型国有建筑业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相对滞后问题突出。近十年来,国有企业所占份额从31%下降到10.2%,就业人数份额从55%下降到17.8%,总产值份额从63%下降到24.4%.但总体而言,国有企业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使命尚未完成,建筑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改造自身的任务远未到位。
西部国有企业负担重,社会职能多,改革成本高,影响了企业改制的进程,进而导致整个西部地区长期积弱,与改制迅速的东部地区差距越来越大。
法制不健全,市场秩序还相当混乱
建筑施工业比较突出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市场准入方面。在工民建领域进出自由、高度竞争的同时,专业建筑施工领域仍存在一定壁垒。这种进入壁垒对民营企业的影响更为明显。在地区间,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立场及政策措施直接影响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设市场的形成,大大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影响企业发展,阻碍建筑施工领域效率的提升。
招投标制度的实施与市场公平方面。招投标中,业主方利用投标方的弱势地位,迫使施工企业签订“阴阳合同”、垫资、接受折扣价等现象依然存在,破坏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市场诚信方面。目前信用体系的建设进程依然缓慢,建设系统信用体系不健全的现象还没有根本性的好转。信用缺失的现象更多地发生在投资业主方,他们利用施工企业的弱势地位,侵害施工企业的权益。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困局。要害在于我们的法律环境,一方面是法治不健全,存在法律法规方面的漏洞;另一方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依然严重,很多情况的发生又是由于涉及政府或国有部门而“投鼠忌器”。
篇5
主题词: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
指导思想主要目标
体现4个要求把握4个方面
按照“立足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小康、继续走在前列”的总体要求,必须切实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推进又快又好的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化发展意识,抓住发展机遇,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强化经济增长的人才和科技支撑,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逐步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深化改革开放。坚持推进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积极参与国内外经济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增强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公平,倡导和睦相处,健全民主法制,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改善民生,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完善教育和卫生等公共服务,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新农村城乡一体化
主题词:顺应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积极推进城市化,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产业新发展,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构建新体制,形成城乡互促、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新农村建设10大抓手:
设施农业、精准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休闲农业等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强龙兴农”工程,农业10大科技专项,1500万亩标准农田、400个规模化标准化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150万亩设施农业基地、一批环保型畜牧业养殖场和100万亩标准养殖塘建设;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中心镇培育工程;
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乡村康庄工程、百乡千村兴林富民示范工程;
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
农民健康工程;
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农村职业教育、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
万村文化阵地和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双万结对共建文明”活动;
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工程,“浙江农网”、“百万农户农民信箱”等农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农村综合改革。
自主创新优化结构
主题词: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推动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走出一条互动互补、集聚集约、创新创优、高质高效的产业发展之路,成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先行地区。
着力整合提升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
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合力打造中高档纺织、品牌服装及皮革、电子信息及电气等10大产业集群以及20个左右国内重要的制造基地,培育100家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大企业大集团,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培育1万家专业特色强的成长型中小企业。
提升战略地位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壮大提升6大优势服务业:
积极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和现代流通方式,做大做强现代商贸业;
着力创建物流枢纽和物流配送中心,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
推进金融创新和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
打造文化、生态、海洋、商贸、休闲五大旅游品牌,做精做特旅游业;
培育一批特色文化及高技术文化企业和基地,积极扶持文化服务业;
以改善广大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条件为重点,稳步发展房地产业。
培育发展4大新兴服务业:
网络传输与增值并重、软件与系统集成并举,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
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和现代教育体系,扶持发展科教服务业;
推进市场化改革和规范化管理,培育发展中介服务业;
围绕便民利民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发展城乡社区服务业。
打造5个现代服务业高地:
杭州、宁波、温州等11市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
宁波―舟山港、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等长三角现代物流和国际航运枢纽;
“数字浙江”及杭州国家级信息服务和软件基地;
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等现代商贸流通中心;
杭州国际休闲旅游等十大旅游区。
优化格局区域协调
主题词:明确主体功能区划,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进一步发挥山海资源优势,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使山区经济和海洋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强化区域空间布局明确主体功能区划
明确4大开发区域主体功能:
优化开发区域。主要包括环杭州湾和温台地区高速公路沿线城镇密集区,以及金衢丽地区开发强度较高的城区。
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园区)、城市新兴工业功能区块,环杭州湾和温台沿海地区港口物流和临港工业发展区,金衢丽地区具有开发前景的低丘缓坡和河谷盆地。
限制开发区域。主要包括森林覆盖地区、江河水系源头地区、重要湿地生态系统等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
禁止开发区域。主要是指依法设立的自然保护区和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主要任务是依据法律法规实行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规定的任何开发活动。
推进陆海联动加快海洋经济强省建设
海洋经济强省建设4大目标和重点:
经济总量。调整海洋捕养结构,大力发展临港工业,积极拓展海洋服务业,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6000亿元。
发展水平。深入实施科技兴海,重要海洋产业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居全国领先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舟山大陆连岛、杭州湾大通道、洞头半岛等“三大对接工程”,健全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灾害预警预报和防御体系。
海洋生态环境。实施“310海洋环境工程”,近岸海域水质达标率达到31%,主要河口、重点港湾、滨海旅游区等重要海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基础设施要素保障
主题词:着眼于适度超前,着力于综合提升,以水利、能源、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设施先进、城乡共享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强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统筹规划和科学论证,防止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5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及其目标:
水资源。“四水工程”建设,水系及小流域综合治理、防灾和水资源配置工程、海水淡化日处理规模超过20万吨工程。
能源。水火核气并举、全省人均电力装机达到1个千瓦,加快推进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项目。
综合交通。杭州地铁、沪杭、杭宁城际快速轨道交通、沿海铁路大通道贯通,铁路建设和改造1500公里,电气化率达到75%,其中新增营运里程50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总里程3500公里、准四级以上标准化公路通村率达到98%;沿海港口吞吐能力达到6.2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1000万标箱,四级以上航道达到1000公里;全省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达到35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能力达到40万吨。
信息化。建设“数字浙江”,互联网用户普及率达到15%以上;全省城区基本完成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促进计算机、通信、广播电视三网融合。
防灾减灾。提高台风、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和地震的防灾减灾能力,提高火灾、交通事故、化学污染、核辐射等重大公共事件应急避险能力。
循环经济生态省建设
主题词:全面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力度,逐步形成节约资源的生产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
实施循环经济发展10项重点项目:
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企业清洁生产示范工程;
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及高效节能技术示范工程;
垃圾焚烧发电、废旧金属回收等废弃物处置与资源综合利用工程;
机器设备翻新等再制造技术示范工程;
海水淡化、中水回用等节水示范工程;
废弃矿山修复治理等节地示范工程;
绿色建筑示范工程;
生态湿地和海洋生态保护示范工程。
到2010年,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达到40%,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实施工业循环经济4121示范工程”,确定4个市、10个县(市、区)、20余个工业园区(块状经济)和100余家企业作为工业循环经济首批试点,推动工业循环经济发展。
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不断改善环境质量
环境保护和治理7项主要目标:
地表水省控断面水质达到三类标准以上比例达60%;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基本达标比例达85%;
设区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大于292天/年的比例达80%;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
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达72%;
城市污水处理率达75%;
废放射源收贮率达100%。
社会事业文化大省
主题词:发挥浙江人文优势,大力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增强先进文化凝聚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公共服务能力,重点实施文明素质等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全面建设科技强省、教育强省、卫生强省和体育强省,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加强文化建设繁荣先进文化
文化建设8项工程
文明素质工程;
文化精品工程;
文化研究工程;
文化保护工程;
文化产业促进工程;
文化阵地工程;
文化传播工程;
文化人才工程。
文化4个一批建设:
――建设一批重点文化设施
省、市两级标志性文化设施;县级、社区、农村三类基层文化设施;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文化旅游四类文化信息网络设施;文化演艺、休闲娱乐、体育健身、文化旅游、出版发行五类经营性文化设施。
――发展一批重点文化产业
出版业、发行业、印刷业、文化旅游业、广播影视业、会展业、文体用品制造业七类优势文化产业;网络文化服务业、动漫业、广告业、体育服务业、文化经纪业五类新兴文化产业;文化演艺业、休闲娱乐业、艺术品经营业三类特色文化产业。
――培育一批重点产业区块
横店影视、杭州滨江两大高新文化产业区块;戏剧、工艺美术、金石书画三类传统艺术产业区块;现代传媒、文体用品制造、文化旅游、出版物和包装装潢印刷、文体用品专业市场五类优势文化产业区块。
――壮大一批重点文化企业
若干大型综合性文化集团、专业性文化企业和外向型文化企业。
突出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发展4项重点任务:
――基础教育抓均衡
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段和学前三年教育;实施农村困难学生资助扩面、爱心营养餐、食宿改造、教师素质提升等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建立素质导向的招生考试制度和学生评价体系。
――高等教育抓质量
培育20个“重中之重”学科和200个省级重点学科,建设25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支持浙江大学和中国美术学院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争取若干所高校进入国内一流大学;办好高教园区,整合高等教育资源。
――职业教育抓结合
建设80个与支柱产业相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15所全国和省级示范性高职学校、200所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重点扶持欠发达地区60所中职学校。
――终身教育抓体系
建设一批社区学院和农村化学校;开展学习型社区、机关和企业创建活动。
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人才培育和开发的10个载体:
万名公务员公共管理培训工程;
新世纪151人才工程;
“钱江学者”计划;
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
百万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
欠发达地区人才开发专项资金;
非公经济组织人才工作推进工程;
万名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
特色产业人才培育基地;
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改善医疗卫生服务大力推进全民健身
卫生强省建设6大工程:
农民健康工程。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健康体检制度和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制度。
公共卫生建设工程。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医疗救治,以及公共卫生信息预警、监测和报告“五大体系”。
城乡社区健康促进工程。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具有浙江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科教兴卫工程。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要求的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科教管理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强院”工程。形成以三级特等、三级甲等医院为龙头,三级乙等、二级甲等医院为骨干,专科医院门类齐全的现代化医疗服务体系。
中医药攀登工程。加强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和谐社会平安浙江
主题词: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紧紧抓住发展民主政治、实现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安定、加强社会管理四个着力点,建设“平安浙江”。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建设“法治浙江”,加快形成民主完善、法制完备、公共权力运行规范、公民权利切实保障的法治社会。
完善10大社会和谐促进机制:
就业与再就业服务机制;
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机制;
社会利益协调机制;
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机制;
基层民主自治机制;
社会组织表达诉求与自律管理机制;
公共安全监管与社会危机应急处置机制;
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
公正执法监督机制;
法律服务和援助机制。
对外开放经济国际化
主题词: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入拓展外贸“四个多元化”,加快推进资源、产品、产业和市场的国际化,充分发挥外经贸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努力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努力实现对外开放的新突破。
开放型经济发展7个重点领域:
培育若干全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和生物医药出口基地,扶持软件、仪器仪表和微电子产品等高技术产品出口;
扩大进口我省急需的能源、矿产等自然资源,引进一批国外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
大力支持文化艺术、动漫产品、音像创作、中医药等传统文化服务产品等扩大出口;
加快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引导外资投向高效生态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加强国家级、省级开发区的扩容和水平提升;
加快推进能源、森林、矿产等资源的境外合作开发;
促进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
体制改革职能转变
主题词: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五个统筹”和“五个坚持”的要求,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着力点,加快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以新一轮的改革促进浙江经济社会新一轮更高水平的发展。
体制改革10项主要任务:
投资体制改革。全面实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和《企业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完善配套制度建设;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明确公共财政支出的优先和重点领域;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实施财政预算和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高效规范、公正透明的网上并联审批系统,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国企国资改革。加快省级授权经营企业集团的改制重组;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积极探索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有效监管体制。
规划体制改革。发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统领作用,建立层次分明、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加强规划综合协调管理。
政绩考核制度改革。建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完善政绩考核与干部使用挂钩机制。
地方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建立个人信用征信系统。
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完善水权、排污权等交易制度;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进一步发展资本、人才、劳动力、技术市场。
篇6
【关键词】 现代服务业 经济增长 实证研究
一、引言
现代服务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许多学者对服务业发展作了深入研究。谷宇、刘平洋(2012)认为湖北省生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其中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对湖北省GDP增长的贡献最大。任曙明、刁虹、史晓芳认为金融对服务业增长的溢出弹性较小,金融效率提高对服务业增长产生的质的贡献不足。甄晓非、谢律威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影响要素,结果显示,重视知识密集型产业的环境建设,对现阶段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些研究缺少对整个现代服务业的总体把握,也没有系统地将服务业发展机理与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结合研究,这会导致研究结论的现实意义偏低。
本文采用湖北省1990年到2012年统计数据,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湖北省现代服务业对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支撑力,确定核心产业及其支撑效率,并对各类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和比较,确定服务业发展的最优投入结构,对湖北现代服务业进行支撑结构设计。
二、现代服务业对湖北经济跨越式发展支撑力的实证分析
1、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根据湖北省十二五规划精神,现代物流业、金融业、旅游业、文化业是湖北省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本文选取湖北省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被解释变量,现代物流业、金融业、旅游业、文化业增加值作为被解释变量,采用协整分析的方法,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模型设定如下:
y=?琢+?茁1x1+?茁2x2+?茁3x3+?茁4x4+?着 (1)
式(1)中y为被解释变量,表示湖北省的GDP;x1、x2、x3、x4表示现代物流业增加值、金融业增加值、旅游业总收入和文化业增加值;?琢、?茁i为估计参数,?着为随机误差项。为了消除异方差,使趋势线性化,对各变量取对数处理,将方程(1)重新整理如下:
lny=?琢+?茁1lnx1+?茁2lnx2+?茁3lnx3+?茁4lnx4+?着 (2)
本文选取湖北省1990年到2012年间的时间序列数据,数据来自于历年湖北统计年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2、现代服务业对湖北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协整分析
(1)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增广Dickey-Fuller(ADF)检验法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Eviews6.0软件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检验结果表明,5个变量一阶差分序列在5%水平下都拒绝序列非平稳的原假设,接受序列平稳的结论。这表明5个变量是一阶单整的,即是I(1)的,存在协整关系。
(2)协整分析。根据Jonhansen检验可知,Lnx1、Lnx2、Lnx3、Lnx4和lny之间存在唯一的一个协整关系,协整方程如下:
lny=0.097037lnx1+0.390702lnx2+0.114396lnx3+0.214974lnx4 (3)
(0.14111) (0.05723) (0.02731) (0.09419)
结果表明:GDP与服务业各部门间存在一个长期稳定的关系,四类服务业对湖北省GDP的增长具有正的贡献效应,这些部门的产值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促进GDP增长0.81个百分点。可见,服务业的发展对实现湖北省经济健康、平稳、较快发展意义重大。分行业来看,现代物流业、金融业、旅游业和文化业分别以0.10、0.39、0.11、0.21的程度促进经济增长。
(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上述协整分析说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本文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得到现代物流业、金融业、旅游业和文化产业与GDP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的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在10%的显著水平下,Lnx1、Lnx2、Lnx3、Lnx4都是lny变化的原因,即服务业各部门都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原因。并且,经济增长也会带动现代物流业、旅游业等服务行业的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但经济增长不是金融业和文化产业的Granger原因。这表明金融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单一,开放程度不高,没有享受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三、湖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效率分析
1、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湖北省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资产投资率、劳动力投入率、商务经营环境、经济开放度。用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当年GDP的比重代表服务业的发展情况;全省服务业劳动投入占总体劳动投入的比重代表服务业的人力资源投入;外商直接投资全省GDP的比重,用来衡量湖北省的商务经营环境情况;全省服务业投资额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用来代表对服务业的投资状况;进出口总额与湖北GDP的比值,代表湖北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规模情况,用来反映该省区的对外开放度。这些指标越大,越有利于服务业的发展。
本文选取湖北省上述指标作为变量,采用湖北省1990到2012年间的统计数据,利用协整分析的方法,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模型设定如下:
z=?琢+?茁5x5+?茁6x6+?茁7x7+?茁8x8+?滋 (4)
式(4)中z为被解释变量,表示湖北省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当年GDP的比重;解释变量x5、x6、x7、x8分别表示全省服务业投资额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全省服务业劳动力投入占总体劳动力投入比重、外商直接投资全省GDP的比重和进出口总额与湖北GDP的比值;?琢、?茁为估计参数,?滋为随机误差项。
2、现代服务业发展效率的协整分析
(1)单位根检验。Eviews6.0软件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检验结果表明,5个变量中除x6序列是平稳的以外,其余4个的一阶差分序列在5%水平下都拒绝序列非平稳的原假设,接受序列平稳的结论。这表明这4个变量是一阶单整的,即是I(1)的,于是存在协整关系。
(2)协整分析。本文采用协整检验的方法来考察湖北省服务业发展效率与资产投资率、劳动力投入率、商务经营环境、经济开放度等因素的长期相关性。根据Jonhansen检验,x5、x6、x7、x8和z之间存在唯一的一个协整关系,协整方程如下:
z=0.351260x5+0.055497x6+1.665581x7-0.088518x8 (5)
(0.09673) (0.03276) (0.23989) (0.08169)
(3)检验结果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服务业发展效率与服务业发展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一个长期稳定的关系。其中,商务经营环境、资产投资率、劳动力投入率分别以1.67、0.35、0.06的程度促进服务业发展。
数据表明,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规范竞争秩序和商务经营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效率有助于生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服务业对经济跨越式增长的支撑作用的发挥是最重要的因素。增加对现代服务业的投资,扩大服务业的规模能促进湖北省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服务业对经济跨越式增长的支撑作用的效率大大提高。劳动力投入率对服务业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这是因为劳动力投入率是用全省服务业劳动投入占总体劳动投入的比重来表示,无法反应高端人才的影响力。
另外,经济开放度的回归系数为-0.089,表明经济开放与服务业发展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这是因为随着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进出口贸易势必对本土经济体产生一定的冲击,如湖北传统的汽车产业,正在大力发展的金融业和光电子信息产业都会受到较大影响。因此,实行对外开放是一把双刃剑,既要利用好经济开放对湖北省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又要避免其对服务业各行业的冲击。
四、现代服务业对湖北跨越式发展的支撑结构设计
1、优化金融业商务环境,拓宽增长模式
以上分析表明金融业的发展能有效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但金融业态分散,缺乏核心竞争力,在抵御外部金融机构冲击的同时还要承受区域内同业的竞争,使得金融业的发展模式单一,难以享受经济增长的福利,缺乏内在动力。为了拓展金融业发展模式,发挥经济增长与金融业发展的乘数效应,一方面要优化金融业商务环境,提供政策优惠和优质服务,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引导本土金融机构公平竞争、共同发展。另一方面要整合地方金融资源,打造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湖北金融旗舰,促使金融业做大做强。但在引进、新设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方面要慎重,操之过急会对本土经济体产生冲击,影响经济增长。
2、加强文化产业政策引导和统筹,扩大对外文化贸易
与金融业相似,文化产业与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系是单方面的。因此,一方面需要加强政策统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布局,促进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规划建设若干辐射全国的区域文化产品中心和产业示范基地,支持和加快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完善对文化产业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税收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引导非公有制资本及海外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另一方面要落实湖北省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优惠政策,在市场开拓、技术创新等方面给予支持,形成鼓励、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长效机制,鼓励文化企业在国外兴办文化实体,建立文化产品国际营销网点,办好国家重点支持的文化会展,通过会展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
3、加大旅游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扩大产业规模
分析表明增加对旅游业的投资,扩大企业规模,能促进湖北省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并且具有较好的循环增长机制。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旅游业的资产投资额度,增强金融支持力度。对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加大多种形式的融资授信支持,建立旅游发展专业基金公司,为旅游企业的资本运作提供直接有效的资金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和中期票据,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融资。另一方面要促进旅游产业融合,扩大企业规模。加快旅游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依托有竞争力的旅游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及上市等途径,促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
4、强化现代物流产业人才支撑,打造现代产业集群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湖北省科教人才优势,支持物流相关学科建设和产学研基地建设,推动物流企业与科研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对全省物流人才数量及结构需求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加强物流业在职人员培训,大力培养物流业适用技能人才,大力引进通晓国际规则、熟悉现代管理的高层次物流专业人才,为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另一方面要推进物流产业集群发展工程,促进生产性物流产业集群、生活性物流产业集群以及电子商务、冷链物流等新兴物流业态发展;推进物流集聚区建设工程,打造物流总部集聚区、国际物流港、综合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集散中心;推进物流企业培育工程,着力引进物流企业总部,大力培育物流领军企业。
【参考文献】
[1] 王必锋、赖志花:我国服务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统计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1(2).
[2] 谷宇、刘平洋:湖北省生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12(5).
[3] 顾乃华:我国服务业对工业发展外溢效应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5(12).
- 上一篇:村级财务工作总结
- 下一篇:高中生物教师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