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4-03-15 11:04: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

篇1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课 教学模式 公共课

计算机基础课是一门计算机公共课,它不分专业,不分班级,一年级都要开设,并且本学科实践性、应用性很强,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服务。

1.学生现状调查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而应该在学生入学后对学生的计算机初始水平进行调查摸底。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在实施问卷调查时应该注意调查对象的代表性――既要有文科学生、又要有理科学生;既要有男生,又要有女生;既要有来自城市,又要有来自农村的学生,全面覆盖,不要以偏盖全。

调查问卷应有专门的教学管理机构组织编制,其中应该有权威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任课教师的参与,比如通过以下几个问题了解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初始水平、网络学习能力能力等。

问题一:计算机基本知识掌握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将学生划分为4个层次:A.能够自己装机,对每个硬件熟悉,基本知识和操作都很熟悉;B.了解一般的基础知识,熟悉基本操作;C.具备中学学习的基本知识,接触过计算机,但操作不是很熟练;D.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不会操作。

问题二:网络学习能力调查。

选择项如下:A.经常上网,以网络作为辅助学习工具,操作熟练;B.经常上网但是以游戏、聊天为主,其他很少使用;C.有目的上网,查找资料,操作一般;D.偶尔上网,盲目浏览,操作不熟练;E.从没上过网,不会操作。

我就以上问题对所教班级学生作过一个小范围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问题一,八成学生选择C选项。也就是说,中学曾学过,但操作不熟练:对于问题二,六成以上学生选择只是偶尔上网,操作很不熟练,两成以上的学生经常上网,但以娱乐为主,对网络其他用途知之甚少。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组织方式

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我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应该循序渐进,在教学过程中有针性地将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以网络教学为主,多种方式并存”,即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认为自己有基础的学生,可以直接申请参加统一的计算机考核系统考试,检查自己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合格者可以免修该课程,不合格者则必须采用一种学习方式。不论学生采用什么学习方式,都以参加计算机自动考核结果为准,合格者可以取得相应的学分,不合格者则必须重修。

(2)根据调查结果,分几个层次对学生进行集中培训。比如对一些计算机基础较弱,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采取课堂教学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课堂集中讲解,亲自示范,手把手的训练达到教学目的。其一,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比如开、关机,鼠标的使用,等等;其二,使学生学会基本的网络知识,比如IE浏览器的使用,资料搜索与下载工具的使用,等等。对于基础知识比较了解,但网络实践能力较差的学生,以实践教学为主,在公共机房进行网络知识的培训。

对于所有参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学习的学生,教师还应该对其进行一到两次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几个方面:介绍网络学习的方法的网络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讲解计算机公共课网络学习专用资源网的使用方法。

(3)经过短期培训后,其余学习时间可以交给学生。利用已经开发好的、基于校园网的教学资源系统,使学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根据个人需求,采取自由学习方式。由于受中、小学十几年的传统教学的影响,多数学生已经习惯被动接受,要想使学生一下子由被动学习向主动获取知识过渡,最终学会主动去学习,这还需要一个过程。学生虽然是整个网络学习过程的中心,但校园网络学习与单纯基于Internet的学习有重要区别,就是对学生的可控性,教师控制了学习资源、环境和学习伙伴,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学习氛围。

(4)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监控,教师随时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状况,进行个别指导。对于不同的模块,随时可以调整教学方式。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包括:基础部分理论部分,Windows操作系统,实用Office软件,网络及多媒体技术应用,等等。对基础理论部分,教师可以集中安排时间进行面授讲解、面对面辅导;对于使用软件的学习,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方式,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利用PPT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传到指定FTP服务器上,等等。

总之,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应采用多种方式并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如密.关于教学模式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课程・教材・教法,1996,(4).

篇2

摘要:在中职的计算机应用课中,计算机基础课是其重点,但是在计算机基础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鉴于这些问题,就应该进行计算机教学改革。本文就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教改

中图分类号:TP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6-0000-02

在计算机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科研、以及生产的实际性需要,精心设置教学的课程设计。新课程背景下,也要求在教学中要进行改革,本文就在中职中计算机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究。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概述

中职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学生的全面综合性素质,培养直接从事于生产、技术、服务的一线应用的人才,所以,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其专业技术专业知识是很重要的,注重对于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技能的水平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是非常有意义的,目前来说,很多学校已经安排了相关的课程以及课程的时数,并且提供了一定的教学条件,保证了课程的按时进行,但是在这么课程中,很多学生的计算机实际的操作能力以及应用的水平都没有达到相关的专业技能以及实际的工作要求。

鉴于目前出现的情况,中职学校应积极的做出相应的措施,通过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实际的操作能力。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改革教学形式

目前来说,很多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还是采取的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演示、操作、讲解。对于现在的计算机软件一般是以图标以及鼠标的操作为主,这些软件的操作以及应用如果是在黑板上进行讲解是不能讲解明白的,而是需要用演示设备进行演练,所以说,计算机课程应该是以主题学习以及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授课,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实现一种良性的师生互动,此外,也能够增加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认知能力,另外,应该加强计算机与其他各专业的衔接与联系,比如说在会计专业中讲解Excel知识,在机电专业中,可以讲解一些关于制图像CAD方面的知识等等。

(二)做好目标定位

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强弱以及计算机技术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毕业生的质量的重要的尺度。中职仅仅是的目标定位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第一,对于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程序设计、计算机系统等一些概念进行初步的了解并掌握,要对计算机未来的发展趋势了解。第二,对于计算机操作系统进行初步的了解,并且能够使用常用的软件。第三,能够熟悉的利用常见的软件来对多媒体数据进行处理。第四,要具有一种良好的素养,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的交流与表达。利用因特网能够主动的学习,为专业的学习奠定接触。

针对上述的目标要对实际的应用的需要予以考虑,要将全国计算机的等级考试作为一个依据,对教学大纲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学习情况进行分层教学,在大纲中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提出的要求要低一点,而对用基础较好的学生就可以提出较高一点的要求,将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的深度弹性化,进行分层教学。

(三)加强实践教学

鉴于计算机发展的比较快,其应用的范围也比较广,所以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新,但是学生学习的课时是有限的,所以,计算机基础教学就应该提倡一种“精讲多练”,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课程的要点以及基础知识进行讲清,教会学生计算机学习的方法,更多的时候要让学生自己自学,不应该面面俱到,为他们构建一种自由自主的学习的一个平台,可以以校园网作为依托,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以及工具,实现一种数字化,进一步实现信息化。

目前来说,一般学习的计算机硬件设环境也比较好,基本上实现了因特网、校园网、以及局域网的连接。机房配备了应用软件以及教学软件,在不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况下,还开设了机房,这样就为学生更进一步的为学生提供了一种高效学习并实践的机会,能够为学生提供一种软件的实践条件。

(四)课程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对于考试还存在着很多的误区:为了考试而进行教学,考试考什么,在教学中就应该教什么,不考的内容没有必要教;为了实用性而教学,以社会上的电脑的教学模式为基础教学;为了教学而教学,没有做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考试作为一种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查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但是传统的教学中,其考试的形式都是书面的考试,但是这种考试仅仅是对于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检查,但是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备充分的检验出来,所以应该对传统的考试方式进行改革,改之前的书面考试为机试,可以以机试为主,书面考试为辅的模式。可以结合着现有的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做法,试行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测试。要保证在时间以及形式上要有充分的自由。要引导着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注重上机操作的能力。这样就能够促进教考分离以及因材施教。

(五)更新教学内容

通过对计算机的学习,学生从对计算机的认识,到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再到基础的办公软件的应用,在进行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认识,直到最终将理论完全深入的掌握。在教学中,要对实践操作应该更加爱注重一些,要做好统筹安排,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此外,对于本课程的教学,还应该要遵循素质教育以及创新教育,注重实践环节,面向应用,要掌握能够运用计算机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的思想,要对课程的内容进行全面的了解,要围绕着实际的应用,以应用作为目的,以提高技能作为宗旨,不断的对内容进行整合,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应用性、以及时效性,而且同时也全面的照顾到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

此外,在实践教学中,应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考虑:第一,对于各个课程的特点要进行分析,抓住教学的基础内容,对基础的实验项目进行研究并设计,强调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第二,教师应该从某种应用的背景出发,要贯彻一种因材施的原则。第三,要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对学生的计算机课外学习进行指导并加强。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实际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的上机操作,在操作中找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在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的同时,也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不要让学生仅仅依赖于教师,仅仅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要让他们通过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来学习计算机。

(六)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在教学中,要以能力素质作为核心,要以知识素质作为主体,“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是任职教育的体现,就是指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因此说,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就是要实现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又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学生的认知主体的一种模式,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能够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的一种改革,比如说,可以根据课程的改革目标以及学生的一些特点,可以将《计算机操作与维护》、《微机应用基础》、《信息安全》这三门课程将之进行合并成为一科《计算机应用与维护》,采用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其内容要适应现代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此外也要保持好教学的稳定性,注重精炼的教学内容。要注重实践,培养他们运用计算机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的一种能力。对于课程的编排,要遵循认知的规律,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要满足于社会的技术要求,也要满足社会岗位的要求。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不应该将其划分的过分明确。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边讲边练,适时讲评。可以将学生分成为不同的小组,进行协作学习,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控制节奏、进行宏观调控,注重引导学生,学生要提前预习,培养自己的协作能力,要进行及时的反馈。

此外,对于教师的角色要转变,要强化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不仅仅是要对计算机知识进行传授,还应该是学习中的管理者、激励者,教师要掌握现代的技术,要跟随者教育思想的发展,更新知识,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素质,进一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需要。

三、结束语

总之,中职计算机教学是一科更新速度很快的学科,中职的计算机教学应及时的进行改革,适应不断发展着的社会,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其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更好的掌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康满,刘朝晖.高等师范教育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福建电脑,2008,02

[2]张焕君.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增强职校计算机教学的趣味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7

[3]刘东梅.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方法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0

[4]吴彩霞.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障碍性因素分析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7

[5]赵运红.基于建构主义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模式初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02

篇3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操作系统 文件夹

《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课程不仅是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教材,也是许多计算机专业和非专业学生必学的教材。虽然普通学生和教师的继续教育教材有些篇幅内容有所差异,但结构、内容和所存在的问题基本一样,因此,可以纳入一起分析、讨论。《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课程主要介绍了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工作原理及组成、DOS操作系统、windows98操作系统、office97或office2000、网络知识等,由于该课程涵盖知识面较广,可一本多用,既能使学生充分全面地接受基础知识学习又能节约学生的书费,因此,为许多学校所青睐。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在中等职业学校中作为公共基础课和假期继续教育培训的教材,多年来一直是各地首选的教材之一,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我个人长期从事本课程的教学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现提出一些关于该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看法。

一、教学形式应以直观教学为主

以往计算机课的教学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授课方法:“板书+讲解”。由于现在的计算机各种软件,都是用鼠标和键盘操作的,其操作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需要直观演示来向学生讲解,也就是说,现在的计算机课程,基本应该是:“演示+操作+讲解”的方法进行授课。计算机教学与传统课程的教学方式不同,必须采用先进的教学工具,建设较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以前用传统的授课方式由于没有直观的演示,学生听课不知老师所云,造成老师在讲台上大讲,学生在课桌上昏昏欲睡,效果非常差。在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了同步的演示,学生学习的将会有很大提高,加之在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辅以上机训练,则事半功倍。

另外,由于教材在讲解计算机硬件时,仅简单的说明了计算机的组成及各个部件的功能,并未直观的做出图片帮助理解,所以往往硬件的教学效果很差;因此,教学中应当带相应的计算机硬件,直观讲解,这样学生,既能从实物中得到直观印象,又能辅助理解它的功能。

二、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计算机教学的关键,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学的关键,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创造的精神源泉。学生的兴趣越浓,求知欲越旺,知识迁移也就越快,信息交流量最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也是最佳的。因此,教学方式的选择、运用,必须做到语言上通俗易懂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生练习键盘时,由于长时间打字枯燥无味,学生有明显的抵触情绪,被动、机械式的完成练习任务,教学效果很差;于是,我便给每台计算机安装了打字游戏,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枯燥的学习。

三、合理教学内容的安排

在教学内容上应以实用为原则,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需要且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着重讲解。如操作系统中中文系统、常见的文件类型及其基本操作的使用是最重要的,应该重点介绍。对于网络方面局域网和因特网已经成为现代“计算环境”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对正确使用和简单维护非常必要,需要让学生理解掌握。

在讲解顺序上,则应该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应先易后难,确保学生学习环环相扣,不会脱节,导致学生本来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很高,结果才学习几天就有计算机恐惧症。例如,原来在讲解计算机DOS操作系统时,按照课本的顺序是在windows98前,结果,才学了几天,不但没有学好知识,还让一些学生产生了计算机难学的心理。后来,我认真地研究了教材,决定把DOS操作系统放在windows98后,这样处理,主要是DOS太难,硬件知识才学好,就直接来学习程序式的DOS操作系统,确实很难。在windows98学习后,再来学习DOS操作系统,一则学生对操作系统是什么有了感觉,二则能够对两个操作系统进行比较学习,如创建文件夹时,windows则是用鼠标就可以创建,而DOS则只能用键盘,用命令来创建,同样的结果,过程却不一样,这样对比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四、良好的教学组织实施

教学的实施以实例教学为模式,在每个章节的开始给出有代表性的实例,使学生一开始就能从“可视化”的实例中对学习目标有一个整体认识,明白学习这些知识能做什么,大概需要哪些知识,随后,以实例为主介绍相关的知识。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广大学生所欢迎。

五、教学与练习同步进行并做好成绩记录

计算机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上机课是重点,不能简单的将上机题布置给学生练习,事实上,在平时的上机计算机的过程中,应边教学边练习,并且应不断地检查学生的练习效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否则一旦脱节,学生就不知道怎样操作了。例如,我在教学生练习在文件夹中创建文件的操作时,许多学生在操作时,没有能准确地区分出文件夹和文件创建的操作异同,结果要么是本来应该创建成文件的创建成了文件夹,要么文件夹成了文件,弄得学生不知所从。所以,同步教学很重要,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就要求课时安排方面应但合理,一般实践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应为1∶1,而实践的考核成绩同样不低于课程总成绩的50%,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为了保障学生在上机时间内完成实验任务,教师应悉心辅导,学生应反复练习,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每次上机课应该采用实验课记成绩制度,用以激发学生完成实验课的积极性,实践证明采取每次上机后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记成绩能更好的使学生高效完成实验任务,学生学习劲头更足,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更高。实验操作课应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操作更熟练,为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六、学生成绩评价方法

学业评价方法可分成两个部分: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笔试考核主要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试;实践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实验作业作为考核依据,成绩为百分制,理论考试占50%,实验成绩考试占50%。

篇4

【论文摘要】<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作为计算机教学的基础部分,它重在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观点。阐述了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课外实践模式,大胆创新考核办法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特别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而言,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以及知识的更新.如果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那么就会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上好《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任课教师们一直在探索。本文就如何上好这门课程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1.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习兴趣

1.1教学内容的准备

上好每一堂课,至关重要的是教学内容组织的好坏,而认真备课就是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首先,必须熟悉各章的知识点,找出各章的重点和难点,准备丰富的教学素材;其次,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准备教学方法;再次,在课堂上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处于轻松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和教师沟通。不断提高学习兴趣。

1,2教学方法的多样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传统的教学观点必须改变。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同时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1,2.1课堂互动教学法

在课堂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想象.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加深理解。如:讲一个新的知识。可以先提问学生:你期望Word文档排版成何种风格?这种问与答。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或运用前面学到的有关知识.加以编辑。如果遇到实际操作的讲解,可以运用相应的素材,将常用的操作合理编排,先进行操作演示,然后邀请学生在课堂上模拟,举一反三,遇到问题。及时解决,融会贯通课堂知识点。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感到易学易懂。

1.2.2因人施教教学法

由于学生存在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学习方法、接受能力等多方面的差别,这就决定计算机教学需要因人施教。对于那些技能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介绍一些有难度的课题给他们。并指导他们进一步实践提高:而对那些技能稍弱的学生就采取多辅导、多练习的方法及时巩固课堂所学,不断的培养学生取长补短、善于总结的能力,有效的提高综合能力。

1.2.3课堂检测教学法

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和测验,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学习存在问题和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并在上机课中增加~些具有针对性的练习作为教学补充,以保证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

1.2.4形象化教学法

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辅助教学软件,可以增强感染力,使学生轻松愉快她学习。例如:给学生介绍计算机的硬件知识,可以通过图形、声效等进行直观、形象地教学,将相关的主板、中央处理器、内存、显卡、声卡等图片.用幻灯片边演示边向学生傲讲解。比单纯抽象讲授理论知识要形象得多。这种形象化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更加深入细致她看到计算机的硬件组成部分,并在感性认识上有更深的体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培养动手能力.激发学习热情

中国计算机教育专家谭浩强同志曾经讲述过学习计算机的问题,他说:”计算机对于绝大部分人重在使用,对于它的软、硬件理论部分,非专业人员可以不必要求”。

计算机教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比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要更新得快。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而言,必须通过在计算机上动手实践,才能真正理解、消化课堂上的教学内容.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2.1上机操作实践

每周的上机操作课。都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问,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完成的能力.绝不允许”一人动手大家拷贝”这种I壶羊式”的现象出现。为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独立工作、多动手的意识。采取的方法是:每次实验课。教师尽可能多的准备一些实验素材.让学生在实验课上有事可做并且严格要求学生做完上机实验所有题目后都必须获得检查结果,当场打分后方可离开。凡无结果或结果不理想者。必须补做或提供条件让其重作。促使学生在实验中勤动手,也使学生们具有成就感,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上机实践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方。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去拓展知识、提高能力。

2.2实训操作实践

除加强每个课堂实践环节外.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精心设置大量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大作业或实训课题.使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交替进行.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和创新的空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每次实训操作。若有的学生的在某个环节的实验结果不正确.要严格要求他必须对实验结果及前面的操作过程进行分析和改正.这样才能达到实训操作的目的。否则一个简单的问题没有解决,可能就会导致后面的结果出错还会使得学生产生厌学的态度。计算机的学习就是人们常说的”电脑不是学出来的,是玩出来的”。当结果不理想时,绝不能不了了之.要求学生首先把书上的知识回顾一下,然后逐一分析,最后改正操作上的错误。这样做就极大地启发了同学们的思维。对教师的教学也有一个借鉴作用。

3.创新考核办法.提高教学质量

3.1化”大考”为”小考”

期末考试试卷的大小是有限的.不可能将一学期的所有知识都面面俱到的涵盖,为了让学生学有所获,采取平时单元考核,期末综合考核的办法。每结束一个章节,就安排一次单元考核,包括理论与操作两个部分。例如:在讲授完PowerPoint时,操作部分的考核就要求学生把校园景点介绍用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方式制作成精美的幻灯片,在课堂上演示。由大家给出分数,作为一次考核的成绩,不仅唤起学生学习的极大信心.也获取了考核的目的。

3.2变”怕考”为”乐考”

为培养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的兴趣,取消以往一纸试卷定成绩的做法.采用综合评定的办法.将学生的期末成绩转换为上机.平时和笔试三者成绩的结合.笔试成绩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上机成绩是侧重于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平时成绩是评定学生的课堂表现。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让期末考试变得不再可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3改”评价”为”评分”

实验课不同于理论课.实验操作能力是评价学生成绩的一个主要方面.因此制定严格的评分标准.将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分数形式量化,并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一堂课公布评分原则,如:平时成绩为5O分(每次实验成绩总分为5分。根据完成的情况打分,课上纪律为5分。包括迟到早退、旷课、环境整洁等),期末考试5O分(包括操作考试和笔试)。每次实验课结束时,将每位学生的得分记录在案。作为期末成绩的评分依据,激发学生上好每次试验课的热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不断自我提高。树立良好榜样

4.1爱岗竞业.不断提高

为适应计算机技术及工具变化较快的形势.对大学计算机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不断的再学习。将最新的知识带给学生。在计算机教学岗位上.不仅能主讲计算机理论课。还能参加实验课的指导。在教学中遇到问题不回避、不马虎,不断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向同行的老师学习,向实验技术人员学习。干_-行,爱一行,在学习,改进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4.2从严要求.教书育人

学生在入学时计算机水平是参差不齐的.为了和学生们共同完成《汁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程。作为教师,要把学生当成朋友,在教学中缩短师生问的距离。如果学生能把老师当朋友,那么他自然也就愿意听你的课,并努力的去把它学好。

篇5

论文摘 要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社会地方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成人高等职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于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及相关人才培养的需要,所以成人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0 序言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责任,培养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当今社会计算机应用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技能,但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计算机教育,尤其是成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安排及规划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这就造成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与社会需求产生了脱节。因此,成人高等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应定位在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基础技能型课程的基础上,要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主导,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实际操作经验,提高其综合计算机应用能力。 

1 教学目标的定位 

将培养“实际的应用能力”为教学的基本目标。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是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具有实际的知识应用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作为其教学的目标定位。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能力就应该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目标定位作为基本目标。 

具备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熟练掌握多种常用操作系统的安装、操作能力;(2)熟练掌握文字处理及表格处理、图形图象处理软件操作能力;(3)熟练掌握软、硬件常见故障的检测、维护和处理能力;(4)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5)熟练掌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具备较强的计算机知识运用能力:(1)能将应用软件操作知识运用到各类企业日常办公中去;(2)能将硬件维护和检测能力运用到各类计算机相关公司中去;(3)能将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知识运用到网络公司中去;(4)能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知识运用到电视广播行业中去。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发展趋势,教学内容要能够适应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发展的需求。一般来说,要能够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使得学生掌握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的操作能力,这样学生在将来的就业中就能使用计算机这一最重要的工具。突出的能力主要是办公自动化软件使用能力、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设备使用等方面的能力。其次要能够使得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的选用、驱动程序、硬件安装调试以及相关应用软件的安装等方面的能力。在计算机的应用中主要是让学生能够不断学习最新的文字、图像、多媒体等多种实用软件的良好掌握。同时要培养学生对于新的技术、新的软件的学习能力。 

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对课程中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整合。考虑到高等职业教育中计算机教学的实际情况,有必要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要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以及知识本位的思想,突出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塑造。对于教学内容的整合不能采用将课程的内容机械拼接的方法,要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基本理念,结合高等职业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以及实际的岗位需求来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要积极调研社会对计算机应用的能力需求,形成典型的工作岗位,根据不同的典型工作岗位进行工作能力的分析,最后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及整合。在课程整合中突出职业能力的养成以及职业品质的塑造。 

3 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对于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在教学中要采用以学生为学习中心,教师为教学过程主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相长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在教学中首先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以多媒体的教学媒介,增强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以及直接感知能力。在教学中,尽量采用案例式教学,这样可以使得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以及积极性。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当的个别辅导。要鼓励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与教师多进行互动,在课堂上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思维对撞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对能力的掌握。同时班级同学可以组成学习小组或者基于工程背景的项目小组,共同完成教学中的案例任务。这样的过程对于学生形成实际的职业能力以及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具有良好的效果。在课堂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通过邮件、bbs、qq等即时通讯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不断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延伸拓展专业技能。 

4 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 

教学评价是教学管理者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决定了教学评价的方式不能采用基于学科体系的教学评价方式。尤其是对于计算机这样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评价中,要采用动态的、过程性的评价方案。教师要将平时每一个教学案例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记录。同时学生的兴趣、自信心以及合作精神以及职业素养都是教学评价的内容。采用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以及同组同学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这样的评价也更具有全面性以及科学性,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效果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5 综述 

高等职业院校的成人教育为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计算机人才在社会上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作为计算机教育的工作者,一定要适应教育发展的趋势以及社会变化的需求,不断进行教学各个方面的改革,全面提升教学的效果以达到良好的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 董喜雨,邢世霞.浅谈成人教育计算机技能教学模式.成人教育,2006.9. 

[2] 朱淑鑫,夏欣.成人教育中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考试周刊,2008. 

[3] 王国栋.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与成人教育关系重构.继续教育研究,2009. 

篇6

关键词:“微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a)-0172-02

现代社会是信息技术发展飞快的社会,这也为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包括教学内容及方式。在现代高校教学中,首先教师就要转变教学方式和理念,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融入“微课程”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激发学习兴趣。

1《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伴随当今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与广泛普及,公共计算机课程已然成为高校各学科领域当中的一个重要通识课程,此课程开设时间一般为大学第一学年。开设此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力,使其具有运用计算机解决现实问题的基本职业能力,推动学生信息化素养的提升。尽管公共计算机可能在各类高校中已经开设多年,但仍然存在如下问题:(1)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参差不齐。尽管多数学生已经具备相应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如简单应用媒体资源、Windows系统操作及上网等,但仍然有一些学生入学之前较少接触计算机,但在自主学习欲望方面比较强。(2)缺乏多样性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当前,较多运用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长久获取学生兴趣及注意力。

2“微课程”在高校计算机基礎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我国高校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使学生能够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有一定的了解,培养学生职业计算机基本的技能。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一直使用的都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和演示,学生在下面练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这种教学模式有些过于枯燥。将“微课程”融入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内容、难点内容设计具有情景化的教学视频,使学生能够通过这些视频进行课程学习。通过这种学习模式,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而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策划者和设计者,学生成为了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微课程”在网络信息不断普及且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成为了目前高校中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模式,它向全体师生展现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和理念,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效率[1]。

3“微课程”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3.1内容导读中创建“微课程”

“微视频”是“微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具有知识导读、引导课程及实际演练的作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内容导读能够细化学习内容,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此过程中使用“微课程”,能够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到课程内容的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微课程”网络平台还能够设置学习任务,使学生能够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习惯。比如,教师在讲述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知识的时候,可以将课程内容制作成小视频,也可以在网络上寻找相应的视频下载,然后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教学目标处理视频,从而将“微课程”的作用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出来。

3.2学习活动中创建“微课程”

学习活动中创建“微课程”具有协助作用。教师可以将课程内容中的重点知识和具有针对性的习题制作成小视频,并且讲解解题的每个步骤,学生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地进行学习,并且可以根据视频中的步骤自主学习。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设计教学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并且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教师还可以将全体学生进行分组,使每个小组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全面讨论,之后使学生之间或者小组之间进行互评,学生能够接受其他学生的评价,在之后学习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还能够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及创新性。

3.3学习任务中创建“微课程”

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够适合自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微课程”中的小视频、PPT等,在任务驱动基础上使学生具有学习动力。对于学生学习中的知识点和难点,教师可以设计问题,使学生能够对其巩固和理解。

3.4综合评价中创建“微课程”

利用“微课程”,教师能够在网络平台中创建多元化、多样化难易程度的课程习题,使学生能够以自身实际情况为基础,练习课程中的知识点及难点,从而将这些知识点和难点加深理解,及时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及错误思想,并且改进。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从而进行公平公正的考核。在解决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时候,学生可以找其他同学或者教师,为自己答疑解惑,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建课外学习小组,使学生将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提出来,使全组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使学生具有团结合作的意识,促进学生能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进步[2]。

4案例分析

文章现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当中的excel数据筛选为例进行微课制作。依据教学内容及教学大纲要求,把高级筛选与自动筛选当作两大教学模块,以这两模块为基础着手教学设计与微课制作。录制教学过程的过程:第一幕:教师在课堂中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切入点及重难点进行讲解;第二幕:将自动(高级)筛选的步骤显示在学生面前,然后教师对各个步骤进行详细的讲解与说明;第三幕:根据讲课实例,教师可通过与第二幕的步骤相结合,对其进行演示与讲解;第四幕: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与回顾,再次讲解重难点。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讲解,并且在此过程中设计提问环节,在课堂中实时互动。在录制微课过程中,教师需对表达能力予以注重。在对此种讲解演示型微课进行制作时,学生会将更多的精力浪费到鼠标的移动上,所以在进行录制时,需尽可能减少鼠标任意移动状况,避免出现干扰学习的状况,最好在进行制作时,鼠标在具体的执行菜单命令上做出适当的停顿,且伴随声音提示,这样便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鼠标的动作。

5结语

“微课程”是教育教学中的新事物,它适应于哪种教学还需要教育工作人员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索来详细了解。但是“微课程”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创新了其传统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促进了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步伐。

参考文献

[1] 汤颖.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15,11(33):99-100.

篇7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计算机应用 教学探索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使之既要有专业知识,更要有实践技能。因此职业教育应结合市场突出实践性教学及技能训练,强调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本位的指导思想。中职学生毕业后一般都在第一线从事具体工作,现在各行各业与计算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计算机的普及使每个人都必须会操作并能简单维护,可见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一、当前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少数学生在初中时代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而有的学生连电脑什么样都没见过。我连续两年调查,在入学前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收发邮件和聊天,但是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目标。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将会逐步下移到中小学。但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今后一段时间,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更大的差异。

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己向我们走来。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应用水平成为衡量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

二、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采取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否恰当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键,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创造的精神源泉。学生的兴趣越浓,求知欲越旺,知识迁移也就越快,信息交流量最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也是最佳的。以前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授课:先老师板书讲解,然后学生自行练习,如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觉得单调乏味,课堂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而目前由于计算机各种软件,大多以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操作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需要使用演示设备向学生讲解,也就是说,现在计算机的许多课程,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兴趣教学,加强和重点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在计算机上去实践、去操作。因此,教学模式的选择、运用,必须做到语言上通俗易懂和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选用合适的教材

选择时宜的教材对于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重要,在选用教材上中职学校曾经走过弯路,以前曾选用过本科院校的教材,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理论性太强,容易产生了枯燥感。由于中职是近几年起来的,而中职的培养目标是突出实践和技能训练,市面上适合中职的教材非常少,选择余地不大,在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选择适合中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特点的教材。

2.创新教学模式

计算机基础课是实操与理论结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如何让枯燥的理论学习变成兴趣学习,如何让实操练习能够联系到实际生产,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变化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积极获取最新信息,以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社会对人才需求为目标,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

(1)直白与形象结合教学

所谓直白教学就是直接阐述事物的原理、特性、功能等。而形象教学就是将虚构的或不熟悉的事物用我们熟悉的事物来解释,这两种方法主要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比如讲授计算机基本知识时,对于计算机组成、各部分的功能等都可以采用直白法,而涉及到软件和硬件如何工作,若直白教学,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在教学中不妨采用形象教学,将计算机系统与我们人联系起来,硬件就好比我们的躯体,软件就好比人的思想,思想作用躯体,躯体反作用与思想。甚至电脑的功能结构与人的功能结构也很相似:眼睛和耳朵等感应器官就属于信息输入“设备”,嘴巴说话、手写字等运动器官属于信息输出“设备”,大脑则是信息处理“设备”,大脑里面有“CPU”、“内存”,至于“I/O”接口就如同人的神经,平时阅读报刊、书籍还有电脑等等就好比外存储器。

(2)观摩与演示结合教学

所谓观摩教学,就是通过展示一系列的事物片段,激发人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这种教学方法主要用于实践教学。比如:在讲授Power Point这一章节时,不妨采用此方法。首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段精美的PPT,包括文字、图片、表格、动画、声音等,学生看了自然就产生了兴趣,从而在运用演示教学,教学生如何实际操作,如此便真正实现了兴趣教学。

(3)角色互换教学

换位教学就是将主体与对象进行调换。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妨将老师和学生充当的角色互换,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教学生。这种打破常规教学的方法,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另一方面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比如:我们在操作课中,发现某些学生动手能力很强,便可以让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演示,同时要求简单的讲解,如此课堂的氛围就活跃了,学生们也都自然会集中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来。

(4)问题与点拨结合教学

篇8

关键词 行动导向 教学模式 计算机教学

一、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运用实例分析

1.教学设计

以《电子小报制作——综合应用word常用功能》这一课为例,在创设情境阶段,学生通过欣赏别人制作的电子小报,创设兴趣很快激发出来。通过欣赏作品,也有可要试一试的想法。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次课的任务,学生欣然接受。

由于该任务综合运用了Word的常用功能,笔者在学生创作之前适当对部分知识进行复习,避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增加兴趣、提供了驱动力。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各组组长组织本小组同学讨论商量,确定创意方案,确定分工。学生结合教师分析的电子小报制作要素,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完成自己的作品。通过任务下达和小组分工配合,实现分层次教学、体现差异,因材、因人施教,提高学生素质。

完成作品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按照附表所示学习质量监控表以自评的方式派出小组解说员对本小组的成员、创意、设计思想、制作技术进行简要介绍,指出自己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之后,进行小组间的互评,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别的小组的成果和优点,让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2.学习评价

在评价学习效果时,笔者指导学生不仅要注重结果评价,更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如: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与动机,指出每组学生的优点,增强其自信心,以鼓励性评价为主,使每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评价作品时大家都表现很积极,整个课堂气愤非常活跃,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信息素养。

二、实施行动导向教学的总结和反思

行动导向教学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浅入深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计算机知识技能。由于教学的改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研究和改进。

1.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于应用软件的学习,不仅要知道软件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掌握软件的操作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多种教学方法,将各种方法有机结合,是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2.以任务为主线,精心设计任务

行动导向教学中,“任务”设计与编排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非常关键。教师应该从“教学目标、学生特点、任务多元化”等多方面来设计任务。

①任务设计要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任务设计要体现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目标的多层次性决定了设计任务也应该是系统而有层次的。②任务设计要以学生特点为出发,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尤其是高职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无论是在文化基础知识、思维方式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别,因此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有差异。③任务设计要注重多元化,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应注重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以及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及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

3.教师转换好自己的角色,发挥好主导作用。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教师必须转换角色,从传统的“讲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引导者、组织者”,从站在讲台上讲解转变为走下来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去积极探索。

4.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传统的评价重视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强调知识点掌握结果的评价,不重视形成性评价。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发展和进步,评价的重点应由单纯结果性评价转向形成性评价,注重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评价,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行鼓励性评价,消除差生的自卑感,增强自信心。

5.归纳总结,必不可少。由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采取的是将新知识分解到一些任务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使学生不易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将妨碍学生对这些知识本身的进一步理解,影响利用这些知识去理解新知识。

三、总结

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打破了学科本位的传统模式,通过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学生对这种形式很感兴趣,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也有了新的认识,逐渐消除了畏难和困惑的心理,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激发了学生去思考、探索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享受学习的乐趣,真正领悟所学要领,解决实际生活或工作中的问题,即:弱理论,强实践,最终达到“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9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 方法

20世纪末开始,人类世界逐步进入了信息化社会。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而发展起来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电视技术结合并发展起来的多媒体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基础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术已经成为人们必备的技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也已经成为各专业的必修公共基础课程,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会使用计算机及实用的计算机软件,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成长为新一代的“学习型”的技术工人。

1.教学大纲:中职学校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需要的实际出发,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各专业培养的学生是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计算机应用基础》做为是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课程。该课程的任务是力争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应用计算机的初步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学生利用计算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使他们具有运用计算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初步能力。同时,以“应用基础”为选材原则。选取应用性、基础性和普遍性强的内容为教学载体,突出教材的职教特色。

2.教学方法的思考: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坚持以学有所得、学以致用为导向,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复合性的人才;坚持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发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坚持多上机多练习,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环节来改进教学方法:

2.1教学资源:在日常理论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使用辅助教学手段,通过课件、互联网络和多媒体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并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和机房,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加深认识和理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际操作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的综合培养。

2.2教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培养并提升自身的品格,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和依赖感。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和爱好,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提升他们的求知欲,逐步培养学生自主自愿的学习能力;并使学生对自身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和定位,师生处于亦师亦友的和谐关系之中。如在具体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制作的课件应符合学生的特点,内容简明扼要,画面生动有趣,课堂教学时间应控制在20.30分钟之内,给学生留下充足的实际操作的时间,尽量做到当堂课的内容当堂完成练习,当堂掌握具体的操作步骤和知识点,并能将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在实际生活和工作当中,从而达到融汇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

2.3教材:教学过程离不开教材,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也是教学过程非常重要的环节。中职学校选择的教材,一定要突出可操作性,教材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因此,鼓励教师在已选定的教材的基础上,自编辅助教学材料,可以及时讲授一些新技术、新方法,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新技术发展动态。缩小课堂讲授内容滞后于新技术发展之间地距离。

2.4学生: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由于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的主动性相对较弱,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既不能操之过急,又不能听之任之,教学中要保证“够用”,坚持“即学即用”,并培养学生“即用即学”的能力、不断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篇10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Vocational College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Course

TIAN Yongmin

(Hu'nan Mass Media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100)

Abstract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course is a core skills course in training compute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s the compulsory basic cours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computer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ituation and the problems faced by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cours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ing, combined with years of teaching practice, with the current law of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arried out exploration on curriculum reform measures.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通过对应往届毕业生的回访和调研发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强,使各领域的工作岗位也愈来愈依赖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当前的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需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显的尤为重要。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水平差异较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在初高中就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但是,由于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在一些落后的地区,很多学生都没有上过计算机课,甚至没有见过计算机。进入大学以后,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在同一个班级学习,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很大的困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怎样才能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基础好的同学能有所学,同时又能兼顾到基础相对不好的学生。

(2)教材内容与专业项目联系不够。目前很多教材虽然已采用以任务驱动,实训项目为载体。但这些实训项目与不同专业之间的衔接不够突出,理论知识过重,内容更新不及时,这就造成教材内容不适用于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需要。同时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对内容以不同的侧重点进行授课,依然是全面的讲解课本内容,使得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让学生学习后感到无所适从。

(3)考核方法不够合理。为完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水平评估的指标要求,部分学校把计算机认证考试与学生的毕业证挂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为了保证学生在计算机认证考试中的通过率,在某些方面不得不忽略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养。而学生为了顺利通过计算机认证考试,也不得不把大量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这样,导致许多学生即使学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毕业后都不能很好的利用所学知识来辅助完成工作。

2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

2.1 课程设计思路的改革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以培养即将进入工作岗位的准职业工作者为目标,以“职业能力本位、工作过程导向、典型案例应用”为基本原则,按现代办公职业岗位需求选择教学内容,按工作过程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编排教学顺序。通过仿真工作环境,引导学生分析工作任务,最终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完成工作任务,从而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与素质,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2 完善教学内容,注重应用能力培养

多年来,通过不断进行企事业人才需求分析,根据人才需求特点筛选教材内容,以信息处理核心能力要求为主线精选教学内容,以真实项目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实训内容,突破了传统的知识型讲授,逐步引进行岗位型的能力培养。本课程以职业工作者在现代办公环境下的工作为背景,以某大学毕业生成功应聘到公司,在半年试用期内,和部门同事一起出色地完成文案编辑排版、数据分析处理、产品宣传推广等任务为原型,按工作过程和典型任务选择教学内容和安排实训项目。

2.3 改变教学模式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要注意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模式设计是以满足各行各业文职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为目标进行设计的,秉承“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先进理念,依据“教、学、做合一”的原则,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情境教学、角色扮演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高度重视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把前后续课程的知识融为一体。通过真实的企业项目工作来保证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多种教学模块的教学都以“一个大学毕业生从求职到做好本职工作的经历”作为中心,根据“她从事公司文职人员工作为主线”链接所有的模块,较好地贯彻了“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分级教学,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基础差异较大,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设计教学布局,每模块的教学内容分为基础、高级两部分,同时根据每个专业具体需求不同,教学内容分为必学内容和选学内容。对市场营销、会计专业的学生要求掌握数据的高级筛选、使用数据透视表分析数据等。使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实现了因材施教。

2.5 完善考核方式,采用以证促学

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要突出实践教学模块,本课程采取了开放的过程考核方式,注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为了保证计算机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本课程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实现了由理论考试到操作技能考试的转变;并且引进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主办的全国信息化应用能力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考核的方式由原来的平时成绩(占3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70%)组成,改革为平时成绩(占20%)、技能成绩(占3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50%),并且每位同学还必须取得职业资格认证证书。通过这种考核方式的改革,明显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2.6 提供“立体化”教学资源,促进师生互动

本课程利用学校提供的精品课程网络管理平台建立课程网站,内容包括: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课程网络资源、课程特色、作品欣赏、授课录像、实践教学和电子教材等。网络教学资源比较全面,学生可以通过网站了解课程的总体情况,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或视听作业,通过链接访问各大专业网站,与教师在网上实时互动交流。为了方便师生交流和沟通,任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建立一个课程交流QQ群,在群内师生可以就课程问题畅所欲言,同时教师可以利用QQ群共享功能将每次课的实训项目共享给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和促进了师生互动。

3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强,使各领域的工作岗位也愈来愈依赖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探索,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信息时代所要求的基本科学素质,并能站在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前列,推动我国信息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