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税收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15 11:04: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设工程税收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设工程税收制度

篇1

“营改增”是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的革命性的税收政策。该政策自试点实施至今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且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扩大和深入,而这种改变也促使着房地产行业税收筹划和财务管理必须随之进行转变,这样才能更加适应现阶段的“营改增”制度。本文主要介绍了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各个方面的影响,阐述了在现阶段的情况下要如何对房地产企业提出改革的策略,以期达到维护房地产企业税收数量和保持房地产企业发展的目的,进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

营改增房地产企业税收影响对策随着“营改增”税收改革在我国的普及和深入,国家对房地产企业税收调控不断加强,我国的房地产企业“营改增”已是迫在眉睫,企业必须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来适应现阶段的税收政策并作出相应的调整,维持自身企业的相关利益。营改增税收方案对我国的房地产企业产生的影响主要存在于生产生本和房地产的赋税项目上,因此展开的改革措施等也要从这两方面进行入手。学会优化在房地产生产过程中的生产生本,对物质材料进行税收策划,在房地产影响方面也加入税收的策划政策。通过这样的手段来维持和发展房地产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生产成本的影响

(一)对房地产建设材料采购造成的影响

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建筑材料的采购工作是房地产建设工作中相当重要的环节。在这一步骤当中,不但要采购数量较大的建筑材料,例如钢筋、水泥等,也需要采购一些小型的建筑使用材料,如铁钉等原材料。大型建筑材料的采购往往都是选择店面较大和规模较大的企业进行选择和采买,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在采买当中开具相关增值税的专用发票;而较小规模的建筑原材料采买有时则会选择一些店面较小店铺和企业,这些铺面在很多时候都无法出具增值税的专用发票。进而导致房地产企业在这一环节无法对税务进行增值税进项扣除,进而致使房地产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除此之外,即使房地产企业能够拿到发票,但依据我国现有的税法规定,砂石、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往往需要缴纳百分之六的增值税,而建筑施工企业需要缴纳的成本税却要比建筑材料缴纳的税收低一个百分点,为百分之五。这一影响也导致了我国的房地产企业必须进行行业改革,以求更加适应营改增税收制度。

(二)房地产建设人力成本在“营改增”制度中受到的影响

从房地产建设工程中的工人来源来看,一般建筑企业所选用的建筑劳动力都是来自于农村的农民工。农民工在完成建设工程的劳动力任务时虽然建筑成效较好,但农民工和其他劳动力也有一定的区别。由于流动性较大,农民工往往没有专门的劳务公司对其进行负责,因此房地产企业也无法获取相应的增值税发票。进而导致房地产企业自身需要增加一定的税收支出,影响生产成本。

二、“营改增”对房地产税收的影响

我国的税务法律法规规定,在房地产行业当中,需要交纳的税收分为两种,其一是土地增值税,其二是企业营业税。这两种税务从属性上来说属于价内税,由于房地产行业本身的企业特点,在税收中常常会出现复征税的情况。而房地产建筑行业由于本身的建设环节相对较多,其中蕴含的项目进程也会导致行业负税率增大的情况出现,致使房地产企业的税收总量增加,导致房地产的企业成本不断上涨,增加房地产企业的资本负担。从税法的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增值税和营业税相比有着本质的差异。增值税从属性上来说是一种价外税税种,这种税款在收缴的过程中还需要扣除上一层企业已经缴纳的税收额度。因此如果使用“营改增”税收制度,那么税务人员就可以将已经缴纳国的增值税直接扣除,从而减少复征税情况的出现,减少房地产企业的税收支出。

三、在“营改增”制度之下,房地产企业的改革对策分析

(一)适应和学习“营改增”税收制度

“营改增”税收制度在我国实行已经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中房地产企业也陆陆续续完成了对“营改增”税收制度的适应和学习工作。在房地产企业当中,要强化对企业中的员工进行税收知识的培训,让企业中的员工能够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针对每一次企业的开支行为都让对方出具相关发票。通过培养企业员工的发票税务意识来适应现阶段“营改增”税收制度,并且将日常经营管理中的发票收集起来,让其发挥出自己的作用。要制定相应的增值税内部控制体系及相应的工作管理制度,应对和预防“营改增”可能的风险,企业中的财务管理人员要提高专业素质,进行专门的税务培训,学习相关“营改增”的税收制度,让企业中的财务管理人员能够熟练针对企业的每一次税收行为进行处理,防止房地产企业本身出现偷税漏税的情况,维持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对房地产开发成本进行税收筹划

房地产企业在房地产的开发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往往相对较长,不但需要筛选房地产开发建筑用地,也需要在这段时间中进行建筑原材料的购买。如果能够在这段时间之内对房地产的工程建设成本进行分摊处理,就能够对房地产企业建设项目中的各个环节的增值税进行分摊处理,从而为房地产企业的开发成本减少相关开支。因此在“营改增”的制度之下,建议房地产企业要设立专门的税务筹划岗,对开发成本首先进行大致上的税收筹划,将房地产企业运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税收支出进行明晰和分析,然后找出分摊处理的相关对策,以减少房地产企业的房地产开发成本。

(三)对房地产建设中的物质材料进行税收筹划

房地产企业的建设项目环节中也需要对其中使用的物质材料进行税收筹划。我国的市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进步已经逐步转变成为了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之下,买方的作用和意义被扩大,房地产企业在进行建筑原材料的购买当中为了减少支出的税款,可以采用招标的方式进行建筑原材料的采买。在原材料招标采购的过程中,必须首先要求相关原材料企业厂家能够出具增值税的专用发票,在这一基本要求之上再要求建筑原材料的质量和价格。对各个竞标的原材料厂家和企业进行筛选和综合性的考虑,最后选择对房地产企业利益最高的一家作为建筑原材料的采买对象。

(四)对房地产销售方式进行税收规划

除了以上三个在房地产企业的税收上进行规划和策划工作以外,我们还需要认识到在房地产的销售过程中也存在税收的情况。房地产在建设完成之后的销售环节,如果成功出售,则需要根据房产本身的售出情况缴纳相关土地增值税和营业税两种税款类型。房产出售的价格越高,那么需要交纳的土地增值税和营业税的总额也就会提高。因此在这一环节展开对房地产销售方式的税收规划能够有效的减少房地产企业在销售环节所需要交纳的税金,进而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常见的房地长销售方式税收规划是将房产的销售分为房地产的销售和房屋建筑装修费用两个组成部分。由于房地产行业在这种销售方式中缴纳的税款范围变得更大,因此需要交纳的增值税和营业税就会相对降低,从而减少房地产企业的税务支出,提高经济效益。

(五)对房地产企业的劳务支出进行税收策划

最后是要对房地产企业的劳务支出进行税收策划。房地产企业的劳务支出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房地产企业在工程建设环节中所使用的建筑工人的劳务支出;其二则是房地产企业当中本身存在的员工的劳务支出。正常情况之下,劳务支出的税款都需要劳务企业进行缴纳,而如果能够在这一环节当中得到增值税的发票,则在后续的经营和销售的过程中就不需要专门较难房地产企业的劳务支出税款,从而为房地产企业减少大量的劳务税务支出。因此房地产企业在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选用有着正规劳务企业管理的相关人员参与房地产的建设工作;其次房地产企业本身的经营也需要选取和招聘具有正规劳务保证的相关技术人员。通过这种有正常劳务保证的招聘方式,能够使得房地产企业本身减少大量的劳务支出,不必在针对房地产企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所使用的相关人员进行劳务税款的支付,从而减少房地产企业的税务负担,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四、结束语

营改增税收方案制度的实施对我国的房地产企业产生的影响是难以避免的,因此我国的房地产企业也要学会抓住这次改革的浪潮和时机,争取在这段时间之内完成对自身房地产企业的改革。营改增税收方案对房地产的影响体现在各个环节和方方面面,因此改革的方案也要从房地产事业的所有关机出发,对房地产企业的税收方案进行合理性的税收策划,从而达到为自身的房地产事业节省更多税收,创造更多经济价值的目的。房地产企业在这一时期要注意吸取相关部门的经验,努力和国家的营改增税收政策相匹配,尽早完成对自身企业的改革转型。

参考文献:

[1]张泽洋.浅议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税收的影响及筹划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12:60-61+21

[2]陈玉娇.试论“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5,03:265+267

[3]吴小红.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税收的影响及其对策[J].企业导报,2015,18:32+38

[4]占代娣.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0:103.+61

[5]张伦.房地产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税负效应分析[D].浙江大学,2014.06::14-126+20

篇2

关键词:建筑产品;混合销售;增值税

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033-02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生产经营所涉及的应税项目越来越复杂,特别是混合销售行为已成为企业商品及劳务销售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现象。

按现行税制,建筑业属于营业税的征收范畴,为该行业提品的建筑产品生产和销售行业,属于增值税的征收范畴,而有些企业既生产和销售建筑产品,又提供建筑安装劳务,如金属结构件、铝合金门窗、玻璃幕墙、涂料、防水材料、保温材料等产品生产销售的纳税人,常常在销售产品的同时伴随着建筑安装劳务行为,企业取得销售收入中既有产品销售收入又有建筑安装劳务收入,属典型的混合销售行为。

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5条规定,一项销售行为如果既涉及货物又涉及非增值税应税劳务,为混合销售行为,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者零售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的混合销售行为,视为销售货物,应当缴纳增值税。对混合销售是依照纳税人的经营主业来确定的,也就是说,不是根据某笔合同中某一笔收入来确定,如果是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零售企业(简单的说就是缴纳增值税的工业或商业企业),这样的企业发生的混合销售行为,就应该征收增值税。其他单位和个人发生的混合销售,视同销售非应税劳务,不征收增值税,按劳务类别征收营业税。但是建筑行业却很特殊,《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6条规定,销售自产货物并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的行为,应当分别核算货物的销售额和建筑劳务的营业额,并根据各自销售额分别计算缴纳增值税和营业税。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建筑产品混合销售业务中,产品销售收入一般大于建筑劳务收入,但是按照新的增值税条例及实施细则规定,不再按销售比例是否超过50%来划分是交增值税还是交营业税,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销售自产货物提供增值税劳务并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2]117号)的第1条规定仍然有效。对关于纳税人销售自产货物提供增值税应税劳务并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征收增值税、营业税划分问题,该文件明确纳税人以签订建设工程施工总包或分包合同(包括建筑、安装、修缮等工程总包和分包合同)方式开展经营活动时,销售自产货物、提供增值税应税劳务并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对销售自产货物和提供增值税应税劳务取得的收入征收增值税,提供建筑业劳务收入(不包括按规定应征收增值税的自产货物和增值税应税劳务收入)征收营业税:一是必须具备建设行政部门批准的建筑业施工(安装)资质;二是签订建设工程施工总包或分包合同中单独注明建筑业劳务价款。凡不同时符合以上两个条件的,对纳税人取得的全部收入征收增值税。纳税人通过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销售自产货物、提供增值税应税劳务的同时,将建筑业劳务分包或转包给其他单位和个人的,对其销售的货物和提供的增值税应税劳务征收增值税。由于生产企业产品销售的对象多为建筑及房产开发企业,属地税征收范围,在实际操作中,购买方经常出现只收建筑安装、工程劳务发票,而不收产品销售发票,从而造成了增值税税款的流失,侵蚀了增值税的税基,这就给税收征管带来了很大的难题,给国地两税部门之间管理制造了不小的矛盾,同时也给某些纳税人不缴或少缴税款以可乘之机。

一、建筑产品混合销售业务征税存在的问题

1.地税部门控制源头。由于建筑产品生产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主要销售给建筑安装公司和房地产开发公司,这两类企业的主体税种是营业税,属地税部门管理,有些地方地税部门就要求建安企业和开发公司只有取得地税部门开具的建筑安装发票才能入账,否则税前不予列支。而企业也因为地税是他们的直接管理单位,只有遵照执行,拒绝接受产品销售发票。

2.地方政府部门硬性规定。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的部门为了地方政府和本部门的利益,为地税代征营业税,强制要求在本地区销售建筑产品和施工的单位到来代开建筑安装及工程劳务发票,特别是由财政结算中心审核支出的单位,结算中心规定只收建筑安装或劳务发票,一律不允许产品销售发票报销,硬性使建筑产品销售收入的增值税变成了营业税。由于目前的市场是买方市场,建筑产品生产销售纳税人为了与建筑安装公司或房地产开发公司做业务,只好按照他们的要求开具建筑安装或劳务发票,造成了实际上的增值税税款的流失。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不论是生产还是销售建筑类产品,这种情况非常普遍,涉及到的纳税人也很多。

3.生产销售纳税人利益驱动。对于个体户和小规模纳税人,根据新的增值税条例,连续12个月销售额累计达到50万元以上,就要强制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而50万元销售额中可以不包括非增值税应税劳务收入。而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率又远大于营业税税率,有些个体和小规模纳税人企业为了不被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建筑产品生产销售纳税人由于进项大多很难取得增票,抵扣少,就自身而言也不愿被认定为一般纳税人),采取少计产品销售收入多计建筑劳务收入,或者干脆到地税部门开票,从而多交营业税少交增值税;对于一般纳税人,产品销售的增值税税率17%,建筑劳务营业税税率3%,纳税人当然愿意多计建筑劳务收入而少计产品销售收入,从而达到少缴税款的目的。

4.税收链条断裂造成税款流失。建筑安装企业账证都不是很健全,因此地税部门一般采取以票管税方式,开具发票征收营业税的同时随征企业所得税或个人所得税,其购进的材料也不需要正式发票入账。建筑产品生产企业销售产品给建筑安装公司时,往往不需开票,链条的断裂造成该环节流转税的流失,应当缴纳的税款,实际上已经被建筑安装公司在价格上或低价,或回扣,被建筑产品生产企业和建筑安装公司分别瓜分了。

二、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1.现行流转税制度的缺陷,造成重复征税现象严重。建筑产品生产企业销售产品给建筑安装公司要按适用税率缴纳增值税和营业税;建筑安装公司提供建筑劳务给房地产开发公司要缴纳3%的营业税,营业税的计税依据中包含了上一环节的产品价款和税款,造成重复征税;房地产开发公司销售不动产,接规定要缴纳5%的营业税,发票金额中也要包含上一环节缴纳的营业税款,同样要重复征税。

2.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偏低,造成某些行业税负偏高。新的增值税条例将工业企业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从100万元降至50万元,对于某些规模较小,难以取得进项增票的企业,其增值税的负担率将会大幅度提高,且这类企业产品销售对象大多是建安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等营业税纳税人,他们不需要增票抵扣税款,必然导致这类企业在发票和税收上做文章,而目前的税收制度和经济环境给这些企业偷逃税款创造了条件。

3.部门利益冲突,国地税征管矛盾重重。受不断增长的税收收入任务的影响,国地两税都加大了征管力度,对属于本部门的管辖的税收更是寸步不让。新的增值税、营业税条例实施细则都规定,销售自产货物并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未分别核算的,由国税、地税两个主管税务机关分别核定各自计征增值税的销售额和计征营业税的营业额,因两个细则都没有规定方法和标准,其核定结果必将产生此多彼少之争议。根据多年来国税、地税一直对新办企业所得税管辖权存在争议的实际情况,国税、地税两个主管税务机关不可能坐下来针对某一纳税人的混合销售行为或兼营非应税项目计税依据“合理”地协商确定各自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的销售(营业)额,最终还是导致国税、地税两个主管税务机关管理权的矛盾。

4.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千方百计少缴税款。从调查情况来看,纳税人账外经营情况严重,一是纳税人在施工所在地政府或地税机关代开建筑安装发票,如果正常入账后国税部门必然不认账,要重复缴纳增值税;二是部分购货单位不要发票,纳税人取得的收入不入账,偷逃增值税和营业税。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1.加强税法宣传。对建筑产品生产销售企业会计的加强业务培训,积极宣传新《增值税暂行条例》、《营业税暂行条例》及两个细则,深刻领会文件精神,按照要求做好财务分类核算。

2.强化税收管理。针对建筑产品销售业务的特殊性,可以实行“以电管税”等征管措施,测算单位产品耗电量和行业税负率,要求纳税人按月提供电费收据等相关资料,定期进行纳税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问题。

篇3

关键词:新税收制度;建筑业;应对

2009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中国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新《暂行条例》、新《实施细则》),原来关于建筑业营业税的规范性文件已失去了法律效力,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依各自的权限于2009年上半年相继下发文件对原有文件进行清理。

相对于1994年1月1日施行的老《暂行条例》和老《实施细则》,新《暂行条例》、新《实施细则》在建筑业营业税政策作了重大调整,其中最主要的是调整了建筑业营业税的计税依据,相当一部分建筑业的纳税人不能系统掌握新条例的政策精神,从而面临较大的税收风险。对建筑业来说,应当重点关注以下五大税收政策变化:

1从事货物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在提供建筑业劳务过程中使用自产的建筑材料及安装设备的,应当就货物和劳务分别缴纳增值税和营业税

新《实施细则》第六、第七条规定:一项销售行为如果既涉及应税劳务又涉及货物,为混合销售行为。对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者零售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包括以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者零售为主,并兼营应税劳务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在内)的混合销售行为,视为销售货物,不缴纳营业税;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混合销售行为,视为提供应税劳务,缴纳营业税。但以下两种情况除外:①提供建筑业劳务的同时销售自产货物的行为;②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情形。

从新《实施细则》的规定可以看出,提供建筑业劳务的同时销售自产货物(属于列举的范围)的混合销售行为,应当分别核算应税劳务的营业额和货物的销售额,应税劳务的营业额缴纳营业税,货物销售额缴纳增值税不缴纳营业税。这比旧规定少了资质和合同签订方面的要求。根据国税发[2002]117号文规定具备建设行政部门批准的建筑业施工(安装)资质,且签订建设工程总包或分包合同中单独注明建筑业劳务价款的纳税人,才能按混合销售分别纳税。

对于《实施细则》的规定可以这样理解与把握:混合销售行为的流转税不是“一刀切”,既不是一律全额征收增值税,也不是一律全额征收营业税。建筑业的纳税人,不论是否有建设资质,在计征营业税时,均不包含货物的销售额,在计征增值税时,均不包含建筑劳务收入。所以,存在混合销售行为的建筑业纳税人,应设置不同科目,将工程项目中的应税劳务收入和应税销售收入分开核算,按各自税率分别计提与缴纳营业税、增值税,避免核算上的错误加重自身税收负担,并给企业带来纳税风险。

2工程总承包人不再是营业税的法定扣缴义务人,总承包人按扣除分包价款后的营业额差额纳税

老《暂行条例》第十一条规定建筑安装业务实行分包或者转包的,以总承包人为扣缴义务人,而新《暂行条例》将些项内容删除。新《实施细则》第五条第二款的规定:“纳税人将建筑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的,以其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其支付给其他单位的分包款后的余额为营业额”,第六条规定:“取得的凭证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有关规定的,该项目金额不得扣除。”

这是对建筑业总包人的税务规范。新《暂行条例》在纳税义务方面已经解除了工程总承包人的法定扣缴义务。建筑业的总包人不再被法定为分包人的扣缴义务人,省去了代扣代缴税款环节,由分包方自行于劳务发生地缴纳税款。总包方差额纳税的方法在老《实施细则》也有相应的规定,前提都是取得合法凭证。所不同的是新《实施细则》规定只有总包方发生分包业务可以差额纳税,其他企业的再分包业务应按取得收入全额缴纳营业税,因为转包属于法律禁止的行为。新《实施细则》还删除了老《实施细则》对“转包”的相关规定。

为应对上述税收政策的变化,建筑企业应加强分包合同的管理,约束分包方层层再分包行为;应加强发票管理,监督分包企业及时开票,已进行分包结算的要确保取得分包发票,以便取得合法凭证进行差额纳税。此外,作为总包方的建筑企业,在理顺下游分包方的业务的同时,要处理好向建设方开具总包发票的金额及税款计算问题,防止出现不合理开票现象。例如总包工程款为100万元,其中分包为40万元,如何开具发票更合理?正确的处理模式应为:总包人向建设单位开具100万元的发票进行工程结算,分包方向总包方开具40万的发票进行分包工程结算,然后总包将分包开来的发票进行营业额抵减并申报纳税,也就是说,总包开100万元的发票,但计税依据只有60万。

3工程总承包人全额纳税后,分包人或转包人仍应当就分包或转包收入缴纳营业税或增值税

新《实施细则》规定:未提供分包人或转包人发票的工程总承包人应全额申报缴纳营业税,但总承包人的纳税并不能抵销分包人或转包人的应纳税款。提供建筑劳务的分包人或转包人仍应按营业税法规定,就其提供建筑业应税劳务所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依法申报缴纳营业税。

这是对上述第二点变化的延伸与强化,主要是对建筑业分包人进行规范。通过总分包间的业务关系,用总包单位的利益来约束分包单位合法取得发票,堵住税收漏洞。

为应对税收政策的这个变化,作为分包方的建筑企业应严格执行主管税务机关对于分包发票开具的规定,防止开具的分包发票不规范被总包单位拒收,既影响工程款的结算又造成税款损失。作为总承包方的建筑企业在结算时应认真审核分包发票的各项信息内容,特别是工程项目信息内容,防止取得不能抵扣的分包发票。例如,河北省地税机关要求从2010年4月1日,超过50万元的工程项目要进行项目登记,生成全省唯一的15位数字组成的工程代码。若该工程存在分包,则分包单位必须在该登记项目下注册,在上述15位代码基础上再生成4位数字组成的工程代码,用来代表分包信息。总包单位取得的分包发票如果不符合上述规范,将不能抵扣,全额纳税。

4建安企业外购设备计征营业税时,不允许从计税营业额中扣除

原政策即《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3]16号)规定:“通信线路工程和输送管道工程所使用的电缆、光缆和构成管道工程主体的防腐管段、管件(弯头、三通、冷弯管、绝缘接头)、清管器、收发球筒、机泵、加热炉、金属容器等物品均属于设备,其价值不包括在工程的计税营业额中。其他建筑安装工程的计税营业额也不应包括设备价值,具体设备名单可由省级地方税务机关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列举。”也就是说,对列举范畴内的设备,不论是由建设方提供的还是由施工企业购买的,均不组成承包人营业税的计税营业额。而新的《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只有建设方提供的设备的价款不征收营业税。由施工方提供外购设备的,属于混合销售行为,应根据新《实施细则》第六条的规定来处理。

为应对税收政策的这个变化,建筑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应加强与建设单位进行沟通,讲解税收政策的变化,在不影响甲供材料总金额的情况下,争取让建设方多提供设备,少提供消材,以获得最大的税收优惠。

5预收工程款发生纳税义务

对于建筑安装业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财税主管部门先后下发过两个文件进行明确:一个是《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若干征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4]第159号),另一个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建筑业营业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177号)。财税[2006]177号文规定,建筑安装合同中明确规定付款(包括提供原材料、动力和其他物资,不含预收工程价款)日期的,按合同规定的付款日期作为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对预收工程价款,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工程开工后,主管税务机关根据工程形象进度按月确定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而新《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五条规定:“纳税人提供建筑业或者租赁业劳务,采取预收款方式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到预收款的当天”。即从2009年1月1日起,建筑施工企业尚未开工时收到的预收款项以及开工后收到的预收工程款,在收到的当天即发生纳税义务。

为应对税收政策的这个变化,建筑企业应改进营业税的提取计算方法,在计算确认本期应纳税营业额时,增加考虑本期新增的预收款,并注意抵减前期已经计算缴纳营业税款但在本期确认为收入的预收款。

参考文献:

[1]李明.《新税制下建筑业纳税会计与纳税筹划》.中国市场出版社.2010年.

篇4

关键词:EPC总承包项目 纳税问题 营改增后 税负影响初探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管理模式(EPC模式)也被广泛的应用到了建设工程项目中去,其不仅转移了业主的建设风险,降低了项目管理风险和成本投入,同时还加强了各个相关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工程项目的正常有效进行。但是从纳税的角度来看,这种模式在实际的应用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尤其营改增后所带来的税负影响,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应对,这样才能推动工程项目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EPC总承包项目分析

EPC模式主要就是指业主将工程建设项目发包给相关的承包商,然后由总承包商负责整个建设项目的前期设计、工程施工以及试车,并且在项目完成之后将验收合格的项目交给建设单位,所以EPC模式通常也被叫做“交钥匙工程”。同时,在合同范围内总承包商需要对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安全、工期以及造价等全权负责。

这种EPC总承包模式具有很大的优势,其主要就是将工程项目所涉及到的业主和承包商、业主和设计单位、市场主体和政府机构、分包和总包之间的复杂关系理顺清楚,可以将工程建设中经验丰富、管理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工程建设企业的专业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从项目业主的角度砜矗运用EPC总承包模式,不仅可以将大部分的项目建设风险转移到总承包商身上,同时还可以有效降低业主的管理风险和成本投入,有利于实现业主方的各方面利益。

二、EPC总承包项目中存在的纳税问题以及应对

(一)EPC总承包项目的税收内容

EPC总承包项目通常都会包括:勘察、前期设计、采购和安装设备、工程施工等各种内容,其中勘察和设计主要属于服务业营业税部分,其税率为5%;而设备安装和工程施工等则是属于建筑营业税,其税率为3%,在营改增之后,采购设备更为适用于增值税,其税率为17%。

(二)纳税方面的问题

《营业税实施细则》内容中规定,纳税人在提供(装饰劳务除外)的建筑业劳务时,营业额主要包含项目建设的原材料、动力价款、相关设备和物资等内容,其中不含建设方的设备价款。在EPC总承包所涉及的合同金额中,材料和设备都是属于增值税范围内,主要交给承包商进行购买。2009年,我国开始在各个地区和行业大力实施增值税改革,主要将原来的生产增值税向消费增值税进行转变。也就是说,同意企业将属于外购资产中涉及的增值税进项税金进行全部扣除。同时,合同中规定总承包商需要给相关建设单位开具专用的增值税票据,所以必须要进行增值税的缴纳。在EPC总承包项目中,如果总承包商按照《营业税实施细则》内容规定实行,在实际的施工环节中给建设单位开具专业的营业税票据,这时就需要将已经缴纳的有关原材料和设备等价款的增值税包含到营业额中,这导致了营业税的重复缴纳现象,缺乏一定的合理性。

(三)税务部门和企业的应对行为分析

因为地区性的差异,各区域税务部门对《营业税实施细则》内容规定的理解也存在差异,其具体执行行为也不同,其主要分为三种处理方法。首先,相关税务部门的规定表明,在对营业税中所涉及营业额进行计算时,可以不将建设单位所购买的设备和原材料价款包含在内。其中施工部分需要开具营业税的票据,而采购设备和原材料的部分则是要开具增值税票据,这样可以从根源上防止重复纳税现象的发生,并且执行起来也极为方便。其次,部分项目的税务部门规定表明,通常情况下,在对营业税中所涉及营业额进行计算时,可以不将建设单位购买设备的价款包含在内,但是要求将购买材料价款包含在内,其中设备和原材料之间的划分界限需要当地所在省市的省级税务部门来确定。最后,还有一些税务部门没有进行区分,只是将总承包商给建设单位购买的设备、原材料等价款一并算入到营业额中,最后进行营业税的缴纳。

三、营改增后产生的税负影响以及发展建议

(一)对建筑行业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开始将“营改增”工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力推进和开展,将原来的营业税转变成增值税,这样不仅可以完善我国的税制内容,同时还可以有效防止重复征税现象的发生;有利于实现社会进行专业化分工,加快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有利于实现消费、出口以及投资结构的优化和完善,推动社会经济的和谐有效发展;有利于逐渐减少企业在税收方面的成本投入,提升企业的整体发展质量和水平。有关《营改增试点方案》内容拟将相关建设单位的营业税转变成增值税,其税率为11%。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实施增值税是需要环环相扣的,将各个环节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除了特别的营业税规定外,需要将各个环节中产生的销售额作为计税依据。

从客观角度来看,建筑单位在进项税方面的税额税率较为多样,其主要表现为:钢材17%、运费11%、混凝土6%等。通常规模较小的纳税人无法开具增值税票据,所以建筑单位很难获得抵扣凭证。从相关的调查资料分析发现,当前合同造价中的劳务用工占有23%~30%左右,这一部分基本上没有进项税票据。同时,折旧固定资产、能源消耗、辅助材料和地方材料、设备租金以及筹资成本等方面也无法有效获得增值税票据。因此,获取的实际增值税票据在总收入中仅占35%。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判定,在当前发展条件下,虽然在建筑单位进行“营改增”,可以得到一定的进项税抵扣,防止重复纳税现象的发生,但是由于在税率方面增长了大约3倍,所以在采购设备和原材料方面取得的进项税存在严重不足,使得建筑行业在营改增后的税负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着上升趋势。

(二)对EPC总承包项目的影响

在“营改增”政策执行之后,EPC总承包项目也面临着税负增加的情况。从该项目所具有的特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在纳税中可能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主要就是将采购活动算到施工环节中去进行11%增值税的缴纳。但是这种现象很容易因为过大的进项税额,在高进低出中将缴纳税款归零,因此这种可能性较低。另一方面,保持当前的纳税局面。主要表现为设计6%、采购17%、施工11%的税率,由于业务本身存在的优势特点,很容易将采购、施工与设计区分开来,但是采购和施工却不容易区分。其中采购、施工主要包括设备和原材料的采购,如果施工内容不包括设备、原材料等采购内容,那么在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因为进项不足问题而增加税负,如果施工内容仅仅包含材料采购而不包含设备采购,那么设备与原材料之间就会没有明显的区分界线。

此外,在进项税方面,是否将材料设备归纳到施工环节中的材料设备采购中?这一部分如果没有明确的划分,施工部分的税率通常仅占11%,相τ诓晒旱17%较低,这时纳税企业会将原材料和设备等进项全都算入到施工环节中,从而有效降低税负。

(三)建议

首先,降低税率,结合实际情况将税率控制在6%左右;其次,推迟执行,将“营改增”推行时间尽可能的延后,保证各个环节都能够有效获取增值税票据后再进行,降低不能抵扣带来的损失;再次,全面施行,因为工程建设项目涉及到的行业类型较多,并且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如果只在少数地区进行试点施行的话,那么很容易产生非试点区域和试点区域之间的抵扣链条发生断裂现象,影响着营改增政策的施行效果,因此需要加强政策实施的全面性。最后,根据EPC总承包项目的基本特点和优势,制定针对性的实施细则,其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全行业领域内或者全国范围内推行单一税率形式的增值税。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EPC 管理模式作为当前国际社会发展中较为流行的一种项目管理方法,已经引起我国建筑行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EPC总承包项目开始出现并且实施,其在转移业主项目建设风险、降低管理风险和管理成本的同时,也对我国税收制度内容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时展趋势,满足EPC总承包项目的发展需求,我国应该在全行业内以及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营改增”政策,有效降低税率,在不断完善税制的同时,推动EPC总承包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洪斌,何瑞峰.浅谈EPC总承包项目的纳税筹划新问题及对策[J].中国总会计师,2012,08:40-41

[2]张金峰.国内EPC总承包项目纳税风险分析与方案筹划[J].财经界(学术版),2014,06:268

[3]刘红光.浅析EPC总承包项目中的涉税和竣工验收问题[J].港工技术,2011,04:45-47

[4]王军宁.EPC模式总承包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5,32:172+176

[5]张晓兵,张士科.营改增制度下设计企业EPC总承包税务筹划[N].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6,02:79-82+89

篇5

关键词:工程造价;造价管理;建设项目;全过程

中图分类号:TU723.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工程造价的高低,直接反映着投资效益的好坏,充分体现了建设项目的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在工程建设中,只有把造价管理工作作为一项核心工作,才能真正降低工程造价,提高经济效益。

一、参与和加强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必要性

1、建设工程造价咨询单位是建筑市场中介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市场、企业之间联系的纽带。规模庞大、信誉良好的造价咨询单位可以充当业主和承包商的人,使政府不必对项目进行直接管理,而仅依靠间接管理手段即可达到目的。从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到招标承包合同价格,再到工程结算和竣工决算,整个计价过程均应由造价咨询单位来完成。所以培育和完善造价全过程的咨询服务是提高投资效益、保证工程质量、维护甲乙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内容。

2、随着改革的深入,工程招投标制度、项目法人责任制等工程管理制度的确立,工程索赔、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融资等新业务的出现,客观上也需要一批同时具备通晓经济法、经济管理、工程计量与计价与工程造价管理的人才队伍,协助投资者对投资项目进行全方位的造价管理。工程造价咨询机构作为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已经在我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乃至整个基本建设投资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也使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参与和加强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成为可能。

二、建设项目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贯穿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对项目的工程造价有重大影响。在项目建设各阶段中,投资决策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可达到80%-90%,其造价控制是决定工程造价的基础,它直接影响了各个建设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是否合理。

1、建设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管理的因素建设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对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项目合理规模的确定

决策阶段在确定项目规模时,不仅要考虑工程项目建设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还要使所有生产力因素共同形成的项目在规模上大小适应。这样才能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

1.2 建设标准水平的确定

建设标准是编制、评估、审批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依据,是衡量工程造价及监督检查项目建设的客观尺度,标准能否起到控制工程造价、指导建设投资的作用,关键在于标准水平的确定合理与否。

1.3 建设地区及建设地点的选择

建设地区选择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拟建项目的实施,影响着工程造价的高低、建设工期的长短、建设质量的好坏,还影响项目建成后的经营情况。

1.4 工程技术方案的确定

工程技术方案的确定主要包括生产工艺方案及主要设备选择两部分内容,工程技术方案的合理确定、设备的优化选择影响了工程造价管理的有效进行,从而使工程建设取得更好的投资效益。

2、建设项目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主要内容

2.1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是在投资决策前,对与拟建项目有关的社会、经济、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对可能采用的技术方案和建设方案进行认真的技术经济分析和比较论证,对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进行科学预测和评价。详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对一个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与工程造价提供了技术上、经济上和管理上的依据,并能有效地减小建设项目的投资风险,达到投资的最佳经济效果。

2.2 建设项目投资估算

在投资决策过程中,投资估算依据现有的资源和一定的方法,对建设项目未来发生的全部费用进行预测和估算,投资估算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投资方案、基建规模、造价投资、方案设计、投资经济效果等。

2.3 建设项目财务评价

建设项目财务评价是从企业或项目角度出发,根据国家现行财政、税收制度和现行市场价格,计算项目的投资费用、产品成本、产品销售收入、税金等财务数据,进而考察项目在财务上的潜在获利能力,据此判断建设项目的财务可行性和财务可接受性。

三、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管理

工程造价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而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是整个工程造价控制的龙头,由此可见设计质量对整个工程建设的效益是至关重要的。在满足项目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合理设计将使工程造价大幅降低。为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实行设计招投标和设计方案竞选

工程设计招投标的目的是:鼓励竞争,促进设计单位改进管理,采用先进技术,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工期,以技术先进、结构合理、满足建筑节能和改善环境等为要求,整体提高投资效益。

2、推行限额设计

一方面,以决策阶段确定和批准的项目投资估算为指导,开展项目的初步设计,将项目的初步设计概算控制在投资估算的额度内;其次,以初步设计概算为指导开展施工图设计,在保证工程需要的前提下,将设计的总概算合理分解到各单位、单项工程和各专业。

3、设计概算的编制与审查

设计概算是衡量设计方案技术经济合理性和选择最佳设计方案的依据。设计概算一经批准,将作为控制建设项目投资的最高限额。竣工结算不能突破施工图预算,施工图预算不能突破设计概算。如果由于设计变更等原因建设费用超过概算,必须重新审查批准。

四、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管理

1、加强对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论证

为控制工程造价,每一建设工程都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对各种施工方案进行技术上、经济上的对比分析,从中选出最能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方案,从而降低工程造价。施工现场的良好管理,施工中新技术、新工艺的采用,都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工程造价。

2、健全设计变更审批制度

设计如有变更,一是尽量把设计变更控制在设计阶段,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可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返工浪费;二是发生设计变更应及时办理,逾期办理会造成现场隐蔽,互相扯皮;三是在每一变更设计之前,施工单位必须进行工程量及造价增减分析并经原设计单位同意,如果变更后工程造价突破总概算,必须经有关部门同意,要切实防止通过变更设计虚增工作内容,提高设计标准,提高工程造价的情况发生。

3、完善隐蔽工程现场签证手续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隐蔽工程占工程造价的比重很大。因建成后地面以下部分全不在视野之内,对此,如果缺乏充备的现场签证工作,势必增加工程结算中的难度,为此,应严格控制施工现场的每一隐蔽工程签证,建立完备的隐蔽工程现场签证手续,变事后被动为事先主动控制工程造价。

五、竣工结算阶段工程造价管理

工程竣工的结算是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也是合理确定竣工结算和单位工程造价的前提与保障;是否能做好工程结算的审查工作,主要应把握好以下的几个环节:

1、要做好对图纸的认真熟悉,分析好竣工材料,核实好工程数量,对未完成或者未作的工程应该在结算时予以扣除。

2、审核好现场签证的合理、真实性,审查好签证单上面的定额包含内容是否重复、设计图纸与内容的准确无误,对重复的内容要予以扣除。

3、审查好对定额的使用,政策调整的准确、合理性,以及是否按照规定的工程量计算标准来计算工程量。

4、认真做好对工程材料报价款的结算审核工作,确定是否按照规定的计算方式和要求计算差价。

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程造价管理是一个从投资决策到竣工结算的全过程管理。为了实现预期投资目标,充分发挥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就要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并对各阶段采取不同的行之有效的造价管理和控制方法。

参考文献

[1]虞晓芬,高辉,张梦芳.工程造价管理[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5).

篇6

关键词: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决策方法;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2-0190-02

目前,绝大多数的企业缺乏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即便偶有合作,也难善始善终,高等职业教育和企业之间形成了两张皮、油水分离的情景。究其原因,是缺乏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因此,研究如何激励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决策方法

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函数可以表示为:C(c1,c2,c3,c4……)。其中,c1为直接投资成本,c2为合作成本,c3为机会成本,c4为交易成本。

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收益函数可以表示为:R(r1,r2,r3,r4,r5……)。其中,r1为经营收益,r2为产出增加,r3为人力资本成本降低,r4为良好的社会声誉和社会支持,r5为税收利益。

根据经济理论的一般原理,决定投资主体投资需求的基本因素是投资收益率与资金成本率两者之间的对比关系。假设影响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各种动机的投资收益都可以量化,那么企业进行投资高等职业教育决策主要依据预期收益率,以下对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决策进行分析。

从短期决策来看R(r1,r2,r3,r4,r5……)-C(c1,c2,c3,c4……)■0,如果-■0,那么企业就可投资高等职业教育,否则不可以。很显然,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不管是成本还是收益形成都不是短期的,因此构建投资收益率模型需要采用贴现的方法。企业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投资往往要跨越许多个时期,而且投资期大多是与收益期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如此一来,已经无法根据明确的投资期来确定投资量了,这样投资成本及其收益率的计算将要变复杂,并且有必要对净收入和总收入进行区别。

假设企业面临着两种活动和,表示有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活动,表示没有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活动,两种情况下获得净收入流量的现值可以分别为■和■,如果企业选择而放弃,这也就意味着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这样获得的投资净收益流的现值可以表示为:

如果活动的投资高等职业教育只发生在第一期,那么其在该期的成本为两种活动在投资时期获得的净收入之差,即:C=X0-Y0,而该投资在随后各期的净收益可以表示为:Ki=Yi-Xi(i=1,2,…,n),从而有■,然后令其等于0,可以计算出均衡的投资收益率R,再和企业资金成本率进行比较,决定选择投资高等职业教育还是不进行投资。

再来考虑投资扩展到多个时期的情况,假设该投资主体在m前个时期连续地进行投资高等职业教育,这样在前m个时期中的若干时期内便发生了投资期和收益期相互交织的情况,由于活动Y前期的投资导致其在各个时期可能获得的收入Yi不断增加,这样连续地投资将意味着放弃更高的收入,因此各时期的净收益不能简单地运用Ki=Yi-Xi来计量了,这样会造成结果被低估。合理的方法应把先前的投资所可能产生的收益也要计算在投资成本的范围内。现在来假设Ci为第i时期的全部投资成本,Ri代表与Ci相对应的收益率,同时假设Ci在每个时期的收益Ki不变,当时期无限长时则有Ci=Ki/Ri。全部投资的总收益为■,如果投资期为m,可以得到均衡收益率公式:■,其中■为各个投资收益Ri率的加权平均值,即■。将计算出来的均衡投资收益率,再和企业资金成本率进行比较,决定选择投资高等职业教育还是不进行投资。

二、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指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运用多种激励方法将激励客体的行为纳入一定规范,并由此而对其施加影响,从而激发内在动力,进而实现与主体目的同向行动的各项工作环节之总和。激励只有形成机制,才能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激励主体就是政府,激励客体就是企业,政府制定科学的激励机制能够极大地调动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获得相应收益,自然会在投资和不投资高等职业教育之间进行恰当选择。以下来探讨具体的激励机制。

1.法律保障

健全完善企业投资高职院校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法规的保障,明确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维护双方的利益,促使投资市场健康地运行,激励企业投资高职院校。一方面可以对现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社会力量办学财务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进行完善补充;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制定新的法律法规,例如,《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法》、《高等职业教育法》、《就业促进法》、《职业培训法》等法规。不管是对原有法律的完善补充还是新制定法律都要解决以下问题: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企业和高职院校对资金的筹措、分配、使用等,成立专门的企业基金会用于发展高职院校和企业培训,成立专门的机构对企业投入的资金进行监督和管理等。例如:对投资高职院校成绩卓著的企业予以怎样的奖励,对投资企业给予怎样优惠的具体的税收政策,如何相应地给予非经济利益等;对拒不投资高职院校的企业,给予怎样的处罚等都应明确规定。

2.组织激励

首先,借鉴国外经验,在政府、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成立中介组织,如行业委员会、行业协会、教育学会及各种民间组织,它们的存在为校企合作架起了一座“桥梁”。为了能够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桥梁”作用,政府要转变职能,与高等职业教育中介组织各司其职,要赋予高等职业教育中介组织合法性和权威性,要出台行业规范及其约束机制等。

其次,建立企业捐赠高等职业教育基金会。政府要消除限制基金会发展的障碍,积极支持高等职业教育基金会的发展,建立有效的企业回报激励机制,如咨询服务、技术转让优先权、人才优先使用权等,要建立良好的企业基金会管理模式,注重基金会运行效率提高。

再次,高等职业院校组织形式可以探索公司制形式,实行董事会决策。要在董事会成员构成中多吸纳企业人士,选用董事机制要将“委任制”向“契约制”转换,要在董事会中专门成立校企合作资产管理委员会等。

3.声誉激励

P.W.Roberts与G.R.Dowling指出企业的声誉对其利润有非常强的影响,而且拥有良好声誉的企业在获得竞争优势方面所花的时间较少。Formbrun和Reil认为企业声誉能够影响企业的战略定位和利益相关者的关键决策。企业声誉的形成涉及多个经济性与非经济性因素。其中,在消费者能感知的企业声誉影响因素中,企业所应承担的各项社会成本是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或对高等职业教育捐赠也是企业承担社会成本的重要表现。声誉激励可以通过影响企业的品牌资源和企业形象资源这两种无形资源来激励企业进行社会成本投资。报纸、电视台和网络等媒体要加强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宣传报道,激发其他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热情;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实验实训设备采购要优先采购对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企业;政府要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对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企业给予金融信贷支持等。

4.税收激励

税收法律关系体现着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对一国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税法的要素结构,税法也对经济产生反作用。政府可以通过财税优惠政策,强化政府对企业社会成本投资的正面激励作用。要强调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税收优惠制度的规范化与形式的多样化。对现行的有关参与职业教育的税收制度进行清理、整合,改变目前政策过多、不易操作的现状。提高立法层次,增强税收优惠制度的法律效力。借鉴国际通行的以税基为主的优惠方式,包括加速折旧、税收抵免、费用列支等,提高税收优惠的效率。

要做好针对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方面的税收改革。例如所得税方面改革,可以采用的方式有投资抵免、加速折旧、费用全额列支和公益性捐赠税前全额扣除。投资抵免是指企业投资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验实训设备、仪器等专用设备的,该专用设备的投资额的10%可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对企业用于职业教育而购置的教学仪器、实验实训设备准许加速折旧,提前收回投资,除了准许加速折旧外,还可以按资产原值150%计算折旧。高等职业院校为企业员工提高技能进行职业培训,企业发生此类的职工教育经费可以全额扣除,不受合理工资薪金总额2.5%限制。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额不受年度会计利润12%限制,而可以全额扣除等;营业税及相关税种改革,企业所创办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免征营业税。同时,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而自用的房产、土地、车船,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车船税等,以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此外,为了弥补企业在接受实习生实习时所遭受的经济利益损失,对具有接受实习生实习条件的企业,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层次的实习生,可以按每生每月给予企业税额不等的税收优惠。具体操作上可在流转税中先征后退,即半年审批一次,之后将相应的优惠税款返还企业。

参考文献:

[1]葛玉辉,陈悦明.人力资本原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31.

[2]蔡萍.企业投资高职院校激励机制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9.

[3]P.W.Roberts, G.R.Dowling. Corporate reputation and sustained superior financial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2,23: 1077-1093.

篇7

一、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

1.二元结构导致房地产市场畸形发展,房地产市场畸形发展加剧二元结构

城市化是中国经济向前发展过程中越不过的门槛,中国必须向一元社会转变。据有关部门估算,未来20年内,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60%左右,即将有4亿~5亿人转移到城市,而原本就居住在城市的4亿多人的人均居住面积也将翻一番。因而,大部分房地产商据此推论我国房地产市场有巨大潜力。当然,从表面上看这种推断非常有道理,但这需要一个前提条件,即每个进入城市的人都能买得起房子。

要了解未来哪些人会在城市买房,可对城市和农村的各个阶层进行分析。据统计,当前我国城市居民有家有业有钱的人基本上都有自己的住房,他们可能还会换房,买第二或第三套房,就这部分人而言,改善性购房和投资性购房将是主流和主体。另外还有一部分是刚刚被城市化的人,他们买房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居住。我国要在未来的20年内达到60%左右的城市化水平,必然会有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无论是高端进入的高校学子,还是因打工和失地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大部分都收入较低,即使经过积累购买力也很低,但他们对住房的需求却非常强烈。我国的城市化其实是农民工的城市化,如果没有4亿多的农民转移到城市,房地产业就不可能有大的发展,中国经济也就不会有质的转变。这部分人在城市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并将成为城市居住者中的大多数,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然而,现实情况是,二元社会条件下的房地产市场将向两极化方向发展。高端是城市投资性的房地产市场,这部分人收入高,购买力强,他们买房的目的不是住,而是投资增值,他们希望房价不断上涨。而低端市场上多为刚被城市化的人,他们收入低,购买力弱,买房就是为了居住。这些人希望房价稳定或在可能的情况下降低。但收入差距较大的现实让很多低收入者只能望房生畏,二元社会结构不断加剧。

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当前城市化的进程中已经演化成新的双重二元结构,即传统城乡二元结构与城市内部二元结构并列。从新型二元结构的角度看,当前老百姓之所以买不起房,既有房价非理性上涨的因素,也有收入太低的缘故。从长远看,双重二元结构的收入分配结构不仅制约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还会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和谐。

随着二元社会结构的不断加剧,我国房地产价格也呈现出两极化的发展趋势。改变二元社会结构、改善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的格局将成为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前提。

2.宏观调控还未达到预期效果,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环境

自2004年以来,我国开始陆陆续续地实行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但效果不明显,没有真正实现宏观调控的预期效果。房价由于对土地供给的控制仍有可能继续升高,房地产商连续炒作控制舆论,房地产市场泡沫还有继续发展蔓延的趋势,影响房地产市场走势的主导力量还在不断增强,银行贷款收缩效果不明显。如果土地利用计划和房屋拆迁计划得以严格执行,供需差距进一步扩大,房价上涨仍可能持续。部分企业开发资金短缺,供应总量和供应速度下降,信贷收缩加大了开发商的融资成本和风险。从投资角度看,只要房地产投资收益率高于存款利率,资金就有可能流入房地产市场,房价就存在继续上涨的理由。

最近,在对房地产市场实行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我国房地产价格尽管有所回落,但局部地区仍在不断上升。房地产市场秩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局部地区仍较为混乱。

3.社会资源不能均衡共享

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社会问题不是单纯的房价问题,而是社会公共资源如何公平共享的问题。那些靠近政治经济中心的城市可以获得相比其他城市好得多的公共服务资源,而这些资源才是房产最核心的价值,并体现到了房价上。

房产的价值取决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因素,房产的价值就是公共资源的价值,公共资源的价值应由社会共享,而不是由任何个人或机构独享。

要建立一种土地价值的社会共享机制,而这种机制要通过税收来实现。必须强调的是,在这个税收制度中收和支是同等重要的,如果所征税金被政府用来买了轿车,盖了大楼,税收同样不能解决我国房地产行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透过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本质,我们可以发现建立土地价值的社会共享机制是唯一公平有效地解决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社会问题的方式。在物业税改革问题上,完全可以采取小步快走的方式,首先在特定地区、特定面积、特定价格的房产上开征物业税,之后在民众中培养缴纳物业税的意识,最后再进一步优化细化方案并加以推广。

社会资源不能公平、均衡共享,导致各个城市房地产价格差距较大,进而产生“价格洼地”,吸引投资资金和消费资金向“洼地”积聚,无形中提升了“洼地”区域房地产的价格,并使之超过了本土居民的承受能力。

二、解决我国房地产市场社会问题的途径

1.通过法律手段保障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

最近几年来,我国房地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先在沿海城市后又在内地城市迅猛发展,但它还远未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支柱产业。这表明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国家还需对房地产业采取扶持发展的策略,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将是国家的一项长期任务。国家要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确立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法律措施。通过法律手段来保证宏观调控的实施,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监管力度:

(1)对耕地占有面积的控制。我国正面临着一场土地危机,而且这种危机还有可能因房地产开发的失控而加剧,因此必须处理好房地产开发与耕地占用之间的矛盾。客观地讲,既要加快房地产业的发展,又要不占用耕地,这几乎是办不到的。现在的问题是要采取怎样的措施把因房地产开发而占用的耕地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内。这个限度的确定必须综合考虑现有耕地面积、可供开垦为耕地的土地面积、人口增长及其他建设可能占用的耕地面积等多种因素。必须把耕地的占用面积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规划、五年计划及年度计划。同时,还要把耕地占用计划纳入指令性计划的管理范围,强化依法批地的法律意识,严格追究非法批地主持者的法律责任(我国《土地管理法》对批地的权限作了明确规定)。

(2)把房地产开发控制在城市规划许可范围之内。编制城市规划是《城市规划法》赋予城市人民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按照该法的规定,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服从规划管理。这表明房地产开发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在这里,与房地产开发紧密相关的,至少有以下两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是确保城市规划本身的科学性。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是由一系列因素决定的,其中与房地产开发有关的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城市详细规划中的具体用地范围、建筑密度和高度、绿化用地等控制指标以及城市新区开发、旧区改造等因素。

二是房地产开发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我国法律之所以赋予城市人民政府编制城市规划的职权,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规划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因此,城市规划应当具备执行的效力。就房地产开发而言,是指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房屋建设工程的选址和布局都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

(3)确定合理的地价和房价基准。地价和房价是房地产市场的核心问题,也是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过去我国普遍存在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地价低,尤其是涉外地价更低,从而导致部分土地权益的丧失;二是房价过高,有些高得惊人,超过了一般购房者的承受能力。这两种情况的存在都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当务之急是要把作为经济杠杆的房地产价格纳入法制化的管理范围。

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规定地价和房价确立的基础与标准。通常认为地价是根据土地的位置、使用性质、容积率、级差收益、开发成本和供求状况等基本因素确定的。要强化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的责任意识。房地产价格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和地方、开发商和消费者的利益,必须严肃对待,应由政府定期公布宏观指导价格。

(4)控制房地产开发贷款总量。如果说我国的房地产开发曾经有过不适当膨胀的话,那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适当或混乱贷款的推动。房地产开发吸引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乱拆借、乱集资、乱发放房地产贷款等现象也应运而生,甚至银行也纷纷涉足房地产业。于是,大量资金压在房地产上,该收回的不能收回,有的银行甚至还出现了透支现象,这不仅引发了房地产市场的混乱,还引发了金融秩序的混乱。

篇8

[关键词]建设项目 经济评价

一、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含义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是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中,对拟建项目方案计算期内各种有关技术经济因素和项目投入与产出的有关财务、经济资料数据进行调查、分析、预测,对项目的财务、经济、社会效益进行计算、评价、分析,比较各项目方案的优劣,从而确定和推荐最佳项目方案。

1、建设项目

建设项目是指按一个总体设计组织施工,建成后具有完整的系统,可以独立地形成生产能力或者使用价值的建设工程。

建设项目可以从不同分析角度进行分类。

(1)按项目的目标,分为经营性项目和非经营性项目。经营性项目通过投资以实现所有者权益的市场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绝大多数生产或流通领域的投资项目都属于这类项目;非经营性项目不以追求营利为目标。

(2)按项目的产品(或服务)属性,分为公共项目和非公共项目。公共项目是指为满足社会公众需要,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包括服务)的项目;非公共项目是指除公共项目以外的项目。

(3)按项目的投资管理形式,分为政府投资项目和企业投资项目。政府投资项目是指使用政府性资金的建设项目以及有关的投资活动;不使用政府性资金的建设项目统称为企业投资项目。

(4)按项目与企业原有资产关系,分为新建项目和改建项目。改建项目和新建项目的主要区别是:改建项目是在原有企业基础上进行建设的,不同程度上利用了原有企业的资源。

(5)按项目的融资主体,分为新设法人项目和既有法人项目。

2、经济评价

在作出投资决策之前,要认真进行可行性研究,并对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计算和分析。当可供选择的方案多于一个时,还要对各个方案的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和选优。这种分析论证过程称为经济评价。经济评价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

(1)微观层次的经济评价即项目层次的经济评价,其理论基础主要是根据微观经济学的有关“均衡”、“消费者支付意愿”、“消费者剩余”、“机会成本”等微观经济概念及理论,推导出反映项目所处特定区域的资源“真实经济价值”的影子价格体系,评价项目在特定区域的微观层次的资源优化配置状况,计算有关经济评价指标。

(2)宏观层次的经济评价,是从项目的宏观区域经济影响的角度,对于特别重大项目还应从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评价项目对影响区域或整个国民经济的资源配置,如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对培养区域拳头产业的影响、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对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发展民族经济的影响,对区域之间经济平衡发展的影响等。

二、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内容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是可行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分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两个层次。其主要作用是在预测、选址、技术方案等项研究的基础上,对项目投入产出的各种经济因素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多项指标的计算,对项目的经济合理性、财务可行性及抗风险能力作出全面的分析与评价,为项目决策提供主要依据。

财务评价是从企业微观角度,根据国家现行财政、税收制度和现行市场价格,计算项目的投资费用、产品成本与产品销售收入、税金等财务数据,计算分析项目的盈利状况、收益水平、清偿能力等,据此可明了建设项目的财务可行性。决定项目是否应该投资建设。

国民经济评价是从国家和社会角度,采用影子价格、影子工资、影子汇率、社会折现率等经济参数,计算项目需要国家付出的代价和项目对促进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对社会效益的贡献大小,对增加国民收入、增强国民经济实力、充分合理利用国家资源、提供就业机会、开发不发达地区、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落后部门的发展等方面的贡献程度,从国民经济的角度判别建设项目经济效果的好坏,决策部门可根据项目国民经济评价结论,决定项目的取舍。由于其工作繁琐复杂,目前只对重大的大中型项目、特殊行业、基础设施、公益性建设项目进行。

三、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作用

( 1 )建设项目前期研究是在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前,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项目备选方案的工艺技术、运行条件、环境与社会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论证和评价工作。经济评价是项目前期研究诸多内容中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

(2)项目活动是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要与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相融,符合行业和地区发展规划要求,因此,经济评价一般要对项目与行业发展规划进行阐述。

(3)在完成项目方案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拟建项目的财务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科学的分析论证,做出全面、正确的经济评价结论,为投资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4)项目前期研究阶段要作技术、经济、环境、生态影响的分析论证,其中每一类分析都可能影响投资决策。经济评价只是项目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不能指望由其解决所有问题。同理,对于经济评价,决策者也不能只通过一种指标就能判断项目在财务上或经济上是否可行,而应同时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和多个目标的选择,并把这些影响和目标相互协调起来,才能实现项目系统优化,进行最终决策。

四、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内容与方法的选择

(1)项目类型、项目性质、项目目标和行业特点都会影响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参数的选择。具体项目选择什么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参数不能一概而论,项目投资者、设计和评估人员应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独立地做出选择。

(2)对于一般项目,财务分析结果将对其决策、实施和运营产生重大影响,财务分析必不可少。由于这类项目产出品的市场价格基本上能够反映其真实价值,当财务分析的结果能够满足需要时,可以不进行经济费用效益分析。

(3)对于那些关系国家安全、国土开发、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等具有较明显外部效果的项目(一般为政府审批或核准项目) ,需要从国家经济整体利益的角度来考察项目,并以能反映资源真实价值的影子价格计算项目的经济效益和费用,通过经济评价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得出项目是否对整个社会经济有益的结论。

(4)对于特别重大的建设项目,除进行财务分析与经济费用效益分析外,还应专门进行项目对区域经济或宏观经济影响的研究与分析。

五、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 “有无对比”原则。“有无对比”是指“有项目”相对于“无项目”的对比分析。在“有项目”与“无项目”两种情况下,效益和费用的计算范围、计算期应保持一致,具有可比性。

(2)效益与费用计算口径对应一致的原则。将效益与费用限定在一个范围内,才有可能进行比较,计算的净收益才是项目投入的真实回报。

(3)收益与风险权衡的原则。投资人关心的是效益指标,但是,对于可能给项目带来风险的因素考虑得不全面,对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估计不足,结果往往有可能失败。收益与风险权衡的原则提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不仅看到效益,也要关注风险,权衡得失利弊后再行决策。

(4)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定量分析为主的原则。经济评价的本质就是要对拟建项目在整个计算期的经济活动,通过效益与费用的计算,对项目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和比较。一般来说,项目经济评价要求尽量采用定量指标,但对一些不能量化的经济因素,不能直接进行数量分析,对此要求进行定性分析,并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