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培养步骤范文

时间:2024-03-15 11:04: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生物的培养步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微生物的培养步骤

篇1

/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分解作用 涂布平板法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内容中的探究实验之一,旨在让学生通过宏观的实验现象了解微观的实验原理,明白微生物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实验周期长,实验现象较不明显,开展该实验的学校寥寥无几。

1 教材分析与实验条件选择

在人教版“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实验中,教材提出了2个参考案例。第一个案例,使用落叶为实验对象,设置灭菌土壤为对照组,对比得出土壤微生物具有分解作用;第二个案例:使用淀粉为实验对象,通过斐林试剂和碘液的显色反应,得出土壤微生物具有分解作用。对比发现,第二个案例实验时间适中,实验现象较为明显;同时复习了斐林试剂的使用方法,较适合开展实验教学。因此,笔者选用第二个案例(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对“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进行实验研究。

温度、淀粉糊浓度和反应时间是影响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主要因素。笔者选取了15°C、20°C、25°C、30°C和室温等5个温度,2%、4%、6%和8%等4个淀粉糊浓度以及5 d、7 d和9 d等3个反应时间,探究它们对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影响。

特定土壤的pH是确定值,而pH的变化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在确定适宜的温度、淀粉糊浓度和反应时间之后,以pH为变量,继续探究pH对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影响。

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具科学性,需要设置对照组。笔者在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灭菌土壤浸出液作为第二对照组,排除了土壤浸出液中其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增加了实验的严谨性。

在教学研究中,有学者使用不同种类的土壤进行实验,以确定哪种土壤微生物的分解能力最强。土壤微生物分解能力的强弱,主要受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影响。因此,为了揭示土壤微生物数量对分解作用的影响,笔者根据《微生物实验》的相关内容,采用涂布平板法,对实验的土壤微生物进行计数,初步确定土壤微生物的分解能力。

综上所述,“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可划分为三个小实验,分别是:(1) 土壤微生物对淀粉分解作用实验;(2) pH对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影响实验;(3) 土壤微生物计数实验。其中第一个小实验为主实验,第二、第三个小实验为扩展实验。

2 实验设计

2.1 实验器材

实验器具:小烧杯、试管、三角瓶、玻璃棒、pH计、恒温光照培养箱、牛皮纸、纱布。

材料和试剂:土壤、淀粉、斐林试剂、碘液、牛肉膏、蛋白胨、琼脂、NaCl、稀HCl、稀NaOH、无菌水。

2.2 实验步骤

2.2.1 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1) 土壤浸出液的制备:按照课本介绍的方法制备。

(2) 淀粉糊的制作:分别称取10 g、20 g、30 g和40 g淀粉,溶于500 mL开水中,充分搅拌,制成糊状,得到浓度分别为2%、4%、6%和8%的淀粉糊。

(3) 灭菌:将蒸馏水、部分土壤浸出液、各浓度淀粉糊、实验所用的烧杯和试管等器皿放入灭菌锅中灭菌。

(4) 加样培养:按照课本介绍的方法,在无菌环境中操作加样,并将实验溶液分别放入15°C、20°C、25°C和30°C的培养箱及室温中培养

(5) 显色反应:按照课本介绍的方法取出实验溶液进行显色反应。

2.2.2 pH对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影响

(1) 土壤浸出液pH的测定和调节:使用北京哈纳HI8424NEW型pH计测出土壤浸出液的原始pH值为8.12;使用稀HCl和稀NaOH溶液,将土壤浸出液的pH上下各调节1.5和3.0个pH单位,选择5.12、6.62、8.12、9.62和11.12等5个pH作为实验pH。

(2) 制作淀粉糊、灭菌、加样、培养与显色反应操作同2.2.1。

2.2.3 土壤微生物的计数(涂布平板法)

计数实验包括配制细菌培养基、倒平板、制备土壤稀释液、涂布和培养等五个步骤,具体操作同《微生物实验》教材。

3 实验结果

3.1 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与温度、淀粉糊浓度和分解作用的时间有关。30°C下,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最强烈,室温(25°C~30°C)下次之,25°C、20°C和15°C下的分解作用依次减弱。土壤微生物对4%淀粉糊的分解作用最强,其次是2%、6%和8%。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逐渐增强;培养的第5 d,已有显色现象;第7 d显色现象显著;第9 d和第7 d的实验现象相差无几。从显色剂的显色效果看,加入斐林试剂的实验现象更直观明显。淀粉被分解后,产生的葡萄糖与斐林试剂作用,生成很明显的砖红色沉淀;加入碘液后,实验溶液依旧变蓝,只是颜色较对照组浅。这说明,一方面斐林试剂的显色效果较显著;另一方面,短时间里淀粉不能被分解殆尽。

3.2 pH对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影响

pH为8.12的原始土壤浸出液中,微生物对淀粉糊的分解作用结果最明显,出现最多的砖红色沉淀;弱酸(pH6.62)和弱碱(pH9.62)性的土壤浸出液中,微生物对淀粉糊的分解作用结果出现较多的砖红色沉淀,但均少于原始pH的土壤浸出液;强碱性(pH11.12)的土壤浸出液中,微生物对淀粉糊的分解作用结果产生较少的砖红色沉淀;强酸性(pH5.12)的土壤浸出液中,微生物对淀粉糊的分解作用结果产生最少的砖红色沉淀。碘液的显色反应结果并没有明显的差别,说明只有部分淀粉被分解。

3.3 土壤微生物的计数

涂布平板结果显示,土壤浸出液中微生物的含量约为668 889个/mL;根据之前的实验步骤得知,实验土壤浸出液浓度为0.1 g/mL,因此土壤中微生物的含量约为6 688 890个/g(表1)。有教学条件的学校可设计该实验,分析不同土壤微生物具有不同分解作用的原因,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4 讨论

“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中,材料易得,操作简单,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顺利实施。许多学校由于实验时间较长,影响教学安排,而很少开展这一探究活动。但笔者发现,该实验不但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而且能开发出与之相关的教学实验,如pH对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影响、土壤微生物计数等,这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大有裨益。如果学校教学条件有限,无法顺利开展该实验,可由教师演示或者播放实验录像,以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

在本实验中,笔者并未以土壤类型为实验变量,探究不同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用和微生物数量的异同。但学校在安排教学活动时,可以将学生分组,不同小组以不同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实验。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可以达到很好的实验效果。

本研究确定的适宜实验条件,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参考。各学校也可以借鉴笔者的思路,开展类似实验,并安排不同学生完成不同条件下的实验,最后汇总结果,探讨比较。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也能激发学生对生物学实验的热情,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培养基

引言

当前,随着食品安全问题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很多食品制造企业日益重视检验食品微生物,以此来对食品生产进行监测,尽早检测出食品所受微生物的污染状况,这样企业就可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微生物的危害,尽可能地保障食品的安全性。在有关食品卫生的微生物检验方法及检验步骤等方面,国家相关部门虽然已作了很详细的说明,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很多对检验结果带来偏差的复杂因素,由于对这些因素的不够重视,致使检验结果不够准确,从而无法对食品的卫生状况进行正确评价,也就未能对产品生产进行有效监督和指导。基于此,对食品微生物检验中的质量控制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

1做好培养基的制备

1.1配制培养基

要严格依据处方来进行培养基配制,且应做好仔细记录。在培养基处方中,其成分多数为生物制品,不同厂家所生产的产品质量会存在一些差异,故应做好配方中不同原理成分的质量控制。此外,所用到的各成分的所有特征应及时做好记录,对于自制培养基各成分,应按顺序分别进行添加,在分装灭菌之前应确保各成分完全均匀。

1.2应用干粉培养基

当前已有一系列专业化干燥培养基用于微生物实验行业中,这些干燥培养基不仅使用高效,而且使用便利,故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实验行业中。通常那些专业培养基生产厂家都有一套规范的生产工艺,可严格控制好原材料及产品,以此来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微生物检验所用的那些药品、干燥培养基或试剂,一定要满足以下条件:①专业厂家所生产的质量符合相关标准的产品。②具有生产商所提供的编号、名称、批号及各组成成分。③具有生产商所提供的培养基使用前的pH值、有效期及储存资料。这样就可让使用者及时记录产品和比较产品。

2做好培养基的水化

2.1选择好培养基水化的容器

为避免离子进入培养基,不得把铁锅或铜锅等容器用于培养基的水化中,以此来确保微生物的正常生长。此外,为不改变培养基的pH值,在加热过程中尽可能地避免新玻璃瓶释放出碱性物质。为避免加热溶解过程中溢出培养基,所用容器大小应不小于两倍的复水后培养基总体积。

2.2选择好培养基水化的用水

所用的水,一定不得含有可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物质,最好是蒸馏水,特别不得用那些受到污染的去离子水,因为这些水即使通过过滤也还是含有一些抑制微生物生长的东西。由于自来水含有诸如氯等抗菌物质,故一般不用这类水。在水化培养基时,应按步骤不断把适量的水加入,首先在容器中加入三分之一的水量并予以一定的震荡,然后再把剩下的三分之二水量加满,并把容器壁上的那些培养基粉顺势冲下。

2.3称量培养基

为预防交叉污染而对实验结果带来影响,在称量过程中一定要使用专用的角匙,并确保在这一过程中尽可能地不吸入诸如选择性培养基等粉末,尽可能地避免在湿度高的房间称取培养基,这样可有效防止因培养基吸潮二酸化培养基等结果的产生。对于干粉培养基,一定要基于生产商所提供的相关说明来完成配制。

3做好培养基的物理学和生物学的质量控制

3.1关于培养基的物理学质控

商品化的干燥培养基,为能获得长期保存培养基的光敏感性成分的活性剂干燥性,其包装一定要充分密封,所制备的培养基平板一定要具备相应的颜色,例如,血平板通常就制作为血红色。正常情况下,所制备的培养基一定是没有沉淀、没有浑浊。不管是在实施培养基的溶解、还是凝固,都必须做好其适宜温度的检测,例如,就倾注平板的培养基而言,为便于低温倾注平板,其凝固温度一般应低于40℃,这样可最大限度避免样品中的微生物受到热损伤。

3.2关于培养基的生物学质控

在完成培养基灭菌之后,为检验和获得所需灭菌的效果,一定要进行无菌实验的操作,具体可选用培养基目标菌生长率和非目标菌的选择因子进行测试。此外,对于菌落大小以及相应的生理生化特性也必须进行检测。对于不同批次的产品,都要使用与其相对应的标准菌株进行检定,而且对于每1次的实验结果,都要加以详细地记录。

4结语

做好微生物实验室检测工作的重要前提就是要控制好培养基的质量,这直接关系到整个检验工作的可靠性及准确性,这个环节在整个微生物实验室检测工作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就食品微生物检验中培养基的质量控制这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这对于培养基质量控制水平的不断提高并不断为微生物实验室检测提供质量可靠的培养基,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许阳.论食品微生物检验中培养基的质量控制[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5(5).

[2]杜伟.微生物检测用培养基、试剂质量控制方法研究[J].中国微生物杂志,2013(5).

篇3

临床微生物学是检验医学中重要亚专业之一,对感染性疾病进行诊断,密切结合临床提出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目前,快速诊断是微生物检验的发展方向大纲,虽然经多年的研究和改进,检验的微量化和自动化已普及,自动鉴定检测项目已基本涵盖临床常见病原菌的检测需要,但仍不能满足临床要求;具体要在改进细菌检验的工作模式中解决,需重视原始标本的涂片、染色、药敏等基础检查,因此,为适应医院的发展,提高微生物实验课学生的基础技能很重要。

1 重视基础技能实验课

微生物学是一门临床联系密切、实践性强的学科,微生物学基础实验为深入学习微生物学及相关学科奠定了基础。实验教学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分析问题、实验设计等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实验技能的重要学习过程[1]。实验教师对于实验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都有很深的体会,搞好实验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微生物学基础实验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加强对课堂教学理论内容的理解与体会,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实验操作技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今后从事微生物学的相关工作和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实验教学除了能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和验证相关规律外,还能使学生的实验技能得到提高,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没有微生物学基础实验课也就没有良好的现代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

2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M改变以教师示教为主的教学方法

实验课教学一般由带教老师准备材料,并提供实验步骤,学生对实验认识不深。因此,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动手、思考和创新的机会,变“被动式”实验为“主动式”实验,将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学生为主”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此,带教老师要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尽量保证每位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同时,实验教学里教师先示范操作的过程中,可将整个操作分解成若干个小单元,并明确告诉学生每个操作的“关键点”所在,强调实验要观察的重点,并且采用随时抽查学生进行考核,这部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

3 结合实际,充实实验课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微生物学基础实验教学注重基础知识的介绍,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与实验技术,同时引导学生从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实验发展,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加强微生物学的实验操作技术的训练,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增加实验内容,如饮用水的细菌学培养、常见化脓性细菌的检验等一些实验。同时,还应注意跟踪学科前沿发展动态,结合实际,及时、准确地吸收最新的知识增长点,安排相关的实验,如引起非典流行的一种病毒,而这种新病毒以前没有在人体或动物体内发现过,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一种病原体;它主要侵犯呼吸系统,标本可经通过用细胞培养分离、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进行鉴别。介绍这些内容,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这些疾病的了解,又能够激发他们解决医学难题的迫切愿望。

4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很多实验的操作过程简单,但若不认真准备,容易出现错误结果,因此,可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可给出一份模拟标本,让学生自己依据已学理论知识,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从准备培养基开始,进行各项鉴定实验。要求学生记录好每个实验步骤及结果,最后写出综合性实验报告。学生收到标本后,按“培养基准备细菌涂片、染色、镜检初步鉴定结果分离纯细菌鉴定细菌(生化鉴定、血清学鉴定、药敏试验)报告结果”等临床常规步骤进行独立操作,完成各个项目。老师应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要对每个环节进行检查,并随时提问题。学生在操作中若遇问题可讨论、查询相关资料及文献或与老师交流等,此时老师只能引导,不作解答。整个实验基本上在课内完成,但时间较有弹性。因为有时需要课前作些准备、课后看结果等。由于实验从准备到结束都由学生独立完成,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均需自己设法解决,有时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但加深了对实验理解和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3]。

参考文献

[1] 宋波,赵丹,蒋丽艳等.微生物学基础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几点体会[J].医学教育,2009,38(2):114-115

[2] 卜宁,陶思源.实施“三高”教学,创建“微生物实验”课程新体系[J].微生物通报,2006,33 (1):169-170

篇4

【关键词】临床医学;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R44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11-0024-02

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生物检验在临床医学诊断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临床医学中,高质量的微生物检测结果能够帮助临床医生对病人做出更准确的诊断,同时给出合理的治疗方案。基于此,临床微生物检验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对检验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有较高的要求,不断提高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准确性和灵敏度,提高检验质量,是临床医学的要求。

1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概述

科技进步为临床医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医学临床检验拥有了更多更为精密的仪器,进一步提升了微生物检测结果的可信性。但是,临床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仍然是检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生物的临床检验涉及到多门学科,如:分析化学、生物学、生理学、统计科学、病理学等等。总的来说,微生物检验为临床医学提供了重要的医学质变,是检验医学的基础分值。目前的微生物检验标本多指患者的血液样品、分泌物样本、体液样本和各类排泄物等,检验人员根据检验样本的性质区别和需要的指标不同,运用不同的仪器对样品进行检测,通过对检验各个环节的操作进行质量控制,确保检验结果的可信性。

临床检验质量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做好分析过程的质量控制管理;其次,做好分析前后的质量管理工作。质量管理工作的一般程序如下:第一,微生物检验人员与临床医生做好沟通工作,明确影响样品检验的多方面因素,保证检验结果的可信性;第二,采样程序规范化,尽量减少样品采集过程中的污染;第三,微生物检验结束后,出具检测报告。以上步骤共同组成了微生物检测质量控制的全过程,缺一不可,任何步骤失误都可能致使检验工作可信性降低。

2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检验工作为临床医学服务,临床医学以检验工作为基础,检验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临床医学的发展,而临床医学的发展又反过来要求检验工作的日益精细化,微生物质量检验的结果关系到临床医生的对患者的症状进行诊断和健康状况评估,因此,此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首先,检验人员应当与临床医生加强合作与交流。当检验人员认为样本结果异常时,应当与临床医生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讨论检验结果,以确定检验结果是否可信,从而对患者进行诊断,防止对病人出现误诊情况,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其次,检验人员与临床医生合作制度化。随着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检验人员通过测定多项指标,从不同侧面反映患者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多新的指标开始发挥作用。当检验部门需要更新检验指标时,检验部门应当就新添检验项目的标本采集特征、特异性等详细信息出具报告,向临床医生解释如何正确理解检验结果,并规范此流程,使其制度化。医生应当按照流程填写检验项目申请单,样品采集量和患者基本信息,确保诊断结果的正确性。

3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措施

在了解了微生物质量控制的概念及其与临床医学的关系之后,我们怎样才能做好微生物检测的质量控制工作?提高微生物检验的规范性?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给出了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的几点措施。

3.1实验室内控制

3.1.1样品采集规范化: 样品采集标准化是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的先决条件。影响样品采集过程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样品的采集方法是否规范,样品的保存是否规范等等,任何步骤的纰漏都可能造成样品质量检验的不合格。目前,临床微生物检验的样品采集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由患者自主采集,送往医院检查,例如尿液等,而有些样本的采集技巧特殊,病人往往需要在医生的协助下进行采集,例如进行痰液采集时,需要采集咽喉和口腔部位的痰液,这部分痰液的微生物较多,一般能够满足检测要求,若是误取为下呼吸道的痰液,由于此部位的微生物较少,导致微生物检测出现误差。样本的保存同样也会影响微生物检验,不规范的样品保存和运送方法可能会造成样品的损失和损坏。因此,实验室内控制微生物检测质量首先要从样本质量抓起,使得样本满足微生物检验的基本要求。

3.1.2提高检验人员专业知识: 检验人员的专业知识时保证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基础。检验人员首先应当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同时应当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出色的判断能力。要做到以上三点,首先,医院应当定期组织检验人员进行理论学习,同时鼓励检验人员外出实习培训,增加实践经验,另外,医院还可以组织工作技能大赛、定期考核等,促使检验人员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好地为临床医学服务。

3.1.2加强分析过程质量控制: 分析过程质量控制是保证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关键。在微生物检验过程中,各个分析环节都应当严格遵守操作要求。例如,培养基配置过程需谨慎,首先应当标明日期和编号,避免造成样品混淆,接种应当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操作,控制好培养基的pH值,并随时对培养基的状态进行观察记录等。因此,无菌环境、涂片、接种等环节都应当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保证样品检验质量。

3.2实验室间控制: 除了做好实验室内部的控制工作,实验室间控制也是微生物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在较好的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工作的基础上,做好实验室间控制为质量控制增加了一层保障。有关的检验质量控制部门应当定期对各个医院检验部门的检测水平进行考核,考核项目一般包括:实验室的无菌条件,是否按时进行消毒和清洁,实验室各类检测仪器的性能,实验室检测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等等。相关部门做好评估报告,督促各个实验室做好质量控制工作。

3.3加强管理工作,完善制度建设: 做好质量控制工作需要相应的规章制度作为保障。医院微生物检验部门应当制定严格的工作制度,并要求检验人员严格遵守。首先,应当明确检验人员的职责分配,要求检验人员熟练掌握检验技术,同时,认真做好工作记录,保管原始数据;最后,加强对仪器和药品的管理,保证实验室正常运转。

4总结

综上所述,微生物检验工作质量关系到临床诊断的正确性,要做好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工作,必须从规章制度、实验室内外控制三方面入手。

参考文献

[1]王伟民.浅谈护理工作对检验分析前质量的影响及对策[J].临床检验杂志,20 07 ,25 (6 ):36.

篇5

[论文摘要]:针对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文章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成绩考核标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为食品微生物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科学,通过对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的教学,使学生能辨别有益的、腐败的和病原的微生物,从而在食品制造、保藏过程中,充分利用有益微生物,控制有害微生物的活动,以防止食品的变质[1]。该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技术性实用性强,是食品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中,除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的传授外,也注重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法和体会如下:

一、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变换教学立场

教师的备课不是简单的“背课”[2],是在对教学内容熟悉的基础上,优化内容,根据食品微生物学知识体系的要求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主动,启发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充分发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作用。要改以往课堂以教师讲为主,学生被强迫坐于课堂,不能也不敢出声的传统教学模式,做到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自身主动地进入到学习状态,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如“食品微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课程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在授课时间上有前有后,为了避免相近课程某些内容重复,我们进行了授课内容的优化。对于先修课程生物化学,已讲过“物质代谢”内容,则以学生为主角,让学生课下查阅资料丰富相关知识尤其是一些科研论文(这样可以启发学生发现更多问题),然后课堂向教师提问的方式来完成这部分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学生提问的难易做到由浅及深地回答,帮助学生回顾已忘或还未掌握的内容。学生在提问时,允许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老师答疑时要尽可能多联系一些日常生活的实例和本学科当前研究的最新进展,用简练、幽默、易懂的语言回答相关问题,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知识,又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感觉到自己是课堂主角,要发挥主角作用。

二、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传统的板书加挂图的食品微生物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今学生的信息量。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当今教育科学及教学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3]。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食品微生物教学中,使教学效果前所未有的提高。首先,多媒体技术使直观教学成为可能。将微观世界在课堂上生动再现,其效果胜过任何语言的描述。其次,多媒体提供的信息量远远大于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可以观看多幅图片,阅读多篇教学材料,这个数量可以是传统教学的几倍。第三,多媒体将多种教学资源进行了整合,提供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课件、动画、相关网络声像资料及新闻报道等。

食品微生物学,不仅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发展迅速,而且个体微小,学生对它的认识远不如对宏观事物,再加上其营养方式、遗传类型多种多样、代谢机制错综复杂,学生往往感觉其知识繁琐、抽象和难以理解。针对这种情况,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通过flash动画、PPT课件、高清晰显微照片、动态显微录像等CAI教学软件,使微观世界宏观化、教学内容形象化[4]。例如,把细菌、真菌、病毒的显微世界以色彩丰富、直观清晰、生动形象的三维画面或科教电影形式展示给学生,以动画的形式表现出细菌鞭毛的运动、T偶噬菌体的增殖、主动吸收的方式、细胞的分裂过程等内容。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而且可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加大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讲课的效率。

三、采取形象化教学形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强化抽象理论与具体实例结合,增加学生对抽象理论的感性认识和接受能力。食品微生物学主要讲解了微生物在食品生产、贮运及销售过程的利害影响,但由于微生物的自身特性,我们很难就只有显微条件下才能观察到的细小生物让其形象化,宏观化。虽然多媒体已经在此方面有了很大改善,但要做到与具体实例联系更加紧密,更加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我们必须借助实际生产、生活中的例子来实现形象化教学。如,上课时我们将一些常见的白酒、红酒、酸乳、面包、酱类等发酵食品带入课堂来讲授微生物在发酵食品中的应用,并且通过与实验紧密结合,开展发酵酸乳来增强学生对微生物利用的认知,让学生自已亲自动手制作酸乳,品评自已的劳动成果,便于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重点。再如讲到微生物对食品的危害时,我们选用了一些发霉的粮食、发霉的马铃薯以及发臭的肉和罐头等进入课堂,这样在理论讲解时有现实的例子,无论从教师的讲授还是学生掌握都因有了宏观感性认识而变得轻松容易。

四、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5]食品微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创造性学习奠定基础。那么如何在微生物教学过程中做到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呢?我们主要从三方面来做起。第一,因材施教。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智力发展情况各不相同,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程度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和不同的目标要求。第二,以“新”为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突出“新”的理念(即运用新思想,联系新理论,列举新课题等),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参加各种学术讨论会,大胆提问等方面都无疑会起重要作用,同时还赋予学生宝贵的创新思维。第三,多样化传授知识。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引入食品中微生物变化的课外观察,自行了解微生物的生长变化;鼓励学生课堂提问,学生课外查阅资料课堂以报告会形式进行教学内容讨论;积极开展相关实验,引入校园河水中微生物检测实验,培养学生自行设计安排和完成实验的能力。

五、强化实验教学,重视动手能力

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技能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这一学科的在校大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前,普遍存在动手能力较差、实验技能欠缺的问题。充分利用现有的力所能及的各种条件,加强实验技能培训,是最快捷有效的弥补方法。

(一)课堂实验

食品微生物实验课开始时,讲明实验目的、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努力使实验成功的要求变成学生头脑中的指令,使每位同学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实验当中去。从最基本的操作技术做起,抓住实验课上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基本技能。具体如下:

最初,教师进行实验目的、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的详细讲解。

其次,以多媒体的形式将预先录制的实验过程向学生播放。这样既可以回顾理论教学内容加深实验印象,又可使学生初步了解实验过程、实验步骤及实验中的关键操作,帮助掌握实验技能。

再次,教师与学生同时进行实验操作。这样进行实验,学生在观看了录像后对部分仍不明白或是记忆不清楚的地方可以通过教师演示与他们实验的同步,进行实验信息交换,从而让学生能够最短最及时最迅速地掌握正确的实验技能。

最后,进行实验总结,认真完成实验报告的写作和批阅,从中找出问题并进行集中答疑,进一步修正学生实验中的错误。

(二)课外实验

不定期安排学生在课外做些简单实验或集中安排学生课外进行实验技能训练。如在讲微生物腐败变质时安排学生课外取一空矿泉水瓶内装入校园河流中比较清澈的水,然后进行封口存放,直至水质变化产生腥臭。让学生通过这种现象来强化课堂所学内容,起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再如集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校园河水中微生物检测实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完成从实验设计到完成检测报告一系列工作,并且最后进行结果评比。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而且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六、建立适合当代大学生的考核机制[6],正确评定学生成绩

实行理论和实验考试分离,突出实验,综合评定的考试模式。改以往教师授课内容为蓝本,学生考前背,考后忘的非正常态考试模式。将理论考查内容面放宽加大,强调与实际食品生产的联系,将知识点以命题形式溶入现实生活,做到“学以致用”。实验考试采用笔试和操作各占一半的命题形式,做到实验理论和实验操作并行,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两部分命题,达到理论、操作都掌握的目的。实验笔试以实验基本原理和关键操作步骤为主要命题范围,实验操作以抽签形式定,内容均为食品微生物必须掌握的实验内容,如显微镜观察、细菌染色、细菌计数等。最后学生成绩由理论和实验两部成绩再结合平时的课堂提问及实验情况进行综合评定,给出学生一个公平公正科学的考核成绩。通过这种模式考试既要求学生掌握了食品微生物的相关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为以后的实际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实践证明,我们进行的食品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的大胆尝试是成功的。教学内容的丰富更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考核机制的客观化,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了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贾英民,食品微生物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243

[2]朱宏飞,微生物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几点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1)173~175

[3]梁峙,微生物教学中的CAI[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1,3(16),76~79

[4]李平、杜先锋、蒋军,运用多媒体课件好食品微生物学的尝试[J],高等农业教育,2002,10,42~44

篇6

【关键词】微生物实验教学实验兴趣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86-02

微生物学是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制药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既有系统的理论,又有系统的实践应用。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作为微生物学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学生课堂理论知识的检验,又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重要环节,对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利用微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而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实验的兴趣,对于开展微生物实验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在教学工作中,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尝试,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和方法。

1.教材选用的实用性

独立院校作为一个在本世纪初出现的新型的办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目标较为明确即培养应用型人才。发展十几年来,社会也逐渐对独立学院的学生有所认可,教学出现了一些较其他本科院校不同的情况。于是针对独立院校的学生特点和教学特点,出现了一些适用的教材,如经济科学出版社的“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教材”系列。但是目前对于微生物学实验还没有相对应的教材,因此在在教材的选用上就需要和授课对象的专业方向相一致,基础实验简单化,但是操作要点要明确,并且有一定的和行业实践相结合的实验项目,这样的教材才适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可根据自身的需要,编写一部可行的教学教案。

2.实验内容的合理安排

目前高校微生物实验课程的安排多与理论知识同步,即微生物观察方法―微生物接种、分离、培养和无菌操作―培养基的配制―微生物显微计数和平板菌落计数―生理生化反应―检测实验[1]。这种安排使学生仍然禁锢在理论教学的套路上,无法对操作的连贯性和实验的真正目的掌握清楚,因此对于这样的现象将实验内容的顺序做调整让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具体的安排可如下:无菌概念和培养基的配制-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菌落计数和显微计数―微生物个体的观察方法―生理生化反应―检测实验。这样使同学们能够明白整个实验的流程,也方便学生独立完成某项微生物检测任务,而且能够让学生有逐步深入、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个体的一个认识过程。另外在每堂课最后应该提前告知下次实验的内容和要求,要求学生做预习。

3.实验项目的实用性

在微生物实验教学中,应尽量安排学生感兴趣的微生物学日常现象和理论,可将学生遇到的一些问题同微生物学知识理论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就能保障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微生物学的各种方法和步骤。如,在进行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的影响的项目中可选择生活中用的酒精、碘酒、洗手液或洗衣粉等时间进行检测,在微生物形态观察中可选择生活中发霉变质的食物进行培养并观察,从而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到人类与微生物之间的紧密关系。另外根据实验课时安排可确定几个和生活相关的自选试验,让学生自己选择作为综合实验,并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辅,进行实验资料的收集和准备,制定可行的实验步骤,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就逐渐的调动起来,兴趣自然而然的就提高了[2]。

4.实验考核的严格性

独立学院学生在学习习惯上有所欠缺,但是学习能力还是比较强,但是自律性或主动性较弱,因此才实验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实验课上的纪律性,并且严格考核,有条件的可以安排期末实验测试,对一学期的实验操作进行检验,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对于无菌操作技术可进行小测,严格规范整个实验的操作,从试剂的取用,玻璃仪器的清洗,灭菌物品的包扎等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素养。另外对成绩的核定不能仅仅依靠最后的考核,日常的考勤和实验中的表现应该占有一定的比例,可采用考勤20%(包括值日考勤)、实验表现30%、实验报告30%、考核20%[3]。

5.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在教学手段上,不能仅仅是板书和简单的讲解,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使文本、图像、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效地结合,突出实验的难点和重点,并且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能够更直观的显现出来[4],比学生抽象的想象要更加容易理解。另外实验的演示也是至关重要的,尽管有图片和展示,但是实实在在的演示能让同学们更加清晰的了解实验操作,从而也能明白操作的关键要点。

6.及时总结与反馈

每次实验完成教师应及时的总结在课堂结束或第二实验开始时,对学生在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和整个实验完成情况进行总结,了解学生对本次实验的收获或疑问,及时解决、及时反馈。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巩固,改变错误的操作方法或方式。也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教学进度和学生的需求,在下次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演示。

实验本身就是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重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严格,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探索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丁祥.提高高校微生物实验教学效果的策略探索.时代教育,2012,8:76-77.

[2]宋波.高校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现代农业科技,2011, 15:38-39.

篇7

Abstract: More and more researches are focused on 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bacteria in medical microbiology, epidemiology, general microbial ecology and sanitation quarantine since it was put forward in 1982. Although the VBNC is discussed in the above several aspects, the insufficient place is bacterial species are limited, especially the research only applies to pathogens. The recent researches concerning VBNC bacteria are reviewe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change and types of VBNC bacteria and the meanings of the studies are discussed.

关键词: 活的不可培养状态菌;生物学特性;微生物资源

Key words: VBNC bacteria;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microbial resources

0 引言

细菌的VBNC状态是指细菌处于不良环境条件下,采用普通的方式不能促使其自然的生长繁殖,那是因为菌体当中的有很多内部特质发生了改变。其中细胞质密度、蛋白质、核糖体、DNA的改变会引起菌体收小,细胞壁和细胞膜的进一步改变。虽然如此,但是菌体还是能够进行新陈代谢。

1 活的不可培养状态菌

1.1 活的不可培养状态菌的特点

1.1.1 菌体在形状上会有所改变 许多进入VBNC状态的细菌会发生改变的方面集中体现在体积、形态和排列上。其中,有两种细菌菌体体积变化非常明显,那就是杆菌和弧菌。有时,圆球形的菌可能是由杆状的菌变来的,也有可能弧状菌的衍生而来的。有时,有些菌还可以通过交联的方式来组成长连状排列。

1.1.2 丧失了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能力 微生物菌体进入活的不可培养状态之后,其增值能力大大降低,在普通培养基上基本不增值,或者其菌落极小不易观察,不会继续生长。

1.1.3 病原菌可保留毒力和致病性 通常情况下,保持在VBNC状态的细菌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会产生致病性和感染性。姜荧安等发现了溶藻弧菌及其不可培养状态复苏后并不能解决斑马鱼的致病性,研究显示溶藻弧菌在对外界的相关刺激几乎没有抵抗力。那是因为当细菌保持在VBNC状态的时间太久,其相关的结构就会失去原来的模样,进而导致致病性和感染性也会逐渐消失。

1.1.4 VBNC状态菌的寿命是1-2年。

1.1.5 当各方面条件都合适时,VBNC状态菌会重新回到可培养状态。一部分不可培养状态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或者经过一些诱导因子的作用,会进入可培养状态,恢复可培养状态下的生物活性,开始新的新陈代谢。

1.2 VBNC状态菌的三种类型

1.2.1 微生物本身具备生长繁殖的潜力,但是现有的相关条件并不能促使其自由生长。一旦掌握相关的培养技术,这类微生物完全可以开发出来。

1.2.2 微生物的分裂能力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可以得到重新的应用,即使是其在无法繁殖的状态下。通常,微生物从一个可适应环境进入另一个不能适应的环境时,其系统内部会发生改变,这样会导致其进入一个不可培养的状态。但其生命力非常强大,只需要再进入可适应的环境,它就可以正常地进行生长代谢。

1.2.3 任何条件都不能使其重新生长代谢。

2 活的不可培养状态菌的形成

常见诱导微生物进入VBNC状态的因素:

①物理因素。

温度、氧气浓度、光照强度、湿度都会导致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受到阻碍。多数文献显示温度是使微生物进入不可培养状态的主要因素,并且多和寡养条件相结合。

②化学因素。

当细菌出现有害化学物质、营养成分缺乏这些情况时,细菌就会长期处于饥饿状态,就没有能力进行新陈代谢,接着就会进入VBNC状态。

③生物因素。

水生细菌在条件合适的时候,可以重新进行新陈代谢;一旦处于不适合其生存的条件时,其便可以附着在生物体的体外进入VBNC状态。

3 活的不可培养状态菌的复苏

复苏是指细菌从VBNC状态进入可培养状态的这一系列过程。VBNC细菌的主要特点就集中在复苏这方面。但是,许许多多的实验证明,复苏绝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过程,而是涉猎很多方面的相当复杂的一个过程,这也就意味着复苏的挑选非常严格。

通过直接逆转不良环境条件这种方式,在不良环境条件下,通过直接逆转的方式,实现VBNC细菌复苏。有的研究表明VBNC细菌转入宿主体内孵育,可以使其得到复苏。

4 活的不可培养状态菌的几种研究方法

4.1 VBNC研究中的荧光显微镜检测技术

吉林农业大学的李影等人,在前人荧光染色显微技术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的实验改进了实验用品及方法,用在不可培养状态菌的研究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过程大概如下:

①菌体的前处理。

控制菌液浓度在1×106个/mL,用灭菌生理盐水充分洗涤菌体,离心皆为8000r/min,离心2min。以尽可能的除尽培养液,以免培养液产生自发荧光干扰结果。

②微孔滤膜的前处理。

主要是微孔滤膜的疏水性检查。

③微孔滤膜的染色与烘烤。

将处理过的微孔滤膜光面朝上,在滤膜圆心处滴一滴黑色钢笔墨水,让其自行侵染扩散并浸透整个滤膜,然后60℃烤膜20min。

④VBNC细菌样本可以将其染成荧光色。

将VBNC菌体沉淀溶于50μL灭菌生理盐水中,贴壁加入工作浓度的SYTO-9和PI各25μL至离心管中,瞬间离心,吹吸混匀,室温避光染色15min。

⑤制备VBNC细菌荧光标本。

首先将微孔滤膜先染成黑色,其次将染好的滤膜完整的放在载玻片的中间,再将染好的VBNC菌液滴入10μL,再通过手动压片方式除尽滤膜和盖玻片之间的空气夹层。

最后,将无自发光的油滴一滴在盖玻片上,将盖玻片放于落射荧光显微镜上,放于暗室中细心观察,并计算活菌数量。在视野中,发出绿色荧光的即为活菌,而发出红色荧光的为死菌。

4.2 VBNC研究中的宏基因组学技术

采用宏基因组学技术研究活的不可培养的微生物主要有图1几个步骤。

在图1步骤中样品的提取方法是一个重要的步骤,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原位提取法,另一种是异位提取法。

采用化学方法、酶降解方法、物理方法,使得微生物当中的DNA进行释放和纯化,这种纯化方式是在微生物环境中,破坏微生物细胞实现的,这就是原位提取法。这种方法所获得的DNA可以保存完好,便于研究探索。但是由于较大的剪切力的存在,会使所提取的DN段较小(1kb-50kb),这样当构建载体时,可以选用质粒载体或者λ噬菌体,然后以大肠杆菌作为宿主细胞。

异位提取法,采用离心介质等方式首先让微生物从环境样品中脱离出来,再利用处理纯培养细胞的方式,使微生物细胞得以分裂和降解,并提取DNA。这种方法的优点很多,纯净度较好,DNA保存完好,对于学者的研究很有帮助和启迪。一般选用细菌人工载体或者柯斯质粒作载体。

在转化子的挑选上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一般分为三个水平的挑选:

①生物活性水平的筛选。

运用相关的活性检测设备,采用先进的活性检测手段对活性克隆子进行选择,利用重组克隆产生的新活性进行检验,从而得出最优的效果。

②挑选具备最好的化合物结构的细菌。

采用色谱图的检测手段,通过比对特定的峰值对应特定的物质的结构,判断出宿主细胞或发酵液抽提出的最优结构的克隆子。

③DNA序列水平的筛选。

运用序列相似性原理,可以判断出相同的基因序列的的几种酶很有可能就是同一种酶。根据这个相似原理,可以将相关功能基团的序列通过某种特定的方式增加并挑选阳性克隆子。

4.3 VBNC研究中的其他技术

梯度凝胶电泳技术是用来分离DN段的,主要运用的是梯度变性胶在不同变性剂不同DNA条件下的解离程度的特点,适用于突变分析。在电泳时,具有解链的DNA的速度比不具备解链的较大,这样就可以使得具有不同解链效果的DNA得到很好的分离结果。其他一些常规技术还有核酸杂交技术、PCR技术等,其中PCR技术经过长期的发展,更延伸了不同的PCR技术。

5 活的不可培养状态菌研究的重要意义

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病原VBNC菌具有的致病性、抗原性以及黏附性与耐药性,并且一些VBNC菌在某些条件下能够转化成正常的细菌体,恢复正常的致病力。这是对卫生及医学检验方法提出新的挑战。

土壤生态研究中的意义:由于自然样品中只有极小一部分活的微生物可以用实验室方法培养出来,所以传统的培养方法是不能表现出自然界中微生物的多样性。VBNC状态菌的发现大大扩充了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以此更有效地寻找新类型微生物及其有应用价值的产物。

参考文献:

[1]姜荧安,陈吉祥,贾俊涛,等.活的非可培养状态溶藻胶弧菌复苏后的致病性及基因表达[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0,40(9):142-146.

[2]李影,段锐,钱爱东,等.“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细菌荧光观察方法[J].生物技术,2010,20(3):66-69.

篇8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 教学改革 多媒体课件 实验与实习

中图分类号:R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5-006-01

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与食品有关的科学,是食品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对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的教学,使学生能辨别有益的、腐败的和病原的微生物,从而在食品制造、保藏过程中,充分利用有益微生物,控制有害微生物的活动,以防止食品的变质。该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技术性实用性强,在教学中,除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的传授外,也注重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1、教师备课

教学方法的改变首先要求教师在备课形式上有所改变。目前,微生物学因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因此,在备课时要求教师除了以教材为蓝本,还要增添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等内容,并将相应的内容总结、整合贯通后成为其授课资料。这样可以极大的提高教师主动学习新知识、了解本学科新动向的积极性,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2、改革理论教学方法

在对教学内容熟悉的基础上,优化内容,根据食品微生物学知识体系的要求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主动,启发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充分发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作用。要改以往课堂以教师讲为主,学生被强迫坐于课堂,不能也不敢出声的传统教学模式,做到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自身主动地进入到学习状态,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食品微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创造性学习奠定基础。那么如何在微生物教学过程中做到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呢?我们主要从三方面来做起。第一,因材施教。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智力发展情况各不相同,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程度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和不同的目标要求。第二,以“新”为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突出“新”的理念即运用新思想,联系新理论,列举新课题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参加各种学术讨论会,大胆提问等方面都无疑会起重要作用,同时还赋予学生宝贵的创新思维。

二、根据教材,制作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食品微生物教学中,使教学效果前所未有的提高。同以往的仅仅教授课本内容的方法比较,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也大大增加。因为,教师在课前做了大量准备,授课时只需轻点鼠标,大量翔实、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就会呈现在学生眼前。省出的板书时间,则可讲授更多更实用的内容。当然,这对同学们的学习和记笔记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来自于教材及互联网的海量的信息,学生有可能会不知所措、来不及记笔记、难以分清主次。针对这种局面,教师应有应对措施。如:课前把哪些是应知的、哪些是应会的告知学生,每次课后总结、下次课前提问,反复重复学生需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三、强化实验教学,重视动手能力

1.规范实验基本操作,培养严谨的科研态度

微生物学的实验课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教学大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实践教育环节的重要内容。实验教学是理论知识和实验活动、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传授知识和训练才能相结合的过程,是科研工作的主体,严谨认真是实验的关键。

2、让学生参与实验前的准备

以前,每次实验都是由实验人员提前准备好了实验菌和培养基,学生实验时只管接种已知实验菌,培养好后再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这样学生对实验菌常出现的地方、鉴定程序、基本鉴定依据等都一无所知,因而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我们让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实验,如在做细菌接种实验前,让学生自己动手制备培养基,熟悉培养基配制的环节,并用他们接种培养的细菌进行后续的实验。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也培养了学生强烈的工作责任心。

3、强化基本技能:

食品微生物实验课开始时,讲明实验目的、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努力使实验成功的要求变成学生头脑中的指令,使每位同学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实验当中去。从最基本的操作技术做起,抓住实验课上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基本技能。具体如下:

(1)教师进行实验目的、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的详细讲解。

(2)以多媒体的形式将预先录制的实验过程向学生播放。这样既可以回顾理论教学内容加深实验印象,又可使学生初步了解实验过程、实验步骤及实验中的关键操作,帮助掌握实验技能。

(3)进行实验总结,认真完成实验报告的写作和批阅,从中找出问题并进行集中答疑,进一步修正学生实验中的错误。

四、要求学生学写专题综述,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微生物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既是基础课,又是应用科学,它的理论和应用研究都非常活跃,科技信息量猛增。由于教师的消化吸收能力有限,时间也有限,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十个学时内把本学科的知识、技术百分之百地传递给学生。

为了使学生对微生物在其专业中的应用和研究动态有较全面的了解,以弥补教材的短缺与滞后,在开始授课时,结合现实的情况,适时提出一些论题,要求学生课后到图书馆检索,查找文献资料,然后写出综述,在课堂上指定几名同学讲解、然后点评。

篇9

摘要目的:探讨六级筛孔撞击式空气微生物采样器在层流手术间空气检测中的使用方法。方法:用FA-1型六级筛孔撞击式空气微生物采样器按制定的操作流程对层流手术间进行空气采样后计算结果,并评价效果。结果:各层流手术间的空气中微生物数量均在GB50333制定的标准内。结论:六级筛孔撞击式空气微生物采样器具有操作简单、采样效率高、结果更客观的优点,有助于手术室感染质量监控的开展。

关键词 六级筛孔撞击式空气微生物采样器;层流手术间空气检测;应用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2.084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入院时既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包括在医院内获得而于出院后发病的感染。手术室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科室。由于层流手术间的广泛使用,层流手术间的空气监测则是手术室感染质量监控的一项重点工作。为此,我手术室引进三台FA-1型六级筛孔撞击式空气微生物采样器对手术间及辅助区域进行空气监测,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1特点

六级筛孔撞击式空气微生物采样器是由6个撞击器组合成一体,每一级实际是一个单级采样器,利用六次反复撞击原理,绝大部分粒子都撞击下来,因而它采集到的粒子大小范围较广,而且有更高的采样效率。

2工作原理

六级筛孔撞击式空气微生物采样器模拟人体呼吸道的结构及空气动力学特点,采用撞击原理将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生物粒子按大小分别采集在培养皿上,然后做细菌培养,分析结果。

3操作步骤

3.1物品准备准备六级撞击器,主机,定时器,橡胶管,操作台, 无菌治疗巾2块,无菌手套,无菌纱布,75%酒精,每个采样器准备7个培养皿(6个操作组,1个操作对照组),另准备1个制作对照组(由感染办准备)。

3.2环境准备采样前提前30 min通知保洁人员进行物体表面清洁,打开层流,关闭房间门,静置30 min。

3.3操作步骤洗手,戴口罩,戴无菌手套,铺置无菌操作台,用无菌纱布蘸75% 酒精擦拭撞击器(先外后内)、主机、橡胶管,然后放于无菌操作台上。将橡皮管与主机、撞击器连接好,30 min后打开房间,将无菌巾铺于手术床上,再将机器放于手术床上;将培养皿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放入台座上,琼脂面向上,将盖扣在台面上。操作对照组的准备:在打开任一操作组培养皿的同时打开对照组培养皿,在盖上台座的同时盖上对照组皿;挂上3个弹簧拉钩,取下撞击器的进气口的上盖;将记时器设定为30 min,将机器插头插在计时器上,再将记时器插在电源插座上。按下计时器的“倒计时”键,再按“电源开关”,调节“流量调节旋钮”,使流量计转子稳定在28.3 L/min,离开房间;30 min后进入房间,盖上进气口上盖,按从下到上的顺序收回培养皿;将培养皿放入清洁容器,及时送至细菌室培养[1,2];用中性洗涤剂或超声波清洗撞击器,如喷孔有堵塞,应用高压气流或配备的细针清除。

4培养条件

将采样后的培养皿倒置于37 ℃恒温箱中培养48 h。

5结果计算

空气中微生物数量计算公式:空气中微生物数量(CFU/m3)=所有平皿菌落数/[采样时间(min)×28.3(L/min)]×1000

将得出的结果按手术间层流级别与GB50333制定的标准值进行比对,即可得知手术间空气的质量是否达标。如超标则应对操作环节、培养皿、手术间对辅助区的压差、层流设备等进行排查,分析原因,进行改进。再按标准流程用撞击式空气微生物采样器进行采样监测。

6小结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空气监测方法“沉降法”无法适应实际工作中空气洁净度监测的需要。而六级筛孔撞击式空气微生物采样器具有操作简单、采样效率高、结果更客观的优点,有助于手术室感染质量监控的开展,可作为医院内空气细菌学监测的常规方法推广应用。同时,制定简单、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对感控监测员进行规范化培训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孙敬,陈会,陈丽霞,等.医院内环境空气细菌监测方法学探讨[J].江西医学检验,2006,24(5):390-392.

[2]魏革,刘苏君主编.手术室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90-191.

篇10

关键词:微生物学 实验室管理 实验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119-01

微生物学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很强的实验性,而微生物实验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微生物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学实验作为生物的基础实验课,其实验的理论和方法对现代生物科学的每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现代生命科学、食品科学和环境科学等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想学生对生命科学基础知识以及生命科学的发展动态有个系统的理解,就必须做好微生物学的研究教学工作。微生物学的教学关键还是实验研究,然而一个实验室的设备先进与否,更是作为评定高校科研水平的重要体现。作为高等本科院校,高效的实验室管理以及合理的实验教学改革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尤为重要。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近些年我校对于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对实验室的管理做出如下总结。

1 增强实验室管理力度,提升教学质量

我们都知道合理的管理章程可为提升教学成果,培养和提升学生自主动手及创新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实验室的所有程序是一个完整系统,必须从细节做起,才能达到服务于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目的。

1.1 强化实验室管理,更新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有条不紊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才能创造安全有序的实验环境,从而是实验正常进行。具体实施如下:安排特定人员管理实验室,且制定除院办公室有备用钥匙外,和实验管理人员配带1把,其他人一律不得携带,从而确保了实验室的设备安全。水灾、火灾的防控是实验室管理的基本。高校微生物实验室也建有“实验室安全制度”和“实验人员职责”等制度。便捷的常规管理不但缩减了工作量,而且还降低了工作难度,使效率在逐步提升中。我们要求学生使用试剂后及时放回原处,便于本组同学或下组同学使用。避免了学生使用后随处乱放、不能及时清理的坏习惯,使得每次实验都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这样不但确保实验能毫无差错地开展,而且加大了实验室管理的安全性。

1.2 加强仪器管理,确保实验正常进行

显微镜无疑是最常用的实验仪器,如果管理不当会大大影响实验的进程。因此,在使用前要向学生多次强调务必要安全使用,其他仪器的使用也会同样强调,效果非常明显。为了便于检修,我们将所有的实验仪器都进行了编号,并将各仪器配有使用登记本,要求使用者在使用后及时登记使用情况。然后将其挂在有相应编号的显微镜上,并将显微镜放入相应编号的储藏柜中,这样整个实验室显得特别整洁有序。学期结束前,我们对所有的显微镜实施彻底查看,将需要修理的进行统计,然后将结果提交到秘书办公室,使其能够即时得到修理,确保下学期实验时显微镜能够正常使用。

2 强化实验教学改革,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2.1 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

以往的生物教学实验检测过于看重实验报告上的最后结果,却疏忽了在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实地动手能力。这种实验导致学生们觉得只要在最后填写的结论是对的就可以,根本不必实际操作,这种实验不仅失去的本身的意义,还大大地扼杀了学生参加实验的兴趣。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为此我们对实验核制度做了修改,将考核内容更改为从熟记实验报告―― 具体操作―― 真实做出实验报告。通过此次实验制度的完善相信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

2.2 加强课堂整体连贯性

生物实验课是在每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课,为了使每个实验达到预期效果。在基础技能培训中,我们将实验步骤按顺序分为:基础实验、微生物的形态观察实验、微生物数量的鉴定、细胞大小鉴定和微生物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培养基的制备及高压灭菌实验,该实验中制备的大量培养基可以供后续实验使用。通过整个过程,器皿和仪器的使用方法将深入学生大脑,以及是学生对实验基本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了解,可在原理上更进一步理解每一步骤的含义,在操作上不断领会每个细节的注意事项,这样熟练整个操作过程,养成较好的实验操作习性,为以后的深入研究垫下结实的基础。

2.3 让学生自主实施实验

为了锻炼学生实验的基本功,强化学生实验动手能力,需要对《微生物学》课程实验进行优化。验证性实验,学生只能学到很多底层的操作技能,却无法将所学内容与实践相联系起来。让学生领悟课堂上所学的实验技能,去进一步制定出新的方案,将不同的实验技能做到综合运用。这不光让学生掌握了实验理念,更巩固了实验技术,而且还提升了学生的积极自主操作技能。

传统理念中,实验前期准备都是由教师们进行,学生完全是被动学习知识,实验课时他们只需要按照实验步骤做下去即可。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学生都是自己着手准备实验,自己动手的学生不但巩固了实验课所学内容,他们的自主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大大的进步,明显高于其他同学,保证了整节课的顺利进行。学生参与准备不但减轻了实验老师的准备工作量,还使学生亲身体验了准备实验的烦琐和辛苦,为他们以后做其它方面的实验和毕业设计奠定了扎实的地基。

3 结语

总之,一节实验课成功的进行和良好的实验室管理是密不可分的。近几年,通过我们坚持不懈地强化实验室的管理与工作方法的改革,收效非常明显。学生不但对微生物学这门看似枯燥无味的学科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进一步调动了教师们对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只要不断强化自己,勇于创新,坚持将实验理念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消除学生的散漫气氛,实验教学的质量必定还逐渐得到升级,教学改革也将推向纵深。

参考文献

[1] 李顺鹏.微生物学实验指导[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