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学科知识范文

时间:2024-03-15 11:04: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资学科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资学科知识

篇1

一、教职工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职工队伍总体超编。按照2002年编制标准调研的42所学校,总体超编317名,其中区属初中超编69名,超编比例13.04%;区属小学超编75名,超编比例12.48%;镇中学超编122名,超编比例20.71%;镇小学超编27名,超编比例5.47%。区属中小学和乡镇中学超编严重,其中乡镇初中比区属初中超编严重,区属小学比乡镇小学超编严重,企业移交学校比我区原有学校超编严重。按照鲁政办发[2011]44号文件,中小学教职工实行城乡统一标准核定,42所学校总体超编123名,按照新标准,中小学教师编制数都有所提高,乡镇中小学均不存在超编现象,城区学校仍然存在少量超编,以区属小学为主。

(二)教师队伍存在结构性矛盾。一是男女教师比例失调。男教师占比随着学龄段的提高呈现增长趋势,但初中、小学男教师所占比例均低于女教师所占比例:城区小学、初中、高中男教师所占比例分别是19.53%、33.11%、52.63%;乡镇小学、初中男教师所占比例分别是43.76%、40.37%。二是年龄结构初显“老龄化”。近年来,张店区每年都补充部分新教师,教育系统教职工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优化,总体上也更趋于合理。但从调查的情况看,仍存在部分学校教师年龄结构老化现象。主要表现为:低教学段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年龄偏大,如沣水三小在职教职工25人中,50岁以上的16人,占64%。此外企业移交学校教师出现断层。三是高学历教师分布不均衡,小学段教师学历偏低。总体上看,全区在岗中小学教职工本科以上学历占总数的80%以上,但是这些高学历层次的教师基本分布在初中以上教学段,小学阶段教师的本科学历也多数是后续学历,其中农村小学阶段的教师学历偏低,主要表现为“两少一多”:一是专业教师少。有的农村小学虽已开全规定课程,但任课教师大都是非专业教师;二是正规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少;三是民办教师转正的多。如南定小学,在职民办教师转正的占现有教师的16%。

(三)专任教师紧缺情况不同程度存在。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素质教育的推行和新课程改革力度的加大,对教师的学科专业结构提出更高要求。根据国家课程改革方案要求,调整各学科专业师资配置,导致部分学科的专业教师不足,而部分学科的专业教师剩余的现象。例如马尚二中,音乐教师比较富余,其中有3名音乐教师已经转学科,改教别的学科。而数学、生物、思品等课程教师紧缺,甚至1人兼2个班的班主任。中埠中心校数学教师比较富余,历史、生物教师比较紧缺,其中2名数学教师转学科教历史、生物。铁山小学的小学科(音、体、美)则无专任教师授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专职教师每人一岗,无宽裕人员,如遇病假、外出培训等情况,学校很难进行调配,不能保证正常教学。

二、原因分析

(一)教师编制未得到合理优化配置,资源利用率不高。由于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自2002年以来至2010年未再制定,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小学课程开设发生了较大变化,按照省教育厅课程开设要求,各校必须要开全开齐课程,增开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音乐、体育、美术、思品、科学等增加了课时,但未研究提出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师编制标准,2011年出台的新标准也未能完全满足课程需要。就目前教师资源利用程度来看,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有些教师因为年龄和身体原因已不能适应一线教学的工作,部分教师千方百计努力争取评上高级职称后,对继续承担一线教学工作失去了动力,这些老师却仍占用正式编制。另外,在职教职工还有借调在外的现象,造成了教师编制的缺失。

(二)企业学校移交地方是造成超编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厂矿学校一个级部的平行班比较少,学生数量少,而学科相对较多,又需要配备专职学科教师,导致教师数量相对较多。近年来张店区共接受企业学校15所,教师1460人,加之学校划转时又划转了部分校级领导和后勤管理人员,导致学校人员超编严重。而现有教职工中,年老体弱比较多,工作上还须给予相应的照顾,不能胜任一线教学工作,还有部分教师是工人身份,无法进行教学工作,只能担任传达、文印和花草管理等后勤服务工作,导致教师资源的紧缺。

(三)教师任务重,工作压力大。一是教师工作时间无限延长。除规定课程外,学校的早读、午写、选修课、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等还占用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小学教师,为看护低年级学生付出了更多的时间。二是学校行政事务繁多。除去正常的教学工作外,学校还要承担很多行政事务和社会责任,如迎接上级各部门的督导检查,法律进校园、卫生城市验收、反等。三是新学校年轻女教师多,都面临结婚生子,每学期都有休产假的教师,致使教学安排紧张。

三、几点建议

(一)合理配置教师编制,提高资源利用率。在控制总超编人数逐年递减的前提下,按照“凡进必考”的原则,坚持每年适量招聘一些高学历的急需专业教师,逐渐实现全区教职工队伍总量控制在编制内,专业结构、年龄结构配置合理的目标;新招聘的毕业生重点用于充实农村中小学,从制度和待遇等方面引导保障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的稳定性;积极引导教职工从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合理流动;继续完善城镇中小学骨干教师送教下乡制度,加大城区教师支教力度。

篇2

关键词:生活资源;自制教具;实验教学

自然科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学科,实验和探究是科学的精髓,是初中科学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兴趣所在。科学实验既有客观、生动、形象的特征,又具有科学研究的缩影,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更能让学生在科学实验过程中重新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方法。因此优化实验教学是优化科学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下面本人从利用生活资源自制教具优化实验教学,从而到达优化科学教学谈谈看法。

一、初中科学教材中实验存在的问题

科学教材中实验内容符合教学要求,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许多实验材料比较陌生、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倘若对所学内容没有兴趣,那根本无从谈有效教学。比如七年级上册第128页,铅柱黏合实验选用的铅是学生不熟悉的材料,八年级上册第136页,影响导体电阻大小因素实验用镍铬合金线也是学生陌生的材料,学生对这种实验就提不起兴趣,实验参与性和主动性就要大打折扣了。

2.实验难以操作

实验难操作就会增大实验误差和降低可信度,当然教学效果也欠佳。如七年级下册第114页,探究摩擦力的相关因素实验,实验要求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且要在运动中读出弹簧秤的读数,这都难以准确操作。

3.实验现象不明显,实验难以成功

实验现象明显学生才能从中归纳分析出实验结论否则就是照搬书本结论,起不了实验作用。九年级上册气体对外做功实验实验现象不明显会导致学生知识模糊。

4.由于实验室器材缺乏无法开展

由于教育资源不均衡,很多农村初中实验室器材缺乏,教材中的很多实验无法开展,只能讲实验或看视频,这样会导致学生对科学学习失去兴趣。

二、利用生活资源自制教具优化实验教学

1.利用生活资源自制教具新课导入,激发学生科学的情感

好奇作为思维和兴趣的先导,是中学生思维上的一个特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是成功的起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利用生活资源适时适度地进行演示,有意识地创设好奇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入新课优化实验教学。

例如,在教授七年级”汽化和液化“中的沸腾时,我折了一只大纸船、带了一杯水、一只打火机。新课开始,出示这几样简单教具(学生惊讶:老师要干什么?)接着演示:将水倒入纸船,用打火机点燃纸船,嘴里念着“着……着……”纸船就是烧不着,顿时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一起:这怎么回事?此时不失时机地导入新课想要知道为什么我们今天通过学习沸腾相关知识就能解释了。

这样利用生活资源进行实验,创设好奇情景,因势利导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教学质量,将有极大的帮助。

2.利用生活资源自制教具引入实验,帮助学生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无疑说明,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教师适时地设计一些实验可以帮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大气压“中关于大气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我事先准备:电吹风、矿泉水瓶、漏斗、乒乓球等身边的生活资源,新课开始,首先请班里肺活量最大的同学上来吹乒乓球,将矿泉水瓶剪断,乒乓球放在下端,将其释放,球会掉下;若从上端吹气,则球会贴在颈处不会掉下。接着我拿出电吹风对着乒乓球吹,乒乓球没有掉落,左右移动电吹风乒乓球便跟着移动(如图1),学生看到这一现象马上提出问题很快进入思维状态了。

可见适时地进行一些实验往往能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启迪学生思维,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走向成功。

3.利用生活资源自制教具优化实验,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一大障碍,对于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新知识,利用生活资源自制教具进行实验探究,将自己真正融入学习掌握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能更好地领悟学习难点的内涵,将其转化为更容易理解、更加直观的知识。

例如,在上“水的浮力”时,学生普遍觉得难,知识抽象难以形成整体认识。

而对于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教材中的实验不形象直观,学生很难理解。为此,我自制了一个杠杆来进行实验演示,清晰而直观地展现浮力的大小。

(如图2,图3)准备杠杆,在两端等臂处分别挂上钩码和橡皮泥,加减橡皮泥使杠杆平衡,然后将钩码和橡皮泥均侵入水中,观察杠杆是否倾斜,分析原因并解释。

■■

图2 图3

另准备杠杆,在两端等臂处均挂上橡皮泥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然后将两端分别侵入到水和盐水中,观察、分析并解释。

通过这样的对比实验学生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便显而易见了。

在教学上沉浮条件的应用时,我用自制的教具进行以下实验,用以说明轮船制造原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图4,图5)把橡皮泥揉成团投入水中,发现橡皮泥沉入水中,再把橡皮泥捏成碗状放入水中,发现橡皮泥却能漂浮在水中。由此让学生思考分析为什么实心铁会沉入水中,而用它制的轮船却能安然无恙地漂浮在大海中,就简单易行了。

图4 图5

通过以上二列自制的实验用具来优化教材中的实验,教材中本来抽象的浮力的概念就明朗清晰了起来,而且,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来学习这些知识,他们感觉这些知识是自己创造的,很新鲜,有了一种成功的愉悦感,记得准、记得牢,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这些实验用具来自生活,操作简单,效果明显,都能在家中完成,所以我们可以布置成家庭作业,让学生和家长合作完成。这样既能达到我们科学教学的目的,又能增进家长与学生的合作沟通交流,达到双赢的教育教学效果。

4.利用生活资源自制教具增设实验,呈现验证科学规律

科学规律的教学是我们科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规律又主要通过实验来呈现,有些科学规律是书本直接给出,学生未必能欣然接受。作为教师应尽可能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些规律,为此,我利用生活资源自制实验用具,增设实验内容,让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得出规律,同时也学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

(如图6,图7,图8)一般认为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小,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为了验证这一规律,我增设了一个小型的实验。先将少量的酒精加入一次性的保鲜袋扎紧袋口,沸水倒入脸盆,再将此袋子放入沸水中,让同学注意观察现象。(酒精汽化,保鲜袋慢慢膨胀)最后将此保鲜袋投入到冷水中,注意观察现象。(酒化保鲜袋慢慢变瘪)

图6 图7 图8

这样的实验取材方便,变抽象为具体,学生个个动手,弥补了教材内容的不足,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利用生活资源自制教具改进实验,增强实验可操作性

书本许多实验实际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会导致实验误差大、可信度差、学生不信服。我利用生活资源自制教具来增强实验可操作性,优化实验教学。

例如,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书本实验的设计在操作时有一定难度,在运动过程中弹簧秤会抖动,这将导致读数有偏差,弹簧秤水平放置读数时可见度也差。我对教材中实验存在的缺憾大胆改进,利用自制教具演示实验,避免这些缺陷,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图9)用大的弹簧秤竖直固定在焊接好的铁架上,通过定滑轮改变力的方向水平拉动小木块,木块放在皮带上,皮带在电机的带动下匀速运动,弹簧秤和木块最后是相对静止的,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和受到的摩擦力相互平衡,弹簧秤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大小。

这样改进后,皮带轮由电机带动工作,弹簧秤静止且竖直放置,既能保证物块与皮带作相对滑动,又能准确读数,使实验效果更明显。具体实验时,让学生分析与书本实验的异同,分析利弊,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利用生活资源自制教具改善实验,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教师按照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演示时,由于这些实验操作程序不明确或实验本身不完善而不成功,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打击了学生学习热情。为此,我利用生活资源自制教具进行实验, 提高实验的成功率,提高课堂效率。

如,演示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少的实验,教材上的实验由于气密性不好而导致实验失败。为此,我自制了小道具,改用矿泉水瓶来做,非常成功!不仅现象明显,而且每个学生自己都能做。同学只要将空矿泉水瓶盖子旋上,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旋得太紧,从底部往上扭动瓶子,直到瓶盖弹出,就能明显看到瓶口的水雾。

总之,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自制教具进行实验,是优化科学实验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这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丰富学生感性认识,不但掌握知识,而且会灵活运用,同时也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提高实验技能,激发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优化科学教学。

参考文献:

篇3

一、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机智

课堂常规教学情况之外的其他情况,被称为课堂偶况。它的发生超出了教师课前的教学设想,无疑是对教师的一种严峻挑战。然而,挑战与机遇同在,偶况既可能不利于正常教学,也可能有利于正常教学。经过教师及时、巧妙、灵活地处理,课堂偶发事件常常能够对教学起到烘托、补充、增效的作用。例如,一教师在教学《海燕》一课时,天气突变,雷电风交加,学生的目光被吸引到了窗外。此时,教师如果无视这一变化,依然按部就班教学,效果肯定不好。现实中的这位教师灵机一动,大声说:“快看,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了!”他顺势调整了教学程序,带领学生大声朗读起课文来。这样相机而作,浑然天成。又如教学《晏子使楚》,一教师在总结课文时问:“晏子三次智斗楚王,表现了晏子什么样的品质?”一学生回答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同学们大笑起来。这时,老师却热情地给予褒奖,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到更高层次上展开思考,使学生在充实而热烈的学习气氛中感受到理智的满足和情感的愉悦。这种临场应变、调整感情的教学机智,同视学生为捣乱、动辄训斥学生的做法相比,无疑是高明的。

处理这类偶发事件,要求教师一要做到冷静沉着,不急不躁,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先把偶发事件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和最短时间内;二要充分认识和挖掘偶发事件中所包含的积极因素,善于引导,即使进行批评也不能埋没了闪光点;三是要化阻力为动力,把偶发事件变成磨炼学生品质、激发学生情趣、教育多数学生的一次机会;四是要注意态度严肃而柔和,切忌滥发脾气,作风粗暴。

二、处理自身失误的机智

自身失误从表现形式来看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

1,板书失误。课堂教学难免会出现错写、漏写的板书失误,严重的有课题和标题错写、漏写的。

2,语言失误。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学信息的主要载体,即使优秀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难以避免出现语言失误。

3,操作失误。这里的“操作”,泛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教学语言(包括板书语言)操作以外所有的行为活动,如实验演示、教具使用、教学多媒体操作等。

4,行为装扮失误。如上讲台摔了一跤,衣服扣子扣错位等。

每个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在教学中都可能出现程度不同的自身失误,这就需要学习掌握处理自身失误的机智。例如,有一高中的数学教师在讲集合映射的内容时,发现从他一进教室,全班学生就对自己笑,还有学生交头接耳地议论着什么,经寻视原来自己的衣服扣子扣错位了。这位教师并不慌张,而是及时结合所学的内容,把五扣眼和五个扣子分别看成两个集合,问它们之间有几种对应关系,是否形成了映射。这样既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知识点上来,又化解了自己的尴尬。

处理自身失误,要求教师一要学会自我监督和及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发现失误时要实事求是,及时纠正,以避免小错变大错,一错到底。二要反应敏捷,不要手忙脚乱,要善于动脑,选择最巧妙的办法纠正,善于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把失误变为教育学生的机会。三要考虑成熟,慎重纠错,避免一个问题造成两次失误,甚至为失误辩护,那样更是大错特错。四是在发现及时的情况下做到不动声色,对有些失误力争在不转移学生注意力的前提下及时纠正,如写错的擦掉重写,读错的反过来读准。

三、处理教学疑难的机智

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提问、组织讨论时,会碰到一些难度很大的问题,甚至一时难以解决。加上现在的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有自己的主见,会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使课堂教学的难度加大。这样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知识修养,而且还要有灵活运用知识、机智处理问题和圆满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以免因疑难问题的出现而干扰教学的正常进行。有一位教师在讲解《木兰诗》时,学生提出疑问,认为诗中的“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一句不可信,理由是木兰的一双小脚晚上洗脚时会露出来的。这位教师解释说:“北朝的妇女不裹脚。”可学生又问:“那妇女是什么时候开始裹脚的呢?”这位教师一时被问住了。于是,他抱歉地说:“这个问题我也说不准,等课后查完资料再告诉你吧!”课后,他果真查了不少资料,终于弄清了我国古代妇女裹脚是从南唐李后主时开始的,后一节课上给学生作了圆满的答复。

处理教学疑难,要求教师一要做到实事求是,不懂不能装懂,更不能胡编乱造来欺骗学生;二是寻找最恰当的方式,用最短的时间把学生的思路的引向疑难问题的“结局”,尽快导入正常教学;三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不能压制学生思维;四要及时兑现承诺。

四、处理恶作剧的机智

学生思想活跃,有些爱耍小聪明,甚至还会制造恶作剧。有些恶作剧容易使教师陷于窘境,骑虎难下,认真不得,躲避不能。尤其在课堂上要进行“查处”会耽误上课时间,还可能伤害很多学生的感情:不予理睬又会损害教师的威信,甚至让事态进一步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幽默一点,暂且让自己摆脱窘境。例如,有一位带眼镜的班主任新到班级上晨会课时,就发现黑板上画了一个带眼镜的头像,旁边还写了三个美术字“四眼狗”。这位班主任开始怒火中烧,额上的青筋都暴了起来,真想来个“新官上任三把火”“杀鸡给猴看”。可是,他终于慢慢地冷静下来,控制住了即将爆发的情绪。他扫视全班学生后,转身将黑板轻轻地擦干净,然后面对同学,笑眯眯地风趣地说:“黑板上的人头像画得不错,抓住了人物特点。画画的同学可能是为了向我和同学们显示―下自己的绘画才能,也可能是为了考验一下我和同学们的鉴赏能力。但是,不应该采取损伤别人人格的做法,更不应该用骂人的语言作为人物肖像的题目。”这时,同学们的眼光―下子集中到了画画同学的身上。这位学生脸涨得通红,惭愧地低下了头。班主任趁热打铁说:“我想这位同学此时一定已经感觉到自己错了,不过不要紧,你可将功补过,把画画才能用在班级板报上。这样既可以发挥和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又能够为班级服务,该有多好啊!”后来这位同学真的成了班上的一名称职的宣传委员,班级黑板报图文并茂,全校有名,师生感情也非常融洽。这位教师面对损害自己的行为以幽默带过,既显示了教师的诙谐大度,又让自己摆脱了窘困的境地;既让制造恶作剧的学生感到惭愧,又为学生创设了自我教育的情境。

处理课堂恶作剧,要求教师一要按住怒火,切忌大发雷霆,不要因此而引起与大多数学生的情绪对立;二要有爱心,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应从教育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三要机敏灵活,能根据实际情况迅速寻找最佳的问题处理方法,或以静制动,或幽默诙谐,或因势利导;四要尽快摆脱窘境,不要过分纠缠其中。

篇4

Abstract: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requires large number of innovative talent, from education. Facing the new situation in education, we must change our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o find and create new programs and new forms of learning way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This detailed analysis of teaching high school political problems, and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measures in the hope of future researches.

关键词:中学政治 自主探究 教学

Keywords: high school politics independent research teaching

作者简介:张永英,女,出生年月:1976年12月,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职称:中教一级

由于受传统课堂理念和高考教育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认识误区

首先,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的基础理论教育,理论性较强,一般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阐述基本原理,从中引出如何做人的道理。长期以来,一些教师总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学生仅仅视为接受教育的对象,没有用发展的观点去认识和对待学生,不信任学生的能力,不能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做主。其次,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在发挥,而且发挥得过于充分,把本应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变为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迫于升学考试的压力,学生即使把教材内容“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认识和信念,但也很难把认识信念转化为自己的言行,从而扭曲了学生的心灵,出现了言行不一致的现象。

二、重教轻学

首先,长期以来,在“知识本位”、“教师中心”、“教材中心”为特征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式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把传授知识当做一成不变的真理,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评价的标准。其次,在政治课教学中,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和“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并且教师总是力求把知识点尽力讲全、讲透,不留余地,学生没有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同时,由于教师力图把所知道的东西都告诉学生,所以就无暇顾及学生的心理活动,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学生是有思想的独立个体,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笔者认为,树立新的学习观在实施研究性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进行自我角色定位外,还要帮助学生树立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学习观念。为提高研究性教学的效率,实现研究性教学的目标,应该要求学生和老师分别树立以下几种学习观念。

第一、学生要树立以下几种学习观点:

1、学习观。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提升探究素养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所开展的学习活动。

2、自主性学习观。自主学习是指由学生自主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

3、合作性学习观。合作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合作性。合作学习是在多个主体间进行的,具有“社会性”,因而它需要学习上的交流与充分互动。

4、终生性学习观。“活到老、学到老”。终生学习贯穿于整个人生,是人自发地、主动的、持续的学习过程;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涉及人的思想、智能、个性和职业等方面的内容。处于现代学习型社会中的人,学习是不可能一次性完成的,终生学习观点激励人们从生到死坚持终生学习,自己教育自己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特征。

第二、树立现代的教师观

研究性学习中,思想政治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学生选择的课题,有的属于政治学科范畴,有的则会超出我们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学范围,因此,教师被从权威的神坛上拉下来。研究性学习中,思想政治教师也可能遇到自己从未思考过、从未见到过的新问题。同时,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再单一,信息时代的学生从各种渠道获得的信息空前丰富,教师已经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因此,思想政治教师要主动转换角色,和学生一起讨论,一起商量,平等地参与,尽量构筑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

第三、树立现代的学生观

1、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

“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教学主体,是从事学习社会化的个人主体,是认识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掌握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主体,也是形成自己观点、信念、道德和人格的主体。”是有思想有意识独立个体。所以,研究性学习中任何一位思想政治教师都必须确立素质教育的观念,把实施好素质教育作为自己终身追求的职业奋斗目标。

2、树立创新教育观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应该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贯彻创造教育观就是要求全体教师都要树立“人人都有创造性、创造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观念,大力开发和挖掘人的创造潜能,提高人的创造素质,努力为国家培养大量的创造性人才,再创新教育条件下,教师要掌握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一名合格的思想政治教师,不但基础知识底子要扎实,还要掌握本学科前沿知识,特别要掌握本专业最新知识信息动态和本专业发展方向,以更好地适应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适应新的教学任务。

第四、学校要充分重视提高政治教师素质

篇5

关键词:自组织;高职;课堂教学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高职课堂教学则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的好坏,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一切均与课堂教学模式密切相关。长期以来,讲授式是高职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传统的高职课堂教学被认为是一种简单系统,具有他组织行为。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控制者,他似乎把知识作为了自己工作的对象,知识成了中心,而学生则成了接受知识的附属物,课堂也沦为一种“独白式”的活动。在把知识传给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利用自己的权威,单方面地控制着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在控制理论中,此过程是一个简单的线性闭环系统。然而,课堂教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封闭系统,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活动”。[1]这意味着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的、有目的、整体的、流动的系统。以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和混沌学为代表的自组织理论为人类理解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现象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论支持。自组织理论对课堂教学系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隐喻含义。本文立足于自组织理论中最为主要的耗散结构理论,运用自组织理论对高职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审视,探讨高职课堂教学系统的特征,使高职课堂教学系统不断自组织演进。

一、自组织理论概述

自组织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理论学科。它是一个理论集群,主要包括耗散结构论(Dissipative Stucture Theoty)、协同学(Synergetics)、突变论(Morphogensis)、超循环论(Hypercycle Theory)等学科。这些学科均研究非线性复杂系统的自组织过程,研究自组织系统的形成、维持和发展的动力学机制。所谓自组织系统是指:无需外界特定指令而能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自主的从无序走向有序形成有结构的系统。[2]耗散结构理论阐述了自组织系统形成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它探讨了一个系统在何种条件下才能从无序走向有序,并形成新的、更高层次的、更有活力的结构。当系统满足一定的条件时,我们就可以认为该系统为自组织系统。普里戈金认为耗散结构的形成条件包括:(1)系统必须具有开放性。系统要建立一个活的有序结构,必须和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孤立系统最终会变成一个无序的死系统;(2)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在远离平衡态时,系统会从一个不稳定的无序状态,通过“涨落”形成新的稳定有序结构;(3)系统内部必须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机制;(4)系统必须存在随机涨落。

二、高职课堂教学的自组织性

高职课堂教学系统是教育系统和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由学生、教师、教材、教学坏境以及教学目标等要素结合成的复杂系统,系统中各要素有着不同的作用,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它符合自组织理论中普利高津对耗散性结构形成条件的要求。

自组织是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复杂系统演化时出现的一种复杂现象,是复杂性的特征之一。哈肯这样定义自组织:“如果一个体系在获得空间、时间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干涉,仅仅依靠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来达到,该系统就是自组织。”[3]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系统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职而又协调地自动形成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高职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系统,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有各自明确的目标,完全可以形成一个互动的系统,它符合自组织理论中普利高津对耗散性结构形成条件的要求。首先,课堂教学系统不是封闭的,它是一个开放系统。课堂教学系统向着高校的高等教育环境,向着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大环境高度开放;其次,系统应不断地与环境交换信息、能量和物质。高职课堂教学只有在密切关注社会最新动态和积极吸收高新技术对教学的支持,又不断地耗散自己的能量,培养出各种人才,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最后,系统应远离平衡态,并具有非线性运行机制。高职课堂教学系统是由有着复杂生理、心理变化的人组成的。人本身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广泛的纳新性。这样的元素组成的高职课堂教学系统,不可能稳定在“死寂”的平衡态。

三、高职课堂教学系统自组织结构的形成

1.高职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开放是系统走向自组织的必要条件。孤立的系统与外界环境缺乏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也就不可能自发地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级组织走向高级组织。“自组织是开放的概念。未来从现在(和过去)之中演变而来,依赖于已经发生与正在继续发生的的交互作用。”[4]高职课堂教学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开放系统是指与外界环境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与对话的系统。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方面条件的作用下,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学的目标、学生的学习心理都会受到影响。一般而言,课堂教学系统开放越多,交换程度越高,其适应能力就越强,发展水平就越高,这样的教学才能永远充满活力。

高职课堂教学系统的开放性包括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的开放以及教学评价的开放。教学目标的制定关系到高职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应具有科学性、人文性和师生共同参与和学生自我比较的开放性特征。教学内容应向生活实践延伸,赋予教学内容以广阔的现实背景,从而引导学生在开放学习中关注生活,研究生活,完善认知结构,提升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特别是文理科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补充,促进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的开放,教学要充分发挥各种交流渠道,形成多向性立体结构的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等,如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体验式学习方式等。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让学生、教师乃至家长、社区共同参与评价的开放体系。

2.高职课堂教学的目的性。教学是人类有目的的行为,是伴随人类发展全过程的行为。教育目的的明确性必然要求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并通过教学目的来体现教育目的。怀特海说:“我们要造就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为他们奠定起步基础,而文化则像哲学和艺术一样将他们引进深奥高远之境。”[5]“教学是为了人,为了社会、为了自然,所以教学目的具有综合性。”[6]正是由于教学的综合目的性,高职课堂教学适应时代的需要,并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

在教学中,每一门课程都是人类文化的一个方面,教学通过各门课程的实施实现人类文化的传播。同时教学作为教学内容的文化素材,不是机械照搬,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文化素材进行再创造。学生不仅是学习者,而且是研究者,因此现代教学要承担培养学生文化创新的重任。课堂教学系统的运作为社会发展的各个部门有目的地培养专门人才,以满足其发展的需求。教学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良好的人格品质,强调让学生自主地选择教学内容,主动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取知识,也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品质,强调学生是教学情境中学习的真正主体。“传统的教学由于局限于知识的传递和认知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真实感受,因而导致教学活动远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丧失了应有的文化意蕴,无法与学生的精神生活的完整性、生活体验的个体性和独特性有机联系起来。”[7]在现代教学理念下,强调教学的生活性,强调教学要走向我们的生活世界。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出发,让学生去理解、去感受、去建构一个意义的生成过程,从而生发出自己对事物的独特认识和个性化的理解。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当下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要善于利用偶发事件的教育意义。课堂教学既是预设的也是生成的,既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

3.高职课堂教学的整体性。系统内部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能否从无组织或低组织状态自动走向有组织或高组织状态的一个重要条件。非线性关系是指输入和输出既不成正比例也不成反比例的情形,它意味着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正是这种相互作用,使得整体不再是简单地等于部分之和。

高职课堂教学系统是一个要素重多、关系错综、目标功能多样的系统,是一个非线性系统。也就是说,该系统的输出变量或状态的变化与其输入变量或刺激强度并不成简单的线性关系。高职课堂教学系统是由“生命态教学存在、实物态教学存在和虚物态教学存在相互作用而组成的有机整体,”[8]各种教学存在都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中它的每一构成因子又是由其它小或下级因子所组成。因此,高职课堂教学系统作为一个包含多个非线性子系统,其内部一定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高职课堂教学系统内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如何组织教学、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教学的结果怎么样,取决于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大学课堂教学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正负反馈机制。我们很难具体地弄清楚有哪个子系统在多大范围内、多大程度上对教学结果起了作用,但是我们能看到课堂教学中心和行为的整体变化。教学存在的功能可以在课堂中得到放大,这种“放大”作用,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反向的。

4.高职课堂教学的流动性。涨落是相对系统平均状态的偏差波动,是促进系统从不稳定状态跃迁到新的稳定有序结构的杠杆,是系统自组织演化的最初诱因。从总体来看,高职课堂教学系统的演变总表现出一定的方向,并在演化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整体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系统是静止的,课堂教学系统因教学的流动而流动。“一切教学都是非静态的,是流动的。”[9]课堂教学在流动中始终充满着随机性、偶然性、选择性,存在着涨落和突变。课堂教学系统在某一方面偶然的突出表现,常常会形成系统的涨落。课堂教学的子系统不断进行信息交换,构成课堂教学产生某种偶然变化。

在课堂中,到处充斥着流动的信息,一些微小的涨落只能引起系统状态发生量变;而当系统演化到临界点时,某种涨落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被放大为巨涨落,它引起课堂教学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共同响应、协作,导致课堂教学系统发生质变,进入有序参量所主宰的有序状态,从而产生具有新质的自组织。在高职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面对新知识、新问题的时候,思维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发生相互之间的碰撞与摩擦,有可能产生带来创造性结果的思维胚芽。

用自组织的观点来看,学生不是装载知识的容器。学生用自组织的方式不断更新自己的经验,建构认识结构。因此,高职课堂教学要体现它的开放性、有目的性、整体性以及流动性,以适应“作为肉体的、智力的、情感的、性别的、社会的以及精神存在的学生个体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范围的需要,这些成分中没有一个能够或者应该被孤立,每一个成分都相互依赖。”[10]课堂教学过程应是整体的,有机联系的、协调一致的。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社,1990,178.

[2] 吴桐.自组织方法论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3] 徐建平.学习型组织与自组织管理[J].现代企业教育,

2003,23(6).

[4] (美)多尔(Doll,W.EJr)著.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01.

[5] (英)怀特海著,徐汝州译.教育的目的[M].北京:生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

[6] 张楚庭.教学论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97.

[7] 王攀峰.论教学走向生活世界的基本策略[J].教育研究

与实验,2007,(2).

[8] 胡小欧.教学场论[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34.

[9] 石欧.教学过程:飘忽的声音和流动的本质——兼论教学

语言[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心里咨询;观课议课;提高效益

陈大伟教授主张的用观课议课代替以往的听课评课,必然给中学课堂教学研究带来一系列的良性变化,而这种变化的出现无疑需要参与者在观课议课过程中形成良性人际互动。良性的人际互动是观课议课顺利进行并取得积极效果的前提。这使我想起了心理咨询过程中对建立良好咨询关系起到重要作用的几个重要技术和原则。在观课议课过程中合理的变通地使用这些原则有利于观议课活动的进展和观议课目标的实现。基于此,我结合心理咨询工作与观课议课活动的要求总结出在观议课活动中实现良好的人际互动需要做到的几点要求。

首先,观课议课参与者之间应相互尊重。

相互尊重就是要互相尊重对方的思想感情,内心体验,尊重对方的职业理想,生活追求,尊重对方的价值观念,尊重对方的独特性。“他人需要的只是提醒而不是指手画脚”,陈教授在他的《有效观课议课》一书中如是说。我们认为,只有相互尊重才能使观议课参与者之间做到“推心置腹,畅所欲言”而又不“指手画脚”。由于相互尊重所创造出来的安全氛围使观议课参与者有更好的合作态度,对观议课活动有更高的期望,使成员之间在平等对话的关系中议课,“从根本上降低了课堂教学研究的利害关系”,从而更好地做到、相互借鉴、相互支持、相互成全、相互培养。这是观议课实现“一中求多”并最终取得积极效果的基础。

其次,观课议课参与者之间应真诚相待。

尊重基础上的真诚要求对人既不虚伪地吹捧又不刻薄地攻击,参与者之间坦诚相待,相互袒露心扉,由于对方的真诚态度,大家都不再惧怕暴露真实的自己,包括自己的缺点、不足、过错和失误,也包括自己的优点以及创新带来的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观议课参与者之间彼此开放,相互滋养,相互润泽,观议课的目标更容易实现了。

再次,观课议课参与者之间应做到共情。

共情,通常也称作同理心,被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是影响咨询效果的最关键的咨询特质。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对来访者做到充分的共情,深入来访者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使求助者感到被理解、悦纳,对咨询关系有积极影响,从而使咨询取得更明显的效果。在观课议课活动中,参与者也要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促进观课议课目标的实现。陈教授所说,议课时“要看对方的脸色,考虑对方的感受”,这就是共情。“理解和尊重人性最为简洁的方法是设身处地,同情性地理解对方,对对方的处境、立场和心情感同身受”,这也是共情。

在观课议课过程中有了共情,观议课教师就可以设身处地的理解授课教师的内心情感和劳动付出,理解授课教师行为选择背后的价值取向。不会把授课教师置于被孤立、被评判、被指摘的境地,授课教师敢于主动暴露自己,乐于与议课教师有更多的交流和碰撞,与同行共同探讨的同时促成更多的自我探索。

在观课议课过程中有了共情,授课教师也可以设身处地的理解观议课教师提出的新情境、新思路、新选择,理解观课议课教师提出的种种疑惑,与观议课教师一起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丰富自己的教育思想,开阔自己的教育眼界。

与心理咨询不同的是,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共情只是对心理咨询师单方面的要求,而在观课议课过程中则是对所有参与者而言。不仅观议课教师要做到共情,献课教师也要做到共情。在观议课教师与授课教师思想的火花相互碰撞过程中,双方都要防止碰伤对方的心灵,这一点至关重要。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的共情要求咨询师走出咨询师自己的参照框架而走进来访者的参照框架,而在观课议课过程中的共情,要求参与者都能走进对方的参照框架去理解对方。在观课议课过程中,双方都既是受助者又是助人者。

最后,观课议课过程中需要参与者做到积极关注。

心理咨询中的积极关注是咨询师对来访者的言语和行为的积极面予以关注,从而使来访者拥有正向的价值观。我认为在观课议课过程中的积极关注也应该是多关注自己以及其他参与者的言语和行为中的积极的合理的有效的正向信息。这并不否认“问题”在观课议课中的重要性,也不是人为地屏蔽“消极面”。“问题”和“消极面”的存在丰富了我们的“对话”与“争鸣”的内容,为我们探索真理、发现真理提供了一条条重要线索,是我们积极探索的起点。我们最终关注的是直面问题进行对话与争鸣带给我们的新发展、新成长和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假设。当我们发现了“问题”、“消极面”带给我们的积极意义,也就是我们做到了对它们的积极关注。因此,每一个参与者都要从其他成员的言语和行为中提取一切有益于个体和群体发展的积极有效的信息,也就是“积极面”。而这“积极面”终将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幸福生活构建成功的阶梯。

篇7

【关键词】电子商务 双证书 电子商务师职业资格认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0-0059-02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师作为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商务活动或相关工作的人员,成为人才市场需求的热点。随着扩招带来的毕业生大幅增长,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毕业生如果能在学历证书的基础上,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必将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有优势。职业资格证书为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提供了其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证明。天津城市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从2011年起把国家职业资格电子商务师考试培训课程列入了本专业的教学计划。

电子商务师证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电子商务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过程分为知识部分考核(含职业道德和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考核两个部分进行。其中,专业技能考核包括3次模块考试(网络使用、网络营销、电子交易)和1次综合技能考试,模块考试占技能总成绩的30%,综合技能考试占70%,均采用上机方式进行,考核平台采用全国电子商务技能鉴定考核统一平台。

一 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包括主要内容有网页制作、网络商务信息收集与交换、网络营销、电子交易、物流信息管理、网络采购、电子商务安全管理7个部分:网页制作主要内容包括HTML语言和动态网页制作;网络商务信息收集与交换主要内容包括网络商务信息采集和网络商务信息处理;网络营销主要内容包括网上市场调研和网络广告与促销;电子交易包括订单处理、电子合同签订、电子支付和售后服务;物流信息管理主要内容包括物流信息搜集与分析和物流信息的应用;网络采购主要内容包括采购业务流程编制和供应商管理;电子商务安全管理主要内容包括文件加密、交易安全管理和安全工具使用。

二 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许多不足:以单向讲授为主,教师过于注重传授科学知识、介绍科学方法的教育,缺少任务驱动和项目教学等新方法。

本课程使用劳动与就业保障部“助理电子商务师”实验平台,采用项目课程的设计思路,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活动为载体,按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要求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施合作教学、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多种形式的“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为了更好地实现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该课程专门开发了网上课程论坛学习系统,教师在固定的时间就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指导与交流,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这个系统进行交流与沟通。同时,教师与学生也可以把一些资料上传上去,供其他同学学习与下载。学生通过该课程的理论学习和模拟训练,应全面系统地掌握和了解电子商务专业的必备知识,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基础。

三 课程教学效果

本次助理电子商务师取证工作,历经了培训辅导、组织报名、模块考试、综合考试等阶段。在培训期间,除了平时课程讲授外,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放弃休息时间,认真进行辅导,学生按时到课,刻苦练习,在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观念。

目前,经济管理系电子商务专业已将助理电子商务师取证工作纳入到课程体系建设当中。此次取证体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为学生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 专业职业资格认证课程改革的进一步设想

第一,课程考核标准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标准相对接。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与课程考核标准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核心能力的要求相吻合。依据企业对电子商务师、物流师、会计师等岗位的要求,本着“实用、够用、能用”的原则,调整相关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使其与岗位核心能力的具体要求相对应,与职业技能的要求有机融合,确保教学内容与资格证书考核内容全面接轨,构建职业资格证书的“直通车”。

第二,证书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接轨。证书课程的考核可以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作为评价方式,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可免修相关课程,实现课程考核与证书考核接轨,激励学生取得“双证”或“多证”,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可以把学院的实训基地与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资格考试系统进行无缝对接,除电子商务等考试系统外,还有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试系统、会计电算化培训系统等,使教师和学生在实训基地可以自主学习,既可以掌握专业的相关业务知识和技能,及时把握行业发展的新动向,又能大大方便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资格考试。

参考文献

[1]李鲤.职业资格考试证书对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启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2]姚伟、谢伟光.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新模式的探讨[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

篇8

一、提升电子电工实验实训课程教学质量的措施分析

1从硬件设施建设方面进行改善(1)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专业化的实验室建设是提高电工电子实验实训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学校要每年保证对专用实验室的投入,及时更新老旧仪表等实验器材,尽量跟上现代社会的发展节奏。同时要注意开放使用,健全实验室的使用制度,不是为相关单位来访参观、示范评估做样子,而是真正将实验室用于实处,以学生学习为本,以实验实训教学需求为本。为此。我们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本着从实际需要出发,保证学生的技能培养,对不同的实验室做不同的规划。一些专业最基础、最核心课程的技能训练,例如维修电工实验室,我们确保每个学生独立一个岗位,保证两个班可以同时开出,设有2间实验室。PLC综合技术实验室、智能楼宇实验室、机电一体化设备实验室、现代电工等实验室。我们把利用率、先进性、有效性放在前面,PLC综合技术实验室,涵盖了PLC基础技术、特种电机、变频器、触摸屏、基本工业网络技术;对于PLC基本技能我们就配备了每2人一台的设备;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带着学生制作一些小的教具,完善实训条件,适应教学。在实验室管理上,我们有完善的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制度,保证学生实验实训的开出,确保了一体化课程的开展,保证了实验实训100%开出率。(2)建设统一社会实践基地中专学校学生走出校门后,大多数直接进入生产一线,学校要根据这一特点,通过与企业互动合作等多种方式,对口培养学生,建立统一的、长期的、固定的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既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毕业后的工作环境和状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又能够避免学生分散实习带来的问题。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搭建由企业、行业协会、学院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安排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安排学生实习、推荐学生就业等。加强与合作企业的沟通、协调,拓展合作领域,充分发挥校企资源优势,开展共建三个基地:“学生实习与就业基地”、“校外教师实践基地”、“产、学、研”基地等“三个基地”,使校企合作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2从主观能动方面进行优化(1)合理调整课时和授课重点的比例要按照电工电子课程的教学要求,合理调整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课时设置,尽可能向实践部分倾斜,在创建国家级示范校的过程中,和天津职业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进行课改探索:将理论与实训课程比例调整为50%和50%,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搭建模块的学生培养课程体系和完善了专门化方向,课程体系分为基础素质模块(含选修课)、专业通用模块、专门化方向模块。在满足电气电子专业学生的专业通用能力培养的同时,确定了以核心课为主线的课程系统。全校师生重视实验和实训教学,促使学生提高操作技能,提高课程教学质量。(2)打造专业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非常关键的,实验室需要配备足够的专业的老师进行管理,提升“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提升理论课程教师专业技能素养,注重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建设了一支适应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数量充足、梯队合理、素质优良、双师素质高、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3)优化教学方式方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一是根据专业性质制定实验实训项目,探索学生选课模式,设立大纲规定的指定实验实训课程和学生自选实验实训课程,避免一刀切带来的不利影响;二是设立多媒体教学和电子计算机模拟实验教学方式,比如手工焊接授课之前,通过多媒体简单直观讲解电烙铁握法、焊接五步法等,让学生充分了解,同时也能留出充足的动手操作时间,大力推动“一体化”教学和“项目教学”引进实验实训;三是采取引导、启发性教学模式,对于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操作的问题,要做好示范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也要加强监督,允许学生犯错误,但是要防止错误扩大。例如,在制作波形发生器之前,先分析常见的波形,引导学生思考;同时,引导学生自助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充分发挥思维能力,大胆想象,并勇于动手尝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4)科学调整考核机制考核是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手段,更是指引学生学习方向的直接标志,优质的考核机制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也能够提升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对于电工电子实验实训课程的考核中,实践部分的比重要大于理论部分的比重,在考核方式的设定上,要符合教育大纲要求和社会用人标准,更要突出实验和实训的成果检测。例如,通过给学生设置任务,要求达到某种结果,让学生自行设计、选择元件和实施操作,根据最终结果进行评判打分。学生掌握了考核的方式和程序,也就明确了目标和方向,有选择的进行学习提升。(5)提升学生自控能力中专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弱,往往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而影响学习效果。要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的调节能力,通过加护式的后仰摔、抗挫折训练等方式,或者在实践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矫正,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自控能力,帮助他们在学习中能够克制由好奇心理引发的干扰,专心听取老师讲解。实验实训引进车间班组“6S”管理: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T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等内容。各种区域清晰明了,通道明确、畅通,不会到处随意摆放物品,一目了然的实习实验场所,使实验实训场所物品摆放有序,既能减少实验耗材的浪费,保障安全,提升学习效率,又学生自我形象,提升学生荣誉与归属感,促使学生主动产生学习,不断完善自我的意愿,提升学生的自控能力。同时使我校实习实验中无形具有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功效。

二、结束语

电工电子实验实训课程在中专电工电子教学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它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帮助学生科学的进行探索,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是永恒的话题,是与时俱进的。提升课程质量需要学校、教师以及学生自身,甚至整个社会共同努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探索和总结,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不断为社会培养出适应社会使用的技能型人才。

作者:梁亨单位:广东省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

篇9

一、时政资料引用的必要性

1.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看

(1)是由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新课程性质决定的。课程标准对新课程性质是这样阐述的:“初中思想政治课……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我们要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必须引进时政资料,让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运用时政资料拓展教育空间,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启发性,全面提高学生各种基本能力和素质。

(2)是新课程基本理念的要求。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要坚持的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等。这些理念都要求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体现时代特征,将书本知识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引领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时政资料的运用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2.从素质教育的要求看

(1)素质教育的普遍性、发展性、全面性要求我们将知识学习转移到能力的培养上;教育的社会化要求“教育为人生做准备”。初中思想政治课不仅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还帮助学生提高评价与分析、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利用多种方式沟通的能力,使其面对工作技能的不断变化应付自如。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将课本知识与社会时事相结合,在运用书本知识分析社会时事,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获得。

(2)素质教育要求将学习重心转移到启迪心智、挖掘潜能、增强后劲上,致力于培养学生摄取信息与表达信息的基本素养,将学到的知识“活化”,“投入运转”,具有很强的生成力。这是社会信息化的根本要求,需要运用时政资料引导学生摄取信息和表达信息,培养将课本知识“投入运转”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从中考的考核目标与要求看

中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考查学生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及创新意识,注重能力与素质的考查,关注时代性和实践性,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中考主要考查四大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述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近几年中考的命题思路已由“知识立意”转为“能力立意”和“现实问题立意”,中考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中考政治科测试的重要特点是“题在书外,理在书内”,命题以重大时政、社会问题为背景,综合考查相关的知识。因此,在平时的政治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引进一些时政资料,训练学生的时政思维,为中考打下基础。

二、在时政资料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时政资料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提高学生综合考试能力等有重要作用,在具体运用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时政资料的运用要有选择性

针对如何做好时政搜集工作,使其充分发挥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经过探索,提出以下几方面,仅供参考。

(1)多方面出击,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中引进时政资料,使教学内容密度大,信息量足,时代感强,形式丰富多样,从而满足学生的“胃口”。在引进的过程中要精选,配合教材内容,对所选资料整理、分类、筛选。要注意材料的代表性、实效性及教育价值。为此我们需要从各种媒体中搜集最新、最快、最典型的时政消息和人物专访,做到内容详尽,种类丰富。

(2)对已收集的资料分门别类地整理,可按知识、情感、行为等方面进行。

(3)对照教学的不同需求,将各种时政材料结合到教学要求中,生动、具体、直接地为教学目的服务。

(4)按照题型的不同,把时政材料作为例题分析指导,达到培养学生学习、思考、解题能力的效果。

2.时政资料的运用要适度

要保持其辅、补充性,不得越位,使时政资料为教材内容服务,不喧宾夺主、不哗众取宠、不堆砌材料。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用好时政资料,弥补教材的不足。绝不能丢开课本运用时政资料,把政治课上成新闻课、故事课。

3.时政资料的运用要到位

要真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时政资料的运用就一定要到位,为此我们可以运用以下方法。

(1)抛砖引玉式。一般应用于新课导入和新知识点的过渡上。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带着由时事材料引出的问题进入新课和新知识的学习。

(2)佐证解释式。一般应用于新授课过程中。主要是借助于时事材料印证或提炼总结教材中的基本理论观点,或运用教材的理论观点解释说明材料中所设计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弥补在教材中所举材料陈旧脱离现实的缺陷,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简单的机械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3)线索贯穿式。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只引进一则时事材料,并贯穿始终,一例到底,层层剖析,逐步梯进。这样使学生非常容易地理清知识的思路,把握住知识脉络,从整体上认识掌握知识。

(4)“解剖麻雀”式。主要用于单元复习、综合复习课。同一则时事材料既可以对多个知识理论观点分析,又可以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的角度分析,主要锻炼学生横向比较、纵向联系的立体思维能力,学科内部知识整合能力和综合分析运用能力。

篇10

关键词 有效引领 文本核心 缓冲 诱发 回转

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话过程中的语言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课堂生成性资源,是维系课堂有效性的重要纽带。因此,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应着重关注在课堂中呈现出来的各种对话资源,化解差异,构建出新的教学内容,更好地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升值。

一、缓冲――给学生留出一条思维通道

人教片反四下《鱼游到了纸上》教学片断:

生:“鱼为什么游到纸上?又是怎么游到纸上的?”

师(惊讶疑惑的表情):“嗯,这真是个很不错的问题。咱们一起读读课文,相信一定会找到答案。”

生:“这里的鱼并不是指水中游动的活生生的鱼,而是画在纸上的鱼。鱼游到了纸上,是为了突出这位年轻人画得非常像,跟真的一样。”

师(故作若有所悟状):“哦!原来是这样!那这些画中的“鱼儿”又是怎么游到纸上的呢?”

生:“我明白了画得像,首先在于年轻人的细致观察,将鱼的形态牢记在心间。”

生:“我还认为,鱼能游到纸上是因为年轻人认真地描摹。‘工笔细描’‘挥笔速写’,我们仿佛看到了他给鱼儿作画时的样子。”

这是教学预设中关系到文本核心的重要问题。在课堂开始,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并没有生硬地拉回到预定的教学轨道,更没有自乱阵脚,而是踢了一脚“旁传球”,为自己调整教学预案备足了时间。这种低下自我姿态,既以教师的思维漏洞换取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力。教师的“不为”和“无为”恰恰为学生自主阅读与思考提供了一条预留的通道。学生在教师“无为”的引领下,完成对文本深处的自我阅读,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飞跃。

二、诱发――给学生提供一片理解天地

人教版五下《半截蜡烛》教学片断:

师:“你是怎么读出伯诺德夫人的临危不乱?”

生:“文章中说‘轻轻把蜡烛熄灭’。我从‘轻轻’一词中体会到伯诺德夫人并没有因为紧张而慌乱。”

师:“是啊,你看‘轻轻’就两个字,我们却能从中读出这么多丰富的内容。这就是品味文字。还从哪里读出了她的临危不乱?”

生:“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师:“哦,这是从人物的语言来说的,继续。”

生:“你看,伯诺德夫人说这句话的时候一定是很从容的,很轻柔的。”

师:“是的,那你就学着她的样子读读这句话。”

师:“仅仅是语气吗?内容上呢?”

生:“这句话就几个字,但伯诺德夫人却把她要熄掉蜡烛的想法自然地提了出来,没有一定要熄灭的意思,可见她的镇定与机智。”

师:“是啊,文字虽然不多,但可挖掘的内容却如此丰富。我们读书要善于把薄书读厚,也要善于把厚书读薄。”

这里的诱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拉硬扯,也不是教师将教学内容的强行搬弄、预设目标的胡乱开掘,而是紧扣文本的价值取向,运用睿智的语言、巧妙的方法,从学情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内心需求出发所做出的针对性地调整和转换,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据本而“诱”,为学而“诱”。“仅仅是语气吗?内容上呢?”一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转换,却隐匿着理解层面与思维渠道的互相更迭。这种高效引领绝不是浅尝辄止式地总结问题,而是通过四两拨千斤的艺术点拨,使内容的广度不断扩散,思维的深度不断嵌入。

三、回转――给学生搭建一道解读阶梯

人教版《“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教学片断:

师:“读了课文,你觉得谁的教育方式是正确的?”

生:“孩子毕竟是孩子,需要大人的安慰与鼓励。母亲的做法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帮助。”

生:“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没有了约束,任何事情都难以做好。父亲应该对孩子要求严格。”

生:“我觉得作者写得非常有道理。孩子需要父母的两种教育,既不能失去信心,也不能过于骄傲,这样才能健康成长。”

师:“大家都有自己的思考,这很好,但大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人与人是不一样的,使用同一种方式是否适合每一个人,你们想过这个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