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范文

时间:2024-03-14 17:10: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怎么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怎么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篇1

首先要明确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什么是语文的工具性呢?笼统说语文是一种用语言进行思维、交际的工具。具体说语文的工具性指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那么什么又是指语文的人文性呢?人文性与科学性相对而言的。主要体现在人文关怀、个性的培养上,也即便更注重语文的诗意美、情感美。如果把语文的工具性比作一个机械的机器的话,那么语文的人文性就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大树。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相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也只有以语文的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只有把二者合而为一,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才能真正学好语文,发挥语文的作用。

其次要培养性感,达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文学习要须知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关键是什么?是情感地培养。所谓“文章不是无性物”“人性练达即文章”讲的就是一个“情”字,只有“情”才能使文章充满血肉,文章才能生动起来。只有“情”的熏陶才能使自己日益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那么在整个的语文学习中,怎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这一情感呢?

1.朗诵吟读

古人提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书读多了“不会吟诗也会吟”。“读”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一步。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朗诵吟读,读懂文章、读出情、读出美,从而入情入景入境入心,达到一种沉醉艺术境界的效果。此如:《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我们就可以进行如作者所说的眼睛在旅行,心灵在散步,我们就可以通过反复朗诵篇中优美片断,从而拔动心弦,体会出作者所描绘的那种人间仙境般美景,徜徉在作者对大自然一种美好享受的氛围中去。

2.情境再现

怎样才能体会作者情感之后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呢?那就是接着进行形象的感受。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的被激发,从而也不能很好地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情感是文章的灵魂,体验作者情感、品赏、运用作者表情达意的语言,是提高语言水平的需要,也是陶冶情操的需要。比如《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我们就可以通过词中所描绘的四幅图画“独立赛秋”、“湘江秋景”、“峥嵘岁月”、“中流击水”,从而进行语言文字上的感知,融入课文情境,进行形象感受、再想象,从而体验出伟人曾经何其伟大的志向,何其雄伟的英雄气概,最终走进伟人闪光的心灵。

3.补充想象

《客至》一诗,最后两句这样写“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我们就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诗人欲呼邻翁与这客人对饮的情景,邻翁最终有没有来呢?来了之后又怎么样呢?通过这样的补充想象,从而去领悟诗的内涵,诗人的雅兴那会也许正高吧,很有一醉方休之感。诗的结尾耐人寻味,是杜甫不多见的清晰明快诗风之体现。

最后,要时刻注意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文修养,更好发挥语文的工具性。

语文学习,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课后注重阅读,只有不断扩展自己阅读面,才能给自己补充更好的营养。阅读过程中,必须置身于作品中,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与启示,从而达到培养我们的人文精神的目的,提高语文水平的修养。

篇2

关键词:语文素养 提高 掌握 理解 领悟 表达

语文就是由语言和文字组成,通过听、说 、读、写来完成。它来源于生活,更应用于生活。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人活着,就离不开与人的交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离不开语言和文字。因此,语文对我们很重要,那么,怎么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提高语文素养,首先应掌握基本的常用文字。识字的过程,很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完成。小学和初中是学生识字的主要阶段。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生识字时,不仅要教会学生认识这个字,还应力求把音、形、义结合起来。根据汉字的特点及结构形式,最好让学生了解字形和字义之间的联系,如象形字、形声字。这样学生就可以更清楚地辨析和运用文字。文字的掌握,除了在课堂上所掌握的外,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也能够积累很多的文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听人讲话是语文,看电视也能开心学语文 。看电视时看到屏幕上的文字,如果有不熟悉的字词,边看边听,就能把该字记下来,即使不能写,但至少以后看到这个字能认识,如:我在看新闻联播时,电视上出现了外交部长杨洁篪时。我认识了“篪(chi)”这个字,还有“荨麻”的“荨”,以前我一直认为它读“xun,”这个音,而在一次看电视时才知道它的正确读音应该发“qian”。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除了电视,生活中的广告牌、招牌,也可以帮助我们积累很多的文字。当然,前提条件是我们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处处留意,一心向学。

提高语文素养,除了要掌握基本的文字外,更重要的是对语言的理解、领悟,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让语言真正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学习语言,首先应该在生活中去学。我们人一出世,并不是由教师正规培训,而是父母、亲人、邻居等随口话的影响。从小听父母讲话几个月后我们也咿咿呀呀地说。父母是我们生活中的第一任老师,也是语言的第一任老师。我们长大后,增加了活动范围,参加了社会活动,每天都在与人打交道,就更离不开语言这个交流的工具。在与别人交流时,我们就只要用心,就能从别人的语言中,吸取到许多有益的东西。民间更是一个“语言大库”,它的语言有时比我们的书本更为丰富,更为生动。俗语、谚语、歇后语、俚语等显得更有活力。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多与能说会道的人交往,也能提高自己对语言的表达能力,积累更丰富的语言。

学习语言,除了在生活中去学,更应该在书本中去学。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和初中生,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去理解书中句子的含义,指出句子好在那些地方,让学生去品味,领悟句子的优美之处。对用词恰当、准确的进行分析,对句式、修辞进行分析,慢慢的,学生积累多了,语文素养也就有了一定的提升。除了我们的课本,还应引导学生看课外书籍。小学一、二、三年级的学生,要引导他们看拼音版的寓言、童话、动物故事等。让学生从小就爱上了课外书籍。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书籍对于人生、社会的作用,只有书籍,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智慧,只有书籍,才能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也只有书籍才能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积极向上。当然,读书,要读好书,读健康有益的书,读经典的作品,读优秀的杂志。在读书的过程中,通过对语言的理解、品味,就会对我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阅读多了,积累多了,就会从量变自然过度到质变。就会让我们的语文素养提升很多。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著名的于丹教授,她在电视上的讲课,给人的是一种美的享受。就因为她有极丰富的文学积淀,有极高的文学素养。她谈起自己时曾说过,他七岁就背《论语》,当然,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也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因此造就了现在的她,而她只有四、五岁的女儿也能背诵很多诗。因此,要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除了在课堂上老师的教导外,还应该让更多的书籍陪伴我们,特别是成人之后,更不能让书籍离开我们,“书卷有情似故人,晨香忧乐两相亲。”

提高语文素养,除了学习、积累,还应该表达出来,来验证我们的所学。表达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与人交流时的所说。因此,教师在教学生时,不能照本宣科,语文课讲完就结束,而应该鼓励学生多说,一是验证学生是否听懂,二是检查学生是否已经吸收为自己的东西。还应鼓励学生平时多说话,如讲讲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事,以此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一定要以学以致用为中心,为目的。说了话,还应该拿起笔来写,将平时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悟写下来,通过写,让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写作的水平就会越来越高,写作的欲望也会越来越强。

篇3

关键词:教育技术 幼儿 语言教学 教学目标 阅读素养

教育技术手段和课程资源的飞速发展,给备受关注的幼儿语言教学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在教学过程中,幼儿语言教师要鼓励幼儿走进图书馆,学会利用绘本图书、网络等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要充分发挥教育装备辅助语言教学的优势作用,从而有效提高幼儿的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切实提高幼儿的阅读素养和应用能力。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点滴做法。

一、发挥课程资源优势,拓宽阅读视野,使阅读成为幼儿生活的一种习惯

阅读素养是评价青少年综合素养的关键因素。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在进行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应尽量少布置那些死板的学习任务,尽可能给幼儿提供阅读绘本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优势作用,通过视频动画的播放,开阔视野,广泛获取信息,在不断的阅读中积淀文学常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

例如,新型多媒体设备电子白板的应用,大大拓展了幼儿的阅读资源,丰富了幼儿的情感,使幼儿爱上阅读,逐渐使阅读成为幼儿生活的一种习惯。幼儿语言教师应及时为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阅读书目供幼儿阅读。如《花婆婆》《一步一步走呀走》《西游记》《一颗种子》《灰姑娘》等。幼儿语言教师为幼儿创设和营造温馨舒适的阅读环境,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广泛深度的阅读,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素养。

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资源优势,提高幼儿语言教学效率

语言教学资源信息量大,资源来源广泛。因此,语言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整合,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语言教学的作用,通过直观展示教材情境,使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语言教学产生最佳效果,确实达到三维教学目标,提高幼儿的语言应用能力。我们知道,多媒体可以跨越时空,拉近幼儿与现实生活的距离,给幼儿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幼儿很容易走进教材,走进作品,深刻理解教材的丰富内涵,提高阅读感悟能力。

例如,在讲解《小动物的伞》一课时,通过深入细致的阅读感悟之后,我利用电子白板进行人机互动,让幼儿结合课上所学进行角色表演。一个幼儿利用电磁笔在白板上点击天气的变化的课件,设置活动的情境——大雨即将来临,小动物们去哪里找伞呢?幼儿根据电子白板上的提示和自己的感悟,纷纷跑向自己的“伞”下躲避大雨。这种教学方式,既提高了幼儿的阅读感悟能力,又提高了幼儿的阅读实践能力。

三、在故事中培养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幼儿阅读素养

多媒体的视觉刺激作用对幼儿的认知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让幼儿阅读绘本教材,模仿小动物进行表演,提高幼儿对绘本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幼儿的表现力,提高幼儿的阅读素养。

例如,在《八只小狗抬花轿》的教学时,教师播放语言故事的动画视频,引导幼儿观看第一幅图,“从这幅图上你看到谁在做什么了。”幼儿说出第一句儿歌“八只小狗抬花轿”。教师提问“那再看看老虎在干什么呢”,以引导幼儿说出“老虎坐轿把扇摇”。这时教师提示幼儿:“忽然发生一件大事,什么事呢?”幼儿们抢着说:“一只小狗摔一跤。”教师下面请一个幼儿模仿小狗摔一跤的动作,并提问:“如果你发现小狗摔一跤你会怎么做呢?”幼儿说:“把它扶起来,送进医院……”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小朋友们都是很懂事的好孩子,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老虎是怎么做的。”教师引导幼儿观看第三幅图并提问:“老虎是怎么做的?”说出:“老虎对他踢一脚。”提问:“小狗被踢了一脚后会怎么样?”教师适时引导幼儿说出“小狗气得汪汪叫”并学小狗生气时候的叫声。教师:“小狗生气了,那老虎又在干什么?”幼儿说:“老虎却在睡大觉。”于是,教师提醒幼儿:“孩子们,你们对老虎有什么看法?”幼儿说:“老虎真的太坏了……”教师应声道:“老虎是真的太可恶了,我们来想个办法来对付它吧!”于是,幼儿结成小组进行讨论,想出许多好办法,教师给予肯定:“小朋友帮小狗想了这么多好主意,你们知道小狗想了什么好办法吗?”看第四幅图,教师引导幼儿说出儿歌:“小狗抬轿到山腰,想个办法真正好!”最终把老虎重重地摔了一跤。

阅读能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能使幼儿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能活跃幼儿的思维,丰富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发散能力,提高幼儿的阅读实践能力,为幼儿一生的成长奠定基础。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进一步探索和挖掘提高幼儿阅读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强调的是阅读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要对幼儿阅读教学工作常抓不懈,幼儿的阅读积淀一定会越来越丰富,阅读素养一定能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雷雨(节选)》 讨论 鉴赏

新课程教材非常重视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高中语文教材收入的文学作品篇目占到课文总篇目的75%左右。文学作品篇目所占比例如此之高,可见其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那么,如何讲授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呢?笔者在讲授有关课文时,尝试运用讨论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己发表对作品的看法,在讨论、辩论中,激发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其扩散性思维,使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增强其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尝试,略有所获。现以《雷雨(节选)》一次课堂实录为例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的尝试过程。

学习完《雷雨(节选)》这一课后,我向同学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有没有真实的感情?

下面有的翻书,有的沉思,有的小声讨论。

五分钟后,我让大家发表各自的看法。

黄杨首先发言:“我觉得这个问题没有必要讨论。”

全班一愣,我问:“为什么这么说?”

“周朴园对鲁侍萍当然没有真实的感情,如果有,他怎么会在认出鲁侍萍后态度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呢?”黄杨反问一句。

王元艳接了过来:“如果没有,他为什么会记得鲁侍萍的生日,保留以前的家具和关窗的习惯?”

“那不过是做做样子而已。”黄杨不以为然。

这时,佘广文又加入进来:“我认为周朴园的感情是真实的。因为他晚年生活不如意,常常感到寂寞孤独,因此难免怀念起过去与侍萍度过的快乐时光。”

谁知这被黄杨抓住了把柄:“就是呀,他是晚年生活不如意,才想起侍萍的,不然他不会想起的,这不正说明他对侍萍没有真正的感情吗?再说,如果有感情,当初为什么要在大年三十晚上将刚生过孩子的侍萍赶出家门?”

佘广文不服输:“当初将侍萍赶出家门,并不是周朴园的本意,他也是为家人所逼。如果没有感情,他们怎么会生下周萍和大海?侍萍怎么会给周朴园衬衣上绣梅花和‘萍’字?这不都是他们当年两情相悦的见证吗?”

终于也有人支持黄杨了,是龚宇:“如果他们是有感情的,那又如何解释周朴园在认出鲁侍萍之后态度的突然变化呢?”

王元艳作了“解释”:“周朴园这个人,年轻时出国留过学,受过新思潮的影响,当时爱上侍萍是可能的。后来他成了资本家,由于周围环境的影响,本质上确实变成了一个‘坏人’,当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时,他首先考虑到的是侍萍对他前途的威胁,因而态度发生了变化。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些而否认他过去对侍萍的真实感情以及后来对侍萍的真情怀念。”

黄杨继续批判周朴园:“总之,周朴园是个伪君子,他对鲁侍萍的感情也是虚伪的,他所谓的‘感情’是建立在不损害他个人利益的基础之上的。一旦‘感情’可能会影响到他的名誉、前途时,他会不顾一切地拼命保住自己的前程,三十年前他冒雪赶走了刚生过孩子的侍萍,三十年后他又威逼利诱眼前的侍萍。因此,无论是三十年前,还是三十年后,他的感情都是虚伪的!”

王元艳还是没有被说服:“人都是复杂的动物,我们不能将周朴园一棍子打死,他确实是个自私、虚伪、残忍的资本家的典型,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他真实内心的另一面。”

……

双方争论不休,互不相让,又难定胜负。

我只好紧急叫停:“周朴园是个很复杂的人,他确实爱过侍萍,但他自私的本性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使他的爱不纯真,不牢固,经受不住考验。他对侍萍到底有没有真实的感情,一直是文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至今没有定论。正如黄杨所说,‘这个问题没有必要讨论’。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目的也不在于问题本身,而在于关注周朴园这个人,这个复杂的人以及当时复杂的社会,从中窥视当时社会对人的性格和命运的影响。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已经基本达到了这个目的。”

《雷雨》中的一系列人物、事件,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关系、情感,很复杂,很微妙,不是一句话两句话所能说得清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两人之间感情的变化与他们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够注意到这一点,应该说是个不小的进步,说明经过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上高二的他们学会了联系社会背景分析人物形象,较为全面地思考问题。辩论时也不再是简单地责问对方,而能够做到有理有据,联系人物所生存的环境,相对辩证地看待问题。一般情况下,老师也不需要再做提示或补充说明,只需在最后简单地总结一下就行了。

实践证明,语文课上运用讨论法教学,对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培养其发散性思维,扩大其视野,增强其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都很有帮助。每次讨论结束后,很多同学都觉得意犹未尽,有的课后找我交流,有的在周记本上继续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有些观点还是有一定含金量的。

篇5

《中国教师》:沈老师好,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即将投入使用。您能否谈谈自己在学习理解新课标过程中的体会?

沈为慧:可以。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颁布后,我就开始阅读了。当然,课程标准是一个纲领性文件,单纯依靠一般性阅读是难以真正领会其核心内容的。把课标的学习贯穿到实践中,在备课、教学中仔细体会其精神,才是对课标的真正学习。经过几个月的阅读、实践,新课标在以下四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为什么教。教授历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掌握历史知识、历史技能,只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为提升他们的素养创造条件。其实这也是“学生为什么学”的问题。

第二,教什么。教师主要传授学生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所谓“基本知识”指的是:贴近时代、社会、生活,反映人类文明主要成果,反映人类发展进程与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所谓“基本技能”包括:计算历史年代,识读历史年表,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识别与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等。其实这也是“学生学什么”的问题。

第三,怎么教。新课标第三部分不仅列出了“课程内容”,还提出了“教学活动建议”。活动中学生就要思考“到哪查”“怎么选”的问题,所以查找和收集信息的过程,就是一次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其实这也是“学生怎么学”的问题。

第四,如何评,即“教师教得怎么样”的问题。关于评价的目标,新课标要求根据三维目标把每个板块内容的要点分别列举出来,“对每个要点进行可测量的描述”。关于评价的标准,新课标要求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水平制定标准,选择重要的项目作为评价维度,并用清晰、简要的语言描述每个维度的不同水平等级。其实这也是“学生学得怎么样”的问题。

但是,在研读中我也产生了一些困惑,感觉对部分语句理解不清。比如,关于“课程设计思路”中写道,“本标准对每个学习板块规定了课程内容,并提出了教学活动建议。课程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及必须经历的历史思维训练过程;教学活动建议旨在倡导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对历史进行感知、理解和探究……”这里介绍的似乎是课程标准的文本结构与内容含义,而不是在说明历史课程是如何设计的。

再如,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中规定,“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景想象。”遗址、遗迹、文学作品等是历史的载体还是历史的呈现方式?教学活动有这样的建议:“阅读《三国演义》的片段,讲述史实与《三国演义》描述的区别。”如果文学作品是一种“历史呈现方式”的话,为什么还要分辨其与史实的区别?

又如,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还规定,“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以及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智慧,初步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识别判断力,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是非、善恶、美丑与人生态度不属于同一层次,前者属于道德问题、价值观问题,后者属于人生观问题。

类似的情况还有几处,不再一一列举了。另外,新课标对部分概念也没有进行界定,如“历史意识”“历史素养”“人文素养”,这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中国教师》:与实验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相比,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诸多方面作了新的厘定。针对课标的变动,您认为在贯彻落实新课标理念的教学实践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

沈为慧:从某种意义上讲,执行标准比制定标准要难得多。在新课标的贯彻落实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问题,既有实验版课标实施时就有的问题,又有新课标颁布实施后产生的新问题。我觉得,在众多问题中,以下三个方面可能更加突出:

首先,教师问题。正如新课标所说的那样,“历史课程资源还包括教师资源”,而且还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然而,许多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并不达标,这将严重影响新课标理念的实施。从过去十年的实践看,即使学历水平达标的教师,也未必能真正领会课标理念。

其次,教材问题。新课标明确指出,“历史教材包括教科书、教学图册、教师教学用书等”。教科书能否“采用活泼、形象的方式和通俗、准确的语言”来陈述历史;能否真正避免“晦涩艰深的叙述”,避免“过于抽象的概念”,避免“说教式和灌输式的表述方式”;能否真正“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注意各年级之间的能力层次”。教师教学用书能否科学“解读教科书相关内容中的信息”,能否真正“提供有效的教学活动范例”,能否真正“有利于更新教育观念,促进教学创新,及时反映历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能否真正“向教师提供丰富、有用的教学资源”。

最后,教育质量评价问题。以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做法本身是没错的,以纸笔测验作为最主要的评价方法,在现实情况下也并无大的不妥。可问题是,纸笔测验用的试卷能否反映教学目标的要求,即评价目标与学习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二者有大的偏差,以这种评价结果作为评价结论,就会大大伤害尝试新课标理念的教师,进而影响新课标理念的实践。

《中国教师》:针对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您能否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建议?

篇6

引导;新课程;学生;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268-02

课改之风吹遍了各阶层学校,高中语文新课程也已开始推开。它的主要特点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三个维度来设计教材,特别强调人文性,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 新课程相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来说,是一场深刻的改革。作为高中学生应该怎么学语文呢?

1必须全身心沉浸在语文这一美丽的世界中

语文的内涵涉及现实生活、纷繁社会、人生命运、思想情感。她是所有学科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其独特的美。当我们步入语文的世界,就步入了一个美丽的世界。我们学习语文,就是在不断地鉴赏美、发现美、创造美和丰富美。我们说话、我们写字、我们阅读、我们作文,就是一个鉴赏美、发现美、创造美和丰富美的过程。语文,似乎是在教诲人去如何完成那光辉灿烂的人生之路,而这种教诲却是潜移默化的,是对人生的一种熏陶和感染,完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永远和人生相伴。人生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人类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

2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使之成为广泛学习语文的平台

新教材强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高语文能力,编排体例也变成了用人文话题来统领的一个个专题,希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简单的只学习一些语文的知识。新教材中的课文,绝大多数是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和伟人或名人佳作中精选出来的,这些课文里本身就含有许多语文知识点,学习、理解课文的过程,其实就是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的过程。如果同学们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学习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那么就真正成为了教材的使用者、研究者和改造者。

3必须持之以恒地做好积累工作,练好语文基本功

一个人的语文修养的高低,取决于其语文基本功是否扎实。同学们进入高中后,首先,要努力使自己学会说一口流利而较标准的普通话。平时在听老师示范朗读,听电台的广播以及看电视台的节目时,留心学习他人正确的发音及朗读的技巧;早读时大声朗读课文,并请老师、同学帮助自己纠正错误的发音。学习语文,既要重视书面语言,又要重视口头语言。朗读,可以锻炼口头语言,帮助你学好语文。朗读不能简单地看成是控制声调的高低,最重要的要理解课文的词句,边读边思索,边读边体会它的思想感情。朗读得好,就能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课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就能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其次,要努力使自己写一手端正而潇洒的字。第三,要努力使自己养成“我手写我心”的写作习惯。写作的过程,其实是创造的过程,创造出新的语言,新的形象,新的境界,新的观点,甚至于新的表现形式和作者全新的思维方式。

至于借助于语文笔记做好语文知识的整理工作,这是传统的学习法,在新课改中也是万万丢弃不得的。有关知识点、运用实例、高考(高考新闻,高考说吧)例题、病句典型、文学常识、诗词名句、写作技巧、阅读要领、错别字、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义显著不同等等,这些都永远值得我们抄在自己的语文笔记簿上。

4在互动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辩论,以便提高自己立足社会的综合素养

语文新课改或者说高中所有学科的新课改,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同学们,是要求同学们的学习方式进行改变。如果同学们还像过去一样满足于教师的“满堂灌”,习惯于“题海战术”,沉醉于“书本知识”,那么,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教育变革中,你无疑是一个落伍者和失败者!像江苏版和全国版语文教材,每个模块都提出新的学习方式,如体验式学习、问题探讨及文本研习等,这绝对不是形式主义。传统的学习就是文本研习,而现在强调感悟体验,形成语文素养,在活动中学语文!细心的同学可以发现,老师的课堂在渐渐发生变化了,比如文言文教学,过去老师是串讲,现在有不少老师则先让学生充分预习,提出问题,课堂上则以解决问题为目的。

篇7

一、探究意识

《课标》从“课程的基本理念”到“实施建议”部分都明确提出了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问题,“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引导专题探究,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评价中应对学生的探究意识……进行综合考虑”。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使学生明白不管探索的结果如何,最有价值的就是探索的过程。学习中不能仅着眼于获取问题的答案,而且要注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探索问题,并敢于探索未知领域。因此,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大力倡导并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到快乐,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中培养起探究意识。

二、积累意识

《课标》明显加强了对积累的重视,“课程目标”部分多次提到“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丰富传统文化积累”,“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所有这些积累行为的养成有赖于积累意识的培养。教学中要使学生意识到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没有积累就没有发展,没有大量的积累,语文素养的提高只能是空中楼阁。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通过摘抄、背诵等方法去积累丰富的材料(主要包括语言材料、生活经验材料、思想情感材料、鲜活的文学形象材料等);不但要随机地积累,更要注意有目标地积累。

三、问题意识

《课标》的“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提到“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就要指导学生培养起问题意识。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发现问题永远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要善于发现问题就要使大脑始终充满问号,在生活和学习中多问几个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同时,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勇于提出疑点,尤其是对一些司空见惯(包括听惯了的和看惯了的)和习以为常的现象,能够留意观察,对人们习焉不察的问题,能够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不断的观察和思考,从原来看不出问题,到后来能一次、再次地发现问题。这样,就会逐步增强对问题的敏感性,慢慢养成问题意识。

四、主体意识

《课标》在“实施部分”中提到“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就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最终的知识建构需要由自己来完成。“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自己的认识世界必须由自己自主地能动地去生成、建构,尽管学习过程中不能完全弃绝教师的引导。另外,还要使学生认识到语文是一门充满感受和体验的学科,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墨韵书香,与作品产生共鸣,通过积累、消化,内化为自己的学识,才能真正提高语文素养,而不是一味地依赖或等待教师的答案。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要积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独特感悟,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课文,并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写作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让学生大胆、自主地写作,敢于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表达方式。

篇8

一、必须全身心沉浸在语文这一美丽的世界中

语文的内涵涉及现实生活、纷繁社会、人生命运、思想情感。她是所有学科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其独特的美。当我们步入语文的世界,就步入了一个美丽的世界。我们学习语文,就是在不断地鉴赏美、发现美、创造美和丰富美。我们说话、我们写字、我们阅读、我们作文,就是一个鉴赏美、发现美、创造美和丰富美的过程。语文,似乎是在教诲人去如何完成那光辉灿烂的人生之路,而这种教诲却是潜移默化的,是对人生的一种熏陶和感染,完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永远和人生相伴。人生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人类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

二、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使之成为广泛学习语文的平台

新教材强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高语文能力,编排体例也变成了用人文话题来统领的一个个专题,希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简单的只学习一些语文的知识。新教材中的课文,绝大多数是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和伟人或名人佳作中精选出来的,这些课文里本身就含有许多语文知识点,学习、理解课文的过程,其实就是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的过程。如果同学们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学习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那么就真正成为了教材的使用者、研究者和改造者。

三、必须持之以恒地做好积累工作,练好语文基本功

一个人的语文修养的高低,取决于其语文基本功是否扎实。同学们进入高中后,首先,要努力使自己学会说一口流利而较标准的普通话。平时在听老师示范朗读,听电台的广播以及看电视台的节目时,留心学习他人正确的发音及朗读的技巧;早读时大声朗读课文,并请老师、同学帮助自己纠正错误的发音。学习语文,既要重视书面语言,又要重视口头语言。朗读,可以锻炼口头语言,帮助你学好语文。朗读不能简单地看成是控制声调的高低,最重要的要理解课文的词句,边读边思索,边读边体会它的思想感情。朗读得好,就能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课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就能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其次,要努力使自己写一手端正而潇洒的字。第三,要努力使自己养成“我手写我心”的写作习惯。写作的过程,其实是创造的过程,创造出新的语言,新的形象,新的境界,新的观点,甚至于新的表现形式和作者全新的思维方式。

至于借助于语文笔记做好语文知识的整理工作,这是传统的学习法,在新课改中也是万万丢弃不得的。有关知识点、运用实例、高考(高考新闻,高考说吧)例题、病句典型、文学常识、诗词名句、写作技巧、阅读要领、错别字、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义显著不同等等,这些都永远值得我们抄在自己的语文笔记簿上。

四、在互动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辩论,以便提高自己立足社会的综合素养

语文新课改或者说高中所有学科的新课改,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同学们,是要求同学们的学习方式进行改变。如果同学们还像过去一样满足于教师的“满堂灌”,习惯于“题海战术”,沉醉于“书本知识”,那么,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教育变革中,你无疑是一个落伍者和失败者!像江苏版和全国版语文教材,每个模块都提出新的学习方式,如体验式学习、问题探讨及文本研习等,这绝对不是形式主义。传统的学习就是文本研习,而现在强调感悟体验,形成语文素养,在活动中学语文!细心的同学可以发现,老师的课堂在渐渐发生变化了,比如文言文教学,过去老师是串讲,现在有不少老师则先让学生充分预习,提出问题,课堂上则以解决问题为目的。

篇9

【关键词】 新课改;思想政治课程;课堂教学;语言艺术;途径

课堂教学语言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最主要方法,而政治课往往又被看作是一种枯燥、机械的说教,这和有的政治教师讲课语言干巴、平淡、毫无感彩有直接关系。政治课教学应该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运用高超的教学语言的技巧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新课改下教师语言的要求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着教学工作的成败。只有生动感人、通俗易懂的语言才能启迪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掌握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和品德。教师的语言修养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影响着教育的成败。一名合格的教师,只有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教师语言,把握教学语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影响,才能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语言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的主要手段,教师语言技巧的高低、语言技术的运用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教学效果,作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师,我们不仅承担教书的职责,更重要的是育人的使命,所以,教师要巧妙地运用语言技巧,把呆板、枯燥的政治课变为生动、有趣的课堂,使学生热爱政治课,热爱政治教师,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1、教学语言要科学规范,富有准确性

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都有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理,而且专业术语较多,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我们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使用准确、规范的语言,用科学合理的表达方式向学生传达知识,启迪思想,在这过程中必须要保证教学语言的准确性、规范性,绝对不能含糊、一带而过,在教学过程中有失误时,必须要及时改正,给学生以科学、合理的解释,不能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而给学生以错误的信息。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语言准确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领会与把握而且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也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政治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语言。

2、教学语言要新鲜、富有时代性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面对不断更新的社会和不断变化的局势,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更新自己的语言体系。新课改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但由于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具有多、繁、杂的特点,而且内容更新比较快,加之学生身边的宏观和微观环境的不断变化,思想政治课教师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例如:近年来,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网络语言、流行歌曲语言对传统语言形成了一定的冲击,这就要求政治课教师不断积累自己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言结构和语言体系,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技巧,试想一个政治教师总是用刻板、枯燥的语言进行知识的传授,那么,最终的教学效果便可想而知。所以政治课教师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积累自己的语言素养,使自己的语言更加符合时代的特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学的育人功能。

3、教学语言要通俗易懂,富有幽默性

首先,教学语言要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的生活。由于思想政治课程里包含的有些概念和原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且中学生的思维水平还处于具体思维阶段,让他们去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有一定的难度,比如说对哲学这一模块,学生对于这些抽象的哲学原理和概念难以理解,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就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新课改下,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通俗易懂、具体形象,使学生能容易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切忌泛泛而谈的理论说教和乏味无趣的讲授,针对一些抽象程度高、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点或者是一些相似、相近的知识,教师就应该用通俗的语言给学生摆事实、讲道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就应当注意积累自己的语言,有意识有目的的收集一些成语、俗语、谚语,收集一些日常生活的事例和国际社会的热点时事,运用最通俗的语言进行讲授,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其次,教学语言要具有幽默性。俄国文学家契诃夫有这样一句名言:“倘使一个人不懂得什么叫幽默,那他就不会有大的出息,纵然具备天然的禀赋,也算不上真正的聪明”。讲课幽默的教师,不但会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快乐,在轻松愉的环境中体会知识的真谛,而且也使学生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以致热爱这个老师。例如:在讲“文明习惯”时,有位老师根据有的学生吸烟的现象,诙谐地讲出了吸烟的危害,来个正话反说:“同学们,吸烟有两大好处:一是吸烟能引起咳嗽,夜间尤剧,咳声能吓跑盗贼;二是长期吸烟,可以形成驼背,做衣服能节省布料大家说是吗?”学生听后会心而笑,在笑声中自然明白了吸烟的害处,几个抽烟的学生羞愧地低下头。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做到了一箭双雕。

4、教学语言要言简意赅,富有简洁性

思想政治课教学既内容复杂繁多,又晦涩难懂,语言作为传达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主要手段,必须要经过不断的斟酌、推敲,运用合理的语言,做到条理清楚,思维清晰,语言简洁,明白易懂。试想,一个政治课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的把政治课本上的内容一字不拉的念下来,学生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他们对于政治课的学习兴趣会高吗?一个政治课教师一直在那婆婆妈妈、哩唆讲个不停,这不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而且会使学生对这门课失去兴趣,进而直接影响学生对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也会直接影响政治课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政治课的教学中,针对导入环节,教师就应该简明扼要,直点主题,用最短的时间导入正题,在讲授的具体过程中,针对一些学生比较常见的或者说学生基本能容易理解的知识,应该用简洁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学生用最快的时间理解和掌握知识,在课堂教学快要结束的时候,要对整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升华主题,这时教师要根据自己丰富的学科知识和生活阅历,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归纳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给学生一个巩固知识的过程,加深他们的印象,这样不仅能解决学生在知识点上的疑难问题,而且能够解决学生的思想疑点,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5、教师语言要健康向上,富有纯洁性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改变“教书匠”的角色,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尽管新课改一直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看作是发展中的人,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是有个性特点的人。但是,目前仍然有许多老师不能做到以人为本,不在乎学生的感受,对学生的一些行为习惯看不惯时,使用一些冷语,诸如“你们的小聪明”、“你们爱怎么样就怎么样”之类的话语,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还有一些教师对学生使用一些咒语,动不动就说“我看你是没救了”、“我带了多少年的学生,没见过你们这么笨的”、“别想了,我估计你是没救了”等等一系列的话语对学生进行一些盲目的定论,给学生乱下定语,从而严重伤害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走上了自甘堕落的道路;还有的教师有意无意地使用一些脏语,对学生进行言语攻击,“你真是脑子不开窍啊”、“你是榆木疙瘩啊”诸如此类的话,从而使学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产生自卑心里,对学习也就自然没有了兴趣。作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师,我们承担着教师育人的伟大使命,在一定程度上说,我们更大的使命是育人,教学生如何做人,给学生思想上的启发。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发展期,思想左右摇摆不定,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之中,如果一个政治教师总是使用一些不文明的语言,那么,学生在有意无意之间会耳濡目染,最终思想政治的育人功能没有实现,反倒使学生学会了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语言,进而形成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所以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我们一定要把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应该摆在首要位置,运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学生,使用健康文明、纯洁向上的语言引导学生成人、成才。

二、教师提高教学语言艺术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政治课教师也必须加快脚步,跟上时代的步伐,虽说教学手段日益现代化,信息传播的方式也在不断扩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语言地位下降了,相反,它对教师的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自己的言语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

1、尝试自主学习

语言是我们进行交流、表达情意的基本手段。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都是通过不断的积累、练习拥有高超的语言技能的,作为一名政治课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首先,我们要自学,在业余时间或者课外时间、寒暑假通过阅读各种语言技巧的书籍,通过看电视、听广播等各种途径来扩充自己的知识,积累自己的语言,练习发音、语调、语速,珍惜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坚持读好书,好读书,然后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运用这些技能,做一个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者。

2、进行主动学习

首先,思想政治课教师尤其是年轻新进校的教师更应该多向老教师、优秀教师学习,多听优秀教师的讲课,观摩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向一些巧嘴老师学习语言教学的技巧,利用课下向他们请教,参加教师进修等系列培训,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其次,教师应该利用现代信息资源,电视、电脑、新闻、广播、图书、报纸、相声、小品等,体会和领悟语言的独特魅力,收集一些能反映时代特征并且符合学生思想特点的语言,保证这些语言的纯洁性,利用业余时间琢磨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语言技巧。

3、坚持终身学习

新课改下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坚持终身学习,切实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知识素养。有人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但是,在这个日新月异、信息如潮的社会,教师仅仅有一桶水是不够的,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坚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学习,深入研究,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只有这样,才可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实现自身更好地l展。

三、结语

同志曾说过:“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这就是说我们要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必须要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一个优秀的教师,只有对教育的热情是不够的,教师要教好一门课,除了有高度的热情渊博的知识,还必须有高超的语言技巧,把那些晦涩难懂、枯燥无味的抽象理论讲得具体生动、耐人寻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下接受知识,切实领会政治课的德育功能。那么,这个教师无疑是成功的。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要提高自己的语言技巧,积累自己的语言知识,改正自己的不良语言习惯,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水平,给学生以知识的同时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全一册)[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 选集(合订本)[M].人民出版社,2010.

[3] 闫桂琴,刘国胜.中学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 孟庆南,马宝娟,谭永梅.思想政治(品德)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 素养 提高

初中语文的教学,应该在字、词、句、篇四个方面进行扎扎实实的基础训练,使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积累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经验。因此,学习语文重在积累,重在感悟,重在实践,重在获得。

一、从“字”的学习上,注重扎扎实实、规规矩矩

字的教学不仅是小学低年级的事情,初中阶段,应该在更高层次上加强“字”的学习和揣摩。离开了每一个生动的汉字,一切关于语文能力的奢谈都是空中楼阁。

1、一字未晓不放过。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自己要进行具有指导性的范读、板书之外,要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字”的训练。对于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字音方面的差错,要马上给予指出,并要求学生将正确的读音标识在课本上。对于学生由于普通话不标准,出现“z、c、s”和“zh、ch、sh”混读的现象,也不要视而不见,可以采用请其他同学提、自己查字典等方法予以纠正。

2、在字的理解上,要请学生将这个字带到句中去进行理解,去体会作者的独特匠心。比如《孔乙己》这篇课文,许多常用的汉字,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却增添了更多的意味和神采。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字,上课时笔者特意拿来了九元硬币。笔者说:“老师这里有九文大钱,谁来做一回孔乙己,在讲桌上‘排’出九文大钱?”有的学生上来后,一下子把“九文大钱”反扣在讲桌上,显然,他把“排”理解成了“拍”,有的同学把“排”做成了“摞”。在几次练习后,学生知道“排”原来是把钱依次撒出,在桌面上慢慢地排成一行。一个“排”字生动地显示了孔乙己的穷而炫耀富裕的酸性,也表现了其诚实迂腐的性格。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对于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性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和把握。

二、从“词”的学习上,注重厚积薄发、求新求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词语就仿佛是一块块富有生命的砖石,只有把这些砖石富有规律地垒砌在一起,才能建筑起一幢幢或耸入云天的高楼大厦,或精致小巧的亭台殿阁。

1、在课堂上注意训练。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和背诵名篇的时候,要注意关键词的诵读和记忆。在重点句式的教学中,更要抓住传递感情的重要词语,咀嚼、推敲,让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结晶和喜怒哀乐的挚爱深情绽发出耀眼的火花,让学生身历其境,感动,共鸣,震撼,使这些词语成为学生语言中的一部分。

2、在课外要注意积累。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很多佳词丽句在走马观花的浏览中被忽略了。教师要培养学生发现好词语、好句子,通过自己准备的笔记本随时进行收集的好习惯。收集来之后,反复进行诵读、体会,在作文的时候尝试着运用这些新结识的“词语伙伴”、“句式伙伴”,不断提高自己作文描写的精确程度,增加自己作文的亮点。 三、从“句”的学习上,注重多重练习、脱口而出

文章之所以形成不同的风格,除了篇章结构的不同之外,主要原因还有句式表达方式的不同。有的人因为看前苏联文学多了,受他们的影响,长句式、倒装句式比较多,显得欧化十足;有的人因为喜好中国古典文学,对仗、排比、押韵等传统手法信手拈来。这都是长期阅读和创作中不知不觉形成或者有意为之,从而形成不同的文章风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把各种不同的句式掌握在自己的脑海中。通过有意识的积累诸多不同的句式,获得不同的表达路径,这样在作文的时候,就能够游刃有余,有“不择而出”的创作。

四、从“章”的学习上,注重反复体味,“摹”篇布局

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善于模仿,善于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认真钻研作者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挖到文章的宝藏。

1、学文章的开头。万事开头难,写文章也是如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或其他文学作品的时候,要教会学生注意作者是如何直抒胸臆、打开局面的。从写法上来说,是“总分总”的“总写”开头,还是通过倒叙的手法,把最精彩的画面首先展示给读者的。从句式上来说,是犹如《史记》中最传统的“陈胜者,阳城人也”句式,还是用煽情的笔调,把读者带入优美意境的写法。在体味文章的时候,要教会学生及时进行总结和掌握,在写作的时候能够学会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