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代账公司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4-03-14 17:10: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代账公司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由于代账会计对所账务的工商业户经营者负责,同时所的会计核算情况,又是税务部门进行税款征收的重要基础,代账会计的素质以及会计核算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纳税人税款申报的质量。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一些企业和建账个体户的财务会计核算,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个别的还相当严重,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结合日常税收工作,笔者就规范代账会计工作,加强代账管理作了调查考察和客观分析,现从代账会计队伍的主要特征、当前代账工作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规范代账工作及其管理对策建议三个方面进行分述,提出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为加强税收税源监控和管理工作,起到有益的借鉴作用。
一、代账会计队伍的主要特征
代账会计队伍的产生发展是企业改革深化、经济结构调整中市场自我消化的结果,社会主义经济的市场化也为代账会计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合适的土壤。应该说,代账会计的产生,为社会解决就业与再就业问题,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对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代账,即记账,是指一些经营规模不大的企业,尤以中、小民营企业和已具规模的个体户为主体,鉴于自己没有会计核算能力或没有时间做账,雇用专职会计不合算,而聘用代账会计为自己做账的行为。通过调查考察,笔者认为,当前代账会计队伍主要呈现这样几个特征:
一是来源渠道上的多样性。从代账会计人员的来源看,主要有这样几种:(1)专业的财会服务公司派出的代账会计。经财政部门认可并注册的财会服务公司,苏北某县级市目前仅有一家,而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早几年就成立多家此类公司;(2)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指定的代账会计。一般是具有一定财会知识的亲戚、朋友;(3)政府机关及有关执法部门少数人员推荐的代账会计,多为通过工作或熟人关系向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推荐,或代账会计求职人员,托请政府机关及有关执法部门的熟人向工商业户推荐。(4)具有一定资质要求的人员自荐代账。不少人员借助网络,代账会计的求职信息。
二是人员构成上的多重性。从代账会计人员的构成看,一是改制企业、破产企业的财务人员;二是在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从事会计或其他工作,同时兼职从事代账工作的(相当一部分未经所在单位同意);三是财会专业毕业尚未谋到固定就业岗位的大中专毕业生,通过参加继续教育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企业下岗职工,以及部分未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这三部分人员约各占总数的三分之一。
三是年龄结构上的阶梯性。代账会计人员,从刚刚步出校门的青春年少,到饱经风霜的古稀老人,几乎每个年龄段上都有从事代账会计工作的,尤以四十、五十两个年龄段人员居多。
四是覆盖范围上的广泛性。通过对所在的经济区域进行测算,笔者发现,聘请代账会计进行建账核算的纳税户竟然达到70%左右。笔者做了这样一个统计,某国税分局辖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848户,其中就有625户是聘用代账会计进行记账核算的,占73.7%,可见代账会计在会计领域的覆盖面比较宽。
五是人员素质上的差异性。代账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员代账的目的是谋取职业,获得报酬,解决基本生活或提高生活质量,其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财会业务水平,相互间有较大落差。有一部分代账会计并不具备会计从业资质,但从事着代账工作。
二、当前代账工作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毋庸置疑,代账会计作为一种职业群,在满足工商业户对会计工作的需求,弥补社会上专业财会力量的不足,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根据调查的情况,我们也看到,因纳税人法律观念淡薄,会计人员地位不高,权益得不到保障或会计本身水平不高,会计工作缺乏社会监督等诸原因,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在会计代账的纳税户中尤为突出。稽查、评估的有关案例足以说明这一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税务部门准确足额征税的基本前提,会计信息的失真,不仅影响到税收等信息的失真,造成税款的流失,同时使税收征管方面的耗费更大。当前代账会计工作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代账管理秩序不规范。《会计法》第三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不具备设置条件的,应当委托经批准设立从事会计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记账。”从苏北某县级市唯独一家财会咨询服务公司了解,公司成立以来还没有一个单位主动委托其会计记账业务。事实上,代账会计已形成一个职业群,其代账基本上没有财税部门的从业许可手续(拥有的仅仅是资格证书),甚至有少数行政执法人员借亲属名义地下代账,获取报酬,或与少数代账人员形成一种默契,我推荐你代账你给我好处,从而中间牟利。据掌握的情况,目前某国税分局辖区内,一人代账户数最多的达十六户之多,代账会计年龄最大的七十多岁。一人代账户数如此之多,代账会计年龄如此之大,既要按时做好账务,又要购票业务,还要按时报税,向有关部门报送财务报表,奔波在多家单位和税务部门之间,就很难保证所代之账真实、可靠。可见目前代账管理秩序不太规范,财政部颁发的《记账管理办法》也未能真正得以实施。
2、代账会计素质不整齐。由于市场形势的不确定性,一些企业经营存在不稳定因素,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代账可以说是一份不错的工作。加之从事代账工作基本不存在投资风险,失业风险也比较小的情况下,可以获得一定数额报酬,因此,吸引了一部分素质不具备人员,挤进了这支队伍,使得代账队伍良莠不齐。譬如小规模纳税人聘用代账会计,无须税务部门审核从业资格证书,一部分代账人员虽无资格,但代账却堂儿皇之。
3、代账监督机制不健全。代账会计已经成为一种经济社会现象,但国家关于代账会计方面的法规还不完善,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财政部虽然于一九九四年、二五年先后颁发了《记账管理暂行办法》、《记账管理办法》,但规范仅限于委托人和记账机构之间,而现实中代账会计多为自由职业者,代账也多为个人行为,同时对委托人未按规定渠道委托代账,办法中尚未明确具体的法律责任。因此,对代账工作还无法实现有效的监督。另外,企业、个体经营户面广量大,经营自主性比较强,随市场变化比较快,经营上有一定隐蔽性,其未经由专门记账机构的代账,基本上是“四无”,无委托合同,无明确责任,无传递手续,无制度监督。对这部分的监督应该由谁实施,目前不够明晣。客观上形成了管理的真空带。
4、相关会计责任不到位。《会计法》明确,单位负责人为本单位会计行为的主体,对国家法律负责。事实上,一些经营者特别是聘请会计代账的经营者,对此认识不足,相关会计责任难落实。从经营方考察,一些经营者,受经济利益驱使,忽视甚至违背会计制度,不注重或不愿意向代账会计提供真实的、全部的与生产经营相关的核算资料,找会计代账实属于虚与应付。这类经济体中,往往存在企业产权与个人财产界限不清,不依法建账,会计核算违规操作,内部管理制度缺失等现象。从代账方考察,代账会计不参与代账对象的生产经营,只能凭经营者提供的有限资料做账,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会计的财务核算职能难以得到充分体现。从双方关系考察,经营者与代账会计基本是雇用与被雇用的关系,代账人员受制于经营者或受利益驱动,往往按经营者的意图行事,会计的财务监督职能难以正常有效发挥。从外部环境考察,一些地方政府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出发,出台了相关的经济发展保护措施,如企业“绿卡”制,项目否决报备制等,而少数经营者正是利用政府的善良愿望,抵制财税等有关执法部门的会计监督。
三、规范代账工作及其管理的对策建议
会计核算的可靠与否,不仅影响到经济发展面貌能否真实反映,而且也影响到税收秩序能否健康运行,影响到税收收入能否足额入库。当前加强源纳税人会计核算和税源监控工作,必须从规范代账工作及其管理入手,切实解决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从而为税源管理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
1、健全完善代账工作及其管理的法律制度。针对民营经济迅速发展的现状,从规范经济秩序和税收秩序出发,对现有的《代账记账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完善,将所有代账管理事宜纳入法律调整范畴,防止出现法律体外循环,同时规定代账会计最大代账户数,笔者认为以不超过3户为宜,所代账企业规模较小的,最多不超过5户。在相关法律规范中,充分明确经营者与代账人员的权利义务关系,充分明确两者在会计核算监督中的相关法律责任,充分明确与会计核算相关的生产经营资料的传递程序要求,等等,从而使代账工作及管理进一步走上法制的轨道。
2、赋予中介记账机构的法律地位。《记账管理办法》第十一条规定:“依法应当设置会计账簿,但不具备会计机构或会计人员条件的单位,应当委托记账机构办理会计业务。”因此规范代账会计工作及其管理,应当赋予中介记账机构在代账工作中的法律地位,并通过代账许可制度来保障中介记账机构的法律地位的实现。经营者聘请代账会计,未委托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代账人员未在中介记账机构注册,受中介代账机构委派而擅自为单位个体经营者代账的,都应当视为不合法,乃至视为违法。
3、强化代账会计队伍建设。一是由相关部门通过实现有效的在岗培训,加强代账人员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一支职业道德好、业务水平高、知识结构层次合理的代账会计队伍。二是充分发挥中介记账机构的教育管理作用,规定代账人员必须成为中介组织成员,并取得代账许可资格,并接受中介组织的培训教育、组织管理和业务委派,方可从事代账工作,改变现行代账人员对企业经营者的依附关系,从而提高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并实现有效的会计监督。三是加强代账会计的专门培训。根据现行财税工作和会计反映的要求,由财税司法等部门组织代账会计进行相关法律、业务、计算机及新软件应用培训,使代账会计素质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篇2
一、记账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记账机构潜力未充分发挥。目前记账机构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整体规模普遍较小,业务范围不宽。据抽样调查,记账机构中,受托单位在10户以下,年业务额在几万元的的不占少数。业务范围绝大部分仅局限在单纯的会计核算,也有部分延伸到纳税申报,但真正能提供受托单位会计核算、税收筹划、纳税申报、内部审计、工商税务注册年检、财税咨询等全方位会计服务的机构很少。
二是记账机构设立不规范。记账机构必须有3名以上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专职从业人员,且主管记账业务的负责人必须具有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但实际执行中,相当部分的记账机构不符合此规定。此外,记账机构名称、主管记账业务负责人、办公地点发生变更,未依法及时向审批机关办理变更登记的现象也相当普遍。
三是记账机构内部管理混乱。记账机构必须要有健全的记账业务规范和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业务规范一般应包括从业人员执业道德规范、业务操作流程、业务质量控制规范等制度;而内部管理制度应包括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办法、单位内部控制、业务档案管理等制度。但实际执行中很多记账业务操作不规范、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现象十分普遍,部分记账机构的内部管理制度即使制定也是形同虚设。
四是记账机构执业质量不乐观。主要表现在:会计基础工作普遍比较薄弱;会计核算方面尚存在许多不规范之处,一些会计核算未能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对所公司未按《公司法》计提法定公积金、法定公益金的现象也较普遍,编制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都只有基本会计报表,均未按制度规定的要求提供会计报表附注的内容等。
五是记账业务收费标准混乱。在收费标准上,各家记账机构悬殊较大,有些记账机构甚至通过低价进行恶意竞争,还有部分记账机构自身的经营收入核算不规范,隐匿收入现象也较普遍,给记账业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记账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是社会认识不足。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及推行力度不同,加上宣传不够,社会大众和一些小规模企业、小型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等对记账缺乏应有的了解和认识,使得记账的业务局限在小范围内,服务项目难以扩大。部分企业由于对以前使用的社会兼职会计或不正规的机构不满意,对记账产生排斥情绪,加上记账中存在一些素质不高的从业人员,并且该行业的人员流动性又比较大,使人们对记账降低了信任度。
二是行业监管力度不够。目前政府部门对记账公司的监管主要包括:工商管理部门的登记管理和财政部门的业务监管,财政部门的业务监管基本依赖于工商管理部门的登记管理。根据规定,记账公司设立先经财政部门业务资质审批,记账公司设立后基本脱离财政部门业务监管,财政部门对记账公司的管理手段更加弱化,记账公司的业务工作处于既不受财政会计管理机构管理,又不受注册会计师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管理的无序状态。
三是记账业务处买方市场。由于当前记账业务是一个供给相对同质的行业结构,造成该行业选择交易对象、决定交易价格以及确定交易标准等主动权掌握在委托方,因此呈现买方市场结构。有些记账公司为了拉拢客户,帮助委托人制造虚假会计信息。记账公司如何保持执业的独立性,规范业务招揽与承接,成为今后相当长时期工作的主线。
四是从业人员各方面素质参差不齐。在记账从业人员当中,一部份老会计人员有比较丰富的经验,敬业精神好,原则性强,但由于年龄和知识结构老化,对会计改革和新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等难以全面正确理解,所制造的会计信息不符合制度的要求,再加上近年来会计制度、税收政策经常变化以及会计电算化普遍推行让其难以适从。部分学历较高的人员在从事记账工作一段时间后,专业能力和社会关系都得到加强,但面对收入相对较低的工作可能会有不平衡心理,导致不认真工作、不敬业或者流动频繁,道德水平低下的从业人员甚至会利用为委托公司记账时掌握的商业秘密谋取私利。
三、记账业的发展对策
一是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一方面,继续大力宣传记账,建制建账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法律法规的要求。应大力宣传记账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进一步突出记账的法律地位,增强小规模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其他小型经济组织对记账的认识,并且逐步改变对记账的误解,认识到记账可以为企业带来的益处。引导更多的中小企业乃至其他性质的会计单位加入到委托实施记账的行列。其次,要加强财政扶持力度。政府管理部门可以对处于起步阶段的中介机构适当给予财税方面的优惠政策,对创业初期的民营小企业。在企业自愿的前提下,可以试行财政出资为其购买记账服务,从而降低企业的商务成本,达到“财政出资、中介服务、企业受益”的目的。最后,要完善法律法规。相关部门应积极制定有关法规及其实施细则,明确委托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帮助双方以合同形式明确各自的法律责任。进一步规范记账机构的设立、审批、年检、业务管理等工作。
二是要强化监督。监管部门要定期进行检查监督,确保记账工作质量。财政部门应在全面了解掌握记账机构发展动态的基础上,针对当前记账业务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记账管理办法的具体实施细则以及记账业务操作流程与规范、业务质量控制等相关制度,规范记账业务。作为记账行业的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还应主动联合工商、国税、地税等部门组织有关落实检查。主要内容包括:对所有从事记账的个人和机构建立中介机构档案库;建立定期检查和年检制度,对未通过检查或年检的中介机构,撤消并收回其《记账许可证书》,禁止其从事记账业务;规范已从事中介机构和人员的执业行为,坚决取缔无证经营、违法经营、做假账等不法行为。
篇3
关键词:记账行业;现状;对策;会计
中图分类号:F23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2-0077-02
记账是由经批准的代账机构、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社会咨询服务公司,接受不具备设置专职会计人员条件的小型经济组织或应当建账的个体工商户的委托,签订合同,根据委托人提供的原始凭证和其他资料,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的会计核算工作。具体工作内容主要是: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以及向税务机关提供纳税资料等。
一、中国会计记账业务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有的地区发展较快,特别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地,记账机构发展势头强劲,例如,上海市今年5月公布的具备记账资格的单位已达400多家,广州的会计机构也有300多家,而在江苏的苏南,例如太仓、常熟、张家港等地平均每个县市的记账机构都在二三十家以上。在这些会计公司中,有的已经走向了规模化经营,例如,北京的春雪会计公司经过七年的发展,服务范围已经覆盖北京所有区、县,目前设有28个连锁办公地点,专职会计从业人员达600多人;北京信海诚财务公司才成立五年,客户已近上千家;上海宜旺财务咨询公司目前有客户100多家,公司年营业收入达500万元,服务对象甚至包括世界五百强企业;江苏太仓最大的会计服务公司已有30多个分部,记账业务已经延伸到乡镇。但是大部分地区记账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记账机构运作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1.各地经济发展差距大,记账机构的发展不平衡。目前,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及推行力度不一,记账行业的发展也极不平衡。中国有的地区记账机构数量较少,行业发展缓慢,有的地区财政部门甚至连记账许可证都从未审批过,更谈不上发展了。从总体上来讲,中国的记账行业目前发展极不平衡,规模普遍较小,业务拓展困难。
2.记账机构规模小,抗风险能力有限。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根据盐城市财政局统计数据,经盐城市各级财政部门审批成立的88家记账服务机构中,有61家公司的从业人员都在5人以下,17家配备的人员仅仅能满足最基本的人员设置要求(3人),88家记账机构中从业人员超过10人的仅有两家,全市记账机构平均从业人员为4.7人。上述资料可以看出,盐城市的记账机构规模偏小,缺少规模较大的“集团”式的示范公司,从而降低了记账机构承担法定责任的能力,也使得记账机构从事记账业务和个人兼职记账相比并无绝对的优势。
3.会计记账被认知的程度不够。财政部《记账管理办法》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但记账依然是一个新鲜事物,还没有得到充分认识。首先,作为记账的主管部门在宣传和推行的力度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会计法》第36条规定, “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不具备设置条件的,应当委托经批准设立从事会计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记账。”根据法律的规定,不具备设置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条件的单位,应当委托经批准设立从事会计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记账,个人兼职记账在某种意义上是否合法还是值得商榷的。会计主管部门在会计从业人员的资格管理上是到位的,但对于个人兼职记账方面的管理还有待加强,这不仅干扰了法律的严肃性,而且容易派生出许多其他问题。其次,记账的中介机构本身的宣传和推广的力度也不够。从客观上来说,这固然和大的环境有一定的关系,但主管上也和记账机构缺乏必要的经营能力和本身固有的缺陷有关。
4.记账中介机构本身存在的缺陷制约了记账行业的发展。从目前记账的实际业务来看,记账范围有着很大的局限性,虽然记账公司列示的范围很多,但是真正被广泛的内容比较有限,主要集中在登记总账、报税、报表等内容。记账中介机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机构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二是机构从业人员配置不符合要求,三是委托行为不规范,受托人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四是记账业务质量难以保证。
二、会计记账业务规范发展的对策
1.实行记账业务准入制度。针对目前记账行业比较混乱的现状,对开展记账业务的机构和个人实行准入制度。对开展记账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取得《营业执照》、《记账许可证》等,并对已经批准的准入许可证件实施严格的年检制度,规范企业业务流程和业务规范,根据机构的年检情况,评定信用等级,对于评定不合格或记账过程中有重大差错的,坚决取消其记账资格。记账行业,是一个新兴行业,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单位财务人员,在未取得记账资格的情况下,承担多家企业的会计记账工作,这既严重干扰了法律的严肃性,同时也派生出许多其他问题。比如,一方面,会计人员对不同行业的会计制度和核算方法的了解程度不同,可能导致核算不规范,账务处理漏洞百出,给企业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另一方面,如果是同一竞争行业,可能导致企业财务机密的泄漏等。因此,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对于未取得记账许可证的机构和人员开展记账业务的行为,要按《会计法》的规定给予处罚,以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有了较为规范的准入制度,一方面可以对取得准入资格的机构和个人实施长期有效的考核机制,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的规范机构和记账行为。
2.政府部门应积极宣传记账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一方面,由财政部门牵头,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会计人员学习相关的财务会计知识和财务会计法律法规,使每位会计人员能依法执业;另一方面,积极取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税务部门的支持,组织不具备设置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小型经济组织及个体工商户学习《会计法》和《记账管理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大力宣传记账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以及记账的法律地位,提高社会对记账的认知度。
3.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积极做好政策引导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首先,要加强政府部门的扶持力度。财税部门应该积极研究扶持记账行业发展的措施和方法,适时出台一些优惠政策。采取针对性措施,积极推动记账的实施。尤其是税务部门,要利用同小规模经营组织联系紧密的优势,帮助推广记账。其次,要完善法律法规。相关部门应积极制定有关法规及其实施细则,明确委托双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帮助双方以合同形式明确各自的法律责任,并进一步规范记账机构的设立、审批、年检、业务管理等工作。最后,要强化监督。财政部门要加强对记账机构的监督管理,对所有从事记账的个人和机构进行全面清理,建立记账机构档案库;建立定期检查和年检制度,对未通过检查或年检的记账机构进行整顿;规范记账机构和人员的执业行为等,促进记账行业的健康发展。
4.对记账业务双方实施规范有效的承诺机制。开展记账业务,必须办理委托手续,签订业务委托书,委托单位承诺提供真实、有效、合理、合法、准确、完整的全部会计资料,受托单位承诺按照《会计法》、《记账管理办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双方签署业务委托书,是业务委托正式生效的法律依据,同时,双方的承诺也是今后发生纠纷双责任确定的依据。只有委托方提供了真实的会计资料,受托方才能依据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核算委托方的财务状况,得出有效的经营成果,委托方才能得到企业决策所需要的真实、准确的资料。规范有效的承诺机制,也是双方合作的基础。企业提供虚假的会计资料,就失去了委托会计记账的意义。会计机构如果不能按照国家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委托方也就无法得到想要的数据。同时,有效的承诺机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机构的法律地位问题。机构按照《记账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对会计核算过程负责,而不需要对企业提供的会计原始凭证的真实性负责。
5.加大监督,建立健全规范的业务流程和业务规范。财政部门应在全面了解掌握记账机构发展动态的基础上,针对当前记账业务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订记账管理办法的具体实施细则以及记账业务操作流程与规范、业务质量控制等相关制度,规范记账业务。健全的业务流程和规范,可以保证企业和机构之间的交流和记账过程中的一些必要规范得到实施。从企业取得原始凭证开始,到机构制作凭证,编制报表,档案的保管等,涉及到许多凭证和资料的交接,人员责任的确定,收费的标准等工作。没有一个规范的业务流程,无法在整个过程中分清责任,会导致档案的流转无序化;没有一个健全的业务规范,无法在过程中规范机构的操作,会导致过程的不规范化。各级财政部门作为会计机构的直接管理机构,必须在实施会计制度过程中,制定一系列规范的操作规则,让委托方和机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真正在对机构的业务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6.配置合格的人员。记账机构应自觉按照财政部《记账管理办法》规定,配置合格的会计人员,提高记账机构的可信度。另外,记账机构应注意提高会计从业人员自身素质。会计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包括:(1)加强高层次学历教育和多元化教育;(2)强化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
参考文献:
[1]谢梅芳.浅谈中国中小企业记账的发展[J].发展研究,2010,(1).
[2]崔秀芹.浅析会计记账业的问题及其对策[J].财会通讯,2008,(11).
篇4
关键词:小企业 记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16-0054-02
理记账是指受委托的中介机构除出纳之外的所有会计事务,是小企业成长的助力器。然而在记账业发展和运行中暴露的诸如“廉价竞争”导致的劣质服务,违规建账、不法记账、虚假报表、偷税漏税等一连串的负面问题频频发生,长期以来并未得到有效监管,限制和阻碍了记账业的良性发展,同时也对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为推动行业健康发展,2015年6月,中国总会计师协会记账行业分会成立,2016年2月财政部颁布《记账管理办法》并于2016年5月1日起施行。分析记账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记账机构会计实务处理中存在的不足及缺陷,建立健全小企业记账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小企业记账的会计实务问题分析
近年来,在政府新一轮的经济政策刺激下,我国小企业呈现碎片化的井喷增长趋势,而与小企业会计事项联系最紧密的记账业务的需求也迅猛增长。据财政部首次全国记账机构普查显示,2012年新注册的记账公司达2 265户,是2008年新注册数量的2.4倍。然而,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和复杂多样的财务行为使记账逐渐陷入低价、劣质、无序的恶性循环圈。目前我国小企业记账会计实务处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缺陷与不足:
(一)规范的会计建账体系尚未形成
《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必须依法设置会计账簿,并保证其真实、完整,不得设置账外账,不得伪造、变造会计账簿等。然而,近年来记账机构出现的“账外账”等事件比比皆是,外部原因主要是行业的恶性竞争带来的趋利性。节约管理费用是小企业选择记账的主要诉求,记账机构为了吸引盈利微薄的小企业,同业之间廉价竞争,甚至出现“零元记账”抢夺市场的现象;为了赢得客户的“口碑”,打着“合理避税”的幌子做“账外账”,记账的法律意义已被“空心化”,成为小企业应付工商、税务部门检查的挡箭牌。内部原因则是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良莠不齐,一些记账机构为节约成本仅按照规定聘请3名左右的正式会计人员,对于每月已流程化的会计事项处理,则从高职院校招聘不具有从业资格的学生来操作,这些聘用人员仅遵从老会计的意愿办事,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技能不高,对不合理的建账行为缺乏内部控制意识。
(二)原始凭证来源审查无序
监督和审核所有内外部原始凭证,确保其真实、合规、完整,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源头控制的首要枢纽,也是保障会计事项后续处理准确的基本前提之一。然而,这一行业基本前提却在实际过程中被诸多记账机构“灵活”规避。首先,原始支出凭证中发生的经济业务与实际经济活动事项不符。例如,机构月初将几十个公司发票混乱穿插,“衣食住行”类发票分别计入管理费用、职工福利、招待费、差旅费和交通费,形成成本费用支出大于收入以规避税费,有的机构甚至还编造人员名单领取各种劳务费等自制凭证而套取现金。其次,原始凭证的类别、填制日期、具体内容及金额因稽核不认真而出现各种错误。如商业发票填制项目应为商品批发、销售之类,而类别栏列示的却是复印费、承租费、劳务费等;2015年4月2日至8日出差,而发票日期为4月11日;公司明明配备有打印机、复印机,却开具了高达几千元的打印票据。再次,原始凭证支出凭证手续不齐备。如报账发票无经办人、证明人或领款人签字便入账,证明力不强。
(三)会计科目核算存在缺陷
会计科目正确核算的实现必须建立在会计人员熟悉业务的基础之上。现阶段,各企业内部与机构之间仍广泛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企业通常只将发票收集好交给记账人员,而在后续记账处理过程中极少沟通,导致科目入账错误,查账时交代不清。如有的公司“应付职工薪酬――工资”一直沿用委托记账时的员工信息模板并在每月发放工资时假冒员工签名,忽略了公司人员变动、工资增长带来的会计核算以及税费的调整。其次,由于被企业提供的资料不能得到有效的审计核对,记账公司的账本及相关资料都存在虚假的成分。如有的记账人员为避免承担责任,记账凭证不签字,对企业收到的购买、销售发票,不管实际是否入库出库,均随即按发票时间填制入库单和出库单附在记账凭证后;还有机构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才去被公司实地考核,因实地盘存间隔较长使得账实差异较大,为了“轧平”账实数,采取人为调账,随意调整账簿数字,极大地影响了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再次,机构属于新兴产业,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参差不齐,软硬件条件相对落后。如大部分记账人员虽然均设置了总账和明细账,但普遍存在明细账设置不清的问题,模糊的科目设置使明细账与总账无法平行登记。
(四)管理机制与法律意识有待加强
《记账管理办法》规定,记账机构必须建立完善的记账业务规范和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一方面,市场的供需不匹配导致主动权掌握在委托方手里,记账公司为以更低的价格招揽到业务,忽略了内部的管理和规章制度的设立。规范制度一般包括:会计人员执业规范、会计事项处理流程、信息质量控制规范、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等制度。而实际处理业务的过程中,根本没有系统的规范制度,机构承接业务主要是通过私人关系,因而业务操作不合理、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成为广泛现象。如熟人介绍的业务碍于面子未签订委托合同,有的合同一式三份全置放于机构处,一旦出现纠纷无依据可循。另一方面,机构行业自律不足,政府机关监管不到位限制了记账行业的有序发展。记账机构的工作项目、业务处理方式等理应受到财政等有关部门有效的查验,但由于事情琐碎,使得对记账机构的审查仅关注在记账许可证上,税务部门本应对记账公司的税务状况进行严格的核对,但记账公司只要按期纳税也就不再审查,一定程度上滋生了不法行为的产生。
二、建立健全小企业记账对策研究
(一)完善记账相关法律法规
首先,应广泛宣传《会计法》和《记账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突出记账的法律地位。如税务机关的税管员应利用自身与小企业联系紧密的优势引导其合法建账,提升税务服务质量。其次,经济的发展,会计制度的改革,使记账行业的会计业务复杂化。新的《记账管理办法》已颁布,要将相关规定落到实处,还必须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再次,应加强行业准入标准的执法力度和管制,从源头上制止游离于法律法规之外的机构的产生,以使记账行业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推动记账行业的有序发展。对一些有公司营业执照,但未获得财政部门核准的记账许可证的记账机构加强管理,工商、财政部门应做好记账机构的备案工作,严格把好进、退关,有效制止“黑带”带来的隐患。
(二)加强日常记账程序的监督管理
记账机构日常记账程序长期以来处于紊乱状态,而保持良好的日常业务处理效率是其业务展开的基础和前提。第一,记账机构应按照《记账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专职从业人员不少于3名;主管记账业务的负责人具有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且为专职从业人员;有健全的记账业务内部规范。制定人员聘用制度和员工晋升机制,保证机构的服务质量。第二,记账机构在业务处理上可以按步采取“流水作业法”,即机构安排专人负责审核原始凭证、输入数据和稽查会计资料,达到按流程记账且相互牵制和监督。税务机关可与小企业负责人签订承诺书,要求其委派企业内部专人负责发票的管理,不虚开、滥用发票,保证票、货、款、证一一对应。第三,小企业的财务软件应由财政部门量身定做。如会计分录输入后自动生成记账凭证,强行管理记账凭证连续编号,强制自动进行折旧、员工福利费等其他费用的支出,压缩企业自行调节利润的空间。
(三)提高记账人员的素质
认真落实行业准入要求的同时加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力度,建立小企业财会人员培训基金,把提升会计人员的素质作为管理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应强化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准入管理。教育部、财政部应联合监管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核与颁发,对会计人员实行信用评分档案,对在工作中存在不合规范或造假逃税等行为的会计人员进行扣分处理,超过一定限额取缔其从业资格证,并在互联网上定期公布分数等级,为个人综合能力评定提供参考。另一方面,针对记账机构普遍存在的业务水平低、人员流动大等难以适应会计服务规模化发展的现象,机构有必要和记账人员签订责任书,规定工作年限、负责内容、学习汇报等,确保会计对机构内外任何事物均可落实到责任人的同时,不断更新记账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此外,银行、税务、工商等部门应建立定期协调、沟通、交流工作机制,对信誉良好、会计能力强的机构进行表彰,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与优惠。
(四)利用现代化技术革新记账方式
会计电算化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记账的效率,使财务工作逐步向网络化、信息化、精细化发展。实践证明,会计电算化不仅改变了传统会计数据处理、账务处理及内部控制制度,而且要求记账机构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不断革新记账的方式,提高业务水平。
三、结论
当前记账行业存在的上述种种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根源,在于记账机构盲目增长以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同质化所导致的供需失衡。各机构为争夺生存空间,不得不进行低价恶性竞争,并将关注的点集中在维持经营、留住客户以及廉价服务上,使得开展优质服务的动力不足。此外,政府相关部门对机构关注度有限,在引导机构合法记账上投入不足,在规范、打击“地下机构”上执法力度不够,造成了低价、劣质、无序的竞争。小企业应加深对记账的认识,与记账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谋发展。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势,机构应朝着多元化、精细化的方向健康有序发展。J
参考文献:
[1]杨敏,欧阳宗书,胡兴国,李静.我国记账行业发展情况报告――基于财政部首次开展的全国记账机构普查分析[J].
财务与会计,2013,(12).
[2]张宏.应加强票据的全流程管理[J].财务与会计,2009,(01).
[3]樊晓晶,仇海红.对原始凭证审核的几点思考[J].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
[4]成涛林.加强记账机构管理的建议[J].财务与会计,2013,(02).
篇5
一、账务记录在企业日常经营中的作用
财务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主要负责企业市场的开拓、资金的运转、业务的改革等方面的核算,从而使企业经营者掌握企业的实际情况。由于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企业办公自动化,电子记账逐渐取代了手工记账,然而这并不影响账务记录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
(一)掌握资金收支
企业资金的稳定,有利于企业的长久经营,资金充足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的业务活动。企业进行业务拓展时,必然需要支出一大笔资金,财务会计人员需要对企业业务活动的账目进行详细的记录。详细的账务记录能够帮助企业经营者了解每一笔资金的用途,这样清晰详细的记账模式,有效的帮助了企业经营者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
(二)了解账务记录
财务部门对于一个企业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企业经营最常见的管理部门,财务管理的水平能直接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者管理的重点,企业日常的收支情况都会详细的记录在账簿上,是编写财务报表、整理会计资料的工具。企业的经营者可以通过查看账簿,全面了解企业的财务近况,实时掌控企业资金的流动方向。
(三)掌握财务实力
企业可以通过收集资金的方式,使企业拥有充足的流动资金,并与外招商确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降低企业在市场经济上所承担的风险。投资者在投资之前也会进一步的了解企业的实力,作为投资的前期考查,账务记录能够清楚的将企业每一项业务活动都真实的呈现出来,直接反映了企业的财务实力,方便投资者对企业进行全面的了解。
(四)指导市场决策
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越来愈大,经营不善导致破产的企业也是数不胜数。经营者需要有准确的眼光和市场决策能力,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依然能够生存有道。财务记录能够指导经营者进行市场决策,比如企业为了拓展市场,研制开发新项目,就可以根据账务记录了解企业是否有充足的资金,方便经营者控制研发项目规模的大小,将企业的投资风险降到最低。
二、财务会计财务审核存在的问题
财务审核的内容涉及面很多,需要有严格的财务审核制度作为审核标准,财务会计在审核过程中会遇到如下问题:
(一)假账
“虚假账目”是财务会计在财务审核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如果不能妥善处理这些虚假账目,不利于企业进行长期的经营管理。假账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企业管理者无法抵制利益诱惑,为了减少缴纳的税收,通过篡改账目,从中谋取利益。在审核过程中贿赂会计人员做假账,利用假信息来躲避交税,这种行为触犯了法律,损害了企业的经济利益。
(二)漏账
经济发展迅速,企业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想要提高竞争力,就需要扩大企业的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经营范围和规模的扩大,导致财务审核的内容量越来越重,因此很容易出现漏账。财务会计进行财务审核过程中,没能完整的将企业业务活动相关的信息纳入审核之中,产生信息的遗漏,导致审核结果错误,使经营者无法掌握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影响其对企业进行市场规划和市场决策。
(三)错账
会计人员在进行财务审核中,由于自身的原因导致操作失误,会出现记错账的现象。财务审核工作对会计人员自身素质有很高的要求,记错账对于企业来说,有可能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比如,企业生产初期,为了保证生产线的正常运转,需要采购人员采购充足的原材料,此时采购成本的审核成为了财务会计人员工作的重点,如果审核出现错误,就会导致相关业务出现混乱,企业也可能因此受到损失。
(四)改账
财务会计人员如果没有较高的素质和个人修养,面对利益诱惑时,财务会计人员就会通过改账来掩饰自己获取公司利益的事实。改账是财务会计人员造假的一种手段,这种做法使得企业的财务信息失去了真实性,企业的管理者无法通过财务信息及时处理公司的业务。会计人员这种违法行为,损害了他人利益的同时,也损害了公司的利益。企业在聘请会计人员时应该对其个人素质进行考查,否则可能对公司的经济造成重大的损失。
三、财务会计财务审核的优化建议
(一)建立企业内控制度
财务审核制度不够完善,会导致企业资金的流失,财务信息的错漏、篡改,使得财务审核无法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经营者无法掌握企业的真实情况,很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经营失败、公司破产等。因此,加强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有效监管会计人员进行财务审核,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小规模的企业,可以与会计事务所合作,进行公司内部的财务审查,避免造成公司资金的损失。
(二)建立企业财务制度
财务制度的建立能有效的对企业的资金进行监管,确保企业的资金被合理使用,避免会计人员或者管理者从中获利,损害公司的利益。加强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实现财务信息资源共享,使企业经营者准确的掌握资金的动态,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培训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企业应该加强培训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通过引进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使会计人员具备专业的知识素养,学会用计算机进行账务审计,提高会计人员账务审核的工作效率,确保账务信息的准确无误。
篇6
会计电算化对于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促进会计职能转变,高效快速提供会计信息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因为会计电算化明显比手工会计优越,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普遍采用会计电算化或正在推行之中,与此同时,相关的各类财务软件公司相继出现,通用的商品化财务软件被不断研制开发,以不断满足各类用户的需求。过去,由于规模小、金额小,财务软件如何入账,国家无明确规定,企业购置或开发软件的费用,各单位看情况自行处理,有的计入无形资产或计入当期费用,有的甚至入固定资产。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个演进过程,随着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不断扩展和深化,购置或开发财务软件的费用,已从几千元上升到几十万元甚至上千万元,这样巨额的费用,如果国家仍不规范让企业自行处理,必然会造成企业会计信息的不可比,甚至导致企业财务信息严重失真,这给国家和企业都会造成损害。企业财务软件应该如何入账,从理论到实践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财务软件计入无形资产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的无形资产是企业拥有的特殊权利,具有排它性。而财务软件购买时不具备排它性。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使用但是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着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它往往是由法律或合同赋予的某种特殊的权利,或经营上的优势。我们购入商品财务软件时,不仅是光盘,主要是光盘里面的内容,只要是购买同一性质的软件,比如说购买工资核算子系统,那么这个工资核算子系统所有东西都会一样,就好比我们购买空白的财务报表一样,不属于企业所拥有的特殊权利。而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则不同,它们在购买的那一时刻,就是企业拥有的特殊权利,具有排它性。财务软件只能是在企业使用以后,由于各单位的数据资料不同,才形成各自的差异,这种差异和无形资产的排它性具有本质的区别。
(二)传统的无形资产是没有残值的,而财务软件则有残值。企业购买财务软件时,只是得到一张属于磁介质的光盘和一个加密狗,这张光盘安装到硬盘后,也就可以放在一边随时待命(由于某种情况可能需要重新安装)。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设定使用次数的话,这张光盘可以无限制的使用,而且只要作好软件的管理工作,不让软件划伤或传染病毒等,它永远是一张新盘,它的物理损耗是微乎其微的。至于无形损耗,我们承认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可是只要有企业存在,有经济活动发生,那么就一定会有记录经济业务的载体,我们现在的纸张账本经历了一代又一代,到目前仍在使用,这不是很好的见证吗?所以说财务软件一定会有残值,甚至还有重要价值。
(三)传统的无形资产不需要进行维护,财务软件要进行维护修改。使用财务软件的企业各不相同,在使用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问题,那就需要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进行维护,比如,软件的二次开发、软件的升级。目前我国财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低,财务软件又较复杂,再加上厂家加密,用户维护相当困难,因此我国商品化财务软件一般实行终身维护。企业在使用财务软件中遇到的问题可以由销售软件的公司负责,即售后服务。而传统的无形资产从取得至结束都不存在维修问题,更不存在售后服务。
(四)传统的无形资产购入后不需要培训,而使用财务软件必须培训。财务软件是会计电算化的前提,而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在会计业务中的运用,它是一门融电子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学为一体的学科,需要高素质的会计队伍。如果我们购置了财务软件不会基本的操作,我们需要培训;如果会基本操作而不能很好的运用,我们也需要培训;如果不懂计算机的简单维护,我们又需要培训;总之,培训贯穿软件使用的全过程。而无形资产则不需要培训,比如说我们购买土地使用权,出售方不可能告诉你该土地应该如何使用。
(五)后续支出。我国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后续支出应在发生当期确认为费用。而企业购入财务软件以后,为了提高其使用效率或增加新的功能需要进行升级,虽然企业可以以最优惠的价格得到升级,但发生的升级费用不一定小,如果金额很大,是将其资本化还是费用化呢?若财务软件进入无形资产科目,那么发生的升级费用(属后续支出)就应该计入当期费用。但根据重要性原则,金额较大的支出则应予以资本化。
二、财务软件计入固定资产存在的问题
(一)根据固定资产的定义,财务软件不能计入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较长,单位价值较高,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国际会计准则第?6号对固定资产的定义是:预计使用期限超过一个会计期间;企业用于生产、提供商品或劳务、出租或为了行政管理目的而拥有的有形资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从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对固定资产的定义中我们知道,固定资产是有形资产,我们说的有形,是看的见、摸得着的物体。而我们在市场上购买到的会计软件,是一种磁性介质,既看不见、又摸不着,退一步说,财务软件可以通过支持它的系统软件和硬件,让我们看到里面的内容,充其量也是文字数据,而不是有形的实物形态,所以它不能算作是有形资产。从我国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的定义中可以知道:固定资产是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而企业购买财务软件,是为了进行核算和管理。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都必须记录在案,随着生产经营的不断持续,发生的经济业务也会不断增加,大量的经济业务输入财务软件,使得财务软件的内部数据越来越大,占用的容量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的行业性质不同,许多财务软件购买以后,不一定马上就能使用,而是要进行二次开发后才能使用。二次开发以后,财务软件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也就是说,财务软件在使用过程中没有保持原来的物质形态,不属于固定资产。自行开发或委托开发的财务软件在使用过程中也有必要进行软件维护,包括操作维护(主要是一些日常维护工作)和程序维护(包括正确性维护、完善性维护和适应性维护)。这些维护工作必然导致财务软件内部结构的变化,使其不能保留原有的物质形态。
(二)财务软件折旧的时间和净残值不能确定。固定资产的折旧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损耗而消失的那部分价值。固定资产的损耗分为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有形损耗是指固定资产由于使用和自然力的影响而引起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损失;无形损耗则是指由于科学技术进步等而引起的固定资产价值的损失。财务软件是一种磁介质,不可能是有形损耗。而说它是无形损耗又不完整,我们购买财务软件的目的是让它来装载财务数据、产生财务数据,利用这些数据,提炼出有用的信息做出合理的决策,以求得企业的发展。所以说财务软件只是一个文字工具,是信息的载体,载体内的财务信息才是实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财务软件本身的价值可能会损失,可是由它装载的财务信息并不一定会减值。固定资产折旧,必然要考虑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问题,使用年限的长短直接影响各期应计提的折旧额,所以要合理的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财务软件的使用年限很难确定,因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财务软件也可以不断的升级;财务软件中装载的资料,也不能确定何时无用。另外财务软件的残值也很难确定。
三、财务软件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存在的问题
长期待摊费用是指企业已经支出,摊销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各项费用,包括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等。如果财务软件计价不能计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科目,那么能否可以计入长期待摊费用呢?同样存在问题,那就是时间的确定问题。计入长期待摊费用的费用,在各费用项目的受益期限内平均分摊。比如,大修理费用,应当在将发生的大修理费用在下一次大修理之前平均摊销;租入固定资产改良应当在租赁期限与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孰短的期限内平均摊销;可是,财务软件的分摊期如何确定?只要企业还在生存、发展,就必然发生账务,企业就会受益于账务。企业生存、发展是动态的,则企业受益于账务的时间也应该是动态变化的,所以这个时间很难确定。国家对此也未做明确规定。
四、财务软件一次性的计入当期费用存在的问题
未实行会计电算化之前,企业是用纸质的账簿、凭证等记录发生的经济业务,可以一年采购一次,当年够用就行,所以价格不是很高,企业可以一次性的摊入当期费用——管理费用。而财务软件则不同,它是一次性的购入,长期使用,且费用较高,购买一个核算子系统少说也要几千元或几万元,那么购买一套财务软件(包括许多子系统)应该要几万甚至十几万元。如果是购买管理软件,比如目前国际上流行的ERP系统(企业资源规划管理系统,在国际市场上ERP销售40%来自财务、20%分销、20%制造、20%人力资源),在国内,就拿用友财务软件公司生产的ERP系统来说,一套ERP系统要200多万元,在国外市场,如SAP等着名晶牌公司生产的ERP系统折合人民币要1000多万元,费用很高。如果一次性摊入管理费用,必会大大影响企业的当期损益,导致企业财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因此,企业自身也很难接受。况且,财务软件的受益期不只是一期,所以购买财务软件入账一次性记入当期费用不合理,不能简单一次性记入。
篇7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问题;改进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1 会计电算化现状
会计电算化是一个计算机的实用技术,是将当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科学管理及统计应用技术应用到财务实务中的简称。电算化在80年代开始发展到现在,已经从初级的简单计算数据和统计数据,发展到现在的融计算机操作、信息动态和会计统计分析、会计核算、预算管理、资金管理、成本管理、风险管理为一体的实用学科。目前绝大部分现代公司已经使用会计电算化,好多公司发展的很好,主要还是依赖于电算化,发展的主力是电算化会计。这和传统会计是一个冲击,因为对于传统会计来说,手工记账已经成为历史,无纸办公成为主流,目前,现在电算化会计已经发展成为主流,是现代公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现代的电算化水平实现了从会计核算、财务预算、资金管理到会计报表编制的全流程操作。大部分企业,实现了电算化的全过程、全方位的使用,从预算、采购、工艺流程、资金控制、风险控制等都在会计电算化控制的范围内,甚至公司的操作层面,也在此范围内监控。通过全程监控,能为现代化公司提供准确和完整的会计信息,从而增强决策性,提高现代化公司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提升了企业价值,增强了企业的市场能力和盈利能力。
2 会计电算化需要改进的地方
虽然会计电算化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其发展的道路并不是十分的顺利,尤其是现在企业里,计算机和财务的融合是一个较为痛苦而漫长的过程,是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磨合,同时,也需要一个长时间的改进。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以下的局限之处。
2.1 财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有限
发展到现在,部分会计人员的财务理论很高,但计算机知识有限,人机结合起来只能操作,软件的维护只能靠专业计算机人员,虽然财会人员都有一定计算机培训基础,但年龄和知识结构单一,谈不上对财务软件进行维护、更新和利用,不能灵活处理工作中的问题。需要专业公司维护,增加里企业的成本,而且专业的计算机人员不精通财务,双方融合起来有一定难度,使工作的推进进程较慢。
2.2 财务管理功能被弱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财务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发展会计电算化工作。可现在推行会计电算化的企业,却存在着关注财务核算功能,弱化财务管理工作的现象。采用电算化的成本核算、预算管理、资金管理、风险管理等内容功能较多,而财务分析及融资预测等功能,则没有发挥,限制了其管理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加强财务管理的功能。
2.3 财务电算化软件多头开发,无法统一使用
目前中国市场甚至世界市场上的财务软件多样分化,有的自主开发,个性很强但共性很差。有的购买通用软件,但并不适用,还需要进一步开发,需要浪费时间和财力。随着财务软件不断的更新,中国财务软件的应用逐渐暴露出了瓶颈,如系统初始化工作量较大、占用大量存储、企业很难达到自己完美的需求、需要专业公司一直负责更新、需要大量的培训时间、需要投入成本、不能和现代企业完全融合等。
2.4 财务数据安全性和共享性有待提高
财务数据需要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安全,另外一个就是共享。财务数据安全很重要,否则就是泄密。但是安全的工作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中国日前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数据安全保密性弱,改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财务数据的快捷性和及时性就是共享,一个数据,在网上就可以传递和成立信息平台,应该是最直接和便捷的。就中国目前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发展水平来看,应该能够实现在会计电算化软件中数据的实时共享,但是目前许多通用软件还只是停留在单机版的水平上。“共享版”只不过是实现了文件服务方式的数据传送,数据的共享是靠传送数据文件的方式来实现,而不是采用数据库服务器的方式,无法真正实现数据库高度实时共享。若要实现,除非现代企业自行开发财务核算软件,但成本很高而且也非常费时,同时升级维护的费用更高。这需要网路上安全度更高,同时,网路的要求也很高,不能出现数据的不流畅和丢失。
3 下一步的发展
3.1 加强保密控制
独立计算机的财务软件和财务账套的管理主要是加强密码管理和使用人管理,控制使用人员的数量,而且要注意防止病毒,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不要上网,以免中毒,同时,专机专用,有账套的计算机不能用作其他功能。在网络条件下,安全工作主要是保证会计电算化的程序、会计数据不被盗用。由于电算化系统的特殊性,为了防止非法进入财务管理系统和修改数据库行为的发生,可采取设置程序保密控制,文件密码存储控制,用户进入操作系统的口令控制等措施,以保证在电算化过程中会计程序数据的安全。
3.2 改进财务软件的共享性
有能力的现代企业可以自行开发财务软件,但要注意在公司内部财务软件的通用和共享。中小企业要注意购买财务软件的同时,要关注财务原件的通用性,便于更好的管理和升级。
3.3 加强对人才的培训力度
要针对现代企业会计人员工作方式,合理制定培训内容,更新会计人员的知识,造就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会应用、懂维护、能升级的技术人才。同时,财务软件公司要建立起一支庞大的技术过硬的高素质队伍,不能总依赖计算机公司,否则,就会制约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是财务管理的进程变慢。
3.4 培养出自己的复合型人才
现代企业应立足于高水平的国际要求,培养一批高级人才,能够精通计算机技术和财务知识,熟练地进行财务信息的加工和分析,满足各方对财务信息的需求,推动企业电算化事业真正向“实用型”、“操作型”、“全能化”转变。只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才能真正促进中国会计电算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庆辉.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9).
篇8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更多工匠级人才,这给高职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传统的高职育人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现代学徒制就成为了发展职业教育的新选择。教育部早在2014 年 9 月就文件《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正式要求职业教育试点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是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为服务目标,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以学校、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
会计专业是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和政策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高级会计人才往往一人难求。但对于高职会计专业而言,传统的教育模式与社会实用型会计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一方面,每年有很多会计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却招聘不到想要的会计人才[1]。因此职业院校如何按照企业的要求来量身定做培养会计专业学生,推进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一、我院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情况
我院会计专业每年招收学生超过300人,为了使得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既让用人单位满意,也让学生更好地就业,我们不断的进行专业调研,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方案。
(一)试点方案
1. 全面协调,成立小组。在我院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小组的基础上,联合企业合作单位,由系领导、企业实践专家、校内专业教师组成会计专业学徒制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改进、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方式创新、学生在校学习和企业实习的评价以及相关的管理工作等,系主任亲自挂帅任组长。
2. 确定目标,突出能力。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即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为用人单位培养量身定做的专业人才。以培养学生(学徒)的能力为核心,主要体现以下三种能力:(1)岗位基础能力,包括:具备从事会计工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核算能力;具有会计专业的职业判断能力;具备与人交流与沟通的能力;具有遵纪守法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2)岗位核心能力,是指在岗位基础能力的基础上,从事某一岗位的关键能力,不同的会计岗位,其核心能力不同。例如,财务主管岗位,其核心能力包括:财务报表分析能力;会计制度设计能力;投融资决策能力。(3)岗位综合能力,是指在岗位核心能力的基础上,从事某一岗位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和技能。例如,财务主管岗位,其综合能力包括:解决某一重大财务问题的能力;能独立制订项目工作计划并实施;具备承受较大工作压力的身心能力;学习新的会计准则、相关法规并能具体应用的专业判断能力。
3. 三方联动,职责分明。现代学徒的培养需要学校、企业、学生(学徒)三方良好的合作,为此,必须明确三方在培养中的职责,这样才能顺利完成培养方案所制定的目标。(1)校方的主要职责:制定和不断完善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等;为学生指定校内的导师,并对导师进行考核和管理;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调研、挂职和定岗工作,为实施学徒制提供实践经验;改进课程评价体系和手段,构建适合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的课程、学生、教师评价等管理体系;重新分配教学时间,为教师在校内外完成指导学生(学徒),以及为学生的工学结合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2)企业方的主要职责:向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明确地提出企业的要求,包括现在及将来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积极配合学校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参与学生技能训练和学业评价;委派优秀的会计管理骨干担任学生的师傅;根据学生成长档案聘用毕业生就业;向教师和学生的在岗学习敞开大门;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师傅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企业鼓励员工到学校接受岗位培训。(3)学生的主要职责:应该按照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的培养方案,积极参加学习和实习;自觉遵守学校和企业的规章制度,履行相应的职责,在企业实习期间要遵守安全制度。
(二)具体措施
1. 精心遴选,组建班级。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在2015级和2016级会计专业学生中分别组建了两个学徒制班。具体方案是:首先在会计专业新生入学的专业教育会上宣布选拔办法,鼓励大家积极报名参加笔试和面试;随后聘请专家出题进行笔试,类似第二次高考,从笔试成绩中挑选前50名考生进入面试,面试内容主要考察学生对会计专业的认知、对当前经济热点问题的关注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面试由会计专业六位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专业老师担任;最后综合笔试和面试成绩挑选36人组建学徒制班。学徒制选聘德才兼备的老教师担任班主任,根据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和方案制定严格的班规班纪,加强管理。对于入选的学员实行动态淘汰管理制,经过一学期的考核后实行末尾淘汰,从平行班级补充优秀学生。
2. 拜师收徒,双师负责。学徒制班的学生,由6名校内注册会计师和6名校外注册会计师共同指导,每位学徒将有两位师傅即一位校内师傅和一位校外师傅共同培养。拜师仪式上,徒弟们分组向校内师傅和校外师傅行拜师礼,行礼之后,校内师傅、校外师傅和学生学徒三方签订师带徒协议书。导师(师傅)的角色及其作用的发挥是实行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根据工作方案我院学徒制班实行“2+6+3”导师制, 其中“2”是每一位学生(学徒)有两位导师(师傅),即学生在校学习有一位老师(导师)指导,在企业顶岗实习有一位企业里的师傅带领。 “6”是每位导师(师傅)每届只能指导“6”位学徒,以确保导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徒,提高培养质量。 “3”是三位一体,即校内的导师、校外的师傅和实习企业共同负责指导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职业素养的养成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把学生按企业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标准来打造。
3. 创新模式,滚动递进。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与专业教学计划的有机结合,以会计专业工作岗位技能为导向,打破原有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课程教学、课程实训、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相结合的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4+1+1”培养进度安排,详见图1。
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4+1+1”人才培养进度安排中的“4”是指从会计专业工作岗位认知入手,根据会计专业工作岗位的技能需要设置理实一体化课程,并以课程实训提高技能,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使理论和实践相互渗透,时?g为4个学期;进度安排中的第一个“1”是指为了弥补课程理论较多,实训较少的不足,拿出一个学期的时间集中进行校内岗位模拟实训,加强学生岗位技能训练;进度安排中的第二个“1”是指进行一个学期校外巩固性顶岗实习,为学生就业实现零距离接轨。
(三)实施效果
1. 取得的成效:班风正,学风良,进入学徒制班的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能吃苦耐劳,坚持晨读和上晚自习;会计证过关率高,第一次考试过关率就达到70%以上;技能提升快,寒暑假能在校内师傅的带领下到校企合作单位实习;会计专业知识扎实,相比于平行班,每门专业课涉及的知识面都有拓展;名师上课,管理和考核严格,学习效果好。
2. 存在的问题:理论知识和技能还主要在学校习得;学期中间外出实习实训的机会还太少;企业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不是很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在企业实习效果不明显,无法深入下去;校外师傅太忙,一学期难得见几面;学徒制班与其他平行班没有显示出特色和优势。
二、现代学徒制在实施中瓶颈及困惑
现代学徒制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推进的一项育人模式,体现了企业与学校的深度合作,教师与师傅的联合传授。但是,作为一种新模式,再好的规则,如果没有相应的政策和保障机制很难落到实处。
(一)缺乏激励政策,企业参与积极性差
现代学徒制本质上还是一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需要得到企业、行业的大力支持。然而目前校企合作不畅,院校“热”,企业“冷”。究其原因,参与学徒制改革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和经费,而国家没有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比如给予接纳高职院校学生顶实习或就业的单位相应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之类政策[2],导致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目前经济下行,企业面临转型升级,企业发展本身就比较困难,建议中央和地方尽快出台补贴政策,提升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二)院校薪酬考核机制不到位,校外师傅徒有虚名
在我院学徒制班试点过程中,发现尽管举办了拜师仪式,也签订了相关协议,但校外师傅带徒学艺、培养指导的措施很难落实,究其原因:一是责权利不对等,只是明确了每位师傅要带6名徒弟,没有明确校外师傅相应的薪酬补贴,包括理论和操作指导的课时多少、课酬如何发放,经费来自何方?二是对校外师傅的身份没有明确定位,是兼职教师?是实践专家?是权威机构认定的技能名师?是单一身份还是多重身份,没有界定,不便于管理;三是如何考核校外师傅的绩效,学徒是否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学徒是否出师?没有相应的考核和认定标准。再加上校外师傅的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否愿意收徒本来就是自愿。因此目前大多学徒制模式仍然以校内课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形式。建议,要想让校外师傅真正带徒上岗,培养出高技能实用性人才,院校层面必须明确他们的身份,有相应的薪酬管理和考核机制。
(三)会计工作的场所及岗位有限,制约了学徒培养的量
会计工作岗位不像其他产业技能岗位,可以批量接受学生实习实训。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未来就业的职场主要是中小企业,学徒们要想提高技能,到企业财务部门真枪实弹的干,才能学以致用,但会计部门的规模和岗位大小往往取决于单位规模大小,经济业务的繁简。中小企业往往没有设置独立的财务部门,即使有也只是配置1名会计和1名出纳,无法接纳大量的实习生,最多一到两名学生。而我们学徒制班最少也有36人,平行班一般都在45人左右,而会计专业一届就有约300人。如果完全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进入企业作为会计学徒进行对口学习,那每个学校就要找几百家企业作为定岗实习单位,作为现代学徒制试点企业,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涉密性,制约了学徒培养的质
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每个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都有其独特性和商业秘密。财务工作是对一个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系统连续的核算和监督,是对销人财物进行价值管理,涉及资金筹集、运用及管理,甚至关系到企业发展战略。因此会计工作岗位是企业的核心部门,接触到大量的商业秘密,会计机密性非常强,还会涉及较多的资本运作。一般企业不会让会计学徒接触较深入的财务岗位工作,只安排一些简单的会计凭证粘贴等辅助工作,甚至有的只提供一些凭证、账簿的浏览,不给予独立实践操作的机会,对培养会计技能作用有限。实际工作中一般企业任用的会计人员多半是沾亲带故,或是干了多年的信得过的老会计。
三、在校内组建记账公司解决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运作构想
按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要求:行业、企业需要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针对我院会计专业学徒制试点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瓶颈,学习外地高职院校探索的改革经验,结合我院的实际,提出组建校内记账公司,提供全方位全流程全员的会计专业学徒培养基地,解决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实习实训的构想。
(一)组建校内记账公司的优势及意义
1.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结合本地区域特点发展,才能顺利开展现代学徒制。我市是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唯一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是著名汽车城。依托东风汽车公司四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市的支柱产业主要是汽车零部件加工、销售,其中白浪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有几千家汽配公司。这些企业的特点是私营、规模不大、业务单一。这些企业都需要记账、报税。但经营规模所限,会计人才严重缺乏,招聘有一定难度; 加之小企业如配备专职会计从业人员,要支付会计人员的工资、住房公积金、保险等相关福利费用,建设一个完整的财务部门所产生的成本也是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所无力承担的,不少的中小企业希望将大量记账、报税业务进行外包,建立记账公司顺应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
2. 记账公司业务广泛。从十堰市会计管理局了解到,我市目前有记账资质在会计局备案的有10多家,但真正专门开展记账的公司也不过3-5家,而我市的会计记账市场很大,这为我们在校内成立会计记账公司提供了可行性。另一方面通过走访目前的记账公司,涉及的业务面广,涉及工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房地产业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等,而且是一条龙服务从工商注册、银行开户、建账立制、税务申报、银行授信等业务。这些全方位全流程的业务非常适合在校会计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 校内专任教师人才优势。我院会计专业自1996年开始招生,至今已开办20年,已为社会培养了5000余名毕业生。2009年被湖北省教育厅授予“省级教改试点专业”。2010年被湖北省教育厅授予“省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2011年被确定为“国家骨干院校建设专业”,2014年顺利通过国家骨干校验收。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26名专兼职教师。专职教师13名,其中:正教授3名,副教授5名;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的6名,注册税务师2名,高级会计师1名。兼职教师13名,其中:楚天技能名师1名,车城技能名师1名,注册会计师6名,注册税务师2名,高级会计师3名。教学设施先进,现已建成会计综合实训室和信息化实训室,总面积达400多平方米,总投资200多万元;配备有230台电脑、20组分岗实习设备,最新的企业网络版金蝶财务软件、用友财务软件、会计基础、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和报税等多种教学软件。
(二)构建思路
1. 一个全真的记账公司。由我院会计专任教师合资注册成立一家记账公司,聘请一位职业经理人,在校内专任教师的指导下培养3-5名本校会计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作为职员。为保证校内记账公司的顺利运营,学校免费提供办公室,免费配备工作所需电脑,以及工作所需的财务软件,让老师从资金和场地的烦恼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公司的业务拓展、教学改革方面。
利用经贸系与财政税务的关系不断地开拓业务,业务代账公司处理的都是来自实际工作企业的业务,要涉及会计处理、报账、报税等方面真实的业务处理,还会触及一些单位的商业秘密、财务信息、技术资料等,必须要求涉及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2. 一个仿真的记账公司。我们在校内记账公司的基础上,再建立全仿真的模拟记账公司。人员、设备、制度、运行模式基本与全真的校内代账公司一模一样,最大的区别在于业务的来源不同。
3. 运营管理。全真的记账公司首先从现有的每届一个学徒制班的学生中挑选徒弟,要制定学生徒弟招聘办法,严格按照企业招聘的流程和标准对校内学生进行招聘,经过层层选拔才能成为代账公司的一员,享受师傅的指导。
我们依托校内记账公司接收的真实公司业务,根据会计教学需要,在不泄露企业的商业秘密、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前提下,将校内记账公司业务进行技术处理,对数据进行加工,形成类似全真的业务的仿真教学资料,用于模拟记账公司的业务处理。
篇9
(一)1998年6月财政部正式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企业之间的债务清偿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了更好地解决债务纠纷,最大限度地减少债权人损失,帮助债务人度过资金短缺难关,实现债权、债务两方的双赢,出现了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债务转为资本、延长偿还期限并免除部分债务本金及利息等新的债务清偿方式。为了规范在实务中已经广泛存在的债务重组事项的会计处理,财政部1998年6月12日颁布了《债务重组》准则,其对于规范企业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起了重要的作用。1998年颁布的《债务重组》引入公允价值,允许债务人将重组债务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或股权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收益,并在利润中反映。
(二)2001年财政部的进行修订后的债务重组准则由于国内生产资料市场、产权市场尚在建立健全中,公允价值难以真正体现,如上市公司出于保值、增发等原因竞相利用债务重组可以确认收益的规定变相实现利润,或以非货币性资产抵偿债务实现资产转让利得来扭亏为盈。鉴于此,财政部于2001年1月18日我国对1998年颁发的债务重组具体准则进行了全面修改,修订后的新准则仍然体现了债务重组的基本特征,把债务重组重新定义为: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主要变化在于:(1)新定义没有将“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作为债务重组前提条件;(2)新定义债务重组没有将“债权人做出让步”作为一个必备条件,即不仅包括债权人做出让步的债务重组,也包括未做出让步的债务重组。变化后的准则的适用范围较之1998年准则更广,不局限于债务人处于财务困难债权人做出让步的债务重组,还包括债务人没有发生财务困难时或企业清算破产时的债务重组以及债权人做出让步的债务重组。该准则的实施增强了企业经营状况的真实性及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可靠性,极大地规范了企业的债务重组行为。
(三)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的新债务重组准则经过两年多的实践运行,2001年修订执行的准则逐渐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债权人资产价值具有不实之疑,不符合谨慎性原则,导致会计报表不真实;当以非现金资产或以债务转为资本清偿债务时债权人按债权的账面价值入账可能为债权人操纵盈余提供新的机会;另外,由于资金都具有时间价值有可能会出现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小于未来应收金额却大于未来应收金额现值的情况――即债权人实际上是做出了让步、发生了让步损失由于忽视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而没有进行账务处理等。这不仅与我国企业的实践不符,而且与国际惯例不符。基于此,为了防范企业利用会计制度的缺陷进行虚假的会计信息披露,促使我国债务重组会计与国际惯例趋同,又重新修订了我国债务重组具体准则。
由此可见,经过三次的修订,最近一次的修订其实又回到了原先制定的准则上。以前由于市场还不够健全,所以准则实施起来有困难,如今根据中国的国情,市场机制基本健全,公允价值能被企业更好地采用。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角度出发,修改债务重组就变成一件势在必行的事情了。但是不管是以前的每一次修订还是以后的再修订都是为了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利益,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双方的资产负债。
二、新旧债务重组准则会计处理的比较
(一)债务重组损益的处理在进行债务重组时,旧准则中规定,无论是债权人还是债务人,均不确认债重组收益;而新准则将债务重组的损益直接计人当期损益。
[例1]西京公司销售给万达公司一批材料,价款100000元,增值税税率17%。万达公司财务发生困难,无法按期偿还债务,双方达成协议,西京公司减免万达公司30000元债务,余额用现金立即偿清。西京公司已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2000元。
可以看出,这是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旧准则中,万达公司将支付的现金低于应付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计人资本公积;西京公司将受让的现金资产低于应收债权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计到营业外支出账户,而新准则中,万达公司将支付的现金低于应付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于当期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人营业外损益账户;西京公司将受让的现金资产低于应收债券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失,计人营业外损益账户。
(1)旧准则下的会计处理:
债务人万达公司的会计处理:
借:应付账款――西京公司
117000
贷:银行存款87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0000
债权人西京公司的会计处理:
借:银行存款87000
坏账准备
2000
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28000
贷:应收账款――万达公司
117000
债权人西京公司因重组冲减当期利润28000元,加上计人管理费用的坏账准备2000元,共计30000元。进而少交所得税9900元(30000X33%)。而债务人也无须确认收益,仅将这种利得计入资本公积,并未增加当期利润。
(2)新准则下的会计处理:
债务人万达公司:
借:应付账款――西京公司
117000
贷:银行存款87000
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收益
30000
债权人西京公司:
借:银行存款87000
坏账准备
2000
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
28000
贷:应收账款――万达公司
117000
债权人因重组而少交所得税9900元,这点与旧准则并无区别。而债务人则相应增加了30000元的收益,由此应交纳9900元的所得税。这点新旧准则是截然不同的。
(二)引入公允价值的概念新准则中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出资产公允价值和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作为重组收益,确认为当期损益,债权人应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与受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会计处理通过“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收益”、“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科目来核算。
就我国而言,在原《债务重组准则》中,公允价值作为资产的人账价值被提及,由于当时缺乏公允价值存在的外部市场,相关配套措施还不完善,很容易被人为操纵。2001年修订后的《债务重组准则》淡化了公允价值的作用,仅将其作为涉及多项非现金资产的重组时,债权人确认各项非现金资产入账价值的分配依据,这种淡化又引起了债权方资产虚增,即使在期末可以计提减值准备,但也扭曲了企业的财务信息。现在将公允价值重提是十分必要的,将公允价值作为债务重组资产的入账价值是客观性原则在新《债务重组准则》中的体现。另外,按公允价值作为入账价值还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更能有效地进行收入和费用的配比。
[例2]西京公司销售一批材料给万达公司,价税合计800000
元。万达公司发生财务困难,无力偿还债务,经双方协议,西京公司同意万达公司以其持有的短期股票抵偿债务。该股票账面价值为600000元(假设该资产账面公允价值变动额为零),该股票当日的公允价值55000元。西京公司为债权计提了坏账准备50000元。假定不考虑其他税费。
(1)旧准则下的会计处理:
债务人万达公司的会计处理:
借:应付账款――西京公司800000
贷:短期投资
600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00000
债权人西京公司的会计处理:
借:短期投资
750000
坏账准备
50000
贷:应收账款――万达公司800000
(2)新准则下的会计处理:
债务人万达公司的会计处理:
借:应付账款――西京公司800000
投资收益
50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
600000
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收益
250000
债权人西京公司的会计处理: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
550000
坏账准备
50000
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200000
贷:应收账款――万达公司800000
旧准则下债权人不确认重组损失,债务人不确认重组收益,仅仅是债权人因列作管理费用的坏账准备50000元减所得税16500元(50000x33%)。新准则下债权人因重组损失200000元加上列作资产减值损失的坏账准备50000元而减所得税82500元(250000x33%),但债务人增加250000元的重组收益,相应增加了82500元的所得税,这个环节国家税款并未流失。
(三)引入现值的概念新准则规定,以修改债务条件(包括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并加收利息、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并减少债务本金或债务利息等)进行债务重组中,债务人将来应付金额的现值与重组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重组收益,确认为当期损益。对于债权人而言,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收到现金、受让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享有股权公允价值、将来应收金额现值的差额(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应先冲减减值准备),作为债务重组损失计人当期损益,受让非现金资产按照公允价值入账。
现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在我国会计实务中早有体现,能够客观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会计信息。新《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在修改条件的债务重组中,将来应付(收)金额的现值与重组债务(权)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重组收益(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建议在此引入现值,即在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时,债权人首先要比较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和修改条件后的未来应收金额的现值,若前者大于后者,则将账面价值减记至未来应收金额的现值,减记的金额确认为当期损益;若前者小于后者,则不做账务处理。
[例3]西京公司销售一批商品给万达公司,价税合计117000元。按双方协议规定,款项应于2005年5月6日之前付清。万达公司由于连年亏损,资金周转困难,不能按期偿付。经协商,于2005年5月6日进行重组,达成协议如下:西京公司减免万达公司债务20000元,其余款项于重组日起一年后付清;债务延长期间,西京公司加收余款2%的利息,偿还时本息一同支付。假定西京公司曾计提坏账准备10000元,现行贴现率为5%。
本例中债务重组方式为修改债务条件。对于重组后的债务,旧准则中,万达公司按将来应付金额入账,重组前的债务与重组后债务直接的差额计人资本公积;新准则中,万达公司按将来应付金额的公允价值入账,重组前与重组后债务之间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损益。对于重组后的债权,旧准则中,西京公司按将来应收金额入账,按重组前债权账面价值减去将来应收金额和计提坏账准备后的金额计人营业外支出;新准则中,西京公司按未来应收金额的公允价值即现值入账,按重组前债权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应收金额的现值和已提取的坏账准备后的金额入账。
(1)旧准则下的会计处理
债权人西京公司的会计处理:
借:应收账款――债务重组
98940[97000x(1+2%)]
坏账准备
10000
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8060
贷:应付账款
117000
债务人万达公司的会计处理:
借:应付账款
117000
贷:应付账款――债务重组
9894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8060
(2)新准则下的会计处理
债权人西京公司的会计处理:
借:应收账款――债务重组
94191[98940 x(1+5%)-1]
坏账准备
10000
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12809
贷:应付账款
117000
债务人万达公司的会计处理:
借:应付账款
117000
贷:应付账款――债务重组
94191
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收益22809
现值概念的引入,使得债务重组具体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进一步趋同,虽然现值的计算、贴现率的取得会存在一些具体的困难,甚至会出现有些企业利用贴现率人为调节利润的问题,但现值毕竟更能真实反映债务人、债权人在债务重组活动中的利得和损失,其中存在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和完善。
三、债务重组准则的完善建议
(一)进一步减少新准则中操作认定的不确定性作为债务重组确定条件的主要环节,“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明确界定首当其冲。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在现实操作中,难以作统一标准处理,所以给一些企业进行自由操盘的空间和余地。因此,应针对企业发生的财务困难状况和程度,设定一组明确的财务指标,由具有权威性的独立的第三方来界定,使人们对企业发生财务困难有一个定量的认识,易于实际操作处理,减少认为操纵空间。
(二)建立健全公允价值的确认机制在债务重组新准则中,公允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也存在隐患:公允价值被用来作为操纵利润的手段。这并不是公允价值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一些特定环境和人为因素造成的。可以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健全和完善全社会的监督体系,加强相关机构的监督检查执法力度,提高会计工作质量,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公允价值的滥用进行严惩,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给公允价值的实施创建一个良好环境。
从积极的方面看,修订后的基本会计准则对原会计基本准则中规范会计核算工作的部分作了删减,将其放到相关的具体会计准则中去规范,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企业资产质量,充分揭示财务风险,正确衡量经营业绩,为实现向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铸牢了基础。
篇10
关键词:政府公益性投资项目代建制财务管理
代建制是我国政府部门采取对外公开招标的形式,将政府的一些公益性投资项目等外包给具有资质的专业化项目管理单位,由其负责项目的建设实施和运行,并严格控制项目的投资成本、质量以及工期,在项目竣工验收后移交给使用单位的一种制度。它是我国政府公益性投资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我国在2004年由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了“代建制”,并且明确认可了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实施方式可以采用代建制这种制度形式。在代建制下,将政府投资项目外包给具有专业管理资质和先进管理技术、手段的单位来建设实施,可以大大地降低项目投资的成本,节约使用资源,提高投资效率,保障投资项目的工期与质量。
一、当前代建制下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基本建设的财务管理工作是项目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促进项目投资效益提高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政府投资项目财务管理上,代建单位对各政府投资项目独立开设账户,并进行独立的会计核算。当前代建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主要是依据财政部颁发的《关于切实加强政府投资代建制项目财务管理通知》、《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以及《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等规定。然而,作为刚刚起步的新型行业,代建在实际工作中仍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笔者以为,当前代建制下财务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工程建设的会计核算与资金拨付方式亟待改善
当前代建制下会计核算主要有代建单位建账与使用单位建账两种模式,资金拨付也有两种形式,即直接拨付与转拨。通常情况下,不同的代建制模式所采用的建账单位与资金拨付形式是不同的。对代建单位是由建设单位自行确定的,其项目使用单位一般是委托建账或者单独设账核算,其资金由建设单位直接拨付给代建单位;对代建单位是由政府设立或者通过招标产生的,会计核算上是由代建单位根据国家规定的基建支出预算、建设资金账户管理制度以及基建财务会计制度等单独进行建账核算,建设资金是财政部门按照项目进度对代建单位拨付,再由代建单位进行支付。然而,从代建制财务管理的角度看,这种资金转拨方式以及使用单位建账核算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实行代建制制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切断使用单位与代建单位之间的资金联系,只有这样代建方才可以真正成为项目投资控制的责任主体,才能真正发挥项目概算的硬约束作用。
(二)代建制相关各方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不明确
近年来,全国各地在推行政府公益性投资项目代建制的过程中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积累了相关经验。但由于代建制处于推行初期,尚无具体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代建制的做法,也没有制订统一的代建合同示范文本,以致代建相关各方的责权利关系不清。一是代建单位在法律上的地位不明确,其身份很难得到认可,在招投标中经常会遭到投标方的质疑,以致工作的开展往往处于被动;二是代建制的委托方一般是政府投资的主管部门,它作为行政法上的主体,往往会给作为民事法律主体的相关各方平等地履行代建合同下的权利义务造成现实障碍;三是代建制下项目的使用单位虽然不再扮演项目管理控制的角色,但现实中他们往往并不是自觉和自愿地接受项目的代建,在项目代建过程中他们往往不是不主动配合,就是什么事也不管,也有的不愿意放弃管理控制的权利,过多地干涉代建单位工作的开展,有些强势业主甚至频繁更改设计擅自提高档次以致超概等。代建单位相关各方之间的这种责权利不清的关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带来许多纠纷,给代建制下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三)代建制下管理费用标准难以确定
对于代建项目工程来说,代建费用标准是否合理往往对代建项目工程的质量影响重大。通常来说,代建费用标准不能过高,那样往往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同样代建费用标准也不可以太低,这样往往会导致项目施工单位为维持自身的利润而随意削减工程施工费用,甚至会出现以次充好等。所以,项目代建费用标准的制定既不能过高,又不能过低,因此,实际中很难确定合理的费用标准。
(四)代建单位财会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大多代建单位都缺少具备较高专业素质的财会人员的参与。通常来说,代建工程或项目都是以工程技术人员为主,而基建的财会人员大都局限于报账与算账,而对项目工程的具体建设内容以及项目概算的构成不甚了解,这为代建制下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带来一定障碍。
二、解决代建制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针对政府公益性投资项目代建制财务管理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解决。
(一)明确工程建设的会计核算主体,统一资金拨付方式
财政部应当根据各地代建制开展情况,并广泛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制订相关规章制度,以明确工程建设的会计核算主体及其相应责任,统一代建制资金的拨付方式,健全和完善资金拨付程序,加强监督机制。当前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推行集中核算,采取国库集中支付,对项目资金的拨付可以借鉴此方式,即采取直接支付的方式,这也更能符合国家财政资金的改革方向,并利于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管。因此,在制订相关规章制度时,还应当建立有效可行的资金监管体系,以明确各单位及部门相应的资金监管责任。
(二)明确代建制相关各方的风险责任关系
在实施代建制过程中一般会涉及到投资单位、代建单位以及项目使用单位等多个经济主体的利益,且他们之间的关系往往错综复杂。在项目开始之前如果没能对相关各方的权利与责任进行明确划分和界定,那么项目开始后就很难保证代建单位健康有序地发展。因此,国家应当尽快出台相应的法规制度以明确代建制相关责任主体之间的责任与权利关系。此外,项目的投资单位应当积极参与到项目工程的监督管理中来,以保证项目工程的质量。
(三)规范代建项目服务费的收费标准
所谓代建项目管理费是指从代建项目筹建之日起至办理项目竣工财务决算之日止所发生的相关管理性质的开支。代建项目服务费标准应当依据项目的专业性、工作目标、实施难度、工期长短以及代建单位所要承担的具体责任来确定,并以工程费总额或者概算总额为基数,采取1.5~3%的浮动比例作为控制数,代建项目服务费的具体数额通过招标来确定。此外,还应在代建合同中明确规定代建内容及责任,且土地征用与房屋征迁等不宜由代建单位来实施,以尽可能规避各种不可控风险对代建工程建设的影响。
(四)提高代建单位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
要提高财会人员整体业务素质,代建单位首先应选择那些业务素质较高、真正适合基建会计的财会人员,并注重加强对在职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培训,不断更新其业务知识。虽然代建项目工程及其内容对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要求比较复杂,但代建单位财会人员应当对与建设项目工程内容相关的知识有所了解。此外,代建单位财会人员还应当熟悉基建财务管理的相关制度与法规,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
结束语
代建制是我国政府公益性投资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将政府投资项目外包给具有专业管理资质和先进管理技术、手段的单位来建设实施,可以大大地降低项目投资的成本,节约使用资源,提高投资效率,保障投资项目的工期与质量。然而作为一项全新的项目工程管理模式,代建制在实施过程中其财务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与不足的存在影响了代建开展的积极性与效率。对这些问题应当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尽快给予解决对策,以规范代建制相关各方的行为,确保代建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我国政府公益性投资项目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怡黎.代建制下财务管理相关问题探析.财经界,2010
[2]陈静.浅议代建制管理公司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财会通讯:综合(中),2010
[3]包韶昆.浅谈在政府投资实行代建制项目中财务管理对投资控制的重要性及经验.中国经贸,2009
- 上一篇:班组管理体系建设
- 下一篇:建筑公司企业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