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
时间:2024-03-14 17:10: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 随着国家各项事业的繁荣发展,在财政领域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革,其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在行政事业单位率先开展会计集中核算这一体制,会计集中核算能够有效的促进会计行业的规范化,为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会计集中核算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其中不乏会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就是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探讨了这其中所产生的问题并找到有效的改进措施,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加以改进,最终促进会计集中核算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 单位会计 核算 问题 对策探讨
在国务院的大力倡导与推动下,我国财政行业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步,财务管理正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一繁荣的情况下,要进一步完善财政体系,就要实行会计集中核算,通过这一方式的落实,能够有效的促进各行业财政的透明度,防止的现象发生,尤其是在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对财务的管理,可以建立起公平公正的财务平台,对于提高财政方面的工作效率具有积极的影响,下文中就针对会计集中核算中产生的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作用
行政事业单位在我国的国家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其所实行的制度不能与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最终造成产生一系列不必要的问题,阻碍了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没有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行政事业单位为了进一步强化财政管理,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财政监督的过程中,并且贯穿于财政收支的始终,在理论上来讲,这是正确的,但是在实际落实的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一定的弊端,这一过程的落实会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为了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国家决定对财政领域进行改革,重点开展会计集中核算,通过这一工作的落实,可以进一步有效的对资金进行控制,在运用资金时,首先要经过严格的审批,在双重保障的前提下,充分掌握资金的走向,以达到对资金进行有效监督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将监督的成本控制到最低,在财务管理领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会计集中核算的过程中,不乏会出现一些问题影响着这一方式的落实,本文将其进行整理后,进行简单的概述。
首先,财务人员并没有对会计集中核算具有完整的认识,如果认识不到位,在实际的工作中也必然存在缺陷。过去的财政支出较为简单,在领导同意并签字的情况下,就能够报销,但是现在的工作中实行了双重的保障制度,不仅需要领导的签字,同时还需要会计核算中心进行审批,只有这两者同时具备,才能进行报销。通过该方式的执行,大大提升了对财政支出的管理力度。但是有些领导并没有对会计中心具有足够的重视,虽然安排了这样的一个部门,却没有将具体的工作落实到位,甚至放弃了对其进行管理,最终就会造成会计集中核算的工作不到位,固有的思想依然没有被取代,不利于财政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要想将会计集中核算的工作做到位,应该制定出规范的规章制度并且加以执行,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财务人员的执行力度,对资金的支出进行规范化的管理。这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不足之处,因为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财务管理存在分散的状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这样一来,不仅会加大管理的难度,同时也会为一些动机不纯的人提供可乘之机,造成的严重后果。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有必要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将资金进行统一的管理,另外,各部门的监督力度不够也是导致这一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一旦对财政管理的监督存在松散的现象,就会对预算的执行力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严重阻碍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主要是为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服务的,但是在实际的情况中,由于与财政管理所实行的制度存在一定的偏差,因而在二者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冲突。这对于会计集中核算的落实是极为不利的。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对行政事业单位资金走向进行有效的管理,通过会计信息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依据,有时还是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决策的根本前提,在行政事业单位也是如此,会计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必须要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才能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做出更宝贵的贡献。行政单位的相关负责人要确保会计信息的有效性。但是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却与会计工作中的规定存在一定的冲突,因而造成会计集中核算工作难以进行具体的落实,如果会计工作与行政事业单位相分离,最终就会导致单位负责人与财会人员在工作上的脱节,不利于对财务支出进行有效的管理。
三、改进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策略
会计集中核算是我国近年来实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会计核算方式的重大革新。因为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实行会计的集中核算这一方式一方面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则加强了财政资金收支的管理并规范了会计的行为,还减少了部分单位、挪用资金、挥霍浪费国家财产等问题的发生而且对建立公开的透明的财政管理运行的体制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工作的效率起了促进作用。
(一)合理界定会计核算中心和核算单位的职责
会计核算中心的主要职责有:根据《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有关规定,按照会计主体不变的原则,正确合理地使用会计处理方法,对核算单位分户建账、集中核算,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会计制度对核算单位会计业务的会计凭证进行审核,对不真实、不合法和不合理的原始凭证或支出项目及违反预算使用资金的情况,核算中心有权拒绝记账,保证财政资金合规、高效使用。核算单位的职责有:按照《会计法》要求,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责任主体仍是各预算单位,而不是会计核算中心。实行集中核算后经济活动主体、权利不变,经济业务活动及财务收支活动都由各核算单位自行决定;预算资金支配权和使用权、财务管理权仍然在核算单位,各核算单位必须对自己的经济活动是否合法,会计凭证的实际内容是否真实、合法负责。
(二)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个人能力
其次,财会人员是保障财务工作顺利进行的首要前提,如果没有高素质的财会人员,财务管理的工作就难以得到进一步的落实,造成实际工作上的阻碍。定期对财务人员开展教育培训的工作,可以有效的提高财务人员的个人综合素质以及职业道德,在工作中就可以更好的落实会计集中核算,避免问题的产生,为行政事业单位工作提供帮助。为了加强财会人员的个人能力,在培训的内容上,要更加贴近工作,使新的财会人员尽快熟悉相应的工作流程以及业务,对于老员工就应该加强相关政策以及规章制度的学习,始终将公正廉洁的工作作风放在首要的位置上,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财务工作的顺利展开。在完成培训后,还要定期进行考核,如果达不到考核标准的财务人员应该组织其继续进行学习,最终确保每一位财务人员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收获。除此之外,财务人员除了要具有专业的技能外,相应的管理能力也是工作中的重点,只有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会计的监督工作才能不受影响的顺利进行,从而有效的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集中核算中出现的问题。
(三)完善会计核算中心和核算单位的会计职能
对会计核算中心而言,要转变会计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目前会计核算中心日常主要的工作是资金支付和会计核算,笔者认为,将会计核算中心仅作为一个记账机构是远远不够的,要加强预算执行信息的反馈和控制;要通过会计核算中心加强财政预算资金支付的事前、事中控制,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绩效性。对核算单位而言,应以提高报账员业务技能为重点,保证提供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同时,为防止造成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监督的脱节,在会计核算中心履行职责的情况下,各核算单位报账人员除做好本单位的报账工作外,还要继续搞好经费预算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做好财务收支活动的分析、总结,根据会计信息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等财务管理工作。
(四)突出会计核算中心在财政改革中的作用
1.会计集中核算要为非税收入管理提供支持。利用会计集中核算这个保障机制,由会计核算中心相应柜组核销财政收费票据,凭会计核算中心票据核销证明、确定单位的购票行为,使财政票据收费收人真正实现“收入两条线”管理;特别是在非税收人管理部门与会计核算中心同属财政管理的体制下,通过内部网络,实现信息共享,成本低,效果好。
2.会计集中核算要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营造便利环境。会计核算中心实行的“单一账户、集中支付、集中核算”内部运行机制,已具备了国库集中支付的雏形,而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集中核算的有机融合,必将比单一国库集中支付更具科学性。
3.会计集中核算要为政府采购提供保障。按照政府采购目录,所有财政性资金的政府采购行为,均逃脱不了会计核算中心的最后把关,在核算政府采购支出时会计核算中心要严格支出程序。
4.会计集中核算要为综合财政预算和部门预算改革提供帮助。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核算单位所有收入及全部支出均自会计核算中心流入流出,所有会计信息均由会计核算中心生成,从根本上保证了综合财政预算和部门预算的完整性和客观性,同时,综合财政预算和部门预算在会计核算中心的监督下执行,其严肃性得到了真正维护。
(五)强化管理与检查监督
提高会计核算中心财务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为提高工作效率,从根本上解决核算中心工作人员的超负荷工作量,笔者提出利用计算机远程报账的工作思路。笔者调查发现,会计核算中心工作人员主要的工作量花在凭证的整理和摘要的输入上,而实现远程报账后,工作人员只需花审核和修改的时间,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工作量,从而有更多的精力从事单位的财务和预算管理工作。此外,会计核算中心在认真做好内部监督机制建设的同时,应加强会计核算中心自身建设,提高会计队伍素质,不断提高财务监督和管理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集中核算是在新形势下出现的一种对财政支出进行有效管理的方式,虽然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但这都是可以解决的,不能忽视了其在财务管理中的成绩,只要相关部门集中力量进行有效的管理,逐一解决其中所产生的问题,就能进一步促进会计工作的落实,使得会计集中核算更加完善,具有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易淑莲.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问题的认识及建议[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4).
篇2
关键词:医药企业 会计监督体系 问题 构建
目前,医药行业已经成为一个朝阳产业在不断发展壮大,医药零售公司如雨后春笋在中国大地拔地而起。伴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医药行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但是,综观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状况,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不高已经成为普遍性问题,特别是会计监督体系不健全,已经严重制约医药企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快构建会计监督体系,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更上新台阶。
一、医药企业会计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
医药企业的会计监督体系不完善,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另外,受各种利益的驱使,会计监督职能无法充分发挥,也使医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产生了各种漏洞。医药企业会计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缺乏会计监督配套制度
我国目前实施的是1999年颁布的《会计法》,该法律虽然囊括了会计监督的内容,但是缺少相应的配套措施,可操作性不强。很多医药零售公司依然沿袭传统的财务管理观念,造成以旧观念指导新制度的局面,使会计管理工作处于无序状态。由于会计监督制度不完善,会计的监督职能无法充分发挥,医药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陷入无法可依的困境。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由于医药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内部监督和控制制度缺乏保障。没有制度的约束,使很多企业内部控制不严格,会计监督职能无法实现,经常出现收入不纳入企业会计核算中。例如,有的医药企业将厂家让利收入、租赁收入等私自存放,设立“小金库”,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失去有效控制。有的医药企业虽然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由于落实不到位,或根本得不到落实,致使制度形同虚设,不发挥任何监督与控制的作用。
(三)会计监督职能不明确
医药企业的会计监督职能不明确,导致会计人员的监督工作无从入手,监督职能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医药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通常都会忽视事前监督,将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混为一谈,不设置专门的审计人员,甚至将事前监督和事后监督工作忽略,给财务管理造成疏漏。这种制度不健全、职能不明确的现状,使医药企业难以应对经济发展变化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制约医药企业的发展。
(四)缺乏对企业领导的约束机制
医药企业的领导具有决策权和领导权,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往往会限制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使会计人员听从领导的命令,违反法律法规制作假账。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医药企业缺乏对领导的约束机制,使领导的权限扩大,责任意识淡薄,给会计人员实施监督职能带来阻碍。
(五)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偏低
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也成为会计监督体系不健全的重要因素。我国当前从事会计行业的人员数量较多,但综合素质普遍较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历偏低,业务知识不牢固;二是缺乏专业培训;三是法律意识淡薄,职业道德水平不高。这些因素导致会计人员的从业能力低,难以发挥会计监督职能。
二、构建会计监督体系的几点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医药企业会计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特提出一些构建完善的会计监督体系的建议,希望能够实现有效的会计监督,为医药零售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帮助。具体建议如下:
(一)加快法制建设,制定会计监督的配套制度
有效实施会计监督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加以保障,因此必须加快法制建设,制定会计监督的配套制度。在制定配套制度时,必须充分考虑相关措施的可操作性,使会计监督能够发挥应有的效用,提高医药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监督和控制制度
为提高监督管理水平,医药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和控制制度,具体措施如下:一要利用监督手段对重要财务事项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二要对会计人员实行相互制约、互相监督的制度;三要明确责任主体,增强会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四要设置专门的审计人员,对会计工作实施有效监督。通过制定完善的内部监督与控制制度,使每一个环节都能得到有效的监督,形成权责分明、彼此制约、互相监督的管理机制,保证医药企业的经济活动更加安全。
(三)明确会计责任主体,加强外部监督
医药企业要制定领导责任机制,明确会计责任主体,提高领导责任意识,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有效。另外,要加强外部监督,主要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审计监督。医药企业不仅要实施内部监督,更要加强外部监督,通过二者的结合达到监督会计工作的目的,使企业财务管理实现透明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
(四)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医药企业应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加强会计人员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业务能力;二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三要加强会计人员的法律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四要加强会计电算化培训,提高管理水平。企业通过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使会计人员能够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以高尚的道德水准完成会计监督工作。
三、结束语
构建完善的会计监督体系是医药零售公司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应对市场经济中各类风险的重要措施。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必须高度重视会计监督工作,从企业实际出发制定科学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为医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崔耕,何艳霞,于国术.企业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经济,2005(12)
篇3
【关键词】 记账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记账是会计咨询、服务机构及其他组织等经批准设立从事会计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接受独立核算单位的委托,代替其办理记账、算账、报账业务的一种社会性会计服务活动。记账是一种会计解决方案,为企业提供基础会计服务。
一、记账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独立性原则被忽视
从理论上说,记账机构和人员独立于会计主体,可以独立地开展会计核算工作,客观地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事实上,由于记账机构的业务收入来自于所服务的企业,遵循“客户就是上帝”的经营理念,受到利益驱使,必然会从客户利益考虑,服从客户的意愿,那么就不能真正贯彻会计独立性原则,严重时还会发生违背会计准则、违反会计法规的行为。
(二)难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二者相辅相成。账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往往是每月仅凭企业提供的有关资料进行做账,对企业经营业务的真实性并不了解,无法发挥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监督作用。监督职能不能发挥,必然影响核算工作质量。从被企业的角度来说,一方面由于自身缺乏会计专业人员,另一方面出于对具有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记账人员的信任,难于发现记账中的错误。从社会审计的角度来说,记账机构与会计师事务所渊源较深,甚至有些记账机构与会计师事务所挂两个牌子但同一套人马,很难通过审计发现会计信息质量问题。
(三)记账机构内部管理混乱
记账机构必须要有健全的记账业务规范和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但实际执行中很多记账机构业务操作不规范、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现象十分普遍,部分记账机构的内部管理制度即使制定也是形同虚设。
(四)记账机构运行不规范
记账机构必须有3名以上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专职从业人员,且主管记账业务的负责人必须具有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资格。但实际执行中,相当部分的记账机构不符合此规定。随着记账机构日益增多,但人员流动性大不利于记账工作的连续性,一旦发生问题难以追究责任,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使得记账业在社会上的可信度受到影响。
二、完善记账的对策 建议
(一)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大力宣传记账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进一步突出记账的法律地位,增强小规模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其他小型经济组织对记账的认识,并且逐步改变对记账的误解,认识到记账可以为企业带来的益处。
2.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相关部门应积极制定有关法规及其实施细则,明确委托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帮助双方以合同形式明确各自的法律责任,进一步规范记账机构的设立、审批、年检、业务管理等工作。国家职能部门要定期对记账机构进行法律监督,以促进记账机构通过借助外部监督的作用,促使内部监督机制的完善,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和纠正。
4.强化监督促进行业改进
监管部门要定期进行检查监督,确保记账工作质量。财政部门应在全面了解掌握记账机构发展动态的基础上,针对当前记账业务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记账管理办法的具体实施细则以及记账业务操作流程与规范、业务质量控制等相关制度,规范记账业务。作为记账行业的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还应主动联合工商、国税、地税等部门组织有关检查,督促记账行业的不断改进。
(二)加强记账行业自身建设。
1.加强内部管理制度规范
首先,记账机构应制定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具体的操作规范,并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严把质量关,执行严格的复核检查制度,明确经济责任,以减少会计的差错,保证对委托单位的及时服务。其次,记账应强化服务意识。记账会计人员应根据掌握的会计信息,运用专门的方法和技术,对委托单位的财务状况进行研究分析,找出其中的薄弱环节。记账会计人员要多对委托单位及时提出建议,供委托单位参考。再次,组织记账会计人员进行业务交流和探讨,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不断提高记账工作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最后,提高员工待遇,稳定职工队伍。
2.协调好记账机构与企业的关系
科学地处理好与记账机构与企业的关系,记账机构把为企业提供准确、及时、可靠会计记账服务作为前提,赢得企业的理解和支持,避免因企业客户压力,出现降低会计信息质量的情况发生。
3.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平和熟练的业务水平是记账会计人员必备素养,必须采用多种方式、利用多种途径,加强记账机构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可通过建立相关机构对记账机构实施行业管理,并有针对性地、系统地组织从业人员开展各种法律、法规、制度和新业务、新知识的学习培训,切实提高记账机构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执业质量。
三、记账发展趋势展望
在未来,随着国家扶持小微企业相关政策的出台,记账业务将引来更多发展机遇。记账行业可能会从现有提供较为单一的业务,逐渐向提供多元化服务的方向发展,其中完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与财务高级咨询方面将有可能会是将来业务的重点。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重污染行业; 问题; 建议
工业化快速发展在改变生活方式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过度浪费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引起全球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各国开始注重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情况,了解企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原国家环保总局于2007年通过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第四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自愿公开与强制性公开相结合的原则,及时、准确地公开企业环境信息”。重污染行业因其经营的特点被认为是破坏环境的首要因素,其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就必须及时、准确地进行披露。环办函[2008]373号文件《关于印发〈上市公司环保核查行业分类管理名录〉的通知》(简称《管理名录》)中明确规定火电、钢铁、水泥、电解铝、煤炭、冶金、建材、采矿、化工、石化、制药、酿造、造纸、发酵、纺织、制革等十六类为重污染行业,将其纳入环境保护核查范围,不能通过环保核查的企业将不得申请再融资、也不得申请上市①。
一、重污染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现状
自环境会计兴起伊始,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就不断涌现,重点集中在披露的发展情况和披露质量的影响因素上。随着环境信息披露的进一步发展和国家及地方政府环保法规的不断完善,结合各地区具体情况进一步探讨重污染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日渐增加。因国家对重污染行业的环境信息披露要求比一般企业更为严格,占上市公司总数近一半的重污染上市公司是探讨山东省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状况的代表性样本。
目前针对山东省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的重点各异。张猛(2010)以2006—2008年沪、深两市A股47家山东省重污染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环境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得出结论:国有股比例、公司规模与披露水平呈正比,一人兼任总经理和董事长披露水平低,披露的总体水平比较低,形式不规范、内容单一。张会娟、陈振凤(2008)通过分析山东省重污染行业环境信息披露情况认为存在披露信息、环境问题不全面、形式不统一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环保法规、审计制度和提倡环境报告的方式来解决披露中的问题。王小稳(2010)以山东省2007—2009年沪市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披露的数量、方式及内容情况,得出山东省整体披露情况较好,货币性信息增加,更多的通过社会责任报告来披露信息的结论,但是需要进一步通过规范环保法规、披露内容和形式,加强政府监管来促进整体环境信息披露的发展。周竹梅(2012)以山东省四家造纸企业2006—2009年年报和招股说明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造纸业的披露情况,得出结论:披露内容各年度相差不大,形式各异,提出通过提高相关者环保意识、完善会计准则和审核体系来促进环境信息披露的发展。
二、重污染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截至2012年山东省在沪、深两市上市的公司分别为42家②、99家③,根据《管理名录》划分,在这141家上市公司中重污染企业有70家。文章选取2008—2011年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状况来分析山东省重污染行业的整体披露情况。为保证研究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剔除ST企业和在2009年、2010年和2011年上市的企业,以最终剩下的40家企业为样本来分析山东省重污染行业的环境信息披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文中数据皆通过新浪财经、巨潮资讯公布的年度报告及社会责任报告手工统计得到。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趋势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之路起步较晚,在发展的成熟程度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但是随着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提高及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的形象赢取发展的机会就必须进行环境信息的披露。从样本企业披露的整体趋势上来看,连续四年都有超过85%的企业进行环境信息披露,比较稳定(表1)。
至于推动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发展的影响因素,笔者通过分析总结之前的研究成果结合山东省的实际情况认为主要可分为企业外部压力和内部动力两方面。国家和地方法规对于环境信息披露的要求和社会公众监督从外部给予企业压力,迫使企业披露环境信息;从企业内部看,山东省重污染企业数量较多,为了保持自身长期的发展,在竞争中胜出,实现企业的长远目标,又必须主动披露环境信息。
(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较早地进入了实务发展的阶段,各企业在内外部环境的压力下都开始注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当前国家对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刚性约束条件较少,企业进行环境信息披露时倾向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方式来进行,整体上缺乏统一性。样本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主要是通过年度报告中的董事会报告、财务报表附注、重大事项和企业的年度社会责任报告等方式来进行(表2)。
虽然山东省重污染上市公司在整体上或多或少地进行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但是因为没有统一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规范和条例,披露情况就显得比较混乱。过半数企业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进行了环境信息披露,通过董事会报告和年度责任报告来进行信息披露的企业数量不足半数,而通过财务报表附注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企业数量呈现一种增加的趋势,说明环境信息披露的重点在财务报表附注上。而通过董事会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进行披露的企业数量虽然总体上比较稳定,但是由于部分企业选择信息披露的方式不固定,致使连续四年都有小幅度的波动。
(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
山东省重污染企业的环境信息主要是通过董事会报告等四种方式来披露,披露方式不同,披露内容也就大相径庭。在董事会报告中,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包括对于企业环境目标使命的描述、企业的环境计划、企业在环境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等,所披露内容多为定性化信息;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通常是与环境相关的工程设施、收到的环保补助奖励和排污绿化费用等,这些信息通常以货币量化为主;在重大事项中,主要披露本企业是否被列入环保部门公布的污染严重企业名单,明确表示没有被列入该名单的企业2010年有13家,2011年有17家,其他样本企业皆未提及;在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相对其他方式来说更完整,从企业的环保理念到为环保所做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效、下一步的环保计划等皆有涉及,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的环境信息通常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
样本企业在董事会报告、财务报表附注和重大事项中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集中于固定的少数几个方面,因此本文仅将社会责任报告中所披露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见表3)。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对外的表明其履行社会责任的报告书,环境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山东省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基本上都包括了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状况,但是企业披露的内容各不相同,大部分企业都在环保目标与理念,环保投资与技术开发、废弃物的处理和回收利用上披露的比较多,而在资源消耗量、签订的环保协议方面披露的比较少,几乎没有一个企业将表3所列十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完全披露。
由以上对山东省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趋势、方式和内容的分析可见,虽然在整体上环境信息披露比以前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外部约束机制不完善、内部自觉性不够等原因致使当前环境信息披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三、重污染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一)披露的方式缺乏统一性
企业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时,对披露方式的选择并没有受到强制的要求,这就造成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缺乏统一性。山东省重污染样本企业有自身比较倾向的方式选择,如部分企业仅仅是通过董事会报告或财务报表附注等单一方式来进行披露,而有的企业则是通过多种方式来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此外,不仅不同企业间的披露方式零乱,同一企业在不同的会计期间所采取的披露方式也不完全一致。各种披露方式混杂,使得整个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情况杂乱无章,缺乏严谨有序性。
(二)披露的内容具有片面性、缺乏真实可比性
在样本企业的审计报告中,几乎没有涉及对于环境会计信息的审计,无形削弱了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内容的约束,特别是提供定性化信息为主的企业。企业在缺少外部压力的情况下,通常就是“报喜不报忧”,只披露有利于提升自身形象的环境信息,如受到的环境奖励、对环境做出的改善等积极信息,而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受到环境有关的处罚等负面信息则避之不谈,片面性较强。
企业披露方式的多样性及披露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导致样本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无论是从横向还是纵向看都缺乏可比性。不同企业之间环境信息披露的重点不同,就很难将各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进行直观比较,尤其是仅以定性化披露为主或仅以定量化披露为主的企业,自然也就难以判断其环境信息披露的优劣。此外,企业自身连续三年披露的环境信息可比性也不强,尤其是披露工作连续性差的企业,如东港股份仅在2010年披露了“环保专项资金”这一项内容,在其他年份均未提及其他与环保相关信息;鲁阳股份只在2008年披露了收到的环保奖励等补助资金,这类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带有随意性,无法进行系统的比较。
(三)披露的环境问题不全面
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目的就是为利益相关者提供相关的信息,以利于其对企业作出正确的评价。企业在披露环境信息时的选择性决定了所披露的环境信息不全面,只披露正面的信息,而弱化或消除负面信息。样本企业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尤其是货币化信息多为历史数据,如排污绿化费用、环保投资额等,缺少对于与环保相关的负债、成本等信息的披露。外部利益相关者很难对企业的环境信息情况做出切合实际的评价,进而会造成对企业经营能力的评估有所偏颇。
四、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一)统一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规范,加大执行力度
改变混乱的披露方式和内容需要通过统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规范来实现。目前国家对于重污染行业环境信息披露的要求散见于多个法规条例之中,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山东省环保厅早在2008年就了《企业环境报告书编制指南》(简称《指南》),规定了企业环境报告书框架结构、编制原则、工作程序、编制内容和方法等。但是《指南》只是一个指导性文件,没有相关法规强制企业环境报告书,实际环境报告的重污染上市公司较少,指南没能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建议山东省充分发挥《指南》的指导作用,采取各种措施激励企业编制环境报告书,对于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应要求其环境报告书。
(二)注重对环境会计信息的审计
企业单方面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难以客观反映实际情况,需要借助外部力量予以监督。对环境信息的审计不仅仅是对企业披露的环境投资、环保补助等总体情况的审计,还要对各明细环节如环保设施各期维护费用、污染治理费用等进行审计,保证企业的环境成本、环境负债、环境绩效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一旦环境审计发展成熟,可直接应用于其他行业或地区环境信息的审计,提高环境信息的真实性。
(三)加强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
企业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应包括对环境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方面,加强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能够督促企业积极全面地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包括法律监督和公众舆论监督。法律监督方面,建议山东省加强执行环保法规的力度,严格要求重污染上市公司遵守环境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重罚违反环保法规的企业,提高其违法成本。公众舆论监督方面,建议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网络媒体等作用,每年由公众对企业环境报告及环境信息披露情况进行评价排名,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较好的企业进行奖励,对不编制环境报告或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较差的企业予以减少环保政策扶持等处罚,从而营造一种披露光荣的氛围,强化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动机。
总之,当前山东省重污染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方式不够统一,环境信息的真实性有待考察,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我国重污染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普遍存在披露内容单一、形式不规范的问题。本文针对山东省重污染行业提出的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希望能够为其他行业和地区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提供借鉴,对推进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产生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S].2008-05-24.
[2] 耿建新,焦若静.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初探[J].会计研究,2002(1):43-47.
[3] 肖淑芳,胡伟.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体系的建设[J].会计研究,2005(3):47-52.
[4] 周竹梅.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分析——以山东省造纸企业为例[J].会计之友,2012 (1):56-58.
[5] 刘婷婷.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因素——基于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实证分析[J].经营与管理,2011(12):102-103.
[6] 张俊瑞,郭慧婷,贾宗武,刘东霖.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化工类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8,23(5):32-38.
篇5
关键词:石油天然气 会计准则 问题 完善
一、我国制定油气行业会计准则的意义
石油天然气行业是一个较特殊的领域,它的主要特点是高风险与高投资,油气行业的会计处理也具有显著的行业特征。然而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一套完整的适应油气行业的会计准则规范,与国外的油气行业相比较,我国油气行业所使用的会计规范不适应油气行业的生产特点,这对我国油气行业的发展与壮大是没有好处的。
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使油气这一特殊行业有了基础准则体系,该准则在很多地方都体现出了与国际油气行业会计准则的一致性,这对我国油气行业的发展、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我国油气企业能够实现“走出去”——融入国际竞争环境创造了坚实的会计基础。
二、我国油气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
1 对自然资源会计理论的研究不足
准则将油气资源定义为油气开采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井及相关设施和矿区权益,认为递耗资产是通过开采、采伐、利用而逐渐耗竭,以致无法恢复或难以恢复、更新或按原样重置的自然资源,同时还指出油气资产属于递耗资产。根据以上定义可以得到如下推论,即设施和矿区权益是一种自然资源,这明显是不成立的。这主要是由于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并没有被纳入到现行的石油天然气会计核算体系中,核算的只是人类劳动价值。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自然资源会计理论的研究,考虑如何将自然资源的价值纳入会计核算体系,然后再重新明确油气资源与递耗资产各自的含义。
2 有关油气资产减值的规定尚不明确
我国对于油气资产减值的规定类似于美国的油气准则,但是关于油气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和资产组的认定都和其他行业不同,不能简单地规定按资产减值准则处理。资产减值准则对特殊资产并未进行特殊考虑,企业无法直接按其规定的减值迹象判断油气资产减值与否。而且准则未详细规定井及相关设备和设施的减值问题,仅规定了矿区权益的减值问题。
3 披露要求过于简单
我国油气准则对油气资产减值的披露比较简单,仅规定披露其减值金额,对于资产减值准备的累计金额、分部的减值损失、资产组的情况、可收回金额的计算方法等内容没有考虑: 另外,对油气储量的披露也比较简单,仅规定了企业应分别披露在国内和国外拥有的油气储量的年初年末数据,对于储量在年内的变化原因和影响因素,以及储量的价值则没要求披露。而美国油气准则对披露的规定详细而且全面,几乎涉及到了油气生产的所有方面,尤其是要求对油气储量及其变动进行标准化计量并作为补充信息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对我国油气准则披露方面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 油气准则内容尚不全面
我国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美国的油气会计准则,但是在未探明矿区的评估和重新分类、勘探井和勘探参数井完钻时的会计处理、石油天然气混合产量的成本摊销、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成本风险的分担安排等方面,我国的油气准则罕有或没有规定,而这些问题恰是油气行业的重要问题。此外,准则也未涉及石油企业涉外活动的会计处理问题。
三、完善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会计准则的建议
1 加强自然资源会计理论研究
准则的制定需要进行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准备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准则的准确性、适用性和逻辑性。在研究油气会计准则时应该发动理论界的力量,深入研究我国石油企业的特点、所处的会计环境和国外的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从而制定出与国际惯例相协调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油气会计准则。
2 针对油气资产减值进行规定
我国应借鉴FRS6和AASB6的做法,对石油天然气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和资产组的确定做出专门规定,而对其减值测试、确认和计量则按资产减值准则进行。
3 完善披露处理
我国油气准则与美国油气准则在披露处理方面差距最大。美国油气准则对披露的规定详细且全面,几乎涉及油气生产的所有方面,尤其是要求对油气储量及其变动进行标准化计量并作为补充信息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我国的油气准则在披露方面则显得较为单薄,亟需尽快完善。
篇6
「关键词 内部控制 鉴证服务 需求 供给
引言
财政部曾于2001年11月了《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X号——内部控制审核(征求意见稿)》(作为第五批独立审计准则项目之一) ,而在2002年2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以《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的中注协文件形式予以。导致这一变动的主要原因在于,在准则项目的征求意见过程中,会计理论界、实务界以及有关政策制订部门对内部控制鉴证服务的性质、对象、内容、范围等存在着许多重大争议,而这些争议还需要在未来阶段进一步探讨和协调,因此在第五届财政部独立审计准则中方专家咨询组与外方及港澳台专家咨询组第二次会议上,各位专家建议将该准则项目以中注协的指导意见形式。
本文综述了《内部控制审核(征求意见稿)》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存在的主要争议,并提出有关探讨。我们认为,关于内部控制鉴证服务的许多争议不仅涉及到我国会计服务市场和会计服务行业的发展问题,在更深层次上也反映出我国会计界对内部控制理论体系的认识上还存在着不少差异。对有关争议的探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在我国会计服务市场开展内部控制鉴证服务的一系列问题,也为会计界研究内部控制理论及实务提供了新的角度。
一、 内部控制鉴证服务的需求和供给:初步描述
(一)对内部控制鉴证服务的需求及其变动
我国对内部控制鉴证服务的需求最初来自于中国证监会,而目前的主要使用者也是中国证监会。我们初步查阅并汇总了中国证监会近年来对内部控制鉴证服务的需求以及各个具体要求(参见本文附录)。从该附录中可以初步了解到这种需求的基本特征、演变过程与现状。
第一个特征是:总体上看,从1999年至今,中国证监会对内部控制鉴证服务的需求范围不断扩大。在2001年初以前主要局限在拟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 ;而从证监会于2001年3月和4月的几项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来看,对内部控制鉴证服务的需求已经扩大到了在我国境内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公司以及申请发行新股的上市公司范围 .第二个特征反映在内部控制鉴证服务的结果(即报告形式)要求上。从证监会于1999年11月19日的《证券公司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准则》来看,监管部门最早对内部控制鉴证服务提出的要求为“以管理建议书的形式对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作出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而在2000年11月的一批信息披露编报规则当中,对内部控制的外部评价要求则统一改为“以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形式作出报告。”在2002年2月4日的《证券公司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准则(修订)》对有关表述再次做出了细微改动,即“以内部控制评审报告的形式”出具报告。由于内部控制鉴证服务作为一种新兴服务,其需求形式是“作出评价”,于是证监会对报告形式的要求(及其变化)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应当如何界定“评价报告”或“评审报告”的性质?这一问题将在下文加以讨论。
第三点特征在于,中国证监会从一开始就提出了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评价内容要求,这一要求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发生变化,体现出相当的“刚性”。我们并不了解这“三性”要求的最初形成过程,但正是此项要求构成了本文将要讨论的主要争议之一,具体论述将在下文进行。
(二)对内部控制鉴证服务的供给
通过上述对有关需求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证监会的这种需求及其扩大趋势增加了我国会计服务市场的一种服务品种,即内部控制鉴证服务,而且这种服务具有类似于财务审计服务的强制性特征,尽管在实施范围上尚不如财务审计服务广泛或普遍;对会计服务行业而言,必须按照有关监管部门提出的要求出具内部控制评价(评审)报告;相应地,也对相关会计服务规则的制订提出了紧迫要求,具体表现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2001年度立项起草《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 号——内部控制审核(征求意见稿)》。
在《内部控制审核(征求意见稿)》立项起草之前或是制订过程中,已经有许多会计师事务所接受中国证监会要求的内部控制评价业务并出具了相应报告。由于在报告格式和内容上缺乏统一规范,这些报告在措辞或格式的表现形式上五花八门。尽管这种状况在证监会于2001年1月31日了《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之后有所改善(至少针对证券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而言),但仍有不少突出问题,例如在评价对象与范围的表述、注册会计师的评价责任、评价建议的有用性、评价意见的表述方式以及报告格式(详式报告还是简式报告)等方面,其后果可能导致注册会计师与被评价单位管理当局的责任划分不清、不利于保护注册会计师自身的正当利益以及无法满足监管部门的特定目的和需求。总体上看,在这一新兴的会计服务领域中,会计实务界明显缺乏共识和执业规则,该服务的供给缺乏足够的质量保证,由此触发了相关执业规则的供给。下文便主要侧重于探讨内部控制鉴证服务的规范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重大争议。
二、内部控制鉴证服务规则的制订及其争议
《内部控制审核(征求意见稿)》经历了独立审计准则组起草、多次研讨、广泛征求意见以及两次财政部独立审计准则中外方专家咨询组会议,形成了许多共识,也存在着不少争议。我们选择了其中比较突出的、至今尚存争议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对未来的有关政策制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篇7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高等院校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设立的目标、专业设置方式及培养模式。然后,分析了高等院校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建设的现状及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实习基地建设欠缺、案例库不完善、核心课程师资队伍素质待提高、办学特色欠突出等。针对存在的上述问题,结合注册会计师专业特点以及社会人才需求状况,提出相应改善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现状分析;案例库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及会计、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会计职业市场对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幅增长,因此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迫在眉睫。顺应人才发展的需要,1994年4月23日,由财政部、国家教委等部委共同协调,先后批准全国23所高等院校设立CPA专业方向,财政部据此给予一定资助。由于院校合并等多种原因,截至目前,被中注协认可并给予专业资助的院校共有19所。19年来,各高校在国家的帮助和扶持下,大力推进CPA专业方向人才的培养,并向注册会计师行业及相关领域输送了近万名优秀人才,该专业毕业生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及肯定。为深入贯彻落实行业人才培养“三十条”,提高CPA专业方向办学质量,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以下简称中注协)于2006年至2013年间通过院校自评、专家非现场评估、实地评估三种方式对CPA专业方向院校的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进行了较全面的教学质量评估,以促进各高校CPA专业方向教学质量的提高,扩大CPA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当然,CPA专业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针对问题就如何加强高等院校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建设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CPA专业方向设置概述
1995年7月,由国家教委、财政部联合发出部分院校试办CPA专业方向的通知,根据通知要求,可将CPA专业方向设立的目标归纳为五点,即培养多元型、应用型、素质型、外向型、国际型人才。CPA专业方向院校按教育部要求进行招生,其招生纳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CPA专业方向设置为会计学专业的下级专业,因此称为会计学(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或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
中注协根据行业发展需要设定CPA专业方向教育的核心课程。各CPA专业方向院校可根据各自办学特色及社会需求设置其他课程。采取“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实践课”的培养方式,配合学校进行本科生课程优化工作,进一步完善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案和案例建设,CPA专业方向院校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双语教学,教学方式力争适应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需求,同时努力培养CPA专业方向学生专业技能,注重该专业方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为提高CPA专业方向学生的综合质量,中注协首创CPA专业方向学生的境外实习,以期CPA专业学生能够通过实习,促进其英语交际及实践等能力的提高。同时,中注协还专门组织评估小组分别对各高校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建设情况进行评估,以推动行业人才后备队伍建设,促进CPA专业方向办学质量的提高。
二、CPA专业方向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各高校CPA专业方向建设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如:教学设施愈加先进完善,多媒体教学不断普及,专业图书资料丰富多样,现代化的实验室实验设备不断跟进,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条件进行资源共享;教学方式方法大力改进,教学效果均有显著提高;师资队伍也在不断完善之中;境外实习学生素质总体有提升趋势等。但是,专业建设中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实习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从近几年高校建设情况来看,各高校社会实践中的实习基地建设对于部分院校来说操作上有难度。虽然各高校都有不同数量的实习基地,通过校友资源或者兼职教授的兼职单位为学生们争取实习机会。实习基地一般是会计师事务所,但是学生整体去实习基地进行集体、系统性的实习和学习不容易控制,绝大多数学生还都是自己通过其他渠道获取社会实习机会,导致学生实习的程度参差不齐,很难保证CPA专业方向学生整体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无法满足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前系统的社会实践需要。
(二)案例库建设有待完善
在案例库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有些案例与各门核心课程的结合不紧密;案例素材简单不丰富、跨期长;案例不经典、老旧、更新慢;课程案例不规范;案例的表述方式和内容过于西化等。由于CPA专业方向学生非常愿意尽可能多的接触实际案例来开拓视野,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们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案例库建设仍应继续推进,不断完善,以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三)核心课程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CPA专业方向的教育中核心课程教师是重要的一环,目前各高校核心课程教师大多注重学历和职称,导致核心课程的教师一般都是资历较老年龄较大的老教师,老教师经验丰富无可厚非,但是在新知识与新观念的获取和更新上明显不如年轻教师及具有相关从业经验的教师。名师不应仅是对学历和职称有要求,同时也应针对CPA专业方向的特殊性,对从业经验和海外学习背景有相应的要求。
(四)办学特色欠突出
部分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结构安排和时间分配上存在诸多不合理现象,如:基础课、综合类课程设置较多;CPA专业方向的学生参加专业相关的专题讲座和报告的数量较少;办学过程中倾向CPA专业方向学生的优惠政策较少,使学生们感受不到CPA专业与会计专业的区别等,专业特色不明显、不突出。
三、加强高等院校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作为CPA专业方向学生认识专业、认识社会的场所,需发挥其应有的基地培养作用。在现有基地的基础上,各院校应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最好可以安排学生们整体、系统地进行实习,有助于提升学生整体质量。另外,建议中注协发挥桥梁作用,协助各院校与事务所建立联系,实现学校负责专业教育和事务所负责实践教育的模式。
(二)加强和完善案例库建设
就CPA专业方向教学而言,案例教学是目前CPA院校普遍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专项案例+综合案例”的建设模式优于专项案例的建设,所以建议各院校在紧抓各门核心课程的案例建设的同时,也应关注大型综合案例的开发,引导学生从全方面考虑和分析问题,而不仅局限于某一门课程的专业知识。
(三)继续提高核心课程教师素质
鉴于教师的实践经验少,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有的教师尽管通过了CPA、ACCA或者CGA等考试,但是没有这些方面的从业经验,讲课过程较为枯燥。因此,建议中注协给予帮助和支持,允许教师到会计师事务所或者企事业单位接受一定时期的实践锻炼,补充教师的理论观点与实务脱节的不足,以保证更好、更贴近实际地为学生讲授专业课程。同时建议中注协能够为院校核心课程教师多提供到国外大学、注册会计师协会、著名会计师事务所和培训机构学习、交流的机会等。
(四)鼓励突出办学特色
针对无明显办学特色或者办学特色不突出的现象,应鼓励相关院校,结合其学校大环境的办学特点,联系CPA专业方向的专业性质,制定CPA专业方向的倾向性优惠政策。鼓励院校推动“双师制”建设,“理论导师+实践导师”模式可引导学生全方面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保证每一个CPA专业学生质量;鼓励将CPA专业方向班设为院校实验班,实施实验班式单独管理,建立专门的CPA专业管理责任中心,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自己是CPA专业方向的优质学生。
总之,各院校都能够认真贯彻“集中优质资源,吸引优质生源,提供优质服务,实施优质培养,创建优质品牌”的建设思路,以保证教学质量、生源质量,从而带动教学资源配置的良性循环。同时,应多多关注国际国内行业的发展,国际国内教育的动态。开拓视野,创新理念,紧贴市场需求,服务社会发展。用前瞻的眼光透视人才的培养,用革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国际化优秀人才,努力使高等院校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铁群.CPA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财会通讯》.2009,(7)
[2]韩晓梅.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教育的思考.《中国注册会计师》.2008,(6)
篇8
【关键词】金融会计;课程建设;实践教学
一、《金融会计》的课程性质及特点
《金融会计》课程是一门特殊的专业会计,是把会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运用到金融企业这一特定部门的行业会计。该课程属于专业课程,专业技术性较强,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涉及金融相关知识,应在学习《会计学》、《财务会计》、《金融学》、《商业银行实务》等课程之后开设本课程。由于与《财务会计》中以工业企业为主的业务核算区别较大,不容易接受,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金融会计教学方面也容易出现问题。
二、《金融会计》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部分开设《金融会计》课程的财经院校的调查,总结课程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课程重视不够,地位有待提高
该课程的性质从部分高校教学计划来看,主要在金融学、会计学专业两个专业开设,大部分为必修课,还有部分院校是选修课。绝大部分院校都未将该课程列为重点课程或精品课程。学分一般为2-4学分。课时最高的64课时,最少的是24课时。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该课程地位较低,学校重视不够。
(二)选用教材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教材内容较陈旧
笔者通过了解目前国内高校使用金融会计教材的情况,发现各高校采用的教材参差不齐,有的采用最新的二十一世纪系列教材或十一五规划教材,而部分院校采用的还是新会计准则前出版的教材。其中有个别教材质量较差,内容缺乏创新。这就导致教学内容陈旧,不能适应新准则变化的需要。
(三)教学内容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金融会计应涉及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企业的会计业务。但从各高校网站的教学大纲来看,由于课时的限制,部分院校的教学内容只涉及商业银行会计业务,而保险公司会计、证券公司会计等业务都没列入教学内容。课程名称为《金融会计》,实质上就是《银行会计》。大大缩小了课程的覆盖面,也就难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金融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金融会计因其特殊性,很多高校在教学中都设有实验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由于各高校实践教学的条件、教学手段等原因,造成实践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学生毕业后到了银行或保险公司等单位不能马上适应工作的情况。
从目前部分院校建成的实验室情况来看,其条件还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条件好的院校建设了金融会计模拟实验室,配备了计算机和相关的财务软件。主要采用金蝶或用友财务软件。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而条件差的、缺少资金的院校只建立了手工模拟实验室,实践教学只是根据单项实验资料填制几张凭证、登记几个简单的账簿而已。这样的实践教学效果差,完全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除了硬件条件差外,实践教学的课时也较少。有的院校开设的实验课为12课时,而少的只有4课时。实验课课时太少,也是造成实践教学效果差的一个原因。
在金融会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财务软件。高校实验室购买的财务软件基本都是院校版或教学版,而像商业银行使用的都是从知名软件公司定制的软件。这也是造成实践教学与实际工作脱节的原因之一。
(五)师资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金融会计课程师资来看,很多老师都是从财经类院校毕业后直接到教学岗位从事教学。尤其是年轻老师,他们学历较高,基本上都是硕士或博士。但通常缺乏实践经验,尽管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对实际工作缺乏了解,这样就很难培养出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型财经人才。
三、对《金融会计》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金融会计课程存在的几个问题,笔者经过思考,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重视课程建设,提高课程地位
笔者希望各财经院校提高该课程的地位,建议将《金融会计》定为金融学、会计学专业的必修课。有条件的院校应将该课程设为重点课程或精品课程。学分定为4学分较为合适,学时调整为64课时。也就是每周4课时左右。这样做既能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为完成教学任务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
(二)选用最新出版的优秀教材,以适应教、学双方的需要
选用教材的质量优劣,既影响到教师讲授内容的教学质量,也影响学生自学的需要。以笔者教学经验看,如果某位老师选用的教材不新或不好,学生的反应较为强烈,意见很大。原因很简单,学生花钱买教材,就希望教材质量好,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因此,为了对教学、学生负责,选用的教材一定要过关。
此外,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想对金融会计教材的编写提一点建议。这是很多教材共存的问题,就是对银行实际会计工作的流程,实际案例等介绍较少。并且各商业银行在部分业务上采用的具体核算方法还是有差异的。如银行系统内资金汇划等业务,各行采用的科目,核算方法是不完全一样的。各有各的做法。所以,笔者建议编者中应邀请商业银行尤其是已上市银行的财务主管或财务总监担当顾问,以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三)教学内容应覆盖各类金融企业的主要业务
改变目前部分高校只重视商业银行会计,而忽略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主要业务核算的现状。由于加大了教学课时,适当的增加一些内容还是可行的。另外,建议除了开设《金融会计》课程以外,也可开设《保险公司会计》、《证券公司会计》等课程作为选修课。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金融会计的教学更加系统。
(四)重视金融会计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除了以新会计准则为准教好理论知识外,组织好实践教学也同样重要。从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用人单位最注重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希望应聘者录用后能直接上岗胜任工作。因此,近几年很多高校都很重视实践教学。走的是培养人才适应市场之路。所以,社会上也掀起了职业技术学院热,受到更多求学者的青睐。
在实验室的建设上要引起领导的重视,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做好实验室的建设工作。从硬件上保证教学的质量。软件采购上实现公开招标,通过比较选择最适合的财务软件。此外,还应增加实验课时数,选用好的模拟实验教材,配备专职的实验老师组织实验教学,确保实验教学的质量。如有可能,建议单独开设《金融会计实验》课程,更好的配合理论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五)做好任课教师岗前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高校应对担任《金融会计》课程教学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包括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并作相应的考核,考核合格才能上岗。对于绝大部分教师来说,理论部分应该没什么问题。实践部分包括组织模拟实验和到实习基地(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的银行、保险公司等)进行参观学习两部分。经过这样培训的教师就完全能胜任金融会计的教学工作了。
目前很多高校都有自己的实习基地,但由于学生实习会给实习单位带来工作上的不便等原因,很多高校只是象征性的与有关单位签订了协议,真正意义上的实习却难以实现。因此,这个就需要学校与实习基地协调,采用更灵活的方式实现实习的需要。既不给实习单位造成工作上的不便,也能实现教师、学生实习的愿望。
以上几点建议也是笔者多年教学的一点心得体会,也希望能对高校《金融会计》课程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路,以促进《金融会计》课程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惠霞.金融会计实践教学评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与科研,2006,(1).
篇9
关键词:银行;会计;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2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金融银行业在我国经济社会中发挥着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金融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对我国整个社会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国内银行系统金融事件与金融风险的不断出现,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根本原因几乎都是内部控制所影响的,为此社会对完善和健全的内部控制问题关注程度加大。
银行的业务大部分都集中由会计部门管理,银行会计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银行本身的经济效益和资产安全,会计内部控制是银行内部控制的基础,有效的会计内控制度建立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防线。银行业非常重视会计内部控制工作,有效地开展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对于银行的快速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探讨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主要问题,对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银行会计内部控制提出一系列的建议,进而为全面提升银行内部控制水平,为我国银行案件频发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一、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
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滞后。从我国银行会计业务处理中的实际情况看,计算机技术已经基本上普及,为此需要对有关会计制度提出新的要求,但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在银行的运用比较不成熟,在我国银行技术管理上相对比较薄弱;从大方向看,银行在对内部控制中的新技术和新问题解决上的不充分,部分银行是在开展业务后再进行对制度的应急完善,这给银行埋下了隐患。因此如何使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适用于现代科技发展速度的银行会计业务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员工不能认真严格按照相关业务规定简易完成,对已订立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没有认真地对待,做出一些表面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并且存在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现象严重,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削弱了制度的严肃性和刚性,制度的效果没有显现出来,使得工作产生随意性,造成巨大的风险隐患。
(二)会计内部控制风险意识薄弱,风险防范方法落后
现在我国金融业的风险较高,对风险的防范工作成为银行内部控制的重点之一。但在实践中,大多数银行会计人员的思想还是停留在强调会计工作要做到各种规章制度的汇总、稽核或管理层的事等规章制度的表面,对在工作业务运行过程中认为内部控制与会计关系不大,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变化,业务内容的复杂化,风险因素的增加,会计管理人员对风险发生的预见性不足逐渐显现,对风险控制的能力不强,风险意识淡薄等问题。
银行没有针对有风险的业务加以辨认、分类,认识关键的风险控制点进行风险评估框架的正确建立;没有采用相适应的科学技术方法来分析风险发生后的目标的差异和实际情况;没有对相关风险进行持续监控,风险预警系统建设的滞后是普遍现象,现阶段也只是依据老方法提出改进风险管理的相关措施,使风险控制存在很大的弊端。
(三)会计信息系统战略规划问题
会计信息管理的手段滞后。目前银行的会计业务处理基本普及了电子信息化,其好处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核算环节,但是也增加许多新风险如人员管理、系统安全和信息安全等风险。这就要求需要科学的会计信息管理,将可能产生的风险控制在最小或可预见和接受的范围内。
信息系统的科学建设。银行会计的业务量巨大并且会计业务是相对独立的,大量分散存放的会计数据需要多个部门分工协作才能完成,这些大量的数据信息需要使用计算机进行管理,信息技术的落后很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在信息监督方面,会计内部控制监督手段主要是以现场监督和账簿表核对的审查方法,相对不断更新的信息系统运行,显现的比较乏力。
(四)会计内部控制人员配备问题
银行在做会计内部控制的工作中,实施的主体是人,银行会计内控制度的质量受人员素质的高低的影响是很大的。但现有大部分人员素质是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需要,熟悉创新业务的人员较少,勤于思考问题的人员较少,可以掌握多技能的综合素质高的人员较少。究其原因还是在人员选配和人员培训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近几年随着银行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金融业务不断创新和不断扩展,对人员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人员素质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银行会计内部控制信息的真实质量,成为制约银行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对策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首先,根据现阶段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实际需要,以有效衡量、识别、控制和防范风险为核心,在前瞻性的视角下,借鉴国外在完善制度方面的先进经验,健全一系列合理严密的规章制度和切实可行的操作规程;相应的规章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实际工作的不断变化和应用软件的升级,分时段时机对规章制度的更新和完善进行认真研究。其次,在观念和意识上做好正确引导工作,让管理层与员工相互能够达成共识,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全员性的,完善全程中都需要大家一起提出有效建议,促使会计内部控制环境意识深入人心。最后,在执行过程中,需要银行相关监管部门对银行会计内部控制方面的专项检查的力度加大力度,完善会计检查的相关制度,及时准确指出银行会计内控方面的存在问题和可能发生的风险,迅速督促相关部门对产生的问题切实整改落实,使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逐步实现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建立风险评估、风险监测和风险预警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建立风险预警、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相结合一体化的防范风险有效机制。对于风险评估,针对典型的银行会计内部控制风险案例,收集大量基础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类,根据处理结果设计风险指标体系和测算其指标的标准值,可以把资产营运指标作为补充,结合现阶段的金融环境与其他同行进行比较测算,确定相关影响因素;对于风险预警,主要从对象、方式和内容三方面入手,以分数的划分来判定风险危急,计算指标的实际值,估计预警得分和预警度判断,运用计算机分析系统计算单位预警指标的得分,综合得分评估会计风险的指数,同时根据所处的级次根据标准来判断预警区间,对照相应的预警区间判断出预警度,若是危险区域则提出预警报告;对于风险监测,对风险状况进行严密的跟踪监测,监测变量的变化和走势,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提出防范的措施,控制和避免可能会出现的风险损失,在改进的业务运行中不断总结。通过机制的建立,使风险预警、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紧密结合、相互协调,形成防范风险的整体合力,加大防范力度,确保银行会计业务发生的偏差得到纠正或对即将预测到的风险加以适当的控制。
(三)设计现代化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
首先,在设计系统过程中,设计多级别的安全控制功能,要确保权限制约,讲分级监督等风险控制的功能融入其中,做好职责分离工作,如:科技部门与操作应用部门之间、程序员和操作员之间等,严禁程序员单独接触系统,严禁软件开发人员和软件开发者介入实际会计业务操作等一系列规定,以防范银行会计数据信息的录入、传输、加工和存储风险,提供一个安全计算机内部环境。其次,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是应用到计算机控制的关键软件,控制的有效程度是和系统完善程度成正比的,所以在系统的开发中的项目立项、设计开发和测试运行等过程中需要严格把守,对于系统的及时更新需要专业人员定期检查,工作人员定期反馈使用信息,方便快速专业人员找出解决办法。最后,保证完整的计算机运行日志,防止机房出现安全问题和加强日常操作人员的管理需定期检查安全保障设备,确保会计信息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四)形成严格的人员选配和人员培训体系
在人员选聘上,根据银行会计业务实际情况分析出所需人数,以与选聘业务相关知识为基本,用科学的方法制定选聘条件,根据条件进行选聘工作,在选聘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在人员培训上,将人员素质和专业知识并重进行培训,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训,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的遵纪守法和自律意识;开展会计内部控制知识辩论赛、对会计内部控制理论研究讨论和实例调查研究等多种知识活动,创造出浓郁的会计内部控制文化学习氛围,形成会计人员落实内控和懂内控的良好内部控制环境。在实施激励机制上,对考察人员实行综合考评,实行在基本工资上的差别档次的经济激励措施,将优秀的业务骨干不断提拔到一线监管队伍中去,实行晋升激励措施。
三、结论
本文主要通过探讨对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制度完善问题、风险防范问题、会计信息系统问题和人员选聘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期望提升银行内部控制水平,加强会计内部控制,为我国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保证银行的正常经营。
参考文献:
[1]涂佳.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及风险防范[J].金融与经济,2011(08):90-92.
[2]李彦平.浅论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J].武汉金融,2005(06):60-61.
[3]安小圣.中国建设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研究[J].商业研究,2007(05):191-193.
[4]黄伟宏.完善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探讨[J].新金融,2011(07):31-33.
篇10
关键词:有线电视行业 财务分析
一、引言
世界范围内,有线电视行业要彻底实现数字化,需要一个过程,但同时也是必然的趋势。随着荷兰、美国等国家彻底关闭模拟信号电视,其他国家也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在逐步进行模拟信号电视的关闭,我国也即将实现对模拟信号电视的关闭,以全面达到有线电视数字化的状态。此外,宏观环境对文化需求的增加,也促动着文化供给的提升,交互作用于有线电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环境及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动着有线电视行业经营模式、财务管理和运作机制的相应转变,财务分析工作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关键一环,在新的背景条件下,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实现其基本职能和附加作用,以促动财务管理工作的完善,奠定必要的分析基础,从而作用于行业的经营管理及预算规划,以促进行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因此,基于新的环境因素,探析有线电视行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从而进行相应的改进,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有线电视行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
(一)定位较为片面化
财务分析是一项综合性的财务数据以及非财务数据结合分析的过程,需要运用定性分析以及定量分析方法,并根据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进行方法的筛选与侧重。但是,当下有些企业的财务分析工作局限在财务数据的常规分析上,很少考虑与非财务数据的结合,未能全面深化关注运营状况,导致财务分析从意识层面到实践层面都较为表面和浅显。具体而言,财务分析观念局限的具体表现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财务分析人员在实际操作财务分析工作的过程中,十分注重财务数据的比率、趋势以及勾兑关系的研究分析,而相对较为忽视非财务数据和财务数据结合分析,所揭示的问题,导致财务分析结果的实践指导意义变得弱化;另一方面,财务分析是一个不断修正的系统化过程,需要根据行业情况、企业个体状况以及预期的调整,进行动态的适时改进,但是,一些财务人员更多地将财务分析工作定位于一个特定的环节或者时点,而不是适时追踪并进行调节,使得财务分析工作的运用意义大为削减。
(二)程序不够清晰合理
财务分析工作,是以目的为导向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程序化过程。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有些企业的财务分析工作却存在着财务分析的程序较为模糊不清的状况,导致财务分析的效率较低。具体而言,这些企业的财务分析程序存在的缺陷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财务分析的目的确定不够先决和清晰。财务分析的目的应该指导财务分析工作的进行,明确分析的目的在于衡量过去的经营成果,同时也需要在对目前财务状况把控的基础上,实现对未来的预测和把握。而有些企业的财务分析目的更侧重于对历史状况的衡量,未能实现对未来财务状况预测的并重把握。第二,分析标准的确定较为随意。在目的标准、行业标准和历史标准的确定上,未能遵循既定的原则,而是较为随意的确定某会计年度的分析标准。第三,财务分析方法的运用较为死板,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在运用财务分析方法的进程中,未能结合数字电视化发展变更的态势,进行针对性的调整,而是仍然使用常规的分析方法,使得分析的结果缺乏足够的科学合理性。
(三)所依据的资料来源及分析建议的提供存在缺陷
财务分析工作得以开展的重要前提在于资料基础,包括数据和非数据的资料,其构成了财务分析工作的基础,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着财务分析工作的有效进行。而另一方面,在经过必要程序的财务分析工作后,需要呈现出相应形式的分析结果及针对性的建议,但是,由于财务分析建议的呈现形式和实质内容较为表面和浅显,未能达到该有的效果。具体而言,财务分析依据的资料来源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不同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就算是同类会计报表也会缺乏可比性,会间接导致财务分析结果的不准确和缺乏指导性。第二,企业在进行财务分析时,所使用的数据大多是汇总性的数据,其往往难以直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导致由此而进行的分析报告也无法实现对企业财务工作具体情况的反映。第三,由于经营资料和非经营资料差异的存在,两者的衔接和运用问题需要财务分析人员在通晓两者联系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的拓展,然而有些财务分析人员由于对经营内经济事务参与的程度有限,导致其对经营资料的把握和了解不够深入,影响了财务分析的准确性。此外,财务分析人员对分析结果的表述、建议的提供以及后续的运用、相关部门的接洽工作,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疏漏,导致分析结果不能很好地运用于决策的制定、执行及相关部门的管理安排。
三、做好有线电视行业财务分析工作的对策
(一)定位精准化,提升财务分析的效果
财务分析的观念和指导思想,贯穿整个财务分析的过程,只有从财务分析的意识层面进行适时的改进与深化,才能够从源头开始更好地进行财务分析工作的开展。想要做好有线电视行业的财务分析工作,必须在观念认知的基础上,在实际操作时,将数据和非数据分析、定量核定性分析予以充分结合。以歌华有线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为例,其流动比率在2010-2014年都保持在2以上的水平,与同行业相比处于较高水平,表明其短期偿债能力具有一定的保障,同时结合其速动比率比较发现,其速动比率仍然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进一步论证了其偿债能力较为良好的推论。此外,结合现金比率和公司的经营细节可以探知,歌华有线由于和政府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可以在产生资金需求时,较为迅速地获得银行的机动贷款指标,然而其账面却保有较大的资金存量,虽然可以有效地遏制突发的偿债能力不足状况,但是,也会因为闲时资金的过度留存,导致资金使用价值降低,未能发挥必要的功效。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有线电视行业在进行各类比率的财务分析时,需要注重数据的分析,更不应该忽视企业经营资料的运用,同时,必须将财务分析工作予以动态化执行。
(二)以提升效率为原则,厘清财务分析的程序
规范且简洁的财务分析程序是财务分析工作良好开展的重要前提,鉴于有线电视行业目前存在的财务分析程序模糊的缺陷,提出如下针对性的建议:首先,必须明确界定财务分析的目的,只有清晰的目的才能准确指导后续工作的开展,才能为细节程序的计划界定好尺寸;其次,分析标准的确定作为分析程序的前要环节,必须在一套既定程序的基础上,考量行业状况、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确定;最后,针对分析方法的运用,必须注重在各分析环节进行侧重性的选择,不能过于偏重数据分析等常规性的分析方法,必须结合定性分析方法予以拓展,同时考虑到有线电视行业发展前景和经营模式的逐渐转变,适时进行相应的改变。
(三)完善财务分析资料的渠道来源,健全分析建议的提供模式
财务分析一定要基于相应的资料,因此,想要获得准确且具有针对性的财务分析结果,必须要从源头上进行资料数据的把控。而就整个有线电视行业而言,歌华有线在这方面具有值得其他同行企业学习借鉴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歌华有线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十分注重数据的汇总性与细致性的结合,强调财务分析的总体结构与细节指导作用,比如,在进行盈利能力分析时,不仅分特性产品(网络运营服务、器材销售)、分会计年度,并且分企业以及平均水平进行对比,使得在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能够对企业的盈利状况具有全面且细致的把握,利于企业预算管理和经济决策的制定;另一方面,歌华有线十分重视现金流状况与经营状况的结合分析,强调现金流对于企业运转的重要性。此外,为了实现相关部门对财务分析结果的直接利用,财务分析人员应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出具标准的结果模板和建议模板,使得相关部门能够清晰明了地进行分析结果的直接运用。
四、结语
- 上一篇:建设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
- 下一篇:新媒体运营对企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