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4-03-14 17:10: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通过碳足迹优化生产流程
“说到节能减排,首先要看企业的意识。”连志伟告诉记者,“其实,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从未来两三年来看,这种压力可能不会对企业造成根本性影响。但是,从长期来看,在未来的二三十年中,企业踏上节能减排之路是不可避免的。”
连志伟中肯地告诉记者,在国内外各种新标准新法规层出不穷的今天,如果企业没充分的准备,没有足够的经验,那么,一旦新法规来袭的时候,企业就不可能做到快速应对,因而不能达到国外政府和买家的要求,最终会错失商机。
“对碳足迹分析要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来考量。从原材料的选择,到制造过程中产生的能耗,再到产品使用和废气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如果企业能从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去分析计算出产品的碳排放是多少,就有可能从整体流程上找到系统改良的方法,从而实现最终意义上的节能减排。”连志伟说。
连志伟介绍说,在这一领域,SGS可以应客户的要求,提供碳排放的数据,帮助企业做出快速评估,并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用来帮助企业找到节能减排的重点应该落脚在什么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很对企业会认为碳足迹的计算可能会意味着这成本压力的提升。连志伟坦言这种一种误解。“其实,这只是一个数据搜集的过程,不会对企业构成根本性的成本压力。”连志伟说,“产品碳足迹的计算,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改换原材料、改变生产过程,事实上,这一过程,首先是要了解企业的状态,在了解状态之后,SGS才会找到突破口,协助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告诉企业从哪些方面去实现减排。”
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依照连志伟的经验,通过碳足迹的计算培训,可以帮助客户去建立自己的团队,培养企业内部的员工,从而建立一个有效的系统,以持续改良并维持产品的良好能效状态。
事实上,在国际上,已经存在ISO14064和ISO14067等关于碳排放的标准。这些标准,会给企业一个框架,告诉企业应该将碳排放控制在什么水平。对于企业来说,如果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对于这些法规有足够的应对能力。
连志伟告诉记者,为了协助企业从容应对,SGS不仅可以协助客户做碳足迹盘查,使企业获得碳排放标识,还通过对客户的培训,让客户懂得如何去改良生产过程。最重要的是,帮助客户建立相关团队,以增强企业的应对能力,使企业能够把控自己的碳足迹管理。
通过能源管理体系实现高效运转
“一台机器,一天可以运行5个小时,也可以运行24个小时,如果操作没有改良的话,不管设备多么先进,也不会有好的能效表现。”连志伟说,“因此,企业建立自己的管理体系,通过这个管理体系,去有效地减低能耗。”这就是说,单纯依靠节能技术已经不能最终解决能源供需平衡等问题,进行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已经成为能源管理的关键。
据介绍,在国内,《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23331-2009)已经于2009年3月由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并于2009年11月开始实施。而在国际上,ISO 50001旨在为用能单位提供一整套国际化、标准化的过程管理方法,并将节能措施纳入到组织的管理体系中,包括微调生产工艺和改进工业用能系统的效能。“ISO 50001是一个很好的使企业有效地管理能源的工具和手段。将来,中国的国标很有可能不断向国际标准靠拢。”连志伟说。
在实践中,SGS经过经验积累,发现企业在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方面存在两方面的考验。“第一个挑战是对设备运行表现出来的数据进行检测,诸如发电机、空调机组等,这些设备的能耗检测需要有专业的测量工具和专业的人员才能得以实现;第二个挑战是能源管理体系标准是一个全新的标准,因此企业在进行认证的过程中,没有相关经验可以借鉴。”
鉴于此,在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方面,SGS可以通过培训的方式,让客户认识到如何通过这些标准提升整体的能效方面的表现。“其实,建立这样一个体系,一开始的投入可能不会太大,SGS会针对客户的具体情况,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去评估自己的状态。即使是改换设备,也会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方法去评估这些方案。”连志伟说。
实际上,在SGS的服务中,通过利用过程方法识别、评价、控制能源因素,不仅可以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对能源管理全过程的控制和持续改进。
通过培训打造坚实团队
松下幸之助曾将说过:“培训很贵,但是不培训更贵。”在SGS这里,无论是碳足迹计算,还是协助企业建立自己的能源管理体系,无不需要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通过对企业内部不同层次的员工进行培训,不仅可以使企业可以达到符合相应标准的目的,而且可以建立企业自己的团队,使企业在以后面对此类问题时,具有从容应对的能力,使企业整体在能效方面持续表现良好。
篇2
一是推动已建园区与新建园区的绿色化转型。循环经济生态园区规划涉及四大体系:产业体系、基础设施体系、人居环境体系和社会消费体系。对于已建的工业园区,在现有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和技术水平的基础上,一方面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生产和治理技术,建立绿色、低碳产业排放标准和产品标准;另一方面注重使园区的绿色化发展与区域低碳发展等规划相协调,着力构建绿色、低碳的上下游产业链,打造园区绿色核心竞争力。对于新建园区,以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为目标,在园区规划设计时就把具有产业关联度的不同企业联结起来, 以核心企业为主体,在企业之间建立工业代谢和共生共存的关系,形成共享资源的产业共生组织,使企业之间不仅具有竞争关系,更形成互惠互利、共生共存的产业生态链,实现园区的物质闭环循环和能量多级开发利用。
二是促进不同行业类型的工业园区的绿色化转型。目前,我市的工业园区主要有综合类、行业类以及高新技术类三种。对于综合类工业园区,一方面,将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产业和产品纳入园区产业结构调整范畴,尽快培养园区的优势产业;另一方面,强化质量、安全、能耗、环保等约束性作用,进一步提高园区准入门槛,严格控制“两高” 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对于行业类工业园区,如长寿化工园、西彭工业园等,应注重园区内的资源循环利用,大力发展源头减量化、资源化、零排放和产业链接等行业新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对于高新技术工业园,如物联网、云计算、数字虚拟产业园等,一般位于都市发达区,则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顺应城市化、信息化发展趋势,发展与城市需求密切的产业,主要提升产业链中的层次和水平,创新产业组织模式,培育新兴服务业态,这类园区对环境的影响整体较小。
三是提升园区绿色管理水平,完善园区生态管理体系。一是科学制定园区绿色低碳转型中长期规划。因地制宜对园区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路径进行详细规划,将产业的生态化建设融于园区整体绿色发展规划和城市生态发展总体规划中。二是提高园区准入门槛管理。制定产业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耗准入标准以及排放标准等标准管理,鼓励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和建筑领域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循环利用闭环管理等。三是建立多层次的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体系。从产品层次着手,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生态设计和环境标志产品要求,开发和生产低能耗、低污染、经久耐用、可维修、可循环和能够进行安全处置的产品;从企业层次着手,尽可能在企业内部实现清洁生产,并建立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
篇3
关键词:低碳城市;物流;保定
中图分类号:F403.3 文献标识码:A
低碳城市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很多国际大都市以建设发展低碳城市为荣,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性的舒缓包容。城市是经济单位集中的地方,也是经济活动密集频繁的地方,生产企业的外部物流活动、城市内的供应链物流、经济单位之间的经济交往,尤其是城市中发达的商业经济,都需要物流获得实现。低碳城市的建设是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与环境相协调,物流在建设低碳城市中意义重大。
1 低碳城市与保定
低碳城市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我国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根据这一要求,众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目标,低碳城市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2008年1月28日,世界自然基金会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以期推动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保定和上海是首批入选的2个试点城市。同年4月,世界自然基金会了《保定:全球可持续能源生产的“电谷”》的研究报告,充分肯定了保定市在助力中国乃至世界低碳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2008年12月24日,保定市政府正式了《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意见》,“低碳保定”的建设正式启动,“中国电谷·低碳保定”成为保定新的城市名片。
保定市低碳城市建设一方面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推动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以建设“太阳能之城”和“中国电谷”为目标;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实施“蓝天行动”、“碧水计划”和“绿荫行动”。低碳保定,就是保定市要探索建立一个低排放、低污染、低消耗、生态化的经济增长方案,实现一种循环、节约、可持续的低碳城市发展之路。
2 保定市物流业现状
2.1 物流基础设施和设备落后。与物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如信息路网、物流装备等基础性建设仍处在较低水平,物流的内构与外延建设仍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物流业的需求。部分物流设施设备尚不能满足客户需求,技术装备水平还比较落后,基础设施之间协调性差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老化现象。在仓储方面,大多数仓储企业的仓库设施简陋、机械化程度低,没有现代化的立体仓库,远远落后于先进水平。在信息方面,目前尚未建立公共型物流信息交换平台,也没有建立起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用户的物流信息服务系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定物流业的发展。
2.2 物流服务水平低。保定市物流业近几年有了较快发展,但与现代物流发达地区相比,保定市物流企业在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方面还不尽如人意。除少数企业以外,大多数物流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仍比较落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大大影响了物流服务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大多数企业还只能从事单一功能的运输、仓储和配送,很少能提供物流策划、组织以及供应链的全过程管理,物流设计能力差,物流增值服务少。
2.3 工商企业物流管理水平低。保定有三大产业,第一产业是新能源,第二产业是汽车,第三个产业是纺织服装箱包业。工业企业中大多采取手工作业方式,很少采取高层货架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在物流外包方面,外包物流在总体上还处于补充地位,物流功能剥离还存在较大困难。在商业系统方面,商业配送水平较低,大部分企业仍然沿用过去的进货方式,与生产厂家还没有形成信息联网和科学规范的物流运转,只在某些品种上实行了新的营销方式,缺乏大型连锁经营方式。
2.4 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滞后。现有的物流企业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的运输、仓储与储运上,正在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还没有能够为物流需求企业提供整合服务的物流企业,不能满足工商企业对物流一体化物流服务的需求。高效低耗的物流体系尚未建立,尚未形成高效运转的核心物流企业和物流基地。物流企业在低碳物流践行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保定市的物流企业尚未整合企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缺乏通过高效规划和实施运输、仓储、装卸和包装等物流活动,在加大节能减排的创新力度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并未将节约资源、减少废物、避免污染等作为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
3 保定市低碳物流发展策略研究
3.1 低碳运输方面。运输是物流活动的主要功能要素之一,而运输形成的交通运输业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在交通运输业中,公路运输是保定市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公路运输虽然运量小,但运输成本高,对能源消耗大,且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环境污染。
保定市是交通运输部10个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城市之一。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建设低碳型交通基础设施,切实提升低碳建设理念,合理使用低碳建设和运营管理技术、设施、设备、材料、工艺等;推广应用低碳型交通运输装备,合理提升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的拥有比例,推广使用节能减排技术。
篇4
[关键词]低碳城市 SWOT分析 珠海市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2)01-0048-04
[基金项目]珠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珠海市建设低碳城市战略初探” (立项编号:201031)
[作者简介]白雪(1981―),女,满族,辽宁抚顺人,东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不动产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城市经济;胡江(1956―),重庆奉节人,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不动产学院院长,研究方向:经济地理;张博钰(1990―),女,山西霍州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研究方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现代工业发展对大自然和环境资源的无休止索取,使人类正面临着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双重威胁,气候变化、碳排放与城市化过程相交织,人们认识到需要改变传统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去应对当前所面临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加快推动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耗竭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决策者的共识。自2007年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支持气候组织开展珠江三角洲低碳经济的探索后,2008年初珠海市政协首先提议要把珠海建设成为低碳城市,成为中国城市的首例。珠海作为国内首批经济特区,选择低碳发展模式有着最根本的理性驱动,其中一方面是为满足目前国内外政策环境下对城市节能减排和经济结构转型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珠海城市自身全面和谐发展对于环境保护的内在需要。
一、珠海建设低碳城市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Strengths)
第一,生态环境条件优越。珠海位于广东南部,地处亚热带,全年阳光充足,日照时间长,热能质量好;常年有风,且风速均在风机要求的每秒1.17~1.33米以上,适合发展风能;大小海岛众多,海洋能丰富。目前,珠海已开始逐渐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产品和项目,技术也日趋成熟。第二,各级政府大力推进低碳项目。近年来,珠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努力建设集约节约型社会。截至2010年底,三灶、井岸、南水、桂山等地新建成10多项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城镇生活污水日处理总规模达53.3万吨,污水处理率达81%,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2.1%。第三,发展低碳经济的定位明确,思路清晰。珠海各级政府都成立了由政府主要或分管领导挂帅、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领导小组,加强了对发展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对能源消耗较大的行业编制了循环经济专项规划,制定了企业清洁生产、重点用能单位管理、能源利用监测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且提出了未来低碳经济的工作重点是确保实现资源消耗减量化、资源利用循环化、企业生产清洁化、区域工业生态化的“四化”目标。第四,发展空间较为充足。低碳经济示范区在能源、建筑、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研发,需要足够的土地资源储备。2010年10月,国务院批准珠海经济特区扩大至全市,陆地面积扩大至原来的6倍。珠海西区具有较大土地资源优势和潜力,也是发展低碳城市的主要依托。此外,珠海节能技术水平较低,能源管理漏洞较多,使得珠海的能耗强度和能源效率明显偏低,通过结构调整、技术革新和提高管理等途径,实现节能减排的潜力也较大。
(二)劣势分析(Weaknesses)
第一,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安全形势严峻。2009年一、二、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9 : 54.6 : 42.5,而2010年为2.8 : 51.7 : 45.5,第一产业所占份额太小,第二产业仍占主导。珠海的工业能源消费仍以化石能源为主,经济和能源消耗的“高碳”特征比较明显。珠海能源消耗大的产业仍然表现在:农副食品加工、饮料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第二,对建设低碳城市的整体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无论从领导层、企业层还是从民众层面看,都有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内涵理解不深,重要性理解不够,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的问题。从领导层面看,用低碳的理念进行决策、指导具体工作的力度不够,有些薄弱环节解决得不够好。从企业层面看,一些企业没有将节能降耗作为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不在这方面增加投入,甚至能源监测部门的人员主动上门服务也不予以配合;还有企业未按要求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门人员,人员责任也不明确。从民众层面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珍惜环境、浪费能源的现象到处可见。第三,实行低碳经济规划亟待完善。从调查情况看,很多单位和企业正在着手制定规划,有的仅有某一方面的专项规划,不尽完善,缺乏整体和配套规划,有的甚至没有规划。目前,珠海尚缺乏发展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整体规划。最后,建设低碳城市的保障体系需健全强化。主要表现在组织领导管理体系不够健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规章不到位,政策引导、奖惩措施等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支撑和保障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技术障碍和瓶颈比较突出,不少企业生产技术和工艺落后,资源浪费严重。
(三)机会分析(Opportunities)
珠海建设低碳城市的最重要机会就是全球低碳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国际上围绕发展低碳经济的能源和产业技术开发应用,无疑会有助于珠海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城市建设导向,有利于缓解产业开发、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之间的深刻矛盾,促进全面建设生态社会目标的实现。同时,珠海也可以借鉴其他城市有关激励低碳经济技术研发的政策和制度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珠海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可避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四)威胁分析(Threats)
第一,珠海市面对国家整体减排的压力。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家,珠海有义务做好节能低碳工作,为国家在整体减排上做出贡献。珠海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减少各产业行业,特别是工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第二,面临低碳化的国际金融环境。由于碳排放交易机制的建立,“碳排放”权利将成为今后重要的国际战略资源。碳排放交易中存在着潜在的巨大经济利益,中国拥有庞大的碳排放市场,却没有“定价权”,国内企业出售碳排放权仍然处于较低价位。因此,建立适合珠海的碳排放权市场交易体制势在必行。
二、珠海建设低碳城市重点领域及对策建议
1. 减少工业碳排放,提高碳生产力。碳生产力是衡量低碳化程度的主要指标,并且将碳排放与GDP产出直接联系在一起,能够直观地反映社会经济整体碳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同时也可以衡量一个国家或经济体在某一特定时期的应用低碳技术的综合水平。此外,由于碳生产力指标与经济结构相关联,它的高低也能够表现一国在货币资产和技术资产积累到一定水平时,进一步降低单位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的潜力和障碍。
目前,工业碳排放是珠海碳排放的主要构成,需要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碳生产力。近年来,珠海石油化工等重工业生产值有较大幅度增加,要紧抓技术创新,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大力提高能源转换效率,以循环经济为依托,提高能源回收利用效率;淘汰高耗能产业和生产工艺,加大对高耗能行业的整治力度,要以科技为先导,加大对节能降耗低碳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的培育,特别是开展对温室气体的捕集技术、富氧燃烧技术、燃烧后脱碳的技术、节能和清洁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技术等的研发。比如,在高栏港经济区,以珠海碧阳化工(BP)为代表的先进石油化工产业实现了高效清洁生产。碧阳化工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成果,大幅降低珠海工厂的能源和物料消耗,将工厂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65%,废水排放减少75%,固体废物排放减少40%,每吨PTA耗能仅65千克标准煤。高栏港经济区作为重型石化基地,对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具有重要意义。
2. 发展低碳产业,逐步建立低碳经济结构。把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纳入珠海中长期发展战略,从长远和全局的角度来部署低碳城市的发展思路,寻找低碳经济与城市发展战略的结合点。做强第一产业,壮大第二产业,提升第三产业,在增强产业实力的同时,注重低碳城市理念的贯彻,将低碳化、绿色化作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点。同时,大力进行低碳发展综合实践,建立一批低碳社区、低碳商业区和低碳产业园区,带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探索建设低碳社会、低碳城市新模式。应重视发展低碳产业,尤其是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先行先试。可利用区位优势、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高端现代服务业。
3. 减少交通碳排放。珠海应在交通设施建设、交通运输设备应用、交通组织模式优化、综合交通体系构建、智能交通工程建设、交通运输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六大领域,全面建设低碳交通综合运输体系。“十二五”期间,珠海需全力打造低碳交通综合运输体系:在高速公路建设中,多使用废旧轮胎改性沥青材料;全面推广温拌沥青低碳铺路技术,可节约燃油消耗,间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公路绿化中将积极实施乔灌木复层种植,构建公路绿色长廊,利用植被的固碳功能,实现间接减碳。此外,充分利用珠海太阳能及风能资源优势,推广太阳能及风能路灯,实施LED节能照明。
4. 降低建筑碳排放。近年来,珠海新增建筑面积增长迅速,建筑业的能源消耗也从2005年的8.22万吨标准煤增长到11.35万吨标准煤。随着珠海打造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进程加快推进,珠海市建筑业的能源消耗也将呈现快速上涨趋势,降低建筑碳排放成为低碳珠海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着力实施《珠海市建筑节能办法》,遵照建筑节能的要求,确定建筑物布局、形状和朝向;依法推广和监督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及时推广、限制或者禁止使用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的目录;设立建筑节能专项资金,用于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技术。
5. 加强可再生能源利用。一是天然气。2011年初,珠海天然气来源于中海油开采的南海油田海底天然气,通过管道输送到横琴,进行过滤、净化、加压后,输送到中海油南屏分输站,经过南屏门站进入城市管网。把天然气引进珠海,来自南海油田的天然气正式登陆珠海。对于优化珠海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城区大气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到2015年,珠海城市燃气普及水平、城市燃气设备装备水平、管理经营水平、运行监控和安全保障水平要跨入中国城市燃气一流行列,争取达到世界同行业先进水平。二是风能、太阳能。根据珠海历年统计资料,其年平均风速在3m/s以上,有效风能密度 > 100W/,风速≥3m/s的有效风速累积小时数为3000小时以上,风能资源丰富。此外,珠海年均日照在2000小时左右,太阳辐射年总量约为4561.6J/M2,日照时间长、辐射总量大,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政府应完善针对风能、太阳能领域的政策法规,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项目。
6. 推进公众参与低碳城市建设。珠海建设低碳城市应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公众三大主体的作用,提高人们对低碳的认识。结合“静、畅、宁、美”活动的开展,加大气候变化危害教育和发展低碳城市宣传的力度,表彰先进、曝光落后。使公众充分认识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生存条件的严重威胁,高度重视环境与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增强全社会低碳城市发展意识,加快形成全民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共同推动低碳城市建设。
7. 打造城市绿地系统,多渠道增加碳汇。低碳城市的建设除了以上提出的各种措施外,另外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增加碳汇(即收集和固定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以通过植被、湿地和微生物来吸收和固定。根据估算,纽约市的树木每年可以吸收383亿吨二氧化碳,相当于燃烧153亿吨标准煤的排放。因此,增加绿地覆盖可以增加碳汇,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因此,在市区内增加绿化覆盖是增加碳汇的主要途径,
2005~2009年间珠海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42.3%逐步增长到45%左右。然而由于珠海面对产业大发展的机遇,发展碳汇的能力将会受到土地面积的限制。由于树木吸收二氧化碳能力高过绿地,应全面打造森林城市,拓展绿化空间。
大力打造森林城市。《森林珠海发展规划》已经编制出台并通过了评审,该规划将通过“十大”森林工程体系,实现“森林珠海,生态家园”的目标。除了对已有的绿地进行修整和改善外,将珠海城区闲置地、未建设用地、荒地利用起来,加以成片规划营造乡土树种景观林。
做好山体的复绿工作。由于较长一段时间的开发建设,珠海众多的采石场、取土点关闭后,出现山体,影响景观,水土流失。2008年,珠海提出珠海生态建设“四个百分百”行动方案,在未来3~5年时间内,实现山体百分百恢复绿化。珠海应切实投入人力财力落实规划,做好废旧采石场、取土点的整治复绿工作。
增加建筑物立体绿化面积。建筑物立体绿化是增加城市绿地面积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包含墙面绿化、阳台窗台绿化、屋顶绿化。墙面绿化是指利用藤本植物或者其他的植物材料装饰各类建筑物的外墙,或者垂直于地面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墙体,按照一定的要求,运用线条、质感、层次等手法进行墙面垂直绿化的布置,达到增加城市的绿色景观,美化城市的目的。构建墙面的绿化占地面积最省,它主要是建筑墙面、外廊、女儿墙等部位的绿化。阳台绿化主要是放置于阳台窗台上的容器进行植物的种植,一般采用盆栽植物。窗台的绿化方法是在窗口的上下方设置种植池和种植槽。这些手段都可以拓展珠海的绿化空间,增加碳汇。
[参考文献]
[1]诸大建,陈飞.上海发展低碳城市的内涵、目标及对策[J].城市观察,2010(2):54-68.
[2]毕军,刘凌轩,张炳,王仕.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路径和困境[J].现代城市研究,2009(11):13-16.
[3]纪玉山,纪明.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0(2):83-89.
[4]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4):98-102.
[5]杜宾宾.珠海建设低碳城市战略初探[J].市场论坛,2011(1):29-30.
[6]珠海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珠海市城市总体规划[R].(2001-2020).
Policy Options in Zhuhai’s Low Carbon Urbanization
Bai Xue1,2,Hu Jiang1,3,Zhang Boyu1
(1.School of Real estate,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Zhuhai,Guangdong Zhuhai 519085;
2.Graduate School,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Liaoning Dalian 116025;
3. School of Economics,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bei Wuhan 430074)
篇5
[关键词]日本能源战略;核事故;对中国启示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事故给能源产业带来巨大影响,促使核能政策转变,核电站处于停摆检查状态,各方对核电走向展开激烈争论。为了弥补核电短缺,短期内日本通过增加火电满足电力需求,长期内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确保能源供给。鉴于日本的经验教训,世界各国对核能安全性展开了深刻检查,一些国家已经提出了“零核能”的计划。对中国而言,应该吸取日本的教训,确保核电安全,谨慎发展核电;确保能源供给,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建立能源危机管理体系,提高能源危机应对能力。
一、核事故对日本能源战略的影响
(一)核能发电量直线下降,电力供给面临严峻挑战
福岛核泄露事故给日本的核电产业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2012年5月,日本宣布关闭了运行中的最后一座核电站反应堆,标志着在47年的核电供应后,迎来了“无核电”时代。福岛核事故之前,核能每年大约提供2834亿千瓦时的电力,在电力供给结构中的比例约为30%。从2011年3月开始,核电发电量就呈现直线下降的态势,到2012年5月,日本正式关停了最后一座核反应堆,核电供应为零,导致电力供应明显下降。其中核电比例较高的关西电力辖区最为严重,供给能力相对需求缺口达14.9%。
(二)化石能源消费增长明显,电价上涨,碳排放增加
为了保障国内电力总体供应,日本不得不增加火电供给,导致化石能源消费激增。其中,用于发电的原油消费量2011年比2010年增加114.9%,燃料油和LNG分别增加55.9%和19.8%,天然气增长11.6%,增加幅度居世界第三。另外由于火力发电成本上升,东京电力公司宣布从2012年4月起,面向企业电价提高17%。
核电虽然具有放射性,但它有热值高、碳排放少的优点,是抵抗全球变暖的重要工具。由于日本火力发电替代核电,导致碳排放量明显增加。根据日本环境部监测,201 1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10年高15%2E右,而此前的碳排放量一直处于稳中有降的态势。
(三)可再生能源上升至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地位
为了弥补核电短缺,日本计划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以替代核能。2012年7月1日,日本开始实施可再生能源固定价格收购制度(Feed-InTariff,FIT),规定电力企业必须以国家确定的固定价格在一定期间内收购利用太阳能、风力和地热等能源所发电力。该制度的实施标志着可再生能源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四)政府更加注重节能降耗,经济社会不堪重负
为了进一步节能降耗,日本政府准备修订《关于合理使用能源的法律》。这部法律对工厂、办公场所、建筑、运输、家庭消费等领域均有严格的要求,而最新提出的修正案要求高能耗企业把单位能耗降低1%。面对严格的节能要求,日本多数企业甚至认为政府限电及节电要求会影响公司发展,政府的节能措施已经给正常经济社会运行带来很大负担。
二、福岛核事故的原因
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海啸导致福岛冷却设备失灵,造成了核泄漏惨剧,这是核事故的直接原因。其实,福岛核事故的发生有其必然性。在核电安全技术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日本对核电过度强调和依赖,提高了潜在风险。同时核电产业形成利益链条,监管出现漏洞,并且官方过度宣传核电安全性,降低了警惕。
(一)过分强调核能的唯一重要性
1.过分强调核能能够解决诸多问题。日本面临化石能源对外依存度高、碳减排压力巨大、可再生能源成本高、节能边际成本高等问题,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问题,日本把核能定位为国家基础能源,企图推广核能解决上述问题。为此,日本政府在推进核能发展上不遗余力,福岛核事故前准备将日本核电占总发电量比例从26%提高到50%。在二代核电技术安全性相对较差的情况下,制定如此冒进的目标无疑推升了潜在风险。
2.官方严重低估核电经济成本。日本综合资源调查会公布的各种发电成本为:石油火力发电10.7日元/千瓦时,煤炭火力为6.2日元/千瓦时,液化天然气(LNG)5.7日元/千瓦时,核电为5.3日元/千瓦时。但日本立命馆大学大岛坚一教授在考虑发电规模、设备利用率、运转年数、燃料费和财政补贴等因素重新计算出的发电成本为:水力发电7.36日元/千瓦时,火力发电9.9日元/千瓦时,核电10.68日元/千瓦时。按照大岛教授的算法,核电其实是非常昂贵的。另外,如果考虑核废料处理成本和潜在的核事故影响,核电的成本会更加高昂。在论证新建核电项目时,如此低廉的官方核电价格会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致使核电项目缺乏严格论证,核电产业非理性发展。
(二)核电产业形成既得利益集团,监管出现漏洞
核电站的建设费用巨大,给核电承建商提供了可观利润,而核电承建商的巨额借贷同样也给银行带来了安全而又稳定的收益。为了保证核电的稳定供应,日本政府制定了总成本定价制度,根据电力公司的经营费用和报酬规定电价。该规定使得无论核电生产成本高低,电力部门都会有稳定的利润。
在这种情况下,围绕着核电的建设,电力公司、核电承建商和银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不仅如此,核电站的建设还为执政党提供了丰厚的政治资金,为政府官员谋求利益提供了方便。在核电产业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影响下,核电监管松懈,出现安全问题往往企图掩盖过去,而有关核电的长期安全以及后续成本问题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三)过度宣传核电安全性
日本政府一直在向公众保证核电的安全性,并通过大量各种类型广告、教科书说服日本民众,以建立核电安全的公众信念。日本曾多次发生核事故,1999年就曾两次爆发核危机,两次事故的国际核能事件分级分别为2级和4级,但媒体并未大规模宣传,人们依然坚信核电安全神话。从上到下的盲目信念导致社会各界麻痹大意,核能因安全神话而陷于作茧自缚之中,安全管理呈孤岛状态。
三、核事故后日本应对政策及评价
日本能源政策的影响因素众多,利益博弈复杂深刻,围绕核电的能源政策至今徘徊不前,不能形成共识。总裁菅直人和其继任野田佳彦为了应对国内民众激烈的反核情绪,都提出了2040年前力争实现“零核电”的目标,并把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源作为替代性基础能源。但方案遭到产业界和美国等多方反对,使其不得不放弃“零核电”计划,并加速了在众议院选举中的失败。自民党安倍晋三就任首相后废除“零核电”政策,提出将在确认安全的前提下重启核电站,并积极开展能源外交,保证能源供给。日本能源政策在对核能利用的争论中摇摆不定,要重塑安全高效的能源版图,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共识。
(-)缩减核电需要更加可行的替代方案
福岛核事故后,日本能源政策的核心是核电的地位问题。即便是今后继续发展核电,日本政府也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利用核能。所以,不管会不会制定“零核电”目标,核电今后发展肯定是审慎的,核电肯定会缩减。在缩减核电背景下应找到更加现实的替代方案解决一系列连锁问题,例如如何应对火力发电替代核电所带来的问题,如何以低成本稳定地采购化石燃料,以及如何应对排放的二氧化碳带来的全球变暖问题。
日本对这些题缺乏有效应对,火电除了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也导致日本外贸环境恶化。火力发电激增导致化石燃料进口增加,使2012年日本贸易收支出现创记录的69273亿日元逆差。作为日本主力燃料的液化天然气(LNG)2012年进口额超过6万亿日元,比上一年增加25.4%。在巨大的碳减排压力和贸易逆差面前,日本政府承受了很大的压力。由此可见,如何有效应对火电替代核电产生的连锁问题成为日本政府的当务之急。
(二)可再生能源政策应建立明确的激励产业机制
为了尽快使可再生能源成为核能的替代能源,日本于2012年7月正式实施可再生能源固定价格收购制度(Feed-InTariff,FIT),在此之前采用的是新能源特别措施法(RPS法)。RPS法是通过新能源的导入量来调整价格,而FIT是通过确定价格来调整导入量。从实际情况来看,与RPS相比,FIT对可再生能源在全世界的普及起到了更强的推动作用。FIT制度可以快速推进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但也存在几个结构性缺点:
1.FIT制度激励方向不明,导致可再生能源发展不均衡。自从日本实行FIT以来,发电设备认证数量最多的是太阳能发电,而且其中主要是百万瓦级太阳能设施(大规模光伏电站),风力和生物质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发展滞后。
2.容易使市场非理性发展,产生泡沫。百万瓦级太阳能设备认证数量大约占可再生能源的90%,按照目前的状态,已经极有可能成为百万瓦级太阳能泡沫。欧洲多国就曾爆发太阳能泡沫,政府补贴泡沫破裂后,企业面临破产危机,对产业的负面影响至今还在继续。日本应该充分吸取欧洲的经验教训,理性规划产业发展。
3.新能源企业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日本FIT制度规定,由资源能源厅确定收购价格,推广采用可再生能源伴随的成本由广大的用电方承担。这就带来一个难题,一方面,收购价格过低,可再生能源企业无法生存;另一方面,收购价格过高,容易产生泡沫,无法培养企业国际竞争力。当下日本设定的可再生能源电力价格比较高,太阳能发电为每千瓦时37.8~38日元,与国际收购价格20日元相比缺乏竞争力。可再生能源定价应该在不伤及发电企业的基础上逐渐降低收购价格,以培养企业国际竞争力。
(三)节能手段需要更加重视社会的可承受程度
福岛核事故后日本政府在各地、各行业均制定了严格的节电措施,这些节电措施已经影响了经济社会正常运行。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2013年向企业实施了关于电力问题的问卷调查,假如夏季继续实施限电及节电,会不会对业务活动产生不良影响。有93家企业作出了回答,制造业(60家企业)中83.3%的企业、非制造业(33家企业)中69.7%的企业回答“有”。节能措施需要更加重视社会的可承受程度,也应该寻求方案,削弱其负面影响。
四、日本能源战略对中国的启示
(一)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核电发展
日本的经验教训表明,核电规划建设务必安全稳妥,杜绝核电产业利益集团的形成,切实加强监管体系建设。我国核电进入快速发展期,新上项目有过多过快倾向,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拉动GDP增长和制造政绩,核电建设规划过于超前,提高了潜在风险。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核电发展,必须合理调整中长期规划,积极稳妥地制定建设规模。
(二)努力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
日本过度依赖核电导致福岛核事故爆发,说明能源结构单一是诱发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化石能源主导世界的今天,能源结构多元化才是各国的合理选择。为此,欧盟制定了2020年能源战略,启动战略性能源技术计划,着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页岩气革命”使美国天然气消费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发生逆转,甚至已经动摇了世界液化天然气市场格局,影响了世界能源格局。对于中国来说,必须努力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以化解能源领域的矛盾。
(三)建立能源危机管理体系,提高能源危机应对能力
日本、美国等国家经历过几次大范围能源危机,已经建立起国家层面的能源危机管理体制。特别是日本,虽然问题不少,但福岛核事故后能源战略的变化有效维持了经济社会的平稳运转,对应对能源危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国还没有经历过严重的能源危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相对不足,亟需建立能源危机管理体系,特别是国家核事故应急机制,以提高危机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坂直人。福岛核电事故与日本能源政策的走向[J].日本研究,2011(3)
[2]赵放.论新世纪日本核能利用与能源结构性矛盾[J].现代日本经济,2007(2)
篇6
【关键词】国家电网 节能环保 物力集约化管理 低碳化发展
节能环保是国网公司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清洁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作为指导未来发展的战略理念。对于国网公司来说,节能环保的核心在于低碳化绿色发展。通过物力集约化整合供应商的资源、技术优势,采购更节能的设备物资和服务降低碳排放,是实现环保全过程管控的重要环节,也是未来国网公司物力集约化管理低碳化发展的方向。因此,根据国网公司的低碳化绿色发展目标优化现有物力集约化管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国网公司的环保要求
国网公司在2016节能环保工作部署中明确提出要以保障和促进电网发展为目标,以提升环保管理的系统化、科学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为手段,以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为支撑,深化全面环境管理,强化刚性约束,推动低碳循环发展。
对于国网公司物力集约化管理来说,实现节能环保可以通过将降低碳排放这一目标渗透到物力集约化的全过程当中,从物资招标采购阶段开始,将节能环保作为对供应商和采购物资考核的重要指标,选择经过环保认证的供应商和符合能耗标准的电网物资,提高设备节能环保水平,降低碳排放;在电网建设、运营和维护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实时监控电网设备运行的环保指标,并将其纳入供应商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引领电网物力集约化向节能环保方向转型升级,从而实现整个供应过程的低碳化。
2 国网公司物力集约化的特点
国网公司物力集约化管理是指从企业战略高度出发,为加强物力资源管理,实现企业物力资源的经济获取、有效利用与合理处置,以资源整合、系统统筹、集约管控为管理主线,围绕企业物力资源形成的管理体系,主要包括:计划、采购、供应、质量、仓储、配送、废旧物资处置、供应商关系等管理内容,其理论基础是供应链管理。
据国家能源局统计,2015年全国装机容量达到15.0673亿千瓦(未包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陕西地方电力公司供电区域),全年发电量达到5.55万亿千瓦时。面对如此庞大的电网系统,国网公司作为特大型电网企业,每年需要采购大量物资设备进行新网架建设以及现有网架的维护和升级改造。国网公司的物力集约化管理具有采购规模庞大、物资种类繁多、技术标准多样和供应商管理复杂等特点。
2.1采购规模庞大
国网公司采购规模庞大。例如,国网公司年度物资采购规模达到3,000亿元,需要上万家供应商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由公司总部、网省公司两级实施采购。
2.2物资种类繁多
国网公司根据电网项目建设、运营维护和升级改造的具体情况进行物资采购,供应商需要通过资质能力核实的物资涵盖一次设备、二次设备、装置性材料、仪器仪表、装置性材料及辅助设备设施六大类58种物资。
2.3技术标准多样
电网物资作为特殊战略物资,技术标准多样。例如一次设备、二次设备、装置性材料、仪器仪表等共有39个对应标准,再细分为一次设备包括变压器、互感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等17个标准,二次设备包括变电站保护类等8个标准,装置性材料包括杆塔、导地线、绝缘子等10个标准等。
2.4供应商关系管理复杂
为了保障电网物资的供应需求,适应外部监管环境的要求,国网公司需要对参与招投标的供应商进行资质能力核实、物资质量监督以及供应商绩效评价等管理工作。由于电网供应商数量十分庞大,供应产品种类繁多,招投标资质审核、供应商绩效评价工作量大等因素,供应商关系管理十分复杂。
3 节能环保在国网公司物力集约化的具体实施
由于国网公司物资物力集约化具有上述特点,所以需要一套符合实际的节能环保管理方法对其进行管理。现根据国网公司物力集约化的实际情况,将环保指标纳入到采购前供应商资质核实,实际运营过程中的能效监控,和资产全寿命周期供应商绩效评价三个阶段,探讨节能环保在国网公司物力集约化管理的应用实施。如图1所示。
3.1招标前的环保资质核实
环保资质核实是节能环保在电网物力集约化管理的基础。2010年起,国网公司在招标采购环节开始组织对供应商的资质能力核实,但局限于供应商的基本信息、财务信息、产能和业绩等方面,并没有将环保指标纳入资质核实体系。随着环保要求的深化,供应商环保资质和物资能耗标准核实将成为未来物力集约化环保管理的重要内容。
3.1.1供应商环保资质的核实
供应商环保资质核实是通过文件核实和现场核实的方式,对于供应商环保资质文件和实际生产环保水平进行考察的过程。选择具有环保资质认证的供应商能够有效提高评标环节效率,降低采购产品或服务造成的环境风险,有利于整合供应商的资源和环保技术建设节能电网、降低碳排放。
然而,目前国网公司供应商的资质核实局限于技术资质,例如《供应商资质能力核实标准》等,尚未建立环保资质专项考评标准。可供借鉴的环保资质认证有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以及环保工程专业承包企业资质等级标准等。因此,国网公司可以依据实际尽快组织供应商环保资质标准的设立,也可以参考现有的环保认证标准,将其纳入到资质核实的体系中,选拔节能环保的供应商。
3.1.2入网物资环保认证的核实
采购物资通过环保认证或者能源效率认证是实现电网节能环保的直接手段。通过采购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电网设备物资能够直接降低电网能耗,从而降低碳排放。
目前,电网物资产品尚未有具体的环保能耗标准,可供参考的主要有能效标识产品和环境认证标志产品。由国家发改委和质检总局的产品能耗等级标识是产品能耗的认证,一级能效最优,五级为最低准入要求;由国家环保部认证的环境保护标志产品则在同类产品总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等环保优势,二者是我国目前主要的产品环保认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能源效率标识的产品目录(第六批)》就将电网主要采购物资电力变压器收录在内。其依据GB24790-2009电力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进行分类,适用于GB 24790的现行有效版本所规定的额定频率为50 Hz、电压等级为35kV~220 kV、额定容量为3150 kV・A及以上的三相油浸式电力变压器。
因此,在满足技术条件的基础上,国网公司应优先选用具有环境认证或能效更高的产品;对于能效标识尚未覆盖的重要设备、物资,国网公司也可以组织专家和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标准,或参照目前主流产品的实际功耗,作为环保指标的参考依据。
3.2实际运营过程中的能效监控
将节能环保效果纳入质量监督机制是实现电网节能环保化的必然要求。将节能环保效果纳入考评,需要对供应商提供的物资进行质量监督检验,并在使用过程中碳排放水平、实际能耗进行科学有效的测量,实现全过程管控。
一方面,需要将环保指标纳入质量监督机制,通过检测中心进行节能环保专项测试,确保入网物资实际节能水平与采购标准相符;另一方面,需要将环保指标作为电网监控指标,依靠先进的传感器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对于实际使用中的电网设备和物资进行能效监控,将其实际能耗水平作为评定其节能水平的主要依据。电网物资设备的实际能耗关系到国网公司自身的低碳化发展目标,在运营过程中的严格监控能效也有利于国网公司发现能耗关键节点,进而选用更节能环保的产品进行改进优化。
3.3资产全寿命周期的供应商绩效评价
将环保指标纳入供应商绩效评价是实现电网节能环保化的重点,也是建立供应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举措。通过将环保资质认证、物资实际在网运行中降低碳排放的实际数据以及资产全寿命周期的环保成效等进行量化评分,加入到供应商绩效评价中,并加强环保评价结果与评标对接,实现节能环保在物力集约化管理发展中的良性循环。
供应商绩效评价方法较多,主要有数据包络分析(DEA)、层次分析法(AHP)、模糊集理论、遗传算法和数学规划等单个方法,以及他们的集成方法。通过将节能环保一级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对环境认证、能耗效率、资源回收利用率等细分指标量化评分,能够较好地实现对供应商的节能环保绩效考核。目前,国网公司正在不断深化物力集约化发展,而电网物资的全过程把控也贯穿着整个资产的全寿命周期,将节能、降低碳排放等具体指标纳入到供应商的量化评价中,有利于更好地建立供应商关系分级分类评价标准。由于绿色绩效与未来评标对接,因此可以激励供应商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加大节能环保的创新投入,开发环保型、节约型和高效型产品,形成物力集约化低碳化发展的良性循环。
4 结语
节能环保在国网公司物力集约化管理实施应用中应该紧密围绕节约能耗、降低碳排放这一核心目标,将环保指标纳入采购前资质核实,实际运营过程中的能效监控,和资产全寿命周期供应商绩效评价中,一方面,有利于整合物力集约化资源,通过更节能环保的设备或服务直接节约能耗、降低碳排放,提升环保水平;另一方面,能够推进供应商提升自身环保能力建设,加大环保技术创新力度,发展环保型、节约型和高能效产品,推动整个物力集约化管理的环保转型升级,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物力集约化管理实践与创新[M].中国电力出版社,2015.
[2]刘军,万玉亭,杨婧一.供电企业节能服务体系建设及实践[J].中国电业(技术版),2013(08).
[3]刘强,田晰慧.供电公司推进节能服务工作的实践[J].大众用电,2015(02).
[4]于君涛;张建宇.基于AHP-DEA的低碳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5(05).
[5]赵道致,原白云,徐春秋.低碳环境下供应链纵向减排合作的动态协调策略[J].管理工程学报,2016(01).
[6]唐彦,艾江.新形势下电力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思路[J].现代上业,2014(05).
篇7
关键词: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千岛湖区
中图分类号:F3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919(2012)01-0049-04
2001年,浙江省淳安县新安江开发总公司组织林业科技人员,根据《浙江省森林分类区划界定操作细则》要求,对所经营的千岛湖区森林进行分类区划界定。2004年,国家林业局和财政部出台了《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按照要求,公司对2001年区划界定的生态公益林进行了调整完善,全公司区划界定国家级生态公益林23012hm2,涉及16个国有林场,公益林面积占全公司林地面积的72.9%。千岛湖区国家级生态公益林经过10年的建设和保护,成效显著。
1 组织保障和管理体系建设情况
1.1 组织保障体系建设
公司成立了由总经理任组长、相关科室中层领导及林场场长组成的生态公益林建设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制定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规划等,协调各方面关系,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各林场也建立了相应的实施小组,负责本辖区的生态公益林建设与管理。公司还专门成立了护林巡逻大队,负责本公司范围内的生态公益林的管护。
1.2 管理网络体系建设
公司与林场签订《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责任书》。林场与专职护林员签订公益林管护合同,由各场场长担任监管员,签订监管责任书,各监管员对辖区范围内的专职护林员进行监督和管理。由此建立了分级负责和统一监管的生态公益林管理机制,形成公司、林场、护林员三级管理相互配合、上下联动的管理模式。
2 生态公益林建设举措
2.1 精挑细选,组建专职护林队伍
按照“山有人管、林有人护、火有人防、责有人担”的总要求,对公益林专职护林员规范化管理,实行护林队伍全覆盖。
2001年开始,各国有林场均建起了专职巡山护林队伍,共有护林员80余名(每年根据考核情况,对个别不合格或其他原因不适合从事国有山林护林的护林员进行调整)。公司遵循县政府出台的专职巡山护林员管理办法,执行“四项制度”:①培训上岗制。以林场为单位统一组织专职护林员进行培训,发放上岗证、红袖套、服装、电喇叭及台帐登记簿,规范巡山。②“双重管理、双层监督”制。护林员实行由所在林场监管员及公司护林巡逻大队双重管理,同时接受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和林业局的双层监督。③巡山工作考核制。层层签订工作责任状,并实行报酬与考核挂钩制度。④暗访督查制。公司及林业部门定期或不定期派出督查组对巡山护林员的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尤其是在森林火灾高发期,专门组织森林防火督查组下林场督查,确保专职巡山护林制度落到实处。
2.2 加强宣传,提高全民护林意识
利用各种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制作生态公益林公示牌16块,全部上墙;明确公益林监管人、管护责任人的管护范围及职责;在重要公路沿线设置了100余个公益林警示牌和宣传牌;利用专职巡山护林员通过培训后挨家挨户进行宣传,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提高全民的生态保护意识。
2.3 提高质量,大力开展林相改造
为提高05、06省道两侧及中心湖区生态公益林景观功能与林分质量,从2005年开始,公司大力开展了林相改造工程和景观林建设工程建设。建立领导小组,实地调查规划,制定实施方案,采取林地清理、劈抚、补植等人工促进改造为主的措施,确保资金到位,先试点后推广,促进工程项目顺利实施。2005-2011年共实施林相改造(包括景观林建设)工程5721hm2。由公司主持的浙江省林业重点科技招标推广项目“针叶林阔叶化改造集成技术示范推广”,获第七届省林业厅、省林学会“科技兴林奖”二等奖。2007年度杭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4 科学规划,提高防火科技水平
千岛湖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加快,森林面积增加,林分郁闭度提高,给森林防火带来了严峻挑战,森林防火的责任更加艰巨,任务更加繁重,发生森林火灾的概率也越来越高。
公司加强扑火工具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注重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提高防火设备的科技含量,2011年初公司申请的“多用途可调式山地扑火器”和“山地扑火装备背心”两项实用新型专利已被国家知识产权授权,提高了森林防火的科技水平。
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已成为新时期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公司积极营造生物防火林带,以发挥永久性的森林防火效益,有效地防止森林火灾,改善千岛湖生态环境。在公司林场原有90km生物防火林带基础上,2005-2011年建设了42.8km生物防火林带,以达到科学防火的目的。2011年10月20日,公司主持制定的杭州市农业地方标准《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技术规程》通过专家评审,建立了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机制。表明公司森林综合防火技术水平又上新台阶。
2.5 应对灾害,加强消防应急力量
为提高对重大森林火灾和其他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真正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公司组建专业的三支森林消防队伍,并在东南、西南、西北三片成立相应的森林消防组织。公司制订了《新安江开发总公司处置森林火灾事故应急预案》,还筹集部分资金,陆续配备了森林消防车3辆、侧三轮摩托车7辆、摩托艇2艘,增添了防火服、对讲机、风力灭火机、水枪、锄头柴刀、照明设备等森林消防设施。
2.6 强化管理,减少木材采伐数量
为了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对公司森林经营方案进行了调整,严格森林采伐管理。按照生态公益林、商品林不同功能类型要求进行伐区工艺设计,制定严格的采伐管理工作流程。木材年总采伐量从过去的20000m3,下调至7000~8000m3。同时停办了林化厂,停开松脂,减少木材生产性消耗,保护森林资源稳步增长。
2.7 加大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公司及林场加强生态公益林的安全防范,把生态公益林的安全置于整个林区治安防范网络。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征滥占、乱采滥挖、乱捕滥猎、毁林开垦等破坏生态公益林的违法犯罪行为。
2.8 实施监测,有效防控病虫危害
公司加强了重点生态公益林的病虫监测预报,建立了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森林病虫害监测中心点,每年进行4次松毛虫虫情调查和2次松材线虫病枯死木监测,对生态公益林范围内的枯死
松树重点进行取样镜检,有效地提高了林业灾害的防范能力和管理水平。
2.9 项目资金,按照规定落到实处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按照浙江省财政厅和林业厅的要求,开设银行专户,做到专款专用。对生态公益林补偿基金使用采取预算管理,年初编预算,年终经生产检查验收据实结报。平时由公司统一规划,公司相关职能科室监管,林场具体实施。林场根据合同及项目需要到公司办理资金审批。基建工程或重大工程项目按县及公司相关规定办理招投标。
3 生态公益林建设成效
3.1 促进森林资源快速增长
根据《淳安县新安江开发总公司森林经营方案(2010-2020)》,2001-2008年林分单位面积蓄积增长率达15.14%;森林生产力年净增率达3.62%。生态公益林的森林资源实现了持续增长。混交阔叶林的比重从14.97%提高到29.51%;完整群落结构的比重从59.14%上升至65.51%。
3.2 完善了森林群落结构
采用以地带性自然森林植被为主要目标的适当疏伐、择伐、林下补植等阔叶化改造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纯林适当疏伐封育改造6年后,恢复成具有较多地带性常绿阔叶树种的松阔混交林,乔木层中苦槠和石栎重要值已超过10%,生长在灌木层的枫香等乔木树种以及短尾越桔等灌木树种亦进入林冠第2层,重要值高达20.73%,Simpson和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达0.856和2.244;马尾松混交林择伐改造6年后,已恢复成以苦槠为主的针阔混交林,苦槠密度由800株/hm2增至1350株/hm2,重要值由25.83%升至44.82%。Simpson和Shannon-Wiener指数中等;马尾松次生林全部择伐17年后,苦槠、石栎和青冈等地带性常绿阔叶树种呈现快速恢复性生长,林分密度为950~2050株,hm2,重要值37.36%~62.10%,该群落仍处在进展演替之中,稳定性较差;马尾松林下补植阔叶目的乡土树种,山杜英、枫香树种生长良好,有改善林分水源涵养的功能。林下补植山杜英、枫香的林分枯落物重量分别比对照的马尾松纯林高14.35%、36.89%,枯落物持水量分别比对照马尾松纯林高23.33%、38.33%。在0~60cm土层的总贮水量分别要比对照的马尾松纯林高41.14%、50.10%ul。
3.3 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
按照替代法和活立木蓄积年净增率推算,公司经营的千岛湖国家级生态公益林的年净增生态效益为5939万元,是经营单位的生态公益林木材采伐受限后的经济损失1110万元的5.35倍,是现行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的损失性补偿额518万元的11.47倍。
3.4 保护了林木种质资源
公司姥山部省联营林木良种基地,2005年被列为浙江省4大林木良种繁育中心之一,2009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和国家马尾松种质资源库,2010年被评为全国林木良种先进单位。
已建成集良种生产、种质资源收集、研究开发为一体的林木良种基地。基地现保存各类种子园57hm2、母树林6.7hm2,各类子代测试林、示范林63.4hm2。收集保存了马尾松种质资源1119份,杉木种质资源108份,柏木种质资源47份,黄山松107份,珍稀树种种质资源44份。
累计生产提供良种28113kg,其中马尾松1709kg、杉木25511kg、柏木450kg、火炬松443kg,生产销售阔叶树苗木120余万株。该良种基地生产的马尾松、杉木、柏木等种子园和火炬松母树林等用材树种的良种,其材积遗传增益高达15%~25%以上,前后取得了28项科研成果。
3.5 提高了森林的固碳能力
林业对气候变化具有特殊作用。以生态公益林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减少毁林排放,成本低、潜力大、操作易、见效快。
通过REDD+项目预估,公司碳汇项目22年期可得碳汇总计576194.54t,按$5,t计算,公司碳汇毛收益为$2880972.71。
3.6 确保了下游饮用水安全
新安江水库巨大库容,对钱塘江湖汐起到顶湖冲淡作用,从而改善了钱塘江口城市的供水条件。根据淳安县环境监测站近年对千岛湖地面水质量平、丰、枯3期30个分析项目的监测,千岛湖水环境质量为I类水,水质优良,可直接饮用,为浙西北300万人饮用水提供了保障。
3.7 促进了森林旅游发展
生态公益林建设造就了许多优美的森林景观,促进了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千岛湖旅游已成淳安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据统计:淳安县年接待游客量从初始的3500人次(其中湖区接待游客875人次),到2010年,千岛湖景区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53.6万人,实现旅游经济总收入45.4亿元,实现旅游门票收入2.01亿元。
3.8 保障了新安江电站发电
千岛湖以蓄水发电为主,兼有防洪灌溉、航运交通、水产养殖、风景旅游、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等多种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功能。
基于公司近50年坚持不懈地保护千岛湖山水资源,新安江水电站建成以来,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利润和税金。
森林带来的间接效益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千岛湖生态公益林建设,精心呵护千岛湖一流的生态环境,为“以湖兴县”、全力打造休闲度假胜地、中国水业基地、生态宜居福地、都市农业园地、文明和谐境地,实现淳安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4 生态公益林建设和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林分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千岛湖区生态公益林存在着树种单一、林分质量不高等问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影响着森林生态效益的发挥。森林结构不尽合理,树种单一;以马尾松纯林为主、混交林少,林分稳定性低、抗逆性弱,存在松材线虫病的致命威胁;植物色彩单调,景观效果差,生态服务功能低。
4.2 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偏低
物价上涨过快,补偿标准提高不明显。表现在给林权单位的损失性补偿标准偏低;尚没有固定的建设资金投入;公司及林场监管组织缺少相应的工作经费补助,难以调动生态公益林建设积极性。
4.3 林相改造资金压力较大
千岛湖区林相改造需要实施的面积范围广,建设质量要求高,资金投入大。
4.4 经营管理手段有待改善
对林相改造的方式方法需要提高认识,加快林相改造步伐,必须加大疏伐改造的强度。对生物多样性及固碳减排能力的监测技术需要普及与研究,管理政策、技术标准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5 建议
5.1 加强组织领导
“生态县”建设、“生活品质之城”建设必须要有林业的健康发展和生态公益林的稳步推进,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进一步关心、支持生态公益林建设,加强对公益林的领导,协调各部门关系,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规范使用各项资金,确保生态公益林建设健康发展。
5.2 加大资金投入
千岛湖生态公益林存在着树种单一、林分质量不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等问题,影响着森林生态效益的发挥。实施林相改造工程、景观林建设工程和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是新时期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又一抓手。由于建设质量要求高,资金投入大,仅由林业部门的单一投入,已不能满足公益林建设要求。建议按照《千岛湖万顷森林景观改造规划》方案,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确保这项惠及全社会的公益事业得到顺利实施。
篇8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以建设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发展和加速转型双重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以体制机制的创新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动力。
二、重点改革任务
(一)进一步建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体制机制。围绕“一核两带四个增长极”战略重点(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核心区;着力构建沿首都、沿辽蒙经济带;重点打造国际旅游、国家钒钛资源利用、首都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京北清洁能源基地),加快推进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制定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壮大生产业,拓展多层次、宽领域、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生活业(市发改委牵头)。
(二)加快建立产业聚集的引导机制。落实省、市加快工业聚集区发展的各项政策,探索建立适应聚集区发展需要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增强聚集区开发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向工业集聚区转移,实现企业集约、集聚发展。加强区域协作,落实和完善《市财政异地投资税收分享办法》,促进企业向园区集中(市发改委牵头)。
(三)加强节能减排体制机制建设。健全节能减排目标责任管理体系,继续实行“双量”目标控制。加大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力度,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和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大力发展循环和低碳经济,建立完善碳排放和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推动争列省级和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工作(市发改委、环保局牵头)。
(四)完善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落实企业研发投入税前抵扣政策。建立完善财政投入与企业投入、社会资金相结合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对企业开展工业产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加强科技市场建设,以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为契机,主动与京津高校、科研院所进行项目、技术对接,加速高新科技成果在我市的转化(市科技局牵头)。
(五)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积极引导市外资金、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重组改造,调整优化国有经济的产业、产品结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继续推进华一、千斤顶、拖拉机、承曲、承申5家政策性破产企业改革工作,全面完成市国资系统改制企业的改制任务和职工安置工作。继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促进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保值增值(市国资委牵头)。
(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障标准,扎实推进城镇居民和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启动滦平、隆化两个新农保试点县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新增的六个试点县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同步启动;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暂行办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失业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建立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低保机制,保持城乡低保标准与全省平均水平同步增长,确保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退尽退,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养老设施和服务网络,建立困难老年人服务补贴和高龄老人津贴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福利机构(市民政局牵头)。
(七)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扩大住房保障范围,建设11900套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在实现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的同时,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逐步解决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新就业职工、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住房困难(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
(八)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以建设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引领,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促进就业的财政、税收和信贷政策,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创业问题。加强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增强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功能,全面推进就业服务专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制度,大力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
(九)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市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全市城镇职工、居民医保基本实现市级统筹(市卫生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行基本药品药物零差率销售,同步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保证基层机构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市卫生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成20个中心乡镇卫生院、158个村卫生室和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市卫生局、发改委牵头)。稳妥推进平泉县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举办医疗机构,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市卫生局牵头)。
(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认真抓好学前教育办园体制等6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围绕全市休闲旅游、钒钛钢铁等主导产业发展,有针对性地设置学科,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加快办学体制改革,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市教育局牵头)。
(十一)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市属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革实施方案。重点推进市属及县区有关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后续工作,规范内部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加快文化集聚发展(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牵头)。
(十二)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围绕构建“一二六”(1个中心城市、2个区域性次中心城市、6个中等城市)城市空间格局,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力争在城乡互动、城镇规划、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土地利用、人口集聚等方面取得明显突破。加快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滦平县、丰宁满族自治县和兴隆县的示范区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新民居建设,鼓励联村并建,抓好100个新民居示范村建设。抓好平泉县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市农委牵头)。
(十三)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全面落实承包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户”,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全市县、乡两级土地流转有形市场覆盖率达到100%(市农牧局牵头)。深化林木采伐、林业投融资等配套制度改革,研究探索与新型集体林权管理形式相适应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市林业局牵头)。深化水利体制改革,探索农田水利建设绩效考核和奖励机制、水利项目配套资金筹措机制、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市场运转机制(市水务局牵头)。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创新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加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建设力度,推进“农合联”实体化建设,在全市30%的乡镇建起新型基层供销社,60%的乡镇建起“农合联”分会或办事机构(市供销社牵头)。
(十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取消暂住证制度,统一实行居住证制度,不断扩大居住证的应用范围,实现“一证通”式管理,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加快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保障进城农民在征地补偿的利益分配、民事赔偿抚恤标准、征兵及退伍安置、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计划生育、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权益(市公安局牵头)。
(十五)深化价格调控机制改革。强化价格调控监管,建立健全应对价格异常波动处理机制,加快价格监测网络和制度建设,完善重要农副产品、居民生活必需品实时价格监测和应急价格监测系统。建立困难群众生活补贴、失业保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加强对医药、教育、房地产、垄断行业、行政事业性收费等价格管理,规范各类经营服务性收费。完善差别电价政策,加大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实施力度,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实施居民生活用电阶梯电价改革,推进大用户与发电企业直购试点。深化成品油、天然气价格改革,逐步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比价关系。推进水价改革,试行阶梯水价,研究制定鼓励再生水生产和使用的价格政策,完善农业用水价格管理办法。研究制定农村供水价格改革方案。进一步完善规范垃圾处理收费价格政策,全面推行城市污水处理收费价格制度,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收费价格管理(市发改委牵头)。
(十六)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完善激励性财政体制,巩固和扩大政府间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成果。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加强预算项目库建设,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的挂钩机制。深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健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和收入收缴运行机制。稳步推进市本级公务卡制度改革。强化政府采购预算管理,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全面加强乡镇财政建设和管理。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配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市财政局牵头)。
(十七)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出台我市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按照国家、省要求及时修订投资核准目录,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管理,加大整合力度,增强政府投融资功能(市发改委牵头)。落实金融激励政策,鼓励支持商业银行在域外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引进域外银行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增强金融市场活力,同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推进县级联社加快向农村商业银行转变,加强村镇银行建设(市金融办牵头)。落实省促进股权投资基金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探讨研究我市设立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的实施意见,引导资金向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市发改委牵头)。
(十八)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推进民生领域和经济建设领域进一步简政放权,继续加强对精减项目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巩固成果,防止反弹。建立和完善市、县“一站式”行政服务中心,完善全流程监督机制。继续完善市级网上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在市本级实现所有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市监察局、发改委牵头)。
(十九)进一步深化县乡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县级体制改革,落实好省直管县试点的相关政策;完善乡镇管理职能,优化机构和岗位设置,建立精干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市编办、发改委牵头)。
(二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摸清全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底数,开展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规范机构编制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市编办牵头)。
篇9
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
为推进我国生态工业及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国家环保总局从1999年开始启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试点工作。
2006年9月,国家环保总局首次颁布的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规定,我国生态工业园区依照三项标准进行建设、管理和验收。这三项标准分别是《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和《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三项标准对生态工业园区提出了基本要求:近三年内未发生重大污染事故或重大生态破坏事件;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环境功能区环境质量标准,园区内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总量控制指标。
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的通知》(环发[2007]51号),环保总局、商务部和科技部联合在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截至2010年3月底,环保部、商务部和科技部已批复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达29个。
2010年,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决定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和发展中,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重点内容。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来构建循环产业体系,实现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梯级利用,从而减少能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循环体系所形成的低碳产业链,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基础。
低碳技术的应用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低碳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途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支持和鼓励企业和研究机构开展新能源技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清洁煤技术等一系列低碳技术研究;建立低碳技术企业孵化器,推动低碳技术产业化;引进先进低碳技术,提高园区技术创新实力。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通过高效的管理措施和优惠的政策法规,使园区内产业结构向低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的方向发展,为低碳经济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在申报、建设、验收等各阶段,全面贯彻低碳经济理念;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发展,引入低能耗、低排放的新兴产业;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企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并且制定经济鼓励政策和技术研发奖励政策,鼓励企业开发和利用低碳技术。
目前,我国生态工业示范园建设低碳经济的模式各有侧重,各开发区应根据自身特点,借鉴优秀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发展经验,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
苏州高新区:以清洁产业为依托
苏州高新区是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综合类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的开发区。2004年,苏州高新区开始正式启动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同工作;2008年通过验收,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之一。
目前,园区内已形成了“松下电工线路板产品链”、“福田金属生态产业链”、“古桥物流废木材产品循环链”等7条生态工业链,园区内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其中CO和SO2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苏州高新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以高新技术为主体,围绕已有的电子信息、精密仪器、精细化工产业,通过改进生产工艺、生态设计、绿色招商、环境保护等方法,实现能源低消耗和废物低排放的清洁生产,助推低碳经济发展。
园区帮助企业引进高新技术,改进落后的生产工艺,实现节能减排;鼓励企业建立资源再生利用的生态循环体系,提高资源利用率;重点实施“补链”战略,针对现有产业推行绿色招商,完善主导产业的生态链;加强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借助专业环保企业健全公共环境保护体系,提高园区环境综合治理能力。
2009年,苏州高新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出台了“2+3”产业振兴发展规划,确定以新能源、生物医药和服务外包3个新兴产业为主导,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清洁产业,提升低碳经济竞争力。
与此同时,苏州高新区国家生态工业园大力构筑新能源产业。以光伏产业为核心,建设“产业配套能力最强、产业链最长、技术质量最可靠、运作成本最低、最具竞争力”的太阳能电站生产研发物流基地;以特谱风能、美恩超导为代表推动风能产业链形成,使苏州高新区成为国内最大的风力发电机组制造基地之一。
第三产业是低耗能、低排放、高附加值的典型清洁行业,苏州高新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培养软件和国际服务外包、金融商务、第三方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实现了产业发展的低碳化。
天津经开区和包头(铝业)示范园:以低碳技术应用为推手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是2008年通过验收的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之一。园区利用低碳技术完善基础设施,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传统产业改造等方式,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低碳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开发区将低碳理念引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当中,在城市照明、公共交通和建筑物的建设中,推广和利用低碳技术,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低碳导向社会。
示范园在城市路灯和景观灯中全部采用LED灯,是中国首个LED城市照明示范区;园区重视低碳交通的发展方向,积极开展有轨电车系统规划,建设新型公共交通系统;园区利用低碳建筑技术实施建筑节能改造,大力推广利用太阳能、智能建筑、节能绿色建材与节能照明技术产品。
包头国家生态工业(铝业)示范园于2003年正式获批建设,是全国第四家国家级的生态工业园。园区利用低碳技术,构建以“铝电联营”系统为中心的生态产业链网,解决了铝业作为我国传统高碳产业所面临的环境压力,实现了低碳产业转变。
示范园依托包铝集团与东恒热电公司已有的产业链,通过热电联产和能量梯级利用、各系统之间产品和废物交换,建立了较为稳定的“铝电联营”生态产业链网结构,使园区内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废物得到有效回收利用、环境污染降到最低,经济效益大幅提高,为我国铝业及其它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
南海示范园:以环境保护为重点
广东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是一个全新的虚拟型生态工业园区。园区工业生态系统以19家企业为基础,依据市场机制进行绿色招商。其主导产业定位为高新技术环保产业,包括环境科技咨询服务、环保设备与材料制造、绿色产品生产、资源再生等4个主导产业群。
篇10
各级节能主管部门要积极贯彻落实《“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十三五”全民节能行动计划》等相关要求,积极宣传节能文化、普及节能知识、提升全民意识,培养广大民众勤俭节约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积极配合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开展节能公益广告征集评选展播活动,推动优秀节能公益广告在电台、电视台、地铁及公交移动电视网络集中播出。要组织开展企业节能自愿承诺活动,组织新闻媒体进企业系列报道活动,深入报道企业先进技术及典型案例,推广节能新技术和高效节能产品。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开展具有特色的节能宣传活动,广泛宣传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新资源观。
各级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要贯彻落实《“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积极宣传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低碳发展的必要性,培育绿色低碳发展意识,选择优秀案例展示工业低碳发展成果和成功经验,推动工业企业和相关单位开展低碳行动。各低碳试点省市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在全国低碳日前后开展宣传和交流活动。
各级教育部门要以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为重点,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开展贴近学生、形式多样的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实践活动,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及科学知识,培育生态文明意识,推动形成勤俭节约人人尽责、节能减排人人担当、绿色环保人人作为、生态文明人人践行的校园新风尚。
各级科技主管部门要广泛地开展节能减排低碳科技示范活动,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节能与低碳新技术和新工艺,推动相关产业的低碳升级改造,引导全社会把使用节能减排创新产品作为一种自觉行动。
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积极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 和《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7 - 2020 年)》,大力宣传并全面推行绿色制造,以多种形式在工业企业、园区宣传一批绿色制造企业的重大技术、典型模式以及标志性产品。要重点宣传普及工业领域节能低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知识,引导企业职工自觉参与节能低碳行动,形成良好的绿色发展氛围。要组织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单位从自身推动工业低碳发展的实际出发,在全国低碳日前后开展各具特色的工业低碳发展经验宣传和交流活动。
各级环保部门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全面贯彻落实《“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及新《环境保护法》,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推动绿色发展,努力实现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充分利用节能宣传周活动引导全民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积极弘扬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理念,通过创新开展全社会宣传教育活动等方式,促使公众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当中来。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抓住建筑领域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宣传,引导绿色生活方式及消费。积极宣传更高水平建筑节能标准,提高建筑门窗等关键部位节能性能要求。重点宣传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的特点,引领节能建筑新标杆。加大绿色建筑宣传力度,推广绿色建筑使用技术、产品和高效运行管理措施。结合旧城更新及环境整治、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及危房改造等工作,宣传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加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宣传力度,提高运行效率。积极鼓励公共建筑建筑业主及使用人开展能效对标,引导公共建筑物业管理单位设置能源管理岗位,聘任能源管理专业人员,实施专业化用能管理。鼓励农村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居住建筑按《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T 50824)、《绿色农房建设导则》(试行)等进行设计和建设。加强农村建筑工匠技能培训,提高农房节能设计和建造能力。积极研究适应农村资源条件、建筑特点的用能体系,引导农村建筑用能清洁化、无煤化进程。
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要大力宣传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成效,充分利用视频、微信、海报等多种方式,在车、船、路、港领域宣传交通运输绿色发展理念。实施一批绿色交通项目,推动节能低碳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制定交通运输重点节能低碳技术和产品推广目录,推进港口电能替代和公路绿色拌和站。积极鼓励支持共享单车,倡导公众绿色出行文明出行,《中国绿色交通发展年度报告》,营造绿色交通氛围。
各级农业部门要继续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农村行活动,大力推广农村沼气、清洁炉灶和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大力推进节水农业,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强化畜禽水产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开展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为主的农业清洁生产示范,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加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示范市和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大技术咨询和宣传培训,引导农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提高节能意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各级商务部门要以“创建绿色商场,推广绿色技术,促进绿色回收”为重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流通领域宣传活动。加大绿色商场创建工作的宣传力度,鼓励流通企业按照《绿色商场》标准促进绿色供应链建设,采购绿色商品,开展节能产品促销,在营业场所布置节能环保宣传标识标语,引导绿色消费行为。鼓励流通企业使用节能技术、产品、设备开展节能改造,组织节能技术产品设备供应商与流通企业对接,举办节能技术交流会、改造案例分享会等,促进流通企业发现节能机会,挖掘节能潜力。举办社区绿色兑换活动,采取散发宣传册、图板展示和技术人员现场专题讲座等方式,增强社区居民对再生资源回收的认识。
各级国资委要督促国有企业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高耗能、高污染工艺与装备,发展低碳、清洁、高效能源,推广节能减排降碳新技术、新工艺,持续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带头履行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的社会责任。指导中央企业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开展节能、节水、节地及减碳等活动,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推动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切实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中央企业建设。
各级新闻出版广电部门要组织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以新闻、专题、访谈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节能低碳理念和知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开设专栏,宣传接地气、贴近性强的节能低碳技术。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组织中央和地方电视台,在重要时段循环播放一定数量节能公益广告,在全国范围内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各级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要积极发挥公共机构在节约能源资源中的表率作用,深入宣传贯彻《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十三五” 规划》,组织各级各类公共机构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节能宣传活动,带头普及节能常识,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促进资源循环利用,践行垃圾分类,倡导低碳出行,共享绿色环境,推进节约型机关、节约型医院、节约型校园创建活动,培育崇尚节俭的社会风尚,厚植绿色生态文化,充分发挥公共机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社会深入、持久、自觉行动,以高效的能源资源使用效率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各级工会要组织开展“践行新理念、建功‘十三五’”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活动,将生态文明作为职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绿色生活行动,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围绕大气污染防治、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组织开展“我为节能减排做贡献”活动,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针对长江沿岸环境污染隐患日趋增多等突出问题,大力开展小革新、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等“五小”活动,提高节能减排水平;深入开展以“三比一降”(比创新、比技能、比管理、降能耗和排放)为主要内容的对标竞赛活动,促进完成重点行业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发挥职工节能减排义务监督员作用,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各级共青团组织要在青少年中大力宣传生态环保理念,普及节能低碳知识。在青年中广泛开展节能减排创新创效活动,组织发动优秀青年走近青年志愿者、青年环保组织和学生社团开展宣传实践活动。充分利用“青年之声”互动平台、微博、微信和短视频、动漫等新媒体手段,倡导低碳生活理念,营造节能环保氛围。
各级妇联组织要在城乡妇女和广大家庭中持续倡导节俭养德、低碳环保理念,引导妇女从自己做起、从家庭做起。身体力行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影响他人、奉献社会,携手共建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充分发挥妇联系统所属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作用,开展节能低碳、绿色生活、节俭养德等方面的宣传和教育,从而增强妇女和家庭保护生态、节俭节能、低碳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军队各级要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建军,强化财力资源集中统管,珍惜和用好宝贵的军费资源,持续深入开展“八节一压”、“红管家、好当家、小行家”、“红旗车分队、红旗车驾驶员”、“红旗船队、红旗船员”评定等活动。研究制订适合军队特点的新能源研发和推广应用政策,组织驻高原、海岛、边防部队新型能源综合利用试点建设。积极推行综合运输,科学统筹运输计划和运力使用,抓好“清煤工程”、既有设施抗震节能综合改造,搞好既有房地产资源调余补缺。积极倡导和建设军营节约文化,着力推进军民融合,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增强资源节约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提高服务保障部队战斗力的贡献率。
- 上一篇:生态文明思想科学内涵
- 下一篇:工程建设巡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