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完善制度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4-03-14 17:10: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持续完善制度体系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持续完善制度体系建设

篇1

关键词: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 F326.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08-70-1

党的十七大提出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随着林权制度的改革,林农所需要的社会化服务也需要提升,否则就会制约林权制度的改革。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分析的方式,探讨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以期对当前我国林权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的帮助。

1 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传统林业生产,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但这种林业生产方式严重制约了林业经营效率和林农收益。实施和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农所需要的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没有及时跟进,成为制约我国林业发展的瓶颈。即是说林权制度的改革要求社会建立和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也是林权制度改革的一种内在需求。作为现时提供林业服务的政府来说,往往是政府在唱独角戏,其服务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弊端。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业服务需要发展完善为一种区域化的合作体系,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林农。

2 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影响要素

2.1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中的气候因素对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较强的影响,降雨量的大小、土壤肥沃程度和气温都直接影响林木类型和林木生产能力。气候条件较好的地带,容易形成比较稳定的林业生态系统,林木自我恢复能力较强。气候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带,林业发展所需要投入的成本就比较低,更易吸引外部力量参与林业发展。

2.2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对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视的。不同的地理位置,林木利用的价值也是有区别的。处于江河流域,林木主要作用就是水土防护,与商用林木相比,此处的林木生态优势就比较重要。显而易见,在此处就不易发展商品林木。如果在靠近城市以及交通便利的区域,就比较适宜经营商业林木,发展林业生产等。

2.3 经济条件

在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经挤条件关系到体系建设所需要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等。一般情况下,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比较完善的区域,林木资源储备充足,而且结构也比较合理。反之,那些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的区域,林木总量的规模小,林业结构也比较单一,而且林业自我发展的能力也比较弱。

2.4 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影响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因素,其中主要包括区域人口,文化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等方面。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对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每一因素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服务体系的建设,所以要统筹兼顾,协调处理好每一个因素,从而建立健全完善的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好地服务于林业可持续发展。

3 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

笔者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探究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后,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建立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好地服务林业可持续发展。

3.1 聚类比较

在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支持水平、服务水平、经费投入是体系建设中的关键因素。在相似度较小或较大的同一类或不同类对象中,进行聚类比较。通过比较会发现,在支持水平凸显类型中,支持水平因素在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得分最高,服务水平因素在其中的得分居中,而经费投入因素却得分最低。在经费投入凸显类型中,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整体水平都比较高,也就是说支持水平、服务水平和经费投入等各方面都比较完善。在服务水平凸显类型中,服务水平因素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支持水平和经费投入等因素却比较低。还有较弱类和弱势类,这两种类型中的各种因素都不显著,甚至低于平均水平。

3.2 评价比较分析

通过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得出的结果是比较客观的,减少了主观性的介入,可以消除评价指标间的相互影响。

3.2.1在支持水平凸显类型中,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比较高、也较完善。其原因就在于技术和人员的大力支持,但经费投入却比较少,使得林业技术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利用,从而导致区域社会化服务内容和水平都很一般。由此可见,在区域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经费投入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3.2.2在经费投入凸显类型中,虽然经费投入较多,但区域社会化服务水平却相当一般,其原因就在于缺少技术和人员支持。所以,在此种类型中,政府应当加大对技术和人员的投入。

3.2.3在服务水平凸显类型中,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比较高,但支持水平和经费投入却是该类型中的薄弱之处。

3.2.4在较弱类和弱势类中,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基本上都处于中下等,有的甚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此可见,在此类型中,其服务水平、支持水平和经费投入等方面都应该健全完善,因为不完善的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严重制约了林权制度的进一步深化改革。

综上所述,支持水平、服务水平和经费投入是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因素,也是导致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所不同的主要原因。尽管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各有差异,也存在着不足。所以,各区域要根据自身建设的特点,继续完善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钟艳,谷梅.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绿色中国,2005(8).

篇2

对会计内控建设体系理解较为片面,全面风险观念未能建立,所谓内部控制体系,是为建立内部控制的政策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所制定的一系列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它体现了管理的系统方法、过程方法、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和持续改进的先进的理论和方法,这些方法实际是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具体使用。会计检查滞后,风险防范措施不能作为长效机制持续履行,内部控制体系过程包括事前防范的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策划;事中控制的实施与运行:事后监督和纠正的检测评价与持续改进。最终落脚于内部信息的交流与反馈及持续完善体系建设的动态管理过程的机制。会计信息失真,金融机构违规经营,扩大了金融会计的风险,在现行的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构中会计内控管理仍较为薄弱,经常出现会计资料严重失真的问题,如未完成上级行下达的硬性任务或追求小团体利益,盲目扩张业务,不惜血本揽储,有的对制度规定熟视无睹,篡改会计帐目,任意调帐,甚至虚报盈亏,掩盖资产风险,有的置银行风险于不顾热衷设“小金库”、帐外设帐、帐外经营等,且由于帐外资金投向高风险行业,形成呆帐,形成大量不良债权,致使会计内部控制系统失效,扩大了金融会计风险,潜伏着巨大的金融危机。

2加强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防范会计风险的对策

2.1以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为契机,加快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伴随着中行、建行股份制改造的挂牌成立,相继工行等商业银行也将进行股份制改革,中国商业银行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先进模式将全面步入现代化管理轨道,符合新巴塞尔协议的标准.使之能够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资产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商业银行。按照以上运作标准。商业银行会计系统作为整个机构的中枢神经.加快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更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

2.2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让“内控优先”的原则在各级领导和员工脑海中根深蒂固,形成健康的风险文化

现代商业银行内控体系建设的关键步骤之一就是对业务流程中的所有环节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针对已识别的风险,制定风险控制方案或程序。在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涉及到主要风险为操作风险、管理风险、道德风险及法律风险。所以,我们一是应加强风险防范意识的教育,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经营理念。二是提高会计管理岗位、经办岗位人员的工作能力。三是让“内控优先”的原则在经营机构各级领导和员工脑海中根深蒂固。形成健康的风险文化。

2.3深化会计内控体系建设的适应性,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防范会计风险,加强会计内控体系建设,保证内控制度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适应不断更新的新业务、新系统、新的金融政策方针及新的金融形势发展的需求。通过常规有效会计检查制度,以运营制度、管理制度、处罚制度为总纲,对现行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全面清理归类,毁弃作废文件,将有效文件和适用文件按风险管理体系进行编制.使之能够通过运行检查、内审、管理评审、文件修订的活动完成体系的持续改进,真正形成对风险不断识别、评估、控制、监测的改进机制,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2.4重视会计分析

建立预警机制报表反映的是过去的经营状况,但了解过去不是报表使用者的最终目的,报表的真正使用价值是通过对报表的分析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预测前景,帮助领导层了解过去、规划未来。会计分析从内容上讲包括资产负债表分析、财务分析两部分,从形式上讲包括常规分析和专项分析两大类,只有加强会计分析,才能在充分了解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面对未来的变化作出有针对性的反映。才能帮助银行建立会计风险预警机制。优化控制、提高规划决策能力,发挥会计职能作用。

2.5加强现金管理,提高支付水平

会计部门对企业使用现金要严格审查,明确授权制度,除工资性支出外、大额现金支付会计部门都要建立台账。逐笔登记,对注明“现金”字样的银行汇票,也要登记备案.对具有储蓄、贷款、汇兑功能的信用卡,也必须服从现金管理规定,对单位卡一律不得支付现金,严禁将公款转入个人信用卡,个人提现只限于备用金,透支部分不得提现。

2.6拓展中间业务,分散经营风险

按国际惯例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是多角经营和多角筹资,而对于银行业来说,拓展中间业务,将经营风险分散化是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作为会计人员来讲.将会计服务多元化也是分散金触会计风险的重要手段,会计人员可通过自身努力考取注册会计师.通过本行申请办理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开展财务咨询活动,这样既可开辟一项新的中间业务——财务咨询来创造收入,同时对提高本行财会人员的监督核算水平也大有帮助。

篇3

一、项目档案管理的特点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的过程是多部门多单位共同参与的复杂过程,内部往往会涉及规划部门、项目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物资部门及资产管理部门等,外部也离不开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以及供货商等多家参建单位的协作,因此归档文件材料来源广泛,内容繁杂,不仅有招投标资料、勘察设计资料、施工资料,也有监理资料及竣工验收资料等,不仅有基本建设类档案、设备仪器、计算机类档案,还有会计类、管理类档案产生,既有文字材料也有图纸等技术资料,不仅有传统纸质档案还有照片、录像资料以及光盘等其它载体的档案,不仅涵盖了土建、水工、暖通、电气等多专业还会涉及合同、财务、审计、招投标、采购等多个管理领域,此外由于后续设备大修、项目改造产生的新材料的补充归档,使得项目档案管理也是一个动静结合的过程。

正是基于项目档案以上这些特点,决定了项目档案从收集归档、保管利用到鉴定销毁必然是一项复杂的管理与技术并存的系统工程。为实现项目档案的有效管理,企业档案工作者必须要对项目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规划和科学的统筹,通过合理的整合,形成完善的项目档案管理体系,采取重点建设与综合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实现项目档案的齐全、完整、准确、系统和安全,不断提高项目档案管理水平。

二、构建项目档案体系建设,提高项目档案管理水平

(一)组织体系建设

企业应建立由单位领导分管,档案部门集中统一管理,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自上而下的项目档案管理体制,明确部门和人员职责,理顺项目档案相关单位之间的关系,促进项目档案各项工作协调开展。要根据实际配备合理的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不断强化项目档案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并赋予他们指导、监督和检查的权利,从而保障项目档案从宏观控制到微观管理的有效开展。

建立项目档案收集归档管理网络,将规划部门、项目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设备管理部门、采购部门及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等纳入网络建设范围,明确各部门责任分工,实行岗位责任制,形成企业内部各相关部门对档案管理部门负责,设计、施工、监理方等外部参建单位对项目管理部门负责,各分包方对总包方负责的分级管控模式,确保项目档案工作责任层层落实,防止管理重叠和空当出现,杜绝扯皮现象的发生,确保项目档案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二)制度体系建设

要不断完善现有项目档案各项规章制度,构建全新的项目档案制度体系,包括标准、规范、制度及流程等,并覆盖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各环节,确保执行有力,落到实处。

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的项目档案管理实施办法,明确项目档案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制定本单位的项目档案分类编号方案及整理标准,不断提高项目档案管理规范化水平。补充完善项目档案收集归档制度、项目档案保管制度、项目档案利用制度、项目档案鉴定销毁制度等项目档案基本业务制度和项目档案安全保密制度等专项制度;与有关职能部门配合,建立联合的项目档案监督检查制度及相应的奖惩制度,进一步完善项目档案各项业务流程如招投标文件归档流程、设计文件收集流程、项目档案验收流程、项目档案利用流程及项目档案鉴定销毁流程等,确保项目档案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依法实现项目档案的规范管理。

(三)资源体系建设

要加大项目档案收集归档和整理力度,提高项目档案案卷质量,建成内容丰富、确保档案完整、准确、系统的项目档案资源体系。

企业要深入贯彻执行项目档案 “三纳入”、“四参加”、“三同时”工作,项目专兼职档案人员应从项目启动开始,全程跟踪,一站到底。加强档案人员与项目建设人员之间的沟通,积极指导相关部门开展项目档案工作,确保项目档案工作与项目建设同步开展。档案部门要结合项目实际及时制定合理的收集归档工作计划,对时间跨度较小,工程比较单一的,可以在工程完工后集中统一归档,对持续时间比较久的大型项目要实行预立卷制度,明确各阶段项目档案的收集重点,加强重点材料的收集工作,提高项目档案收集效率。相关部门在与设计、施工、监理等外部单位签订合同时,应将项目文件材料的归档和整理要求纳入合同条款,并建立档案部门与财务部门联动的质量保证金支付审批程序,对归档质量不合要求的不予支付,以便有效解决项目档案归档中出现的问题,确保项目文件材料的归档质量。

要加强项目档案整理工作,切实维护项目档案文件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提高案卷质量。档案移交归档时要编制归档说明,按载体性质分别提交归档目录。档案部门要认真做好文件材料的归档质量检查工作,确保项目文件材料手续完备,签字齐全,真实有效。及时做好项目改扩建或设备大修的项目文件材料补充收集归档工作,真正实现项目档案的动态管理;对到达保管期限的项目档案要及时进行鉴定,对无保存价值的档案及时进行销毁,努力提高项目档案整体质量。

(四)利用体系建设

项目档案管理部门要不断强化项目档案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观念,在传统利用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企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档案利用服务。

要积极推进项目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加快项目档案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不断满足项目档案网络化服务的要求,提高项目档案利用效率。

要加强项目档案编研工作,多角度的开发实用的项目档案编研资料,从而转被动利用为主动服务。如编制项目投资建设情况统计分析及企业设备能力分析对比等,为企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提供超前的档案服务。

要加强项目档案利用效果的反馈工作,通过收集汇总利用单位的反馈信息并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提高项目档案利用的方向性,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五)安全体系建设

要建立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项目档案安全防范体系,既要确保项目档案实体的安全,也要确保项目档案信息的安全和保密。(下转第47页)

篇4

卫生监督信息系统信息安全技术体系建设,严格遵循等级保护第三级的技术要求进行详细设计、技术选择、产品选型、产品部署。技术体系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等5个方面进行设计。

1.物理安全

卫生监督中心现有南北两个机房,机房及相关配套设施面积总计160平方米。北机房部署等级保护第三级信息系统,南机房部署等级保护第二级信息系统,实现了第三级系统与第二级系统物理环境隔离。根据等级保护有关要求,机房均采用了精密空调、门禁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等设备设施及技术手段,有效地保证了机房的物理安全。

2.网络安全

主干网络链路均采用双链路连接,关键网络、安全设备均采用双机冗余方式,避免单点故障。采用防火墙、入侵防护系统、DDoS系统进行边界防护,各网络区域之间采用防火墙进行区域隔离,在对外服务区部署了入侵检测系统,在交换服务区部署了网络审计系统。在核心数据区部署了数据库审计系统,对网络行为进行监控和记录。在安全管理区部署安全管理系统,实现设备日志的统一收集及分析。

3.主机安全

所有服务器和管理终端配置了密码安全策略;禁止用户远程管理,管理用户必须进入机房通过KVM进行本地管理;所有服务器和管理终端进行了补丁更新,删除了多余账户,关闭了不必要的端口和服务;所有服务器和管理终端开启了安全审计功能;通过对数据库的安全配置,实现管理用户和特权用户的分离,并实现最小授权要求。

4.应用安全

卫生监督中心7个应用系统均完成了定级备案,并按照等级保护要求开展了测评工作。应用服务器采取了集群工作部署,保证了系统的高可用性,同时建立了安全审计功能模块,记录登录日志、业务操作日志、系统操作日志3种日志,并实现查询和审计统计功能,配置了独立的审计账户。门户网站也采用了网页防篡改、DDoS等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第三级系统管理人员及高权限用户均使用CA证书登录相应系统。

5.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

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数据库服务器使用了双机热备,应用服务器采用多机负载均衡,每天本地备份,保证了业务系统的安全、稳定和可靠运行。其余等级保护第三级信息系统使用了双机备份,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问题,都可以及时准确地进行恢复并正常提供服务。同时,卫生监督中心在云南建立了异地数据备份中心,每天进行增量备份,每周对数据进行一次全备份。备份数据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恢复测试,保证备份的有效性。

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在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信息安全工作“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为保证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顺利进行,参考ISO/IEC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卫生监督中心建立了符合实际工作情况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明确了“统一领导,技管并重;预防为主,责权分明;重点防护,适度安全”的安全方针,涵盖等级保护管理要求中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人员安全管理、系统建设管理、系统运维管理五大方面的要求。卫生监督中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息安全责任制,设立了信息安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卫生监督中心主任担任,成员由卫生监督中心有关处室负责人组成,信息处作为信息安全工作办公室负责卫生监督中心日常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信息处设立了信息安全管理岗位,分别为网络管理员、系统管理员、应用管理员、安全管理员、安全审计员、机房管理员,并建立了信息安全岗位责任制度。此外,卫生监督中心依据上年度运维中存在的信息安全隐患每年对其进行修订,确保信息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三、信息安全运维体系

在信息安全工作中,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是目的,要以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有关要求指导信息安全运维实践。卫生监督中心结合实际情况,编制了《国家级卫生监督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工作规范》,从运行维护流程、资源管理和环境管理三个方面进行了规范,将安全运维理念落到实处。运维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工作规范要求。利用卫生监督中心OA系统,建立了统一的服务台,实现了事件、问题的全流程闭环管理(即:发现问题、登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反馈、解决确认)。年均处理信息安全事件近百件,将信息安全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有效地保证了信息系统稳定运行,保证了卫生监督中心信息安全目标和方针的实现。

四、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实践经验

1.规范管理,细化流程

卫生监督中心从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及人员、安全建设管理和安全运维管理等方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通过管理体系的建设,为国家级卫生监督信息系统运维管理工作中安全管理提供了重要指导。国家级卫生监督信息系统运维工作从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中吸取了很多有益经验,不仅合理调配了运维管理人员,落实了运维管理组织机构和岗位职责,而且细化了运维管理流程,形成了“二级三线”的运维处理机制。

2.循序渐进,持续完善

篇5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视察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企业主体、科学务实、分类指导、源头管控的原则,持续深入推进企业本质安全体系建设,构建“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安全文化体系,建设全员覆盖的安全教育培训体系,科学完备、执行严格的安全生产制度体系,先进适用的安全设施设备体系,严格高效的安全管理体系,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企业全过程、全领域的安全生产管理,有效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推动全乡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二、主要任务

(一)构建“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安全文化体系

1.确立安全第一的企业安全文化价值观。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坚持安全生产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严于一切,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安全文化价值观,学习借鉴其他乡镇先进安全文化经验,结合行业特点、企业实际、管理状况,提炼、总结本企业特色安全文化理念,按照“将安全理念和安全价值观体现在决策者和管理者的态度和行动中,落实在企业的管理制度中;将安全管理融入企业整个管理的实践中;将安全法规、制度落实在决策者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方式中;将安全标准落实在生产工艺、技术和过程中”的要求,形成覆盖企业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的安全文化体系。积极发挥安全文化的渗透引领作用,指导安全生产实践,提高全体员工安全意识和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2.广泛开展安全文化宣传。积极构建安全文化体系宣传教育网络,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安全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营造“人人关注安全、人人参与安全、人人管理安全”的浓厚氛围。通过会议、横幅、宣传栏、温情提示、安全文化廊、广播站、微信、刊物等平台和载体,举办培训班、研讨会、辩论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安全生产月等方式,将企业安全文化理念灌输并根植于全体员工的心中,使安全生产知识常识逐步渗透到员工的思想之中。让安全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融入每个员工的骨血之中,成为企业全体员工的行动自觉。

3.发挥安全文化的引领约束作用。将安全文化贯穿于企业安全管理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安全文化的引领、激励、凝聚、约束作用,引导广大员工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通过员工从内心深处对企业安全文化的认同,促使安全文化成为员工的共同认知,“零违章、零伤害、零事故”成为员工的共同追求,最大程度激发员工安全生产责任感,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的转变,逐步形成员工的安全行为习惯和企业的安全文化氛围。

(二)建设全员覆盖的安全教育培训体系

4.健全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机制。健全并严格执行以企业主要负责人负总责、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教育培训责任制,把安全教育培训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和目标责任体系,健全完善安全生产培训责任机构、人员、制度、计划、经费等必要条件,依法依规安排各类人员应训尽训和考核取证,严格落实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和从业人员培训考核合格上岗制度。

5.强化安全教育培训与考核。企业要编制年度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制定安全教育培训和考核方案,确保所有员工全部进行强制性安全教育培训。要开展常态化的全员安全教育培训,保证员工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掌握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知悉自身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要加强对新录用员工的三级安全教育,将外包队伍的教育培训考核纳入本企业培训工作当中,未经培训教育并考核合格的,不得上岗或作业。要建立培训档案,如实记录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时间、内容、参加人员以及考核结果等情况。主要负责人要亲自组织实施本企业全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并对安全教育培训的落实情况进行严格考核,确保取得实效。

6.拓展安全教育培训的深度广度。企业要加大对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力度,不断强化安全生产意识,提升安全管理水平。要在员工安全教育培训的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展,确保取得更好效果。要在三级安全教育和安全常识培训的基础上,围绕关键业务和不同岗位特点按需开展培训,重点对操作技能提升、隐患排查治理、安全风险管控、应急处置自救互救、解决岗位中存在深层次问题隐患(如误操作、习惯性违章等)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使安全教育培训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不断深入。要采取现场实践安全技能培训、集中授课、送外管理提升培训、聘请专业技术咨询机构或行业专家培训等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教育培训形式,提高员工参与安全教育培训的积极性,拓宽教育培训的广度。

(三)建立健全科学完备、执行严格的安全生产制度体系

7.建立全员覆盖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根据《安全生产法》、《省安全生产条例》、《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及《市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等法律规章,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根据岗位的性质、特点和具体工作内容,明确从主要负责人到一线从业人员(含劳务派遣人员、实习学生等)的安全生产责任、责任范围和考核标准。安全生产责任制内容、范围、考核标准要简明扼要、清晰明确、便于操作,要覆盖企业所有组织和岗位,确保形成“层层负责、人人有责、各负其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内生机制。

8.建立健全实用管用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企业要根据生产经营实际和特点,建立健全涵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各环节的安全管理制度,做到安全责任、管理、投入、培训和应急救援“五到位”;结合企业装置、设备设施、工艺流程、作业场所等,组织有经验的岗位员工、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制定覆盖所有岗位和全部操作过程的安全操作规程,为员工提供操作必须遵循的程序和方法、必须严格禁止的行为和异常情况下紧急处置步骤和方法。(责任分工: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具体落实)

9.确保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有效执行。企业要建立完善实用的激励考核机制,确保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真正得到有效落实。主要负责人要带头执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主动向全体员工和社会进行安全生产承诺,督促逐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定期组织检查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和执行效果,强化管理考核,严格奖惩。鼓励广大员工相互监督、相互帮助,保证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有效落实。

(四)建设先进适用的安全设施设备体系

10.加强设备设施的源头安全管理。企业要从源头上加强对设备设施的管理,科学、合理选用符合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要求的本质安全型设备设施,保证设备设施的正确安装,防范因设备设施先天性缺陷、不合格产品、安装不规范等导致的潜在安全隐患。要建立设备设施技术档案和备品配件管理台账,编制设备操作和维护规程。要突出对自动化控制系统、仪器仪表、电气设备设施、安全报警设施、重大危险源等重点设备设施的安全管理,确保设备设施安全受控。

11.加强设备设施安全运行管理。企业要定期监(检)测检查关键设备、连续监(检)测检查仪表,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关键设备要装备在线监测系统。加强对特种设备、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的定期校验、检修,未经定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及附件,不得继续使用。定期做好设备维护保养,及时淘汰、更换存在严重事故隐患、国家明令淘汰和禁止的设备设施、超过安全技术规范规定使用年限的设备设施,保证设备性能完好、运行可靠。

12.提升设备设施自动化控制水平。要结合企业特点,狠抓科技强安行动,引导企业淘汰安全保障能力低的落后产能,积极探索、使用符合企业实际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采用自动化程度更高、操作更加简便、智能化程度更高的设备设施,大力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建设。非煤矿山企业要推进地面生产生活设施改造和“五化”建设,危险化学品(化工)企业要推进自动化控制系统改造,不断减少高危场所现场作业人员,降低劳动强度和安全风险,从本质上提高设备设施的安全运行水平和生产效率。

(五)建设严格高效的安全管理体系

13.强化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企业要持续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认真对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以及相关行业标准的要求,从组织机构、安全投入、规章制度、教育培训、装备设施、现场管理、隐患排查治理、重大危险源监控、应急管理以及事故报告、绩效评定等方面全方位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积极推动企业班组安全建设,通过开展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活动,不断夯实安全管理基础。各级各相关部门要严格验收标准、达标时限和推进措施,规范企业生产经营秩序,夯实企业安全生产基础。

14.推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企业要发动全体员工,选取科学适用的安全评价方法,全方位、全过程辨识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确定安全风险类别和等级,建立安全风险档案,落实企业、车间、班组和岗位的管控责任,从组织、制度、技术、应急等方面对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管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隐患排查治理清单,明确和细化隐患排查的事项、内容和频次,并将责任逐一分解落实,推动全员参与自主排查整治隐患,努力实现把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把隐患消灭在事故前面。要向职工公开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危害、重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等情况,接受职工群众监督。要持续推进岗位责任卡、应急处置卡、风险告知卡等先进安全管理经验,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15.强化危险性作业的安全管理。企业要针对动火、进入受限空间、动土、临时用电、高处作业、断路、吊装、抽堵盲板、检维修、开停车等事故易发多发环节,建立并不断完善相应的危险作业许可制度,规范作业安全条件和审批程序。实施危险性作业前,必须进行风险分析、确认安全条件,确保作业人员了解作业风险和掌握风险控制措施、作业环境符合安全要求、预防和控制风险措施到位,现场监护和应急处置措施得到落实,经严格审批方可作业。

三、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高度重视企业本质安全体系建设工作,进一步提高对建设企业本质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把企业本质安全体系建设作为落实、总理关于安全生产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水平的重要举措。各企业要成立本质安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机构,制定具体建设方案,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优化资源配置,抓好各项措施落实,确保本质安全体系建设取得实效。

(二)加强指导,确保实效。加强对企业本质安全体系建设的指导和督导,要把企业本质安全体系建设纳入安全生产“三管三必须”重要内容,出台本辖区本行业领域内的企业本质安全体系建设方案,督促引导企业积极推进企业本质安全体系建设。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将企业本质安全体系建设纳入安全生产责任考核,适时开展督导检查,对工作措施得力、成效明显的通报表扬,对本质安全水平较高的企业在安全许可、执法检查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倾斜,充分调动企业本质安全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对工作懈怠、被动应付的严肃问责,确保企业本质安全体系建设取得实效。

篇6

工作着力点

2014年,浙江农信把握好主要工作着力点,在四个方面下工夫:一是要深耕基础市场,在知实情、干实事、求实效上下工夫。二是要强化改革创新,在挖潜力、激活力、增动力上下工夫。三是要突出精细管理,在提质量、增效益、利长远上下工夫。四是要改进工作作风,在廉修身、勤立业、俭持家上下工夫。

重点工作

第一,打好普惠金融攻坚战,打造支农支小升级版。一是推进增量扩面;突出普惠信贷重点;丰富普惠金融服务。二是全面实施丰收村村通工程;推广电子银行渠道;加强政银企合作平台建设。三是深化信用体系建设;全面推广“阳光信贷”。

第二,更加突出主动“控风险”,打造风险管控升级版。一是加强信贷风险管控。强化源头控制;加强责任追究;加强风险处置。二是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加强风险预判;加强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管理;完善流动性支付风险应急处置预案。三是加强风险基础管理。加强风险控制体系建设;加强财务会计管理;加强安全保卫管理。四是加强案件防控治理。加强合规管理;加强重点领域风险检查;加强审计监督;加强管理。

篇7

一、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继续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加强干部的选拔、评价、激励与约束机制建设,逐步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减少政府层级,真正构建廉洁、高效、透明的现代化政府体系。本着积极稳妥的方针,开始研究按功能特点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实现现有政府机构的有机整合,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

结合服务型政府建设,积极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和中介机构改革。采取积极措施,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立足于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公益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起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探索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有效实现形式。中介机构改革,按照“市场化取向、政会分开、强化服务、依法监管”的要求,坚持中介机构的民间性、自律性性质,尽快解决政会脱钩、行政人员在中介机构兼职的问题。改革对事业单位和中介机构的政府投入机制,把购买服务和政府采购作为政府投入的主要形式。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培育技术交易市场,健全技术推广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三、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机制。在继续稳定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和着力推动土地经营权转让及土地入股等土地经营权合理流动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土地合作组织,促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的专业化、基地化生产。支持农民发展各种资金借贷、产品购销、技术信息等多种形式的互助合作组织,鼓励发展农民与龙头企业的纵向合作和订单农业。加快农村供销合作社和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探索建立农村银行和积极发展政府支持下的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各类社会保险事业,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

四、加大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改革力度,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尽快建立有利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有控制、有步骤地推进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改革,稳步推进成品油和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加强输配电成本监审,完善标杆电价和可再生能源电价政策。改革矿产资源税费制度,合理调整水利工程和城市供水价格,完善排污费征收方式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五、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继续推进省管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加快大企业集团建设步伐。鼓励有实力的省管企业,跨地区、跨行业整合资源,实现低成本扩张。同时,采取改制退出和关闭破产等多种方式,加快困难企业退出步伐。基本完成对省管非公司制企业的公司制改革,探索完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继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扩大董事会试点范围。选择部分省管骨干企业进行第二批规范董事会试点,不断完善外部董事制度,优化董事会结构,提高董事会决策水平。

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落实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规划,鼓励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和区域性再担保机构,引导产业集群健康发展,不断完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

积极推进垄断行业和公用事业改革,加快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现代市场体系。抓紧处理电力行业厂网分开的遗留问题,推动电网企业主辅分离。研究制定地方铁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继续落实邮政体制改革方案,研究山东省电信企业全业务改革模式。

六、深化财税、金融、投资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继续探索“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规范的政府非税收人体系。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各类金融市场,提高地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优化资本市场结构,积极推进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共同发展。加快建立和完善区域性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着手发展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积极探索符合国家法律要求符合我省实际的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流转办法。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出台代建制管理办法,扩大代建项目范围。

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进社会领域体制改革

一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是深化就业保障制度改革。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构建城乡并重的“大就业”格局。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并在覆盖范围上做到应保尽保。

三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使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四是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和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五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体系。积极推进文化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建立完善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管理制度,鼓励和引导多种资本进入许可的文化领域,积极发展民营文化企业。

篇8

2011年第一季度,我局以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市委十届九次全会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坚持走生态文明道路,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建设幸福美好韶关”的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我市发展“大交通、大旅游、大产业”的工作重点,在货币政策紧缩的大经济环境中,直面挑战,迎难而上,为我市金融工

作在“十二五”期间开好局、起好步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一、金融市场整体运行平稳,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一)三大市场平稳运行。

(二)大力做好资本市场工作。

一是继续推动韶铸集团改制上市。目前该工作已全面启动,韶铸集团改制上市项目工作计划和资产重组方案已初步制定完成。二是积极协调解决仟邦企业上市所需安监、环监材料的审批工作,该公司在新加坡市场上市工作已进入冲刺阶段,我市第一家企业在海外市场上市融资工作有望在第二季度完成。三是积极推进在我市发行第一支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工作,目前该工作已获得市政府同意,我局正协调相关单位制定我市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方案,引导我市中小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四是进一步加大对资本市场的宣传培训力度,与南雄市政府联合举办了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培训班,提高企业改制上市积极性。五是进一步调整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有计划、有重点的培育优质企业上市融资。(三)推进地方金融市场加速发展。

(四)继续发挥中小企业融资专项资金的帮扶作用。

(五)认真做好政策性农房保险的续保工作。

我局作为全市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工作的牵头单位,继续认真做好督导工作。2011年1月完成仁化县36843户农户的参保出单工作,确保仁化县政策性农房保险覆盖率继续保持在100%,为全市今年其他县(市、区)开展续保工作开了个好头。

(六)进一步做好集体林权改革金融服务工作。

加强与林改办、人保财险、农信社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引导全市银行业保险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办林权抵押贷款等涉林贷款业务和森林保险业务,加大对林业发展的信贷投放力度的保险保障,全力配合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截至3月,我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放99笔林权抵押贷款(其中67笔为农户贷款),累计发放金额2.37亿元,贷款

余额为2.16亿元,林权抵押面积40.3万亩;各保险公司共承保林木火灾保险面积共约81.9万 亩,保费收入372.9万元,保险金额达3.6亿元。(七)探索金融业改革发展。

为我市金融业持续发展,我局多措并举探索改革发展之路。一是加强调研学习,前往肇庆市金融局、云浮市金融局学习政府性融资工作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经验,并借鉴其经验,形成调研报告。二是结合韶关实际,努力争取省扶持政策,积极申报省“十二

五”金融重点项目,已申报广东韶关“三农”政策性保险试点项目和广东韶关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程项目。三是与人保财险公司积极探索开展自然灾害公众责任保险,拟通过保险保障改善民生,进一步完善灾害防范和救助体系。

二、积极创新工作思路,推动下阶段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大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努力做好“资本市场”这篇文章。把大力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一是充分利用其资本市场战略合作平台,形成推进企业上市的良好机制,加大培训宣传力度,促进企业上市。二是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积极探索发行准政府债券、企业债券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三是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推进产业投资基金、产权交易平台、早籼稻交割仓库设立工作。

(二)突出重点,继续发挥间接融资支持地方经济的重要作用。今年,货币政策已经由适度宽松转变为整体稳健,间接融资投放受限,银行机构要积极向上级行争取资金和政策,增加信贷有效投入,保持信贷平稳适度的增长。一是国有四大银行应继续履行970亿政银合作协议,发挥国有四大银行经济建设主力军作用。二是要因势利导,继续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和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资金流向重点行业和重点产业,限制对“三高一剩”项目的信贷投放,确保信贷资金投放结构更为合理、有效。三是积极创造条件,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来韶设立分支机构,继续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的设立工作,拓宽我市融资渠道。

(三)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保障功能,探索开展农村政策性保险工作。联合保险公司进一步探索自然人公共责任保险、政策性水稻种植保险、计生家庭意外险、小额借款人意外险等项目,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保障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稳定剂。

(四)抓好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夯实金融发展基础。充分借鉴郁南经验,积极推进农户信用体系建设和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一是搭建政府主导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组织架构,提高政府各个相关部门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推动此项工作在各县(市、区)顺利铺开。二是继续完善系统建设,将更多的信用信息纳入系统,并积极引导相关金融单位和政府部门应用信用信息,以应用促发展。三是积极组织开展信用知识和征信知识的宣传活动,构建诚信韶关。

篇9

一、支持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为我市跻身全国两百强奠定坚实基础以科学发展观正确审视面临的经济形势,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走向和新一轮税制改革动态,积极开展调研,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努力做大做强“财政蛋糕”,为建设“平安我市”提供财力保证。

(一)进一步加大对经济的投入,壮大财源,增强地方财力增强工业经济对经济、社会事业和财政收入的支撑作用。积极构建招商引资平台,进一步加强了对企业技改项目财政贴息资金的投入和管理,结合我市实际,对相关的财政支出政策进行调整,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做大、做强、做优六六产业。及时兑现市政府鼓励发展各项财政贴补政策,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二)整合各项资源,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支出要以推进跻身全国两百强建设为重点,按照轻重缓急、有保有压的原则,保证急需、急办的教育、交通、公共卫生项目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资金需求。一是充分发挥国资公司“非转经”资产作用,努力盘活行政事业单位闲置资产,拓宽融资渠道。二是加大对交通设施、城市基础建设等项目的投入,重点做好黄衢南高速公路我市段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三是要坚持和谐发展,加强对农村的基础教育、公共卫生、以及以新型合作医疗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建设。进一步推进教育布局调整,加快城乡公共卫生卫生体系建设,巩固和发展农村五项社会求助体系成果。

(三)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牢固树立服务“三农”意识,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重点抓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农业工业化”政策落实、山区农民下山脱贫、经济薄弱村办公用房建设、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农等资金的落实,、以及各类农业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建设、农民培训、农村税费改革后续工作落实。

二、努力深化改革,创新管理体制,为构建完善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奠定坚实基础树立“过紧日子”思想,进一步深化财政管理改革,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一)完善部门预算和综合预算管理进一步强化公共财政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以深化部门预算为手段,按照“控、保、压”的要求,编制200X年财政预算。顺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需要,按公共财政和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将不属于政府办理的职能分离出来,减轻财政压力。继续抓好乡镇财政管理,积极配合做好乡镇区划调整工作,关注乡镇财政运行状况,适时调整完善乡镇财政体系。

(二)继续探索财政国库制度改革要按照《我省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要求,以“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为目标,切实做好改革前的基础性工作。创新和完善会计核算中心运行机制,转换部分预算单位会计核算模式,满足预算单位财务监管的需要,并进一步扩大项目资金财政集中支付的范围,为深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奠定基础,

(三)推进非税收入预算化管理一是要规范非税收入的预算编制。对非税收入编制收支计划,纳入综合预算管理,细化非税收入管理。二是推进专户管理国库化管理,继续完善土地出让金等非税收入的管理。三是继续巩固行政事业单位银行帐户清理成果,严格银行帐户审批,规范专户管理。

(四)推进财政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完善财政监督体系一是继续完善资金分配、拨付等管理程序。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对专项资金实行“一项目一办法”,以制度来规范财政资金的使用、分配;二是推进“金财工程”建设步伐,完成相应的配套制度建设。制定完善财政资金项目化、网络化管理考核办法,加快项目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对财政资金的运行全过程进行即时监控,以信息化的手段来推进财政管理的规范化,提高财政资金运行的透明度;三是按公共财政的要求,围绕财政管理目标,进一步完善财政收支监督机制,内部监督机制和会计监督机制,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完善财政资金支出绩效考评体系,完善资金使用跟踪检查制度,提高资金运行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防范财政资金运行风险。

(五)推进政府采购工作要修订和完善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政府采购目录,逐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额度。

三、优化收入结构,推进精细化管理,为构建完善的公共财政收入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一)深化征管改革一是坚持依法治税方针,对工业园区税收优惠政策开展专项执法检查。二是持续改进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三是进一步推进个体税收“三等九级”的征管办法,规范管理。进一步做好税务公开工作,理顺税收征管秩序。四是进一步完善社保费征缴体系建设,推进养老保险费全覆盖工作,规范征缴行为,提高征缴质量,以税收征管的理念抓好社保费的征缴工作,实现税费“同申报、同征管、同稽查”。

(二)加强税收管理一是加强对车船使用税、资源税等小税种的调研,探索资源税由代扣代缴和核定征收相结合的管理办法。二是进一步规范竹、木材行业税收征管,对竹、木材行业实行查账、核定、双定相结合的多元化管理模式。三是要进一步推进个人所得税全员管理工作。要稳步推进批试点工作,要做到宣传到位、培训到位、责任人员到位和工作进度到位,同时要在总结批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进试点工作,初步实现以建立个人收入档案管理制度、代扣代缴义务人明细申报制度、纳税人与扣缴义务人双向申报制度、与社会各部门配合的协税制度为基础,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的个人所得税全员全额管理。

(三)提高征管效率以信息化为依托,推进地税征管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继续加大“12366”特服系统的宣传力度,推进网税系统推广工作,不断提高网上信息、短信提醒、网上调查等应用水平。完善地税与社保联网系统,保证社保费征收工作顺利进行。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明确执法中的相应责任,推进地税执法的规范、透明、高效。

篇10

全县辖8个乡镇、160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26.70万,其中农业人口20.75万人,约占总人口的80%,农业劳动力9.40万余个。全县土地总面积85.34万hm2,其中耕地面积29.07万hm2。全县林业用地面积3.40万hm2,其中有林地面积4680hm2、经济林面积1.27万hm2、疏林地面积1386hm2、灌木林地面积4667hm2、未成林造林地面积5000hm2,现有可开发利用“四荒”面积5633hm2。全县经济林面积1.27万hm2,已经挂果面积6827hm2,其中酥梨面积7120hm2,挂果面积4333hm2,产量9.75万t;苹果面积3340hm2,挂果面积1493hm2,产量3.36万t;红枣、核桃等干果经济林面积2000hm2,挂果面积826hm2,产量0.76万t;杂果面积173hm2,产量0.39万t。总产量14.17万t,总产值4.05亿元、水果贮藏量10万t,农民人均水果业纯收入2000元。现有恒温冷库160余座,土窑洞2.0万余孔,总贮藏能力达到20万t;有果业专业合作社65个,从事果品流通营销经纪人达到2000余人,贮藏运销大户达30余户。国营个体百亩以上的大型苗圃15户,全县林业苗木、花卉生产面积800hm2。

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山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以森林植被恢复为主体,坚持因地制宜,林草结合,推进全县“四荒”绿化步伐,在土层较厚的山区可适当发展仁用杏、核桃、枣等生态经济林。在土层较薄的山区发展油松、侧柏和灌木防护林,结合移民工程,对边远后山地区,不足20人长住人口的村庄,实行生态移民,实施全面封育,封山育林5000hm2;结合基本农田建设,对山区人口居住相对集中的村庄,采取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林则林的措施,在留足粮田的基础上对16°以上的坡耕地及土层较薄的16°以下坡耕地,规划造林面积1334hm2。平原绿化体系建设以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为主体,以三级农田林网骨架总布局,以108国道、208国道、大运高速、南同蒲铁路以及汾河、昌源河、乌马河为一级骨架网格,以县、乡公路、乡村道路为二级骨架,田间路渠为三级骨架,进行全面绿化。一级骨架南同蒲铁路、大运高速、108国道、208国道沿线每侧绿化宽度120m,其中20m内侧范围作为永久性绿化带,突出生态景观,外侧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经济林等绿色产业。二级骨架县、乡公路、乡村道路县、乡道路以每侧2行~3行高大乔木树种为内容建设。三级骨架,以每年更新改造农田林网3333hm2的速度持续进行。目前,全县农田林网控制总面积达到2.67万hm2、总株数保持在1300万株,林木蓄积达到160万m3。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经济林产业基地建设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使先进适用的技术进入更多的农户。加快果树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果品市场信息、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引导果农按市场需求生产优质精品果品。努力推进1.0万hm2优质酥梨,5333hm2优质苹果,3333hm2核桃基地产业化建设,使之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其工作重点是:以基地建设为突破口,不断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生产区域相对集中的,如苹果峪口、来远、东观(铁道南),梨:古县、城赵、昭馀,核桃:峪口、来远。品种结构应在保持酥梨优势的前提下适度发展玉露香、红香酥、阿巴特等市场前景较好的品种为主。试验示范,以目前国内发展前景看好的雪青、新梨7号等品种为主。苹果产业,大力发展以五代红星瓦里为主,适度发展新红将军、太平洋嘎啦、澳洲青苹等市场前景较好的品种。通过标准化示范园建设,提升果品质量,推进10大标准化示范园建设,重点培育100个精细管理园(重点户),培养200名乡村科技带头人、500名村级技术骨干、1.0万名农民技术员,使80%的果园实现标准化生产。强化果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加快果品质量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推进GAP、有机认证,推广绿色防控新技术10项,通过国家认定的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6667hm2,建设酥梨出口基地1333hm2,推动有机酥梨基地认证800hm2。林木种苗基地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品种引进,多品种育苗,使全县苗木生产全面走向市场,向“没有买不到的苗木和没有卖不出去的苗木”的方向发展,全县育苗面积要达到1333hm2。以四县垴省级自然保护区为轴心,以东山森林生态为背景,开发中庄水库、南羊圈水库等自然风光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产业。通过举办梨花节,培育以闫漫村、孙家河、鱼池村为中心的10个酥梨生产、采摘、观光旅游专业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