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美新媒体运营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14 17:09: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美新媒体运营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美新媒体运营方案

篇1

医疗美容不同于传统医疗,作为一种时尚消费,其功能不仅仅是“医”,而是对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建设现代化服务型的医疗美容机构是时代所需。无论想多久,关键在于行动。开办一家医疗美容机构并非易事,当然,也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我们就曾经建设过的机构案例,与大家分享其中的奥秘,帮助大家少走弯路,更快、更好、更省地实现梦想!

一、选好合适的专家

民营医疗机构医生的流动性大,已经成为行业重点关注的问题,正如第三军医大学西南整形美容医院院长李世荣教授在2014年的华山论剑・医学美容论坛上明确指明的那样――“人才流动性大是民营医疗美容机构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专家是民营医疗美容机构的灵魂,选择核心的专家对于医院筹建的成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一名在行业内出类拔萃的专家,能够给新建的医院带来良好的口碑,也对医院后续的媒体宣传与广告投入提供了便利,对医院初期树立品牌、打造口碑有着重要意义。如今,求美者对专家的要求除了超高的技能外,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及服务意识。

二、选好合适的地点

李嘉诚先生在被问起他的成功诀窍时,毫不犹豫地说,第一是地段,第二是地段,第三还是地段。医疗美容机构的选址环节也同样至关重要。在筹建河南整形美容医院时,君焯就坚持选择带停车场的独立大楼作为医院所在地。近十年的运营成功,证明当初的决定非常正确。医疗美容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具有很高的隐私性,如何选择既方便到达,又不显眼和过分暴露的地点就很关键了!更加重要的是,作为医疗行业随时都要面临一些突况。因此,交通就不能成为应及时的障碍,而且还要靠近大型医院,有良好的照应来保证医疗安全。

三、选择专业的设计公司

在选择工程设计公司时,很多投资者不习惯找专业的公司,而是到处参观、找熟人,拼凑方案,最后不但拖延了工期,还弄得“四不像”。君焯公司在辅助客户筹建医院时,反复强调“专业事情专业人士做”,利用公司资源为投资者搭桥,参与投标,选出最优方案。所以,只有具备医疗美容机构筹建的经验,才能真正了解筹建的流程与方法,才能保障筹建有条不紊的进行。另外,还要与设计充分沟通,参考其过去的经验,知晓其设计理念是不是符合自己机构的定位。优秀的形象设计是一个品牌的折射,是将医院理念、文化、规范等抽象语言转换为具体事物进而提升医院形象。君焯始终秉承“传递知识,成就你我”的理念,让投资者更省心,让筹建过程更快捷、更全面。

四、施工、建立、调整

有了好的设计方案,不等于就万事俱备。寻找有经验善沟通的施工公司和项目经理,也非常重要。我们通过招标,并实现考察对方以往项目及甲方评价,最后确定好施工方。之后自己的监理就显得更加重要了,监理要及时到位,制定周密的工序验收与质量管理检查办法,严把工程建设材料质量关。工程监理人员要明确分工,确保工程质量与工程进度,对不合理、不合格的工程设计与施工方案应及时提出并作出调整。

五、以专家为核心招聘人员,服务采购,设备采购

在完成施工和监理布局工作之后,医疗美容机构的筹建就进入到了以专家为核心的搭班子、组队伍,并应按部就班搞采购的环节了,这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时间。所以,合理安排、紧密衔接非常重要。专家为核心,以市场为参考,确定医院的核心项目,购置先进医疗设备,提升医疗美容机构的专业技术水平,是医疗美容机构实力的直接体现。

六、人员的培训,企业价值观的形成

有了核心专家和初创班子,就应该马上统一思想,确定机构的基本价值观,将企业形象的多方面元素都进行统一并及时向外部公布做好市场前期铺垫,也以此吸引志同道合者加入。

七、开业前梳理,内外部调整

开一家新机构,除了连锁之外,都没有现成的模式,就需要寻找君焯这样的专业咨询培训公司来量体裁衣,根据机构核心成员形成的共识,对新加入的员工和伙伴进行有条不紊的培训,使得大家劲往一处使,并尽快磨合,进入状态。河南整形美容医院从招聘到开业通过君焯三次近三十天的集中培训,顺利地将当时的华美的精华进行了复制与发扬光大。开业前的梳理应在营业前进行,不能抱着出了问题再纠错的心理。医疗美容机构的医疗严谨性要时刻谨记,特别是医疗安全要有全方位的保障,且制定出多个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进行内外部的调整,保证试运营期间的正常运行。

八、试营业,验收

开业前的试运行往往是企业最忙、最易出现问题的阶段,对此阶段工作特点及问题的处理,有利于开业之后减少问题的出现,确保企业从开业前的准备到正常营业的顺利过渡。应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改进,做好试业过程中财务核算、成本分析、收入分析等等。试营业阶段应大力宣传,整合各种优势资源传播,依靠强大的宣传攻势,使医院迅速走上轨道,良好的开端有助于树立和提高医院内部成员信心,为医院的后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卫生行政部门的验收非常严格,需要提前沟通、尽早按规范进行改造,争取一次性通过。

九、开业大吉

篇2

近日来,“巴西遭遇能源危机”的新闻频现,说的是巴西电力紧缺,不仅居民用电可能受限,而且还有可能影响到明年7月的世界杯。在足球王国举办的国际足球盛事因此受到影响,那还得了!巴西官方赶紧出来解释,又是说形势没那么糟,又是说准备了应对方案,忙不迭地送出了一颗颗定心丸。

对巴西人来说,不管是公众的担心还是政府的紧张,都不为过,因为这里曾经发生过的电力危机让人记忆犹新。作为有着丰富水资源的南美大国巴西,水电一直是其主要的电能来源。

目前,巴西全国发电能力的三分之二来自水电,这虽然在环保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这种多少需要“靠天吃饭”的方式却为其供电安全埋下了一个隐患。据当地媒体报道,由于刚刚过去的雨季(巴西在南半球,季节和北半球相反)降水量偏少,现在巴西各水电站的蓄水量是十年来最低水平。

就是这个“最低水平”让人的记忆一下回到了2001年。

被迫电改

那时,也是天公不作美,旱灾横扫巴西,水库干涸,供电告急,为了避免大区域、长时间地断电,即当时媒体所谓的“大停电”,巴西人开始了奖惩分明的“配给式”用电生活。政府也取消了对新增项目、夜间体育比赛等活动的供电,公共照明也减少了35%。

这一措施从2001年7月持续到2002年2月,除自给自足的南部地区外,最终巴西全国用电量减少了至少20%。

虽然通过“配给”,“大停电”最终没有发生,但这个词却深深地印到了人们的脑海中,成为了这场危机的代名词。曾有一位部长说过,每个巴西人在“大停电”中平均损失了320雷亚尔;巴西官方在2009年公布的审计结果也表明,这次危机使巴西国库损失了452亿雷亚尔。这场危机,最终由2001年底的大雨化解。

就像世界上其他地方发生的很多由天气引发的灾害一样,巴西电力危机中也有不可忽略的人为因素,比如电能来源结构不合理、比如对全国经济和用电量增长估计不足。痛定思痛,事件过去后,巴西开始了第二轮电力改革。

有其二必有其一,这里先要说一下巴西的第一次电力改革,其实这场危机就发生在这次改革之中。巴西历史上的第一次电改开始于1995年。当时,从外部看,英国率先开始的电改几乎成为全球诸多国家电力改革的参考案本,巴西也不例外,开始尝试私有化和引入竞争机制;从内部看,当时巴西电力全行业几乎都是国有,国企面临资金困难,本行业亟需私人资本的注入来发展。在内外两个原因的促使下,再加上当时政府的改革者姿态,巴西按照先供电方、再发电方、最后输电方的顺序逐步推进私有化,并建立起了一个可以通过短期合约进行电力批发交易的市场机制(MAE)。

改革一开始步伐很快,有学者形容说:“各州的电力公司是如此缺钱,以至于监管体系还未建立就急于和私人资本结合了,很快就产生了十家左右的合营供电企业”。

为了解决投资者对制度缺乏信心的问题,1996年,巴西政府成立了监管机构——国家电力局(ANEEL),其主要职责是监管电力行业、制定相关政策、保护消费者利益、确保电力服务质量、确保经销商长期的资金资源、尽可能推动竞争等。

除了顺应全球趋势来引进自由上网、独立发电者、自由消费者、价格上限等概念外,1997年,巴西联邦政府又颁布了两项法案,一是允许供电商进口电力后,可以直接和用电方交易;另一个是允许自发电者把自己剩余的电直接卖给消费者。

1998年,巴西还建立了一个全国电力运营体系(ONS),用来协调和控制全国联网的发电和输电设施,优化水电系统的总体发电效率、提高供电安全和减少消费者的用电成本。当时,所有的长期供电和发电合同都被取消了,截止这一年,16家供电企业和4个发电厂被私有化,输电线路也正由ANEEL拍卖。

二次电改

后来有人评价巴西这次电改时,使用了“经典”一词。因为它打破国有垄断、引进私有资本、建立市场机制、成立监管部门、推进市场竞争的做法,是当时的潮流,也是普遍做法。只不过不久之后,一场旱灾暴露出了巴西过分依赖水电、缺乏长期的电力产业规划等问题,很快地又开启了第二次电改。

“大停电”事件中的配给供电改变了消费者的习惯,加快了节电设备的替代,但是对用电量的增长造成“重挫”,影响了电力行业的发展。经过了一年多的讨论,第二次电改由当时的新一届政府在2004年推出,以确保供电安全、低电价、和普及用电为出发点,从体制入手,通过法律和法案,确立了一套新的体系。

为了实现第一个目标:用电安全。这次改革引入了长期合约机制,规定电力合同必须是长期的,签署合约时需要发电厂提供实物抵押物。巴西政府认为,长期合约对确保电力供应安全非常重要,也便于政府开展长期的产业发展规划,计划到2017年实现全部电力合同长期化。

为了达到第二个目的,即低电费。巴西政府通过开展发电和输电项目的竞标,大力推动市场竞争机制。从2005年到2012年底,全国新发电项目的平均中标价格七年之间从175.16雷亚尔降至91.25雷亚尔每兆瓦时,在输电方面,平均中标价格同期下降了24%。

在巴西,发电和输电项目的竞价机制,不仅对控制电费有利,而且还对工程的如期完成至关重要,因为发电厂和供电方手中都有约定好价格的长期合同,确保了双方的收益,减少了企业的风险,也使之更容易获得资金。可以说,是在这一机制施行后,巴西电力版图才迅速扩张。

最后是第三个目的,用电的普及。巴西推出了“全民灯光”计划,随着电力版图的扩张和经济的发展,在2013年基本实现了全民通电。在这次改革中,成立了这样几个部门:负责产业规划的研究公司(EPE)、负责监测供电安全的委员会(CMSE)、负责批准“全国互联系统”(包括发电厂和输电企业的一个全国体系,涵盖了巴西96.8%的发电量)内电力交易的机构(CCEE),使全国变成了一个可以互相补给和调度的整体电力市场,而不再是以前的各个区域市场。

此外,还由相关各部委联合成立了全国电力政策顾问委员会,负责制定方针,批准巴西矿产和能源部提出的与电力相关的建议。

在电的交易方面,第二次电改建立了两个机制:一个是发电厂和供电方参加的常规机制(ACR),还有一个是发电厂、中间商、进出口商和自由消费者都能参与的自由机制(ACL)。其中第一个机制涵盖了巴西“全国互联系统”内的所有供电企业,他们必须通过竞价程序购买电力。而在自由体系中,买卖双方自由签订协议。

篇3

在世界范围内,网络视频的商业模式都还处于起始的探索阶段。被Google收购的YouTube。虽仍无法实现单独盈利,但Google TV的,是否标志着另一轮重大资本和技术创新?Hulu的早早盈利,使YouTube的效仿者纷纷更弦易辙,是否标志着网络视频迈进新一章?

事实上,谁能胜出,还远未有定论。

失去济公的“洋葫芦”

由传媒娱乐巨头投资设立的Hulu,是全球目前唯一实现规模化盈利的视频网站,运营第一年即开始盈利,2009年的广告收入达1亿美元。更悬殊的是,Hulu以1%的视频流量夺取33%的美国视频广告市场,而早出生3年的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却仍处于巨额亏损中。

在中国,第一波类YouTube视频网站的多数已黯然无声,广播电视机构设立的类Hulu视频网站则扎堆上线,伴随关键词是“三网融合”、“集成播控”和“互联网电视”。大洋两岸,CoogleTV的推出,百度旗下视频网站奇艺()的上线,以及Hulu网CEO詹森・基拉尔闪电式高调访华。都显示出网络视频行业的市场需求、技术、人才、资本、创业与联盟的组合动向。

6月2日,詹森・基拉尔抵京,他先在清华演讲时强调,Hulu是“不可复制的”、并“将进入中国”,其后急促约见了优酷、奇艺、激动网的CEO,以及美国创司普罗维登斯基金的董事总经理童小(该基金参与了对和奇艺网的投资――笔者注),一派有备而来的高调。

直到6月21日,我们才看到詹森此行没有说出的一个秘密:Hulu共同创始人、技术团队的组织者及灵魂人物、技术平台的创建者Eric Feng将于7月中旬离职,加入硅谷著名的创司KPCB(Kleiner Perkins Caufield&Byers),成为合伙人,并担任另一合伙人、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的技术顾问。

KPCB是个老牌的创投基金,曾成功投资的部分企业和项目包括――SunMicrosystems(太阳微系统)、Netscape(网景)、AOL(美国在线)、Google(Google)、Amazon(亚马逊)、Cisco(思科)、Compaq(康柏,己并入惠普)、Intuit(一家微软买不下、打不倒的财务软件公司)、Apple iPhone(苹果智能手机)、Genenteeh(著名生化药物公司)……KPCB的能量不言而喻。

显然留不住Erie了,詹森・基拉尔只能在博客中赞扬道,“在令人难以置信的3年中,Erie已经做了唯一的世界级建设者可以做的事。他培养出一支具有高度独特文化、才华横溢的成熟团队,并引领这些建设者创造出伟大的事业……从洛杉矶到北京,Hulu的技术团队领导着媒体创造和创新,这是世界各国所需要和应该享受到的。”

请注意,詹森使用了“世界各国”一词,显然要“以天下为己任”。更微妙的是,Coogle前脚才离开,詹森就高分贝预告Hulu要进入中国,他不可能不知道中国对互联网的监管法规,更不可能不知道YouTube从未被允许进入中国。

也许巧合,就在詹森访华同时,Google闹出一段插曲。Google首席法律顾问大卫-德拉蒙德又发话了(Google退出中国的消息最早由其――笔者注),他公开提出中国的制度是贸易壁垒,要求美欧联手对华施压。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信号,将Google重返中国(大陆)市场与政治问题直接联系在一起,并试图牵扯进美欧的政府力量。

不管表面上承认不承认,中国市场的潜力足够大、人才储备足够强,诱惑力也足够大。詹森3年前就知道这一点,所以2007年5月时飞到中国会见Eric Feng,说服后者共同创建Hulu,并将技术研发的核心团队设在北京。事实上,在Hulu的官方自我介绍中写道,“Hulu这一名称的中国渊源,就是充满宝物的葫芦。”

对Hulu来说,Eric Feng的离开,短期内肯定是一个巨大冲击。一位网友的调侃讨论不无道理,“中国的济公走了,洋葫芦怎么办?”美国媒体则对Hulu的企业文化和实际运营状况发出猜想,“作为核心创业者之一,EricFeng的离开表面上是为追求更好的机会,并与Hulu的状况无关,可谁信呢?”

找一家合作伙伴,这恐怕是Hulu全面进入中国市场的最好选择了,最好这个伙伴是潜在的最强竞争对手,比如中国搜索巨头百度控股的奇艺、被众多媒体评论为“中国式Hulu”的奇艺。

当詹森在清华演讲中强调“Hulu不可复制”时,很有点古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意思。

用户体验与社交

根据奇艺CEO龚宇的表述,奇艺设定了以品质为核心、以长尾需求为业务流量重点的发展战略。

总体来说,奇艺肯定了Hulu战略正确的方面,但也非完全照抄,比如奇艺提出的“3+1”战略,“3”是指已公开的“清晰、简单、流畅”,“1”则要“留到4、5个月后再公布”――Hulu的詹森真正需要担心的,不是奇艺对Hulu的“3个复制”,而是“1个超越可能”。

龚宇认为,奇艺网未来主要的竞争对手,极有可能是腾讯。作为一个互联网生态环境的拥有者,可以想象,如果腾讯真正发力网络视频,整个行业的竞争水平会提升到何等的高度。当然,作为使用者,我们乐于见到健康的竞争。

竞争来自两方面,即用户与广告主。

用户体验非常关键,如何让更多的人群,比如说十几岁的小朋友跟七十多岁的老年人都能无障碍地登陆视频网站,找到、播放其喜好的内容?如何使广告系统具备精准定位功能,让每一个广告主花在每一个CPM上的钱真正能把广告投放到所希望的目标客户群?这些均与人机界面工程学、复杂的算法、数据积累与挖掘密切相关。

除了将用户体验放在首位,决定视频网站前途的还有社交(SNS)功能。

Hulu一直强调网站的社交功能,是非常聪明之举,但其在社交功能上似乎走错了路。目前看来,Hulu仅仅在复制一般社交网站,即以人为中心的功能,加入个人视频活动讯息,这就完全牺牲了视频网站的特色。正确做法应该是,以视频作品为中心的社区群组,在其下加入个人社交。这就是说,让用户可以以艺术类别,作品、作者、演员等为中心。组织“知音”或“粉丝”小组,网站提供丰富的小组搜索及推介功能,让用户容易找到知音。

在娱乐艺术领域,知音间的共鸣、分享、传授与推介,会对相互知识面、知识深度、修养、素质起到极大提升,也会聚合黏性极强的可持续人气。中国古谚云:“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以文会友”之后,效果就是“共促同进”。

内容与“长尾”需求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内容是视频网站的生存根本。 在健全的版权保护机制下,“内容为王”绝非一句空话。

Google收购YouTube和海量的网友自制内容、苹果结盟好莱坞巨头分销热门影视剧、电视台网盘活自身的版权财富……各方角色合纵连横。在中国,网络视频的版权交易价格也在过去一年中暴涨数倍,热播电视剧已能卖出8万元/集的高价。对视频网站来说。采购版权是全盘通吃,还是专门做深;是强调独家独播,还是追求规模?

背靠百度的奇艺,所采取策略不是追求独播权,而是把片源库做大,因为百度搜索引擎的流量特征是“长尾”。

所谓“长尾”,WiKi百科给出定义是:长尾(或长尾效应,The Long Tail)一词最初由Chris Anderson发表在2004年的《连线(WIRED)》杂志中,用来描述诸如亚马逊和Netflix、Real.corn/Rhapsody之类网站的商业和经济模式。是指那些原来不受到重视的销量小、种类多的产品或服务由于总量巨大,累积起来的总收益超过主流产品的现象。在互联网领域,长尾效应尤为显著。

长尾曲线形状有如数学中概率统计的正态分布曲线(钟型曲线)。例如,一个新的电视剧,首播时一定会有较集中的大量观众,但是,首播过后仍然会在长时间内继续有需求。另一方面,除了热门作品。也会有大量观众观看其他电视剧,这就形成一个正态分布。有百度足够大的长尾流量做支撑,奇艺选择构建大而全的影视资源,包括热播剧。

娱乐影视之外的“长尾”

如果我们扩展思维,把影视剧作为对视频需求的正态分布中央峰值,则非娱乐影视类的视频内容就成了另一条不容忽视的“长尾”。随着互联网走向成熟、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对后者需求必定持续增长,谁能及早开展这方面的思考与行动,必然夺得先机。

奇艺目前提出的口号是“悦享品质”,很拗口、不易记、不动人,还不成熟,应予改进。从长远发展来说,似乎也过于局限了。

事实上,视频网站应当超越娱乐与新闻视讯的思维局限,扩展到一切视觉讯息传递的领域和视觉参与信息传递的领域。需求已经存在,或者有待发现与发掘。于是,任何艺术与美术都应当成为关注的对象,而文化、教育与科技领域也大量应用到视频。视频产品与服务的范围是非常广阔的。因此,除了购买影视节目之外,有计划地组织制作内容应当成为一个主要来源。网站的雇员或外聘顾问中,应当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参与需求调查及总体计划的制订。博物馆、艺术展、音乐会、朗诵会、旅游、园艺、居家、保健、文化与技术知识学习与传授,都是节目制作的好主题。

从这一点来看,以UGC(“用户制作内容”)为主导的YouTube是有其优势的。这也是Google收购YouTube的一个动机所在。

关于UGC,囿于国内的互联网生态环境、用户基础和成本约束,包括奇艺在内的越来越多的中国视频网站放弃了YouTube的“分享模式”。短期看有其合理性,但如果仔细考虑用户(广义的用户,不局限于以纯娱乐为目的的个人)需求,就能发现丰富的矿藏。问题归结为网站如何去创制商业计划、去组织、引导及管理。参考苹果与Google的应用商店,应当有所启发。计划组织引导管理得好,就不会失控,就能获得有价值(制作者、广告主与网站的收入及用户的受益)的作品。对于这类作品。购买还是让其参与广告收入分成,都是可考虑的选择。

将网络视频从娱乐拓展到服务,具备巨大的商业前景。比较普遍的视频服务,如联网视频会议、视频监控、视频电话等,杭州华数是先行者,比如远程医,疗诊断视频服务。

笔者数年前协助国内一家幼儿园搭建网站时,所进行的一项“每日课堂活动照片上传”项目,就可演化为视频服务产品。即将原先静态的数码照片转换为数字视频,每天下学后,父母可以和孩子登陆幼儿园网站,共同分享一天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增加亲子感情,使孩子健康成长。不同幼儿园之间,还可通过网络聚合,形成更多的跨域服务群。另外,当三屏皆成互联网终端后,基于实时的移动互联网视频服务,对家长来说更具价值。

这只是一个视频服务产品的小例子。相信这方面的潜力是非常大的,但目前似乎还未引起广泛的注意与开发。

界面的学问

Hulu网的詹森谈到要把控制权交给用户,其口号即“TV Your Way”。但笔者从Hulu首页感觉到的却是轰炸式的内容压迫感。将大量中国视频网站的首页同时打开,模仿Hulu的印迹非常明显。单是从简洁这点来考虑,Google TV的界面也许是个好的范例。

笔者认为,应该把首页真正让给用户,让他们按照自身需求、喜好及日常应用效率,动态安排首页元素(至少是部分首页元素)。否则,很难认为用户有什么控制权。

通观各个视频网站,“堆砌”式的首页是通病,如何能在简洁朴素与信息传递量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被严重忽略的挑战。“个性化”极可能是一个受欢迎的解决方案。视频网站应当对不同的用户群展开调查,试验设计一些不同的智能化个性定制首页模板,将控制权交还给用户――谁能让用户“一进门”就感到舒适与便利,谁就能在用户体验上得分。

对于老人与小孩来说,个性化首页更为重要,这样可以通过选择及设定使用复杂度与难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使用者的操作行为(如网页转换及搜索)。

另外,在“三网融合”的应用情境中,同一用户在三类不同屏幕终端之间切换时,会希望使用具有配合该类型终端特点的个性首页。比如,针对WAP网页优化的UCWeb浏览器就是一个成功例子。

逻辑地思考,应该让计算机电脑终端担负预设这些不同的个性首页的功能。

内容推介

Hulu非常强调的一个功能是“推荐”,也即“智能内容推介”。根据用户历史行为数据来向其推荐内容。

这个功能很重要,因为用户很难猜想一个“大而全”的视频库会有什么与自己兴趣相关的内容,因而也难于发起有效的搜索。事实上,在交互数字电视与VOD点播业务开展过程中,当操作设备主要依靠简单的遥控器、难以快速完成复杂搜索定义时,这一需求更加明显。

智能推荐功能应成为发挥网站全部资源潜力的引擎。同时,上面讨论到的读书会式的“知音小组”(YouTube上为兴趣小组)也会在这方面起到很大作用。

“长尾”业务成功的三个要素之一,就是要能够从所拥有的丰富库存资源中,把与特定用户需求与兴趣相关的内容主动推介给他,进而产生出庞大的忠实用户群及高度有效的访问量。

“智能内容推荐”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只能根据用户行为的历史记录进行被动模糊判断。如果用户有新的兴趣方向,历史数据就无法立即反映出来,并且可能会继续按老数据进行错误推荐。为了准确掌握用户的兴趣特点,不妨在个性化主页上设立“我的兴趣”填报表格,由用户自由选择、填写关键词,赋予用户更灵活的控制权,进而增加“智能内容推荐”的高命中率。

广告

Google TV之所以引起整个业界的高度关注,一个原因就是Google在互联网搜索领域经过实战考验的智能广告投放能力及其广告经营策略。

由于Google的广告是对每个用户的针对性智能投放(根据用户访问目标网站的情况。优选最适合广告进行投放),并且只对被观看了的广告收费,这就为广告主节约了广告费并提高命中率。Google的搜索功能配合其他网络服务和技术,使其广告智能投放的能力大大增强。这也是其竞争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通过替服务对象省钱或在提供免费服务时,自己也赚钱”的经营哲学威力强大,是Google成功的关键之一。我们同样也可以从“长尾理论”的角度来理解。

用户实际上常常主动去寻找商品及服务信息。而目前的广告投放就有点类似投掷飞镖,希望能刚好打中用户需求。参照上面关于智能内容推荐的讨论,同样可以设立表格调查用户对什么服务及产品信息感兴趣,以便据之投放广告。这就跟让用户选择走进什么商店、走进商店中的哪一个商品部门一样。实际上就是把一个网上商店结合到了视频欣赏网站之中。

“用户自选广告观看以赚取积分,换取无广告视频播放”,很可能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广告投放模式尝试。因为网站的“智能广告投放”毕竟也还是有很大的猜测成份,命中率自然会远远不及用户主动寻找产品及供应商信息来得精准。用户本身也一定会倾向于把广告时间花在满足自我需求上。(但应付积分作弊可能是件非常头痛的事,这一点也是对Google的持续考验。)

在中国广告界,视频广告质量低劣是一个大问题。很多广告只会一味逼近观众大声吆喝“就是好!就是好!”,令人厌恶之极。国外有不少设计得非常好的视频广告,兼具趣味性、知识性、可爱、悬念、联想、幽默、艺术性、思想性、美好的感受以及让人舒适的表达手段,因而产生吸引力,提供另类享受。视频网站应当设专家帮助客户提高广告质量,甚至更进一步为他们提供观众的评价反馈,这样的服务一定大受欢迎。

畅通的反馈 紧密的交流

一定要倾听用户的反馈。Hulu非常在意用户的看法,主动去搜索用户在各种场合提及Hulu的信息,作为考虑产品与服务改进的参考,这方面的投入已经带来超值回报。

相反,Google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差,没有通畅的渠道让普通用户提出反馈或建议,以致一些颇为笨拙的设计迟迟得不到改正,可能是太过自信了。须知,产品改进不能只靠前期的集中试用测试,必须贯通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任何一个系统要在运行中得到不断完善改进。反馈是关键的、不可或缺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