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定义范文

时间:2024-03-14 17:09: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生物学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微生物学定义

篇1

一、 以学定教制定教案

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教学中非常关键的参与者。而任何高效的课堂建设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唯有学生发展和进步了,教学的效率才会获得提升,教学才能获得进步。

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表现是学生学习情况最为直观的表现和反映,也能够很准确地展现出学生的学习状况。依照这一点,教师就可以比较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了解学生在学习之中的弱点以及还需要提高的地方,这样才能够根据学生的表现来制定教学方案,为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础。例如,在Friends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其中有一个部分是对几个重要的句型进行练习。

A: I think my good friend should be very... Because...

B: I agree./I don’t agree with you because...

C: It’s quite important for a friend to be... Do you think so?

D. I don’t think my good friend must be very...

在训练之中,教师就发现有不少学生对“I don’t think my good friend must be very...”这个句型中紧跟的词汇的词性一直都把握不准。针对这一点,教师就可以在下一次的教学方案中加以注明并且加强教学训练。这样就可以及时地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盲点。

二、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服务的对象,但学生不应成为被动的接受者。所以,笔者认为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例如,在对“Comic Strips and Welcome to the Unit”这个部分的内容进行学习之前,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出一些题目,让学生在预习之中进行解答。

1.翻译词组:小心;帮助他人;给老人让座;参观某地。

2.看句填词:

People have different (ability).

His father (fly) from Paris to Rome last night.

慢慢地,教师就不再出题要求学生进行预习,而是要求学生自己在预习中出题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例如在对Detective Stories的内容进行预习时,学生就可能会出题如:

1.填词区分。

I carefully but I couldn’t anything.

We must our teacher carefully.

He was singing loudly in the next room.

2.辨析dress的意思并区分其与take off之间的区别。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其他的一些能力自然将随着教学的深入而获得发展。

三、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我们提倡创建高效课堂其实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同样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要注意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一种主人翁的意识。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要是要注意在教学之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其中并且让学生多多表现自己,多在课堂上展现自己。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课堂的教学气氛得以活跃,学生的认识得到提高,英语表达能力得到提升。最终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高效的课堂得以创建。例如,在完成了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学习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个单元的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学生就有可能这样归纳:

teenage problem——青少年问题

look at my stomach——看看我的肚子

try more exercise——尝试更多的运动

篇2

【关键词】

绪论;药学类专业;微生物学;教学方法

Excellent introduction teaching to improve effectiveness of pharmaceutical Microbiology

CAI Rui, LI Shan, TAN Zhou-jin,et al.School of Preclinical Medicine,TCM University of Hunan,Hunan Changsha 410208,China

【Abstract】 Microbiology is one of important subjects in life sciences. Introduction lesson is the beginning of Microbiology.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harmac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University with Microbiology, excellent introduction lesson can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and improve microbiological teaching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Introduction; Pharmacy specialty; Microbiology; Teaching methods

在中医药院校西医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中,教学方法因课程内容、教师、授课对象等不同而有所差异,即使是同一门课程,在不同的讲授阶段调整教学方法也是相当必要的。适时地选择一种恰当的教学方法,能高效地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充分消化和吸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至关重要的学科,是一门基础理论与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是药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但一直以来,在中医药院校,本课程面临着内容多(涵盖了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而课时较少(我校有60理论课时和42理论课时两个层次)的窘境。因此,合理安排与取舍教学内容是教师们面临的一大难题,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每门课程教学的第一章即为绪论,有的教师认为绪论中没有实质内容[1],而且看上去浅显易懂,因此,为了赶进度,绪论往往不会被重视,只是一带而过,甚至只让学生课后自学[2]。然而,笔者在教学中深刻体会到,能否吸引学生对新课程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关键在于能否给学生呈上精彩的第一课-绪论。绪论课讲授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1 绪论在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1 绪论在课程教学中的第一印象作用

绪论是一门课的开端,也是第一节课的开始。它包括该学科的定义、内容及任务,并介绍其发展简史,学习目的及方法等。它使学生懂得“什么是微生物学”,“为什么要学微生物学”以及“怎样学好微生物学”。绪论课是给学生上的第一堂课,好比我们认识一个人,第一印象非常重要。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绪论课教学条理清晰,说理透彻,具有吸引力,能提起学生的兴趣,那么这门课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如果一个教师上绪论课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在语言和内容上不能吸引学生,这无疑将使学生丧失学习本门课的兴趣和动力[3]。因此,绪论部分教学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该课程后续内容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1.2 绪论对课程内容的概括作用

绪论是一门课的缩影。教材的绪论是本门学科的综述,通常是对课程内容的概括性的介绍,它的任务是表明课程的性质、学科的研究方向、大致的内容结构,以及对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作一个概述,起统领全教材和整个课程教学的作用。绪论课是各门课程正式教学开始前的前言课、简介课、概论课、导入课,是为了使学生明确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和基本内容,对这门课程有一个总体的、大概的认识,同时,初步了解该学科的教学特点、学习方法和教学的总体安排,为以后教学中师生的沟通与配合打下良好的基础[3]。

2 药学微生物学绪论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2.1 药学微生物学的内涵

在绪论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让学生知道“药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微生物学”的区别,虽然“药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微生物学”同样属于应用微生物学的范畴,但是,“医学微生物学”主要是讲授微生物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包括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特点及其防控措施,而“药学微生物学”应该主要讲授微生物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包括利用微生物学基本原理研究中医药的疗效及其作用机理、药品质量控制的微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药用微生物资源及其产品的开发,等。

我们知道,药学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鉴定、药物设计、一般药物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药学微生物学是药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微生物学采用微生物作为研究材料,往往会加速生物学基本问题研究的进展,进而使之与药学息息相关,在抗生素、维生素、酶制剂、有机酸、生物制品生产以及药物的微生物学控制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领域,构成了现代药物生产、检验技术的基础,还在基因工程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4]。但在中医药院校的教学中,本课程一直以病原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内容为主,微生物学在药学中的应用部分极少。这一现象已经受到了广大教学工作者的重视,药学专业微生物学的教学模式与内容也在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之中。

2.2 药学微生物学绪论教学中要突出的内容

绪论教学中,我们往往通过介绍本课程的大致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药学微生物学绪论教学中就要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微生物学,也就是学习微生物学后,在药学专业中有些什么用。但由于中医药院校药学专业临床相关知识涉及不深,在举例介绍病原微生物时应淡化其与临床诊断密切相关的内容,而突出强调其与药学有关的内容,从侧面引导学生寻找抗微生物药物研究的切入点,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绪论讲授中还应突出微生物学在药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和应用,如微生物的药用资源、微生物对药物的污染与控制、微生物在制药工程中的作用、药物的微生物检验及抗微生物作用的检测方法等,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将微生物学的知识与所学专业紧密结合,使学生更深刻认识到本课程的重要性,并把这种认识转化成自觉学习的推动力,并且带着目的来学习这门课程。另外,恰当地补充国内外本学科的最新信息和动态,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鼓励学生不拘泥于课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等方面也是相当必要的。

绪论教学的最后,老师要为自己在后续内容的备课和讲解中注重理论联系专业实践设好蓝图,应该直截了当地让学生明确学习这门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目的,向学生们提出要求,通过微生物学的学习,药学类专业学生主要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素质:1)利用微生物学基本原理研究中医药的疗效及其作用机理: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基本理论与原理;2)药品质量控制的微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要求学生熟悉药品质量控制的微生物学指标、相关的病原微生物,掌握药品微生物质量控制的基本技术;3)药用微生物资源及其产品的开发: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药物的主要种类,了解微生物在新药开发与改造中的作用。这样,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微生物学的方向和目的。

3 结语

绪论教学是引导学生步入新课程的关键一步,处理得当会给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讲授中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不仅要告诉学生本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发展情况,还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出良好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教学过程是由多环节和内容,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构成的有机整体,只有合理配合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5]。

参 考 文 献

[1] 贾淑平.浅谈绪论在《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中的作用.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9):1113-1114.

[2] 于艳红.浅谈“绪论”教学的重要性.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1:157.

[3] 蔡立红.关于绪论课教学的思考.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6:87-88.

篇3

【关键词】 留学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及高等院校对外交流的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到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留学深造,留学生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衡量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为广大的医学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和桥梁课程,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对留学生整体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对医学教育的对外交流产生着直接影响。本文根据我院首届留学生的教学情况,从分析留学生以及学科特点入手,在教学语言的运用、教材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探讨留学生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方法。

1 南亚留学生的特点分析

我院首届留学生分别来自印度和巴基斯坦,他们在本国以英语为教育语言和官方语言,英语的阅读及写作水平较高,口语熟练,但发音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与标准的英语差别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留学生医学专业词汇的掌握量也相当有限,对许多医学专业名词需进行解释才能使他们明白其确切含义。另外,由于国内外教育水平的差异,某些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较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差,这些都是影响授课质量的重要因素。但留学生又有许多不同于中国学生的特点,他们思维活跃,乐于提问,所提问题往往会超出章节之外,甚至学科之外,喜欢互动式教学,重视课堂表现,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热情较高,这些特点都为授课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供了基础。

2 医学微生物学学科特点分析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与机体相互关系的学科,是实践性与应用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就其特点而言,医学微生物学内容繁杂,逻辑性差,涉及面广,相对枯燥,且许多知识点易混淆,难记忆,教学难度大。各论中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在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免疫特性以及防治原则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特点。同时,该学科又涉及学生尚未接触过的临床问题。另外,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知识更新也不断加快,这些都给留学生学好医学微生物学带来困难。

3 教学中正确合理地使用英语语言

留学生教学需要授课教师采用全英语的授课形式,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尽管绝大多数都能熟练掌握英语,但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如何运用英语正确表达专业术语,是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1]。另外,医学微生物学各论关于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致病涉及到皮肤软组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大量有关组织脏器的名称和相关症状与病征的专业名词,对这些医学专业名词的正确阐述与理解是保证授课质量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授课能力,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而且能够用流利而准确的英语表达知识信息,并自如地与学生交流沟通。其中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成为非常关键的环节[2],因为不管使用何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语言是授课过程中传递知识信息最重要的一个要素。所以,正确与合理地使用英语语言是决定留学生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3.1 合理运用与组织教学语言

英文原版教科书和参考书的内容作为科技文体其语言是典型的书面语形式,语句工整、严密、规范,较多地使用被动语态和带有多个从句及短语的长句和复杂句,较多地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词汇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逻辑连接词等,经常使用虚拟语气和“it”引导的句式等,这些特点均有利于准确地阐述事实、描述现象、表达原理、概括结论等。授课教师在留学生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情况合理地运用与组织教学语言。一般来说,讲述课文的重点、难点、精彩之处,阐述原理、法则,都需要使用书面语言,因为书面语言简洁、科学、严谨,从而使学生有一个准确的理解。而在进行分析、诠释、注脚、补充、过渡等处,则宜多用口头语言,以达到清晰、晓畅、通俗易懂的效果[3]。所以,英文多媒体课件中的语句应该使用书面语形式来对概念与定义、原理与机制进行阐述,但教师在对某个知识点展开论述时则不能全盘照搬书面语语句,因为某些书面语语句听起来呆板、生硬、冗长,并不适合作为听觉信息用语言来传输。因此,授课教师应在了解书面语言及口头语言特点的基础上完成由书面语言向口头语言的转换,以口头语言为主,书面语言为辅,化繁为简,避长就短,多用简单句,少用从句,多使用主动、陈述句形式,少用被动形式、“it”引导的结构等,多使用一般化的普通词汇,少用正式但冷僻的词汇。

3.2 对专业词汇进行准确的英文释义

医学微生物学在总论和各论中都涉及到大量的医学专业词汇,尤其在各论部分有许多描述临床症状的名词及疾病的名称。这些名词有一些是由来自希腊语或拉丁语的词素组合而成的医学英语派生词,例如在葡萄球菌一节中有osteomyelitis(骨髓炎)、endocarditis (心内膜炎)等;有一些则直接来自希腊语和拉丁语,例如在痢疾志贺菌一节中有tenesmus(里急后重),在破伤风梭菌一节中有risus sardonicus(痉笑)[4]。由于留学生尚未学习相关的临床课程,也没有接触过希腊语和拉丁语,因而对这些专业词汇感到非常陌生,这样就妨碍了他们对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对于医学英语派生词,应给学生分析其构词成分即词根与词缀的意义,并对词汇进行准确地英文发音与释义,而对于直接来自拉丁语或希腊语的专业词汇应以关键词的形式在相关章节学习之前介绍给学生,给出其详细的英文解释,使学生提前熟悉这些词汇,这样留学生在相关知识学习时就不会因不理解某个词汇而影响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非常熟悉医学英语中来自希腊语和拉丁语的词素及其英文意义,拥有扎实的医学英语术语学的知识。

4 选取适合留学生的教材和教学内容

来华学习医学的留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他们与我国的医学生不同,学成归国后主要的就业渠道是做医生从事临床工作,因此,他们不仅想要获得中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学位,更重要的是想要通过本国的医生资格执照考试而成为一名具有执业资格的医生。这就决定了留学生教学有其特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要达到留学生教育的教学目标,首先要选取适合留学生学习的原版教材。在比较了几本教材后我们选择了科学出版社引进出版的由KENNETH J.RYAN等编写的原版《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该教材内容翔实,从病原生物学总论,到细菌学、病毒学、真菌学、寄生虫学,完整地反映了病原生物学的知识体系,适合留学生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病原微生物的流行现状与趋势特别感兴趣,喜欢与教师探讨教材之外的相关知识信息,所以在教学过程别从网上搜索最新的流行、诊治信息介绍给学生,以弥补教材中相关知识的不足,例如结核杆菌、霍乱弧菌等的流行历史和致病形势,在学习肉毒梭菌的致病机制时特别向学生介绍了肉毒毒素在美容业及某些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这种做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了其知识视野。另外,在实验教学中也尽量多开展与临床联系紧密的实验课程,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5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留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提问,课堂气氛热烈,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就应采用适合他们性格特点和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他们更适合教师运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如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BL)。例如在研究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性时提出如下问题:表皮破损和钉子扎破污染了破伤风梭菌的芽胞,哪个更易患破伤风?人和动物肠道中都有破伤风梭菌,为什么没有被致病?从而引出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条件及破伤风痉挛毒素的理化特性等知识点。另外,由于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性状多样,尽管每一种病原体都按“三性一法一原则”(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防治原则)来研究,但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很多知识容易混淆,但包括总论和各论中的许多知识又条理清晰,对比鲜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运用归纳、综合、比较的方法,利用原版书籍中大量的图片和表格,对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致病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比,如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对比、破伤风梭菌与肉毒梭菌的致病机制比较等。采用这些教学方法既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达到融会贯通,强化记忆,又可将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介绍给留学生,以达到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的教学目的。

医学留学生教育集医学、教育学、语言学和心理学为一体[5],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是医学高等院校面临的一个新的教改课题,这对授课教师传统教学方法和自身综合能力培养提出了挑战。因此就要求每一位授课教师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不断总结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医学微生物学作为留学生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其教学方法与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必将对留学生教育水平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晓霞,钟启平. 青年教师在医学微生物学留学生教学中的优势[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4,6(2):115116.

[2]李昱,赵涌. 医学院校青年教师开展留学生全英语教学的准备[J]. 医学教育探索, 2007,6 (3):269270.

[3]范全林. 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及教师语言[J]. 江西财经学院学报, 1985,10:102103.

篇4

关键词:教学改革;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072-03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环境微生物学已是当今研究最活跃、取得成果最辉煌、对其他学科影响最大、应用前景最广阔、对人类和环境最重要的生命学科之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一门集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工程学于一体的交叉型课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必修课,既包括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又具有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及对有害微生物的检测与控制等知识。不仅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后续专业课打好必要的微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实践技能训练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该课程的特点是内容琐碎繁杂,感性认识差,需记忆的知识点较多,学生在对课程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兴趣性逐渐降低,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如何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者根据五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总结出几点心得。

一、上好绪论课,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导语,激发学生兴趣

绪论课是最轻松也是关键的一堂课,它虽然没有深奥的理论和复杂的逻辑,但它却是该门课程的一个缩影,是对课程进行了总体上的高度概括。在具体介绍绪论时,必须联系生活实际中的具体实例,强调微生物与人类生活具有息息相关的特性。尤其是目前环境微生物学在环境保护、污染治理、资源利用、友好材料、清洁生产等领域的应用及研究热点、难点,指出近期科学工作者在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贡献,激发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热情。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动地去学习、探究、发现,好的开端有利于学生对后续内容的学习。

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导语,教学导语应具有目的性、诱导性、趣味性,成功的课堂教学导语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产物[1]。能有效控制学生的思维,引其渐入佳境。导语运用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创造一种愉悦的教学情境的同时,迅速将学生引入预设的教学轨道。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吃透教材,在抓住教材关键的基础上,才能精心设计出合理的富有艺术性的导语。比如在讲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时,可以先从利害角度介绍人与人之间关系有哪几种,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然后导出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类似关系,以便让学生豁然开朗。通过此类问答可以引起学生思考,提高其学习的兴趣。

二、多媒体课件利用的合理化

与其他生物相比,微生物有着看不见、摸不着的独特之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常涉及一些抽象的、微观的、描述性的内容,如果教学方法不好,常常会造成很多错觉。按传统的讲述加板书的方式进行授课,学生很难做到心中有数,并且很难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同时频繁的板书,不但浪费了大量时间,而且使得讲课思路的连贯性被破坏。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把实验仪器、课本、教材、实物等各种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综合运用起来,使抽象的微生物知识和某些抽象的过程变得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选择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的多媒体信息要素,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处理和控制,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情境,把抽象性的、阐述性的教学内容转变为生动形象的感性素材,通过增强和丰富教学过程的外部刺激,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2]。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讲授过程中,笔者采用了大量的图片、动画、影片等,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再加上生动的描述和启发式问题的设置,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良好。例如,在讲解病毒繁殖过程中,如果结合课件中的动画过程,就能够把握每一个步骤进行的具体程度和状态,加深了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教学过程变得形象生动,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听得明白,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讲污泥膨胀时,运用多媒体技术,比较膨胀污泥与正常污泥的形态结构,增加认识。也可以通过网络收集的信息,向学生们介绍微生物在某方面应用的最新进展,激发学生们对环境微生物的兴趣。在进行课本内容的教学中,还应适当补充当前工程微生物研究中取得的成果,阐述其发展前景,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培养学生善于深入钻研的能力。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课程的设计过程中有以下功能要求:课件应具有美观、和谐、色彩丰富、屏幕设计简洁明快、屏幕布局合理的用户界面;具有清晰的导航栏;具有良好的集成性及较强的互动性[3]。

三、教学内容传授的生动化

一方面,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常识相结合,在阐述性内容的讲解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引入通俗生活常识,既可以调节课堂的严肃气氛又可以使学生对课程产生近距离感。例如在讲解重金属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时可引用环境公害化事件如水俣病和骨痛病事件产生的作用机理;在讲解嗜冷微生物时,通过解释为什么冷藏在冰箱中的食物依然会变质的现象向学生强化嗜冷微生物的生理特征;以腌肉和蜜饯为例向学生解释什么是高渗溶液,什么是低渗溶液,等等。

另一方面,教师教学语言的运用技巧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力求将教学语言生活化、通俗化、形象化。如在讲授酵母菌时可以这样说“天才的酿酒师和面包师”,这么一句通俗的话,学生就可以知道酵母菌的两个主要应用:酿酒和面包发酵,这个时候如果再把酵母菌可以酿酒和制造面包的原理讲一下,学生必定很感兴趣;在微生物学的教学中可运用比喻的地方也不少,比如讲微生物的影印接种法的时候,用“盖印章”来比喻就比较形象[4]。另外,微生物的世界本身是一个微观世界,那么如果用“小人国”来比喻微生物世界,学生就会觉得很有意思;再比如讲解微生物的大小,可以以大肠杆菌为例:大肠杆菌直径0.5μm,长度为2μm,光这样说学生可能没有什么印象,如果拿实际生活中的东西来和它作一下比较,效果就会好得多,如把大肠杆菌的大小跟芝麻粒和人的头发丝比,留给学生的印象就深刻了。此外,还可以采用双语教学,对部分章节的教案及多媒体课件中的专业名词,采用中英文对照的形式,来增强学生对专业概念的理解,促进师生学习专业英语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例如:在讲解“荚膜”这个概念的时候,可以先让同学们回忆英文单词“capsule”的汉语释义,为胶囊;太空舱等。引导学生概括胶囊、太空舱的特点,结合教材中“荚膜”的定义,让他们形象地认识荚膜是细菌分泌出的,把细胞壁完全包围封住的物质。以上这些教学实例证明,将理论知识生活化、形象化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性,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5]。

四、通过信息化手段使教与学互动

由于微生物学是一门正在飞速发展的学科,新的研究方法和领域不断被开拓,教材的更新不可能完全跟上研究进展的步伐。因此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快速便捷的方法获取最新信息。例如,在第三章“原生动物与微型后生动物”章节的教学中采用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前布置让学生在课下查阅同学们感兴趣的相关原生动物或微型后生动物在污水处理研究领域的前沿资料,并用他们熟练的计算机能力做成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内学生也可以当一回老师,通过多媒体讲授与全班同学交流、分享。这样的课堂讨论和演讲使学生们不但掌握了具体的课程内容,而且也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学生们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也可以作为下一届学生授课的参考内容。通过教与学的互动,教师和学生获得的信息量都增加了。

五、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丰富教学内容。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教学是基础,科研是主导,任何教师决不能脱离科学研究而单纯地搞教学工作。只有长期参加科研实践的教师,才能使自己讲课的内容更加具有前沿性、独创性和启发性[6]。一方面,教师需要不断充实教学内容,联系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应用到课堂教学。例如在讲病毒结构时,可以补充讲和人类密切相关的病毒,如SARS病毒、艾滋病毒及疯牛病病毒及其结构。另一方面,教师应多参与科学研究,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并在教学中用教师的研究实践巧妙结合理论知识。例如在讲内生真菌在环境领域的应用时,就应结合新疆草地资源实际情况,着重介绍本教研室研究项目: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在草地农业系统中的作用的相关研究内容。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实例进行讲解,这样贴近实际,通俗易懂,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师生关系亲近化

加强与学生的课内、课外交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堂气氛是一个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课堂氛围取决于很多方面,除了要求教师有较好的教学技能和课堂控制能力之外,还与教师自身的性格、人际交往能力等教学之外的素质密切相关。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除了平时努力加强教学技能和提高自身素养外,还应充分注重与学生的课内、课外交流,注重对学生学习、生活和情感方面的关爱,成为学生的朋友。例如在课间时间,教师可以播放提前在网络上下载的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知识性或娱乐性的视频,通过采取这一措施,使教师和学生的距离缩小了,上课的时候就比较容易建立起一个易于知识交流、信息共享、关系融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喻子牛,何绍江,朱火堂.微生物学教学研究与改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15-119.

[2]许喜林,杨汝德.《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多媒体教学初探[J].现代食品科技,2006,22(1):l13-114.

[3]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

[4]罗明,顾爱星,周刚.优化《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5(4):110-113.

[5]黄金林,藩志明,焦新安.“发酵工程”课程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生物学杂志,2005,22(5):46-47.

[6]崔恒林.《微生物学》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27(4):78-80.

基金项目:土壤学自治区重点学科资助。

篇5

预测微生物学

预测微生物学是将特定条件下的食品微生物生长、繁殖、残存和死亡等反应进行细化,并结合计算机技术、数理统计和微生物知识,客观地评价食品在加工、流通和贮藏等条件下的食品质量安全和货架期[2]。相比其他传统微生物对食品质量和货架期的检测指标,微生物预测学对食品和微生物间关系分析更加透彻。根据不同食品的加工、流通和贮藏情况,结合食品所处的外界特征及条件,能够在不进行微生物检测的情况下更快速的对食品的安全性和货架期进行预测,从而对食品的质量和安全做出快速反应和预测[3,4]。预测微生物学的产生为保证食品质量和安全性提供了量化的依据[5]。在预测微生物学创始之初,国内外对预测微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为食品致病微生物[6],随着食品企业对食品自身的品质关注度增大,预测微生物模型逐渐发展到食品腐败微生物[7]。由于微生物预测模型误差小于微生物实验室所带来的误差,这也使得微生物预测模型在食品工业和食品检测领域应用更加广泛[8]。

微生物预测模型的分类及发展

微生物预测模型有多种分类方法。依据描述微生物的情况,分为描述微生物生长的数学模型和描述微生物失活的数学模型;依据基础数学建立的模型分为概率型模型和动力学模型[9~10]。Buchanan[11]基于变量类型把模型分为三个层次:初级模型(PrimaryLevelModels)指在特定培养条件下,微生物生长/存活与时间的反应;二级模型(SecondaryLevelModels)指参数与环境变量对微生物生长/存活特性的关系;三级模型(TertiaryLevels)指将初级模型和二级模型通过计算机软件形式合并的模型形式。

1初级模型

初级模型主要是描述特定条件下,微生物生长与时间的关系。初级模型可以通过等式或方程形式量化并预测菌落单位(CFU/mL)、毒素形成、底物水平和代谢产物。初级模型是计算机建模的基础。通过记录特定时间条件下,单位浓度的微生物对数变化,并根据特定时间条件下,单位浓度的微生物对数变化推导出一系列的线性关系。Baranyi[13]根据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实验[16]和在牛奶中分离单增李斯特菌(L.monocytogenes)10℃条件下贮藏的生长速率实验[17],提出微生物的生长速率是与微生物的生长时间有关的,并认为微生物特定条件下的生长速率应遵循μ=(dM/dt)/M。并在此基础上,都验证了公式的准确性。近年来,描述微生物初级模型的数学方程包括Gompertz方程,Logistic方程,Baranyi方程和Monod方程等[12~15]。随着对微生物生长速率的进一步细化,初级模型得到了更深入的发展,Gompertz方程在对初级模型的描述和反映得到广泛应用。Gibson等[18]首先将肉毒梭菌(C.botulinum)生长参数应用于Gompertz方程并进行拟合。得到方程,见公式(1)。Bratchell等[19]运用大量数据对公式(1)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发现,检测指标超过10个点的微生物生长曲线与公式的拟合度较高。Buchanan等[20]在对单增李斯特菌(L.monocytogenes)稳定期的微生物数量进行测定时发现,在NaCl,pH,温度,亚硝酸钠条件水平一定时,单增李斯特菌稳定期时数量为109.2这一常数,这样就将公式(1)中的a1重新定义为9.2-N0。这一理论的提出也使Gompertz方程的应用更加广泛,也为二级模型和三级模型的计算奠定基础。Nt=N0+a1exp(-exp(-a2(t-τ)))(1)

2二级模型

二级模型主要描述初级模型条件下的参数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反应。目前,二级模型中比较常见的方法有响应面法,Arrhenius模型和平方根模型。响应面法是通过一系定试验,用多项式函数在失效概率上收敛于真实的隐形极限状态函数。由于误差平方和较小,这使得模型参数的对数值拟合度更高。同时,回归方程可以推导出未知参数值,从而增大判断实际数据的准确性。这些都使得响应面法在模型的建立和使用上得到广泛的应用。Spencer[21]首次应用简单的线性关系报道了-1℃~25℃条件下鲜鱼的腐败速率,并提出该条件下鲜鱼的腐败速率可以用公式(2)表示。至此,在初级模型建立基础上,延伸的二阶和多项参数的响应面法应用更加广泛。Robert[22]模拟logistic方程中的参数Y,并提出多项式方程(3),更多参数的提出与细化使得多参数研究加大[23~25],也使得响应面法应用更加广泛。Arrhenius模型最早应用于微生物模型时,主要是通过限制速率的酶促反应来计算微生物生长速率的,一些特定温度条件下的微生物的生长曲线是运用分光光度法通过Arrhenius模型生成的[26]。Schoolfield等[27]重新修订了早期的Arrhenius模型,将微生物的生长温度延伸。同时取代酶促反应,扩大了微生物生长活力范围,将微生物生长曲线推广至低于微生物适宜生长温度。Zwietering等[28]验证了Schoolfield的理论,并应用修订后的Gompertz方程成功描述了多参数条件下微生物生长情况。平方根模型方法主要根据生长速率和温度的平方根的线性关系进行建立的。平方根模型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当可以根据温度变化来推导微生物生长速率[29],见公式(4)。由于微生物生长达到T0温度条件下很难观察或生长。因此,平方根模型将温度范围重新扩增,见公式(5)。Gill[30]首先使用平方根模型对9种培养基培养下的大肠杆菌(E.Coli)生长速率进行检验。结果发现6种培养基条件下的大肠杆菌生长速率与平方根模型拟合效果差。然而,Gill坚持认为在某种特定的培养基条件下模型仍然可以准确描述微生物的生长速率。这一观点的提出也使得平方根模型变化更加细致,根据aw,pH,温度等参数的平方根模型相关研究也逐步开展。运用NaCl配置不同aw对木糖葡萄球菌(S.xylosus)进行培养,采用平方根模型推算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速率,实验结果均表现出良好的拟合度[31]。同时,相关实验通过pH变化得出2种食源性微生物生长速率[32]。McMeekin等[33]综合aw,pH,温度等参数提出新的平方根模型,见公式(6),这也是未来多参数模型构建的基础。

3三级模型

三级模型主要是根据计算机程序,集成初级模型和二级模型的数据,转化成的一种微生物预测软件。目前现有的微生物预测软件主要有美国农业部微生物食品安全研究中心的“PathogenModelingProgram”[34];英国农业、渔业和食品部开发的“FoodMicromodel”软件[35];澳大利亚Tasmania大学开发的多因子分析系统FSP等[3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发的罗非鱼品质控制“FishShelfLifePredictor”系统等[37]。

微生物预测模型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微生物预测模型的构建是从2个方向上发展的,即基于引起食品腐败的特定腐败微生物的预测模型和基于食品致病微生物生长因素的预测模型。前者的研究主要为食品货架期预报和监控,而后者的研究主要为食品致病微生物的安全监测和管理。

1食品腐败微生物预测模型在食品工业的应用

食品加工流通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其他微生物的侵染,然而在贮藏一定条件下,特定腐败微生物会在增殖过程中占领优势地位。同时,相同地域的同类产品中,特定腐败微生物往往包括一种或几种[7]。通过对特定腐败微生物的生长趋势进行分析就可以预测该产品的货架期。郭全友等[38]基于大黄鱼腐败指数,对冷藏条件下大黄鱼的货架期进行分析。结果发现,0、5和10℃条件下冷藏大黄鱼的货架期为别为17.8±2.5、9.3±1.1和5.4±1.3d,在此条件下相对误差为-6.1%-4.6%,可以有效快速的预测冷藏条件下大黄鱼的货架期。许钟等[39]运用Gompertz方程构建波动温度条件下罗非鱼的货架期,相对误差为-9.1%~5.9%,这都有效地评价了产品在特定条件下的货架期。食品腐败微生物预测模型的构建大大增加了产品货架预测的可信度,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控制与监测,同时对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工艺参数改良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然而食品腐败微生物预测模型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目前对特定腐败菌的预测模型及其相关研究对是针对嗜冷菌和中温菌,货架期模型也只限于鱼类产品,不适于更多产品的推广。另外,模型的构建对实验数据从量到质都存在依赖。试验中,对特定腐败微生物感官拒绝点的控制较为主观,这也使得对特定腐败微生物的腐败能力的界定存在不确定因素。加之试验繁琐,工作量大,而且大量数据仅以普通培养基获得,这就可能造成微生物的真实生长数据出现偏差,使得货架期的预测出现滞后性。这些问题都是今后食品腐败微生物预测模型急需解决的。

2食品致病微生物预测模型在食品工业的应用

良好操作规范(GMP)及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条款中明确规定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可能产生的危害及其控制方法或限量实施,从而确保食品质量安全。食品致病微生物预测模型的构建对食品风险分析及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发挥重要作用[40]。通过分析食品致病微生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存活及消亡变化,估计出食品致病微生物的暴露水平及浓度水平,从而对致病微生物的食品中的分布及风险进行定量分析,进而得出食品的安全评价。赵瑞兰对肉冷却过程中的大肠杆菌的数目控制进行报道[41]。根据报道中预测模型计算,原料肉必须冷却到7℃,且大肠杆菌的对数值要低于log1.5时不会造成危害。同时,FAO和WHO在2002年对鸡肉及鸡蛋中的沙门氏菌进行了风险评估[41]。通过对不同条件下沙门氏菌的暴露评估及随机指标的推断,将数据输入相关的预测模型,得出反应模型的风险预测值,从而降低鸡肉引起的疾病风险。食品致病微生物预测模型的构建可以准确的评估加工过程对食品安全的影响程度,从而制定相应的HACCP体系管理标准;也可以为病原菌在食品中的分布及消费者的摄入量做出风险描述,从而对食品安全性进行定量评价。然而,目前的食品致病微生物预测模型只含盖了特定操作条件下的模型,未将整个食品过程进行模拟,这就无法了解甚至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另外,目前的加工手段无法保证产品质量的均一性,这就造成微弱的灭菌效果容易使食品存在安全隐患,从而影响食品致病微生物预测模型的准确与发展。

篇6

【关键词】病原微生物 课前准备稿 课上一问题

病原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它是研究与疾病有关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生物学规律、致病机理及其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是基础医学中极为重要的学科。人们在病原生物学领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人类病原生物方面的疾病也发生着改变。由于很多病原生物方面的疾病目前没有效果良好的治疗方法,并且病原生物方面的疾病的治疗费用与预防费用相比呈几何级数上升,因此,预防病原生物方面的疾病已是当代卫生事业迫在眉睫的事情。那么,作为医学教育圣地,只有通过搞好教与学推动病原生物学在卫生事业方面的发展。

1 医学类专业对病原生物学的一般教学方法

1.1传统教学法

传统的病原生物学教学方法主要通过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对于好学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来说可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对大多数医学类专业学生来说,随着各学科教学方法的改进,并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对病原生物学的学习效果。尽管如此,在医学类院校中,病原生物学教师较多的使用讲授法、实验法和参观法,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病原生物学知识,在以语言传递为主进行病原生物学的教学,并且讲授过程中较少的结合其他教学法。

1.2现代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方法更多的是探究-研讨法、暗示教学法、非指导性教学法等。探究-研讨法是建立在现代教育和心理科学研究成果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对相关材料的操作探究,再进行研讨,共同得出结论。这是按学生认识规律,通过学生主客观的相互作用,由学生自己掌握知识的过程。洛扎诺夫给暗示教学法下的定义是:“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结合起来。” 暗示教学法一词,又称启发教学法,它是保加利亚暗示学专家格奥尔基・洛扎诺夫在60年代中期创造的,被称为是一种“开发人类智能,加速学习进程”的教学方法。罗杰斯倡导的“非指导性”,其含义应是较少有“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等特征,而带有较多的“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等特征。“非指导”不是“不指导”,而是“不明确的指导”,即要讲究指导的艺术。

2 医学类专业学生对病原生物学的一般学习方法

2.1通读法

通读法是指按病原生物学章节顺序通读教材,在通读的过程中,对该学科的主要概念、原理、图解等进行勾划,标记,以加深印象。对某些问题自己有感悟,可在页面的“天头”“地脚”或页边作一些眉批,可助记忆。如对一些不解的问题,可打上问号,注明疑点,以便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在通读中碰到常识性不解的问题,要及时查阅各类工具书。

2.2精读法

根据病原生物学的特点,对一些重要的章节,必须逐句逐字的仔细研读。从词及句子含义,及句群整体含义进行逐句逐层地分析、归纳,弄清其整体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进行记忆。为强化记忆,还可通过做笔记、默背等方法,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都必须识记。对相近的概念要进行逐一辨析,以免混淆。对一些基本原理,还需结合实际问题加以思考,从中悟出一些规律性的道理,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

2.3练习法

练习是病原生物学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在病原生物学教材中,一般每章后要求附有目标检测题,并附答案。学员在研习教材的章节后,一定要及时做练习,通过练习加深理解,强化记忆。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学习中必须及时地加以复习,以减少遗忘。根据病原生物学学习的认知要求,学科知识体系分为识记、理解及应用。对于要求识记的知识,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进行强化记忆;对于要求理解的知识,一定要通过多种方法,弄清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基本意义;对于要求应用的知识,能把基本原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思考,用学科中所提示的原理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对于需要动手进行操作的实验、实习,都必须按操作规程认真练习,方能转化成自己的动手能力。练习的数量和强度,根据学习者的实示情况来确定,因人而异。在自学过程中,学员要按时完成作业,确保作业的质量。

3 对现阶段医学类专业学生较大改变其教与学方法初试

3.1教与学方法

针对学生情况,将所教班级64名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摸底,建立该班学生上一学年度学习成绩档案。上第一节课向学生讲明本课程学习原则,本课程将通过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BL)、案例式教学法(CMI)和辅助计算机进行教学活动(CAI)等进行教学,因此要求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比较法、问题法和发现法对教科书进行章节学习。

3.1.1比较法

比较学习在病原生物学的自主性学习中收效较快的一种方法。这种学法倡导多视角地看问题,在认识某一理论观点的同时,引入一种或几种相类、相对、相反的理论观点,进行仔细辨析,梳理,指其优劣、正误,从而明析理论,归纳出真理性的认识。

3.1.2问题法

病原生物学应多以“疑”为特征进行阅读。即问“为什么”,敢于对病原生物学教材所论述的观点进行发问,敢于对教材中引证的材料进行质疑,敢于对教材中所得出的结论提出反证。这种阅读方法是建立在对教材通读和精读基础上的,同时以掌握了相关的基本病原生物学原理和相关技术为前提的。学员在阅读教材过程中,充分运用已掌握的病原生物学原理对照教材所阐述的理论观点以及例证,从中发现一些问题,并且从问题中找出一些根源,提出自己新的见解。

3.1.3发现法

在自主性学习中,学员的学习目标除了重点把握病原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外,思维的兴奋点要指向教材的作者是怎样结构教材知识体系的。如从教材目录中去发现知识系统的“块板结构”;从教材的大标题、小标题、规范段中去发现新的观点或新的提法;从引证的角度去发现新的材料。

3.2教与学方式

和以往的教与学方式有所不同,因此要求学生必需作好课前准备,加强教材的自我预习和学习,在预习和学习中,运用比较法、问题法、发现法进行对教材的学习;教师在教学时不再逐一讲授课本,更多是指导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分析相关病例,解决相关问题,通过网络等了解更多的病原生物学前缘知识,同时说明病原生物学是以平时分加期末笔试成绩作为该课程考查总成绩,而平时成绩中最大分值为平时作业。平时作业为课前准备,而课前准备的体现为课前准备稿或课上一问题。课前准备稿即是学生课前预习后书写在作业本上课学习目标;课上一问题为上课后老师根据学生上课学习目标向未完成课前准备稿的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当然,问题的难易程度由教师控制,只要学生课前预习过就一定能回答。选择这两种不同的方式完成课前准备的学生分开而坐,上课前由班干部作好此项工作。教师上课时检查此项工作,不按此课程学习进行的学生无平时成绩。没有课前准备稿和回答不上问题学生视为未作课前准备,无课前准备也无平时成绩。

4 对教与学初试过程与结果分析

大多数刚考入我校的学生还没有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表现在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教学方式,课前、课中疏于思考,课后缺少复习。通过由此教与学的方式,学生在有选择的情况下选择适合自己预习和学习方式,有效的将学习过的病原生物学知识运用于课堂,能够听懂老师在讲什么,增强学习效果,并且在结合新的教与学方式情况下,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结论

对以上教与学方式进行一学期试行结果显示,除了个别学生不按教师安排的学习方式进行外,通过选择不同方式进行学习的学生成绩差异不显著,原因是这些学生都作好了课前准备,上课的积极性和兴趣都增强。该教学方式不足在于无法监视学生复习巩固已学知识,需教师加以安排和加强学生思想认识教育。

【参考文献】

[1]侯小琼,樊晓晖. 浅谈如何提高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效果[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 (S1).

[2]常静. 医学微生物教学中的体会[J]. 科技信息,2008(30):65-65.

[3]陈路,薛小平. 病案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 卫生职业教育,2007 (03).

篇7

1.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并不客观,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是学习者的经验和假设,知识也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而是随着人类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不断改变;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所有情况,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另外,虽然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知识被赋予特定的外在形式并得到普遍认同,但由于不同个体的经验背景和学习环境不同,对同一知识的理解也不一样。建构主义对知识的界定颠覆了传统教学的知识观,把知识视为一种具有真理性的假设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终极真理,知识在科学的发展中可以被不断完善。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启示我们,每一种理论与法则的建立都隐含着科学家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运用,无论知识如何变化,探索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运用是始终如一的,它们才是科学的本质。因此,传统教学中视教材内容为真理,长期向学生灌输固定不变的教材知识的教学方式受到巨大挑战。

2.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学习者不是对知识一无所知的“一张白纸”,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对自己原有的经验进行巩固或调整和改善,从而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还强调学习情境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是与真实或类似真实的情境联系着的,是对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学习者只有在真实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社会互作用才能积极有效地建构知识;此外,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还认为,互动是知识建构的重要方式,人的学习和发展发生在与其他人的交流互动之中。因此,建构主义学习观启示我们,学习的过程是新知识与旧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间互动的过程,而不是由教师简单地复述知识,教条地灌输知识的过程。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不同,对同一知识的理解也不相同,在教学中应该屏弃传统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尽量创立有利学生学习的情境,并努力营造合作和互动学习的氛围。

3.建构主义教师观认为,教师应从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承认学习者是有个体差异的,由于个体经验的不同对客观事物的理解也必然有所不同,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组织、指导和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微生物学教学的启示

1.将最新科学发现引入课堂,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分析问题。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建构主义教学知识观就认为知识的真理性是相对的,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完善。而我们教科书中的知识是原有科学发现的总结,有很多观点是陈旧、落后甚至错误的,最新的科学进展难以在教科书中得到及时体现。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内的知识被年复一年一成不变地传授给学生,结果既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淡化教科书的权威性,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性地将新的科研成果和科学发现引入微生物学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教科书中很多观点并不是绝对真理,而是处于争议之中,并将随着科学的发展被不断证实和完善。比如在微生物生态学的学习中,关于微生物多样性认识,对生命生存的极限条件的认识等知识都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深化,应该把这些过程呈现给学生,引导他们学习用科学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2.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的微生物教学课堂中教师基本上都是主角,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把教材中的知识加上自己的理解和加工后复述给学生,几十位学生往往充当课堂的配角,只能被动地接受,除了偶尔被教师提问回答指定的问题外,鲜有发言权主动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而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生都是有一定知识经验的学习者,课堂应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加固或调整和改善原有的知识经验,建构自己的理解。从微生物学教学的角度而言,教师在备课时就可以针对学习内容设计问题,有的问题可以在每个章节结束时就提前布置有关下一章节的问题,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对这些问题进行充分思考对即将上课的内容有一个初步印象,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展开讨论,再通过与学生共同学习后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比如“病毒与亚病毒”这个章节,高校学生在学习这个章节前,对病毒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而病毒与人类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大部分学生对病毒的认识还是很有限的,因此可以在学习这一章节的内容前给学生留一些相关的思考题,例如“病毒是不是一种生命形式?“”关于病毒的起源有哪些学说?”等等。上课前先让学生针对这些科普性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再与学生共同学习,最后与学生一起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一方面激发学生对这一章节内容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对生命的定义、病毒的特征和作用等等重新建构新的理解。

3.适当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建构主义教学观把学习看作学习者与学习环境间互动的过程,强调学习情境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微生物学的教学中,可以适当采用多媒体技术、Flash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抽象枯燥的内容以视频、动画加上图象、音乐等生动直观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主动地建构理解,而非被动地接受信息。比如在微生物学中关于“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这一章介绍了证明遗传变异的特质基础的经典实验、证明基因突变的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经典实验、突变株筛选的各种方法等等多个经典的实验设计和方法,这些方法很巧妙,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把这些实验过程做成Flash,可以使学生更直观也更容易理解这些经典实验,让学生了解通过严谨而巧妙的设计,看似简单的实验可以说明重要的科学问题,科学并非深不可测遥不可及,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8

【关键词】 侵袭性真菌感染,G试验,GM试验,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7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7-064-04

过去的20年,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对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或者干细胞移植受者、实体器官移植受者、AIDS患者是一个危害严重、致死率极高的疾病。在早期的报道,IFI主要见于血液系统肿瘤患者,致死率非常高,而且往往在尸解时才被确诊。最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非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特别是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在IFI的宿主因素中的占有重要位置。我们回顾性分析482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合并IPFI的临床特征。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6年10月至2010年3月在呼吸科重症病房收治的年龄≥16岁的462个患者。

入选标准:

呼吸科监护病房患者至少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才能入选:(1)监护病房住院期间获得真菌感染的微生物学证据(真菌阳性培养结果或者2次G/GM试验阳性)。(2)真菌感染的组织病理学证据,纤维支气管镜抽吸物培养尽可能做到每周1次。(3)抗生素治疗无效的肺部感染患者都进行肺部高分辨螺旋CT扫描检查。(4)临床征象提示真菌感染时即进行G/GM血清抗原检测。G试验采用Fungitell法,≥80ng/l设定为阳性;GM试验采用ELISA法,光密度指数≥1.0时为阳性,同一个患者同一个试验连续2次达阳性标准设定为真阳性。当患者进入监护病房前48小时或者起初48小时内真菌培养阳性,或者支气管活检发现菌丝,或者CT显示晕轮征,或者GM试验阳性,则定义为入住监护病房前即发生IPFI。

病人分类

IPFI诊断根据《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分类为确诊、临床诊断、拟诊和定植。

结 果

一、基本资料

总共有29个患者获得真菌感染的微生物学或者组织病理学证据,其中27个患者经纤维支气管镜抽吸物培养或活检真菌阳性。29个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见表1。

29例取得IPFI微生物学或组织病理学证据的患者年龄16-83岁,平均年龄66岁,男性19例,女性10例。其中患有恶性血液病/肿瘤的6例,无恶性疾病23例。SAPS II评分均值56分,预测死亡率73%,实际死亡率86%(n=25),监护室住院平均时间为16天。确诊IPFI 12例,有恶性疾病的患者3例,无恶性疾病的患者9例,其中有6例为COPD患者,确诊IPFI患者SAPS II评分均值60分,预测死亡率78%,实际死亡率92%(n=11),监护室住院平均时间25天,需机械通气的患者6例,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4例,其中3例是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1例是肝硬化肝功能Child C级的患者;临床诊断IPFI患者10例,有恶性疾病的患者2例,无恶性疾病的患者8例,其中有6例COPD患者,此组患者SAPS II评分均值53分,预测死亡率76%,实际死亡率100%,监护室住院平均时间22天,需机械通气的患者6例,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3例,其中2例是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1例是经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的SLE患者。拟诊IPFI患者有3例,均为COPD患者,其中2例因为肺功能太差未行纤支镜支气管肺泡灌洗或者肺组织活检,但至少2次G/GM试验阳性而被分类为拟诊IFI。

二、分离的真菌情况见表2。

IPFI最常见的致病真菌是念珠菌,占总例数的63%(n=17),其中白色念珠菌7例,占41%,滑念珠菌5例,占29%,光滑念珠菌3例,热带念珠菌2例;曲菌占总例数的33%(n=9),以烟曲霉为主,有6例,占67%,黑曲霉2例,黄曲霉1例;马尔尼菲青霉菌1例。

三、恶性肿瘤/血液疾病合并IPFI。

恶性肿瘤/血液疾病合并IPFI的患者共6例,3例为AML,2例为ALL,1例为再障。确诊IFI患者占3例,其中2例是烟曲霉,1例为白念珠菌,2例为临床诊断IFI,其中1例是滑念珠菌,1例是光滑念珠菌,另外1例是白念珠菌定植患者。此组患者SAPS II评分均值63分,预期死亡率88%,实际死亡率100%。4例患者经抗真菌治疗,2例放弃治疗。6例患者均中性粒细胞减少。在重症监护病房期间6个病人均行G/GM试验,均取得阳性结果。

四、无恶性肿瘤/血液疾病的确诊和临床诊断IPFI

17例无恶性肿瘤/血液疾病的确诊和临床诊断IPFI患者SAPS II评分均值58分,预期死亡率为76%,实际死亡率82%(n=14),监护病房住院平均时间23天。确诊IPFI和临床诊断IPFI患者中分别有6个是COPD患者。2个确诊的IPFI及1个临床诊断的IPFI患者为肝硬化肝功能Child C级患者,1例HIV携带者取得黑曲霉肺组织细胞病理学及血培养阳性结果。1例患者接受肾移植手术后14个月时出现持续低热、咳嗽,胸部螺旋CT扫描见右下肺实变团块内半月形透气征,经纤支镜肺组织病理活检见马尔尼菲青霉菌。8例患者患者纤支镜抽吸物培养取得真菌阳性结果以及G/GM试验阳性结果,但被分类为临床诊断,因为未取得肺组织活检病理结果,这其中有6个COPD患者,1个SLE患者和1个肝硬化患者。13个患者G/GM试验至少2次阳性,占76%。15个患者因为胸片提示真菌感染的可能而行至少1次胸部CT扫描,只有3个发现真菌感染的特征表现(结节、晕轮征、新月征)。病程中出现发热的患者有4例。14个患者接受激素治疗,其中确诊IPFI和临床诊断IPFI各有7个。12个患者因为持续的支气管痉挛而使用激素。确诊IPFI组全部使用抗真菌治疗,全部死亡;临床诊断IPFI组7例使用抗真菌治疗,4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此例患者也死亡。

讨论

在此研究中我们发现呼吸科重症病房482个患者中非恶性肿瘤患者可获得肺部真菌侵袭微生物学或组织病理学证据的发生率是4.7%(n=29),其中确诊和临床诊断IFI发生率是3.5%,确诊和临床诊断IPFI患者的死亡率是82%,高于根据SAPS II评分预测的死亡率。

诊断恶性血液病或肿瘤患者发生IFI具有重要意义的GM试验和CT所示的晕轮征在非肿瘤/恶性血液病合并IFI患者中的意义并未明了[1]。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G/GM试验和CT“特征表现”评价呼吸科重症病房非肿瘤/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IPFI的诊断价值。

在本研究中,胸片提示真菌感染可能的15个患者,胸部CT扫描发现真菌感染特征表现的只有3个。发热发生率只有24%。提示在非肿瘤/恶性血液病病人,IPFI的诊断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真菌感染的典型特征和临床症状往往不具备[2,3]。

本研究取得肺部真菌侵袭微生物学和组织病理学证据的发生率是4.7%,尽管目前缺乏呼吸内科重症病房患者IPFI发生率的确切数据,这个数据已足够令人担忧。但这或许可以从几个方面解析:临床医生对于IPFI认识的提高,及早诊断IPFI的程序得以严格执行,患者在重症病房生存时间长,患者使用激素的比例高[4]。

虽然与恶性肿瘤合并IPFI组100%的死亡率比较,非恶性血液病/肿瘤合并IPFI组的死亡率为69%,但这仍然向临床医生提出严峻挑战,尤其是确诊/临床诊断IPFI的非肿瘤/恶性血液病合并IPFI患者死亡率达到82%,是一个非常高的死亡率。预测死亡率与实际死亡率之间的巨大差异提示SAPS II系统对于IFI患者病情评估准确性欠缺[5]。

12个确诊/临床诊断IPFI的COPD患者中有9个死亡,死亡率为75%,虽然样本量很小,但提示合并IPFI的COPD患者预后很不理想。

GM试验主要用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恶性血液病/肿瘤患者的侵袭性肺曲菌感染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9.7%和98.1%[5]。在本研究中,G试验检测非恶性血液病/肿瘤并发念珠菌IFI的阳性率只有58.8%,见表3。在非肿瘤/恶性血液病合并曲菌IPFI患者,GM试验阳性率为55.5%,G试验阳性率为100%,见表4。

G试验阈值设定为80pg/ml的研究发现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在78%-93.3%和77.2%-92.6%。G试验诊断IPA的敏感性为55%-100%,特异性为52%-100%,G试验结果与IPI具有强相关性。G试验对于念珠菌血症诊断的敏感性为77.6%至100%。念珠菌IFI患者动态检测G试验,发现随着临床症状出现G试验水平有持续升高,提示G试验对于念珠菌血症意义很大[5]。19个确诊IPA患者的G试验与GM试验结果是不一致的。5个G试验阴性而GM试验阳性,14个G阳性而GM阴性,G试验与GM试验两个方法的联合应用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6,7,8]。

结论

在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非恶性血液系统/肿瘤疾病患者IFI发生率相当高,而且致死率极高;G试验/GM试验动态检测对于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合并IPFI的早期诊断有价值,两种方法的联合应用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Bulpa P ,Dive A, Sibi Y. 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 in patients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2007,30(4):782-800

2. White D. Aspergillus pulmonary infections in transplant recipients. Clin Chest Med 2005; 26: 661674.

3. Ergin F, Arslan H, Azap A, et,al.Invasive aspergillosis in solid-organ transplantation:report of eight 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Transpl Int 2003; 16: 280286

4. Johan Maertens,Wouter Meersseman, Pascal Van Bleyenbergh.New therapies for fungal pneumonia.Current Opinion in Infectious Diseases, 2009,22:183190

5 Florence P, Ste´phane Ranque,Francis Derouin,et al. Contribution of the (1,3)-β

篇9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验体系;检验环境;思考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人们对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虽然我国食品检验实验室的管理水平与食品微生物检验水平不断提升,但在现实生活中仍有很多问题与矛盾。本文将从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角度出发,对如何提升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进行有效性研究。

1关于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的研究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对于多种致病的病毒与病菌的质量检验,其中主要检验的病菌有:李斯特氏菌、金黄色的葡萄球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空肠弯曲菌、副溶血性孤菌、小肠结肠炎的耶尔森氏菌以及霍乱孤菌等。但在正式检验的过程中,需要对食品进行定量与定性两个方面的检验,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障病菌检验的质量。

其次是对于食品污染程度的指标菌的实验检验,其主要需要检验的病菌有大肠菌群与细菌总数两个方面。对于大肠菌群的检验,首先要了解大肠菌群的定义,所谓大肠菌群,就是指具有某些特殊性质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联的细菌,其种类包括枸橼酸杆菌、大肠杆菌、阴沟肠杆菌等。检验大肠菌群的方法是按照检测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的定义检验,其特征是在三十七摄氏度的状态下可以分解乳糖并产酸与产气。大肠菌群多被用于日常饮用水与评估食品的质量时所用。对于细菌总群的检验,所用到的方法是将日常的饮用水与食品放置在非常普通的琼脂培养基中,在三十七摄氏度的环境中,经过二十四个小时的培养,一毫升水中所产生的细菌菌落的数量。对细菌总群的检查,有助于为对食品与饮用水的卫生评估提供作为科学的数据资料。

2针对影响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因素研究

影响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的主客观因素有很多,比如说,食品安全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综合水平、食品检验实验室的设备质量、食品检验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实验室中培养基与试剂的质量控制、食品检验实验室中检验质量的管理控制、食品微生物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等。这些因素对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影响很大,因此要在实际的检验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提升检验工作人员专业水平的基础上,严格按照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流程进行操作,在最大程度上保障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与水平。

3针对提升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的研究

3.1措施之一——采取措施创设安全稳定的检验环境要创设安全稳定的检验环境,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对食品微生物实验室进行合理布局,办公区与操作区要隔离开,尽可能地降低对检验工作人员的身体危害与对样本的污染;二是要根据每一个检验环节的特征设置专门的空间,比如说,消毒室、无菌室、培养室等;三是作为实验室的检验工作人员,要做好食品微生物实验室的卫生保持工作,定期或者不定期对实验室的操作设备与环境进行消毒清理,并及时地将检验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专门处理,禁止将垃圾胡乱丢弃。

3.2措施之二——采取措施提升实验室检验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提升食品微生物实验室检验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定期或者不定期对实验室的检验工作人员进行食品微生物检验相关知识的培训,并聘请相关专家开展有关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讲座与座谈会,争取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实验室检验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二是安排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分批参与新检验技术与新知识的培训活动,并共同学习党和政府新颁布的有关食品微生物检验法律法规与标准;三是食品安全检验部门要不定期对实验室的检验工作人员进行食品微生物检验流程的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的检验人员,要对其进行再一次的培训,争取在短时间内提升他们的检验水平。

3.3措施之三——采取措施做好食品微生物样品的采样工作要做好食品微生物样品的采样工作,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充分了解并掌握食品微生物样品的特性与作用,将样品采集好后,将其放入专门的容器内并进行封口,贴上专门的标签,做好样品数据记录,但同时要注意样品的采集数量要超过需检验物品的三倍;二是要定期将进行采样的容器与工具进行清洗,这些器物的材料性质是耐消毒与灭菌的,在清洗与干燥以及灭菌处理之后放置在专门的储藏室内。

3.4措施之四——采取措施完善实验室内部质量的控制要完善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严格区分实验室操作区域与办公区域之间的界限,并定期对实验室的空气质量进行监测,同时要根据实验室运行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卫生管理机制,对废弃物要进行分类,并利用无害化技术进行处理,严防病原微生物的传播;二是要要采取措施安全使用与保养实验室内的仪器设备,并定期对其进行强制性检定,在经过计量部门的校准合格之后,才可以投入下一轮的使用;三是对于实验室内的培养基与试剂的质量检验,要严格按照流程进行采购,把好质量关,实验室内的试剂与培养基放置在干燥阴凉的地方,严防强光的直射。

4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食品微生物检验在提升食品安全与质量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外界因素与人为因素等。因此,在新时期强化对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的研究,将有助于净化食品供应市场,提升市场上的食品安全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志勇,谢钧宪,许龙岩,翁文川,王志强,易敏英,高东微.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J].检验检疫科学,2009(04).

[2]热孜燕木·穆特力甫.关于完善食品微生物检验体系的建议[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6).

[3]周建新.略谈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的质量控制[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8(03).

[4]张洁梅.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研究进展[J].现代食品科技,2008(02).

篇10

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建设专业特色食品的安全问题关系到全人类的生活、生存与延续,因此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其中不乏许多知名品牌牵涉其中,这些都表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国民幸福的瓶颈之一。食品安全事故频发有多重原因,包括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生产者和经营者道德的缺失、科学检测技术的提高和政府检测监督机制的失灵等,导致在食品生产、加工、储运、检测和消费的产业链上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问题,因此在大学开设食品安全专业,培养大批新型的复合型高科技人才,预防和降低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率,成为中国食品产业的迫切需要。

2001年,教育部首次批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目录外专业在全国率先设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到2012年全国已有171所高校开设了食品安全本科专业或相关专业。江苏大学2006年自主设立“食品营养与安全”二级学科博士点,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4年来,江苏大学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在食品安全专业本科建设上走过了一条艰苦探索的道路,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现将专业建设的探索和思考简介如下。

一、国内外食品安全相关专业的设置和培养情况

江苏大学食品安全本科专业建设之初,就对国内外各高校的食品安全专业培养计划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发现各院校根据其专业发展历史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与专长,主要调研结论如下:

1.江南大学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前身是食品分析专业,1998年,专业更名为食品品质控制专业;2004年,学校设立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目前设有食品科学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研究中心。其专业具有工科特色,面对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要求学生在掌握食品营养与食品加工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点掌握解决和控制食品加工过程中质量与安全问题的技能。其研究方向主要为:食品加工过程的安全性控制、食品中生物危害的发生和传播途径及行为效应、食品加工过程化学危害物的产生和迁移变化规律与控制原理以及食品安全检测新技术与新方法。

2.中国农业大学培养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理学学士学位,主要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学、营养学、卫生学和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掌握检验、检疫的专门技能,从事食品品质控制、检验检疫、营养及营销策划等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应了解食品生产的基本工艺和设备基础知识,具有从事食品全程质量全过程控制管理和安全性保证的基本能力;掌握食品营养与功能成分及安全性检验的基本方法,熟悉食品法规与标准化;了解国内外食品质量及安全领域的发展动态并具备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3.香港理工大学设立了食品科技与食品安全本科专业,为其3年,授理学士学位,要求学生掌握与食品相关的食品化学和分析技术,并掌握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及产生的有毒物质和生长条件来确保食品的安全,能应用食品保藏、加工和食品工程相关基础知识来解决食品技术中的安全问题,能整合所学知识来解决食品安全和技术的问题,尤其是食品产品的质量和控制、食品的感官评价、食品危害性分析和公共卫生管理等。

4.调研发现,国内117所高校都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且多个高校设置了与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的博士点和硕士点,通过多年努力,课程体系建设日渐完善,教学内容日益丰富。多数高校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设有普通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人体机能学(人体生理、生化与病理生理)、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食品质量检验技术、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功能食品、食品企业管理,以及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营养与食品安全综合实验、食品质量检验技术实验、食品化学实验等实验课程,形成了较为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

5.调研发现,学校可以依托自己原有的优势课程,利用其教师资源以及教学资源对食品安全专业的发展进行规划,能够更好地提高专业水平,办出高校的专业特色。如浙江工商大学其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前身为食品卫生与检验,其专业的学科重点就是培养食品检验型人才;广东海洋大学利用自身在水产品研究和开发上的优势,将水产品保鲜加工质量与安全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专业特色进行建设;中国计量学院是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下属的以检验检疫为特色的院校,质检特色是该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目标,在培养方案上除强调三大检验外,着重食品安全的生物学快速检验,同时加强学生在管理、认证方面的基本技能培养;云南农业大学食品安全专业的建设特色,侧重于对于云南传统畜禽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等的产品原料生产以及产品保鲜加工的安全和质量控制,尤其针对云南民族传统特色食品安全控制的教学科研,也是其专业建设的特色之一。参考每所学校依靠自身优势培养出来的人才特点不同,恰好符合了不同就业领域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需求的不同。

6.调研发现,在国外高校中,基本都没有将食品安全独立出来作为一门新的专业,而是将其合并于食品科学等专业中,只学习基本的食品安全相关基础课程,如微生物学、食品毒理学、食品安全学等。在此基础上,国外食品院校开设了食品安全相关的硕士专业,如英国开设食品安全专业的有四所高校(诺丁汉大学、利兹大学、肯特大学和卡地夫威尔士大学),包括食品安全与风险分析专业、食品生产管理专业、食品市场和供应链的管理专业和食品安全专业等,一般为期1年,主修课程侧重于食品原料、食品链和食品生产的安全管理、食品生产的风险评估等。荷兰的瓦格宁根大学(号称食品安全与工程专业世界排名第一)同时开设了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管理两个硕士专业(为期2年),这可能是由于国外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较为完善,而中国的食品安全目前还主要侧重于终端检测,整个食品链的管理体系还有待加强,但整体的趋势还是应该由单纯的技术检测转变为安全管理和检测并重。

分析各校提出的食品安全所修的相关课程,其基本思想是以各自依托的学科背景为基础,把食品产品的目标检验和控制作为重点,没有充分认识和突出食品安全过程控制和预防管理在新时期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也缺乏对食品安全专业的清晰认识,还把食品安全定义在食品卫生的角度,而这个定义已经过时。食品安全专业的学生要掌握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掌握食品生产的基本工艺和设备基础知识,熟悉食品法规与标准,能够了解国内外食品质量及安全领域的发展动态,具备在食品生产、流通及消费领域从事分析检测、安全评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及企业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已经设置的食品安全专业来看,国内外重点高校在此专业的特色、基础条件和师资力量差别较大,侧重方向多样,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特色专长也各不相同。

二、江苏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建设特色和人才培养情况

1.人才培养目标和招生情况

面对日益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江苏大学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经济、科技、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和谐统一的,富有科学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应用型人才,拟培养技术与管理复合性的新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面对新的形势,我校结合本专业特点,努力构建“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个性、广适应、高素质、求创新”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希望学生能掌握化学、生物学、管理学、食品科学、食品安全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能在生产企业、科研机构、检验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环保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分析检测、质量控制、企业管理、生产、安全评价、经营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同时又能成为研究生的合格备选人才。

江苏大学2008年首次进行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招生,共招收21名学生,于2012年毕业,此后,每年招生增加到两个班,目前共有194名食品安全专业本科生在读。

2.专业建设平台和课程教学体系内容

本专业建设平台分为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和实践环节四大模块。学生主要学习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食品工程学、食品质量与安全学、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及食品标准与法规的基本知识,受到食品生产、食品质量管理与食品安全检控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要求学生具有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性检测、监测、评价、预警、控制、认证、食品质量与安全标准和法规制定及食品质量安全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基本框架如下:

(1)专业基础必修课程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导论、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图学C、机械工程基础、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双语)、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化学、食品分析、仪器分析。

(2)基础选修课程

试验设计方法、食品物理学、营养生理学、食品物流导论、食品免疫学基础、分子生物学。

(3)专业方向必修课程

食品工艺学I、食品卫生学、食品毒理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食品原料安全控制、食品质量管理学、食品供应链管理、风险评估、食品工艺学II、食品感官评定技术、常见食品的安全检测技术。

(4)专业方向选修课程

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环境学、动植物检疫检验、食品质量认证、食品流行病学风险控制、食品添加剂、食品品质计算机图像处理(双语)、食品工厂建设与监控、食品工程新技术、功能食品导论、学科前沿进展、食品无损检测、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安全焦点案例分析、食品微生物学。

3.江苏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建设特色

(1)依托优势,特色发展。江苏大学依托在食品无损检测方向的优势和长处,根据我校原有的优势课程(现代食品检测技术、食品机械与设备),利用现有教师资源与教学资源对食品安全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修订,将食品安全过程管理、控制(国际接轨)与产品终端检测并重,将本校的食品安全专业人才定位为“懂工艺、精管理、强检验”的全方位人才,办出江苏大学的专业特色,如着重食品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利用本院在农产品加工和机械方面的优势,如农产品的无损检测等技术对食品的储藏、加工和流通进行安全管理)。

(2)课程体系设置创新,淡化食品科学专业的影响。江苏大学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方向细分为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和食品安全检测(生物安全和化学安全)两个大模块,在选课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模块课程选择,让学生在毕业时就可以成为具备基础知识且精通一个方向(检验或管理)的专业人才。

①通识教育平台课程

根据江苏大学2012版新大纲对英语、计算机、体育和大学物理等课程要求,减少了英语的课时,增加了体育课时,将计算机调整为选修课,并增加了程序设计语言种类。

②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参考教育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新规范,适度增加了专业基础课总量,新增了管理学原理、人体生理概论、食品原料学等课程,从而为后续课程开设奠定理论基础。

③专业(方向)课程

参考国外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就业方向,将本专业方向细分为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和食品安全检测(生物安全和化学安全)两个大模块,在选课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模块课程选择。

食品科学工艺类课程:参考其他院校课程设置,对食品工艺学进行拆分,由原来的90个课时拆分成为食品工艺学I(原理部分)和II(工艺部分);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食品分离重组技术,食品加工过程模拟优化与控制、食品微生物检验等专业方向课程,顺应食品工业的精深加工、过程自动化的总体发展趋势要求。

食品安全类课程:参考外国高校安全类专业课程设置,新培养计划增加了风险评估、食品原料安全控制、食品供应链管理和食品安全焦点案例分析等课程,便于和国际接轨。

通过新大纲的改革,形成以下几大模块。

食品学科化学基础类: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

食品工程特色类:电工电子学;工程图学;机械工程基础——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艺、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食品工厂设计。

食品质量管理方向类:管理学原理——食品质量管理学——标准与法规、风险评估、供应链管理等。

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基础类(营养与卫生):人体生理概论、微生物——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毒理学(含风险评估)。三大课形成了江大食品安全专业的核心课程群,即营养与卫生课程群,并给予842项目资助。

食品安全检测方向类:食品分析;现代食品检测技术;感官评定;食品微生物检验;食品无损检测技术等。

(3)重基础、求卓越、国际化。为了培养创新性和国际化人才,本专业开设了创新方法导论课程;开设了一门全英文课(食品生物技术),四门双语课(食品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工艺学和食品品质计算机图像处理);并开设了四门网络课程(食品文化概论、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安全焦点案例分析、功能食品导论),完善了学科理论基础平台课程,旨在构建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体系,为研究生培养输送合格备选人才。加强了质量管理类、论证、法规等课程,同时完善实践环节,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增加风险评估、预警等课程,并开设多门双语课程与网络自学课程,顺应食品安全专业的国际化培养趋势!

(4)培养全方位技术人才,促进就业。目前社会舆论普遍都希望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毕业生除了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熟悉各种质量管理体系的运作,熟悉相关的食品法律、法规和标准,具备食品检验和质量控制能力。另外,还要求毕业生动手能力强,能够吃苦,愿意下基层工作。江苏大学针对用人单位需求,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一个从大一到大四、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的一体化学生实践平台,如特地新增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等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同时开设了多个实践环节(认知实习、认识实习、暑期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和多个基础实验、综合实验(检验检疫综合实验、食品加工综合实验等),每个环节有大概2~3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江大和多个认证培训中心联合,开展ISO22000/HACCP、ISO9000内审员、食品安全师、食品检验工以及食品营养师等认证资质培训,促进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肖贵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J]. 福建轻纺,2010,(1):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