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代运营服务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14 17:09: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媒体代运营服务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2012年CCBN展会上,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打造全业务平台,发展多业务终端”为主题精彩亮相,在推出以智能机顶盒、智能一体电视机为代表的多业务终端系列新品的同时,全面展出了支持三网融合的全业务平台方案、创新人机交互技术以及丰富、新颖的增值业务。
其中,以N9008C合家欢机顶盒、N9201增强型高清机顶盒为代表的机顶盒新品以及搭载安卓智能操作系统的4G智能一体电视机新品,融合了多领域技术,可在支持传统视音频业务基础上,实现网络接入并支持语音及数据业务的运营。而同洲电子与其子公司深圳市龙视传媒有限公司共同展出的云媒体SDP平台解决方案,则让参观者对创新的人机交互技术以及丰富的增值业务有了切身了解。 此外,同洲公司还在本次展会期间成功举办了“三网融合技术创新论坛”。
长虹:大力推广“智能3D·创新融合”产品及方案
在CCBN展会上,长虹公司以“智能3D·创新融合”为主题,展示了智能终端系列产品、增强型高清双向机顶盒产品、双向网改解决方案及直播星系统服务方案。
其中,长虹智能终端产品主要功能包括:支持DVB-C的数字电视以及录制,支持多屏互动;支持基于DLNA协议支持内容分享;支持本地多媒体播放及3D 视频;支持IPC监控以及录制、部分支持HTML5,浏览器访问互联网,支持Web视频及各种智能应用。
双向网改EPON+EOC及DCOSIS产品主要包含如下几个产品类别:OLT产品方面的EM3000的低密度产品系列;在ONU产品方面,标准的4FE接口的ONU产品,以及满足FTTH方案的4FE接口+2个VOIP接口+1个CATV接口的产品;在EOC方案中则主要展出了低频的HomePlugAV方案和高频的MOCA方案。
永新视博:推出手机飞视棒
在CCBN展会中,永新视博以一款灵活好用并可畅享数字电视多屏互动的新产品吸引住了观众的眼球。这款以手机为娱乐中心的产品,以通过云端架构的“多屏互动”方案,可实现手机、PAD、电脑和电视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云端共享,让普通电视变身为智能电视。
诚毅:全业务运营支撑解决方案精彩亮相
针对全国各地省网整合基本结束的市场新形势,诚毅软件为省级网络运营商提供了全新的全业务运营支撑解决方案——下一代BOSS nine*,全新升级的绿色服务支持体系,以及专为移动多媒体运营商提供“CMMB前端系统IP网多业务承载解决方案”。
浪潮:打造端到端云电视解决方案
在CCBN展会上,浪潮以“智在云端 创想世界大不同”为参展主题,携浪潮领先的智能云电视整体解决方案精彩亮相。该方案采用自主创新的开放智能机顶盒软件平台,可实现与国内多数主流广电运营商的无缝对接,同时支持国际领先标准技术的应用开发服务与多屏互动。该方案除可支持高清视频点播、时移电视和互联网电视等基础服务外,还开拓了电视支付、互动游戏、应用商城、多屏互动和视频通信等三网融合新业务,形成了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GB)整体解决方案。此外,在浪潮媒体云的的支撑下,云计算架构还为该方案提供了持续不断的服务及业务扩展能力。
算通:服务创新 互动体验 三网共赢
在CCBN展会上,算通科技展示了数字电视6大软件产品:CTI-CAS 4.0、VOD、SVC、PUSH VOD、广告业务播出系统及节目导航系统。其中,高安全条件接收系统CTI-CAS 4.0 与高安全解扰芯片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杜绝非法共享,可支持多种付费方式、发送广播信息、机卡配对、智能卡漫游控制、区域准禁播、子母卡控制、强制跳转、成熟率控制、时段控制、指纹显示、卡批号控制、双向交互、数字电视短信预付费、多级CA系统控制和管理、空中升级和密钥更新、预加密等多种功能;集标准化、开放式、易扩展、部署灵活等特点于一体的交互电视解决方案,集合了节目收录、转码、节目管理、内容保护、网页制作、视频点播和计费统计的流水线功能特点,可为运营商高效、快速、经济、灵活地部署营利性点播业务提供坚实的后盾保障;SVC可伸缩编码技术、HEVC高效率编码技术及三屏合一点播方案,可实现多屏多终端同时点播,并全面兼容互联网电视、PC、Android、Iphone/Ipad等终端。
NDS: 技术提升内容价值
在CCBN展会上,NDS公司展示了多种为中国市场提供的高品质、适合本地的解决方案,以满足中国市场对互联网电视、网络整合及三网融合等方面的需求。主要包括下一代数字家庭网络、多屏收视、互联网电视、云媒体平台解决方案等。其中,采用增强型用户界面——SnowflakeTM的安全多平台解决方案,不但可将内容传输到多种设备,还可将互联网电视的内容交付到家庭多种移动设备中,使运营商在不同设备上为用户提供无与伦比的收视体验,同时保持用户界面的一致性和简单易用。
ST: 助推中国电视数字化
意法半导体展示了新一代家庭网络平台——STiH416及一系列可支持更多网络娱乐功能的机顶盒新芯片。其中,STiH416具备极强的数字娱乐体验的支持能力,可支持电视广播和Over The Top、多屏幕多媒体串流、3D游戏和3D电视、社交视频电话,以及其他家电与传感器连接的家庭自动化应用。主推的芯片包括:STiH207解码器。可用于IP机顶盒、单向机顶盒和个人数字录像机机顶盒;STiH237。集成一个DVB-S2解调器,适用于单向卫星机顶盒;STiH239集成了两个DVB-S2解调器,适用于卫星个人录像机和双模高清画中画机顶盒;STiH273/STiH223。集成了DVB-T和DVB-C annex A/B/C解调器;STiH207解码器。支持1080p60解码、双高清画中画和3DTV MVC。其中,STiH207、STiH237、STiH239和STiH273采用27 x 27mm BGA封装。
Broadcom:全力推进高清市场发展
Broadcom(博通)公司在CCNB期间宣布,推出新的40nm高清有线电视机顶盒单芯片系统解决方案——BCM7581和BCM7582,以满足全球对入门级高清机顶盒平台日益增长的需求。其性能主要包括:具有浮点单元的高性能CPU和2D GPU支持所有流行的中间件和用户界面解决方案;1GHz DVB-C高频头采用了先进的RF接收器技术,以支持全球各地各种不同的有线电视系统;采用独特的FastRTV快速频道转换技术,以缩短频道转换时间,提高客户满意度;支持所有高级音频格式及Broadcom自动音量技术;全面集成的以太网端口支持互动式有线电视业务;支持高清显示器的HDMI 1.4a和分量输出及先进的付费电视安全功能。
MOTO:多屏时代解决方案
为了满足用户在任何时间、任意地点及任一设备上完成对于移动信息、家庭管理、网络服务的需求,摩托罗拉公司推出了两款全新产品及解决方案,其中4HOME Connected Home Gateway平台能让智能家居生活变得更加简单。用户只需要进行简单的连接,它就会自动将所有的家庭遥控设备与家庭网络进行连接;而基于云计算的Medios服务管理软件则可让服务商能够为用户提供真正的融合体验,包括在住宅内外都能实现电视屏幕和配套设备、或直播及点播电视内容並与其他终端的互联互通。
杜比:众多高清内容提供商支持杜比数字+
杜比实验室在CCNB期间宣布,包括上海文广互动、天华世纪传媒、华诚、多可视和优点互动在内的多家国内领先的高清内容提供商均已或计划支持杜比数字+,让有线电视运营商能够有丰富的环绕声内容资源来提供优质音频节目。
Marvell:展示前瞻平台家庭多媒体创新应用
首次亮相CCBN展会的Marvell公司展示了其基于新一代前瞻平台的家庭多媒体创新应用。包括智能电视、新一代机顶盒的多种方案,三屏融合演示及基于Web的开发应用,并展示了其ARMADA 1500芯片。这款芯片主频高达1.2GHz ,且拥有双核CPU,不但可支持多种输入方式,还可支持数字电视、蓝光、机顶盒及数字媒体适配器应用中的所有连接。基于该芯片可以开发出IPTV机顶盒、嵌入式机顶盒、互联网机顶盒或OTT TV,其超强的计算性能,可为用户带来耳目一新的应用体验。此外,Marvell中国区销售副总裁梁宜先生表示,非常开看好安卓4.0系统在智能电视市场的应用前景。
高通创锐讯:推出全新时分多址(TDMA)软件
高通创锐讯公司在CCBN展会期间宣布,为同轴电缆以太网(EoC)应用推出优化的最新时分多址(TDMA)软件,同时推出高通创锐讯第一款入门级EoC解决方案 –QCA6411。其中,优化的TDMA软件为基于HomePlug AV/IEEE1901的EoC解决方案而开发,提供了一系列新功能,包括对运营商而言至关重要的端到端网络管理和带宽分配功能等;而QCA6411芯片则可为有线双向机顶盒提供基于EoC的回传解决方案。最重要的是,这两款产品均是为基于HomePlug AV/IEEE 1901的EoC技术而提供。
汤姆逊逊视频网络:展示多款视频产品及解决方案
在CCBN展会上,汤姆逊视频网络展示了其新内容上载平台、多频电视和OTT交付解决方案以及整套IP视频前端设备等多款产品及解决方案。其中,ViBE内容上载平台,具有前所未有的1RU机箱、8个高清频道配置以及业界领先的性能; ViBE VS7000视频系统是一套针对Web电视、机顶盒服务交付、传统IPTV和IP有线交付等融合应用的全新“全格式转换”转码平台;而通过ViBE EM4000多通道高清编码器、标清ViBE EM2000和EM1000以及新款Amethyst III IP交换机等组件作为紧密集成的系统,则可为广播公司提供一个高效、全IP前端架构。
ARRIS:加大中国区拓展力度
在CCBN展会上,ARRIS重点展示了以下产品及方案:广告解决方案;ServAssure方案套件;端到端的三网融合服务投放平台;革新性的互动演示系统;未来家庭宽带系统的展台设计理念及专为有线和电信市场打造的可扩展的、多功能的视频解决方案。全面覆盖三网融合结构中的所有产品线:从BigBand的产品BMR,到ARRIS的发送平台,再到CMTS、光站放大器,其中可实现网络实时监控的管理平台软件产品可在简化网络管理的基础上,大大降低运营商的运营成本。此外,为了更好支持中国市场的发展,ARRIS在扩大北京办公室规模的同时,用于支持三网融合产品演示的实验室也于近日正式开幕。截至目前,ARRIS 在中国已经有6个办公地点:深圳的研发中心及位于上海,北京,南京,广州和香港的销售办事处。
大洋:隆重参展CCBN2012
大洋精心打造的“浩瀚”云媒资、NovelWorks新媒体工厂等产品在CCBN期间闪耀登场,此外大洋同台展示D3 Net 3.0新一代高清新闻制作网、D3-Edit高清非编、“睿逸”播出系统、Dauric演播室图文包装系统等新品。
第三届CCBN创意设计大赛圆满落幕
2012年3月22日,由CCBN组委会主办的第三届“CCBN创意设计大赛”颁奖活动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一号馆门口隆重举行。多家广电研究机构及制作单位的领导出席了颁奖仪式。浪潮等多个企业获得殊荣。
思亚诺:与行业畅谈车载CMMB未来发展
CCBN期间, 思亚诺公司亚洲商务拓展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王渭先生发表精彩演讲,介绍了车载移动数字电视的市场概况及定义、现阶段面临的技术挑战等,并介绍了思亚诺公司为汽车市场提供的CMMB接收芯片——SMS1180。该芯片为满足汽车市场的要求提供最优化的解决方案,具有低成本、高性能的特点,是目前汽车 OEM 厂商采用最多的CMMB 芯片。
晶晨:为智能云终端提供可靠之芯
晶晨公司宣布推出一款新一代超性价比的AML8726-MX芯片。这是一颗面向平板电脑,OTT/IP机顶盒的“AAA”云终端芯片(Arm Dual Cortex-A9,安卓4.0 ICS以及AML Meson eXtra),集成了强大的多核CPU和多核GPU、2D/3D图像子系统、视频解码引擎及完备的外设接口,是一颗具有极大性价比的多媒体云端片上系统芯片。
华为:CCBN展示媒体云解决方案
2012年CCBN展会上,华为展出了面向广电的媒体云解决方案,覆盖媒体内容制作、消费和传播的全生命周期。媒体云解决方案包括针对电视台的新媒体内容中心解决方案,以及针对广电网络的媒体汇聚平台和高效分发网络SmartCDN和Cache。该方案能够帮助运营商进行内容经营和管道经营,将广泛的内容汇聚到广电网络中,经过全媒体生命周期的各项加工处理,增强内容资产附加值和广告潜在价值。同时,华为媒体云解决方案还能够通过CDN高效低成本进行内容分发、通过Cache技术节省网间流量并提高用户体验,还能够通过感知用户的特性对管道进行商业增值,帮助运营商高效、智能化地经营管道。
思科:Videoscape平台亮相
在2012年CCBN展会期间,思科以“融通云端 视联天下”(Enabling Cloud-based Video Experiences)为主题,向业界展示了云、网络和客户端无缝整合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其中重点介绍了基于 Videoscape平台的多款产品与解决方案以及“云视频”应用与服务。Videoscape平台由思科精心设计而成,为迁移到全IP视频基础设施提供了一条出色的途径,可将云、网络和客户端组件无缝整合在一起,支持视频传输与录制、暂停视频播放和恢复播放等功能。在思科Videoscape平台架构下推出的多款全新产品,可以为消费者带来出色的“云视频”体验。
uWand:展出面向智能电视的全新遥控技术
飞利浦旗下专注于遥控技术领域的uWand公司亮相2012年CCBN,并在本次展会上展出了uWand遥控技术,该技术是一项具备3D功能的直接定点遥控技术,通过与电视进行整合,用户可以更为精确地定位电视屏幕上的物体,以便选择节目并执行指令。用户通过uWand可直接与多种设备进行互动(只需定位并点击), 如电视机、机顶盒、DVD机、个人电脑、硬盘录像机、数码相框及游戏操纵板。在全球各地,uWand既可作为独立遥控器也可嵌入其他遥控器。
Nagravision:重点推广DLK以及面向OTT的技术方案
在2012年CCBN展会上,Nagravision公司展示了其NAGRA Media Access DLK条件接收系统,该系统专门为那些在广播环境中以较低ARPU提供低价值内容的服务提供商所设计。它能够提供适当水平的安全级别,但减去了智能卡的成本以及相应的物流成本。同时,其还推出了面向OTT(互联网电视)的内容安全解决方案,该方案能够基于软件提供非常安全的内容保护和内容传输,支持运营商的多屏播放的诉求。此外,该公司还了新推出的智能广告系统。
篇2
从1928年到2008年,摩托罗拉也从一个坐标走到了另一个坐标。当全业务运营成为热门词汇,当4G变得触手可及,摩托罗拉正以其引以为傲的创新基因和市场领先的技术,持续谱写自己的辉煌篇章。
“媒体移动特性”打造随身媒体时代
如今,消费者对内容的需求正以令人惊讶的速度迅猛增长。他们渴望以更灵活的方式获得更丰富、更多样化的内容。针对这些趋势和变化,摩托罗拉提出了媒体移动特性这一创新战略。消费者可以以更加顺畅、个性、互动和多样的方式,随时随地通过任意设备访问所有内容。通过“宽带无处不在”、“网络优化”和“内容到用户”三个领域所涵盖的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摩托罗拉能帮助运营商推出更多的创收应用,为消费者带来丰富的媒体体验。
宽带技术上的突破,是实现“媒体移动特性”战略的关键。作为行业领导者,摩托罗拉的宽带网络技术和解决方案全面支持3G,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运营商差异化的需求。此外,摩托罗拉还在中国建立了各种实验室,包括现场试验,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同时,摩托罗拉还根据自己对市场未来发展的理解推出面向4G的LTE和WiMAX解决方案。2008年9月, 摩托罗拉亮相WiMAX World 2008,其针对 “媒体移动特性” 战略推出的提供4G服务的应用和解决方案令业界耳目一新。目前,摩托罗拉已经与全球19个国家的运营商签署了24个商用WiMAX系统合同。通过综合摩托罗拉的全部专长,包括OFDM、芯片组、传输技术、终端设备、IP核心网、视频解决方案、应用和服务等方面,摩托罗拉LTE生态系统能够实现真正的媒体移动特性,为运营商提供无缝、灵活的LTE演进之路。2008年11月,摩托罗拉在美国演示了业内首次700MHz 频段LTE空中下载会话。这是摩托罗拉为实现2009年将LTE解决方案推向市场这一目标所取得的又一重要进展。
随着各种应用的增加,除了新建网络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带宽需求,网络优化已经成为运营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关键。无论是在移动宽带服务领域,还是在有线宽带服务领域,摩托罗拉都拥有完善的网络传输和视频压缩技术方面的专业技能,能满足不同运营商对网络优化的需求。今年6月,广东联通大规模采用摩托罗拉的网络智能规划解决方案(IDGP)优化其现有网络。通过IDGP独有的针对网络性能指标的解决方案,广东联通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网络问题,从而大大改善现有的网络质量,并有效降低运营成本。
在移动设备、调制解调器、机顶盒这些优势产品方面,摩托罗拉在中国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2008年2月, 摩托罗拉收购了大华数字,以增强其数字有线机顶盒产品。3月,摩托罗拉参加了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CCBN 2008),并在展会上提出了“宽带无处不在”和“视频随你所想”的创新概念。此次展会上,摩托罗拉还在中国正式推出综合性的电视点播解决方案,其中包括TSX1000视频点播管理系统及经市场验证的B-1视频服务器。目前,这些解决方案正被广泛应用于包括南京有线电视在内的多个视频点播服务系统,并为即将全面推出的时移电视服务提供支持。
在今年的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上,摩托罗拉被评为最佳运营商合作伙伴。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摩托罗拉作为网络设备的领军厂商,全力配合重组后各个电信运营商业务转型所做出的不懈努力。21年来,摩托罗拉与中国运营商风雨同路,并同其一起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今年上半年,摩托罗拉与中国移动签订了总值4.31亿美元的GSM网络扩容合同,帮助中国移动拓展网络覆盖范围,建设高水平的GSM网络。
植根中国以创新制胜未来
回顾过去不难发现,摩托罗拉80年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从1983年第一部商用移动电话、汽车收音机和半导体技术、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使用的通信传输技术,到后来的BP机、手机等,一直到现在的移动通信技术都是摩托罗拉发明的。目前,摩托罗拉拥有两万多项专利,换句话说,80年来摩托罗拉平均每天都有一个专利发明。
自1987年起,摩托罗拉就致力把世界一流的技术带到中国,为中国经济和通信产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到今年年初,摩托罗拉在中国研发方面的累计投资达10亿美元。中国研究院更是完成了从“全球本地化”到“本地全球化”的转换,在全球生产研发的价值链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
不久前,摩托罗拉刚刚在北京成立了“中国创新方案演示中心”,向国内企业及通信产业介绍其新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会上,摩托罗拉中国研究院院长庄靖先生表示,摩托罗拉一直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地进行环境保护,致力于开发环保的创新产品。例如,近一两年来,随着节能减排的推进,运营商在采购时越来越重视产品的节能减耗。摩托罗拉新一代的功率放大器可以在实现跨载波、跨扇区共享的同时,按照基站负荷的高低自动地开关功放器件,从而达到降低功耗的目的,真正实现节能环保。
篇3
(3号馆3503)
重点关注 在本届CCBN展会,华为将展出包括数字电视、交互电视、全IP头端、系列化终端、网络、芯片等在内的全套解决方案和产品。交互电视方面主要展出域管理方案,华为独有的“域运营引擎”可以帮助广电运营商实现“不同客户提供不同EPG导航界面、不同营销方式、不同维护模式”;网络方面,将主要展示华为新―代大容量lOG综合光接入平台一MA5680T(业界第一款lOG交换超大容量光接入平台),该平台具有容量大、支持多业务、高可靠、易维护、GEPON共平台混插等特点;同时,华为还将展出新―代多业务控制网关ME60和新研发的93、53等系列交换机。此外,华为还将展出20余款机顶盒产品以及最新研发的CMMB手机、芯片方案、编码器等产品。
日电电子(中国)有限公司
(2号馆2403)
重点关注 NEC电子将全面展示以数字高清为理念的家庭多媒体系统及便携式移动多媒体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四大类产品:基于EMMA3SL/HD平台的高清机顶盒方案;基于EMMA2TL平台的高清电视模数一体机方案,适用于中国、欧洲、北美、日本等全球市场;基于EMMA3PF平台的高清蓝光BD播放机方案,支持新一代蓝光Blu-ra)Disc标准系统,世界首颗单芯片上集成前端伺服与后端音视频解码等电路;MP201便携式移动多媒体芯片支持多种音视频格式,可低功耗、高性能地实现最新便携式移动多媒体功能。
深圳市茁壮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8号馆A8203)
重点关注 深圳茁壮网络将携其增值应用业务支撑平台iPanel 3.0亮相CCBN,该解决方案目前已成功运行于杭州华数等多个有线网络。iPanel 3.0成熟、稳定、功能强大,将应用与终端软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uI管理、频道管理、节目管理、用户管理等功能皆可实现,从而满足运营商的不同需求。iPanel3.0以其开放性、先进性、商用性,让运营商在设备及系统选型方面更自由,方便各CP/SP厂商业务的顺利对接,吸引更多的节目生产商、频道集成商、新媒体公司等,进行增值业务的开发。
数码视讯
(1号馆18121)
重点关注 数码视讯在2009年推出了功能强大的中间件系统,该系统具有先进的设计理念、完善的系统架构,解决了机顶盒软/硬件差异导致的异构问题,使机顶盒在业务兼容性方面取得革命性提高。该系统体积小,占用资源少,应用灵活,能够在所有主流品牌机顶盒上运行;在双向互动业务的应用上尤其具有强大优势,能够有效缩短业务的开发、集成和上市周期;能支持网页浏览、广告、电视彩信、在线股市、视频点播、收视统计、互动游戏等多种增值业务。
Conax(康纳斯)
(2号馆2303)
重点关注 Conax以其先进的芯片绑定技术,为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的高端内容提供强大的安全保护。芯片绑定技术确保特定的内容仅提供给支持芯片绑定的客户端设备。Conax CAS7,以及Conax绑定技术的结合应用为运营商的内容分发提供最高级别的安全性,以抵御非法内容分销。如今在亚洲,已有98%的Conax用户受到其绑定技术的保护,抵御非法卡共享(一个合法的智能卡被非付费用户使用以获取收看授权实现非法观看节目)。
杭州国芯
(8A馆A8401)
重点关注 杭州国芯将重点展出以下产品,支持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标准的直播卫星ABS-S接收机顶盒整机解决方案“GXll21+GX3001”;支持“DTMB+AVS”双国标地面接收机顶盒独家套片整机解决方案“GXI 501+GX3101”;支持中国有线数字电视标准,满足有线平移基本型市场所有功能,具有业内最高性价比套片解决方案”GX1001+XG3001”;支持CMMB标准的移动数字电视接收芯片GXl302,集成CMMB、USB、CA模块,为USB Dongle厂商提供高性价比的优秀解决方案;提供全球首款全集成卫星接收单芯片GX6101 H,集成了RF、QPSK、MPEG2、SDRAM等模块;支持H.264、MPEGl/2/4、AVS、RH等多种信源标准的标清和高清解码产品。
中国华录集团
(7号馆7009)
重点关注 华录集团将整合内容制作、网络增值服务平台、应用系统和终端设备,以高清、互动、新媒体和网络融合为特色,面向数字家庭、数字汽车、数字个人和广电、交通行业运营商,提供从内容服务到应用系统和终端设备在内的多个整体系统解决方案。具体包括,基于DTMB的城市公交移动电视及综合管理系统、城域楼宇广告系统;基于双向有线网络的高清互动新媒体网络系统、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接收终端;“村村通”工程卫星电视接收机;家庭高清数字院线系统等。
北京同方吉兆科技有限公司
(8号馆8101)
重点关注 同方吉兆将展出芯片、发射机、cA系统、前端设备、数字电视机顶盒等产品。具体包括,液冷一柜多机发射机;数字1KWCMMB发射机;2u、ARM监控平台的数字电视激励器,新开发的NDK模块的数字电视激励器,满足精密偏置功能的模拟电视激励器,满足调频同步网的数字调频激励器等;高清及标清无线机顶盒,高清及标清DVB-C机顶盒。
凌云光子技术集团
(2号馆2602)
重点关注 CCBN展会期间,凌云天博将向业界展示国际领先的LTRAN平台,基于LTRAN平台的广电干线传输技术(1200公里数字传输,200公里大跨距)、城域网FTTx技术以及EPON技术。LTRAN平台包括:强大的网络管理平台:-10~+10dBm输入的LOA3000光放大器(采用ACC和APe技术);-15~+3dBm输入的LOA3000前置光放大器;基于15N+3dBm输入的TBH2000具有光AGC控制的室内光接收机;基于7~+3dBm输入的TBF1000具有光AGC控制的适合FTTx技术应用的野外光接收机;自主研发和纳入统一网管平台的LRA1000拉曼放大器;隔离度达到80dB的TBS1102射频开关;业界唯一基于射频检测的TBS2202光开关;Overlay技术;基于线性转移技术的LETl550nm外调制光发射机。
成都金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B馆B163)
重点关注 成都金亚公司将展出率先研制的有线电视机顶盒子母机方案,该方案具有如下功能特点:通过主终端机顶盒与副终端间的信息交换实现主机对副机的控制;授权过程时间限制由运营商设置,有效杜绝多家用户共用子母机;运营商还可任意设置子机的收看时间。另外一个重点展出的产品是金亚数字电视条件接收系统V1.0,该系统能够支持多达500个产品、百万级用户群体,具有高度安全性、稳定性特点。能够支持多种加扰器和多个数字电视用户管理系统,并完成了和国内多家厂商的同密测试和认证。
雷科通技术(杭州)有限公司
篇4
10亿小时背后的巨大变革
据统计,我国网民数量已增至4.2亿,其中,移动互联网应用最为广泛的群体接近3亿。4.2亿网民每天的上网时间总和超过10亿小时,这一人群基数孕育着一个近乎天文数字的市场总量。在巨大的市场潜力驱动下,数字内容产业、电子商务呈现爆炸式增长,其中增长最为迅猛的就是由网上出版物、手机报刊、电子书等新终端组成的“移动阅读”,这种现象也被称之为“媒体移动化”趋势。之所以出现这种趋势,与消费者阅读习惯的改变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变化的最大特征即是网上阅读、手机阅读的时间日渐增加,随之而来的则是传统的纸质书、杂志和报刊的阅读时间相应下降。此外,阅读内容呈现的碎片化特点也日渐显现。
期刊领域如何准确把握用户的改变?如何才能针对当今用户阅读需求和习惯进行有效迎合?答案是:只有通过终端多元化、内容载体多元化、渠道多元化三大应对措施,相互配合、相互辅助才能丰富且满足当今用户的阅读需求。
那么,怎样打造这样一个面向多渠道、多终端呈现、融合多种媒体形态的数字一体化内容采编和信息服务平台呢?基于多年来在期刊字体、内容、版式制作,以及期刊内容生产数字化、全媒体、新媒体运营等领域的经验与研究,方正认为,这一平台建设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涵:一是数字内容协同创作平台建设,这是基础;二是全媒体内容管理及数字内容动态出版平台建设,这是核心;三是布局数字内容发行运营服务平台,这是关键。同时出版商还可以通过与内容运营商和电信运营商、终端厂商等多方合作,建立适应数字化战略新的运营及营销方式。
数字出版平台不仅是技术型平台,更重要的是这一平台的建立还将涉及内容全媒体采集加工、内容协同编辑的数字内容协同创作生产平台、全媒体内容管理平台、同步出版纸书、互联网、手机、阅读器的数字内容动态出版平台以及数字内容发行运营平台等多个运营平台,这将是推动整个期刊领域步入信息化、数字化的一个重要支撑。
推动期刊领域迈向信息服务提供商
当数字化出版平台改变期刊领域的同时,期刊领域的所有产业也都将受惠于这一数字技术与平台――如2010年方正推出的期刊跨媒体出版解决方案,就能够帮助期刊领域利用数字化技术,以个性化的内容和服务吸引用户,为其提供独特的品牌体验,在消费者所能接触的任何传播平台上进行传播,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
方正期刊跨媒体出版解决方案的核心是以刊社现有纸刊出版流程实现数字化、规范化的流程再造为基础,通过采编流程管理实现稿件从写稿、编稿、定稿、审稿、配图、校稿、校对、签发、组版等稿件编辑、加工、审核及版面制作的全过程生产数字化管理,配合新一代方正飞翔期刊排版软件真正实现采、编、排、发流程的无缝衔接,最终通过全媒体媒资管理平台实现内容的数字化管理,再与新一代动态引擎结合,得以快速生成基于互动网刊、手机期刊、移动阅读格式等多种新媒体应用数字期刊产品,实现与纸刊的同步出版。
如图,这套期刊跨媒体出版解决方案包括三大部分:首先是建立一个完善的、面向未来的、全流程、全媒体内容生产平台,以同时实现纸质期刊、电子期刊的快速制作。这一平台最大特点就是能够通过方正文采四溢期刊采编系统、方正飞翔期刊交互式排版软件、方正飞阅多媒体期刊制作软件以及方正新媒体动态出版引擎等内容制作的基础软件与工具,完成各种内容加工的高质高效,以支持内容的一次制作加工、多种形式。
其次,是以方正智汇全媒体内容管理系统为基础,打造一个以期刊社的核心资产管理为中心的全媒体媒资管理系统,以实现存储于媒资管理系统中所有信息的规范化、数字化、标准化,帮助期刊社实现面向未来的多种应用,实现数字期刊的自动化制作、按需出版,以及在新媒体应用平台上的多渠道应用。
最后,是一个数字内容新媒体应用平台,该平台将以方正刊社网站系统、网刊系统、移动出版平台、基于文房手持阅读器移动阅读平台为核心,为期刊社提供多种新传播媒介,为刊社与读者形成很好的沟通及交流方式,让信息内容最直接、最快速地传递到读者面前,并把读者对内容的评论及时反馈到编辑部。
如果以方正期刊跨媒体出版解决方案为案例来看期刊领域的变化,那么不难发现,期刊跨媒体所发生的变化,不仅仅改变了传统出版及其运营模式,更多的是需要借助数字化技术,创造新的核心价值――提供内容的集成,让期刊领域向“专业的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
当然,期刊跨媒体出版也为期刊带来了诸多价值。如生产环节的数字化可以极大地减少编辑部的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编辑在关注稿件内容的同时,告别传统“告别笔和纸”的工作方式;通过规范整个出版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期刊生产的规范化、网络化、无纸化、现代化,形成全新的期刊内容资源采集、编辑、生产、、互动运营等全新模式。
三大未来科技与产业链融合之捷径
除了数字化出版平台,还有三大技术或将影响整个期刊领域的发展,即云计算、三网融合、3G技术。
首先是云计算。作为一种集资源加工、数字内容生产、数字内容分享分销、电子商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开放式云出版服务平台的产生,其生产平台托管服务将会成为越来越多的出版商的选择;而随着出版业集团化搭建统一数字出版平台,云计算驱动私有云服务也将成为为各书、报、刊提供数字内容产品加工生成工具及运营服务的平台。
二是三网融合。随着三网融合的传播渠道不断延伸,过去十年的技术平台主要基于互联网,而三网融合带动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电信网)、有线电视网融合的新业务模式出现。再加上第三个3G技术在拓展终端的应用,都会大大影响出版变革技术的发展趋势,然而更重要的是商业模式的变革。
篇5
关键词下一代网络软交换存在问题
Abstract:Itdescribesthestateofsoftswitchtechnologyintheworld,servicesprovidedbyNGNbasedonsoftswitch,relatedorganizationsonsoftswitchstudyandproblemsonitsdevelopment.
Keywords:NGNSoftswitchProblem
1国际软交换技术的发展状况
下一代网络(NGN)是一个建立在IP技术基础上的新型公共电信网络,它将话音、数据、视频等多种业务集于一体。建设下一代网络是电信竞争的需要。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信市场的逐步开放,电信业的一个最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业务运营和网络运营的分离,由网络运营商提供可靠、高效的基础承载平台,由业务提供商提供各种应用,他们与设备制造商三足鼎立,共同推动了电信业的繁荣和进步。
软交换技术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软交换思想吸取了IP、ATM、IN和TDM等众家之长,形成分层、全开放的体系架构,作为下一代网络的发展方向,软交换不但实现了网络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业务的融合。
目前,欧洲电信运营商对于软交换(下一代网络)的发展和应用大体上采用比较务实和谨慎的态度,运营商都是根据自身网络的实际情况和业务的发展来采取对策。德国电信聚焦海外市场,积极开拓国际IP网的话音业务,并在新技术投入使用之前,注重新技术和新设备的试验和评估。2001年开始在国际网络进行软交换的试验,放置了一台软交换机和4个媒体网关开展IP网络提供语音业务、呼叫中心业务和VPN业务的试验,其软交换的标准采用SIP-T协议。英国电信则逐步地在长途网和本地网实现分组话音,本地网有5个节点开展了软交换实验,部分已经商用,并且试验规模在逐步扩展。在提供话音质量的保证方面,英国电信已在其承载网络内全面采用ATM技术。比利时电信认为2004年以后引入NGN比较适当,但目前需注意跟踪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比利时电信的技术部门在NGN方面重点研究未来分组话音网络的体系架构和需求、开展NGN技术培训、建立NGN实验室,为开展现场试验进行技术准备。一些北美电信运营商也正在积极开展有利于软交换提供话音业务的试验,有些运营商已经开始提供商用业务。
2002年3月,中国电信下一代网络(NGN)试验项目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城市启动。中国电信与北电网络、爱立信、西门子、中兴通讯、上海贝尔5厂家签订了下一代网络试验工程设备合同。合同涉及金额近1亿元人民币。根据中国电信与北电网络签署的合同,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4城市部署北电网络的SUCCESSIoN下一代网络解决方案。NGN网络全国试验网项目涉及的技术面、提供的业务量、网络覆盖的广度、深度均在全球首屈一指。
在设备制造商方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北电网络,其NGN产品为SUCCESSIoN(继往开来)解决方案,于1999年在BT-SPAIN首次正式商用,迄今为止,在全球超过24个国家的40多个网络中得到试验或商用。其商用客户中包括VErIzoN、SPrINT、中国电信、香港宽频(HKBN)、新世界电信(NEWWorLDTEL)及铁通等。
SUCCESSIoN的应用类型包括了长途及汇接(C4)业务、本地接入(C5)及多媒体业务、无线汇接及3G核心网业务以及有线电视多网合一业务。目前几种解决方案已经在实际网络中运用。其中,VErIzoN的软交换本地汇接网络包含2个软交换节点及70多个媒体网关,每个节点每天处理超过1100万次呼叫。SPrINT作为全美第一个实现TDM端局以软交换替换的运营商,其第一期工程(350万线)全部采用北电的SUCCESSIoN方案。香港宽频应用SUCCESSIoN本地IAD接入方案,在短短的17个月时间内,已拥有16万用户,是全球最大的基于以太网IAD接入的NGN网络,目前运营稳定良好。在最近的市场调研报告中,北电网络列全球软交换市场份额第一,也是全球VoIP和VoATM媒体网关市场份额第一。
2NGN提供的业务
软交换技术的引入除了对现有PSTN话音业务实现全面的继承以外,还在基于SIP的宽带多媒体业务、PSTN与因特网业务结合衍生的业务、用户个性化业务以及业务创新方面有着PSTN和因特网等单一网络无法比拟的优势。传统PSTN由于终端智能和带宽的限制,无法实现多种灵活的业务逻辑和多媒体业务。由于业务逻辑控制和网络智能在PSTN内每个交换机上呈分散式节点式分布,并且由于用户数据由各自归属的交换机管理,导致某些业务(如广域CENTrEx)难以开展。PSTN的终端种类非常单一且没有智能,业务的智能完全由交换机实现,因此一直以来难以实现用户对业务的个性化定制,而且由于终端智能的限制存在使用不便和各种电话补充业务难以推广的问题。引入NGN则在业务实现的简单性和灵活性上有了本质改变。NGN的业务逻辑控制和网络智能在软交换和应用服务器等少量网元上集中部署,因此可以方便地在全网实现业务部署和业务升级,NGN对广域CENTrEx的实现就非常容易。由于NGN引入了对等性控制协议(SIP),使得终端的智能大大提高,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丰富多彩的SIP智能终端。终端智能的提高及媒体承载能力的加强(如支持话音、视频等)使得用户对业务的个性化定制成为可能并且已经商用。如NGN的“呼叫屏蔽”这一特性,用户可以对不同来话进行筛选性的监控,可以在不同时间对不同来话实施不同的应答策略,应答的方式也不仅仅局限于接听、转发、挂断等传统方式,而是包括了话音应答、问候音播放、语音信箱转接、电子邮件转接、网页推送等多种不同的应答方式。这种灵活性在传统PSTN上是无法实现的。
此外,NGN能够实现许多PSTN所无法实现的业务特性,一号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PSTN通过IN方式也可以实现一号通业务,然而NGN基于SIP协议可以轻松实现IN方式的一号通所无法实现的能力。如NGN的一号通业务可以实现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设定对来话的振铃终端和振铃顺序,而这些策略可以依据来话者的不同和时间段的不同而变化。比如对自己的家人和同事可以实施两种完全不同的振铃策略,自己上班和下班时的振铃策略也可以完全不同。这就给了用户最大的自由和灵活性,保证可以有一种方式能联系到他,给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这种业务特性是PSTN所无法实现的。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如WEB800、点击传真等。
NGN不但在业务实现的简易性和灵活性上有独到之处,并且能实现许多PSTN无法实现的业务,而且具有业务的惟一性。NGN的业务能力主要包括:
A)全面继承PSTN传统话音业务(包括基本话音业务、电话补充业务、CENTrEx业务、ISDNPRI补充业务、IN类业务等);
B)基于SIP的宽带多媒体业务;
C)PSTN与因特网相结合的业务(即PINT业务,如点击拨号、点击传真、WEB800、ICW等);
D)用户可定制的个性化业务。3从事软交换研究的国际组织
NGN是目前运营商和设备厂商都在讨论的热点技术,也是国外许多标准化组织和论坛(包括ITU-T的第11和16工作组,IETF的IPTELEPHoNY工作组、信令传输工作组(SIGTrAN)、媒体网关控制工作组(MEGACo),ETSI的TIPHoN,国际软交换协会(ISC),3GPP,3GPP2,MPLS论坛,ATM论坛,DVB,DSL论坛,PARLAY等)的研究工作重点。我国网络与交换标准研究组和IP研究组于2000年开始制定NGN网络的相关标准。
其中,ISC成立于1999年5月,目前有近150个成员,是运营商和设备供应商交流需求和动态的场合。国际上大多数知名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如阿尔卡特、朗讯、北方电讯、CISCo、西门子、富士通、诺基亚、爱立信等,另外有一些电信运营商如美国的LEVEL3、QWEST、AT&T、日本的NTT等均为该协会成员。
软交换论坛包含5个工作组,负责网络架构、协议制定等技术工作。
业务应用工作组负责业务功能制定、协调以及API标准的应用。
网络结构工作组负责软交换网络功能架构的制定。
设备控制工作组负责软交换间以及软交换与其他网络设备间控制协议的制定和补充、增强,如MGCP、MGC和设备的兼容性等。
网络管理工作组负责网络管理的结构和协议制定。
SIP工作组负责SIP协议在软交换网络中的应用和增强。
此外,ITU-T和IETF在相关协议的标准化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如H.248协议、BICC协议、SIP协议和SIGTrAN系列协议等。
4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不少厂家推出了软交换的解决方案,各运营商也在积极进行相关的试验,但新技术的应用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完善。从目前厂家所提供的解决方案来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A)国际上尚无大型网络的组网和运营经验。传统电信网经过长期的运营积累,在网络组织方面已经具有相当成熟的经验;而基于软交换的NGN网络组织目前国内外尚无成熟的经验,是采用基于软交换的全平面结构,还是采用分区域选路结构等,在技术和实践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B)协议尚未做到兼容性,标准还在发展之中。不同厂家的软交换在技术标准的选用及协议的兼容性方面还难以做到相互兼容。BICC协议、SIP-T协议和H.248协议也在发展之中,协议的选项需要运营商根据业务的需要来进一步确定。
C)API没有成熟的产品。基于开放的业务平台,采用标准的API接口为网络运营商提供新业务开创了未来美好的前景,但是相应的产品仍在探索和研发之中。
D)业务开发问题。标准、开放的API接口能够快速、灵活地提供丰富的业务,这是软交换体系的一个优势所在,但目前厂家能够提供的业务多集中为基本语音业务及补充业务、IN类业务、PINT业务、多媒体终端之间的同步浏览、统一消息、多媒体会议等,究竟什么业务才是运营商手中的杀手业务,才能真正带来收益,是目前运营商和设备商在共同苦思冥想的问题,目前并未出现使人眼前为之一亮的业务。
E)网络安全和网络Qos问题。目前业界还没有一个非常完善的方法来解决网络安全性的问题,只能通过要求TG、软交换等网络设备应具备一定的反入侵能力以增强系统的安全性,用户账号、密码等用户数据的安全则只能采用加密的方式解决。在网络Qos方面,IETF组织已经提出了多种服务模型和机制来满足Qos的需求,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综合业务模型(INTSErV)、区分业务模型(DIFFSErV)、MPLS技术、流量工程等,具体这些方案如何组合使用、可行性如何,效果如何,有待研究。
篇6
关键词:PSTN;PES;IMS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3-8098-03
从目前网络发展现状来看,基于传统交换的固定语音网发展缓慢不前,固定语音业务不断下滑,但是传统PSTN用户在网络中仍然大量的存在,如何能够通过优化网络结构,从而解决固定语音网目前运营所面临的设备和人力成本高的现状,是运营商PSTN网络发展值得思考的问题。对运营商而言,采用合理的技术手段来完成固定网络的演进,同时兼顾未来网络融合的发展需求,关注固定语音网络演进后的业务实现、功能架构以及网络发展问题,探索PSTN端局退网和网络演进的合理路线,是运营商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1 固定网络现状
目前从全球范围内来看,固网业务运营方面这几年一直面临业务收入下跌的压力,对国内运营商来说,一方面,由于有着庞大陈旧的PSTN网络,很多传统的PSTN设备容量较小,集成度不高,占地面积大,功耗大,且设备混杂,数量很多,占用机房也较多,运营商需要运维人员付出大量的精力来维护和支持整个网络的日常运行,而且大量固定语音网PSTN端局交换机达到服务年限,国际上一些设备厂家逐步停止对设备的后续支持且不再提供维保,设备升级和维护困难,而且目前固网只有少量端局采用软交换设备,端局主要以TDM设备为主,部分设备老旧且有退网需求,运营商面临着需要为原有TDM用户继续提供服务的压力;另一方面,光进铜退和宽带提速步伐加大,宽带接入网的覆盖范围扩大,尤其城市新建小区、商务楼宇,及行政村实现宽带网络覆盖,高带宽也在影响着传统的PSTN网络的窄带业务。可以看出,目前运营商固定网络现在主要面临着宽带和窄带电话业务及各种多媒体应用的用户业务需求,如何满足各种需要,是网络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2 技术演进方式
虽然移动通信业务发展了很多年,业务发展的非常迅速,但是传统的固网用户数及其业务量仍然很大,在未来的网络中仍然会大量的存在,由于PSTN在现有电信网络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各大标准组织都在对PSTN网络的演进做着大量的研究制定工作。
在IMS标准化进程中,国际标准化组织各有分工,沿着各自不同的路线对IMS标准进行研究和推动。2006年9月,3GPP、3GPP2、TISPAN等组织共同讨论了各个标准组织对IMS的需求和现状,取得了需要一个统一的IMS(Common IMS)的共识。之后将Common IMS将3GPP2/TISPAN的IMS研究成果集中到3GPP的标准中,基于统一的Core IMS,同时包容所有相关的接入方式,固定接入、移动接入、Cable接入、无线宽带接入等。虽然IMS最早主要针对移动通信而提出的,但目前在网络融合的驱动下,已经将IMS扩展到固定通信领域,建立固定移动统一的控制,从标准进展来看,基于移动网络的IMS结构对于固定接入方式和固定业务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从目前来看,PSTN业务的仿真和模拟是业界的关注热点,对其研究的主要有两大标准组织TISPAN和ITU-T FGNGN,其中EISI TISPAN在研究NGN构架时,将IMS的概念引入到固网NGN构架中去,并很大程度上继承了3GPP的研究成果,除此之外,对PSTN的演进也做了标准定义,在其NGN构架中定义了基于IMS的PES方案(PSTN/ISDN Emulation Subsystem,PSTN/ISDN仿真子系统),实际上PES的大部分功能实体与IMS的功能实体基本一致,只有接入网关控制功能(AGCF)例外,它使用媒体网关控制协议来控制接入媒体网关,其中业务部分主要参考3GPP,架构和协议部分主要参考TISPAN。而ITU的FGNGN主要对基于软交换的PSTN演进方案进行了研究,对于基于IMS的方案它也基本认可TISPAN提出的方案,FGNGN对于PES的体系架构的研究工作主要侧重于软交换为主,主要考虑到目前已经有较具规模的固网软交换网络为前提的,它由于基于软交换,因此单从固网本身来说,其技术还是比较成熟的。
基于标准组织对于PSTN业务的考虑, PES业务的实现主要有两种方式: CS-Based PES方式和IMS-Based PES方式。这两种方式的主要来自两大标准组织,分别是前面提到的TISPAN和FGNGN,其中TISPAN提出了基于IMS的方案,即采用IMS作为PES仿真系统的核心结构,利用统一的IMS核心网网络来提供业务;FGNGN提出了基于呼叫控制的方案,也就是使用软交换作为PES仿真系统的核心网架构,PES业务实现上需要除支持传统POTS终端的接入,还需要为原有PSTN用户提供完全相同的业务体验,因此,PSTN网络的演进,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来考虑。
3 存在问题和部署策略建议
PSTN网络的发展演进过程中,也面临的不同的问题,结合不同问题的考虑,有不同的发展建议:
1)现网业务继承性考虑
IMS在接入固网用户的同时,需要考虑到继承原有用户的业务,保证用户原有的一致性的体验,这部分业务可能包括基本语音业务、补充业务以及智能网业务等的考虑。
运营商转型的大趋势下,面临着用户全业务的用户需求,对于运营商来说,全业务运营商,特别是固网运营商而言,网络演进主要是基于现有的PSTN网络来进行的,虽然软交换技术的出现促进了PSTN网络的发展演进,但是从用户的角度来说,软交换并没有真正满足运营商对于业务创新的要求,而IMS正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所在。
对于运营商来说,有以下两种演进的方式可以考虑:
第一种是基于CS域的PES解决方案
目前来看,运营商主要考虑和面临的是PSTN的退网问题,前面也介绍了现在传统运营商PSTN网络所面临的问题,对于运营商来说,希望能够以更加合理的方式来完成PSTN网络的演进,固网运营商在最近几年中一直都在面临和承受着固网业务收入下跌的压力,而且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几乎所有固网运营商都面临着该问题,那么如何寻找并增加收入,能够以较低的运营成本来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希望尽量少或者不影响用户业务体验的情况下,完成对用户透明的网络更新,成为运营商关注的首要问题。
第二种是基于IMS域的PES解决方案
由于单纯的语音业务不会有收入上的增长,运营商的收入依赖于新业务的引入,对于IMS解决方案来看,其主要优势是不需要短期内有大规模的PSTN替换,运营商只需要部署一个IMS核心网,就可以开展传统的PSTN业务,同时也可以开展多媒体业务等新业务,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实现固定和移动融合的同时,可以跨越软交换的演进,减少设备的投资浪费,直接使得用户从PSTN到IMS演进,实现业务的平滑过渡和业务的收入增长。
基于IMS的解决方案考虑到IP领域的会话控制、业务提供、移动性管理、 QoS、固定移动融合等关键问题,是一种在IP网络上运行的多媒体通信的可管可控的解决方案,IMS是网络演进的方向,目前基于IMS架构的固定移动融合网络架构是业界认可的最佳解决方案。
因此,考虑到联通现网固网软交换并不是很多,而且考虑到固网和移动融合趋势,在技术方案的选择上,基于IMS的PES方案是一种优选的方案。
2)松紧耦合处理
关于松紧耦合,在TISPAN规范ETSI TS 183 043 “IMS - based PSTN/ISDN Emulation”中,仅在附录中进行了定义,并没有推荐或强制要求采用何种方式。对于松紧耦合的情况,该场景的在POTS用户需要拍插簧等操作是发生,若整个PES的业务过程中无需终端参与操作,则没有松紧耦合场景的区分。在用户进行呼叫转接、呼叫保持、呼叫等待、三方通话等业务时才有松紧耦合的区分。
松耦合情况下:AGCF能力相对强一些,它分析用户的拍插簧行为,变成标准的SIP信令流程,从而能够决定是否收集按键号、如将一方保持,hold一方,呼叫另一方。
紧耦合情况下:该情况对PES服务器的要求较高,PES服务器被认为拥有服务的全部控制权,AGCF直接将用户的拍叉事件上报给PES服务器,由PES服务器来处理该拍叉事件。
关于松紧耦合的考虑,由于紧耦合将模拟网络和用户的功能引入到基于IP的SIP网络中,可能面临AGCF和AS之间的互通问题,但对AGCF的要求较高;而松耦合方式将涉及终端拍叉事件的情况映射为统一的PSS业务流程,使得PES AS真正与接入侧业务激活方式无关。因此,在不同方式的选择上,建议优先考虑采用松耦合的方式。
3)业务部署考虑
在实际的部署过程中,需要结合不同省份的不同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阶段的进行部署,结合运营商的实际情况,考虑分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部署初期,依据市场需求,根据公司IMS技术体制,以固网为切入点,结合TDM端局退网和光进铜退,统一规划,选取有代表性的省分进行IMS试商用部署,实现原有固网业务及面向企业和个人的融合ICT业务。这个时期,IMS与固定语音网(包括TDM网和软交换网)和2/3G网络是并存关系。
对于能够利用IMS技术实现的业务需求,原则上可以不再扩容固定软交换设备;本阶段固网软交换与IMS是并存和互通的关系,在没有业务需求的前提下,原则上不对现有软交换升级到IMS。
① 对于有退网需求的TDM端局,采用IMS AGCF/AGW或SIP GW方式进行替换,实现对原有PSTN业务的继承,SDC中部分用户数据割接到IMS HSS;结合光进铜退进展,对于新建小区、商务楼宇,根据实际业务需求,采用PON+IMS、SIP IAD或MSAN等方式接入IMS网络。
② 对于新增用户的实际业务需求,主要以PON+IMS、SIP IAD等方式将用户接入IMS网络,以提供各种宽带多媒体业务为主。
该阶段以固网应用为主,重点部署的业务有两类,一类是对原有窄带业务的继承,一类是面向个人的多媒体电话业务和面向企业的融合ICT业务。
① 为PSTN网改用户、PON+IMS、SIP IAD、MSAN等接入的用户提供PES业务,实现对原有窄带语音及补充业务的继承。
② 对于使用SIP Phone和PC软终端的宽带接入用户提供包括多媒体电话、即时消息、呈现、共享等业务;
③ 为企业客户提供融合的ICT业务,包括多媒体电话、统一Centrex、多媒体会议、一号通、即时消息等。
第二阶段部署中期,在移动网分组域叠加IMS网络以提供面向个人的业务,同时根据第一阶段的情况,开始IMS在固网的规模部署,大力发展基于IMS的集团客户业务。
第三阶段部署后期,随着LTE的部署,固定和移动核心网开始向IMS演进,基于IMS实现固定移动网络的融合。
4 结束语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用户带来也良好的业务体验,基于IMS核心网的新一代网络架构是网络演进的一个趋势,在PSTN网络演进发展中,基于IMS的网络演进策略在PSTN替换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优化网络,完成固定和移动良好融合的同时,降低维护成本。从技术层面上来看,传统的固定网络运营商的PSTN网络可以完成到IMS的演进,窄带语音业务最终将被IMS提供的多媒体业务替代,固定语音网可根据网络结构和业务开展情况因地制宜地向IMS发展,使得全业务运营商的现有网络能够向着一个固定移动融合的网络发展演进,在完成网络演进的过程中,如何充分挖掘这些PSTN用户的潜力,给运营商带来更多收入是我们后续要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ETSI TS 183 043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ternet converged Services and Protocols for Advanced Networking (TISPAN); IMS-based PSTN/ISDN Emulation; Stage 3 specification[S].2009.
[2] 屠嘉顺,杨维,高毅.固网软交换向IMS演进方案[J].中兴通讯技术,2007(1).
[3] 周怡.下一代网络中的PSTN/ISDN仿真系统[J].电信网技术,2006(4).
篇7
协作联络中心特点
事实上,Avaya之所以推出该解决方案,是认准了下一代联络中心的发展方向:未来联络中心的核心是客户体验,而实现客户体验持续优化的途径则是协作。确实,今天已经到了联络中心发生明显变化的时刻,变化的原因在于访问联络中心的手段变得越来越丰富。社交网站的流行,智能终端、视频、虚拟交互等的应用,新的技术如二维码技术的应用等越来越广,正逐渐被联络中心所用。为此,“协作”可以作为代表下一代联络中心的关键词。Avaya首先要引领这一变化,同时也为了更好地适应客户的需求,因此推出了协作联络中心的概念和解决方案。
Avaya中国区技术总监陈蔚解释说:“Avaya协作联络中心的定义包含了五个方面,首先是以创造非凡客户体验为核心的,第二它是一个集成多渠道、多媒体的新一代联系中心,第三是具有高可靠性的通信架构,第四是建立联络中心与企业运营的一体化的协作体系,最后一点,具有开放性体系架构,能支持联络中心的业务多元化和第三方创新应用的集成。”
增强客户体验互动管理
目前,客户互动方式及可用终端越来越多,对低质量服务容忍度越来越低,Avaya客户体验互动管理系列解决方案可帮助企业改进每次互动、每个触点的客户体验,并合理平衡增加收入及削减成本的目标。据悉,Avaya客户体验互动管理系列解决方案基于Avaya Aura架构。这一架构是Avaya技术的核心,它是一种灵活的集中式架构,可帮助企业以较低的成本提供简化的管理,支持多办公地点和多服务,例如支持本地、远程和居家客服代表。而该方案的创新则在于对移动手机应用、Web视频、社会化媒体和微博的支持与集成等协作方向。
篇8
【关键词】软交换技术下一代网络 LTE 网络技术 交换技术 开放协议
中图分类号:F224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传统的PSTN网络是建立在TDM之上的,网络提供给客户的各项功能都需要交换机的支持,业务处理和管理控制都是通过交换机来实现。如果需要增加新业务,既要修订标准又要改造交换机,导致新增业务需要较长时间。为实现新业务需求,需要在网络中建立公共业务平台,将业务提供和呼叫连接分开,由智能网(IN)完成业务提供,而由交换机完成呼叫连接。采用此种模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业务处理能力,同时也缩短了业务提供时间。业务分离,承载出现多样化,为确保承载连接和呼叫控制进一步分离,就需要导入软交换技术,通过软交换技术在媒体层、传送层、业务层和控制层的作用,将业务和控制分类,实现最终目的。
二. 软交换技术概述。
1.软交换的概念。
软交换又称为呼叫AGENT、呼叫服务器或媒体网关控制。其最基本的特点和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把呼叫控制功能从媒体网关中分离出来,通过服务器或网元上的软件实现基本呼叫控制功能,包括呼叫选路、管理控制、连接控制(建立会话、拆除会话)、信令互通(如从7号信令到IP信令)等。这种分离为控制、交换和软件可编程功能建立分离的平面,使业务提供者可以自由地将传输业务与控制协议结合起来,实现业务转移。这一分离同时意味着呼叫控制和媒体网关之间的开放和标准化,为网络走向开放和可编程创造了条件和基础。
2.软交换技术的发展。
软交换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当时在企业网络环境下,用户采用基于以太网的电话,通过一套基于PC服务器的呼叫控制软件(CallManager、CallServer),实现PBX功能(IPPBX)。对于这样一套设备,系统不需单独铺设网络,而只通过与局域网共享就可实现管理与维护的统一,综合成本远低于传统的PBX。由于企业网环境对设备的可靠性、计费和管理要求不高,主要用于满足通信需求,设备门槛低,许多设备商都可提供此类解决方案,因此IP PBX应用获得了巨大成功。受到IP PBX成功的启发,为了提高网络综合运营效益,网络的发展更加趋于合理、开放,更好的服务于用户。业界提出了这样一种思想:将传统的交换设备部件化,分为呼叫控制与媒体处理,二者之间采用标准协议(MGCP、H248)且主要使用纯软件进行处理,于是,SoftSwitch(软交换)技术应运而生。
三.下一代网络LTE概述。
1.LTE概念。
LTE是3GPP在2005年启动的新一代无线系统研究项目。LTE采用了基于OFDM技术的空中接口设计,目标是构建出高速率、低时延、分组优化的无线接入系统,提供更高的数据速率和频谱利用率。整个系统由核心网络(EPC)、无线网络(E-UTRAN)和用户设备(UE)3部分组成,(见下图一)。其中EPC负责核心网部分;E-UTRAN(LTE)负责接入网部分,由eNodeB节点组成;UE指用户终端设备。系统支持FDD和TDD两种双工方式,并对传统UMTS网络架构进行了优化,其中LTE仅包含eNodeB,不再有RNC;EPC也做了较大的简化。这使得整个系统呈现扁平化特性。系统的扁平化设计使得接口也得到简化。其中eNodeB与EPC通过S1接口连接;eNodeB之间通过X2接口连接;eNodeB与UE 通过Uu接口连接。
(图一,LTE系统网络架构图)
2. LTE技术的发展。
LTE项目是近两年来3GPP框架内为了应对WiMAX等通信技术的挑战于2005年年底紧急启动的规模庞大的新技术研发项目。作为3G向后的演进,LTE得到了各大通信企业、高校和通信研究机构的广泛关注与参与。它采用OFDM和MIMO作为无线网络演进的唯一标准,大大改进并增强了3G的空中接入技术。数据传输能力方面,在20MHz频谱带宽下能够提供下行100Mbit/s与上行50Mbit/s的峰值速率,同时,改善了小区边缘用户的性能,提高小区容量和降低系统延迟。与3G甚至HSPA相比,LTE在高数据速率、分组传送、延迟降低、广域覆盖和向下兼容等方面都更具技术优势。
四.软交换技术在下一代网络LTE中的应用。
下一代网络NGN是业务驱动的网络,通过业务与呼叫控制分离以及呼叫控制与承载业务分离实现相对独立的业务体系,使业务真正独立于网络,灵活有效地实现业务的提供。用户可以自行配置和定义自己的业务特征,不必关心承载业务的网络形式以及终端类型,使业务和应用的提供有较大的灵活性,从而满足用户不断发展、更新业务的需求。也使得网络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竞争力。同时,下一代网络是基于统一协议的分组式网络。现有的通信网络,无论是电信网、计算机网还是有线电视网,都不可能单独作为信息基础设施,但近几年IP的发展使人们开始认识到:各种网络都将最终汇合到统一的IP网络,即三网融合。各种以IP为基础的业务能在不同的网上实现互通,IP协议成为各个通信网都能够接受的通信协议,从技术上为NGN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软交换是下一代网络的控制功能实体,为下一代网络提供具有实时性要求的业务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功能,是下一代网络呼叫与控制的核心。软交换技术,是NGN体系结构中的关键技术,其核心思想是硬件软件化,通过软件来实现原来交换机的控制、接续和业务处理等功能,各实体间通过标准化协议进行连接和通信,便于在NGN中更快地实现各类复杂的协议,更方便地提供业务。软交换设备是多种逻辑功能实体的集合,提供综合业务的呼叫控制、连接以及部分业务功能,是NGN中语音/数据/视频业务呼叫、控制、业务提供的核心设备。
基于SRVCC 网络技术,LTE 核心网络的MME 与现网软交换MSC Server 之间要建立基于IP 的信令接口Sv 接口。该接口在用户从LTE 无线网络向GSM/WCDMA 漫游时由用户终端触发PS 到CS的语音业务切换。 终端用户在原LTE 网络下的承载可能除了有基于GBR(Guaranteed Bit Rate)的语音承载外,还可能同时有非GBR 的数据承载, 在网络和终端具备条件的情形下也要进行相应的处理。在目标网络GSM 或WCDMA 支持和终端手机支持的情况下,SRVCC 的切换同时可能伴随PS 到PS的切换。 PS 到PS 的切换要涉及到网络的S3/S4 接口或Gn 接口; 同时进行PS 到PS 的切换可使得在LTE 网络如Web 浏览的数据业务在目标网络中保持连续。
基于3GPP 网络技术规范和GSMA 运营商企业联盟IR.92 技术规范,IMS MMTel 是2G/3G 移动网络进一步演进并在LTE 时代提供多媒体语音业务的关键网络技术;IMSMMTel 是保证运营商在下一代网络业务运营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关键。运营商在现网的网络建设中应积极推进和部署IMS 的网络建设。运营商在现网的网络建设中,在网络IP 化建设的基础上,基于移动网络的设备演进能力,积极的推进网络软交换系统与IMS 系统的设备功能融合,例如进行MGCF 与MSCServer 的功能融合,IM-MGw 与软交换MGw 融合, 推进SIP-I 技术的网络部署;从而简化IMS 与现网组网的复杂度,加快IMS 的网络应用步伐。 在LTE 网络部署的同时,在IMS MMTel 成熟的区域部署SRVCC 的网络应用解决LTE 覆盖不连续问题。 分析和准备CSFB 的网络技术应用。在现网的网络建设中,在现有的软交换系统中部署SGs 网络互通接口,以确保用户语音业务的应用。
五. 软交换技术的过度策略。
软交换又称为呼叫AGENT、呼叫服务器或媒体网关控制。其最基本的特点和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把呼叫控制功能从媒体网关中分离出来,通过服务器或网元上的软件实现基本呼叫控制功能,包括呼叫选路、管理控制、连接控制(建立会话、拆除会话)、信令互通(如从7号信令到IP信令)等。这种分离为控制、交换和软件可编程功能建立分离的平面,使业务提供者可以自由地将传输业务与控制协议结合起来,实现业务转移。这一分离同时意味着呼叫控制和媒体网关之间的开放和标准化,为网络走向开放和可编程创造了条件和基础。下一代网络(NGN)是一个建立在IP技术基础上的新型公共电信网络,它将话音、数据、视频等多种业务集于一体。建设下一代网络是电信竞争的需要。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信市场的逐步开放,电信业的一个最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业务运营和网络运营的分离,由网络运营商提供可靠、高效的基础承载平台,由业务提供商提供各种应用,他们与设备制造商三足鼎立,共同推动了电信业的繁荣和进步。软交换技术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软交换思想吸取了IP、ATM、IN和TDM等众家之长,形成分层、全开放的体系架构,作为下一代网络的发展方向,软交换不但实现了网络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业务的融合。
从网络角度看,通过软交换机结合媒体网关和信令网关,跨接和互连电路交换网与分组化网,尽管两个网仍基本独立,但业务层已实现基本融合,可统一提供管理和加快扩展部署业务。当数据业务逐渐成为网络的主流业务时,可以考虑将电路交换网上的电话业务逐渐转移到分组化网上来,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融合网。这种网络演进思路的基点在于网络和业务的融合,不在于节点的融合,它允许不同的网按照各自最佳的方向独立演进,不受限于节点结构,是最适合于像中国电信这样的传统运营商的网络演进策略。据国外统计数字估计,在8年内一个不投资在软交换的运营商的利润将比投资在软交换上的运营商少50%。当然,软交换技术还在发展和完善过程之中,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作为网络技术的发展方向已经获得业界的认同。软交换的切入点将随网络运营商的侧重点不同而有所差异。通常是从长途局和汇接局开始,再进入端局和接入,然后扩展到多媒体应用和3G网络。当然,不同的运营策略将有不同的切入点优先次序,但最终都是提供一个完整的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完成从电路交换网向分组化网的过渡。软交换不仅适合于新兴的电信运营商,也同样适合于传统的老牌电信运营商,都可以完成从电路交换网向分组化网的过渡。
六.结束语
软交换技术缩短了业务提供的时间,有利于高效服务。在下一代网络LTE中,利用软交换技术的特点,便于打造高质量服务,利用复杂的技术,解决通信难题,有利于移动通信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巍Zhou Wei 软交换技术应用价值分析[期刊论文] 《邮电设计技术》 -2007年10期
[2]熊蔚 高胜保 软交换技术应用与管理探讨 [期刊论文] 《电信技术》 -2007年3期
[3]岑建雄 软交换技术应用浅谈 [期刊论文] 《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2009年5期
篇9
网络条件的改善促进了互联网业务的快速发展,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媒体形态不断革新,各类智能终端的爆发式普及,让互联网视频对原有IPTV业务体系和业务形态形成挑战。现网运营商IPTV和OTT视频系统需尽快进行升级,才满足对新形势下的用户体验需求,构建更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IP视频服务能力。
传统IP视频系统主要满足于对原有TV视频内容和业务的服务运营,对于新的智能终端多屏的播放、控制、互动,以及对4K超高清视频播放、增值业务服务和大数据分析等需求,不能完善支持,限制了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中兴通讯“Eyewill”系列视频系统在全球运营商市场规模深耕多年,基于对行业发展及用户需要的深入理解,结合对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研究,加上综合安全的应用,在现网版本基础上升级完成新一代的“Eyewill 2.0”平台,并已在部分先进运营商成功商用。
新一代“Eyewill 2.0”视频解决方案在支持传统的IPTV&OTT功能的基础上,重点针对用户体验、系统服务能力、运营/运维智能化和系统安全等方面进行了专项的升级和完善。通过平台提供的EPG5.0系统、自适应码率系统(支持4K,H.265编码)、大数据分析平台、增值业务支撑/统一支付系统、智能运维系统和主动安全等技术,让新一代“Eyewill 2.0”平台为全球运营商的视频类业务发展提供稳定和高效的技术支撑。
4K全业务服务
用户对于视频清晰度的追求永无止境,随着网速带宽提升,4K需求越来越强烈,近两年4K电视价格的不断下滑,让销量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已达到一定普及率。
中兴通讯4K超高清视频解决方案,全面支持H.265,提供高效传输4K视频流的端到端保障,并充分考虑节约运营商的建设改造成本。针对4K高带宽、高存储特性,优化CDN调度及服务机制,提供超大存储、超高性能CDN硬件,有效服务4K视频业务。针对现网系统也可升级支持,在现网已成功商用。
端到端优化
和视频业务体验相关的因素较多,包括内容丰富度、界面观感、清晰度和操作易用性等。“Eyewill2.0”解决方案总结多年现网运营经验,针对用户最关心的几个方面实施优化,提供灵活定制化服务。优化运营流程,提升用户体验,并结合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和效果评估反馈,形成一个体验提升良性循环。
内容是视频服务的核心竞争力,中兴Eyewill2.0平台可提供多CP的引入机制和渠道管理,快速进行外部接口和扩展,保证内容快速引入。
“Eyewill2.0”的EPG5.0提供时尚、易用的界面和多屏定制化功能,满足各类用户多种终端需求。针对家庭内部的不同用户,可配置个性化的页面,并通过人脸识别或语音控制快速切换登录,为不同用户推荐不同类型内容。
“Eyewill2.0”可针对运营商现网平台和网络能力,提供有针对性的多屏互动互通服务。基于社交服务分享及多终端消费使用习惯,满足各种终端在不同使用场景下的快速切换,提升用户的观看体验和停留时间。并可与热门社交软件(如微信等)提供好友圈的信息推送和分享以及影片视频赠购服务,提升用户群互动性和使用黏性。
大数据分析
现网IPTV&OTT视频业务发展很快,但是对于用户潜在的个性化需求无法发现和响应,缺乏更有效的精准营销手段,系统运维数据滞后,缺少实时全方位监控系统的手段和途径。而实际现网多个网元可采集海量数据,迫切需要构建一个全面的大数据运营分析系统,实时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升运营、运维效率。
“Eyewill2.0”大数据分析系统可收集各网元数据,实现多域数据整合,构建统一的数据中心,进行跨系统分析,通过数据挖掘发现用户最大价值,为业务运营、运维提供有效支撑。
模块化平台云化
“Eyewill2.0”解决方案中,针对可集中部署的管理平台、EPG和内容中心等可基于ZXVE虚拟平台进行云化,各模快软件,共享虚拟化平台的服务能力、存储能力等。
CDN融合演进
随着互联网业务的快速发展,网络负担和经营压力也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电信运营商考虑建设融合CDN,通过承载网络叠加CDN的方式提升网络和流量价值。
篇10
ス丶词:下一代网络;软交换;IP多媒体子系统; IP承载网
0 引言
下一代网络(Next Generation Network,NGN)是电信业提出的驾驭IP网络和业务的技术体系。从2004年形成架构至今不断发展和演进,其主体架构是构建基于统一的IP承载网络,能够进行连接认证和业务认证,能够保证服务质量,提供话音网络的演进,提供PSTN仿真业务、多媒体业务(IP Multimedia Service, IMS)和其他流媒体业务。近几年来,话音业务低值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传统运营商开始全面进行转型,并更加关注下一代网络的技术和业务进展。电话网的技术转型,在加快软交换引入步伐的同时,加大了网络智能化的改造力度。然而,随着多媒体业务需求和多网融合技术的不断发展, IMS技术受到业界的普遍关注,而提供各种业务的IP承载网络的不断完善和演进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本文概要介绍了下一代网络在交换领域业务网络的技术进展和IP承载网络的发展。
1 NGN标准化进展
NGN的标准系列是Y2000,Y.NGNR1Scope[1](NGN R1范围)是对Y.2000系列建议的补充文件, 该文件主要提供NGN第一阶段(R1)的范围,包括R1的环境、R1业务,业务描述以及应用例子等。
建议草案Y.NGNR1Reqts[2](NGN版本1的需求)主要规定NGN第一阶段业务和能力的高层需求,能力需求几乎涉及到了网络的各个方面,包括:传送连接、通信模式、媒体资源管理、信源编码、互连互通互操作、寻路、服务质量、计费统计、编号命名和编址、识别认证和授权、安全、移动性管理、开放业务环境等能力相关的需求。
Y.NGNR2Reqts是在2006年7月同意立项的新的建议草案,重点研究NGN Release 2的业务和网络能力。在先前的GSI会议上,主要明确了把组管理、个人信息管理、消息处理、组播、Presence、位置管理、Push、设备管理、会话处理、基于Web的应用支持、内容处理、数据同步、内容管理等能力作为业务引擎。除支持NGN R1特性外,NGN R2还支持以下特性:高级多媒体业务、互连、基于多业务方案的附加的要求/能力、家庭网络、商业用户(企业、SOHO)支持、全移动性(真正的FMC)、高级QoS、业务传递平台、自动配置、用户数据(身份、单点登入SSO)、在线计费能力、高级管理能力、现有组件(例如NACF、RACF) 的功能加强等。本次会议主要增加了定义,业务特性中补充了家庭网络, 完善了高级多媒体业务的具体内容等, 目前,该草案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NGN业务方案和应用模型中,SG13目前重点讨论融合业务方案的通用模板和业务分类,以及建议草案:Y.wsconv,基于Web业务的NGN融合业务方案;Y.NGNRTCONV,基于IMS的实时会话型语音业务;Y.NGNCTMP,用于多网络提供商环境的支持融合终端的NGN能力;Y.idservreqts,基于ID(标识符)的业务要求;Y.NGNOPENENV,NGN开放业务环境;Y.ngnmcastsf ,NGN组播业务框架;Y.ngnmcast,带有基于MPLS QoS支持的NGN组播业务能力;Y.cwbs,NGN 集中Web浏览业务方案;Y.ngnaccount,NGN计费要求以及新建议草案,NGN环境中的数据库能力和要求。我国中兴通信设备公司(ZTE)新启动了一个新的建议草案Y.cmr――用于多媒体业务振铃业务(CMR)的 FMC 业务方案。
服务质量(QoS)是在分组交换网络上支持实时应用所需考虑的最重要因素。由于分组交换网络固有的无连接的特征, 使得IP网络中端对端的QoS保证是一项艰难的工作,因此,QoS已成为当今网络技术研究、标准化工作的一个极为活跃课题。目前在QoS领域 重点讨论了以下几个草案建议:Y.123.QoS、Y.mpm、Y.enet、 Y.2111(Y.racf)、Y.flowreq、Y.RestPriority和Y.RACFMPLS。提交全会通过了Y.2211,基于以太网的IP接入网QoS要求体系架构(原Y.123.QoS)、Y.2172,IP网络恢复优先级等级(原Y.RestPriority)。
表1列出了SG13有关QoS的新的建议计划。
2 软交换
软交换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呼叫控制技术,它以软交换设备为呼叫控制的核心,具有分层的体系架构、基于分组传输、能够提供多种接入方式等特点。在这种体系架构中业务与控制、接入与承载彼此分离,各个网元设备之间采用标准的协议进行通信,支持标准的业务开发接口实现独立于网络的业务开发模式,并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多媒体等各种业务。实践证明软交换体系在技术上已经成熟,经济分析可行,软交换技术正在逐步取代电路交换技术。
软交换系统由多种设备组成,主要包括软交换设备、中继网关、信令网关、接入网关、媒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等网络侧设备以及IAD、SIP终端等终端侧设备。主要应用集中在利用软交换提供长途汇接和本地用户接入业务,以及为企业用户提供综合通信解决方案。 软交换技术已经成为运营商实现综合业务经营、向不同业务领域渗透的重要技术手段。目前软交换已经在电话网的长途和汇接层面开始引入,已经承载了30%的话务量,质量稳定可靠,节省了投资和运用成本,是PSTN演进的有效技术手段。
我国成功地启动了国际基于软交换的NGN系列标准的研究,已经制定了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网络国际标准系列,形成了多个国际标准草案,树立了我国在NGN领域的学术地位,引领了国际标准的制订。软交换作为PSTN演进的方式和NGN的业务子系统之一已经成为ITU的NGN系列标准。在2006年7月28日结束的国际电联 SG13全会上,由中国电信主导的“PSTN/ISDN仿真体系架构”和“基于呼叫服务器的PSTN/ISDN仿真的实现”两项标准作为国际电联 NGN Release 1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ITUT SG13全会上顺利通过。Y.PIEA(Y.2031)即PSTN/ISDN Emulation Architecture,Y.PIEA对基于软交换和基于IMS的两种PSTN仿真架构、接口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这标志着中国电信在国际NGN标准化过程中已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提升了中国在国际标准化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是中国企业自主技术在国际标准舞台上取得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此次在国际电联获得通过“PSTN/ISDN仿真体系架构”和“基于呼叫服务器的PSTN/ISDN仿真的实现”的两项标准是根据中国制定的软交换相关行业标准[3]和中国电信网络实施的经验而提出的,得到了信产部电信研究院和国内设备制造商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国际上许多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的响应,把中国基于软交换的相关标准和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国际标准推向国际舞台,并由中国电信主导了软交换国际标准的研究,填补了国际电联在软交换领域研究的空白, 也为固网运营商进行网络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依据。根据目前ITU-T 研究的NGN 的体系架构,已经明确PSTN/ISDN 仿真作为三个业务子系统之一。目前实现PSTN/ISDN 仿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IMS实现PSTN/ISDN 仿真,一种是用软交换来实现PSTN/ISDN 仿真。但是由于IMS实现PSTN/ISDN 仿真的演进方式还不成熟,而软交换已经比较成熟,目前运营商面临的网络演进问题可通过软交换的方式来解决。
电话网是中国电信的最大网络之一,而网络演进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电路交换向NGN演进的过程中应注重网络的衔接性、业务的连续性以及网络运营管理的稳妥性。实践证明软交换已经具备替代电路交换设备的能力,灵活提供业务的能力也已经得到验证,同时软交换符合电路交换向分组交换转型的总体发展趋势,电话网向下一代网络演进过程中,软交换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在话音网络引入软交换技术,承载网络的服务质量,不同厂家业务平台的互通和业务应用薄弱是关键的因素,这三大技术问题已经在实践中逐步解决。
采用软交换技术实现电话网的演进,将提升电话网的业务能力,降低成本,符合网络的未来发展趋势。软交换的引入使基于电路交换的网络转型为基于分组的网络,关键点在于其业务的提供是有序的,是可控制和可管理的,不同于一般的基于IP的业务。而且在其业务的种类上增加了基于IP的增值业务,使传统话音业务又有了扩展。
3 IMS
IMS标准由3GPP、ITUT和ETSI TISPAN三大组织协作制定。其整体框架基本一致、且相互引用,但侧重点各有不同:3GPP侧重从移动网角度定义IMS系统,ETSI和ITUT则侧重于从整体NGN网络的角度研究IMS,将IMS作为NGN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并定义了IMS与NGN其他子系统之间的标准接口。其中:
1)3GPP定义的IMS子系统的概念是[4]:IP多媒体子系统由可在分组域提供包括语音、视频、文本、聊天等在内的IP多媒体业务的核心网功能实体构成,这些功能实体包括CSCF、MGCF、MRF等。
2)ETSI TISPAN在NGN整体架构中定义了核心IMS(coreIMS)的概念[5],并援引了3GPP的IMS定义:下一代网络中的IMS,也可称为核心IMS(CoreIMS),是3GPP定义的IMS的子集,仅包括会话控制功能,而业务层的应用服务器功能(Application Servers,AS)、传输/媒体层的相关功能如MRFP(Multimedia Resource Function Processor function)、IMMGW(IP Multimedia Gateway Functions)则不属于核心IMS。
3)ITUT FGNGN对IMS的概念定义如下[6]:IMS是支持基于SIP的业务的核心网络功能实体的集合。IMS支持用户和终端设备从特定位置向网络的注册,并作为注册过程的一部分,同时支持授权和其他安全管理措施。IMS采用基于SIP的控制机制。IMS支持的业务包括多媒体会话型业务以及部分非会话型的业务如呈现业务或消息交互业务。
综合上述概念定义,可认为IMS本质上提供了基于IP承载的、对实时会话业务进行控制的能力;且按照涵盖范围的不同,可分为核心IMS(CoreIMS)和IMS(或IMS网络)。其中,核心IMS主要包括控制层的P/I/SCSCF和HSS等功能实体,提供基于SIP的实时会话控制功能;IMS(或IMS网络)涵盖应用层的AS功能实体、控制层的CSCF和HSS功能实体和IMS终端。核心IMS是IMS网络的一部分,IMS网络是下一代网络的组成部分,IMS网络与NGN网络其他功能实体(如承载层的NASS/RACS子系统等)协作配合,并定义了标准化的、灵活开放的接口。
3GPP定义了R5、R6、R7等阶段性IMS标准。R5阶段主要定义了IMS的基本框架及3G接入的能力;R6版本定义详细定义了接口和功能,及WLAN接入的能力,已于2004年12月份冻结;R7版本对移动部分作了进一步的优化,并引用TISPAN R1标准支持xDSL接入,定义了接入方式无关的策略控制和计费架构,考虑了VCC能力等,目前该版本尚未完成。
TISPAN定义了R1、R2、R3等阶段性IMS标准。R1版本引用了3GPP IMS R5标准,并扩展支持xDSL等固定接入方式,重点研究NGN架构下的IMS、PSTN仿真子系统、PSTN模拟子系统、NASS/RACS接入子系统等,目前该版本已经完成;R2版本将新增FTTP接入、WiMAX接入、FMC等其他业务需求研究,目前尚在进展中;R3版本将新增移动性管理能力,尚未开展具体研究。
IMS在业务能力上能够提供基于会话的多媒体会议、一号通、号码携带、Centrex、一键通(PoC)、呈现、组管理、即时消息等业务。在融合和组合的业务中IMS可以提供CSI(移动电路域与IMS域协作业务),如视频共享、固网移动语音无缝切换、混合Centrex、游戏(成员间通信业务,如即时通信、多方通话等)、Web搜索与点击拨号相结合、语音视频通信与IPTV相结合等。
IMS面临许多挑战,其结构的复杂性目前有许多专家开始质疑。其业务定位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特别是基于SIP的固网多媒体数据业务需求、基于SIP的固网移动融合业务需求尚不明朗。IMS面临P2P技术和业务模式和控制模式的挑战。IMS面临非会话型业务的挑战。IMS技术和标准本身尚在完善之中。特别是固网移动融合技术标准尚在进行中,多种接口协议的标准和设备仍在扩展完善中。IMS设备产品尚在不断完善中,尚未经规模商用验证。特别是在规模组网、接入、漫游、性能、可靠性、多厂家互通、终端定制、计费管理等方面缺乏规模商用验证。这些问题需要积极研究和试验。
4 IP承载网络
基于IP/MPLS技术建设多业务融合承载网络已经被通信界认同,通过建设一个相对独立于已存互联网的精品网络,为商业客户和企业客户提供有质量保证的业务,已被大家普遍认同。国外主流运营商也采用了同样的双网运营的技术路线。英国电信BT、AT&T、韩国电信等世界跨国一流运营商都先后提出了基于IP/MPLS技术的多业务融合承载网络的建设规划。基于IP/MPLS技术的大容量多业务融合承载网采用了优化的拓扑结构和路由组织、快速路由收敛、快速重路由、MPLS二层和三层VPN、QoS(服务质量)、组播、NTP(网络时间协议)、网络管理和安全等先进设计理念和技术,成功实现了电信级IP网络的可扩展性、可用性、融合业务承载能力,以及可管理性和安全性,可同时承载大客户互联网业务、二层(包括伪专线和虚拟局域网VPLS)和三层VPN业务、QoS业务、组播业务(如IPTV)等高附加值业务。
目前在城域网层面主要提供宽带拨号接入业务,Internet专线接入业务和VPN业务。由于现网主要由2/3层交换机组成,导致网络结构不清晰(2/3层混用);此外由于网络范围覆盖广,造成了设备的级联数偏多,直接影响业务性能。现网设备对MPLS、组播、QoS等支持能力都较差,甚至不支持,所以网络对新业务的支撑能力不足。
在城域网层面,运营商积极进行城域网的优化和改造, IP城域网优化改造以业务为导向,充分满足语音、视频、数据业务的发展需要,使网络具有VPN等多种的业务能力,同时使网络层次更加清晰化,通过二三层网络分离,构建层次清晰的三层路由网络(城域骨干网)和二层接入网络(宽带接入网),采用城域骨干网的大容量、少节点和宽带接入网的广覆盖的原则,减少IP 城域网的物理和逻辑级联级数,进行网络质量差异化能力的部署,通过在IP 城域网部署区分服务机制,为不同用户和不同业务提供不同QoS 等级的差异化服务;在控制管理方面进行管理控制集中化,用宽带接入服务器和业务路由器构建清晰的业务接入控制层,实现集中的业务提供和控制。
在下一代网络架构的研究中,电信运营商正在积极寻求能够驾驭IP网络的解决方案,使得运营商能够控制和管理基于IP的网络并具有业务管理的能力,并让网络的体系具备融合的能力,在业务层面具有灵活扩展和组合的能力,在用户接入层面能够进行接入控制、标识和管理。这样一种体系架构是NGN的内涵所在。 NGN中的NASS和RACF就是想使接入管理和控制成为可能。NASS不仅完成接入的连接认证和用户配置管理,而且能够进行用户的位置管理; 而RACF则在业务控制功能实体和传送功能实体之间,根据用户信息、SLA、运营商网络策略、业务优先级、接入和核心网络的资源可用性等因素完成QoS传送资源协商和预留功能。
未来IP承载网络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架构方面向融合多业务承载的方向发展,运营商优化改造其互联网,以便承载多重播放业务。高等级客户的需求演变为高带宽,网络能力将向高可靠性、高扩展性、高QoS、低延时和线速转发方向提升。
2)网络对用户和业务要求具有用户唯一性识别和业务感知能力。
3)网络支持大规模商业组播能力;在超级核心节点开始逐步引入路由器矩阵技术,以降低整体网络架构的复杂度;在核心路由器设备上,40@GPOS接口开始进入试商用阶段;城域网中10GE端口将会取代10GPOS接口而成为主流接口形态;业务路由器向综合性、大容量和高性能方向发展,未来将支持高性能的深度包检测能力。
4)电信营运商开始积极面对P2P流量对带宽的占用,对互联网中的流量进行引导,并积极探索电信级的IP承载网架构,逐步引入全网端到端资源管理和控制平台。
5)电信级以太网新技术获得了很大发展,拓展了营运商针对客商的业务范畴。
5 结语
下一代网络是一个长期的目标网络,需要逐步完善和实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传统电信带来了挑战和机遇,电信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演进为运营商的转型在技术方面提供了保证,网络能力的不断提升和演进将为业务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提供基础。运营商也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变为注重投资质量的效益;从追求高新技术转变为注重性价比高的成熟适用技术。
参考文献:
[1] ITUT Recommendation, Y.2000SerSup 1 - Next Generation Networks - Service aspects: Service capabilities and service architecture: NGN release 1 scope[S]. ITUT, 2006.
[2] ITUT Recommendation, Y.2201 - Next Generation Networks - Service aspects: Service capabilities and service architecture: NGN release 1 requirements[S]. ITUT, 2007
.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 软交换设备总体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S], 2006
.
[4]3GPP TS 23.228 V8.1.0 - IP Multimedia Subsystem (IMS), stage 2, version 8[S],2007
.
[5]ETSI TS 183 021 V1.1.1 NGN Release 1- Endorsement of 3GPP TS 29.162 Interworking between IP Multimedia (IM) Core Network (CN) subsystem and IP networks[S],2005
- 上一篇:教师工作纪律自我总结
- 下一篇:财务集中核算的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