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的帮扶措施范文

时间:2024-03-14 17:09: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单亲家庭的帮扶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单亲家庭的帮扶措施

篇1

(二)单亲家庭子女的性格特点,心理情绪。由于家庭的缺损,造成了单亲家庭子女的性格缺陷,他们通常表现出孤僻、内向、任性等性格弱点。绝大部分生活在单亲家庭里的未成年人在个性发展中,常常感到空虚、寂寞、惶恐不安和焦虑。在调查的2840名单亲家庭子女中,处在离异家庭的单亲家庭子女,大都行为习惯差,甚至染有不少不良习气,诸如抽烟、赌博、打架斗殴、谈情说爱、寻衅闹事等等。

(三)单亲家庭子女的生活状况。由于家庭的不完整,只有少数单亲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多数单亲家庭的生存状况是十分艰难的,生活条件差,生活质量跟不上需求。在调查中发现,2840名单亲家庭子女中有53.9%随父,46%随母,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扶养的占0.1%;在生活条件较差的家庭,父或母为了寻求生计,外出务工,也只能将子女交给长辈或他人看管。

(四)单亲家庭子女的监护人文化结构。调查的单亲家庭中家长是农民的居多,占整个的89.76%,是工人的占4.2%,是干部及其他的占 6.04%;同时,他们的文化层次也参差不齐,其中,小学文化占单亲家庭的60.59%,中学的占34.01%,大专以上文化层次较高的只占其中的 5.4%。

(五)单亲家庭子女的受教育情况。在学校的教育中,86.7%单亲家庭的子女能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有13.3%单亲家庭的子女不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调查结果显示,单亲子女的学习状况向两个极端发展。其中,学习成绩特别突出的单亲子女属于个别现象,只占0.6%,成绩较差的占78.3%。由于单亲家庭孩子的监护人文化水平普遍低,不具备给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素质和能力,因此,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大多数未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二、存在的问题

(一)单亲家庭教育功能弱化,质量差。单亲家庭的父母一人既要承担沉重的家务,为了生活又要努力的生产、工作,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方面常显得力不从心,对其子女的关心和教育不够,造成了家庭教育功能欠缺的一个普遍现象。特别是在农村单亲家庭中,多数家长常年外出务工,孩子托付给家中的长辈,监护人本身文化水平低,思想素质不高,严重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式方法,不具备对孩子进行家教的能力,这些现象直接导致了家庭教育质量差。

(三)单亲家庭子女学习向极端发展。在对单亲家庭子女的调查中发现,他们的学习状况向两个极端发展。一种情况是父母离异或丧偶后,把孩子作为整个家庭的精神支柱和依靠,在孩子的学习教育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这样的孩子在学校里出类拔萃,但是他们性格孤僻,很敏感,心理承受能力差,而且很自卑,缺乏爱心。另一种情况是父母双方互相推卸责任,视子女为累赘,在这种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是自暴自弃,有厌学情绪,在学校表现恶劣,不思进取,任意逃学,而这种情况在单亲家庭中占绝大部分。

(四)单亲家庭经济出现危机。由于大部分单亲家庭都是一个人承担抚育和教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除了少数家庭生活富足以外,绝大多数家庭经济都十分困难,难以支付高昂的教育费用,很多学生只能勉强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少数学生早早辍学,连九年义务教育都不能完成。同时,健康也不能得到保证。

三、几点建议

(一) 社会责任

1、加强领导,进一步关注单亲家庭子女的成长。各级党政部门应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贯彻落实中发8号文件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加强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切实解决。一是加快经济发展,积极给单亲家庭的家长创造就业机会,使其就近务工,创造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二是完善有关法律政策,保障孩子合法权益。三是社会各界要力所能及开展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帮扶活动。

2、强化宣传,积极引导单亲家庭子女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由于单亲家庭子女的监护人责任意识普遍淡薄,要切实改善单亲家庭子女的生存、发展环境,就必须强化单亲家庭子女法定监护人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针对这一问题各级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和机会,对单亲家庭子女的监护人进行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教育,让他们了解单亲家庭孩子出现的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问题,了解青少年教育的基本内容、教育规律和方法,明确自己监护的任务和责任。

(二)学校责任:

1、学校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用爱心抚慰创伤。要加强调查研究,增强教育实效。学校应对农村单亲家庭学生 的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全面了解他们的情况;并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专门档案,针对不同特点,分类管理。老师应与外出打工家长及其临时监护人经常保持联系,并建立家长记录卡,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

2、创造活动环境,用鼓励消除自卑,用友情弥补亲情。单亲家庭学生的思想负担重,耻于别人知道自己家中的真实情况,更怕老师和同学知道。学校要积极创造活动的环境,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参加各项有益的活动 。同时,在活动和学习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和同学的友谊,用友情来弥补亲情。

3、鼓励他们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单亲家庭的学生在闲暇独处时常常感到无聊,也更多地采用消极被动的方式打发时光。学校要对他们进行人生观和生活目的教育,让他们增强自信、树立正确理想,做到常提醒,多鼓励,多方面启迪。积极安排一些兴趣相投的同学与他们结成学习伙伴。

(三)家庭责任:

1、强化监护意识,确保家庭教育力量。单亲家庭子女的父母要重视与学校、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随时掌握孩子动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管理。如果必须外出务工,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选择责任心强、有保护能力和精力的临时监护人管理孩子,并应履行相应的委托手续。

篇2

【关键词】遗弃和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一、造成的原因

1.遭遗弃的孩子往往是智障或残疾或重病造成父母难已承担昂贵的医疗费用,或超生,父母婚变、私生子女等。

2.单亲孩子则是因丧偶、离弃、分居等构成家庭主体成员不齐全的家庭,由父亲或母亲单独抚养的孩子。

二、目前的现状

1.遭遗弃的孩子,一小部分从小被别人收养;一部分因父母离婚被其中的一方抚养而成为单亲的孩子继而又被抚养方遗弃;更大一部分是被福利院收养,孩子们知道自己已遭遗弃。

2.遭遗弃的孩子普遍有很强的自卑心,他们大多性格内向,心中甚至还有仇恨的种子。在学校不容易与同学及老师沟通,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受到的强烈不平等,将加深他们的被歧视感,对立感和自卑感,从而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上形成了困难,容易成为问题学生。

三、社会调查

资料来源:

一是在校的中职生(麻城职教集团)

二是网络搜寻相关数据和资料

我们对在校的中职生进行调查:一是心理测试试法,即“常用人格和心理健康评定表”和“简易应对方式表”;二是社会调查,即“心理咨询室组织的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是:

被别人收养的学生(自己知道),单亲家庭的学生和完整型家庭的学生有明显的差异:我校2014年新入校的学生1622人,单亲的有28人,被别人代养的(包括留收的)有284人。性格行为比较,如下表。

以上结果表明了代养、领养和单亲家庭中的中职生,无论是哪种原因造成的家庭不完整的,都有一段特殊的经历,这会给孩子一定的心理创伤,乃至性格异常,如:远离集体,不爱交际,冷漠,敌视他人,顶撞老师等等,容易出现偏激的行为。这样的性格,很可能将永远伴随着他们渡过一生。

四、案例及其影响

由于遭遗弃或单亲的家庭学生特殊的成长经历,导致他们的性格异常,很容易成为问题学生。

案例一

我所任11级电子班的学生周某,父母在他五岁时因母亲出轨而离婚。他被判给父亲,母亲付了两年的抚养费后失联了,他不仅是单亲,而且也是遭遗弃的孩子。父亲后来未再娶,但是多年来他的父亲为给孩子减免学费而把当时离婚的判决书复印件给历任班主任,也使部分教师和同学都知道他家的情况,周某因此很自卑、很恐惧、很内向,不合群。一度弄得同学的关系紧张,有些同学也歧视他,不愿意与他同寝室住等等,科任老师也普遍认为周某有神经病,不看好他。经过班主任两年的细致的工作,他变开朗了,与同学们的关系趋于正常,2014年终于通过单招被武汉船舶学院录取。

案例二

2015年春,我校12级学生陶某,在校园旁的水库边徘徊,幸亏被值日老师发觉,避免了一场溺水事件。后来经班主任细心开导才知道,那天是该女生母亲再婚的日子,该生认为母亲要抛弃自己了,准备自杀。自杀未遂后心结终于被班主任和母亲打开,孩子正常了。

五、教育的措施和社会的援助

首先是家长的努力。作为收养遗弃孩子的养父母应尽最大的努力给养子女以关爱,让他们没有寄人篱下的感觉。尽力不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身世或在成年、成家后再告知,不至于给他们有太大的负面影响。而单亲家庭的家长普遍忙于生计,精力有限而导致放任不管或管教过严,使子女无家的感受,而迷恋网络或与社会上不良青年交往成为他们寄托情感的重要部分,单亲家庭的家长尽量不要让孩子仇恨父母中的另一方,从正面教育孩子父母离婚是有原因的,但Q不影响父母双方对孩子的爱。

其次是学校的教育:第一,入学教育。每一个新生入学都要牢记目标,努力学习,做一个品德高尚,对社会有益的人。第二,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传达学校的教育理念。让家长了解青春期子女的心理特点,与学校紧密配合,以促进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第三,建立“家访”制度,教师主动上门或至其工作地点与家长交换意见。第四,班主任加强管理,有针对性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建立学校成长档案,与科任教师挂钩,做好针对性辅导,教师的教育手段要灵活多样,不能只是一味说教,应多从生活上去关爱他们,给遭遗弃和单亲的学生生创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让同学间相互尊重、关心、帮助,给予他们指点和鼓励,帮助他们找出自身的闪光点,使他们树立自信心。

最后是社会的援助,包括法律援助和社会的帮扶机制。

篇3

关键词:隔代教育 心理问题 解决策略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乐清的经济已跻身全国百强,乐清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然而,由于人们忙于经商赚钱,许多孩子从小到大基本上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人看管。在我从所教的八年级两个班级112名学生的访谈中得知,父母在外经商或打工的有65人。全校1260位学生中大约有50%以上的学生是由祖辈代管的。隔代教育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隔代教育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话题。如何预防和解决好

隔代教育学生的心理问题?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1、隔代教育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表现

隔代教育对孩子性格和心理产生的影响最令人关注,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的未来出取决于他们的性格和心理。扭曲和变异的性格和心理无论对孩子自己还是整个社会都是非常不利的。隔代教育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1.1自卑、冷漠的心理

因为长期没有母爱,这些孩子往往缺乏亲情,孩子看整个社会都是冰冷的。王某是我班一位性格孤僻,不爱与人交往的女孩,在同学中没有朋友;她思维偏执,父母与她沟通很困难;不能批评,否则就跑到爷爷奶奶那里哭诉父母的不是,或以不上学向父母示威。这种自卑、冷漠的心理严重地阻碍了孩子的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

1.2娇气、骄横的心理

由于隔代老人的溺爱,事事都一手包办,不让孩子动手,处处袒护孩子的缺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形成任性、自私、行为放肆,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娇气、骄横心理,稍不如意,便对家人、同学大发脾气,大加指责,甚至有的还常以不吃饭相威胁,弄得家人不知所措。虽然在大多数的独生子女家庭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种心理,但这在隔代教育的孩子身上表现尤为明显。孙某是我班的一位男生,父母常年在国外经商,经常因小事大发雷霆,老师找他谈话,他很难接受,往往独自跑到卫生间大哭一场。

2、隔代教育心理问题解决的策略

从我校隔代教育家庭的部分学生学习生活特征抽样调查中,归结起来看,他们的问题主要是情绪与心理问题。心理学家提出:“在使人成功的因素中,智商的作用只占20%,而情感的作用则为80%。”为了有效地解决好隔代教育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笔者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尝试。

2.1 对父母因外出经商隔代教育家庭的学生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2.1.1建立“困难生”爱心档案

从入学开始,班主任就加强对全体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进行了解,对在学习生活、心理有困难的学生要深入了解,跟踪并详加记载建立爱心档案。并且与年级组长、任课教师协商,与这些学生结对帮扶,负责心理辅导、学习辅导,并给予他们以生活的关照、行为的矫正,定期与家长联系,掌握这类家庭学生在家中和社会上的情况。

2.1.2 教育他们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这类学生在闲暇独处时,常常感到空虚无聊,也更多地采用消极被动的方式打发时光。如打游戏机、上网吧、看武侠小说、集伙赌博等,他们忘记了自己的学习与作业,学习成绩差甚至有的逃学。班主任及相关老师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理想,重新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并且一事一教育一引导,转变就表扬,达不到要求就再交流,再谈心,做到常提醒、多鼓励、多方面启迪。还要安排一些兴趣相投的同学与他们结成学习伙伴。

2.1.3用爱心和友情弥补亲情

这类学生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缺少情感交流,与祖父母辈存在代沟,没有共同语言,内心感到孤寂。班主任及相关老师对他们要充满爱心,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做耐心细致的工作。认真倾听他们的叙述,以朋友的身份跟他们交流思想,并且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使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中,使他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感到幸福,更加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2.2对祖父母溺爱产生隔代教育的学生可以采取以下三方面措施:

2.2.1培养学生有爱心

班主任在尊重主体――学生,变“生硬说教”为“情理交融”。在晓之以理的同时,充分运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应,引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共振,唤起情感共鸣,以此驱动学生道德、行为和品质的形成。如在生活上关心体贴他们,热切地关注和耐心地帮助他们。善于捕捉他们生活中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肯定和鼓励,用爱心打开他们紧锁的心扉,常以自己成长过程的亲身经历和体会与他们交流思想,倾听他们的叙述,以情换情,同时营造团结互助的良好班级氛围。潜移默化中使他们学会关心自己,懂得关心、理解和尊重别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与美好,逐渐学会适应生活,摆正自己的位置。

2.2.2 辅以严格的要求

在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除做耐心细致工作外,也要有一定的严格教育和要求,对原则总是不能迁就。通过班团课、主题班会等各种形式对他们进行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对他们的行为起到提醒和约束作用,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阶段所要达到的行为目标。对有违纪行为决不能迁就,要以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和严肃的班级纪律处理相结合。

2.2.3创设活动交流平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学会与他人合作

班主任应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利用主题班会、知识抢答赛等,积极鼓励学生参加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可有意识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同其他同学间的友谊与合作,对能力较弱的学生可有意识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同时班主任要充分利用表扬和鼓励机制,逐步帮助他们树立起对学习的自信心和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善于发现他们的细微优点,捕捉学习中的闪光点。评价学生不是以学生回答是否正确为标准,而是从中找出积极的一面,加以适当的肯定和引导。从而使学生感到自己身上的优点,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且给他们设计的问题要适度,每获得一点进步就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让他们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逐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积极性。

2.3 对单亲家庭产生的隔代教育学生的应对策略

2.3.1让学生正视自己的家庭现状

面对婚姻离异的单亲家庭学生,应让学生明白,离婚是父母的事情,与孩子没有太大的关系,孩子也不宜过多地干涉父母的权利。以此来降低青少年对父母离婚的恐惧和仇视,培养学生宽容和相互尊重的品行。而对那些因疾病、交通事故等造成的单亲家庭学生,应让学生明白自身的处境是因不可抗力所造成,不能因此而意志消沉,教育他们要树立起生活的勇气,正确面对挫折,战胜困难,使其明白,当前最重要的是掌握好生活的本领,将来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

2.3.2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对单亲家庭的学生来说,由于生活在残缺的家庭中,已经不能享受到完美家庭的温暖,我们应给他们以足够的关爱和正确的教育方法,培养他们高雅的兴趣和爱好,把学生引导到良性发展的轨道,避免不良行为的产生,杜绝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对于学校来说,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的了解、跟踪,并详加记载,然后选派优秀的教师去结对帮助。同时班主任要创造活动的环境,积极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参加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会活动。

2.3.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青少年时期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危险年龄”,再加上残缺家庭与社会造成的一些负面影响,致使这时期成为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因此,我们学校对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在学校开设心理辅导室,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前途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

同时学校应加强对家长的指导与帮助。据《中国青年报》5月17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最终克服因家庭的缺陷引起的心理问题。

总之,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经济意识越来越强,我市农民外出经商十分普遍,他们将子女的监护教育权托付给自己的父母辈,再加上单亲家庭也有所增加,因此隔代教育现象总体呈上升趋势,由此产生的隔代教育现象已成为制约我市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瓶颈”。隔代教育现象理应引起我们教育界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孙宏艳 隔代教育的五大误区《少年儿童研究》2002、4

篇4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近年来。城市居民家庭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人们生活幸福感普遍增强。然而,城市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的形势下,依然存在着一些城市低收入家庭,这些家庭目前还在为各种各样的生活难题所困扰,有的甚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要靠亲朋的接济才能解决。为了深入了解城市低收入家庭的思想状况,课题组一行5人对沧州市区125个低收入家庭开展了专项调查。调查之前,几乎所有成员都认为这些低收入家庭中肯定充满了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但调查的结果却出乎我意料。

一、城市低收入家庭的现状

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5平方米以下且家庭住房总建筑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下的调查中,这次调查的对象是家庭人均月收入在375元以下。共发放问卷125份,其中三无家庭、单亲家庭、重病家庭、重残家庭、其它家庭各25户,实际回收125份,回收率100%。由于导致家庭收入不高的原因各有不同,思想状况也有所区别。

经济来源方面,1三无家庭。三无家庭指的无工作、无住房、无收入来源的家庭。25户三无家庭中。有13户家庭靠亲友接济,占52%有5户寄居在亲戚家,占20%,其它完全靠低保金生活;工作意愿上,有劳动能力的家庭18户,占72%,其中,有16户由于工作技能及身体条件等原因未能实现充分就业,占90%,其它两户就业愿望不强烈;家庭负担上,有未成年子女需要抚养或有老人需要赡养的家庭占40%。思想上,这25户中65%的家庭为收入太低而发愁;32%的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焦虑;80%人为看病而担忧。对自己的生活状况普遍感到不很满意,但没有怨天尤人,对政府和社会给予的一些救助政策和措施普遍感到比较满意,存在着强烈感恩的心理。认为,要解决目前的生活状况,最大的困难就是就业问题,其次是住房和子女的教育问题,希望政府加快对廉租房政策的落实和对低收入家庭子女的教育及将来的就业问题予以关注。

母子(女)一起生活的18户,2单亲家庭。25户单亲家庭中。占72%;父子(女)一起生活的7户,占28%。其中,子女还在上中小学的16户,占64%;上技校或大学的5户,占20%;走上社会的占16%。这些家庭中,经济来源方面,有22户家庭靠亲友接济,占88%,其它完全靠低保金生活;工作意愿上,有劳动能力家庭20户,占80%,其中,有18户由于工作技能及身体条件等原因未能实现充分就业,占90%。思想上,68%家庭感到不幸福,对生活现状的满意程度不够;与三无家庭不同,最大的思想压力是子女的教育问题,其次才是自己的收入和就业问题;与三无家庭相同的对政府的救济、帮扶政策和措施,普遍感到满意。

患尿毒症的10户,3重病家庭。25户重病家庭中。占40%患恶性肿瘤的3户,占12%;患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2户,占8%;其它像永久性瘫痪、严重脑损伤、严重帕金森病和严重精神病的占40%。25户重病家庭中,经济上全部来自亲朋及社会救助。思想上,对社会给予的一些救助措施普遍感到满意,对社会存在感恩的心理,但他对自己的生活状况普遍感到不满意或很不满意。影响他生活的最大困难首先是治病费用太高,其次就是报销比例偏低,对报销后的费用也难以承受,有的都影响到基本生存。比如,有的家庭由于是因病致贫,尽管有医保,但高昂的医疗费仍然使得有些家庭(尿毒症患者占了一个很大的比例)思想波动很大,有的甚至产生了厌世轻生的念头。想法是不愿再给家庭、亲朋和社会增加负担,对未来失去了信心,最大的愿望就是大病和重病能免费治疗。

先天残疾(如小儿麻痹症患者)占了60%,4重残家庭。25户重残家庭中。其它占40%。这些家庭中,大多伤残者配偶的工作也不稳定,相对稳定者只有40%,致使他经济上几乎全部来自于亲友或社会。思想上,尽管他生活困难是客观存在但只有36%的人群感到不幸福,大多数家庭对自己的生活状况还是满意或基本满意的对国家和社会的感激程度最高,思想上也最稳定。最大思想压力就是子女的学习和将来的就业问题。

如因纠纷长期打官司家庭、好逸恶劳家庭等。思想上,5其它家庭。其它城市低收入家庭主要是指那些对没有把精力放在增加家庭收入的群体。对社会的感恩程度最低甚至没有,对社会存在着很大的误解,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很深,对自己的生活状况普遍感到很不满意。比如,有很大比例的家庭认为其生活的困顿是由于社会的不公平引起的等等。这些人群的思想认识亟需正确的引导。

为了能更好地说明问题,以上是河北省沧州市低收入家庭的一些调查结果。对每个家庭的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下面是关于问卷统计的情况:

二、城市低收入家庭思想状况分析

城市低收入家庭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抱有信心的达90%以上,1物质缺乏但精神积极向上。根据我调查。面对现实,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等、靠、要,更没有埋怨和仇恨。为了改变现状,积极向上,积极寻找新的工作岗位,包括从事着那些人们普遍认为所谓"不体面"工作。

使得他普遍承受着相对贫困的境遇,2生活困顿但心存感恩。城市低收入家庭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弱势性。而且绝大多数还遭受着绝对贫困的尴尬和煎熬。但在实际生活中,对国家的相关政策非常理解,对政府的救济措施非常体谅,尽管生活困顿,但对国家、社会的感恩之心都是发自肺腑的

相应地影响着他社会地位的变迁。城市低收入家庭由于长期生活在经济拮据的状态,3经济拮据但思想稳定。人们收入差距的拉大。因此也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落感,但他并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把一切责任都推给社会和政府,而是认为收入低受自身素质不高(诸如受教育程度低、缺乏文化知识、没有专长或技能单一)局限所致,进而表现出来的思想非常的稳定,对于他自立自强至关重要。

三、对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几点思考

政策上给予相应的倾斜。对于因物价上涨等因素给低收入家庭生活构成的影响

第一、继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是低收入家庭的最后一道"防护网"社会养老、失业、基本医疗、住房等措施对于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保障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劳动、民政等政府有关部门应更多地给予重视和关心。有关部门要及时了解情况,及时提高补贴,使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国的医疗制度改革正进入攻坚阶段

第二、深化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目前。新一轮医疗卫生制度的改革,牵动着每一位老百姓的心,更牵动着城市低收入家庭本来就已敏感的神经。尤其是低收入家庭中患重特大疾病群体,政府部门应采取如设立重大疾病保障基金等有效措施来切实保证他拥有基本的医疗保障。因此,加快医疗卫生制度的改革,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真正实现病有所医是一个需要政府重视和解决的突出问题。

就业难度进一步加大。

第三、切实注重就业问题。国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结构调整。政府应对再就业工程加大关心力度,多组织一些有关劳动就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个人素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渔。对于低收入家庭有劳动能力的人员,除劳动者自身应更新择业观念外,有关部门应对低收入家庭的劳动者尤其是失业者加大培训力度,免费为他提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以提高他劳动技能,提高就业能力。同时为低收入家庭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给予更优惠的创业政策,为低收入家庭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教育支出在居民支出中的比重也逐年上升

第四、解决低收入家庭的教育问题。教育部门应为低收入家庭的子女提供更多的帮助。随着教育费用的攀升。低收入家庭由于收入水平较低,且收入中75%以上的支出都用于衣、食、住、医方面的必要开支,而用于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就非常有限,这就严重影响了低收入家庭对于教育方面的投入。因此,为了让这部分家庭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教育部门对于中低收入家庭,特别是对于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家庭,除减免学杂费外还应给予其他方式资助,以降低这些家庭的教育负担,保证低收入家庭的子女能与中等收入家庭的子女接受同等教育。

篇5

一、学校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

学校通过采集信息,建立详细的留守儿童档案,对不同年龄,不同的类型分组,以便更好地管理,如单亲留守、双亲留守、单亲家庭留守儿童进行分类。并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活动,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

二、学校组建留守儿童帮扶小组

每一组有固定的老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留守儿童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他们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心理产生自卑和孤独,缺少安全感,学校成立爱心爸爸和爱心妈妈,经常和农村留守儿童谈心交流,虽然他们的爸爸妈妈不在身边,他们也能体会到家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使他们从小懂得每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不一样,有的父母在身边,有的父母离得很远,都是工作,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祖国的建设,城市的美化,离开了你们,你们要为父母的所作所为感到高兴和光荣,但是你们的任务是在家听爷爷奶奶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力争学习第一,为将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你们经济上或学习上有什么困难,要对身边每一个人说或跟老师说,他们会帮助你们的。对家庭留守儿童,他们的心理产生无助感,缺少学习用具,不能顺利完成学业。这就要求我们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帮扶教育他们,社会爱心人士、团体出一份力量,对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上,困难的家庭和学生,资金得到帮扶和赞助,让他们也感受到爱的温暖,感受爱的教育。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学习及其要关注,不能让他们掉队,及时补课和心理辅导,让他们的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学校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课

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们和自己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爷爷奶奶的年龄偏大,没有多少文化知识,对他们的生活起居可能照顾的不到,对他们的教育更是谈之甚少,没有起到很好的监管作用,久而久之他们就养成了不良的习气,有的依赖性较强、感情脆弱、容易冲动、不理智。另一种由亲戚监管,孩子大了,亲戚也不好管教,有的管了,也不听管教,从此放任自流,抽烟喝酒、上网聊天,时间长了就在认知和价值观上出现了偏离,以及个性、心理上发生了异常。学校心理辅导老师,要及时地对他们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进行心理辅导讲座,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学校组建农村留守儿童家园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长辈们又忙于劳作,没有文化,无暇顾及他们,让他们各得其所,久而久之,他们就染上了社会的不良风气,他们处在青春发育期,身心较脆弱,思想容易左右,会受到不良习气的侵蚀,形成不良的习惯,重哥儿们义气,不听别人劝阻,我行我素、唯我独尊、酗酒闹事,包网吧,聊通宵等不良的行为习惯。鉴于此,我们学校建立了农村留守儿童之家,让他们在这个大家庭中得到熏陶,感受大家庭的温暖,我们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之家中,设有舞蹈组、电子琴组、葫芦丝组、篮球组、阅读组等十三个组别,有辅导老师,学校还设立了心理辅导室,对学生不良习气的形成提前干预,为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奠定坚实的基础。让他们的兴趣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张扬,从小形成务实的个性,体现每个人的价值。

五、构建和谐的新农村建设

篇6

关键词:企业 困难职工 帮扶

困难职工群体是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备受各级组织的重视和关注。解决困难职工群体这一社会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撑、社会的帮困救助和企业的真切关心。

一、企业困难职工群体形成原因分析

要解决贫困职工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找到形成贫困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解决贫困职工问题。通过调查发现,造成家庭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因下岗分流失业导致贫困。部分企业在改革过程中,为求生存发展,不得不减员增效,部分职工下岗、分流、协解后没有找到新的工作,失去了经济来源,导致生活困难;还有部分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状态,经营长期举步维艰,导致职工收入大幅度减少,生活陷入困境。

2、因家庭总收入过低导致贫困。职工家庭成员中,老人、子女多,经济收入不高;尤其是在单亲家庭中,一个人收入有限,不但要承担子女的抚养费,还要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生活上相对比较艰难。特别是子女教育上的花费占家庭花费的份额较大,造成家中生活更加艰难。

3、因家庭成员身患重病导致贫困。目前,医院的医疗费用比较昂贵,一旦患上重大疾病,家庭往往难以承受巨额的医药费用,因病返穷的现象在困难群体中比较普遍。

4、因无劳动能力就业导致贫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企业对工人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导致年龄偏大、文化较低的下岗职工和残疾人家庭因缺乏技能而普遍难就业问题,有些即使找到工作,也是些不稳定的散工零活,很容易二次下岗或失业。

二、扶贫帮困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近年来,煤矿企业严格按照上级有关规章制度和相关政策大力开展扶贫帮困工作,然而在具体的帮扶过程中以下几种突出的问题和现象值得重视和关注。

1、如何准确的界定困难家庭和困难人员。扶贫帮困工作中对贫困人员的界定标准都有明文规定,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随着部分困难职工家庭情况的时时变化,经济收入也在发生改变,工会组织短时间内很难对他们经济收入的实际情况进行掌握,就会造成部分实际收入已经不符合政策规定的人员,隐瞒自己的真实收入,继续领取救济金和享受贫困人员的相关待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帮扶工作的质量。

2、困难家庭对扶贫办帮困工作存在认识偏差。部分困难职工家庭、残疾人家庭以及生活存在临时困难的职工,因为感觉组织的帮扶力度不够,无法达到自己的心理预期,经常性地向工会要求进一步的救济,有些困难人员甚至认为临时救济应该像每月发工资一样不能间断,也有一些困难人员提出的要求极为苛刻,完全超出了相关政策和制度规定的范围,有些被救助对象几乎没有一点感恩意识,认为组织帮扶是天经地义的。

3、困难人员对扶贫办帮困工作存在依赖思想。一些困难人员完全可以通过学习一定的劳动技能、寻找适合的就业机会和工作岗位等途径,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但是部分人员将脱贫解困的希望完全寄予组织,自己从来不主动寻求脱贫解困的方式方法,这也在无形中增添了企业的负担。

三、进一步做好扶贫帮困工作的措施

扶贫帮困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企业要根据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不断更新信息,做到心中有数,统一规划,建立长期有效的工作机制。

1、组织上高度重视是做好扶贫帮困工作的前提。俗话说,群众困难无小事。群众的困难对于个人来说,就是头等大事。如果解决不好,就可能将情绪发泄到工作中、生活中,从而对工作安全、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2、思想上正确引导是扶贫帮困工作的重要环节。扶贫帮困的资金毕竟有限,也不是有钱就灵,使困难人员最终走向自立是帮扶工作的根本目标。有些困难人员并不是收入少的困难户,而精神上存在困境的人员。比如,吸毒赌博人员、精神疾病人员等,要把这类思想上贫穷、问题人员,定为扶贫帮困的重点人。这类重点人普遍存在着思想上爱钻牛角尖、易激动,行为上易冲动等特征,对此,要定专人“贴近”交朋友做工作,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行为动态,及时信息上报,在一如既往地关注他们的生活,尽量帮助解决家庭困难的基础上定期和他们进行一对一的政策宣讲、形势任务教育、思想教育工作。要引导培养重点人的正当的兴趣爱好,减少其思想上钻牛角尖、行为上失控的时间,使其思想得到转化,能积极工作。

篇7

摘 要 企业困难职工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特殊弱势群体,备受各级组织的关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帮助困难职工走出困境,成了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不仅需要企业的大力帮扶,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因此,做好新形势下的扶贫帮困工作,为企业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就这一问题谈一些粗浅认识。

关键词 企业 困难职工 扶贫帮困工作

一、企业困难职工群体形成原因分析

解决贫困职工的问题,只有找到形成贫困的原因,才能制定有效的帮扶措施和帮扶办法。通过调查发现,造成职工家庭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因下岗分流失业导致贫困。部分企业在改革过程中,为求生存发展,不得不减员增效,部分职工下岗、分流,失去了经济来源,导致生活困难;还有部分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状态,经营长期举步维艰,导致职工收入大幅度减少,生活陷入困境。

2.因家庭总收入过低导致贫困。职工家庭成员中,老人、子女多,经济收入不高;尤其是在单亲家庭中,一个人收入有限,不但要承担子女的抚养费,还要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生活上相对比较艰难。特别是子女教育上的花费占家庭花费的份额较大,造成家中生活更加艰难。

3.因家庭成员身患重病导致贫困。目前,医院的医疗费用比较昂贵,一旦患上重大疾病,家庭往往难以承受巨额的医药费用,因病返贫的现象在困难职工群体中比较普遍。

4.因无劳动能力就业导致贫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企业对工人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导致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的下岗职工缺乏技能而普遍难以就业,或即使找到工作,也很容易二次下岗或失业。

二、进一步做好扶贫帮困工作的措施

扶贫帮困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企业要根据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不断更新信息,做到心中有数,统一规划,建立长期有效的工作机制。

1.组织上高度重视是做好扶贫帮困工作的前提。俗话说,群众困难无小事。群众的困难对于个人来说,就是头等大事。如果解决不好,就可能将情绪发泄到工作中、生活中,从而对安全生产、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2.思想上正确引导是扶贫帮困工作的重要环节。扶贫帮困的资金毕竟有限,也不是有钱就灵,使困难人员最终走向自立是帮扶工作的根本目标。有些困难人员并不是收入少的困难户,而精神上存在困境的人员。对此,要关注他们的思想、行为动态,在帮助解决家庭困难的基础上,定期和他们进行一对一的形势任务教育工作。培养他们正当的兴趣爱好,使其思想得到转化,能积极工作。

3.方法上创新务实才能把扶贫帮困工作落到实处。扶贫帮困工作关键是一个“扶”字。企业工会组织应该本着“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的帮扶原则。对有劳动能力但缺乏劳动技能的下岗职工、失业子女,创造免费的技能培训机会;对无经济来源或经济收入特别少的困难家庭,为他们办理最低生活保障金;对子女上学,天灾人祸等引发的临时困难家庭,主要采取直接为他们申请金秋助学补助、临时困难补助;对需要长期帮助的残疾人家庭,大重病困难职工家庭,要深入开展领导干部与困难职工“一帮一”结对子交友帮扶活动。

4.行动上多措并举是扶贫帮困工作的力量所在。由于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需帮扶手段和途径也不同,工会所依靠和支配的力量也不一样,而要确保每个困难职工家庭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就只有建立起一张帮扶网络,多措并举、多部门配合,才能使工作不留死角。因此,要根据困难职工的需求制定不同时期、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帮扶活动方案。要及时了解职工的困难,全面掌握扶贫帮困形式,及时“上门入户”跟进做排忧解难工作。

三、扶贫帮困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近年来,煤矿企业严格按照上级有关规章制度和相关政策大力开展扶贫帮困工作,然而在具体的帮扶过程中以下几种突出的问题和现象值得重视和关注。

1.如何准确的界定困难家庭和困难人员。扶贫帮困工作中对贫困人员的界定标准都有明文规定,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随着部分困难职工家庭情况的时时变化,经济收入也在发生改变,工会组织短时间内很难对他们经济收入的实际情况进行掌握,就会造成部分实际收入已经不符合政策规定的人员,隐瞒自己的真实收入,继续领取救济金和享受贫困人员的相关待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帮扶工作的质量。

2.困难家庭对扶贫帮困工作存在认识偏差。部分困难职工家庭、残疾人家庭以及生活存在临时困难的职工,因为感觉组织的帮扶力度不够,无法达到自己的心理预期,经常性地向工会要求进一步的救济,有些困难人员甚至认为临时救济应该像每月发工资一样不能间断,也有一些困难人员提出的要求极为苛刻,完全超出了相关政策和制度规定的范围,有些被救助对象几乎没有一点感恩意识,认为组织帮扶是天经地义的。

篇8

关键词:高校;贫困学生;资助育人;机制

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保障教育公平,改进教育机制合理,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国家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问题出台了相应资助政策及采取了多种措施,目前形成了“奖,贷,助,补,减”为主要内容的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在对贫困生的资助中,目前的重心还是放在对他们的经济补助上,但是其思想上和心理上的教育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因此高校要提高学生资助育人的针对性,健全实施机制,资助是手段,育人是目标,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原则。

一、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现状分析

1、资助工作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合理机制

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在落实过程中缺乏系统性,要把资助和育人结合起来,受资助的学生在国家助学金等无偿资助中出现依赖心理,滋生了“等,靠,要”的消极思想[1]。在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的环节中,出现了部分学生缺乏诚信,填写家庭收入时虚报数据或贫困证明造假。有的同学出于自卑心理隐瞒家庭的实际情况,拒绝接受资助。有的毕业生离校后没有约束力,在生源地贷款上也存在还款不及时不到位,缺乏诚信。

2、资助政策倾向性的偏差造成矛盾

有的高校将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概念混淆,在评比中代入主观情感将天平倾向于经济困难学生,这让学业优秀的普通学生产生不平衡的心理。在资助名额和资助力度的分配中,成绩一般的特困生与成绩优秀的一般困难学生之间会产生矛盾,前者在政策中有可重复的高额资助获取,后者相对机会稀少。因此,资助政策的倾向性造成一种新的不公平,导致不利的一方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会产生虚假申报贫困的现象出现,影响美丽校园的建设。

3、资助工作程序中的操作不当影响资助实施

目前高校资助工作评定的一般模式是学生报,班主任或辅导员定。有的班主任责任心不强,在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不愿做深入的系统调查,不能全面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是将工作形式化处理;有的班主任采取平均主义,不根据学生的家庭困难程度定名额和金额;有的班主任在班级公开投票选出贫困生,这既是违背原则,也是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给予他们精神层面的人格尊重和人文关怀。高校要完善科学的资助程序,将有限的资助资金帮助确实经济困难的学生,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二、多种有效途径实施,建立健全资助育人机制

1、各层领导老师统筹协调,资助实施审核机制健全

首先高校要严格执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对家庭经困难学生进行评议和认定,对贫困生助学等进行认真的评选,帮助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得到资助,顺利完成学业[2]。其次在对贫困生资评过程中,针对经济困难学生地域和原因多样化的特点,高校需要成立了由专人负责的资助中心,二级学院成立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和资助管理办公室,定期召开资助工作的相关会议,专题研究资助工作的评定,进一步明确了资助目标。

2、制定相关措施,确保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

在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中,高校要紧密结合了国家出台的政策方针和关于贫困生资评的相关条款,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帮助贫困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难题,使他们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业,真正的做到一切的工作为同学服务。

(1)改进高校教师的工作理念,不注重表面,不。

首先要及时和认真落实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方面的工作,对于分配经济困难学生的名额和资金,不能实行所谓的平均主义,而是秉承把资金发放到最需要的同学手中,把名额给最需要的人的原则,给予那些家庭确实有困难的同学所在班级多指标多名额的安排。另外,资助的对象不光触及本省的同学,对外省有困难的同学更多关心和照顾,使离家千里之外的他们得到一份温情。同时也使这些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同学不但得到经济上的支持,还能感受到国家政府和学校对他们的关心,让这些同学能在一个较为稳定、和谐的大学校园中成长,以此为契机达到育人的目的。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时刻秉持着不注重表面,不会,把资助确实落实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2)严把资助审核与申报的程序;

高校需在“三公”(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上有计划、有效率的开展资助工作。在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班主任和辅导员深入班级学生中了解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资助对象,经过班级的评议、评审小组审核、全校公示、上报省教育厅审批等程序最后才评定出少量优秀、出色的贫困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通过树立典型对获奖者进行表彰,让获奖者代表发言激励更多贫困学子积极进取,通过努力获取奖学金解决学费问题,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为以后的就业择业创造条件。

(3)采取多种途径,确保资助的效用

①结对帮扶。依据调查发现,在经济困难学生中有的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有的学生父母离异。由于单亲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可能造成学生缺乏安全感,外在表现或是沉默或是学习成绩较差,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对于这样的学生仅仅给予物质帮助是不够的,还必须给予其精神支持和心理上的关爱。采取老师和学生一对一帮扶的方法,让老师在大学期间关心和帮助他们,让其健全人格,发奋图强,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②提供勤工助学岗位。高校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既解决了学生的每月生活费用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艰辛,知道父母工作的辛苦,又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培养他们自强自立的意识和吃苦耐劳的品质[3]。通过工作让学生更好融入集体活动,与老师同学多沟通,改进内向自卑的性格,增强其自信心。

③对能力较强的贫困生委以重用。为了进一步增强其经济困难同学的自信心,激发帮助广大同学的热情,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积极鼓励贫困生担任学生干部,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他们以此为平台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树立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信念。

④宣扬资助感恩精神,推动资助工作的可持续开展。为了丰富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生活,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健全他们的心理人格,高校要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尤其要多举办感恩教育活动,如“回收旧废物品献爱心”,“优秀毕业生经验交流会”,“优秀贫困生的励志事迹征文活动”,“帮援扶困交流会”,“贫困生心理脱贫讲座”。通过这些活动增强贫困生的主体意识和感恩意识,调动其积极主动性,引导他们结合学校的资助政策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进行生涯规划,自我规划,促进他们成人成才。

高校应把资助育人的理念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建立公平,自由的美丽校园,让学生尤其是经济困难学生融入到充满关心和帮助的环境中去学习和生活,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获得他人的尊重,用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去面对未来。鼓励经济困难学生认真学习,带动班级的学习风气,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学校支持经济困难学生的节约勤俭的美德,端正同学的消费理念,也是利益与校园文化的建设;积极鼓励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社会公益活动,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增加社会责任感,懂得感恩和回报社会,为以后更好的融入社会打下基础。(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数学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少玲.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德育考量[J].思想教育研究,2009(8):77-80.

篇9

  春节慰问工作总结1

  一、领导重视,统一部署

  社区的领导十分重视开展元旦春节送温暧慰问活动,社区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专门对春节期间送温暖活动进行布置,决定开展形式多样的春节慰问活动:一是在元旦春节前夕对困难居民,特困居民由工会进行一次困难补助;二是拨出春节慰问专款,并按照要求普遍进行一次走访慰问,把温暖送给每个居民;三是对孤寡老人派专人进行看望、慰问;四是向上述人员发出慰问信;五是个别路途遥远不能走访的,进行电话、信函表示慰问。由于领导重视,人力和资金上得到了根本的保证,有力推动了春节慰问活动的开展。

  二、突出重点、措施有力

  社区居委会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它摆上工会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好困难居民的生活保障工作,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为了切实做好元旦春节慰问工作,社区工会首先对社区所有人员状况进行了一次普遍摸底调查工作,逐一进行了事前专访或专门联系落实到人,及时发现了困难人员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在元旦前集中一段时间做好特困居民人员家庭的核实摸底工作,及时调整充实了特困居民档案,摸清了底数,为送温暖活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实施送温暖活动中,我们注重突出重点,将生活一般相对困难和特别有灾有难大病等的区别开来,如特困、大病致贫居民、特困单亲家庭等,采取有针对性地进行困补等措施和办法,切切实实的为他们排忧解难。由于抓住重点采取有力的措施,使真正有困难的居民得到了及时的帮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做实做细,落到实处

  在送温暖活动中,我们非常注重把日常帮扶工作与集中送温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千方百计地为困难居民解决困难,当好工会抚贫帮困第一责任人,拓展送温暖领域;进一步把各项帮扶工作进一步落到实处,把帮扶救助工作做细做实。做到送温暖资金专款专用,使送温暖资金真正发放到了确实有困难的居民手中,给困难的居民带去了温暖,把党的关怀送到广大居民的心坎上。x月x日,我社区党政主要领导亲自走访慰问,并先后召开了座谈会,对离退休居民及老干部进行了慰问和走访,被走访对象纷纷表示感谢,感谢党和组织送来的深情厚意,在困难的时候能够想到他们,切实帮助他们解决了实际问题。

  春节慰问工作总结2

  2月2日,副县长王xx和教育局班子成员分别慰问教育系统部分贫困教师和优秀教师代表,为他们送去了政府的关怀和节日的问候,预祝他们春节快乐,并送去了米、面、油等慰问品慰问金。

  在培养出20xx年正定中考状元的优秀教师袁xx家,王xx与袁老师亲切交流,感谢她为正定教育做出的贡献,勉励她在保重身体的前提下再接再厉,为正定教育再立新功。

  在子龙小学教师崔书梅家中,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军山表示,教育局会持续关注遇到困难的教师家庭,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困难老师要勇于面对困难、做生活的强者,教育局、子龙小学会继续力所能及地帮助崔书梅老师,让崔书梅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

  教育局班子成员分七路对教育系统的困难和优秀教职工进行走访慰问,每到一处,与他们亲切交谈,详细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将慰问金交到困难教职工手中,送上党和政府的温暖与关怀,并祝愿他们身体健康、春节愉快。被慰问的教职工对政府及局班子成员的热心关怀衷心感谢,并表示在以后工作中始终保持乐观心态,为正定教育发展更加努力工作。

  此次活动,教育局机关慰问教师34名,发放慰问金x余元,各学区、县直学校也将在春节期间全面开展不同形式的慰问教师活动。

春节慰问活动总结5   为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应急救护能力,提升社区群众健康安全水平,1月10日上午,临沂市红十字会联合市精神卫生中心、交通医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北城新区朱夏社区开展了“博爱沂蒙-红十字生命救护进社区”新春送温暖活动。

  活动中,红十字志愿者们通过救护技能现场演示、指导社区居民学习现场心肺复苏术和呼吸道梗阻急救技术,并向居民们发放了《家庭应急救护》图书100余册。许多社区居民聚精会神地学习现场心肺复苏术,还有的老人带着孩子边看边实践操作呼吸道梗阻急救技术-海氏手法,

  市精神卫生中心、交通医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们也针对社区居民的需求进行了测量血糖血压、心理咨询和疏导、心肺功能听诊、推拿按摩指导、心电检测诊断、法律咨询、水电维修、免费理发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切实为社区居民送来了寒冬里的温暖。

  此次活动是我会“温暖送千家,博爱在**”新春送温暖系列活动之一。全市各级红会也将在春节前夕集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博爱沂蒙-红十字生命救护进社区”系列活动,切实把知识和温暖送入千家万户,有效提升社区居民和普通群众的自救互救意识和技能,确保他们过一个欢乐、平安、祥和的新春。

春节慰问工作总结3   

  根据区委组织部、区委老干部局“关于在春节前夕开展走访慰问离休老干部活动的通知”精神,区供销总社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安排专人认真做好开展慰问的相关工作。

  一、认真落实好离休老干部的相关情况

  慰问前,我们安排专人,对全系统13名离休干部进行调查摸底,重点了解离休干部的现居住地详细地址和联系方式,为开展慰问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经过多方联系,已落实11人,2人未落实(刘英,大兴供销社,经了解本人可能在准阴与其女儿生活在一起,但居住地址和联系方式无法查到。邓玉亭,商业大厦,原属商业系统后划归供销系统的,经了解有关人员,一直没有查到其住址和联系方式)。

篇10

[关键词]高校经济困难生 贫苦认定 问题 建议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52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5-0062-02

一、 前言

在我国,不断完善的高校招生制度下,学校的规模在进一步地扩大,对学生的收费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贫困生的人员数量也随之加剧。为了帮助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生的学业能够顺利完成,我国财政部和教育部在2007年就已经颁布了《贫苦高校生认定指导意见》,对家庭比较困难的学生的帮扶政策进行了全面的部署,不管是资助的种类、范围还是其力度,对贫困生的资助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加强,对学生的救助基金从3000元、2000元和1000元提高到目前的4000元、3000元和2000元,此外,国家设立的国家级奖学金和国家级励志奖学金已经达到了8000元和5000元,帮扶力度进一步提升。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国还未有对贫困生进行认定的科学方法,相关的教师在贫困认定工作中有诸多的困难。由此可见,对科学的、合理的以及行之有效的贫困生认定方法的探索,是每一个高校进行资金帮扶过程中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现代高校对认定贫困学生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一)很难确定家庭困难的认定标准

一般情况下,家庭贫困的学生主要分为以下情况:a.烈士的子女、孤儿等没有直接经济收入的学生;b.单亲家庭或父母无劳动能力的学生;c.低保户;d.特困户;e.家庭突然遭遇变故的学生;f.家庭收入水平比较低的学生等等。[1]然而,在进行贫困生申请时,只有个别的学生有以上条件,很多学生对贫困申请的原因都是人云亦云,造成对贫困鉴定的标准很难确定,评定的唯一根据,只能从学生的申请理由来看,而对学生的判定等级,对其受助情况有直接的影响。此外,高校的学生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地区经济情况的不同,家庭的经济情况也存在很大差别,很难用统一的认定标准对学生家庭的经济情况进行衡量。

(二)各方面诚信的缺失

在对学生贫困进行认定的操作中,其主要判断依据是高校生的家庭经济调查表,调查表决定着每一个高校生的贫困认定。[2]但是,这种调查表的获得非常容易,很多地方民政局和政府对学生的家庭状况从来没有仔细考察,通常都是盖章了事,甚至有的学生出现走后门的情况,很轻易地就过了关,而那些家庭真正有困难的学生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相关证明。此外,还有学生骗取资助的情况发生,有些学生看到身边的同学受到了国家的资助,就想尽一切办法和关系拿去贫困同学的贫困证明。这些情况对高校资助工作的公正性及合理性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3]

(三)学生严重的自卑心理

因为在进行国家助学金的申请时,通常采用的都是申请自愿的原则,而一些学生有很强的自尊心,怕被身边的同学嘲笑而放弃了助学金的申请,他们为了自尊心不受伤害,会有意地向学校隐瞒其贫困事实。由此造成本来该有资助资格的同学并没有得到国家的资助。

(四)学生强烈的虚荣心

每个人有会有虚荣心,学生也会有,一些学生宁愿将自己贫穷的包袱放在心里,在同学面前假装摆阔,好面子,装大款,用父母的血汗钱肆意妄为,同时在学习和生活上,也与经济条件好的同学比,这种情况对评定小组的判断产生了直接性的干扰。[4]

(五)不公平的认定结果

对贫困学生的评定工作,是进行从下到上的顺序一级一级评定的,而在有些学校的评定中,班里从来没有设评定小组,整个贫困生的评定工作都是由辅导员一手决定的,从未对学生的具体经济情况做全面的了解,辅导员用自己特有的权利,对认定进行私自更改,与评定工作的公平性原则背道而驰。

三、 分析造成贫困生认定不精确的因素

(一)对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缺乏一定的了解

在对一个家庭的收入及经济情况进行考量时,仅从其收入与支出上看是不行的,该家庭的经济积累也很重要,这些经济积累包括其房产、存款、股票以及家庭收藏品等各种投资品,然而在学校调查时,这些情况完全是盲区。例如,对经济适用房的申请上,所要求的条件非常严格,不仅要对其可支配的收入进行查看,还要对其存款、房产等固定资产进行仔细的调查,这么严格的调查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漏洞,那更别提存款与房产不在考虑范围之内的状况了,这些漏洞会让很多人有可乘之机,钻制度的空子。

(二)高校贫困认定小组缺乏权威性与专业性

在国际上,通常认定贫困生的方法,就是用学生的家庭情况作为评价标准,对该学生对家庭的分担能力做间接的评估,该学生的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是评估的核心指标。很多西方发达国家中,对每个家庭经济情况的推断,是从这个家庭的合法应税收入中得出的。[7]而在我国,纳税制度还不完善,公民自觉交税意识的缺乏,使得要采取西方这种方式几乎不可能。现阶段,民政部门是对我国每个家庭具体的经济情况有权认定的权威性机构,但是,种种因素的影响,就算是民政部门的证明也不能完全对该家庭的经济状况做全面的了解。由此可见,在高校中,认定贫困生的最后环节,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关,是学校。也就是说,如果让不专业的人和部门做专业的事,那么,很多工作中的错误与疏漏的发生就无法避免。

(三)不健全的社会诚信体系

在认定贫困学生时,被查出来的存在有弄虚作假现象的极个别学生,学校通常会对其进行单纯的批评与教育,最多对该学生的奖金资格予以取消,那些为其开假证明的政府机关并未受到影响,纯粹是治标不治本。

四. 对贫困生认定工作进行改善的措施与建议

(一)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进行加强

从学生自身方面来说,学生欠缺对社会的责任和阅历,以及缺乏对事物的分辨能力,这是产生诚信危机的直接因素,由此可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尤为重要,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诚信观念,同时,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道德与社会责任感,要让学生自己对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正确地看待,也要让学生能够知道对学生的资金扶助并不是对学生廉价的施舍,相反,这是国家在资金上对他们的关注与爱护。

(二)填写学生诚信保证书,建立穷困学生档案

一方面,要对学生全面展开诚信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对诚信教育进行多方位的、全面的宣传,并建立诚信教育的规章制度,让学生填写诚信保证书,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穷困学生档案。其档案的主要内容包括:穷困学生的个人情况(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以及受资助的情况等)、穷困学生家庭情况(包括该学生的家庭成员以及经济收入等)。建立贫困生档案,应该开始于小学,同时进行弹性管理的实施工作,对于那些因为家庭突然有不幸变故,使得家庭比较贫困的学生,应该进行档案的及时添加,而对于那些家庭情况有很大的好转,并且能够自己完成所有学业,在生活和学习上都能正常进行的学生,对其相应的档案要及时地更改或删除。此外,对学生乱用国家助学金的情况要给予相关的处分,情况恶劣者要对其助学金资格予以取消。

(三)建立对学生的监督和跟踪调查体系

认定贫困生的工作仅仅是前期认定,而后期的学生跟踪调查工作更为重要,要想对一个学生的经济状况做真正的了解,其身边的同学就是一股强大的认定力量,由此看来,要对贫困生的监督力度予以充分的发挥,应加宽与健全学生反馈与意见信息的范围。此外,高校的班主任要对学生宿舍和学生集体加强关注,以充分地了解每个贫困生的学习消费和生活消费,对贫困生助学金使用给予有力的监督,以保证国家的奖学金对学生能起到真正的帮助作用,确保其生活与学习质量的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1] 梁作甲.帮困与育人相结合,健全高校资助工作体系[J].教育理论研究,2010,(2):4-9.

[2] 郭理想,关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问题的再思考[J].科技信息,2010,(26):78-79.

[3] 王兆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湘潮下半月,2011,(358):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