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调节的弱点范文
时间:2024-03-14 17:09: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调节的弱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⑴表现:
通过公有资产的优势来反映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资产的优势是量与质的统一,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公有资产有量的要求,且要水平高、素质高,同时要把住命脉。
量的优势:全国范围的国有资产,集体资产,混合资产(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行业,量可以有所差别)
质的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确保了我国经济以公有制经济形式存在)
⑵实现的形式多样化:
①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②股份制是主要的实现形式,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⑴要性:国有经济直接关系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经济性质)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
⑵表现:
①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有支配地位。
②国有经济必须提高整体竞争力和质量,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3.非公有制经济
⑴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⑵必要性:生产力水平决定;市场经济平等性要求。
⑶作用:①繁荣市场,满足人民生活各方面需求 ②增加就业
③优化经济结构④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加国家及地方财政收入
⑷政策:引导、支持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
二.个人消费品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⑴直接原因:我国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结果
根本原因: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
⑵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市场经济要求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尊重价值规律 ,优化资源配置。
只有承认生产要素带来收益,才能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最终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必须完善各类生产要素市场,保证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合理调节,防止两极分化
三.市场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
条件(根本):能够开展充分的竞争,保持灵活的价格。
⑵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说明市场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①.平等性
含义:在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由什么决定: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
要求:
参与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平等性是竞争性的前提,在市场交换中,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
②.竞争性
含义: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存在广泛的竞争
必要性:竞争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必要条件,是商品交换得以进行的前提
作用 :
使供求关系得到调整,促进优化资源配置的实现。竞争激励经营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优胜劣汰。(体现价值规律的作用)
负面影响:竞争会导致垄断,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盲目的竞争会导致资源的浪费(自发性、盲目性)。竞争的动力源于对利益的追求竞争性易产生不规范行为要求市场具有法制性
要求:公平竞争,正当竞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生产者和经营者都必须严格遵守公平竞争原则,开展公平竞争,正当竞争。
竞争形式多种多样:价格竞争、技术竞争、质量竞争、信誉竞争
③. 法制性 (市场经济的趋利性易产生不规范的行为)
含义:健全的完善的法律基础、经济活动要依法执行.
作用:法制性是公平竞争的保障。调节竞争中个体利益活动的矛盾,保护公平竞争,从而达到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也能够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④. 开放性
含义: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市场、与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
必要性:
开放是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客观要求。社会化的分工与协作要求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承认各种生产要素能够带来利益。
作用: 优势互补;激励企业改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生产率; 通过这两方面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要求:
反对封锁,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反对垄断,形成统一的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实行对外开放,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调剂余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市场经济的四个特征以竞争为核心。平等性是竞争性的前提,法制性是竞争性的保障,开放性是竞争性的要求。
四.宏观调控
⑴任务: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保持物价稳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⑵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市场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单纯的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经济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两极分化。因此,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⑶手段: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经济手段:财政、货币、税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经济利益的调整(供需)
法律手段:立法、执法
行政手段:要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必要行政措施来规范。
道德手段:建立以产权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以诚信为重点的社会信用体系。
篇2
一、宏观调控
(一)何为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策略对国民经济实行的调节与控制的过程,是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经济行政管理的职能。由于只有中央政府才能反映运行总的经济需求,所以宏观调控的权利只能属于国务院。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动态平衡。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政府需要通过有效的经济政策和制度来调节这种总的平衡。一旦市场因为供求关系失调等原因发生问题或者产生了混乱,政府就能够通过出台相关的专门针对该类问题的经济政策来在宏观上调节市场的运行,稳定经济的发展趋势,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和均衡增长。
(二)为什么要宏观调控。
1.市场不能够调节所有的经济领域。像枪支弹药等武器,公共产品等涉及到国家人民切身利益的领域就不能让市场去按照市场的规律调节,而应该根据有关情形,由政府来调节。
2.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缺点,市场也会失灵。如:外部效应,公共产品,市场垄断,不完全市场,不完全信息,收入分配不公平,宏观经济运行不稳定等。
3.宏观调控有利于帮助人们认识市场的弱点和缺陷。
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有利于实现充分就业,促进收入分配公平,进而维持经济稳定增长,最终使社会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三)宏观调控的手段。宏观调控的手段一共有三种。分别是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经济手段一般是通过经济政策来实现。而行政手段一般通过政府的有关命令实现;法律手段则主要指政府制定的相关法规。宏观调控,要将这三种手段综合运用,要使这三种手段之间达到相互适应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必须要坚持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调节方法,并以间接调节为主。直接调控一般是通过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实现,比较生硬而不缓和。而间接调控则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相应的经济目标,一般会利用价值规律,并且顺应了市场规律,更为缓和,更容易被受众接受。直接调控可能见效更快,有利于快速解决当前问题,但却很有可能治标不治本,而间接调控恰好弥补了直接调控的缺点,尽管间接调控产生效果会慢一些,到更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长远来看,对解决问题更为有利。因此,要将这三种手段有机地结合运用,发挥出宏观经济调控的最大功能。
二、财政政策
(一)何为财政政策。一般情况下,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在-定的历史背景下,为完成社会经济稳定,促进公平和效率相协调的任务,通过税收、公共支出等方法来分配社会财富,而制定的财政政策和策略。另外,要注意财政政策有阶段性和相对稳定性,有导向,协调,稳定的功能。
(二)财政政策的分类。财政政策由于其分类标准的不同,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由于财政政策具有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不同,可以把财政政策划分为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二是依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这样就又可以划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三是根据财政政策发挥调节作用的地方不同,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总量政策和结构政策。
(三)财政政策的应用。如果供大于求,可以选择使用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样就能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增加财政赤字来拉动社会总需求,刺激消费,进而消费掉多出的社会产品。但如果当供小于求时,就可以使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赤字,增加国债发行,减少投资需求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刺激生产,适当减少社会总需求,这样就可以缓和社会总供给不足所造成的矛盾。当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时,可以搭配使用积极和消极这两种财政政策,要增加财政补贴减少国债发行等政策刺激总需求增长。另外,还要抑制社会总需求,使二者逐渐趋于平衡。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也可以同时使用这两种战略。通过缩减财政开支,缩减财政赤字,增发国债,减少居民消费补贴等方式来缩小社会总需求。另外,也要刺激社会总供给的增加。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仍应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三、货币政策
(一)何为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国家通过各种工具和方法来调节货币的总量和利率以实现某些特定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管理的基本准则。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来影响民间的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调节总需求的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为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政策。
(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不是绝对的,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经济运行态势作出合理的搭配和选择。一般情况下,当经济过热,总需求又过于旺盛时,应该采用双紧政策。在当市场疲软,经济过冷时,要采用双松政策。在结构失调但是经济又有一定热度时,应采取紧货币,松财政的政策。在经济下滑时,应采取松货币,紧财政的政策。
四、结语
篇3
一、我国的农业经济市场化
农业经济市场化,就是利用市场机制组织农业的生产和经营,使市场的作用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持续增大,转变农业的生产方式由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
我国是农业大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后来的计划经济对农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伴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深入,原先由政府统一定价统一分配的农业的生产资料和各种相关商品逐渐由市场来决定价格和生产资料与商品的流向,自产自用、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要素和生产结果,逐渐转变为在市场流通的商品。
计划经济时期,主要是国家计划指挥和引导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各生产要素的流动与分配,行政命令高于市场,一段时间以后,生产资料流向固定,市场僵化,不科学的行政指标造成了很多重复建设、资源的浪费,地区发展不平衡,产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市场为主体,在社会主义的基本道路下利用市场的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原则调节和组织生产资料的流动和使用,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优胜略汰。农业经济市场化后,农业主体的价值取向由自给自足向商品市场转变,原先分散、“小而全”的农业生产转向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极大的改变了农村经济的生产方式和农民的生产观念。农业经济市场化是解开困扰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钥匙,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保障了前提、带来了动力,是应对WTO,应对农业市场国际化,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是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进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向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和必由之路。
二、我国农业经济市场化面临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经济市场化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比如,我国农业经济中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基本得到确立,其以土地为主的农业生产资料的占有、使用、支配、经营成果的处置等权利得打了保障,并在国家许可的范围内自主决定经营项目、经营范围、经营方式等,自负盈亏;农户的市场行为得到加强。的实行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和经营方式的转型。农村的市场体系初具规模并不断深化和推进,农产品的价格基本由市场决定,农业的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生产以及农产品贸易得到了很大发展并保持良好势头。
但是,站我国经济发展的绝大部分的我国农村经济,其市场化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首先,农业市场化的发展很不平衡,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发展差异加大,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化孕育和发展程度远远落后于东部;然后,东部沿海地区农村的产业化分工、产业化程度也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具有极大的先进性和优越性的农业生产流通联合体和具有专业分工功能的各种经济组织率先在东部地区出现并促进了东部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而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地区专业分工水平较低,各种有利于农业经济专业化的协会、组织发展水平较低且发展缓慢,有的地区并未真正进入农业经济的市场化。
三、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市场化的主要原因
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却自然资源紧缺,人均耕地面积少等客观上难以改变的因素,我国的农业经济市场化还受到很多限制。(1)农业自身的弱势。业是周期性、季节性、分散性强的对自然地理条件和以土地为主体的生产资料依赖性较高的活动,所以天生具有一些弱势,风险较高;(2)农产品流通市场不健全。农产品的市场体系不健造成了结构性商品问题突出,区域性明显,农产品的市场扩张存在较高难度。农产品流通市场的薄弱体现在几个方面:①市场中介发育晚、发展缓慢,规模小,以户为单位进行的农产品商品市场依然占很大部分,导致农产品销售的成本高、效率低,流通风险高;②基础设施不完善;③整个农产品流通体系、市场机制、市场规则、市场组织、市场管理方面不健全,具有代表性的批发市场大多还停留在政府兴办、行政管理上;④配套服务不完善,比如农业生产资料供销、种子质检、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检测、合同管理、金融财务、保险等相关的配套设施与服务还很缺乏;(3)农民的经营水平较落后。目前,我国农民在适应市场化的过程中适应能力较低,市场意识不强,缺乏市场的灵敏度,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和滞后性较明显,而且劳动力的综合科技水平较低,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
综上所述,我国的农业市场化水平仍处于初级水平,还需要大力加强市场化建设。
四、发展农业经济市场化必须依托农村合作社
农村合作社是合作社在农村市场上的应用,合作社是指“自愿联合起来的人们通过联合所有与民主控制的企业来满足他们共同的经济、社会与文化需要与抱负的自治联合体”(国际联盟的定义),是建立在个人财产所有权基础上的,实行自愿、开放、经济共赢、民主管理、服务和利润返还原则的特殊经济组织形式。组织上,农村合作社是以农民为主体的经济体,农民占总人数的80%以上;在所有制上,我国的农村合作社是建立在的基础之上的,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和资本的联合体;收益分配上,合作社以增加成员收益为主要目标;农村合作社的管理实行资源加入,退社自由、民主选举、民族决策等原则。由此可见,农村合作社是平等、民主、公正的社會组织形式。
农村合作社是现代农业发展、农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农村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农村经济市场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出路。农业经济本身的弱点和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会带来农业市场的恶意竞争和资源掠夺,导致垄断产生,滞后的市场信息会造成盲目的组织生产和经营,导致市场调节的供需极度不平衡,产生很多问题,所以,农业经济市场化既需要竞争,也需要合作,二者并不矛盾。农村合作社是农民之间进行合作的一种体现,合作社之间共享市场信息、销售、加工、储藏、流通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和统一管理,可以极大的克服农业经济分散的弱点,也减少市场调节本身存在的缺陷带来的农业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降低风险,防止垄断,取得规模效益和综合效益。农村合作社是有利于农民团结和共享市场成果,提高综合利益的有效组织形式,势农业经济市场化必不可少的载体,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提高农村合作社水平,促进农业经济市场化
农业经济市场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针对现今存在的市场化问题,针对影响因素对症下药。其中,利用农村合作社,提高农村合作社水平是积极有效的方式。
(一)加强农村合作社的推广和普及
2006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村合作社在广大农村逐步开展开来,很多地区和农村建立了农村合作社,为农村经济市场化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很多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中西部的偏遠农村地区,还没有农村合作社,或者有农村合作社却没有发挥真正作用,所以,国家应加大农村合作社的整体建设质量,大力宣传推广和普及,使得农村合作社最大限度的为农民的产业经营的生产资料购买、农产品生产和经营、加工、运输、贮藏、销售、农业技术信息、市场信息共享、金融、保险等有关的活动提供帮助。
(二)加强农村合作社中的政府引导
农村合作社虽然是自愿参与、自主管理的特殊经济形式,但是,农业比起其他产业相对特殊,农村合作社应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从资金、农业生产技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共享、农业服务设施、劳动力教育培训等等多方面加强对农村合作社的支持与帮助,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农村合作社,更好的开展项目开发、扶贫工作、农业技术推广、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各项国家重大项目和重大计划,使农村合作社真正成为利国利民的特殊经济组织,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综合建设。
(三)加强对农村合作社的管理监督
农村合作社实行村民自由选举、自主管理模式,主要社会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组成,理事会实行农村合作社日常的管理事宜,监事会负责机构的监督。但是,在现实的执行中,监事会的权利时常难以发挥或是被弱化,理事会成员膨胀、腐败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农村合作社的内部管理必须加强社员大会的监督力量,依靠更广大的社会群众力量,使合作社的管理工作更公开透明。
六、结语
实行农村经济市场化是发展我国农村经济,促进农业长远发展的必要举措,然而我国的农业经济市场化道路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文章进行了分析。在众多推动农村经济市场化的措施中,以农村合作社为依托,加强农村合作社建设以服务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市场化是必要举措,具有中亚意义,是农业经济和市场化的必然选择,文章对此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促进农村合作社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对促进我国的农村合作社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市场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作者单位为玉溪市江川区城镇农村经济服务中心)
篇4
司机们的话可谓一针见血:“汽修厂面对高额的利润,首先与交警队形成关系。你如果不相信,只要有事故,汽修厂的工作人员跟交警基本上同时到达事故现场。”拖车公司借助交警部门的公权,交警部门借助拖车公司的企业身份,一场价格垄断的合谋就产生了。不管你愿不愿意,不交天价拖车费,交警部门就不会下达事故责任认定书。这种“无形垄断”显然与公权部门的积极参与和暗中袒护不无关系。
一看就知道是个“垄断陷阱”,但作为老百姓,我们有什么办法呢?长期以来,我们实施的是政府定价机制,理由是提升宏观调控质量、弥补市场调节的弱点和不足,维护群众的利益和市场稳定。可如果让政府“自家人给自己定价”,公权部门总会打着各种幌子,将社会利益和公共利益扔到一边,搞一些价格垄断,搞权力自肥,给自己谋求更多暴利。
而要想打破价格垄断现象,不妨引入社会决策力量,让政府之外的行业组织、行业协会等第三方力量,进入价格制定范畴。价格不是凭借行政权威“定”下来的,政府可以和第三方进行公开的市场辩论和言论博弈,充分将各自利益诉求展示到大众面前,在公开争鸣和辩论中,协商、确定物价。
篇5
高等教育机构作为社会的非赢利组织,不是政府机关的延伸,不能用政府模式来管理。高等教育机构也不是企业,但却必须讲求办学效益。这就是高等教育机构在管理上的特殊性。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模式通常是一切都由政府统筹统配,而现在我国已进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阶段,创新高等教育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管理必须确立如下理念。
确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理念。教育经济学认为,教育是消费品,也是投资品。无论是从消费的角度,还是从投资的角度,市场机制均适用于教育领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与其它社会系统之间进行的人员、资金、设备等要素的交换,以价格为信号,主要通过市场来进行。高等教育的管理直接面对的主要是市场,而不是政府。社会的要求可以直接反映到高等学校,而不一定必须依靠政府作中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高校、教师、学生、用人单位和提供资金的单位等成为高等教育运行机制中的行为者,并构成教育市场、毕业生市场、办学要素市场等主要市场。高等教育的市场调节性主要在两个层面进行:一是市场关系,即高校与学生、社会及政府这些高等教育消费者之间发生的以市场为基础的关系;二是高等教育内部带有市场性质的活动,如教学、科研、管理活动中引入市场机制和调节机制。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高等教育受市场调节,普遍存在两大法则。一是竞争法则,表现为院校竞争、学生竞争、教师竞争等三种形式;二是交换法则,主要作用于高校与学生、社会和政府的关系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虽然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所不同,也不能盲目进行市场调节,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这种市场属性将日益显现。我们必须看到目前高校已经开始了激烈的竞争,如果一所高校不关注市场信号,将很难生存和发展。
确立明晰产权的理念。高校产权是由学校财产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以及与财产所有权相关的其它财产权利所构成,其基本内容包括产权主体对财产的权力或职能以及产权对产权主体的效用或带来的好处。它分别回答了产权主体必须干什么、能干什么,以及产权主体必须和能够得到什么。我国高校产权的界定比较简单,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基本产权结构。高校投资主要来自国家,国家是高校的当然所有者,高校法人实体行使学校财产的使用权。政府拥有高校财产的最终所有权,高校只拥有法人财产权,即高校财产的现实所有权(使用权、分配权、部分收益权)。我国高校产权界定没有转让权,其弱点是当教育这种共有资源的产品日益面对市场的时候,不利于高校对市场价格作出及时反应,也阻碍了优胜劣汰作用的发挥,导致资源无法向最有效使用它的人转移。另外,我国高校目前的产权结构已与计划经济时期发生了明显变化,随着高校投资多元化,高校产权结构已不再是单一国有,除了政府所拥有的那部分学校产权属于公共产品外,其余如学生的学费投入、社会集资投入、私人捐赠的投入等产权则属于私人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但这部分的产权归属尚无准确定位。要管理好一所高校,必须着手对高校产权问题进行适当调整,如我国高校应以独立法人主体的身份拥有独立的产权。在经济上,财产权益不受外来干预,在学校内部设置相应机构,把产权分解,由不同机构和人员分工行使,使利益获得最大化。投资者具有重大经营决策权,具体经营由下属管理,实现权、责、利协调发展。
确立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理念。上个世纪90年代后,尤其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的国家包办高等教育的单一体制和模式已被打破。政府投资在高校收入中所占比例逐步下降,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型格局已初步形成。今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的投资路径必然变单一性为多元化。筹资与融资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一所高校要实现迅速的发展,必须确立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理念,增强筹资融资能力。融资方式上可以采取吸纳银行贷款、接受社会捐赠、企业及个人投资等多种方式;在资本运营方式上要引入先进的经营理念,用市场机制、规则及国际惯例来经营学校,创造经济效益。同时要多管齐下,拓宽筹融资渠道。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拨款;充分利用高校学术优势和科研优势,争取上大项目;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努力多争取一些科研经费;大力开展筹资活动,如为招生开展的宣传活动、为获得校友和企业的捐助而开展的游说活动、举办校庆等等;凭借高校信用融通资金,开展银校合作;开展资本运营活动,运用一定的金融工具使其闲置资金得到保值增值,实现资金的时间价值和资金的使用效率。
确立准确定位谋发展的理念。高等学校定位是指在科学分析学校外部环境和自身实力的基础上,根据一个或一组定位特征,合理确定学校在某一高等教育市场中的位置。这个系统可以是某个区域、某个国家甚至是全世界的高等教育系统,也可以是以某类学科性质为特征的高等教育系统。准确定位是高校科学管理和谋取发展的关键环节。每一所学校都有提高办学水平、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但各个高校能否准确定位、合理选择自己的发展空间和方向、正确确定发展目标,关系到学校的长期发展,也关系到学科、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的确定、教育内容的安排以及相对资源的配置,如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资金的投放、教学和科研设施建设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准确定位将给高校带来更大的发展动力,在高等教育系统内形成适度的竞争压力,从而激发系统的活力,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过去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学科专业趋同、专业口径狭窄、办学特色不明显,形成了低水平同质竞争的局面,不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向高水平发展。同时,一所高校只有准确定位,才能办出特色,创出品牌。目前国际知名大学对自身建设和学生培养,都有自己的品牌定位,并精心打造。比如耶鲁大学秉持“独特的领导者教育”,斯坦福大学则坚持“学术-技术-生产力”的管理与操作,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篇6
关键词:石油定价机制;石油市场;美国石油市场;英国石油市场
1、我国成品油价格的现状及国家对成品油的调控
1.1我国石油价格机制的发展
回顾我国石油市场,基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55年我国首次制定原油价格。我国当时的市场还是严格的计划经济,价值石油本身自然垄断的性质,为保护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国家对石油行业实行单一的计划定价体制和多年不变的低油价政策。
第二阶段从1981年开始,我国开始在石油业实行产量包干政策,同时将石油工业部改革成为现在的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中国石化总公司,随后我国又成立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同时允许民营企业进入石油行业,此时我国石油行业开始了市场时代。
第三阶段从1994年开始,由于之前的阶段出现的情况,于是在1994年我国开始对石油市场进行调整,取消了企业的自销权,并明确提出石油价格由国家制定。
第四阶段即从1998年开始,1998年国家计委出台了《原油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方案规定成品油的零售中准价取决于进出口完税成本和合理流通费用之和,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可以在零售准价5%的上下幅度内自主确定具体零售价格。这次改革实现了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油价的初步适应。到了2000年以后,我国成品油价格都是由国家发改委根据国际石油的价格进行定价。
1.2我国目前石油市场的现状
虽然现阶段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石油价格与国际石油价格接轨。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允许非工资本进入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行业和领域。但是,由于民营企业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规模小、起步晚等弱点,在短时间内很难和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集团在市场上进行对抗。于是我国目前的石油市场还处于三大集团寡占垄断结构,阻碍了我国石油市场的发展。
2、国外的成品油价格机制及与我国的比较
2.1美国石油价格机制
美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石油市场已经相对成熟,也有着较为完善的立法和价格机制。美国石油市场的发展经历了从自由竞争到垄断,再到打破垄断的过程。
美国实行的是地下矿产从属于土地所有者的资源所有权制度,国家或政府不直接参与石油行业的生产与经营。1882年洛克菲勒创立的标准石油公司成立了世界石油工业史上第一个垄断组织―标准石油托拉斯。到19世界90年代中期,标准石油托拉斯控制了美国的石油产品。于是在1890年美国出台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对石油市场进行规制,最终打破了垄断,逐渐形成了大的跨国石油公司占主导地位和众多小石油公司并存的局面。
美国在石油市场的管理上采取严格的立法对行业尽心反垄断规制,同时对行业进行严格的法律监管。由于石油天然气是关乎民生的资源,美国对石油业始终推行普遍竞争、防止垄断的政策。美国政府对石油行业进行了区分,分为自然垄断环节和非自然垄断环节,重点针对其中的“自然垄断”领域。美国石油的价格主要都是由市场竞争调节的结果。国家一般情况下不直接对石油进行定价。
2.2英国石油价格机制
英国是欧盟最大的原油生产国,同时也是天然气的最大生产国和输出国,其对石油行业采取的是私有化的制度。在英国的石油行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基于石油供应安全考虑,也曾对石油行业进行国有化管制。市场的垄断必然会引发一些市场秩序相关的问题,随着市场的发展后来英国政府又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石油行业进行规制,包括行业监管和市场竞争两部分的法律法规。并对石油天然气企业进行价格上限控制的激励性规制方式进行规制。(价格上限控制机制是指被管制企业的产品或者服务的价格设定上限的管制方法,在价格上限之内,企业可以自行定价)英国是最初应用价格管制上限的国家。而且据相关数据表明,自实行价格上限价格以来,英国的石油和天然气的价格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2.3国外对成品油价格调控对我国价格机制的借鉴
借鉴与美国和英国的石油市场的发展来看我国石油市场走向自由竞争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只是这个过程要怎样去实现怕是还有很长的路要去探索。虽然美国和英国的石油市场目前已经相对成熟,但是我们并不能直接照抄照搬他们的发展模式。首先,我国体制与他们不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英美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其次,英美都是发达国家,而我国还是只是发展中国家。再次,英美的市场都是自由资本主义市场,而我国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经济体制。我国现阶段市场还不成熟,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不能完全靠市场调节,而且经过证明完全依靠市场调节也会引起市场的失灵。
从美国和英国的石油市场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由于市场出现的垄断问题国家及时制定的相关的反垄断法对市场的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虽然也有《反垄断法》,但是我国目前的各种政策和法规都限制这民营石油企业的发展。
英国和美国对市场有着比较严格的监管制度。我国目前对石油市场虽然是已经开放,但是在监管问题上还是存在缺陷。其实目前我国不仅是石油市场的监管存在问题,其他行业的监管也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3、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建议
3.1健全我国石油市场的相关法律制度
我国目前的《反垄断法》并没有对石油行业的垄断进行有效的控制,其原因是由于《反垄断法》对石油行业的垄断行为的规定过于原则,可操作性不强。而且在《反垄断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一些相关的行业的垄断的程度。应该对《反垄断法》进行修改,对其中的具体的垄断行业有具体的说明,并对垄断行为有明确的定义,并对进行垄断的企业的法律责任进行明确。
我国现阶段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经济体制,但是我国对于市场的监管还不够严格。虽然国家对于一些不合乎国家规定的小的炼油厂已经进行了整顿,但是还是会在生产中存在一些问题。借鉴于国外的法律体制,我国应该加强市场监管,并制定《市场监管法》,对市场进行严格的监管,把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控制在最初的阶段,以维持良好的市场秩序。
我国可以借鉴英国的区分监管的模式,对自然垄断的部分和非自然垄断的部分进行分别监管。最好可以成立单独的监管机构,聘用一些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的人对石油行业进行严格的监管。
3.2加强对石油企业的管理
虽然目前我国的石油价格已经与国际接轨,但在国际油价波动较大的环境下,为减轻高油价对国内经济的冲击,成品油价格的调整都不到位,造成了炼化企业的巨额亏损,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导致资源紧张。在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过程中要合理计算成品油价格的相关成本。
篇7
关键词:银行合并 规制 必要性
在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下,银行业的并购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金融资产的高度集中,必然会带来一定的经济垄断。针对跨国银行并购问题,各国均采取了特殊的控制。在新金融安全观的影响下,传统法垄断法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反垄断法律制度逐渐成为政策性产业发展工具,对跨国银行的反垄断规制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和政策性。一些发达国家的反垄断法律制度具有双重性标准,放任国内银行业的集中和合并,同时限制跨国银行并购损害本国境内的市场竞争。而这些国家仍以新自由主义为借口向发展中国家施压,主张推动发展中国家开放金融市场,实则是为本国大型经济集团掠夺他国经济利益,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全球化环境下,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已成为反垄断法规制银行合并的核心内容,反垄断法的规制对象,应以跨国银行在国内的合并为主要规制对象,限制外国跨国公司对本国重要产业的并购投资。
一、对国内银行合并规制的必要性
银行具有非常重要的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创造,金融服务的职能,在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在国内银行的并购方面,国家力量是否要介入的讨论由来已久。有的学者主张,国家不应对国内银行并购进行过多的干预,让银行依照自然的市场规律进行并购、破产和再生。也有学者认为,我国的金融业发展较晚,没有形成一种成熟的经营模式,国家应该在国内银行并购上积极发挥作用,促进国内银行并购,在解决银行不良资产的同时建立起属于中华民族的银行帝国。长久以来政府对大型商业银行的态度是扶持的,在2009年,共有43家中国企业进入全球五百强名单,其中就有5家银行企业入围,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交通银行。这说明政府的干预和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反对者指出因为国家一味的扶持导致我国银行整体国际竞争力差,即使最靠前的中国工商银行的国际排名也只在全球第92名。其实,在银行并购这个问题上,“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都是调节市场经济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自由的市场经济会导致市场失灵,仅为利益而经营;另一方面,政府的规制会限制企业自由竞争,削弱国际竞争力,市场调节和政府规制在银行并购中都是十分重要的,但两者之间平衡点很难把握。
二、对跨国银行合并规制的必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金融市场不断有外国银行进入。市场主体具有最求垄断市场的自发倾向,而并购活动则是市场主体取得垄断地位,会产生市场失灵的问题,形成垄断市场机构的重要途径。 一旦跨国公司形成市场垄断地位,极易导致垄断力的滥用,损害公共利益,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对中国经济有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如下:
(一)跨国公司在华并购在一定程度上危及国家金融安全
跨国公司并购对象在我国多是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银行企业,这些银行企业首先就与国计民生有着重要的联系。随着跨国公司在华并购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的国有资产将有可能被外资收购,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会被大幅削弱。我国金融体制落后,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较弱,如果外资大规模入主中国银行业,金融市场出现动荡,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又被削弱,中国的金融市场将面临崩溃的危险。
(二)跨国公司并购可能导致民族品牌的流失
上文提到跨国公司并购多是在我国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银行企业,这些公司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和市场占有额。跨国公司看中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希望借助中国企业已有的实力和市场迅速占领制高点。为此,他们运用国内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还不强的弱点,低价收购国内企业的股权、品牌和专有技术,吞噬我国经营多年的民族品牌。在知识经济时代,商标品牌是企业长年累月经营在市场和民众中凝结的市场信誉和口碑,具有巨大的价值。跨国公司并购实际上造成了无形资产的流失,慢慢成为民族品牌的控制者,削弱了国内民族品牌的竞争力。
(三)跨国公司并购会影响我国区域经济结构的平衡
跨国银行并购国内银行,是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其投资必然是给予实力强大的国有公司或者经济发达的领域和地区。这也就决定了跨国公司对中国投资大部分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和第二产业上。 中西部地区和一三产业的跨国公司投资额大大小于上述领域和地区,跨国公司投资的不平衡性,加剧了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在一定程度了也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平衡,加大了我国政府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成本。
篇8
【摘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和主要内容,是我国农业今后发展的一大趋势。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实行农业企业化运作,采取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效率化,最终达成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效果。
【关键词】农业产业;联产承包
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我国目前市场经济整体发育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所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农业经济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实现质的跨越提出的内在要求。
近几年来,中央一再强调指出,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要保持长期不变,在这一大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框架内,如何扬长避短,适应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变化的需求,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确保农民增收,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实际上,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正是处理和解决当前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所面临一系列难解之题的一个最为有效的举措。
首先,从生产环节上看,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弥补联产承包责任制自身难以克服的弱点和不足。在联产承包制下的以户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方式,规模细小,经营分散,经济实力薄弱。当农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单靠农民个人力量显得越来越为有限,很多农户既没有扩大生产规模,实现集约化经营的基本资源条件,又缺少依靠科技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资本投入实力,因此很难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模式的束缚,这样生产上不去,农民收入的提高也就成为无源之水。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将分散的农户联结为一体,通过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链条,把每个农户都纳入到现代化大农业生产系列之中,真正实现生产的“统分结合”。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大大发展农户的企业化经营、农场化经营和定单农业的发展,推动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广泛的应用,通过国内和国际间的分工和协作,充分发挥地域经济的资源优势、品种优势,促进农业经济全方位发展和进步。农民的增收也就有了充分的保障。
其次,从流通环节来看,联产承包制本身存在着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一家一户和彼此封闭的生产经营单位,割断了生产与市场的内在联系,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特别是市场供求关系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过于求以后,由于绝大多数农民所占有的市场信息有限,加上市场调节滞后性的影响,很多农民难以正确把握市场的波动或盲目跟着市场走,往往陷入市场虚假信号的陷阱,或是产品销售受阻,或是卖不出预期的价钱,有时甚至出现丰产不增收或是丰产减收的情况。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在农户与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将农户分散性的小生产融入到大市场之中。
第三,以户为单位的联产承包制,难以抵御各种突如其来的风险。包括市场风险、自然灾害风险、行政干预风险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户为单位的生产经营体制,可以使少数头脑灵活,市场预测较为准确的农户富裕起来,率先步入小康行列。但对大多数农户来说,在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之下,很难规避无时不在的各种风险,从较长时期来看,必然会出现大量生产难以维持甚至破产的农民,形成两极分化。通过产业化经营,可以大大增强广大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走共同富裕之路。一方面,通过产业化经营,可以将农户的生产、经营各项活动统合起来,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形成有机整体,并与市场联通起来,从而可以从整体上减轻市场波动、突发的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在产业化经营过程中,产业的各链条和各环节结为整体,形成合力,在产业链中构建起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反馈系统,当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马上会引连锁效应,迅速做出应对反应,从而最大限度化解风险,降低损失;另外,行政性干预对于农户来说也是引发风险的因素之一。
第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充实、巩固和完善联产承包制的有效手段。可以说,农业产业化赋予了联产承包制以新的内容和新的生命力。在统分结合的双层体制下,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生产环节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分”的优势,在保障农民生产自主性的前提下,通过利益诱导,充分调动起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又以市场为纽带,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衔接以及社会服务化体系的确立,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在整体上将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又统一起来。这种“统”,不是行政上的管理,而是经济上的,以利益为目标的“统”。这种统分结合,可以在农业产业上各环节给农民带来丰厚利益。仅以农产品加工环节为例,价值1元的农产品,经过加工处理后,在美国可以增值3.75元,日本可以增值2.2元,而我国只有0.38元。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潜力巨大,农民可以从中获取相当可观的收益。
篇9
关键词: 军队;中小型医院;职能
在市场经济、医疗体制转型期,多种所有制医疗机构并存,军队医院如何适应高新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卫生保障的需要,如何适应国家区域卫生规划和市场调节下驻地人民健康保障的需要,如何适应形势,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中小型医院面临的严峻课题。本文就军队中小型医院的职能做一分析。
1 军队中小型医院发展现状
按照目前的规模和水平,军队中小型医院,指大部分中心医院及驻军医院,一般在各地市处于较高水平,有2~3个当地领先的学科,其编制床位在300~500张左右[1]。他们承担着全军的平战时医疗、预防和保健任务,在保障我军官兵的健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1.1 军队中小型医院的优势及特点
1.1.1 贴近部队 中小型医院是医院系统与部队的“接口”,其地处偏远山区,有较强的基层医院意识,能及时为基层官兵、地方人员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卫生宣教活动,定期体检、疾病普查,为部队提供优良的医疗服务。
1.1.2 灵活机动 由于军队中小型医院包括驻军医院,其机构简单、人员少,为战时卫勤保障提供有利条件,其转移速度快,有一定的作战能力并能及时有效地开展战场救治。
1.1.3 任务明确 军事卫生的保障是军队医院的根本任务。医院不仅要适应和平时期军队卫生保障的变化,更要适应战争时期各类救治的需要。对这方面的训练和研究应成为现时军队医院的主题;更多地进行军事医学的学习,更多地开展战场救治的演练,更多地从事战伤防护的研究,真正体现保障的功能[2]。
1.2 中小型医院存在的问题 军队中小型医院受技术力量薄弱、医院编制体制调整、当地经济状况和私营医院发展程度的不同影响,存在的不足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1.2.1 技术力量薄弱 由于历史、医院规模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中小型医院人才严重匮乏,技术水平发展不均衡。一是人才来源本身不足,二是一些突出人才受事业发展或市场经济等影响,不断流失,纷纷向大医院或发达地区医院流动。特别是具有实际水平或专长的高级人才更为缺乏。
1.2.2 编制体制调整 随着军队编制体制的调整,军队医院的人员、床位逐年减少,保障任务相应繁重。在这种形势下,为完成日常医疗工作,军队医护人员担负的工作负荷也将日渐增加。如何充分发挥其作用,是军队医院面临的新问题,也是日常医疗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1.2.3 私营医疗机构迅速崛起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私营医院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个人诊所建立更加迅速,设备也相当齐全,形成了医院林立、私人诊所遍地开花的局面,使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军队中小型医院的绝大部分固有门诊患者被这些医疗机构争夺过去。造成了大病到大医院、小病到私人诊所的局面,把中小型医院逼进了夹缝中,给军队中小型医院的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2 对军队中小型医院特色发展战略的思考
2.1 打造特色品牌 中小型医院只有坚持“小综合、大专科、创特色”的办院方针,从“针”字上下工夫,才能摆脱医疗市场竞争中的劣势,创自己的优势项目,用“小综合”来推动“大专科”的发展,用“大专科”来提高“小综合”的整体竞争能力,赢得患者、赢得市场。这与企业发展依靠拳头产品一样,即品牌效应。用品牌吸引患者,逐步扩大知名度,在局部形成与大医院抗衡的优势。
2.1.1 创新意识是创立品牌的前提 中小型医院一般属综合性医院,由于历史的原因,都是以内、外、妇等常规专业科室为主体,但这也是无法与大医院抗衡的致命弱点。必须打破常规,树立创新的观念和意识,坚持走创立特色专科的发展道路。要制定品牌专科发展战略,调整现行专业结构,进行医疗人才资源重组,确定品牌创立的“四专”思路,即“院有重点专科,专科有特色专病,专科有知名专家,专家有特色专长”。
2.1.2 拓宽服务领域是创立品牌的途径 中小型医院条件差,就诊人数少是事实,为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在市场经济中拓宽服务领域,增加经济收入,因地制宜,发挥医院自身优势,如发展特色科室、增设科室(口腔、美容、理疗、中医中药等)。这样既可满足群众就医的需求,又可增加经济效益[3]。
2.1.3 人才策略是创立品牌的有利保证 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医疗市场的一切竞争,包括技术、服务、营销等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的素质、综合人才的竞争。因此,中小型医院应着力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建立长远的人才培养滚动库,高额投资,重点扶植,为医院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2.2 搞好医院经营管理 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医院健康、稳步发展,管理是核心。新形势下,医疗服务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必然要转变旧的管理观念,采用新的管理模式适应和促进医院的发展。
2.2.1 增加收入 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医疗安全管理、科教与人才建设;不断地提高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口碑,才能拥有众多的患者。增加服务项目,通过市场调研,根据患者需要,每年要开发一些有市场、社会经济效益好的新项目,成为医院新的经济增长点。购置高新设备,提高医院诊断水平,提高医院的知名度,以增强医院竞争能力[4]。
2.2.2 控制成本 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包括购入、领用、固定资产消耗、报废等制度,严格管理,防止资产浪费和流失。降低成本,减少无必要的投入,健全投资科学论证制度,做好成本核算。如对大型投资项目,要做好市场调查、投入与产出预算、临床效果评估、回收期长短预测等。药品购入,要完善制度,增加药品品种,及时购进新药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提高药品竞争能力。降低管理成本,撤并亏损临床医技科室,控制行政后勤人员;实行职能科室办公费用定额;编制年度财务预算,并狠抓落实;采取措施,减少行政费用支出,如接待、旅差等。
2.3 加强形象工程建设 塑造良好的医院形象,是医院建设发展的需要,是医疗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广大群众对医疗服务质量的渴望。其宗旨是“一切服务于病人”,方便患者,便民利民,提高医院整体水平,重塑医院新形象。医院是提供驻地部队医疗卫生保障并同时确保地方群众的基本医疗,坚持全心全意为我军官兵以及地方群众服务的宗旨为办院方向,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范化要求和高尚的救死扶伤的医德医风相结合,通过医护人员言行举止、服务质量的体现,创造一流军队医院。军队中小型医院在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医院领导班子要有创新改革意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历史使命感。转换医院经营管理理念,更新管理机制,强调辩证的哲学思维,变被动为主动,变“进来”为“出去”,“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护理质量为核心,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适应自己医院发展的规划,使医院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姜志高.军队中小医院建设发展思考.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5;2(1):40-41.
2 强文芳.试论新形势下军队医院经营之路.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2;2(1):10.
篇10
关键词 市场经济 宏观调控 审计监督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宏观调控,审计监督是宏观调控的重要
我国的市场经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是以国家宏观调控为前提的。由于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弱点和消极,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一步深入,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市场发育不成熟,竞争规则不健全,财经法规不完备,人们对市场经济还缺乏全面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和管理,不仅利用市场经济“无形的手”发挥价值的作用,同时利用“有形的手”加强宏观调控,以保证供求总量的平衡、经济结构的合理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宏观经济调控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两大部分:调节和监督。执行调节职能的主要是计划、、税务和财政。他们通过国家计划、信贷、货币投放、税收政策以及财政支持等手段进行调节,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地发展。上述部门在调节的同时,还通过其业务履行监督的职能。
目前,对市场经济运行进行监督的部门主要有:工商、财税、物价、统计以及各专业管理部门,以上多数是属于专业性监督。通过各自的专业对经济活动的某一方面或某一行业依法进行监督,所监督的仅限于分管的专业活动,还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审计进行再监督。审计在监督范围和关系上不同于其他经济监督,是具有独立性的综合监督。审计监督以其特有的方式在宏观调控体系中居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我国经济监督体系中,审计不但同其他专业经济监督部门一样负有对企事业单位实施监督的责任,而且还要对各专业经济监督部门实行经济再监督,并为宏观调控提供审计信息,提出审计意见,供宏观决策。因此,审计监督是国家和各级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宏观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通过加强审计监督维护经济秩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序经济,是法制经济,绝不是完全自由经济,也不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它需要完备的法律来规范和保障。首先是立法,制定或修订适合市场经济的法规制度,然后有关部门和单位贯彻落实这些法律制度。但是,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项法规制度的贯彻,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是不可能得到切实贯彻的,法律也成了纸上谈兵流于形式。因此,必须有强有力的监督机关进行监督,对执行好的予以肯定,对执行不好或违反的予以处罚和纠正,保证法规制度的正确贯彻。依法审计是审计部门的神圣职责,审计又是综合性的经济监督,对保证法规的贯彻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审计,可以检查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保证法规的落实;可以把贯彻的情况和反馈给立法机关和管理部门,以改进立法工作和改善宏观调控。
审计是综合性经济监督,与其他专业监督比较,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范围宽。监督的范围主要包括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他部门、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等,覆盖的面很宽。二是层次高。不仅对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进行审计,而且对财政预算执行的情况和决算,国有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和损益,国有资产及国家建设项目进行审计监督。三是内容实。经济组织的财务收支,全面反映了它的经济活动和成果。这些特点充分说明了审计在各类监督中的重要性,是其他监督无法替代的。
审计的任务是监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审计的任务也将不断扩大,服务、咨询、公证的任务也将不断增加,审计对推进廉政勤政,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将发挥重要作用。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强化国家审计,并为宏观经济管理服务
我国的审计组织是由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部分组成。各审计组织在市场经济中担负着不同的职能,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对经济活动要从直接管理转到宏观调控上来。国家审计的主要职能转变到宏观经济监督上来。
国家审计监督为宏观经济管理服务,就是要将审计重点转向审计执法部门,对使用国家资金较多的综合管理部门和单位,通过审计监督维护国家财经法纪和经济秩序,促使合理的使用资金,讲求效益,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监督宏观调控措施的执行,并反映执行中的问题。监督政府部门贯彻勤俭节约的原则,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廉政建设。
国家审计监督在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培育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审计。一是在促进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方面,应着重抓好财政、税务和金融机构等经济管理部门的审计,这些部门是执行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部门,通过预算、税收、信贷、利率等经济手段调节经济和市场。审计监督的任务就是规范他们的业务行为,使其按照国家的经济政策、经济法规、市场规则组织财务收支,以维护国家利益,保证政令畅通和国家资金的有效运用。对掌握国家资金较多的政府部门,以及有权收费、罚款和预算外收入较多的企事业组织作为必审单位,检查资金管理、分配、使用和效益情况,监督其遵守财经纪律,节约支出,加强廉政建设;对重点建设项目及技改项目投资进行审计,检查资金流向的合理性,防止资金流失,提高使用效益。对国际援款、贷款项目的审计,重点是监督各方面履行合同,督促资金及时到位和配套资金的落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在促进建立制度方面,要深化企业审计,转向对企业的真实性审计。审计的重点放在对国民经济全局较大的国家财政给予补贴、上缴较多的以及在股份制企业国有资产所占控股地位的企业资产负债及损益。其他企业实行委托社会审计组织查证或内部审计机构审签的。对政府综合经济部门责任人、厂长(经理)要实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指导企业监事会开展监督管理工作。三是在促进建立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要积极协助纪检、监察、财政、税务等部门对侵吞公有财产和采取偷税、抗税、行贿受贿、贪赃枉法等非法手段牟取收入者进行审计监督;要积极开展养老、待业保险基金审计,监督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和管理。
4 大力审计是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的需要
社会审计是随着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第三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保护所有者的经济权益不受损失,市场经济秩序稳定、正常运转,客观地要求处于这种经济关系之外的客观公正的而又具有权威的独立组织,对其参与市场经济的各种经济活动予以证明,这个组织即是社会审计组织。它们的产生和发展,市场经济是必备的条件。市场经济的建立为社会审计发展提供了营养及其丰富的土壤,而社会审计为市场经济主动的积极服务关系,又起到了推动和促进其不断正常发育,维护其良好秩序的作用。社会审计业务活动范围十分广泛,不受地域、单位、所有制形式的局限,可接受政府、国家机关以及其他各种经济组织的委托,承办财务收支审计查证、经济案件鉴证、注册资本的验证和年检,提供、财务、税务与经济管理等各项咨询服务。
建立完整的市场体系,不仅包括商品市场、要素市场,而且还包括社会审计在内的咨询服务市场。只有社会审计组织发展到一定程度,经济管理部门和监督部门才能将微观经济管理权限分离出去,实现职能的转变,才能在市场中得到必要的服务,建立企业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审计通过转变职能,弱化微观管理,工作重点转向宏观调控,过去由政府部门直接承担的大部分管理业务将逐步由社会审计组织代替。比如,对企业年度财务报表的审查,将由社会审计来查证和鉴证,逐步成为国家管理经济的一项法定程序。
建立并大力发展社会审计,标志着市场建设走向正规化。社会审计在市场经济中将起不可低估的作用:一是促进市场体系的发育和健康成长。在市场经济活动趋于频繁,市场事务急剧增多,社会审计能分担很大一部分市场中介、执行市场法规和市场监督工作,活跃和规范市场,从而成为市场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二是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媒介。社会审计组织能够把触角伸及市场的方方面面,灵敏而准确地反映市场变化和趋势,把市场信号反馈给政府部门,有助于实现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三是增强各种经济实体的市场经济意识。社会审计立足于市场之中,各种经济实体易于接受他们的,从而逐渐增强统一开放、公平竞争、依法经营等现代市场经济意识。四是为经济组织之间相互信任提供保证。我国经济组织成千上万个,如何使他们在市场经济中顺利运行,信用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市场经济也可以说是信用经济。对涉及信用的一些,如企业的资产负债、财务收支是否真实,是否依法经营、依法纳税,是否信守合同、契约等等,需要有社会审计等中介机构为之服务,对其真实性、合法性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对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提供咨询服务,社会审计可以大显身手。
5 内部审计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监督服务
内部审计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审计监督制度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对本部门、本企业、本单位的财务活动和经济管理制度进行审查、考核和评价,审查各项经济业务活动和会计资料、统计资料是否真实、正确、合规、合法并提出建议,帮助建立和完善各项财经制度,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各项工作的开展,实行最有效的管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建设更加完善的经济,离不开国家宏观调控的指导,否则,市场经济将会出现一种无序状态,也不可能正确健康地发展。内审工作是国家对企业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离开了内审工作,国家宏观调控的措施就难以顺利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政府转换职能、简政放权,赋予企业更多的活力,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者。要达到这一目的,从企业本身来讲,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内部环境。这一内部环境除了资金、技术、设备、劳动力资源等要素外,关键就在于要有一套的以自我控制为中心的内部管理。而内审工作正是实现自我约束的一个重要手段。没有内部审计,就无法实现自我约束。因此,市场经济越发展,内审工作就越重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内审监督是企事业单位中一种较高层次的监督活动。它既要对本单位中的生产、资金、成本、效益等诸方面进行监督,同时,又要为本单位争取市场、发展市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因此,监督和服务是内审工作的基本职能,在二者关系中,监督是手段,服务是目的,服务通过监督表现出来,二者相辅相承,密不可分。当前企业面临着转换经营机制的改革,使企业尽快走向市场,内审工作要根据企业面临的发展形势,根据市场变化,扩大内审功能,强化内部约束和内控力度,优化企业内部环境,促进内审工作与市场连接,企业与市场连接,保证企业能够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使生产经营行为合理化、科学化、现代化,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发挥内审的建设性作用。
总之,审计监督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通过加强审计监督,可以保证国家有关市场体系建设方面的政策、法规得以认真贯彻落实。可以打击违反市场规则和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从而保证经济活动公平竞争,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1 吴月文,黄秋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J].经济纵横,2002(12)
2 赵国栋.改进和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J].财会,2003(1)
- 上一篇:消防安全工作应急预案
- 下一篇:乡镇应急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