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文学素养范文

时间:2024-03-14 17:09: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培养文学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培养文学素养

篇1

关键词:中学语文;文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8-0191-02

语文隶属于人文科学,所以有很强的艺术性、文学性、实用性。语文课堂是中学生提高文学素养的主要阵地,文学在精神、智力、思维上影响着人们,历史沿袭下的文学承载了民族精神的优秀部分,充分展示了民族的希望和勇气。它给予人在人生观、价值观上的独特体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情感沟通,在语言环境中提高人们的文学素养。文学素养包含多个方面,它包含了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写作水平、文学思维艺术性以及基本文学知识体系等多个方面。文学素养的提高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创造性与开拓性有积极的作用,把文学素养纳入学生素质评价体系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然而我国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却并不乐观,文学素养并未受到各中等学校的重视,语文教学依旧停留在基础知识的教育阶段。为改善目前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确立文学素养的学习动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对课程参与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成果。因此,要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学习动机,首先就必须增强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传统语文教育的照本宣科、教学方法的生搬硬套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文学的要求。学生希望在语文课堂上学到更多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不再是停留在基础语文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还有对更深层次的文学探究,追寻新时代下的文学发展趋势。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寻找有效的教学模式和途径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最终对文学产生兴趣,提高文学素养。比如,引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声、色媒体的直观性和丰富性让学生感受汉字的魅力所在,感受文学作品下的精神力量。因此,教师应注重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方式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构建文学素质培养的学习动机。

二、引导学生阅读文学著作,开拓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中学教育的阅读能力培养仅仅局限于课内阅读或者考卷阅读题型的分析。中学阶段学生在巨大的课业负担和考试压力下,几乎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进行课外阅读,长此以往,对文学的鉴赏和欣赏能力也会逐渐淡化,最终导致文学修养逐渐降低。这在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错别字、语病、词不达意等。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学校必须为学生创造拓展文学素养的机会,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比如举办文学讲坛、文学欣赏等启发学生多看、多想;学生则应主动广泛阅读课外文学作品,在赏析中提高文学鉴赏修养。

三、广泛阅读,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文学素质的培养是在一本本好书中构建起来的,在阅读中积淀文学知识,开创想象力,在思维的感知中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中学阶段,学生的阅读量很小,无论是阅读的深度还是广度都远远不够。据此,教师可利用学生这一时段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感,抓住他们的特征,引导他们从课外生活开始文学作品阅读,紧扣这一点,以文学作品阅读为主线,最终使学生对文学作品阅读充满兴趣。阅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对这些别致新颖方式的实施。比如,引导学生吟诵诗词,通过课外阅读与课内相结合的方式,把诗词歌赋的教学阵地延续到课外。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在习惯中逐渐养成读书的好习惯,逐步向文学素养靠近。读书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发散思维,它带给我们的成效往往不是一两天能看到的,而是在不断的累积中汇聚成巨大的力量。作为教师,应该尽可能让学生的阅读从硬性规定到后来兴趣而为。每一阶段都要为学生推荐书目,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浅及深,由近到远。由此,在开放、互动的环境下,加深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营造班级良好的阅读文化氛围。

四、文学是思想与情感的聚集地,是灵魂与生命的艺术创造

要提高文学素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就必须学会积淀情感、学会情感表达,要用美的眼光来学习语文,将感情融入文字。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体验是文学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它将语文学习的境界上升到了思想和精神层面。没有情感和思想的创作是缺乏灵性的,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与读者学者之间的心灵交汇、情感沟通,这便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思考的好习惯。语文阅读不是简单的信息浏览,它需要读者发挥想象,将生活经验与文学语境相关联,对文学作品做出深刻理解和分析,感受文学的人文精神。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再别康桥》一诗时,可以借鉴这样一种虚实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体悟其中的情感境界。首先让学生通读整首诗,勾划出其中的几个意向,比如云彩、青荇、浮萍等;然后教师播放诗朗诵音频,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在自己的脑海中将这些意向串联为一幅画;最后让学生讲解通过自己的描绘作者的中心思想和主要情感基调。文学是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只有产生共鸣,文学才能在学生心中体现价值。在语文学习中多思考,多想象,把现实经验与情感体验相结合,从而在文学欣赏中培养文学素质。

语文教学旨在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它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语文是我国母语教学的基础,它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联,在中学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习语文不仅是教学大纲的内在要求,更是文学素质培养的重环节。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要求培养全民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与社会发展程度相适应,这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观念,还要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9.

篇2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生 语文素养 培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依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以及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基语文素养

如果说学习习惯是一个学生的素养体现,那么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必然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字书写工整,能直接体现学生的语文素养。虽然现在打印稿在许多方面代替了手写,一些字迹不太好看的人,可以因此而避短,但是如果写得一手工整漂亮的字,无疑是会给人留下好的印象。当然,良好的语文习惯还包括勤查工具书,在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时,这种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地解决问题。多练笔,多阅读,这些习惯是语文学习中经常强调的内容,之所以经常会被强调也一定有它的道理,这种习惯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二、注重积累

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对于他们来说,大量积累语言、丰富和发展语言能力,是他们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语言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我们要让学生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做到课内积累与课外积累并重。

1.课内积累。鉴于课堂时间有限,在课内的积累必须要提高效率。这就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在指导阅读方法和培养阅读习惯的同时,大量积累优美的语句。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具体情况来指导学生积累语言。例如在教学《珍珠泉》一课时,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了珍珠泉的外观,第三自然段集中笔墨描写泉水从地下冒出来的形态,想象丰富,情景交融,加上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词汇丰富,语言精练,极富感染力,是积累语言的好材料,应指导学生诵读记忆。而对本文中其他非重点段落的教学则应该一带而过。这样合理地取舍,省时、高效。

2.课外积累。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性学科,我们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就要打通课内外,实现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接轨。例如,在教学李白《望庐山瀑布》一诗时,我让学生课后在学校图书馆或其他地方查找并背诵李白的诗歌,举行“李白诗歌背诵比赛”。这样,打破了课内课外的界限,沟通了课内外的联系,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积累范围。

三、培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特点,对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语感,既包括对语言文字正确、丰富的理解力,也包括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反映生活的表现力。

1.反复诵读,感悟语言。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富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仿佛使人置身其中。对这些文章的反复诵读,可以使学生逐步感受语言内蕴和文章气势,领会其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精妙之处,是让学生感悟语言的绝妙材料。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时,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小兴安岭四季不同的景色,领悟其“总—分—总”的谋篇方式;在指导学生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通过对第二自然段的反复诵读,并配以图画、音乐,使学生感受到南海海面瑰丽旖旎的风光,又以这种绘画美、音乐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对比揣摩,培养语感。有些词语看似平淡无奇,但仔细一琢磨,你就能感受领悟到其中精妙传神之处。因此要引导学生对重要的词语、句子进行揣摩,以体会蕴涵在文字里面的深层含义。比如,我在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学中,经常通过对重点词句进行增、换、删等形式,使学生感受语言的形象、具体、生动与抽象、空洞、啰嗦之间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又如,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一课的结尾:“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我用投影片出示了另外两个句子,让学生进行对比:“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二年级的学生虽然不知道前两个句子运用了倒装的修辞手法,但却体会到了这里的强调作用,强调的是因的到来,傣族人民的幸福之情、难忘之感。

四、加强写作指导

儿童积累语言、感悟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即运用明确具体的语言文字准确无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他人沟通、交流。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我在指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时,采取了以下做法:

1.拓宽训练时空。从训练时间上来说,我引导学生从课上走向课下,抓好平时练笔。如果教师把学生的习作都框到作文课上,学生可能因为缺乏兴趣或缺少素材,感到无话可写,即使写出来一段话,也是空洞无味的。我注重让学生在平时积极体验生活,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梳理、概括自己的感受。在作文课上,学生只要在我的指导下,将平时积累的这些素材进行润饰、提炼,就不会感到无话可写了。从训练空间上来说,我积极为学生提供习作的机会,拓宽训练渠道。

篇3

[关键字]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当今中国语文教育,适应时代、社会发展需要,具有新的时代特、呈现新的面貌;当今中国语文教育,受世界教育和世界母语教育发展的影响,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当代追求。这些,为语文课程目标理念的变化提供了现实的环境。为了适应时代、社会的发展,为了贯彻素质教育方针和坚持基础教育改革,也是为了克服知识、能力目标理念之不足,语文教育中适时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必要的。

根据辞典释义和以上论述,可以得出:素养,作为经常修习培养活动本身,是人的存在方式。另外,所谓的方式,其形成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其存在则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性,否则只是任意状态。因此,人以素养的方式存在,人是素养的人。

人文素养的培养,就是指在语文活动过程中的个体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完善。在具体谈及如何培养之前,必须明确这样的认识:语文教育目标应该是形成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就是说,语文课程应该以形成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课程目标理念。

接下来本文将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丰富的心理内容是语文素养的基础

人文素养的水平,取决于心理内容的丰富程度,这是由人文素养的本质决定。丰富的心理内容是人文素养的基础,基础愈牢,则素养大厦愈坚固。任何轻视、无视个体心理内容,对形成和提高语文素养而言,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丰富个体的心理内容,积累就是全部要义。新课标指出,积累是语文教育的基本点。这种认识就是基于对语文学习中的人文素养的心理内容要素的肯定。

二、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是人文素养的桥梁

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课程对语文知识的要求是"精要、好懂、有用",语文知识要为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奠基。语文知识的教学,应该突破能力目标,进而深入到语文素养的层面。

三、注重语文实践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关键

人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离不开语文实践。在语文实践中,个体的内部心理活动全面展开,心理结构得到形成和完善。关注语文实践活动,才是找到了培养人文素养的抓手,找到了培养语文素养的关键。因为,无论是心理内容的积累,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发展,还有相关语文个性差异的形成等,都离不开个体的语文实践活动。只有通过让个体参与语文实践、并丰富他们的语文实践,才能形成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四、语文学习要注重语文的学科特性

语文不仅是人们交流的最为重要的工具,还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具有文化教育的功能。语言不仅有确定性的一面,学习语言也不仅是学习其共性。语言的共性是基础的,语言的运用是个性的。共性的语言和个性的语言运用这两个方面是语文教育的应有内容,我们不能过于强调任何一方,否则都是机械的、不全面的。再有,语文教育指向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学习不是在玩文字游戏。语文课程中的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应该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作用,语文教育不能无视这些。语文教育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念和有独创性的理解。这些是学生人文素养形成所需要的。

五、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对于校外课程资源,我们要加以搜集和利用,如将网络资源教学化,发现信息的可教育性,并和语文课堂教学整合。把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选取关联度高、信息新异、有启发性、与学生的经验具有很高的契合度的信息,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的场景创设,用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信息能力。

对于校内课程资源,在语文教学中,要进行有必要的确认和重组。校内课程资源是课程资源的主力军,必须加大研究开发力度,求得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大化和日常化。做到使学生的学习心理得到调适和优化、学习行为得到改造和优化、学习情感得到培养和升华。在校内课程资源的利用上,总的要求是;辨认资源价值、合宜利用,确认资源特点、取其精要,融入课堂教学、总体把握处理,衍生课程与教学新质、不拘一课一时。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们继续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本文在将一些经验与成果分享,希望能够得到广大同行的认可以及批评指正,也希望在我国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育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开创语文教育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杜时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4

语文教学学生信息素养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教育显得特别重要,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素养的要求包含了对信息的收集、处理、搜索等几个方面,这些能力是现在教育上培养合格学生的难点和重点。教育信息化的内容比较多,需要培养学生的快速搜索所需要的信息并能够自己处理和应用,最后融会贯通用自己的方式来使用信息,就初中语文中信息素养的培养来说,需要教师下功夫去引导教育,培养出真正符合现代信息社会需要的优质学生,在培养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自己去主动树立信息规范的意识,重点培养学生收集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初中语文课程的设计要充分配合信息素养的规划,以战略性的眼光来制定语文课程标准,让学生利用各种各样的信息中介,较熟练的使用网络、媒体终端、图书馆等信息库来查阅所需资料。

一、初中语文信息素养教学的作用

语文教学有着自己独特的学科特点,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信息素养可以很好地把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起来,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起到重要作用。21世纪,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使教学资源、手段、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急剧增长,开拓了教学视野。教学信息量的扩大,使得学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文字教学,以更容易接受的方法,获取到大量的相关知识。信息素养的培育能够培养学生在大量信息资源中,进行有效的分类和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通过信息技术的平台,大胆的创新教学,让学生主动地处理分析信息和交流获取的信息资源,努力做到开拓教学思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信息素养完善的学生,能够准确地获取完整的信息并能够分析数据做出恰当的决策。

二、帮助学生树立信息意识

1.增加信息教学面。注重积累是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教材外可拓展资料非常多。以以往的教学为例,教材外拓展的资源无法让学生很好的接受消化。这造成了教学内容的宽泛性与教学时间的局限性两者的无法和谐统一。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使用信息技术,这个矛盾就能迎刃而解。在网络教室的硬件条件下,教师可以课前或者课后将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如相关小知识、游戏拓展、课文赏析等内容丰富有序的放在指定服务器下,方便学生自己快捷的查阅书本之外的知识,丰富课余的生活、优化语文教学质量。

2.开发信息的载体。许多学校的图书馆、计算机房、阅览室等丰富的信息载体没有真正地开发利用出来,不能完全发挥出这些信息载体的有效作用。学校需要积极地调动这些信息载体来帮助学生高效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学生能够在信息载体里找到自己真正的信息乐园,能使用这些信息工具,给发展信息教育打好坚实基础。

3.利用各种各样的生活教育。信息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需要学生在生活去发现和感受,所以有必要结合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和熟悉的方面来进行信息教育。结合语文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开展学习和调查的活动,从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取真实准确的信息,试着体会社会信息的丰富程度,让学生从生活中了解所需信息为自己所用。

三、培养学生主动形成信息能力

1.主动收集、分析丰富的信息。在人才济济的时代,如何培养具有学习能力的人才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以往的教学方式是单一的教授式,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性不能完全被发掘出来,课堂死气沉沉,气氛萎靡,没有活力。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利用数字化、现代化的手段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交互式的学习模式。有意识地让学生主动去寻找教材中的资料,去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将初中语文教学在深度和广度上向课外延伸,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开拓学生的社会见识。我们把信息技术作为桥梁,将学生与学习内容有效的联接起来,极大地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习个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快乐的学习中来。

2.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方法。利用“查找式”的阅读方法来提高搜索信息的能力,用快速的浏览查找的方法,最大效率地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可以锁定目标,再去进一步检索,之后在快速的浏览,最后根据所需信息进行精细的阅读,之后可以根据需要要求学生做一些摘要笔记帮助巩固。这样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在快速阅读中寻找中心句和关键词,形成专业的阅读技能。另外一种方法是“简要摘读式”,帮助学生设立文摘卡,一方面认真读书,另一方面有选择、有目的、有侧重点地进行简要的摘录在阅读过程中看到优美词句,学习到新的信息,发现有效的知识和找到适合自己的摘读方法。同时,要知道学生进行摘记相关作者、书名、出版社等信息,以便今后能进一步查阅。

3.表达传递信息能力的培养方法。在平常的生活中,口头交流是最为常见和熟悉的信息交流和学习的活动。尤其是通信方式多样化的现代社会,信息传递具有速度快、时间短、信息量大、距离远等现代化特性,成为信息交流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和转述能力。复述能力就是能够顺利地把搜集到的信息通过口头复述给别人,使别人获取信息;转述能力就是在听取与理解口头信息材料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口头语言,有条理、有中心地把听到的信息传递给他人的能力。更进一步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描述能力,把经历的事情、看到的图像等转化成口头信息。

参考文献:

\[1\]侯器.信息素养与语文能力\[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03):22-24.

\[2\]润玖杰.培养信息素养融入语文教学\[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5,(Z1):81-82.

\[3\]吴艳平.中学生写作状况的调查与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2.

\[4\]王庆.人文素养的渗透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2.

\[5\]肖永松.初中学生学习自主性及其发展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

\[6\]林艺娴.中学语文教学现状与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01.

篇5

一、依据教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科书是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之一。因此,我们以教材为依据,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把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料与教材相结合,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地行动起来。

1、利用自然、生活中的资源,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语文教材上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当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时,怎么办?以往,一般都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或请学生帮助解答,而忽略了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做,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我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信息,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信息社会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他们了解的信息有时比老师的还要多。在一些语文课上,我在介绍文章时代背景等有关资料时,有的学生漠不关心,或者根本就不听,因为他早就知道,或者不想知道。当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一些靠课文不能解决的疑问时,他们很有兴趣,一定想办法解决,汇报交流时还积极主动。

3、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在课堂上分小组进行学习,是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形式。改变了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读的形式,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

二、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

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光靠教材的几篇文章,学生要学会表达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教材,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阅读范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既是必要也有广阔的操作余地的。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篇6

关键词:农村; 初中学生;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022-001

新课程改革推进的已经初见成效,但是语文学科的城乡差距也开始显现,初中语文素养的培养在我们乡镇地区开展的相对困难,所以要因地制宜,因为每所学校的课程资源都是丰富的,但不少教师却白白地浪费这些有用的课程资源。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探寻研究提升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和探究,我初步摸索到了一些思路,下面在此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要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

1.拓展思路,挖掘功能

在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广开思路,灵活多样,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开发有限资源的多种功能。

2.拓展教材,激活教材

孩子们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思维,独到的见解,已获验证的成功的学习方式,自己的游戏等都有可能成为教材“二次开发”的契机。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学完后,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外兴趣作业:搜集有关“青蛙”的资料。同学们不但了解了青蛙的生活特点,还知道了青蛙小时候是蝌蚪,是人类的好朋友,要好好保护它等等的知识。

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要合理利用家庭课程资源

学生的发展同其所在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我们在使用学校资源的同时,还要发现、利用家庭课程资源。

1.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结合

孩子们生在农家,对农作物的外形特点和生长过程自然有深刻的印象,不像城里的孩子只停留在熟悉的成品的表面。实践告诉我们,乡村孩子的见闻也不少,乡村特有的生活和学习语文结合起来,就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2.理解课文与切身感受相结合

学生本身就是特殊的课程资源。他们有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家庭故事,更多的体验和收获。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利用,把学生的这些经验同课文的感悟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文本对话与心灵交流相结合

乡村的人际交往相对城市而言更为纯真,更具有人性化。类似于《少年闰土》中乡村学生纯真的情感。作为教师,就应当善于发现每一个可能涌流无限生机的“泉眼”,精心疏通,引流学生的真情实感。学生可以敞开心扉纯真表达,因此更容易使文本的对话与自我的心灵碰撞融合,升华,在口语交际表达中更具“纯净”的语境优势。

三、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要积极开掘社会课程资源

1.着力实践,提高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增长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应鼓起热情,给予关注,给学生作现场引领,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让学生实实在在去做,以实践代替想象。如在学习口语交际时,可让学生以小记者、小调查员的身份去对一些有特色的农民进行采访、调查和研究,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这样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就不是无源之水,就能切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2.利用农情农俗,培养学生爱乡之情

作为农村小学,应当让学生了解并熟悉农业生产,培养学生热爱农民、关心农业、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师可组织学生拍摄富有“农情”的照片,撰写关于“农情”的报道。在深入农村生活、具有切身体验的基础上的作品,显示出十足的“农情味”,从中也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3.收集运用农谚农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

新课程强调语言积累,积累语言的途径、渠道很多,农民群众的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深刻的寓意。如谚语、歇后语等既通俗易懂,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我们可以因地取材,让学生虚心地向长辈请教,收集这样生动的语言。

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要努力开启自然课程资源

1.欣赏自然景观,培养美好情感

如在学完《苏州园林》《鼎湖山听泉》等风景名篇后,为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爱家乡、保护文物的思想感情,可作以下的课外延伸。将小镇划分为交通、旅游、田园风光等几个方面;再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运用图片、文章等形式分别对这几方面进行特写;最后让学生的作品张挂在校园的展台上或编写成特写集,通过小导游队进行交流、宣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保护文物的思想感情,又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2.引用传说故事,感悟传说内涵

乡村学生在他们的身边积淀着不少耐人寻味的传说故事。教师可让学生深入农村,向年老的长辈、邻里乡亲询问,收集民间传说故事,再进行整理、编写、交流,开展以“传说故事”为主题的活动。教师也是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那睿智的谈吐、丰富的社会阅历、广博的文化知识、真诚细致的人文关怀、独特的人生感悟……都是学生终身受益、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

让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发展我们自己,塑造我们自己,超越我们自己,让我们的乡村语文教育真正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真正有效地提升每一位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活学活用这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意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学担负着积累语言的任务,应包括语言材料、语言范例、语言知识三方面的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是指汉字和词语,语言范例是指好词佳句、名段名篇名作,语言知识是指同语言材料、语言范例的掌握密切相关的字词句篇、语法逻辑等知识。教师一定要改变过去那种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而轻语文素养的培养,重视书面写作的训练而轻口头表达的训练,忽视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习惯、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等语文素养培养的做法,对照新课标,找出差距,继承传统中科学合理的做法,弥补其不足之处,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努力做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阅读,因此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在阅读教学中,最多的活动无疑应是学生自己的读。因为阅读技能只有在阅读实践中才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体验、感悟也只有在阅读中才能实现。但是,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教师分析讲解和谈话讨论过多的现象,一节课中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的时间很少。阅读教学要求真务实,必须坚持以读为本,课堂上不仅要保证学生读的时间,还要有一定的质量。首先,体验感悟就是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读的时间,教师要少分析,少提问,应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在课堂上要形成一种读的氛围,让学生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要让学生在读、思中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其次,读思结合。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读、画、批注同步进行。提倡学生在读中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阅读的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初读阶段了解大意,发现问题;精读阶段体验感悟,分析评价;熟读阶段积累背诵等。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独特感受与理解,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形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沉淀积累。

二、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应指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语文知识,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从而形成语文素养。学生应把自己认为有用的内容及时地记录下来,如精美广告用语、经典的电视剧中规范的语言材料、谚语、歇后语等。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如到工厂、农村、市场、商场、医院、法院、纪念馆、博物馆等各种场所去参观、访问、调查,学会观察生活,学会与人交往,丰富生活阅历,积累感性经验,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

三、在知识运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在写话习作中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学生有意识地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是深化积累的最佳方法。学生在不断、反复的语言运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自身语言,实现了语言的再积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所提供的特定情境,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运用语言,这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中人文精神的感悟,又有助于学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提高写作能力。在练习中,教师还要重视综合运用,减少单项训练。因为语言总是用来表达意思的,纯粹的单项训练不符合语言运用的实际。

四、针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薄弱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语文素养的丰富性。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较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素养的培养及语言的积累,而容易忽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良好个性、健全人格等语文素养的培养;重视书面习作训练,轻口语交际训练;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轻综合性学习。鉴于此,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各要素全面和谐地发展,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学生语文素养的薄弱方面。

篇8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加大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力度,加强口语交际训练,不断丰富词汇,注重联系实际生活,构建互动交流的平台,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培养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全面的、多层次的统一体,具有整体性和连贯性;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集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于一体;是德、智、体、美的和谐统一;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重要条件;是实践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基础。因而,语文素养的形成对学生有重大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代中学生爱好、兴趣较为广泛,但对语文的学习缺乏兴趣。因此,教师应强化学生间语言的交流与切磋,这样可以诱发学生对语言的悟性,对文章字里行间隐含的情、理的感知,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

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农村现有语文资源,积极开展多种语文实践活动,把学校、家庭与社会结合起来。如秀丽的田园风光,哪怕一草一木,都带着泥土的芳香,无不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教师应鼓励学生到原野去,到大自然中去,赏农景、干农活、记农事、写农民,使学生的视野更为广阔。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知识的空间中,教师可把“鸟语”和“花香”带进课堂,为学生增强语文素养,促进自身全面和谐发展,更好地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鼓励探究性学习,强化语文能力

1教师应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进而形成学习语文的良好氛围。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并以信任、期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从而学会学习,乐于探究。教师还应具备民主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相信并依靠他们,相信学生巨大潜力的存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状态,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及时给予不同方式的指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乐意配合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2立足课堂,把语文素养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切身体验作品的艺术魅力,品味语文课程中丰富的情感和内涵,让他们有新奇和新鲜的感受。教师应精心安排每一节语文课,使课堂“动”起来,使每一个学生能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表现在理解和语言的运用,只有善于吸收和表达,才能全面展现自己的语文素养;也只有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志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才能更好地完成。

3作为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亲身践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学生自主为基础,以调查、实验、观察、交流、协作等实践活动为内容,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语文素养得到健康、和谐发展。在课堂上,教师应让学生以自己所收集的材料进行交流,然后给予积极评价。这样,教师能够在教学中生动地表现出语文所具有的丰富内容,使学生喜欢语文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三、多渠道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

1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乐趣,并且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才能感受阅读的乐趣,才能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世界,完善自我,提升人生境界;与文本展开对话,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通过阅读和思考,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进而领悟文本丰富的精神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风尚,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在鉴赏活动中,教师应努力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指导学生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了解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的表现手法,善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教师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写作互动的平台。写作互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进行有目的的写作前的对话,写作后的互评和讨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写作前,师生都要积极搜找相关资料和材料,然后通过积极的对话、谈论,激活写作灵感,燃起写作兴趣,从而进行有效的作文练习。同时,教师还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写作。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通过互相评改作文、讨论作文,可使学生取长补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提高写作水平。

篇9

【关键词】中学生;人文素质;品行;知识;精神

【Abstract】Over time, consistently well-persuasion, words and deeds, then, in the spiri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depicting, in the example of the power of the outstanding figures inspired by the teachers themselves morality and charisma inspired the students of human behavior can be gradually develop shape out.

【Key words】Students; human qualities; character; knowledge; spirit

【中图分类号】G638.2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8-0041-01

一、注重传输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思考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及其规律;体认大自然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奥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与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要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扬的科学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二、大力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高级层次。只注重了人文知识的输导是不够的,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要下力抓好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不仅容纳了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张扬着华夏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兴旺发达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比如,以人为本,民为邦本,天人合一,贵和持中,舍生取义,正道直行,人定胜天,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反对分裂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品格,我们不但要继承,还要发扬光大。此外,教材中还为我们树立了大量的人格榜样: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为了祖国,为了理想,终身正道直行的执着追求精神;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现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和高尚人格;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精神;还有表现中国劳动妇女勤劳、质朴、善良、勇敢、坚强的花木兰、江竹筠、刘胡兰等女英雄形象,教材中随处可见,举不胜举。他们惊天动地的事迹,光照人间,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做人的楷模。我们语文教材在教学中要用心发掘这些人物形象中蕴含的精神内涵,精心地选择、组合、疏导,在人物形象与学生心灵中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使学生的灵魂超越时空,与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进行交流沟通,沐浴他们的人格光辉,感受他们的精神道德力量,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陶冶,从而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人文精神自然融合。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旅人文精神的承载者和实践者。

三、精心塑造人文品行

篇10

在语文教学中要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必须加强语言文字

(字、词、句、段、篇)训练和语文技能(听、说、读、写)训练。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必须完成有关语文方面的训练。如我在教学小语第四册《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时设置如下问题:(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分析课文时理解字义,课文学完之后,识记字形(字的训练)。(2)学习第三自然段中的第一句“人们敲着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先理解“四面八方”,结合句子理解词的训练。接着用这个词说句话(句训练)。(3)比较句子“人们敲着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与“人们敲着鼓从四面八方来了”(说训练)。(4)“和傣族人民笑哇,跳哇那么开心。”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句训练)(5)第五、六自然段学完之后,要学生概括这段话的意思。(段的训练)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的情感。总理和人民心连心,人民爱总理,总理爱人民。(6)学完每一个自然段我都安排足够的时间指导有感情朗读。在指导读的过程中要标出重音(写的训练)。(7)学完之后要求学生背诵喜欢的段(积累语言训练)。按照这样的训练项目培养了学生扎实的语文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以学生为主体,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也

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及语文学习特点,我在设计教法、学法上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情境,以教材为载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1.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运用简洁明快、情感丰富的导语,能为语文教学提供良好的开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小学语文第三册《北京》一课时,在开篇时,出示课件(天安门周围镶嵌花朵图片),学生看着图,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北京是各民族儿童向往的地方,你们当中谁想亲自去看一看,北京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这时,我再提出读书要求,学生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趣,按照要求,认真读书,潜心会文。

2.巧妙提问,引发兴趣

教师利用巧妙的提问,或设置悬念,使学生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动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如学习《蛇与庄稼》一课,我提出:蛇是动物,庄稼是植物,那么蛇与庄稼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进一步激发兴趣,让学生读文,相互讨论,各抒己见,画出图示。然后学生归纳:蛇能吃田鼠,田鼠吃庄稼,由此知道了蛇能保护庄稼,说明蛇与庄稼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自主合作,主动探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自主、合作、探究是适应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这种方式是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这就是说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学习活动中。如我在教《葡萄沟》一文,学习第二自然时,采用的方法是:(1)大屏幕出示要求:①自读,找出描写葡萄沟美的句子,用

“ ”画出来。②从描写葡萄沟美的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通过哪些词体会出来的?小组讨论、交流。(2)小组代表汇报,先读找出的句子,再说体会:①第二句,从茂密、凉棚体会葡萄叶子美,长得茂盛。作者还运用了比喻句。把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比作一个个绿色的凉棚。②第三句话,从一大串一大串,体会葡萄多而大。从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体会出葡萄颜色多而美。随即我出示课件(各种颜色葡萄图片)学生不约而同地说出这些葡萄真惹人喜爱啊!维吾尔族人民真勤劳。③第四句,体会出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美。每一句学生理解后,都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葡萄沟的美,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学完这篇课文后,让学生谈谈有什么收获,由学生相互补充,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素质。

三、指导学法,教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