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范文

时间:2024-03-14 17:09: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企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企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篇1

【关键词】企业 财务会计 管理 现状 对策

在企业管理工作中,财务会计管理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巨大作用。合理、科学的财务会计管理能够有效改善企业资源配置情况,为管理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也有利于企业资金的合理调度。可见,在企业发展进程中,加强财务会计管理势在必行,这不仅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针对加强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研究与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现状分析

现阶段,我国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现状并不理想,财务会计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管理实践中,很多企业对财务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导致管理效率与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表现:

首先,当下我国很多企业缺乏财务会计管理意识,在管理实践中对财务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在制度建设中也没有考虑财务会计管理的内容,换言之就是对财务会计管理的重要意义与价值没有清晰的认识与理解,使财务会计管理的作用无法得到有效发挥,进而对企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其次,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建设不到位。很多企业在处理一些突发问题时往往存在较强的主观意识,大多凭借经验采取相应的对策,显然这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甚至会适得其反,增加财务会计管理的难度。

再者,企业的财务会计监督工作并没有得到落实。不管是内部监督,还是外部监管都停留在表面,缺乏实际意义。例如有的企业在开展财务会计内部监督时,完全按照决策者的意图实施具体工作,而没有严格执行会计法律法规;又比如在财务会计外部监管中,很多财务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职业道德水平偏低,完全不符合具体工作需求,进而导致相互监督与制约机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使企业管理中普遍存在违法违规现象,例如营私舞弊、做假账等等。

此外,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不到位。目前,很多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并不高,企业也并不重视这部分人员的培养与提升,进而导致财务会计管理的效率与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升,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从中不难发现,目前,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不到位的影响,很多企业在重大决策与发展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为此,为了改善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现状,提高财务会计管理水平与质量,就必须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有效的强化对策。

二、加强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提高对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重视程度

站在企业的角度,在具体管理实践中为了有效提高管理效率,改善管理效果,就必须对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改进与强化予以重视。首先,企业必须对自身财务会计管理意识进行强化,对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价值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与理解,并在日常经营与管理工作中将其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其次,作为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人员,必须积极转变管理思维,打破传统理念的限制与束缚,对财务会计管理进行强化与创新,这一点对于企业领导者与管理者而言尤为关键,在工作实践中必须充分结合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发展需求,对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进行完善,使其应有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加强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建设

为了保障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得到有效开展,就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的基础之上。为此,企业必须加强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建设,为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持。首先,企业应针对财务部门的岗位管理建立相关制度,使具体工作责任得到明确,为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其次,企业还需要对奖惩机制进行建设与完善,以此激发财务会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使他们在工作中投入饱满的激情;此外,在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中,还需要做好有效的考核评价工作,并建立相关制度,据此为员工的选拔与晋升提供足够的机会与平台,为企业留住高水平、层次的财务管理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使人力资源结构得到优化。

(三)做好企业财务会计监督工作

在开展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企业应做好相应的监督工作以实现对各环节的有效控制,避免财务会计监督工作流于形式。为此,企业首先要安排专门的人员对经济业务事项与会计事项进行处理,并对相应的职责权限予以明确,使相互监督与制约机制得以形成;其次,在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与执行过程中,企业也需要提高监督力度,确保具体工作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提高财务会计管理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再者,企业还要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与组织程序,基于此对监督工作进行完善,改善监督效果;此外,如果条件允许,企业可以对内部审计进行建立,并围绕此对财政收支情况进行监督管理,以此提高财务收支的有效性与真实性,避免出现违规现象。

(四)加强财务会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作为开展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主体,财务会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为此,企业必须加强财务会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使财务会计管理人员的整体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在具体操作中,企业首先要从财务会计管理人员的选拔入手,积极引进高层次、高水平的财务会计人才,为财务会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此同时,针对在职的财务会计管理人员,企业应提供足够的机会与平台让他们参与到学习与培训当中,使他们的理论与专业技术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并在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与价值。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管理发展进程中,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价值与影响力十分巨大。企业必须针对财务会计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强化与改进措施,改善财务会计管理的不利现状,为自身的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怡.加强企业财务会计管理措施的创新机制[J].大陆桥视野,2014,(22).

篇2

【关键词】施工企业管理 财务管理 实施应用

在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不断发展完善的进程中,基础建筑市场的发展也不断完善,工程质量和成本竞争日益激烈,因此要求参与竞争的单位在施工项目中学会利用其它学科的知识。充分利用经济学中财务管理的知识控制建筑和人工成本,从实际的角度提高工程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工程性价比,可以降低工程的成本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另外财务管理的知识还可以从数据分析的过程中,清晰地看到工程建筑过程中时间、物资、人力的使用情况,控制工程进度,对工程建筑中的风险进行控制、管理,降低企业中不可控因素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可以说财务人员的能力和表现有时是企业管理水平和施工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和施工企业实际的结合好坏又决定了施工企业的财务表现和管理能力。

一、施工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一)企业对财务管理效用的轻视

在现在的发展状况下,部分企业认为财务管理就是记账发工资,没有什么对企业管理和发展的实际作用。相对地,企业承揽工程、保证企业安全施工、保证施工质量和产品的市场销路等更加重要。这些企业实际上是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财务管理源于金融学,又有“小金融”的绰号,是近代以后发展起的一门现代学科。财务管理已由早前的筹集资金和发放工资的功能转化为施工企业的资金监督,再到这些年的前期风险控制,形成一整套的财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应用有着广泛的市场,在各个领域做出重要贡献。具体表现在施工企业有工程造价、动态成本、动态工程进度控制等应用。

(二)资金分散,管理要求高

国内现在的施工企业大部分不具备完善的组织制度,甚至很多没有基本资质的企业因为市场利益的诱惑而贸然进入工程承建行业,同时单一一个企业还存在多工程同时施工,资金流动混乱的现象,对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能力提出了极大的要求和挑战。企业管理层面对财务人员的要求除了常规的财务管理外,还要求财务人员充分认识到资金对企业的重要意义,最大限度的增加资金的利用率,在现有资金的前提下保证各部门对资金的需求,保证现金的流动性。特别是另外由于社会现实的实际情形,工程欠拖备料款、预收工程款的,材料订购占用资金,工程完工后无法按时收回工程款项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时因为政策变动的原因,增加了企业的资金信贷来源的压力。施工企业实际筹集资金、回笼资金的艰难处境和市场经济的不规范、信用体系的缺失,极大地动摇了资金的稳定性,动摇了企业组织的稳定性和管理的效能。

(三)某些财务管理工作单位名存实亡

国内市场经济的不完善还造成了施工企业“快生快死”的局面,进入行业的单位来势汹汹,并且往往是因为某一项目而建立的,能够长期在施工建筑行业生存发展的企业却少之又少。这其中固然有社会实际大环境的影响因素,但是施工企业本身的原因也是不容忽视的。财务单位在部分企业并不是由专业的人员担任主要职位,在参与项目决策的过程中也没有话语权,甚至有时仅仅是老板的私人记账员,对企业的管理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负起应有的责任。

(四)虚假账目带来的冲击

因为企业公关的原因及某些隐形支出的影响,财务管理人员往往处于两难的局面。又由于企业的体制问题,财务管理人员需要服从负责人的意志。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某些国企施工企业对指标实现的压力越来越大,使得企业具有账目作假的强烈冲动。这些客观存在的不良因素,实际更加要求财务管理人员提高对企业管理的风险意识,切实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控制。

(五)施工企业会计的弱势地位

我国大多数企业目前会计与企业生产和人事关系还属于附属关系,会计部门和人员在管理和对企业职责上缺乏相对独立地位,会计人员受制于人,不能有效履行职责。这种局面由来已久,但是企业如果希望发展壮大,则必须摆脱旧的财务部门和企业管理层间的关系,建立一个有相对独立地位,从企业发展和企业利益的角度,对企业进行负责的财务管理部门。

所以总体而言,现在我国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是混乱的,是不规范的。财务管理在施工企业中的贡献还有极大的空间,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应用有极大的发挥空间。

二、问题的解决策略

针对目前我国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从管理层意识层面到制度设置和实施方面入手,具体的实施是财务管理在施工企业管理应用中的重要内容,是财务知识发挥其作用的重要表现。

(一)管理层面充分认识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是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发挥作用的基础

领导层应该有接受新知识的观念,通过对新知识的学习理解,认可其作用。具体可以通过参观已经建立起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运作良好,有良好效能的企业来实现,特别是对上市企业和国外优秀企业的学习参观更加容易获得直观的认识,深入理解财务管理在现代施工企业组织管理中的重要意义。企业负责人也可以在自己企业的现状与优秀企业现状的比较中,获得更新财务管理现状的现实动力,在利润的追求比较中获得将财务管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的动力。

(二)财务管理制度的设置和独立执行地位的确立是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应用的硬性保证

篇3

来自中国铝业公司、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首钢总公司、北京金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化股份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等公司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企业界代表纷纷表示,积极响应《节能倡议书》。

倡议书希望全国企业界以节能降耗为己任,广泛深入开展全国性的节能行动,为“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1.从国家发展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领会节能对保障和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资源忧患意识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严守相关节能政策法规。

2.充分发挥在创建节约型社会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强化经营管理人员和广大员工的节能意识,杜绝浪费,把节能和能源循环利用作为企业提高竞争力和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项重要内容,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3.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切实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淘汰落后高耗能产品,增加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构筑低耗能产业结构,实现生产环节节能的同时,用节能型产品结构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

4.钢铁、有色、电力、石油、化工、建材等能耗较大行业的企业,要以身作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能源综合利用,加大节能投入和相关技术改造力度,力求尽快成为节能降耗的排头兵。

5.能源供应企业要继续加强国内外能源勘探开发,在增加能源储备和产量的同时,要全面加强能源生产、运输和消费各环节的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提高供应效率;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核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优化能源供应结构。

6.大力推进节能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提高节能产品的性价比,为实现全社会的节能目标提供强有力的节能技术支持和设备保障。力争尽快赶超主要产品单位能耗的世界先进水平。

篇4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跨国企业的有效运作需要依靠制度的规范性和程序性,但是在仅有制度管理的环境中,人只能作为制度的派生物而存在。企业文化的管理则把人从制度的框架中解脱出来,改变了人性的被动性,实现了管理的和谐与完善。有人曾提出21世纪是文化管理时代,是文化致富时代。现在,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意义,逐渐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重心。据此,探究了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在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的作用,创新性地提出了企业文化的新内涵。

关键词:

文化;跨国经营

1企业文化

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国内外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见解与想法。TerrenceE.Deal和AllanA.Kennedy在《企业文化》中写道:企业文化是由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仪式和典礼以及文化网络五个要素组成的;Kotter,JohnP.在《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2004)中则将企业文化分为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两个层次。此外,国内学术界对企业文化也有众多理解。刘光明(2006)认为:“企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等,狭义是指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意识形态。”;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与描述,虽然国内外学者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但是其本质上并无根本的差异。在阅读了大量文献之后,本文将企业文化暂定为:企业文化是以一个企业为单元的,在企业的持续经营过程中长期积累并不断发展的可以被员工所认同的,对员工产生约束与激励等不同方面的,推动企业发展进步的价值观、制度体系、行为规范等的总和。

2企业跨国经营

2.1跨国企业

跨国公司的雏形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叶,当时,西方工业革命较早的强国开始出现个别企业到国外办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20世纪下半叶,在日益一体化的世界经济中,跨国公司已经成了当前全球经济活动的核心组织者。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将世界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其规模不断扩大,几乎遍及世界每一个角落。21世纪更被人们称为“跨国公司时代”。对于符合什么样条件的企业才能被称为跨国公司,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与主张。美国著名跨国公司专家Sullivan,Daniel(2003)认为:“跨国公司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之间从事经营活动的企业,它们可以是私营企业,也可以是国有企业。不管它们的所有权归属和赢利状况如何,这些企业都是跨国公司。”S.E.Rolfe认为,跨国公司应拥有25%或更高比例的国外经营业绩(转引自樊增强,2004)。归纳起来,判断跨国公司的标准大致有以下三种:经营标准、结构标准和联合国标准。现在,对于跨国公司比较准确的定义是1986年,联合国《跨国公司行为守则》草案对前述定义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之后形成的: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以上国家的实体所组成的公营、私营或混合所有制形式的企业,该公司在一个决策体系中运营,通过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决策中心从而获得吻合的政策和共同战略;该公司中各实体通过所有权或其他形式联结,从而一个或更多的实体可以对其他实体的活动施加有效的影响,特别是与其他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责任。

2.2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与特征

2000年,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后.国内许多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寻找机遇。根据《中国跨国公司发展报告(2015)》(卢进勇,李建明,杨立强,2015)显示,目前,我国从事跨国经营的各类企业已发展到6182家。加入WTO后,我国企业跨国进程进一步加快,企业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其中,中石油、中石化、华源、海尔、TCL、长虹、康佳等一批骨干企业更是获得了突破性进展与成效。但是,由于我国企业进入跨国经营进程较晚,管理环节较为薄弱,许多企业跨国经营仍具有明显的初级性特征.这些初级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员工沟通合作方面,我国企业时常会因语言、等方面的差异,不能合理地管理企业员工。(2)在制度建设与执行力方面,大多数跨国企业没有完善的制度体系,还在不断摸索过程中,因员工的多样化,正式制度的执行力较弱。(3)在制度运行成本方面,企业仍处于不断完善制度阶段,所需成本较大。(4)企业创新加强,许多跨国公司能够很好地吸收借鉴外国先进的管理发展等理念。(5)消费者对于企业形象认知程度较弱。

3企业文化在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的作用

3.1减少文化冲突

企业文化通过创造良好的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优秀的企业风气、使得员工能够真正的融入企业中来,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来约束自己。在这种良好的工作环境中,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员工能够以企业核心价值文化作为先导进行工作。在企业文化下的语言、、风俗习惯等文化差异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被轻视甚至被忽略。此外,在产生文化冲突时,管理层人员也可以通过语言与行动来引导员工的思想与行为,从而使跨国企业员工能够以为企业奉献为荣,视企业为自己人生中的骄傲,将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协调统一,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增加在企业中的个人价值。

3.2弥补制度建设的不足,促进制度有效执行

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曾说过:“文化是没有办法通过文字正式规定出来的理念、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有了这些非正式的行为规范之后,我们可以弥补正式规范的不足,还可以使得正式规范得到更有效的执行。”随着跨国企业的不断发展,在保证企业能够在当地市场立足的同时,保持原有的企业经营特色与总体发展战略,企业中工作的类型逐渐增加,随之而来的工作复杂性成为很多跨国公司的管理难题,正规的管理制度无法具体地说明企业的职责和权限。来自不同国家的员工都带有着自己所在地的工作习惯与交往方式,这对于企业在跨国经营的制度建设来说是一大难题。因此,软约束就成了跨国公司必不可少的管理要素。企业文化可以创建良好的心理契约(PotterMar-tin,2001),促使员工在未来出现制度规范外的事情时仍能以公司、集体为先导完成工作,做好工作的衔接,完善现有的制度;此外,企业文化使员工在边界模糊的责任权限部分主动承担责任,有效进行沟通,促使正式规范也可以更有效的执行。

3.3降低企业管理制度运行成本

跨国公司的运营管理制度往往是为了实现该公司的有效运营而结合公司战略与所在国特色产生的,这种管理制度会忽视一些来自其他国家员工的工作习惯、生活习俗等方面的需求。当跨国公司的某项规范性管理制度不能够得到公司员工的认可时,员工的行为就会具有很大的被动性与抗拒性。很多员工不会自觉遵守公司的一些管理制度,甚至试图。这些行为会加大管理制度的运行障碍,从而增加了跨国公司的制度运行成本与监督成本。而企业文化的加入则会通过企业共同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弱化员工的抗拒心理与行为,激发员工的“自律意识”。当有形、强制性的管理制度转变成员工的自觉意识行为时,企业的管理制度运行成本就会有所下降,企业利润也会相应上升。

3.4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企业发展的关键是创新,创新的关键是理念创新和文化创新在。HP公司里,即使到了凌晨1点,也会看到很多车间的门没有上锁,这种现象是企业为了鼓励惠普员工在工作外积极探索创新而产生的。美国3M公司中的设想者拥有充足的时间来探索新的理论,公司规定员工15%的工作时间可以用来证名其设想的正确性。在微软公司,空白的纸张与黑笔随处可见,每个员工都可以随时随地的书写自己突发的灵感。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不断改变着市场原有的竞争规则,在这种看不见硝烟的竞争中,创新逐渐凸显出其在跨国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优良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创新环境营造的先决条件,是推动企业不断创新的关键动力。尤其是对跨国公司来说,多元化的员工经过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管理之后,能够互相交流不同的观点与见解,企业跨国经营中产生的问题因此有了更多的解决方案,企业创新环境逐步改善

3.5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和企业接触沟通过程中通过企业的各种标志而产生的对企业总体的印象,企业产品内容、员工素质等都是企业形象的表达内容。企业形象往往是企业精神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优秀的企业文化对跨国企业形象的树立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跨国企业初步走入外国时,不被大多数国民所熟知,因此跨国企业可以通过企业文化利用不同的途径将优良管理,优质产品、优秀服务等方面传达到企业形象上来;与此同时,在跨国企业形象的感召下,形成不同国家、不同市场的资源整合,能够在新的销售市场,快速地打开突破口,将企业独特的优良形象传递到消费者心中,并因此获利。

4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的趋势愈加严重,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跨国企业的道路。而在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同化现象、员工多元化、制度建设、制度运行成本、企业形象等方面的问题不断显露。这种情况下,跨国企业文化中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等不同方面的内涵都有利于将企业发展战略、经营活动等方面谐和同一,不断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培养员工的创造力和忠诚度,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作用,不断加深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内涵,实现了企业价值最大化,有力得提高了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的竞争力。具体总结如下:(1)企业文化能够有效地减少跨国经营过程中的文化冲突。(2)企业文化能够弥补制度建设的不足,促进制度有效执行。(3)企业文化能够降低企业管理制度运行成本。(4)企业文化能够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5)企业文化能够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2]闫世平.制度视野中的企业文化[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2.

[3]樊增强.中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篇5

【关键词】企业财务;内控管理;途径探究

在我国当前企业的管理体制中,财务内控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它是现代企业为了加强财务管理,减少企业财产风险,并且基于相关政策、法规而建立的。财务内控体系的建立能够使企业财务管理更加严谨有序,有效减少企业资产的风险,控制一些违规操作问题的出现,从而加强企业的整体的竞争力。加强企业财务内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我国一些企业的财务内控在管理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这给企业的资产安全带来隐患,阻碍了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一、当前企业财务内控管理的缺陷

“部分企业在发挥财务内控作用方面存在差距,因内控制度不健全或控制效力不佳等原因,导致企业资产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1]我国当前企业在财务内控管理方面主要在工作机制设置、实际管理操作、内控监督管理等几方面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涉及了财务内控管理的各个方面,应该得到企业管理者的充分重视。

(一)内控机制存在配置缺陷

许多企业在内控管理运行机制的部门设置和人员配备上存在很大缺陷。机制内部不设置相关财务核算部门,相关会计部门形同虚设,起不到实际作用。为了节约成本,不招聘专门的内控管理和财务管理人员,有的甚至延续家族企业的做法,用家族内部人员负责财会工作,人员配备很不合理。部门、员工配置方面存在的缺陷,导致财务信息的准确性、财务工作的公开公正程度出现了问题。而加强企业财务内控就流于形式,不能实际运行了。

(二)不合规定的财务操作频现

许多企业经常出现为了一己私利而进行违反规章制度的操纵。有的企业为了降低纳税资金,不能如实记录企业收支;企业财务账目比较杂乱,无法坚持统一的财务标准;暗箱操作企业的盈利、财产计提,存在大量虚假账目。这些不合财务制度的操作,致使内控管理无法得到准确的财务信息,严重影响了内控管理执行的效力。

(三)监督管理机制存在缺失

一些企业经常出现配置不合理、违规财务操作的现象,主要是由于企业财务内控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的缺失造成的。管理监督机制存在的一些缺失,致使企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人为失误、违规操作不能被及时发现并且改正,导致财务信息不真实;对内控管理监督不够,会导致许多企业的资金浪费、资源浪费,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内控监管工作做不到位,导致一些企业人员更加不节制自己的行为,加上个人修养不够和专业知识不足会出现更多的错误,危害到整个企业的利益。

二、企业财务内控管理有效途径探析

基于对当前我国企业在财务内控管理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有效的财务内控管理途径进行探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规范财务内控机制、提升内控员工整体素养、健全内控监管体制等途径,来有效提高企业财务内控管理的水平。

(一)规范内控机制,实施责任制度

促进企业财务内控管理有效实现的前提之一就是规范财务内控的相关体制,对员工实施个人负责的制度。把相关的机制进一步完善,规定内控人员按规章制度办事,如果工作过程中出现了失误、违规操作等行为,追究到个人责任。只有这样,内控管理规定才不会仅仅流于形式,从而对内控人员的行为起到约束规范的作用,初步保证财务内控制度的顺利实施。对于那些因为专业素质不够而导致的失误、错误,会计人员会更加认真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尽力避免;为了个人私利而出现虚假账目,擅自挪用企业资金等违规操作的现象,也会因为责任制的约束而有所减少。

(二)提升员工素质,增强内控管理

在规范了相关的内控机制以后,提升财务内控管理执行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是增强内控的有效途径之一。内控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要从专业水平、道德涵养两方面入手,并对他们进行定期的考核。企业在招聘时,对员工的专业素质要有严格的考核,在平时工作中注重对他们业务的培训;对内控员工的培训还应该涉及到职业道德的教育,整体提升他们素质。这样对提高财务内控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大有裨益。

(三)健全监管体制,提高内控效果

财务内控管理的有效实施,还需要强有力的监督管理体制做保障。财务内控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如果监管部门不能做到及时、完善的监督和管理,就会很大程度上削弱内控体制本身的效力。“监管部门与纪检监察部门联合成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强化内审制度.保证内控得以实施。”[2]监管部门要对员工责任制、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相关考核制度、企业财务程序规定等等都有明确的要求和监督,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健全。运用健全的监管机制,把内控体系的各个部门良好地组织起来,相互合作而又互相制约,这样才会使财务内控管理工作更加有条不紊的进行,实施效果也会明显提高。

(四)建立评价体系,保证内控目标

企业在监管部门的督促下顺利实施了财务内控管理之后,到底效果如何是难以预测的。这需要企业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这一体系首先要全面,涉及财务内控管理的各个方面,评价人员包括企业各部门的员工,这样才能做到客观公正,方便对问题的分析;其次考核评价体系一定不能流于形式,要求评价者依据自身工作,客观给出评价。根据客观公正的考评结果,适当对相关人员实施相应的奖励、惩罚措施,进一步促进评价工作的推行。这样的评价体系才会更合理、更有效,能够真正地反映出内控管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及时予以解决,保证财务内控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小结

在分析我国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实施现状的基础上,找出这一体制当前不能够得到顺利实现的原因,对于提出促使财务内控管理有效实现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基于管理缺陷的途径探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能够比较有效的促进财务内控管理工作的进行。财务内控管理实施途径的探寻是一个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只有根据时代和企业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改进才能走的更长远。

参考文献:

篇6

一、构建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意义

1.确保实现发展战略的有效保障

企业要实现改革发展的目标,确保战略落地,必须拥有健全完备、运行高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作为根本保障。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将企业发展战略、管理理念、控制要求融入到公司治理、企业文化、授权机制、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等各个方面,有助于推动企业建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行效率与效果,确保实现企业发展战略。

2.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首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是每个企业的发展目标,由于企业要受到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所以要不断对职能定位和业务流程进行更新。加强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不仅能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同时也被认定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次,企业在内部控制执行方面存在明显偏差,职责不清、管理不到位,这些问题导致企业内部控制总是流于形式。因此,建立起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的组织机构和标准,强化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有效控制经营风险,这些都要求企业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构建内部控制体系。

3.应对当前外部环境的重要措施

面临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就不能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外部环境是复杂的、多变的,未来要发生的事项是人们所无法预料的,短期内也无法控制事项的发展情况。行业内的领先企业纷纷采取多种手段来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并加大力度开发新技术,强化企业内部的融资能力,增强企业凝聚力。建立企业风险预警的长效机制,优化管理模式,强化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了推进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减少不利因素对企业影响的有效措施。

4.确保全面风险管理要求落地的重要途径

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是内部控制的宗旨,有效防范风险、确保企业资产安全和依法合规经营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是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基本要素。因此,强化内部控制工作,构建以内部控制为手段、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有机体系是确保两者目标共同实现的有效机制,是确保全面风险管理要求落地的重要途径与方法。

二、构建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的相关保障

1.强化制度建设,为内控管理执行的基础制度建立奠定基础

为了保证工作能高效的开展运营,其重要对策就是深入开展各项工作,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这将为风险管理导向的内部控制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建立起内部控制体系主要是以建立制度为基础,对各种业务流程的制度梳理清晰后,才能开展各业务线条的风险识别,从而能将下一步的具体操作流程固定下来。

2.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提供内部控制管理的组织保障

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都应该从企业的治理结构出发,并依据组织结构框架和业务流程建立起与企业内部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体系。决策程序透明化、公开化,明确每个人的职责范围。严格按照企业的规定来执行各项决策,尽量避免出现治理人缺位情况,这样才能更好的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企业监督职能和治理结构。

3.建设风险管理文化,建立起风险内控的管理氛围

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的最终执行者都是企业员工。将培训作为起点,多开展企业内部控制知识的辅导,学习企业风险管理系统知识,从多角度帮助员工树立风险管理意识,从而使内部控制管理深入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去,促使员工提升预防风险的意识,将风险危害降到最低,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4.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系统,将内部控制与IT控制结合起来

内部控制与IT控制结合,可以形成流程固化的IT控制,尽管这样有利于执行内部控制体系,但是也存在一些风险。我国多数企业的IT控制业务蓝图都不清晰,因此控制方面多与实际业务出现了严重脱节。企业引入ERP系统,可以明显提高对业务的控制力度。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将ERP系统与内控系统整合在一起,否则也不利于建设内部控制系统。从实际操作中,应将IT的技术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确保IT控制与整个企业的内控目标是一致的,更要做好风险管理和信息安全管理的有关工作。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构建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不仅顺应了内部控制的发展趋势,具备一定的现实基础,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企业应在内部控制目标和内部控制原则的指导之下,从完善内控环境、建立健全风险评估管理体系、完善内控措施、加强信息沟通与交流、对内控进行监督评价以持续改进几个方面循序渐进构建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体系,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燕《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及实施的研究》[J],《财会通讯》2011年06期110页。

[2]于小亮《国内外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10期第95页。

篇7

关键词:中东欧;基础设施;经济合作;问题;政策

中图分类号:F7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1

一、我国与中东欧国家基础设施合作背景

1.中东欧国家基础设施亟待更新

中东欧国家基础设施老化严重,交通系统落后,电力和电信系统也极为落后。根据世界银行统计,中东欧国家每百人固定宽带互联网用户平均约为18人,约为英国和德国的一半,在欧洲地区宽带网络覆盖率仍然偏低;同时,中东欧国家在公路建设铁路建设方面相对滞后,路网不发达,2013年,16个国家铁路总长度约7.1万公里,相当于法国和德国两个国家铁路长度的总和,与中国一国铁路长度基本持平,约为美国铁路总长度的三分之一。为了提振经济,近年来中东欧国家在基础设施方面加大了改造力度,在公路、桥梁、铁路、机场、光缆传输等领域实施更新升级,基础设施建设重焕光彩。

2.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实力雄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础设施领域取得辉煌成绩,完成了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建设,形成了交通运输、水利、能源等纵横交错的全国网络体系。并且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能力,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企业。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产业得到了大力发展,尤其是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我国不但技术领先,而且有成套完整设备,并且拥有丰富的建设经验,具有极高性价比。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这些优势企业走出国门,将我国的基础设施产能输出到中东欧国家会取得双赢的效果。

二、我国与中东欧国家基础设施合作存在的问题

1.合作壁垒较高,开拓市场难度加大

目前我国在中东欧国家,尤其是其中的欧盟国家内开展基础设施承包等工程项目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阻碍因素。这首先是因为欧盟国家政府及企业排斥我国企业在中东欧地区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其次,中东欧国家整体贸易相关制度较为复杂,贸易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不健全的信用证体系,不清晰的清关程序,不透明的海关规则等一系列问题阻碍着双边贸易合作。在基础设施领域,中方企业面临的市场准入、技术准入标准较高,人员准入条件等较为苛刻,造成人员流动不便。

2.合作环境复杂,法律制度不完善

与国内环境相比,中东欧国家的市场环境显然要复杂得多。中国企业在承包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过程中,既需要解决语言、文化和经营理念等方面的差异,又需要详细了解当地政治经济形势,熟悉相关法律法规,而各类复杂的投标、审批程序也需应对,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和不确定因素使得我国企业在中东欧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面临较多阻碍,成本随之增加,导致项目运作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中东欧国家遵循欧盟法律体系,与中方大陆法系差异较大,企业在进行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不但要遵从欧盟法律,还要特别注意当地法律,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的变动。同时中东欧国家各项法律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大困难,财政拮据,透明度低,行政效率低下,必须聘请当地资深专业律师,否则项目难以推行。

3.合作引导力度缺乏,投融资环境有待改善

中东欧国家市场机制正处于不断建设中,相关领域政府部门仍然存在着行政效率低下,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更加重要的是,双方对投融资支持力度不足。多数中东欧国家政府负债较高,担保力度较小,资本市场发展不足,风险投资项目较少,多样化融资模式尚需发展。而我国对“走出去”的企业投融资支持力度也相对缺乏。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周期长,额度大,这直接导致中方企业在工程中面临较高风险,削弱了中方企业积极性。因此,中国与中东欧在银行、保险等领域金融合作仍有待加强。

三、政策建议

1.提升双边贸易便利化水平

前文提到,中方企业赴中东欧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着多方面的较高的准入标准,为了提高合作积极性,必须降低一系列准入标准,提高双边贸易的便利化水平。首先,较高的双边资金准入标准不利于双方贸易合作,应采取措施降低标准。中东欧国家应加快推进外汇管理制度改革,降低外汇出入壁垒及成本。其次,降低技术准入标准,为中方企业进行技术建设提供便利。同时,解决人员流动问题。推动中东欧国家解决劳动签证、工作许可和居留难等经营问题,为双方投资经营创造良好环境。

2.完善合作法律制度,提高行政效率

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中方企业与中东欧基础设施合作如履薄冰。中方企业应在进行项目建设前熟悉当地法律体系,避免违反法律制度的建设行为,聘请当地资深法律工作人士。相应地,中东欧国家也应为双边合作完善法律制度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对前来招标的企业提供完善的法律信息。同时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将繁复的审批流程简单化,为双方合作提供便利。

3.充分发挥金融支持作用

众所周知我国金融机构拥有强劲的实力,同时在“走出去”的倡导下也在进行外部投资。因此,企业可以寻求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在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上,充分利用各类政策性金融工具,例如中东欧专项贷款等。金融机构也可以设计更加优惠便利的融资方案,提升融资规模,协助我国企业打开中东欧国家基础设施领域的市场。企业也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在充分了解各类金融工具后,选择出适合的贷款币种,将掉期交易、远期外汇、保险等各类工具融会贯通,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莉莉.借力金融 破解我国企业开拓中东欧承包工程市场困局[J].国际商务财会,2012(9).

[2]郭雯.我国与中东欧国家产业合作问题研究[J].对外经贸,2014(3).

[3]姚玲.新时期扩大中国对波兰投资合作的思考[J].国际经济合作,2015(1).

[4]张丹,张威.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现状、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14(27).

篇8

目前,我国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较低,大多数企业尚未全面认识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性。中国企业家信用状况调查表明,60%以上的企业老板表示跟人打交道要小心提防,有90%以上的企业都或多或少发生了合同纠纷。调查显示,虽然我国企业信用状况开始好转,但信用依然不足,尤其是拖欠款、违约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现象较为严重。中国企业信用不足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有关部门执法不严;第二,部分企业经营者信用意识淡泊,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制不健全;第三,企业普遍追求短期行为;第四,恶性市场竞争,信用期限放宽;第五,部分企业经营者职业道德素质不高。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良好的信用关系是企业正常经营与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基本保证。改善中国企业的信用状况,对于提升中国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抵御信用风险,促进中国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必须从以下几点继续深化企业信用管理,提高我国企业的信用水平:

1、加快我国企业信用立法步伐,完善企业信用相关的法律制度。企业信用法律制度的法律价值,一方面在于证明、查验企业的资信情况:另一方面在于开发、利用企业的信用资源,并通过制度来规范企业的信用行为,实现企业生产发展效率的最大化,从而建立起优良、健康的企业信用发展外部环境,对企业自身乃至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制定了《民法通则》、《公司法》、《合同法》、《担保法》、《企业破产法》、《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法规和行政管理规定,但这些法规和规定出台的目的与管理内容以及约束的问题并非专门针对信用,对社会各界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内的信用主体的信用行为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法律准则与约束体系。如,目前有很多小企业通过破产来逃弃债务,而又无从追究责任人的责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完善企业破产制度,强化破产人的责任。

加强失信惩罚的力度。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其行为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当失信成本小于失信行为所带来的收益时,它会选择失信。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大量失信行为是为牟取暴利,而由失信付出的成本却很少。我们应建立企业信用奖惩机制,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成本约束,将可大大改善我国企业的信用状况。

2、提高企业和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建立并完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系统。由于信用缺失将造成严重的后果,信用缺失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效益,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信用缺失制约了中国企业的发展;信用缺失有损我国形象,不利于我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信用缺失危害金融机构,伤害银企互利关系;信用缺失危害客户,损害消费者利益。强化企业信用管理不是企业内一个部门或几个人能够做到的,必须得到公司从领导层到基层员工各个层面的支持和配合。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意识。

虽然全国已建立了许多官方的信用信息系统,但是,企业信用信息还不够全面,咨询系统尚不完善,税务、海关、工商、统计、技术监督等政府部门的大量企业资信资料未被利用,尤其是个人信用系统缺失。以信用为经营对象的资信公司十分缺乏,企业信用状况得不到真实评估,交易者要获取企业真实的信用资料十分困难。因此,如要完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系统,必须建立和完善信用评估体系。企业信用评估就是由合格的专业评级机构或部门受评估对象的委托,根据“公正、客观、科学”的原则,以评估事项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有关标准化规定为依据,采用规范化的程序和科学严谨的方法,对受评企业履行相应经济承诺的能力及可信任程度进行调查、审核及测定,对与评估事项有关的参数值进行横向比较和综合评价,并以简单、直观的符号表示其评价结果,公布给社会大众的一种评价或咨询行为。信用评估体系完善需规范发展企业信用中介服务机构。

3、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目前,我国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仍然很低,大多数企业都尚未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即使是那些建立了信用管理部门的企业,信用管理水平也很低,企业普遍没有建立起系统、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企业存在的信用管理缺陷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企业管理层重视不够;第二,企业信用管理的地位仍然低下;第三,没有优秀的信用管理人员;第四,企业信用管理职能单一;第五,没有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政策。为了提高我国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首要任务是建立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

为了强化企业信用管理,必须完善企业在赊销、赊购、投资、担保等各项经营活动中的信用管理流程和技术手段;保持应收和应付账款的最合理持有,保障应收账款及时足额回收,保障投资、担保等业务的安全性:通过资信调查,收集客户的各种信用信息与数据,加以综合处理、判断,对客户的信用质量作出评价:权衡信用销售的风险与收益,制定恰当的信用决策,并对产生的应收账款进行跟踪管理。其目的是对各种规模的企业,在力求达到销售最大化的同时,将信用风险降到最低。

篇9

一、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影响因素

(一)政治环境企业是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在经营、生产以及管理等方式中都要遵循国家的基本利益和相关法规。因为法律法规的建设能够保证企业在建设期间行驶规范的行为建设,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来实施,所以说,一个企业的不断发展受国家政治因素的影响也比较大。国家在不同时期发展下,企业所体现的约束效果和约束力也不同,例如:一个企业对税率的影响,国家在税率政策上的上调还是下调都影响了企业的经济变化,特别是企业财务战略的管理和实施。所以企业在保证财务战略在管理方向上的科学性,就要根据国家在政策上的变动和发展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积极的创新方式。

(二)市场环境市场环境变化对企业实现财务战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也影响了企业财务管理环境。我国在市场经济不断变化下,由于市场环境的不断复杂化,所以企业在发展建设中就要不但对市场的变化需求进行了解,掌握市场的变化形式。如果在市场变化方式上,出现的需求量比较大,说明企业在发展中会获得积极效益;如果市场中出现供应量比较充足,企业在建设和经营方式中就会存在较大的亏损现象。所以,掌握市场在社会中不断变化和动态发展形势,确定出企业在财务管理环境中的积极性,才能保障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建立和实施。

二、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财务战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思维的缺乏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很多企业在建设期间的思想意识还比较薄弱,在财务战略管理方式中还只是传统的思想观念,在新时代不断发展下,传统的管理思想根本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在经济发展和经营方式。而且,根据市场上的调查显示,企业在建设财务管理战略中也没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进行支持。在市场竞争不断复杂的现代社会,企业的财务管理方式不仅越来越复杂,不能保证一定的准确性,利用人力在管理方式中的形成和发展也减低了一定的工作效率,受到的局限性也比较大,在环境不断变化和发展形势下,企业受主观力量引导性比较强,从而实现更大的滞后性。

(二)理论行为的不成熟企业在建设财务战略管理方式中,对相关的理论指导行为认识不深,所以企业在建设财务战略管理中也没有相关的制度建设和保障机制。在实际实施期间,不仅没有一定的针对性,实现的财务战略管理效果也比较低。在这种发展情况下,企业领导在建设财务战略管理期间并没有一定的积极性和重视。因为一个企业的主要决定力量是领导者,它在发展中的建设和实施发挥重要地位,所以一个企业在财务战略实施中的质量和力度都具有较大影响。领导如果没有一定的重视程度,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在实施方向上不仅不能积极进行,产生的恶性发展现象也都会导致一定的影响条件。而且,由于我国企业对理论知识的不成熟,很多企业在发展财务战略管理上是借鉴外国的成功案例来实施的,在这种情况变化下,并没有根据我国企业的自身情况进行发展,财务战略管理在实施期间缺乏一定的实用性,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并没有得到进一步改善。

(三)没有风险性控制很多企业在财务管理战略实施期间,没有对企业发生的风险性进行进行合理控制。企业在社会经营管理过程中,都出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影响着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工作的积极意义。所以企业在建设和实施期间,就要掌握企业在发展期间的风险性,保证风险性在企业发展中的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保障一个企业在财务战略管理中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我国在经济不断变化发展形式下,很多企业在建设期间都存在投资方式的较大利用,在长期运行期间,一旦发展财务的风险性问题,就会出现资金周转不开现象。虽然企业在扩展规模方式上是积极的发展趋势,但投资是具有双面性的发展现象,投资方式受多种因素影响,对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变化都具有直接影响。在制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期间,如果没有对企业的风险性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相关的投资行为就会存在一定的制约性,从而降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还有些企业在财务战略管理中只重视资源控制,没有形成一定的风险意识,导致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在市场发展中不能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基于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财务战略管理策略

(一)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一个企业要在财务战略管理中实现科学性、合理性的有效措施,并获得积极的进行效益,就在财务战略管理方向上建立完善的制度和体制,并能根据一定的制度标准和相关体制来实施。制度在财务战略管理方向上的实施和建立是一种保障性作用,它能够增强财务在战略管理方式中的积极性和严谨力度。不仅仅要建立相关制度,还要保证一定的实施机制,建立合理的实施机制,才能为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在实施期间创造一定的协调性,才能保障财务战略管理工作的细致化,从而实现企业在发展期间的完整性和创造性发展。但为了保障相关体制和相关制度的严谨性、合理性以及可行性,必须要增强一定的实施力度。因为企业在发展建设中也会存在制度的机制无法满足的相关问题,所以在企业不断发展和实施期间就要加强相关制度的创新和体制的更新方式,这样才能实现一个企业的良好发展。

(二)强化相关的风险控制企业在实施财务战略管理期间,要实现良好的发展形式,就要对企业中存在的多种因素进行考虑,在管理期间针对各个因素中的变化特征和表现形式积极发展,实现全面性的考虑形式。例如企业在采购期间遇到的问题和风险性、企业合同在签订期间的风险问题、资源的保管问题、资金的使用有机物资在验收、报销等方式进行考虑,只有将企业中各个因素发挥到最大程度,才能保障企业在风险性的降低条件。因为企业在日常发展中,风险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企业的财务风险问题影响着一个企业在社会中的生存方式。在这种风险性建设下,要不断加强企业风险的控制功能,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还要降低企业在发展期间的风险性,在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同时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良好质量。

(三)实现信息化技术的利用目前,我国已经发展为信息技术时代,在各个领域发展中都已经创造并利用。无论在企业经营中还是在企业管理中,都需要信技术的支持和发展。在社会发展中,已经有很多企业在管理和经营方式中实现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创造和发展,并实现了科学化的管理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创造在现代企业发展中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积极力量,一个企业在市场激烈竞争条件下,要实现良好的发展地位和积极创新趋势,就要加强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在财务战略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也实现了科学化的创新方式,不仅改变了纸质化的办公条件,也使财务战略管理在实际工作中更高效、精确,从而实现了现代化的创新方式。

(四)培养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企业要实现财务管理方式离不开人才的发展和需要,因为人才是一个企业在发展和建设中主要实施的动力。只有保证人员的基础建设和团队建设,才能实现更好的创造形式。在社会地位发展中,一个企业要不能实现财务战略管理的积极意义,形成的发展效果也不理想,就是人才在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方向上没有做好一定的保障。所以培养高素质的企业员工也是经济财务战略管理方式上主要研究趋势。企业在这种发展方向上,要具有针对性的创新和培养,不断更新企业在创建和发展中的相关知识,使高素质的财务战略管理团队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四、结论

篇10

企业经济统计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他可以直观地体现出企业经营状况,有助于企业战略计划的拟定和内部各项资源调整。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价值链的拓展,使得企业经济形式和相关信息增多,原有的统计模式必然不能适应这一系列变化,进行经济统计改革及相关研究工作势在必行。本文从经济统计改革背景入手,通过对比现实找出改革的重要意义,进而对已经出现的一些改革形式和成果等进行粗略统计,并提出一系列科学建议,以此为未来各企业改革和发展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企业经济统计;改革;背景;意义;内容;途径

1 企业经济统计的改革背景

1.1 企业经营规模的改变

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原本市场扩张的壁垒——地域壁垒被进一步打破。文化、信息、交通等的全球化发展,为各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年来在该方面最具代表的当属不断兴盛的跨国贸易和以互联网和物流渠道为依托的虚拟商业,而复合式的企业形式也成为众多大型企业重点考虑的发展方向。商业界有一个著名的理念——“不能将鸡蛋放于同一个篮子里”,讲究的是价值链结构形式的多样化,以此分散风险同时增加收益的可能性。这一系列的现状都在表明一个问题,即是现代企业正逐步摆脱原本单一的经营形式,向着更加复杂的道路前进。在此过程中,必不可少地将会出现一系列的“扩张问题”,单论经济统计而言,如何做到对各个方面经济数据的搜集和分析,不进行必要的体制改革是决计办不到的。

1.2 行业内相关理念的转变

自原始资本主义萌芽直到现今,商业界从来没有停止过变革,特别是在企业管理方面,人们不断研究如何才能更好地管理企业,实现利益更大化。以我国而言,加入WTO之后,国内商业格局经历了大小数次洗牌,而后又受到西方经济的影响,在产业格局、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却又离不开国际环境的独特形势。20世纪末至今经济危机影响,商业界从西方商业变迁中汲取了大量养分,各种新式的企业管理设想和研究结论不断被提出。由此背景影响下,企业经济统计改革及相关研究成为一种必然。

1.3 未来市场竞争日渐激烈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之国家对自主经营的鼓励,使得我国新兴企业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四处林立,国外经济形势的长久萎靡,令国外企业纷纷对准我国市场,在当前乃至于未来较长的时间内,我国企业都将被动接受竞争激烈这一事实。唯有改革经济统计,精确掌控企业成本和财务,才能把握住企业核心脉络,巩固管理效能,提高竞争力。

2 企业经济统计改革的重要意义

①有助于企业适应社会变革。企业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其经济行为的实施以及与外界利益的置换,都需要依靠两个至关重要的元素——市场和行业。加强企业经济统计改革,能够使企业整体企划更加迎合市场发展需求,通过一段时间内企业经济数据的统计,企业能够较为直观地掌握一些市场情况,便于调整经营策略。同时,随着企业管理改革成为一种潮流趋向,而企业经济又是管理的重点,因此作出相应的作为是现代企业适应社会变革的表现。②有助于明晰企业经济状态。从企业经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企业经济统计是对企业经营活动和生产活动等信息的搜集、研究和处理,对调节企业人员、企业关系和经济状况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换而言之,企业经济统计即是用经济手段调查、分析和表述企业发展情况的一种途径,它有利于明晰企业状况,特别是企业在成本、投资、收益和分配方面的实际情况。③有助于企业管理精细化发展,提高工作效率。精细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普遍方向,面对庞大的企业结构,唯有实现细化管理才能准确把握企业各个环节的状况,找出企业症结,针对性的提出进一步的建议或意见。成立专门的统计管理体制、划分专门的部门和人才队伍,并实现专业化的管理,有助于减少管理过程中的冗杂部分,提高工作效率。

3 企业经济统计改革的内容与途径

3.1 改革内容

①统计内容的细化:企业不再实行笼统的经济统计,而是对宏观意义意义上的“收支”进行细化,建立直观的统计体系。主要分为成本统计、产量统计、销售统计、利润统计、后勤统计、指标构建、时间段对比研究、动态跟踪监管等若干方面,对企业的所有经营生产环节进行统计和分析。②在制度建设方面:根据传统统计部门规程设计新式制度,划分具体工作范畴,落实部门责任权限,确保统计工作顺利进行。③技术层面:凭借计算机网络科学技术,实现软硬件系统的升级换代,包括数据搜集分类统计系统、对比分析系统、决策系统以及ERP技术等。另外,企业内部网络平台的构建,也为企业经济统计信息化改革提供了基础。④人才方面,着重甄选具备“企业经济统计学”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或者企业自行培养相关人才队伍,实现人力资源的专门化和高端化,提高经济统计效率。⑤思想观念方面,重点树立“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念,重在尊重和利用人、企业、经济三者之间的深层关系,建立起可循环的企业经济统计模式。⑥运行模式:将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同时运行,实现综合高效管理模式,特别是信息处理和指令传达方面,杜绝完全意义上的集权形式,多利用科学技术和管理队伍的智慧,集思广益地探知管理真谛。

3.2 未来建议

企业经济统计改革与研究,应当被有机统一起来,未来的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应当向着如下方向发展。数字化:主要以数字技术为依托快速处理问题,准确判断经济现状。精细化:在已有的基础山进一步细化管理项目,并做好新项目的应对工作。

4 总结

面对未来日益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存发展权限,就必须要在既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这不仅包含企业综合结构和战略定位方面的改革,同时还包含了企业各项内部机制的配套完善,其中经济统计相关改革尤为重要。在未来发展道路中,必须树立起足够的意识,有机利用包含人力资源、经济资源、科技资源等一切形式的因素,才能构建更加完善的统计机制,以便观察和审视企业发展路线,及时地制定相关策略,引导企业良性发展。而以盈利目的的现代企业,重视成本和经济管理将会是恒久的话题。

【参考文献】

[1]平莉.关于企业经济统计改革的思考[J].中国商贸. 2013(02)

[2]魏成发.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