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长篇阅读笔记范文

时间:2024-03-14 17:09: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英语长篇阅读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英语长篇阅读笔记

篇1

关键词:大学英语阅读 教学改革 意见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与作用日渐凸显,对外交流不断扩大,对于外语人才的需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与目标,英语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大学英语阅读课程也要做出相应的改革。英语阅读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单纯是需要给学生培养一项专门技能,二是需要对学生的其他语言技能包括听、说、写、译等技能的培养,教师还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知识结构,努力改善教学环境,积极创新,优化教学手段来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需要,和社会对高水平、高素质的外语人才的需要,培养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全方面的人才。

一、大学英语阅读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的英语教师更加应该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改革大学英语阅读课程教学,就要改革传统的以精读为主的阅读模式,增加快速阅读技能的训练,从而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

二、当前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制约

在实际的大学英语阅读课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得不到体现,更多的是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通常都是由教师提出一系列相关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阅读材料,根据文章的内容,在书上找到问题答案,接下去就是教师与学生核对答案。这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但会忽视学生内心的想法,学生一直是在被动的进行练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制约,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不想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也会失去继续讲解的心情,教学课堂效果不佳。

2.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忽视对课本阅读资源的利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大多数的教师都喜欢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课件,希望以此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但是,物极必反,有的教师太过分地依赖多媒体教学,从而会忽视课本资料的应用。有些教师甚至只是以课本中的某一内容作为切入口,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节英语阅读课程上成了时事分析课,更有甚者是影视欣赏课。在实际英语阅读课堂上,教师简单地带领学生进行阅读材料的分析,之后便开始长篇大论的背景知识介绍,使得学生对主要的知识掌握不够,甚至是完全不理解,这样虽然能够吸引学生一时的兴趣,但是无法真正的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3.缺乏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形成的,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变化而进行着发展。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对于一个外语阅读者而言,如果不了解阅读作品中所涉及的历史、文化、艺术、经济等背景知识,尤其是一些历史典故等,那么就会对阅读的作品一知半解,理解十分肤浅,无法起到了解其他文化的作用。

4.忽略阅读的技巧

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现在大部分的院校仍然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用于对课文单词与长难句的讲解,分析语句的语法知识。课堂主要的活动就是教师讲解,学生拼命地记笔记。由于主要是教师讲,学生记的模式,学生久而久之就只会单纯的记载,而忽视对阅读能力的培养,注重字、节的分析把握,而不能就整篇作品进行评价,因此往往不能够把握阅读作品的中心主旨大意。

三、大学英语阅读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1.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大学英语阅读课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主要是起到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与组织作用,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教师在阅读课前需要准备好相关的阅读资料以及阅读技巧,筹划整个课堂进程。课上主要做好启发工作,引导学生明确阅读目标,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此需要鼓励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总结概括。课上教师还需要与学生进行必要的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课后,教师需要做好相应的评价工作,提出改进意见,以此激励学生不断进步,提高阅读能力。

2.运用语篇教学法提高阅读能力

进行语篇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对作者观点与写作意图的理解,让学生能够从阅读材料的整体出发,把握文章的主题大意,领会作者的中心思想以及文章布局。在课上首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全篇阅读,理解文章主旨,然后分节进行阅读,掌握细节并且对章节进行概括,最后归纳得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题。在此过程中,不能仅仅是教师一人讲解,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语篇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语言技巧的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得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活跃思维,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灌输。

3.加强背景文化知识的积累

读者需要了解知识背景的重要性。语篇本身不具有特别意义,它仅仅是作者与读者之间交流的媒介,只有读者自己将背景知识与语篇文字进行联系后,才产生意义。阅读理解是需要在背景知识与语篇传达的信息相互作用下才产生的。大学英语阅读设计范围十分广泛,涉及到历史、经济、文化、地理、民俗风情等各个方面。在进行阅读课程前需要向学生讲解相关的文化历史背景,使得学生能够对阅读的语篇有更深入的认识。在现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学生获取背景知识的渠道众多,让他们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弥补语言环境的不足。

4.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训练

要想真正提高英语阅读水平仅仅通过课堂上的时间是不够的,教师应该引导与鼓励学生在课外充分利用各种方式进行阅读训练。

结束语

所以,要想真正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不仅需要教师积极地引导组织,转变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还需要学生不断努力,多读多练。

参考文献:

[1]周黎平.关于英语专业阅读课程的教学与改革探讨[J].甘肃高师学报,2006,11(1):88-89.

[2]周 瑾.大学英语阅读课程教学改革探[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7,27(6):138-139.

篇2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英美文学课程的核心所在。通常来讲,《英国文学》只有60个课时,有限的学时不可能涵盖英国文学史上浩如烟海的作家作品,怎么选择作家和作品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尤其重要的是如何处理下面三个矛盾。1.文学史与文学作品的矛盾。对于综合类大学和师范类大学以及一本院校的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文史分开的教材,这样既有文学史提纲挈领的指导,又能更深入地理解经典作品。但是对于理工类二本院校的英语专业的学生,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更适合选用文史结合的教材。文史结合的程度是一个矛盾。如果重视史料,可能会导致学生对作品领悟得不深刻,那么人文素质的提升一定会受到影响;如果过分依赖作家作品,那么学生对文学的发展脉络不清晰,也会影响作品的理解。如何处理史与文的矛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以史为纲领,以作品为依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每一个文流的讲解,要结合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作家进行。当然在时间跨度上也要有所考虑,应该让学生对英国文学的全貌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该粗讲的地方要放手,该精讲的地方要舍得花费时间。比如古代英国文学就可以略讲代表人物乔叟。而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就可以重点讲解,课堂上可以与学生一同朗读十四行诗,一同欣赏诗歌的美感。在讲解莎翁的悲剧时,可以以《哈姆雷特》为代表,讲解的过程一定要渗透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仿佛穿越到那个朝气蓬勃的时代,领悟哈姆雷特忧郁气质与时代精神的碰撞所产生的张力,更深刻地领悟莎翁的悲剧精神。浪漫主义时期适当细讲,因为这是英国文学诗歌最为繁荣的时期,而且诗歌的阅读在篇幅上会减轻学生对长篇巨著产生的为难情绪。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虽然是重点,但是因为学生对这一时期的作品比较熟悉,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引导他们讨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时期的作品相对比较难于理解,在给学生讲解这个时期的文学史时,更要结合当时的哲学、文化进行讲解,帮助学生领会这个时期作品的共同面貌和特点。当然选择什么作家作品要看作家的影响力,也要看教师对作家作品的把握能力。2.长篇与节选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长篇巨著和作品节选也存在着矛盾。真正能够让学生原滋原味地理解作品,当然离不开对长篇巨著的细读。但是由于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如果每一个时代著名作家的作品都要读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笔者认为以长篇为丝线,以节选为玉珠是一个不错的方法。王守仁教授一直坚持英语语言专业的学生必须阅读经典原文,并让这种阅读成为南京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传统[3]。但是对于理工类二本院校的学生,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因此,不防把教学重点放在节选作品的品读上。对特别能表现作家思想和风格的作品节选,要让学生细读,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深入理解作品的独特性所在。比如《哈姆雷特》最著名的“tobe,ornottobe”选段,可以精讲,可以让学生背诵,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表演。把选段的精髓与整部作品的时代精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深入地探索哈姆雷特独具特色的性格特点,以领会选段中所体现出的崇高的悲剧内涵,并以此为依托帮助学生理解整部作品的悲剧精神。当然,以选段为主要的文本材料进行学习,并不是让学生放弃对原著从头至尾的阅读。如果只停留在选段的学习中,学生就会失去对作品的整体感,从而就很难领会整部作品的震撼力和审美愉悦。因此号召学生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刻苦学习的精神,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一部作品精读,并在期末的时候上交一份读书笔记。要求学生在读书笔记中表达自己独特的体会,并把优美的段落摘抄下来。在接近期末的时候,组织一次经典作品阅读讨论课,让学生讲述自己在阅读经典中的感动和感触。读书笔记与阅读课的发言将按照一定比例纳入学生的期末成绩。实践证明,学生对某一部经典原著的细读,会将他们带入文学的殿堂,对他们产生强大的影响,甚至是一生的影响。有些学生对喜爱作品阅读很多遍,每一遍的领悟都不同,这对提升他们的文学素质是非常有帮助的。对于素质比较好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阅读更多的作品。但是一定告诫学生不要蜻蜓点水,泛泛而读。3.经典与影视的矛盾。许多著作改编成影视作品,影视作品的直观性和时效性对学生是个不小的诱惑。有些学生非常喜爱影视作品,从而放弃阅读原文。解决此问题的办法如下。利用学生喜爱影视作品的心理,可以号召学生观看经典名著的影视,甚至欢迎他们看各种不同的版本。因为影视作品源于名著,是对名著的当代阐释。比如《红字》就有1934年、1973年、1995年不同的版本,可以让学生观看后发现与原著有冲突的情节,并认真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从而能够发现霍桑的现代性体现在哪里,与当代主流文化的碰撞体现在哪里,甚至可以在对比中引导学生写出优秀的论文。

教学模式

1.立体式课堂的建立。在网络环境下,应该避免单一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应建立以网络、多媒体为现代手段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立体式课堂。英美文学课堂存在两种极端现象:一种课堂是对时代背景、作家简介、作品介绍、作品分析、社会影响等几个环节进行讲座式的课堂教学,这种课堂学生是被动的听众,知识量和信息量都有限;另外一种课堂是教师课件做得非常漂亮,图文并茂,视频播放的时间甚至超过课堂时间的一半以上。教师只是带领学生走马观花地欣赏课件,学生的兴趣很大,但是缺少深入体会经典阅读的乐趣和价值。所以,文学的内在性质在这样花哨的课堂中得不到体现。在上述两种极端的课堂中,可以寻求一种平衡,运用网络手段,把学生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的知识如时代背景、作家生平、作品介绍、作品原著节选以及视频文件都放到网络课件上,让学生通过自学获得基础知识,为课堂教学做好知识性的准备。在课堂教学上,通过提问相关问题,检测学生对作品节选部分的研读情况,引导学生对作品所体现的审美特征、伦理价值追求、艺术形式、意境、意象以及风格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并且可适当引用一些文学评论,与学生一起从不同视角解读作品。在课堂的讲授中,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查阅文献,并与学生一同分享各自独特的阅读体会。这种阅读体会是个人审美和个人文学修养的体现,在古今文字作品中大胆地穿越和比较,使得文学的课堂成为高雅开放的文学殿堂的入口。这样的立体式课堂教学既增大了课堂的容量,又增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对经典作品的热爱。2.考核模式的改革。唐冬梅提出了构建多元化的考评模式的建议,并把考核手段分为测评性和非测评性两种[4]。立体式的课堂需要立体多元的考评手段。非测评性考核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的读书报告以及学生的阶段性论文。而测评性考核放在期末的考试上。适当加大非测评性的考核比例,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考核分数上,适当奖励独立阅读经典原著的学生,使阅读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