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3-14 17:09: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会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会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篇1

摘 要:外埠工程工会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也意味着外埠工程工会工作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做好外埠工程工会工作对于保证工程质量、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意义重大,因此,要从多角度入手来开展工作。在充分认识外埠工程工会工作复杂性的基础上,以创新精神打开外埠工程工会工作新局面,以制度建设保障外埠工程工会工作的规范化,并以人才队伍建设来提升外埠工程工会工作的保障功能。

关键词:外埠工程;工会工作;创新

前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海外承接工程。能够承接外埠工程是企业实力的重要象征,但是,这也对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挑战。相较于在国内的工程来说,外埠工程是比较复杂的,无论从人员安排来看,还是从工程风险来看都是这样的。为此,要搞好外埠工程的工会工作,以帮助管理人员更好地管理员工,保障员工权益,在此基础上保障工程质量和外埠工程的效益。那么,就要深刻认识外埠工程工作的特殊性,以及外埠工程工会工作的重要性,以创新精神来抓外埠工程工会工作,并以制度建设保障外埠工程工会工作规范化,及以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外埠工程工会工作的保障功能。

一、外埠工程工会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一)外埠工程工会工作的特殊性

外埠工程是有特殊性的,人员安排上,会通过施工企业本部与当地结合来达成人员组织结构的构成。[1]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推进,从国内过去管理人员以及大部分的工程施工人员,当然,也需要从当地雇用工作人员。从国内过去的工作人员背井离乡,而且工程都有一定的周期,他们背井离乡到海外施工,而当一个工程结束后又要转战其他地方。这样,外埠工程工会工作就具有了特殊性,除了要承担国内普通的工会工作要承担的职责之外,还要承担特殊的职能,比如帮助员工的在当地的文化适应,帮助员工克服各种不适等。这些特殊性就决定了外埠工程工会工作的复杂性。

(二)外埠工程工会工作的重要性

外埠工程面临着一定的风险,比如工期风险、费用风险、质量风险、信誉风险等。[2]外埠工程工会工作有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也有助于企业风险的防范和消除。从员工工作热情激发角度来看,由于远离家乡,且语言、文化等的差异,员工会感到诸多不适,工会工作则通过细致入微的工作帮助员工克服这些不适,帮助员工更好地开展工作。从企业外埠工程风险防范来看,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风险也是可以防范和消除的。工会工作搞好了,员工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被激发了,会主动采取措施,预测潜在风险,减少风险发生的几率,确保企业的利益。

二、外埠工程做好工会工作的措施

(一)充分认识外埠工程工会工作的复杂性

外埠工程做好工会工作,首先就要充分认识外埠工程工会工作的复杂性,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既做好工会工作的整体规划,又能够细致入微地开展工作。外埠工程工会工作所面临的工作环境和人员特点都决定了工作开展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员工的工作困惑很多,他们会遇到各种难题,而这些难题都会影响到他们的工作成效。另一方面员工的工作流动性又比较强,随着工程的转移而转移。认识到了外埠工程工会工作的复杂性,在开展工会工作时就要树立创新的精神,从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载体等方面不断创新,提升工会工作的效果。

(二)以创新精神打开外埠工程工会工作新局面

面对外埠工程的复杂性,工会工作唯一的出路就在改革创

新[3],切实让工会组织赢得员工的信任,让工会干部赢得员工的认同。从理念上来看,工会工作是为员工服务的,尤其是在外埠工程中,工会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要更强,要着眼全局,同时,又要从细处入手,切实保障员工合法权益。从工作内容上看,可以将文化适应、心理压力缓解等纳入工会工作范围,更好地帮助员工适应工作,增强工作满意度。从工作方式和工作载体来看,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网络等媒介,并结合着企业文体活动来开展工会的工作。

(三)以制度建设保障外埠工程工会工作规范化

做好外埠工程工会工作,还要以制度建设来保障工会工作的规范化。制度是工作开展的一把标尺,搞好了制度建设,工作开展才有据可依,否则,工会工作的开展将是零散的、杂乱无章的。工会工作人员要在国内工会工作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外埠工程的特点,制定出外埠工程工会工作的制度。这些制度要包括工会工作规划制度、工会活动制度、与职工定期联系制度、帮助困难职工制度等,各方面工作的开展都要规范化、常态化,从制度上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帮助员工更好地开展工作。

(四)以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外埠工程工会工作的保障功能

做好外埠工程工会工作,还要以人才队伍建设来提升外埠工程工会工作的保障功能。工会工作人员首先是要有责任心的,能够胜任工会工作,且热心于帮助员工,能够为维护员工合法权益作出贡献。这是最基础的一个条件,没有这个责任心工作将无法开展,工会工作会流于形式。其次,要加大对工会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针对外埠工程工会工作人员,要加大心理咨询、语言沟通等方面的培训力度。因为是在国外工作,员工难免思乡心切,这就要求工会工作人员能够有效地进行疏通。再则,工会工作人员还要对当地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以帮助员工更好地融入当地的文化,这也可以缓解员工的焦虑情绪。

三、结语

外埠工程工会工作质量既影响到员工的工作幸福感,也影响到外埠工程的开展,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在工程管理的过程中有条不紊地开展。客观地评价,随着我国外埠工程数量的增加和经验的积累,我们在这方面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发挥了工会的保障功能。但是,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外埠工程工会工作的复杂性,以更加谨慎的态度、更加健全的制度、更加丰富的活动、加倍的责任心来保障工会工作的顺利开展。这里,创新的精神很重要,工会工作人员要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创新性地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强.浅析外埠工程项目管理风险防范[J].城市建筑,2013(20):115.

篇2

一、目前高校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领导层对高校工会财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工会财务工作是工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门, 工会财务工作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会整体工作的质量。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重行政经费管理,轻工会经费管理的思想,部分领导层对高校工会经费财务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高。其表现在:①对高校工会财务工作人员配备不足,大部分高校工会没有配备专职的会计人员,有的学校是工会财务挂靠在学校财务处,由学校财务处派人对工会财务兼职管理,该名财务兼职管理人员除了要负责工会财务外还需负责学校其他的一部分财务管理工作,工会会计与工会管理工作脱节, 不利于工会整体工作的开展; 有的高校虽然配备了专职工会会计,但工会会计岗位和出纳岗位由一人兼任,为学校的内控管理工作埋下了极大的隐患。②有的工会干部不懂也不想懂财务,认为财务工作是财务人员的事情,和工会干部无关,缺乏积极地引导工会财务人员按照制度规定从事财务工作的责任感。

(二) 工会财务基础性工作薄弱

1、工会会计核算科目范围界定不清,缺乏明确的实施细则做为指引,导致基层工会账务处理的随意性很大。

目前,高校工会财务核算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颁布的《工会会计制度》来进行核算,将工会收入划分为会费收入、拨缴经费收入、上级补助收入、政府补助收入、行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投资收益、其他收入八部分;将工会支出划分为职工活动支出、维权支出、业务支出、行政支出、资本性支出、补助下级支出、事业支出、其他支出八部分。但在具体的科目解释中只是笼统列出了科目的大致适应范围,这样在基层会计核算中就经常会遇到会计科目界定不清,账务处理随意的问题。比如:按照《北京市总工会关于深入开展职工互助保障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为教职工缴纳的互助保障保费, 有的学校放入了维权支出送温暖 科目,有的学校放入了维权支出困难职工 科目;用于职工活动中心的零星装修及修缮费用,有的学校放入了业务支出专项业务费, 有的学校放在了行政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三节慰问费有些学校放在了维权支出其他维权支出,有的学校放在了其他支出 等。

2、固定资产管理不到位

基层高校工会工作普遍存在人员配备不足的问题,在资产管理方面更是管理薄弱, 普遍存在重钱轻物、重采购轻管理的问题。比如:对于达到固定资产验收标准的资产不履行资产验收手续,逃避资产监管;对于达到固定资产验收标准的资产虽然履行了验收手续,但没有设立专人对资产进行后续的监督管理,长期对资产不进行盘点清查,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预算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决算的应用与分析

工会预算是基层工会经费年度总体收支计划,是收好、管好、用好工会经费的重要手段,预算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会财务工作管理的好坏。目前高校基层工会在预算编制时多采用的是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方式,缺少对工会整体工作的思考和规划编制预算的意识。在经费执行过程中,由于前期预算编制的不合理导致后期执行中经常会出现超预算支出或无预算支出的现象,少数高校甚至出现经费结余赤字的情况或者经费结余过多的情况。工会决算是工会收支预算的执行结果,是对基层工会一年度收支执行结果的汇总和考核,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目前高校基层工会还缺少对年度决算报表进行分析和应用的意识,还不能很好地利用决算分析为上级领导制定相关政策、改进工作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

(四)财务制度建设落后

制度建设是财务工作规范、高效运作的保证,在本次财务大检查工作中,发现许多基层高校工会在财务制度建设、建章建制方面做的还比较落后。今后高校基层工会应加强相关财务制度建设,使工会财务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寻、按制度办事,把工会财务管理工作逐步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的轨道,切实提高工会财务工作的实效性。

(五)经审委员会形同虚设,缺乏有效的内外部监督。

审计监督是各级工会经审会的核心职责,高效的财务管理离不开有效的内外部监督。在内部监督方面:目前高校基层工会大部分都成立了经审委员会,但有的高校工会经审委员会没有发挥出其审计监督应有的职能,缺乏对工会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等情况的跟踪检查,还有的学校虽然建立了经审委员会但其形同虚设,一年也不开一次经审会议,不搞一次经费审查,就更谈不上对工会财务的有效监督了。在外部监督方面:一方面上级部门对高校基层工会组织的审计监督检查较少,不能够有效起到监督作用,另一方面目前大部分高校基层工会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公开制度,缺乏社会监督的约束。

二、目前高校基层工会财务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

(一)提高领导层对工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自高校基层工会严格按工资总额2%拨缴工会经费以来,高校基层工会的工会活动经费大幅增长,如何管好、用好工会经费离不开领导层对工会工作的重视。高校基层工会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还是能设立一个工会专职会计岗位,这样更加有利于工会会计人员从工会工作的全方位、全角度去参与到工会管理工作中去;没有条件设立专职工会会计的单位也至少应当保证工会会计和出纳人员不得由一人兼任的内控要求。

(二)加强基层工会会计基础工作建设

1、准确使用工会会计核算科目, 避免账务处理的随意性

一方面:工会财务人员要提高自身会计素养,准确把握和吃透上级部门的相关制度和规定,合理归集各项收支科目;另一方面:上级部门也要加快制定详细的会计科目核算细则,以指导基层部门的具体财务工作,避免账务处理的随意性。

2、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基层工会要重视和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对于达到固定资产验收标准的资产要及时履行好固定资产验收手续,根据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确定工会行政性固定资产单位价值标准的复函》工财函[2016]12号文规定:工会固定资产新标准为一般设备单价1000元及以上,专用设备单价1500元以上。同时还要注重加强固定资产的验收入库、登记入账、领用发出、维修保养、清查盘点、报废、处置等日常管理工作。鉴于高校基层工会目前的人员配备现状,笔者建议对没有条件单独管理工会固定资产的单位,可以允许高校借助学校行政方强大的设备管理信息化平台,由行政方代管固定资产,减少或者杜绝帐外资产,防止资产流失。

(三) 重视预算管理工作, 稳步推进教育系统基层工会项目预算管理, 尝试在工会项目管理中引入项目绩效考评制度。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目前高校基层工会中普遍存在的无预算或超预算支出、结余经费过多等问题均是由于前期预算论证不充分,预算编制不科学所致。2014年新修订的《预算法》的出台,充实了全口径预决算体系,提高了预决算编制科学性,增强了预算执行和预算调整规范性,这就要求高校基层工会在预算管理职权、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调整等预算管理工作方面都需要按照新预算法进行调整和完善。作为一名高校基层财务工作者,笔者认为目前高校教育工会系统切实提高预算管理水平的最有效方法是: ①尽快纳入北京市总工会集中财务管理平台,稳步推进工会项目预算管理工作,基层工会项目立项要以实际需求为依据,充分做好项目立项的可行性研究工作以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②尝试在高校基层工会预算管理中引入绩效管理的理念,实行绩效预算管理,加强对预算前期立项及执行情况的反馈和考核,以期建立一个完整的预算控制过程:前馈控制预算规划, 同期控制预算执行、分析与调整,反馈控制预算绩效评价。

(四)重视决算报表编制及财务报表分析工作

教育工会财务管理软件应尽快与北京市总工会财务管理软件并轨,基层工会应充分挖掘利用北京市总工会集中财务管理平台中报表中心这一强大的管理平台,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方便的实现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各种业务报表的编制,重视财务分析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工作,以便为来年预算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为领导层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五)加强工会财务制度建设

各高校基层工会应借助北京市教育工会开展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活动的契机, 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根据财务会计业务的需要,加快建立健全收支预决算制度、货币资金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财务收支管理制度、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等,全面推进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为工会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可靠的财务制度保障。

篇3

1、组织机构完善。我县共有19个乡镇,所属乡镇企业184个全部成立了联合工会,在组建工会的同时成立了19个乡镇经审组织,组建率达100%。工会换届选举时,经审会与同级工会委员会同时考察、同时报批、同时选举产生。乡镇工会经审会主任均由同级工会副主席担任。经审委员中多数由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兼任,经审委员工作变动时,按有关规定及时替补合适的人选。

2、各项制度健全。对本次调研,大多数乡镇工会十分重视,有些还召开专题会议,听取经审工作情况汇报,研究经审会提出的有关问题,帮助经审会及时解决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问题,为经审工作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围。各乡镇经审会以经审工作规范化建设为抓手,不断强化经审工作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了《乡镇工会经审委员会工作制度》用制度来规范经审工作、规范审计程序、规范审计人员执业行为。

3、审查审计监督工作成效明显。根据上级工会关于审计规范化要求,各乡镇经审会将实务审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是坚持开展各种专项审计活动。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凡工会内部重大经济活动,经审会都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共同把关。二是坚持开展同级工会经费预决算审计。各乡镇经审会坚持开展了对本级工会经费使用情况预、决算审计。对每年本级工会经费收、管、用情况,认真进行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在同级工会全委会上予以通报,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限期搞好整改。三是坚持开展工会经费拨缴情况审验证试点。根据上级工会的要求,我县各级工会在开展审验证制度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审验证制度。四是坚持开展工会经费计拨情况专项审计。为充分发挥以审促拨、以审促收的重要作用,我县19个乡镇经审会坚持开展工会经费计拨情况专项审计。自查率达100%。有效促进行政足额划拨工会经费。五是坚持开展工会经审干部业务培训。为全面担升我县经审干部业务水平,县总每年组织开展一、二次经审业务

培训,各乡镇工会都会积极选派人员参加学习,有效提升经审业务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从调查的情况看,各乡镇工会经审工作虽然组织较为健全,但由于乡镇本级工会经费全都由财政划拨,财政划多少是多少,因此工作开展情况很少,没有履行好经费审查监督的职能。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1、对经审工作的认识不足。部分乡镇工会没有把经审工作列入到工会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没有认识到经审工作在工会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可做可不做,财政划拨本级多少工会经费,就用多少。

2、经审委员缺乏经审和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特别是经审会主任,大部分是兼任,平时工作较忙,不知道工会经审应开展哪些工作、如何开展,造成经审组织未能履行好审查监督职能,未能对所属基层工会经审组织进行指导和服务,使经审组织形同虚设。

3、乡镇企业工会建账率低。大部分乡镇企业工会基本未建账,使经审会无账可查,基层工会经费实行定额上交,造成经审工作的有些意见和建议无法整改落实,降低了审查监督的作用。

4、县级工会对乡镇工会经审工作的业务检查指导力度不够。

三、工作措施

解决这些问题,下一步要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1、强化领导,夯实基础。乡镇工会应进一步加强对工会经审工作的领导,定期召开会议,听取经审工作情况汇报,尊重和支持经审会依法开展各项审查审计监督活动,帮助经审会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落实、办公设备等方面,为经审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工作条件,支持和指导经审会夯实基础、完善制度,积极主动地开展各项审查审计监督活动,充分发挥经审会在工会经费收管用等方面的重要监督作用。

2、加强对经审干部业务知识的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指导会、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对乡镇工会经审干部的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乡镇工会经审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使他们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审计及相关知识与技能,同时把经审干部培养成敢于监督、善于监督的专业人才。

3、加强经审工作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对乡镇工会经审工作的考核制度和规范化建设制度。应把经审会履行审查监督的职能作为考核的重点,同时,要建立健全乡镇工会经审工作规范化建设的标准,

篇4

关键词:工会工作;职工互助保障;对策

最大限度地让职工了解保障计划,最大限度地保障职工权益,最大限度地让职工得到应有的保障是企业工会工作的基本职能和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工会要坚持以职工互助保障工作为重要抓手,坚持领导、宣传、措施、服务、责任“五到位”,倾心支持,倾情服务,倾力构建职工互助保险体系,不断增强职工抵御意外伤害和防范大病风险的能力,真正筑起一道为企业分忧、为职工解难的互助保险屏障。

1企业工会互助保障工作发展现状

当前,从企业工会互助保障工作发展现状看,职工入会率、参保率保持稳定,职工各险种投保金额稳中有升,职工抵御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与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职工互助保障工作组织运行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同时,在工作流程、制度建设方面仍有不完善、不健全的环节。二是宣传途径、宣传手段需要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不断增强宣传工作针对性、有效性,增强互助保障品牌意识,扩大影响力。三是企业职工对权利意识、公平意识、诉求表达的愿望要求不断增强,工会互助保障不但要符合服务职工的需求,更要在服务的内容、手段、设施等方面有更加显著的改进和提高。

企业工会要充分认识到职工互助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改进和完善,推动互助保障工作取得更大进展。

2加强企业职工互助保障工作几点对策

2.1努力健全工作运行与制度保证体系。

办好企业职工互助保险,是帮助职工抵御风险、缓解后顾之忧的有效载体。企业工会要始终坚持把职工互助保险作为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一并纳入到企业工会总体工作中进行谋划,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与运行机构,努力形成领导重视、上下联动、齐抓共促的工作格局,为确保企业互助保险工作扎实有序的开展提供坚实地组织运行保证。

职工互助保障是职工自愿参加、自筹资金、自我服务、互助互济性质的一种会员合作制的保障形式。对于职工投保的资金,容不得半点闪失。为此,企业工会要不断完善制度,强化约束,依靠科学规范的管理和安全稳妥的运作,不断提升职工互助保险管理水平。在制度建设上,要进一步完善如《职工互助保障季度考核评比制度》、《职工互助保障奖励制度》和《代办员工作手册》等各项规章制度。在人员选用上,要及时调整职工保障互助会和代办处管委会,选拔那些责任心强、乐于公益事业的各级代办员。在业务运行上,企业工会要结合实际,突出安全、快捷、有效的原则,资金一律通过银行划转,在退、续、存、赔各环节中,要严格“汇总、打单、发放、签字”程序。同时,要对办理时限进行明确的规范要求,以提高工作办理效率。在会员信息档案上,要实行动态管理,企业各级都要按统一标准完备工作台账,按计划、按时间整理入册。要通过各项扎实有效的措施,真正形成组织健全、制度规范、人员合理、管理严格、运行有序的企业互助保险工作运行体系。

2.2不断增强服务引导与品牌影响能力。

职工互助保障工作既是工会开展工作、树立形象的重要窗口,也是突出工会维护职能、保障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品牌。

要加大对互助保障工作的宣传引导。企业上下要坚持全方位、多渠道,无盲点、无死角,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助保险宣传活动。如,可以通过宣传栏、宣传单、电视台、网络等多种媒体,并结合互助保险现场办理等有利时机,大力宣传做好职工互助保险的目的意义、典型理赔案例,并对职工互助保险工作的方法、步骤和内容等进行详细讲解,不断扩大职工互助保险的影响,真正做到“职工可能不参加,职工不能不知道”,使互助保险知晓率达到100%。

能否让职工亲身感受到职工互助保障提供的及时快捷赔付服务,是增强职工互助保障吸引力的关键因素。为此,企业各级工会组织要坚持让事实说话,用典型引路,不断增强职工对互助保障的亲和力。在工作中,既可以用发生在职工身上的事来说明互助保障信誉高,以增强说服力;也可以用发生在职工身边的事来说明互助保险投保、索赔手续的简便,以增强吸引力。既可以采用正面的事例来宣传“平时关爱情,难时互助情”,也也可以用反面事例来警示“平时想不到,难时真需要”。

企业工会还可以通过组织职工互助保障联谊会等方式,将保障计划、程序办理、案例分析、典型事例等内容分别设计在“危险无处不在,保障就在身边”、“我是小小宣传员”、“爱心架起连心桥”等多个宣传、交流、互动等环节中,深化企业职工对互助保障工作的理解。企业工会要不定期地组织人员深入基层、认真调查研究,总结工作经验,可以通过座谈交流、经验推广、印发简报等形式,使企业职工听有声、看有影、学有样,消除职工对互助保障“不放心、不可靠、不保险”的种种顾虑,使职工互助保险真正成为职工补充保险第一品牌,深入人心,健康发展。

2.3持续促进服务思维与服务手段创新。

服务是企业职工互助保障工作的宗旨,发展是企业职工互助保障工作的主题,创新是促进企业互助保障工作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工作中,企业工会要根据形势和任务要求,充分利用企业工会组织网络优势,充分发挥三、四级工会干事以及工会小组长等积极分子的作用,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互助保障从业人员素质,精心打造一支“文明、诚信、严谨、高效、精干”的互助保障工作队伍。

与此同时,企业工会组织要积极创新考核办法,将互助保障工作纳入到企业各级工会工作综合考核评比体系,及时总结讲评,总结经验,找准不足,表彰先进,比学赶帮超,真正形成自我加压、上下联动、坚持不懈、精心服务的工作格局。在互助保障发展对象上,企业工会要把风险意识强、危险程度高、资金有保障的单位列为重点;在服务手段上,企业工会要牢固树立“服务到位、温暖到家”的工作理念,实行“一条龙、一站式”的便民服务模式,努力为职工提供参保、理赔等全程跟踪服务;在沟通交流上,企业工会要通过“阳光互助互济、爱心结对帮扶、三联系、送温暖、青年志愿者”等有效平台和载体,及时地为职工提供业务、政策咨询等服务,或者通过现场与职工进行交流,解答职工提出的相关问题,为职工提供心贴心的服务;在档案管理上,企业工会要根据各单位职工实际,分门别类,进行梳理、分析、汇总,建立健全职工信息库,确保应保尽保;在机制建设上,要不断完善赔付机制、考核机制、操作机制、通报机制,努力构建互助保障工作长效机制。

企业工会互助保障工作要始终坚持以职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努力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职工互助保险活动的新内容、新方式、新机制,促进企业互助保险事业稳步、健康发展,真正打造起一道为企业分忧、为职工解难的牢固的互助保险屏障。

篇5

关键词:工会档案 信息化建设 管理

工会档案是工会工作的原始记录,也为未来的工作提供很多可参考系信息。然而由于对工会档案的管理不力,严重消弱了对档案的利用效率,最要体现在对档案的管理认识不够,档案管理的手段匮乏。下面就我国工会档案当前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实施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及步骤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我国工会管理面临的问题

首先是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投入可以说是少之又少,至少我国工会的档案管理工作很难有效的进行下去,如在硬件上基本还停留在手工操作的阶段;在人员配备上,仍有少量工会还没有配置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在对档案的归档上,仍然存在漏收,错收等现象;在对档案的开发利用上,仍然存在着“你查我找”的传统的管理办法。现在的管理办法已经很难适应我国工会的快速发展,应该适应时代的潮流,建立起信息化的档案管理系统。

二、工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不少工会都建立了信息化的档案管理系统,显示了及其优越的性能,主要体现在:

建立信息化的工会档案管理系统是工会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组织形式,就业的岗位和就业的方式越来越多,工会服务的对象、重点,以及其工作的方法等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给工会在档案信息的归档、保管和开发利用上带来了新的挑战。而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则可以更有效的对档案进行归档、开发和利用,更好的为自身的工作和社会各界服务;

建立信息化的工会档案管理系统是工会工作社会化的需要。工会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的职工群众,本身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性,在其运行过程中,必然会有大量的档案资料,同时对大量信息的处理又是一件非常艰难的工作。其次,在收集到大量的资料后,还要进一步的进行开发利用,更好的为工会下一步的工作及社会各界服务。而建立信息化的档案管理系统则可以实现工会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使工会的工作更加的开放、公开、透明,进一步的促进工会的工作朝着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三、工会档案信息化的实现途径

无数实践证明实施工会档案信息化是工会工作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提高工会档案管理水平的最有效途径。那么如何有效实施工会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呢?

(一)提高工会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

要想有效的实施工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首先就是要培养一批拥有信息化管理的档案管理人员,特别是注重对他们信息化管理技能的培训,才能使他们在各种各样的信息中,有效的进行鉴别、收集、整理、保管和开发利用,才能确保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顺利进行。

(二)注重工会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

基础设施是实现工会档案管理的物质保障,如计算机已经成为档案管理必不可少硬件设施之一,具有运算速度快,精确度高,存储量大、逻辑判断能力强等优点,在工会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可以有效、快速的对资料进行整理、归档、编目和编制检索工具等。其次,对于档案管理系统也应该建立和完善局域网,使档案管理的各项工作都实现网络化,避免的纸质文档当来来的不变要的错误;同时当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档案管理软件,对于优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质量、节省人力资源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工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进行引进,加快工会档案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他们是实现工会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保证。

(三)提升工会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

工会是为广大劳工群众服务的,具有着特别突出的服务功能,也是工会档案实施信息化管理的根本目的。作为一个服务性的部门,就要求其管理人员具有着较高的职业素养。因此,在工会档案的信息化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应该树立起档案信息意识、服务意识、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收集和整理文件档案信息,进一步的丰富档案信息资源,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在工作过程中还有不断的扩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的形式,提高服务的质量,充分发挥出工会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功能,更好的为工会组织和广大的劳工群众服务。

(四)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篇6

一、多措并举完善帮扶工作机制

建立和完善困难职工帮扶机制,推进温暖工程建设,是企业对困难职工实行全方位帮扶救助的有效途径。为更有效开展帮扶救助工作,企业工会应成立专门帮扶机构,建立困难职工动态档案,实行科学规范的动态管理。要深入困难职工家庭了解其贫困程度、致困原因;明确帮扶方向、意愿和措施,形成强有力的帮扶网络。

1、发挥工会组织的职能、保障作用。在深入落实贯彻全总提出的成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送温暖,金秋助学“三大品牌”帮扶活动之外,企业还要组织开展“进职工门,知职工情,解职工难,暖职工心”的走访服务活动,及时发现职工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及时为职工送去企业的温暖。解决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以“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为主线,深化“3110”帮扶工作,通过爱心传递和倾情帮扶,使企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职工群众;以“心系职工情、温暖进万家”活动为载体,推动工会送温暖活动从“两节”期间的走访慰问发展为经常性、多层次、多样化的帮扶,使工会组织更进一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履行工会维护职工合法利益的基本职能。

2、发挥残联的辅助、推动作用。在扶残助残工作中,一是要坚持重大节日的慰问和帮扶,主要领导要深入到贫、特困残疾人家庭,开展了“一助一、一帮一”的救助和慰问,为送去精神上的安慰和节日的温暖。二是开展“爱心志愿助残服务月”活动。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扶残助残活动,使物质帮扶与精神帮扶相结合,文化帮扶与技术帮扶相结合,多层面、多渠道开展志愿帮扶活动。三是建立了跟踪助学帮扶制度。每年开展“金秋助学”帮扶活动,及时了解受助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开展生活帮扶和思想帮扶,形成组织健全、制度完善、机制稳定的残疾人帮扶网络。

二、突出重点落实帮扶工作举措

一是要加强档案管理,夯实基础。及时清理、补充、完善困难职工档案,加强帮扶软件数据库系统的动态化管理。二是要丰富帮扶方式,发挥企业工会优势。从基本生活困难帮扶到职工就医、子女教育、就业、维权、服务等多方面全方位的帮扶,从节假日送温暖发展到“一年到头天天暖”。三是要拓宽筹措渠道。帮扶工作所需资金通过上级工会扶持、本单位行政拨款、工会经费及时足额提取等多形式、多渠道筹集,确保帮扶工作的正常开展。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管理和使用帮扶资金,做到专款专用,提高帮扶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三、创新机制、规范运作,提升企业帮扶水平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困难职工不断出现,职工非经济的帮扶需求逐步加大,需要工会帮扶领域逐渐向权益维护、职业发展、人文关怀、生活改善等方面拓展。企业帮扶工作应从地情、企情出发,根据工会人力、物力、财力的实际,围绕困难职工群体最需要、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来确定帮扶工作的内容与模式,努力实现帮扶工作的规范化、长效化、常态化。

(一)强化具体措施,即“六加强,六促进”

1、加强组织领导,促进合力形成。提高企业党政对企业开展帮扶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积极促使企业内部建立由党政工团以及职工代表组成的帮扶工作领导机构,通过完善制度、明确责任、规范程序、强化考核,形成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运作、部门参加、职工参与的工作格局,共同推进工作的开展。

2、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工作规范。建立健全困难职工档案并加强动态管理,明确帮扶对象和条件,合理确定帮扶标准,规范帮扶项目和流程,形成解决职工困难的受理、处理和反馈的工作机制;在加强基础台账管理和信息资料收集积累,建立规范有序的资金来源、使用、管理、监管体系等方面、形成制度齐全、有章可依、规范运作、公开透明的制度约束和保障机制。

3、加强帮扶体系建设,促进责任明确。根据企业上下关联程度和层级设置情况,积极构建以公司帮扶中心为骨干,区、科帮扶站点为支撑,车间班组帮扶点为基础的帮扶工作网络体系,实现分级管理、分层负责、上下结合、整体推进。上级工会在做好本级帮扶工作的同时,应加强对下级工会帮扶工作的领导、协调、服务、考核、监管等。下级工会必须自觉接受上级工会的领导,按照上级工会的工作部署和任务要求,集合本级实际积极开展工作。

4、加强帮扶载体建设,促进作用发挥。积极推动有条件的形成规模的企业建立工会帮扶中心,依托帮扶载体开展好帮扶工作,实现对困难职工帮扶救助的全覆盖、不遗漏。企业帮扶载体的建设模式应根据企业的实际确定载体建设的模式,对某些合作单位的载体模式不能作统一的规定,可以采取与企业工会“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将帮扶站搭建在工会相关部室上或在企业内部单独设立的方式。

篇7

一、加强组织制度建设,确保厂务公开工作顺利实施

1999年,新一届准能公司领导集体将厂务公开作为理顺关系、凝聚人心、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激发职工主人翁责任感、堵塞企业管理漏洞、推动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要手段在公司全面开展。三届一次职代会后,公司建立专门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党政工合力推进机制。出台了《厂务公开实施意见》、《职代会评议领导干部实施办法》、《厂务公开监督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根据公司出台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物资供应处成立了厂务公开领导下组,制定了厂务公开实施细则,处内设立了厂务公开栏,各站点也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公开栏,在运作机制方面做到了“确定公开事项承办部门和责任人、确定了厂务公开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公开栏为主要形式和公开程序”。通过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思想建设和阵地建设逐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行政具体负责,纪委、工会监督协调,业务部门具体承办,职工群众积极参与”的工作局面和党委是第一责任人,行政是第一执行人,纪检是第一监督人,工会是第一实施人的工作机制,为推进厂务公开工作提供了制度保证,对广大职工参与企业管理,树立职工主人翁精神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供应处的厂务公开重点抓好职代会制度建设,通过抓生产经营中的民主管理、党风廉政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和坚持民主评议领导干部、竞争上岗、任前公示、效能监察将厂务公开向企业生产经营管理领域推进。坚持职代会制度,广泛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设立厂务公开栏,充实丰富了厂务公开的内容,畅通了高层领导与广大职工沟通的渠道,实现了厂务公开工作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

二、以丰富的内容,多种形式,促进厂务公开落实,推动民主管理水平的提高

在开展厂务公开的过程中,根据实际和工作需要,采取多种形式,让职工知厂情、议厂事,积极参政议政,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从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积极推广厂务公开向生产经营管理领域延伸和拓展,促进企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1、企业的厂务公开与生产经营管理重点紧密相结合。在企业调整结构,扩大总量,加快和深化改革步伐的关键时期,职工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关心企业的生产经营,更关心企业的效益和发展,更关心自身利益与保障。

2、随着厂务公开工作的深化和规范,职代会、公开栏、局域公开网、生产经营分析会、物资招标采购会、经验交流会、职工座谈会、职工意见的征集反馈与整改以及厂务公开的监督检查都已成龙配套。这一机制运作,大大提高厂务公开的时效,使职工群众在了解生产经营状况的基础上,既增强了职工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调动了职工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不仅做到了生产经营及企业改革等重大事项及时让职工参与了解知情,还维护了职工的参与权,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3、厂务公开是职工民主管理的新点和工作重点,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职工的知情意识和探究心理体现在管理中是职工的一种权益,应该很好地维护,职工的知情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在于厂务公开的质量,充分发挥民主参与和民主管理的作用,以不同形式征求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反复酝酿、讨论,让职工充分了解企业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使职工对企业改制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得到职工的拥护和支持。做好厂务公开工作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前提,是建立企业新型劳动关系的必要条件。

4、厂务公开与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紧密结合。企业应定期召开经营活动分析会,一方面及时分析经济运营质量,调整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也是对领导决策及实施落实的一次考核验证;每半年对全体领导班子成员,每季度对中层领导进行一次全方位的绩效考核;坚持每年两次的民主生活会,每周一次中心组学习制度,促进领导班子的建设,统一思想。

5、厂务公开与宣传工作紧密结合。着重运用报刊、快讯、电视台、班前会、公开栏、局域网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宣传上级精神、会议宗旨、生产通报、警钟长鸣、法律园地、综合信息等,不仅是广大职工工作、学习文化的园地,更成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华夏能源报、准能报,快捷及时地使广大职工了解掌握公司的发展进程及经营现状;OA网以现代化高科技手段传递信息,让职工及时了解公司最新出台的政策、制度和经营管理动态;厂务公开栏及宣传板报更为直观、新颖、透明的方式向广大职工及社会传达着企业的发展变化。

6、做好监督检查工作,努力提高厂务公开质量。厂务公开工作是否有生命力,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关键在于公开内容的真实性及民主监督的公正性。目前全公司已形成公司、二级单位及二级单位的基层单位这样三级公开网的厂务公开档案体系,从处内到班组,有关厂务公开的内容做到了立档规范、查阅有据、管理严密。

篇8

工会财务工作是为了给工会提供物质保障的,工会财务作为工会工作当中的一部分,对工会工作的顺利进行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对工会财务工作的领导,严格的建立健全工会财务工作的制度,本文将对工会财务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做好工会财务工作进行分析研究,希望对日后的工作有帮助。

一、工会财务工作的重要性

工会的财务工作是工会整体工作开展的物质基石,如果没有工会财务为工会各项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工会的工作是难以进行的。因此,工会的财务人员和工会领导就要重视财务工作,严格的按照工会财务工作的规定流程进行工作,不得擅自作主,要根据当今发展的形式,并且结合自身特点开展工作。工会要加强对财务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保证他们能够认真负责的做好本职工作,工会领导也要严格规范其他部门工作人员的行为,要让他们之间积极互相的配合,为工会财务工作提供一个优良的平台,为确保工会工作的顺利完成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工会财务的重要性,是与工会组织一起发展起来的,工会要想发展自身,不断壮大、创新和发展,各项工作和活动要想全方位开展、维权工作的深入,就要求工会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做保障,这关系到整个工会的发展壮大。认真落实好工会财务工作就能够让资金发挥最大效益,推动工会去帮助人民维权,造福于民。

二、加强工会的制度建设

一个集体要想认真将工作完成,就要围绕相关制度去进行,工会财务制度就是工会财务人员顺利完成工作的根本保障,所以说,做好财务工作的前提,就是努力完善工会的财务制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使工会财务人员按章办事,规范他们自身的工作流程,就要根据当下形势建立符合自身的机制,对工会经费如何使用等等都要做出明确的记录,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让大家都知道工会经费的去向,这样不会造成工会经费流向不明,产生误会。虽然工会可以独立管理工会经费,但也要做好工会经费的监督,杜绝一切不符合规范的状况发生,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避免错误的发生。工会监督就要交给审查委员会,审查委员会要认真落实好每一项开支的记录,并在监督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最后完善健全工会财务工作的监督制度。

三、加强对工会工作财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管理队伍

工会财务工作人员是保障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人员,所以,工会管理者要定期对财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内容要涉及到本专业的基础知识等等,以此来提高他们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技能,增强他们工作的准确性和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加快财务工作与其他部门的网络化进程。对财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能够让财务工作人员具有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优秀品质,也能通过对员工职业道德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使员工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提高工作效率。财务工作人员要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增强他们自身的法律意识,当遇到自身利益与法律之间背道而驰时,选择正确的方向,拒绝诱惑,确保工会经费的安全不流失,保障工会财务工作的正常进行。工会领导作为核心领导者,要经常关注工会的财务工作进行的是否良好,如果发现问题,就要及时指出问题,并且指导工作人员如何改正,规范财务工作人员的行为,让工会工作在工会管理者的领导下健康、有序的进行。

四、管理好工会经费,提高经费的利用效率

在工会具体工作中,要做好工会经费的预算和年度收支计划,收支计划必须要非常详细,所以,其他部门要和财务部门做好沟通,确保资金来源,确定资金流向,而且要将历年的计划结合到一起,根据本年度的情况,制定一个合理的计划,这样才能对工会经费做出一个合理的调配。要建立合理的核算机制,合理的核算机制是工会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建立健全科学且严谨的核算体系,报表制度,这都从根本上为工会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要培训财务工作人员学习先进的科学会计电算化,摒弃那些缓慢的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这样能够提高财务工作的效率,而且也规范了财务的记账工作,使财务报表一目了然,避免错误。财务工作人员的报表要清晰透明,要定期将工会经费经过报告、审核,张贴给群众们监督,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通过这种方式,也杜绝了工会经费的被农用等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工会要加强对员工的关怀力度,要积极帮助困难群体,解决困难职工的难处。

篇9

(1.东南大学,江苏 南京 210018;2.广西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摘 要: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劳动者收入稳定增加的有效途径,如何有效发挥工资集体协商的作用对实现城镇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意义重大。文章通过对广西桂林市10家企业的调查发现:工资集体协商对提高职工工资水平收入有显著作用,但是职工对工资集体协商和收入倍增计划的了解程度还不够深入,还需加大企业和工会对工资集体协商的宣传力度;要更好地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实现收入倍增,还需要一些前提条件;只有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加深对工资集体协商的认识,充分发挥工会的主导作用,发挥三方四家机制,真正代表职工利益与企业协商,才能实现真正的协商,切实地落实职工收入倍增的目标。

关键词 :城镇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工资集体协商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1-0058-06

收稿日期:2014-12-22

基金项目:本文系阳芳主持的广西哲社“十二五”规划课题(编号:11FGL02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阳芳(1972-),女,广西桂林人,东南大学博士后,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一、广西城镇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内容和要求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赫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更是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受我国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的影响,国民经济增长与人民收入增长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失衡,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尽快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保障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协调发展,使人民切实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美好成果,就成为当前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举措和迫切任务。为谱写好中国梦的广西篇章,广西第十二届人民政府第一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广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增计划》(以下简称“倍增计划”)。

十多年来,广西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增速已处于全国中等偏上水平。但由于广西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拉动,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失衡,经济增长速度快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慢的矛盾凸显,因此,基于区情的考虑,广西提出了“倍增计划”,目标是: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从2012年到2020年,广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9%,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20年,按当年价广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14万元,比2010年翻1.59番;按2010年不变价达到3.82万元,比2010年翻1.16番。为了更好地推进“倍增计划”,广西政府还提出了八条措施:一是进一步提高企业职工工资收入;二是提高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三是完善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增长机制;四是创新服务民间投资方式,大力发展微型企业,积极发展创意机构,大力发展城镇第三产业,增加居民经营净收入;五是坚持消费制度转型与城镇职工工资货币化改革同步推进;六是发挥好税收政策和转移支付政策作用;七是努力实现充分就业,消除“零就业家庭”;八是提高城镇社会保障水平。虽然以上八个方面都有利于推进广西城镇居民收入倍增,但是由于现代家庭中工资收入是普通居民家庭收入最主要的来源,因此,“进一步提高企业职工工资收入”这一措施对于推进城镇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最为重要。而进一步提高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又要靠完善企业工资分配机制来实现。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工资分配主要取决于劳动力市场需求与供给情况,取决于劳资双方力量对比与博弈。目前由于劳动力市场属于买方市场,市场竞争和资本具有对利润追求的本性,单个劳动者如果不组织起来提出集体诉求是很难实现自身的合理诉求的,因此,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越发显得重要,它可在维护职工利益和保障企业发展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可以缓解因收入分配引发的诸多问题,有利于协调稳定劳动关系的建立。

二、广西工资集体协商在实现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中的作用——基于桂林十多家企业的调查

工资集体协商是在职工和企业代表平等对话的原则下,双方对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支付办法等事项进行协商,在得到一致结论后签订工资协议的行为。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是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也是市场经济国家工会的通行做法。

根据我国《集体合同规定》、《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等有关规定,工资集体协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职工年度平均工资水平及调整幅度、职工工资最低水平、工资支付办法、双方认为应当协商的其他有关事项等5个方面。其中,主要通过企业与职工每年签订工资集体协议,按当地GDP的涨幅、物价上涨指数以及企业效益变化来确定工资的涨幅。

(一)广西工资集体协商的实施概况

1.如期落实工资集体协商的覆盖目标

在2011年广西就出台了《2011-2013年深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规划》,明确提出2011年至2013年的3年时间内,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将全面覆盖广西各类已建立工会的企业。截至2013年12月,广西区已建工会企业中已有11.03万家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覆盖职工307.13万人。广西区总工会在全国总工会开展的工资集体协商重点工作考核中连续三年受到表彰,2013年已跃居全国第8位,目前已步入全国先进行列。广西各地市工会组织在进一步扩大工资协商制度的覆盖面上做了大量工作,成绩斐然。其中,到2011年末,各类已建立工会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建制率达到75%,世界500强在广西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建制率达到85%;到2012年末,将分别达到80%和95%;2013年则要分别达到85%和100%。截至2014年1月2日,桂林市12县5城区已建成工会企业数27948家,按《2014年度桂林市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绩效考评工作方案》的要求以此为基数,年底要完成70%的集体合同签订任务即达到19564家;工资集体协商建制率达80%即22359家;25人以上已建工会企业3397家中工资集体协议签订率要达85%即2890家,目前集体合同覆盖职工609499人,要实现90%的对集体协商的知晓率,即覆盖职工数548550人。此外,还要把农民工、劳务派遣工纳入工资集体协商范畴,做到加快企业发展和维护职工利益的统一,扩大收入倍增的受益面。

2.建立了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

广西是全国较早建立工资协商专职指导员队伍的省份之一。目前,区总工会特聘了146名具有相关经验和能力的人员担任专职指导员,实现了全区每个市平均配备3名、每个县(区)配备1名专职指导员的建设目标。此外,全区还有1600多名兼职指导员活跃在各地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协商指导力量薄弱的问题。

3.成立了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

据统计,截至2013年6月,广西全区企业实有户数32.54万户,其中,小微企业和职工分别占企业和职工总数的80%以上,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如广西因大力发展微型企业和创意机构,2013年新增微型企业将达2.4万户,新增就业12万人以上。由于中小企业数量多、职工人数少、单独开展工资集体协商难度大。对此,广西总工会大力推行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帮助工人维权,解决中小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困境。这是因为,私营小企业主谈判意愿低,分散的、小规模的工人谈判能力低,工会组建率低,如果单个劳动者不能组织起来提出集体诉求,是很难实现自身的合理诉求的。因此,通过区域性、行业性工会代表职工进行工资集体协商,集中集体协商专家的优势和力量,提高劳动者整体协商力量。目前,广西各级工会组织在市、县(区)大力推行区域性、行业性工会组织建设,在街道、乡镇和社区推行区域性工会建设,在同行业的非公企业中突出抓好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例如,在崇左市,红木家具行业企业规模小,大多数企业职工数不超过10人,对此工会部门成立“红木行业工会组织”,保障整个行业工人的权益。另外,还重点培育了北流市陶瓷行业、北海市渔业、凭祥市红木行业、贺州市平桂区石材行业等50多个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示范点。

4.成立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四家机制

广西借助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企业和企业家联合会三方协调机制作用以及各级工商联的力量,推动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向乡镇(街道)、社区(村)、开发区以及行业、产业延伸。广西劳动关系协调三方联席会议制度、劳动关系协商机制的建立,从客观上解决了目前体制上存在的单个企业工会在协调本企业劳动者利益上的无能为力的局面,进一步明确了上级工会代表下级工会依法维权的责任。

(二)工资集体协商在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中的作用

为了真实地考察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在提高职工工资收入、落实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作用,笔者于2013年12月6日至12月16日到桂林10个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了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所调查的企业是:燕京啤酒有限责任公司、桂林皮尔顿安全玻璃有限公司、桂林依恋大饭店有限公司、桂林紫竹乳胶公司、桂林电力电容器有限责任公司、桂林漓江大瀑布饭店、桂林微笑堂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桂林三花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第六建设公司、北京王致和食品有限公司10家企业,共发放了330份问卷,回收了300份,有效问卷为300份,有效率91%。另外,还采取个别访谈的形式与各企业的工会干部进行了访谈。调查结果如下:

1.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的对象中,男性为167人,占比55.7%,女性占44.3%,男女比例基本合适。调查的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占50%,其次是民营企业,占20%,股份制企业占10%,外商投资和中外合资企业各占10%,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生产型企业,占70%,其次是服务行业,占20%;调查的岗位主要分三种: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一线生产员工,分别占44.6%、21.7%、33.7%,这些岗位的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达到了98.7%,法律维权意识比较强。在已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中,大部分职工直接与用工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属于正式员工,只有7%的员工是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关系属于劳务派遣制。在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期限方面,三年及以上占比53.4%,35.3%签订的是一年以上三年以下期限合同,只有13.3%的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期限为一年以下。同时,由于职工服务年限较长,98%的职工加入了工会组织。

从以上的基本情况可知,被调查人员来自不同类别的企业、不同的工作岗位,性别比例合适,具有代表性。绝大多数被调查人员是企业的合同制工人,签订了集体合同并加入了工会,其中签署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占88.7%,说明本次调查的对象能有条件有可能较好地了解工资集体协商和收入倍增计划实施的情况,其答卷有一定说服力。

2.职工对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了解与认同情况

(1)工会工作得到普遍认同。在第9题“您单位是否有工会或职工代表?”答卷者选择“有”占97%,而在选择“有”的问卷中对在第10题“若有工会或职工代表,请问您对其发挥的作用满意吗?”的回答中选择“非常满意”占30%,“满意”占52.6%,“一般”占17.7%,“不满意”占0.7%,说明工会的工作是得到职工的认同的。

(2)企业集体合同签订情况一般,但实施的效果上得到职工的认可。在对“您单位是否签订了集体合同”回答中选择“已签订”占65.3%,“未签订”占12%、“不清楚”占15%、“不知道什么是集体合同”占7.7%。说明集体合同的实际覆盖率上还未达到预期目标。

在“您认为签订集体合同对于保护职工利益”选择“非常有利”和“有一定好处”达94%,选择“没什么用”仅占6%,说明集体合同能较好对保护职工利益,得到职工的认可。但不同岗位的职工对集体合同的作用认识不同,技术人员对“集体合同带来的好处”满意度最差。

(3)对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看法和评价

不同类别的职工对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了解不同。其中仍有41.5%技术人员、31.7%生产线工人和25.4%管理人员对工资集体协商不了解,技术人员中对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非常了解”也仅占3.5%,说明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宣传得还不够,特别在技术人员中宣传得最不够。

职工认为“工资集体协商内容”按重要性大小依次排序为“调整工资水平和调整比例”占37.9%、“工资总额”占35.5%、“奖金分配”占26.8%。说明“调整工资水平和调整比例”是目前工资集体协商最主要的内容,也是做得比较好的方面。但由于各项分值都不高,说明工资集体协商的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

目前影响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实施效果的负面因素中,按其严重性依次是“缺少一个产业或行业的工资标准”、“协商谈判机制尚未充分发挥作用”、“谈判双方力量悬殊、集体谈判法规欠缺”等,说明目前要提高工资集体协商效果最重要的是:一要尽快制定产业或行业的工资标准;二要发挥协商谈判机制;三要解决谈判双方力量悬殊、集体谈判法规欠缺的问题。

不同岗位的职工对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态度虽有差别,但差别不明显。主张工会和职工协商代表共同代表职工进行工资集体协商仍是主要的诉求,说明光靠工会的力量来进行工资集体协商还不足以保障职工的利益。

大部分职工对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效果是认同的,但不同岗位的职工对其具体的评价上略有不同,如生产线人员认为“有明显作用”的比例最多,而技术人员认为“有明显作用”最少。说明生产线人员感受到工资集体协商的好处大一些。职工认为工资集体协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使自己的工资增长了”(占48%)、“工资分配更加透明合理了”(占46%)、“职工对工资分配有发言权了”(占34%)。

在对“工会代表职工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希望”中,绝大部分的职工是希望工会能代表职工实现工资集体协商的,说明工会取得了职工信任,并希望工会在协商上敢于代表职工与企业行政方协商、要多听取职工意见、要真协商不要流于形式,要加强对企业行政方对工资集体协商合同的监督。在“是否希望外聘专家或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这个问题上仍近20%的职工认为“不希望”或“无所谓”,一方面说明职工对工资集体协商认为是本企业内部的事情,主张自决,另一方面说明工资协商外聘专家或指导员在工资集体协商中的作用发挥不明显,还没有让职工感受好处。职工希望工资集体协商每年开展一次,同时希望有更多条件和机会参与到工资集体协商中,说明工资集体协商对于工资的稳定增长还是有一定好处的。

3.职工对工资收入的看法

(1)不同类别的职工的工资收入水平、工资年增长率不同。调查得知,绝大多数的职工月平均货币收入在1500元(即最低工资标准)以上,月平均货币收入在“2000元-3000元”职工人数最多。说明最低工资标准实施到位。在访谈中,我们对“低于1500元以下的工资收入”的情况进行了询问,得知主要是因为职工对题目不理解,把应该算在工资收入中的“五险一金”等没有包括进去,以至于没达到1500元。

(2)职工的收入年增长情况较好。收入年增长在“5%-10%”和“5%以下”的区间职工人数最多,在收入年增长率达30%的区间生产线职工最多,技术员工其次。在访谈中进一步了解到,这种情况一方面体现了多劳多得,另一方面主要是原来生产线工人的工资基数小、水平低,实行最低工资标准后基本工资提高了,单位小时工资提高了、加班工资也相应增加,以至于涨幅最大,也说明提高低收入水平职工的收入,有利于缩小工资收入差距,有利于收入倍增计划的落实。

(3)职工对自己的工资收入还是较满意的。但不同岗位职工对工资收入的满意情况是不同的。选择“满意或较满意”最多的是管理人员,选择“不满意”最多的是技术人员。

(4)关于涨薪的办法。大多数职工认为“通过工会或派代表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是涨薪的主要方法,其中24.6%的技术人员和22%的管理人员还选择“自己与领导商量”。

4.“倍增计划”的实施情况

职工对广西城镇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了解不多。生产线职工、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不了解度均达到50%以上,说明“倍增计划”在企业中宣传不够。

在对“倍增计划”有所了解的职工进一步调查,发现这些职工认为影响“广西城镇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实现的因素按其重要性排序依次为“经济发展”、“法律强制和政策导向”、“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工资集体谈判制度”。说明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在“倍增计划”实施过程中有一定的作用,但作用还不是很明显。

职工对于“改善自己工资水平的最有效途径”上认为,“企业建立完善的薪资福利体系”是最主要的,占29.80%、其次是“通过工资集体协商”占19.90%、再次是“找企业工会出面反映”占11.90%。在对“劳动付出与劳动所得是否一致”职工的满意度不高,且不同岗位的职工看法不一样。管理人员选择“一致”占61.2%,“不一致”占38.8%,技术人员选择“一致”占46.2%,“不一致”占53.8%,生产线人员选择“一致”占56.4%,“不一致”占43.6%。说明技术人员对劳动付出与所得上的满意度比起管理人员和生产线人员来要低一些。

(三)研究结论

通过对桂林10家企业的调查,我们发现:(1)工资集体协商在提高职工工资收入水平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已逐步得到职工的认可。虽然“倍增计划”在企业中宣传不够,职工对“倍增计划”的具体内容了解不多,但是近年来,随着工资集体协商的开展,职工工资收入逐步增长,职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收入的倍增,据调查,工资年增长率为5%-10%的职工人数最多,实际实现的工资年增长率与收入倍增计划中提出的8.9%目标相符,而且职工认为工资集体协商在工资增长、工资分配更加透明合理、职工对工资分配有发言权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职工希望工资集体协商每年开展一次,实现工资的稳定增长,说明工资集体协商作为提高职工工资收入的手段和长效机制已得到职工的认同;(2)要更好地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实现收入倍增,还需要一些前提条件,如经济发展、法律强制和政策导向、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产业或行业的工资标准等;(3)在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过程中,一方面工会要发挥主导作用,要真正地代表职工利益与企业协商,另一方面还要真正地发挥三方四家机制,才能切实实现真正的协商,切实地落实职工收入倍增的目标;(4)还需加大对工资集体协商和收入倍增计划的宣传,才能消减和改变企业和职工由于信息不完全、不了解而产生的误解和不认同,才能更好地推进收入倍增计划。特别是要加大面向对技术人员的宣传,提高他们对工资集体协商和收入倍增计划的了解。

三、工资集体协商是实现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基础、载体和长效机制

(一)工资集体协商有利于推动企业发展,为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

当前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企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要依靠人力资源即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来实现。工资集体协商只有通过建立有效的协商沟通机制,使职工利益诉求得到实现,从而激励职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解决企业经营发展的动力源泉问题,进而使企业的持续发展;同时还可以使职工对未来收入有了良好预期,能稳定职工队伍,留住人才降低流失率,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反过来,企业发展了,提高职工工资收入才有条件,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实现才有可能。所以说,工资集体协商为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实现提供物质基础。

(二)工资集体协商有利于推动工资协商共决机制,为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实现的提供载体

市场经济下,工资水平是由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等因素决定的。劳动力供求状况是影响工资集体协商的重要外部因素,也是影响企业工资水平的重要外部因素。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总量供给大于需求,尤其是低端劳动力的供给过剩,由于劳动力资源过剩和资本相对稀缺,必然造成强资本弱劳动的现实局面,这样,在强资本弱劳动背景下,单个职工与资方进行工资协商会因力量悬殊,使职工维权难度增大,因此,采取由工会或职工选拔代表代表职工整体与资方进行集体协商,才能调整和平衡强资本弱劳动的局面,才有可能使企业与职工就工资与劳动生产率实现同步增长进行平等协商、讨价还价、达成协议,才有可能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从而才能落实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可见,工资集体协商是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实现的路径和载体。

(三)工资集体协商有利于实现劳资共赢,为落实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提供长效机制

工资集体协商是为了促进和谐稳定的劳资关系,保障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工资集体协商并不是要以牺牲资方的正当利益或者侵害资方的合法权益为代价,相反,工资集体协商是通过加强劳资双方的沟通和协商,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解决劳资冲突和纠纷,在劳资双方利益中间寻找最佳的契合点,通过将劳资双方利益凝聚在一起,从而实现双方共赢。工资集体协商是实现企业和职工之间双赢的手段,在保证企业盈利的前提下,提高了职工的工资,按照这种方法去做,就可以为落实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提供长效保障。

四、提升倍增计划中的工资集体协商作用的对策

(一)完善与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力度

一方面,应着手研究类似集体合同等与工资集体协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和保障双方集体合同的签订,通过立法来保证工资集体协商的顺利进行。法律法规应对工资集体协商做出详细和具体的规定,并规范集体合同签订的内容、做出具体的权利义务、组织实施方案、集体合同效力以及出现争议时的处理办法等。

另一方面,促进工资集体合同行业性、区域性协商制度建设,规范协商主体和内容,制定行业性、区域性工资标准或最低标准。职工工资收入增长幅度小、企业工会制度建设不健全等问题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对职工收入倍增计划和工资集体协商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日常经营管理中还没有能力或者往往忽视了这些方面的建设,这就需要省市级工会组织根据行业、地域以及企业自身的特征规范进行不同层面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制定,明确该区域、行业的协商主体和协议认定程序以及法律效力的强制实施方案等,使得不同层面的职工都能不同程度地享受工资集体协商带来的好处,逐步实现收入倍增计划。

(二)培育和发展多层次的协商主体

协商主体是保证工资集体协商效果、维护公平正义、保障劳资双方合法权益的沟通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独立的协商主体也是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基本条件。这就要求协商主体在身份和地位上与劳资双方无隶属关系,是一个具有独立主体资格的组织代表,在此前提和基础上进行平等协商,维护企业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这首先就需要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大力培育和发展工会组织。我国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因此,要加强推进中小民营企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外商投资企业的工会建设。

同时,在已有工会组织中,要积极履行工会职能,提高工会干部的协商能力。这就要求工会组织积极履行自身职能,工会不要只是成为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有效而准确的表达和维护职工的基本利益,真正代表职工的利益与企业进行平等协商。另外,省市级工会组织要不断加强不同层面工会组织的协商能力建设,指导、监督和引导基础工会人员的集体协商能力培训,不断培养工会中集体协商专职人员,并不断提升他们的协商能力和技巧,切实为企业职工服务。

(三)提高协商主体的认识

1.提高企业对集体协商的认识

应该使企业认识到,工资集体协商是在双方平等的原则下所进行的一种内部沟通和合作,通过工资集体协商,可以产生劳资双方“双赢”效果,通过宣传、解说、答疑等方式来提高企业对集体协商的认识,帮助企业认识到开展集体协商,推进收入倍增计划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利益和持久的稳定发展,事实上是一种“利己”的行为,也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企业只有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市场份额,实现企业的收入倍增。

2.提高职工对集体协商认识

首先,要使职工认识到工资集体协商是维护自身利益的一种有效手段,职工应该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中来,对于企业不公平的相关制度和规定提出自己的意见,积极与企业进行沟通,配合工会部门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另外,不断提升职工的素质和法律知识,通过大力推广基础培训,使劳动者熟悉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从源头上有效规范企业用工,即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被侵犯时,也能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利益。

3.正确发挥政府作用

首先,应大力发展当地经济。只有经济水平提高了、企业利润增长了,居民的收入水平才能提高,职工才有机会与企业进行工资集体协商,实现收入倍增计划。其次,提供服务,做好政策向导。政府应该通过定期工资指导线、行业人工成本信息,颁布基本劳动标准,帮助制定劳动定额和各产业、行业的工资标准,对集体合同进行审查备案等相关工作,为劳资双方顺利开展集体协商提供服务。同时,制定推动开展集体协商的相关政策,应把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作为绩效考评工作的重要内容,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最后,切实履行监督义务。依法行使劳动监督检查权,加强对集体合同等方面的监督检查,确保各方协商达成的集体合同能够为双方自觉遵守。对于不能履行集体协商义务的,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启用法律强制方案,并监督法律强制的实施效果。

(硕士研究生李智、廖云霞和刘青云参与了课题的调研和文献收集工作,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李斌.广西计划用三年在已建立工会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EB/OL].新华网,2011-04-10.

[2]李长安.找准中国式收入倍增计划五大着力点[J].财会研究,2010,(13).

[3]杨成湘,陈治亚.中国集体协商制度的实践困境与策略安排[J].求索,2013,(2).

[4]李济球.如何推进集体协商制度建设[N].光明日报,2013-01-12.

篇10

关键词:煤矿工人家属;安全生产;对策

中图分类号:TD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32(C)-0154-01

在煤炭行业事故频发的背景下,如何采取有效地安全措施来降低煤炭企业的生产事故,是每一个煤炭行业工作者都在深思的问题。不容否认相比以往我国百万吨煤的死亡率已经出现了大幅下降,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究其原因,固然有技术方面的原因,但是更多的还是管理层面的原因。我国煤炭行业从业者虽然在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上面已经有了一个充分的认识,但是从煤矿工人家属视角出发来研究煤炭企业安全生产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鉴于此,本文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提出了几点促进煤矿工人家属安全生产职能发挥的对策,以期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的可持续性。

一、煤矿工人家属在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煤矿企业的一线工人,绝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协议工,这部分人文化知识较为欠缺,其对安全生产的流程并不熟悉,且在思想观念上对安全生产的重视不足,这已经成为导致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危机的最主要原因。以煤矿工人家属为切入点,来提升煤矿工人的安全意识,对于提升煤矿的安全生产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煤矿工人的家属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妻子,而是包括妻子、父母以及儿女在内的所有亲属,调查发现,目前煤矿生产工人的年龄段普遍都处于35到50岁之间,这部分人上有老,下有小,其对亲情的重视要远远大于没有妻子以及子女的年轻人,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过煤矿家属来做煤矿工人的安全思想工作具有极强的可行性。

二、发挥煤矿工人家属在安全生产中重要作用的对策

充分发挥煤矿工人家属在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需要从理念到具体措施的采取方面发生一个较大的转变,具体来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思想上应高度重视煤矿工人家属对企业安全生产的促进作用

煤矿企业的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煤矿工人家属在企业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基层领导而言,更应该如此。具体来讲可以组织对煤矿企业管理者的专题培训,让其明确煤矿工人家属的重要作用,只有管理者在思想对此有了明确认识,才能够在实际的工作中,给予此项工作以资源上的支持,从而整个煤矿企业形成一种煤矿家属参与安全管理的良好氛围。思想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行为,强化煤矿企业的管理者对煤矿家属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需要管理者深入到煤矿的生产第一项去调研,通过准确触摸煤矿工人与家属之间的联系纽带而形成正确的思想,并将这种思想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渠道贯彻到基层。

2、加强工会组织建设

基层工会组织本质上讲是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激发煤矿工人家属参与煤炭企业生产管理的积极性,通过这个平台定期的为煤矿工人家属开展培训,从而加深其对自身安全责任的认识。同时通过工会组织设立一些奖励措施,对那些连续很长时间没有发生安全事故的矿工家属实施一定的奖励措施,从而激发其叮咛煤矿工人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对于那些煤矿工人家属在安全方面经验突出的人员应进行大力的宣传,这样一方面起到了表彰作用,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给别的矿工家属提供有意的经验借鉴。煤矿企业工会的组织建设应做到扁平化与开放性,只有如此才能够对煤矿工人在安全生产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与新趋势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从而带来安全工作效果的提升。

3、构建安全生产的企业文化

文化建设所起的作用是潜移默化,而又持久有效的,煤矿工人家属虽然有的在煤矿企业工作,有的没有在煤矿企业工作,但是作为煤矿工人的家属其必然会感受到企业文化所带来的影响。如果煤矿企业具有良好的企业安全生产文化,那么煤矿工人家属也会在默默的熏陶中改变自己的某些行为语言,并进而影响到煤矿工人的行为。如果企业安全生产是一颗大树,那么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就是肥沃的土壤,煤矿企业缺失了安全生产的企业文化必然会出现生产上的挫折。企业文化的建设应兼顾物质、制度、精神等层面的内容,通过齐头并进的措施采取,实现煤矿工人家属安全理念的提升。

4、健全煤矿工人家属参与安全生产的制度建设

采取运动式的工作方法来促进煤矿工人家属参与企业的安全管理,固然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这种方法的效果必然不能持久。正确的方法应是将煤矿工人家属参与安全生产制度化,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来促进煤矿工人家属参与安全管理的持久性。制度的建设应遵循动态化以及人本化的基本原则,动态化的原因在于煤矿工人家属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心态是不断变化的,而人本化是要求制度的建设应该充分考虑到煤矿工人家属的需求,不能简单的为了安全就采用强制的措施,而不考虑煤矿工人家属的实际情况。

鉴于煤矿工人家属在促进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提升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煤炭企业管理者应结合企业自身实际,综合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来促进煤矿工人家属对企业安全生产的贡献作用。在具体措施实施的过程中既要大胆创新,又要小心谨慎、逐步推进,从而确保措施的到位,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发挥每个工人家属的作用。

作者单位:霍州煤电集团李雅庄煤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