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学范文

时间:2024-03-14 17:0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学

篇1

一现代临床微生物学中对病原学诊断的基本要求包括:

(1)提供可靠的临床标本;

(2)了解正常的菌群;

(3)结合临床,准确进行实验;

(4)病原学诊断需准确、合理;

(5)微生物实验室应及时报告实验的结婚;

(6)加强对检验项目的质量控制。

现代感染性疾病诊断最重要的一步为采集恰当的标本,从而要求临床医师能够获取代表感染性疾病的标本。细菌进行实验的前提是了解知晓人体的正常菌群。在做微生物实验时,应联合临床,做定性、定位和定量的实验分析,患者的临床诊断以及恰当的临床实验标本由临床医师提供,然后进行全面的讨论分析,从而更加的为患者负责。微生物室应在涂片结果,敏感结果以及最后结果出来时及时与临床医师联系,对病情做有力的报告。现代临床微生物学应对各种检验项目加强质量控制,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现代临床微生物学要求参与医院感染疾病的监测、管理和控制。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作用有:加强对病原学诊断、微生物抗药性以及环境、器械的监测;加强医院的消毒与灭菌;对流行病进行试验,并加以控制。

二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对医院感染的要求有:

(1)加强对医院感染的监测;

(2)临床微生物室参与医院的教育工作;

(3)对消毒隔离加强管理;

(4)对抗菌性药物进行试验,快速准确试验的报告。

若在临床实验中发现微生物的感染问题,应及时与临床医师联系沟通,及时与控制感染的科室进行必要的联系;一般提醒临床对于病菌的来源,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病菌的传播与扩散;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要经常定期抽调人员去参与医院进行的教育工作,从而更加准确的对微生物菌体做出更准确的判断;正确消毒对微生物菌体的预防和控制非常重要。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工作包括正确的对消毒隔离工作进行指导和监察,并且在特殊情况下,参与对特殊耐药细菌的实验工作并制定消毒隔离的措施。临床微生物室应定期对微生物耐药性的监测结果,这将对临床的救治成功率大有帮助。现代临床微生物学在现代医学中对实际临床中的感染控制工作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临床微生物学要求紧密结合与临床之间的关系,并且还要牢牢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对常规的微生物检验工作要快速进行,判断要准确,并且应即有速度又有质量对实验结果做出报告。

临床微生物学要求实验结果与临床尽可能的相符。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要加强对教育培训的宣传,并能对在微生物实验室中实验的结果做出合理准确的解释。现代临床微生物学不仅对于高等院校的学生们,或是对医学工作者的知识更新都是极其有必要的。医院应切实加强医院内感染控制的工作,从而为服务临床做到更好的服务。利用临床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微生物学的理论与技能来进行临床微生物学的检验。临床微生物学需通过检验系统,从中了解各类微生物的特性,快速、有效的做出对病原学的诊断及微生物检验报告,为治疗、诊断措施提供强有力的科学理论依据。为医学感染控制提供病原学诊断是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目的,从而达到减少、避免和控制病原体的效果。微生物实验室工作者应加强对微生物标本的提取工作,然后写出对其的研究报告,为医学临床提供帮助。现代临床微生物学的任务包括:获取标本信息,并且学会妥善保存与保护,提高对微生物的检验率。利用微生物学知识学会多种对微生物检测的方法,从中选出最佳的检测方式,还包括系统鉴定程序,以及对检测中存在的质量控制。

篇2

现代临床微生物学是一门由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和预防医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又是检验医学中重要和成熟的专业之一。这门新兴的学科需要微生物医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联合进行工作,具体任务有四项:①对微生物标本做出快速、准确的检验报告,及时满足临床的需要;②进行有关抗菌药物耐药性方面的各种试验,受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咨询;③密切结合临床,与临床医师讨论、研究及处理有关感染性疾病的问题;④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和医院感染监测、控制和管理[1]。这就要求临床微生物工作者不仅要完成实验室工作,还要完成有关的临床工作,成为感染控制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参谋和顾问。

1 病原学诊断

1.1 病原学诊断的基本要求

1.1.1 确保临床标本可靠:恰当的标本采集是感染性疾病诊断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步骤。要求临床医师正确采集能代表感染部位的临床标本,广泛采用保护性试子、合格的容器及安全运送培养基,避免标本中的微生物受毒性物质作用而死亡。

1.1.2 全面了解机体的正常菌群:了解人体的正常菌群是细菌检验的必要前提,要了解正常菌群的概念、分布和种类,条件致病菌与内源性感染、菌群失调症与二重感染的概念,既不要将所有标本分离出来的细菌都当成致病菌,也不能将正常寄居菌所导致的内源性感染轻易放过。

1.1.3 三定一结合:分离鉴定时要做定性、定量和定位分析,并结合病情。要求根据临床和标本的具体情况确定检验程序,选择培养基及合适的鉴定试验。要判断分离出的细菌是致病菌、条件致病菌、还是非致病菌(定性),同时要有一个细菌数量的大致估计,必要时进行半定量和定量培养。在人体有菌部位分离的细菌,其意义大小要参考微生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作出判断;如在无菌部位(如血液、脑脊液)分离出细菌,无论是何种微生物和数量多少,均具有重要意义(定位分析)。在进行“三定”分析时,一定要结合病情,观察是否与病情相符。

1.1.4 提供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在临床医师提供病人的临床诊断信息和适当的临床标本,并尽可能获得流行病学资料的情况下,进行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要求及时、全面地分析检验结果,为临床提供准确的病原学诊断以便对病人作出恰当的处理。尽管目前微生物的分离鉴定仍作为病原学检测的金标准,但这种“以活菌生长”为基础的传统的细菌学鉴定方法速度较慢,不能适应临床的需要,要求以标本的直接检查为基础,如形态、染色、抗原检测及核酸检测(核酸杂交、PCR和16SrRNA分析),检测致病基因(致病岛、毒力岛)和耐药基因。尽可能在快速诊断方面下工夫。

1.1.5 及时报告:要使实验室数据有效地转化为临床有用的信息,病原微生物诊断报告应实行三段报告制度,即在涂片或培养阳性结果出现时、敏感试验结果出来时以及最终结果出来后都要及时报告。

1.1.6 加强质量控制,增加检验项目:临床微生物室必须加强质量控制,保证各种标本的检验质量,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并满足临床需要的各种检验项目。当前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增加检验项目,临床要求关注的一些项目有:①呼吸道标本的细菌学筛选和半定量培养方法;②呼吸道非典型病原体的检测,包括衣原体、支原体和军团菌;③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培养和药敏;④免疫抑制或器官移植患者特殊病原体的检测,如巨细胞病毒,卡氏肺孢子菌等;⑤抗生素相关腹泻的病原体(主要是艰难梭菌)的检测;⑥侵袭性真菌的快速检测和药敏试验等。

2 密切联系临床,参与临床会诊和感染病例讨论会

2.1 获取临床信息,做出及时、准确的微生物报告:临床感染性疾病往往涉及多种病原体,没有任何一个单一的试验能够检出所有潜在病原体。因此,临床信息是选择试验方法的重要参考依据。临床医师在开化验单时应写明有关病人的推测性诊断,以便实验人员能据此选择合理的检验程序和试验方法,并能指导临床正确采集恰当的标本;当实验室开始有实验结果时,必须及时通知临床医师,以便让他们重新评价诊疗方案。

2.2 疑难微生物报告的解释与咨询:近年来,不少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医院感染的病原谱和药敏谱发生很大变化。以往罕见的微生物频频出现在检验报告单上,药敏试验的方法、受试品种、结果解释也有不少改变。临床医师常常难以正确理解和利用临床微生物检验资料。面对这一现状,临床微生物室应积极与临床沟通,帮助解决临床医师在判断微生物检验和药敏结果报告单时的困难。指出正常菌群、污染菌和感染菌的鉴别与判断少见菌或罕见菌的意义;培养阴性时的可能原因;药敏试验结果的判断标准和局限性;特殊耐药细菌的耐药特点等,必要时在报告上增加注解。

2.3 设置微生物医师,作为临床与微生物室沟通的桥梁:目前国外不少医院均有临床微生物专家或检验医师的会诊、咨询制度[2]。如检验开始时发现图涂片有问题,即由检验医师主动与临床联系,共同讨论涂片所见的意义。每天微生物室的医师与技师在一起看培养和药敏结果,尤其是痰培养结果要与直接涂片核对,发现问题及时与病房联系。建议临床微生物室每日有一位医师参加本院感染科、呼吸科或ICU的晨会,并回来向科内医师汇报有关感染病人情况。或定期派出医师带上有关检验结果,参加一些临床科室的感染问题讨论会,具体解决感染症的治疗问题[3]。如定时参加ICU、肿瘤科、神经外科、儿科等的讨论会,对血培养阳性、脑脊液检查阳性或严重烧伤感染的病人,微生物医师要主动去病房看望,参加治疗方案讨论。对菌血症或脓毒血症病人要协助找出原发症灶。临床微生物医师巡视病人后要在病历上记录意见,必要时可与临床的主管医师、主任一起讨论。各临床科室如有感染问题可与临床微生物室联系,询问检验报告的意义或要求会诊。微生物室每周召开一次感染病例讨论会,讨论感染病人的情况,交流发现的问题,并将临床微生物室的意见与临床科室进行交流。微生物室医师也要参与日常检验工作,并接受临床有关微生物学问题。

3 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减少或避免耐药菌株产生,是当前抗感染领域的一大难题,临床微生物室在抗生素合理使用中起重要作用[4]。首先要重视感染的病原学诊断。临床医师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采集多份微生物学标本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微生物室则为临床提供快速、准确的细菌检验和药敏结果。此外,微生物专家与临床医生密切联系并参与患者的治疗也是控制抗生素用量的重要方法。微生物专家应参与医院药事委员会,参与制定抗生素使用指南、教育和培训、监督和检查等。这方面香港马丽医院的做法是由感染监控护士负责走访感染病例,发现抗菌药物误用或不合理应用时,由微生物室主任出面向院长、当事科室主任和当事人反馈,取得较好效果。

4 参与医院感染的监测、控制和管理

我国《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明确指出检验科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应履行以下职责:负责医院感染常规微生物学的监测;开展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及特殊病原体的耐药性监测,定期总结、分析向有关部门反馈,向全院公布;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时,承担相关检测工作。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在医院感染的监测、控制和管理中的作用包括:①加强病原学监测,作为判定医院感染的基础;②加强耐药性监测,以指导合理使用抗菌素;③加强环境、器械等微生物学调查,以达到卫生学指标要求;④保证医院内消毒、灭菌的质量;⑤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细菌学分型试验,追踪感染源并加以控制[5]。

4.1 加强监测:临床微生物室是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的必然成员,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的监测中起重要作用。若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发现有医院感染问题,要及时与医院感染控制部门、病房医师和护士联系,并注意发展动态。医院感染中的一些特殊耐药菌如GRE、MRSA、产ESBL肠杆菌科细菌等常通过交叉感染传播,曲霉菌、军团菌等常在空调、供水系统、雾化装置存在并导致感染,对可能携带这些致病菌的来源常规监测并提醒临床注意,通常可有效预防传播扩散并节省大量抗感染费用[6,7]。

4.2 医院感染的教育和培训:临床微生物室要参与有关人员的医院感染教育和培训工作。如讲解临床微生物标本的采集、保存、运送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对标本采集前要求病人应该做些什么准备,采集标本应选择什么时机、什么部位,每天采几次、采多少量以及采样部位应该如何消毒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解释;对人体常见的正常菌群、定植菌、污染菌和感染菌等内容进行培训;对各种细菌耐药酶的检测及其含义和在选用抗生素方面的意义与临床进行经常性的沟通等等。可采用多种方法如讲座、讨论会、简讯、墙报园地甚至参与查房等形式。也可以融合到医院感染管理的继续教育培训项目之中。

4.3 参与消毒隔离的管理:正确、科学地实施消毒与隔离技术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非常重要,正确地指导、监查消毒隔离工作也是临床微生物室的工作之一。当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或特殊耐药细菌感染时,临床微生物专业人员应参与制定消毒隔离措施,对相关的人员管理、废弃物的处理等环节提出微生物专业意见。

4.4 定期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目前对许多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选择是经验性的。但经验用药也需要循证医学和流行病学资料的支持。建议将所有病原菌分离和药敏的资料用WHONET软件保存,定期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随时统计分析ICU等重点科室常见病原菌和耐药状况,对临床经验性选择抗生素、提高重症感染的救治成功率大有帮助。

4.5 通过分子分型技术控制医院感染:常用的分子分型技术有PFGE、RAPD等。微生物实验室设置分子分型实验室,对及时发现和控制病原菌流行具有重大的意义。国外一些医院的做法是对VRE等不常见的耐药菌一经发现即进行分子分型,根据基因分型,判断流行的可能性及范围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感染[8]。如某医院对2个月时间内自16个病人分离出的19株VRE进行分型,结果显示其中十四株为一个型别,其他为一个型别,高度提示VRE流行,经调查分析,发现14名患者中11人有直接联系。根据这些分析,采取了针对控制措施而中止了感染[9]。另一些医院针对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粘质沙雷菌等感染流行问题,均通过分子分型而得到控制。据统计,微生物室成立分子分型实验室(设备及人员)的费用为18,050美元,每年分子分型相关支出为400,000,美元,假设所有医院(美国)都常规进行分子分型,实验相关费用达20亿美元,但节省下来的治疗医院感染的费用将超过5倍(100亿)。

总之,笔者认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在感染控制中发挥作用大小的关键:一是要走出实验室,加强与临床的联系;二是要立足本职,做好常规的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努力提高标本的培养阳性率,缩短结果的报告时间,提高检验结果与临床治疗结果的符合率;三是要加强宣传、教育培训,在医务人员中普及临床微生物学知识,并对检验的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协助临床正确阅读和分析微生物检验报告单,使微生物检验结果和资料能及时有效地被临床医师所利用。

【参考文献】

[1] Struelens MJ,Denis O,Rodriguez-Viualobos H.Microbiology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progress and challenges[J]. Microbes Infect,2006,6:1043-1048.

[2] Kolmos HJ.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microbiology. laboratory and clinician:What the microbiologist can provide[J]. Hosp Infect,2004,43:s285-291.

[3] Kolmos HJ.Role of the clinical microbiology laboratory in infection control -a Danish perspective[J].Hosp Infect,2005,48:s50-54.

[4] Raoult D,Fournier PE,Drancourt M.What does the future hold for clinical microbiology[J].Nat Rev Microbiol,2006,2:151-159.

[5] pfaller MA,Herwaldt LA.The clinical microbiology laboratory and infection control:emerging pathogens,antimicrobial resistance,and new technology[J].Clin Infect Dis,2001,25:858-870.

[6] Chair.C,Durand-Zaleski I,Albertio C,etal.Control of endemic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nreus:a cost-benefit analysis in an intensive care unit[J]. JAMA,2001,282:1745-1751.

[7] Price CS .Paule S,Noskin GA,et al. Active surveillance.readuces the incidence of 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cal bacteremia[J].Clin Infect Dis,2003,37:921-928.

篇3

关键词:临床 微生物 检验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226-02

临床中用于诊断感染性疾病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方法是临床微生物检验。临床微生物的检测主要侧重点在于对临床感染性疾病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为指导医生正确诊断和治疗临床感染性疾病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的目前用于临床微生物检验的总体质量水平并不高,检验效果不十分理想。主要原因是病原微生物本身种类繁多且个体微小,不易培养观察等,而且在检验中存在诸多其他影响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因素,如检验人员的素质、微生物标本质量、用于检验微生物的设备、检验过程中所实施的检验程序及方案等。

1 临床微生物检测中存在的问题 

1.1 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的质量。临床微生物检验结果直接影响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正确的判断,因此,在检验质量方面应进行严格把关。

1.1.1 微生物标本的质量。对于患者临床微生物的标本采集工作主要是由于医护人员进行的,有些则是由患者自己采集。由于大多数医护人员并非是进行微生物临床检验的专业人员,因此对于微生物标本的采集以及保存等注意事项了解的不够透彻,常会发生微生物标本采集不符合要求等现象。

1.1.2 微生物检验报告的表达方式。检验报告是医生用于正确判断患者病情的最有效凭。如果检验人员出具的患者微生物检验报告出现表达意思错误、不规范、有遗漏项或意思含糊不清等问题,则对医生的临床诊断造成很大困难甚至导致医生出现误诊、漏诊等现象的发生。

1.1.3 微生物检验的过程中对检验方案的设计。检验设计在微生物的临床检验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检验方案的设计直接影响到进行微生物检验人员检出率的高低。而快速出具检验报告不仅能使医生尽快根据报告判断病情,甚至直接影响患者生命,为抢救危重病人赢得宝贵时间。

1.2 进行临床微生物检验人员的素质与方法。目前医院进行微生物检验工作的医务工作者素质普遍偏低,对检验标本不能够十分了解,因此产生惧怕标本会对自身发生传染患病的心理副作用。现代医院能够根据目前实际情况,均会购买一些自动化的检验仪器,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医疗水平整体呈现落后趋势,对于大部分的微生物临床检验主要还是依靠检验人员通过观察微生物标本的形态学特点和生化反应结果的特殊性进行判断,因此就要求进行临床检验的人员具有非常强的专业知识和检验技术水平,才能进行正确的判断。[1]

1.3 微生物检验人员与进行临床治疗的医护人员沟通不足。临床抗感染治疗与微生物的临床检验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临床微生物检验人员应与进行临床治疗的医护人员应进行及时并且必要的沟通交流,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的专业互动。

2 讨论 

快速耐药菌正在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因此要求进行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工作人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所掌握的医疗专业知识。对检验结束开具检验单时正确提供对待病人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的推测性诊断,以便更好的为临床医务人员在为患者选择用药以及所用药品浓度方面进行正确的选择。在进行微生物标本采集工作时,微生物检验人员应正确指导临床医护人员及患者进行采集。

由于医生诊病经常根据多年经验进行确诊,与临床微生物检验人员缺乏及时良好的沟通,易造成误诊、漏诊等现象,因此,微生物的临床检验就有可能潜在的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而目前由于医疗水平并不十分发达,不能根据单一的实验就能检测出所有潜在的致病菌。在保证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前提下,应及时准确的向医生提供检验信息:①对于活菌检验必须尽可能把检验目标集中在快速诊断方面,以满足临床诊治的需要,因此应首先进行基础的对于微生物的染色实验,快速把握微生物检验的主导方向;②采用限时报告制度,将标本直接作为接种物进行涂平板,贴药敏纸片进行微生物孵育繁殖,从而加快得出药敏结果报告的速度,争取把握对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使用配套培养基进行微生物的分离,以免发生漏检现象。

3 小结

各种新的病原微生物不断出现以及多种耐药性细菌对人类的威胁已经日趋严重,为了应对已经出现或将要出现的与此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微生物检验人员将实验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紧密结合,使医学检验专业正逐步向检验医学转变,形成了一门新的独立的专业学科。[2]面临今后的各项巨大挑战,微生物检验工作者应更新原有的观念和知识,以便更好的应对困难。[3]医院微生物室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微生物室检验人员除完成本职工作外,开始更多的参与有关的临床相关工作,已成为医院控制各种感染及研究抗生素合理使用的重要环节,不仅在细菌耐药性的检测方面发挥功能,而且在控制医院内部感染中也占有主导地位。

随着检验医学和临床微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微生物检验人员应积极克服微生物检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积极主动获取工作经验,增强自身专业知识,提高临床微生物检验的质量和效率,更好的为临床诊疗医务人员以及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Hayashi T,Arai G,Hyochin,et al.Suppression of spermatogenesis in ipsilateral and contralateral testicular tissues in patientswith seminoma by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beta subunit beta subunit[J].Urology,2001,58 (2):251-257

篇4

[关键词] 儿科;感染性疾病;血清降钙素原

[中图分类号] R4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05(c)-0065-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PCT detection in the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 Methods 348 cases of children with infections disease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2 to February 2014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nd the WBC, CRP and PCT of all children were detected after admission. Results The PCT, CRP and WBC levels in the group A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group B and those in the group C, and the difference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 Serum procalcitonin

血清降钙素原(PCT )是近年来鉴别细菌感染的一个具有高特异性和敏感性的新型指标,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文献报道,PCT对细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对该院2015年2―12月收治的疑似感染患儿34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PCT检测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儿科收治的患儿34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71例,女177例,年龄1 d~13岁,平均(3.6±2.1)岁。所有患儿均行PCT检测,并参照《实用儿科学》[1]对患儿疾病进行诊断。将348例患儿根据诊断的疾病分为细菌性感染疾病组(A组)、病毒性感染疾病组(B组)和非感染性疾病组(C组)。

A组125例,男80例,女77例,年龄1d 13岁,平均(5.6±3.2)岁;细菌性肺炎78例,上呼吸道感染47例,新生儿肺炎14例,细菌性肠炎18例。B 组115例,男60例,女55例,年龄1 d~12岁,平均年龄(5.2 ± 2.9 )岁;病毒性肺炎51例,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6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例。C组76例,男31例,女45例,年龄1 d~13岁,平均(5.5±3.0)岁;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8例,荨麻疹15例,营养不良贫血27例,川崎病3例,偏头痛4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2例。所有患儿及其家属均签署同意书,且通过理委员会的批准。经统计学分析,3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即采集静脉血运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WBC,离心分离血清,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浓度,PCT测定采用化学发光法。

1.3 评价指标

PCT > 0.5 ng/mL即为阳性; CRP >8 mg/L为阳性;WBC>10×109/L为异常。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采用SPSS 21.0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检验标准α=0.05。

2 结果

2.1 3组患儿PCT、CRP、WBC结果比较

A组(细菌感染组)患儿的PCT、CRP水平均明显比B组(病毒感染组)和C组(非感染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3组患儿PCT、CRP、WBC结果阳性率比较

A组PCT阳性占86.40%, B组中PCT阳性占18.26%,C组PCT 阳性占3.9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A组PCT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CRP阳性检出率和WBC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儿童为感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由感染引起的发热在儿科非常多见,多数患儿的感染是良性感染,病程具有自限性,但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可导致患儿死亡,对患儿的生命安全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儿童感染作出快速诊疗是非常重要的,临床工作中一般根据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 )值及微生物学和血清免疫学检查等结果来进行诊断,但是 WBC、CRP值等受诸多因素影响,敏感性、特异性均有局限性;微生物学和血清免疫学检朔咽鼻已粜月实停给感染患儿的早期诊疗带来较多不便。

PCT是1993年被发现的一种无激素活性的糖蛋白,是降钙素的前体,在体内稳定性良好[2],其不会降解为降钙素,不受体内激素水平影响,体内半衰期为25~30 h。机体在发生细菌感染后,血清降钙素原会因为细菌毒素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刺激而升高;主要是由于肝脏的巨噬细胞、肠道组织的淋巴细胞在受到刺激后,会合成分泌降钙素原[3]。因此PCT被公认为是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性疾病鉴别诊断的可靠指标[4]。关于PCT在感染疾病中的鉴别价值有很多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PCT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检验中,余立等人对77例儿科感染性疾病患儿进行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发现,细菌感染组的PCT、CRP以及CBC水平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组和非感染组[5]。结果表面血清PCT水平在儿童细菌感染诊断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许彬,范志刚等人通过检测血清PCT及CRP水平在90例新生儿重症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发现清PCT在新生儿重症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敏感度及准确性优于血清CRP[6]。李小丽在对100例感染性疾病患儿进行研究,将患儿分为病感染组和细菌感染组,患儿接受血清降钙素原(PCT) 检测, 结果显示细菌感染组的降钙素原阳性率为84.91%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组14.89%[7]。可见,降钙素原对儿童感染性疾病的指导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8-9]。

自从该院引进PCT检测项目后,作者收集病例,研究降钙素原检测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显示,细菌性感染患儿的PCT(2.85±0.56)、WBC(17.8±9.54)及CRP(56.2±8.41)水平显著高于病毒性感染和非感染患儿(P

综上所述,在儿科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血清降钙素原是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敏感性指标,能够准确鉴别诊断细菌感染性疾病,并且降钙素原检测方法简单、易操作,所需时间短,尤其适用于基层医院的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7-179.

[2] Marnna P,Nedelnlková K, Gürlich R. Physiology and genetics of procalcitonin[J].Physiol Res,2000,49( Suppl 1):S57- S61.

[3] 金盛鑫.血清降钙素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及白介素6在新生儿早期感染中的诊断价值[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7):1600.

[4] 齐烨.血清降钙素原测定在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实 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5(14): 1141-1142.

[5] 徐立,欧阳曦. 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J]. 医学临床研究,2013(8):51.

[6] 许彬,范志刚,杨云,等. 血清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检测在新生儿重症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24):50-52.

[7] 李小丽. 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对儿科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指导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2015(12):77-78.

[8] 杜学丽. 血清降钙素原的检测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20):35-36.

篇5

【摘要】:一直以来,人类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斗争从未间断过。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检测病原微生物的技术也在不断提高,这大大降低了其对人畜的危害。本文主要讲述了现代病原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状况。其中以PCR和DNA芯片技术为代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病原微生物检验技术。

【关键词】:病原微生物;检验技术;分子生物学

人类进入21世纪,虽然医疗事业已经发展到了历史最高点,但是感染性疾病仍然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患,其中造成人类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种类纷繁复杂,范围覆盖面更广,而且耐药性越来越强,其中还有一些传统的病原微生物像结核分支杆菌等又出现死灰复燃的现象,同时还出现了许多新的病原体,如2003年底出现的SARS病毒以及2004年又出现禽流感病毒。这些病毒给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带来巨大困难,严峻的现实要求病原微生物检验技术不断更新。人类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斗争越来越激烈,本文所讲述的是现代的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

一、 传统微生物检验技术

传统病原微生物的检查是以染色、培养和生化鉴定等为主,这些方法测试结果比较可靠,特别是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在当前形势下,该方法仍然是很多微生物病原体检测的"金标准"。然而,细菌在生长繁殖时需要耗费不少的时间,这使得检测周期一直不能降低;与此同时,很多病原体的培养还会与营养需求、抗生素的使用以及病原体含量多少等因素相关。然而由于时代的发展,这种技术已远远不能满足对各种病原微生物的诊断,特别是针对流行病学的研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物理化学技术、分子生物技术、免疫学等的不断发展,新的微生物诊断技术和方法己广泛被应用。

二、 物理化学技术

物理化学技术主要是利用一些物理和化学反应来进行检测微生物,具体有色谱检测法和电阻抗法。

(1) 色谱检测法

在色谱检测法中,将细菌混合物通过不同固定相和流动相,进行溶解、解析、吸附和脱附等相关物理过程,在进行多次反复后得到分离,最后运用各种检测手段对细菌的属、种甚至株进行鉴定。在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其分辨率高、分析速度快,同时操作简单方便。

(2) 电阻抗法

在电阻抗法中,它是在微生物代谢过程中,通过检测培养基导电特性变化,从而快速测定样品中微生物含量。主要原因是由于生理代谢,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培养基中的一些如碳水化合物、类脂、蛋白质等电惰性物质逐渐转化为电活性物质。随着微生物数量的增长,培养基中电活性物质逐渐取代了电惰性分子,而使得培养基导电性增强,最终导致电阻抗降低。

三、 分子生物学技术

21世纪将迎来以分子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生命科学的时代。最近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基因诊断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医学、遗传学等各个领域,这不断促使现代医学由细胞水平向分子水平、基因水平转变,从而形成了分子微生物学,这就满足了人们对微生物的认识需求:从以前的外部结构特征逐步转到现状微生物的内部基因结构特征研究。同时,微生物的检测技术相应的转向到基因水平的检测。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众多新的检测技术中, 具有敏感、特异、快速等多种优点的核酸杂交和聚合酶链反应(PCR)现在已经应用到了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中。此外,DNA芯片技术的兴起,为微生物学的检测带来了日新月异的革命。

(1) 核酸杂交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

PCR技术的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应用在病原体检测上时的优势如下:常规方法常难以准确检测一些对形态和生化反应不典型的微生物鉴定,但是PCR技术的出现,使得其成为可能,即使在出现大量死菌的情况下,也能做出准确而快速的鉴定;同时它还不受混合标本的影响,能够很方便地从含有大量正常菌群的标本中检测出病原菌;而且,对于如分支杆菌、幽门螺杆菌、支原体等一些生长缓慢甚至难于培养的微生物,采用PCR技术来鉴定这类菌株也有重要意义,采用其他方法则很难获得信息。

(2) 基因(DNA)芯片技术

生物芯片是基于玻片和尼龙膜等的载体,有序排列了很多生物活性分子。这些分子在单位面积上密度非常高,从而在一次试验下,就能够同时检测到多种疾病或者对多种生物样品进行分析。

生物芯片根据芯片上固定的生物活性分子的不同可以分为蛋白芯片和基因芯片。而基因芯片的活性分子是寡核苷酸探针或靶DNA。DNA芯片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具有少样品需求、可快速、准确、高效地显示病原体的遗传信息的优点,已被广泛应用在分析宰基因序列、快速诊断病原微生物感染、研究变异及耐药机制、揭示发病机制以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由此可见,基因芯片技术发展前景和空间非常广阔。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在不断提高。现代病原菌微生物检测将沿着高度自动化和简便快速的方向发展,其中尤其是对于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在病原菌诊断、鉴定以及基因检测等方面成功运用自动化仪器,生物芯片技术的发展最终将完全改变临床病原菌检验的现状,实现集高效、高质和廉价等与一体的技术。同时,随着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的检测技术将会不断涌现,从而不断促进病原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技术;检验医学;紧密结合

医学检验的发展,不仅是循证医学的必然要求,使医疗行为更为科学和经济,也将可能为前瞻性的预防措施的实施提供依据。随着新的仪器及方法的扩展,检验医学在临床生化、微生物学、血液学及免疫学等多个分支出现了一些新的检验项目与技术,使针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更为合理和快速。

一、提高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方法

(一)加强检验医学的整体协作

现在的检验医学比其他的医学专业更加注重整体协作,这是检验的医学的不同之处和优势所在。现在的检验医学,已经不仅仅是过去的尿、血、便的三大常规方法了,而是更为细致和精确的检查。现在一进医院,你会觉得不论你是生的什么病,首先面对的是琳琅满目的检测项目越来越准确的检验要求。这个过程只中的每一个环节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需要整体的协同运作的。检验技术中的整体协作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加强检验技术的整体协作是提高检验技术的方法之一。现在采用整体协作技术的检验技术,无论从检测结果还是涉及到标本采集时间、部位、方法确定时,都是具有十分大的优势的。检验技术应该在整体的协作中,在选择检验方法时,应该做到五个“尽量”:尽量减少不同试剂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差异、尽量减少个体操作时间的差异、尽量减少不同试剂检测统一目标时的差异、尽量减少不同仪器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差异、尽量减少不同实验间的差异。在这五个“尽量”中,如果其中一个环节没有做到,出现了失误,很大程度上会最终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不客观。

(二)新技术在检验技术中的应用

检验医学由于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也是在新技术充斥的环境中诞生的产物。相对于医学上的其他技术来说,检验医学新技术的应用比其他专业更为敏锐。在检验技术中,学科的发展与新技术的关系更为密切,新技术应用在检验技术中可以促进其进步。比如说在生物学技术中,分子生物学中检验医学的工作范围与过去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工作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以前的检验是一种事后性的判断,是病变发生了以后,才能检测得出来。但是,现在的检验技术已经可以做前瞻性的检验了,也就说,在病变出现以前,通过检测,可以预测到以后可能会出现的疾病。由事后治疗向事先预防方向发展了,这样的检验技术使得我们的医学更加进步。它的检验范围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能检测的项目增加了很多。预测检测占据了扩展内容中的很大一部分,比如说有预后的评估、预测个体发生疾病的趋势、临行病学以及目前健康状态的评价等。

(三)融入自动化技术

在现在临床医学的检验技术中,检测速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有时时间就是生命,早点确认检测结果,可以为病人争取时间来治疗。所以说,提高检测速度也是提高检测技术的方面之一。而在检测技术中融入自动化技术可以更好的提高检测速度。在自动化技术融入以后,临床医学实验室将面临着一个质的变化。更加快速化、自动化、一体化和智能化的检测手段,消除了原先临床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和血液学之间存在的明显分界线。因为原先必须分离的检测项目现在可以一起检测出来,更快速的得到更全面的检测结果,分析病人或是其他实验的整体状态。

二、医学检验的临床应用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和试验数据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揭示疾病的基本原因和机制,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及代谢性疾病等;

2.根据发病机制,建立合理治疗,如针对苯丙酮尿症患者给予低苯丙氨酸饮食;诊断特异性疾病,如利用肌红蛋白、肌钙蛋白诊断心肌梗死;

3.为某些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筛选试验,如测定血中甲状腺素和促甲状腺素用以诊断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机能减退症;

4.监测疾病的病情好转、恶化、缓解或复发等,如利用肝功能试验对肝脏疾患进行诊断和治疗监测;

5.治疗药物监测。即根据血液以及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调整剂量,保证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6.辅助评价治疗效果,如测定血中癌胚抗原含量监测结肠癌的治疗效果;

7.遗传病产前诊断,降低出生缺陷病的发病率。

临床微生物学是检验医学的亚专业之一,其综合了临床医学、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临床抗生素学和医学流行病学等几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感染性疾病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密切结合临床提出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防止微生物产生耐药性和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综上所述,医学检验在临床医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①医学检验的目的就是研究人体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的致病因子,通过检测这些致病因子的量和活性的变化而推断疾病的发生发展来辅助临床医师准确判断疾病。②医学检验的结果是支持诊断、鉴别诊断,甚至是确诊的主要依据,临床医生诊断治疗疾病和判断预后的途径就是熟知检验知识。

三、总结

检验医学的发展,不仅是循证医学的必然要求,使医疗行为更为科学和经济,也将可能为前瞻性的预防措施的实施提供依据。随着新的仪器及方法的扩展,检验医学在临床生化、微生物学、血液学及免疫学等多个分支出现了一些新的检验项目与技术,使针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更为合理和快速。

医学检验在临床医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医学检验的目的就是研究人体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的致病因子,通过检测这些致病因子的量和活性的变化而推断疾病的发生发展来辅助临床医师准确判断疾病。医学检验的结果是支持诊断、鉴别诊断,甚至是确诊的主要依据,临床医生诊断治疗疾病和判断预后的途径就是熟知检验知识。

参考文献:

篇7

1 微生物检验教学中为何选择CBL教学模式

微生物检验传统的教育模式大多是以教师教学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辅的教学方法,这种应试教育使得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和主动实践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教出来的学生,成绩分数尚可,不过到了临床实践环境往往表现能力不足。为了改善这些,就要求我们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模式CBL(Case-Based Learning)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基于PBL学习模式发展而来的,是适应医学教育需要的、全新的教学学习模式。CBL的核心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法[1]。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增强学员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启发临床思维的建立,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要求学生独立对问题所涉及的知识查阅资料,使学生对病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结合病例进行独立思考,用医学知识解决病例中的问题,帮助学生尽早形成临床思维。“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高教学质量[2]。

2 CBL教学模式在微生物检验教学应用的特点与优势

微生物学发展十分迅速,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更要不断更新。微生物在地球上几乎无处不有,无孔不入,我们人体的皮肤上,口腔里,甚至胃肠道里,都有许多微生物。临床常见疾病多由微生物引起,在课堂上如果从生活中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疾病开始讲起,而不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从“三性两法”入手讲起的话,那么学生的求知欲望就会大为提高,学习兴趣就会愈加浓厚。

CBL教学法将事先准备好的典型病例发给学生,学生课前查阅大量的文献和资料。在搜集资料过程中,培养学生根据具体病例如何更多的了解病情,如何发掘相关疾病中所隐含、潜在的微生物学知识,如何从复杂的病例中准确地分析、鉴别,最终做出正确的诊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CBL教学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针对所涉及疾病的医学知识进行讨论,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比传统按部就班的临床教学模式更具有优势。传统教学中教师垄断了大部分学时,师生关系基本处于单向传输状态,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微生物知识本身就很抽象、枯燥且零散,学生最初接触时都感到很有难度,虽然相应的知识点能死记硬背住,但接触到临床病例,对疾病进行分析时,学生往往缺乏灵活应变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方面,CBL教学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通常都是上课记笔记,划书,课后背知识点,这种灌输式教学方法常常是教与学难以互动,导致教与学的分离,这样往往使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CBL教学模式改变这种被动学习的方式,结合临床案例展开讨论、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尤其是平时不爱说话的同学,从不敢说到敢说直到抢着说。这种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效果比传统灌输模式要好,学生获得的知识的过程由点到面升级到自我获取和学以致用,学生从单向思维方式转变成多向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同时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3 CBL教学模式应用的局限性和不足

篇8

疫苗可谓是世界预防免疫医学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法国微生物学的奠基人路易·巴斯德开创性地提出了“疾病微生物理论”。巴斯德发现,将毒性被减弱的微生物接种到人体之后,可以诱使人体产生抵御这种微生物的能力。这一发现直接导致了后来一系列疫苗的诞生,极大地延长了人类的平均寿命,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疫苗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以百日咳疫苗为例,经历了从全细胞到无细胞百日咳疫苗,免疫效果大大提高,副作用大大降低;而脊髓灰质炎疫苗,目前也从减毒活疫苗发展到了灭活疫苗,使病毒杀死得更加彻底,无论是身体健康的宝宝还是免疫力低下的宝宝都能使用,脊灰灭活疫苗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最安全的疫苗之一”。

强化免疫构筑健康未来

接下来,我们再谈谈强化免疫。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体内由母体传给的免疫力(即抵抗疾病的能力)会逐渐减弱或消失,这时就必须适时地进行预防接种,即计划免疫。这对孩子一生的健康至关重要。比如说乙肝,新生儿由于抵抗力差,感染概率极大,年龄越小,感染乙肝病毒后成为持续携带乙肝表面抗原者的概率就越高。如1岁以内的孩子感染乙肝病毒后,将有90%以上会变成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而7岁以上的人群,仅10%变成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在他一出生,必须在医院接种乙肝疫苗和其他计划免疫包括的疫苗。

如此看来,免疫就是通过接种疫苗这种对疾病有预防作用的生物制剂,从而达到预防和控制一些容易感染的疾病的目的。强化免疫则是对常规免疫的加强。时下,多数家长们对于孩子接受免疫都非常重视。不过,对于强化免疫接种,家长们需要知道的还有很多。以脊髓灰质炎为例,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只要有一名儿童还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所有国家的儿童就仍有感染该疾病的风险”。 在医学界小儿麻痹症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接种疫苗是唯一有效的预防手段。目前,我国预防脊髓灰质炎有口服减毒活疫苗和灭活脊灰注射疫苗两种疫苗。其中减毒活疫苗简称OPV,是糖丸;灭活疫苗简称为IPV,是注射剂型的疫苗。纳入我国计划免疫规划使用的脊髓灰质炎疫苗是OPV,这是我国防范脊灰疾病的首选疫苗。

不过,尽管口服糖丸是防范脊灰疾病的首选疫苗,但也并非能完全搞定。山西疾控中心专家就表示,有些孩子存在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缺陷的情况下,即便口服过糖丸,也还要考虑使用灭活脊灰注射疫苗或是含有灭活疫苗的联合疫苗。因为灭活疫苗,可直接注射被血吸收,产生抗体,从根本上杜绝了疫苗相关性疾病的出现。

接种联合疫苗渐成趋势

免疫接种是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最安全、有效且经济、便捷的手段。不过,国内疾控专家表示,虽然现在家长对孩子的疫苗接种都很重视,但现在人口流动性强,孩子的居住地转移,容易带来疫苗接种漏种。一些农村的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也会有断种、漏种疫苗的现象。所以接种方便省时的联合疫苗将逐渐成为趋势。

联合疫苗实际上就是数种疫苗抗原联合制成的疫苗。主要优势在于:减少注射次数,降低费用,提高父母接受度,简化免疫程序,提高接种率,也为引进新型儿童疫苗提供机会。优质的联合疫苗与单个疫苗的免疫效果一样,能一次为宝宝提供多方位的安全防护,减少风险,增强宝宝的免疫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目前联合疫苗的应用在国际上已经非常广泛。含有灭活脊灰疫苗(IPV)的联合疫苗在我国也已开始使用。例如五联疫苗可以同时预防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感染等5种儿童常见感染性疾病,为宝宝提供多方位的保护,减少风险,提高免疫力。五联疫苗还将传统需要注射的12针减少到4针。宝宝少挨8针,少痛8次,减少了8次接种时不良反应风险,家长减少8次接种的奔波,更加省时省力。

非一劳永逸,也勿多多益善

篇9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绪论课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186-01

《病免》是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如何让学生学好这门课,更好地为以后临床工作服务,关键是一方面教师应从自身做起教授好这门课程。绪论课是学生对一门课的初次接触,是师生之间的第一次交流[1]。其讲授的成败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热情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教师给学生留下的美好印象,这些都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如何讲好《病免》绪论课,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安排绪论课的教学。

1 重点讲解本课程对护理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教师在讲绪论时,首先要向学生讲解本课程对护理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及其在医学中的作用和地位。《病免》是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其课程教学不仅为学生后续学习课程服务,还对学生未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2]。另外,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也是相当广泛的。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以及肿瘤等疾病的病因分析、预防、诊断和治疗均需借助于该课程的理论和方法。目前临床上出现的一些难以治疗的疾病,都可以应用免疫学的技术进行治疗,并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可喜的成果。免疫学已经渗透到医学的各个方面。同时,人们还可应用该课程的知识直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病,保障人们的健康。学生了解了此门课程对他们以及其在医学中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就会重视这门课程,这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 讲授课程的框架结构与学习目标,让学生对课程有个总体的认识

《病免》是两门课程的整合,一是病原生物学;二是医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又包括病原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病原微生物与人体寄生虫二者都是引起人类疾病的两大生物性因素,所以二者统属于病原生物学的范畴。让学生浏览教材目录,了解这两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分布。一堂绪论课,应该向学生讲清的就是这门课程主要“学什么”,学生在遇到一门新课时最关心的也正是这个问题[3]。那么教师接下来的工作也就是介绍该课程的学习目标。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关键是理解无菌操作的重要性,在临床上有效防止感染的发生[4],所以针对病原生物学部分,学习的重点是各类病原生物的致病性、感染途径及预防原则。针对护理学专业的临床应用方向,免疫学的学习,学生应把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上。重点掌握的基本概念有:Ag、Ab、Ig、C、交叉反应、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超敏反应、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等。重点掌握的基本理论有:Ig的生物学特性与功能、C的生物学作用、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机制和功能、I―IV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其防治原则、抗感染免疫机制等。通过本门课程框架结构及学习目标的介绍,学生初步了解了本门课程及将要重点学习的内容,将为以后的学习起一个引导的作用。

3 讲授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目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一般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学习方式或方法欠佳,自制能力差[5]。所以在上课之前,介绍一下课程的学习方法,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十分必要的。免疫学部分知识点抽象,难理解,前后知识联系性比较强,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给学生提出以下几条学习建议:上课前要预习,对所讲课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带着问题去听课;上课时认真听讲,要记笔记,记下重点难点知识,并把有利于理解教材内容的知识记下来;课后认真复习,及时掌握所学内容,只有及时掌握所学内容才有利于后续内容的学习。病原生物学部分,需要记忆的知识多,且知识点零碎容易混淆。只有将零碎、易混淆的知识纵横联系相互比较,才能够牢固记忆真正掌握。所以在学习病原生物学部分时,应注意在学完每一节、章之后做充分的归纳、小结,比较、鉴别知识点,在心中建立牢固的、立体的知识体系。

4 介绍考核方式,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病免》的考核将分成三部分:包括平时考核、实验考核、期末考核。平时考核包括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课堂活跃程度、完成作业情况等;实验考核包括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实验报告的完成程度及正确性;期末考核教师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出试题,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三项考核分别占期末总成绩的20%、20%、60%。通过这种综合考核的方式,既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教学互动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及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

5 讲好医学免疫学概述内容,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医学免疫学概述统共介绍了三方面的内容:免疫的概念、免疫的三大功能、医学免疫学的发展与现状。针对这三方面的内容,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讲解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免疫的概念,教师可以给出几个具体传染病的实例,让学生根据实例自己先来概括。教师根据回答的情况引导出传统免疫的概念。然后教师在设置疑问提出:机体的免疫力除了对传染性异物有抵抗力之外,对其他非传染性异物有抵抗力吗?根据这个问题我们刚才给免疫概括的概念还准确吗?然后教师就可以引出现代免疫的概念。通过这种方式讲解免疫的概念,同学们会深刻的认识到免疫的本质现象。

对于医学免疫学的发展与现状,可以向学生讲解免疫学历史上的科学成果。讲解医学免疫学的科研成果,同学们会听得兴趣盎然,顿时觉得耳目一新,将会对本课程产生积极的响应,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兴趣,有了热情与学习兴趣,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绪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以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尚智.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绪论课教学方法探讨[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1,23(3):93-94.

[2] 杨朝晔.高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建设与改革探讨[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0,5(1):72-73.

[3] 朱宏哲.绪论课教学浅见[J].首都教育学报,2011(5):32-33.

篇10

【关键词】轮状病毒;胶体金;胃肠炎;腹泻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140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9-2424-02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轮状病毒急性感染是造成婴儿与儿童腹泻性疾病的主要病因,每年因急性胃肠炎和腹泻而入院的婴儿与儿童病例中,轮状病毒感染率为50%~60%[1,2]。因此,轮状病毒的检测在婴幼儿急性胃肠道疾病的诊疗中具有重要意义,轮状病毒的快速检测为婴幼儿胃肠道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及时提供了准确的客观依据,使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的早期治疗成为现实,大大缩短了诊断时间,提高了临床诊治效率。笔者应用了北京万泰的A群轮状病毒诊断试剂,采用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对笔者所在医院就医的有腹泻或胃肠炎症状的患儿进行轮状病毒的快速诊断,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1.1一般资料:本组234例患儿均为2009年1月~2010年1月期间因腹泻症状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者,其中男126例,女108例,年龄1~3岁。

1.1.2轮状病毒的快速诊断试剂盒:含10份测试卡,铝箔袋,干燥剂,说明书,滴管。测试卡主要成分有塑料卡,塑料底板,吸水滤纸,硝酸纤维素膜(包括包被有A群轮状病毒抗体的检测线和包被有抗鼠抗体的对照线),金垫(附着有胶体金标记A群轮状病毒单克隆抗体)。滴管内有样品稀释液。

1.1.3检查标本:患儿的大便标本,收集患儿标本时是用一次性的带盖大便样品杯盛装,试验中所需标本量约1g左右。

1.2方法:按北京万泰公司的轮状病毒诊断试剂说明书的方法进行。由于试剂盒是放2℃~30℃常温保存,所以试剂盒取出即可用。旋开滴管取出采便勺,从粪便中收取一勺样本(约100mg),取样后抹平勺面,放入装有样品稀释液的滴管中,旋紧滴管。振荡混匀,折断滴管上的盖帽。将测试卡平放干燥平面上,垂直而缓慢地滴加2-3滴混匀后的样本(约80ug)至测试卡加样端中心。5-10分钟内判断结果,结果判断不可超过10分钟。

1.3结果判定方法:测试卡出现两条红线为阳性,测试卡只出现一条对照线为阴性,测试卡不出现红线,即无对照线出现,实验无效,应重复检测。

2.结果

234例患儿,总阳性率为49.1%,其中轮状病毒致小儿腹泻的阳性检出率为51.2%,致小儿胃肠炎的阳性率为46.8%,均于10min内得出结果,阳性结果中无一例出现交叉凝集现象,(见表1)。

表1234例1岁~3岁患儿轮状病毒快速检测结果

3.讨论

可引起婴幼儿急性胃肠炎和腹泻的原因很多,其中轮状病毒感染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轮状病毒主要感染患儿的小肠上皮细胞,从而造成细胞损伤,引起腹泻[3]。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轮状病毒每年在夏秋冬季流行,感染途径为粪-口途径,临床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呈渗透性腹泻病,病程一般为7d,发热持续3d,呕吐2~3d,腹泻5d,严重出现脱水症状。

WHO已将轮状病毒感染纳入全球腹泻病控制和免疫规划。轮状病毒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会感染多种动物,感染入的轮状病毒具有共同的族抗原。病毒在肠道绒毛细胞质中增殖、破坏细胞,在脱落坏死的细胞中含有大量病毒随粪便排出,因为绒毛细胞被破坏引起腹泻,造成电解质与水分的损失,而导致脱水、酸中毒和休克。

由于婴幼儿免疫力普遍较低,身体代偿能力不足,轮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腹泻可致严重的电解质代谢紊乱,救治不及时可危及患儿生命安全。因此轮状病毒的及时、准确快速检测,对临床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4]。临床可用于轮状病毒检测的方法很多:电镜、核酸电泳、免疫荧光、ELISA等,但是上述检测方法或因诊断周期长,或因操作繁琐、检测成本高,很难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临床应用价值不高。胶体金快速诊断试验检测轮状病毒是一种操作简便、快速的诊断方法,粪便中轮状病毒抗原阳性,可诊断为轮状病毒性腹泻或胃肠炎[5]。根据以上临床应用的结果来看,可知道:该法检测结果准确,从阳性结果完全符合临床诊断和无一例交叉反应可说明。该法检测快速、操作简便、不需设备,而且易学易掌握。因而,它可以作为轮状病毒的常规检测方法在我国基层医疗单位推广应用;值得注意:该法存在细菌交叉反应,患儿粪便中的肠道的病原细菌或白色念珠菌,偶然也会被试剂盒检测出,以致结果出现假阳性,这个时候要结合临床症状,做细菌培养和用ELISA方法检测轮状病毒抗体。

参考文献

[1]Partick,Murry.Medical Microbiology,1994:646.

[2]詹前朕,杨宏通.微生物学(下册)[M].台湾:华杏出版有限公司,2003,7:884.

[3]Kapikian AZ,Hoshino Y,Chanock RM,Roraviruses.In:KnipeDM,Howley PM,eds.Fields Virology,Fourth ed.vol 2.lppincott Williams&Wilkins,Philadephia,2001:1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