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监控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4-03-14 17:08: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舆情监控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的发展和壮大,使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和扩散者,而“信息的网状传播结构形成,将每个个体的信息传播能力以指数级放大,形成裂变式效应,信息传播影响力立体效应呈现”,甚至最终演变成为全民参与的社会现象。高校学生正处在对新鲜事物最热衷的阶段,喜欢标新立异,推崇言论自由,但很多大学生本身“三观”未定,尚且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最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虚假网络舆论的推手。近年来,高校舆情危机时常发生,把高校一度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如何有效应对这种新问题,已成为高校必须要研究的新课题。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BBS论坛、微博、微信,新闻评论、跟帖及转帖等是其主要表现形式。
目前学术界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理解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理解认为高校网络舆情是在校园网络上传播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师生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出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带有一定倾向性的共同意见或言论,载体是校园网络,行为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客体是社会“焦点”“热点”。第二种理解认为高校网络舆情是与高校有关工作相联系的网络评论或观点,载体扩展到整个互联网,行为主体涵盖所有网民,客体是高校有关工作。
不管我们怎么理解高校网络舆情,不可否认的是,每次出现的高校网络舆情都会打破高校宁静的育人环境,对学校的教学管理产生较大且多为负面的影响。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应对。
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
1.大学生网络素质有待提高
大学生的网络政治素质、法律素质、道德素质有待提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据我们的调查问卷显示,88.4%的大学生对国家关于互联网方面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5.3%的大学生甚至是零接触。所谓知法守法,大学生对网络法律法规知识的缺乏,使得大学生使用网络发表各种言论时“不知者不畏”,没有底线,过于自由。
2.高校对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缺乏各种机制保障
(1)对网络舆情监管重视程度不够
从意识和态度上说,大多类高校管理人员对网络舆情怀着轻视和漠视的态度,对舆情反应迟钝,对网络舆情缺乏预防和监管,一般情况下都是在网络舆情发展到事态严重、引发重大后果时,才采取措施,多部门联动,导致工作措施缺乏及时性和连贯性。对网络舆情危机的预防和监管认识不够,缺乏必要的舆情预警意识和预警措施,没有把对网络舆情的监管纳入日常工作中去。
(2)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缺失
据我们对河南郑州、新乡、许昌、洛阳等地几十所高校的调查发现,几乎所有高校对网络舆情没有科学合理的处置预案,尚且缺乏完整有效的制度,大多局限于国家出台的规范性法律法规。高校对于校园网上信息者的资格审查、内容的审核、传播的监控等,缺少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在这种状态下,师生往往过于追求言论自由而对自己所发表的言论缺乏道德自律,极易引发网络舆情问题。
(3)舆情管理主体不清,专业性人才缺乏
当前,针对网络舆情的日常管理,我国大多数高校采取的模式是,学生处、网络中心、团委等多头负责,分工不清,权责不明。在实际工作中,每个部门观念上的分歧导致各部门对网络舆情的“同抓共管”演变成相互推诿,无人问津。此外,负责网络舆情的管理人员观念落后,专业知识匮乏,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信息管理的要求,直接表现在高校应对突发网络舆情时反应迟钝,不能抢占网络舆论的先机,及时消除不良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引导网络舆论的正确方向。
(4)缺乏有效的网络监管技术手段
高校对网络舆情从思想上缺乏重视,导致在行动上资金和精力投入过少。资料显示,国内仅有极少部分高校引入了比较先进的网络监控和信息过滤技术,大多数高校采用的仍然是单一的人工监测手段,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网络舆情管理的新要求。
三、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
1.加强高校师生网络素质培养,提高师生网络道德自律能力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自觉的网络政治素质和道德意识,增强网络言论的道德自律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关键。在实践中倡导大学生用科学唯物论的观点分析问题,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做到文明上网,不浏览不良的内容,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不发表违反国家法令、违背社会公德的言论。躬行道德实践,做到知行合一,切实增强网络道德意志。
高校还应把对学生的网络素质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当中,定期组织与网络舆情相关的座谈、学术报告,通过专家授课、讨论辨析,引导大学生把加强网络素质统一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切实加强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
2.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1)提高认识,完善制度
要想管理提升,必须理念先行。当前形势下,高校必须转变观念,首先要在思想上对高校舆情工作进行再认识,充分重视网络舆情。其次要主动了解网络舆情,要组织人员针对高校网络舆情个案进行剖析、总结,分析网络舆情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制订针对性强的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诸如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控预警制度、队伍建设制度、应急处置制度、追究问责制度等,以规范网络舆情管理的各个环节。
(2)加强队伍建设,做好人员保障
建立一支既有过硬的技术水平又有坚定政治信仰的专职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控队伍。一方面要加大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充分借助网络监控系统、网络搜索引擎等现有技术手段并大力研发新的防控技术。对相关网络信息有针对性地浏览监控,定期对所监控信息进行整理、汇总,形成网络舆情监控分析报告,制订网络舆情警示信息,及时掌握当前师生的舆论信息热点并及时予以引导,消除不良影响。另一方面积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通过搭建贴吧、微信公共号、校友论坛等方式大家关注的社会热点敏感问题,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掌控舆论宣传的主动权。还要通过宣传高校师生在学术、科研、竞赛中的新成就,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和优良的校风学风,把高校师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育教学、科研进步等正能量上来,形成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抢占网络舆论高地。
3.加大硬件投入力度,做好技术保障
危机管理的关键是预防危机的发生。高校应当了解并研究借鉴国内外较为先进的网络舆情监控技术,建立较为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系统,成立专门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室,形成分级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捕捉和识别具有较高敏感性和较强倾向性的网络舆情信息,进行预测评估,及时做出预警反应,实现对网络舆情安全态势的把握。
总之,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高校必须脚踏实地,切实转变观念,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意识,着力加强和完善舆情管理制度机制,提高管理人员业务技术水平,积极引导学生舆论导向,并加强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主流舆论引导的研究和探索,努力构建文化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唐涛.网络舆情治理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2]刘彤.网络舆情的传播载体[J].硅谷,2014(12).
[3]方然.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与治理模式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4).
[4]丁义浩,王铄.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篇2
关键词:企业;网络舆情;监控工作;研究
一、网络舆论概念和特点:
网络舆论就是人民群众通过网络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它的形成是依赖网络的各种功能而实现的。
(1)网络舆论的广泛性。 网络舆论的主体具有广泛性:相对于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提供的用于舆论监督的媒介资源不仅廉价易得,平台广阔畅通,而且几乎是用之不竭的。网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对众多事件进行大规模的讨论、批评和建议,,从而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
(2)网络舆论监督具有及时性。网络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一旦发生新的情况,不必等待印刷,也不必等待发行,立即就可在网上,世界每个角落的人们可以立即获悉。人们只需打开页面,就可获得充分的新闻信息,所以大大加速了其传播的高效性和及时性。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络上直接参与到最近发生的事件的讨论中,网友的发帖、看帖、转帖几乎可以同时进行,信息的反馈十分及时。
二、企业加强舆情监控工作的重要意义:
舆情在很大程度上市一些关心民众切身利益的事情所引发的。随着媒体、互联网的盛行,人们的认知程度已经非常广泛,对事物的吸收程度很快速。往往有关企业某一事件发生,就会以很快速度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内引发民众的思考和评论。舆情所呈现的广泛影响性以及信息传播快速性、内容的偏差性在客观上已不是企业再沿用传统思维去化解的危机。如果再套用传统概念在舆情产生时,以堵塞言论、封闭信息等方式,只能造成不良舆论继续发酵、升级,让事态演变的不可挽救。
舆情监控工作可以为企业的工作决策提供依据和指导,及时化解新闻危机,帮助企业提升社会民众对工作实施效果的满意度。维护企业在社会中的良好形象。
三、企业中在新闻舆情管控上存在的问题:
(1)在宣传工作方面,过度依靠传统媒体资源,对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新媒体系统缺乏足够认识与重视。在舆情工作中存在“报喜不报优”的现象。对事件问题类的舆情动态涉及较少。并且传播方式僵化、沟通渠道单一成为制约企业良性舆情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新媒体通过扁平化传播系统可将信息、观点迅速大量汇聚,构建了基于个人通信终端的大口碑传播系统,而当下企业在进行舆情管理的时候对“人人皆媒体”的传播环境认知不足,很容易成为这些“自媒体”的质疑对象。
(2)是在企业机构设置中没有专业舆情管理机构或舆情管理机构不成系统。且舆情信息工作人员专业能力不足。很多企业舆情工作人员都是坐在办公室通过互联网简单的把舆情信息检索出来。他们既没有运用专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信息采集分析,也没有深入了解社会实际情况。这些舆情信息只是信息员凭感觉找到的。在处理舆情信息时手段也简单、粗放。会埋下重大新闻危机风险的“种子”一旦遇到影响严重的舆情事件发生,防控处置工作不到位,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四、企业舆情监控工作的工作对策
(1)指导思想上,企业必须将舆情管理从舆情消防员、救火队的角色定位中摆脱出来,不能仅仅等舆情事件爆发之后采用一些堵塞传播渠道、删除传播内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应在平安无事时进行常态化企业品牌建设,采取沟通的话语姿态,保持国有大型企业利国利民正面品牌形象。同时要不断进行与企业相关关键词的议题准备,建设企业品牌传播议题数据库,并将各类议题不断发送到各种媒介渠道中,保持与大众的沟通。
(2)工作方法上,企业要更加深入地将科学的调查分析方法引入舆情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社会调查、数据挖掘、相关性分析等科学分析方法作用,从外宣内容设计与储备、内容的内部测试、媒体渠道的组合、社会效果的反馈等环节保证企业良性、长效的品牌建设;从负面舆情事件数据库建设、舆情应对中的内容准备、舆情内容的传播机制挖掘、舆情事件带来的教训与应对上保证在负面舆情爆发的时候与社会大众的沟通。
五、企业在舆情监控工作中的具体措施。
(1)加强官方媒体建设,建立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信息机制。面对此起彼伏的网络舆论事件,企业别是国有大型企业比较重视官方网站、报纸、杂志的传播价值,发挥其信息公开的作用。同时也在不断推动传统媒体探索传播改革,重建传统媒体公信力,特别调整传统宣传手法和话语模式,建立基于亲民、普适价值的话语体系,在此基础上致力于不断完善更具亲和力、更能够实现舆论引导的信息机制。
(2)不断提升与媒体沟通能力。一旦出现有关企业的敏感不实信息,企业可与媒体有效沟通,控制虚假、等信息的扩散;同时与媒体的良好关系也保证企业的正面形象可以通过各类媒体向社会传播。
篇3
关键词:网络舆情监管引导;存在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4-0252-01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的兴起,网络信息传播快捷高效。但有个别人却把一些正常的社会问题进行恶意炒作、颠倒黑白,给网络宣传信息管理工作带来新挑战。因此,加强网络信息宣传管理已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重点工作。笔者作为一名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现浅谈一下个人见解。
一、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宣传文化战线的同志对网络等新型媒体缺乏足够的认识,存在着对网络媒体、网络舆论的误读和不适应现象,对网络存在偏见,消极对待,对网络舆情置若罔闻,反应缓慢;有些基层领导和宣传文化干部还不熟悉网络,有的甚至不上网、不知网、不懂网,面对负面舆情只能束手无策,甚至采取“鸵鸟政策”,更不用说把网络变成重要工具,对网络舆论,动辄采取封堵、躲避质疑、推卸责任等方式,不但使自身越来越被动,也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二)技术装备落后
网络技术的创新发展不断带动新业务、新领域的出现,无线接入、手机上网等新兴网络技术和微客、博客、QQ群等Web服务平台的应用普及给舆情监测带来更大的挑战。网络信息宣传监测手段是借助百度等搜索引擎,不仅对个人空间、QQ群等对象无法进行搜索,而且没有搜索结果统计分析预警等功能,许多环节亟待完善,已远不能满足专业应用需求。
(三)管理团队薄弱
目前,一些县级网络信息宣传管理办公室专业人员编制仅为3――8名工作人员,乡镇级就没有成立相应的组织机制,有限的工作人员面对网络舆情日益复杂局面往往顾此失彼,难以监测到形形的负面舆情信息。同时,缺乏专业管理人员,缺乏一些“黑客”级别的网络高手,难于适应新形势下舆情监管的需求。
二、加强网络舆情监管的几点建议
(一)围绕中心,唱响网上主旋律,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一是要做好主题策划。根据网络自媒体、多媒体的无限量、能持久的特点,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发展要求,县级政府网站,各乡镇(办)、县直各单位网站及县内其他各类网站,要围绕地方区位资源优势、特色亮点工作,叫响主题宣传;二是要做好典型推介。要善于整合地方新闻资源,立足正面鼓劲这一主线,将宣传的触角、视野延伸至网上、覆盖到网络,在县内各大网站的重要频道、重点栏目、重要位置,全力推介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三是要做好互动宣传。要把网络宣传与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相互统筹、相互结合,通过网络直播、视频、图片、评论等形式开展正面宣传,形成地方媒体资源互联互通、互发互动的大宣传格局。
(二)搭建平台,关注网民意愿,解决网民合理诉求
做好网络宣传管理工作的关键点是做好舆情信息的前期疏导工作,而完善建立网民舆情平台,积极解决网民合理诉求,为群众解疑释惑是管控舆情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加快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网站建设。要进一步拓展、做大领导信箱、网上舆情平台,让网民便于进入、乐于进入,确保网上舆情传输有平台、有阵地,要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让群众诉求得到及时回应,为社会和谐创造有利环境;其次,要完善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各单位各部门要配备网络发言人和若干网络评论员,各单位各部门主要领导要以网络发言人的身份,经常与网民交流互动;县级政府网站要协助县委各部门、各乡镇(办)、县直各单位网络发言人做好与网民的在线交流等工作,尽力为网民释疑解惑、排忧解难;最后,要严格落实网络舆情属地管理制度。对于网民诉求合理、有条件解决的问题,立即予以解决;对于应该办理、但一时不具备解决条件的,尽早加以解决;对于不符合政策法规的,也应及时说明原因,防止小舆情无限发酵、放大。
(三)沟通协调,互联互通互动,引导舆情发展趋势
一是地方相关单位和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联系和工作衔接。做到重大事项及时报告、重大决策督办协办、重大事件应急处置、重大问题会商会办、重大信息通报共享,按照领域分工抓好落实,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工作局面;二是要加强与周边兄弟县(市)乃至全省的沟通联系。努力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广泛、渠道畅通的舆情信息网络。通过相互通报,共享网络信息资源,提高不良网络舆情发现效率;三是要进一步加强与各大主流网站的沟通联系。通过定期举办网络管理工作联席会,及时向市级以上主流网站通报信息安全管理情况,并引导其全力配合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和负面舆情的处置工作。
篇4
摘要:本文以基于数据挖掘的决策支持系统方法整合网络舆情信息,建立网络舆情信息仓库,对非结构化的模糊复杂的信息,运用数据挖掘中文本挖掘技术有效分析网络热点事件的舆情,及时发现重大突发事件,减少危机损失,提高政府管理和监控舆情危机的能力。
关键词:网络舆情 数据挖掘 决策支持系统
1、引 言
近几年,随着Web2. 0的兴起与普及,互联网已成为一个开放的、个性化的社会环境形态,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维护带来了严峻挑战。但是现在我们政府情报机构网络安全管理和监控能力比较薄弱,难以适应复杂的环境。因此,建立基于数据挖掘的网络舆情预警决策支持系统,对非结构化的模糊复杂的信息,运用文本挖掘技术有效分析网络舆情事件,及时发现重大突发事件,减少危机损失,提高政府管理和监控能力势在必行。
2、基于数据挖掘的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DSS) [1]是利用大量信息,数据结合众多模型,通过人机交互,辅助各级决策者实现科学决策的系统。它是融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管理科学、决策科学等学科和技术于一体的技术继承系统,包括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分析系统,由以下三个主体[2]组成:
(1)模型库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结合,作为该系统的基础,为决策问题进行模型计算和定量分析,提供辅助决策信息。
(2)知识库系统和数据挖掘的结合,从数据库和数据仓库中挖掘知识放入专家系统的知识库中,通过知识推理定性分析,辅助决策。
(3)数据仓库和OLAP,从数据仓库中提取综合数据和信息来反映了其内在本质。
3、基于数据挖掘的网络舆情预警决策支持系统的定位
从网络舆情预警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和实现方式对其定义:基于决策支持系统技术,将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模型(文本挖掘模型)、数据仓库、知识库、方法库等相结合,应用于情报机构的网络舆情预警中的人机结合系统。
3.1数据仓库
数据仓库[3]的设计要满足决策支持系统的要求,即数据要具备概括性、抽象性、统一性三个特点。所以图1中数据仓库和部门数据库加上一个虚拟层,实现数据挖掘的数据清洗,为数据仓库提取有用数据。
3.2数据挖掘方法
数据挖掘[4],简单点说,就是从大量数据中寻找规律的技术,通过处理海量的、不完全的、随机的、结构复杂的数据选择有用数据,建立知识模型。网络舆情预警决策支持系统运用数据挖掘中文本挖掘技术,包括自动分类技术、自动关联技术、观点挖掘技术、自动分词技术、结构化抽取技术以及自动摘要、关键词技术等。
图1 决策支持结构系统
4、基于数据挖掘的网络舆情预警决策支持系统的构建
基于数据挖掘的决策支持系统采集网络中的新闻网页、论坛、博客、新闻评论,贴吧等网络资源,发现突发性热点事件,进行热点跟踪定位和实时舆情预警,帮助政府及时掌握舆情动向,准确捕捉预警信息,对有较大影响的重要事件快速发现、快速处理,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依据[5]。
4.1数据准备
网络舆情预警需要多样化的信息,在整理信息的时候,需要做到全面、准确、及时。本系统涉及的信息有:
文本信息:新闻、博客、产品评论、论坛帖子等文本信息,包括主题、关键词、时间、URL等。
词汇信息:包括现在词典中的字或词和现在网络用语的语义、适用的语境和是否带有情感等。
图像信息:主要是新闻、博客、产品评论、论坛帖子等上的图片,包括主题、内容、时间、URL、浏览数量等。
视频音频信息:主要是新闻、博客、产品评论、论坛帖子等上的视频音频,包括主题、内容、时间、、URL、浏览数量等。
这些来自互联网的大量信息,通过收集、整理、存储、预处理在数据库中作为原始数据,这些数据是离散的、模糊的。
4.2系统功能模块
根据网络舆情预警的规划,如舆情分类、情感分类与趋势预测、舆情检索以及统计分析等,本系统建立了舆情信息采集管理系统、舆情分类管理系统[6]、舆情来源管理系统、舆情情感分类管理系统和用户管理系统。
①舆情分类管理系统:舆情分类即对海量信息的自动(文本语义分析)分类。通过关键字样本、文件样本、自定义等把原始信息分类,形成分类别(危害国家安全、危害社会治安、扰乱社会秩序等)的分类库,分类管理可以对分类的类别数据进行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
②舆情信息采集管理系统:舆情信息采集管理系统对文本信息、图像信息、视频音频信息的来源,如新闻、博客、产品评论、论坛帖子、网站及其网站的权威性进行分析统计。
③舆情来源管理系统:舆情来源管理部门对文本信息、图像信息、视频音频信息的来源,如新闻、博客、产品评论、论坛帖子、网站及其网站的权威性进行分析统计。
④舆情情感分类管理系统:舆情分类管理部门从根据新闻、博客、产品评论、论坛帖子等收集的文本信息、图像信息、视频音频信息,经过预处理之后,通过观点挖掘方法对舆情信息的情感倾向进行分析,及时发现消极情感的信息,以便迅速做出反应。
⑤舆情统计系统:统计舆情分类管理系统和舆情情感分类管理系统的信息,为政府提供报表或报文,供政府决策使用。
5、结 论
基于数据挖掘的网络舆情预警决策支持系统可以有效解决现在网络舆情预警系统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文本挖掘技术对非结构化的模糊复杂的信息分析处理,及时发现重大突发事件,减少危机损失,提高政府管理和控制舆情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遍及,网络正逐步使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发生变革,已经成为反应社会舆情的重要载体。2016年8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上半年新增网民2132万人,增长率为3.1%。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与2015年底相比提高1.3个百分点,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我国网民仍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4.7%: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4%,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5%,互联网普及率在该群体中已经处于高位,他们是网络的亲历者和推动者。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转型期,各种新的问题与矛盾不断涌现,对于网络舆情的引导已经上升到国家安全与治理的高度。然而,怎样在“互联网+”领域下探索一种新的理念方式来更科学有效地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已经成为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和面临的重要领域和崭新课题。本文旨在通过对“互联网+”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明晰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与问题,探寻“互联网+”视角下的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从而为后续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舆情的研究较早,但是由于英美话语体系中没有用来表达“舆情”的专门词汇,且对于舆论、民意、民情等词也并未进行严格的区分,所以一般都用“publicopinion”表述。19到20世纪,国外公共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民意调查。到20世纪后期,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JeremyLipschultz[1]认为在网络时代,对政治表达自由的最大威胁不是来自于政府的权力,而是对信息的控制和操纵。西方对于网络舆情的研究多是集中于网络舆论方面,且都是与政府、民意相关,其研究成果大多是宏观层面,由于国情的不同,其理论并不能完全符合我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尤其是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笔者通过在中国知网中,对“高校网络舆情”、“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为篇名进行数据统计整理,发现关于这方面的论文研究在2007年之前处于空白状态,2007年至2013年间,逐年增多,2014年至今,数量剧增。这说明高校网络舆情等方面的内容越来越受到相关学者的重视。但是,通过分析发现,虽然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已经兴起,并日趋成熟,但是对于在“互联网+”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方面的论文占据其中的比例不高,二者的研究目前仍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缺少有深度和广度、有学术价值的创新性理论成果。
二主要研究观点
(一)理论性观点
纵观网络舆情的发展脉络,关于网络舆情研究已初具规模并形成一定理论体系。而在“互联网+”领域下关于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研究却呈现出零散化、碎片化的特点,并没有形成相应的理论体系。总体而言,“互联网+”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互联网+”领域网络舆情与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研究
目前,我们无法查证“网络舆情”这个词是谁第一次提出的。谭伟[2]提出“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丁柏铨[3]把网络舆情的概念简化为网络环境中形成或体现的舆情即民意情况。网络舆情虽然属于舆情中一种比较特殊的类型,但其本质仍然是舆情,反应的依然是民意状况。随着网络舆情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也不断深入。中山大学周如俊、王天琪[4]认为,网络舆情从书面上理解,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以上定义虽不太相同,但究其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以互联网为载体;都与现实紧密相关;都是公众情绪和意见的集合等。从现有文献的整理来看,学界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王健[5]认为,高校网络舆情是特指与高校有关工作相联系的网络评论或观点。吴勇、王玉良[6]认为,高校网络舆情是在高校网络中传播的师生对于某一焦点事件的具有倾向性的看法。这里将网络舆情的载体局限于校园网络,且主体是高校师生。郑苏法[7]认为,大学生作为网民中的特定多数人群,高校网络就是大学生在互联网上对其所关心的特定的中介性事项所持的社会政治态度。综上,学术界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理解的差异主要在于对其载体和主体的理解不同。
2.关于“互联网+”领域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研究
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特点的研究,理论学界对此的看法纷繁复杂.陈喜玲[8]认为,高校网络舆情是在大数据背景下的一种信息的集合,他实际上是一种矛盾的综合体,由于网络本身固有的特征,使得高校网络具有自由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控的;网络信息传播速度较快,高校网络舆情就具有了交互性但也具有即时性;舆情主体的隐匿性但舆情内容却具有外显性。毕宏音[9]认为,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西方各种理论思潮的冲击,网络舆情中网民心理呈现出渴求新知、猎奇探究、彰显个性、娱乐时尚、减压宣泄、跟风从众、追求平等、渴望创新、自我实现九大心理特征。曾润喜[10]认为,高校网络舆情除具有网络舆情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突发性、情绪化、影响广、易控制的特点。通过对已有论述的总结,虽然学界对网络舆情的特点看法不一,但大多数都是从网络舆情的主体、载体、传播途径、形成过程等方面进行归纳的。
3.关于“互联网+”领域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研究
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原因,学者们也有各自的看法。李新萌[11]将成因大致归为两大类,一是常规诉求渠道不畅通,也就是说学校的报纸、意见箱、官方各种媒体等没有给处在敏感年龄段的学生提供良好的诉求渠道,学生在遇到各种困难与利益诉求时只能转向非常规的渠道,即网上的论坛、贴吧等,极易在网上产生共鸣,形成网络舆情。二是学校的各项事物对学生产生的刺激。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教学计划、教学任务等与学生产生各种冲突。一些学生在网络上聚集起来发表意见、表达情绪,就会产生网络舆情。袁富红[12]从三个方面分析网络舆情的成因:一是社会因素:当今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并不是很协调,物质的高速发展带来的却是精神生活的相对滞后。高校是社会中思想开放自由的一个领域,高校学生又是在网民中占绝大多数的群体,他们很容易受到社会各种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网络传播媒体因素。当今社会对于传统媒体的监管机制发展较为成熟,但是对于网络媒体,监管难度大,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一些网络媒体忽视道德底线,传播不良思想。三是学生自身因素:当今高校学生多是90后、00后,他们思想开放、张扬个性、期望得到关注,尤其在网络环境中,他们容易忽视网络伦理道德,责任意识淡薄,喜欢放大焦点,加大高校网络舆情发生的概率。通过梳理发现,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学者们普遍认为主要是,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高校诉求机制不健全、大学生心理特点、高校网络监管力度欠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落后等。[13]
4.关于“互联网+”领域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研究
网络舆情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规律,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划分。有学者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为大学生对公共事件的筛选与认知、意见的互动与整合、行为示范效果的形成三个过程。[14]还有学者认为,包括四个阶段,一是网络公共事件或公共热议话题的产生,二是网络事件意见产生及其舆论场的形成、三是网民意见在互动中趋同并产生主导性舆论,四是网上网下多方消解逐步释放舆论压力。[15]部分学者还认为可以分为五阶段,一是“议程设置”引发热门话题,二是“沉默的螺旋”引发强势意见,三是网络传播引发“放大效应”,四是负面消息引发“刻板印象”,五是“二次生成”引发舆情扩散。[16]
(二)实践性观点
1.关于“互联网+”领域高校网络舆情影响的研究
对于“互联网+”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影响的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大部分学者都是持有全面客观的观点,都认为其具有两面性。秦健[17]认为,既要关注高校网络舆情的负面效应,包括热点问题的催生效应、偏激言论的放大效应、社会阴暗面的腐蚀效应,还要肯定其正面影响,包括“安全阀”功能、“监视器”功能、“大熔炉”功能。刘燕、刘颖[18]认为,积极正面的网络舆情能够客观地反映社会的变化,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积极导向作用,大学生在这种网络舆情的影响下会潜移默化规范自身行为。李伟东、刘敏姬[19]认为,网络舆情自身存在的一些特点,如果控制不当对于和谐校园的建设以及高校的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挑战。
2.关于“互联网+”领域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现状的研究
由于“互联网+”领域是一个新兴的领域,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各项工作制度与体系都还没有完善。钟涨宝[20]认为,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主体不明确,对于舆情信息的管理基本处于“谁建网站谁负责”的局面,没有建立专门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构。冼季夏、顾慕娴、吴宏宇[21]认为,我国大多数高校均未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预警、引导与分析研判机制,这样良莠不齐的网络舆情会对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负面[影响。郑恒毅、王健卉、李学静[22]认为,由于资金、技术设备等问题,国内仅有极少数高校采用网络舆情安全监控系统,大多数仅仅是从制度约束等方面入手,是在舆情产生之后采取的补救措施,而没有在舆情发生的源头就作出预警监控。
3.关于“互联网+”领域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高效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白璟、安涛[23]认为,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网络舆情是学生思想变化的“晴雨表”,关注高校网络舆情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学生利益诉求出发,适时调整教学和管理工作。二是由于网络舆情自身存在的特点,导致大学生发表言论的隐匿性和自由性大大提高,给学校的管理工作造成负面影响,加之不良舆情的传播,冲击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大大降低。王昊[24]认为,网络舆情的发展及其自身特点,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极大挑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其特点和发展规律,提高工作的实效性,避免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廖扬平[25]认为,高校的主要功能在于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有利于网络舆情的形成、发展和传播,同时,网络舆情也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等功能,其目的在于警示,而不在于惩罚。
三研究评价与展望
“互联网+”领域高校网络舆情研究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而产生的,高校网络舆情进入学界视野的研究也仅仅只有10年,目前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成果也不是很多。以下笔者主要从研究成果及研究中的不足之处来进行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
(一)已取得的成果
首先“互联网+”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基本理论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众多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相关理论进行系统全面的论述,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钟涨宝、聂建亮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产生原因等基本理论方面的阐述恰恰论证了这一点。其实,“互联网+”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多角度研究成井喷式发展。多角度研究主要体现在高校网络舆情参与者的心理特征分析、通过分析网络舆情各个时期的特点与成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等。例如孙静的《网络参与者心理特点与疏导》、陈强和王雅蕾《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泛化现象研究》等。再次,网络舆情的发展对高校管理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最后,新媒体、自媒体、微时代背景下的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也具有时代特色,随着越来越多年轻学者的加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篇章,同时也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学术方面的成果是值得肯定的。
(二)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第一,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把握不够明确。通过文献梳理,笔者发现众多学者并没有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其争议主要在于主体和载体不够明确。对于“学生主体论”,有学者认为舆情传播的主体在于学生,载体是整个互联网,指出,高校网络舆情是在校学生对于互联网上传播的某一热点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有倾向性的意见和言论的总和。还有学者认为,舆情传播的主体虽然是学生,但载体却是校园网络,指出,高校网络舆情是在校学生对于校园网络中传播的发生在校园中的相关事项的看法或意见。对于“师生主体论”,一部分学者认为,是高校师生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校园事件或社会现象或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共同意见。另一部分学者认为,是高校师生在校园网络上针对学校发生的各项事件的情绪表达的总和。总体而言,这两大争议矛盾较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还需要更多研究与论证。第二,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视角有待深入。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舆情理论本身,近几年会有涉及到教育学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的要求与挑战。但是单一的研究视角不利于高校网络舆情的深入研究与发展,不同学科都有其独特的视角,为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会提供一种全新的观点。今后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可以和多学科相交融进行,比如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还要将大数据相关知识运用其中,从而促进高校网络舆情的深入研究。第三,对高校网络舆情的主客体建设不完善。目前,高校对于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责任主体意识不明确,并没有形成专门的网络舆情监管部门,往往都是在舆情出现之后,尤其是灰色舆情产生影响之后,学校才开始开展工作,但是各部门之间分工不明确,相关部门没有及时把握舆论的话语权,互相推诿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应对措施缺少实效性和连贯性。另一方面,高校网络舆情的客体建设也不完善。所谓客体,就是指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观念、方式和体系。目前很多高校管理者并没有对网络舆情的预警、应对和引导形成完善的有体系的管理方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的“堵”“删”等强硬措施越来越不能适应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形势。
(三)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第一,拓宽研究视角,注意与其它学科相融合。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特定的研究方向,但是每一门学科都不是独立的个体,只有多门学科相联系,才能避免单一学科研究的狭隘性与局限性。对于“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网络舆情研究同样如此,我们要积极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再此基础上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的相关理论知识,与时俱进,从而形成一个不断地开放、融合与创新的研究领域,以充实和完善该领域的相关体系建设。第二,丰富研究方式,借助大数据技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数据”这一概念应运而生,要求高校管理者要运用网络思维和大数据技术来进行网络舆情的相关工作,做好高校网络舆情的预测、数据监测、收集、分析与研判。在大数据时代,掌握数据抓取能力与舆情解读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将是未来舆情分析的必备技能。而当前的大数据技术,为高校实现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由监测向预测转型提供了技术保障。因此,高校要加强大数据技术平台的建设,加强与相关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培养大数据处理人才,健全大数据技术人才体系,这将是未来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点。第三,创新研究平台,顺应“微时代”发展。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信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沟通交流工具。人们逐渐从QQ、微博等交流平台转向微信平台。大学生永远是体验网络新生事物的主力军,所以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在微信上会有最直观最全面的体现。
微信是“互联网+”领域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主阵地,因此,今后高校管理者要牢牢把握好微信舆论话语权,创新传播形式,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切实做好微信舆论的宣传引导工作,实现此研究的科学性与学术价值性。第四,转化研究范式,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研究范式是一门学科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它既决定了一门学科的存在价值,也关系到一门学科的发展空间。[26]笔者通过现有的文献资料梳理,发现在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中尚未形成成熟的研究范式,只是在以往经验基础之上的研究,因而提出的对策也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缺乏有效性措施,对于定性研究方法特别是案例分析法运用较少。因此,对于“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网络舆情要加强实证主义研究,研究范式多元化,才能为高校网络舆情的分析、管理与引导工作带来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2]谭伟.网络舆论概念及特征[J].湖南社会科学,2003,(05):188-190.
[3]许鑫,章成志,李雯静.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03):115-120.
[4]周如俊,王天琪.网络舆情: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J].思想•理论•教育,2005,(11):12-15+29.
[5]王健.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J].信息网络安全,2009(3):54-57.
[6]吴勇、王玉良.不确定视域下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构建[J].学术论坛,2009(7):186-188.
[7]郑苏法.高校网络舆情研判与控制的若干思考.[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9(9):74-77.
[8]陈喜玲.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J].山东社会科学,2016,(S1):276-277.
[9]毕宏音.网民心理特征分析[J].社科纵横,2006,(09):38-39.
篇6
一、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机遇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网站、论坛日渐没落的今天,高校需要积极创新宣传思想工作方式方法,关注新技术的发展,紧跟新平台的建设,利用新媒体开展宣传思想工作,在重大形势政策宣传、舆论引导、舆情应对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在自媒体急速发展的今天,思想教育工作就要做到学生在哪,学校就在哪。现在,我们的学生都转移到了社会媒体平台上来了,学校就要跟上这个趋势。我们在一些高校的班级中做过这样一个统计,智能手机在学生中的普及率基本达到100%,学生大概百分之九十都在相关的网络媒体上,包括腾讯的QQ空间、微博、微信,新浪微博、人人网等,还包括其他的一些网络媒体。
从学校来讲,能够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思想、做法,还有一些学生开展活动的事情向社会宣传,新媒体给高校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高校要积极利用这样的新兴媒体,对学生的教育活动进行更多的展示,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现在新媒体出来以后给了我们很多机会,过去常用传统媒体,报纸、杂志、电视等,都要取得媒体的许可,新媒体自媒体的时代,学校就在信息上有很大的主动权。
二、新媒体丰富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手段
面对移动化的趋势,学校要不断尝试对现有网络资源进行移动化改造,使学校官方媒体在移动互联网上占据位置,发出自己的声音。一是可以通过开通学校官方微信平台,及时将学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校园生活以及青春励志等方面的信息推送到师生员工和校友中,通过新技术在互动性方面提高学生参与度;二是通过技术改造,将学校现有网站进行移动平台适配,从而实现学校网络信息与移动终端的即时同步,以最小的工作量完成了学校资讯从电脑平台向移动全平台的转换;三是可以开发学校的客户端系统,使学生可以方便地进行成绩、考勤、考试、课程、班级通讯录等与学习相关的服务,教师可以获取学生信息、教师信息、邮件信息、迎新查询、干部通讯录等相关常用信息,为用户提供一个随时随地了解校园动态及个人信息的窗口,实现校园生活的移动化。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各级团学组织在校、院、班三个层面搭建起了以QQ群、微信群、飞信群为主要交流工具,以微博为主要信息平台的信息化网络,基本做到了“一个班一个固定QQ群”,确保了由各级团学组织掌握的信息网络覆盖到班级,形成书报、手机短信、QQ群、微信、飞信、校内网、视频、微博、博客等多种传媒全方位互动传播模式。
处在媒体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站、微博、贴吧等平台信息量十分巨大,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获取舆情信息,通过人工检索来发现相关的信息已经是不可能的任务了。为了解决信息获取的问题,可以在百度和google两大搜索引擎上都进行了与学校相关的关键词的新闻订阅。这样,在搜索引擎获取到指定关键词信息时,就会将相应页面内容发送到指定的电子邮件中,再通过手机的邮件实时推送功能,就能实现特定关键词的全自动实时网络监控,为进行网络舆论监督提供了必要的信息保证。针对网络中学生反映的问题及时回复,对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打通现实教育与虚拟网络环节,形成网上问题,现实工作中及时解决,网上热点及时回复,网上网下良性互动,不断营造青春向上的网络生态环境。
这些新媒体的应用,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传统的“单向说教”走向应用型“互动传播”,宣传阵地进一步扩容,覆盖面不断放大,工作实效得到切实增强。
三、新媒体时期开展好网络思政教育的思考
从当前最火热的网络和手机应用上可以看出,自主、互动和交流是新媒体时代网站服务和手机应用的核心思想,这也就对高校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提出更加复杂和紧迫的要求。要么跟上网络时代快速更替的技术和理念的变迁,去学习去发展,去改变自己适应时代和学生的需求,要么就在自说自话中,沉浸在自己的独角戏中被时代被学生所抛弃。
篇7
一、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的重要性
信息化浪潮对新时期高校而言既是发展机遇也是挑战,网络文化是与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对于大学生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的养成有直接影响。网络文化作为有着正负两方面影响的双刃剑,在社会转型的今天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影响只大不小,因此在高校内部建立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迫在眉睫。通过分析网络文化的特点、发展变化规律,针对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需求构建健康网络文化,有助于推动和谐高校、绿色校园建设,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着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指导意义。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建设既是培养优秀高校人才的需要,也是符合学校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重要选择,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有重要意义,对于高校进一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健康校园网络文化有重要价值。同时,高校网络文化影响着大学的传统办学理念,影响着大学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影响着大学校园主流文化,因此,我们需要建设高校网络管理机制,从而使高校网络文化在新形势下,发挥积极向上的重要作用。通过高校网络文化管理机制的建设,大大提高网络文化的影响力,使校园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冲突、对抗中,根据自身的需要吸收、融合网络文化的优秀成分,从而形成网络时代的新的校园文化格局。
二、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形势下高校大学生与网络关系十分密切,但是对于学生而言,超过一半的上网时间主要用于人际交往、聊天、邮件收发、网络游戏,仅有不到四分之一的时间从事与学习有关的活动,另外四分之一则是为了消遣娱乐。从动机来看,大学生的上网行为多数是健康有序的,但是对于网络的利用率偏低,无论是对学生创新精神还是实践能力的开发都维持在低水平。网络上充斥的各种网络文化对于大学生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由虚拟网络空间组成的世界弱化了学生们的道德观念、责任观念与价值取向,各种负面、恶意的思想观念很容易影响大学生行为与价值取向,导致道德滑坡等严重问题。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本身有一定脱节,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使得越来越多元化的思想与行为可以广泛传播,尤其是我国国情的特殊情况下,大学生在涉世未深的情况下很容易被来自国外的各种思想所侵袭,在心智不成熟的成长阶段过激的思想会导致大学生做出错误的价值选择,导致他们出现行为偏差。另外网络中良莠不分、藏污纳垢的特性也使得学生很容易在虚拟世界中迷失自我。大学阶段作为高校生人身观、价值观、世界观定型的关键时期,网络环境的复杂化使得他们更容易出现思想与行为上的问题,尤其是网上网下的双重道德行为标准已经成为了目前困扰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关键问题,对于高校生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也严重影响了国内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的完善措施
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建设要首先从载体建设入手,以高校论坛、思想教育门户网站、高校微博微信账号等为起点,突出健康网络文化管理主题,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价值观教育、社会时事热点等打造精品主题与栏目,真正将其打造成为吸引广大学生且深受学生喜爱的网络服务平台。另外,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泼化,将大学生关注的时事热点、心理兴奋点等与政治教育内容相结合,实现释疑、解惑与心理咨询等多功能合一,在学生中间积极传播正能量,从而实现优质网络文化服务平台载体的构建与应用。比如国内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在积极构建校园网络文化载体平台上进行实践,建立了联合高校舆情监测平台,积极收集学生动态的相关资料并向参与高校提供舆情监测服务,从而更好地指导了校内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实现了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平台活动等目标。针对当代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研判缺乏明确辨别力等问题,高校要在加强信息安全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校园网络文化日常管理、协调机制,通过强化负责管理机制确保健康网络文化信息的建设与落实,对于各类网络突发事件如谣言、社会热点新闻等及时进行跟踪,及早准确舆情信息,积极引导舆论,帮助大学生正确接收网络信息,并对各类危害社会公共安全、学生身心健康的信息及时进行处理,配合公安部门、高校网络文化管理部门、宣传部门等构建有效的网络文化屏障,引导大学生健康上网、接收网络信息,强化各种正确价值观念、思想政治观念的传播,让大学生即便在网络这个虚拟平台也能够以正确且严格的价值观束缚、指导个人行为。针对大学生接触网络文化双标情况严重等问题,要积极推进校园文化、网络文化同步建设,利用高校网络文化管理队伍与政府部门、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等积极合作,构建更加稳定、高素质的网络文化环境。要针对大学生双标问题进行专门治理,设立高校网络信息宣传管理部门,对管理队伍进行专业培训,以便管理队伍深刻掌握学生特点与学生动态,在引导网络舆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高校教育网络的全覆盖与舆情监控实现健康文化建设,并与各级网络文化主管部门建立优质沟通渠道,同市网管、公安等部门积极合作,确保网络信息安全与网络文化的和谐健康。
四、结语
篇8
城管工作交流之微信城管及数字城管
时下,微信成为继微博后又一大新生力量,不仅具有和微博相同的上传图片、发表文字等功能,还是一种快速与人联系的语音工具,因此,微信的受众群与日俱增。不仅许多政客明星都有微信,连许多官方部门也开通了微信群,因此,笔者认为城管部门开通微信,既是一种与时俱进的行为,更是一种人性化、有效化、便民化的信息化模式。
一、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社会对城市管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城管工作量也越来越多,因此管理工作必须要提高效率,微信由于随拍随传以及定位的功能,可考虑建立城管内部微信群,队员如在巡查时发现违法违规现象,可立即拍照上传照片传至微信群,辖区执法队员可根据上传的图片以及图片的定位点做出处理决定,解决以往用电话沟通时存在的不便以及浪费时间的弊端。除此之外,通过微信执法队员可拍摄人行道违章停车的车辆车牌号,以便及时传到内勤处电话通知车主规范停车,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二、有利于了解掌握舆情。网络的透明化使得必须要先一步掌握舆情,才能正确加大网络舆情的引导力度,因此在工作中,队员必须重视舆论问题,遇到纠纷时,可采取微信直播执法过程,有图有声有证据,避免群众的误解。同时通过微信,城管部门也可以及时掌握老百姓最关心、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从而对症下药,解决病症。由于微信一旦,好友都能看到内容,所以好友对的内容都能加以评论和提出意见,从而能我们能有针对性的改进工作。
三、有利于促进与群众的互动。城管部门可设置微信二维码,群众可通过扫描二维码加城管部门为好友,节假日可发送祝福短信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迎检检查时可发送迎检信息,使全民共同做好迎检准备,另外城管微信的开通,可以成为群众咨询的平台,例如要办理店招的群众,通过微信我们可以直接将需要准备的材料以图片的形式直接发送给对方,使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我们的服务态度,促进彼此间的互动,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促进和谐关系。
微信这一新技术新模式能给工作注入新活力,但如果一旦运用,做好长效保持工作是关键,不能图一时新鲜后,就懒散不管理好平台,必须将日常工作和微信结合起来,用心投入用心经营,才能发挥微信平台的优势,促进工作。
数字城管发挥科技优势整合部门力量推动大城管格局:
__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自20__年1月运行以来,在快速有效解决城市管理相关问题、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助推作用。截至今年上半年,数字城管信息系统共采集有效案件__x,案件及时解决率89.13%,解决率99.16%。利用数字城管平台,责任部门协同管理,推动了大城管格局的形成。
一、整合城市部件,纳入数据库。在数字城管建设过程中,对平湖市数字城管__平方公里管理范围进行普查,并建立数据库。一共测得城市部件__x多个,包括了市政公共设施部件、园林绿化部件、市容环境部件、道路交通设施部件等,对所有部件均明确了身份属性,做到“数字化”管理。
二、部门接入平台,共享信息资源。利用已建成的平湖政务电子专网,完成了全市__个责任部门以及__个社区与数字城管专网的链接,最大程度节约了建设资金,实现了数字城管信息平台内数据信息资源共享。
三、领导高度重视,落实专人负责。数字城管平台的建立,得到了各责任部门的高度重视,每个部门都落实专人负责处理数字城管案卷,同时配置专业维修队伍和维修设备,保障数字城管派遣的问题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处置解决,第一时间排除可能存在的隐患。
篇9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网民比例的不断攀升,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在构建“平安校园”,保障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等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大学生面临的主要网络安全威胁,网络安全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总结仰恩大学富有实效性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提出了通过“警校共建”模式创新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警校共建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更是深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教育部2012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73.1%的学生获取社会信息最主要的渠道是“网络”“搜索信息、查阅资料”“了解新闻”和“聊天或交友”在学生“通过网络主要进行的活动”中占据前三位。微博在学生中的影响进一步扩大,59.9%的大学生使用微博①。正是因为大学生与网络的高度黏合,国内不法分子及国外敌对势力充分利用网络,对大学生施行网络诈骗,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如何在思想活跃的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开展扎实有效的网络安全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素养,使其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保护其利益不受或少受侵害,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安全工作中一个常谈常新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使用网络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
大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等因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逐步形成期,对事物的善恶美丑、是非真假判断未能正确把握。而网络世界犹如万花筒,网络信息技术神秘莫测,众多信息内容似是而非,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置身其中面临着多方面的安全威胁。
(一)从网络安全认知角度看。
大学生由于对网络安全认知不到位,使用网络容易受到两个方面的侵害:一是硬件使用上,有的学生的手机或电脑不懂或没有安装有效防御和杀毒软件,存在较大安全漏洞,浏览钓鱼网站等被安装插件或感染病毒,留下安全隐患;有的学生使用移动设备,随意接入端口,没有采取杀毒等必要的防护措施,导致木马、病毒在多个网络终端传播,个人信息在不经意间被盗取;二是软件使用上,一方面相较中学时期,大学自主学习的时间较为宽裕,有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规划,脱离了父母的监管,自身又缺乏自制力,深受网络游戏、BBS、各类新奇网站等的吸引,陷入网络泥潭不能自拔;另外一方面互联网上海量的内容,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涉毒、涉黄、涉赌、暴力等信息充斥,如何鉴别真假、好坏,避免受不法分子诱惑,掉入网络诈骗陷阱等,严重危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从法律安全意识角度看。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用户的迅速增长,我国互联网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对网络安全方方面面从法律法规层面逐步进行了规范。对于频繁使用互联网的大学生来说,由于互联网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在使用网络过程中,有的受利益驱使使用病毒盗取数据贩卖;有的随意转发微博、微信虚假、造谣信息;有的因为意见相左,发帖对个人或组织进行攻击诽谤;有的利用互联网组织黄赌毒活动;有的利用翻墙,浏览并传播境外敌对势力的不良信息。这些大学生因为不了解互联网法律法规基本常识,触犯法律,为自己的不懂法付出惨重的代价,身心受到了极大伤害。
二、网络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加快,互联网在高校得到普及运用,但因为网络引起的校园贷致死事件,网络购物受骗事件,网络暴力事件频发,这些都显示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对网络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日渐提上高校工作的议事日程,但却未能根本上打开该项工作局面,主要是没有从根本上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没有处理好网络安全教育与育人目标的关系。有的高校对网络安全教育在顺利实现育人目标中所扮演的角色认识不到位,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提高学生网络素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应有之意。一个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专业技能,更需要具备较高的安全素养。这也是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否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和做出多大贡献的重要影响因素;二是没有处理好网络安全教育与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的关系。导致网络安全教育被边缘化。有的高校认为网络安全教育可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予以替代,开展网络安全教育甚至停留在应对上级文件要求的层面,网络安全教育时间被学校其他教育教学活动挤占,处于边缘化的境地。
(二)网络安全教育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开展系统性的富有成效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离不开良好的体制机制。虽然一些高校建立了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工作体制机制,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管理体制不够健全。虽然成立了大学生网络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但由于规章制度、措施保障等不够到位,没有打通宣传、学生、网络、保卫、教学单位彼此间的壁垒,加之职责分工不够明确,导致工作开展困难重重,打折扣、拖拉、推脱、应付,甚至不落实等情况时有出现,领导小组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运行机制不够顺畅。没有形成自己的网络安全教育体系,工作开展存在力量分散,各自为阵,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等现象,对教育的内容、时间安排、教师教学等没有统筹规划,按计划、分步骤实施。有的高校仅仅停留在开展简单的宣传活动层面。
(三)网络安全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因循守旧。
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网络终端设备更新更是日新月异。轰动全球的“维基揭秘”和“棱镜”②等网络安全事件警醒我们,网络安全教育开展要切实取得实效,就必须紧跟时展潮流,不仅要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更要与时俱进地及时改变教育的具体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有的高校注重计算机基础应用,忽略网络安全教育这一模块;有的高校忽视了当前最大的网络终端智能手机的安全运用教育;有的高校则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效果无法保证。在宣传教育中,有的高校则简单的进行横幅宣传、主题班会宣讲、传单分发等,形式单一、内容呆板,无法吸引广大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三、构筑网络安全教育体系的探索
创新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切实从思想上筑牢大学生网络安全防线,增强网络素养,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需要。2015年4月,仰恩大学与泉州市公安局共同举行“警校共建”启动仪式,拉开警校共建助推“平安校园”创建的帷幕。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作为“平安校园”创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式纳入共建活动。双方经过一年多的合作建设,探索出了一套符合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新方法。
(一)加强顶层设计,建立运行高效的管理机制。
仰恩大学将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纳入学校议事日程,建立领导、制度、责任“三大机制”。一是建立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成立以分管校领导为组长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领导小组,并将泉州市公安局网安支队有关负责人吸纳进来,对学校网络安全教育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形成分管校领导负总责,党委宣传部、教务部、学生事务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治安处(泉州市公安局洛江分局派驻机构)、保卫处等单位协同抓的工作格局,进一步明确了分工职责;二是建立层层落实的责任机制。学校与二级学院、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签订网络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对年度网络安全教育管理责任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同时,建立了安全责任与绩效工资、评优评先相挂钩的考核机制;三是建立警校协调联动工作机制。成立由公安局网安部门,学校党委宣传部、教务部、学生事务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治安处、保卫处等构成的法制与安全教研室,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承担组建专业师资队伍,编定网络安全教育教材,研判网络安全工作形势,分析网络安全教育成效,开展科学研究探索网络安全教育的新路径、新方法等。
(二)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平台和队伍建设。
一是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让零散的、单一的、随意的网络安全教育变得规范化、制度化和系统化。仰恩大学在大一新生中开设该课程,坚持网络安全教育从“新”抓起,力争将学生面临的网络安全威胁程度降到最低。网络安全教育作为该课程的模块之一纳入其中。课程共16个课时,设定1个学分,作为必修课纳入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行统一的教学管理。同时,为确保学生学习效果,搭建了相应的师资队伍和实践平台。依托法制与安全教研室,组建相应的网络安全教育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自编与时俱进、符合学生需求的网络安全教育教材。聘请来自网安、国保等警务部门的优秀干警为兼职教师,配合承担《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中互联网管理反网络诈骗、网络舆情管理、计算机网络安全、心理预防与疏导、法制教育等教学模块的授课任务。授课教师采取“1+1”的模式,即一名校内理论基础扎实的专业教师+一名来自警营的优秀干警共同为学生授课,协调配合,相得益彰。校内专业教师充分发挥了理论教学的优势;优秀干警丰富的“新鲜”的实践经验对理论进行鲜活的运用,增强的授课的效果。这样有效破解了目前众多高校承担网络安全教育的教师实务经验不足,教学内容无法跟上行业前沿,相关网络安全知识欠缺,导致授课效果无法保证的突出问题。挂牌成立实践教学基地,辅助校内课程教学,在洛江公安分局网安大队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利用周末、寒暑假等时间点,分批次带领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体验学习。在近两年暑期,一批的学生以暑期社会实践的形式参与到教学实践基地所在警营的工作生活中,了解基层警营文化,参与网安警务工作,不仅进一步强化了自身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法治意识,而且以学生的视角向社会各界传递了基层警营的满满正能量。2015年,仰恩大学警营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入选为福建省第三批省级暑期社会实践基地。二是加强学校网安警务室建设。在“警校共建”活动的推动下,省内首个“高校网安警务室”———泉州市公安局洛江分局仰恩大学网安警务室建设得到加强,进一步发挥了其在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中的作用。泉州市公安局洛江分局派驻专职网安民警和安全员,除了积极开展联网备案、安全技术指导、案件线索协查、网络安全培训等工作,还定期为师生开展互联网安全主宣传咨询活动,强化对校园网络舆情监控和各类不稳定因素的掌控,并与学校党委宣传部、网络中心、学生事务部等单位负责网络安全的工作人员组成网络安全工作小组协同开展工作,做到提前预警、有效处置。三是成立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站。与泉州市公安局洛江分局共建舆情引导工作站,并组建了由党员教师、学生为骨干的网络舆情工作队伍,下设网络舆情收集、网络评论,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等小组,并以课时补助、勤工俭学补助、创新学分认定等形式为工作开展提供保障。该工作站在学校党委宣传部与网安警务室的双重指导下,根据学校网络安全教育总体规划开展工作,对涉校、涉生的较为敏感性、不实的校园网络舆情信息进行收集、报送,对形成的网络舆情进行正面有效的引导,对网络安全常识进行形象化的生动传播。
(三)创新宣传教育形式
充分利用校内宣传阵地,统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线上和线下宣传,做到校园网、校报、校广播电视中心、新媒体中心等协同发力,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做到网络安全教育宣传全年不断线,重要时间节点有加强。学校除了利用校园网、校报、校广播电视中心、宣传栏等传统宣传阵地开展网络安全教育,还搭建新媒体平台,开设网络安全教育官方微信、微博平台、QQ空间等大学生极为活跃的平台,将宣传网络安全教育的软文、公益短视频等与其他文化创意作品结合推送到移动终端,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如春风化雨般不知不觉的接受教育。同时还着力拓展这些平台的校园服务,增强学生与平台的黏性,吸引学生关注平台内容,促使推送的内容的宣传效果最大化。在新生入学、“双十一”、就业实习、寒暑假前等时间节点,通过线上线下集中开展了网络安全专项教育,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结语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是高校是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创建“平安校园”,实现育人根本目标的需要。仰恩大学以“警校共建”为抓手,协同推进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在具体的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对于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意识、能力具有积极的效果,为当前高校在网络安全教育中普遍面临的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解决的路径。
作者:陈章祧 单位:仰恩大学
注释:
篇10
一、前言
2015年2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4年12 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其中手机网民数量为5.57 亿。
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 我们已经进入了自媒体时代(自媒体的特点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每一个进入网络空间的人都可以随时随地自行信息,自由交流讨论),人人都成为了信息的者,而不再局限于以往的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的媒体渠道。由此媒体的传播功能和监督效应也被无限放大,某一事件经过多种渠道传播会迅速发酵成为社会热点话题,接受公众的拷问。新媒体覆盖的受众,是任何传统媒体都无法比拟的。
从上市公司审计的角度来说,媒体舆论的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以往的银广厦事件、蓝田股份造假案、科龙电器舞弊案等都是由于媒体对财务造假问题的调查与披露,从而引起了公众和监管部门的注意。从中注协披露的2014 年年报审计情况快报中可以得知,2014 年上市公司非标准审计报告共有98 份,通过检索发现,其中涉及的多家公司均存在媒体的负面舆论,那么媒体舆论对上市公司审计意见到底具备什么影响,上市公司又该怎样应对?目前关于媒体舆论对审计师审计意见的研究还比较匮乏,本文将基于传播学相关理论对上述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分析解答。
二、理论分析
众所周知,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领域的基础理论,媒体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新闻媒体依赖“认知模式”、“显著性模式”和“优先顺序模式”三种机制影响大众的信息占有和事件在大脑中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影响人们的行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
媒体通过议程设置理论中的“认知模式”和“显著性模式”这两种机制来影响审计师对上市公司的信息占有和风险评估,而由于媒体报道的事件是否是审计师已知晓的是不能确定的,同样媒体是在传递冗余信息还是新信息也是未知的,因此媒体对审计师的信息占有和风险评估的影响需要通过“策略假说”和“认知假说”这两种传导机制来分析其对审计师专业判断的影响,并最终反映在审计意见类型的调整之中。
媒体针对上市公司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的报道所传递的信息,不仅会引起审计师对该公司存在的问题的关注,并且在不同媒体对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的重复悲观报道下, 该问题在审计师的心里就显得尤其重要,审计师会根据媒体披露的事情,寻找内部和外部的证据去佐证这件事情。在这种机制的影响下,新闻报道所传递的观点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审计师的审计意见决策行为。即通过媒体报道的两个层面的影响机制,一方面,审计师会因媒体对公司的报道而意识到审计客户存在的问题;更进一步地,审计师可能会以媒体观点的正面或负面程度作为参考依据,调整或修正审计意见类型。
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利益实体,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更容易受到媒体的关注,当出现某一负面舆论时,各种媒体往往会主动跟进、详细调查、进而一系列相关报道。根据上述议程设置理论,上市公司负面舆论的集中会引起公众特别是投资者的高度关注,即便有些投资者事先已经得知此类消息,但媒介的广泛报道会引起他们对上市公司可能存在问题的进一步重视,进而改变他们可能采取的行动。相关部门监管者在获悉媒体报道后,出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职责,也会对相关问题进行核实,一旦核实属实,势必会对上市公司审计意见造成影响。
三、影响机制
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执行各种测试以致力于发现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此时媒体针对上市公司的广泛报道往往会引起审计人员的关注,为其执行审计工作提供思路。某种意义上,媒体对上市公司的负面报道降低了审计师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同时,审计师可利用媒体报道某公司的负面新闻,尤其是资深财经记者深度挖掘的有用信息,收集充分的审计证据以降低检查风险,且更容易察觉可能存在的错报。
被媒体负面报道的上市公司可能传递出错报风险较高的信号,审计师感受到较高的审计风险,因而秉持更加谨慎的职业态度,加大审计资源的投入,从而更可能发现错报。上市公司审计人员出于降低自身审计风险的考虑,也会对媒体特别是权威媒体针对上市公司的负面舆论越来越重视。上市公司往往规模庞大,经营范围广泛,审计人员很难掌握上市公司生产经营的全部情况,作为外部人员,了解到的情况也未必真实。因此,媒体报道对于审计人员发现上市公司生产经营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十分重要。有些信息即便审计人员事前已经知悉,但在媒体广泛报道后,会增加审计人员的警惕性,从而改变其对相关事件的风险权重考虑,进而影响到审计意见的发表。
审计人员除去降低审计风险的考虑,面对上市公司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压力也不得不对媒体舆论特别是负面舆论予以重视。上市公司广大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由于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地位,基于自身实际利益考虑,会十分信赖媒体舆论对于公司可能存在的损害投资者利益问题的报道,希望审计人员作为第三方独立力量能够发现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的舞弊行为,切实维护广大投资者利益。倘若审计人员对媒体舆论不加重视,未能查出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出具了不恰当的审计报告,则审计机构及其人员自身将面临投资者的法律诉讼和监管部门的行政诉讼。因此,在面临上市公司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强大压力下,审计人员对媒体舆论的重视程度也会日益提升。
四、对策建议
( 一)及时回应舆论报道
出现舆论负面报道后,上市公司需在第一时间对相关事件进行回应,主动进行澄清说明,以免事态进一步恶化,对公司形象造成进一步伤害。相关研究表明,在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环境下,上市公司需在24 时内对媒体舆论进行回应,但在新媒体环境下,留给上市公司的黄金时间只有4 小时。若上市公司在4 小时内不能做出有效应对,则上市公司往往会陷入被动状态,无法避免事态发酵带来的消极后果。因此,上市公司在媒体负面舆论以后要采取正面应对的积极态度,不回避、不躲闪,及时权威说明,主动回应媒体和公众的质疑。
( 二)注重发挥主流媒体作用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媒体对上市公司的报道越来越全面、客观、深入,媒体与上市公司的互动也不断增强,上市公司在不断应对媒体负面舆论的过程中也逐渐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当前人人都可成为媒体平台的时代,媒体数量呈爆炸性增长,但主流媒体的影响力是其它媒体不可比拟的,因此,上市公司要特别重视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加强与主流媒体沟通联系。在重大事件发生或重大公告之时,上市公司应在第一时间告知主流媒体,并就相关可能引起争议的问题进行澄清,避免造成歧义和误解。在媒体报道之后,上市公司还要及时做好舆情的搜集研判工作,针对媒体报道中有失客观的问题主动澄清说明,避免媒体舆论朝着不利于上市公司的方向发展。
(三)注重发挥新媒体作用
在互联网时代,微博、博客等一批新媒体大量涌现。新媒体由于其方便、快捷的因素,其事件传播速度相较传统媒体大为增强。一个话题经过新媒体的传播,会迅速发酵,在极短时间内就要衍变成网络热点甚至社会热点。在看到新媒体的优势同时,上市公司也要注意到新媒体由于人人可以成为舆论者的缘故,针对上市公司的报道可能会被无限放大甚至扭曲,给上市公司形象带来损害。因此,上市公司要对新媒体领域引起重视,注重发挥新媒体作用。上市公司要特别注重发挥知名博主、版主等“网络大V”的作用,与他们加强沟通,在网络舆论危机来临之时,通过网络主流渠道积极主动与网民沟通,化解误会,消除分歧,阐明立场,注重引导新媒体舆论向着良性方向发展,避免因网络偏激、隔阂等不良情绪对上市公司产生影响。
( 四)建立长效机制
在新媒体的舆论环境下,针对上市公司的舆论报道随时都会发生,不同媒体会对上市公司的同一事项做出不同角度的报道,因此舆情应对已不能只为了某一个专门事项而做准备,必须摈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传统做法,转而建立长效应对机制。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应探索建立舆情监控专门部门,以及其他部门相协调的全方位综合舆情监测体系,共享资源,共同应对媒体报道后的突发舆情事件,第一时间消除杂音和噪音,掌握舆论主动权。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启事
我刊2015 年4 期刊登文章《企业加强节能实现成本管理的探析》,作者高新端的工作单位应为澲阳市节能监察局。
- 上一篇:新媒体运营的核心价值
- 下一篇:大学英语重要性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网络监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