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帮扶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14 17:08: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贫困生帮扶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贫困生帮扶方案

篇1

一、主要目标

从2016―2020年,通过全区48所技工院校与54个贫困县开展结对帮扶的方式,动员组织全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参加职业培训专项计划,帮助他们实现技能型就业,促进家庭稳定增收,同时为产业转型升级输送一批青年技能人才。

二、实施对象

全区54个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参加培训当年12月31日前15周岁以上、22周岁以下,未婚,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含退学、辍学等,以下简称“两后生”)。

三、实施内容

根据“两后生”的培训意愿、劳动能力和岗位需求,分类实施下列职业培训:

(一)中期就业技能培训

为期一学年(10个月),熟练掌握一门就业技能,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短期就业技能培训

为期2个月以内,强化实际操作培训,提高初次就业能力。

(三)创业培训

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创业项目,重点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创业项目指导、创业实训等培训,提高创业能力。

(四)中等职业教育

“两后生”直接参加,或参加上述培训后继续参加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学历教育。

四、实施步骤

(一)明确责任

各技工院校与结对帮扶县人民政府签订结对帮扶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培训责任书,明确双方责任。在责任书的框架下,还可根据实际需要,由有关各方签订具体的培训协议。

(二)调查摸底

各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每年定期组织对本县“两后生”培训就业创业意愿进行调查摸底,将需要参加职业培训专项计划的“两后生”人员详细名册,提供给技工院校,同时报送自治区、设区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公共服务专责小组。

(三)组织招生

根据“两后生”人员名册,技工院校与结对帮扶县联合进校、进村、进户,集中开展春季、秋季招生工作。

(四)实施培训

由技工院校或委托职业院校、定点培训机构根据年度招生计划,分类、分专业组织开展培训工作。

(五)推荐就业

对培训合格的学员,实施培训的技工院校或职业院校、定点培训机构负责推荐就业,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予以积极配合。

(六)补贴申请

实施培训单位和学员按规定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扶贫等部门申请相应的经费和补贴。

(七)工作考核

对各贫困县及技工院校“两后生”职业培训专项计划实施工作进行考核。

五、政策措施

(一)中期就业技能培训

1.开展结对帮扶的技工院校,当年招生计划开设的全部职业(工种),自动取得在全区范围内就业技能培训定点培训资格。

2.培训实行全日制、寄宿制,培训时间为一学年,按10个月计。原则上单独编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编班。培训开班分春季学期、秋季学期,原则上春季学期开班安排在2-4月,秋季学期开班安排在8-10月。

3.学员培训期间的基本生活费(以下简称“生活费”)、学费、住宿费和实习材料费等实行全免,由自治区财政按1.2万元/人/学年给予补贴。其中,学费、住宿费、实习材料费、卧具费、实训工装费、体检费、医疗保险等培训费用补贴标准为6500元/人/学年,从各级财政安排的就业资金中列支;生活费补贴标准为5500元/人/学年,由各县从自治区切块下达的扶贫专项资金等资金中统筹安排。

4.培训结束后,技工院校推荐学员实现就业或创业,就业率和创业率达到规定比率的,给予相关技工院校就业创业服务奖励(具体办法另行制订)。

(二)短期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中等职业教育按我区现行有关政策执行。

六、补贴资金管理

参加中期就业技能培训的培训费和生活费补贴资金来源、申请、拨付和核算按下列办法执行:

(一)补贴资金来源

各级财政安排的就业专项资金和自治区切块下达各县的扶贫专项资金等资金。

(二)补贴资金申请

补贴资金由技工院校统一申请,其中,培训费补贴按属地原则,向技工院校所在地设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申请;生活费补贴根据生源情况,分别向其户籍所在地的县级扶贫和财政部门申请。

(三)补贴资金拨付和核算

培训费补贴从就业补助资金拨付给技工院校。生活费补贴先拨付给技工院校,再由技工院校转拨付给学员。

各技工院校在培训学员入学后1个月内将学员信息录入信息管理系统。根据信息管理系统中学员人数及指纹数据,由技工院校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并提出申请。经各设区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预拨培训费用补贴总额的60%。

1.培训费实行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方式,按实际参加培训学员人数及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率,对承接培训任务的技工院校给予补贴。学员完成一学年培训,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并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按100%给予补贴;学员完成1个学期培训,没有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按60%给予补贴;学员未完成1个学期培训的,不给予补贴。培训结束后,据实核算补贴应拨费用,预拨费用大于应拨费用的部分,转为下年培训费用预拨。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率低于60%的技工院校,不给予补贴,预拨费用全部退回财政部门或转为下年培训费用预拨。

2.生活补贴费由技工院校代为申请,县级扶贫、财政部门按学期分两次拨付到学员就读的技工院校。申请审批流程如下:

新学员开学后,技工院校按学员户籍所在地提供学员名单给县级扶贫部门审核补助资格开班1个月后,技工院校按学员户籍向县级扶贫部门提出补助申请,附上经县级扶贫部门审核符合补助条件的学员名单列表(含申请第二学期补助的学员)及技工院校出具的学员在校培训证明县级扶贫部门审核县级扶贫部门按学员户籍地在村委会、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公示,同时在县级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公示(公示期为7天)报县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批县级财政部门在审批后15个工作日内把补助资金划拨到学员就读的技工院校,由技工院校按月通过校园卡发给学员。

学员中途退学的,本学期未发完的生活费,由技工院校一次性退回县级财政部门。

参加短期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按我区现行有关政策执行。

七、工作要求

(一)精准识别

利用扶贫大数据平台,比对相关部门业务数据,充分发挥各贫困村“第一书记”作用,对“两后生”开展到村、到户、到人的培训需求调查,确保人员名册准确。

(二)精准宣传

一要内容精准。每一个贫困村都要张贴宣传海报,详细告知贫困户有关政策精神、补助标准和办事流程。二要对象精准。要对照人员名册,对贫困户“两后生”及家长开展一对一、面对面宣传。三要责任精准。各县要积极配合有关技工院校开展定期招生宣传,各贫困县乡(镇)、街道要成立宣讲团,开展不定期宣讲,各贫困村“第一书记”要经常带领驻村工作队走家串户宣传政策,了解实情。

(三)精准协作

结对帮扶的技工院校要确定若干所技工院校或职业院校、定点职业培训机构作为协作单位,在本单位难以满足学员的专业需求或其他条件时,及时推荐到协作单位开展培训工作。54个贫困县以外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两后生”参加专项职业培训的,参照本方案实施,相关技工院校应积极予以配合。

(四)精准担责

各县负责准确提供本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两后生”名册及相关信息,配合技工学校做好学员及家长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员安心接受培训,实现稳定就业。各技工院校负责按结对帮扶县提供的“两后生”名册开展招生工作,组织实施职业培训专项计划并保证培训质量,做好学员在校期间安全工作,积极推荐学员就业创业,要指定一名校级领导负责帮扶工作,组建专门工作队伍,落实结对帮扶工作专项经费。各设区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公共服务专责小组负责督促指导,组织实施各县职业培训专项计划考核工作。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公共服务专责小组负责制定相关考核办法,协调推进职业培训专项计划实施工作。技工院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结对帮扶工作的指导,为技工院校提供必要的支持。

篇2

[关键词] 地方院校;贫困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4?0095?03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但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激增、就业结构失衡、就业市场相对饱和,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地方院校贫困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现状更为窘迫。因此,如何多措并举,标本兼治,有效提高地方院校贫困生竞争力和就业率,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成为政府、社会和高校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地方院校贫困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贫困大学生是指在校就读期间支付生活费、缴纳学费、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及日常生活用品没有经济保障的学生。当前,对毕业于地方院校的贫困大学生而言,除了面对国家整体就业形势的压力外,还存在特殊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就业能力相对不足

就业能力是一种以学习能力为基础,通过教育培养获得的与职业相关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能力因素是大学生成功就业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地方院校贫困毕业生大多来自“老、少、边、穷”地区和城镇低保家庭、农村贫困家庭、残疾人家庭,家庭经济基础较差,自幼很难接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综合素质方面基础较差,自信力、理解力、沟通力、协调力和说服力等就业通适能力相对不足。大学就读期间,一些贫困生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有的选择在社会上兼职赚钱,有的埋头于学业,希望考取好成绩,拿到奖助学金,忽略了对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还有一些贫困生性格内向,缺乏参加班级和学校活动的热情,失去了锻炼自己就业通适能力的机会,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就业面试时较为拘谨,不能有效推销自己,难以让用人单位了解和赏识,因此失去了很多就业的机会。

(二)就业观念偏狭保守

大学生就业观是由就业动机、就业定位、就业选择、就业途径及方式等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当前,许多贫困毕业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就业观念单一、消极,就业期望值过高,服务社会意识差等现象。这既与贫困生特殊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又与社会舆论误导、缺乏有效的教育引导紧密相连。因特殊的成长环境及缺乏有效的专业教育引导,贫困生不能很好的将个人喜好、能力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就业方向迷茫,就业观念落后,认为考上大学就是要“跳出农门”“吃上皇粮”,将择业作为跳出贫困、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较少考虑国家需要和社会利益。就业期望值过高,希望到工作环境好、福利待遇高、体面又稳定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上班,希望到经济发达城市特别是东部沿海各大城市工作,不愿到家乡、基层以及较为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工作,以至与许多就业机会失之交臂。此外,大学生成功创业,既能解决自身就业问题,又能够带动他人就业。但部分贫困生对自身、对创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创业期望值太高,存在“身份”观念,在创业中患得患失,从而阻碍了自身创业的成功[1]。

(三)就读院校影响较小

地方院校大多处在地方,远离中心、发达城市,并且大多升本时间不长,缺少名牌、重点大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上许多地方院校办学定位趋同,在扩张过程中盲目攀高求大,所设专业没能有效地实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无缝对接、同频共振,没能找准与市场需求的有效结合点,导致服务社会能力不强,社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一些院校学科建设滞后,人才培养模式陈旧,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同类专业人才过剩,导致供大于求。有的院校盲目增设新专业,对加强学科内涵建设、特色建设的意识不高,措施不力,培养的人才专业基础较差,竞争能力不强,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和认可。加上人才市场上存在“僧多粥少”和“就业歧视”的现实,招聘单位多会优先录用重点、名牌大学生毕业生,这就导致贫困生在就业竞争中更加处于劣势。

(四)社会资源比较匮乏

截至目前,中央有关部门和各地已经出台了许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文件,在着力打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制度,在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帮扶力度,但管理体制还不健全,政策落实还不到位。在聘人唯熟、权钱交易等不正之风仍然存在的今天,各种人为因素对毕业生就业影响依然很大。在同等条件下,家庭背景、亲友的社会地位所起的作用非常明显,甚至非常关键。然而,贫困生主要来自边远农村和城镇下层,经济窘困,社会关系较窄,依靠家庭背景支持就业的可能性小,几乎没有社会资本可利用。加上贫困生就读的地方院校大多远离中心、发达城市,难以有效吸引用人单位进校选聘毕业生,加大了贫困学生就业成本。同时,不少地方院校财务压力大,用于毕业生就业工作服务的专项经费不足,就业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就业帮扶指导力度不够,不能及时有效地为贫困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帮扶指导,使得贫困生顺利就业受阻。

二、扩大地方院校贫困生就业出路的策略

实现贫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学校和贫困生三者的共同努力。为此,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就业竞争中,就业者自身素质是关键。要真正解决贫困生就业难问题,必须有效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作为地方院校,应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明确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突出职业适应性。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理念上,构建“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体制上,突出学校和业界“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在专业设置和建设上,瞄准产业分类和职业分类,增强专业适应性。在教学环节上,强化实践教学,使学生通过实验、实训、实习和社会实践,提高应用能力。在质量保障上,探索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另一方面,作为贫困生,在进入大学后,应珍惜美好时光,勤学苦练、自强不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主动提升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多参加班级、社团、学校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各类竞赛、“三下乡”实践活动等,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二)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强化职业生涯引导

针对贫困生普遍存在着就业观念偏见,国家有关部门和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观念教育。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强就业政策宣传,营造正确的就业舆论环境,引导贫困生消除传统就业观念影响,降低就业期望值。组织贫困生参加下基层座谈会,向贫困生详细介绍下基层政策,积极鼓励贫困生响应国家对于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为贫困生日后建功立业打牢基础。其次,高校应加强贫困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结合大学生择业就业的实际需求,把形势教育、国情教育和就业形势分析、就业市场预测、就业政策导向、就业素质准备等结合起来,创设教育情境,组织贫困生参加服务社会及勤工助学等各类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帮助贫困生确立正确的就业观与成才观。最后,高校还应创新大学班级管理模式,探索采用新的能够增强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其综合能力的班级管理模式,对贫困生采取单独的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导贫困生对自己的兴趣、能力、职业价值观以及个性特点进行客观评价,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及时更新就业观念,减少就业偏见,制定合理而现实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满意就业。

(三)规范就业服务管理,提升就业服务水平

当前,一些地方院校提供的就业服务与贫困生的需求相差甚远。为此,首先,应加强高素质就业服务队伍建设。在校、院(系)、各个专业建立就业服务机构,通过公开招聘、对兼职教师、优秀辅导员进行职业培训等途径,扩充就业服务队伍,提高人员专业水平,增强服务指导实效。其次,应完善就业服务手段和方法。一是筹建贫困毕业生数据库[2],明确贫困生个人状况、就业意愿、困难等级等,以便有针对性的向用人单位优先推荐;二是加强就业信息网站建设,及时向贫困生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三是为贫困生组织专场招聘会,邀请信誉较高的用人单位入校招聘,降低贫困生就业成本;四是实施“订单式”培养,根据贫困生求职意愿,结合专业实际和企业用人需求状况,由企业和贫困生签订协议,组成帮扶对子,毕业后定向工作。最后,规范就业服务管理,开展就业服务评估。将就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纳入日常教学计划、教学督导和教育研究改革之中,保证就业课时和授课效果。同时,建立一个完善的就业服务评价体系,将有关部门和人员提供就业服务质量情况纳入年终综合考评,与其评先评优和职称、职务晋级挂钩。

(四)整合教育教学资源,重视创新创业教育

贫困生就业观念保守、不敢挑战的特点与其缺乏创新创业的意识和技能有很大关系。因此,地方院校必须重视贫困生创新创业教育,丰富贫困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与孵化措施、后援支撑[3]。首先,针对贫困生的特点,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采取分层创业教育模式,引导贫困生主动投身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贫困生的创业品质、创业知识、创业心理、开拓精神等创业综合能力。其次,转变创业教育理念,构建和完善贫困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为贫困生创业争取政策、经费、项目等方面的支持,便于贫困生既能实习观摩,又能参与真实的创业过程,明确创新创业的就业目标,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再次,完善贫困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保障激励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改善软硬件条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对有价值的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激发贫困生创业的热情。最后,地方院校和政府部门应携手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和环境氛围,为贫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宽松的环境。

(五)完善社会资助体系,缓解就业竞争压力

贫困生在就业过程中,尤其需要政府、社会的关心以及学校的指导和帮扶。首先,政府层面。一是应构建全国大学生就业网络,实现毕业生资源和招聘信息的共享,为贫困生提供准确的就业信息,降低其就业成本,保证其充分就业;二是建立贫困毕业生失业保障体系和社会保险制度,把未就业的贫困生纳入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加大对促进贫困生就业的资金投入;三是深化体制改革,调整社会分配制度,提高基层的工资待遇,引导贫困生向国家急需的岗位流动、到民营企业或西部基层单位就业。其次,社会层面。一是要积极配合,主动关心和帮助贫困生群体,学会识才爱才,“选优扶贫”,坚持公开公平的竞聘原则,让贫困生凭个人能力就业;二是大力拓展用人空间,为贫困生提供就业岗位,主动接收优秀贫困毕业生[4]。最后,学校层面。一是应健全和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尽量为贫困生的学习、发展解决后顾之忧;二是加强贫困生就业信息服务,积极为贫困生搜寻、需求信息,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优秀的贫困毕业生;三是帮助贫困生提高就业技巧,包括如何参加面试、如何“推销”自己等;四是为贫困生提供就业心理援助,帮助贫困生客观地分析自我,合理定位,增强求职勇气,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张亚锋,郭萍倩.高校贫困生就业观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2(2):104-107.

[2] 姚利,廖颖.对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J].职教论坛,2011(11):84-86.

篇3

“三个到位”推动教育大业健康发展

组织领导到位。为加强和黔南州教育的帮扶对接,广州市教育局成立了以局长屈哨兵为组长、副局长吴强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成立了办公室,并抽调专人负责教育帮扶黔南州工作。教育局还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将帮扶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具体责任人。

制度保证到位。广州市教育局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尽心尽力、行必有效的原则,在2013年广州―黔南对口帮扶关系确立伊始,就制定了《广州市教育局―黔南州教育局对口帮扶协议》和《2013―2015年广州市教育局―黔南州教育局教育对口帮扶计划》,为教育帮扶工作明确了方向。为更好开展帮扶工作,广州市教育局还制定了《广州市教育局关于对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贫困家庭高中、大学生进行补助的方案》、《广州市**职业学校与黔南州**职业学校结对帮扶框架协议》(范本)等。

资金统筹到位。广州市教育局结合全市教育财政资金的实际和现有国家、省市政策,调动资源,克服困难,积极做好2013-2015年帮扶资金预算。三年部门预算投入770万元,其中学校管理人才和骨干教师培训预算300万元,中等职业教育帮扶预算470万元。他们还通过资助贫困,结对帮扶,捐款捐物等多种形式,确保教育帮扶工作落到实处。

“三个打造”发挥骨干队伍示范效应

送教上门,插班学习,打造一支好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决定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广州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对口帮扶师资培训工作,多次召集相关部门及职能机构,深入一线了解黔南州教育需求,采用送教上门和插班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在抓好教师全员培训的同时,突出骨干教师的重点培训,力促黔南州师资队伍合理快速发展。

2013年,广州市教育局采取送教上门方式,组织教育专家和一线高级教师到黔南州进行专题讲座,惠及黔南州1500名教师,预计3年内为黔南州培训教师6000名。同时,广州市教育局还利用插班学习形式,组织黔南州40名骨干教师参加了培训交流。

校长跟岗,中层培训,打造一支好干部队伍。一所学校的管理水平取决于校长和中层干部的整体素质。针对黔南州教育情况,广州市教育局制定了黔南州中小学校长到广州跟岗学习实施方案,截至目前,已安排黔南州41位校长到广州各中小学跟岗学习。广州市教育局还举办了黔南教务科长管理能力培训班和黔南州中层干部“教学创新”培训特训营,组织黔南州中职学校和广州中职学校双向考察学习160人次。

助困助学,圆梦广州,打造一支好学生队伍。广州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对贫困生的帮扶,在对黔南州荔波县的调研基础上,制订了《广州市教育局关于对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贫困家庭高中、大学生进行补助的方案》,将在2014-2016年,每年向荔波县提供30万元用于困难家庭高中和大学生的学费资助。为了给黔南州贫困学子成才开启绿色通道,广州市教育局还将从今年起每年在黔南州招收300名贫困初中毕业生到广州市免费就读中职,符合条件的贫困生每年还可获得1500元的国家助学金。

“三个结对”构建精准扶贫长效机制

职校结对,打开职业教育新局面。为充分开发、利用、共享教育资源,2013年广州市教育局投入50万元启动资金,率先在中职学校建设方面与黔南州展开深入合作交流。安排13所优质重点中职学校与黔南州13所中职学校建立对口帮扶机制,签订对口帮扶协议,围绕办学理念、管理制度、教育教学、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帮扶,整体推进黔南州中职学校的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

篇4

[关键词]高职;贫困生;心理问题;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6-0169-02

1前言

新时期,随着国家对职业院校的大力扶持,高职院校发展很快,高职学生数量在逐年增加,特别是教育部即将推出分类高考方案,加快技术型人才培养步伐,为职业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今后参加职业教育的学生将大幅增加,这也给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带来了挑战。贫困生是因为家庭收入支撑不了高额的学费,多来自边远的山区,家庭收入来源单一,且收入微薄。据有关统计表明,高职院校贫困生占了三成以上,这与高职的生源特点和办学层次密切相关。因为这些贫困生生活困难,在与其他学生相处时心理压力大,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不健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和正常学习,严重的会迷失人生目标甚至为之而辍学,给学校、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面对这样的情况,高职院校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积极行动起来,主动负起责任,认真了解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和表现,采取适当的对策加以安抚和疏导,采取形式多样的帮扶措施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消除他们的心理问题。

2高职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一般表现

1容易引发自卑心理

贫困生因为家庭经济收入低,生活条件差,无论是吃、穿、住、行还是社会往来都能体现出拮据和困难,在同村人、亲戚朋友和同学面前往往觉得低人一等,总是觉得抬不起头来,长此以往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对家庭感到无奈,对社会感到失望,对前途感到悲观,对生活和学习失去信心。如果贫困生长期得不到帮助和心理辅导,心理问题必然会越来越严重,会对社会产生怀疑,人生观、价值观会发生扭曲,整天处于压抑的心态,郁郁寡欢,唉声叹气,对社会交往失去信心和勇气,不愿与人交往,自我封闭,最终成了心理疾病。这时如果学校、老师以及社会给予帮助和关爱,心理问题能得到解决。

2容易产生焦虑心理

由于高职生源的文化底子相对薄弱,在学习上承受的压力相对较大,导致心理焦虑现象经常发生。贫困生的焦虑心理主要是因为家庭贫困,经济生活比较困难而产生的一种焦急多虑的心理。在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过程中,贫困生会面临着这样那样意想不到的困难,面对种种困难,心理顾虑比较多,会经常担心家里的经济状况,担心家里亲人的生活和身体,担心自己在校的生活费用,担心身边同学和老师看不起自己,所有的这些心理顾虑一时又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只能每天在痛苦中煎熬,心情会显得相当焦虑,遇事就会心理紧张甚至发慌,容易精神恍惚,难以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学习成绩屡屡下降,丧失对学习的信心,进而产生人生前途无望消极心理。

3容易出现隐匿心理

调查表明,贫困学生更容易出现隐匿心理。这种心理就是把自己不利的一面隐藏起来,并加以修饰成具有光鲜的表面,然后在交往中展现出来。出现这样的隐匿心理,主要是因为有的贫困生心理要强性格好强,又爱面子,对自己的处境不如人产生羞愧感,总是认为周围的人会看不起他,总觉得自己要低人一等,什么都无法和别人相比。因此,为了极力摆脱这种困境,情急中往往会做出不符合现实条件的不当行为。这种心理及行为,实质是一种自欺欺人逃避现实的表现,反映了贫困生内心的脆弱,经不起现实困难的考验,总喜欢把人生的价值用物质作为单位来进行判别,进行以物质条件作参照物的不正确的比较,贫困生在物质方面显然会处于弱势,越是进行这样的比较心理压力就会越大,心里会越痛苦,不利于贫困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4容易形成沮丧心理

正是因为心理顾虑长期得不到解决,心情就会不愉快,心中怨气越积越多,容易对事情灰心丧气形成沮丧心理,认为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别人,自己做什么事情都不顺利,这是老天对自己的不公或是社会对自己及家庭的不公,整天死气沉沉、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萎靡不振。平时很在意身边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言行,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引起心理强烈的变化,凡事都往坏处想,这种过度敏感的心理易引起神经质,严重的会整天疑神疑鬼,与人相处时总是猜忌别人的用意,不轻易相信老师和同学,这种心理不利于正常的社会交往。

5容易造成狭隘心理

长期的心理问题会对贫困生造成狭隘的心理,主要表现在做事斤斤计较,很注重个人得失,凡事先想到的是自己,对别的人和事总是很挑剔,与人交往处处小心,导致交往圈子范围很小。用这种心理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只会产生偏差,难免会出现错误的认知,以及不能正确认识事物,认识肤浅,看问题片面,容易脱离实际而产生判断失误,对他们的成长危害很大。心地狭隘的人往往容易从门缝里看人,并自以为是地认为别人会和他一样看待问题,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人,容不得别人的解释。调查表明,心理狭隘的大学生中贫困生占有一定的比例,所以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必须要予以高度重视。

3解决高职贫困生心理问题对策的途径

1疏导心理问题,有效消除心理障碍

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的不均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与本科院校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方面是学校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是从事专职心理工作人员缺乏,没有综合考虑专职心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值得庆幸的是,随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和内涵建设的需要,各校在快速发展进程中都开始关注贫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有着其固有的特点,靠学生自身的力量和努力无法消除心理障碍,需要有专职的心理工作人员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因此,学校应建立一支专职的从事心理工作的队伍,加大平时对贫困生心理健康辅导和教育,配备相应的教育教学设施,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关注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时掌握贫困生的心理动态,多给予关心和爱护,多伸援助之手。专职心理工作人员应运用专业知识对贫困生进行心理疏导,不要轻易放弃每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加强对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监管和跟踪,从而有效地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2加强思想教育,从意识形态上提高认识

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说到底也是思想上出了问题,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偏离了正确的轨道,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正面进行教育和管理,有健康思想健全的人格,就能从根本上消除心理障碍问题,解开心中的疙瘩。高职院校要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工部门要加强班级和宿舍管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多组织有利于学生团结互助、真诚友爱的学生集体活动,营造一种良好的大学学习和生活氛围。后勤部门应加强反对铺张浪费、倡导勤俭节约的宣传教育活动,从一餐饭、一瓶水着手处处体现人文关怀。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引导学生将精力放在学习上,让学生多参加积极向上、励志奋斗教育,让他们懂得在逆境和困难中通过努力奋斗同样能成材,摒弃盲目攀比的心理和行为,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3做好帮扶工作,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首先是贫困问题,只要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问题,心理问题也会得到解决。国家在高职院校贫困生扶助方面给予了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帮扶,许多高职院校都能按国家政策将下拨的资金用在贫困生的帮扶上。高职院校本身也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如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学杂费减免等,有的为贫困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让他们从劳动报酬中获得学习和生活的费用。社会上也经常会采取多种方式给予贫困生经济上的资助。尽管国家、学校和社会都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高职院校的贫困生占有比例大、人数多,所以还需要从多方面想办法,不能让一个贫困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工学结合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企工作岗位和勤工俭学岗位,如大二、大三学生一年中可以利用部分时间到工厂企业顶岗实习,大一的学生可在校安排勤工俭学岗位,可以从事卫生环保工作,也可以从事食堂服务工作,事实上这些工作岗位存在较大的用人缺口,可以吸纳更多的贫困学生。通过辛勤劳动获得报酬,既解决实际经济困难,又能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起信心。

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问题不是说解决就能马上解决的事情,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教师和学生共同为之不懈努力。相信随着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强劲增长,加上整个社会对贫困生的关注度不断上升,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他们的经济问题和心理问题一定能得到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龚映山支助困难学生:高校一项长期的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1996(10)

[2]田俊峰,张颖,高志刚加强贫困生心理研究构建和谐校园[J].科技信息,2009(21):176

篇5

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现状

1.1 诚信意识淡薄。

《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是认定工作的关键资料。在整个工作实施中,难以有效利用调查表进行贫困生的确认。主要表现在:①部分学生填写申报信息时未提供真实的数据;②部分管理部门未能端正自身的工作态度与行为,开虚假的证明材料。近来高校普遍存在,这是一种基本原则的欠缺,也反映当前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

1.2 认定程序不规范。

自新的贫困生认定规定实施以来,将经济困难学生按其家庭条件划分贫困生和特困生。对此项工作的认定,相关管理部门至今未能形成一套全面、科学的规定。比如说,学生或其家庭成员出现意外变故致家庭经济造成严重损失, 来认定是否为贫困或特困生。这些方法是合理的, 且易于实现,但容易造成一刀切。事实上贫困和特困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造成经济困难的因素有许多。因此,对贫困与特困两个层级进行确定时,需对具体问题、具体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与思考。

1.3 认定方法不科学,过程监督不足。

当前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过程,主要是针对学生家庭人均收入的对比,将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学生划分为特困生、贫困生和一般困难学生。在此基础上,依照25%~30%的比例对贫困生人数进行认定。然而,高校中诸多院系为了降低冲突与矛盾,将指标分到每个年级每个班。这种平均分配名额的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一,每个地区的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差异性,进而导致不同地区家庭人均收入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以人均收入为基本判定条件,欠缺一定的科学性;其二,各个高校中不同专业在其学费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且每一个班级的总人数不同,有效学院存在名额少,贫困生较多的现状,这样难以有效的对真正贫困生进行认定。

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对策

2.1 制定严格政策,可行认定程序。

一是制定标准化、现代化、信息化的工作程序。通过专业的管理方案进行整个贫困生认定工作。该方案主要是对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进行调查的同时,通过科学化的管理标准,将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通过有效的数据信息作为此次认定工作的评价标准,进而全面有效的对困难学生进行帮助。二是注重推荐。高校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时,需要学生本人填写基本的申请资料,很少采取他人推荐的方式。主要是贫困生具有强烈的上进和自尊心,通常不愿意被他人知道自身的情况。因此,身边的老师和同学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关注与重视。三是,注重相关信息的真实性。经济困难是各方面因素综合而成。正常来说,单亲比双亲家庭贫困,下岗职工比在岗职工家庭贫困,有疾病成员比无疾病家庭贫困。一个家庭有收入也有支出。如果有高收入家庭成员患病需要大量医药费或家中有许多孩子等情况,会使他们的家庭支出大于收入,成为贫困,这样的学生可以算是经济困难学生。

2.2 规范贫困标准,建立中心数据库。

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须综合多方面标准来认定。按照当地最低生活标准进行不同等级的划分,对于此项工作的实施,政府相关部门需给予大力的支持,进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高校贫困生量化标准。根据上述认定工作的管理标准,当地政府需将符合条件的学生信息输入到数据库管理系统中,便于日后对此项工作的深入分析与执行。数据库要实行动态管理,从而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性。

2.3 建立原籍认定,加强监督机制。

通常情况下,高校在进行贫困生认定的过程中,主要针对学生生源地的经济状况进行相关的调查,虽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事先学校与生源地未能全面交流,生源地政府认为自己开具的证明没有责任力和约束力,导致产生虚假的贫困证明。基于这种情况,需由政府及相关的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相互配合,创建合理有效的贫困生认定管理方案。并由贫困生生源地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三方进行此次认定工作的确认,避免其中存在虚假信息。这种方式需要相应的政策法规来保障。除此之外,学校应该明确规定凡是弄虚作假的学生一律取消入学资格,相关的教师也要受到处理。

2.4 全面增强诚信教育,树立良好的个人品格。

高校对于贫困生的自主,其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大学梦,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因此,学生在物质和精神上得到资助的同时,要存着一份感恩之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效学校、回馈社会。因此,高校需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诚信感恩教育,比如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使学生在大一开始就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不定期组织诚信感恩为主题的班会,通过资助政策宣传、资助基本知识、资助政策演讲、资助征文等各种比赛,强化在校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3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保障机制

3.1 成立相关帮扶机构和组织。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份的认定是高校教育的第一个环节。有效了解与掌握高校贫困生的基本情况是政府、教育部以及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对于此项工作顺利执行的前提保障。并且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出科学的贫困生量化标准,可以将符合条件的学生信息存入到相关的数据库中,便于日后对此项工作的深入分析与执行,根据具体的指标,信息系统会根据学生的相关条件,将其贫困等级进行科学的划分。此外,需对贫困生相关方面进行了解,有效的给予实质性的帮助,某院先后四次修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与资助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学院一直都重视调查研究,每个学年初都要组织两次座谈会: 一是组织学生座谈会并进行问卷调查,为此次认定工作提供科学可行的参考标准;二是召开助困工作辅导员座谈会,帮助了解认定办法的实际操作可行性。到目前为止,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基本执行标准与管理方案已经有效的形成。

3.2 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

社会是由人组合而成的, 每个人在社会中能够有效的展现出其自身的基本特征,高校贫困生也是如此。这些本质的东西只有他们周围的学生或熟悉的人所知道。因此,有必要设立一个专门贷(助学贷款)、奖(奖学金)、助(助学金)、补(困难补助)、减(减免学费)以及勤(勤工助学岗位)等信息的渠道。每一次的信息应及时公布,并提前公布确定的贷款、奖学金、助学金等名单,让学生来识别和评价。

3.3 建立动态的信息搜集机制。

篇6

近年来,高校在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力度的同时,开展了感恩教育活动,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高校的感恩教育,往往是在助学项目实施之后,通过组织受助学生义务劳动、发表受助感言等活动进行,一方面存在着缺乏系统规划,随意性较强的问题,另一方面存在着缺乏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的问题。笔者认为,优化助学项目的设置,利用助学项目本身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是提高感恩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1 助学项目的设置原则

要优化助学项目,使助学项目同时达到助学和感恩教育的目的,高校必须具备“个体需要最大化”的理念,充分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化要求,以其为指导进行项目的设置。

目前多数高校的助学项目,还停留在“扶贫”与“扶志”项目的简单相加,即一方面通过政府、学校、企业的投入,缓解学生的经济困难,一方面通过组织零星的公益活动,试图达到培养学生“知恩、感恩、报恩”意识的目的。殊不知,感恩教育是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和人性教育的结合,需要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逐渐渗透和积累,需要被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自觉体会和发现,不是通过一二次说教和活动就可以达到目的的。只有了解学生的需求,为学生设计个性化、全方位的助学方案,使学生在接受助学的过程中,不断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产生愉悦、幸福的情感,才能产生回报恩情的冲动,并自觉自愿地通过实践将这种冲动转化为报恩、施恩的行为。

2 助学项目的分类

所谓个性化、全方位的助学项目,应该是符合学生个体需求和个性特征,包括心理辅导、经济资助、能力培养和思想引导在内的“四位一体”的项目,每一个助学项目都立足于让学生获得成长,体会关爱,萌生感动,付出行动。

2.1 心理辅导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不同程度存在着自卑、敏感、脆弱、胆小、孤僻等心理问题,这是他们求学道路上的一大障碍。因此助学工作的首要项目,就是深入学生心灵,开展心理关爱和辅导,帮助学生解开心理枷锁,轻装上阵。

心理辅导项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在学生入学之初,辅导员、班主任、德育导师立即开展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调查,对贫困学生给予重点关注,与他们逐一谈心,了解其贫困程度、致贫原因、心理状态,建立详实的档案,为有针对性地做好助学工作做准备。二是建立贫困生导师制。挑选优秀教师和高年级优秀贫困学生与贫困新生结成帮扶对子,从学业、生活、思想等方面给予细致周到的帮助和引导。三是开通心理咨询网上互动平台,实时解答贫困生的心理困惑;四是针对贫困生常见心理问题,开设心理健康系列讲座。通过多渠道的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正视困难,悦纳自我,自信地踏上求学之路。

2.2 经济资助

经济问题是困扰贫困学生的根本问题,只有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经济资助,他们才能顺利完成学业。目前各高校都设立了“奖、贷、助、补、减、免”等资助项目,达到了较好的资助效果,但是还不能满足所有贫困学生的受助需求。

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积极寻求社会资源的介入,主动与社会各种爱心基金、学校合作企业等机构联系,动员他们设立助学基金,扩大学生受助面;另一方面,在经济资助短时间内不可能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可以从细节入手,积极发掘新的资助方式,实现资助效益的最大化。

2.3 能力培养

能力培养是助学工作的关键环节,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职业技能培训。计算机和外语水平是职业技能当中非常重要的方面,针对贫困生计算机运用能力普遍较弱的特点,学校可以为他们提供免费的计算机培训和上机时数;针对贫困生英语水平普遍较低的特点,学校可以开设免费的英语口语和写作培训班等。二是专业实习实践。结合学生的专业,提供匹配的勤工助学和实习岗位给他们。组织岗前培训,帮助学生掌握岗位要求。学生通过专业实习实践,既拓展了专业知识,又缓解了经济压力。三是素质拓展训练。通过组织集体的素质拓展活动,贫困生在体验式学习中增强了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为顺利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2.4 思想引导

贫困学生在接受了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经济资助和能力培养后,已经能自信、自如地学习和生活。他们对获得的恩惠有清醒的认识,也有回报恩惠的冲动。这时就需要学校进行相应的思想引导,帮助他们把这股冲动升华为自觉自愿的报恩和施恩行为。

首先是实施“感恩于行”的思想教育,从“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图报”三方面入手,对贫困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比如举办自强不息事迹报告会、诚信之星评选、大学生西部志愿者风采展等活动,以正面典型的感人事迹鼓舞学生走上自强感恩之路。

其次是实施“薪火相传五个一”工程,为受助学生履行“反哺”社会的责任创造条件。“五个一”包括:①一份承诺,即每位受助学生必须承诺,在校期间通过自己的爱心服务或捐款,履行回馈社会的义务;②一对伙伴,即优秀的高年级受助学生与贫困新生或者山区儿童形成“结对帮扶”的伙伴,从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对其进行鼓励和引导;③一个家园,即成立受助学生的精神家园“励志社”,关爱贫困生和服务贫困生成才,培养其自立自强精神,倡导互助互爱和爱心传递;④一项基金,即鼓励受助学生从勤工助学收入、奖助学金中捐出部分资金,成立爱心基金,为遭遇困境的同学或灾区民众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⑤一种服务,即人人参与“感恩有我”志愿服务,包括爱心义教、电脑维修、清洁校园环境、福利院志愿服务、毕业生物资回收等多种服务。通过建立这五种感恩回馈渠道,为学生的感恩行动提供固定的载体,保证学生的感恩力量能拧成一股绳,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篇7

关键词:“一人一策”;职教精准扶贫;实践与成效

1职业院校精准扶贫“一人一策”制度的内涵

扶贫对象要精准,应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建立“一人一策”制度。个别学生在生源地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建档立卡,其家庭贫困程度可能比建档立卡的学生还要高,这类学生也应被纳入精准扶贫对象。资金使用要精准,要将资助金及时发放到学生账户。可结合学校情况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帮助学生减轻家庭负担,同时将社会捐助的扶贫物资及时发放到学生手中。职业院校要根据学生意愿帮助其完成就业或创业,隔断贫困的代际相传。

2“一人一策”职业院校精准扶贫的探索实践与成效

2.1准确把握精准扶贫学生情况。新生入学后,要建立精准扶贫学生特别关注对象档案。档案内容主要包括家庭成员及其身体健康情况、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学生入学学业情况、学生特长及爱好、报考学校的原因、未来打算等。精准扶贫的学生大部分有自卑心理,可通过谈心谈话、入学心理测试、舍友访谈等方式较为全面地了解学生心理基本情况,以便下一步进行更精准的心理健康辅导,帮助贫困生适应社会。为了使学校和家庭在培养精准扶贫学生的过程中形成合力,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走进学生家里,与学生、家长进行面对面交流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同时聆听家长对学生培养的意见和建议。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精准扶贫学生家庭贫困的原因主要分为家庭成员大病、单亲家庭、孤儿、残疾人家庭。结合精准扶贫学生致贫的原因和学生在校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家校双方进行了深入沟通交流,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及时修正“一人一策”方案,增强精准扶贫学生培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2.2多措并举,精准发力施策。将精准扶贫学生安排在班长或团支书宿舍,先让其融入到宿舍和班级群体中去,让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班长和团支书也能及时发现精准扶贫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有效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积极向辅导员或系里反映。辅导员应定期与精准扶贫对象进行谈心谈话,根据其生活、学习、活动等情况适时调整“一人一策”方案。结合所学专业积极引导精准扶贫学生加入专业社团,提升其专业技能水平。山东交通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设有科技创新协会,下设15部,其中专业部13个,要鼓励精准扶贫学生积极参与文体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可通过国家奖学金报告会、励志奖学金报告会、身边励志故事来不断激励精准扶贫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义务家教等活动。每一名精准扶贫学生和本专业的党员教师结成爱心帮扶对子,通过理想信念教育、意识形态教育、文化知识学习和毕业就业等角度来实行一对一帮扶。教师要针对帮扶对象的思想品德和个性表现作出科学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心助学工作。要积极落实好国家资助政策,通过实地调查走访、数据分析、班级同学评议等手段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可以组织精准扶贫学生观看励志感恩视频,参加优秀毕业生报告会,对其进行励志感恩教育。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和金融进校园活动对精准扶贫学生进行诚信和金融常识教育[1]。应定期召开精准扶贫学生工作研讨会,让班级辅导员列出“一人一策”的落实情况、方案调整情况、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等。对于工作中的困难,山东交通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将分类整理提交给党总支委员会,会有专人负责解决落实。要将精准扶贫学生“一人一策”落实情况和效果纳入辅导员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审,对于工作突出的辅导员应给予绩效奖励和评优评先优先推荐。要实行精准扶贫毕业生跟踪机制,辅导员应定期通过电话、微信、QQ等方式与已毕业的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其在企业的表现,重点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完善“一人一策”方案。2.3精准扶贫成效。精准扶贫学生经过“一人一策”的培养能够树立信心,有良好的团队精神,能够融入班集体,性格开朗,阳光向上,70%以上的精准扶贫学生曾荣获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能够较好地完成学业,掌握专业技能。近年来,山东交通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精准扶贫学生在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国赛二等奖1项,行业赛一等奖1项,省赛一等奖1项,在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等赛项中获得一等奖10余项。经“一人一策”的精准扶贫培养,学生相继到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鸿普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工业制造有限公司、歌尔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知名企业就业。学生可结合家庭实际情况到离家相对较近的企业就业,我系在个人发展和经济收入方面都为精准扶贫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实现了精准扶贫一个学生,脱贫一个家庭的目标,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

3结语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采用的“一人一策”精准扶贫模式较为成功,培养效果突出,为同类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学生培养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职业院校可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和贫困地区结成对子,为企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产业技术工人[1],企业也可为当地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在招生环节,要结合国家和地方招生政策扩大在贫困地区的招生数量[2],招生方式应灵活多样。要通过“一人一策”让更多的贫困生学有一技之长,能够顺利就业,在职业发展中呈现出向好态势,实现真正脱贫。

参考文献:

[1]谢传会,赵伟峰.推进教育扶贫助力脱贫攻坚[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9,(06):114.

篇8

结对帮扶是以先进带动后进,优势带领劣势的一种优势群体帮助扶持相对弱势群体的形式和手段,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是多对一,还可以是多对多结对。运用的地方非常的广泛。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帮扶工作会领导讲话稿,供大家参考。

篇(1)

尊敬的领导,同事们:

大家好:

自去年__月入__x县__乡__村帮扶以来,我和两位队员紧紧围绕帮扶工作的“七项任务”,蹲得住、靠得上,积极主动、认真扎实地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收获了一些体会。

摸清实情,找准位置,是做好驻村工作的前提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因此,进村后,我们走家串户,调查研究,访贫问苦。通过调研,我们对村里的班子、党员队伍建设、农业开发、农民的种植养殖、外出务工经商、生活状况和民风民俗等一系列情况,都摸得一清二楚,并建立了档案资料。由于对村里的情况明、底子清,我们在指导村里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发展规划就心中有数了。驻村后,我们既在村党支部配合下开展工作,又根据工作组的职责独立实施自己的规划,工作组和村“两委”配合的非常默契。

关注民生,服务群众,是做好驻村工作的基础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如何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呢?我们采取了有力措施,做了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关心群众疾苦。扎实开展了困难群众帮扶工作,局17个科室单位通过“结穷亲”,与困难户建立起“一对一”的帮扶关系,先后为帮扶户送去价值20__余元的慰问品和8000元的慰问金。二是为群众排忧解难。街道硬化是村民急盼解决的问题,工作组积极协调市交通局、市公路局、市慈善总会等单位,多方筹措资金29万元,对1000米的主街道进行了硬化、绿化、亮化,栽植冬青和金叶女贞24000棵。

利用村里空闲地段,为村民建设健身广场一处,现已投资7万元,购买了20件套健身器材运送到村。投资1万元改善许楼中心小学办学条件,为学校安装了篮球架1对,并提供部分苗木对校园进行绿化。三是帮助群众发展生产。生猪养殖是许楼村的重点产业,工作组依托村生猪养殖大户王军伟的“利得来种猪繁育有限公司”,成立生猪养殖经济合作组织,探索“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依托许楼村传统水稻种植优势,为该村引进优秀农业引智成果“稻鸭共作”项目,筹措资金3万元作为启动经费,组织村里有思路、有能力的3位村民,租赁农户土地60亩,成功创建了“稻鸭共作”示范基地。协调市、县种子公司,为村民提供“送良种到村”服务活动,为村民节省资金1。7万元。同时,还开展了“送医下乡”、“科技下乡”活动,受到了许楼村群众的欢迎。

遵守纪律,专心驻点,是做好驻村工作的关键

蹲不住就不能及时了解老百姓的心声,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一年来,我们全体队员坚持出勤,从未因个人问题请假,每天坚持记录工作日志,至今已经写了满满三大本。由于驻地离乡镇太远,村内又没有固定的蔬菜销售地点,买菜非常不方便。在工作之余,我们还利用业余时间,翻整荒废土地,开辟了半亩菜园,一方面可以解决自己的吃菜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将收获的蔬菜及时送到村里的五保户和困难户家中,解决他们雨天雪天的吃菜难题。在各项工作开展的时候,我们全体队员都不怕苦、不怕累,树立了帮扶队员良好的形象。

加强沟通,赢得支持,是做好驻村工作的保证

驻村帮扶工作政治性强、责任大、任务重,没有领导的支持、关心是无法开展工作的。我们驻村后,局党组从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给予关心和支持,局党组8名成员全部到村看望指导,帮助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工作组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今年端午节期间,局主要领导深入许楼村蹲点调研,四天吃住在农户,并分别召开了村两委成员、党员、村民代表、“三支一扶”大学生及乡教育、卫生部门负责人座谈会,认真了解社情民意,倾听群众心声,并撰写了专题调研报告。县工作团多次召开队长、组长会和现场观摩会,对帮扶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调度总结,交流经验,查找不足,研究落实下步各项帮扶工作任务。这使我们全体队员进一步提高了思想认识,拓宽了工作思路,学习了兄弟单位的好做法好经验,提高了帮扶工作的紧迫感和压力感,督促我们群策群力,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帮扶任务。

篇(2)

敬爱的领导,同事们:

大家下午好:

20__年9月,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我们驻胡家坨镇将军坨村驻村帮扶小组3名帮扶队员来到胡家坨镇将军坨村,开展了驻村帮扶工作。驻村工作使我们既得到了锻炼,又助力了成长。

一、脚上沾的泥土多了,离农民的心更近了

怀着一颗爱民敬民的心,我们走进了将军坨村。驻村帮扶,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了个人行为,更是代表党和政府对将军坨关怀的具体体现。驻村干部如果对群众没有感情,不仅会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且会损害人民群众对党的感情,动摇党的执政基础。为此,我们与接触到的村民交朋友、“接地气”,实打实地给群众排忧解难,把这样的驻村帮扶当成一场走亲访友的“亲情之旅”,当成送关怀送温暖的实际行动。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虚伪的表情,我们脸上洋溢着最诚挚的微笑,带着党的关怀,走访了村里的老党员家庭,静心倾听了他们的心声。在走村串户的路上,我们和村民们结交了深厚的感情,努力为村里办实事,办好事。几个月来,街上的路好走了,土围墙换上了铁艺墙,村民广场还新装了健身器材等等,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积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提高将军坨村群众们的幸福指数,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二、基层干部接触多了,对基层的了解更深了

驻村帮扶工作一边面要联系群众,另一方面也要和基层干部协调合作。与基层干部打交道的时间多了,通过他们也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基层工作的艰辛和重要。通过与基层干部的接触,我们发现:一是基层人员编制少,工作任务量大;二是基层财政所保障水平低;三是管理体制没有理顺,乡镇职能不对称;四是乡镇财政缺乏自主财源,管理不规范;五是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建设落后,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六是乡镇财政是财政管理体系中最基层的一级,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业务量大,服务项目多,服务难度大。这次调研使我们对乡镇财政及基层干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我们以后更好地完成各项财政工作奠定了一定基础。

四、去田地里的次数多了,对土地更加热爱了

驻村期间,在村支部何书记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我局帮扶的蔬菜大棚基地和机井地。到了蔬菜大棚,我们被眼前绿油油的蔬菜和长势可人的玉米地所征服了。这里的白菜、圆白菜、辣椒长势喜人,一片丰收的景象。在此期间,我们还参观了杏园基地,将军坨村有500多亩的杏园,还有50多亩杏园用于发展观光采摘,带动全村林业发展。

我局工作队在外出打工农户闲置的院子里也培植了一个小蔬菜基地,有黄瓜、丝瓜、茄子、豆角、生菜、西葫芦,还有水萝卜、胡萝卜、西红柿,真是品种齐全、应有尽有。在仔细倾听村民和驻村工作队讲解拔草的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后,我们小心翼翼地拔起来,过了一会儿,大家就熟练掌握了拔草的技巧,做起来游刃有余。看着我们做起农活来如此利索,何书记称赞道:“没想到你们这些略带几分娇气的文弱书生,干起农活来,还真像那回事儿,像你们这样能吃苦、肯吃苦,将来肯定有出息。”我们听后,干起活来更起劲了。田间劳作不仅使我们在身体上得到了锻炼,而且升华了我们的思想,并知道“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体会到了农民的勤劳、朴实、热情与艰辛。通过田间劳作,使我们更加热爱这片热土,在以后的生活中,一定会更加脚踏实地,艰苦奋斗。

五、心中的感触多了,从实践中收获的也更多了

通过这次驻村帮扶锻炼活动,我们理解了领导让我们来的意图,青年干部深入到基层一线进行帮扶锻炼,就是要学习基层先进经验,了解基层实际情况,“接地气”,体民情,提高自身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学习基层干部直接面对一线、面对老百姓,克服困难、排忧解难的能力,学习村民那种不怕吃苦、自力更生、纯朴善良的传统,通过锻炼,助力成长。

驻村期间,我们学习了锄草、浇地、对花、挖地、施肥等农活,亲身感受了农民的不易;对基层教育现状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村干部“基层工作难”的心声有了切实的体会;对基层财政有了更深的了解,提高了做好财政工作的能力;通过和农民近距离的接触,实实在在地密切了干群关系。通过驻村锻炼,小组成员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互相理解,大家还收获了一份珍贵的友情。驻村时间虽然短暂,但大家收获颇丰,这些收获在我们的一生中都是弥足珍贵的。

篇(3)

尊敬的领导,同事们:

大家好:

在双联工作中,我荣幸地作为县政府办公室的一名双联驻村工作队员,到河畔镇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在联系村度过了非常难忘的40多天,感受很多。下面,我简要从三个方面总结一下自己的驻村工作体会。

我的体会之一是,只有扑下身子,真情实意认真“访”,才能让群众信任支持拉近距离

作为一名驻村干部,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尽快了解村情民意,把自己融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在驻村工作的日子里,我把驻村蹲点工作作为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服务群众、提升能力的有效平台,把自己当成村民的一员,坚持吃住在村里,走访每一户,主要做了四件事:一是坚持每天到田间地头,宣传党的政策;二是主动入户对接,开展座谈交流;三是每天到项目一线实地查看,现场督促项目进展情况;四是化解矛盾纠纷,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通过一个多月的驻村工作,村里的群众记住了我、也认同了我。从我第一天到村里走访时,群众的怀疑和不信任,到后来主动和我说话的群众越来越多,有时群众找我也没什么事,就是想和我说说话、聊聊天,小到家长里短、油盐酱醋,大到生产致富、经商门路,我都耐心地倾听,帮着出出主意,想想办法。一个多月的时间使我切身体会到,驻村工作并不难,只要弯下腰去,扑下身子,嘴巴甜一点,手脚勤一点,办事快一点,就能走进群众、融入群众,群众就会从心眼儿里把你当成自己人。

我的体会之二是,只有开动脑子,想方设法主动“帮”,才能让群众得到实惠赢得满意

帮扶工作怎么才能赢得群众满意,我想,必须从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看到建设新农村、致富奔小康的美好前景。通过走访村民,征求意见,以及与村干部共同研究,我们共同制定了车川村小康发展规划,将村上的发展规划效果图设在了村里最显眼的位置,并在今年内落实好四件实事。第一件实事就是改变村容村貌,创建绿色家园。驻村后,我听到群众反应最多的就是希望把村里脏乱差的形象改变一下。因为当地的村落和公路两旁多年来垃圾成堆,还存在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村民早有改造的想法,但就是没有资金,也没有人组织,有心无力。我驻村后积极和村“两委”组织发动群众,农户出劳力,村上出机械,不到5天时间就填平了存在了30多年的臭水坑,清除了道路旁的垃圾。

同时争取县上领导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帮助,今年对车川村11公里乡村道路进行了铺油,3。3公里村组道路进行了硬化,彻底改善了村上的交通条件和村容村貌。第二件实事是帮助老百姓解决灌溉问题。我积极做好双联工作的联络员,加强与水务部门的衔接沟通,对车川村破损严重的灌溉渠道进行了改造,完成渠道衬砌6公里,解决了当地群众浇地用水难的问题。第三件实事是解决村民和党员无活动场所的问题。我和镇上的领导以及村“两委”一道研究确定选址和设计方案,为村上新建了一处占地6000平方米的村级文化活动广场,目前已完成主体工程,正在进行设施配套。第四件实事是解决产业发展难题,为村上建设一处肉羊养殖小区。在养殖小区建设过程中,我始终与村级班子坚守工地,实行跟班作业,严格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并积极帮助协调资金和物资,解除施工方的后顾之忧,我没有辜负单位的重托,仅仅一个月时间,按照“群众自筹、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分户养殖”的模式建成高标准圈舍57座。现在,养殖小区的各项配套设施已基本完善,村上正在对入驻养殖小区的农户进行筛选和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争取在这个月月底投入运行。

我的体会之三是,只有甩开膀子,转变理念用心“干”,才能让群众提高素质看到希望

驻村这段时间,许多群众诚心诚意多次邀请我到他家吃饭、串门……淳朴的民风,实在的村民,让我这个驻村干部切实体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含义。在我入户访问的时候,有一天在一户贫困户家里吃了午饭,吃完后我留下了100元饭钱,可是这位老人始终不肯拿钱,我在出门时又悄悄地把钱留在他家的桌子上,谁知老人发现后一路追赶,一直追到了村口,执意要把钱还给我,让我感触良久。穷的是物质条件,但是他们朴实的人格却是格外的高尚。我深深感觉到:群众工作不是难做,而是看你怎么做;群众不是对政府部门有看法、有意见,而是对不真心为群众办事的部门、不诚心为群众着想的工作人员有意见、有看法。

作为一名驻村干部,我深深认识到,帮扶工作不仅仅是办一两件好事、实事这么简单,关键还在于思想观念的转变与扶贫方式的创新,特别是扶贫方式要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单纯的送钱只能满足一时之需,我们要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建立长期的发展规划,帮农户谋划产业发展思路,帮农户家中的劳动力找一个合适的好工作,更甚于给农户捐个几千块钱。

总之,驻村帮扶活动才刚刚开始,很多工作投入的并不是资金,而是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的心血、智慧和为民服务的感情。作为一名驻村干部,虽然工作生活有点苦有点累,但我深知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决不能辜负组织和领导的重托与人民群众的厚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坚守我的驻村理念:说暖话叙家常,下实劲帮好忙,办小事勤跑路,同携手奔小康,更加努力地扎根农村,使昔日的贫困村变成明天的小康村、文明村、样板村,为帮扶工作燃烧青春、奉献热情。

篇(4)

敬爱的教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美德,保证我校家庭经济困难

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培养和教育家庭贫困的学生,帮助他们摆脱和消除家庭条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促进义务教育发展,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开展了对贫困生的帮扶活动。

一、加强组织领导小组。学校在校长领导下,由政教处负责资助贫困生工作,监督落实各班贫困生资助及教育工作。 二、学校领导带领老师开展一对多个贫困生的帮扶活动:为贫困生申请得到上级资助,在充分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的前提下,确保每位老师选择恰当对象进行帮扶,此项工作中途不间断,并力争使帮扶对象品学兼优,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之才。 三、通过多种途径,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 1、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让贫困生走出家庭贫困的阴影。

鉴于这类学生的家庭特殊,有的是父母长年患病,无经济来源;有的是单亲家庭,劳力欠缺,有的甚至是孤儿。他们往往会缺少家庭的关爱,生活中,学习上偶尔会有自卑心理。因此老师们都能从情感上真正地贴近他们,经常与他们交流,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地化解他们心中的困惑,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动力,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老师不断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自立自强;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贫困是暂时的,是可以改变的,进而激发他们的进取心,

真正体会到多一份努力,就会多一份收获的道理;要求全体教师平时都把学生当成是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让他们在学校这个大集体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使得孩子们能在学校健康成长。 2、生活上给予帮助,解决孩子们的后顾之忧。

贫困生平时的生活费用都很低,往往不能满足他们最低的生活需要,学校组织老师们为这些孩子们捐物、买课外书籍、买作业本、笔等学习用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让他们不因为缺少学习用品而落下成绩,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在学习上进行帮扶,帮助他们提高成绩。

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客观条件的影响,往往成绩不如人意。老师们利用休息时间为后进生补讲课堂中孩子们没掌握的知识,不断温习学过的知识,让他们不落下学习上的任何环节。并培养他们自己刻苦努力、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使他们学会学习。?告诫他们,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上立足,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五、师生齐动员,广泛宣传,积极发动,让所有学生献出自己的一点爱,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从“少点吃喝穿,省下零花钱”入手,实施爱心捐助、挽留贫困学生。

六、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贫困生的教育辅助:通过学校、家庭调查,确立对象,并张榜公布。

篇(5)

尊敬的领导,同事们:

大家好: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__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县贫困村脱贫致富进度,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按照县委、县政府安排,对我中心驻村扶贫的坛城镇祠堂村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__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切入点,努力加快该村脱贫致富步伐。

二、强化组织领导,确定扶贫工作重点

中心党组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范围,确立帮扶工作重点。根据县委、政府对扶贫工作的要求和祠堂村实际情况,对扶贫工作分阶段召开专题研究会。同时要求及时报送帮扶工作情况、总结等材料。

三、制定扶贫措施,注重扶贫实效

(一)协助加强该村精神文明建设。组织村民开展文化活动,积极收集筹措书籍报刊,增强村民学文化、用文化意识,以科学文化知识,带动“富民兴村”活动,广泛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大力宣讲中央支农、惠农政策,增加村民的文明素质,增强农民法律意识,村民居健康卫生水平提高,基本形成村民诚信友善,崇尚科学,文明礼貌,邻里和睦的新风尚。

(二)加强科技培训,开辟致富门路。中心积极协调农业、

科技等方面的专家向贫困户宣传科技知识,引导帮助农民群众学习致富技术、掌握致富技能。通过种植养殖结构调整,稳定粮食产量,引导村民在农业“三棚”上多下功夫。全年培训科技“带头人”不少于10个,使贫困户掌握1-2门农村实用技术。

(三)协助村委妥善抓好困难村民生活安排,做好贫困户村民生产生活困难的调查摸底,针对有些困难村民就医难和子女上学难等问题,组织开展各种方式的献爱心和扶贫帮困慰问活动。积极开展结对帮扶,尽力解决一些特别困难家庭的生活困难等问题。

(四)主动协助村民组织劳务输出,增加村民收入;积极帮助扶贫村牵线搭桥引进资金和项目,多渠道、多形式拓展增收途径、开辟致富门路。

篇9

尊敬的各位领导:

2019年,我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以市、县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明确责任、创新思路、细化措施,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现将工作情况概述如下:

一、明确责任:落实层级管理,建立倒查制度。

每年四月初,学校都要组织召开学生资助工作筹备会,六位校级领导都要参会,会议强调学生资助工作政治性强,必须规范操作,落实文件要求。结合实际,学校制定了《荣县一中学生资助方案》,成立了贫困生资助领导小组,实行层级管理,校长高奇星为第一责任人,六位校级分别负责一个年级,如果工作出现纰漏,将进行责任倒查。资助工作有专人(政教处工作员宁鹏)负责,确保资助工作正确有序的开展。

二、创新思路:营造工作氛围,落实结对帮扶,提供交流平台,强化考核奖励,后续思想教育。

1. 营造工作氛围。学生资助工作会后,学校都将分发资助工作宣传单(学生每人一份),在教学区粘贴宣传海报,还会通过标语、LED显示屏、黑板报、展板等多渠道、多途径宣传国家资助政策,营造工作氛围。

2.落实结对帮扶。

对初、高中建档立卡生,学校班主任、行政领导和党员均以“一对一”方式结对帮扶,帮扶教师利用周末实地家访,了解家庭情况,宣传资助政策,收集家长建议,家、校、生三方全面深入交流沟通,家访现场拍照,上传学校政教处存档。

3.提供交流平台。

以年级为单位,凡在年度资助工作专项考核中获得年级第一名的班级(全校共六个),将在学校组织的学生资助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发言,为其它班级提供借鉴,同时领取学校颁发的“年度资助工作先进班集体”证书。

4.强化考核奖励。

按照《荣县一中学生资助工作方案》,学校根据班级完成任务的时间、质量,在班级月度考核、学期考核、年度绩效考核中均要进行资助工作考核评分,考核关乎班主任切身利益,且力度较大,单是生源地助学贷款一项,做得最好的班级可领奖金2000元以上。

5.后续思想教育。资助育人是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根本要求,也是资助战线今后工作的重点和落脚点。对受助学生,我校抓好“三育”:

一是励志教育。充分挖掘受助学生典型,用实例激励受助学生直面困难,积极进取、刻苦学习、立志成才。18届学生王烙铭,中考成绩较差,因家庭困难,六次受到资助,六次参加资助学生大会,不断受到熏陶激励,高考被211中国药科大学录取。

二是诚信教育。重点针对生源地助学贷款学生,进行“一对一”诚信教育,不断强化受助学生诚信意识,最大限度减少违约行为。18年,我校生源地助学贷款906人,全部报到入学;以往贷款学生,家庭经济相对宽裕的已陆续还贷。

三是感恩教育。结合奖助学金评审与发放工作,教育受助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拥有社会责任感,时刻不忘回报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受助学生余沁雨在资助总结会上发言:有了资助金,减了父母忧,增了学习劲,我如愿以偿考上211川农大。 “吃水不忘挖井人”,今后,我要再接再厉,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学校、回报社会……

三、细化措施: 开设直免通道,明细工作流程。

1.开设直免通道。

按照教育局文件要求,每期开学前,学校通过班主任在班级群先作政策宣传,报名缴费时直免学费,避免先收费、后打卡退还现象,四类学生(建档立卡,低保,特困,伤残)必须享受免学费政策。对于一年级新生,学校在录取通知书上以显目字迹说明,“四类学生”不用带学费,来校报道注册时,带上相关证明材料,在特设窗口缴费。

2.明细工作流程。

第一步:组织例会、明确要求。

学校每年均要召开学生资助工作会,由伍大方副校长主持,全体校级领导临会,全校班主任参加。会上宣传资助政策,明确工作要求,下发班级名额,班主任签订《资助承诺书》,承诺公平、公正、公开地完成班上的资助工作(承诺书一学年签一次)。

第二步:监管到位、评选公正。

班主任组织,班级公选组建资助评审小组(由班主任、部分科任教师和学生民主选举5人以上的学生代表组成),利用班会课,全校统一进行资助评选工作。校长、书记通过教室摄像头,在学校监控室全程监控,各年级分管领导在教学楼全程巡查指导,确保学生代表的产生和评选结果公平公正。按照政策要求,建档立卡学生必须享受第一档1250元,其余“三类学生”填写《国家助学金申请表》(申请表一学年写一次),由资助评审小组讨论确定受助档次。

第三步:公示足时、审核严格。

评选结果出炉,各班将受助名单粘贴在本班教室显目位置,公示期不低于一周。粘贴后,班主任拍照传班主任群,政教处收集存档。对各班公示情况,各年级分管领导巡查督促。公示期满后,班主任完成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电子文档填写并上传班主任群,政教员收集整理,同时,根据资助小组社会调查情况,政教处安排专人对各班评选名单进行严格审核,再汇总信息上传教育局审核,审核通过后,学校把所有资助名单粘贴公示在高中楼“公示栏”处七天,接受全校师生监督,政教处拍照存档。

第四步:信息完善、结果圆满。

教育局资助中心将上卡不成功的学生名单返回学校,由学校专人清理核实,完善信息后再上传资助中心,最终全部上卡成功!

第五步:收集资料、整理归档。

学校政教处将学生资助材料收集整理归档备查。

四、回顾工作成绩

篇10

[关键词]朋辈心理互助 贫困大学生 应用

[作者简介]黄晨(1978- ),女,江西抚州人,桂林医学院学生工作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杨凯(1968- ),男,江西南昌人,桂林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科科长,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生物学教育。(广西 桂林 541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广西高校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题“朋辈心理互助在地方商校贫困生心理扶助工作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ZZ018)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3-0100-02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收费制度改革,贫困大学生数量日益增多,很多高校贫困生人数已经占学生总数的30%以上。目前我国实施的相关资助政策都是重点围绕如何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而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其心理状况也令人担忧。大量的调查显示,高校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相比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①。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低自尊、焦虑抑郁、人际交往状况较差、应对和防御方式比较消极、主观幸福感较低等②,严重阻碍其个人成长。因此,贫困大学生不仅需要经济上的资助,更需要心灵上的关注、精神上的支撑和人格上的完善。目前,我国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缺乏完整而独立的操作体系。文章探索运用朋辈心理互助模式,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援助。

一、贫困生朋辈心理互助的内涵

朋辈心理互助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互相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类似于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活动。这种心理互助的过程是在朋辈之间进行的,这里的“朋辈”含有“朋友”和“同辈”的意思。他们通常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年龄相近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③贫困生心理互助则是将朋辈心理互助模式应用于贫困生的人际交往中,这种心理互助的过程是在贫困大学生之间进行的,助人者和受助者可以在互助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彼此可以深入地了解对方的内心,深刻地体验对方的情感、思维。贫困生心理互助的模式包括团体互助和日常互助两种方式。

二、贫困生朋辈心理互助模式的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心理气氛”的建设非常重要。他指出,辅导的成功不在于辅导者的水平和技巧,而在于辅导者的态度。④辅导者给来访者以真诚、无条件的尊重和准确共情,就能够调动来访者自身的潜力,开放迈向自我实现的境地⑤。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困难,社会地位边缘化,常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再加上他们大部分来自农村,与城市学生相比,见识窄、爱好少、交往能力和技巧有限,因此在与其他学生相处时常束手束脚,难以敞开心扉。贫困生之间的相处则不同,他们年龄相仿,生活背景相似,地位平等,相互之间更容易形成良好的“心理气氛”。助人者可以站在受助者的角度为其出主意,彼此间能够敞开心扉、积极交流,从而达成共识,以缓解心理压力。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除了基本的生存和安全需要外,大学生对爱与归属、尊重等更高级的需要更为强烈。他们渴望爱与被爱,希望在团体中拥有归属感,期待受人尊重。经济上的帮助暂时缓解了贫困大学生生活上的困难,但同时他们更希望得到心灵上的扶助。朋辈心理互助正是迎合这种心理需要,以贫困生辅导贫困生,使贫困生在平等互助的过程中感受到爱与被爱、关心与被关心、欣赏与被欣赏、尊重与被尊重,在民主、轻松、信任的条件下,发挥同伴影响力,传递“正能量”,在互助的过程中学会关心、理解、尊重、激励他人,培养乐于助人的优良品格,从而体会到心灵上的愉悦,满足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

此外,团体动力学理论、社会支持与社会交换理论以及社会学习理论都可以吸收到贫困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的具体实践中去。

三、朋辈心理互助在贫困生心理扶助中的实施步骤

1.招募心理互助咨询员。朋辈心理互助团体组建者(由心理辅导老师担任)在学校招募心理互助咨询员的信息,通过心理评估、面谈等方式,在自愿报名者中遴选出心理素质好、符合条件的贫困大学生组成贫困生心理互助咨询员。

2.互助咨询员培训。团体组建者对心理互助咨询员进行培训。一是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咨询流派、朋辈心理互助的基本概念及定位的知识培训;二是心理互助基本技巧(包括倾听、面谈、建议和指导等)以及心理互助基本态度(同理心练习、积极关注技巧)等培训,并对所学的知识采用角色扮演的办法进行训练;三是朋辈心理互助咨询员个人成长与自我发展的辅导,采用团体活动为主、课程讲授为辅的培训形式,运用综合游戏、小组讨论、个人分享的方式进行。培训总时长为8周,每周2次,每次1.5~2个小时。

3.心理筛查工作。在全校范围内统一运用UPI量表进行心理筛查,结合贫困生认定结果确定贫困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消除贫困大学生填写心理量表时的顾虑,并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门别类的统计。

4.组建团队。团体组建者就心理筛查中贫困生呈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拟定各发展主题,在贫困生中各发展主题的互助组招募信息,组建各个发展主题的互助组。对于报名者,团体组建者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测验、面谈以及个人的成长历程,结合其心理特征,建议具有相似问题或者有相似发展需求的学生组成一个团队。为保证实施效果,每个互助组的人数控制在6~10人左右。团体组建者还要针对贫困生心理敏感的特点,在指导各“成长互助组”制订互助方案和计划的过程中,着重营造安全、温暖、接纳、信任、尊重的心理氛围,将严肃的主题活动以轻松自然的方式来进行。同时,心理互助咨询员依据自己的经历以及优势加入到各个“心灵成长互助组”中去,并负责组织、主持本互助组的活动。

5.互助团体活动的内容及方式。一是基于贫困大学生呈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朋辈心理互助可以安排团体活动,并采取发展型团体活动和训练型团体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比如,针对贫困生自我意识偏差的现象,可通过“20个我是谁”(认识自我、发现优势)、“感恩的心”(学会用感恩的态度去认识和接纳身边的人和事)、“贫穷贵公子”(客观认识和接纳贫困)等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引导贫困生不断地自我探索、自我了解、自我悦纳,发展积极、良好的自我;以改善人际交往能力为目标的团体,可安排“有缘千里来相会”“信任之旅”“沟通无极限”“心有千千结”“你心有我知”“友情大提升”等活动。团体活动中,还可以通过哑剧表演、角色互换、魔术商店、双重扮演等方式进行。团体活动每星期一次,每次1.5~2小时。二是针对个人深层次的问题不容易暴露、个人差异难以照顾周全、对指导者要求较高、压力较大等问题,朋辈心理互助有必要安排日常生活方面的活动。由于日常生活方面的活动不受场地、时间、主题的影响,互助组的队员间可以就一些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展开互助,比如 “如何应对贫困”等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互助组成员由于处在一种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中,在情绪体验上有了安全感,这种“去问题化”的状态更加增强其人际交往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心理问题也会得到积极的关注,有效地避免了团体活动呈现出来的问题,是对团体互动的有效补充和延伸。

6.积极跟进指导。在各组活动进行中,团体组建者随时与心理互助咨询员进行沟通指导,及时跟进和协商解决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7.重新施测检验实效。各组经过8~9周的互助活动后,再用心理测量(UPI)工具进行重新施测,通过两次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检验在贫困生中开展朋辈心理互助的实效性。

四、贫困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需要注意的问题

实践证明,朋辈心理互助在优化贫困生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是行之有效的。朋辈心理互助有助于形成榜样作用,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学习和模仿的机会;有助于建立融洽的咨询关系,促使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得以顺利进行;有助于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实现“助人与自助”相结合。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亟待完善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1.心理互助咨询员专业水平的问题。朋辈心理互助需要心理互助咨询员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知识和技巧,因此心理互助咨询员的选拔和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虽然对心理互助咨询员进行了专业培训,但他们毕竟没有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学习,只能解决贫困大学生的一般性心理问题,并不能深入、彻底地解决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对于有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贫困大学生,应该建议以专业教师提供的咨询和辅导为主。

2.同质性与异质性的问题。贫困大学生心理互助活动是在贫困生中展开的,他们之间的同质性非常高。实践证明,同质团体易于沟通,也容易从相同或相似的经验中获得启发,并调整和改善自身的不良行为和习惯。但是,如果同质性太高,则不利于打破惯性思维,不易从多方位观察和剖析自身,从而不利于个体获得多方位的帮助和发展。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尝试在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学生中招募部分心理互助咨询员,将这些品学兼优、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学生充实到各个心理互助成长小组中去,为团体成员起到引领和榜样作用。这样既能发挥同质性的优势,又增加了异质性的因子,便于团体和个人的发展。另外,为了适度增加团体的差异性,还可以让普通贫困生和贫困生学生干部组成互助,以便增加互助的效果。

3.切实解决经济问题。实践证明,家庭经济困难能够加重大学生的心理症状。因此,学校应从物质上入手,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帮助他们放下心理负担,推动朋辈心理互助的顺利开展。首先,通过设立多种形式的奖、助学金,积极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开辟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等有效手段,让每一位贫困大学生都能够安心学业。其次,通过广开渠道,充分挖掘勤工助学岗位,让贫困大学生通过自身劳动换取报酬,在缓解经济压力的同时锻炼他们的能力,提升他们的素质。

[注释]

①安琪.云南省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及其干预研究[EB/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1&CurRec=1&recid=&filename=2010072268.nh&dbname=CMFD0911&dbcode=CMFD&

pr=&urlid=&yx=&v=MTU2MjlEaDFUM3FUcldNMUZyQ1VSTDZmWWVkbkZ5

amtXcnJQVjEyNkhyTy9ITlBLcDVFYlBJUjhlWDFMdXhZUzc=,2007-05-25.

②何瑾,樊富珉.团体辅导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3):397.

③孙炳海,孙昕怡.朋辈心理咨询模式述评[J].心理与就业指导,2003(9):64.